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范文

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

第1篇: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范文

网络创业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创造具有“更多价值”的事物的过程。网络创业者需要贡献必要的时间,以及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承担必然存在的风险,如:财务、精神、社会领域及家庭等。网络创业可为创业者带来报酬、金钱、独立自主、个人满足等附加物。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产生的社会背景

1.网络经济的兴起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网络成为时代宠儿,网络经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许多人的创业激情。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比较熟悉,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和创新的能力较强,而且通过网络创业比在现实中进行实体创业具有诸多优势,因而网络创业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

2.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以及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处境更为艰难。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出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创业已形成一定的社会气候。

3.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作为新时期的年轻群体,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自主、独立的意识较强,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再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和整体创业氛围的影响,不少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追求快速成功。他们认为,创业是实现自我发展和成功梦想的一条可行途径。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形式

网络创业可选的领域可包括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电子邮件、博客应用、网络论坛、网上支付、网络炒股、旅行预订、交友网站、网络教育和网上求职等多个方向,但被大学生网络创业所频繁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网上开店

网上开店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形式,受资金、店铺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较少,具有门槛低、风险小、易操作、存活率高等优点,特别适合商业运作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创业者。例如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在淘宝、拍拍、易趣、当当等网站开网店销售产品,拓宽了商品交易渠道和业务范围。

2.创办网站

创办网站要充分考虑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问题,选择合适的办网规模、模式和类型。目前,有几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如创办论坛、开设博客等。这对大学生的资金和技术要求不高,而且可以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是一种比较便捷的网络创业途径。

3.网上自由职业

大学生群体具有知识素质高、创造力强、自主性高的特点。不少大学生在网上从事自由职业者创业,如担任网店代销、网站客服、兼职网络编辑、网络撰稿人等。这些职业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工作地点也不受限制,大学生能在享受自由和潇洒中实现创业。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收益比较低,要求大学生具有平和的心态,不能将其作为赖以生存和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创业门权较低

网络创业没有传统就业市场存在的诸多难以跨越的门槛,也没有创业环境的重要障碍。如今,大学生不管是否毕业,也不管所学的是何专业,只要熟悉网络,热爱网络,就有可能实现创业的意愿。同时,借助网络和风险投资,年轻人只要有好的理念、创意和能力,完全可以跳过传统商业中最困难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利用风险投资商的融资,实现低成本的投入和快速扩张。

2.投入风险相对较低

相对于实体创业,网络创业的投入较低。不需要过于庞大的资金,也较少有经营事业的诸多压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即使创业失败,其所承受的损失也相对较低。因为前期的投入并不是太高,从头再来的机会很大。这是任何一种传统企业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3.技术要求较低

网络创业的技术要求是很低的,尤其是在当前电子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信息服务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电子商务领域,国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平台提供商。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有很多通过各种在线交易平台进行过网上销售活动。

4.创业环境相对自由,发展空间不受限制。

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人会预设在网络上的成就大小,因为那取决于自己设定的目标高低,以及愿意为这个事业付出的努力。网络拥有一个相对公正、公平、合理的创业环境,只要符合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就可以享有互联网带来的商机。

(二)劣势分析

1.经验与知识积累问题

由于目前大学生在校学习往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锻炼,制约了大学生接触社会、进行创业的空间。虽然也有不少同学通过兼职的渠道来锻炼自己,但兼职经验和市场上要求的创业经验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2.知识系统化问题

创业是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知识系统结构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如何签协议、如何签项目合同、对国家的基本优惠政策不是很了解,有些同学写的商业计划书虽然想法有些创新,但目的不是很明确,有的目的很明确却又不会写商业计划书,文字表达能力欠缺。

3.对创业的政策信息不了解

在网络已经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生对创业信息仍然不是很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比例大约占22.02%,比较了解的约占2.88%,而只有0.41%的学生表示很了解。

4.网络创业成功率较低

由于网络创业门槛低、投入少,风险低,因此许多大学生创业者甚至对网络经营的流程都不是十分了解的状况下就开设了自己的网络店铺,但通过真正的与顾客之间的买卖交易,诸多问题不断凸显,导致利用网络来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被淘汰掉了。

5.缺乏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网络创业还未被广泛接纳。

我国的传统文化习惯于安稳、守旧,而不太鼓励创新和创业,这对当今社会仍然产生较大影响。从家庭来看,一般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毕业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对创业这种具有一定风险的活动往往不支持;从高校来看,有些文化氛围也不利于大学生创业,会和正常的学习相冲突;从整个社会来看,也缺乏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增大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压力。同时,我国当前的社会诚信文化比较淡薄,网络商业欺诈时有发生,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顺利进行。

6.相关的政策落实不理想,法律与信用环境有待提高。

随着近些年来网络交易的增加,虽然国家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网络经营的配套法律和法规的探索与建立,但现阶段对电子合同、在线支付、产品交付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没有做到全面的保护。另外个人隐私权保护、欺诈等问题同样困扰着消费者,使得很大一部分人群依旧不敢大胆网购。

(三)机会分析

1.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前景

目前国内发达地区的网络覆盖率较高,网络接入价格较低,网络硬件设施的曰趋完善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中去。大学生走在时代前沿,他们进行网络创业可以带动新的消费理念的形成,从而大大加快网上购物的发展进程。

2.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为鼓励人们通过创业实现再就业,各地区纷纷出台创业优惠政策。网上创业也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给予诸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一些地区已经建立了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和服务。同时,网络经济也是需要高知识背景的经济,大学生人群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威胁分析

1.来自普通创业者的竞争

经济危机的刺激以及网络创业“门槛较低”的原因,使得网络创业者大量涌现。增大了网络销售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和网络创业者的就业难度。

2.来自家庭的压力

在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中,有不少家庭不支持大学生创业,原因主要担心大学生缺乏经验积累,容易受到挫折。而一般作为父母而言,多数希望孩子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得到稳定的薪资,不太赞成他们一毕业就选择创业而去承担相应的风险。

3.来自创业失败的后果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没有选择创业的想法,是因为担心创业失败后的出路问题。尽管他们可以选择从头再来,但他们与自己的同学相比,既损失了数年的薪水,又要重新适应新的行业和新的工作。正是由于对这种失败结果的恐惧,使许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望而却步。

三、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对策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明确目的

首先大学生是应以学习为主的群体,不能只顾经营网店而荒废了学业。大学生开网店,不只是作为一种兼职,赚点生活费,自力更生,更主要的是对社会经历的积累,是适应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为将来的创业做好铺垫。也就是说,应以社会经验的积累、网店的信誉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2.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网上创业教育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关键是解决创业观念、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践三方面问题。在创业观念上,主要是摒弃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大学生消极等待、被动接受、盲目服从等思想意识,培养他们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其内在的创业灵感和创业激情。在创业技能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发现创业机会、实施创业计划和模拟创业企业运作等能力。特别是掌握与网上创业有关的理财经验、市场营销常识、诚信意识、相关法律政策等。在实践层面,高校要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必要的创业和创新课程、规范化的创业或创新讲座与沙龙、有效的实践锻炼、丰富的案例研讨等对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创业教育。通过设置与创业流程相关的讲座,举办如何启动新企业、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企业成长战略沙龙等,可以形成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和模式,带动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顺利开展。

3.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外部环境

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创业提供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证。在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注重引导商业网站和广大网商诚信、合法经营,净化网络经营环境,维护良好的网络经营秩序,为大学生网上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网络竞争环境。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共同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并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4.社会和家庭应加强网上创业文化氛围的培育。

第2篇: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范文

【关键词】经济下行;浙江省;独立学院;就业

一、经济下行态势与浙江省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根据《2011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浙江省目前拥有22所依托省市本科院校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校生数17.12万人,占全省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的31.3%。独立院校毕业生同样是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大省,外向型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是浙江最大的资源和财富,也是大学生就业岗位最大的提供者。2011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动荡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温州等地甚至出现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企业主“跑路”的情况。这些新情况给浙江省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就业来说,影响更为显著,2012年许多独立学院就业率都低于往年。在就业方面,独立学院毕业生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有着自己的独特性。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独立学院由于设立时间较短,在就业管理制度、就业资源、工作经验等方面存在短板。其次,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独立学院独立颁发本科学历和学位证书,毕业生往往不被用人单位认可,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就业歧视。再次,从毕业生自身来看,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与其他本科院校有着心理上的落差,缺乏自信,就业动力不足,就业竞争力不高。最后,浙江省虽是经济强省,但是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独立学院毕业生由于学习费用投入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倾向于东部就业;而经济发达的温州等地区毕业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家长期望值较高,不急于就业,对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比较热衷,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都有较大的影响。根据教育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精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民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根据浙江省本省的经济和独立学院特点,积极开展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借助母体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促进就业

独立学院的院系和专业设置很多脱胎于母体学校,大多数是母体师资比较雄厚、教学设施比较完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的专业,在就业工作中,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与母体高校的“近亲”关系,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丰富资源和平台促进就业。首先,独立学院要积极与母体高校开展院系对流,主动与母体相关院系举行各类就业经验交流会和培训会,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要建立常态沟通交流机制。其次,建立母体与独立学院共用的就业测评系统、就业信息服务网和就业信息平台,这样能够迅速将就业信息给毕业生,扩大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再次,积极联合母体高校开展各类招聘会、宣讲会和双向洽谈会。根据近年校内招聘会举办的特点,举办招聘会和宣讲会需要一定量的毕业生参加,需要就业部门的动员,否者很难达到效果,因此,联合举办对于独立学院和母体来说都是双赢。最后,要充分利用母体高校长期办学建立的就业实训基地和长期积累的企业资源,积极协调组织独立学院毕业生开展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

三、积极利用国家、省市就业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平台

就业不仅是高校的工作,也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独立学院除了利用母体资源外,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独立法人身份,要积极作为一个独立的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积极配合国家各层次就业部门开展就业工作,充分利用就业和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社会公共资源。教育部每年都会举行“高校就业网上招聘月”等系列活动,各省就业指导中心也会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活动,独立院校要积极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参与这些就业服务活动。以浙江省和杭州市为例,浙江省教育厅建立了“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浙江省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要举行毕业生网上招聘月、寒门学子招聘会,百名优秀贫困毕业生就业推荐活动。杭州市建立了“杭州市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网”,杭州市人才服务局以就业创业指导站为载体举办杭州市毕业生就业工作者交流活动。杭州市人才市场每周都有针对不同行业的招聘会。除了专职的就业管理部门之外,独立学院还可以与人事组织部门、团委、教育局等部门配合,积极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招募、派遣工作。这些项目也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舞台,对毕业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四、转变就业工作观念,从“催促式”转向“帮扶式”

独立学院要加强对就业辅导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对就业工作知识的了解。辅导员从事着复杂的工作,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往往流动性较大,新加入就业队伍的辅导员对就业知识不太了解,往往把就业工作简单理解为动员催促学生找工作,片面追求就业率,完成就业指标,这样往往会在毕业生和辅导员甚至学校之间产生误会。因此,就业辅导员必须加强就业和劳动保障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把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就业放在第一位。首先,要学习毕业生就业知识,做到未雨绸缪。这些知识包括就业工作流程、派遣改派、档案管理、户籍政策、人事、毕业鉴定政审等。其次,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辅导员要学习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各省市地方的大学生就业援助政策、大学生创业支助政策、毕业生入伍等政策。再次,要努力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关心关注有困难的毕业生,积极为这些毕业生联系工作岗位,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最后,对离校前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可以进行重点的辅导,让他们了解离校后可以利用的求职渠道。

五、面向就业市场适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在学校发展很长一段时间是与母体高校一致的,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一些专业并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独立学院要灵活应对,适时进行调整,特别是获得独立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授予权之后,要积极开设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和浙江省地域发展的新专业,不必拘泥于母体高校的专业体系。例如,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为了适应杭州发展航空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需要,开设了空乘和地铁服务等专业,而这些专业母体高校并没有开设。这些新设立的专业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未来的就业都有很好的帮助。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很多独立学院因为师资和教学资源分配的压力,对课程的开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指导课程流于形式,往往用不定期的讲座来代替,这样并不能起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理念和求职技能的作用。专业知识是从事理想职业的基础,但是求职与就业的技能却是实现职业目标的重要工具。因此,各独立学院要克服困难,努力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

总之,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面对整体的就业市场动荡,浙江省独立院校应该积极面对,发挥独立、独特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激发毕业生继承“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浙商精神,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第3篇: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观 影响因素

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是不是我国的人才过剩了呢?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这种局面。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总体上朝着更加理性、务实、开放的方向发展。但是,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就业心态不好,就业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在“精英教育”阶段,然而随着高校的快速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太快,大学生头脑中的“精英”光环没有退去,在他们的观念中学历就是能力的标准。要求大多数毕业生到大众化的普通劳动者的岗位上去就业,不仅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不过来,家长、学校、社会舆论环境都没有准备好;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的投入较大,大学毕业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往往趋向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片面追求高层次“白领”岗位,不愿从事比较艰苦的“蓝领”、“灰领”工作;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普遍希望留在发达的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或欠发达的地区工作。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远远超过了社会的实际。虽然大学毕业生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职业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正常心理,问题是他们无法协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自愿性失业。

2、存在从众心理,就业目标过于集中

很多大学生本身对未来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知,从而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独立的意识,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只是一味盲目跟从,随波逐流。他们在择业时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己思考来判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面对复杂而激烈的就业市场,惶惶中只好别人往哪我往哪,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看,几乎没有自我观点,更不用说作一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了。这种就业心态导致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去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但又亟需人才的地区工作,一味的聚集在发达的大城市,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3、缺少职前规划,就业方向模糊

虽然很多大学生都知道当前社会就业压力不停加剧,可是他们认为大学四年时间漫长,有充足的时间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很多大学生从来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没有结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需要做过系统详细的职业生涯设计,缺乏长期的自我发展规划,在即将面临毕业时他们往往由于准备得不够充足而彷徨无措,丧失信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择业目标模糊。很多大学生求职就像赶集一样,在人才市场上像无头苍蝇样,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第二,心理准备不足。很多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仅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求职时急功近利,只注重个人的福利待遇问题,只考虑企业能为个人提供的待遇以及工作环境如何,极少考虑自身在所供职的企业里将拥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是否能够在这个领域里体现个人价值并有所建树。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4、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功利心突出

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同时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的指导,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功利心十分的突出,同时社会价值观念也十分的淡化,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动。让大学生的行为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这也很难让大学生们去真正的履行对国家以及对社会的相应的责任。一部分的大学生十分的重视经济方面的利益,同时也重视自我的职业发展,然而对社会的价值方面也存在着轻视的态度;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薄,缺少公平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的品质,只有“小我”无视“大我”。同时,他们对就业单位左顾右盼,抱着“骑驴找马”的态度,就业观呈现出多向性和不稳定性,不仅影响了学校和就业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也妨碍了同届其他同学的顺利就业。

5、依赖性强,求职中缺乏自信

过去大学生就业是包分配的,就业制度改革后,部分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害怕竞争,“等”和“靠”的思想较严重。他们一方面希望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思考择业问题并采取积极行动。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由父母、亲戚、朋友介绍工作或期望学校推荐工作,这不仅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依赖性强,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缺乏应有的自信。极少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准备自主创业,这说明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准备。多数大学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雄心壮志,但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因而很容易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冲突和矛盾,表现为既有积极的风险竞争意识,又想通过主动竞争谋求理想工作,却又担心竞争失败,遭遇挫折。可见很多大学生对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进行就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自信。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1、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主观因素

(一)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

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民主和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对现实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从追求远大理想转向注重实惠。这些转变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在价值目标、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方面,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选择顺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发展目标所做出的预想和设计,以及自己在事业上获取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应该建立在个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兴趣和职业激情的基础上。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准备有直接的影响。

(二)个人能力

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但对自我与社会的认识依然比较片面。尤其是在面临毕业即将步入社会这一人生关键时刻,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与分析,往往受到感情因素的困扰,不顾自身条件和客观可能,以偏概全。大学生自卑与自负的心理导致大学生要么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不敢竞争,要么在择业中表现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力,对用人单位百般挑剔以致高不成低不就。大大学生焦虑的心理导致在就业时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精神分裂等,就业时依赖的心理将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完全把就业的事情交给父母或者亲朋好友。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将受到自身各种因素的干扰。

2、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客观因素

(1)国家政策因素

国家政策是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自主择业”并不意味着国家政策失去了导向、调控和约束功能。

(一)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往往会引起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从而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主要体现在: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二)国家人事制度。当前,我国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严重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合理、自由流动。人事部门严格控制着毕业生就业的指标,申请报批手续繁杂,单位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用人自,仍然按照接收毕业生报批的手续。一些大学生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单位,但却在协议的签订、报到手续的办理、档案关系的划转等环节得不到人事制度的支持和认可。尤其是户籍制度的限制而难以落实人事关系,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不能解决落户和人事档案管理让毕业生找不到安全感,认为自己不算真正就业,只能算作打工,这一连锁反应成为近年来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惯性观念。这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难于在工作单位落户的毕业生将宁愿选择不去工作,宁愿失业和待业,也不急于就业。

(2)社会环境因素

(一)网络的负面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的出现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尤其是求职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约束机制以及网上诚信机制的缺失,网络招聘也有诸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就业信息真实性不高,具有隐蔽性、虚拟性等特性。因招聘和应聘时大学生只能看到单位提供在求职网站上的单位信息,缺乏传统人才市场那种面对面的交流,大学生在网络求职过程中权益经常遭受侵犯。同时,大学生求职心切,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种心理以高薪、高福利为诱饵吸引学生,从中骗钱骗色。所以,大学生网上求职真正成功的比例相当低,如遇到上述事件更会影响他们就业的信心,对其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负面因素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外界这些因素的影响和物质利益的极大诱惑,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致使在双向选择中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发展、淡漠社会价值的行为选择取向。同时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缺乏认识,收到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的影响,认为双向选择靠请客、送礼、拉关系就能获得好工作、好岗位。结果导致部分大学生不积极主动地和用人单位联系,只是一味等待;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只能怨声载道、心灰意冷。白白的丢失了好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3)高校自身因素

高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为个体提供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教育提供了条件。学校帮助学生学会特定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它不仅负责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目前许多学校都增加了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教育内容。多数学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接受有计划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帮助和鼓励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读书期间对就业有了很强烈的明确性和目的性。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参与社会相对较少,很多对社会的认识要到工作岗位上逐渐学习。对于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而言,显然需要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就要对社会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学校对学生这种能力在大学期间就应有计划、有意识的培养。有些学生虽然完成了大学教育,掌握了许多专业知识,却缺少最基本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因此高校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还承担着学生社会角色的培养职能。

(4)用人单位因素

作为市场的需求方,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一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了解不多,名校、英语、计算机、党员、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经历等这些约定俗成的“硬指标”就成为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的衡量标准。这样的选材标准自然起着不太好的导向作用。二是片面强调专业对口。许多本来素质很好的大学毕业生应聘时常因专业不对口而遭拒绝。其实,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才是选材的根本。除专业素质外,一个人的理解能力、社交能力、亲和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很重要。三是盲目追求高学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所提供的各类人才越来越充足,致使用人单位选材时的第一标准“文凭标准”也水涨船高,导致严重的学历“挤占”现象。用人单位不明白“大学提供的各种专业教育仅仅是将来生活的一个基础,技能的培养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大学为技能培养做了最好的准备工作。”大学毕业生可塑性强,有活力,创造性强,乐于学习,接收新事物快,只要正确引导,稍假时日,便会给单位带来效益。用人单位的这些条条框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5)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长期而权威的影响因素,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包括家庭成员的态度、家庭成员的期望、家庭教育的引导以及父母权威作用的发挥。从个体成长来说,家庭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有强大渗透力和塑造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降低自己心中的标准去实现就业,其中很大阻力来自家庭的影响。这是由于一方面,父母多年的望子成龙心态与期望造成了学生本身对就业的认识产生偏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年的努力似乎需要给家长所谓的成功交待。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当今出现大学生延迟就业和有业不就的求职心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父母,因此,父母是引导和转变大学生求职心态的关键。

基金项目:2011年南昌大学社会科学校研究基金项目“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XSZ05)。本文是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隽纯洁,曹均学.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思考[J].高教研究,2012(332)

[2]宋晓慧.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探讨[J].长春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3]张良红.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4]彭国柱.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