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石油工程技术范文

石油工程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石油工程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石油工程技术

第1篇:石油工程技术范文

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因此需要提高对石油工程技术的相应投入,包括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人力资源配置等。该措施的具体方式为先完善技术创新的投入体系、管理体制,保障投入的资源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并对风险进行管理,从各个方面丰富科技创新的融资方式并扩大融资范围,使其融资形式更加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技术创新即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及人力物力的配合,更好的实现技术创新。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制

技术创新作为石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属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与优化,保障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稳定。具体方法为先调查并掌握企业的各项因素,包括工程技术水平、内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财务状况等,组织专业人员构建技术创新的核心。根据企业调查分析的结果制定出核心技术的结构,确认技术创新的侧重点,循序渐进的开发新技术,提高主要技术水平,优化适用技术,紧跟现代技术发展的潮流,学习或者引进先进技术,逐步将创新技术、核心技术及特色的作用发挥出来,并以此为基础不断的将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技术团队

技术的创新需要许多技术人员进行共同合作,投入大量物力后才能实现。技术人员的水平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技术团队,并以市场需求作为指导方向,参考现代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将各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资源整合,并通过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及组织交流活动及外派人才学习的方式使技术创新人员的技能水平、科研技术、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有一个质的飞跃,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创造力及综合竞争力。另外培训时,培训学习的内容除了技术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加强思想认识教育,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及责任精神,使之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积极的进行技术革新的研究工作并开拓创新思路。

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是否能够最大化的将其能力发挥出来,对企业综合实力的影响巨大。因此需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对各个项目及工作岗位均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先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本,包括人员的数量、学历、经验水平、技术特点及个人特征等,尽行全面的盘查,根据上述信息对人员配置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是各个技术人员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在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方面,需要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之更有信任感、归属感,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

五、注重技术与商业价值的转换

加强对于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学习,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技术交流活动,并依此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各个部门也需要相互合作、积极配合,保持良好的默契,将新型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进行实际的生产,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发挥出新型科技的实质意义及作用。

六、总结

第2篇:石油工程技术范文

1.1水驱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测调工艺水平比较低、限流法完井技术不适合新的采油环境、无效注水的效率比较低,增大采油工艺挖潜和控水的难度等,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1.1测调工艺水平比较低

目前,在水驱开发过程中,采用的测调工艺有存储式自动调节测调工艺和直读式测调联动工艺两种情况,这种测调工艺的测试时间虽然比较短,但测调过程需要人工干预,并且在测试过程中,只能逐层进行,出现层次矛盾后,就会对测试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1.1.2限流法完井技术不适合新采油环境

限流法完井技术是一种应用在表内与表外薄差储层开发的完井技术,随着石油开采工程的开展,储油层岩体性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当前的限流法完井技术已经无法适用于油田隔层变薄的新采油环境。

1.1.3无效注水效率比较低

在进行石油开采时,由于存在无效的注水循环,导致剩余的油集中在油层顶部,这就增大了采油挖潜和控水的难度,这个现象主要集中在厚油层开采过程中,同时采油工艺还存在采油成本高、有效期短等问题。

1.2水驱开发存在的问题对策

针对水驱开发存在的问题,要积极的应用新技术,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限流法完井技术不适合新的采油环境的问题,可以将细分控制压裂采油技术应用在新油井中,这样就能对新油井的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采油工艺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单井产液能力和油层压开率;对于旧的油井,可以对限流法压裂采油工艺进行二次改造,并对限流压裂井的压开进行详细的分析,制定科学的限流细分控制压裂工艺标准,从而有效地提高出液效率。由于在厚油层开采过程中,存在无效注水的现象,因此,要积极的开发新的厚油层采油技术,对油层开采环节进行细分,整合单项采油技术,研发油水井分层注采配合使用技术,这样不仅能在水井中获取准确的流量值及单层压力值,还能从油井中得到单层产液、流量、含水量等技术参数,这对整个油井的开采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当前的采油技术成本比较高,因此,要积极的开发高效的低成本深度调剖剂,对成胶时间和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

2三次采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三次采油存在的问题

三次采油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油品聚合物躯替对象逐渐转变为二类油层和三类油层,并且油层逐渐变薄,油的物理性质下降了很多,使得油层配注量差异有很大的变化。在三次采油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强碱三元复合驱采方式,导致油井有明显的结垢现象,加上机器检泵周期比水驱和聚驱采油方式要短很多,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大了采油成本。

2.2三次采油问题的应对措施

对于三次采油存在的问题,首先要采用分层注入的方式,缓解聚驱二类油层和三类油层存在的矛盾,近年来,聚合物驱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三元复合驱分层注入技术越开越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配合电动测调工艺技术,能有效地提高聚驱及三元驱注技术的调配效率。近年来,三元复合驱防垢技术逐渐朝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在化学防垢方面,主要是了解油井结垢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研制相应的化学防垢剂;在物理防垢方面,积极的开发新型螺杆泵防垢举升技术,从而有效地延长检泵周期。

3油田经济开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油田经济开采存在的问题

从油田本身的性质看,存在油田产量递减速度快、单井产油率低、采油技术不规范、小油层压开率低等问题;从油田中没有探明的动用量储存量看,存在低渗透开采难的问题,并且当前采用的注水措施无法建立良好的驱动体系,从而增大了开采成本;对于低渗透油田,存在油层过薄、存储层性能差等问题。

3.2油田经济开采问题的对策

对于当前油田经济开采存在的问题,要根据油田储油层的地质特点,采用新型的细分控制压裂技术对油田储油层的垂直缝薄层进行细分,从而有效地提高油田储油层动用效率,提升小油层的压开率。同时还要积极的研发无伤害压裂技术,从而对油井压裂液及储油层的岩体、人工裂缝分布等进行细分,有效地提高人工裂缝效率。根据油田的性质,积极的开发同水平井配套的工艺,如扶杨油层分段压裂技术,这样就能将复杂的断块、底水油藏、低效区等油层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平井,从而有效地提高油田经济开采效率。同时还要加大水平井堵水、控水、分段注水等技术的研究,实现规模化开采油田。

4结语

第3篇:石油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化工项目;工程管理;优化措施

石油,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尺度。只有石油发展的如火如荼,整个国家才会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上。目前我国的石油工程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时期,作为我国石油工业基地的东部巍峨挺立,然而作为重要战略接替区的西部尚处于襁褓之中。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才能努力追赶上时代的节奏,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加强石油工程技术的改革创新,使整个西部具备产油优势就成了重中之重。

1进行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1技术创新符合石油工程特征

随着石油工程的发展,进行技术创新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石油工程的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进行有益的探索。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尽快在部门内部建立一套既能与当前形势相适应又能逐步与时代接轨的重点突出、内容全面、运转灵活的管理制度,使企业迅速高效运转并不断强化整体功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1.2技术创新符合石油工程的发展现状

石油作为与国家能源安全紧密相连的战略性资源,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至今,无论是从资源规模、投资收益,还是管理技术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而这就意味着企业要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技术的出现,我国石油工程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技术的现状才能勉强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石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策略

2.1完善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主要决定于技术创新机制的完善性。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还可以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同时,一定要统筹兼顾,要对技术创新机制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要加强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以及石油企业的创新活动。既要充分发挥石油企业的优秀传统,又要及时把握时代的发展,让石油创新迎来一个新的纪元。

2.2加强研究开发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

适当的薪酬激励机制也是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激发石油企业的相关研究人员的潜力,吸引更多人才的到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与竞争力,使企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故应按照石油企业的相关研究人员的性格,综合各种因素来研究石油企业的相关研究人员的薪金水平、薪金结构和加薪标准等方面。

2.3加大对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2.3.1技术创新设备投入在石油企业的发展中,必定会涉及到一些仪器与设备。仪器与设备的投入就是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直接体现。然而,对于那些脱离时代潮流的仪器与设备要及时淘汰。当然,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时,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领先抢占高端产品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物质条件的基础。2.3.2技术创新人才投入企业要想创新,需要人才的培养。办公司就是办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赢家。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在各种场合有主动精神、愿意担当、有问题积极沟通、有经验积极分享的人才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在大胆压任务的时候应该容许人才的能力与实际的任务要求之间有一定距离,适度赋予他们权力与资源,这样,人才便能脱颖而出。2.3.3加强对石油工程的重视石油工程就是企业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的重要部件,石油工程的进度,安全与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管理的成效。因此,对于石油工程来说,一定要高度重视整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并在其研究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尽快赶上国际的步伐,强化石油领域的信息化,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3结语

无论如何,石油工程对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来说非常重要。它就是一个国家的血液,血液之重要,较于人体来说就是命,对于国家而言,那就是国家经济实力的直接体现。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希望在未来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能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魏怡清.浅析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J].中国石油石化,2016,(23):113-114.

[2]印超.关于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策略的探索[J].现代国企研究,2016,(12):39.

[3]柴利侠.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6,(06):32.

[4]翟一卜.关于加快石油管道工程技术创新的战略思考[J].化工管理,2015,(26):75.

第4篇:石油工程技术范文

1.1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由于我国石油工程的服务体系还未形成,运行机制相对落后,这就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因为在石油工程进行技术创新时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内部,缺乏一个完整高效的研究体系,加上多是对调整性层面以及过渡性层面的技术改革,造成科研机构缺乏活力,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市场竞争力。

1.2缺乏对科技资源的整合,加大了人才的矛盾。我国石油工程的科技资源系统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受到原先经济制度的影响,导致了科技资源的重复和封闭使用,造成了资源的分散,降低了效率,难以发挥技术服务对石油行业的促进作用,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在素质方面存在着劣势,人才多少初级和中级的,缺乏高层次的人才,能够掌握世界科学前沿的尖子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呈现出继承性,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

1.3缺乏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石油行业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特色技术的发展,但是整体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缺乏高端技术,对技术的学习也仅仅局限于对技术的模仿和跟踪,缺乏对技术的再消化和吸收,只是拥有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技术,缺乏具有创新能力技术的拥有。此外,我国石油工程对技术的创新缺乏清晰的流程管理,在对信息决策和管理方面出现一些失误,阻碍了管理的高效率,同时信息决策的滞后又容易产生对市场的反应难以作出适当的调整,灵活性偏低。

1.4工程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对于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投入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包括对技术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但是研发投入的强度不高,与世界级的石油行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技术的投入,并且投入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相对而言,我国石油工程的技术投入较少,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阻碍了石油工程的健康发展。

1.5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不够。石油工程的技术服务体系中,技术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我国石油工程发展中,对技术成果的推广不够重视,并且商业化水平不高,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并且在技术成果中,部分是阶段性成果,还处于发展阶段,另外一些便是在具体生产和应用中的成果,知识对技术的引进和借鉴,难以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

2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石油工程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需要加强对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为石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要想实现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

2.1以市场为指导,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打击技术的创新,离不开技术人员的付出和努力,因此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同时还要重视市场的主导作用,面向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优化,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形成巨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此外,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技术的创新,将着力点放在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上,做到外延与内涵的结合,突破不断增加的行业壁垒。高素质的队伍离不开日常的培训和研究,因此要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的机会,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为了实现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包括政策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首先要对科技投入体系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同时加大对风险的管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体制,为技术的创新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2.3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技术创新是石油工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需要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管理,这就依赖健全的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明确重点技术领域,开发新技术,形成技术阶梯,把技术优势不断转化为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首先,应组建技术创新核心层,制定以核心技术为主线的合理的技术结构,优化主流技术、强化适用技术、开发特色技术,全面跟踪世界最新技术发展动态,重点跟进前沿科学技术,实现核心特色技术的突破;同时,应加强技术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实现岗位技术有型化和程序化。

2.4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想实现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提高其综合市场竞争力和整体实力,需要把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有合理的计划,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责任精神,努力的去探求新的发展思路。另外,要做好员工的稳定工作,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提高员工的待遇,使员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科技创新中。

第5篇:石油工程技术范文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装备只是这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不可或缺。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工程装备的发展进入快速上升时期。这种技术与装备的紧密结合,也促使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所使用装备的标准应当全覆盖并及时更新。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管理中,装备的新增、更新改造、新装备制造、在役装备使用情况和技术评定、大型装备的报废等工作,都需要标准提供技术支持。结合以上特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装备标准(以下简称“装备标准”)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装备标准要能够覆盖到装备的设计、生产、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报废等环节,能为制造商、贸易商、用户等关联方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依据。装备标准使用时要方便寻找和查询,最好能有方法直观的显示某装备所有涉及到的已有关联标准及相关信息。装备标准要能够得到及时的审定和制修订,以适应装备发展的需求。装备标准溯源和采标信息描述要清晰。

2工程技术装备标准现状

经过各标准化组织的不懈努力,有关的装备标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使用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装备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生产、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报废等环节(阶段),用户参与的大多是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修理和报废等环节,本文立足于用户的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和解决方案也是应对以上各环节。

2.1标准管理过于分散

无论是国家标准(石油部分)、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企业标准、ISO标准、API标准等都涉及工程技术装备且都自成体系,以至于尽管标准数量众多,使用起来却很不方便,没有一种标准体系是为石油工程技术装备量身打造。虽然国内对国外先进标准采标力度较大,但仍有欠缺。标准的分散,意味着哪些是重点使用标准,主次不清;标准是否存在遗漏,没有渠道或方法获取;标准的新旧程度不易跟踪,标准的宣贯存在困难;个性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以石油钻修井装备标准为例,常用的标准大约有144份。既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也有ISO和API标准,还有一部分企业标准和规范。由于现行标准繁多,且没有重点推荐的使用标准,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装备管理部门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标准对设备进行管理,生产单位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执行标准,另外工作现场选择时也可能仅选择易于达到、且尽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执行,使得管理部门与生产单位之间的执行标准不尽统一,或者不同的生产单位对同一标准的理解存在差距,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增加了使用风险。另外,一套钻修井装备的执行标准种类繁多,大大限制了装备的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增加了装备制造的不确定性,既影响了大规模制造,也不利于交易者和使用者的方便高效,给标准化管理增加了难度。

2.2标准有较多缺失

在使用标准时,发现有很多标准没有。比如连续油管作业机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标准,连续管作业机作为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对设备平时维护保养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连续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因标准的缺失给管理带来的问题,在生产中也得到充分体现。生产中,没有标准约束的部分,往往都是按照经验从事,隐患不断;或者人为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标准使用。

2.3标准过于陈旧或内容不完善

石油行业的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不停的重组或调整,人员也在不断地变动,这也包括承担标准制修订的企业。再者就是相关企业在标准制修订方面投放的资金不足,也降低了标准制修订的热情,导致一些标准已经跟不上发展趋势或内容不完善。比如有关石油钻井用液压系统的标准中,缺少钻井专用液压站及执行机构标准,作为钻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所体现;标准《SY/T5211-2009压裂成套设备》涵盖的内容较多,但标准的更新速度却明显不足,比如柱塞冲程未包含10英寸系列、柱塞直径未包含3.75英寸系列等;标准《SY/T5190-2007石油综合录井仪技术条件》中,由于信号在低端无法实现,指标单位应当要修改,另外如记录仪都已经取消了,标准里还有相关内容。有关标准制修订的情况,各标委会主要通过分标委上报的制修订申请采取行动,部分标委会没有人员和精力定期去审定已经到期的标准,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制修订的滞后。

2.4标准内容存在交叉的情况

标准内容的交叉一定程度上为标准的选择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同种设备但名称不一致的情况下,若可操作,建议此类标准都进行合并。比如关于钻井液固相控制系统的《SY/T6871-2012石油钻井液固相控制设备安装、使用、维护和保养》和《SY/T6223-2013钻井液净化设备配套、安装、使用和维护》两个标准,重复的内容较多,而且个别描述不一致,建议两者可以合并或修改统一。

2.5制造商主导了装备标准的制修订

通过之前的标准梳理过程可知,现有标准主要集中在生产、使用、维护保养和安全等方面,其中又以生产标准的数量最大。生产阶段标准的制修订基本上以生产商为主,这些标准大多成为了采购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掌握标准制修订的主导权可以回避自己制造能力的劣势,不仅限制了用户的话语权,而且为用户提出自己的需求制造了障碍。另外有关一些装备报废的规定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钻井起升大绳的报废问题,制造商与使用单位之间的观念就相悖。

2.6标准宣贯的力度不够和执行不理想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制修订的归口单位众多,标准信息方式也相对单一;再者由于宣贯的力度不够,若生产企业不主动去跟踪标准的动态,很难及时掌握信息,执行的力度更谈不上。在随机调查的若干物探公司、钻探公司、测井公司、录井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中,基层技术人员很多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设备还有标准或者只知道主要的几个。若生产企业无法获知最新的标准信息,或标准宣贯不及时,就不利于企业的管理,甚至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报废等标准不健全,需要时才发现没有参考依据(目前很多装备是按照资产报废条理进行报废),使得大量存在隐患的装备持续带伤作业。甚至有些生产企业有意不去使用新标准。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也发现很多标准名称与标准内容存在差异的现象。以上的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标准和标准体系的良性发展,削弱了标准促进企业管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必须要有一套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3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建设

3.1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讨论工程技术装备标准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发现两者的拟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建立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首先,无论是国内各标准体系还是API和ISO等国际国外标准体系,都未对外公布体系表的结构图、统计表和明细表,以至于现在查询标准都是通过经验检索标准目录,再查看其内容,才能确定需要的标准。更甚者,国内标准编号是流水号,相关联标准之间的编号没有任何关联,寻找同类标准变得更加费事费力,无法通过某一产品就可以很便捷的找到生产和使用中的标准合集。若在企业层级建立了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就可以跨国内外各标准化组织,整理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需要的最适宜的装备标准。其次,在标准体系设计时可以通过一种形式方便的查询出主要装备缺失的标准,并将其补充完整。同时,可以通过每年的年会或其他方式分专业审查体系内的标准是否处于最新状态,相比原本工艺和装备混在一起审查,更有专注性。由于广泛的人员参与,同时对标准也起到了一定的宣贯作用。并且,标准体系不仅包含现有、应有和预计制定标准的记录,而且还包含标准制定、修订规划和计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充实。实践证明,标准体系的建设和良性运转可以解决前面叙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工程技术装备专门建立标准体系。

3.2识别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建设范围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主要为石油天然气勘探与生产提供工程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的生产行业,是能源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从地球物理勘探到工程建设的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技术服务活动,广义上还包括石油装备和器材的制造业务。本体系所涉及标准的范围仅限于石油工程技术装备领域,具体为钻探装备、钻修井装备、测井装备、录井装备、井下作业装备及通用件,将装备划分为物探技术专业、钻井技术专业、测井技术专业、录井技术专业和井下作业技术专业共五个专业进行管理。由于装备的生产、采购和使用多在国内,标准的收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部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关于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由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共同参与。中石油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拥有国内一半以上的钻机、近70%的市场和人员;中石化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仅次于中石油,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也是国内涵盖油气勘探开发全产业链的规模最大、业务链最为完整的法人实体;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近海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一体化油田技术服务供应商。由三家公司共同牵头建设的标准体系才更具有适用性和普遍性。

(2)管理办公室每年或定期组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标准使用情况进行审查,拟订标准制修订计划。管理办公室承担标准体系日常的管理工作,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无论是否作为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的一部分,管理办公室都应当保证将该体系按照成熟的标准化组织模式运行,负责编制和实施工程技术装备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的沟通,可以及时了解标准的实施情况,以及新标准立项编制与实施情况。为了使标准能够在行业中发挥作用,应组织三大石油公司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审定、编写标准,使标准符合生产的实际需要。

(3)与相关标准化组织和机构进行交流和协作,了解标准动态信息,协调标准制修订事宜。各标准化组织作为标准制修订和管理的主体机构,管理办公室领导的各技术专业组配合其工作,对于审定后需要修订的标准与相关标准化组织协商解决,需要制定的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制订。

(4)应建立标准专家库,并注重专家的培训。专家是确保标准编写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保证最优秀的专家能够参与到标准的制修订中,专家库的建立可以解决专家选择问题,培养又是壮大专家队伍、提供更多选择的有力保障。

(5)加强顶层设计与回访制度,确保标准与使用者紧密结合,使可操作性强。标准的制定不仅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提高经济效益、利于产品通用互换及配套等,还应当联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前,需要充分征求用户单位、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仔细审定后。

(6)通过组织标准宣贯活动、技术交流、推广普及、监督抽查等活动加强标准的宣贯和执行力度。标准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有法不依的,有规则不执行的例子比比皆是。客观来说,一方面是由于标准的宣贯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才是存在主观故意的行为。通过宣贯、技术交流、推广和监督抽差等手段,尽可能的消除这两类问题。通过以上的建议,依附于成型的石油工程技术标准体系,认真梳理分布在不同标准体系内的物探、钻井、测井、录井和井下作业装备等的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建立有针对性的分类措施,解决目前标准太多、难于选择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时发现石油工程技术装备领域内缺失的标准,进行制修订,形成从装备的采购、使用、维护至报废的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形成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的结构图、统计表、明细表,建立方便、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的标准体系,达到完善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机制的目的。

5结束语

第6篇:石油工程技术范文

企业应以高端业务为项目开发的着力点,实施技术领先战略。同时细分市场,进行项目分类,实施差异化战略。例如将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的国外先进石油企业反承包项目作为效益项目,将关联交易外其他国内石油企业的零星工作量作为补充项目。对于效益项目集中优势力量,抓好施工服务和投标工作,锻炼队伍,提升水平,提高效益。对于补充项目发挥地域、技术优势,根据市场的潜力和效益有选择的进入。

2.建立健全机制和体制,实现项目规范运作

(1)完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按照高效、简捷、反应快速的原则,建立集中管控,分项目部实施的项目管理机构。在企业机关层面建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对各项目部的项目集中管理,进行资源调配、问题协调和业务实施情况考核。对于常规项目,由区域项目部就近承担,对于反承包、煤层气等特殊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各项目部依靠地缘优势和特色优势实施项目,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项目管理,突出利润考核。(2)建立项目管理机制第一,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及市场分析机制。建立市场信息收集、整理、改进、反馈等流程,形成有一定覆盖面的市场开发信息网络。通过建立分析制度,形成责任明确的、定期的、内容详实的市场分析资料,分析市场特点、市场潜力、潜在商机、投入产出比等,为科学有效的开发市场、选择项目提供依据。第二,建立以市场营销为内涵的项目服务机制。以市场营销为内涵的项目服务机制主要包括质量回访制度、投诉及追诉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同时将各项服务制度与质量管理、现场管理等基础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连动的体系。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统一、公正的奖励政策,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鼓励全员参与项目开发,对效益好的项目、贡献大的人员实行重奖,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

3.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实现提速提效

(1)做好内外部沟通,实现整体联动牢固树立生产组织“一盘棋”思想,通过建立内外部沟通机制形成覆盖项目运营全过程的信息沟通网络,保障生产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处理,实现各生产参与单位的整体联动,促进全面提速。做到“四沟通”:一是做好项目管理部门与企业各资源管理部门的沟通,保证资源调配及时到位;二是做好项目管理部门跟施工单位的沟通工作,项目管理部门施工前及时了解各项目设备、人员、物资状况,协调组织并发挥好项目部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保良好的施工表现;三是各项目部与企业工程技术部门保持畅通的沟通与配合,加大技术支撑的力度;四是企业与甲方搞好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变化和要求,争取多承担工作量,确保利益最大化。(2)充分盘活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第一,细分市场,根据项目特点调配资源。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按项目优劣性和效益含量,配置队伍、设备资源,真正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对大而优的项目,配备足够的作业队伍和设备,从而有效的占领市场;对小而优的项目,配备资质好、等级高的队伍和精良设备,保证生产组织的高效运作;对小而劣的项目,依据生产能力,以富余队伍及其它设备进行配套,以达到牵制市场,培育市场的目的;对于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潜力项目,尽最大努力进行资源的调剂,在队伍、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可考虑外雇队伍和设备,进行市场储备,增大收入,增加利润空间。第二,灵活调配,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建立内部资源调配机制,根据项目生产组织特点,打破区域、队伍界限,按照效率优先、相互支持、就近调配的原则统筹调派设备和人员,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生产共进、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社会力量,对部分项目中利润空间小、风险高的辅助业务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由社会力量来实施。以便合理规避用工风险,有效控制队伍规模,优化业务结构。(3)精心组织生产,实现项目作业提速提效对生产组织流程进行优化,建立生产时效、生产组织运行经济责任制考核措施,用经济手段促进生产提速。做到生产经营联动、技术方案优化、生产保障跟进,做到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大问题积极协商。针对水平井、超深井、复杂工艺井施工规模大、周期长,占用资源多的特点,从搬迁运输、井场布局、设备配置等方面系统思考,优化组织,持续改进,逐步形成标准作业程序,推进生产整体提速。(4)加强项目QHSE管理,实现质的飞跃为了不断提高项目QHSE管理水平,企业应着力解决瓶颈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及时制定科学的项目计划书,确定当年QHSE管理重点;二是搞好QHSE培训工作,特别是将培训国外技术服务公司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工具作为重点;三是狠抓执行力,尤其是必须执行的原则、禁令等,定期监督检查项目作业单位的QHSE管理情况;四是重视对高风险施工的管理,严格执行吊装、高空落物、废物管理等规定。

4.创新项目开拓模式,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第7篇:石油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科研办公建筑 给排水系统设计 雨水收集 太阳能热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中石油总部基地A12地块一期工程,位于北京市昌平新城沙河组团西北部地区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内,项目分为A、B1、B2、C四栋高层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十一层,三层以下为裙房,功能为办公科研及实验性质用地,总建筑面积143428平方米,地下为车库、设备用房、人防等。按照国家现行规范和有关规定,需设置给水系统、中水系统、热水系统、污废水系统及雨水系统。

2、给水系统

水源:本工程的生活用水由市政给水管网供给。由西侧沙河西区十八号路及南侧沙河西区二号路市政给水管道分别引入两根DN200给水管, 在本地块红线内设总水表后成环状布置,供本工程使用。市政给水压力0.25MPa。

用水量:本工程最高日总用水量为797.5m3/d,最大小时用水量86.63m3/h。

系统形式:管网系统竖向分区的压力控制参数为:各区最不利点的出水压力不小于0.1Mpa,最低用水点最大静水压力(0流量状态)不大于0.45MPa。管网竖向分为两个区,B1-F3层为低区,由市政直接供水;F4-F11层为高区,由无负压供水机组供给。单设一组变频泵供空调冷却塔补水,冷却塔补水泵设于消防水泵房内。无负压供水机组设备设于地下一层生活水泵房内。冷却塔补水、餐饮厨房用水、洗衣房用水、空调集中补水等均单独设置水表计量。各层茶水间内设置电开水器及饮水机,供饮用水需求。给水管接实验室洗眼器前管段压力不得大于0.01Mpa,减压装置由设备厂家自带。

计量:给水管除在入户处设置总水表外,在需要单独计量的的用水点,如冷却塔补水、新风机房补水、空调设备间补水、制冷机房补水等,均单独设置水表计量。人防内的生活用水需单独计量。水表采用机械式水表。

3、中水系统

水源:本工程中水由市政中水管网供给。中水用于冲厕、抹车、车库地面冲洗、浇洒道路、绿化用途。

用水量:设计日用中水量183.2m3/d,最大时用水量35.86m3/h。

系统形式:中水系统竖向分区同给水系统,B1-F3层为低区,由市政中水直接供给;F4-F11层为高区,由变频调速机组供水。中水储水箱及供水泵设于地下一层中水泵房内。水箱有效容积为15m3。中水管道外壁涂浅绿色标志,中水池(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应有明显的中水标志。车库地面冲洗龙头、绿地浇洒露明龙头均加锁,或在平时非用水时取下开启手轮。龙头处注明非饮用水标识。

4、热水系统

本工程热水系统设计小时耗热量为83.74Kw,设计小时热水量为1.5m3/h。公共卫生间手盆热水由太阳能集中供应,供水温度60℃,回水温度50℃。在各栋塔楼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器及热水机房,热水机房内设置辅助电加热装置,当太阳能不足的时候,自动启动电加热装置,保证供水温度。用水点水温控制在37°左右,当水温低于35°时,热水机房内电磁阀打开,热水循环泵启动;当水温高于40°时,电磁阀断开,循环泵停止。热水系统竖向分区同给水系统,即B1-F3层为低区;F4-F11层为高区。三层以下设置减压阀减压。屋顶热水机房内设置贮热水箱及循环泵。局部实验室内手盆及部分地下室公共卫生间热水由小型电热水器供应,热水器设置在实验台面下方,设定温度50℃。

5、排水系统

设计排水量:排水量按给水量的90%(扣除冷却塔补水及绿化用水)为215.1 m3/d。本工程室内排水系统采用污废分流系统。地上污废水经立管收集后在地下一层汇集自流排出室外;B1层的污废水经管道收集,排入集水坑后,经潜污泵提升排至室外。生活污水需经室外化粪池处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生活及实验废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石油实验废水经室内小型隔油器收集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为使水流通畅,主楼卫生间设置专用通气管。

6、雨水系统

本工程屋面雨水采用87型雨水斗。设计重现期室外场地为P=2a,屋面为P=10a,溢流设施设计降雨重现期50年,地面集水时间为5分钟,暴雨强度为5.06L/s.100m2。建筑物雨水采用内排水方式,由屋面雨水斗收集后,经管道系统排至室外雨水检查井。室外雨水管采用渗管,室外场地的铺地材料采用渗水铺装,以利于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

7、技术探讨及总结:

本工程于2008年开始设计,2009年开始施工至2012年竣工,在竣工验收一年后陆续获得了多个奖项,分别为:2012年度院优秀工程设计(综合)奖、北京市第十七届优秀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二等奖]、2013年度全国工程建设项目优秀设计成果[二等奖]、2012―201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虽然获奖多多,但由于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回顾起来还是有一些技术问题值得总结及优化。

首先,本项目始于2008年,那时北京市还没有颁发《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市规发[2012]1316号)文件,故在项目初期方案阶段对是否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做了简要的方案论证。本项目地处北京市,降雨量资料为:年平均降雨量571.9mm,年均最大月降雨量182.5mm。

北京市每次降水量分布表(mm):

A12地块用地面积82400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22293.48平方米;绿地面积28840平方米;停车及道路31266.52平方米。本项目占地面积较大,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后,选择出现频率较高,存贮适当强度的一次降雨来作为贮存池容积,选择降水量为15mm 的小雨,通过弃除污染严重的初期雨水,实际注入贮存池的径流量及雨水调节池容积见下表:(绿地部分考虑全部下渗)

注:雨水平均径流系数为 0.55 ,初期雨水弃流系数取0.86

对于小区雨水利用,首先考虑对水质要求较低的绿地和道路浇洒用水,绿化用水定额为3L/m2.d、道路浇洒用水定额为2L/m2.d,A12地块绿化及道路浇洒用水量见下表:

注:处理设备选型依据《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处理设备每日运行时间为8小时。

雨水利用经济性分析:

经上述分析得到结论: 建立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投资费用过高,回收期限过长,投资效益低下,且地块周边有市政中水管网,故不建议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但应尽量利用雨水回渗技术减少径流(绿地入渗及实土下设雨水渗管)并涵养地下水源。当场地内设有水体景观时,可结合景观设计利用景观水池作为雨水收集池,回收处理后的雨水用于绿化。

其次,对于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开始考虑设置四栋楼集中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水机房集中设置于地下室,采用冬季、夏季不同的辅助热源形式(夏季锅炉不启用),见下简图:

后经分析A12地块内四栋均为办公科研性质建筑,用水时间较分散,用水量较小,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管线设置较复杂,管路热损失较高,系统不经济,不如采用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即各栋楼独立设置太阳能系统,热水机房、水箱等设置在各栋楼屋面,见下图:

热水系统示意图

这样设置大大节省了热水管路系统,提高了热效率,使系统更为简单、合理。所以最后施工图设计中采用的就是这套系统。但其实施工图后总结推敲,发现电辅热装置集中设置在屋面供热水箱内不如在各用水点处分散设置小型电辅热装置,这样系统热效率更高,管路热损失更小,系统更为节能、经济。

再次,对于计量水表的设置,原设计考虑在需要单独计量的的用水点,如冷却塔补水、新风机房补水、空调设备间补水、制冷机房补水等处,均单独设置水表计量。但后期业主为了管理方便要求按层计量,由于原设计没有预留按层计量的条件,使增加的水表数量较多,且查看读数较困难,需要几块水表读数相加。所以吸取经验教训,对于科研办公类的建筑在设计初期最好考虑预留水表按层计量的条件,或与业主沟通,以免后期变更造成较大改动。

第8篇:石油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采油技术;现状;未来展望

石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在节省石油能源的同时,还要对石油开采技术进行研究,以此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

1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分类

在最近几年中,很多国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都通过各种方法应用了采油技术。石油的采收效率因此而增加。国际上把采油技术根据应用时间和技术上的原理分为三种采油技术,即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一次开采是指运用天然气能量对油田进行开采,这样的采油方式主要包括溶解气驱、气顶驱和弹性水驱三种方式。二次采油指的是在一次采油的影响下,会对地层压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运用平衡油井注水来减弱地下能量。二次采油在注水的时候,通过化学和物理手段使流体的性质和状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进而提升注水的影响范围,使采油效率逐渐提升。

2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

2.1完井技术

在石油工程完毕之后就应该进行完井技术,这项技术是进行钻井和采油工作的连接点。在现阶段,我国在直井、水平井、丛式井和定向斜井上都进行了技术创新,在完井的方法上也得到了提升。比如,下套管射孔完井、裸眼井补管完井等,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结合采油的外部环境运用专门的完井方法。这样的情况下才会使完井技术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在石油的开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采油钻井联合协作的出现保护了油层,进而提升了石油的产量[1]。

2.2分层注水技术

分层注水技术也是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一种。在通常情况下是应用在二次采油的阶段,这项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有效的提升水波在地下产生的效率。较早运用分层注水技术的代表性油田就是克拉玛依油田。分层注水技术在支撑式封隔器和管式活动配水器上的成功研究,使油田在分层注水上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成功研制分层注水技术的油田主要有河南油田和大庆油田。他们的成功研制使注水进入到了可调整和可测试的阶段。

2.3人工举升工艺技术

油田中的流体在性质状态上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进行技术开采时也应该运用不同的开采技术。我国根据国外的先进人工举升工艺技术的运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了人工举升工艺技术。研发了机杆泵这类技术,这些举措使采油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4电动潜油技术

在机械采油技术的发展中,电动潜油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一种,电动潜油技术主要分为地面、井下和电力三个重要的部分。我国在现阶段对电动潜油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但是结合我国石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开采情况上来看,电动潜油技术是不能忽视的一种先进技术。

2.5热超导技术

热超导技术把化学技术和物理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物质的热阻被化学技术阻碍,把物质的差值降低到零。在进行该项技术的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地下注入超导液,使超导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井口的液体温度随着地下热量的转移不断地上升。热超导技术有一定的优势,在能够进行环境保护的情况下又能够节约成本,这样就使得我国在该项技术上进行了广泛的应用[2]。

3石油工程采油技术未来的展望

3.1物理采油技术的发展展望

和化学采油技术相比,物流采油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简化采油工艺的呈程序,使采油成本降低,另外还能是采油技术更加适应采油状况,这样的情况下就极大地降低了采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研究表明,运用物理采油技术适用性能比较强。在以后的石油工程技术运用上,在运用物理采油技术的基础上提升采油效果,还可以使其和化学技术相结合,体现出优势互补的特点,在采油技术上形成复合性技术,进而提升采油的效率。

3.2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展望

我国在微生物采油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微生物采油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作为驱油剂,在此情况下提高采油的效率[3]。通常情况下来说,微生物采油技术可以分为地面技术和油层技术这两种。虽然,我国的微生物技术在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此项技术有着环保性的特点,使用上运用很低的成本,开采石油的效率很高,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石油开采技术。结合完井技术、分层注水技术、人工举升工艺技术等的现状,从物理采油技术和微生物采油技术对石油工程采油技术进行展望,为石油的高效利用提供准备。

参考文献:

[1]周琳.浅析新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6):45+47.

[2]焦向东,周灿丰.海洋石油工程自动焊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焊接,2015,(12):6-11+69.

第9篇:石油工程技术范文

1石油管道工程技术创新的意义

我国的石油管道工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油井管道工程,二是油气输送工程,三是炼化压力工程。石油管道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石油管道的质量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石油企业的生产效益。石油管道工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石油管道工程的设计,二是石油管道材料的选购,三是石油管道的检查验收,四是对石油管道的养护和维修。石油管道工程把管道技术和其他技术相结合,对石油管道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管道的安全性。石油管道技术重点分析石油管道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规律,并针对管道的变化规律制定调整方案。石油管道技术要想满足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调整。

2石油管道工程技术创新的对策

2.1加强合作创新

石油管道工程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三种途径:一是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二是模仿其他管道技术进行创新,三是合作创新,合作创新就是把多种技术联合起来,最终实现石油管道技术的创新。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共同的目标,共同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随着石油管道技术的深入研究,研究所需要的资金不断增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也在不断增大,石油企业可以联合起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性,合作创新也是石油管道技术创新的最佳选择。重点石油企业可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签署技术创新协议,为石油管道技术的创新提供保障。

2.2增强石油管道技术产权保护意识

石油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建立技术产权的重要性。如今,石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技术,提高石油开采水平。石油企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产权保护意识,鼓励石油管道技术的创新。石油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奖励机制,合理制定技术创新的目标,提高石油管道工程技术水平。如果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的意识,企业的石油管道技术就很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恶意窃取,企业也就失去了技术创新的意义。因此,石油企业增强技术产权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3加强人员培训

在石油管道工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技术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转化为人才的竞争,要想实现石油工程管道技术的创新,就要加强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石油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石油管道技术的创新奠定基础。石油企业提高人员素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加强内部技术人员的培训,二是从外部选拔专业的技术人员,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石油企业要重点培养年轻的技术人才,让年轻的技术人员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石油企业必须认识到石油管道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创新石油管道技术,才能更好的保证石油管道的安全性,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进而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

2.4创新企业文化

石油管道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就是影响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关键因素。石油企业要想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创新企业文化,为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技术创新环境。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科学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推动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

2.5加强技术创新的针对性

石油管道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帮助石油行业解决石油开采中存在的问题,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因此,石油管道技术在创新时必须具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之前,必须充分了解石油开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详细分析。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