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赋得永久的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石质边坡,植被恢复,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近年来公路建设要求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研究仅对石质边坡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对不同母岩、不同坡度岩石坡面的最佳施工工艺,锚杆与挂网工艺的改进、基层喷植工艺的优化等。
2.现有边坡植被恢复技术的分析
2.1镀锌铁丝网+三维植被网+客土覆盖
道路基岩受施工影响,大多较为破碎,单纯依靠三维植被网的防护,效果较差,因此,将镀锌铁丝网与三雏植被网结合运用并采用客土覆盖,进行种植。
2.2土工网+三维植被网+客土覆盖
土工网+三维植被网+客土覆盖与铁丝网+三维植被网+客土覆盖作用类似,也用于破碎坡面,但由于土工网力学性能远不如铁丝网,这种防护措施就只能运用在破碎程度较轻、坡面为沙砾石结构或泥夹石结构的边坡。
2.3连续纤维增强土喷射
连续纤维增强土喷射是使用水压式纤维喷射机械和气压式灰浆喷射机将聚乙烯纤维和沙质土同时喷射在坡面上。由于连续状聚乙烯纤维在沙质土内呈三维空间分布并与沙质土混成一体,由此所形成的土层具有较强的粘着力、抗冲刷、抗变形、透气透水的特性。在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土喷射施工之后,再对其实施厚基材喷播植草或其他植被建植技术,就可以达到保护坡面、恢复植被的目的。
2.4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护坡
是采有混凝土喷射机把基材与植被种子的混合物按照设计厚度均匀喷射到工程坡面的护坡技术。它通过在坡面喷附一层类似于自然土壤且能够贮存水分和养分的植物生长所需的基层材料,解决了岩石边坡无法生长植物的难题。
2.5藤蔓植物护坡
这种方法也叫垂直绿化,是指栽植攀缘性和垂吊性植物,以遮蔽硬质岩石陡坡和建筑砌体,美化环境的绿化方法。藤蔓植物护坡各地均可应用,对边坡也没有限制。
2.6植生带护坡
植生带是采用专用机械设备,依据特定的生产工艺,把草种、肥料、保水剂等按一定的密度定植在可自然降解的无纺布或其它材料上,并经过机器的滚压和针刺的复合定位工序,形成的一定规格的产品。
3.高陡边坡防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陡挖方上边坡因防护位置高、坡度大、土壤瘠薄、坡面不保水、植被退化等原因,因而在边坡防护中尤为困难。
3.1原生植被彻底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公路工程建设中,大规模的爆破开山和挖方,改变了原有的地貌,产生了大量的开挖剖面,使沙、土、石暴露于地表。经风化解体破碎,逐渐由较大的粗糙碎屑形成较小的颗粒,再转化为松散碎屑;表层植被完全消失,植被附着层土壤被直接剥离,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迅速降低,形成局部山体滑坡、倒塌,甚至导致泥石流。
3.2坡体高陡植被恢复困难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岩性多样以及残积粘土等。残积粘土层厚1-5米,强风化层厚5―10米,弱风化层5-20米,局部受构造影响强风化层深达20-30米。
在实际工程中,往往由于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等因素的需要,土质边坡的坡率可以达到1:0.75,石质边坡达到1:0.3以上,甚至还有倒坡出现。
顶部风化岩,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高陡边坡拦截降水的能力低于平均降水量的10%,暴露的工作面使植被更难以生长。边坡总体呈现无土、缺水、缺肥。岩坡陡峭,施工操作困难,植被重建难度大。
3.3高陡挖方上边坡防护的方法
以植被恢复相关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成果;借鉴已有的植被恢复研究方法,结合秦岭山区石质边坡现状和现有的植被类型,得出本研究特有的应用技术和植被恢复方法;充分收集秦岭现有植被类型和植物种,在高陡石质边坡实验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秦岭山区石质边坡生长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种:室内试验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改进已有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方法。
4.秦岭山区石质边坡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研究与应用
4.1试验设计
依据初试结果,在中试过程中扩大实施范围,并完善了石质边坡植被恢复客土配方,以期在土壤强度和植物生长两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4.2初试
1、清理石质坡面
清理坡面浮石,尽可能平整坡面,坡面清理应有利于基材混合物和岩石坡面的自然结合,禁止出现反坡。
2、钻锚杆孔和植生孔
按每平方米一个孔位布置锚杆,根据岩石边坡风化程度确定孔深0.6-1m,土质边坡孔深1m,孔径1 2mm和1 8mm;按每平方米3―4个植生孔位,孔径1 5cm,孔深30-40cm。
3、锚杆、固浆、铺设镀锌铁丝网
选择中Φ12钢筋做锚杆,长度以露出坡面20cm为氩空隙用水泥沙浆填满并捣实。铺设镀锌铁丝网,并张拉紧固于上下缘的锚杆上,网间搭接宽度不小于5cm,铁丝网与露头锚杆用铁丝绑扎。挂镀锌铁丝网的目的是形成加筋植被厚基层,增强护坡强度。
4、拌和有机基材混合物
筛分种植土,拌和粘和剂、种植土、腐殖质、长效肥、保水剂、纤维、添加剂及混合草种,组成有机基材混合物,草种选用黑麦草、高羊矛、紫花苜蓿、狗牙根,合计播量40-60g/剂使用水泥和研制的添加剂。
5、喷射有机基材混合物
先对石质坡面喷水,再使用混凝土喷射机,空压机将拌和均匀的有机基材混合物分两次喷射到坡面上,注意喷射时要求完全覆盖铁丝网,加水量保证喷射的基材不流不散,第一次,将种植土以10-15cm的厚度喷覆到坡面上,第一次覆盖完成后,坡面应是平整的,第二次将种植土和草种充分混合以2―5cm的厚度覆盖到坡面上。
6、盖草帘
盖草帘是用于保墒,营造植物种子快速发芽的环境,覆盖期最少需要10天,揭草帘时要选择时机,避免植物嫩芽受日照影响。
7、栽植乔灌木
在相应位置栽植乔灌木:紫穗槐、迎春、油松(带营养钵),3―5株/孔,并浇透水。
8、养护管理
主要是浇水,充分保证植物生长的需要,在养护期内要保证基材始终保持湿润状态,浇水要避免高压水头直接喷灌。适当时候要修剪,主要是促进植物分蘖。
4.3中试
1、施工季节选择
由于该技术是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配合实施,因而对施工季节略有限制。在秦岭山区实施高陡石质挖方上边坡乔灌藤草群落技术,除了可以在春季和秋季施工,夏季也可以根据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施工。
2、施工前准备
主要是指石质坡面的清理、施工机械、镀锌铁丝网、有机基质材料、草帘、乔木灌木和草种的购置和准备,以及浇水机械设备的准备。
4.4结果分析
2006年3 月11月,在西柞高速公路进行了6500的大挖方段石质边坡坡面植草、植乔灌木试验。
试验观测表明,修改后确定的工程措施和基材配方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能抵御强降雨的冲刷(天气预报降雨量120mm),工程防护效果和景观效果较佳。
【关键词】抽象绘画;服装设计;应用
抽象绘画的出现是西方现代艺术进程中的重要现象,对传统的艺术工具论有很大的冲击,从而颠覆了艺术再现的经典观念。服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前提,具有保暖、遮羞等实用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装饰性。服装的艺术性是评价服装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抽象绘画艺术的出现给服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灵感。抽象绘画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不仅能够起到装饰、提高个性效果的功能,还能够融合一定的产品功能,从而达到内外结合的作用。本文就抽象绘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一、抽象绘画概述
抽象绘画是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反而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是一种无法辨识,联系或思考其形象的绘画。抽象绘画是二十世纪开始出现并流行的全新绘画观,为绘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创作思维。关于抽象绘画的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抽象绘画也是来源于现实事物,只不过是将事物从现实世界中简化和抽离出来了;其次,抽象绘画是形而上精神的图释;最后,抽象绘画是知觉的无意识表达。一般,抽象绘画具有不可辨识性与形色自由与和谐的特征。
当代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艺术。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抽象绘画为其提供了许多的灵感。服装设计与抽象绘画具有很微妙的关系。首先,抽象绘画与服装设计具有相通性,它们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将美表达出来。其次,抽象绘画是一种先锋艺术的艺术门类,因此将抽象绘画运用与服装设计当中,能够给服装设计以启迪,为设计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抽象绘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服装图案上的应用
抽象绘画对服装图案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服装图案是服装设计中的主要装饰元素。在服装图案设计过程中,抽象绘画的独一无二性为服装图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服装图案的个性化。抽象绘画在服装图案设计中直接应用时主要通过绘制、刺绣、印染等工艺手段来表现,这种形式非常直观,能够直接、准确的表现抽象绘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还可以通过借鉴抽象绘画中的题材将抽象绘画作为辅助的图案去应用。另外,抽象绘画在服装图案设计当中应用以后,为服装图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内容。抽象图案的不可辨识性以及设计风格的多样性给服装图案设计的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服装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混合搭配,给了服装图案设计更大的空间。目前,现代抽象几何图案、随意形图案以及幻变图案在当代服装设计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除了图案的选择素材之外,抽象绘画还为服装图案的创作手法的创新提供了许多帮助。其中,泼溅和笔触的创作形式是抽象绘画图案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2.服装构成中的应用
构成就是将不同或者相同的几个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在服装设计中,构成的形式对视觉的表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抽象的构成形式能够将独特的现代经典视觉表达出来,给人以无尽的美感想象。其中,留白是抽象绘画中服装构成的表现方式之一。不同的留白能够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而服装构成中的分割效果则能够展现不同秩序的视觉美感,并且能够为服装在视觉体验上增添出动感。不同的组合方式也是抽象绘画在服装构成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通过图案和图案的不同组合通过一定的构成形式呈现在服装中,能够使服装的艺术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服装构成中不同素材的搭配也展现出很多的优势,通过混搭,能够形成不同寻常的视觉体验。
3.服装色彩上的应用
色彩是最先引起人们视觉记忆的服装元素。因此一件完美的服装只有精湛的工艺和个性的款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恰当的色彩表现,因此色彩对于服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抽象绘画在服装色彩中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例如多色混合、单色块的组合以及黑白搭配等等,都各具自己的特点,分别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4.抽象绘画丰富了服装设计的表达方法
抽象绘画除了对服装设计的图案、色彩、构成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之外,同时也丰富了服装设计的表达方法,从而呈现出新的视觉效果。例如抽象绘画与工艺手段的创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艺水平,从而更好的将服装理念表达出来。
三、结束语
抽象绘画给了服装设计师们很多的灵感,无论在创作思路上还是材料选择上,都有新的思路。抽象绘画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是提高服装的时尚性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将抽象绘画作为当代服装设计的灵感源泉,应用到服装设计中,还有助于扩展服装设计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带给人们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参考文献:
[1]陈肖孟.抽象绘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
[2]薛瑰一,李莹.当代服装设计中的抽象艺术[J].学术论坛,2013,12:185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05-01
各种原因导致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术肢功能恢复不全面,而积极的探索新的适应现状的康复模式对患者的彻底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在2006年1月-2010年12月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对其家属同步实施康复教育和康复技能的培训,出院后家属参与实施患者的康复训练并做记录,受到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6年1月―200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确诊并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4例,均为女性,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47.3岁。其中42例为家属未参与患者康复训练者作为对照组,42例为家属参与并指导患者康复训练者为观察组,两组的年龄、术式无差别。
1.2 研究方法
1.2.1 康复指导: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康复训练及指导,对观察组家属实施康复指导。进行知识宣教,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及恐惧心理,使之对治疗充满信心。术后应垫软枕将患侧上肢抬高,借助重力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以防肿胀。禁止在术侧上肢输液、注射、穿刺、测血压。拆线前上肢主要做肌肉静力性收缩及手、腕和肘关节的活动,拆线后主要进行肩关节活动度的练习。训练时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及运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疼痛或略感疲劳和疼痛为宜。训练过程避免上肢下垂过久引起肿胀。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并鼓励家属给予支持,增加患者康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完成。
1.2.2 出院指导:两组患者每天定时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尽量使用患肢从事日常工作,但避免搬动、提取重物。出院最初2周可做负荷为1公斤的中量活动; 出院1个月后可做负荷为1.5公斤的中~重量活动; 出院2个月后可做较重量的活动。观察组家属参与患者康复训练并做记录,对照组在家中自行训练。
1.2.3 门诊随访指导: 两组患者出院后术后两月内每两周一次、两月后每月一次随访并跟踪观察,康复训练记录,了解患者训练情况及家属参与情况,且根据个人情况做针对性康复指导。观察组家属同步进行培训。
1.3 效果评估:功能测定[1](1)分手术前、出院前和术后6个月。(2)用软皮尺测量患肢腕横纹、前臂(腕横纹上10cm)、肘横纹、上臂(肘横纹上10cm)四个部位的周经并记录。根据最后一次测量与术前比较,分别按增粗0.5cm、1.0cm、1.5cm为轻、中、重度水肿。(3) 用上肢功能测量盘测量患肢上举、外展、旋转功能。(4) 肌力:分5级,
评定标准均以术后6个月的患肢功能测量与术前比较。上举功能:优:相差≤5cm;良: 相差10cm左右;差: 相差≥20cm。外展功能:达180°者为优;达150°者为良; 达90°为差。旋转功能: 达360°为优;达300°者为良; 达270°为差。水肿情况: 优: ≤0.5cm; 良1.0cm;差≥1.5cm。肌力: 优: 达5级; 良:5级;差:4级。以上五项检测指标,以四项以上达到优的标准评定为优,以此类推。
2 结果
全部病例经测量和结合随访情况判定,结果为:观察组优39例占92.9%、良3例占0.7%;对照组优36例占85.7%、良5例占11.9%、差1例占2.4%。
3 讨论
乳腺癌术后易出现瘢痕挛缩和患侧肢体活动障碍[2]。规范的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和降低障碍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在住院期间,有专业治疗师做指导,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训练的正确完成;出院后,失去康复治疗师的正确指导,患者往往存在康复动作错误或不到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和进程。因此,积极探讨新的康复模式对患者的完全康复意义重大。而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使患者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进行正规的医学康复锻炼。
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家庭支持向他们提供了自由表达想法和感情的支持,增强患者的自信、自尊和自主感[3]。家属的参与使患者得到极大的支持,并能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家庭的需要,增强了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能长期坚持规范训练,上肢机能障碍率低[4]。
我们的实验结果也显示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的康复训练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的康复促进作用。家庭成员的定期培训及对患者训练的监督指导,保证了患者康复训练的规范性,并且起到家庭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江舟. 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并发症的防治与康复-附37例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6):117
[2] 曹伟新,李乐之. 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4-191
【关键词】政府;企业社会责任;责任建构
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国家,法治基础不够完善,政府的管制行为在现存的社会经济中依然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使政府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构的过程中起着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与此同时我国国有企业占据市场经济的决定力量,又属于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殊性导致了我国政府推动的企业社会责任路径很可能有异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已走过的路径。纵观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承担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一贯坚持。可以说,社会责任发展至今,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仍然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
一、政府推行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国有企业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国有企业不仅要就承担经济性的社会责任,也要承担非经济性的社会责任。这一时期,按照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进程划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5年,国有企业开始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社会责任意识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大中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对社会责任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等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以及承担的方式、范围都尚未达成共识。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在认识和实践上也表现的千差万别,同时,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清,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作用存有疑虑。因此,对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第二阶段,2006年以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入新时期。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借鉴,国有企业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国有企业不断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努力做到依法经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制定完善的职业发展培训计划和稳定的职工福利制度,同时切实维护客户关系,接受并及时处理顾客反馈意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和改进机制。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方面,建立了专门处理环境和能耗问题的部门,拥有完备的制度和措施。于此同时,国有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和公益事业,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连年增加,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切实推进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二、我国政府在推进国有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已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在数以百计的国际劳动保护公约中,我国政府只批准了22个。与SA8000标准相比,我国政府批准的劳动保护国际公约中至今还没涉及“劳动纪律”的任何内容,在诸如“提供卫生和安全教育”、“员工工资必须足以支付需求”、“选择供货商时要考核对方执法情况”等许多方面,我国既没有参加国际公约,也没有对此进行立法。(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体系尚不完善。我国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法律法规众多,体系十分零散,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法律监管存在诸多漏洞。(3)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还没有充分融入到企业经营理念之中,更不用说将其提升到战略层面。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机构或制度督促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然而这一点在我国几乎是空白,虽然《公司法》规定有一套“财务公开”制度,但这对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作用甚微。(4)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尚未建成。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西方社会的各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也陆续对我国企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我国尚缺乏受到企业界公认且被广泛适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三、我国政府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分析
1.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每个社会组织和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国有企业作为法人,也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消费者、政府和社区等,人数众多,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因此国有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时要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积极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可促使国有企业主动采纳节能与环保技术,自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我国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得到国有企业的支持。
3.市场机制不足以推进国有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尽管国有企业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但是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取决于其对实施社会责任行为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考虑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正外部性,当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与社会的成本和收益不同时,企业通过权衡实施社会责任行为的成本与收益确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决策将会低于社会最优化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市场机制不能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达到社会最优量,换句话说,市场机制推进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要克服市场机制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失灵,只能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纠正。政府可通过有效干预,增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获取的收益,或增加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所付出的成本,使社会与企业的成本和收益趋向一致,从而使企业自动履行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政府具有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势。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企业社会责任无法在市场内部寻求解决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要求国有企业对此负责。那么,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中的强势力量,可以通过自身优势来促使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政府是公共行政权的直接掌握和行使者,是各类重要社会资源的实际拥有者,且具有合法的强制力以及高度的权威性。政府不仅有能力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条款等正式制度强制国有企业自觉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而且也能够建立合理的奖励惩罚措施激励国有企业主动承担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
四、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建设中的作用
1.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法律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国家法律法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是约束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基础保障,也是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一,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第二,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我国在劳动、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企业经营的刚性底线。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部分现行法律法规以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需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可操作性较差,需要进行重新修订。
2.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配套体系,从投资、信贷、税收、土地、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方面入手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惩罚措施,营造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发展环境,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实行社会责任。第一,积极构建促进企业履责的金融投资环境,推进责任投资和责任信贷。引导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决策时纳入社会责任绩效因素,鼓励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对社会责任绩效良好的企业给予贴息和补助。第二,推行责任采购,对社会责任绩效良好的企业,给予政府优先采购支持。第三建立社会责任标识,促进责任消费,提升社会对企业社会责行为的关注。第四,对缺乏信用、侵害员工利益、污染环境、危害公共安全的企业,利用法律或行政手段,强制其履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3.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严格的监督和执法是国家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是要求企业守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各有关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督促指导,强化监管,不断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公正执法能力,建立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机制,形成政府执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团体监督和企业自律监督相结合的多渠道、全方位监督体系。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劳动用工、安全生产上违法乱纪行为要加大打击处罚的力度,采取必要的严厉制裁措施,促使企业遵纪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4.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建设中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是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督促企业改善社会责任表现的重要工具。我国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必须依据我国法律法规,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适应性。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政府主导,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框架,明确评价指标、标准、方式、奖惩政策等有关规定。二是推动行业组织建立自律和约束机制,制定本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督促。三是鼓励相关社会组织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收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积极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定期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不仅有政府立法、组织认证、经常性的媒体调查等,还建立了社会责任组织体系,以制度化保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在我国,政府在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起到了核心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立法、激励、监督和认证机制建设是中国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李培轶.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
每个公民的个人档案都涵盖了其整体职业生涯安排的所有记录以及总结。个人档案管理的社会价值便体现在它具有凭据功能,而对于下岗职工存在的个人档案管理在整个档案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档案流失现象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这种管理不当的不良现象,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这种现象。加强对下岗职工个人档案管理的强度,使其在进行再就业时能够发挥正确的作用。
一、 下岗职工个人档案管理所具有的实质作用
目前为了符合社会经济不断改革的新趋势,国内很多企业对内部都采取了必要的整治措施,目的是能够有效的减少支出成本,因此失业现象屡见不鲜。而如何能够促进下岗人员二次就业来保障生活来源便成为国家政府首要重视的民生问题。如今国内在就业方面呈现出就业同再就业共存的特征,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能够进行再就业。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间竞争力的不断增大,以及不断更新的高科技机器设备和富含科技的工作模式,这些变化使得下岗职工面临再就业时遇到很多困难。这种情形下,下岗人员所拥有的个人档案管理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进行再就业,同时还能有效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度。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改善目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合理化的档案管理来支持帮助下岗职工的二次就业,进而实现档案管理的社会价值。
二、 国内下岗人员个人档案管理现状简介
从整体上来看不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在企事业单位中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档案问题都显得越来越重视。在某些单位中还配置了专用于管理个人档案的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良好的管理机制,主要目的是为下岗人员争取到更多的自身利益。与此同时,某些单位在档案管理部门中还增设了开发利用档案管理的一系列服务项目,以这种方式为下岗职工寻找相应的二次就业渠道,增大他们再就业的空间。虽然有以上的档案管理方式能够促进下岗职工顺利进行再就业,可是其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不当之处的。比如说,在某些企事业单位中对下岗人群的档案进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相应的人力投放资金,将这种档案的管理视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负担。同时还会存在一种现象,在企业进行合并时,由于不够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很多下岗工作人员的个人档案不知所踪,更有甚者有些单位会违背政府相关规定将档案私自下放到下岗人员个人手中进行保管。而正是这些不规范的档案管理现象使得单位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为下岗人员提供有效的再就业信息,致使有损到员工应有的权益。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企事业部门中加强和改善下岗人员档案管理的制度,目的是能够正常发挥档案管理对下岗职工进行二次就业的作用。
三、 档案管理促进下岗人员进行二次就业的详细措施
各部门领导要对下岗职工档案管理进行广泛宣扬以提升其自身影响力。在企事业单位中对下岗人员档案管理所具有的重要性要做到充分认知,单位领导要不断加强管理档案服务水平的力度,最终目的便是能够辅助下岗人员顺利进行再就业。此外,要正确运用档案管理这项工作,使其作为对社会进行透视以及掌握社会就业动态的工具,进而有效促进其作用的正常发挥。
促使下岗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趋于社会化。档案管理正在发生变化,它正由企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管理档案进行过渡。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所具有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变得更加显著。因此,若想在很大程度上使档案管理发挥其作用促使下岗人员再就业,就应该及时将档案管理变得社会化。无论是在企事业当中还是在社会组织中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社会化得以实现。同时,国家政府还应投放合理的资金来处理现存的死档案现象,为了有效避免部分职工档案的流失,进而发挥档案管理服务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同工会各级部门之间要加强配合。若想处理解决下岗人员存在的再就业现象,国家政府便要加强工会间各级部门的整体配合度。所有的档案管理相关部门要同工会以及再就业单位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这样便能得到可靠的就业信息,以便为下岗人员提供服务。同时,还要对原始档案做相应的加工工作,在工会的协同作用下安排下岗人员到接收单位中,最终改善整体的再就业体系。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就业指导工作 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就业工作关系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关系社会稳定,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活跃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十分熟悉学生的情况,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如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将有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够。
一些高校存在“重教学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把工作中心仅局限于日常教学和教育管理上,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计划、要求,更没有对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的责任、权力进行清楚界定。在学校大氛围的影响下,辅导员把工作只局限于日常教育管理,对就业工作认识的重要性,产生了一些诸如“就业指导工作不属于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就业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作为辅导员无需多介入”等错误的认识。就业指导工作长期被辅导员所忽视。
2.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较低。
就业指导是大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包括信息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指导、政策指导、应聘指导和创业指导等内容。就业指导课程综合性学科,又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及法律等多种学科知识。因此,就业指导教师往往要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方能胜任这门课程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而高校辅导员们多数是刚毕业的年轻人,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不足,又忙于繁杂的工作,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学习探究就业指导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没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往往力不从心,难以把就业指导工作做透做好。
3.固有工作模式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业指导应连续、渐进地贯穿于大学四年之中。身处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天要应付大量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以抽出固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指导,致使就业指导仅局限于大四求职阶段的“临阵磨枪”,指导内容只流于简单的就业信息传达等服务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二、对辅导员更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学习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指导教师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做一个“多面手”。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我要求,通过参加培训、自学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对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能力培养、就业政策及法律法规宣讲、就业信息搜集传达和就业心理健康咨询等工作,从而满足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2.科学有效的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不应仅仅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是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四年之中。辅导员应从全局观点出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分层次逐步实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大一阶段,应结合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大二、大三阶段,应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弥补自身不足,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大四阶段,学生面临就业,辅导员不仅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还应该做好就业信息搜集与、就业政策解读、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工作。
3.树立“个性化”就业指导意识。
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就业指导不应“一视同仁”、”千人一面”,而应因人而异地采取“个性化”指导。首先,辅导员要引导每个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长,帮助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减少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增强择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其次,辅导员应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发展目标、能力水平和个人需求,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材施教地进行就业指导,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就业技巧,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最后,辅导员应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冷静地分析、处理各种就业信息,熟练运用所学的技巧,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4.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许多学生在就业观念上有偏差,存在不切实际、眼高手低的现象。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为择业时过分强调自我实现,把个人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缺乏对自己理性的分析,也忽略了社会的需求;一部分学生表现为盲目追求沿海城市、发达地区和知名企业,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偏远、落后地区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对于第一次就业考虑过多,盲目追求环境好、待遇高的理想职业,挑三拣四、犹豫不决,错失了就业良机。针对以上情况,辅导员应该对学生采取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一方面,通过咨询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式,解读就业政策,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从个人实际出发,结合所学专业和个人专长,逐步树立合理的择业目标,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大有可为,也责无旁贷。辅导员应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投身到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摸索新的工作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李睿.浅议高职学生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
[2]郑甜甜.浅析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0,(13).
[3]贾虹,陆志伟.围绕“四化“求突破,形成工作新特色――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0).
[4]张精华,蒋蕾.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J].科技信息,2007,(30).
[5]丁颖.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专业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J].高教经纬,2009,(07).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作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2-0019-04
【收稿日期】2015-10-27
【作者简介】王敏(1983—),女,江苏宿迁人,公共管理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 从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进步。以各大高校为例,凭借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各大高校成为了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办学主体,是培养高技能、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也对促进地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在实现社会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探究高校继续教育对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针对其目前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继续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从概念来看,继续教育是在知识经济兴起的大潮中,为适应我国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对专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补充模式。其教育主体是未能接受系统正规教育的非在职或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通过采取远程教育、面对面教育等教学方式,为学生获得能适应其自身发展的技能、知识、方法,创造可靠平台,从而促进有特定需要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从实施主体来看,继续教育实施的主体主要为我国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各大高校。从办学形式来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主要包括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两种。其中非学历教育主要有资格证书考试培训、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训、骨干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形式;学历教育主要有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形式。受教人员可以通过高校继续教育来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取高校或相关行业企业颁发的资格证书。立足当下,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实现服务地方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和必备途径,其兴起与发展符合国际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重要理念要求和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需求。
二、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围绕办学宗旨,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本着服务于民、造福社会的基本发展目的,在地方人才培养、企业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为高校紧密联系社会提供广阔的平台,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质量,有利于落实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通过人才培养、对企业进行技术支撑等方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结合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国内国际一系列发展限制因素,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和当下经济结构调整矛盾日益突出,高校继续教育在解决以上社会矛盾,推动我国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带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人才培养方面,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有助于高校为地方社会培养、输送适用人才。人具有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离不开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当前,我国地方各大高校凭借独特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积极推动继续教育发展,在调研社会企业、地方发展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培养计划,在人才招聘、人才培养及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吸纳并培养了较多具备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的高水平人才。而人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高校继续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满足了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成功范例来看,例如H高校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高校针对当地需求设置国际贸易、计算机技术、进出口经济等方面的课程,恰好满足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输送了较多专业性人才,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S高校位于我国西部山区,高校设置了食品加工、农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也为当地输送了适销对路的人才,实现了当地经济理念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腾飞。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培养满足地方特殊产业要求人才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当地社会人才短缺问题,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第二,从技术支持方面,高校继续教育为当地各大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技术指导、技术援助、综合管理等服务,对当地企业积极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作用重大。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促进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转换器。而各大地方多以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为主,一般自身实力较弱,经济科研力量有限,亟须高校对此给予一定的技术人才支撑,令企业在产学研、深入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具体实现途径来看,各大高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方式,一方面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科技引进,通过向企业推荐、引入自己研发的成果、技术等,并采用企业已有的生产资源、生产平台进行实际生产,促进企业生产模式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高校结合地方企业科研实力较弱等特点,充分运用自身的师资力量,让导师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对企业人才、技术等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从而使得企业从高校获取相关的技术支持、项目决策咨询、管理结构调整咨询等服务。例如位于我国沿海的Y高校,结合当地企业生产葡萄酒的现状,通过与当地相关企业密切合作,对此引入先进葡萄酒酿造技术和葡萄深加工技术,并安排本校继续教育指导老师前去对企业高管进行战略规划及预算指导,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技术培训,带动了当地企业顺利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进而,高校继续教育通过对当地企业进行技术、知识支撑,有效推进了企业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带动了地方企业的持续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从缓和社会矛盾方面,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就业难、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现象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继续教育依托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育设施优势,通过对当地下岗人员等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并积极吸纳学员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岗位培训,有力地缓解了就业难、就业结构性人才矛盾突出等问题,也带动了地方人员创业激情的迸发,有力促进了地区人才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随着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智能化、系统化系统已经逐步减少了工业对于人工的需求,大部分传统手工作业的工人面临失业的危险,社会待业人员数量增加。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老少边穷地区,失业率的提升无疑从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为当地治安动乱、社会公序良俗等方面埋下隐患,社会不公平现象层出不穷。对此,地方各大高校为其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对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创造必备途径。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等有效促进失业人员改变传统思维模式,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获得相应的技术知识,促使他们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获取适应社会变化的技能,进而有效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和谐,为地方维护治安提供良好服务,塑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地方各大高校在推动当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带动地方社会文化塑造与维护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作用和引导作用。通过对当地学员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有利于带动当地整体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三、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面临问题及解决措施 综上,当前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对服务地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继续教育起步晚、发展慢,并且面临着社会需求、市场导向等重重考验,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作用的发挥。对此,论文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陈述,并对此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以更好促进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各方面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促进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从高校继续教育目前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面临问题来看,首先,由于我国地方各大高校继续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仍不成熟,普遍缺乏其应有的特色和优势,过于侧重灌输式理论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员工作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专业设置来看,多为一些传统文理科设置,科目较为笼统,未能根据学员自身水平量身定制,注重了学历教育却忽视了非学历教育,难以满足学员提高自身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良好学术研究能力的需求,从而使得学院难以跟上当前社会和时代的步伐,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在为地方社会输送符合专业岗位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发挥。其次,我国高校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本科教育。特别是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方面,整体市场服务意识较差,缺乏对地方社会需求的真正调研,主要目的大多放在学校营利上,缺少对社会的调研,在教学方案落实中也缺乏对人财物的大力投入,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可靠性。此外,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及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高校继续教育直接与当地企业紧密关联,应当做好产学研相结合,并为企业输送一定的知识人才资源。但当前各大高校在继续教育方面缺乏与企业的直接对接和密切合作,在校企合作方面大多重视短期效益,在对企业深入调研,研究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策略等方面对地方企业支持力度和资源整合度仍然不够,导致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当地企业存在脱节,难以满足企业造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
众所周知,继续教育是地方各大高校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须在认识到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对症下药,从科学定位、加强调研、塑造特色等方面予以应对,采取恰当措施应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地方各大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有效发挥。相关措施如下所述:
关键词:高速公路;中水回用;人工湿地
中图分类号:U41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207-02
1前言
服务区是高速公路重要的服务设施。“十一五”期间,国家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达2.1万亿元。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国家再次提高了对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由于远离城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无法直接利用市政供排水设施,因而形成了独立的给排水系统。如何减少地下水开采,降低外排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成为高速公路服务区给排水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速公路服务区给排水系统现状
就京港澳(G4)高速公路而言,一般每50-60km设置一个服务区,每一服务区占地60-80亩,建筑面积一般在6500 m2左右。服务区内设置餐厅、商场、修理车库、公共厕所、加油站、综合楼等建筑设施。水源基本上为自备,大多依靠开采地下水,供水成本高;一对服务区的日用水量大约在500m3/d左右,其中2/3左右用于对水质要求不很高的公厕及场地冲洗、牲畜运输车辆冲洗、绿化景观、浇洒道路、汽车加水等;服务区污水均经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净化处理后直接外排,在不同程度上对周边水环境或农田造成污染;雨水均直接排放到服务区场地外。服务区污水、雨水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3 高速公路服务区中水回用流程
笔者本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节能减排的目的,积极寻找高速公路服务区给排水系统低碳运行模式,通过对京港澳(G4)高速公路湖南段服务区雨污水特点的分析,并根据服务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研究适宜于南方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高效经济中水回用工艺,使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雨污水资源化。将生成的再生水回用于服务区内公厕及场地冲洗、牲畜运输车辆冲洗、绿化景观、浇洒道路、汽车加水等,从而节约水资源,降低用水成本,同时使服务区污水达到 “零排放”,彻底解决因污水排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服务区中水回用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
在图2所示流程中,公厕、场地和牲畜车辆等冲洗污水均由污水管道收集进入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净化处理后流经人工湿地(结合场地绿化景观)处理系统,出水与服务区建筑物和场地收集的雨水混和进入蓄水池(可作为服务区消防水池和景观水池),再由中水供水设备经中水管道供给公厕、场地和牲畜车辆等冲洗和绿化、消防使用。从而实现从节约水资源和用水成本,实现污水零排放,构造绿色服务区,使高速公路真正成为生态路、环保路,这是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服务区给排水系统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
现场调查发现,京港澳(G4)高速公路服务区地埋式污水处理器出水水质见表1。
4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中水处理的研究
人工湿地技术由天然湿地发展而来,是由特定的介质(按一定比例设计的填料,如土壤、砂或砾石等),特定的植物(去污性能好、成活率高、耐水渍性强、生长期长、美观且有经济价值的生或湿生植物)所组成的复杂、独特的生态系统。它改变了湿地的传统形态,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改造,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水体的净化。
为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中水系统,笔者取用与服务区地埋式污水处理器出水水质指标相近的污水,采用垂直流人工湿地方式,在水力负荷为0.6、0.8、1.0、1.2m3/m2/d下,分别利用风车草和鸢尾作为湿地净化主要植物,针对COD、TN、TP三个主要污染参数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进水水质如表2所示。
4.1 COD的处理效果
人工湿地模型进水COD浓度在8.6~36.7mg/L时,出水COD浓度平均值在4.1~10.2mg/L。COD平均去除率随着水力负荷的不同在55.0%~86.8%的范围内波动。人工湿地在五种进水水力负荷下,对COD单位面积的去除量在5.9g/m2/d~22.9g/m2/d范围内。
各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模型对于COD的净化效果如图3所示。
4.2 TN的处理效果
试验期间,人工湿地模型进水TN浓度在3.3~7.0mg/L范围内时,出水TN平均浓度为0.2mg/L~1.8mg/L。TN平均去除率为58.98%~96.22%,单位面积去除量为1.4~3.0g/m2/d。
各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模型对于TN的净化效果如图4所示。
4.3 TP的处理效果
模型进水TP的浓度为0.2~1.4mg/L时,出水TP平均浓度在0.09~0.25mg/L。TP平均去除率为40.80%~80.94%,单位面积去除量为0.203~0.391g/m2/d。
各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模型对于TP的净化效果如图5所示。
实验证明,人工湿地对服务区地埋式污水处理器出水中的COD、TN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TP去除效果一般。但仍可满足《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相关要求。人工湿地可适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中水处理。
5人工湿地设计
5.1 设计参数
人工湿地采用垂直流人工湿地方式,见图6所示。设计深度为1.0m。上层为0.5m深的回填土;中层为厚度0.2m的卵石,粒径为20~50mm;下层为0.3m深粗砂和活性炭的混合物,粒径均为2~4mm,粗砂:活性炭比例为10:1。出水集流管道设于砾石填料层。主要选种鸢尾作为净化植物。最佳水力负荷为0.8m3/m2/d。
5.2设计举例
某服务区,单边服务区占地约22000 m2。服务区内设置餐厅、商场、修理车库、公共厕所、加油站、综合楼各一个。日用水量约250m3/d,客房、厨房和公厕日污水量50m3/d。按折减悉数0.8计,其他冲洗水回收160 m3/d。合计日污水量210m3/d。
按水力负荷为0.8m3/m2/d计算,垂直流人工湿地占地262.5 m2,平面尺寸L×B=26.25×10m,为廊道式布置,单廊宽2.0m,每隔廊道内布置一根布水管。
按照湖南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600mm,径流悉数0.6计,平均日雨水降水量为58m3。
则平均每日产生回用水:210+58=268m3>250 m3。可完全满足日用水量。
6结论
6.1高速公路服务区可以通过建立中水处理系统达到污水回用;完善雨水收集系统后,地下水取水量可望降低为约30m3/d(仅供给餐厅、客房饮用及淋浴洗涤用水)。公厕及场地冲洗、牲畜运输车辆冲洗、绿化景观、浇洒道路等用水均可由中水系统供给。
6.2试验证明,垂直流人工湿地可以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地埋式污水处理器出水的深度处理。出水满足《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相关要求。
人工湿地模型进水COD浓度在8.6~36.7mg/L时,出水COD浓度平均值在4.1~10.2mg/L。模型COD平均去除率随着水力负荷的不同在55.0%~86.8%的范围内波动。人工湿地在五种进水水力负荷下,对COD单位面积的去除量5.9g/m2/d~22.9g/m2/d范围内。
进水TN的浓度在3.3~7.0mg/L范围内时,出水TN的平均浓度为0.2mg/L~1.8mg/L。TN的平均去除率为58.98%~96.22%,单位面积的去除量为1.4~3.0g/m2/d。
进水TP的浓度为0.2~1.4mg/L时,出水TP的平均浓度在0.09~0.25mg/L。TP的平均去除率为40.80%~80.94%,单位面积的去除量为0.203~0.391g/m2/d。
6.3可选用鸢尾作为人工湿地的主要植物。其净化及景观效果俱佳。
6.4湿地处理出水可与场地雨水在蓄水池(兼做消防水池)内混和,经消毒后满足《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谭琴. 人工湿地改善湖泊水质试验研究,2009.
[3]白晓慧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哈尔宾建筑大学学报,1999,32(6):88-92.
[4]王圣瑞,年跃刚,侯文华等.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 湖泊科学,2004,16(1):91-96.
[5]徐德福,李映雪.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植物及其配置.湿地科学,2007,5(1):32-37.
【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应用效果
传统临床使用的康复训练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然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1]。为对针灸治疗在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将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0例中风偏瘫患者,男49例,女41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1.26±4.11)岁;病程3d-60d,平均病程(49.65±3.26)d;其中脑梗死39例,脑出血51例;左侧偏瘫50例,右侧偏瘫40例,患者均经颅部CT及MRI诊断,均符合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修订《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脑细胞等。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在此基础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偏瘫肢体为主要针灸部位,以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上肢穴位为肩、曲池、肩、合谷、外关、后溪,下肢穴位为环跳、太冲、阳陵泉、足三里、绝骨、风市、解溪,对于伴随语言障碍患者则加哑门、廉泉、通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辩证分析,痰瘀互阻型患者加双侧脾俞、血海、丰隆,肝肾阴虚型加肾俞、三阴交、太溪,气虚血瘀型加气海、血海,具体根据患者病情加减穴位治疗。每次上下肢分别其2穴,患侧采用补法,健侧为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两天。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运动功能评分(Furl-Meyer评分)进行观察[2]。
1.4疗效判定
基本痊愈:主症及体征均消失,患者语言清楚、思维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可自理;显效:主症及体征出现显著好转,偏瘫肢体肌力至少提高Ⅱ级,语言清楚;有效:主症及体征基本恢复正常,瘫痪肢体的肌力提高Ⅰ级,失语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主症及体征比较无变化[3]。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后观察组ADL及Furl-Meyer评分分别为(79.85±7.39)分、(68.58±9.21),与治疗前(36.52±5.06)分、(31.99±10.12)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痊愈14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6%,参考组痊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中风即脑卒中,为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疾病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然而治疗后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探讨有效的方法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3]。研究显示,中风偏瘫后患者出现后遗症是因为运动系统的高级中枢调控丧失,导致被抑制,原始的受到调节的皮层下中枢运动功能的释放,患侧肢体肌群间协调被打破,肌张力出现异常,肢体运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4],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病机可概括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病位之本在脑,然而与心、肝、脾、肺有着直接关系。通过针灸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进而对穴位及其周围组织产生刺激,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ADL及Furl-Meyer评分显著优于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参考组(P
参考文献:
[]]霍春暖,张雅静,王国平,等.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针刺治疗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6(10):11-12.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29(6):381-383.
[3]刘桂花.针灸治疗对老年性中风病人功能恢复影响[J].西川中医,2009,13(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