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农村发展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发展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发展的现状

第1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我国;农村保险;内涵;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保险的内涵

发展农村保险,我们必须要正确区分一个概念,即农村保险和农业保险,农村保险是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它泛指在农村范围内开展的各种保险,而农业保险更多的是一种财产保险,主要分为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农村保险比农业保险的范围更大,它是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的保险,它开展的是针对农村中的农、林、牧、副、渔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各领域的保险服务,同时,它也对所有农村人口的人身及财产提供保险业务。可以这样说,农村保险旨在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生活保险服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农村保险的出现可以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保障,对于应对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的农村灾害风险是极为有益的,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也有助于保障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

二、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几大难问题

(一)“意识难”,我国农民对农村保险的认知粗浅,缺乏投保意识。首先,这与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受教育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农民多是没上过学的、小初中毕业生,他们知识面狭窄,思想上比较陈旧,对保险有着本能的意识排斥,很多农民甚至觉得保险就是“骗钱”的,他们不愿意了解农村保险这种新事物。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天灾人祸”思想严重,觉得保险保障不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在我国部分农村,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或者还处在温饱边缘,生活的窘迫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购买农村商业保险。再次,农民意识里存在依赖政府帮扶的思想,他们认为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特别是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包括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扶持,对农村生活无保障农民的低保帮扶等。这些都让农民产生了政府依赖思想,觉得政府会解决他们的生活、生产难题,而且政府的扶持是无偿的,而保险却需要投入。

(二)“立法难”,农村保险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当前,制约我国农村保险费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立法问题。我国现有的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保险法还不足以覆盖整个农村保险市场。这就让农村保险市场显得较为混乱,在这种混乱的体系下,农民的保险投入很难得到充分的保障,不利于保险公司和农民双方利益的实现。正是因为有这种不确定风险的存在,农民很难放心把钱投入打破保险公司。立法缺失也就成为了制约农村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突破难”,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其农村保险的服务力。农村保险发展迟迟打不开局面,与保险公司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局限和制约也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险公司农村保险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保险产品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农民的投保需求。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务发展迅速,保险公司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业务主体都倾向于选择城市,他们对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仍处于观望阶段,觉得农村保险业务是一块“硬骨头”,不愿意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开展农村保险产品。这就使得农村保险虽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实际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商品却很少,农民的选择余地小。主要表现在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的农村保险险种少,多是一些养殖险、人身意外险等大险种,险种比较单一,很多险种都不是针对农村实际设计的,不能满足农民的投保需求。

2、价格是保险公司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硬伤”。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在农村开展保险面临着风险高、管理成本高的现状,在这种局面下,保险公司提供的农村保险价格普遍偏高。而我国农村农民收入普遍微薄,他们不愿意随便拿钱出来投保,即便投保,他们也希望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补偿。如果保险公司实际能提供的补偿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和实际需求,他们就会丧失投保意愿。

3、保险公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这一局面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首先,农村保险业务员的构成比较复杂。在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的队伍中,有很多业务员都不是专业人员出身,他们多是保险公司为了发展农村保险业务,在各农村区域范围内聘用的,这些人员培训时间较短,不具备过硬的素质,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受工作能力的制约,不能为农村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其次,保险公司很难做到覆盖整个农村的全面服务。保险公司在开展农村保险业务中常会受交通不便或农村人口分散居住的影响,这就给保险业务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保险公司的服务很难覆盖农村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对于偏远山村的覆盖明显不足。

三、发展我国农村保险的具体对策

(一)发展农村保险必须紧抓宣传不放松,要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农民的参保意识。农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对农村保险缺乏明确的认识,要想发展农村保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民观念问题,要转变农民陈旧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农村保险的认识就必须极大宣传。首先,要针对全体农民进行农村保险性质和作用的宣传,让农民了解农村保险保的是“什么”、“怎么”保、都有哪些险种、参与农村保险投保有什么好处。要让农民明白天灾人祸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农村保险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要把农民从“投保”等于“打水漂”的旧思想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农村保险。其次,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展开宣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接触新事物的渠道也进一步拓展。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农村保险宣传,加深农民对农村保险的认知,比起农村保险员的上门推销,电视、广播等媒体对于农民的说服力更大,他们会渐渐改变对农村保险的旧观念。各地可以开通农村保险免费咨询热线,为农民提供保险咨询服务,农民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咨询当前农村保险的投保项目、投保金额等,这样便于及时解决广大农民的疑惑,有助于消除他们的顾虑。再次,要加大对农村保险索赔的宣传,要让农民正确认识农村保险索赔中的相关问题,包括索赔程序、索赔范围、索赔比例等,避免部分农民认为投保就是上了双保险,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保险公司就要全权负责赔偿的思想的出现。同时,也能避免农民因为投了某个险种,没有获得自己理想的补偿而对保险失去信任。要让农民了解农村保险的具体索赔事宜,让他们正确看待保险,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参保意识。

(二)农村保险要发展,立法工作必须跟得上。农村保险迟迟打不开局面,农民在投保时犹豫不决,都与农村保险的立法不完善有直接的关系。农民觉得农村保险缺乏法律保障,怕投保承担风险,因此不愿意投保。要想让广大农民放心投保,促进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快立法进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村保险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让农村保险有法可依。要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保险公司和投保农民双方的利益,要弥补农村保险发展中长期以来的法制缺失状况。只有立法到位,才能保证农村保险业务的有序开展,才能让农民更信得过农村保险。

(三)农村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优惠。当前,很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最大的阻力就是农民不认同,政策不支持,导致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举步维艰,同时,保险公司也面临农村保险风险高、管理成本高的难题。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地发挥其协调作用。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开展保险业务,采取“三位一点”的做法,即农民出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策略,这样既能有效地减少保险公司的风险,保证保险公司的正常盈利,让保险公司愿意进驻农村市场。又可以减轻农民的投保负担,保证农民投保的低门槛。政府也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加大对农村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四)保险公司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要努力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种类多样的保险产品。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保险认知的加深,他们会寻求种类更多的保险产品,他们的投保需求会更多元化。这就要求首先,保险公司加大对农村保险新险种的研究,要立足农村实际,开发适合农村、农民、农业的保险品种,要细化险种,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险种,尽可能地满足农民的投保序曲。其次,保险公司要积极地应对农民的保险索赔事宜。当前部分发展农村保险业的保险公司,往往是动员农民投保时“斗志昂扬”,遇到农民索赔时却是爱搭不理,不能积极的支持农民的索赔工作,让农民对保险公司失去了信心。保险公司必须加大对投保农民的跟踪工作,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时,要走访灾害险的投保农民,遇到一些突发性牲畜类流行疾病时,对于养殖业投保农户进行回访,对于在保险公司赔保范围内的损失要及时地予以补偿。保险公司积极应对索赔,有助于树立保险公司的良好形象,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在农民心中的地位,让农民敢投保、愿意积极投保。再次,保险公司要加大对农村保险业务员的培训工作。针对农村保险业务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保险公司要拓展农村保险业务,就要向农村地区输送专业的保险业务员,让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水准、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对一些农村地区的保险业务员要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专业的保险知识,能为农民提供各种保险咨询和服务。除此之外,各保险公司可以在农村设立专门的保险咨询点,满足偏远地区农民的投保咨询需求。

结语:综上所述,发展我国农村保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我国农村保险的立法进程,加大对农村保险的政策支持,同时,必须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为农村保险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君彦;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第2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性金融为补充的体系结构,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互为补充,共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一)正规金融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1.中国农业银行: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既经营商业性业务,又经营政策性业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

3.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4.农村邮政储蓄:吸收储蓄,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开展存贷业务。

(二)民间金融形式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目前,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2.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属于互助资金性质;

3.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但gdp 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大城镇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农村资金匮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金融机构匮乏

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驾马车”共存的局面。但是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经营范围十分单一,专门行使粮、棉、油收购贷款资金的封闭管理,业务空间日益狭小;本来“重农”的农业银行将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网点大量撤并,人员锐减,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投入相对较少。因此支持“三农”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为单一。

(二)农村信用社包袱沉重,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又受到资金规模、硬件设施、业务品种、结算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欠佳和人员素质欠缺等问题,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

(三)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机构撤离加剧

农村政府指导下的政策银行,众多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保险,邮政储蓄等等机构更多的成为名义上支持农村建设的机构,这些机构更多的将农村资金流向上级城市,正式的金融机构实质上并未履行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的责任。除此之外,大量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金融体系中撤离,据不完全统计,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达到4万个。农村金融机构中有限资金的外流加之国有商业银行的纷纷撤离给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四)农村贷款利率偏高,利息负担较重

目前,农村金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民的贷款利息负担。尽管中央规定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区间,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其贷款利率不但不可能下浮,而且也不愿意低浮,使农民贷款优而不惠。

(五)非正规性金融服务活跃但问题突出

与农村中正规性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相比,农村中非正规性金融服务非常活跃,主要是民间的、地下的借贷需求增加,规模不断增大。这些金融服务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易、补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作用,但是,这些金融活动风险大、利率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影响了正常的金融只需,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六)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当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风险控制的需求。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特征,加上不可预测因素多,预期收益低,与保险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左,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积极性低。

(七)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

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八)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 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尽可能地发展多层次的网点。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适当发展农村互金融组织和互担保组织,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 继续推动和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

积极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渠道,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涉农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和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三) 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

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四)建立农村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民贷款成本

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支农贷款要实行优惠利率,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惠贷款利率,以降低农村居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

(五)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

四、总结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自身各方面的调整,农村金融体系一定会逐步完善与健全,将会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贞,肖庆业.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老区建设,2008:19-20.

第3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1 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1.1 管理者对教育的认识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的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认识不全面,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教育。教育教学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学校和教师的一切努力,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是教育的成功。我们培养的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以及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我们今天的教学管理中的众多失败,究其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单纯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淡化了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1.2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农村学校,硬件软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强,年轻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还有待加强,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要求是农村学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现阶段我区农村小学教师构成,一是年龄偏大,主要是中师和高中毕业生、民办转正人员,教龄一般在20到30年之间,已经在教学上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教育教学理念陈旧,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師的角色转变很难实现,基本是在过着一种等退休的日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二是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专业化教师严重不足,往往是一个教师跨好几个专业代课,又要教语文又要教音乐还要教美术,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3 农村学校的生源流失问题。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迁移,加之带领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增多,每年都有一批孩子从农村进入城市就读,农村的学生也随之流失,农村学校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我镇农村适龄入学儿童有部分流入城区或外县市就学,有的进入公办学校,有的进入民办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着农村学校的发展。 

1.4 农村学校的经费问题。农村学校的经费主要靠从财政渠道获得,那些规模较大、生源稳定的学校还好点,但是规模小、学生少的学校可谓度日如年。所以农村小学的运转非常艰难,学校缺乏经费,就很难让学校有更好的发展了。 

2 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应对的策略 

2.1 科学合理建设农村小学教学点。中心小学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教师教学、学生就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和便利服务各村庄等问题,科学合理布局,使得中心小学附近的农村小学生受教育便利。在中心小学建成之后,接送小学生的交通设施和小学生住宿的心理辅导要及时跟进,师资力量的整合要及时。 

2.2 学校管理必须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点。人是鲜活的个体,他具有丰富多样的个性、主动自觉的发展以及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学校管理必须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点。首先要注重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突破狭窄的专业教育观念,从而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增强学生适应性;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观念,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应变讲授式、封闭式教学为灵活式、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个性化;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重在教师设计、实施中的创造性程度和个性化水平;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应重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体人格的提升、学吸收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品质的优化。 

2.3 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化分配。小学教育要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聘用教师不要只聘用语文、数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大量吸收音、体、美专业的教师,真正形成专业化的教育。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培训机会,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使得教师能够按时得到培训, 

第4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为之自豪。“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民”、“农村“农业”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重点在于研究三者的现状与发展。

一农村的现状:

(-)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安居乐业。

(=)发展的现状:

A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治上: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让我们难忘的是,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把灾区的重建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21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区的重建与发展,努力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好。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近几年来,像北京、山东、重庆等省市纷纷启动“大学生当村官”的计划。这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一大举措,大学生担任村官,可提高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及管理水平。给农村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他们的到来极有可能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农村发展。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关注与扶持的力度、经费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的。全社会也参与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对新农村充满希望与憧憬,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极高。党和政府为加速农村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而采取多种措施。最典型是将重庆市规划为我国首批城乡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试验区之一,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2、经济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经济也有一个质的飞跃。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遇。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首要选择。现在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现在农民可通过种地、养殖、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农村发展最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江西的华西村。它的成功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是一个地方成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3、科技文化: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后,无论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教育都得到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农村的失学率减少,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农民对文化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农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开支的比重越来越大,高中生、大学生在农村已不再罕见.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总计723万,较2003年净增110万名,增幅为17、9%。其中农村考生为398万名,占报名总数的55%,首次超过城镇考生人数。到2003年中国已经有近92%的人口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中小学生有2.1亿多。2004年高等院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位居世界第一。党和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加大。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下乡”活动丰富着农民的生活,开阔着农民的视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

4、其他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在发展中,并有了很大的改变。“要致富,想修路”成为我们共同的认识。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交通已不再是我们外出的障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过去。目前,四川省的交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四川省正在努力构建以成都为中心,覆盖全省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建设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有些省份像山东等省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党和政府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完善公路网、电网等交通通信设施。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也在逐渐完善中,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让老人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着他们的心。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还是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来看,农村的发展有着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充分把握些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促进加快农村的发展。

B、发展中的问题:

1、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提出许多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但政策实施的力度还是不够,某些对农民不负责的官员不断损害农民利益,从中牟取个人利益。有许多政策到了下面就成了一句空话和口号,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为什么?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官员身上。“民告官”已不再是奇闻,而且胜诉率也在提高。这说明什么问题?官员本来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应该感激他,信任他,但有些官员却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为什么有的官员还要欺骗农民和损害农民的利益。“说一套,做一套”已是不负责任的官员常用的手段,常常利用农民对他们的信任,为自己牟取私利。官员腐败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很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2、虽然农村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为自己和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如此长期下去,根本就和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西部北部比较严重。耕地锐减,人均耕地减少、水污染、垃圾乱堆乱放成为农村的“特色”.现在在农村,农民的用水安全无法保障。“脏、乱、不文明”成为农村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在发展农村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不能在赢得农村发展的同时,失去我们原来可爱的家园。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因素.

3、由于外出人员增多,多为青壮年男性,留守在家的多为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在农村经常发生抢劫偷盗行为,农民的家庭财产得不到保障。冬天是案件的多发期,因此加强夜间巡逻是农村的必要责任。在农村贫富差距拉大,邻里关系有的不太融洽,兄弟之间明争暗斗的现象十分突出。不赡养老人,家庭关系冷淡,家庭暴力等现象依然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存在。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留守在家的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使农村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日益呈现出萧条、凄凉的现象。尤其在冬天,呆在农村里的人都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而且也是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因为对他们来说,呆在农村每年的收入实在太少了,很难改变他们贫穷的面貌。所以他们也自然地产生了对城市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也想到外面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只有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家是以前的家,才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才有对家的眷恋和依依不舍。现在的农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不是原来的农村了。

4、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男性青壮年外出打工,,妇女、儿童、老人成为田地上的劳动力。田地也得不到有效利用,大多数处于闲置或粗放经营的状态,所以现代农村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独自支撑家庭的妇女操劳过度,体力透支,身心健康也得不到保障。她们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身患疾病。和城市同龄人相比,她们过早地衰老,过早地失去了青春,也没有美丽漂亮的外表。美丽、漂亮等女人引以自豪的资本早已被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艰辛消磨得没有一点痕迹。如今,当我们回到农村时,看到的是妇女们满脸的沧桑与双手的粗糙。岁月早在她们的头发里留下了痕迹。皱纹也过早地爬上她们的额头。她们的孤独、寂寞、又有谁能够了解,知道。我想,这一切的一切,也只有她们自己最能感受到。毕竟这种感受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和理解的。

5、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留守子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他们由母亲或被别人照顾。他们的情感教育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于是,安全、情感危机、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广大农民工在揣着求生梦想进入远离故乡故土的另一个“外面世界”的同时,也把牵挂和担忧留在了农村。大多数留守子女有着孤独、寂寞、性格暴躁、自闭等心理问题。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却不得不离开了他们。对那些独自守侯在家门口,静静地期待着父母回来的留守子女来说,和父母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度过难忘而快乐的童年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并且都应实现的心愿。但对他们来说,却是难以实现的心愿。他们的童年是浸满思念与孤独的。有的父母一年回来一回,有的连续几年都不回来。时间一长,感情就会疏远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有可能出现感情危机。在外打工的父母在金钱物质方面可以满足子女的需求,但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在情感教育的缺位。如果子女与父母失去了情感基础,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很简单,也很脆弱。因此,“情感饥饿”对留守子女来说是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当看到自己的同伴和父母在一起玩耍时,自己却独自一人呆在旁边时的孤独与寂寞。也正如一位留守儿童所写的那样“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在每月的十五都会圆的,而我的家人从来都没有团圆过。我不喜欢过年,过年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我总是逃避那些原本另人快乐的节日。在那些节日里,我所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一种孤独、寂寞与无助的感觉和对父母的深深思念”。是我们去关注、了解留守儿童,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时候了

6、由于农村受城市的影响,“打工热”成为农村里最具吸引力的东西。农村中外出打工的也日益增多,其中也不乏未成年人。在农村里,一个普通的家庭很难供应起所有的孩子上大学。由于自身原因或家庭原因,有的身为家中老大的哥哥或姐姐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在农村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现在并不是每个农村家里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大学的。现在不少农村学生已经学会了吸烟、喝酒、打架、赌博、沉迷于上网等不良习惯,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就这样,美好的人生就葬送在他们自己手中。他们不仅仅给自己留下了一生的后悔,而且给家庭留下了一个难于愈合的痛。这样的悲剧多发生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父母离异或单亲的家庭。他们由于缺乏应有的管教而走上了这样的道路。父母的不在或家庭的破裂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也许,有人会责怪外出打工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没有教育和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其实,作为父母的他们也是受害者。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父母活着的最大动力和支柱。孩子的前程被毁了,这对身为父母的他们来说打击有多大啊!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也不愿意扔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问。试想有那位父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丢下自己的孩子呢。他们也是为了谋生,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家。他们的选择也是被迫无奈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增多,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悲哀。

7、“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农村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困难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这对单纯靠出卖劳动力来谋生并且又无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变慢,农村依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成为农民打工的最大障碍。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是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最近的金融危机更让我们意识到就业的艰难。现在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不少工厂企业倒闭,许多人失业。这对本来就没有就业优势的农民来说,无疑于是雪上加霜。很多农民由于失去工作,不得不提前回家。工作本来就不稳定,没有稳定的收入,家庭负担依然那么沉重。这对农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尤其是高昂的学费和医疗费更使他们难上加难。在一些农村家庭里,上大学对他们来说实际上就是一次赌博,赌注就是整个家庭。有的家庭为了上大学早已负债累累。高昂的学费让许多农村学生望而退步,他们无法承担起这些费用。我们也听说过有的农村的父母因交不起高昂的学费而自杀的事情。为什么这样的悲剧总是发展在农村呢?为什么在我们本应为家庭有人考上大学而高兴的时候,悲剧老是发生呢?为什么一些农村家庭在收到高考录取书后展现的不是喜悦而是忧愁呢?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学费太高,高出了农民能承受的范围。农民承受不起这样的学费。现在虽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每个农村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起大学。但在全国高校里,贫困生仍然不少。并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享受到这种政策的。每个贫困生依然有上不起学的风险。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的身心健康让我们担忧。乡村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水平低。农民们最怕得病,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人得了重病,那么整个家庭也将被拖跨。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小病不看,大病忍着的原因。因为他们害怕出现这样的结局。自己也不愿意拖累整个家庭。现在在农村,依然有许多孤寡老人无人赡养,有病不看的现象。因为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照顾。这三大问题是我们仍然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三大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8、农民工,依然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话题。他们被称为“边缘化的城市人”以及“城市的候鸟”。农民工是处于我国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从事着城市最脏、最累、最苦的职业。但他们的职业地位是低下的。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经济收入没有保障。他们的人身权益屡次受到侵犯。搜身,随时都对农民工进行身份证检查。在城市,身份证成了农民工的唯一通行证。尽管如此,他们已没有选择余地,因为家里需要钱,他们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旅途上。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农村,然而,作为城市的新移民,他们却又不被城市所接纳。城市的高楼大厦是他们建造的。城市里面有着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据统计,1994年中国民工总数为6000万人,1999年达到8200万人,2000年达到8840万人,而到2003年已有1、4亿人。10年之间农民工的人数翻了一倍。这个数字仍然在不断增长。他们为我国城市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汗水甚至鲜血,用自己的劳作丰富了城市的生活,给城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但他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呢,又有人去关心过他们的生活呢?他们为了打工养家糊口,付出了自己的健康代价。他们有着边缘化的苦楚,有着“万家灯火,哪一盏属于我”的无奈。农民工是职业病防治的空白群体,他们的职业病发生率触目惊心。身穿廉价的衣服,用最廉价的商品,吃最廉价的饭,食品安全无法保障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工资拖欠是农民工的一个难解情结。他们的血汗钱为什么经常难以得到?为什么屡次发生农民工用“跳楼”的极端方式,拿生命威胁来索要原本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呢?这的确是令人可悲的事情。那我们有没有想过农民工为什么总是拿生命作为维护权利的最后押呢?身为弱势群体的他们除了生命,还有什么可以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资本呢?农民工确实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理解。现在也到我们认真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9、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城市相比,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优秀资源和优秀人才向城市集中。农村虽然出了不少大学生和人才,但真正留在农村的却很少。我们每个人都想到比较好的地方去发展,谁也不愿意留在落后贫穷的农村。农村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大量人才流向城市,成了人才的净输出地。这才是农村发展缓慢的真正原因。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留得住人才。只有留住人才,农村才有发展的可能、资本、与实力。

从上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发展是艰难缓慢的。农村在发展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农村能否有更好的发展就在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如何。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应集中精力去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这些问题,实现农村的突破性发展。

发展

无论是从农村发展的优势来看,还是从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来看,“农村”、“农民”、“农业”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农民是核心,农村是基础,农业是关键。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应从整体出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充分利用有利优势,尽最大努力解决农村问题是我们实现农村突破性发展的成功举措。

1、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 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2、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

3、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的时代风尚,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5、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6、认真解决好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让这些不再成为农村发展的阻碍。

7、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其中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的重点在于农村现状与发展的问题,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分析农村的问题,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关于农村发展的措施就显得次要。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关注农村的发展并为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本文有些语言是摘抄于其他文献的。

参考文献

〈〈中国民工调查〉〉隋晓明主编 群言出版社2005、1

第5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一)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不足,招生困难

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扩招促使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由于各类高校不断扩招,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在招生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虽然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上升,但2005年以前始终保持在50%左右,50%左右的升学率意味着每年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没能升学而直接参与就业,积聚了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对我国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基础教育相类似,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农村职业学校在与城市职业学校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部分农村贫困家庭虽然想让孩子进入农村职业学校却承担不了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招生困难直接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二)办学条件差,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存在着专业建设缺乏相应的教学配套设备,实习设备陈旧落后,缺少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薄弱,专业骨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紧缺等问题,严重影响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办学方向还是单一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类似于普通高中,教学内容陈旧。由于绝大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几乎是单一地根据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不能统筹好劳动力的输出与本地需要的关系,在专业设置上贪大求全,存在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做到“适销对路”,它们的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不能前瞻性地进行专业调整;所开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基地要求不高,缺乏特色的专业;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2]

(三)农村职业教育评价低,社会偏见严重

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农民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处于弱势阶层的农民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片面追求高学历,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学习,将来能够离开农村到大城市生活。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目光短浅,许多农民对农业职业教育认识不足,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蓝领阶层,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社会评价低、收入水平低。家长认为子女如果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仍然不能够“跳出农门”摆脱农村生活,他们宁愿让子女选择外出打工或参加农业劳动。[3]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职业技能培训”的思想观念,[4]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多在城市,少在农村”,城市职业院校财政投入资金多、规模大、生师比高。

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迫切性

(一)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是经济和谐发展的社会,而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同时也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5]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人、财、物分配,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源头,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当前就业市场矛盾相当突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就业大军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稳定。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

当今一个阶段,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为提高我国生产技术含量,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些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有力地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将农村职业教育称为“经济助推器”,所以应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用现代的农业科技培养和培训农业劳动者,提高其科技素养,有力地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推广、应用,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扩大职业教育对农村学生的招生,树立“大职教观”

生源不足使得农村职业学校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招生难成为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首先应把加快发展面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除进一步扩大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的规模,还要通过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其次,应实行灵活学制。虽然乡村的新生代农民、外出的农民工急需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拥有一技之长,但往往因职业学校学习周期等问题,挫伤了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应树立“大职教观”,让中考、高考落榜的往届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再次,在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推进教育公平,逐步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发展农村职业义务教育。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首先,为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应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供农业职业教育的经济保障。为消除城乡职业教育的巨大差别,国家必须推进城乡教育机会平等,在资金投入方面继续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教育机会平等,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7]其次,在师资方面,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素质。为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为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步伐逐步建立适应新型农民的师资队伍,包括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或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聘任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着力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优化教师学历结构,同时学校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农村职业学校。学校可以通过面向社会招聘,从行业、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农业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重视选拔和培养骨干教师和学术科研带头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教师成为集理论教师、实训教师、素质培育师为一体的教育工作者。[8]再次,在专业设置方面,为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职业学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农村职业教育应涉及农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城市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应大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办好涉农专业,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

(三)转变传统观念,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充分借助新闻舆论的力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关注和宣传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宣传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改变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并促使他们愿意让孩子接受合适的职业教育。同时,要提升农村职教的层次,畅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有些学者提出:“职教育可以拓展到本科职业教育和研究生职业教育,可以授予学士学位和硕士、博士学位。职校毕业生与普校毕业生平等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职校生同样可以从事白领工作。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农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9]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缩小城乡差别,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政府提供的政策倾斜让农民子女拥有与城市相同的职业教育权利和机会,这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倾斜,有效解决在人财物资源分配方面的“贫富悬殊”,以实现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唐喜政.关于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0(1):53-54.

[2]王敬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国家教育行政学报,2007(2):60.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0.

[4]王凤琦.新形势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0.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6]刘洪银.新形势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4):61.

[7]岳增玲.机会平等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63-64.

第6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阳光体育;素质教育;功能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以培养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新型人才,而体育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发展智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突破口。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阳光体育的推广,现在体育教育的内容也有较大的调整。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健康良性发展,本文拟对偏远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办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偏远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体育观念的落后和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不久前,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十年前有下降的趋势。而且,我国的学生和日本、欧洲一些发达地区的同龄学生相比,在身高、肺活量、运动技能等方面明显不如国外学生,而体重和近视眼却比国外的学生日见增多。

2.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被占用情况较严重。任何一项工作的进行、规章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领导、员工及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农村学校领导、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仍未转变,片面地以文化成绩评价学生,视体育课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导致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随意占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

3.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位于偏远山区的学校,经济条件、交通工具、通讯设施普遍较差。在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的今天,很少有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偏远农村去任教,这就导致农村体育教师缺乏。

4.体育场地、器材等严重不足。通过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不算小,但是,其中大部分是不能使用的坑洼地。体育器材仅限于乒乓球和篮球,60%以上的农村学校没有其他基础设施,大部分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二、进一步加强偏远农村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

1.将健康理念融入教育管理。学校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让崇尚体育的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同时,大力营造崇尚体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3.把“协调发展”的原则作为推进战略。首先,必须切实解决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农村学校师资欠缺的问题。落实义务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是当前国家实行的基本教育政策,合理配备教师是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对此,应当实行问责制,促进有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其次,妥善解决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确实把阳光体育落实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偏远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大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对体育课的认识。要组织地方行政领导及校长进行学习。首先让他们重视体育,为发展提供主观条件;其次是播放广播电视,成立宣传小组,或举行乡镇运动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这既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能使他们认识到体育是一种文化、一门科学,让他们热爱体育,了解体育,走进体育,参与体育,从而在这样的大氛围中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2.在偏远农村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制订教学计划,体育教师实行“走教”的办法。对于偏远和人口稀少地区的中小学校要采取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制订教学计划和统一备课的办法,将素质教育融入体育课中,由学区专职体育教师采取“走教”的办法,巡回上体育课,乡镇体育中心校教研组每学期进行辅导和定期检查,以缓解体育教师暂时不足的现状,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规范化。

第7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蛟河;农村电网;职工队伍

为了全面把握蛟河农村电网的发展状况,找准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寻求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谋划和理清发展思路,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围绕吉林省蛟河市农村电网发展情况、高危用户供电工程情况、窗口建设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管理面对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调研,分别深入到各供电所、变电所和用户中,采取询问、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经过认真梳理,形成了调研结果报告。

一、蛟河农村电网当前存在的问题

1.电网发展方面

一是蛟河市农网66千伏及以上电网布局仍不尽合理、不完善,220千伏和66千伏变电所布点不够,部分66千伏线路供电半径过长,严重制约蛟河市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存在着危及安全运行的66千伏老旧送变电线路和设备若干公里、危及安全运行或制约负荷发展的10千伏瓶颈线路若干公里;需要解决低压供电半径过长的高压延伸若干处,部分电网布局不合理,供电半径过长,变电所容量不足,制约负荷发展。

三是发现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或易损,给基层单位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生产带来很多麻烦。

四是个别与单位用户的产权协议未签订,维护界线不清,也无上级文件或其他书面约定,执行起来有很多矛盾和不便。

五是低压台区供电半径超出网改技术导则规定的500米以内的有若干个,随着农村居民用电负荷的增长,逐渐出现电压质量不合格的矛盾。

六是蛟河市农网在自动化建设方面,如通调自动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集中抄表管理等方面比照现代化水平落后很多。

2.窗口服务方面

由于不同的身份,造成窗口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由于人员不足,以及窗口工作时间无周休息日,造成工作时间超长。在窗口工作的村电工月收入相对较低。由于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职工队伍思想状况也存在隐患。

3.人员管理方面

蛟河市农电有限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员工技术含量低,缺乏人才、缺乏管理经验。人力资源、员工素质、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由于公司是特定历史发展条件下形成的,要安置部分富余人员等,所以公司缺乏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员工缺乏管理企业的手段与技巧,难以参与市场竞争。

二、关于促进蛟河农村电网发展的几点意见

1.以大局观、责任观引领,开展机构“三定”、人员整合工作

农电系统虽然几经改革但是机构仍过多,人浮于事,能从事生产、经营、工程管理的人员少。如何在进行机构、人员整合工作中既提升各级机构的管理水平,又保证稳定职工队伍是整合工作的关键。按照公司的统一部署、安排,对人员结构、素质、岗位情况、工作能力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制定了具体科学可行的“三定”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了农电自我提升工作,有效开展机构、人员、业务整合等工作。

2.精益管理,组织好安全生产工作

农网的设备水平差,自动化水平低,薄弱的电网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用电带来极大威胁。我们加强了农网规划和电网建设工作。先对向城区供电的66千伏农网变电所进行了双电源改造,对10千伏线路进行了手拉手联网,彻底解决了城区农网薄弱问题。

针对配电网薄弱、老旧问题突出的情况,加强运行管理,杜绝由于维护不当造成配电变压器烧损事故的发生,决不放过每一次线路跳闸,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加强外力破坏事故的预防工作,对预防不到位和有责任的外力破坏事故认真解析、处理,有效遏制外力破坏事故的发生。

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工作,先后印发“安全常识与安全理念、警句”手册、“农网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汇编”。

3.努力创新,加强农网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农网的安全水平与供电质量和能力

加强农网规划和建设工作,农网规划与供电规划做到协调统一,全面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按供电系统的标准,结合农电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和办法,严禁超计划、超概算施工。组织落实省公司工程立项、采购、合同管理、项目监理等制度,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积极协调政府,解决施工受阻问题,保证农网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对建筑领域突出问题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全面分析,制定有效的整改和预防措施,确保工程的如期竣工和决算。

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全面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农电干部职工的方针,抓好职工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充分发挥农电广大生产岗位干部职工在推动蛟河市农网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适应集团化运作的体制机制,加强资源统一配置和业务一体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着力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决策、农网建设、生产经营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控能力。落实国家能源战略,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优化发展布局,实现农电事业整体协调发展。

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把握农网发展的重点,大力推进66千伏及以上农村电网布局建设,协调推进各级农网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农电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彻底改造危及安全运行的老旧送电线路。全面彻底改造危及安全运行的10千伏高压配电线路。新建调整电网布局和增加供电能力的送变电工程。初步建成并完善调度自动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集中抄表系统和地理信息数字化电网系统,进行配网自动化、数字智能网的试点。加大无功优化工程的投入,做好无功和电压管理。做好新一轮电网建设、改造的准备和资金筹措,实现蛟河市农村电网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4.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强职工队伍特别是农电工队伍建设

一是规范化管理,提高窗口管理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电优质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优质服务工作还存在较大不足,与城市供电服务水平相比,我们的供电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改善。重点在服务理念、服务机制和服务质量上需要新的转变和提高。坚持“四个服务”,落实新的“三个十条”,树立“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理念,增强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把“国家电网”品牌延伸到广大农村。要在健全农电优质服务常态机制,建设统一的客户服务系统,遵守统一的服务规范,履行统一的服务承诺,追求统一的服务品质上下功夫。从去年以来,我们加快了各农村供电营业窗口建设的步伐,使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并制定窗口建设改造计划,逐步提高窗口办公环境。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服务,加快农电窗口规范化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手段。为此,公司高度重视窗口规范化建设工作,坚持以规范化建设为突破点和出发点,大力整治农电营业窗口,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把行风建设、窗口规范化建设及优质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中,实行统一管理,与各供电所签订“行风建设责任书”,落实农村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建设责任制,按季对这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统一指导、统一落实、统一检查考核。形成了全员重视和自觉参与农村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建设的局面。

二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要以素质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农电职工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干部晋升机制,为优秀干部提供职业发展通道;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员招聘、使用、考核、培养、激励、退出机制,加强职工培训,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化和专业化培训体系。

三是规范农电工管理。重视农电工队伍建设和稳定工作,要完善农电用工机制,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依法用工,与农电工签订统一的劳动合同,缴纳劳动保险,落实劳动报酬,充分调动农电工的积极性,促进队伍稳定。加强农电技术人才培养,把农电工队伍教育培训纳入单位教育培训规划,切实提升农电工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窗口农电工的收入水平。

5.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和谐企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是农电建设的又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大力宣传企业核心价值观,让“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理念深入人心。按照“三个建设”的要求,加强干部和员工队伍建设。要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意识,提高执行力。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职工队伍,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深深感到作为农电职工的使命并为之自豪。要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解放思想、统一观念,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适应农电变革的挑战,全面完成生产、经营、服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力。对于历史遗留的工伤、离退休职工待遇等问题,不畏困难,正视矛盾,经过艰苦的工作,彻底解决了久而不决的问题,保证了职工的利益,提高了队伍的稳定性。

6.依法治企,开展对标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规范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坚持依法治企,规避企业经营活动的法律风险。按省公司统一安排分级建立同业对标体系和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工作。走出去学习先进经营,查找指标和管理水平与兄弟单位的差距,全面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工作。

第8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师资;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47-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我国自2001年秋季开始,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了英语课程,到2003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也已全部开齐。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不足。众所周知,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是推进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前提,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关键。目前我市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亟待改进?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小学英语师资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设计

1. 调查内容:根据所要了解、掌握的情况设计了小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各小学开设英语课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教师的自然情况、学历与专业、教龄、课时数等项目。

2. 调查对象:全市各小学的现任英语教师。

3. 调查形式:发放调查表、教师座谈、走访。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市直、民办及镇街小学219所,英语教师455人。根据调查的数据对我市小学英语师资现状分析如下:

1. 教师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小学英语教师471人,其中男教师为146人,仅占总人数的30.9%,女教师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教师平均任教年限为7.54年;教龄在10年以上者占总人数的28.3%,教龄在3年以下者(含3年)占36.3%。英语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其中30岁以下人数为147人,占31.2%;30~40岁之间人数为259人,占55%;40岁以上人数为45人,占13.8%。平均年龄为33.6岁。

2. 教师学历层次及专业构成

在471名教师中,英语专业的为244人,占51.8%(原始本科69人,占总人数的14.6%;后续本科75人,占总人数的15.9%;专科为81人,占17.2%;中专毕业有19人,占总人数的4%);非英语专业为227人,占48.2%。

3. 教师工作量和兼课情况

英语教师工作量大,平均课时数13.27节/周,最多24节/周。大部分英语教师为兼职。兼职教师280人,占59.4%;专职教师191人,占40.6%。

4. 使用教材情况

3~6年级为人民教育出版社《PEP小学英语》,少数学校一二年级使用《牛津英语》。

5. 各校开设英语课程情况

受调查小学已全部开设英语课,其中6所小学从一年级开课。多数学校遵照《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置课时。

三、存在的问题

1. 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市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而英语专业的师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及规模较大的学校,农村学校严重缺乏专业的英语教师。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懂点英语”的语文、体育等课任教师正在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由于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词汇量少,听说基本技能薄弱,再加上语音语调不规范,使得他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心应手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由于非英语专业的教师未受过正规的英语教学法的培训,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缺乏应有的教学技能,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小学英语教研员队伍也存在专业素质不强的问题,全市21名镇街小学英语教研员仅有7人是英语专业,其中英语专业本科2人,专科4人,中专1人,其他则由非英语学科的教研员兼任。

2. 部分学校英语教学不规范

目前,我市小学已经全部开设英语课程,英语课也已列入必修课范围,但实际上,由于缺乏对英语课程的统筹管理与统一评价,英语课往往被其他课程或学校的其他活动所挤占,英语教学时断时续,难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部分学校英语课时设置不足,教师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 缺乏促进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的评价体系

由于缺乏有效的小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一些学校对英语课教学与效果没有做到必要的督促与检查,类似少数教师责任心不足,校方和任课教师对英语学习态度不一致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学习落后的学生也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学生成两极分化问题日益加重。

4. 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任务过重

我市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较大,英语教师任课班级多,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量大,而农村小学虽然规模小,但教学点分散,再加上缺乏足够的师资,不少教师要在各校之间“走教”,还有一些老师跨年级任课,教学任务加重,因此,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工作负荷大,无暇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材、教法。

5. 英语教师专职化程度低

大多数英语教师兼任其他课程。其中个别乡镇几乎没有专职英语教师。善南、官桥、西岗、鲍沟一人兼课科目过多,最多一人兼带6门学科。因此,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大,精力分散。

四、建议

1. 把好教师“入口关”,打好教师专业化基础

建议拓宽小学英语师资的招聘渠道,把好选人关,通过综合考核,把那些英语专业出身、素质高、热爱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年轻人吸收到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中来,这样既可保证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又为日后培养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抓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发展

开展校内或跨校师徒结对活动,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缩短他们的“成熟期”,这种“捆绑式”师徒结对,使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授课技能、教育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更为培养骨干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提高英语教师整体素质

骨干教师是学科教学的引领者,要充分现优质资源共享,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带动各校的英语教学。

4. 教研部门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

采取传授式、参与式、研讨式等多元化培训方式,利用寒暑假对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集中培训,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强化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英语课程教学技能。定期开展学科教科研活动,研讨教法与学法,如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5. 加强学习、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小学英语教师要自我加压,除了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观摩学习以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充电学习,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6. 规范课时设置,确保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课时是授课进度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议未开足课时的学校按要求安排课时,确保教学质量。

7.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英语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统筹考虑全市小学英语教学,建议各镇街教研部门将小学英语学科纳入统一考查科目,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小学英语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提高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专业化素质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教研部门的培训与指导下,加上教师自身的积极努力,我市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付冬梅.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自我专业发展[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2] 林桂花,周奋.浅析中国农村小学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2,(18):253-254.

第9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对离不开农村的文化建设。但由于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就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人才偏少。我国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农民文化专业素质需要提升。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更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

(三)文化组织频繁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人才培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首先,要继续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激发自身的活力和动力。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文化事业的内部活力

(二)要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新格局“大文化”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抓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格局,应当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是面向全体农民。政府注重开展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提供培训,而忽视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群体既是弱势群体,又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素质的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第二是要注意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是或知识、或能力、或体质、或娱乐某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第三是要注意经济与文化的结合,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要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特别是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绩,除了其它方面的条件以外,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决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为某乡某镇办几件好事,不能当成临时性的社会文化福利活动,不能为文化而文化等错误观点。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工作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把文化建设工作列入领导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