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思想政治课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课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课研究

第1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思想政治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和谐社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术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建设得好,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1.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

(1)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缺乏。据相关调查表明,大约有10%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向父母索要钱物不得时会向父母表示不满。在被问及“是否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时,约有12%的高职院校学生表示只记得父亲的生日,有14%的只知道母亲的生日,但还有近13%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示对父母的生日全都不记得。这些调查表明,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对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艰辛表达感激之情。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父母感恩之心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2)对朋友的感恩意识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朋友和同学共同度过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当处理好与朋友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朋友双方共同维系的。科学研究表明,拥有感恩意识的人在友情方面的收获会更多。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能拥有一份真挚的友情是所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共同追求。但是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却时常会忽略对朋友的感恩意识。要知道,在收获真挚友情的时候,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待朋友要有感恩的意识。

2.发挥“两课”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中的作用

(1)加强对感恩意识教学的研究,发挥“两课”中“第一课”的重要作用。“两课”指的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也是高职院学生在校的必修课之一。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同时要提高“两课”实践教育环节的比重,将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发挥“第一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加强实践与活动设计,发挥“第二课”的育人功能。“第二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对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组织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打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平台,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为首要目的,开展相关节日的感恩主题活动,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培养提高学生感恩意识的目的,让学生不仅能从心理上懂得感恩,还要从行动上去表达感恩。

3.让融入成为构建感恩教育氛围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环境中。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校园中,应当营造出充满感恩氛围的环境,并且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作为实施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受到周围感恩气氛的感染,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靖.“90后”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及教育引导研究[J].沧桑,2014,(2).

第2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发展研究;教育改革

让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必须深化完善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政治课教师,要落实新课改精神,必须注重自身完善和发展,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个性化教学。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化。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宰,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用成绩来衡量学生,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这种师生关系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一个引导者,是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在这种平等、平和、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视老师为朋友、为伙伴,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个性,老师才能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促使学生提高素质,健康发展。

2 关注差异,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手段

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即个体差异。例如在生理方面、安全方面、情感体验上等的差异。实施素质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差异,树立差异教育的思想意识。为此必须做到:

2.1 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是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认知方面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往往只重视教学结果,很少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尽量做到不同差异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个性化。因为有了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有正确的发展方向。要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确定出“最近发展区”,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个性化教学中,只确定教学目标的上限和下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比如,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框教学中,下限定为“能理解发展的实质、状态、趋势,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基本原理”,发展目标定为“能辨析有关的错误认识”;上限目标定为“能灵活运用原理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总之力求将相同的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一类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发挥出自己独特的潜能优势,看到自己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2.2 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在班级团体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比如我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框的基础知识,要求全班同学在课本中予以落实。接着按照学生成立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按难以程度进行分工,其中学习基础较薄弱的两个小组讨论较容易的内容,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人的一部分?”另外学习基础较好的两个小组,讨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论意义,冯湛为什么能制造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停的在四个小组之间走动,了解他们的讨论情况,引导他们讨论,如果发现他们讨论陷入僵局,教师要及时点拨,让每一组都能有所收获。讨论结束后,每一组派一位代表总结本组的问题答案,教师事实地进行总结评价。另外,对于那些对政治很感兴趣的学生,我还成立了政治兴趣小组,在学习本框内容以后,让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把获奖的论文推荐到校刊上发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2.3 考核评价,分层激励:政治教师对各种学习任务,要根据不同的层次的学生的实际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不要轻易表扬,只在独立思考解决了较难问题或有所创新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让他们产生后续的动力,而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只要能有一点点进步,敢于来回答或答出一点点就给予肯定,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建立起自信心,从而调动学生政治创新思维的激情。

3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第3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素质 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政治知识的传授者,把知识一点一滴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应掌握的知识,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谓老套路。曾经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过,“政治课,并不难教,也不难学,只要会认字,就能把政治学好”;也有人说,“政治这东西吗,谁都可以教的”。他们的意思是说:老师只管让学生把书本上每一章、每一节、每一知识点的每一条、每一款钩起来,回去下死功夫背,学不好才怪呢。但二十一世纪是全新的、高新技术发展的时代,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高涵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求政治课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为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的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对此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活跃。据此,笔者对有关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新课程视野下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要求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方面讲,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不单是政治知识的传授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逐渐增多、发展加快,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把所学政治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应该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去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政治知识,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各样获得政治知识信息的方法。另外,政治课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走歧路、不搞歪门邪道,并且要在他们成长的路上不断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总之,政治课教师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而要把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能力培养者和人生引路人。

从教师与课程的角度讲,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求树立牢固的课程意识。

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具备课程意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更新自己的课程观念、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如何领会课程标准,如何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如何去教、教什么内容,都由教师来决定。教师不仅对教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教师必须具备主体的课程意识,同时还要增强主体的实施能力。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是根据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参和考卷则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这导致政治教师成了教研部门的执行者、教参的照搬者。如果脱离教参,就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脱离了习题集,就不知道怎样出考卷。这种教学与课程脱离的情况,会使教师丧失课程意识及课程能力。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发挥政治课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性作用,使之不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师与课堂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线索和目标,要求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发散性思维。这样在课堂教育中就容易出现鼓励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与回归教材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打压学生兴趣,硬套理论固然不足取;为维护学生的即兴发挥,放弃知识结构讲授和进行理论深化同样不好。因为学生想象力、能力的发展同样是建筑在知识的内化上的。所以教师应该做的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手于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构筑学生的知识体系,使想象和理论比翼双飞。没有知识为依托的创造性思维是结不出果实、不可能长远发展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完全被学生的思路牵着走。教师必须拥有大量的后备知识,及时肯定、赞扬和升华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快速回到主线上来。如果对学生的思想不能理解和点评,可建议放到课后研讨。那种认为激发维护学生的创造性就要让学生的每个思想火花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研讨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老师和其他同学可能对涉及的知识准备不充分甚至一无所知,课堂即时研讨没有多大价值。同时,这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不负责任,牺牲了其他同学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权利和机会。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权利,提高课堂效率。

从师德修养方面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负责,不丢掉一个学生,不忘记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要爱护差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扬长补短,转化差生,提高差生。这一点也应该是检验师德的一条重要标准。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良好道德风范,才能使学生分清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文明与粗野、高尚与卑劣。当代的人民教师不同于传统的教书匠,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必须有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思想。古人说得好,“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优秀教师在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这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是完全出于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是一种责任感使然。要承担起育人重任,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师德高尚的“人师”。

从文化与心理素质方面看,教师要多方面的自我提高。

首先,理论功底扎实,能把握教材的理论体系,透过“形”抓住“神”。

任何一节政治课,都有它的理论核心和逻辑结构,这在旧教材中是非常清晰的,结构的完整性和理论的逻辑性很明晰。但新教材以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为指导思想编排,整个教材的体系打破了,每一课的理论呈现方式不再是以往的演绎式。这时,如果教师不能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做到并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把握本质,归纳规律,就往往可能把握不住课的核心。新版教材理论重点不再以黑体字强调的形式出现,学生可能发现某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或现象,就被转移了注意力,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课的理论重点,往往也可能被动转移课的重点,导致舍本逐末。总之,新教材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必须锤炼思维,做到透过散形抓住本神,教会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的习惯和思维品质。

其次,要有宽厚的教育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师要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等学科有较高的造诣,能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根据教育规律、知识内在规律及人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综合吸收多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地投入课程改革,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用专业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再次,提高资料搜集、筛选与整合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利用媒体拓展学生视野的情况越来越多。有的教师已经将网络直接导入课堂,现场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网络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我们能够直观且大量地了解社会信息。但这个大量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充斥电脑的巨大材料资源中,哪些才是最能体现观点的,哪些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哪些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呼应并引导学生情感价值观发展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资料的收集与筛选能力,甄别选取最好的资料,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维护。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心理素质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职业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例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途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改变过去那种死板、僵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必须变单一的应试教育为全面的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主力军。因为他们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多,是空间和时间的拥有者。所以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学与时俱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看法。

1.转变观念,全面培养学生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诸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师生的交往互动,重视课堂的开放生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则重在发挥引导者或指导者的作用。但目前奋斗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战线上的数千万教育工作者都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这对新课改的实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只要熟悉教材,勤于工作,给学生多布置作业,督促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就算是个好老师。应试教育的压力使我们不少“恨铁不成钢”的园丁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死心塌地地充当“学监”,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设计为学生实施畸形教育。要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战。分数成了教学的中心,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淡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忽视。

黑格尔曾说:“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变小学的“听话教育”、中学的“分数教育”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上,在教育教学中力争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真实性与操作性统一。

2.充分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

常言道: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低素质的教师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道德素质而言,教师应做到人为本、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与人格去感化、影响所教育的对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严谨地治学,勤奋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对学生必然产生一种无声的教育。要通过各种渠道,营造一种氛围。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及未来的生存观教育;通过平时的言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在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杜绝简单粗暴等现象,使学生在学校能感到集体的温暖,对教师产生敬慕的感情。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说教在学生那里就会掷地有声,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先有创新的教师,才有创新的学生”。因此,政治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传统,打破条条框框,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创新的教育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人才观,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潜能,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性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不应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收器,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潜能。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善于打破常规。应树立师生平等、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自信的心理品质。只有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思维可言。有位老师提出的“三不迷信,三欢迎,三允许”,就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表现。“三不迷信”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即欢迎上课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三允许”即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允许学生保留意见。这也给我们政治教师一些启示。

4.注意苦练教师基本功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连基本功都不过关的教师,何谈赢得学生的依赖,何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没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能力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使命感、责任感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人格和主体性,也不可能真正有创新精神。而诸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无穷的创造性。因此,应注重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开展教师大练基本功、大比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我们能认识到教师的素质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通过自身知识的内化形成和积累的。

5.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指导实践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领会与掌握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探寻教育理念的源头。运用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论,解决和说明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题演讲会等,在读书中系统地接受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们教育思想的熏陶,把握教育思想脉络,进入“源头之水天上来,水满溢涨理念生”的境界。

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会运用,指导实践。只有实践才会发现问题,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应与同行多学习、交流,吸取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中,使教师在感性上获得他人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发现问题,学校教育一学期全天候向社会和家长开放,通过开放活动,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从“我是教师、你要上学、一切都得听我的”,转变为“我教学、你要上学、愿意让我教你吗”。同时,使教师接受家长的监督,征求家长意见。

总之,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思想、创新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时代俱进。如果广大政治教师能在上述诸方面自觉地进行转变、更新和提高,自觉地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构建新课程教学的新模式,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状况,必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也定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师在推行新课改,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声誉。

参考文献:

[1][美]JamesM.Banner,Jr;HaroldC.Cannon著.陈廷榔等译.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第1版.

[2]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第1版.

[3]许嘉璐.未安集——许嘉璐说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第1版.

[4]熊大成,黄日耀等著.教师素质教育论[M].百花州文艺出版社,2000.8,第1版.

[5]刘晓明主编.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第1版.

第4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情境教学 思想政治课 课堂教学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64-01

一、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认为,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即通过计算机,用多种媒体手段来存储、传播和处理信息的技术。

二、多媒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提高教学效率的客观要求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信息传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提高效率有重要作用。从教育心理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视觉能记忆25%,两者同时使用能记忆65%,而且视听结合也可获得最佳的知识保持力。教师把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演示,使学生边听边看,有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开拓智力,培养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指导学生主动探究,搜集学习信息,将演讲式的教学过程转向讨论式、推导式的教学过程。

(三)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提升课堂活力的必然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是从学习实际和实验研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学习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转变,近年来,又出现了向建构主义发展的理论倾向。

(五)思想政治课目标实现的要求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是“育德”和“育智”,而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则集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通过教学效果直接体现了我国对当代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以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国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跟时代脚步,把握社会热点

作为集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努力提高当代中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以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基本素养,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与时事政治保持一致。

(二)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学习环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借助各种多媒体手段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变的丰富多彩。

(三)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初动因,它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与该活动,并且具有积极情绪色彩度心理倾向。

(四)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比较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抽象的、深奥的,单纯的靠教师运用语言传授,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点。而多媒体技术在政治课中的使用,则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得思想政治课能够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四、多媒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一)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的理论依据之一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前提。这与当前新课改的主题相一致,都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求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存在的问题

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五、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适应学生发展的策略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我们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要为了生活而教育,而不是为了考试而教育。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是我们在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考虑的重点。学生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必然不会仅仅局限于课本上已有的基础知识,而会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便捷引入大量的课外知识和信息,以求达到政治课与时俱进的、实时性的特点。

(三)寓教于乐的策略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好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来自觉的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六、结束语

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作用,力图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这一特点恰恰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显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发挥如此功效。但它毕竟是个新而大的课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9.

[2]颜辉,当代美国教育技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9.

第5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关键词:政治思想;德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74-01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其中这门课程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为指导理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成为了学生培养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脱离实际的现象、单纯强调升学率等,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严重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课中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过后、所有制、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等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不仅为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观念。更重要的是社会上网络媒体的大力兴起,更是为腐朽的文化提供了蔓延的机会,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较多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所说的各种社会问题,相关教育部门严格要求学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坚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逐步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其中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必修内容的同时还增加了八个选修课程,这样便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发挥提供了更多有效的途径。

但是从目前学校的德育状况来看,大部分德育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存在大量存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思想教育效率低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地位较低。高中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语数外等课程;其二是思想政治课程德育的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通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没有较大的关系,还有一部分认为德育脱离实际的情况更是严重;其三,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落后。目前,很多高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直接灌输式,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导致思想政治课德育缺乏有效性。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德育优势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思想政治德育的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思想政治课的品德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够达到社会规定的标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课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功能的发挥。要想让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并且制定出清晰明确的育人策略。

(二)加大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力度,创造有利于德育条件

在应试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很多高中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授过程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是单纯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而严重忽视了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以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正确的素质教育方向,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成长,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政治素质发展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提供重要的保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坚持将结论性的评价和形成性的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转变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坚持实现主体多样化,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促使师生之间能够共同参与交流活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老师应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促使思想品德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要求,作为政治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素养;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多元化的教师培训课程,以此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

(四)理论联系实际,把时事政治引入课堂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判断能力较强。常常感觉到目前思想政治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教师所讲的内容也与自己的生活不相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让学生对国家政策理解不到位,对社会生活产生困扰。因此,需要让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联系实际,不断融入实事政治,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能够更好的发展。

(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思想德育

转变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够更加适应思想政治德育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政治思想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单纯应付考试,而应该重视学生思想综合素质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通过实际证明,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利于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学任务,以此来提高德育质量。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第6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关键词:课堂参与;因素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14-02

一、学习参与的概述

(一)思想政治课学生参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参与”的解释是“参加”,参加的解释是“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参与”一词的基本解释为:“预闻而参与其事:介入,参加”或“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吴也显教授认为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他们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教学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

(二)学生参与课堂的现实状态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过去的教学相对比,二期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课堂的参与情况有所好转。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在相比较比较乏味,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你问我答的形式;课程改革的两个阶段,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比较受重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有着的一定的重要性。除了关注学生是否参与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学生参加效果和深度。

(三)制约学生参与课堂的因素分析

目前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参与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注意到学生参与课堂的总体状况不是很好,总体上还会有一些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的存在。在日常的教学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参与,传统的教育体制会束缚学生的参与,它会存在一定的弊端,影响着学生参与,当然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

二、研究对象与方式

本文通过开放式问卷作为辅助,对高二年级五个文科班进行调查。共237人接受调查,接受调查的对象分为高二十一班到高二十五班,其中,二年十一班男生3人,女生13人;二年十二班男生27人,女生36人;二年十三班男生17人,女生38人;二年十四班男生22人,女生35人;二年十五班男生11人,女生35人。总人数237人,其中男生比例为33.7%,女生比例为66.3%,男女比例接近1:2,调查问卷由4项学生的基本信息和26道问题组成。

三、研究结果

(一)信度分析

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来进行信度分析,问卷整体的信度良好,Alpha=0.8859。

(二)因素分析

1.“KMO”值

根据统计“KMO”值为0.888,所得结果非常好,并且累积贡献率为58.845%。

2.极大值旋转后的题目

根据极大值反转表,我们将影响学生学习压力的因素归为了三个因子:一是第21题“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很高”,第1题“对政治课感兴趣”,第6题“学习政治的目的是政治可以指导生活”,第2题“政治课对生活有指导意义”,第19题“政治课后受到过感动和鼓舞”,第20题“上政治课有收获”,第25题“政治课上积极主动的回答过问题”。这七道题为一个因子,命名为“学生因素”因子,与之前的设想效果达到了统一。二是第15题“政治课教师举过一些你熟悉的例子来激活你的生活经验”,第24题“思想政治课上老师经常提问”,第18题“在课堂上老师是以指导者并参与活动的角色出现的”。这三道题为一个因子,命名为“教师因素”因子。与测试前的构想效度达到了一致。三是第10题“你比较喜欢引用材料和实际案例来说明书本理论知识”,第9题“你比较喜欢互动教学”,第12题“互动探究教学模式锻炼了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道题为一个因子,命名为“教学方式因素”因子,与测试前的构想效度达到了一致。

(三)方差分析

1.影响因子与性别的关系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因素sig=0.001、教师因素sig=0.002,均小于0.05,说明性别因素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两个因子差异显著。参与因素=0.660,大于0.05,说明性别因素与教学方式因素因子无显著差异。根据统计显示女生均比男生更喜欢参与政治课并配合教师的教学。

2.影响因子与班级的关系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因素sig=0.000,教师因素sig=0.000,教学方式因素=0.006,均小于0.05且前两项均小于0.01,说明班级与学生因素因子,教师因素因子差异及其显著,与教学方式因素因子差异显著。根据统计显示二年十二班均比其他班级水平低。

3.影响因子与出生地的关系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因素sig=0.988,教师因素sig=0.396,教学方式因素=0.258,均大于0.05,说明出生地与学生因素因子,教师因素因子,教学方式因素因子无显著差异。

四、针对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的策略

(一)针对本研究的学生参与状态的分析

分析结果得出在一节课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交往总是单向沟通,或教师与学生之间单独的对话,少数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练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非常少,而且在教学中每个学生享有的机会是不等的,这是由教师提供的,学习好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多,学习相对差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91%以上的学生认为参与课堂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任务。69%以上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形式就是回答教师的提问。

(二)应对措施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就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才会发挥最大的潜能。民主、平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联系现实生活,积极开发社会实践和地方课程资源

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指出,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新课程下的教学特点可以概括为“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①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我们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就是要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水平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与水平去处理新知识,从而更好地达到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

3.与时俱进,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价值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重视情景的设置正是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与其他科目的教材相比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有一个突出的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时代性,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教材中的观点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联,但教材从出版到修改再版有一个周期,教材设置的情景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进行创新,灵活的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和设置的情景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更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4.密切关注学生,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课程资源由许多部分组成,例如,例如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能力等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的观点、想法、建议甚至是回答错误,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上要善于关注与观察学生,要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应以及掌握情况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达到我们队课堂的预期效果,完成我们设置的教学目标,不要使我们的课堂变成“教师展示成果,学生配合欣赏”的场所。

5.应多让学生参与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师应该在掌握教学目标实际的基础上,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这种方式中,在这种方式中,学生经过了问题情景的创设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得到了开发,教材内容和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总结

通过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将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归为了三个因子:“学生因素”因子、“教师因素”因子、“教学方式因素”因子。性别与学生因素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女生更喜欢上政治课,男生其次;性别与教师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政治教师对女生的影响更大,男生其次;性别与教学方式因素之间无显著差异。班级与学生因素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二年十二班的学生比起其他四个班级,对政治课的兴趣稍差一些;班级与教师因素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二年十二班的学生比起其他四个班级,受教师的影响较少一些;班级与教学方式因素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出生地与学生因素之间无显著的差异,出生地与教师因素之间无显著差异,出生地与教学方式因素之间无显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刘国胜.传统教学理论与当代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8).

[4]章伟央.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及方法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8).

第7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关键词】 高中 思想政治 模式 探析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39-01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促进参加普通高中课程试验的省、市有效地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2001年4月9日,教育部又组织研究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至此,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在全国开始推行。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完善。

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研究性学习完全取代接受性学习,而是要弥补研究性学习的缺失,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基础教育和谐发展。

2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课堂突破了教室这一相对狭小的空间,同时通过学习方式转变又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突破课堂这一相对狭小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多样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失去了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研究”,通过亲身“体验”,更快更好地获得认识和结论,教师必须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研究、去实践,而且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研究成果”、展开讨论与质疑的机会。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个体活动,而是向往群体的活动,一起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共同去调查、访问,去做实验,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样,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必修课课程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使学习从课堂向外延伸。

2.2 研究性学习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在接受性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成了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易被消磨到最低程度,学习兴趣也会被消磨殆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学生参与了课前对教材的研究和对社会的调查,参与了课堂上发言、质疑、讨论,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事例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2.3 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给学生以创新与实践的舞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是千方百计通过教师策划的教学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的创造力、个性也就在反复的操练中被泯灭。而研究性学习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或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了解与应用。研究性学习能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过组织讨论、交流辅以调查、访问,促使学生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养成合作的个性品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尽早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3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创设

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摆正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学习气氛。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不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分析热点问题,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想象空间。

3.1 设疑引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

3.2 以辩促思

“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社会的某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摆事实,交流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发现问题,讨论争辩,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胜过教师讲解好几遍。

3.3 学生探究

探究未知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探究新知识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之时,其热情犹如熊熊烈焰升腾,令人感奋不己。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这种强烈的追求意识,促使其学习动力系统水平的迅速提高,变厌学为乐学。

第8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而合作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可以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顺应素质教育改革方向,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引导学生在合作性学习中增长知识与才干,提高学习效率。那么高中思想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有那些途径呢?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有效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而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对象高中学生,相较于初中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已基本趋向成熟,对于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和思考,不会跟着别人人云亦云。而思想政治教学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道德观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从外化到内化,真正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不是接受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合作,而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在上课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确的了解本堂课所需搞清的问题,让学生清楚地明了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和学习基础,根据自愿和教师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分成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各组间巡回,观察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即通过适当的介入,了解到各个小组学生对于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否积极和有效?如果发现学生对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那么,教师就应作耐心的讲解,让学生的合作学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发现有些小组的合作过程不够融洽,即有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只是充当“旁观者”,那么,教师就应该坐在他们中间,通过活跃气氛等有效的方式,让原本沉默无语的学生,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合作学习,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竞赛、抢答等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以保证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创建合作学习情境,促进有效合作学习

高中学生因为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辩别能力,并且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在这个年龄阶段都比较讨厌思想政治教学以干巴巴的说教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他们讲大道理的形式出现。而所以说以情动人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以“随风潜入夜”的形式,有的放矢创设教学情境,“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学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和熏陶。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时事述评”这一环节时,可以通过精心策划,打破学习小组分组的以往做法,而是向同学们分别叙述几个不同的观点,让支持某一观点的同学们自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然后,再组织不同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正反观点交流的PK,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在进行集中讨论的基础上,提高更多的想法和观点,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分组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并通过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使得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并有效提升全体同学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创建合作学习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开展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虽然不是太准确,但也一定程度地证明了适当的正面评价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适当的夸奖与正当的评价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不同的学生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同学反应能力好一些,有的同学反应能力差一些;有的同学思维能力强一些,有的同学思维能力弱一些;有的同学做事速度快捷一些,有的同学做事速度缓慢一些,有的同学相对外向,乐于参与集体活动,有的同学性格相对内向,不善于与同学们交流,对于上述情况,教师应因人制宜,从同学们的差异化特性出发,构建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在对于同学们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巡视时,可以通过一系列动作语言,神态语言等等表达出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和表扬,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小小的物质礼物,作为激励性的标志,使得教师的赞许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还具备一定的纪念意义。此外,为了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发动同学们定期评选出“最佳小组长”和“最佳合作小组”等,以促进各个学习小组不断改进合作学习水准,激励同学们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供保证。总之,教师在带领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为了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从而在促进了同学们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途径,合作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教学,建立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而优化课堂结构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地完成。当然,合作学习的途径不止以上几种,还有很多,本文挂一漏万,我们将继续努力开拓进取,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多的合作教学途径,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第9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导

新课程要求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要求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注重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品性。所以,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生成知识,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求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要增强学生的德育主体性,真正发挥其德育育人的功能就必须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即通过开展以德育作为有效载体的课题研究,以内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增强其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认识问题,经过自己的内化去解决问题,以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新课改“一切基于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其特点是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重实践活动、重民主合作、重自主探索;其价值在于能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索的兴趣、丰富学习的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介入研究性课程,将会使学生在亲身探索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对学科知识及知识体系的兴趣,培养其多渠道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集体意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引入研究性学习,可按如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与理化等理科各学科综合研究;二是与史地等文科各学科综合研究;三是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内的综合研究。如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大千世界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生课题研究中必然要遵循有关的方法论,也必然能从中悟出很多哲理。因此,对于高二学生对自然界问题的研究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哲学方法或从中得出有关哲理,从最深最高处认识事物。比如在开设“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学生研究的诸如“洗衣粉的利与弊”、“居室装潢材料与人体健康”、“废电池的危害及其回收利用”等课题所蕴涵的丰富生动的联系、矛盾等多种哲理,要求学生从哲学角度看问题必将对认清问题起到高瞻远瞩的作用,而从中体味哲理才是真正把知识学透、学活。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哲学与理科结合研究的例证。当然,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的内容及初中思想政治课内容与自然科学问题的结合虽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仍可在社会问题上与史、地等学科予以综合研究,也可在学科内进行综合研究。如武汉市第15中所创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引进’、‘两个序列’、‘三个转化’、‘七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模式就可供借鉴。它通过“把社会调查的结果引进课堂”;通过“政治课”及“班主任”两个教育序列;通过“‘横比式到开放式’,‘单纯的知识型到应用知识型’,”‘传统的说教到生动的形象化的教育’”三个转化;通过“寻找课本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拟定提纲给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反馈、引进课堂、效果检验、考核评分”七个环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自我教育能力,真正发挥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育人的功能,有效地体现了中学德育活动设计的诸多原则及政治课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自身价值。

为了更好地介入“研究性学习”方式,以更充分地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主导渠道的作用,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特别做好如下工作:

①做好学生研究准备阶段的组织工作。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在学生的自主选题过程中,首先要当好参谋,提供研究的范围和方向。其次要积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其探究动机。在研究性学习的动员会上,政治教师应积极参与组织动员,向学生介绍有关课题所涉及的政治学科方面的内容或知识背景及研究意义,科学研究的前沿、方向等问题。在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后,接受学生聘请,担任某个课题组的指导老师,对其它课题组的研究方案中涉及政治方面内容研究的,也要作相应的指导工作。

比如,对于课题中有关政治内容的研究现状、研究项目的安排、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课题拟创新之处、具体的实施步骤、主要参考文献等,教师都可以提出指导性意见。在开题报告会的程序上,教师要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②做好学生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的指导工作。在整体研究过程中,作为课题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既要为各组成员提供咨询与指导,又要负责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由于这是一门完全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教师的监控仅体现在依据各研究小组所制定的研究方案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掌握和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解决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此外,指导教师还需检查各小组的阶段报告(特别是中期研究报告),以便根据情况指导学生调整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