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行业可视化范文

医疗行业可视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行业可视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行业可视化

第1篇:医疗行业可视化范文

【关键词】 可视化通信 技术 发展 应用

可视化通信是利用图像来传达沟通的信息等,最常用在视频通话、视频会议甚至军事通信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视觉呈现效果,也能更直观清晰的传达需要沟通的信息,拉近通信双方的距离。另外,可视化通信的操作简单、功能齐全是其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它能更好的体现电子通信的交互性。

一、可视化通讯的发展

自1837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通信后,通信技术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发展至今通信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大到国家政府、军队通信,小到企业、个人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今的通讯领域已经将可视化技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市场上各种可视化通信设备与软件越来越多,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运用的领域也愈发广泛。

目前主要的可视化通信设备就是视频电话,它是利用电话线路将人的语音、图像实时的传送到信息接收方。视频电话设备一般是由电话机、摄像头以及显示屏共同组成的,它既具有普通电话机的通话功能,又能传送图像信号。在手机上实现视频通话需要在网络信号下,双方都使用入网的手机并开通视频通话功能才能实现视频通话。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了视频电话的概念,美国贝尔试验室也曾就视频电话提出相关的研究方案,但由于以往电子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发展有较大的限制,视频电话的研究并没有获得较大的发展成果。知道1980年左右,随着数字通讯技术、传输技术、集成电路、芯片技术以及视频解码技术等的发展,视频电话才开始迅猛发展。

当前的视频电话属多媒体范畴,在视讯会议领域应用的较为广泛。人们可以通过视频通信进行远程通话,并清晰的看到对方的图像、听到对方的声音,因此在商业活动、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科学探测、医疗诊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人们的日产生活通信方面,虽然视频电话的通信方式广受人们期待,却由于市场、技术、线路等方面的限制应用并不广泛。在日常通信方面人们更多的是使用可视化通信软件,包括QQ视频、微信视频等,在网络环境下,这些通讯工具除了有文字、语音留言外,还能实现对讲功能、视频通话功能。

以上介绍的都是双向可视化通信的发展,在当前也有许多单向的可视化通信,如监控摄像、航天影像等。由此可见,人们对可视化需求将会越来越高,可视化通信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应用市场。

二、可视化通信的应用趋势

通信技术由一开始并不成熟的无线电通信方式,发展为现在的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信息化、数字时代,经过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由最早的电脑视频聊天,到现在的手机视频电话、QQ微信视频聊天、航天飞行中视频无线传输等实际可视化通信方式的运用,都离不开可视化通信技术的支持。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智能终端的普及,可视化通信已经成为大部分人日常通信的主要渠道之一。可视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以下就从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进行分析。

1.城市安全的打造。2016年8月,华为举办了以“新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让城市更安全”为主题的全球平安城市峰会,并面向全球了“平安城市”解决方案之一的集成通信平台。该平台具有全联接和可视化的显著特点,它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物联网等广泛接入报警源,并且快速地大范围调度视频,使得接处警更高效、跨部门协同更便捷、指挥决策更精准。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宽带、视频等创新技术,助力公共安全行业向云架构和智慧化转型,打造主动、融合、可视的平安城市体系。

2.企业、商务可视化通讯。企业可视化通信以企业内部办公为主,具有即时通信、便于部门、员工交流的优势,另外在商务通讯方面,主要以网站伴侣、商务局域网通讯等软件为主,更加方便快捷的实现了工作沟通、业务交流等,也便于召开跨地域远程会议。

3.安全可靠的生活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视频通信,不仅可以方便人们之间的交流,拉近双方的距离,还能在与陌生人对话时更加有效的辨别对方是否诈骗,并能留下视频C据,提高人们通信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可视化通讯的应用,如聊天室,网络教育,应急指挥,远程医疗,数字电视等发展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结语;可视化通信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家用、民用、商用、军用等领域都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今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信息化战场等方面更是研究的重点区域。

第2篇:医疗行业可视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医疗质量;可视化;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54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01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医疗安全是社会对医疗机构的基本要求,是医院获得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是防止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医疗的质量管理更加精准化、严密化、科学化和简洁化,使医院的质量监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1 现代医疗质量管理的难点

1.1 医疗质量的全程掌控

对医疗质量的评价不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效果进行单一评价就可以取得较好效果的,而要纵观整个医疗过程,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由于每一个控制点的质量特性各不相同,要真正实现医疗质量的全程监控非常复杂。

1.2 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需要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医疗服务越来越追求人性化、透明化和及时性,医院的工作者必须不断完善医院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流程,以满足病人提出的各种服务要求。

1.3 新技术的有效评估难度加大

医学进步较为缓慢,而医疗技术的进步却极为迅速,对新兴医疗技术评估往往需要大量实例论证,这将面临大量医疗信息,仅凭手工提取有用信息不仅分析难度大、过程漫长,而且出错率高、评估效果较差。

1.4 病人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没有安全保证就谈不上质量保证。病人在整个就诊过程中,环节众多,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医疗事故,这些环节若仅靠人力维持,不仅工作效率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还很容易出现差错。

2 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上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准确性,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全面采集病人信息,准确反映医院的运行状况,减少人为误差;第二,集约性,信息系统有利于统一整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准备;第三,实时性,信息系统可实时传递医务人员需要的数据资料,解决信息滞后问题,有效提高医疗服务和管理效率;第四,延展性,医院可根据需求对质量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将质量控制贯穿于医疗全过程,扩展医疗质量的控制手段,提高医院服务效能。

3 信息技术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3.1 电子健康档案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加快,电子健康档案在医疗质量监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该系统,医疗人员可随时随地获取患者信息、更新医疗记录、下医嘱、开药物处方,同时还可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充分利用电子健康档案,方便医院加强对患者、医疗关键流程及病历质量的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在医院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视。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方便临床管理,满足医疗管理需求,避免自相矛盾的错误。

3.2 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对医疗质量决策提供了较大帮助。可视化技术就是将不同方面的业务状态在同一张报表中集中体现出来,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反映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界面集成技术将决策平台和医院的各大办公系统有效结合在一起,相关医护人员只要通过统一的登录界面就可以进行办公和决策分析,决策平台和办公系统使用的是统一的用户管理,因此,需要实现账号、权限和角色分开管理,保障信息分级授权。

3.3 数据集成系统的应用

数据集成是以所有管理对象为主线,将分散在医院各个部门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筛选、删除和加载业务系统中的数据信息,数据集成的效果会直接影响指标分析的结果和数据模型的有效性。数据集成有实时统计和定时抽取两种,便于将业务的明细数据转化为用于分析的汇总数据,利于对门诊挂号、就诊进度的实时监控。若将两种数据集成的方式有效结合,可大大提高数据集成效率,减轻系统业务负担。数据集成系统的应用,使医院质量管理的监控更加细致、全面,确保全面、系统地管理医院信息。

3.4 临床系统的技术支持

医院要努力研发各种系统,覆盖医院整个工作流程,使医院工作的所有流程都标准化、自动化、流程化,实现对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的采集和进行动态实时监控,全程监控医院的整个工作流程,确保病人的人身安全,满足社会对服务流程优化的需求。为提高医疗的及时性,缩短病人和医务人员的等待时间,需要引进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心电传输系统,以方便临床调阅,实现无胶片化管理。检验信息系统可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资源共享,对标本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可将病人的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医护人员。使用合理的用药系统,科学指导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敏,曾宇平,王春容.基于医疗信息技术的医疗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2):52-54.

第3篇:医疗行业可视化范文

【关键词】开源数据 规划编制 数据获取 数据展示

随着这些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量级的待挖掘数据。这些数据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依赖互联网工作、生活留下的痕迹,将人们生活的形态在大尺度上向世人展示。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几乎可以断言 “网络开源大数据”应该会成为城市规划未来发展提供有利的分析基础和条件。而实际上,有很多研究学者已经就大数据挖掘出的数据信息应用于城市规划中。大数据的产生获取途径繁多,很多并不源于规划部门,如通信、电商、交通、社交媒体、医疗、银行等。如何获取这些数据,获取后如何应用? 本文就大数据的获取及应用举例如下。

1 大数据获取应用

1.1 百度地图API获取开源免费数据

百度地图API是为开发者免费提供的一套基于百度地图服务的应用接口,包括JavaScript API、Web服务API、Android SDK、iOS SDK、定位SDK、车联网API、LBS云等多种开发工具与服务,提供基本地图展现、搜索、定位、逆/地理编码、路线规划、LBS云存储与检索等功能,适用于PC端、移动端、服务器等多种设备,多种操作系统下的地图应用开发。

我们通过对百度地图Place API接口的调用,在Visio Studio 2010编译软件中,通过以下程序提取调用出四川周边城市,如泸州、绵阳、自贡等地的银行、医院、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分布地理坐标及其他详细信息,以便于日后对这类地区规划分析提供参考。Place API 是一类简单的HTTP接口,用于返回查询某个区域的某类POI数据,且提供单个POI的详情查询服务,用户可以使用C#、C++、Java等开发语言发送HTTP请求且接收json、xml的数据。返回的Xml数据可直接在程序中处理后存入MS Sql数据库中,以备后续使用。百度地图提取部分程序代码 图1所示。

图1 百度地图提取部分程序代码

1.2 新浪微博数据提取与应用

新浪微博拥有数量巨大的用户群基础,用户状态、用户关注及粉丝等已经形成非常庞大且具有价值的数据,如何获取及处理这些数据,已经成为十分热门且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规划师开始使用微博等新媒体,新浪微博上规划师成为一个活跃的群体,2012年黄虎对北上广深的规划师群体进行调查,发现规划师群体微博使用比例明显高于整个网民群体中的微博使用比例。如何突破传统方法,通过新兴媒体数据积累分析出规划师群体间的交流及人脉关系? 北规院的茅明睿[1]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即通过新浪微博api数据接口对微博上中规院、清规院、和北规院的三院用户的粉丝和好友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比较出三个院的用户的粉丝和好友数据进行可视化与分析,总结比较三个院的人脉特征、组织特征和相互联系与影响的情况,从而实现传统技术手段难以达成的分析效果,成功给予我们对规划行业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的启示。

从数据的获取手段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获得新浪微博的数据,一是利用爬虫程序通过解析微博页面获得微博数据;二是通过创建应用,利用新浪官方API获取微博数据,步骤如下:

(1)下载weibo 开发的SDK开发帮助包;(2)注册用于获取数据的新浪微博账号;(3)在新浪微博开放平台注册应用,并获取APP Key和App Secret;(4)由App Key和App Secret 得到PIN值码,并得到token 和密码。

利用新浪API接口进行获取数据更加简洁高效,在OAuth2.0标注下调用新浪微博APi,返回均为Json格式的数据。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文件不具有明显的强结构特征。但在使用API之前,需要了解新浪微博API的接口定义及各个参数含义。新浪微博接口限制用户每个小时请求的次数。为了避免过高频率的访问新浪API接口,一方面可以通过接口实时查询当前剩余的访问次数,另一方面,需要对程序进行线程控制,以品均访问频率。

1.3 网络爬虫工具获取开源数据

以上例子均需要借助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实现,但也有一些互联网上的网络数据抓取软件,只要对计算机的正则表达式掌握和了解,也可以自行配置进行抓取目标网站的数据。如火车头采集器、网络快车、gooseeker等。

2 数据分析展示工具――Gephi简介

在我们得到了一定量的数据后,往往需要进行对数据的分析和展现, 在此介绍一个非常强大的可视化展现工具――Gephi。被称为数据可视化领域的photoshop。 它是一款开源免费跨平台基于JVM的复杂网络分析软件, 其主要用于各种网络和复杂系统,动态和分层图的交互可视化与探测开源工具。可用作:探索性数据分析,链接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生物网络分析等。gephi是一款信息数据可视化利器。Gephi 内嵌数据展示算法,只需要通过导数将不同数据赋予其边和点的信息,就可进行强大的分析和展现。 在上文我们介绍的新浪微博展现三个规划院的人脉分析,也是通过Gephi 软件分析得出的。以下是一些用Gephi做出的数据分析效果图2-3所示。

图2 某社交网站用户注册情况 图3 个人邮件可视化来往分析

3 结语

大数据的获取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大数据的展现也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路和启迪。只要我们细心抓取数据,并通过再加工和生产,大数据定能为规划编制做出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医疗行业可视化范文

公司起步于无锡,成立于2009年11月,50来人的团队。马松伟是负责技术的另一名创始人。他是中兴通讯宽带接入产品总设计师、美国贝尔实验室新型网络技术全球研究总监。

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处于一个产品的研发阶段。但8月份,他们已确定将产品推向市场。

成为“视频版微信”

聊到产品,汤晓辉认为对它更为精准的概述是“一个可视化的协作平台”。除了PC,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也可以使用他们的产品;无论是有线、无线还是3G,只要能上网就能进行移动视频通讯。它的应用可以是一个视频会议,一次可视化的办公,也可以用它监管、处理工作中的某些业务。

概括起来,它的主要使用价值表现为两点:一,在政府领域,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需要迅速处理的事件,只要有人在现场,利用这款产品便能及时将现场的情况反馈给决策层;二,在企业应用领域,对于那些拥有多个分支机构的公司,这个产品可以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上出现,利用它可以看到各个办公、生产场地的运转情况,随时随地进行视频沟通。如果一个客户去一家工厂看产品,当销售人员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款视频通讯产品便是一座与公司管理人员进行直观性沟通的桥梁。“这完全改变了老板的管理方式,加强了对整个公司的管控。”

这个领域很容易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各类视频产品层出不穷。汤晓辉不免要对现在的视频产品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做一番描述,以此表明他们与这些产品的差异。

首先是大家常见的视频监控。汤晓辉认为它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有在监控中心才能看到监控的内容;二是,当它分布在多个点的时候,看起来很繁琐、麻烦。而另一类通过硬件实现的视频会议产品,其局限性是,通常只有在一个固定的会议室才能开会,能参与讨论的人数为之有限,“比如说,那些在工作的员工,不进入这个会议室就没办法同步开会”。而通过软件实现的视频会议,往往在移动性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如果是针对某个现场的突发性事件,这种桌面外的会议是没法开的。

而像QQ这样广为人知的即时通讯工具所开发的视频产品,在他看来,其缺陷是往往只能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视频沟通,“很难帮助企业处理一些具体的业务”。

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之下,联优所开发的、被汤晓辉称为“可视化的协作平台”的移动视频通讯产品,实际上就是把各类视频产品的不同功能,譬如视频通话、视频会议、视频录播、点播、视频短信等结合起来,集中体现在一个产品里。

“不管你是在宾馆、家里、咖啡厅还是在路上,也不管是什么网络,只要能上网就可以使用。我们强调的是一个随时随地可视化的协同工作平台。”汤晓辉甚至比喻道,“它是一个视频版的微信,增强版的Facebook。”

做方案解决商,不卖软件或硬件

汤晓辉在IT界浸多年,使得他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平添了几分自信,有一种日久形成的底气:“我们一直在看未来三到五年IT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整个电信行业、IT界的发展,我是一路看过来并亲身经历过的。”

他说的大趋势建立在一个这样的背景之下:从通讯的手段来看,它经历了从书信、电报、程控电话、BP机、大哥大,到互联网时代的即时通讯、电子邮件、语音的发展过程。未来的趋势是:上网越来越方便,支持上网的终端设备越来越多,“下一步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一定是视频为王的时代。开发一个共同协作的视频通讯工具会是下一个主流”。

在移动视频领域,江苏联优已经部署了24项发明专利。汤晓辉说,联优的移动视频通讯有两个独创的技术:大规模分布式的移动技术和流媒体分发网络技术。“在带宽特别糟糕的情况下怎么办?我们有一个带宽指引技术,它会自动调整,保证通话的最优效果。”而在大规模分布式移动技术表现上,在联优的技术设计里(尚未进行客户检验)可以“支持千万级以上的连接”。

一年多前,联优开始做销售工作的前期铺垫。一共列出了想要进入市场的18个行业。除了政府部门的应急指挥需求,联优感兴趣、希望在早期进入的几个细分市场为:连锁企业,需要用这套产品进行异地管理;医院医疗系统,这是一个热点行业,但一些技术与医院的业务结合并不紧密,汤晓辉认为这是他们的机会。

汤晓辉向《创业邦》表示,在其未来市场的长远规划里包含了三大目标客户群。各类中小企业,平均收费1万元一个月。在这一块他们期待的市场规模是,一年发展1万家中小企业成为其客户。第二类目标客户为大型企业,“包括像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大集团”。最后是国家部委这样的政府机构客户。

汤晓辉不希望走一条纯粹卖硬件和软件的路子,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既困难又很累的模式:“我们更愿意定位为移动视频通讯方案解决商,对于一些大的客户,(我们会)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维护这套系统。”而之于中小企业,他们提供的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微型版产品:“我买一套你的设备,简单地一搭建,马上就可以用了。这相当于把它当成一种专业化的设备来卖,通过分销渠道商的合作,这样的话产品会走得(作者按:指出货)比较快。”

汤晓辉期待的一个最佳状态是,与大客户进行项目性质的合作。它充当的角色相当于一个提供原创产品的大的系统集成商,帮助合作对象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个大的项目,我们的最高收费会是千万级的规模。”

第5篇:医疗行业可视化范文

C: 你的数据挖掘工作始于华尔街投行Bear Stearn,那是怎样一份工作?

H: 当时我是固定收益部的数据分析师,主要处理有关债权、抵押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事务。我为交易员清理外汇期权的电子数据表。清除完成后,我还要通过复杂的随机微分方程把定价引擎应用到这些期权上。

后来我得根据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维护它的固定收入的期限结构模型。期限结构模型是对收益率曲线发展的预测―很复杂的算法,每晚都得运行。我还开发了同步模拟通货膨胀的期限结构模型。

空下来的时候,我会去维基百科管理一下上面的答案。现在我是Quora的活跃分子,就知识交换而言,Quora比维基好得多。

C: 从你的工作经历来看,你怎么看待数据应用这个问题?

H: 我不是很了解许多大机构的宏伟目标,我只能谈谈我的领域。在我开始为数据应用做贡献前,还有一大堆的知识等着我去消化。我一直试图找出更简洁和更准确的模型来处理那些被筛选出来的重要信息。

曾有一件事,让我真正明白了数据管理和复杂模型的价值。有天,我们丢失了路透社有关交易所的数据反馈,所有的活动都被迫停止。但是负责数据反馈的那个工程师却外出午饭去了,在他回到座位之前,我们完全束手无策。那时我觉得,没有可靠的数据结构,华尔街赚不了钱,不管它有多少数学博士。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让我感到复杂模型的局限性。当时我们的一位交易员决定在某个金融产品上停用我们的模型,原因是模型预测的价格和其他交易员预测的价格有很大差异。这让我明白,所有的模型都必须考虑它所针对的金融工具的背景信息。

C: 后来你去了Facebook,还组建数据团队,工作性质变了吗?

H: 2006年,我以研究科学家的身份进入Facebook。就在我加入的前几个月,Facebook聘请了他们第一位分析总监。他搭建了Facebook第一个数据库,加入后的头几个月我都在帮他干这个活。同时,我也会负责一些数据分析项目,尤其是分析在News Feed功能和开放注册推出之后网站访问量的增长情况。

几个月之后,我便清楚我们的增长速度将使得我们的数据结构超出任何当时的商业软件处理能力,于是我便向我的老板,Facebook的CTO Adam D’Angleo建议,我们要有自己的、由结构工程师和研究科学家组成的数据团队。我深刻地觉得,这两种人一起工作对于开发早期数据结构软件太重要了。

此后,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招聘最出色的数据结构工程师,一起去证明我们的远见。

C: 你在那些数据挖掘里发现了什么?

H: 这工作感觉太棒了:News Feed之后的第二天简直就是疯狂的一天。一整天我都在把Facebook的流量数字更新给马克・扎克伯格,佐证他当时的直觉―不管当时的新闻报道如何唱衰,News Feed对于用户来说会是个好东西。最让我兴奋的还要数推出平台的那天。在接下来的那个星期,我第一次明白Facebook会成功的,就像它今天一样的成功。

然而最棒的时刻,是我们终于可以把软件进行开源的那天。

C: 但你后来又离开了,还说“最聪明的人都在让人们把注意力转到点击广告上,真糟糕”。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H: 正确的引用应该是:我一代中最聪明的人都在想着怎么让更多人点击广告,这真是糟糕透了。这很容易理解:在线广告已经成为了过去十年财富创造最可靠的来源。把消费者和销售者配对起来,以及创造新的消费者和销售者,这对于任何市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问题。在线浏览和在线购买都变得非常容易估量。当你有估量方法,你就可以研究科学。在这种情况下,我这一代中最聪明的人则在推动科学的前进。

但不幸的是,我人生中大部分有朝一日可以被解决的问题,都不会因更精准的广告而迎刃而解。我不确定如何整合我们的社会,才能让致力于解决长期挑战的人觉得自己得到了应得的回报,但是这是一个值得问出口的问题。

当然,广告之外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的其他数据应用,我现在就能脱口而出那些公司的名字:GitHub让开发开源软件变得更容易;Kickstar让项目可以更快地获得资金支持;Rock Health和Imagine K-12在教育和资助下一代创业公司应该把更多目光投向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Sage Bionetworks正在创造一个软件和数据的共享仓库,帮助疾病模型的建立和药品的开发;EyeWire用众包的方式研究大脑结构。有一些在线广告公司已经开源了工具包,比如Facebook的Open Compute项目就是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个。

C: 你现在工作的Cloudera有什么不一样?

H: Cloudera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的软件可以和任何形式、任何规模的数据匹配,并且是开源的。我们希望可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更为开放的平台。

我们的主要产品是Cloudera Enterprise,它是我们的资产管理软件Cloudera Manager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销售一路走红,让我们得以从小团队成长为200多人的公司,到今年年底可能会超过300人。做一个开源软件还能赚钱是一个让人兴奋的事情。最近我们新增了一些企业用户功能,比如可以让企业把被毁灭的数据恢复过来。

Cloudera更让人兴奋之处在于,许多公司的成功是建立在我们所提供的平台之上,投资我们的Accel公司很看好这个平台,它催生机遇,目前Accel在各种大数据领域的公司里投资了将近1亿美元。

C: 你在硅谷看到数据挖掘的趋势是什么?

H: 数据收据和数据挖掘最有趣的部分仍然发生在互联网公司之内,广告是构成这类公司营收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公司当中有的已经成功地把开源工具商业化,创造了其他高收益的商业模式。我希望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的革新出现在这些公司里。

现在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在人工智能方面,许多算法已经被隐藏到了开源软件平易近人的交互界面之下,比如Scikit-Learn,它能让用户很方便用各种模型做试验;还有像Vowpal Wabbit、Kaggle等等。

浏览器已经成为了数据可视化最棒的平台。JAVA Script, HIML5和WebGl,还有像D3和Crossfilter等实验室都让数以亿计的数据互动性更强、更可视化。当数据可视化在浏览器上实现了以后,合作将变得更便利,并随之催生出更多让人兴奋的新技术和工具。

我可以说出许多在数据搜集方面很有意思的工具:LearnStructure、SchemaDictionary、密歇根大学开发的Fisheye,还有斯坦福和伯克利大学合作研发的一个叫Data Wrangler的工具。

第6篇:医疗行业可视化范文

什么是BIM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它是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创建的工程数据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来提高工程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的效率。

BIM的技术核心是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信息及状态信息,而且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例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富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信息的集成化程度,这就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都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互和共享的平台。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增加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结合更多的相关数字化技术,BIM模型中包含的工程信息还可以被用于模拟建筑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状态和变化,使得在建筑物建成之前,项目的相关利益方就能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成败做出最完整的分析和评估。

BIM的特征三维可视化

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的形式,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可视化三维平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经常拿到的施工图纸,各个构件的信息在图纸上是采用线条绘制表达的,其真正的构造形式就需要建筑业参与人员去自行想象。而当前建筑形式各异,造型复杂,这种平面的图纸呈现出诸多的局限性。所以BIM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面前。

当然,目前也有许多设计单位会做各种效果图,这种效果图是分包给专业的效果图制作团队通过识读设计制作出的线条式信息制作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构件的信息自动生成的,缺少了同构件之间的互动性和反馈性。而BIM提到的可视化是一种能够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的可视,这种可视化的结果不仅可以用于效果图的展示及报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

*模拟性

在设计阶段,BIM可以对设计上需要进行模拟的一些东西进行模拟实验,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在医院建筑策划和设计中可以利用BIM对医院的物流系统、二级医疗系统流程进行模拟,以求最优化的功能布局。

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4D模拟(三维模型加项目的发展时间),也就是根据施工的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从而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同时还可以进行5D模拟(基于3D模型的造价控制),从而实现成本控制;后期运营阶段可以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例如地震人员逃生模拟及消防人员疏散模拟等。

*信息集中与优化

事实上,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海量信息集中并不断优化的过程,在BIM的基础上可以做更好的集中、更好的优化。没有准确的信息做不出合理的优化结果,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规则信息,还提供了建筑物变化以后的实际存在。现代建筑物的复杂程度大多超过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提供了对复杂项目进行优化的可能。

建筑全生命周期中BIM的应用

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BIM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行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全面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BIM在中国被逐渐认识与应用,特别在国内工程建造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BIM已在国内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积极应用,涌现出很多成功案例,充分展现了BIM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应用价值。在国内的部分医院工程已经开始采纳BIM,将其运用于工程建设和日常运营管理。

BIM的信息具有可追溯性、共享性、透明性的特点,贯穿于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使之成为智能化(制造)建设和数字化医院管理的平台。

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和维护BIM模型,实质是使用BIM平台汇总项目团队所有的项目信息,消除项目中的信息孤岛,并且将得到的信息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整理和储存,以备项目全过程中各相关利益方随时共享。

由于BIM的用途决定了BIM模型细节的精度,同时目前仅靠一个BIM工具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目前业内主要采用“分布式”BIM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项目现有条件和使用用途的BIM模型。根据需要,这些模型可能包括: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进度模型、成本模型、制造模型、操作模型等。

这种“分布式”模型往往由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运营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范围单独建立,最后通过统一的标准合成。这将增加对BIM建模标准、版本管理、数据安全的管理难度,所以有时候业主也会委托独立的BIM服务商,统一规划、维护和管理整个工程项目的BIM应用,以确保BIM模型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安全性。

BIM在医疗建设项目策划与设计中的运用

*场地与交通组织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在医院建筑工程中,场地的选择和布置对医院的后期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场地分析是研究影响建筑物定位的主要因素、确定建筑物的空间方位、确定建筑物的外观、建立建筑物与周围景观的联系过程。在规划阶段,场地的地貌、植被、气候条件都是影响设计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场地分析来对景观规划、环境现状、施工配套及建成后交通流量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及分析。例如:利用BIM模拟医院交通流线和出入口布置分析以求最佳方案。

传统的场地分析存在诸如定量分析不足、主观因素过重、无法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等弊端,尤其是一些山坡地、河道低洼地,通过BI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对场地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建模,通过BIM及GIS软件的强大功能,迅速得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结果(如土方平衡量、排水泄洪方案等),帮助项目在规划阶段评估指定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做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位置、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主体布局等关键决策。

*模拟空间发展――做关键性规划

在医院建筑策划时,我们总希望在用地与建筑空间留有发展余地,用于满足日后发展或功能转变之需。

策划是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后,根据定量得出设计依据的过程。相对于根据经验确定设计内容及依据(设计任务书)的传统方法,医疗建筑策划利用对建设目标所处社会环境及相关因素,包括对城市化进程、人口图谱、疾病谱和当地医疗资源及分布等进行逻辑数理分析,研究项目任务书对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建筑设计依据,科学地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以实态调查为基础、以数据分析为手段对目标进行研究。

BIM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在建筑规划阶段,通过对空间进行分析来理解复杂空间的标准和法规,从而节省时间,为团队提供更多增值活动的可能。特别在客户讨论需求、选择以及分析最佳方案时,借助BIM及相关分析数据,可以做出关键性的决定。

在建筑策划阶段,BIM还会帮助建筑师随时查看初步设计是否符合业主的要求,是否满足建筑策划阶段得到的设计依据,通过BIM连贯的信息传递或追溯,大大减少设计阶段因不合理设计造成修改的巨大浪费。

*评估设计方案――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布局、照明、安全、声学、色彩及是否符合相关规范。BIM甚至可以做到利用建筑外观部分的细节来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

以某医院某科室门诊区域的设计为例,我们可以利用BIM去模拟测算,以判别门诊设计的合理性。该科室日常常规参数如下:

常规门诊量:150人(最高峰250人);

峰值门诊时段:9:00―11:00 (平均1人/5分钟);

平均就诊时间:20分钟;

患者可容忍等候时间:老人45分钟,中青年30分钟。

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模拟动态测试,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具体内容包括:

人群是否始终或长时间处于聚集状态,从而判断整个科室诊室区域面积是否足够;

什么时间就诊人群开始聚集,聚集在何处,以此判断整个诊室区域面积、诊室数量和候诊空间的比例是否合理;

根据诊量高峰与低谷的比例,调整部分专科门诊的开放时间,如某些慢性专科门诊,高峰时段不开门,而在低谷时段开放;

根据对患者就诊路径、就诊时间、等候时间规律的判别,考虑在诊室区域植入相关医技、治疗功能。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BIM平台的运用,可以优化诊室设计方案,使之更高效、舒适、方便,达到诊室设计效果最佳状态。

方案论证阶段还可以借助BIM方便地、低成本地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以供项目投资方进行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项目投资方迅速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

对设计师来说,通过BIM来评估所设计的空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以便从使用者和业主那里获得积极的反馈。设计的实时修改往往基于最终用户的反馈,在BIM平台下,项目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比较容易直观地展现并迅速达成共识,相应地,决策所需的时间会比以往减少。

*可视化设计――真正的三维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

建筑师在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医生无法判别使用面积是否足够的问题,3Dmax、Sketchup这些三维可视化设计手段的出现,有力地弥补了业主对传统建筑图纸识别能力缺乏造成的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但由于这些软件设计理念和功能上的局限,使得这样的三维可视化展现不论用于前期方案推敲,还是用于阶段性的效果图展现,与真正的设计方案之间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于设计师而言,除了用于前期推敲和阶段展现,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要基于传统CAD平台来完成。但由于CAD平台的功能局限,使得设计师不得不放弃三维空间的思考方式,退而求其次地使用平、立、剖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这种由于工具原因造成的信息割裂,在遇到项目复杂、工期紧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错。

BIM的出现,使设计师真正回归到了三维的世界,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真正摆脱了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了解自己的投资与回报。

*多专业协同设计――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

协同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方式,它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网络协同展开设计工作。协同设计是在建筑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建筑的传统设计方式必须得到改变的背景下出现的,也是数字化建筑设计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现有的协同设计主要是基于CAD平台。这种基于二维的协同设计并不能充分实现专业间的设计信息交流,这是因为CAD的通用文件格式仅仅是对图形的描述,无法加载附加信息,并且由于平台局限,专业间的数据不具有关联性,导致计算机图形技术和专业设计内容未能很好融合。

BIM的出现,使协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BIM技术为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协同设计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设计交流、组织及管理手段,它与BIM融合,成为设计手段本身的一部分。借助于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而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建筑性能化分析――可自动完成

利用计算机进行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国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甚至更早,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并已开发出丰富的工具软件。但是在CAD时代,无论什么样的分析软件,都必须通过手工的方式输入相关数据才能开展分析计算。而操作和使用这些软件不仅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培训才能完成,同时由于设计方案的调整,造成原本就耗时耗力的数据录入工作需要经常性的重复录入或者校核,导致包括建筑能量分析在内的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通常被安排在设计的最终阶段,使得建筑性能化分析趋于象征性。最终导致了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无法非常方便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性能化计算分析,或者建筑设计与性能化分析计算之间发生严重脱节的现象。

利用BIM技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已经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包括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只要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如今可以自动完成,这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使设计公司能够向业主提供更专业的技能和服务。

BIM在医院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工程量快速统计――可用于成本估算

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计算机可以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大大减少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统计工程量带来的繁琐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同时能够非常容易地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方案保持完全一致。

BIM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应用,给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带来质的飞跃。通过BIM获得的准确的工程量统计,可以用于前期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估算;在业主预算范围内,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案,或者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建造成本进行比较;进行施工开始前的工程量预算以及施工完成后的工程量决算。

*3D管线综合――及时排除施工中的碰撞冲突

在CAD时代,设计院主要由建筑或者机电专业牵头,将所有图纸打印成硫酸图,然后各专业将图纸叠在一起进行管线综合,由于二维图纸的信息缺失以及缺失直观的交流平台,导致管线综合成为建筑施工前最让业主不放心的“最后一公里”。

利用BIM技术,通过搭建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BIM模型,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不仅能够及时排除项目施工环节中可能遇到的碰撞冲突,显著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降低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和工期延误。

*4D施工模拟――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施工过程

通过BIM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3D+Time)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4D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此外,BIM可以协助评标专家从4D模型中很快地了解投标单位对投标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是否基本合理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做出有效评估。

*施工组织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

通过BIM可以对项目的重点或难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提高计划可行性;也可以利用BIM技术结合施工组织计划进行预演以提高复杂建筑体系的可造性(例如:施工模板、玻璃装配、锚固等)。

借助BIM对施工组织的模拟,项目管理方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整个施工安装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安装工序,并清晰把握在安装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施工方也可以进一步对原有安装方案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方案的安全性。

*数字化构件加工――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

将BIM模型与数字化建造系结合,可实现建筑施工流程的自动化。尽管建筑不能像汽车一样在“加工”好整体后发送给业主,但建筑中的许多构件的确可以异地加工,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到建筑中(例如:门窗、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构件)。通过数字化建造,可以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这些通过工厂精密机械技术制造出来的构件,不仅降低了建造误差,并且大幅度提高构件制造的生产率,使得整个建筑建造的工期得以缩短并且容易掌控。

BIM模型直接用于制造环节还可以在制造商与设计人员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反馈循环,即在建筑设计流程中提前考虑尽可能多地实现数字化建造。同样与参与竞标的制造商共享构件模型也有助于缩短招标周期,便于制造商根据设计要求的构件用量编制更为统一的投标书。同时标准化构件之间的协调也有助于减少现场发生的问题,降低不断上升的建造、安装成本。

*材料跟踪――与RFID互补

在BIM出现以前,建筑行业往往借助较为成熟的物流行业的管理经验及技术方案(如: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通过RFID可以把建筑物内各个设备构件贴上标签,以实现对这些物体的跟踪管理,但RFID本身无法进一步获取物体更详细的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构件尺寸等)。而BIM模型恰好详细记录了建筑物及构件和设备的所有信息。此外BIM模型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多维度数据库,并不擅长记录各种构件的状态信息,而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物体的过程信息都有非常好的数据库记录和管理功能。这样BIM与RFID正好具有了互补性,来解决建筑行业由日益增长的物流跟踪带来的管理压力。

*施工现场3D配合――为各方提供交流的沟通平台

BIM可成为施工现场各方交流的沟通平台,这一平台不仅史无前例地集成了建筑物的完整信息,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三维的交流环境。这大大提高了传统模式下项目各方人员在现场从图纸堆中找到有效信息进行交流的沟通效率。

通过在施工现场搭建基于BIM模型的交流平台,可以让项目各方人员方便地通过BIM模型协调项目方案,增加项目的可造性,及时排除矛盾,显著地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由于BIM模型直观的表现力,也为机构和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减少了语言交流障碍。这些都有助于缩短施工时间,降低由于设计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譬如业主需求变化),提高施工现场生产效率。

*竣工模型交付――为业主提供完整的建筑物全局信息

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当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需要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调整,以确保它可以按照当初的设计来运营。在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物业管理部门需要得到的不只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材料安装使用情况,常用件、易损件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可实际上这些有用的信息都被淹没在不同种类的纸质文档中了,而纸质的图纸是具有不可延续性和不可追溯性的,这不仅造成项目移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隐患,更重要的是需要物业管理部门在日后的运营过程中从头开始摸索建筑设备和设施的特性和工况。

BIM模型能将建筑物空间信息和设备参数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为业主获取完整的建筑物全局信息提供平台。通过BIM模型与施工过程的记录信息相关联,甚至能够实现包括隐蔽工程图像资料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集成,不仅为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便利,并且可以在未来进行翻新、改造、扩建过程中为业主及项目团队提供有效的历史信息,减少交付时间,降低风险。

BIM在医院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BIM不是一个简单的医院建筑数字模式,它更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平台。

例如,在医院日常运营中,监控系统可以自动发现某个水泵控制阀门出现故障,查阅在库存记录中已无该阀门配件,于是提出采购申请――财务审核――主管领导审批――采购――安装(维修清单)――设备信息重新录入――最后重新进入设备运营监测。

整个过程涵盖了楼宇自动化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资源管理系统、ERP系统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BIM的基础上的。将原有离散的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和决策系统整合在BIM的平台上。

*运营信息集成

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建筑物结构设施(如墙、楼板、屋顶等)和设备设施(如机械、电气、管道等)都需要不断得到维护。一个成功的维护方案将提高建筑物性能,降低能耗和修理费用,进而降低总体维护成本。

BIM模型结合运维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空间定位和数据记录的优势,合理制定维护计划,分配专人专项维护工作,以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突发状况的维修风险的次数。对一些重要设备还可以跟踪维护工作的历史记录,以便对设备的适用状态提前做出判断。此外在三维的环境下,维护人员对于设备的位置十分清楚,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

*设施及资产管理

当前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已经逐步从传统的纸质方式中脱离,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地提升建筑资产或设施的管理水平。但是由于建筑行业和设施管理行业的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阶段依赖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资产管理系统,这不仅需要更多的系统数据准备时间,而且很容易出现数据录入错误。

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这对于资产管理而言,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此外由于传统的资产管理系统本身无法准确定位资产位置,通过BIM结合RFID的资产标签芯片还可以使资产在建筑物中的定位及相关参数信息一目了然,实现精确定位,快速查询。

*辅助能源管理

建筑系统分析是对照着设计规定来衡量建筑物性能的过程。其中包括机械系统如何操作,建筑物能耗分析、内外部气流模拟、照明分析、人流分析等涉及建筑物性能的评估。BIM模型结合专业的建筑物系统分析软件避免了重复建立分析模型,不仅可以验证建筑物是否按照特定的设计规定和可持续标准建造,而且可以通过模拟更换整栋建筑所使用的材料设备,创建假设的解决方案,来显示建筑物性能更好或更差的状态。通过这些分析模拟,最终确定、修改系统参数甚至系统改造计划,以提高整个建筑的性能。

*空间管理

空间管理是业主为节省空间成本、有效利用空间、为最终用户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并促进人员的沟通与协调而对建筑空间所作的管理。空间管理最重要的是进行空间控制,做到经济而有效地利用空间。

BIM不仅可以用于有效管理建筑设施及资产等资源,也可以帮助资产管理团队记录空间的使用情况,处理业主要求空间的变更请求,分析现有空间的使用情况,以及评估设备试用期间空间相关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

通过BIM模型结合空间追踪系统可以合理分配建筑物空间,追踪当前空间的使用情况,确保设施空间资源最大利用率,还能根据统计数据协助日后空间改造时的空间使用需求。

*灾害应急模拟分析

建筑作为人类栖息的场所和进行各类活动的物质条件,安全是第一位的。直接影响安全的因素,除房屋结构外,还包括各类灾害对其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利用BIM模型及相应灾害分析模拟软件,可以在灾害发生前以模型和灾害预警信息为基础,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制定避免灾害发生的解决措施,以及发生灾害后人员疏散、救援支持的应急预案。

此外,当灾害发生后,BIM模型可以提供救援人员紧急状况点的完整信息,这将有效提高突发状况应对措施。此外楼宇自动化系统能及时获取建筑物及设备的状态信息,通过BIM和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结合,使得BIM模型能清晰地呈现出建筑物内部紧急状况的位置,甚至到紧急状况点最合适的路线,救援人员可以由此做出正确的现场处置,提高应急行动的成效。

BIM的实施

虽然BIM能为行业带来巨大的价值,但我们也看到,实施BIM方面并不是一帆风顺,原因之一在于用户对BIM的实施方式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于运用BIM的设计方来说,在成功实施BIM之前,需要充分考虑BIM的实施策略。不仅要考虑购买软件和安排培训,而且要考虑伴随BIM而至的工作流程和组织变更问题。例如:

――希望BIM解决哪些问题?BIM能做很多事情,但在实施BIM的初期,最好先设定一些具体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软件工具和人员配置。

――是让现有设计团队学习BIM软件并直接用于设计,还是成立平行于现有设计团队的全新BIM团队?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在倾向于成立新的小型BIM团队,从辅助设计开始做起,例如专门进行碰撞检查或绿色分析,以后再逐步扩展到使用BIM软件完成整个设计流程。

――是否具备合适的硬件和网络环境?BIM软件对硬件的要求可能略高于二维CAD软件,但并不超出大部分设计企业能接受的范围。

BIM代表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模式,而不仅仅是采用一种新的支撑技术,因而企业需要考虑这一变革性团队的组织结构。参与试点项目的团队成员应当具备灵活的头脑、进取心和大局观,并且热衷于BIM的宣传普及。

结语

第7篇:医疗行业可视化范文

(1)计算机仿真计算在产品模型为中心的应用:在产品模型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对产品的静态及动态性能、可制造型、可装配性等情况进行分析。一个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需要考虑其实用功能、实际需求、产品外观、产品尺寸、产品的可制造型、产品的可批量生产性等方面的因素,计算机仿真技术很好的完成这些工作,在产品模型中发挥作用。

(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系统模型为中心的应用:制造业中的制造系统模型中包括了制造设备的高仿真智能运用。复杂制造系统的模拟等过程,计算机仿真系统在检测设备的运行能力、监控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开发过程模型为中心的应用:在这个分类中,计算机仿真技术主要是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中起到作用。产品的制造过程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就是利用仿真技术将制造系统模型和产品模型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行多方位的模拟、全面的运算,以及全面的考虑生产批量、产品成本等问题,开发出合格并且满足需求的产品。

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的科学技术在制造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工业、军事、医疗等汗液都有应用,特别是在航空行业、国防行业等大规模、复杂的系统研发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节约经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在制造行业中,计算机仿真技术涵盖了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运行的全过程,已经成为了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 计算机仿真技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用户通过电脑屏幕进入一个三维世界,其可以为产品提供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对物体进行交互操作,从而对质量和数量进行综合决策,这种可视化的解决策略可以对快速化及批量化生产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对产品的性能和运行状况进行测试与监控,这种技术将计算机图文学、高仿真技术、计算机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了结合,这种技术对产品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进行支持,使用者通过操作可以检验产品的各个部件是否合格,检验产品的各个性能进的稳定性,检验产品功能的实用性。 计算机仿真技术中的虚拟制造技术将三维模型和虚拟仿真进行有有效的集成,从而可以对实际世界中的物体进行操作,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系统技术,是一种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应用技术[3]。虚拟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引入可以实现实际生产线或车间中少人力、物力、财力并在短时间内进行产品的设计验证[4],为产品的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制造业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展望

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了企业的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为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包含生产源、工艺流程、管理等多种动态信息的分析方法。在传统的制造方法却无法对生产线进行快速化设计,无法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的生产,对于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引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现阶段应用比较广发的物流仿真软件有DEL-MIA/QUEST、EM-Plant等,这些软件都是面向对象的、图形化集成建模仿真软件,可以搭建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参数输入而获得系统的参数输出,对制造企业的实际生产具有很高的参考性。随着仿真软件在制造业中的需求的不断增大,计算机仿真技术会不断的发展,三维建模软件与物流仿真软件会得到更好的结合,并以快速、简单的建模建立、工艺仿真以及优化算法等一步一步的集成,这将是制造业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

四、结论

第8篇:医疗行业可视化范文

关键词:3D打印;医疗器械;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新型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得以形成,并且以其自身多样化的成型技术,在航空航天、能源油气、医疗生物以及高端珠宝等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下就3D打印在医疗器械领域内的应用情况开展具体分析。

1 3D打印及生物打印技术简介

所谓3D打印,即人们常提到的“快速成型技术”,该项技术是基于材料堆积法之上所形成的一种创新型制造技术,与传统去除材料加工技术相比,更具独特性。就其原理来看,主要是以三维CAD数据为支持,在快速成型机的作用下将材料堆积成实体,从而实现快速成型。在不同的系统条件下,3D打印原理一致,但所应用的成型材料、成型原理以及系统状态存在一定差异,可以将其看作是立体化的打印机。

在3D打印中,生物3D打印是比^先进的技术形式,广泛应用于细胞打印、组织器官打印、手术器械打印等,其中,手术器械打印相对成熟,而活体组织打印的难度较大,需要保证结构的生物活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高分辨率纳米打印技术的基础上,DNA打印得以开发,若能够实现DNA芯片的大批次生产,势必能够为癌症、遗传性疾病以及肝炎等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 3D打印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现状

3D打印以其自身精准度高、个性化和复杂成型等特点,受到医疗器械领域的高度关注,甚至与医疗器械一次性、量身定做等要求相符合,因而3D打印的出现,在医疗器械领域内引发了一场革命,个性化手术工具则是3D打印在医疗器械领域得以应用的最鲜明特征。

个性化手术工具以手术导板为典型代表,常见的关节类导板、脊柱导板等,与此同时,导向定位导板的之多,能够促进放射剂量分布不均等问题,对于医学上肿瘤残留和疾病复发等问题的克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的3D打印的个性化手术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手术操作,实现精确化控制,在提高手术效率以及减少患者感染与并发症几率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受到医疗领域的广泛关注。

就个性化的植入物来看,3D打印个性化的骨科植入物假体是目前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最成功技术之一。在骨外科中,骨病损状态是形式多样、千差万别的,因此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植入物也只能是个体化的,必须“量体裁衣,度身定做”。3D打印除了用于骨科,在整复外科、口腔科、眼科也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2011年比利时和荷兰的科学家成功为一个83岁的女性植入了3D打印的下颌骨,该人工下颌骨仅比生理下颌骨重30克,手术历时4小时,比传统的手术节约近16小时,且患者功能恢复良好。Hasselt大学预计,在未来,为患者量身定制的各种植入物将被广泛使用。在不远的未来,定制化植入物将成为常态。

就可视化手术规划来看,良好的术前策划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特别对于风险较大的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抑或诊断尚不十分清晰的手术,术前策划尤为重要。3D打印为术前策划提供了比CT、核磁等更为直观的手段,方便医师进行术前手术模拟和手术策划。可视化手术规划不仅方便术前会诊,利于选择最佳手术方案,而且还为年轻医生的培训提供了直观有效的手段。

就活体人造器官打印来看,3D打印可应用到的领域非常广阔,而活体人造器官的3D打印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美国康奈尔大学3D打印出一种人造耳,可以植入牛的身体,与牛的细胞结合在一起;英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已经成功制造出能够接收无线电波的仿生耳,未来的仿生耳有望能够听到真正的声音;英国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专家研发出的3D打印技术,可以用胚胎干细胞,并成功制造出首个3D打印微型人体肝脏。具有生命特征的活性人造器官的3D打印的发展有赖于生物材料、干细胞、组织培养等多学科的科技突破,目前的成果表明在不远的将来急需器官移植的的病人有可能轻易获得肝脏、心脏和其他器官;人类这一期待已久的技术突破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了。

3 3D打印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3D打印自身具有准确、高效的优势,以其独特的制造能力满足了医疗器械领域的个性化需求,为人工组织器官制造以及人工假体等方面的制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就3D打印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一,材料研发难度较大。3D打印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特殊性,不仅能够实现液化、丝化和粉末化,还应当能够实现重新结合,以满足3D打印的诸多要求,保证医疗器械制造的精准度与有效性。以金属粉末为例,粒度分布、松装密度、流动性等都是影响3D打印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活体器官来说,所选用的材料应当有助于维持细胞活性与功能,以满足医学需求,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由此可知,3D打印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面临着严峻形势,尤其是材料研发难度大,3D打印开发具有一定特殊性。

第二,应用成本较高。3D打印设备本身造价相对昂贵,日常维护费用偏高;3D打印机的研制还需要围绕材料的特殊要求进行;目前3D打印材料大多由快速成型设备厂家直接提供,尚未实现第三方供应材料的模式,从而,再一次推高了原材料的价格,给3D打印的进一步普及应用带来了困难。

第三,精度、效率方面还不尽人意。3D打印的精度受到材料、工艺、设备能力等多方面限制,难以实现高精度零部件直接面向产品的制造,仍需要后期其它加工模式的补充与配合;打印精度与速度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因此,如何在保证产品的表面质量、力学和物理性能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制造是设备开发商应解决的问题。

第四,多种不同特性和不同功能材料的复合打印技术有待突破,特别是在医疗3D打印方面这一需求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金属与陶瓷的复合打印、金属或陶瓷与高分子材料的复合打印,软硬组织的复合打印,不同功能的活性组织在细胞级别的打印组装等等,相信这些近似科学幻想的追求在不远的将来都将有实现的可能。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数控技术以及材料技术等的发展进步,为制造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D打印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尤其是该项技术在应用效率、成本控制和精准度等方面的不断完善,3D打印势必能够在医疗器械领域内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彩梅,张卫平,李志疆 3D打印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3, 10(6):26-28

[2] 张阳春,张志清 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8):1-6

第9篇:医疗行业可视化范文

如果一切尽在眼中,可以制止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可以让更多公共场所实现高可控的安全管理。高清视频技术让政府具备了千里眼,可以及时监控并对紧急事件采取应急措施。

近日,《广州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管理规定(草案注释稿)》(以下简称《规定》)对外征求意见。《规定》要求,涉及公共安全的十四类场所或区域,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但同时应当在监控区域设置明显标示。《规定》所称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是指在广州市内涉及公共安全的场所或区域采用图像技术设备开展视频信息采集、传输、显示、存储、监控和管理的综合系统。

尽管如此,本着务实、先进、综合功能强大、统一协调性强的特点,真正建立起一套兼具实时会议、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应急通信功能的综合视频通讯应用调度平台,使之成为各政府部门领导及各部门处理突发事件和日常信息快速交流的信息交换处理中心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政府级综合视频通讯系统应当是一个高效实用、切合业务实际、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双向视音频信息交流平台。

集中控制 实现远距离高清交互

该《规定》所称的必须安装视频的场所或区域包括: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部位、门前和出入口;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线、城市主干线、中心区内各主要路口、城市各出入口、辖内珠江主航道、人行天桥、大型桥梁、隧道等重要交通设施的重要部位;地铁各线各站出入口、站台通道、旅客列车、地下商场等重要部位;机场、港口、边防口岸、海关、码头、停车场、客货运站场和枢纽公交站的重要部位;公众活动和聚集场所等。

在数码视讯指挥、应急调度高清晰视频监控系统中,将各级市政府行政中心作为指挥中心,以分布在各街道、派出所、社区等各行政机构,以及一些重要场所的视频监控点为分支节点通过网络做集中监控建设,通过和高清晰视频会议信息服务系统构筑起完整的视频通讯服务综合服务系统。由此形成全区范围内的应急指挥监控网络。

这样的系统建设结构有两个子系统部分。第一部分为“数码视讯高清晰视频会议信息服务系统”,采用ITU-T H.264 HD 视频编码标准,为用户提供从4CIF-10CIF的高清晰视频编解码视频图像。系统建设包含街道派出所,县政府等所需行政机关单位,构成“数码视讯高清晰视频会议信息服务系统”,为各级政府行政单位之间提供日常、突发时间等实时交互式高清晰视频会议服务系统。

有了高清的视频会议系统,纵使天南海北,天气恶劣,对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会议都不能构成影响。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远距离可视化双向高清晰音视频交流,会议中的数据共享等应用,提高沟通及时性,降低管理成本,并可进行资源共享,快速交流、汇集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在召开会议时还能快速反应,快速向上级汇报情况并接受指示,快速向下级行动方案和行动指令;统一指挥、集中协调、调度全局、联合行动。

可以优质实现以上功能的该系统配置了数码视讯高清晰H.264 HD视频编解码终端,和高清晰多点控制单元(MCU)为用户提供点对点;点对多点的高清晰多媒体视频通讯应用,为用户提供最高达10CIF的视频分辨率和CD级的音质。

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监控系统有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图像清晰度不够、系统没有实现互连、互通。数码视讯正是根据上述需求为用户提供了从前端进行高清晰视频监控信号的采集、压缩、传输系统、到数字虚拟切换系统到综合业务调度系统一体化的完整指挥,应急调度高清晰视频监控系统。

基于此,系统建设结构的第二部分――“数码视讯指挥、应急调度高清晰视频监控系统”,采用网络数字虚拟切换技术。通过这部分的建设,将各重要场所:街道、地铁、银行等目标进行高清晰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建设。

综合应用 搭建政府与行业共享通道

系统建设完成后,将是一套可以完成多种视频通讯信息化服务、应急视频服务、清晰可视化信息交流、行政会议等全方位的应用系统。同时,系统的可扩展能力也十分灵活,可以在目前系统上进行有行业针对性的拓展,如:增加对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在社区中增加远程视频会诊功能;在学校增加远程教学功能,可以将多个系统进行互连,成为一个真正的政府视频通讯综合服务网。

本系统具体应用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内部办公会议:通过数码视讯高清晰视频通讯系统可在各级行政机构之间进行办公会议的召开,实现远程交流;

进行远程培训:通过系统具备的数据功能可以同时进行视频会议和数据功能的双模式会议,实现资源的共享、文字交流等培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