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医疗市场规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讯)赛迪智库最新的《2013年中国信息化一季度形势分析与走势预测》报告称,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驱动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我国信息化步入智能和移动时代。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100亿元。
该报告分析说,从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交融发展正在构建无所不在、物人共享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精准、可视、可靠、智能的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覆盖所有城市要素,并延伸到社区、家庭和个人。
截至2012年底,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65亿元,同比增135%。报告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达1100亿元。而随着企业的积极投入和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市场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在搜索引擎、数字内容、电子政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应用领域云计算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赛迪预测,我国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67.3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74.12亿元。
报告预测,今后我国信息化发展将呈现几大特点: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驱动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走在国际前列,在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领域也具有较为成熟的应用;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需求将迅速膨胀。(编选:)
金卡工程助跑中国信息化
历经20年的艰辛与辉煌,今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化。可以说,金卡工程的实施在带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全民信息化的意识,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信息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金卡工程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智能卡应用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信息产业对社会的贡献度。目前我国智能IC卡发卡总量已达到90亿张。特别是随着电信智能卡、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非接触IC卡)、劳动社会保障卡,各种公用事业收费卡和智能交通卡、医疗卫生卡等行业性IC卡应用及城市“一卡通”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类IC卡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与相互融合,这种功能上的相互融合又反过来促使了智能卡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各行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实施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民生、方便百姓生活、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小卡片蕴藏大市场
在金卡工程的积极推动下,2012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3650亿,RFID市场规模达到了236.6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1.7%。中国RFID产业链各环节如电子标签及电子标签封装设备、读写机具、软件及中间件、系统集成服务都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中国RFID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三。
2012年底我国社会保障卡的持卡人数达到了3.4亿张,各类市民卡、交通卡、银行卡等智能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迅速的普及,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同时许多城市正在加快推进一卡多用和一卡通用。金卡工程始终引领我国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并卓有成效。正如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所说:“20年过去了,金卡‘城市一卡通’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金卡所拉动的市场达到百亿。”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给结合了RFID等技术实现移动支付的“金卡”带来了新的机遇。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市场规模21.13亿。可以预见,金卡之下,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金卡应用为物联网奠基
智慧城市前景良好
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已经初步呈现,各方也都比较看好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产业的理论框架和产业链条已逐渐成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由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所引发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是可持续的。同时,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来了产业链价值的整体提升,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在这些新兴技术引入后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将这一发生变革的产业称之为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新兴的产业概念,它是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出现的;智慧城市产业是一个融合的产业概念,不仅包含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还融合了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持续运营,智慧城市产业将对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全局、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智慧城市应用为产业发展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城市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应用需求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截止到2011年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达40余个;到2012年底,这一数量已经达到69个,增长了72%。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已逾千亿元,未来5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还将不断增大,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大规模的建设落地以后,大规模的应用和持续的运营也将立刻被提上日程,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放大。关联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智慧城市产业注入活力。物联网、3G和4G移动宽带、云计算、超级计算、存储技术等多种新兴产业与智慧城市产业有交叉和涵盖关系。这些产业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创新性强,研究机构和新兴产业众多,国内外大企业争相布局相关业务。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大力扶持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信部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系列子规划,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住建部出台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并开始推动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申报工作,工信部制定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始征求意见,相关标准制定的工作,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
智慧城市是一场产业革命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业内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在货币政策整体平稳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拉动投资的又一突破口。
智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发挥拉动消费、扩大和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而建设智慧城市将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截至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而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41个,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与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医疗信息化、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有望获得更为确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是146.3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比2010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规模将达339.9亿元,2011至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4%。医疗信息化应用将在提高诊疗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医疗行业监管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发挥效用。
我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占据了大约1/4;用电结构中,建筑用电也占据了约1/4。今年1月,住建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目标是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执行不低于65%的建筑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95%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未来智慧城市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将促进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
智能交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改善交通拥堵的技术措施,将使交通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安全、节能和高效,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2012―2020年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提出要建成能够基本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的智能交通体系。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政策将直接驱动市场对视频、安防、监控、收费等设备的需求,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有望达1820亿元。
2016年公有云服务占比不高
当前,国内互联网、运营商等主要云服务提供商已大规模采用国产服务器设施与开源软件工具,国内信息系统服务安全水平有所提升。中国“自主可控”政策深入影响着IT行业的发展,由于中国本土厂商在IT核心技术上落后于国际IT企业,尤其是在虚拟化、数据库、操作系统等核心基础软件领域。这种现象使得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本土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中国市场上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可重点关注国内本土化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2016年,除了电信运营商和IT巨头们纷纷布局基础设施服务,而互联网巨头也蜂拥而至,在产业布局方面呈现多维化,是选择平台化还是场景化,互联网巨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类是以阿里云为代表的提供IaaS服务的厂商:2016年阿里云在云计算领域选择了平台化作为其商业模式,通过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等服务,并以此吸引PaaS和SaaS类的合作伙伴。另一类是以网易、京东为代表提供场景化云服务的厂商,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或者垂直化服务:京东云选择了电商云、物流云、智能云、金融云等作为主要服务。还有一类就是平台化和场景化两者合一的厂商,这类的典型代表就是腾讯和百度。除了提供数据中心建设和网络、存储、计算等核心服务外,还针对各行业推出一系列的云计算行业解决方案。
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又迎来两大云服务厂商正式在中国落地。8月初,AWS与光环新网合作在北京地区商用AWS公有云服务,紧随其后,9月下旬Oracle宣布与腾讯云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至此中国公有云市场又迎来两大实力竞争者。到目前为止,微软、IBM、AWS、Oracle陆续通过与国内IDC厂商的合作,在中国市场逐步展开服务,随着其业务的持续开展有可能打破目前的公有云市场竞争格局。而为了应对中国客户对数据本地化的需求,各个厂商都推出了类似公有版、专有版和本地版的不同服务模式,根据行业特性和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相应版本的云服务产品。
赛迪顾问预计未来云计算市场规模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5706.4亿元。从细分市场结构来看,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比例仍然最大,但增速最慢,私有云市场与公有云市场在未来几年都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公有云服务市场在未来三年仍将保持40%以上的增长,至2019年整体规模将达到693亿元。
2017年混合云将是主要趋势
从长远来看,私有云和外包的公有云服务混合模式将长期并存。混合云是把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点融于一体的更具功能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解决公有云的安全和可控制问题,以及私有云的成本高、弹性扩展不足问题,混合云技术的灵活性可以将工作负载极大的提高。例如,在教育领域,混合云可以有效整合、协同校内和校外业务资源,灵活转化存储空间,提高灵活性,并可满足移动化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云计算运用到公司经营管理中,基于控制、安全、扩展方面的考虑,很多大型企业希望私有云和公有云能够顺畅对接、自由切换,因此将对混合云架构产生巨大需求。混合云的优势将使其迅速普及,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未来将覆盖政务、广电、医疗、安防、银行等行业领域,成为云计算市场的主力。
从市场竞争情况来看,云计算的三大平台的具体落地将不可能完全由同一家厂商来实施,不同层级的厂商具备各自不同的优势。按职能可划分为云平台提供商、云系统集成商、云应用开发商、云服务运营商,只有不同厂商之间联合协作,建立云计算产业生态体系,才能使云计算突破不同层面的障碍,满足客户不同级别的服务需求。
从企业IT建设需求来看,随着企业IT基础设施云化和互联网化的进一步深入,行业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客户为了加强对自身IT建设的控制权,将不断提升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现有IT系统梳理以及与新的互联网系统的整合是重点工作之一。近期来说,在未来2~3年内,集成类的平台工具和软件产品会持续发展,而API经济业也将继续火热。
另外企业客户所使用的云服务将与其既有的IT架构不断融合,大量企业客户还是会遗留一定的传统IT,再随着混合模式的长期存在,且部分客户将不会锁定一套公有云平台,跨平台管理将是下一个需求热点。
PAAS平台成市场决胜一环
与公有云服务的其他两层市场相比,PaaS市龅淖芰坎淮螅至今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认知度较低,但随着用户接受度逐渐升高,各厂商对PaaS的投入和关注度正快速增长。PaaS介于SaaS和IaaS之间,它为开发者和公司提供了一个更加容易运营和部署应用软件的环境。PaaS能让用户将云基础设施部署与创建到客户端,或者借此获得使用编程语言、程序库与服务。用户不需要管理与控制云基础设施,包含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或存储,但需要控制上层的应用程序部署与应用代管的环境。简单的说,PaaS使得开发者免除了麻烦的设置、配置,也不需要对服务器和数据库进行太多的管理。PaaS不仅提高了开发应用程序的速度,还节省了开发费用。另外,开发者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用创新和业务上。
PaaS平台是未来生态的集成,已经成为了市场竞争的重要一环,平台作用吸引大公司介入。IaaS+PaaS或SaaS+PaaS模式将成趋势,PaaS层成为厂商建立生态的重要依托平台、混合云模式的主要依托者,对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管理和部署。
目前,企业级SaaS市场上的产品以通用型居多,如CRM、HR、OA、协同、财务等,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不同。一个通用模板解决不了全部的个性问题,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寻找更适用于特定行业的软件。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涌入以及BAT的入局,通用型SaaS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竞争越来越激烈,厂商生存并不轻松。反观垂直型SaaS,凭借其市场渗透快、竞争壁垒高、获客成本低、高定价权等优势,可以快速占领细分市场。
不管是从客户需求来看,还是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企业级SaaS的垂直化已成趋势,资本市场也非常看好。在国内,仅在2016年8月上旬,连续有三家垂直细分SaaS企业获得融资,其中已经登陆新三板的餐饮SaaS提供商客如云融资2.2亿元,成立仅半年的网贷催收公司贷后邦获得600万元天使轮融资,为服装批发/零售商提供进销存SaaS系统的秦丝科技获得千万元级别的Pre-A轮融资。
未来半导体市场有十大重点领域值得关注:
第一是智能终端。立足智能终端市场的企业,很多都获得了回报,比如展讯、同方。而且这个市场远没有达到饱和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我们把它列为第一个值得关注的市场。
第二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都需要庞大的投入,比如随着庞大数据量的出现,存储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预计全球每年的数据总量都将翻一番。
第三是物联网。物联网整个产业规模去年增长了30%,接近5000亿元,未来还将有很高的增长空间。物联网相关的产业机遇也很多样,不仅是传感器,还包括识别芯片等,它需要市场和上游产业的支撑。
第四是宽带通信,海思为什么做得好,正是因为它切入了这个市场。至今为止,宽带中国已经提出2年,4G已经启动。宽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视频流量、BT下载,没有人会嫌带宽太宽。未来,4G、5G的建设都将使从业企业受益。
第五是智能工业。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是从家电、消费类产品配套起家的,现在应该说到了给工业配套的时候了。智能工业谈得比较多的是智能制造,如3D打造、数控机床等。这是很大的市场。此外,传统的工业电子领域需求也很大,大到工业自动化,小到发动机,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
第六是智能电网。仅智能电表一项就造就了南瑞的成功。此外,从发电到收电,IC都有非常广阔的应用。
第七是智能医疗。这个领域包括两个市场方向:一是大型医疗设备仪器;二是便携式医疗电子、可穿戴设备。目前可穿戴设备应用的规模还不是很大,预计2015年不过20亿~30亿元的规模。但是,中国市场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智能手表、计步器都将有巨大的潜力。
第八是汽车电子。汽车市场进入比较难,但是中国现在已是汽车制造大国。汽车电子系统将有近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将超过7000亿元。汽车的安全性、车联网……整个汽车电子的市场大有可为。
【关键词】 产业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智能化 可穿戴设备 网络安全
一、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接近6000亿元,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四、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4.1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但应用高速增长,产业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演化
移动互联网保持高速增长和创新态势,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将逐步增速放缓,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移动化不断加快,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更新换代和WLAN的普及下,互联网内容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交多媒体应用快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内容分享迅速从文字快速过度到图片和视频。
4.2可穿戴设备将使智能终端多元化发展,新的终端与应用初步酝酿
随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现,智能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一代iPhone升级,智能终端进入创新瓶颈期,但可穿戴设备带动第二轮硬件创新潮。2014年以来,主要的跨国企业利用其产业生态系统优势加快组织硬件与应用产业链,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发展,并带动新兴可穿戴应用服务,创造新业态,带动移动医疗、移动健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3移动互联网进入企业级应用时机已至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跨界融合,O2O市场成功沉淀大量用户,用户对移动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人们开始将金融服务、图表、设计、个人事务管理等迁移至移动端,企业级应用厂家将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移动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奠定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4.4网络安全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移动设备存储了大量的隐私数据,安全隐患逐渐暴漏出来,网络威胁带来的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个人隐私的重大隐患。未来几年,伴随着云计算大规模应用,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网络安全建设将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提供数据备份与恢复、云系统、数据加密等服务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将助推网络安全领域新商机不断产生。
结束语:现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PC互联网加速向移动端迁移,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激烈的领域,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化,新的终端及应用酝酿而生,新业态逐渐显现,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将逐渐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
参 考 文 献
[1]马敏,王旗. 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
[2]杨焕.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中国老龄化速度惊人
许多人谈论中国经济的奇迹,即中国仅用数十年就走完了西方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却少有人注意到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之迅速,同样是国际奇迹。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中国仅用了18年(1981-1999年)。
据联合国预计,到21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占到届时全世界老年人口20.2亿的近1/4。
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人口与经济高度正相关。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放缓,都与此息息相关。目前,印度的年龄中位数是27岁,中国和美国一样是37岁,而日本是47岁。
所以,趋势很明显,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债”时期,并将成为全球第一老年大国,经济也将越来越告别“人口红利”与“思春经济”。中国,能否以“思秋经济”和“养老经济”来抵挡、平缓经济增长衰落大势呢?这绝对值得考虑。
从供给侧思考的五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大力发展针对“思秋人群”的体检市场。2010年中国健康检查市场总量达到2.87亿人次,市场规模400亿;2014年,这一市场容量突破4亿人次,市场规模达到700亿元。“思秋”人群显然有着最大的体检需要,同时也有着最高的收入支撑,而近年来基因、互联网等检测技术的突破,将使得市场供需趋于对接,中国有望成为“思秋经济”的先锋。
第二个建议是大力发展针对“思秋人群”的个性化医疗定制,以及包括基因修复在内的全面保养产业。体检,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必然是保养和医疗方案的制定,并且不是传统的公费医疗所提供的一般医疗服务,而是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时代对“思秋人群”的量身定制、跨越千山万水的全球定制,以及“大数据+”的精准医疗。
第三个建议是大力发展生命科学、生物工程以及与信息科学相关的基础研发,在大健康基础产业上“弯道超车”。笔者在参观了以色列的生物科技后,深信信息科技后最有可能后来居上的就是生物科技的突破。在这方面,日本先行一步,不仅率先提出“思秋期”概念,还从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中医和养生中寻找灵感,从中国进口原料经提炼加工后又高价出口到中国。
以下为报告详细内容:
2017年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更多的领域有所落地应用,自动驾驶领域、高考、政务等领域更多的场景开始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计算机视觉行业技术是核心基础,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未来将有更多的场景能够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视觉企业应在强化技术打造的前提下,发掘更多新的应用领域,提高商业落地应用。
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终端应用开始普及。9月苹果新品会上,iPhone X宣布引入Face ID高精度人脸识别技术,引来人们高度关注。而除了iPhone X,华为、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都推出了带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内人脸识别功能可应用场景广泛,商业化落地能力强,除了计算机视觉创业企业,互联网巨头和硬件巨头企业也纷纷关注布局人脸识别领域。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缺陷,艾媒大数据舆情管控系统数据显示,“手机人脸识别”热词言值数据为48.5,整体舆情偏负向。现阶段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终端上的应用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技术和安全性仍有待提高,未来随着各计算机视觉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人脸识别技术有望进一步改善,成为智能手机标配。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68亿元,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7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5.5%。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人们安全和效率需求不断提升,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各行业应用能有效满足人们需求,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国家政策对人工智能行业的支持也为计算机视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日渐成熟,企业商业化落地能力不断提高,未来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将迎来突破性发展。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商汤科技以24.3%的企业知名度排名各计算机视觉企业首位,旷视科技与云从科技则分别以23.1%以及21.7%的知名度分列二三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商汤科技计算机视觉技术及算法能力在行业内较为出色,同时在安防、金融、商业、手机端等多个领域均有商业落地应用,在企业认知和品牌推广方面具有优势。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显示,61.7%的受访网民通过手机APP应用接触计算机视觉应用,另外有50.9%的受访网民接触途径为通过智能手机终端。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计算机视觉企业主要服务B端用户及政府机构,相比于其他途径,移动端更适合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产品推广。计算机视觉技术日趋成熟,在移动终端和APP上均有落地应用,也进一步为计算机视觉企业在大众中奠定基础。未来企业可通过线上渠道开发挖掘C端用户市场。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显示,半数受访网民认为智能手机及APP加入人脸识别技术功能方便了二者的使用,另有48.8%的受访网民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在手机及APP上的应用是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在手机及APP端的应用满足人们智能化和便捷化的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手机及APP产品加入人脸识别功能,未来其普及和认可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显示,41.8%的受访网民表示未来愿意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手机及APP解锁,同时有41.4%的受访网民虽持观望态度,但愿意尝试。此外,47.4%的受访网民认为人脸识别将取代其他手机及APP解锁技术成为未来主流。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期智能手机纷纷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解锁推动该功能技术的普及,便捷性的优势使该功能技术前景受看好。但目前人脸识别解锁技术的准确性仍然受到质疑,随着未来技术进一步成熟,该技术有望成为智能手机设备标配。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显示,33.9%的受访网民曾使用过人证比对功能进行业务办理。在使用过该功能的人群中,54.6%认为其方便了业务办理,提供了效率,且有47.3%该部分人群认为其识别准确程度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政府、银行等机构业务办理效率以往常遭诟病,人证识别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在提高人们满意度的同时,加强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认可度。未来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政府、银行等机构的落地应用将进一步扩展,但其中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需要企业及相关机构合力解决。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显示,34.1%的受访网民认为公安办案为最有必要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安防情景。而关于网民对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监控领域应用看法调查中,56.1%的受访网民认为其能有力保护人们人身财产安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尤其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应用意义重大,在刑侦破案、身份认证、公共安全保护等情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未来安防领域将成为计算机视觉技术重点应用领域,而安防的重要性也对相关企业技术实力有严格的要求,未来安防领域市场或由少数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占据。
商汤科技是专注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原创技术的人工智能创业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和人才资源储备支撑发展。商汤科技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综合实力较强,获资本方青睐,B轮融资4.1亿美元,同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展开合作。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商汤科技在商业营收上同样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其本质专注于技术发展,强大的技术基础能较好支撑商汤科技在上层应用场景的扩展。商汤科技在技术驱动商业应用的同时,积累商业应用经验,提高企业知名度,拓展应用至更多领域。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商业化落地能力欠缺是目前计算机视觉行业大部分企业的痛点,商汤科技在商业落地应用方面处于行业领先位置。这一方面源于商汤科技技术能力往专业化发展,以专业技术和研发基础实现场景差异化应用。另一方面,纯计算机视觉技术或算法由于其专业性,需求方在使用时需要具备专业能力,而商汤科技技术产品往标准化方向打造,打包成行业解决方案,能适应更多企业使用需求,也有利于商汤科技技术进一步落地应用。未来坚持技术为基础,继续提高商业落地能力,商汤科技有望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2017年10月完成巨额C轮融资,专注于人脸识别、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自主研发和商业化落地,深耕于金融安全、城市安防、商业物联、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同时打造人工智能开放云平台。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旷视科技利用云平台为开发者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计算机视觉技术进一步结合产品运营,同时可以收集海量图片数据,通过进行深度学习,旷视科技图像识别技术又能进一步得到提升,有利于其强化自身核心技术能力。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对于金融行业业务办理及风控等流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旷视科技在人脸识别技术上的优势也助其有效开展金融领域的服务应用。未来随着旷视科技利用云开放平台相关图片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强化人脸识别技术,以及在金融领域积累的渠道资源,其有望在金融领域继续强化技术服务,成为该领域市场有力的竞争者。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自动驾驶为人工智能和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路况感知、高精度定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动驾驶为计算机视觉技术未来重要应用领域。图森未来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算法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专业化发展,未来有望在此细分领域成长为领先企业。
2017-2018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发展趋势
需求驱使计算机视觉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场景拓展渗透各行业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人们对生活安全以及生产效率追求两大需求的提升,决定计算机视觉行业具有巨大发展空间。而计算机视觉技术场景应用具有广泛性,有望发展成为下一个智能时代的标配。目前计算机视觉技术主要应用在B端领域,短期内行业发展趋势也是集中于B端领域。未来随着技术成熟,计算机视觉有望拓展更多新的应用场景,实现场景落地,渗透至各行各业,形成AI+,开拓更多C端业务。此外,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跟其他技术,如AR、VR、无人驾驶等结合发展,创造新的应用领域。
技术应用由点及面行业解决方案及软硬件结合成商业产品出路
对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使用者来说,由于技术的学习应用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硬件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往往更受青睐。未来计算机视觉企业需要将软硬件结合,如打造嵌入式芯片等。此外,计算机视觉企业应将技术应用由点及面,将技术应用发展成针对各行业的解决方案。未来市场将出现更多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的行业解决方案和软硬一体化产品,只有打造方便用户使用的商业产品,才能有效适应其需求,帮助计算机视觉企业迅速占领行业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
计算机视觉行业发展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高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计算机视觉行业巨大的发展前景决定其具有高成长性特点,未来将涌现更多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企业。但行业发展同时伴随高风险性,行业竞争需要比拼企业技术算法能力、资金能力、以及人才资源,同时考验企业能否实现技术迅速落地,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高,综合实力不具备优势的企业在行业内将难以生存。
“推动制造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是提到的互联网+制造业的突破口。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通过决定生产制造过程等网络技术,实现实时管理,它“自下而上”的生产模式革命,不但节约创新技术、成本与时间,还拥有培育新市场的潜力与机会。
“互联网+制造业”和正在演变的“工业4.0”,将颠覆传统制造方式,重建行业规则。在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涉及38个行业和21个地区。
汽车、家电、消费品等行业加快拥抱互联网,众包众设研发模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例如乐视等互联网公司就在工业和互联网融合的变革中,不断抢占传统制造企业的市场,通过价值链重构、轻资产、扁平化、快速响应市场来创造新的消费模式,而在“互联网+”的驱动下,海尔、格力等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迅速转型,产品个性化、定制批量化、流程虚拟化、工厂智能化、物流智慧化等都将成为新的热点和趋势。
中国农业品牌化
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在2015年,农业与互联网的拥抱催生出了许多创新性项目。无论是互联网技术深度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还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农资农产品电商服务模式,抑或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都充分表明,农业现代化正在某种程度上以“互联网+”的新形式被践行。
围绕农业生产,整个农业产业链系统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而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其中农资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都已在过去一年取得突破进展。
在农业领域的布局也展示了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的一种新模式。不仅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而且运用无人机等创新设备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品质,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思维创新产品营销,最终将农业的各个环节打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互联网+农业”融合而成的电商平台,不再只满足于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售卖,而开始考虑对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革新,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以把握趋势。
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其中,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一年备受市场青睐。像如褚时健栽种“褚橙”,联想集团董事柳传志培育“柳桃”,网易CEO丁磊饲养“丁家猪”,潘石屹大卖“潘苹果”等等,专注于农产品领域的新兴电商品牌也由此获得巨大成功。例如三只松鼠、新农哥等等,都是在农产品大品类中细化出个人品牌,从而提升农业自身的价值。
2016年初,国家发改委在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时,农村电商、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被广泛提及,也说明了在互联网时代,政策有意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在线教育大爆发
根据艾瑞研究,2010-2014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9.41%。而在2015-2017年,预计在线教育复合增长率约为20.20%。随着2015年“互联网+”战略的发展,国内的在线教育行业呈现了飞速发展的势头,传统教育行业也纷纷往“互联网+”靠拢,线上、线下交互的教育模式也开始受到众人的青睐,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疯狂涌入。创业邦创投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共收录国内在线教育领域投融事件126起,投融总额为16.78亿美元。
不同于之前以视频录播为主的远程教育式网校,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再次催生了在线教育的步伐。有别于传统在线教育1.0时代的视频教学和录播课,在如今的在线教育2.0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平板电脑APP直接和全国各地的好老师实现实时的互动学习。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搜集整理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结果数据,形成学生个人的学习轨迹数据,并借助智能诊断系统,帮助学生精确定位学习问题所在,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学,使在线教育从视频授课真正成为个性化教学。
对于教育平台,并不仅仅限于曾经的新东方等著名培训机构的在线网站。像K12在线教育、智能设备、在线职业教育等细分领域成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互联网平台上掌握了高黏性人群的互联网公司,BAT也在转型在线教育,打造各门类的公开课平台,引入各高校教师资源,使在线教育从职业、外语等专门别类的培训,开始走向高质量的在线教学。
在传统教育行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到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多地开始加大教育投入,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项目落到实处,重点改善了义务教育段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据了解,仅2015年教育部就将为教育信息化投入700亿元。
由外向内颠覆的医疗服务
2015年,传统的医疗行业正在从患者问诊买药、医生职业方式、医院体系改革、医保体系完善等改革中生根发芽、蓄势待发。对医疗领域最强劲的推动,来自资本市场。互联网巨头们忙着抢占医疗市场高地,传统医疗产业链也忙着投身大数据。从业态模式看,互联网医疗颠覆了医疗服务提供模式和接受模式。
按照应用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分类,移动医疗可划分为自诊问诊、医药电商、医生辅助工具、硬件设备、单科领域(如糖尿病等慢病治疗)、医联平台六大类。“互联网+医疗”的融合,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与部分医院签署的战略协议,所提出的“智慧医疗”和“未来医院”的畅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透明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网上挂号”作为移动医疗与医院对接的敲门砖,几乎成为主流医疗类APP的必备功能。即使未能与医院形成对接,也通过与医生直接对接,形成在线问诊模式。春雨医生、丁香园等轻问诊型应用的使用,则解决了部分用户的就诊难问题。加上电商平台药品O2O的介入,已经实现了患者足不出户看病买药的方便生活。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健康数据管理未来有较大的机遇甚至可能改变健康产品的营销模式。根据艾媒咨询《2015第三季度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42.7亿元,到2017年将达到115.4亿元。随着互联网个人健康实时管理的兴起,促使可穿戴设备创新呈现爆发式增长。将会推动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向更加专业的移动医疗垂直化产品发展。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呈现了医改决策层当下对互联网+医疗的思考图景。总体而言,互联网在健康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应用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便捷和普惠。
全民理财与微小企业发展
这一年是中国民众创业创新热情空前高涨的一年,在“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互联网金融迎来崭新发展机遇的一年。随着这一年金融行业的跌宕起伏,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都先后经历了发展机遇和市场危机。市场上也逐渐浮现了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宜信、点融网等主流平台。
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实际上本身就是符合互联网的长尾效应的定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金融产品的成交方式、盈利方式、销售规模、区域限制等,显而易见是一种提升用户体验和经营效率的集合,互联网+的概念核心也是如此。
“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将掀起全民理财热潮,低门槛与便捷性让资金快速流动,大数据让征信更加容易,P2P和小额贷款发展也越加火热。这也将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工薪阶层、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等普罗大众获得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实体,小微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0%,创造约80%的就业岗位、约60%的GDP和约50%的税收,“互联网+”金融将让小微企业贷款门槛降低,激活小微企业活力。
交通出行的资源共享
2015年是全国移动出行需求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国人使用移动出行的频率明显增加。滴滴平台数据显示,尤其是在天气状况恶劣时,大众的移动出行需求会呈现井喷式爆发。滴滴出行、人民优步、一嗨租车、易华录、罗计物流等一个个全新的“互联网+交通”的商业模式,这一年真正开始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交通的认知习惯。互联网+交通出行、互联网+货物运输,正在重建整个交通运输的生态圈。
滴滴出行首次对外公布的2015年全年订单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滴滴出行全平台(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企业版)订单总量达14.3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的近两倍。滴滴出行官方表示,短短三年的时间,人们的出行方式从最初的路边扬招转变为手机叫车,移动互联网已将出行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改造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并开始引领全球的新兴行业。
有业内人士认为,经过2015年一年的发展,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出行已成为交通领域的重要力量,交通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大众对分享经济的熟识,以及市场格局的稳定,2016年移动出行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中国的“互联网+交通”也将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地高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