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第1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第2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产生 发展 研究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而大规模的发展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一、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

国外的乡村旅游产生于法国。1855年,一位名叫欧贝尔的法国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外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舟,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欣赏游鱼飞鸟,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增强了城乡居民的友谊。此后,乡村旅游在欧洲兴起并盛行起来,德国、意大利、荷兰、保加利亚、英国、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就以乡村旅游闻名世界。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的乡村旅游也在国际旅游上享有盛名,把那里的路边城堡或大农场进行改造建成乡村旅游社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度假。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农庄旅游非常流行,每年乡村旅游可以给农民带来相当于法国旅游业收入四分之一的收入。同时日本也兴起了“务农”式乡村旅游,以唤起人们对农业和环保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指导乡村旅游实践,乡村旅游得以大规模的开展。

二、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于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浊、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兴趣,让人感到压抑。许多人产生了返朴归真,到静谧、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乡村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重要生态旅游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2.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产生的,起步较晚。最初的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随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的阳朔县、河北的赞黄县嶂石景区、安徽的黄山汤口村等。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己由当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自觉阶段,并己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1997年,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农村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中的时尚选择,加之世界各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促使中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

三、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基本概况

最早的乡村旅游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这一年里,在旅游研究中颇有建树的Stansfield,他在其著作的《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阐述了对乡村旅游研究的不足。但整个20世纪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期,旅游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比较忽视旅游基础理论的探讨。所以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建立起旅游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导致了研究陷于分散、凌乱的局面。当时绝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描述乡村旅游的现象上,从理论、概念上的研究明显不足。

事实上,乡村旅游研究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80、90年代。而在国外,乡村旅游在这个时期的大规模发展却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由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追求个性的自由化倾向的流行,导致乡村旅游的热潮。Shaw & Williams(1994)从分析乡村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入手,认为广大的乡村在地理上集中了各种景观与吸引物,布局于最能满足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要的地点上,并认为乡村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这在当时是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的探讨。

在这个阶段,国内旅游界关于乡村旅游的论文也逐渐多了起来,如贺小荣的《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比较全面的探讨了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原因。王兵的《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在这篇论文中,他描述了许多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差异。此外,杨旭的《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一文,论述了乡村旅游兴起的历史原因以及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教科书如王连义等著的《旅游学概论》,较为详细讨论了旅游的发展历史,这对于了解乡村旅游的产生提供了背景说明。

参考文献:

[1]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

[3]杨晓云: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省略.2004

[4]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 No.2

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国家的长期稳定,以及社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乡村旅游带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宏观视域,以乡村旅游的普遍现状为切入点,以其发展特点和发展瓶颈出发,综合讨论了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阻力的实现路径。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正逐步走向白热化。

(一)从区域层分析,可分为两种:

1、景区边缘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一般以国家级、地级市旅游景区为依托,地处其边缘地带,将现有的风景与旅客资源结合起来。这些区域的经济相对发达,且交通便利,结合景区覆盖区域的成熟经营理念与管理能力,这一地区的乡村旅游一般比较兴旺。

2、老少边贫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继承于景区边缘地区之外,其发展一般需要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指导。但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比较原始,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传统的农业文化、深厚的地域特色,使之独具特色,现在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或将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从机制层分析,可分为三类:

1、政府主导型;即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了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活力,采取多种手段对乡村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引导,提供帮措施。

2、市场推动型;即依靠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变化,政府通常较少参与,故此模式对于市场机制的要求很高,应尽量使其完善。

3、混合发展型;即是将政府参与和市场调节发展乡村旅游两种形式有机结合,使资金、思想传播、基础建设以及培训和管理等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与协调,直到当乡村旅游的民间组织以及相关协会日渐壮大后,政府的参与力度则以此减弱,更多的是发挥监管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

从整体上看,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归结如下:

(一)受政策影响。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迅速,相关领域越来越多,这些是积极有利的变化趋势,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缺陷却愈加明显,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保护力度也相对不足。

(二)受配套服务影响。便利的交通,舒适的住宿,良好的治安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如,开通来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快捷巴士;种类繁多的餐饮业、洗浴等服务性行业,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等都能大大提高旅客满意度,刺激再消费。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扶持投入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乡村旅游配套基建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意识的不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三)受功利意识的影响。乡村旅游通常会给人以“低投入、高产出”的错误印象,因其开业前期需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筹资压力很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再,长期居住于乡村农民多数依靠自己的基金进行投入,凭借其一己之力通常难以承受如此浩大的工程,由此,便只能采取在具体的旅游设施上、旅游产品的品牌上、以及包装上进行资金的压缩,从而不可避免的造成旅游产业档次的降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品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感情认同程度,提高对于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因此,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可以使我们认识生产经营者的知名度、服务质量以及信誉等,继而带动发展。现实中,乡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拓展经营领域,串联成产业链,将旅游活动与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也塑造出地区旅游品牌。

(二)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乡村旅游主要是农民自主开发建设,中间主要参考的是市场的需求。从深层次上说,农民的经营理念与能力往往决定着乡村旅游整体的发展前途,而这其中,必须依赖政府的监管,一旦监管失效,便会出现类如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不良竞争现象,妥善规划乡村旅游项目。但要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4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涪陵,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近两年,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家庭恩格尔系数的降低,生活消费观念的改变,双休日和“黄金周”的实施,很多居民选择了走出家门,踏上旅程,领略旅途的风光。据统计在整个出游的城市居民人群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涪陵区的乡村旅游在整个全国来讲发展也较晚,到现在为止,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目光聚焦到涪陵,涪陵乡村旅游发展较晚,主要以农家乐和乡村宾馆的出现为标志。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涪陵乡村旅游的住宿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突出、档次分明、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饭店系统,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和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御泉河、雨台山等景区内,但接待能力相对有限,不能满足大型会展活动的需要;而且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较低,很多的从业人员都是由本地的农民或者一些未从事过旅游业的工作人员构成,均未受过专业培训或者非正规的培训。造成目前的接待质量不高、自主服务的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下的局面。

(二) 目前存在的旅游景区开发现状。涪陵区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国内其它旅游业发达城市的乡村旅游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乡村旅游的类型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分布地带呈现出集中散点分布的状态:荔枝大梁山的农家乐发展较早,规模档次都较高;涪陵沿长江一带有一定数量的农家乐,但较分散,规模和档次较低,主要以农家餐饮为主;涪陵后山一带随着大木花谷景区在重庆主城加大宣传后,大木和武陵山片区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马武、青羊、龙潭等坪上一带,农家乐发展滞后,若改善其交通条件,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缺乏统一规划,单体规模较小,资源整合不到位,开发不足,口碑较差,没有自己的旅游品牌和形象,在重庆市的知名度都比较小;资金投入不够,开发缓慢;观念守旧、难以创新,我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前劲不足,后续无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而且存在透支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

(三)乡村旅游的交通状况。目前涪陵区已经形成了以319国道、涪丰公路、渝涪高速、渝怀铁路和涪南、涪利铁路、长江和乌江水路、江北机场为依托,路水空一体化的便捷立体交通网络。而且在本区内开通了到李渡、马鞍、清溪、蒿枝坝等多个乡镇的公交车,方便市民出行。除此之外,从白涛到石夹沟、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从江东到御泉河景区、雨台山景区的公路已全部硬化,全区旅游公路已经达到100多公里,初步解决了长期制约涪陵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但还无法达到说走就走,想来就来的便利状况。受到涪陵区地形的限制,到很多地方的路程较远,交通车班次较少,使很多游客在路上耽误时间,延后旅程安排。

二、 涪陵区发展乡村旅游应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我们提出“村村通”的政策方针,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客观原因,现阶段涪陵区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应加强“村村通”政策的落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武陵山到仙女山、武陵山至南天湖、御泉河景区经石门到山窝乡的公路,达到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标准。除此之外,还应在生活设施方面加强建设,特别是对旅游地卫生、治安等方面更应注意。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对旅游开发地的地理条件、区域特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坚决不能闭上眼睛,盲目开发。一切不以顾客观实际需求为前提和不尊重旅游市场规律的开发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是要消亡的。各乡镇政府应在全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宏伟蓝图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区旅游局应站在全区的总规划的高度上,对各乡镇的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加大营销力度,打造涪陵旅游品牌。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为主体,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多渠道地不断加大对涪陵区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从而全面打造涪陵旅游的整体形象。除在现有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涪陵区旅游业的宣传。通过在本地区举办“涪陵榨菜民俗文化旅游节”、“巴国文化旅游节”、“易理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提高涪陵旅游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的契机下,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形成涪陵自己的旅游宣传营销模式:共同叫响一句口――常来涪陵幸福来临;共同塑造一个形象――“两江福地,神奇涪陵”。

(四)培训旅游专业人才。涪陵区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人才很少,80%以上的经营者都是景点附近的农民,缺乏系统的培训。应充分利用涪陵现有的长江师范学院和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以及一所中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应积极抓住此教育优势,培养专业的旅游专业人才,为涪陵乡村旅游的发展增砖添瓦。

通过对涪陵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现,涪陵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很大。目前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打造品牌、培养人才的原则下,尽快树立起涪陵区乡村旅游鲜明独特的形象,促使涪陵旅游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雯.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数量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4)

[2]马涛.经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3-20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98-404

[4]涪陵区乡镇旅游资源、旅游发展调查数据

第5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海南乡村旅游;旅游竞争力;关键因素;策略

一、前言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市场经济大环境和产业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旅游的需求与供给也在发生着相应地变化。海南旅游业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和城市竞争后,开始步入乡村区域旅游竞争的时代。

二、影响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但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所以,要使乡村旅游地区提升旅游竞争力,就要对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做简要剖析,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影响该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1.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开发形式。海南乡村旅游兴起于本世纪初期,以海口、三亚两个重点城市为依托,附近的琼海、文昌、万宁、澄迈等市县都先后开展了乡村旅游。到目前为止,三亚田园小鱼温泉、兴隆热带植物园、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文昌文亭休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龙泉乡园)四家景区已列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根据区位、资源、客源等多方面的特点,海南乡村旅游可概括为四种模式:

①生态观光型

②休闲度假型

③民族村寨型

④古村古镇型

(2) 存在问题

①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Buhalis D强调市场营销对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作用,他认为采用营销的新技术如网络营销,可以增加可视度、促进区域合作,从而提高旅游的竞争力。据资料,海南乡村旅游的游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纸杂志,其次是亲友介绍,电视媒体和网络宣传只位居其后。

②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滞后。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的现状下,不同区域的旅游产品虽具有特色,但是难免会存在替代性。如果这些可以替代的旅游产品分布在不同的乡村旅游地区,就难免会导致目的地旅游的竞争力。而众多的旅游开发商正因为看到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所以致力于用独特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这样,在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同时,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③对生态环境和繁荣农业的意义小。特定的旅游开发管理模式对乡村的旅游竞争力有明显影响。一方面,一种合理的管理模式可以以很强的吸引力使乡村旅游极具特色,进而改变单纯从经济上获利,可以使乡村旅游开发成具有文化、政治、教育意义的高品位旅游模式;另一方面,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模式,会带来如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进而造成旅游竞争力的衰弱。

④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中将提高员工的素质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旅游业当中,从业人员的高素质更是增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海南乡村旅游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迈克尔・波特建立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为这里所要讨论的海南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运用“钻石模型”并结合海南乡村旅游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简单绘制出海南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影响要素。

(1)资源开发现状。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旅游资源因素是公认的关键性因素。海南省所拥有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已有四家景区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示范点。这里有独特的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和古村古镇,又因为孤悬海外,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不仅风光优美,风情小镇和黎苗文化更是一朵奇葩。海南从这些独具文化理念的乡村旅游资源中开发整合了槟榔谷景区、田园小鱼温泉等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点。

(2)旅游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作为旅游产业的物质基础,对整个海南乡村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南虽孤悬海外,但现已有美兰机场和凤凰机场两大国际机场,东环铁路的开通更是使海口与三亚实现了“一日生活圈”,公路干道直通各港口、市、县,并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及旅游景点,因此,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高。乡村旅游点农家乐、渔家乐及度假别墅的建立,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餐饮住宿条件。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交通体系,所以各乡村旅游点的联动性差,景区内的通讯、环卫、餐饮、娱乐设施都亟需完善。

(3)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做好热带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风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结合。

笔者认为,可以将某个具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系列旅游产品进行适当的整合,完善食住行游购娱要素,使旅游产品的配套性更全面并形成规模体系,这样更有助于加强旅游者停留的时间;在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业的同时,重视大中型城市周围乡村地区的度假型旅游,因为度假型乡村旅游群体很有可能成为旅游的回头客;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当地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还要保存自然原始的状态,让游客真正体会到乡村旅游的魅力。

(4)旅游需求。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是一个行业、一种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影响要素。国内需求规模、需求特征、需求国际化是影响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地区旅游产业而言,需求规模、需求特征、需求国际化也是影响地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海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人们的出行方式也逐渐的由观光式旅游向休闲度假过渡,但目前来海南的旅游多集中在海口、三亚、琼海几个少数旅游城市,在旅行社安排的行程中很罕见有乡村旅游活动,所以这就导致了供需矛盾。

因此,从乡村旅游的需要出发,应该准确的定位乡村旅游目标市场,从近期看,以海口、三亚两个大中型城市为依托,加大周边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客源,长远的就要积极将海南打造成国际旅游岛,吸引国内外更多旅游者。除此之外,按游客的需求合理布局,也是针对旅游市场需求开发的重要环节,可以将便利的交通结合海南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配合完善的旅游产品,从而使海南有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5)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机遇。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海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对于促进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纲要》中提出要促进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建设生态文明村、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依托旅游城市和重点度假区、景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息带,使海南的乡村旅游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活动。

(6)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该地的旅游竞争力。因为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投资、旅游收入的水平都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具有的良好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旅游者来说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正大力的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更是将此提上日程,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发展旅游,发展经济。兴修公路、改建农舍、增加配套的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方式更为完善。针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现阶段应以政府支持、企业运作、集体经济和农民参与的“四合一”开发模式为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可见,海南省对未来十年的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总收入做了大幅增长的预计,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好可以借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开发。

(7)文化氛围。文化方面的竞争是旅游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旅游目的地如果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就大大的提升了该地的旅游竞争优势。适应新形势,在新的市场需求下,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出特色和文化。

(8)政府对旅游业态度。政府的指导、支持以及对旅游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吸引力大小。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一定会遇到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政府如果可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不仅能解决一个地区的收入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更是能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海南乡村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目的地竞争的日益激烈,关于某一个区域内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就旅游目的地而言,弄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何在,就可以不断采取措施培育竞争优势,并且将劣势进行转化,从而提升旅游竞争力。这是确保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较其他旅游目的地更加健康、快速发展的应对措施。

1.保持乡土特色

乡村旅游核心的竞争因素就是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厌倦了大城市的喧嚣和聒噪,渴望投身于美丽的田园风光,渴望“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状态。乡间看似普通的景致和生活状态,却是吸引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最大吸引力所在。

2.优化旅游产品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现阶段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开发多类型的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区域自身的特点,结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区别于周围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第二,增加文化内涵,通过景区文化的积淀,挖掘有深度的旅游文化产品,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这样才能使游客感受文化产品的魅力;第三,应该结合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将一些景区现有的分散旅游产品适当的整合,形成一个有规模的产业链,使游客来此,有配套的设施、设备,能够体验农村生活,有休闲度假的活动,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各项需求,参与到更多的旅游活动,增加品牌竞争力。

3.提升旅游形象

鲜明的旅游形象可以使人们更有效的区别各个旅游目的地,并引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者的消费。新世纪的旅游业非常重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设计,这就是旅游地的活招牌,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的强大武器。可以采用广告策略、活动与时间策略、直接营销和个人营销策略等,实施对海南乡村旅游的全方位推销,力争使更多的人群了解这里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浓郁的“乡”文化,同时,争取让权威的媒体、公众人物、政府代表前来感受某些特色的乡村旅游区并发表评论,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使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得以推广。

4.加强区域联动

旅游业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很宽,所以各区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总之,虽然现阶段海南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城市的旅游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但是在如何增强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方面,本文就核心影响要素提出了提升策略,希望对海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四、结语

海南乡村旅游是海南旅游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南乡村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影响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对丰富现有乡村旅游竞争力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为海南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界定,展开对影响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关键因素的分析,分析之中构建了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模型,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把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借鉴到研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学科来,剖析了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影响竞争力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各要素在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该地旅游竞争力的策略。但本文在对影响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的分析上还不够全面,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易丽蓉,傅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N].重庆大学学报,2006(8):154-158.

[2]唐承财,钟全林,李小霞.城市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分析及案例实证[N].沈阳大学学报.2007(5):8-11.

[3]隋春花.乡村旅游:21世纪新旅游初探[N].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4]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9).

第6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5]陈永驰.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第7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秦皇岛 乡村生态旅游 开发模式

1.前言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学者赫克特在1983年提出的,原意是指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1]。生态旅游所强调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1)不以破坏环境为基础;(2)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和接受大自然教育为基本内容和特征;(3)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都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旅游”概念发展起来的乡村生态旅游主要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生态旅游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乡村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为吸引物,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和谐,在旅游活动中融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体验、娱乐等旅游需求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秦皇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秦皇岛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2008年,秦皇岛市荣获“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市”、“中国休闲生态旅游魅力之都”等荣誉称号。2009年,秦皇岛正式确立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而这无疑给秦皇岛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根据《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0年)》统计,秦皇岛市建成或部分建成的旅游地共计42处(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地为28处,部分建成的乡村旅游地为14处),其中海港区4处,北戴河区5处,山海关区9处,抚宁县5处,吕黎县5处,卢龙县9处,青龙县5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处,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处[2]。虽然秦皇岛市在生态旅游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缺少精品,生态旅游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少高素质的生态旅游导游员,当地居民参与性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

3.秦皇岛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3.1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秦皇岛市境内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繁荣奠定了资源基础。全市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地质地貌、山地生态、水域风光、乡村风情、农业资源等6大主类:凸显地质地貌的板厂峪火山遗迹,温泉村的地热山泉;展现自然山地生态风光的董家口,蟠桃峪,桃林口,上梨峪等;水域风光明媚的新建村、蟠桃峪、草场、唐子寨等;历史文化悠久的英武山、五峰山等;乡村风情浓厚的户远寨、唐子寨、董家口、西山场、鲍子沟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北戴河、小高庄、姚周寨、兴富庄等。

3.2便利的交通优势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省葫芦岛市,西近京津,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秦皇岛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秦沈、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京秦高速公路及102、205国道贯穿全境。民航开通了至上海、广州等国内数十条航线。海上客运开通了至大连、烟台和韩国仁川等城市的航线。便利的交通优势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良好的前期基础

昌黎葡萄沟生态旅游观光园、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及集发农业观光园等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秦皇岛最早进行农业旅游的景区,现已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农业旅游示范点。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旅游经验,具备了初步的项目开发的能力。在政府“旅游立市”观念的引导下,村集体和村民对旅游市场都有一定的基本概念和信心,对于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提高服务质量,开发产品档次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3.4巨大的客源市场

秦皇岛市旅游业以北京、天津、河北等周边及东北地区近距离客源为主,随着秦皇岛市旅游局将开发力度向远距离市场倾斜,使秦皇岛市有了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和国际客源市场。2009年,秦皇岛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63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6%;接待海外游客22.42万人次,增长19.7%;实现旅游总收入96.06亿元,增长32.0%。巨大的客源市场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通过对秦皇岛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秦皇岛市地理、人文优势,本研究尝试提出了以下符合秦皇岛乡村生态旅游的模式。

4.1农园观光体验型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验性。秦皇岛乡村可利用昌黎葡萄沟生态旅游观光园、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及集发农业观光园等资源,根据不同农作物、水果的季节性特点,采取吸引游客入园活动的方式亲自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生活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同时可以向游客提供租赁农园的服务,让其在体验农家劳作乐趣的同时一览农事风情。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2乡村民俗文化型

乡村的文化和乡村遗产旅游最能够代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可以体现在乡村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昌黎地秧歌,皮影戏曲表演,抚宁太平鼓,以及青龙剪纸都是秦皇岛乡村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通过去农家体验,欣赏特色民居建筑,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充分享受到乡村浓郁的风情和民俗文化。通过对当地文化习俗的了解还可以达到教育游客的目的。

4.3休闲度假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度假活动迅速兴起,游客对能参与具有个性的回归自然、轻松娱乐、康复健身、增长知识等项目的需求不断上涨。秦皇岛乡村地区完全可以根据游客的这一需求开发包括周末节日度假游、家庭度假游、疗养度假游和学生夏令营等活动,既充分利用了村里闲置的客房和生活设施,又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4.4修学度假型

利用乡村拥有的丰富的乡土资源和科普教育资源,可以使城市的孩子了解乡村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生们在考察实习的过程中,开始热爱自然,认识劳动,珍惜资源,从农业技术上得到启发,从乡村的微循环模式里深刻了解人地和谐的意义,秦皇岛乡村地区可开发的此类产品如青少年自然科学实习游,青少年环境保护学习游,社会实践游等。

5.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相对于单纯的农业或单纯的旅游业而言,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高效益的优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以使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同时加强农村与外界的交流,促进农民意识的转变,实现以旅游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帮助农村尽快实现小康。开发秦皇岛乡村生态旅游一定会为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2]李剑峰.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2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

第8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其成为中国独特乡村文化的承载体,也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并通过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开创新型农村建设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水平偏低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现状

(一)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经营不善的状况

当地经营者主要靠门票维持经营,将其做为主要收益方式,结果却越办越差。更有甚者,大兴土木建设,过度搞人文景观,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初衷,以致经营惨淡。经营者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没有掌握客源类型、客流规律等经营的相关因素,盲目开发经营,导致经营失败。

(二)乡村旅游开发缺乏规划

地方政府急于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科学规划。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使得乡村旅游巨大的潜力不能有效发展;农民急于致富,不懂得做相关的市场调查和产品设计,只简单地利用现有资源直接开发旅游项目。导致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资源的原始价值,没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导致经营不善甚至停业。

(三)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

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有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产品单一且雷同。旅游项目普遍缺乏体验性、缺乏内涵、缺乏当地特色。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缺乏吸引力,造成游客重游率低。

(四)服务设施落后

因缺乏合理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有些景区连最基本的道路交通问题都没有妥善的解决,可进入性极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卫生及住宿条件极差,甚至达不到游客最低限的标准。

二、原因

(一)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缺乏科学经营意识,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中国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即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接受的教育相对城市居民要少,这直接导致农民的文化储备偏少,文化素养偏低。该问题也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离不开社区居民,且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偏低致使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水平偏低,使其在自主经营过程中没有正确的经营意识和经营方法,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相关主管部门和开发单位缺乏对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培训与指导

相关开发单位没有充分意识到社区居民对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在开发之初缺乏对当地居民进行旅游开发与经营方面的相关培训。使得当地社区居民没能及时获取旅游开发与经营的相关信息,没能理解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等关键问题。也因此导致他们对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参与度不高,甚至发展过程中一些错误意识和经营理念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的引进

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有专业的带头人,社区居民的参与需要有专业的引领者。不论是开发初期,还是经营管理全程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与引领,然而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却最缺乏相关人才的支撑和保障。

三、解决对策

(一)政府相关部门和开发单位应积极合作,加强对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培训

乡村旅游开发前期,开发单位要发觉乡村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开发的不同,要考虑到乡村社区居民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关系及相关的问题。在开发之初,充分了解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制定适合当地社区居民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方案。政府相关部门和开发单位合作,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文化素水平。也要确保在发展过程中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培训。

(二)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积极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工作

各地政府要做好相关工作,为社区居民营造大众学习的环境,培养主动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要在乡村里进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提社区居民文化素养的工作。乡村政府应积极投入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多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

(三)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

第9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一、武汉市乡村旅游的基本概述

(一)乡村旅游

早在19世纪,在欧洲因为工业化和逐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的激烈,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田园生活的宁静,那么到乡村去旅游成为一种时尚。

(二)乡村休闲旅游

这种旅游是依托特定的乡村文化景观和特定的乡村服务项目展开的。主要的形式有:野餐、郊游、农家乐、田园游等。这样能够使人彻底放松身心的旅游,备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三)武汉市乡村旅游。

武汉市,不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而且它的郊区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武汉市乡村旅游远程市场发展的优劣性分析

(一)武汉市乡村旅游远程市场发展的优势

在发展乡村旅游远程市场方面,武汉市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源优势。乡村旅游对资源有着严格的要求,既要求资源总量丰富,也要求资源种类繁多,还要求资源开发潜力大。而纵览武汉市的资源现状,可以很好的满足这种资源需求。武汉市有着丰富的森林、山岳、湖泊、民风民俗、历史遗迹,而且具有很强的开发价值,为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武汉市,各地区的资源状况不尽相同,从而打造了别具风格的旅游品牌。例如,黄陂区利用自身的山水资源、木兰文化以及乡村民俗,走上了一条生态旅游的道路;再如,东西湖区凭借瓜菜采摘、农事体验等资源,走上了一条休闲旅游的道路。其次,区位和市场优势。交通便利、消费群体多也是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武汉市的交通运输线四通八达,而且还开通了专门的旅游专线,这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武汉市居民人均收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休闲娱乐有着强烈的渴望,直接或间接地繁荣了乡村旅游市场。

(二)武汉市乡村旅游远程市场发展的劣势

武汉市乡村旅游毕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劣势,这种劣势主要体现在:首先,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开发力度有待提高。目前,武汉市乡村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使得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乏深度加工和创新设计。其次,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建设滞后。与其它城市相比,武汉市的交通设施、道路设施、环卫设施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再加上“三废”处理不当,极大地限制了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最后,产业链条短,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项目少、规模小,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导致了重游率低、经济效益低,不利于乡村旅游市场的长远发展。

(三)武汉市乡村旅游远程市场发展的策略

如今,武汉市乡村旅游远程市场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几项发展策略:第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编制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要在对原有的资源尽量保持本性的原则下,结合当地山与水分布,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规划展开。这样才能既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气息,又有效地防止布局混乱,产品相似;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第二,要注意产品形式的多样化,深度挖掘乡村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其中比较严重的是产品形式比较单一,雷同现象严重。大部分还还都只是停留在农家乐这一初级形式上,没有对这种形式进行深度的挖掘。因此,在接下来的开发中,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传统风情和工艺,可以让城市居民在生产基地进行认领,帮助施肥,打农药,果实采摘等,以此来增加乡村旅游的产品多样性,体现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了,乡村的教育功能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需要放松和体验的不仅仅是成人,孩子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这里有很多他们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第三,要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乡村旅游的目的就让久居城市的人们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忘却工作的烦恼,享受田园的宁静,放松身心。因此,要加强管理,在保证农民能够获利的前提下,有效地遏制过度的商业行为,淡化商业氛围,保留民风民情的古朴,保持原有的那份恬静,让游客能够释放心灵上的压力,以便维护良好的旅游形象。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