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新趋势范文

经济发展新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新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新趋势

第1篇:经济发展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服务经济 税制改革 税收政策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上海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57.3%上升到2013年的62%。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离不开适宜的税制环境,上海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税制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和矛盾也较为突出。通过对上海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为深化我国税制改革提供借鉴。

一、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对税制改革的要求

(一)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趋势明显,需要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制安排倾向于制造业,制造业采用增值税,增值税对产业分工有保持“中性”的特点;而服务业采用具有重复征收性质的营业税。在我国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中间环节少时,重复征税的问题矛盾不突出,但随着服务业发展,分工协作成为趋势,流转环节增多,使得重复征税问题愈发突出。重复征税抑制了服务企业之间的分包、转包和外包,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在上海较为典型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2年上海率先试点“营改增”之后,重复征税问题有所缓解,但受试点行业局限和地区局限影响,抵扣链条还不系统、不完整,该问题仍需进一步破解。

(二)生产业从制造业分离趋势明显,需要解决流转税制不统一问题

产业间流转税制不统一,中断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使生产企业选择将服务职能内置化,阻碍了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也限制了制造企业外购生产需求。以研发机构为例,如果其研发成果缴纳营业税,这些为制造业提供的服务将不能享受进项税额抵扣,导致制造业企业不愿意让研发中心独立成为专业化公司,阻碍了主辅分离和做大、做强。在上海“营改增”试点之后,虽然为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操作中部分企业主辅分离后,由于一些分离出的生产业企业难以达到原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无法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从而影响了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积极性。

(三)服务业平台化、网络化趋势明显,需要明确相应的税收政策

当前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由平台型企业演化出平台经济产业已成为趋势。其商业模式很多具有总集成、总承包、综合性强的特征,很多属于交钥匙工程,即一家总揽,多家合作完成,这种模式覆盖行业广,关联方众多,很难用现有的行业分类进行准确界定。在税务实践中,对这类涉及多个行业的业务,跨越了交易平台、支付平台、媒体平台、服务平台等多个平台,其中既有属于增值税征收的内容,又有征营业税的劳务,如何界定、如何征管较为困难,给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均带来困惑。

(四)服务贸易国际化趋势明显,需要改革服务出口税制

出口退税是国际通用原则,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货物出口退税政策,但对服务出口退税问题,除了近期对先进技术企业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可以免征外,其余均按规定征收,没有获得与货物出口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服务出口贸易与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不对等,使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不利于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上海“营改增”试点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在方案中明确提出,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涉及服务使用增值税免税或零税率。

(五)服务业高薪酬待遇、高人力成本趋势明显,需要优化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税制设计

现代服务业较多依赖于人才和创新,但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偏高,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45%,是香港、新加坡的2倍以上。以上海为例,一位年收入200万人民币的金融高管,要缴纳个税70万,税负率在35%左右,为了留住人才,企业往往采取境外付薪方式避税。高税率一方面制约了国际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也流失了税收收入。从企业角度,上海推行“营改增”后,一些智力密集型企业由于主要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这些成本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支出,也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不能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导致税负增加。

(六)工业用地向生产业用地转型趋势明显,需要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城市功能转型的背景下,大城市近郊区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是从工业升级为生产业,在规划调整为商办用地情况下,企业如需突破原合同约定提升容积率,土地须由政府收储后再进行招拍挂。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除了政策性搬迁外,被征地企业的动迁补偿款不享受所得税减免或缓交优惠,而这部分税费在企业的动迁补偿诉求中一般也转嫁给了动迁方;而被征地企业在后续的买地、买房过程中,还将承担房地产交易环节的诸多税收。总体看,土地二次转让涉及二笔税费,重复交税,推高成本,造成了政府收不回土地,规划难以落地,企业也缺乏转型积极性的困局。

二、对策建议

从上海在发展服务经济过程中的成绩、经验和问题可以看出,改革创新面临着体制、管制、法制、税制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服务经济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初现端倪,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就必须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导向,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进一步发挥税制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一)进一步放大“营改增”试点效应

进一步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在近期把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之后,研究把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生活类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逐步纳入试点。加快拓展改革试点区域范围,扩大受益面,促进区域间公平税负、平等竞争。针对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细化部分应税服务的范围界定,促进进项税额的充分抵扣。针对工业用地转为生产业用地过程中税负重的情况,探索推进土地流转环节的“营改增”,降低土地流转税负成本,建立有利于促进低效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的引逼机制。

(二)统一服务业与工商业税法

改变工商业征收增值税,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二元税制,继续大力推进增值税改革,向增值税一元税制转变。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服务业发展,为服务业与工商业联动发展提供税收制度保障,促进形成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研究适当简化税率,适当减少税率档次,减轻服务业税负负担,切实减少制约创新和阻碍城市转型的不利因素。同时,进一步完善向境外提供服务贸易实施免税或零税率的政策措施,促进贸易方式转变。

(三)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按照量能负担原则,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适当合并相关税目,形成合理税率,完善税前基本扣除,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为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功能发挥创造条件。同时,实施有利于吸引国际人才的个税政策,对国际化人才,试点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少高端人才被迫外流、侵蚀税基的现象。

(四)规范优惠政策,构建公平的税收环境

清理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和各种地方“土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同时,理想的服务业增值税制也是力求减免税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尽可能减少增值税链条中断的现象,确保其公平、规范。应破除观念误区,引导各地不再追求税负洼地,而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对服务业新业态遇到的开票问题、资质问题等实际困难,按照问题导向,以案例法的方式,在不违背现行税法原则的前提下,逐一解决具体问题。

(五)提高税收征管和服务水平

完善分税制征管体制,探索国、地税综合征管,借鉴上海市国税局、地税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的做法,加大国税局、地税局机构整合力度,重新划分纳税人管理权限,以此来减少征收成本,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大力推行信息管税,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提升管理和稽查水平,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完善公共信用平台,推动包括税务在内的各类政府公共信息、垄断行业信息共享,探索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胡怡建,蒋颖.上海服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效应分析[J].科学发展,2013(1)

[2]曹海娟,胡怡建.城市转型期影响上海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3)

[3]储敏伟 等.关于“适应经济转型、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4)

第2篇:经济发展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 新趋势 高职外语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 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 万。面对如此庞大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任务。所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正确看待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高等职业教育应努力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区域经济属于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在经济发展方面反映了区域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政策等的开发利用状况,即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社会综合经济效益。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格局,在沿海核心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将得到提升的同时,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形成京津中心城市优势互补、五大板块竞相崛起的新模式,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优势: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强、港口众多、商务金融环境优渥,如今产业结构调整凸显新优势,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同时以优势的教育、科技资源带动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产业,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对外开放和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高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高职外语教育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过分强调过级率,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一刀切”的问题,教材不能够和专业特点相结合,只注重外语基础知识,忽略了相关的专业外语的学习和培训,学生只能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因此,出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明白计算机术语,机械类毕业的学生看不懂设备说明的现象,使学生在就业后不能很好地了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1、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记,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不利于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其结果是创造能力不足,缺乏职业型。课程体系陈旧并缺乏弹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

2、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师缺乏走进企业的机会,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尚在建设中,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

三、培养服务环渤海区域经济的高职外语人才新模式

高职外语是在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理论、语言与实务为主要内容,遵循教学客观规律,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专业外语教学体系,旨在培养我国商贸领域所需的既能熟练掌握英语又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在传授外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作为地方院校,必须紧跟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不断改进教学模式。

1、根据市场需求,重建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外语教学的特点,高职外语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能以外语为工具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并能以外语为听说手段顺利完成业务交际基本任务的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群情况的分析,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重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应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从内容和体系上对课程进行整合,删除内容空泛的课程,代之以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构建知识和技能贯通的有机体系,从而解决夯实拓宽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与教学学时相对不足的矛盾。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有区别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能够为企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与企业、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依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计划,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国家教育部高教司要求所培养的高职高专人才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

2、创设环境,实现“仿真”教学

高职外语教学要建立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环境,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直观地学习专业原理,使抽象的原则变得具体化,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通过组织模拟社交活动的场景和场景中的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际社交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的重要一环。

3、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

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够充分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特色和水平。随着近年来招生的不断扩大,高职外语教学中出现了师生比严重不足的现象。据调查,河北省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389。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人才引进、聘用兼职等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聘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还要注意教师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或用人单位见习和挂职实践,以便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提高自身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能力强、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高职教育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当前面临东北亚一体化进程加速,环渤海地区快速崛起,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即将实施,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和唐山曹妃甸经济开发区加紧建设的难得历史机遇。良好的就业形势和广阔的就业空间,为高职院校的发展铺造了光明的前景。以服务求市场,以改革谋发展,以建设河北一流综合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以促进河北经济建设为宗旨,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经济发展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3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济管理为了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走向,如何有效地建立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下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经济管理是一门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进行管理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多个分支,比如财会管理、公共管理等都是经济管理中研究的重点。当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也在不断地出现新的形势,同样经济管理思想也出现了新的趋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经济管理也要不断地发展并逐步完善,只有经济管理自身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现代化的经济管理

1.1少“管”而多“理”

经济管理的精髓不在于“管”,不在于掌控的程度多少,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企业和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掌控所有的事情。管理是在于多规划、多思考,从实践中提炼问题、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去实施管理,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管理中的“理”。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它是一门“宽泛的艺术”。

1.2能动性和创造性

任何一种管理都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的活动,经济管理就是为了使所有的人力及资源明确共同的目标,从事共同的工作并达到既定的效果。管理的策略并不在于管理的制度本身,僵硬的管理制度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有限的效果,然而,管理的艺术在于“人尽所长、物尽其用”,不在于我们对于人力及物资的管制,而是在于有效地去发现人力及物资的优势,提升其能动性,让其从自身来创造价值,从而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

1.3专业化与民主化

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作为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对经济理论、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生产技术方面,都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执行管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在管理方式民主化的结果下产生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明显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14科学化与自动化

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我们对于任何一件事物的研究,都不能违背科学。科学化的管理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它能让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吸收和运用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更简捷更快速地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而且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将管理手段自动化,根据相关需要,借助先进的如计算机手段、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以及自动化的仪器手段等,就能更好地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有序的调控和指挥,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各种效率。

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然也将逐渐发展和完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从而使其能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样的形势下,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2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1以人性化的管理行为优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管理模式一直随着管理需求的发展而变化,科学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经验式管理中的不足,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缺少人性化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当今社会正在向多元化迈进,我们的经济体系也越来越多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劳动,而科学管理制度已难以满足创造性劳动的需要。无论科技发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是什么样的高度,生产的本质还是在于人。我们在经济管理的工作中需要以人为本进而开展管理工作,需要分析人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分析由这些因素而产生的需求,并采取措施来满足其需要。利用这样的管理行为,可以充分的调动生产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更加全心全意地为企业和组织去工作,去创造价值,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人性化管理行为对科学化管理制度的优化已经被普遍认可,并在经济管理中深化,在未来经济管理的思想体系当中,具有核心的价值与意义。

2.2民主化的管理方式

企业及组织在结构扁平化的发展中会实现决策重心下移,在未来的管理中,实现组织核心价值是经济管理的首要职能。在很多成功的企业在其管理方式当中,他们往往会花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来研究及讨论一个基层人员的任命工作,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你不花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来判断人员任命上的正确与否,以后你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来承担这个任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为企业和组织想实现获取最大化利益以及体现其核心价值,最关键的在于其基层人员是否能迅速地实行民主化决策。

2.3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我们传统的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形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站在塔尖的管理阶层为企业和组织的权威基础,一个决策产生,是由高层的管理者直接决定,并命令式的传递到基层执行。被管理者则被要求服从上级,对组织、对企业忠诚,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这样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样的结构体系越来越多地限制了企业和组织的发展。作为一个决策者,需要了解不同的信息,需要对企业和组织中不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这就要求决策者能够快速且准确地掌握全面的信息和资源。当今社会,知识是最宝贵的资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让更多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去聚集知识、分享经验、创造财富,并能使基层的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这样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使企业与组织在发展中具备迅速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2.4以客户为导向

传统的经济管理多以生产者和技术为导向,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样一种方式必然会向以客户为导向来转变。市场竞争的激烈会导致出现由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市场的格局,最终形成一种由消费者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是管理导向转变的重要缘由。企业和组织需要通过创造价值来实现其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之中,企业与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当今社会,科技与技术飞速发展,很难再有企业和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拥有长盛不衰的“武林秘籍”,在这种局面下,消费者的需求便成了企业和组织追求的核心。只有把握住买方市场,以顾客为导向,才能创造价值。所以,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发展必将由以生产者和技术为导向变成以客户为导向。

2.5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管理也随着人们的观念在逐步的发生转变,知识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已经成为企业及组织的最核心资源。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软件管理也逐渐取代了以“人”、“财”、“物”等硬件作为重点的硬件管理的主导地位。软件管理即是对“知识”、“经验”的管理工作,将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成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发展的资源。任何一种优秀的管理制度都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理论及经验,在这些理论和经验上,不断创新,企业和组织才能不断良性健康、充满活力的发展。

2.6网络式的沟通方式

企业与组织需要更快更好地进行一系列的内部联系,需要更便捷地在不同的层次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发现和解决其在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产生的问题。网络式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决策重心的下移,有利于各种信息更广泛的进行传播,也有利于让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员都拥有更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通过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沟通方式,能更好地使企业和组织内部进行一种良性有效的运转。

2.7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及发展

团队协作永远是企业和组织不可或缺的部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亦是企业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核心。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当中,团队协作所带来的效益和创造的价值,永远都会是“1+1>2”。在经济管理过程当中,我们要鼓励团队协作,融合管理者与操作者的优势,才能最大化的获取收益,达到目标。将团队通过任务来聚集,并根据任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有效的重组,让团队中所有的人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使其能积极地去为团队贡献其专业知识及技能,并使得这样的知识和经验能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共享,从而做出对团队有利的创新,完成企业及组织的任务。团队精神的培养及发展,会更进一步的推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要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或者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也必须不断地去进化。

总之,经济管理发展趋势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对经济管理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苏兰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探析[J].现代商业,2011(14)

[2]赵志红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8)

[3]蔡文海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四川建材,2009(6)

[4]范广智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探析[J].现代商业,2008(17)

第4篇:经济发展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0前言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管理化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的经济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同发达国家相比较为缓慢。但是,我国的经济管理化水平正在不断地上升,通过结合我国的经济状况的实情,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方案。因此,我国的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当下的经济状况国情,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1经济管理现代化定义及特点

1.1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定义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定义关系到许多的层面,它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管理的层面,还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当中。(一)经济管理方式的现代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的水平也在不断的发展[1]。当前,经济管理方式通常采用现代化的手法,从管理意识到管理方式两个方面考虑。经济管理理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化的手法以及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经济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主要是保障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二)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经济管理人员的实施得以正常的进行。如果经济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以及责任心缺失,将会造成经济管理方面的失误。因此,需要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定期开展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以达到保证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正常开展,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三)管理自动化。在现代经济管理手段的开展中,可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设备帮助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2]。经济管理人员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实时监管,以达到经济管理工作的自动化。

1.2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点是根据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定义所总结出来的,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特征。我国的经济现代化管理是依据我国的经济实情,是一份行之有效的方案,它所具有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管理方式民主氛围浓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管理方面民主氛围越来越浓厚。民主化的氛围能够促进员工努力工作,促进经济事业的发展。其次,管理方式具有创造性。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是依靠人们的集体活动推进其不断地发展,其中的管理方式具有多重的创造性。不仅仅是指管理方式的创造性,还指的是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中的创造性。然后,经济管理具有艺术性。经济管理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管理水平,更要着眼于未来进行宏观的调控,需要运用到多种学科,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性。

2发展基础

2.1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

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目前采用的经济管理现代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之处,我国的经济管理现代化需要向先进的管理技术学习,以达到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的目的。同时,我国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拥有现代化的经济理念以及管理设备,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我国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2.2立足实际制定方案

由于我国国情较为复杂,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制定经济管理现代化方案要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不能够一概而论。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区域化以及层次化的明显特征,统一的经济管理方案不能够解决每个地区的经济问题。因此,当地的经济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地区的经济状况,结合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点的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

2.3善于反思、总结

虽然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面对经济管理中的难题,经济管理人员要善于反思,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总结。反思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中的基础,可以有效的避免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同样的问题,阻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3发展新趋势

3.1人性化管理趋势

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是科学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有精准度高、效率高的优点,但同时也有明显的缺点,最为突出的缺点便是缺乏人性化。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开始注意到这一个问题,人性化管理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开始确定,并且在进一步的深化,员工作为公司的主体这一理念将会被不断的重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提升员工工作中的舒适度,保留了一个企业的创造性,让员工更加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利益。

3.2软件管理趋势

随着我国科技的更新换代,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工作也开始运用到软件管理。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给经济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软件管理将会成为一种新趋势,进而替代传统的以人、物、财等为管理重点的硬件管理,来弥补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漏洞。现代的经济管理工作通过使用软件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管理水平。

3.3团队协作趋势

经济管理的不断提升需要依赖于各个团队的集体合作,能够有效的提升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需要依靠团队协作,将经济管理人员以及进行实施的人员进行结合,团队中的每个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能够在团队中传播自己的知识以及技能,以此用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团队协作的优势还存在于能够跟随任务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团队人员变更,此外,团队协作能够使团体的力量与智慧得到充分的的发挥,团队协作趋势将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得到有力的开展。

3.4客户导向为主趋势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地发现了消费者才是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着市场经济的走向,通过以客户的导向为主,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传统的经济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轻视了关于市场需求的导向问题,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的下滑。把握住客户导向为主的趋势,展开一系列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帮助企业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方便后续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需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制订出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案,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管理体系,以达到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宁.论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和发展新趋势[J].江苏商论,2012,(8).

第5篇:经济发展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前言

目前,企业发展的优秀理念大部分来自于西方,积极的利用这些理念和方法不仅能够强化我国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而且能够加速我国企业管理结构的调整,从而迈向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水平^低

在现阶段的经济管理当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便是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管理资料的获取上,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所以导致信息量和信息质量都存在一定的欠缺。第二是在管理信息的处理当中,由于利用的信息技术不充分,所以信息的分类准确性存在问题,信息分析的效率也相对较低。第三是在管理信息利用当中,由于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所以信息利用周期会出现相应的延长,在时空界限方面,管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综合而言就是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造成了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的落后。

(二)人员队伍的专业性较差

人员队伍的专业性较差也是目前的经济管理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人员专业性较差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第一是理论基础和理念方面。从现阶段的经济管理实效来看,工作人员的理论认识普遍性较低,对于管理中的问题研究不仅不够深入,而且分析角度毫无新颖性,这就造成了整个管理理论认识上的停滞。第二是在实际问题解决的时候,方法应用和操作都显现出较强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的产生使得整个工作的专业性更低。在实践中,由于专业性不足带来的操作问题已不在少数,所以提升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性迫在眉睫。

(三)管理体制建设较为滞后

要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必须要利用相应的体制作支撑,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经济管理的体制存在着整体性不足的情况。经济管理是一个过程,所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基层来进行支持,但是在目前的管理中,各个基层区分十分的模糊,这就造成了管理责任的落实困难。由于分工不明确,所以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制定与实施都难实现专业性,在专业性较差的情况下,没有相应的体制进行支持,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自然不能达标。基于此,积极地进行管理过程的分析,进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非常的重要。

二、解决经济管理现代化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全面建设完整的经济管理现代化体制

要在企业中建立全面的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必须要进行相应的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经济管理的决策建设。在经济管理中,决策层具有重要的价值,经济管理目标以及规划都需要决策层来完成。简而言之,决策层影响着经济管理的基本方向。第二是经济管理的审核建设。在经济管理中,审核层的主要目的是对决策层的决策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判断决策的价值大小。从管理效果来看,审核层的根本价值在于决定经济管理的理论效果。第三是经济管理执行层建设,执行层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由审核层审核过的管理策略,执行层落实措施的强度直接关系经济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打造专业的现代化管理队伍

打造专业化的现代管理队伍是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措施。虽然说现在的管理大部分都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但是人员的作用依然不能忽视。就现代化专业管理队伍而言,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第一是进行专业理论以及全新理念的建设。专业理论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水平,使其在管理过程中能够用更加专业的知识和目光来审视问题,而理念培养主要是提升人员的规范性。第二是进行管理人员的操作和方法培训。操作培训主要目的是提升管理人员管理过程中操作的标准度,而方法训练则是要提升人员的操作熟练度以及操作的灵活度。

(三)积极利用新技术,提升管理信息水平

现代化社会是全面利用高新技术的社会,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等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也要充分的利用技术。首先,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使得经济管理的信息获取更加的方便,而且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和科学的处理经济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处理的质量化提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利用一方面提高了数据流通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得数据存储与管理更加便捷,因此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简而言之,现代化技术的利用使得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特征更加明显,而目前的经济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化优势表现极为突出。

(四)重视创新,保证经济管理的与时俱进

经济管理不可能一直保持稳定性,所以在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经济管理要重视创新,一方面是要重视理念创新,因为理念创新会让经济管理时时刻刻与国家经济发展思想保持一致。另一反面便是要重视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从而有效的利用社会新科技,进而为自身的发展来服务。创新是经济管理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其不断向前进步的源泉。所以在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建设中,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扩大经济管理进步的空间。

三、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

(一)组织民主化越来越明显

在不断地变化中,经济管理的新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就体现在民主化倾向方面。在过去的经济管理中,层级分化较为明显,而管理任务的逐级下达也成为了普遍模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说流畅性较强,但是过于僵化,非常不利于人员能动性的发挥。在管理体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经济管理的民主性越来越强,员工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越来越明显。由于组织的民主化,所以管理人员的建议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管理的效果发挥也越来越大。

(二)管理人性化

更加的突出管理人性化的突出也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新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为了使得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首先是要尊重人才,其次才能利用人才。在目前的经济管理中,一方面积极的肯定了人才的作用,使得人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另一方面,又在积极的培养人才,使得人才的潜在价值更加的巨大。在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人才的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所以经济管理的效果更加的突出,经济管理氛围的自由化趋势也愈发的明显。

四、结束语

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利用经济手段对企业的生产以及运营等进行调控,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越高,企业经营的风险就越低,企业安全和稳定都能够得到保障。所以加快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转变,并进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汤巧丽.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23.

[2]金东昆.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10):32.

第6篇:经济发展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02-01

一、前言

国际关系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它是由国与国之间联系而产生的,且随着社会上科技的进步、交通与通讯的改善及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得日益密切和复杂化,全球化是历史的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是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多层次复杂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实现全球化的核心,有力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对当代的国际关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上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并伴随社会分工国际化的情况出现的,不是国家或者个人强加给世界的,也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经济全球化让各个国家的资源不受地域的限制,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大大的促进了各国的生活水平,所以经济全球化也是限制的经济发展上的客观要求。

三、国际关系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让现在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上更加的多元化

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仅仅只有国家,所以在传统国际关系的理论中,国际关系只是国与国间的关系,联合国的产生作为国际组织的宣告成立,在国际的关系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下,一部分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起区域性的政府兼国际组织,如非洲统一组织和欧盟等。这些组织的成员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彼此联系加强,相互交往中产生了共同意识,彼此关心经济、政治或社会问题,这些组织在国际的关系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国际的事务,且独立的行使国际上的权利并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成为了国际关系上的行为主体。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各个国家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并建立各种国际组织。随着国际组织的建立,在国际关系上的影响与作用也不断的增强,在国际关系中已成成为了主体。经济全球化正快速的发展,国际关系规模的不管扩大,内容也更加的丰富,且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化。

(二)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关系得到调整

由于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衰退都是建立在其他国家发展的基础知识。所以,现在各个国家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寻找合作来抵抗这种依赖性,国际合作也就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社会、科技、文化及环境等非政治因素及军事因素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经济全球化可以给世界的经济注入新动力,并使世界经济达到高速增长期。并在国际的关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已经开始代替军事和政治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目前许多的政治问题,也开始寻求经济上的解决,可以说,国际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家的观念

在传统国际关系上,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组织和集团都不允许凌驾在国家之上,国家的是不容许侵犯与剥夺的。但在今天,经济得到了全球化,传统国家的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为现在国家间的相互依赖问题,是各个国家的利益紧密相连,如果想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同时也要顾及到其它国家的利益问题,这样最终自己国的利益才能实现。这样就导致了一个国家对本国在经济控制能力上下降,一部分经济无形中被销蚀。所以,一个国家如果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并发展了自己,就不得不交出一部分国家的。

经济全球发的发展,是各个国家必须让渡出一部分传统给国际组织,这是也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而做出上的让渡,其并不违背国家本质上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的意义,反对过度宣扬的思想,否则会使国际上的关系处于混乱的状态。

(四)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关系组织化

经济全球化让地球在空间上的距离缩小了,使各个国家相互交流和沟通更加密切,使世界进入了相互依存的时代。随着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及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的发展,说明了国际关系正在日益组织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之间的依存,加快了国际组织的发展,国际组织和国际法也已经遍布全球。国际组织及国际法渗透在国际社会上各个领域,使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协调了各国之间的行动,让国家关系有明显的整体性与有机性。

(五)经济全球化让世界额格局多极化

世界格局指世界上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历史时期上有着一定的联系且相互作用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战略态势及国际核心结构。

四、总结

综上,经济全球化从各个方面上对国际关系起到了影响,因此我们应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关系中所出现的变化及特点,使国际关系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外交部第九次使节会议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1998-08-29.

第7篇:经济发展新趋势范文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湖北省发展改革系统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呈现出以下四大亮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逆势进位

主要表现为“四个稳”:一是增速稳

2014年主要指标增速未出现大的波动,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7%、20.4%、12.8%,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在全国的位次比上年均有所前移。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居中部首位,“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油菜、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家,工业增加值增长10.8%。二是就业稳。通过加大支持创业、促进企业稳岗、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政策支持力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1.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新增70万人的目标任务。三是物价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0%左右,涨幅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物价保持低位,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提升。四是保障稳。核准发行企业债券293亿元,创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达到5843亿元,居中部第2位。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408.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5.6%;直接融资1533亿元,增长49.7%;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7%和17.6%,均高于同期贷款余额增速。

(二)发展韧劲增强,结构优化

主要表现为“四个加快”:一是产业结构加快提升。坚持市场和需求导向布局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1:48.9:3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700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14.8%;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3%,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二是投资结构加快调整。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全年增长22.7%,高于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接近70%。改建及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5.1%,快于投资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6%。三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大众消费成为主力,汽车消费超越粮油食品成为第一大消费,信息、旅游、健康、文化等新兴消费增长迅速。居民消费加快升级,网络消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8000亿元,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156.4亿元,与上年比接近翻番。湖北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省份,宜昌、襄阳创建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四是区域结构加快优化。一元多层次战略向纵深推进,“两圈两带”战略不断完善。“一主两副”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武汉市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宜昌市、襄阳市双双突破3100亿元,多点支撑格局加速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宜都市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大冶市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次前移;全省县域经济占比提高到60%左右。

(三)发展协调性趋好,质效提升

主要表现为“四个提升”:一是效益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增长17.1%。武汉市国税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第3个国税收入过千亿元的省会城市。二是收入提升。全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852元和10849元,增长9.6%和11.9%,增速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七位。农民收入首超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保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的比重提高到74.3%。全省“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超过7000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7%,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比为75.5%。全年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新开工46.9万套,基本建成26.5万套,分配入住17.4万套;解决33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解决69.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四是环境提升。生态省建设稳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等规划或条例出台实施。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碳排放权交易量、交易额居全国之首。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活力增强

主要表现为“三个新”:一是行政审批改革取得新进展。再取消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89项。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加快完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湖北省2014年本)》,全省核准事项缩减20%。开通省级投资项目联合审批网上办事大厅,12个省级审批部门实现网上并联审批。全省社会信用体系规划实施。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工商登记、价格、国企、财税、金融等改革全面推进。21家省出资企业按“一企一策”要求分类推进改革重组。三是全面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主动对接和参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实施。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提前启动,“汉新欧”铁路实现常态化运营,武汉―东盟四国开通水上试验航线,武汉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30.64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利用外资力度加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与俄罗斯、法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二、做好2015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做好2015年的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新趋势、新要求和湖北新阶段的新特征、新机遇,自觉遵循规律,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主动超前谋划,争取更大作为。结合发改部门职能,拟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坚持抓扩大内需,把握新速度

坚持换挡不失速,通过扩大有效需求,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努力保持全省潜在增长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左右。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在全省开展项目建设竞进年、项目储备提质年、社会投资促进年活动,千方百计抓有效投资、抓项目质量,确保全年投资增长18%以上。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投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等。抓住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重大机遇,推进公路、铁路、航运、机场、水利、能源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面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各项政策,着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层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促进更多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促进消费升级。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健身、健康、医疗等服务机构,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快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休闲、住房、绿色、教育文体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落实促进信息消费政策,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扩大无线网络、数字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信息消费市场份额。改善农村商品流通条件和消费环境,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三是支持实体经济。加强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需求。创新银政企合作模式和金融产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做实做强。组建省级再担保集团。

(二)坚持抓转型升级,打造新模式

一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放大“科技十条”政策效应,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立完善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营销、资金、法律、工商登记等方面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精细化、便利化、低成本的服务。积极申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百强工程试点。二是加快优势产业升级发展。抓优化布局,围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落实好国家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指导意见,结合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工作,优化石化、钢材、建材、火电、煤炭基地等产业和项目布局。抓“两化”融合,落实重点骨干企业改造提升方案,实施重点企业技改示范工程。抓产业集群和配套,引导重点产业向开发区集聚,重点扶持全省90个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汽车零部件、乙烯下游产品等配套产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三是加快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工程”和千亿元产业“接续工程”。结合国家实施重大创新工程,强力推进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落地建设,积极做好与“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基础装备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对接,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四是加快服务业提升发展。坚持生产业与生活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消费、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工程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提档升级。研究出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五是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十大科技产业链建设,加大对良种培育、节水节肥技术推广、食品安全、土壤治理等支持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提档升级。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坚持抓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建设,研究出台全省行政审批前置管理办法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性意见,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审批、核准范围,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投资项目省级网上联合审批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全覆盖。深入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同步推进责任清单、监管清单制度,继续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二是更大力度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启动一批标志性、关联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改革。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体系,夯实申办内陆自贸区基础。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抓好公务用车制度、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深化价格改革。三是更大力度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强化政策落实,更大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层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加快培育更多的创新创业市场主体。四是更大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武汉―东盟”、“武汉―日韩”航运通道建设,提升汉新欧班列国际运输功能;推动鄂东港口资源整合,推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建设。积极引导“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全力抓好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落实。推进三峡库区与对口支援区、丹江口库区与对口协作区开展经济合作。

(四)坚持抓绿色发展,创造新环境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抓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推动省、市、县、乡、村五级生态创建工作,做好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建立丹江口、梁子湖等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推进资源节约利用。科学安排用地计划,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推进建筑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加强建筑节能监督管理。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三是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粉尘等大气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鼓励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强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工作。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综合治理。实施绿地工程,力争今年造林300万亩。突出抓好一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平方公里。四是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快“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探索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积极争取发展核电,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再制造产业化。强力抓好总量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加快黄石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组织办好第十届国际园林博览会。

第8篇:经济发展新趋势范文

1、新经济是扣对旧经济而言

它不仅是在美国而言,在西欧经济发展中也呈现出类似的现象。失业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失业问题的存在状况。说明了知识资本的形成和积篆。可以使人类支配的资该得到量和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墩长新的动力。以网络为摧础的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而且还以几伺数峭长。新经济对比旧经济,其不同特征是增长动力不它是以高科技、网络及信息为增长动力:--是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三是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四是经济主体交往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五是资薄共享。它对人类的供给适无限的、对人类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过对这一特征的透析.可看到在高科技及网络成长的背后是微电子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律;集约化生产的下面是知识资本和金钱资本的换位的互助,电子商务普及前提是信息网络平台和社会信用休系的建立,经济一体化不仅意味着分工的深化.味着新一轮利润再分配的起。

2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应对

新经济发源于美国,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席卷整个全球。适用于各个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经济体制当中。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新经济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但首先可借助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技术改发展中国家占据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都分资术集型行业,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可重获得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传统产业与情息技术和结合,也可获得第二次成长空间。这叼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另外还可利用市场规模的力最,引导供给系统的变化.我国虽是世界最大的信息产品市场.但却有BO瑞以上的企业既无信息设施,信息系统又未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系统的有效部分.应力争在10年内全国:以企业都必须佣有信息网络设施,并实现专业化系列化.新经济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和结构带来了变化。给原始经济体制造成强劲有力的冲击,给生产组织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因之.加速观念的转变是今后政府和企业所而临的乘大问题。结合“礼关”。政府和企业要争取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要正形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开放的市场,一能搞好对外开放,厦传统企业和国有企业真正滋人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问时还要进行市沙创新,绕主业,进行管理未来社会、企业最大压力是人才竞争体制创孤足立人尽其一尽且用的激励机制和造一个和积服进取的创业环垅。政府应为备类企一进入市场和参与竞争供公平环境甲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为弘个社会建立一种高效率机制。尽量降低社会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企业轻装上阵。我国在世界产业发展链条上,还处在较低的梯度上.需要从工业化逐次提升中。取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重点,克服一切制约因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饮我国产业结钩调镇。另外,我国极为有限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化经省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我国外贸规模可观。

3、新经济的发展趋势

放眼世界,新经济制度正在加大对市场经济发展激烈中矛盾的潜意识调节。它将沿着三个不同的方面发展:一是关国与其它经济体系的调榷。美国是新经济的领导国。其他国家是追随国,一旦美国新经济技术创新高峰潮落甲新经济就会从领先国向追随国渗透,这一时期的“后发优势俘将变得越来逮明显,此消彼涨、你弱我强的国与国之间的新一轮竞争将拉开帷幕,这一轮调整将使美国一支独秀面临挑战。二是代表新经济的“先译企业”与代表一旧经济的传统产业之间的调整,这一轮凋赘的结果是一部分传统产业将再度复兴,而一部分先铎企业将进人真正的兰筹股事业中来。三是新经济内部大调整,即“先锋企业俘间的洗牌。

第9篇:经济发展新趋势范文

P键词:钻井技术;新进展;发展趋势;情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目前现有能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所以,勘探技术变的更为重要。勘探技术不断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目前为止,我国的钻井行业势头渐起。国外的服务公司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革,工具设计,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和作业模式,压缩作业时间,井下的数据采集、工程管理、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等方面不断改进,并且获得了明显的进展。国外的研究水平要高于国内,所以,实时的关注国外动态,把我技术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国内的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1]。

一、国外定向钻井技术发展状况

在钻井行业中,诸多问题已经限制了钻井技术的发展水平,钻井质量低下,作业时间长等问题都是亟待改进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得钻井技术问题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定向井、水平井、大位移水平井、多分支井等开发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的开发。到现在为止,普通定向井的勘探技术已经成熟,我们发现了另外的方式,即水平井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水平井的发展技术为美国最成熟,美国国内的水平井和分段压裂技术不断进步,这一行业引起的举世瞩目的页岩气风暴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国际上的油田勘探挖掘还有资源开发等项目不断的催生着水平井和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在海上油气田的勘探中大位移井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多。例如,2008年,卡塔尔马士基油公司负责的水锤比最大的钻井举世瞩目。2012年,公司又在萨哈林岛竣工了另外一个规模更加宏大的钻井。

二、定向钻井技术新发展

第一,关于井下测量数据与采集数据的传输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层边界技术是当下使用次数比较多的一种技术,这一技术采用的技术关键是电测测量,该技术对地址的测量加以导航,能够准确的测量出地层、流体边界等。这一技术的应用在于能够对井眼周围的地质进行测量,测量半径为6米[2],井眼周围的地质层特点能够灵敏的被检测出,并且能够在井眼左右导向加强导向力。与他相邻的井口的数据可以显示出其他的数据特点,例如,储层会出现不整合的表层,这就会导致出现了不规则的覆页岩和砂岩层,使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对储层岩的破岩检测。

第二,井眼轨迹控制技术问题。以往我们已经对石油开采有过相当一部分的经验,对于这些经验,我们可以多加以总结和思考,这些经验是我们以后开采石油的宝贵经验,对于井眼轨迹的控制技术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旋转导向系统是钻井领域中的一项新兴的技术,这一技术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在根本上解决钻井钻头的下滑问题,对井眼的净化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这项技术能够六路齐发,准确测定出井眼的具置。不仅如此,他还能够进行井眼位置的双向通信,不仅能够通过流量的变化实现技术转变,还能够实现根据钻素进行技术变化。

第三,钻井液马达的论述。定向转速控制技术,是将各种技术糅合在一起,整合出更加优化的转速控制技术。在容积和旋转导向方面,有着更加优化的性能,虽然性能提升不少,但是成本并没有增加,反而是明显下降了,新技术是两者的升级版,更加优化,更加快捷。

三、发展趋势

对于石油的勘探技术,这是一项有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事项,地位举足轻重,至今为止,勘探技术在石油的开采方面,慢慢的转向低渗透还有非常规的油气藏方向发展。这项工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非常明显。首先,石油开采的勘探数据能够实时的获取,得到第一手资料[3]。钻井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更加的集约化,更加密集化,这一变化需要大数据进行支撑。在实际钻井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口井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确保钻井安全。其次,井眼质量将会是未来钻井技术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工具的可靠与否也将会是一项重要内容。在以后的钻井工程中,井眼的位置会越来越复杂。目前为止,海上资源的开发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钻井行业以后已逐渐由陆地转移大海上钻井,但是经位置的变化导致了海上并不适宜人类作业,所以,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会是新的一轮技术改革,这也会是未来海上钻井的一项重要改革优化内容。

本文章主要阐述钻井技术的发展状况,针对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钻井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一些预测,主要是钻井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有钻井行业现在面临的一些技术难题。综上所述,对于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有如下几点要说明。首先,要加强关键技术困难技术的攻关实验,并加强技术的实践操作。对于我国国内出现的开发钻井难题,我们要积极提出对策,开展旋转导向钻井、控制压力钻井、防漏堵漏技术等新兴的钻井技术成果,深化改革,不言深入研究和探究。其次,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个原因是国内的开发问题不能及时的出台对策解决,还有就是,引进国外的技术,能够使我国国内的技术迅速的成长起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和创新,更强本国实力。最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储备新型人才。国家提出的创新型人才口号,要惜才爱才,开发骨干人才,不断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储备军,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定向钻井技术是当下和未来必然要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未来必然要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处理各种问题,加强科技发展,不断研发新的技术,优化改革,智能化和自动化是未来趋势,我们要加强自身力量,希望各位研究工作者能够不断进步,更加优化钻井项目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那自强 . 定向钻井技术常见问题与措施探讨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5(13):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