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区域经济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1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1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有赖于完善、发达、高效率的职业教育体系

香港特区自然资源极度贫乏,水、粮食、农副食品、基本能源等主要依靠从祖国内地以及世界各地输入,它能够成为举世知名的国际性贸易中心与金融中心、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大都市,除了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紧密的外部经济联系等客观条件外,主要就是拥有300多万勤劳、敬业、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些高素质劳动者的形成,应归功于它完善、发达、高效率的职业教育体系。香港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就业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两大部分构成,而就业前教育是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而香港职业训练局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职责。

1.1香港现代职业培训框架

香港拥有健全的职业培训体系。公务员训练处,1961年成立,是培训公务员的中央统筹机构。公务员训练处按照公务员事务科制订的公务员培训政策执行培训,为首长级公务员、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举办训练课程;职业训练局,1982年设立的准政府机构,由香港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及企业家组成,训练局须向政府提供意见,以便订立所需措施,确保香港建立一个全面而能配合其发展需要的工业教育及训练制度,职业训练局也负责制定及推行训练计划,训练操作工、技工、技术员及技师,以促进工商及服务行业的发展。职业训练局开办的许多培训课程全部免收学费;雇员再培训局,1992年成立,独立法人实体,向香港失业人员或30岁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提供技术训练;生产力促进局,1967年成立,服务范围多元化,提供一系列的开发、顾问、培训及技术转移服务,增强各类企业的人力资源及技术基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心,香港大、中型的企业、公司等部门单位均配备员工培训中心。

1.2香港职业训练局

香港职业训练局是于1982年设立的由政府注册20亿港元建成的准政府机构,是由政府划拨场地和资金,由社会支持、企业赞助协作共建职业教育的教学与培训机构,并由各行业为其提供咨询、共同参与决策。职训局为离校生和成年学员在九大学科范畴提供职前和在职课程,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机会。每年有160,000人从这些课程获得国际认可的宝贵资历。职训局辖下设有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九所分析、工商咨询学院(SBI)、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15所训练及发展中心、青年学院、邱子文高中学校、高峰进修学院,知专学院,以及3所弱能人士技能训练中心。此外,职训局也负责推行学徒及其他训练计划,由隶属于VTC的各训练委员会,每2年对本行业的人力状况进行统计与调研,并作出人力调查报告,其中包括行业内各级技术岗位预测的人员需求量和培训需求量,使其培养的学生和培训的学员专业对口、供需接轨,为香港培养了大批熟练的产业大军和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从而促进了工商及服务行业的发展,最终有利于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不断发展。

职业训练局开办有应用科学、商业、电脑、营造、设计、文理工学、电机、制造、纺织、电子等工程及酒店经营、印务等几十项课程。

其课程培训的特点概括有几点:务实性,培训与员工的个人利益挂钩;社会性,一切按社会需求出发,确保香港各行业有足够的受训职业技术人才;实用性,香港在培训职业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都能及时而顺利地适应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真正达到学用一致;

技能性,对产业工人有针对性很强的实习操作课程,使教育与训练结合起来,注重操作技巧,学以致用,使学生一毕业便可成为熟练的技工或技术员;灵活性,采用灵活多样的人才培训形式。

1.3香港职业教育的特点

1.3.1香港当局重视职业培训,政府肯花巨资投入。

职业训练局是政府注册20亿港元建成的。而雇员再培训局则由政府投入3亿港元建立。雇员再培训基金每年大约有正常收益1.2亿元,政府向雇用外来劳工的雇主收取每人每月400元港币的再培训经费。香港社会服务联合会职业辅导社,其整个办公楼是香港房屋处以市价1/10的租金租给其使用。另外,雇员再培训机构之一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是由社会各界人士捐款而建成的,为鼓励青年人重技能、学技术,政府除提供免费培训外,学员还可获得培训津贴每周33元或1000元。为中小企业提供自主培训的“香港中小企业培训基金”,从2003年2月2日起,香港中小企业每家可从特区政府中小企业培训基金多劳多得资助上限成倍地提高,分别从1万港元和1.5万港元,增至4万港元和3万港元。

1.3.2职业培训紧扣社会需要。

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就业市场输送合适的劳动力。香港职业训练局下属21个训练委员会和5个一般委员会,通常每两年一次对所在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就各个行业的培训事宜提供意见,形成书面报告并公之于众。不仅可为各办学机构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以帮助求学者选择专业和课程,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率。

1.3.3重实践技能训练。

香港训练机构所有用于教学和培训专业设备、装置已达到或超过同行业及企业的水平,训练室尽量模拟行业的实际工作情况,使学员能在逼真的工作环境中接受实务训练,学员毕业后可直接加入相关行业。最典型的是中华厨艺学院,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为会员服务,会员于用膳期间,协助及参与培训学员,在这种真实、互动的环境下,提升了学员的自信心及沟通能力。

1.3.4高质量、多元化的师资团队。

实训局属下的各级教学与培训机构的成员,一般要求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且来自本行业各阶层的代表、教育界的人士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1.3.5科学的课程设置。

职训局的教学紧贴行业需要。他们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以行业要求为指挥棒;他们的教学标准几乎和行业标准完全一致。特别是在专业实训中,学校完全按照企业的规范要求学生,从整个实验场景的布设到学生的行为规范、着装等都完全与企业一致。

1.3.6课程体系的多元化,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职训局各学院提供高级文凭、文凭及基础文凭等不同程度的专业课程,协助他们升学或就业。IVE及SBI的高级文凭广受认可,学生毕业后如希望继续升学,可以凭着高级文凭报读本地或海外大学,以取得学士文凭。IVE特设多个择业平台,让同学可以更快取得更多的职场资讯。如毕业生就业资讯系统,为雇主及IVE全日制课程学生及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网上招聘及就业服务,一年一度的职训局学生就业资讯展,每年均会邀请到不同的雇主参展。

2宁波的经济与宁波的职业教育

宁波的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六位,宁波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何在?寻根溯源,人们不难发现,是因为其背后有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力在支撑。

近年来,宁波市把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努力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全市现有独立设置的中职校41所,其中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26所,成人学校164所,高职院校8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紧缺人才。

宁波经济的发展为宁波高职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早在2002年,宁波就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城镇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其中,用于职业学校专业设备投入的比例不低于50%的政策;投入8.83亿元用于新建5所占地250亩至450亩的县级职教中心,高职院校建设投入累计超过35亿元。2006年起(“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将按实际动态新增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取得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后,地方配套资金7000万元,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3.1要有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尽快制定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高职院校要走出校门,去争取政府的扶持和社会企业的赞助。这一点上,苏州工业园区的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走在前列。

3.2要开拓教育市场,扩大办学规模

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跨行业、跨地区流动的增多,高职院校要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前与职后培训并重,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2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江苏盱眙 小龙虾

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一个特定产业领域。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一般也用“产业集群”或者“企业集群”来分析和描述。区域经济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及问题的一个综合性经济发展概念,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尤其体现在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也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一、盱眙小龙虾发展现状

江苏盱眙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地区。我国第三大河淮河在盱眙境内绵延70公里,洪泽湖350公里岸线有95公里在盱眙境内,形成了近百万亩可用于特种水产养殖的滩涂湿地。历史上因盛产鱼、虾、蟹而有“日出斗金”之美誉。随着近年来盱眙龙虾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人工养殖龙虾逐渐兴起,形成了农(渔)民自发养殖和工商资本规模化养殖两种形式。目前,盱眙全县已发展龙虾养殖面积16万亩,其中精养面积30000亩。千亩以上龙虾养殖企业共有6家,即江苏仁和农业(2000亩)、盱眙瑞鑫(1100亩)、江苏满江红龙虾园(3500亩)、江苏金香来(1200亩)、盱眙大莲湖龙虾养殖场(1500亩)、盱眙陡湖龙虾养殖场(1500亩),占全县养殖面积30%,养殖规模在100―1000亩的中小企业约有30―40家,养殖面积约10000亩左右,占全县33%,其余为农(渔)民自发小规模养殖,占全县35%左右。

盱眙龙虾节从2001年创办,至今年6月12日已连办十一届。盱眙龙虾节在“四国联动”(中国、澳大利亚、瑞典、新西兰)、“六地联办”(盱眙、南京、北京、上海、深圳、宁波)的基础上,在发扬光大历届盱眙龙虾节办节成功经验基础上,通过策划实施国内外一系列创新务实的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品牌的层次,提高盱眙龙虾的知名度、放心度,促进了盱眙龙虾产业的大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

盱眙县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总面积2483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列江苏省各县(市)之首。辖14镇5乡,257个行政村(居),总人口74万,境内地势西南高,多丘陵;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差悬殊220多米。淮河流经境内,北部濒临洪泽湖,淡水资源丰富,地表径流、地下水和外河水源总量在丰水年45.9亿立方米,平水年24.26亿立方米,枯水年22.43亿立方米,特枯年9.89亿立方米,多年年均29.9亿多立方米,人均4609立方米。另有安徽共青、时湾和胜利三座水库,平水年可提供水1440万立方米。丰富的淡水资源为生产小龙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丰富的人力资源

盱眙县突出以优惠的人才政策、优良的服务环境吸引各路英才,为龙虾企业的发展增智蓄能。按照产业关联度高、岗位匹配性高、社会公认度高的要求和标准,引进龙虾产业急需的人才。每年组织各类人才推介招聘活动100余场次,“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各类人才3000多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占58.4%。政府注重乡土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本籍大专以上毕业生回归率超过60%,鼓励“凤还巢”人才返乡创业,先后有1654名返乡人才创办了1548个项目。

盱眙是南京的后花园。南京是教育大省,拥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211院校,为龙虾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3、坚实的产业基础

盱眙县养殖青虾、罗氏沼虾、河蟹等虾蟹类育苗、养殖方面的配套技术已全面普及,养殖技术也已经基本成熟,有助于小龙虾生态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及其服务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环节普遍有较高的效益。盱眙县还拥有一批加工出口企业、较强的专业营销队伍,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小龙虾产业所需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已有一批小龙虾养殖高产高效的典型。2009年,盱眙全县共销售龙虾20万吨,其中养殖捕捞龙虾10万吨,外地流入盱眙,经盱眙市场再销往全国的龙虾大约10万吨,各占50%。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美元,农民年现金收入达1000美元。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4.85亿元,一般财政收入8.81亿元。2010年1月至5月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82%。

4、便利的交通条件

盱眙县位于江苏省西部,淮安市南端;东与金湖县、安徽省天长市相邻,南、西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和明光市交界,东北、北与分别洪泽县、泗洪县接壤。宁淮、宁宿徐两条高速过境穿越三分之二的乡镇,到南京只需45分钟,已融入南京一小时经济圈,距省内其他大中城市都在2小时左右,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转和枢纽。淮河盱眙段1994年6月被定为省管三级航道,总长37公里;支线航道10条,总长143.92公里。盱眙港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极大地提高水运吞吐能力,淮河盱眙段将成为黄金水道。

5、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亿元,同比增长14.6%;财政总收入23.24亿元,增长56.5%;农民人均纯收入7348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00元,增长14.2%。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不变价)14.99亿元,比上年增长3.6%。规模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规模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56.37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实现增加值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实现销售收入54.43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实现利税总额3.78亿元,比上年增36.9%。区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为龙虾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盱眙龙虾生产和销售业的发展。盱眙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长远发展的经济基础。

6、全面的政策扶持

从2001年开始,盱眙县政府每年举办一次世界瞩目的龙虾节,使得盱眙龙虾闻名海外,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同时为盱眙龙虾总国际化道路提供了舆论基础。盱眙县在2006年制定的《盱眙龙虾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县养殖面积达到2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龙虾养殖基地。2007年9月,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式批复盱眙县人民政府,把盱眙县作为全省龙虾人工养殖标准化示范区。2003年8月19日,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盱眙龙虾协会,盱眙龙虾协会按照《江苏省盱眙龙虾协会章程》开展工作,并编纂了图书《红色风暴》(2003)和《虾潮奔涌――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发展历程纪实》(2010),以及大型画册《中国龙虾节》(2003)和《聚焦中国龙虾节》(2006),这些都极大地宣传了盱眙龙虾品牌。

三、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盱眙人把具有独特风味的休闲食品“盱眙龙虾”打造成了名气响亮的旅游文化品牌。小龙虾的品牌效应带动下发展旅游业也成了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盱眙是苏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多,自然山水得天独厚。政府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每年举办龙虾节,知名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旅游人数从以前的不足40万人到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7亿元。旅游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龙虾产业的发展。在未来2至3年盱眙县计划使小龙虾产值突破50亿元。

2、集群品牌效应带来经济效应

1995年,盱眙人以当地多种中草药烹制出色、香、性、味俱佳的“十三香龙虾”。盱眙十三香龙虾是风味独特的创新产品,通过“盱眙龙虾节”的宣传,迅速在南京、上海和苏、锡、常等地受到追捧。盱眙龙虾的品牌效应为盱眙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与时俱进实施开发区“三百工程”(每年100个项目竣工投产、100个项目开工建设、100个项目正式签约),全力招引“四高一外”(高投入、高税收、高用工、高科技、外资)项目,重点强化世界500强企业招商,强化长三角中外合资企业招商以及珠三角港澳台资本。

3、促进衍生产业的发展

盱眙县推出的小龙虾衍生品除了服装外,还有玩具、工艺品、生活用具等。今年该县举办的龙虾节在北京的推介活动的内容组成之一就是研讨与小龙虾有关的数字电影拍摄的可行性。影视作品将有望成为盱眙小龙虾衍生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载体。

小龙虾消费热潮直接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以上海为例,“十三香龙虾”的价格逐渐走高,以前不同规格的小龙虾价格在28―48元/公斤之间,现在路边大排档普通规格小龙虾的价格就已经上升到50―80元/公斤。由于餐馆对龙虾菜肴制作要求较高,成本也比较高,上档次的饭店卖到了200―300元/公斤,利润很是可观。

小龙虾加工业也发展迅速,尤其是小龙虾的出口加工。淡水小龙虾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以及欧洲国家,香港也有少量份额。主要出口省份是湖北、江苏、安徽等小龙虾生产大省。从近几年我国小龙虾出口情况来看,带壳淡水小龙虾出口量、出口额均表现为持续上涨,国际价格也连年攀升。

四、深化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1、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推动小龙虾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小龙虾产业要加快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离不开各级渔业部门的指导和服务。要用好各项支农惠渔政策,为促进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大省级各类渔业财政专项资金向小龙虾产业倾斜,重点支持建设种苗基地、规模生产基地、加工出口基地等。对小龙虾的加工出口,要加强与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联系,给予政策支持和便利。

2、科技化产业集群道路

盱眙现有的小龙虾养殖技术有较大潜力,如规模化同步繁育、林间地养殖技术、高效池塘集约化养殖技术还不配套,加快提升小龙虾产业化技术水平是促进小龙虾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化产业集群之路要求盱眙县要利用自身优势条件,进一步加强小龙虾苗种繁育、生态习性、养殖模式、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及时了解、研究、解决规模化养殖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要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搞好试验示范,加大现有研究成果、成熟技术的宣传、培训及推广的力度,加快小龙虾养殖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3、扩大金融支持

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小龙虾产业的信贷支持,为小龙虾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鼓励龙头企业、水产养殖大户和民营资本等投资或入股发展小龙虾产业。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小龙虾养殖的苗种开发、新技术引进、高效示范区建设、品牌创建等工作。

4、完善食品加工业

食品加工业是龙虾产业的主要下游产业。食品安全则是食品加工业的重中之重。2010年南京市出现了南京多人疑因食用小龙虾致肌肉溶解,这是龙虾食品安全的重要案例之一。龙虾食品安全的发生,引起了部分民众一段时间的恐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龙虾的销售量,给龙虾食品业带来重大打击。加强对小龙虾食品加工业的各个环节监管,提升产品安全度是当务之急。

5、提高龙虾养殖技术

盱眙县小龙虾的人工繁育技术仍然没有大的突破,龙虾产量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受到运输、生物检疫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盱眙小龙虾在海外市场的销售绝大部分以冷冻虾仁为主,这种产品的出口优势在于价格便宜,但利润有限。2011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普遍出现干旱现象,小龙虾对淡水的依赖性大,在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龙虾养殖业普遍减产,使得龙虾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近2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虾食品加工业的销量。提高小龙虾的养殖技术、运输保鲜技术是增加销量是打造世界龙虾品牌的重要环节。政府和研究机构需要加大对龙虾科研的投入成本,在基本环节提高产量和销量,保证下游产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第3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产业集群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物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业集群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中,由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关系的企业、供货商、服务供应商,以及相关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公会等组成的一个经济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浙江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福建晋江鞋业产业集群、中关村的信息产业群、武汉光谷等。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广为人知,可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具有一定代表力的产业集群发展为标志的,无论是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是东莞的世界制造工厂,以及长三角的现代经济,还有国外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好莱坞、底特律汽车城、休斯顿火箭城等。产业集群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产业集群内,企业在消耗其它企业生产的产品同时,又向其它企业销售产品。另外,现代物流业涉及到工业、农业、商贸、科技、服务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物流功能也从原来的简单分散运输、仓储转变为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多个环节集成整合。因此,要支撑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聚合的物流系统。总之现物流业的发展是支撑产业聚集的一个基础,而现代物流业本身也必然遵循产业聚集发展的规律,在空间上形成区域化的趋势。

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

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于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们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成为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

(一)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是将客流、商流、资本流等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但聚集只是过程,将由各种要素聚集起来的结果,即商品进行扩散才是目的。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作保障,大量商品只会被积压在区域环境下,区域经济无从谈起。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1、通过物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首先,区域物流主体实际上是由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机场、港口、货场等物流活动的聚集地)和线路(铁路、公路、航道、管线等)组成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这使得各个运输节点形成较为固定的物流网络,而不是原先随机的、偶然的联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各个企业之间交易摩擦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物流网络要素的成本。其次,降低了物流信息费用。从交易双方看,由于区域物流的稳定,使得交易伙伴有更多的沟通和合作,降低了他们搜寻交易对象方面的成本,并减少了履约风险。而且专业化物流服务商的出现为物流的供需方提供了交易平台,方便了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2、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物流业本身属于服务业,它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它属于第三产业,因此区域物流的发展本身就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使得产业结构比重向第二、三产业倾斜。物流行业如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仓储等区域物流业的发展,会带动制造业的发展,而且与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相关的产业如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系统业、物流新工艺和新技术、物流信息产业、区域商业、供销、外贸行业等也会获得较大发展,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3、通过类似于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的形式形成区域支柱产业

以上海为例,其着重建设的四个重点物流园区,即深水港物流园区、外高桥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四个专业物流基地,即国际汽车城物流基地、化学工业区物流基地、临港装备制造业物流基地、钢铁及冶金产品物流基地,他们将大大提高上海的国际物流地位,并通过将从事物流服务、拥有多种物流设施的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空间上进行集中的方式,使得其能提供更加规模化、集成化的服务,提高了其经济地位的同时,也将物流行业和生产制造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

(二)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使得对提供商品时空转移的物流行业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分配,以便厂家获取更大的利润,这直接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就我国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物流行业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别是区域城市经济辐射能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区域内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必须通过大量的物资流通加以实现,而且伴随我国产业大转移,都会导致区域间经济的协作和贸易的不断增长,也直接推动了物流的跨区域发展。

2、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先进制造模式的诞生促进了物流外包产业的发展

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各经济区域之间对物流行业的巨大需求,因为实现各个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必然依赖于各种物流手段,如空运、海运、河运、汽运等。而企业在不断追逐利润的天性直接促成了物流外包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3、区域经济相对开放性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区域经济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物流运行规则和货币政策等方面是一致的,缺乏国家之间常有的人为障碍,如关税、进口配额等,因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也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三、促进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

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区域物流行业的发展本身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为促进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协同发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区域物流区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推进适应经济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建设,合理规划各类物流结点

首先,需要对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根据经济增长规律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规划,保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配套性、兼容性。其次,规范、有效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基地、配送中心等交通组织方案。例如,在物流园区方面,其特点是网络规模越大则产生的总体效应越强。这就要求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必须具有相互问的联动性,一个物流园区的发展必须尽可能做到与更多物流园区互联互动。最后,合理布局物流结点。物流结点体系是由运输、仓储、流通等多个环节组成的,这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综合型多功能物流中心,将各种运输方式集结在一起,另外还要有效地组织配货、送货,使得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2、科学的政策体系建设

政策也是科学规划的一部分。在区域经济内共同建立物流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尽力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行为,理顺区域物流管理体制,促进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以苏州为例,其存在2个关区,4个陆路通关点,3个港区,1个保税区,这些区域之间如果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必然会导致区域内的行政干预,从而给综合物流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释放物流需求

我国众多生产企业都重视生产和科研,但是对物流运输则思考不多。为积极发展区域经济,需要做到:

1、鼓励制造及商贸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改变企业自行运输的模式

通过专业的物流外包服务,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的运输成本。为此需要引导制造及商贸企业逐步改变“大而全”的运作模式,将潜在的物流需求交由第三方物流平台,从而集中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需要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方式,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

2、当企业释放其潜在的物流需求后,市场还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区域经济物流能力,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改造一批传统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推进运输、仓储、物资等企业升级,实现专业重组和专业化改造;组建对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物流集团,发挥示范作用;引进优秀物流企业,建立分支机构或营业部,参与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的建设,并引入其优秀的管理经验等。

(三)积极发展产业集群,扩大区域经济规模

区域物流的发展需要以集群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基础,相反当区域经济发展之后,又会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

1、 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形成增长极

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扶持,突出特色,逐步形成“集群”,通过集群优势吸引更多企业的参与;在建设各种园区时,需要明确园区的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产业链的完整性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把园区和把园区开发与培育产业集群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企业紧密链接,相互支撑发展的园区经济集群,形成物流聚集效应。

2、 加快城镇化建设

第4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同一性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同一性关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促进,互利共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更为密切,是一种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高等教育,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作为一股强大的原动力而存在,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点亮了启明星。

(一)职业教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需要随之进行不断地调整。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所有的各种需要变动的生产要素中,由于人力资源结构变动是有意识的劳动者分布情况的变化引起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动是最为困难的。而职业教育能够使劳动生产者快速的熟悉整个新的系统,使他们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和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这样则能够改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而且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职业教育为企业员工的深化再培训和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渠道,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条件。

(二)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与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载体是高职院校,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高校云集区域,大量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都带动了高校周边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增长。提供了大量就业,创业的机会和条件,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高校发展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并且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消费给区域经济发展所带的直接间接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三)区域经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速度主要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可用于教育投资的资金数量。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者职业教育的规模的扩大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从另一方面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使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增多,使得受过职业教育者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对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就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来看,沿海这一批先富起来的城市,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显著的推动了该区域职业教育朝气蓬勃的发展。

(五)区域经济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优化

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反过来也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并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优化。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在蓬勃发展中的产业,势必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趋势。好的发展趋势则会提供广大就业者较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较为丰厚的劳动报酬。这将吸引受教育者在接收职业教育之前,选择职业方向时向报酬较高,好就业的方向前行。而这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专业设置的重点与方向的改变,从而达到优化专业设置的目的。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制约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通过上述几点的对职业教育的同一性阐述中可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不好的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区域经济的各个方便都会反过来制约职业教育的进步。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相互制约

从经济视角看待职业教育发展速度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相互作用,并最终达到均衡的结果。因此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则不能给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职业教育最需要支撑的点就是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就难以保证吸纳优秀的和培养提升现有教职员工。如果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而导致职业教育投资不多,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导致职业教育贫乏,又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双方面的恶性循环将会导致双亏的情景发生。

(二)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相互制约

从理论上来讲,职业教育能够用前沿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职业工作者,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生产力;区域经济也能够以实际生产需要与自身的欠缺不足的人员配置,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结构。能够让高职院校的专业配置更加贴近市场与实际,从而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但是,这仅仅只是从理论出发。如果在实际中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没有及时的跟上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走向,校企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校企沟通中存在不全面、不科学、不合理的认识等等原因。就会导致在实际的教育中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够将培养出来的人才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即使学校办的再好,教育质量再高,人才也无用武之地,从而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改行,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反之,如果存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配置过分的追求眼前利益,不按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造成人才培养重复,过剩,淘汰周期短等弊端。

(三)区域经济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人才层次双向选择的制约

在我国,由于东南沿海地区自然和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产业结构合理,城镇化程度快,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以传统结构为主,工业化程度低。这一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两个区域的技术结构的不同与人才层次的不同。由于东南沿海城市在相同的岗位的薪资待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导致西部大量人才流入东部。这样,西部的经济在人才流失的情况下发展缓慢。而其职业教育也在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制约之后受到资金支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层次安排并不是主观确定的,而是由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结构客观决定的。在一个地方的职业教育层次适合于技术结构的需要,则能够满足经济建设的人才需要,推动经济发展;相反,就会滞缓经济发展,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济投入

托达罗指出:“经济发展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组成部分,因为发展不纯属于经济现象,发展必须包括不仅仅人们生活的物质和财经方面,并且发展应该是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包括整体经济与社会体系的重组与重新定位。”所以,资金投入不应该是以利益为导向,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名族一直重视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资金投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强大而充足的资金充足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只能是天马行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够培养专业型优质人才,推动生产力发展;能够让高职院校少受区域经济的负面影响,科学的设置专业体系。职业教育一旦发展,则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高职院校要以自身的特色专业与市场为导向

为了避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在职业对口上发生冲突,高职院校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扬长避短,办好自己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此基础上以市场及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培养社会、国家需要的人才和技术过硬的人才。不造成人才的积压、过剩等问题就间接的为区域经济输送大批有用的、新鲜的血液。使区域经济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要想更好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自身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说,在地理环境不同的区域,薪资待遇不同,但树立为家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意识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交流,把教学活动与区域内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紧密联系起来。区域经济的拉动则会以多种形式直接发展职业教育。

第5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均衡配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Abstract: Human resourc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of the resources of society, it is to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nterprise, social resources, are concerned by many expert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Regional economy is refers to the certain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asks and direction of the "economic geograph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how to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based on correlation analysis.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allocation;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

现阶段资源流动已经达到全球化、市场化,单纯的自然资源已不能左右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内充足的自然资源,仅意味着资源可获取的便捷性与生产的低成本性,是单纯的供给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是市场竞争优势。现在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生产竞争、成本竞争,更是建立在人力资源创新基础上的全方位立体竞争。

目前区域经济范围内的制度、人力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从产业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次第转变过程属于大势所趋。相关研究证明,农业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为90%,工业经济则降低为60%,知识经济已下降到20%。由此可见,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区域竞争优势将更多的来源于区域范围内的知识、制度、文化等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的无形资源,而非单纯的自然资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弱势平衡状态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考虑,资源通常泛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结构实质上是区域资源在质和量上的时空分布和相关的比例关系,以及区域之间资源的联系。它包括区域内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在时间上的变化形式,区域承载力与使用情况间的关系,及至区域间的资源分配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是相对自由流动的,但另一方面,资源会在特定区域内聚集,聚集在哪些区域,就会促进该区域专业化生产体系的生成与区域优势的孕育。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资源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基础存在差异较大,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存在更大差异。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必然产生一种不均衡,在比较优势的强化作用下,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作用下,这种不均衡随着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而逐步减弱,直至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在区域经济空间形成一种弱势稳定状态之后,区域经济发展的依赖性明显弱化,区域经济发展就陷入一种困境。各区域纷纷把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与布局合理化、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期望区域能够“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而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各区域经济行政主体只是选择对本区域最有利的策略,而未考虑其他区域经济的利益,这样对所有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局面。

三、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资源结构分布中的创新地位

首先我们讲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的活动,由人的活动才引发、控制、带动了其他资源的活动。并且,在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唯一能起到创造性作用的因素。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呈现的是人力资本收益递增规律,目前在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收益的份额正在迅速超过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取,只能依靠人力资源来发展、进取、创新,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具有这样的能力。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是泛指一切具有一定的脑力和体力的人,而是指能独立参加社会劳动、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真正的人力资源应该是能够与当地经济资源相结合,并能够在结合过程中,加速当地经济资源结构调整的劳动力。承认人力资源的创新作用,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出其发挥效能的条件,区域经济将摆脱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无所适从等困境,加速人力资源与当地经济资源结合的过程,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创新动力,这种创新动力必将会打破原来形成的弱势平衡,从而促使区域经济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四、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动力策略

1.创新人力资源的划分标准。以往区分人力资源的标准是根据人力资源载体“人”的学历、资历、来源地等要素进行划分,强调了区域内经济资源适合人力资源的发展,并不是加速人力资源与当地经济资源的结合与改造,在这种观念的诱导下下,区域经济的差距反而会越来越大。

故此必须创新当前的人力资源分类标准,提升人力资源分类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人力资源的分类标准可以结合区域经济资源的现实状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当地的人力资源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可学习其他地区的人力资源的实际优势。

2.完善人力资源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区域经济的可协调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与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利益对人力资源最深的影响,它能满足人的需要,所以牵动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成为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的行为准则。人的欲望越强烈,奋斗的动力就越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劳动的效率就越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因此,区域经济协的协调发展重心应放在区域内人力资源的经济利益保障方面,建立人力资源的经济利益激励机制,根据人力资源的分类标准,制定出经济贡献目标管理激励制度,不搞平均主义,依据人力资源的贡献率,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人力资源创新发展的条件,区域经济将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和组合,达到更适于本区域经济优势发展的局面,通过打破原有的资源结构分布的弱势平衡,将会更有效的协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公平、公开的企业经营环境。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承担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资源结合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培育好区域经济公平、公开的经营环境。这样的经营环境,不但是对于区域内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更不是放任区域内企业自主经营,而是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政策;其次,逐步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对区域内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第三,根据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加大政策的动态扶持管理力度,扶持的同时,进行社会媒体公开,同时根据目标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扶持政策进行扩大或缩小动态管理。不能造就一批靠政策存活的企业,加强政策给予后的监督,根据其经营状态的优劣,随时进行政策的撤销和加大,只有这样,才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市场竞争气氛。

4.人力资源动态管理机制。它是对人力资源的过程管理,通过强化管理机制,可以增强竞争意识、加快人力资源优化整合、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第一,完善区域经济中行业、企业的可靠动态数据信息统计,科学合理地掌控人力资源的就业结构,从而加快区域内人力资源的新陈代谢。第二,加大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和方向的预测,及时的进行人力资源就业动态的调整。第三,加强人力资源本身的流动性管理,通过设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及时而有效地掌握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变动状况。

结束语: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过程,依赖于区域独特的人力资源与经济资源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激励人力资源主动改造区域经济资源,而不是让区域经济资源反过来适应人力资源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打破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弱势平衡,从而有效的推动区域经济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第6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 区域经济 ;可持续 ;协调发展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y,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lear, real estate investment in economic growth positive role, the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alysis of its the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 social aspects and so on three big factors.

Keyword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region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内容: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提速,房地产投资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房地产周期也成为经济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区域经济的周期受房地产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和房地产投资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一、两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

房地产存在投资周期长、回收慢、环节多等特点,而且投资规模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呈现相同的趋势性,基本和宏观经济周期同向,但也有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特点。一方面,在两者协调发展时,房地产投资可以大力促进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两者无法实现协调发展时,房地产投资很可能导致区域经济走向衰退,甚至进入萧条。

首先来看两者协调发展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投资的正面促进作用,经济必须增长,才能取得发展,才有基本动力,获得进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只有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同样地,经济发展了,能回过头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区域经济健康向上,能给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使经济得到协调、持续、稳定增长,带动整个社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一直是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必然促进投资扩大,而投资因为需要垫付资金,必须取决于社会总产品增长后的资金转化成都,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成都直接影响投资额度,而投资的增长一般也能促进经济增长。这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增量水平影响投资总量,投资总量反向推动经济增长,在给定的科技水平和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的速度由投资总量和增长率决定,长期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消费需求和能力的增长,短期内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增长主要靠扩大政府支出类型的积极财政政策,民间自主型投资缺位,或者增长无力。而从投资结构看,房地产投资增长一直比较快,其它方面的投资水平较低,所以,在其它类型的消费需求难以启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实际上由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决定。

其次,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两种主要影响方式和前进路线,一是在该项投资还没变成现实中的物业前,因房地产投资总量变动而发生的影响,也即投资分配量超出GDP增长速度,则会造成资金膨胀,比例失衡,引起投资泡沫;二是成为物业后,不同产业部门,直接到其生产能力和平衡发展,如果过于偏重消费类物业,像饭店、宾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住宅或商业类物业的建设规模,导致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由于国内经济增长一直以来习惯于依靠增加固定投资来拉动,而固定投资属于房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果产生投资乘数效应,大幅提高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度。因此,国内的gdp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依赖于房地产投资,并且几倍于国内经济的增长率,使住房价格不断上扬,吸引大批实业型企业进入该市场,导致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投资不单单是过热,已面临泡沫破灭的巨大风险。

二、房地产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

经济的内部因素结合外部的环境条件,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综合性经济的增长,事实上,在正常的社会实践中,资源环境甚至人口的优劣变化都将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但是,已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式绝大多数都假定外部环境不变,只从经济内部的运行体制分析和研究经济增长,忽略了外部环境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

首先来看看何谓“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危害到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从传统的数量增长方式改变成有数量、有质量、有效益的广义增长方式。其特征是增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效管理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付出尽可能小的自然资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和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关系密切,运行环境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有利于稳定和维持社会政治构架。

其二,从生产要素看,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资金则是紧缺资源,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房地产投资。但是,人们过去只侧重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忽略了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脱节。

其三,从生态环境看,房地产投资需要占用大量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稀缺,不可再生,这些资源被占用必然制约其它行业发展,所以要合理配置协调已有资源。房地产投资后,房产直接改变当地的空间状况,不但大量分割原有环境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还额外创造了房产的内外空间,消耗大量空间资源。密集的楼群和高层建筑把空间分割得过于细碎,使人与自然互相隔离,产生强烈的窒息感和压抑感,不断侵害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长期以来,这种靠消耗土地、水资源的粗放式发展,忽略了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所以,房地产投资应当把城市规划专家和生态保护专家纳入其中,听取他们的意见,使房子与自然生态环境无缝衔接。

其三,从资金融通看,由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因此,当房地产投资的发展严重超出真实需求,或者投资结构根本不适合社会需要,容易积压大量资金,造成金融行业的坏帐,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引起金融危机。所以,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以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应给房地产投资保证一个畅通的融资渠道。

总的说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为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两方面。社会环境是特定范围内人们的生存交往环境,是特殊的社会文化,不单单要适应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实现“安居”和“乐居”,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另外,还要尊重和保护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把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知识经济

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向以高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为特征。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和培养学校所在地。由此可见,企业所在的城市如果是大学密集地区或发达地区的大都市,就有可能比其他地区的企业优先得到高素质人才。

2.高等教育推动区域高新技术的发展

国外一些大学在将高等教育与地区发展相结合的探索中,已成功地开创了一些典型样式和范例。例如美国的斯坦福科学园、英国的剑桥大学科学公园、日本筑波大学的“开放性大学”等等,都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我国,据统计,1999年度全国高等院校科技产业GDP的排名情况是:北京147亿元,上海42亿元,江苏24亿元,分别位居全国前三名。另外,在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中已经有20多家是高校的高科技产业。这些都说明高等院校科技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高等教育消费刺激区域经济发展

普通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各个高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处于严重不足状态,尤其是校舍的短缺,需要加大基建投入,而基建过程中原材料的就近采购和建筑工人的就近聘用,无疑都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高校学生消费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估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年均消费额至少在5000元以上。如果一所大学的在校人数达到10000人,就意味着该校学生对周边地区经济产值的增加至少直接贡献5000万元。若再考虑各个不同部门的产出乘数,该贡献将至少达到上亿元。

二、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由于规模庞大,耗资甚巨,其发展规模愈来愈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与制约。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在现代社会中愈来愈明显。高校新区的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地方经济实体的大力支持是解决高校发展瓶颈的有效支撑。高校只有投身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市场,才能自加压力、永葆动力、增添活力,才能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也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仍相对比较落后,尽管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到该地区,但是该地区的高等教育并未得到更快的发展。这就充分说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区域经济推动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优化

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调整,其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也将随之进一步优化。例如宁波大学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形成了18个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省、市重点扶植学科,在综合性上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1.区域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主要是中央和省市两级政府,应该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和所蕴含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做出支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一是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区域高等教育的资金资助,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三是积极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区域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的义务、责任和权利。

2.高等教育要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

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结合自身原有的基础和条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抓好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对有关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的学科专业,应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科研设备和实验室建设。

3.校企联合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即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研究型大学衍生知识型企业作为大学教学科研与区域经济相联接的桥梁,为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高校应加强基础研究,追求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支持企业发展。企业也应该积极配合高校的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科研、合作教学,利用大学智力解决企业的科技难题。

参考文献:

[1]王守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

[2]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8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发展

1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Tylor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所能够共同接受的信仰、知识、习惯、道德等的复合体。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经过很长时间所沉淀下来的人们某种性格和特质。所谓的区域文化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人群所拥有的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价值准则、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民族艺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地区的特殊地理情况、人类生产水平以及长久的历史积淀所决定的。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区域文化观念,它是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人们普遍只重视技术、资本这样的有形要素,却忽视了对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分析和运用,这样的结果往往都事与愿违。

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2.1传统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及数代人的共同选择所最终形成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影响地域发展的深厚底蕴。它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激发出了各种活力,营造出了一个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因此,在我国广大疆土里的不同地域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地域经济总是藏着不同类型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记。如长江三角洲受到了吴越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三角经济圈”。这是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完美契合的必然结果。又比如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这是岭南文化和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的产物。

2.2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德鲁克曾说过,今天的真正优势资源不是资本、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这句话其实并不难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密不可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来说都是不容小觑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文化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影响体现在许多地方。一是作为经济发展之重要基石。自从后,我国政府就提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样的形象说辞。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利用自身文化来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民俗文化、自然景观都能够为招商引资、经贸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如江西的庐山、井冈山,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丝娃娃、肠旺面,重庆的火锅以及广西的桂林山水和刘三姐文化等都成为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自然人文资源。二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资源能够给产品带来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也越来越看重。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实力,不断打造和升华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3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而创新是一个社会性和地域性的互动过程,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底蕴。经济文化能够对创新的模式起到促进作用,并以此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当代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创新,它能够将劳动和资本这些物质要素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3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制约

3.1文化的交互性导致各地资源争夺,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化发展

如著名的江苏宜兴和浙江宁波“梁祝文化争夺战”充分显示了文化整合之间的混乱。一些省份为了艺术节的开展,大规模地修建场馆,花费高达几十个亿。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序发展。

3.2落后经济背后往往是落后的文化

(1)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东部与西部的差距明显。当然,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区域文化的差别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经济落后的地区的人总是有一种保守和不思进取的心态,总以为小富则安。究其根源就是他们保守的文化和不开放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3)儒家文化让人轻视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吃喝玩乐的氛围比较浓厚,越是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就越突出,这些是跟当地绿林好汉式侠文化分不开的。

4区域文化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联系

区域文化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时空上传承和兼容性以及本质上的地域性和同化力还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正是因为区域文化具有这样的特征,才导致区域文化不仅具备当地的特色,而且还时刻在变化和发展,在不一样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色。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城市一直以来都对各种文化是非常包容的,它原有的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前所未有。这种文化模式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沿海地区能够很好地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地提高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形成于小农经济,它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主要表现为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中庸和谐、安于现状、推崇道德,进取意识和冒险意识严重不足。儒家文化对于公有制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市场经济却起着抵制作用。这些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将会制约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人烟稀少,农业和畜牧业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商业意识相对淡薄。它的区域文化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自古就有的农耕和游牧文化;二是中原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三是外来的宗教文化。这三种文化的交织导致西部地区的文化呈现多元性特性并且还带有宗教主义色彩。该地区的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有一定的抵触,并且很多人还在苦苦追求宗教。长三角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吴越文化成为了这个区域大家普遍认同的文化。吴越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进而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各种文化能够共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它的开放性结构和强烈的自主创新精神是江浙地区各行业竞争力的源泉。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功的诞生。另外,吴越文化的开放性让各种技术和生产条件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和交流,各行业相对公开透明的对外合作,这为企业创新营造了一个很好地条件。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中小企业能够不断地从自身出发不断地进行管理方式、技术、资本等各方面的创新,所以这也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5重塑区域经济文化,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5.1充分发挥文化整合的作用,以文化认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资源整合和共享是各国实现共赢的选择。通过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切磋,将资源共有和市场共享落实到实处。通过文化的传播,增加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感、管理理念和科技认同感。此外,我们更要利用文化的认同感来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的效率,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点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打破市场体制的阻碍,做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构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体系和规则;第二,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加深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打造一个文化和经济共建和共同发展的平台。比如,中国打造长三角经济圈目的就是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带动长三角甚至是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我们要加大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认同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5.2以区域文化为基础发展特色经济

在文化整合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就要求我们把区域文化灵魂带入经济里面去。利用各区域的相对优势,设计出一个特色区域经济模型。再者,要根据区域文化的特点生产和创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打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建立一个别具一格的经济格局。

5.3文化建设要向产业化迈进

文化作为一项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宝贵战略资源,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建设这方面。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的宣传和运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及产品的行业总称。文化为这些行业或者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推动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全世界越来越强调经济竞争本质上就是文化竞争,如:美国的好莱坞文化渗透于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每年都要上映十几部好莱坞的大片,这些大片除了给美国带来票房也就是带来了经济增长以外,美国的文化也随之被带入了各国,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点。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加强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塑造成一个产业走出去。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要求文化成为一种经济,这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毫无疑问,文化是我们普遍追求的东西,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依靠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先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文化和经济的一体化健康发展。

作者:刘甘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庞敦之.论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6(8).

[2]李明波.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侯景新.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3(1).

第9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经济;区域经济;巴蜀文化;相互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就在这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背后,也带了很多负面的效应,譬如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种种矛盾不断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固然有政府和市场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而影响人这一因素最重要的便是文化。从而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分析在一个区域中,其文化对于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如何影响的,旨在了解并明确地区文化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规律以及针对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试图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区域文化方面下的建议。

1.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1.1 区域文化

文化是从中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发展出来的概念,曾经指的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历史上,对于文化为和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美国的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理解为:文化是人类或某一社会整体所共同认可的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语言、价值观、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书《原始文化》中指出:文明亦或是文化,对于其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包括了全部的信仰、知识、道德、风俗、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理解和认可的任何其他的技能和习惯的统一体”。

由于文化的主体是人,并且人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之中,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文化就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文化。这一文化所波及的范围也是包含在一定的地域之中,很难超越出这一区域。这一区域的文化是在这一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相互的交际方式之下形成的。区域文化持续的、不断的影响着这一区域的人们,人们的价值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对事物的理解方式、经济上的行为活动都受其影响,而外在的表现就是行为习惯、生活风俗、人际关系、政策制度的不同。

1.2区域经济

人类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总的来看基本算是一部经济的历史。 穿衣、食物、住房、行为、养育子女、游乐都离不开经济。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经济”一词是从中国古代就一直流传下来的,它本身的含意与我们现在口头上说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所说的“经济”有着“经邦济世”的含意;而现在我们口头上说的“经济”应该是外来品,约等于物质财富。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资源配置”学说,经济学称为: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但其实质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是“唯利是图”,过分刺激物质欲望,弱化人性或是将人性物化。当代经济学界最流行的“经济”的概念是:为满足需要而合理的对待稀缺资源。

通过上述描述,则区域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某一区域的经济情况,反应了该区域的经济,其发展的规律,以及其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内涵,还包括外延部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按照老祖宗的意思来理解经济,便是“经邦济世”的意思,那么我们现在所谈论与分析的区域经济,其含义就在于一个区域的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1.3区域中,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

谈论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首先需要明确的了解到,区域文化是通过对这一区域中的人们在精神和心智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导致其经济的改变。对于文化这样一个大的概念来说,它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比如传统的行为、、神话传说等等各种规范与不规范的制度,但这些内容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因为文化是作用于人们的思维,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说,文化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既然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所做,那么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一社会政策的选取、运行模式的选择、发展方式的决定,也都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也会使这一被影响的区域产生出独有的经济形态。而这独有的经济发展形态也会反过来造就独特的文化。

2.四川省区域文化的特征

2.1巴蜀文化的开放性

巴蜀文明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如若要追溯到其初始时期,那么就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它是一个容纳性很高的文化,同时它的开放性也非常的大。我们常说的三星堆,在里面出土的铜饰就和夏文明相类似,这也可以说明,夏禹文化由西兴起并逐渐往东发展的历史过程。三星堆、金沙遗址同时与良渚文化也非常的相近,这也说明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很早就发生的。种种事实都说明,巴蜀文化是一个开放性很高的文化。

2.2巴蜀文化的整体性

追溯到巴蜀文明的起源就会发现,从一开始,巴蜀文化就有相中原发展的趋势,并不断的实现自身的拓展。其一,在秦汉以后,巴蜀文化在不断向中原拓展的进程中,文化认同感是非常强的,这也为其成为汉文化的一个分支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二,由于巴蜀人自身的个性特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不同,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巴蜀文化,使巴蜀文化更加的具有时代感,更加的能够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

3.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的路径分析

在一个区域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毋庸置疑的一个因素就是其都一定有人的参与,否则就不能成为经济活动。既然是由人们的参与,那么人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与走向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用电脑来比喻,众所周知,一台电脑的成功运行不但需要好的操作系统,也同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只有二者相互适应,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既定的目标。而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其文化就是这台“电脑”的操作系统,而其中的人则是软件,只有文化与人相互适应,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具体来说,该区域中人们的思维观念、意识形态、精神活动、心理因素,都是该区域文化的外在体现。这些外在的体现就决定了人们怎样去行动,怎样去思考,也就决定了经济如何去发展,如何去进步。人们思考的不同,行为方式的不同,消费观念的不同,就直接使经济发展的走向产生了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区域的文化是决定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内在的价值体现,是基础。

3.1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模式产生影响

上述段落表明,一个区域的文化形成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软性环境。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区域的文化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影响就一定会伴随着消极的因素存在。对于大的方面而言,我们可以说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就可以区别出“好”与“坏”,好的文化就是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坏”的文化就不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不能够恰当的融入到市场经济的要求之中。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该区域选择的发展方向与道路,而这一选择的主体是人,人们是依靠对于经济的理解,对于本区域的了解,对经济规律的总结而选择的,在这一选择的背后,就是观念的差异,也既是文化的差异。

正如前文对文化的探讨中所阐述的那样,文化在一个区域中是经过这一区域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日积月累、不断的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机遇不同,就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一文化特征一旦形成并且固定下来,就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那么就会持续不断的影响着这一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价值评判,从而逐渐的渗透到人们日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活动,这也因此,形成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特色轨迹。

3.2区域文化对区域制度的影响

3.2.1区域文化影响制度的选择

由于文化是不断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那么文化在这一层面上与制度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文化的这种约束与引导作用不是强制性的,因此,其可看做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但这样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又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制度的设定与实施也是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所需要而设定的,人们的需要就是文化的体现,从而,制度的设立也和文化的特征有很强的关联性。而制度的实施与发展,就会对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2区域文化影响制度的变迁

一个制度不是说确立完成就永远不会改变,之前已经说过,制度的设立也是因为在这一区域中人们的生活、工作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向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经济环境不断的在变化,那么,有一些制度就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势头,需要作出调整。但从另外一方面说,制度的改变会存在路径依赖的特征,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特征,其本质就在于一个区域中文化的稳定性。文化是长久一来不断继承和发展的,是几乎固定的,而文化又对制度的设立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制度的变迁必然要收到文化这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如果不考虑文化的这种稳定性而变迁制度,是一种耗时耗力的行为,也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而基于文化的制度变迁,就是回归本质,找寻规律的一种做事态度,会对制度的变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对策与建议

我们已经了解到,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在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条件下,从文化方面提出一些对于经济发展有益的建议与意见就显得非常的关键与重要。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单单是其物质财富的不断暴涨,对于这个区域中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活动、生态环境都有着一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一定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上来说都是一样的。事实上,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区域间无序竞争的异常的惨烈、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也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事情,这种种困难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政府的原因、市场的原因、制度的原因、全球化的原因,但最本质的原因应该还是人的因素。人是决定一切的基础,因为这所有的状态与结果都是人参与与创造的。而对于人来说,他的行为、思维,都是由其本身的文化决定的。所以,我们说,既然区域经济会碰到各种困难,而困难的源头在于人,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文化的因素下手,来逐本溯源的解决这个问题。

4.1培育出优秀的文化人才,以人为本

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也证明了文化确实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推动或是抑制作用,另外,文化是通过人这一中介来作用于经济从而来影响经济的发展的,所以说在对策与建议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人才是一切的关键,没有了人才,一切也都是空谈。那么文化的传承、创新、改变也都是需要有一大批的人才来完善与实施的。因此,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下,有一批既懂得文化发展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这样的产生出来的文化才能够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服务。而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因为可能我们身边本身就有很多的人才,但我们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或是没有认真的培养他们,倾听他们,总是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殊不知,只有本区域的人才才会更加的了解本区域的文化,更加的对本区域的这片土地保有一颗诚挚之心,才能够更好的为这片自己生长的土地服务。

4.2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取长补短

在中国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样多的文化存在于我们这一个国家,其本身就为我们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因为,每一个文化在经济发展这一个面向中,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陷,都有着适应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那一面,所以,我们才需要加强相互交流的力度,不断的去交流、去借鉴、去观察、去实践,学习先进,改善自身,力求能够使本区域的文化更加的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巴蜀文化的开放性,这就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化特征。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分工体系之上的,而分工体系得以快速发展,也是因为不断的开放交流与合作的产物,所以,在开放性这一方面,巴蜀文化有着先天的优势。又比如江浙文化中的工商文化,使他们对于工商理解与实践就领先其他区域的人们,所以,江浙的中小企业特别的多,而且发展也非常的好。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不同的文化,把自己的视野打开,把自己的心胸打开,多去学习,不断吸收。

4.3制度入手,规范先行

我们都清楚,制度是一种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作用的一种人们共同认可的取向标准,并且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制度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它能够直接决定人们在某些方面该怎样行动与思考。所以,从制度层面来说,如何建立一个适应的制度来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就显得非常关键。制度的建立需要人们对于区域环境的透彻了解、对于区域文化的本质认识,制度的施行需要相关机构与人员的密切配合和严格执行,制度的变迁需要文化的先导作用,这些都是在制度的制定与发展过程中所必要的步骤。一个好的制度能够去引导这一区域的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看法与行为,一个不好的制度也会抑制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制度的作用非常的明显。

从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层面来说,好的制度就是能够去吸纳这些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对人才起到好的激励作用,使人们愿意且乐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使人们能够劳有所得,能够对于人们的付出起到良好的回馈作用;其次,对于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来说,好的制度就是能够去不断的鼓励外来文化的流入与本区域文化的流出,能够建立一些好的环境来使不同的文化在一个平台上相互交流与借鉴,当然这都是需要制度的制定者有很好的文化意识的基础之上的。(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红英.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子研究――以五金文化与永康发展为个案[J].价格月刊,2013,(3).

[2] 於凡,欧向军.区域文化资源与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异[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

[3] 王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浅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4] 高彦彦,杨德才.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分析――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的崛起[J].温州大学学报,2010,(2).

[5] 李庆松,董四代.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J].前言,2009,(4).

[6] 欧人.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