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常见的统计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的统计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常见的统计学方法

第1篇: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38-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文书写作越来越频繁,应用写作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然而,在高职应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写作能力极为薄弱。高职毕业生往往只会撰写请假条、申请书、求职信、个人简历等简单文书,稍微复杂的文体便无从下笔。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在此,笔者提出四种比较适合开展应用写作实践教学的场所,即普通教室、写作实训室、学校职能部门和企业职能部门,并针对这四种场所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作了初步探索,希望在应用写作实践教学的推进过程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基于普通教室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

普通教室就是平时用来讲解写作理论知识的教室,过去的普通教室往往以“黑板+粉笔”为典型教具,现在的普通教室大多数是多媒体教室。在普通教室进行高职应用写作实践教学,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课堂实践活动也叫课堂实训,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及要领等,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和将来工作可能要使用的应用文为重点,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在实训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侧重,实训形式主要以材料写作和情景写作为主,即教师提供写作素材或设置写作情境,让学生完成具体的写作任务,以达到锻炼写作能力的目的。基于普通教室的高职应用写作实践教学,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病文诊治法、任务驱动法以及师生互动法等,变“注入式”为“启发式”,用“师生讨论式”代替“教师独白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例如,让学生模拟商务谈判,签订经济合同;设定公司职位,让学生进行竞聘演说等。当然,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仅仅依靠课堂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其他的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更好地实现训练目标。

二、基于写作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

写作实训室通常是指能够为师生提供应用写作实训的电脑机房。机房里的所有计算机都能够直接访问因特网,其网络结构通常由网络服务器、教师机和学生机组成,条件好的机房还包括投影机、影碟机、视频展台及音响设备等。基于写作实训室的高职应用写作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让学生学会搜集写作材料,掌握检索写作文献的工具和方法等;二是布置网络应用写作任务,提供网络写作素材和写作要求等;三是选择高职学生毕业后使用机率较高的通用文种作为写作训练重点,如申请书、求职信、简历、策划书等,并进行适当的在线测试、点评。写作实训室环境下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任务驱动法、分组竞赛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以及模拟教学法等。例如,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即利用网络布置写作练习题、思考题,要求学生在线限时完成,教师逐个检查、当堂讲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智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写作实训室里开展高职应用写作实践教学,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但目前设有写作实训室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多,有待加强。

三、基于学校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

学校各职能部门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教学资源的实训基地,通过学校职能部门进行应用写作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写作能力的机会,而且也能够减轻部门人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在高职院校里,写作教师可以依托学校各职能部门(如学院办公室、各行政部门办公室、各系部办公室等)开展应用写作实践教学。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与业务来设计。例如,让学生深入本系办公室见习,了解本系应用文使用情况,并尝试为教学秘书、行政人员撰写所需文稿;又如,让学生深入学校党委宣传部实习,为学校网站、宣传栏、广告栏以及广播站等提供相应稿件和作品;再如,让学生深入学校后勤部门实习,了解后勤运作过程,参与市场调查,协助后勤工作人员撰写调查报告、制定采购计划等。此外,学校各系开展的各种比赛活动、社团活动和文艺演出等,都需要用到应用写作知识,都能够为学生锻炼应用写作能力提供大量的实践平台和机会。以学校职能部门为应用写作实践场所,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即写作教师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分部门实习,布置与职能部门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经过调查实践后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这种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基于企业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

企业是使用各种应用文书最为频繁的地方,也是锻炼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最好场所。积极开展应用写作校外实践教学,企业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良好的写作平台,学校则为减轻企业文书写作负担提供人才支援。应用写作校外实践教学最为理想的方式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双赢。因此,高职写作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与企业取得联系,将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践延伸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从模拟写作过渡到实际写作,使写作课程设置与企业工作需要相互对接。以企业各职能部门为基地开展应用写作实践教学,其教学内容要依据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例如,企业的领导办公室、文秘办公室、人力资源办公室以及生产部门、仓储部门等,对应用写作的文体、内容、格式、规范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高职写作教师可以采用“个人实训”与“小组实训”相结合、“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任务驱动”与“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例如,高职写作教师根据企业营销部门的需要,派学生为该企业做市场调查,可以采取任务分解的办法,从问卷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统计、问卷分析到撰写问卷调查报告的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分组调研、自行完成。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写作的基本技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不过,基于企业的写作实践教学,目前在操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学生实习行为监控难、学生与企业工作人员沟通难、学生索要企业信息难等,需要学校与企业加强磋商,以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第2篇: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跨伤椎置4钉固定;疗效;脊柱骨折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92-02

脊柱损伤中脊柱骨折最常见,由于脊柱的胸腰段是脊柱的胸椎和腰椎的转折点,存在一定的生理曲度,因此胸腰段又是脊柱骨折的最常见位点。以L1、T12和L2为脊柱骨折最常见部位[1]。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中跨伤椎置钉固定术是目前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以置4钉最常见。而经伤椎螺钉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也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推崇。但是,究竟是使用经伤椎螺钉固定技术还是跨伤椎固定的方式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建议。因此,笔者对曾经脊柱骨折、进行过经伤椎螺钉固定技术或跨伤椎固定术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来评价跨伤椎置4钉固定术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和研究对象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本院骨科收治入院的92例脊柱骨折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26-59岁。受伤原因:坠落伤63例,其他意外伤29例。受伤部位:T11损伤4例,T12损伤28例,L1损伤30例,L2损伤20例,L4损伤10例。手术方式:跨伤椎四钉固定组62例,经伤椎螺钉固定组30例。每位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

1.2 手术方法 跨伤椎四钉固定术式是于伤椎的上、下相邻椎骨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经伤椎螺钉六钉固定术式是伤椎上、下相邻的椎骨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并用短钉固定伤椎椎弓根。

术前除常规操作外给予神经损伤表现的患者甘露醇、地塞米松或神经营养药物。术后患者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拔除引流管要根据伤口引流情况。疼痛缓解或拆线后在硬腰围或支具的保护下下床活动,进行康复锻炼,根据病人情况于3个月左右去除腰围或支具。

1.3 评价指标 ①术后矫正率:伤椎前缘的高度/椎体正常矫正率;②术前与术后矢状面cobb角(伤椎上下终板连线的夹角);③固定失败率(断钉、断棒、退钉等)。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A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术后矫正率、固定失败率的比较 行跨伤椎四钉固定手术的矫正率为93.2±1.9,经伤椎螺钉固定手术的矫正率为97.5±3.2,高于前组,但是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跨伤椎四钉固定手术的患者有1例患者固定失败,而经伤椎螺钉固定手术的患者全部固定成功,见表1。

2.3 两组矢状面cobb角的比较 行跨伤椎四钉固定手术的患者术前(22.7±3.9)与术后(7.8±2.3)矢状面cobb角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摘要] 目的 分析跨伤椎置4钉固定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脊柱骨折并行跨伤椎四钉固定或经伤椎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分为跨伤椎四钉固定组62例,经伤椎螺钉固定组30例。分别比较两组的术后矫正率、矢状面cobb角及固定失败率。结果 经伤椎螺钉固定组的矫正率高于跨伤椎四钉固定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行跨伤椎四钉固定手术的患者有1例患者固定失败;经伤椎螺钉固定和跨伤椎四钉固定的患者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6个月矢状面cobb角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 跨伤椎置4钉固定;疗效;脊柱骨折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92-02

脊柱损伤中脊柱骨折最常见,由于脊柱的胸腰段是脊柱的胸椎和腰椎的转折点,存在一定的生理曲度,因此胸腰段又是脊柱骨折的最常见位点。以L1、T12和L2为脊柱骨折最常见部位[1]。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中跨伤椎置钉固定术是目前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以置4钉最常见。而经伤椎螺钉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也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推崇。但是,究竟是使用经伤椎螺钉固定技术还是跨伤椎固定的方式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建议。因此,笔者对曾经脊柱骨折、进行过经伤椎螺钉固定技术或跨伤椎固定术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来评价跨伤椎置4钉固定术的效果。

第3篇: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采血方法;末梢;静脉;血液常规检验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209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 其检验指标主要为血液中的细胞成分, 通过对血液中细胞成分的检查, 观察其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 为临床上常见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1], 所以合理有效地进行血常规检测对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合理采血是保证血常规检测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 当前临床上最常见的采血方法主要包括末梢采血、静脉采血和动脉采血法。由于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操作相对简单且方便[2], 所以临床上应用更广泛, 本文拟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采血, 以期观察其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 为后期血常规检测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检验科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4例, 女46例, 年龄20~63岁, 平均年龄(45.3±5.9)岁,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被要求在8:00左右空腹状态下进行血常规采集, 采血前均要求患者保持平静, 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法进行采集, 实验组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采集。对照组:首先清洁消毒皮肤, 取自左手无名指内侧面的末梢, 待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利用真空试管进行血液的采集;实验组:取自前臂肘静脉作为采血静脉, 如果前臂静脉不明显, 则选取背静脉或内髁静脉作为采血静脉, 利用真空试管进行血液的采集时间为

1. 3 检测仪器 本研究主要使用日本生产的全自动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 同时该设备自带相关的稀释液、清洗液, 本研究中所有的血常规真空采集管均为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的烘干小离心管。

1. 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WBC、RBC、HGB、HCT、MCV、MCH、MCHC及PLT的检测值。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中RBC、WBC、PLT、HCT、HGB的检验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 通过对血液中细胞成分的检查, 观察其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中RBC、WBC、PLT、HCT、HGB的检验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何昭霞, 李灵, 陈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河北医学, 2012, 18(10):1504-1506.

[2] 罗碧青.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9):84-85.

第4篇: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摘要:大数据时代,那些能够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处理的人才有着广阔的职业前景。面对新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及时调整以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应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统计软件的使用技能培训,将EXCEL与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高职学生;经管类;EXCEL软件

一、前言

大数据时代,人们发现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信息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要想找到这些海量数据背后的信息,首先要学好应用统计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有证据表明,近年来能够进行数据挖掘和处理的毕业生往往拥有不错的职场地位、工作环境、薪水待遇和职业前景。不仅如此,通过应用统计学的学习和训练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统计思维,学会用数据分析问题。提升应用统计学的地位并强化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技能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诉求。从高职教育的特点来看,应用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对统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即“应用”二字。遗憾的是,我们现阶段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二、高职应用统计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统计学是有关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总体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的科学。在经济管理领域,人们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准确地了解经济和企业的运行,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目前,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很多都开设了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

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而统计学又恰恰是一个以数据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充满了大量的数据、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导和冗长的公式,再加上一部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学生们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致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如储备知识回顾、简单的公式推导或理论证明、随堂练习等)很难得到有效配合。如果直接引入有关概念、公式、计算又会使学生感觉难度陡然增大,进一步增加了教学难度。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精简数理统计部分的基础理论讲解,以最终应用为目的,将有关的原则、思想和方法直接运用到实战中,以练代讲,以用促学。

(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结合板书演示公式、定理的推导和讲解习题。但这一模式并不适用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原因在于应用统计学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运算。这些数据的录入和运算并不复杂,但却会耗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这对于需要掌握统计原理和深入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以应用为目的的大专生来说意义就不那么大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所有的必要推导和讲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电子课件已经被广泛使用,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因此,可以考虑充分发挥计算机及统计软件的作用,屏蔽简单重复的算术运算,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练习和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应用统计学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

学好应用统计学能够掌握数据的挖掘和处理能力,发现数据背后的秘密。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和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就能获得的。学生们需要大量的练习与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使用到教材上的例题、习题或教师补充的几个案例,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求。考虑到一方面,大量的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里和互联网上,学生可以自行下载练习;另一方面,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是在一种没有压力下对软件的熟悉过程,缺乏实战的检验,此时如果能够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和实践,不失为对学生最好的锻炼和考验。

三、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探索

随着应用统计学地位的不断提高,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数理部分的讲解依然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而大量的数据录入又是板书教学和纸面作业方面一个耗时巨大且效率低下的工作。如何将“高冷”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实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将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成为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众望所归的方向。广大教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有人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进,也有人提出将统计软件引入教学。其中,部分教师采用IBM公司的SPSS,还有部分教师采用了微软公司的EXCEL。综上所述,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上,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做法大致分为:教学方法改革,如引入案例教学、CDIO项目教学法等;教学理念改革,如融入建模思想;教学工具改革:引入统计软件,如SPSS、EXCEL,同时采用偏向或结合软件操作的教材。其中,建模思想需要有很深的数学功底,不适合高职学生;SPSS稍显专业,也不适合高职学生。部分教师将EXCEL引入教学的想法仅仅是在本科层面进行了尝试,缺乏对高职教育的针对性。

四、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为何选择EXCEL软件

其一,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对常见的商用办公软件,如微软公司的“WORD”“EXCEL”“POWERPOINT”(金山公司的“文字”“表格”“演示”等具有类似的功能,也是常见的选择)等进行了基础讲解。选择EXCEL,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成果,节约教育资源。同时,对学生来说不陌生、上手快。其二,许多功能强大的专业软件,如Matlab、SAS、Stata、Eviews、SPSS、R等,需要专门的培训甚至资格认证才能上手,不适合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其三,经管类高职学生毕业后,在企业里主要从事营销、销售、会计等工作,尽管需要不时与数据打交道,但对数据挖掘和处理的要求没有那么专业。EXCEL完全可以胜任。其四,目前商用办公软件80%的市场份额都被微软公司占据。熟练掌握微软公司的OFFICE系列商用办公软件已经成为职场人士的必备技能。由于普及面广、应用领域宽、操作简便、兼容性好、结果认同度高,完全能够胜任企业管理的日常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微软公司的EXCEL是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最适合的教学软件。

(二)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本着“理实一体、理实并重”的理念,将整个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来巩固知识,实践教学需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两个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教学部分采用校本教材(涵盖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和EXCEL操作及函数应用),主要讲授基础的统计学原理和知识,并在课堂上介绍与之相应的EXCEL函数的使用方法,辅以上机操作;实践教学部分采用虚拟任务或校企合作平台上的真实任务,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以此为基础撰写分析报告。除了课堂在教师带领下的操作和练习之外,我们还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大量练习。为了检验教学和改革成果,我们采取了过程考核的办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考察。

(三)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项目表

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从理念、模式、方法、教材、工具、评价、结果等角度分别开展。

五、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在选定EXCEL作为教学用具后,如何运用这个工具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为此需要进行严密的课程设计。

(一)学情分析

前面已经进行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二)课程设置

建议将应用统计学的课程设置在高职二年级上学期,一方面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修完经济数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具备上机操作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此课程可以配合市场调查、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课程标准设置为18周;每周2次课,每次课1.5课时或每周1次课,每次课3课时,共计54课时(含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三)教学工具

主讲教材可以考虑适用于高职经管类的应用统计学教材(最好为适用于本校学情的校本教材),参考教材为涉及函数部分的EXCEL使用手册以及教师自备的相关材料。

(四)教学场所

此课程应选择在多媒体实训室(安装有投影仪、计算机、互联网、EXCEL企业版等)。

(五)授课计划

以18个教学周,每周3学时,共54学时为例。

(六)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本着过程考核的理念,以知识达标和技能娴熟为宗旨,将笔试和机试相结合,在期中进行笔试,期末进行机试。六、结语EXCEL虽然是一个常见的办公软件,但其数据分析的功能完全可以胜任一般的企业应用。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引入EXCEL,会使枯燥的“数学课堂”转变为人机互动、热情参与的“软件操作课堂”;摒弃抽象复杂的数理过程之后,应用统计学将变得更为贴近实战。学生们在熟练掌握有关函数和模块之后,初步具备了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有关结果分析和解决常见问题,为企业和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将EXCEL引入教学,对应用统计学进行改革,是一个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肖翠仙.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思考[J].教学研究,2011(2).

[2]史文雷.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融入数学模型思想[J].职业时空,2012(4)

[3]冯叔民.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8).

[4]王育晓,张明亲.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工商业,2011(19).

[5]胡春春.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2013(7).

[6]李燕.基于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适用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7]姜彤彤.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7).

[8]张华.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管类本科生《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12).

[9]卢方芳.统计学教学中如何利用Excel软件及其利弊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22).

[10]招莉莉.基于问卷调查的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J].教育观察,2016(6).

[11]农凤篇,何维华.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12]李保林,杨丽华.经管类专业《SPSS统计软件应用》实践课程改革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

[13]陈小慧.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4).

第5篇: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宫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

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宫腹腔镜以其快速、准确、全面诊断与治疗妇科疾病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对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断极为有效,例如盆腔疼、痛经、不孕症、急性腹痛[1]。目前,临床腹腔镜联合手术可治疗各类型的宫外孕、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肌瘤、输卵管再通等疾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24例妇科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妇科常见疾病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24例妇科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分为宫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62例患者。开腹组62例患者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6.18±2.01)岁;孕次1~3次,平均孕次(2.11±0.56)次;其中异常子宫出血9例,子宫黏膜下肌瘤21例,子宫内膜息肉16例,宫腔粘连5例,宫腔异物11例。宫腹腔镜组62例患者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7.01±2.33)岁;孕次1~3次,平均孕次(2.03±0.44)次;其中异常子宫出血1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20例,子宫内膜息肉17例,宫腔粘连5例,宫腔异物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病情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P>0.05)。

1.2方法

1.2.1开腹组 术前进行CT、B超腹部检查,采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然后下腹正中切口,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并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出血采用电凝止血,最后常规缝合。

1.2.2宫腹腔镜组

1.2.2.1腹腔镜操作 患者均取截石位,于脐部做10 mm切口,刺入双管套针,制造气腹压力12~14 mmHg,应用腹腔镜探查子宫、输卵管、卵巢以及盆腔情况,进一步明确病因。

依据病因设计2~3个操作孔,通常分为上腹和下腹区,以便于垒台式角度操作。然后在镜下做输卵管再通、子宫肌瘤剔除等手术。

1.2.2.2宫腔镜操作 对阴道进行常规消毒,然后扩张宫颈,置入宫腔电切镜,对宫腔进行连续冲洗,仔细了解宫内病变。将镜体抵达宫底及宫角时调低腹腔镜光亮度,仅看到宫腔内投射线即可,注意观察子宫肌层对光线的透过程度,避免子宫穿孔。对于需要切除子宫纵膈时,应依据宫腔内形态,并参照宫角不透光程度确定适宜的切除程度[2]。对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的切除,应使用环形切割电极,遵循从内向外切的原则。通常子宫内膜切除深度保持在2~3 mm最佳,对于有生育能力的患者,术后放置球囊导管,以免宫腔发生粘连。

1.2.2.3腹腔镜监护 在实施宫腔镜手术过程中,当作用电极接近子宫角部或者已达到子宫肌壁深部位,应在腹腔镜的监护下观察子宫浆膜局部变化情况,若出现小水泡、局部组织泛白、淤血,提示子宫即将穿孔,此时应立即停止操作。若在子宫体表面看到子宫腔内透出的光亮,表明子宫壁很薄,应及时终止手术[3]。子宫内手术结束后,应再次检查盆腔有无积血、积液,若发现子宫穿孔、活动性出血,可在腹腔镜下进行电凝和缝合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字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2.1临床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宫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血象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临床手术经济效果对比 宫腹腔镜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随访6个月,宫腹腔镜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开腹组3例出现切口感染,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妇科宫腹腔联合手术治疗妇科常见疾病,可同时对宫腔和盆腔两种以上的疾病进行诊治,临床在一次麻醉下,对盆腔并存的卵巢囊肿、盆腔以及输卵管疾病进行治疗。宫腹腔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小,手术切口小,整个手术可在直视情况下进行,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4]。同时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但是宫腹腔镜手术对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作为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技能,确保手术的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顺利进行[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宫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血象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妇科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妇科常见疾病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将成为临床治疗妇科常见疾病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陆金山.腹腔镜技术治疗妇科病的优越性[N].吴江日报,2014.

[2]华克勤.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及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1).

[3]郑红枫,闫贵贞,金淑美,等.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和并发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4).

第6篇: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龋齿;舌系带过短;反颌

[中图分类号] R781.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128-03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在机体内外因素影响下,脱钙、崩解造成牙齿缺损、破坏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口腔疾病,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很高,危害人类健康。为此,WHO已将龋病列为继心血管病、癌症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乳牙有患病率高、发病年龄早、龋损呈多发性、广泛性、发展速度快、早期发现比较困难等特点,对儿童口腔局部和机体都有不良影响[1]。舌系带过短和错颌畸形也是影响儿童口腔健康的常见病,前者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后者妨碍儿童口腔颌面部正常发育,从而对其口腔功能和颜面美观造成一定影响。为了解洪山区托幼机构儿童口腔常见疾病发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区托幼机构口腔保健工作,2012年5月笔者在武汉市洪山区所有托幼机构中按幼儿园级别随机抽样9所托幼机构,对年龄3~7岁的2 474名儿童进行了口腔保健情况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武汉市洪山区随机抽样的9所托幼机构,其中,省级示范园1所,一级园3所,二级园3所,无级别园2所。在2012年5月对这9所托幼机构中所有3~7岁的儿童2 474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1.2 方法

自然光线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我院儿科医生通过视诊法检查口腔,按照国家龋病统一标准,凡牙本质滑面或窝沟有明显的色、形、质龋性改变者诊断为龋齿。对伸舌时舌尖呈“W”型,舌尖前伸、卷曲受限并且存在明显发音异常的儿童确诊为舌系带过短[2]。错颌畸形由于类别较多,故本研究主要选择了一种儿童常见的错颌畸形即牙齿反颌(地包天)儿童作为纳入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校正检验系数,以P < 0.012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儿童患龋率比较

2 474名儿童中患龋人数是1 262例,患龋率为51.01%;龋齿总数是5 054颗,龋均为2.04。3~7岁各年龄组患龋率见表1。从表1可见,3岁组儿童患龋率最低,为34.44%,6岁组儿童患龋率最高,达60.08%,且各年龄组患龋率比较,除4岁组和5岁组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2 5)外,其余各年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 5),可以认为随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龋均数也呈上升趋势。

2.2 患龋儿童的性别比较

由表2可见,受检男童1 305名,患龋人数684例,患龋率为52.41%;女童1 169名,患龋人数578例,患龋率为49.44%;男童患龋率略高于女童,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各级别幼儿园儿童患龋率比较

由表3可见,省级示范幼儿园儿童患龋率最低,为43.29%,除与一级园儿童患龋率(47.9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2 5)外,与其他级别幼儿园患龋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 5);一级园儿童患龋率低于无级别园儿童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 5);一级园与二级园、二级园与无级别园之间儿童患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2 5)。

2.4 不同级别幼儿园儿童舌系带过短及反颌患病率比较

由表4可见,省级示范幼儿园儿童舌系带过短患病率最低,为4.70%,无级别幼儿园儿童舌系带过短患病率最高,为8.59%,但各级别幼儿园舌系带过短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反颌患病率比较方面,除省示范幼儿园和无级别幼儿园儿童反颌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 5)外,其余级别幼儿园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12 5)。

3 讨论

第7篇: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医学论文; 医学统计方法; 正确运用

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157-02

在编写医学论文时,经常要运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各种医学统计的分析,医学统计方法应用不当,常常会带来错误的结论,影响整个论文的质量[1]。因此,统计学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是判断论文科学性的主要依据[2]。本文对医学论文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进行探讨,通过结合一些论文中出现的统计学方法运用错误的实例,分析如何正确选择恰当的统计学方法,以提高医学论文的统计质量及学术水平。

1 统计学方法简介

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检验水准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医学论文中常提到检验水准即α,它是用来表示组间实际无差别而统计结果判断有差别,犯这类错误的概率[3]。实际工作中常取α=0.05,当研究数据计算的P值小于0.05时,组间差异比较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4]。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和假设检验两个方面的内容。统计描述是指根据资料及原始数据分布的类型,选择正确的指标来描叙资料及数据的特征。而假设检验即组间差异性检验,是医学论文中最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资料类型则包括能用具体数据表示的定量资料与不能用具体数值表示但能反映被观察对象某一特征的定性资料。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包括率、相对比和构成比。而参数法及非参数法是常用的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参数法一般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法常用的有秩和检验[5]。

2 试验设计中的统计学原理

合理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处理的可信度存在直接联系,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应对医学研究设计方法进行说明。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遵循随机、对照、均衡和重复四大原则[6]。在进行试验设计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的分组及选择合理的检测指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医学论文就是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来进行推断总体,找出其共性,得出结论。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注意选择样本应具有一定数量,能反映出该事物的规律性特征,但又应注意例数不能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选择的原则就是在保证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少的样本例数。研究者在选择样本对象后应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比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疾病诊断的标准等。此外在试验中所用到的试剂、仪器的型号、规格等都应作出说明,以供读者借鉴和做出判断。选定好研究对象后就要对其进行分组。在进行分组时研究者一般遵循统计学中的“随机分配”、“设立对照”以及“均衡”、“重复”的原则。随机化原则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分析时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有对照才有比较,在进行组间比较时,应确定好处理因素与实验效应的关系。均衡性则是要使得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非处理因素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对照的结果让人信服。观察实验效应的指标主要有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正所谓主观指标就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调查受试者自己判断的主观感受;而客观指标则是通过仪器来检验和测量所得出的结果。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选择客观性较强、高灵敏性和精确性的指标。

3 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统计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直接影响到论文结论可信度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者在编写论文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的范围不同。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常根据论文研究的目的、资料类型、试验设计的方案、样品大小、水平数、特定条件、数据分布特征以及综合分析等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统计学原则,灵活地选择。当定性资料正态分布时,研究者一般用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统计描述指标;当定性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可选用中位数及级差来表示;当定量资料正态分布且组间方差齐时一般选用参数法,反之则选用非参数法。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4 常见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分析及对策

4.1 统计方法误用

最常见统计方法误用是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应用秩和检验而误用卡方检验。例如:在评价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中,治疗组显著有效、有效、无效三种分型分别为15例、10例、8例,对照组分别为14例、11例、9例。本资料例数较少,应选用等级比较的秩和检验,而有些作者却认为只要是率的比较就可以采用字2检验。研究者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应根据相应的原则,对文章研究目的、资料类型、样品大小、水平数、数据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再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

4.2 统计方法应用错误

例如在一组资料中将临床疑似为支原体肺炎的20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三种检测方法检测实际患病人数以进行确诊,比较其检测率。则原文结果显示:MP-IgM组、咽拭子培养法阳性检出率与MP-PC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6.38,字2=16.72,P

表1 小儿支原体肺炎三种不同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

检测方法 阳性(例) 阴性(例) 检出率(%)

MP-PCR组(n=76) 42 34 55.26

MP-IgM组(n=91) 32 59 35.16

咽拭子培养法(n=34) 5 29 14.71

4.3 处理定量资料时均数表达问题

处理定量资料时常出现均值表达不准的问题。在定量资料平均数的计算时,研究者常用平均数(x)来反映平均水平。但只适合于定量资料中呈正态分布的资料。而对于偏态分布资料或信息不全的资料则需使用中位数。例如9例手足口病患儿年龄为1、1.5、2、2、2.5、3、5、7、12的平均数(x)为4,中位数为2.5。为更准确地反映年龄分布的集中位置,宜采用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

4.4 选用检验方法错误

在有些论文中,作者常将本应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的误用t检验。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5 结论表述中的统计学应用

资料的统计处理不是医学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统计学分析为研究结论提供依据或者线索。因此,在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应把握统计学术语,对结论做出科学的分析跟解释。在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专业结论时研究者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统计结论都是概率性的,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研究者习惯上将“P

总之,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研究者在书写医学论文时应根据论文设计及资料的类型进行合理的试验设计,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切记勿盲目套用。同时,还应注意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应满足设计的要求。医学统计方法的正确运用,是充分利用试验研究获得的数据,也是最终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方积乾,陆盈.现代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0-217.

[2]刘惠刚,胡良平.医学论文中统计分析错误辨析与释疑[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166-168.

[3]王玖,徐天和,祁爱琴,等.医学论文统计学误用及其防范对策[J].编辑学报,2002,14(6):417-418.

[4]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56.

[5]杨湘华,尚磊,徐勇勇.重视统计学在科技论文中的正确应用[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4,11(13):1081-1083.

[6]唐军.中国医学统计百科全书:单变量推断统计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35.

[7]胡良平,王功鹏.合理选用统计分析方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4(3):185-192.

第8篇: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统计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研究工作应遵循的依据。常见的统计设计问题有:忽视组间均衡性,样本缺乏代表性,样本例数不足,未设置对照组,未随机分组,未提出统计分析方法等。针对以上问题,在科研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即“随机、对照、均衡、重复”的原则[6]。

    1.1不遵循或不重视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随机化既要随机抽样,还要随机分组,并有足够的样本量作前提。然而,在医学论文中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论文中统计处理随机化不突出,随机化缺失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论文甚至将随机误解为随意、随便,不采用随机化处理方法,导致结果缺乏可靠性。还有些文章中没有提出“随机”抽样的设计与方法,没有排除标准,给人随意选择病例之感,且病例数少,因此没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靠。部分文章虽然注明了“随机”,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化研究或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不符合随机化的一般规律,没有临床参考价值[7]。

    1.2缺少对照研究或对照组设计不合理

    正确设立对照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对照的意义在于说明临床试验或实验研究中干预措施的效应,减少或防止偏倚和机遇产生的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对照组设计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对某种新药或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观察研究中,不设对照组,缺乏对照观察,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令人怀疑。有的文章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在分析结果时,却没有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而仅将各组间的自身前后进行比较,从而使该研究失去对照意义。对照组选择不当,还表现在两组间重要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情况相差太大,无可比性,如性别、年龄、病情、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论文将健康人或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结果受到非处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倚或系统误差,使结论不可信[7]。

    1.3均衡性原则掌握不够

    均衡性原则要求实验中的各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临床特性一定要在组间分布均衡。各组间越均衡,可比性越强。有些作者在对病例进行分组时,忽视了均衡性原则,两组之间没有可比性,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有的文章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应统一指标没有设在均衡的水平上。对治疗组情况交代的比较详细,而对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选对照组的年龄与治疗组不在一个年龄段,影响了作者对指标的观察[7]。

    1.4重复的原则掌握不好

    所谓重复,一是指重复试验或平行试验,二是指各样本组的例数要有一定的数量,即样本的例数要足够大。虽然随机化是增强非处理因素均衡性的重要方法,但当各组内例数过少时,尽管采用了随机化分组的方法,也难以保证非处理因素的均衡一致。在随机化分组的基础上,只有样本例数足够大,才能使非处理因素均衡一致,同时也才能使抽样误差减小,增强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一般来说,在随机分组的前提下,样本例数越大,各组之间非处理因素的均衡性越好;但当样本量太大时,往往又会给整个实验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同时也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实验设计时,还应保证在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样本例数。一般说来,计数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20~30例,计量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5~10例。在多因素分析时,一般认为样本例数至少为观察指标的5~10倍[8]。

    1.5样本的含量

    样本的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样本量过少,则抽样误差大,结果可靠性差,且经不起重复验证;反之,盲目加大样本量也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同时也造成非抽样误差增大。故应在保证研究结果精确可靠的前提下,确定最小的样本量。如某篇论文报道某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实际总例数为10例,其中6例有效,于是作者得出有效率为60%。显然,有限的病例数不能充分说明该药是否有效,作者贸然得出结论,容易给他人造成假象甚至误导[9]。

    2统计方法选择与使用不当

    在选择统计方法之前,首先应确定研究资料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只划分其类别而得到的资料为计数资料,也叫定性资料,如根据治疗结果计算出的治愈率、阴性率、阳性率等。测定某个具体数值而得到的资料为计量资料,如血压值、血细胞计数、血氧分压测定等许多物理诊断和化验检查的结果。目前,医学论文中计数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假设检验方法均有其适用条件,应根据资料特点来选用最适当的方法。均数与标准差分别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和离散趋势的指标。能否选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某一资料的分布特征,关键看该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当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应将资料转换使之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后再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否则用秩和检验。有些作者在使用t检验时,未考虑到上述适用条件而盲目使用,造成统计学处理不当或统计学计算错误[10]。

    2.1统计指标应用不当

    2.1.1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描

    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平均数指标(算术均数、中位数M等)和变异指标(标准差s和四分位数间距Q等),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对于非对称分布资料,算术均数不能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采用中位数描述。一般地,正态资料或对称资料用描述,偏态资料用M和Q来描述。在不能确定数据的分布类型时,应选用M和Q进行统计描述。四分位数间距Q是75%分位数P75和25%分位数P25之差,即Q=P75-P25,所谓百分位数Px是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部分,理论上x%的观察值比它小,(100-x)%的观察值比它大,中位数M是50%分位数P50。、s、M、Px与Q可通过统计软件直接输出[9]。

    2.1.2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描

    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有绝对数和相对数。绝对数是原始资料经汇总得到的小计或总计数。相对数是两个有关的绝对数之比,主要包括率和构成比(百分比)。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分母较小。分母较小时,相对数的可靠性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宜直接用绝对数进行描述而不宜计算相对数。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二是将构成比误用来说明事物发生的强度。构成比只能反映事物的内部构成,不能说明事物的发生强度。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各种因素。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影响因素又错综复杂,研究常是抽样观察,使事物本质差异与抽样误差混杂,故需用统计方法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造成统计学上的偏差或失误,就很容易把本来成功的结果当成失败而放弃,或把失败的教训误认为成功的结论而加以宣传。在进行科研设计时要严格遵循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能留下隐患,否则,再高明的统计学专家和统计学软件也无法弥补科研设计缺陷造成的损失。总之,统计学分析在医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意义重大。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注意识别、总结有代表性的、有借鉴意义的统计学领域的缺陷、失误或错误的多发点,特别留心易出现统计错误的险区,从而使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减到最低限度。认真检查、仔细核验,尽量避免上述错误,必要时还可以请统计学专家帮助把关[12]。

    2.2统计方法描述或选择不当

    统计方法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12]。临床资料的结果变量可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对象按两种属性分类,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无效等,通常转化为率。如果是两组间的比较,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行×列表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指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得到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通常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当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也可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

    2.2.1统计方法描述不清

    医学论文中常可发现作者未交代所用的统计方法,如是配对设计的t检验还是成组设计的t检验,是Ridit分析还是χ2检验,是作相关分析还是作回归推断。统计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读者对论文结论的正确与否无法判断。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经统计学处理”后,就写出结论。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说明问题,笼统地以P<0.05或0.01、P>0.05便称结果差异有无显着性,P值的大小不说明差值的大小,它还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13]。因此,还应写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如有特殊情况,还应说明是否采用了校正,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的可信区间,注明精确的统计量值和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

第9篇: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磷酸肌酸钠;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心肌损害

新生儿窒息是围长期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和主要死亡原因,是产科临床上最常见的危象。窒息导致低氧血症,继而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缺氧缺血性损害,其中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是新生儿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围生期窒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0% 一51%,其中9%~ 21%的病例发展为心力衰竭[1-2],是新生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均为我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患儿均由我院产科直接转入,日龄全部小于24 h,出生后1 minApgar评分均为0~3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平均出生体重(2884±504)g,胎龄(37.2±2.6)周,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出生体重(3 010±397)g,胎龄(37.7±2.9)周。两组患儿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诊断标准[3]。

1.3 方法 常规治疗包括吸氧、保护脑细胞、改善心机代谢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磷酸肌酸钠,用量1.0 g/d,1次/d,5~7 d为一疗程。均于出生后18~24 h采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于6 h内测试完毕,且行心电图及左心功能测定。 

1.4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左心功能及心电图恢复情况。

1.5 疗效标准

1.5.1 临床疗效标准 显效:7 d内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心电图、左心功能、CTnI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有效:7 d内症状及体征改善,心电图、左心功能、CTnI及心肌酶谱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心电图、左心功能、CTnI及心肌酶谱均无改善[4]。

1.5.2 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心律失常或ST-T改变较前减少>90或消失;有效:心电图异常改变较前减少50以上;无效:心电图异常改变减少50%以下[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进行 χ2 检验,计量资料进行 t 检验。以 P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98, P

2.2 心肌酶谱检测结果 治疗前两组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心肌酶谱均均明显下降,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3 肌钙蛋白测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肌钙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肌钙蛋白均明显下降,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4 两组治疗后心电图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2.5 两组治疗后左心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

新生儿窒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机制很多,有些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明,但血流动力学紊乱是新生儿窒息脏器损失的主要原因[6]。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是导致心肌损害的直接原因。缺氧时心肌细胞无氧糖酵解增强,导致细胞内酸中毒,氧化磷酸化过程受阻,ATP合成减少,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导致心肌细胞损害。同时缺氧导致肺动脉痉挛,肺循环压力及阻力增高,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加重心肌损害[7]。另外窒息复苏后,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的损失,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高,使心肌酶和肌钙蛋白释放增多,窒息越重,心肌细胞中的心肌酶及肌钙蛋白释放越多[8-9]。因此尽快改善心肌细胞代谢,是治疗心肌损害的关键。

目前对心肌损害的治疗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于保护心肌,减轻心肌损伤,防治并发症。其治疗药物目前常用1,6-二磷酸果糖,而磷酸肌酸已广泛用于治疗成人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疾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磷酸肌酸钠是一种高效供能的物质,磷酸肌酸分子中含高能磷酸键,在细胞中水解可产生超过12 000 kal/mol能量,是细胞重要的能源[10],是糖酵解途径中极其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能调节葡萄糖代谢中多种酶系,增加ATP的含量。CP是哺乳动物体内主要的磷酸胍类化合物,存在于心肌及骨肌中,是一种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心肌细胞保护剂。磷酸肌酸作为一种能量的缓冲剂及组织内的能量载体,具有以下特点[11]:①对缺血心肌收缩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使收缩力得到良好恢复和舒张压迅速下降。②维持细胞内ATP和磷酸肌酸的含量,维持心肌能源储备。③减少磷酸肌酸激酶的损失,减轻细胞膜的损害。④有抗过氧化的特性.磷酸肌酸作用直接,使ADP直接转化为ATP直接供给机体能量。此外磷酸肌酸实用方便,避免了FDP常见注射部位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

[1] 张乾忠,杜军保,马沛然,等.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0):577-579.

[2] 陈光福,蔡茵莎,刘丽辉,等.新生儿窒息后心肌肌钙蛋白与心肌酶活性的时相变化其意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4(4):281-284.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00-603.

[4] 陈吉庆,吴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98-199.

[5]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价方法的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

[6] 刘毅,曹海英,何纯义,等.新生儿窒息多脏器血液流动力学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8,36(2):72.

[7] 陈维忠,黄银娟,薛敏芳,等.引进斯利安项目降低缺陷出生率.江苏卫生保健,2005,7(4):44.

[8] 牛太保,王艳,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酶变化与脑CT的关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374-375.

[9] 吴蓉洲,李伟,吴起朝,等.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诊断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的研究.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00,12(3):164. 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