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验;战略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据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0%;全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15.0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0.05%;全国县域经济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9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3.01%;各项指标均比2008年有所增加。这些数据和发展趋势足以说明县域经济已撑起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河北省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是首都北京连接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门户。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其海陆和陆路的交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石家庄民航、唐山国际机场等则形成了空中运输网;邮电事业发展也异常迅速。发达便捷的交通通信条件,把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到了时代前列。

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业经济发达。全省发现矿产151种,查明储量的120种,排在全国前5位的34种。已经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石化为主的矿业经济体系。

河北是全国粮、棉、油、蔬菜和果品的重要产区之一。河北省蔬菜产量占京津市场的50%以上;石家庄以南各县素称“冀南棉海”;猪、牛、渔、蛋产量分别占京津市场的50%、40%、35%、50%。

河北省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文化遗产,有古遗址和古建筑群304处,历史文物与陕西省并列全国第一,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全国第二。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是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快速提高和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三、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008年,河北省县域实现生产总值1.15513万亿元,占全省的71.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0.2亿元,增长了10.6%。2008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5021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7.1%;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5.3%,提高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95元,同比增长11.7%。可以说,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要取得更大的成就,缩小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别,更应该重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逐渐拉大

从县域经济总体水平看,中等型和欠发达型县是河北省县域经济主体,两类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5%,但是GDP只占全省的34%。从空间来看,北部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南部地区。从发展的进度和潜力角度看,唐山、石家庄、廊坊等具有优越区位与资源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其综合城镇化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河北省2009年经济强县前30位中这三个地区就占了21位,而处于冀北的张家口、承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强县前30位中则没有出现。

(二)县域工农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尽合理

河北县域经济中工业企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普遍现象。工业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管理落后、知名品牌少,多数处于产业链的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直是制约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瓶颈。

河北省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较差。2009年,三产比重为15.7:53.0:31.3,仍需继续优化。

(三)市场经济体系有待完善

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政府部门是关键,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深化机构改革,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给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稳定、有序的环境。市场主体思想保守,县域之间相互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建立,限制了区域经济的规模增长,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河北省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2007年县域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已下降为5.7%,县域企业融资困难“后天营养不良”。

(四)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素质条件不足

河北省东南平原地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发展的聚集地。周边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对优越,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其他地区较高。承德、张家口各县由于地处山区,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基础设施都处于弱势地位,一直是河北省众多贫困县的聚集区。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缺乏已经凸显。尽管“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服和特殊人才优先录用”等政策有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县域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差,县域人才尤其是重要部门和领域的拔尖型人才缺乏,仍是制约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

解决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就要深入了解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分析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例子,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制定

河北省县域情况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不会有万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但我们可以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战略框架,供各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做为参照。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职能适时转变

县域经济要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能缺失。正确评估县域的客观情况,不能盲目夸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这就要求各县级政府利用科学方法、联合权威机构、聘请精尖人才察纳雅言,对县域的整体情况做好客观详细的整体评估。以县域的客观条件作为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最大前提。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给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稳定、有序的环境,要逐步落实“扩权强县”,并积极探索“扩权强乡”政策,积极向导向型、民生型、和谐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充分把握地缘优势快速融入京津

河北省环绕京津依傍渤海,区位地缘优势明显。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津正在崛起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两市的腹地辐射效应深远。在国内,河北省是华北的交通枢纽,是我国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必经之路。国际方面,是环渤海经济圈“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商品出海入境的集散地,为环渤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人力、空间支持。

唐山借助首钢搬迁已经打开局面,廊坊以两个轻轨项目强化了“京廊同城”,张家口拿到京津222亿元的4个风电项目。各地的发展说明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地缘优势优越,加快融入京津经济圈的步伐,是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的一条捷径。

(三)培育提高特色产业,支持农业发展

县域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特色产业经济。没有特色,县域经济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生命力。找准特色产业就是找到了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靠特色产业来增强县域经济水平,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才能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如迁安的钢铁业,承德的特色旅游业等。

大力发展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的基础。当前河北省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农业主导产业和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结合实际农、牧、渔相结合,形成“企业+农户”、“市场+基地”或“中介组织+农户”等多样化的产业组织运作,打造基地,扩大规模,发挥带动作用。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河北省大多经济落后的山区县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就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投资青睐,进而增加县域经济的规模和实力。反之,基础设施落后就会拖住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招商引资是让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方式。各县应该在完善自身建设,制定招商政策,优化招商服务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高精尖、高附加值、富民增收、环境友好的企业和项目,保障招商的量质结合。如近一段时期各地号召的工业园区建设就是一个良好的招商途径。

(五)制定产业扶持计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河北省很多县域经济都有其特色的主导产业,但由于资金链短缺、科技投入不足、市场扩展不及时等因素,没有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走入了发展的死胡同。针对产业的兴起、集聚、分工和扩展各方面的特点,组成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帮扶组织,为促进产业的做大做强扫除各种障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要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在单个产业的内部也要实现优化。实现产业的纵横两个方向扩展,尤其是由产业下游向产业上游发展,不仅能实现更高附加值,还可以减轻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智力和科技的支持。由于河北省靠近京津等中心城市,所以人才外流明显。为了吸引人才河北省一方面应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全力支持河北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综合化的领先人才,增加省内人才的自给自足比例;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经济补助和有前景的职业规划,吸引急需人才前来就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客观能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落后于国内先进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的不足,致使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竞争力,更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投入率和贡献率是各相关部门应该长期坚持抓好的工作。

六、结论

该篇论文从我国当前宏观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入手,由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状为切入点,最后总结出河北省发展县域经济应遵循的一般性的战略措施。但由于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情况复杂多样,各地应立足于客观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借鉴,结合一般性的经验和战略,这样才能找到适合本区域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Z].2009-2010.

2、河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0-02-26.

第2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我国的县域经济总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较高的份额,一些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更是在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一共有2072个行政单位被列入到县域经济统计的范围,全部县域单位的人口总数超过了9.6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为4734亿元,和上年相比增长了25.9%,约占全国的2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36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8%,约占全国的4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332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2%,约占全国的42%。县域经济的GDP约占全国GDP的60%。2002—2005年,全国县域人均GDP占当年全国平均数的比重不断提高,分别是71%、72.8%、74.8%、77.4%。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整合提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但同时,受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以及行政、财政、金融及整个宏观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即发达的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落后的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见表1)。由表1可知,全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在县域人口平均规模、总产值平均规模及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等方面的差异都很大。2006年,全国一共有204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预算超过5亿元,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144、28、26和6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的县全国共有118个,主要也分布在东部地区。百强县的分布表现出了同样的特征,主要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内。2005年,县域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67.5%;其中,人均GDP最高的百强县是最低县域人均GDP的16.1倍。(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差别的存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效益农业和兴办乡镇企业县域经济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比重约25%,从整体上来说,县域经济仍旧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工业方面,不少地区还是以生产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尚未形成,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过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3]以吉林省为例,根据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共实现GDP总额8577.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GDP总额1050.15亿元,比重为12.2%,第二产业实现GDP总额4417.39亿元,比重为51.5%,第三产业实现GDP总额3109.52亿元,比重为36.3%。三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67.1%和29.9%。可见,吉林省工业特征不够明显,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增长缓慢。[4](三)县域金融问题突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县域金融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县域农村金融体系(见表2)。但是,我国县域融资难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县域经济的金融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在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县域经济的分支机构开始退出市场,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严重不足。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农业发展银行专营农副产品的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农产品的开发、农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3.农村信用合作社融资能力较弱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但这种本身就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任务在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中没有得以实现,又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待遇的情况下,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融资能力趋于不断弱化。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实力。此外,县域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有些企业信用能力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条件。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银行“难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两难局面,县域金融生存发展环境不容乐观。[5]

金融视角下的对策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县域经济结构的构建和调整,需要金融部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金融部门支持构建合理的县域产业结构,必然要依托于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县域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进一步优化县域投资环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即与金融业的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其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打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需要在地方 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运作的整体工程。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建立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建立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进程。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制环境。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是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的前提;金融法制化是建设和谐金融生态的实质内容,是金融立法、执法与司法的综合体现。三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重点要放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上,加快信用立法进程,实现信用市场的有法可依;加快整合银行和有关部门的信用资源,避免信息分割与重复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积极培育各类信用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二)构建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需求由于我国县域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性与不平衡性,使得经济活动主体的层次特征明显。因此必须构建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社区互助金融相结合的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需求,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1.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体系,合理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机构改革与支持县域经济的关系。国家应通过不同渠道引导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纠正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严重偏离农村的倾向。要创新精简思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改造”优于“撤并”,把县域相应的分支机构逐步改造成以经营微小企业、小企业和个体户业务为主的专业零售支行,或者将所属县级支行整体移交给当地农村信用社。此外,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2.大力发展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一是结合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村股份制或合作制商业银行。二是进一步强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符合“三农”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三是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适当降低门槛准入条件,通过加强培训确保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四是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县域分支机构,进一步丰富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体系。3.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设置,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约束机制,严格风险监控考核,建立健全风险校正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增强服务功能,根据不同地区发展不同模式;适当采取国家扶植、地方政府负责制。4.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随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更高要求,因此,要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一是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县域农业保险体系;二是要拓展县域资本市场,建立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等机构,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5.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连续出台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农村金融业务税收优惠等一系列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扶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6.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金融创新是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只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金融才能与经济同发展。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金融也要不断创新,以增强其服务功能。要主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切实加大县域金融开放度,实现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创新服务。(三)县域经济中不同主导产业模式的金融支持从以上的分析看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支持,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获得的金融支持不能满足旺盛的金融需求。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产业发展模式各异。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分析县域经济中不同产业模式的金融支持。1.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农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即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属以农业主导型产业模式为主,随着县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以商品性农业生产为龙头,兴办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从农业主导县的经济发展来看,应着重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支持。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建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可考虑适当降低税率扶持。二是发挥货币政策的扶持功能,加强支农再贷款的力度;三是发挥农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在大型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适当发挥其政策性作用。2.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工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即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产值比重较高,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异军突起的乡镇工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主导县的金融支持应侧重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植政策。例如,县域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贷款准入门槛,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3.服务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服务业主导县呈现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应注重对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首先,县域金融机构应支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综合考虑旅游产业链的资金投向,合理分配贷款资金。其次,县域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满足旅游者的金融需求。例如,实现各银行的联网和拓展针对旅游者的消费信贷。最后,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第3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1、相比较而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受限,这导致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吸引力差。

2、高级技术人才匮乏。

县域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初级劳动力过剩,但是高级技术人才匮乏。由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引进人才之路举步维艰。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重农轻工,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重传统产业发展,缺乏改革和创新性的新兴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尚未协调发展。

4、受政策、体制影响较大,缺乏创造力。

当前,县域人口几乎占全国人口的70%。由于综合考虑国家往往将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放在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动力不足。存在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政府政策导向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缺乏高级市场要素,上述原因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且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深刻清醒的认识当前环境、形势的发展趋势,并根据我们自身的条件理清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并确定相应的新对策是抓住县域经济发展机遇期的关键所在。

1、明确发展思路,革新发展理念

目前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更缺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应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观,与时俱进研究新思路,不要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县域抓县域的单一孤立打法,而是应以工带农,统筹兼顾。

2、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引领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县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是用现代工业带动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全国强县的实际情况已经是最好的证明。

3、加快城镇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依存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础点。

4、创新县域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那么首先就应该创新县域经济制度,这是前提,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那么我们说的发展县域经济都是空话。为有效创新县域经济制度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应该从明确当前县域经济制度改革、创新目标和方向来对农业生产承包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坚决剔除阻碍县域经济以及农工一体化的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合理流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开放的市场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来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还要鼓励县域经济主体走集约经营道路,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益受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农工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5、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目标还是注重依靠政府主导的大项目,总想依靠政府直接统管来建项目,恰好不重视市场的调节和决定性作用。县域经济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丰富优势,不光靠政府建大项目,还应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和政策性问题,吸引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来投资服务地方经济,带动县域经济项目建设步伐,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当前,普遍重视政府投资的大项目建设,而恰恰忽视船小好调头的民营小项目小企业,这一适合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模式不容置疑、不能轻视。这可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三、结语

第4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50-01

1.县域经济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一种中观性质的区域经济,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民经济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在整个国家行政区划中,县域行政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社等更小的基层单元,作为一级贴金基层的行政机构,县级政府起着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沟通各业的重要作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域的范围内,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反映,我们可以把县域这一层面的经济,看作是整个国家的基层经济。如果把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说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那么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能否提高,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将十分巨大,关系到贫困县致富奔小康的问题,是关系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大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应放在战略高度来抓。

2.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在全国中等水平徘徊,与县域经济强省差距很大

从全国情况看,河北省县域人口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0%,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发展水平位于中等略微偏上水平。虽然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全国部分沿海省、县域经济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形式很严峻。河北省的县域GDP及县域财政收入等都低于其他沿海省份,尤其是县域平均财政规模只有山东省的二分之一,浙江省四分之一,江苏省的五分之一。

2.2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河北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逐年扩大,.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一长幅度,农民增收趋缓;另一方面,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偏低。非农就业结构的变化跟不上非农产业结构的变化,二者呈现不协调状况。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标准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而如果存在较大比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则无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到何种水平,都不能说工业化取得成功,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体制障碍。

2.3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际经验和经济理论都证明,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区域差距通常要经历先低一后高一再低的“倒U型”过程。主要原因是资源由效率低的地方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动的结果,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的问题,资源得到合理流动应使人均占有量差距得到平抑。河北省的区域差距基本处于差距扩大的阶段,且由于区域之间要素流动存在一定障碍,区域不平衡问题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差距日益突出。

3.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

有山靠山,有水吃水,有资源开采资源,有传统特产发展传统特产,依据这种比较优势理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执行的基本是“凭借优势,发挥特长,一县一业”的思路。有是什么发展什么的比较的比较优势发展思路容易被接受,便于操作和执行,但它可能抹煞经济发展中的创造力,增加技术创新、产品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惰性;也会使经济发展停滞在市场学所讲的“生产观念”阶段,只关注产出,对市场重视不够,造成产销脱节,生产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它还会造成经济发展因自然条件不同而产生的极度不平衡,而且是落后者有所托词并甘居人后;另外,比较优势发展思路是一种传统的稳步发展策略,在大家都在努力发展的时候,一般不会有出众的速度和业绩,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既定经济发展目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必须以现实为基础,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在保证继续发扬现有优势的同时,更大力度地鼓励县域经济向符合时代需要的市场型和知识型转化,争取发展的先机。

3.2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是一个可选可不选的模式,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首先必须普遍强化县域特色经济的意识,才能确立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大致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它是以农产品的种植为背景的。过渡阶段:形成一种或几种特色产品和服务。高级阶段:它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并且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生产为内容。

县域经济的三段式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要素的功能会逐渐弱化,另一些要素的功能将得到强化。必定使一些产品或产业成长壮大而另一些产品或产业萎缩。这就是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

3.3 促进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前30强的县域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靠资源强县,即资源型县域经济。资源型县域经济是指在一个县域内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支柱产业是依靠资源的优势是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在生产总值中(GDP)中,资源的开发及销售所占比重较大的县域经济。邯郸的武安,唐山的迁安、承德的宽城等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增长的主动力。必须把促进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走科技兴县之路,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并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强县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创造更为宽广的产业平台,发挥经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县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提高全省、特别是县、乡、镇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较为坚实的社会公众认知基础。要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在资金配套和税收减免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节能减耗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其次,走节约型道路,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县的最大劣势是容易受到市场需求萎缩的冲击,多数情况下靠出卖资源型产品获利,市场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不够,产业循环差,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无度开采,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如张家口的尉县、兴隆的煤炭生产,以煤炭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县域经济,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数生产单位都是靠提高煤炭产量和销售量来获取利润,这种粗放的产业,无论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资源供给方面都缺乏后劲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薄锡年,河北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6(13).

[2] 吴建民,丁疆辉,我国县域经济类型划分的研究[J],世界农业,2010(9).

[3] 杨勇,产业集群与县域工业园区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

第5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 政府行为 竞争 地方保护主义

一、引言

俗话说:县为国之基。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基础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由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来看,依靠外贸出口的中心城市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县域,有很多农民工就地安排工作,那时,有很多县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区域,从中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为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1]

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政府行为的合理定位和正确系统的行为导向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可以从个人和体制两个方面来更加透彻的探寻问题根源,并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二、文献综述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和论述,在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中有较多研究,主要在理论分析方面。

“国外关于县域经济增长理论的阐述主要有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2]实际上我国现在不仅仅在县域经济上存在着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而且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也存在着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只是两者包含的层面不同罢了。不平衡发展理论比较符合中国县域经济目前的发展方向,从全国比较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实例来看,县级政府确实采用了这种发展策略。

“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专门研究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说起,开始主要基于一些调研和工作报告,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着重强调,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了县域经济学分支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向,”[3]尽管如此,县域经济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查阅国内外关于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的研究文献和理论时,“大部分对政府行为的研究都处于静态的规范的研究,例如对政府职能的转变研究、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研究、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和分工的研究等,”[4]而对政府行为的研究并不多。那么从理论分析上看,由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独立的管辖范围和独立的决策权力,并且可以享受到竞争所获得的收益,所以政府间在发展各自县域经济时出现竞争成为必然,而从现实来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确实存在,综合两个方面考虑,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很有必要。

三、县域经济竞争激烈

“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性内涵。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激烈的竞争法则不仅要在企业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得以贯彻,而且也必然要在区域之间竞相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市场经济法则也无处不在。

(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县域间竞争激烈

为了更好的了解全国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情况,我国自2000年就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开展了评价工作。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关注县域经济的区域经济属性,根据各县域的优劣势做出判断,评价结果揭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考察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与县域的资源秉赋、地理区位、人文历史、发展基础甚至外部政策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全国两千多个县(市、旗)都被囊括其中,根据总量、均量、速度和效益四类14个指标对其进行具体评价,每年评价一次,从县域经济网相关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年的排名都有所变化,这说明县域之间为了提升自己的基本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都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和解决民生问题,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在于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二)地方保护主义是县域经济竞争的手段及结果

在我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既要为提高经济绩效又要为争取政治晋升机会而竞争,处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竞争压力下,采取一些极端措施也就在所难免,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县域政府追求地方利益产生的不良结果。其主要表现为对当地优势资源及商品和服务供求市场实施封锁、在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方面形成恶性竞争、为了增加税收提高绩效形象工程比比皆是、对污染企业只见例行管理不见实际成效等。

从对地方造成的危害来看,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封锁市场,人为阻止当地企业参与市场分工和竞争,缩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形象工程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而且重复建设不利于县城的长远发展;对污染企业的包庇和纵容,更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从对全国造成的危害来看,地方保护主义破坏了全国的统一市场,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区域间分工与合作不协调,最终导致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表现

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做研究时,我们不能仅考虑到县域地方政府的行为,因为县域政府的行为是在中央政策方针指导下进行的,那么就要首先分析中央政府对县域经济的指导方针和政策目标,在这种要求和引导下,再研究县域政府的行为会更加透彻和全面。

(一)中央政府提出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做了明确定位,提出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5]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由上可见,中央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做了具体规划,这表明中央政府在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已引起足够重视,明显意识到县域经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进一步完善确立市场经济这些经济发展目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体化,这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二)地方政府面对激烈的竞争对县域经济的指导

地方政府不仅要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针进行贯彻和落实,认真执行国家的经济政策,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还要在地方经济之间展开激烈的相互竞争。目前政府间的竞争已经在地方政府行为选择中占据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县域政府围绕吸引具有流动性的要素展开竞争,以增强本县域的竞争优势。“在这两种相互作用下县域政府的行为就是根据县域范围内特定的地理空间、人文历史和资源禀赋使各地经济发展具有特色化、多样化。”[6]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面对竞争时,一定要将当地具体的区位特点和人文环境与中央的经济政策和指导方针结合起来,寻找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五、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给县域经济带来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因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竞争中的政府行为,从第三部分分析来看这主要涉及的是县域政府间的竞争行为,所以本文接下来着重分析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后果,并紧接着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下铺垫。

(一)县域经济在竞争中的政府指导下产生的问题

城乡发展差距扩大,二元结构亟待解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较小且缺乏自主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工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使各县域的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分布不合理,盲目追求效益,不但导致县域经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而且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建设方面都留下来一系列隐患。

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县域地区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模式占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农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和科学指导方法。虽然县域政府比较重视发展工业,“但不少地方还是以生产原材料和提供半成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业附加值低。第三产业发展也比较落后,只有一些比较基础的服务部门,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难以满足社会需求。”[7]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

县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除了存在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县际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进入百强行列的强县(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相比之下显得较落后。由于县际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竞相争取引进外资等多方面冲突,地方保护主义在县际间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样一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盲目追求政治绩效,导致缺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在我国地方政府官员主要由上级政府任命,所以就会造成一种错觉,下级政府主要对上负责,期望获得上级的肯定和提拔,从而获得更高的职位与更大的权力,加之我国对政府官员政治绩效的考察越来越依赖于经济绩效的表现即,地方政府官员提升与否主要看其在任期间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8]这两者的作用下,地方政府官员对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没哟一个很好的规划,即使有良好的规划,也很难得到下一任的继续贯彻和落实。

建设市场经济缺乏经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但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任务还依然严重,尤其是走建设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没有前车之鉴,我们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同时以前的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明显不符合,这就要求政治体制也要有相配套的改革和完善,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及力度不足,对县域经济指导的地方政府行为难免存在问题,也给地方经济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

六、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界定

在经济建设方面,地方政府确实大有可为。但政府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明确哪些行为是必需的。重要的是政府做好自己权责范围内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运行机制,剩下的交给市场去做,依靠市场机制和要素分配原则自由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完善政治体制改革。面对激烈的竞争,地方政府始终明确自己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不是生产者、控制者和干预者,而是指导者和领导者,其制定的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机制应该是为了确保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充分和机会均等,保证起点公平,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拥有平等的工作机会。

其次,促进三大产业合理发展,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工业化不但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现代县域经济的重要标志。要继续大力发展工业,坚定的执行“十二五规划”中一再强调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商业、电信、金融等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三大产业合理发展,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提高县域经济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协调县际经济平衡发展。[9]要想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就要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协调县域经济平衡发展就要避开产业结构趋同这一经济现象,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民族风情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开展因地制宜的竞争,打造当地特色产业。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使县域经济间具有竞争力和差异性,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最终促进彼此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磊.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5).

[2]杨荫凯,韩冬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经济纵横,2005,(8).

[3]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王一鸣.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5]段安石,胡小红.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J].求实,2003,(1).

[6]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周克瑜,转轨时期我国地方政府的作用和经济行为的优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8]牛冬梅.政府竞争理论与地方保护主义[J].理论学刊,2006,(12).

第6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解决“三农三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强力推进。经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迅猛。

2007年,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地方财政总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20个,20亿元以上的有5个,超过亿元的90个。2012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旗县市区达到48个,超过20亿元的达到33个,全部旗县市区超过了亿元。2011年,县域经济总量前10名的旗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占到全区总量的三分之一。

2007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在“县域经济竞争力全国百强”榜中,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分列第58位、第72位, 2012年,已经上升到第10位和第23位。2007年,21个旗县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2012年,在“西部百强”榜中,我区进榜旗县数量居西部省区市之首,其中4旗县进入前10名。

据统计, 2012年,准格尔旗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伊金霍洛旗地区生产总值达625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鄂尔多斯飞速跨越的强力肌腱。与此同时,入围“全国百强”、“西部百强”的旗县均表现出与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类似的发展势头,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全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2012年,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区总量的59%。 县域经济不仅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部分进入“全国百强”、“西部百强”的旗县经济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尽管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发展水平低,整体竞争力较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全区还有约半数旗县的经济总量未达到百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的还有53个,全区尚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贫困县。党委书记王君说:“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不足仍然是内蒙古必须攻克消除的发展障碍。”

在2013年的全区“两会”上,赤峰市的代表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一个宏观目标,也是一个微观目标。如果有的旗县被甩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门外,就势必影响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不足就是潜力,目标就是方向。《2012年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市)研究报告》显示,内蒙古准格尔旗、托克托县、东胜区和牙克石市等32个旗县区市入选2012年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市,在各省市自治区总量排名中位列第一。

那么,如何挖掘县域经济的潜力,夯牢我区经济发展基石,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谋思路、找对策,并主要从产业培育、城镇化推进、生态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

大力做好产业培育。产业培育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竞争力。特色产业定位成为各县经济发展首先要破解的课题。巴彦淖尔市的代表说,要在市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如乌拉特前旗接壤包头市,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较好,要重点打造好“包钢西区”。乌拉特中旗、后旗有口岸优势且矿产资源丰富,要大力发展冶金、煤化工等产业。同时,前旗、中旗、后旗的畜牧业发展基础比较好,要加快建设规模化养殖业和生态家庭牧场。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磴口县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土地条件好,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集中搞好规模化养殖育肥,做大做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产业。

合理的产业结构、较高的产业素质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重点。包头市的代表说,县域经济在选准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布局上要集中具有产业相近性或关联性的企业,通过彼此的分工、协作、良性竞争,形成内涵式发展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伊金霍洛旗的代表说,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用新兴产业引领构筑产业优势,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例。要紧紧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拉动增长、辐射周边、服务区域的能力。

代表们普遍认为,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城镇发展的新组团,带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和林县的代表说,园区建设是推动县域经济的有效抓手。和林县依托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以“一园五区”为抓手,通过打造大盛乐经济园区、电力产业园区、石材建材园区、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红城煤炭物流区、大南山旅游园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电力产业和石材建材业,着力培育以云计算产业、煤炭物流、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动全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探索了一条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新路子,有力地支撑了和林县经济的发展。 鄂尔多斯的代表说,要立足区位实际和产业发展重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规划园区建设,并走集群化发展的方向。通辽市的代表说,每个旗县市区都要在现有园区和产业基础上,更加突出自身发展特色,使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和亮点。

以城镇化为抓手,加大城镇建设,深化“产城融合”,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城镇是吸纳集聚各种生产要素的主要载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源。布和朝鲁委员说,要以镇的建设为基础,把乡镇建设成“星星工程”,把旗县所在地建设成有相当辐射功能的中心城镇。进一步优化旗县区市政府所在地城关镇的空间布局,增强城关镇、建制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铁路、公路、航空、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城扩容提质。准格尔旗的代表说,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了可以为积蓄发展能量、增添发展后劲,而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第7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一、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经济集中度,还是财政收入和整体竞争力上,与东部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不到东部的二分之一。××年,东部地区县平均规模为亿元,是全国县域平均规模亿元的倍;而中部县平均只有亿元,比全国平均规模少亿元,仅是东部地区的%。二是经济集中度不及东部的三分之。××年,东部县超过亿元的个,占全国总数个的%;而中部县超过亿元的只有个,仅占全国总数的%(附表一)。此外在去年全国百强县评选中,中部仅获席,而东部达到席。三是财政收入仅为东部的三分之一。××年,东部县财政平均收入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亿元的倍;而同期中部县财政收入只有亿元,与全国基本持平,与东部相比差了近倍(附表二)。四是整体竞争力只有东部四分之一,根据第三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东部地区县竞争力评为级达个,占全国总数的%,而中部只有个,仅占%。由此可见,中部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相对东部都处于明显劣势。

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一直以来,中部地区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占有很高的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明显,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规模小,能力弱;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的技术含量仍然较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规模小,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目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正处于工业化早中期阶段;而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表明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对东部地区而言,整整慢了一个阶段(见附表四)。附表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对比

⒊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中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东部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年中部地区社会投资总额只有亿元,而东部地区达亿元,其总额仅为东部的%、占全国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中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年中部地区驰名商标在全国的占有率只有%,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年中部县实现社会商品消费总额亿元,仅为全国的%;而东部县达到亿元,占全国比例高达%。由于以上原因,当前中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财政收入占县比重比东部地区低了个百分点。而中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升,目前有半数以上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附表五:(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报期刊网、中国统计信息网和国家商标信息网数据整理)

⒋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年中部地区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只有亿元,而同期东部地区县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高达亿元,贷款余额仅为东部地区的%。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中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年中部地区科技产品总产值的全国占有量只有,而东部高达%,与东部相比差了个百分点(附表六)。四是对外开放度偏低。××年中部地区县域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占全国的;××年中部地区县域出口总额亿美元,仅为全国的,只有东部的%。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相对比较低的。

二、推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西部相比,优势并不突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东部县域经济有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西部有国家投资和政策的强力推动,而中部地区由于缺乏内外推动力量,县域经济发展呈明显劣势。客观地讲,中部县域经济落后东部地区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中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中部县域经济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⒈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无数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获得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中部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中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如有的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劳力资源丰富,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通过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中部地区县而言,在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不可能发展全方位、全门类经济,只能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和壮大特色经济。只有这样,中部县域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⒉以区域 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部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紧紧抓住“泛珠三”“泛长三”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所谓“东引”,就是要引进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大量西进寻找商机。中部县域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尽可能引进更多的东部民间投资。同时还要按照各自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的项目,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西联”,就是要利用西部建设东部大通道的契机,极力争取国家投资,搞好东西对接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中部区位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

第8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 支持 县域经济 国际经验

一、县域经济及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提出了“两个全面”的目标,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标志着我国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均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最基本的国民经济区域单元以及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县域经济的中心是县城、纽带是乡镇、腹地是农村,它把乡镇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当作其发展的重点领域,工业和农业齐头并进、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各种产业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城乡经济在县域经济处结合,农业与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处交汇,微观与宏观经济在县域经济处衔接。在我国的总人口中,超过70%分布在县域,这就决定了县域必然成为决定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的关键区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

目前,就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县域还比全国其它区域落后得多,发展还远远不够,纵然是东部地区的县市也不能例外,因为虽然它们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然较高,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缺失、产业结构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再加上在我国,相当大比例的农村是坐落在贫困地区的,这就越发造成了县域如下的不利局面,那就是严重缺乏一种社会活力,这种社会活力能够推动其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对农村经济的繁荣有所助益,又有利于县域地区财政困难的缓解,同时对协调一致地发展农村与城市地区的经济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想推动县域经济快速而健康地向前发展,需要强有力而高效的金融支持,没有金融支持的经济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克服地域与时间不同的限制对各种经济资源加以优化配置,恰恰是现代金融业最为核心的功能,固而,金融在加速发展县域经济的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必然是无可替代的。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县域经济情况的调查、整理、分析,厘清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金融支持情况,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符合实际的金融支持,以期为区域内经济融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路径。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最近一些年以来,以大量借鉴外国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前提和基础,关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的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一套比较完整的研究框架及体系虽然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已经被提出。范闽、伍绍平(2008)在对湛江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认为,研究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需要认真加以考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如下三个部分,一是体现经济增长速度的各种变量,二是储蓄率的提升水平,三是储蓄中有多大的比例将会向投资转化。何广文(2011)、何广文,李莉莉(2011)认为,要想找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地区本土金融服务机制的有效途径,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作为出发点是首先应该做到的,并在此基础上把它的现实特点及未来趋势厘清,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构建县域本土金融服务机制。庄岩(2011)在分析县域地区的金融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时,使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地提出了县域地区的金融状况和经济基础是两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尽管包括以上专家在内的许多学者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但既科学又完整的一套理论框架还尚未形成,在研究县域经济时,还不够全面,深度也不够,对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关系的研究,也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二)国外研究情况

1993年,对金融究竟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进行计量的一套合理的指标经由King&Levine之手被设计出来,以此为基础,他们利用80个国家、1960~1989长达30年间的数据开展了细致的研究,最终得出了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性极强的结论。并且借助于这之后的继续研究,他们发现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即经济的增长是由金融的发展造成的。1997年,经过Panicos Demetriades与Philip Arestis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即在各个不同的地区或者国家里,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有所不同,例如在德国这个国家,金融只有在发展到真实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后,那种单向的因果作用关系才会产生,而在美国则不然,蓬勃发展的金融业却会导致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2008年,MichaelK.Fung提出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观点,尤其是在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得特别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不断稳定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弱。

三、发展县域地区经济过程中可供借鉴的金融支持方面的国际经验

从世界各国为发展县域经济所采取的金融支持方面积累的经验来看,各个国家的国情尽管各不相同,其金融业也都采取不尽相同的发展模式,但却存在着一些具有共性的经验值得我们加以借鉴,这种借鉴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及有关政策意义十分重大。

第9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

县域,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在县域范围内有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占全国零售商品总额的1/2以上,加上农民从城市购买的部分,则达到70%以上,集中了货币流量的60%。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关系提高综合国力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中,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和完备的经济单元,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础层次,对于市域、省域乃至全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整体国民经济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设经济强县,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

从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产生,到以佩鲁(Perroux)为代表的增长极、发展极理论的广泛应用,到区域经济学家弗农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的提出,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既有广阔的国际背景,又有丰富的国内实践。

县域经济是多种经济成份高度混合的经济,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结合的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兼顾城市与乡村,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与分割,特别是通过全方位的创新,缩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过程,消除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形成的负面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构筑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

二、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优势分析

1、县域经济普遍具有资源优势

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县域经济的三大资源优势。坚持办大农业,走集约化和产业化之路,立足农业进行产业创新,对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尤其是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嫁接,系统地建设生态体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之路。

2、县域经济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优势

我国有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内,许多对城市消费渐趋饱和的经济成分,对农村来讲却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农村的潜力比城市要大。根据经学理论,当恩格尔系数达到一定程度后,市场需求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中国广大农村,在构成市场的三大要素(人口,需求,购买力)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

3、县域经济具有微观机制优势

县域经济最先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具有进行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良好环境与基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说明县域内的宽松环境和发展空间可使各种经济组织能够长期地保持生机与活力,所以说县域经济具有明显微观机制优势。

(二)、县域经济的劣势分析

1、县域经济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限制了县域经济的正常发展,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引导,资本社会化程度很低,经济要素分散,投资渠道不畅,区域壁垒森严,政府效能和市场作用同步弱化,这些问题阻碍和制约了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导致长期以来县域经济的单一模式:农业经济或者说是农村经济。

2、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明显的特色

特色是竞争力的体现,县域经济本身就是特色经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农业经济尚未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还在继续沿用几千年的习惯和经验,相对程度上靠天吃饭,生产过程落后,科技含量很低,手工操作,分散作业,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不高。

3、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问题,也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在县域范围内,改变农业的弱质形象,加快产业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县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农业的革命性进步,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快分散农业向集约农业的过渡,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跨越。

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1、县域经济所面临的新的体制环境与市场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市场机制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更为完善。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由于县域国有经济的比重较小,对计划经济的依赖度较低,再加上“九五”以来县域经济民营化战略的实施,使得县域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比城市要高,因而具有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

2、国际产业分工和地区合作以及区域重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产业分工和地区合作步伐加快,促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国家政策导向下的区域重组,试图通过市场机制对特定区域经济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期获得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期

1、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正逐步确立

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比重上升,农业比重相对下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三次产业结构已经进入二三一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县级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中,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工商税收比重显著提高。在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因此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

2、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产业更新换代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相当一批基础好、发展迅速的县域工业企业正在步入技术主导型的发展轨道,传统产业大多得到了改造,县域工业经济的基础不再是“五小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已经在有些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打破了传统发展的老路,在实现外延扩张的同时,结构化升级和内涵式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3、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当前,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民营经济已经在县域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民间资本开始主导县域经济的发展。

4、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

县域经济中已经出现了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企业、大集团,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跳出了县域范围,有效地突破了区域内资源的约束。落户县域的外资、项目越来越多,县域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县域经济已经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许多县不仅大量引进了境外投资,而且自由资本已经扩展到了境外,不少的名牌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大批三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县域范围内得到了发展,这同时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资本的转移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契机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看,“雁阵模式”的经济增长过程,使得欧美经济的增长像领飞的大雁,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日本经济的增长作为领飞的大雁又带动了“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增长,“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增长作为领飞的大雁则带动了中国沿海经济的增长。

沿海经济的增长已成为领飞的大雁带动内地经济的增长。起点低、底子薄的县域经济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快发展,就必须加入“雁阵”,汇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伴随各种保护性政策的逐步取消,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步伐会越来越快,“雁阵”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县域经济生产力布局,县域经济中的所有制及县域经济资源配置等多种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一)、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走工业化道路

就县域经济而言,工业化是“富民强县”的根本。富民,就是围绕奔小康,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强县,就是着力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活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实现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县域经济的生产力布局分析必须实现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

县域经济的发展表明,生产力布局的集聚正呈现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县城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一批经济强镇迅速崛起,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快速膨胀,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三是工业园区、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小区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区域经济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三)、县域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应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多元化转变

县域所有制结构应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多元化转变,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生力军。经过县属企业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尤其是县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县域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县域经济的资源配置要素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当前的县域经济,已不再是以行政区划为樊篱的封闭型经济,而是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配置资源,整合生产要素的开放型经济。特别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日益参加到经济的全球化之中,国际市场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的水平。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