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红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安县中医院药剂科,江苏 海安,226600)
【摘要】 目的 探讨和研究红花的生物学特征、药效和现代制剂的发展。方法 对关于红花的生物学特征、药理功效、现代制剂的发展和前景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结果 红花的化学成分接近60余种,药理功效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现代制剂在临床应用很广。 结论:红花及其成分的药理作用应用广泛,毒副作用很小,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功效和开发现代制剂系列产品,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红花;功效;现代制剂;研究
红花是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草药之一,近几十年来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在食用和药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特别是在心血管系统、肿瘤防治和妇科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着重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功效和现代制剂的研究发展做一综述。1 药理功效1.1 生物特征 红花又称草红花,为菊科草本植物的筒状花冠,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主要产于新疆、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生长期只需120天,土壤适应能力以及抗旱抗寒和耐盐碱能力强,适于我国西北地区人工栽培。一般夏季开花,当花色由黄色转为鲜红时采摘,阴干、晒干或烘干后生用。历代医学古籍和《本草纲目》中均有详细记载,具有“活血润燥、止痛散肿,痛经”之功效。1.2 化学成分 ①黄酮类: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其他有6羟基山奈酚、山奈酚、山萘酚-3-葡萄糖苷、木樨草素、槲皮素、槲皮素-7-葡萄糖苷、芦丁等;②脂肪酸类:有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亚油酸及其甘油酸酯类;③多糖类: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中乳糖以β键连接的一种多糖体;④其他:胡萝卜素、挥发油、蛋白质、脂肪、腺苷、双醇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1.3 药理功效 ①心血管系统:轻度兴奋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营养心肌、减慢心率等作用,兴奋呼吸、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对心肌缺血或梗死和心律失常、高血压等有较好的疗效;②血液系统:红花黄色素能延长血浆的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 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等作用,从而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栓的发生和发展,更好的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③抗肿瘤:醇类对TPA 所致的炎症和二阶段致癌过程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应用于抗肿瘤血管再生治疗;特别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浓度越高抑瘤作用越强,作用之间越长抑瘤效果越好【1】;④子宫:兴奋组织胺Hi受体肾上腺素α受体,对子宫有兴奋作用,还具有雌激素样作用;⑤免疫抑制:红花多糖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降低白细胞介素2水平及其活性,抑制T细胞的产生及其活性,是一种新型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调节剂。2 现代制剂研究与发展2.1 食用研究 红花的含油率较高,可制造人造奶油、烹调油、蛋黄酱和色拉油,完全符合“绿色和保健食品”标准;制作的蛋白质浓缩粉和分离物,可作为食物的强化剂,可提供天然食用的黄色素和红色素,是理想的食品添加剂;还可作为化妆品和纺织品的染色剂,对人体有抗癌、杀菌、解毒、降压及护肤的功效。2.2 药用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红花的许多化学成分和功效逐渐被发现挖掘,不断生成出各种胶囊、片剂、注射液、油膏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2.2.1 红花制剂 ①红花注射液:以红花为原料加水醇化浓缩提取而成的黄棕色的澄明液体,PH值5.5~7.0,每1ml相当于红花原生药0.5g ,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红花醌苷、红花素、新红花苷等;②红花滴丸:以PEC6000作为基质,液体石蜡为冷却剂,药物与敷料1:5配比,料温70℃ 梯度冷却制得红花滴丸【2】;③口腔崩解片:以红花黄色素为原料,填充剂、崩解剂、剂等为辅料,经过特定的制备方法制备,用压片机压片即得;④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将红花水煎煮、滤过、浓缩、醇化、调节PH值后加入稳定剂和活性炭处理,干燥或冷冻干燥后即得。2.2.2 复方制剂 ①丹红注射液和粉针剂:将丹参和红花分别提取、浓缩、去杂,按比例混合配制而成;醇化、活性炭处理、过滤、冷冻干燥后即得冻干粉针;②复方丹红滴丸:在丹红注射液的基础上,按滴丸配制方法制成;③丹红口腔崩解片:以丹红注射液为样本,筛选出高效崩解剂、填充剂和剂的种类和配比,再进行用量、矫味剂和助流剂优化,压片而得。④舒胸片:将三七粉碎成细粉过筛,川芎加水煎煮滤过,药渣与红花加水煎煮二次,合并三次煎液、滤过、静置、浓缩、干燥后加入三七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压制成片包糖衣即得;⑤舒胸微丸及缓释剂:以舒胸片为模型,提取精炼后制成微丸剂;加入崩解剂、微晶纤维素和乙醇后制备微丸,烘干筛选即得缓释剂。2.2.3 前景展望 虽然目前对红花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3】。比如在研制过程中存在着剂量较大、纯度不高、水溶剂不稳定、不良反应较多的缺点;还有很多的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没能研发和利用,临床实验较少等,应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3 小结
综上所述,红花在我国的栽培和食用、药用的历史悠久,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应用很广泛、毒副作用很小,应系统地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功效和开发现代制剂系列产品,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中医药事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勒玮,等.红花注射液对Hela细胞体外抑制的实验研究[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24(2):38-39.[2]于莲,朱光怡.复方红花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635-637.[3]康丽,等.红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8,10(6):136-137
“两难”变“两全”
2011年两会上,经济发展的一些“两难”问题又成为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热点,比如,如何在保持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如何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同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在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同时,不过多地增加企业成本……
这一系列的“两难”,都如黑格尔所说,是“两种合理性”的冲撞,考验着政府统筹兼顾谋发展的智慧。笔者认为,破解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诸多“两难”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举措。
要破解“两难”,首先要科学认识“两难”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两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而是通过努力,可以消除对立因素,增加统一因素,最后促成和谐融合的。比如既要保持GDP高速增长,又要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表面上看,是个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棘手问题,但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以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就可以在不增加原材料消耗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对一个地区而言,没有多消耗资源也能提高GDP,做到一举两得。
要破解“两难”,寻觅“两难”的平衡点是个关键。“两难”好比是搁在天平两端的载体,相互适当调整,就能达到平衡,“两难”就成了“两全”。比如既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又不能过多增加企业成本,这看似无法“两全”,但只要找到平衡点,“两难”也能“两全”。劳动者收入的提高,要看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在企业表现为利润)有多大,其中有一部分要留着扩大再生产’不是分光吃光,在这个前提下考虑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的幅度要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同比例。而劳动力工资的增加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增加,但如果企业在产业升级方面下功夫,淘汰落后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内部挖潜,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就能大幅减少企业成本,从而达到员工和企业双赢,皆大欢喜。
要破解“两难”,把握科学发展的基调不可缺。比如如何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同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个问题要从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上寻找解决的渠道。在传统观念中,城镇化就是“跑马圈地”多盖楼房,大量农田变成水泥砖块,这是在吃子孙饭。其实城镇化不一定要以毁坏农田为代价,如果利用一些小集镇进行改造,同样能达到城镇化的效果。举例来说,苏北某镇利用中小学撤并空下的校舍层基搞商品房开发,吸引乡下的农民到集镇安家居住,同时千方百计将濒临倒闭的两家大厂盘活,恢复生机,小镇上很快就吸聚了人气,人口由3年前的3000A剧增到8000A,迈出了城镇化一大步,而红线内的耕地一亩也没有占用。
要破解“两难”,还要克服“两难”背后的政绩躁动。我们要看到,许多所谓“两难”问题是官员浓厚的政绩冲动累积而成的。比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本不是个“两难”问题,而是一些地区官员刻意追求政绩,以粗放型增长提升GDP,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华东地区某县政府官员在招商引资中饥不择食,将华南沿海地区一些淘汰的化工项目大量移植到本地,建成规模宏大的化工园区,工业污水四处横溢,使该地区的粮食生产基地遭到污染,引起当地农民的强烈怨恨,最终酿成群体性上访事件。只要淡化政绩观念,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搞好经济发展,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这种人为制造的“两难”化为“两全”不是没有可能。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一条思维主线,经济转型可化“两难”为“两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使GDP增长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彼此兼容,可使城镇化与18亿亩耕地红线相得益彰,可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保持生态环境各得其所,可使劳动者收入增加与企业成本不过于增加互惠双赢。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双保,为县域经济增长保驾护航》。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作为一名肩负着光荣使命的国土工作者,我更加深深感受到:学习科学发展观,做科学发展观的忠诚执行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耕地保护,努力践行“保增长、保红线”目标,力求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我们国土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保增长主要是拉动内需项目落地,保红线就是18亿耕地红线不能突破。保增长是当前的中心工作,是大局;保红线是基本国策,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展“双保行动”,就是要通过更加积极主动的服务,使保增长的措施更实、更快、更有力;就是要通过更加严格规范的措施,确保扩大内需项目走得更稳、更实、更有序。“双保行动”将有助于构建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针对我县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双保行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着力研究破解用地难的对策。我们国土资源局要以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积极性,全面学习理论知识,深入基层调研,彻底解放思想,积极破解用地难题。一是要科学编制规划,留足发展空间。新一轮规划修编对我县今后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通过加强和省厅、市局的联系,做好规划的技术调整,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统筹安排各行各业用地,为今后的发展留足空间。二是要大力挖潜,盘活城区存量土地。通过实施土地储备计划,摸清土地存量家底,适时推出部分存量土地,保证用地需要,并加大旧城区的开发与利用,通过“退二进三”战略、招商引资战略,破解用地难题。三是尽力保障发展用地需求。为全力支持配合县委、县政府的XX发展战略,我们局要积极向省、市沟通汇报,千方百计争取省、市对XX县建设用地指标最大限度地支持,促使申报项目用地及时通过审批,尽量满足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其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着力研究破解耕地保护难的对策。我们局要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突破口,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而且要通过对村庄的集中整治,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迅猛发展,并且要使我县连续十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并有盈余的目标,确保耕地红线目标在我县的贯彻落实。土地整理实施后,农田质量标准、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以及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等均应达到全省最高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一是农田要集中连片,区内无零星分散建构筑物、无废弃地、无闲散地;二是田块要平整、规则,满足自流灌溉坡度要求和农业机械化耕作需要;三是水利设施要配套,农田排灌系统设计科学、合理,完全自流灌溉,满足当地农作物需水量要求;四是田间道路通达,布局合理,项目区农民通行和下地耕作方便,满足耕作和田间管理需要;五是防护林网要配套,主干路、沟、渠两旁均要营造农田防护林。
同志们!我们需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需要开动时代列车的乌金墨玉,也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需要高新区、开发区撬动经济的杠杆,也要自然区、生态区保持空气的新鲜;需要铁路、高速路通向新的高地,也需要阡陌纵横保住我们的基本农田。
针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左其亭等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体系框架,并探讨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践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3];各试点省份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4-5];孙宇飞等结合部分流域机构和典型地区的水资源管理部门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围绕“三条红线”考核指标的确定和指标的标准、监测、考核等重点问题,对“三条红线”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6];孙可可等结合影响“三条红线”分配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三条红线”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三条红线”的量化研究[7];陶洁等在分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内涵的基础上,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方面构建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及指标确定方法[8];窦明等基于“三条红线”约束,构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莱州市为例确定了“三条红线”指标,提出了不同分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9];蒋云钟等从制度的实施角度出发,指出了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建立了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功能需求框架,并探讨了支撑“三条红线”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10]。上述成果涉及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保障和应用等多个方面,但是对于“人水和谐”这一基本原则的把握,涉及不多。本文基于和谐论理念、和谐论五要素以及和谐度方程,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有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途径,为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和谐论简介
2.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水资源潜力,按照水资源利用的底限,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标准,并用最严格的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取水、用水、排水3个方面对水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指导思想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水和谐为核心理念,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通过健全责任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等方法,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从而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1]。
2.1.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的基本原则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a.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急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b.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c.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d.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e.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
2.1.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的核心内容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健全“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通过统一规划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进而实现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通过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推进节水技术的改造,从而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最终实现对入河湖排污总量的控制。
2.2和谐论
和谐是为了达到“协调、一致、平衡、完整、适应”关系而采取的行动[11]。研究和谐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称为和谐论[11]。和谐论主要包括和谐论理念、和谐论五要素、和谐度方程等。
2.2.1和谐论理念
(1)和谐论提倡以“以和为贵”的理念,提倡理性认识各种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提倡以和谐的态度来处理各种不和谐因素和问题。和谐的思想是和谐论的基石。(2)和谐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3)和谐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关注人和自然界的唯物辩证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认为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是必要的、可能的;主张人类应主动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4)和谐论坚持系统的观点,提倡采用系统论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和谐关系问题[12]。
2.2.2和谐论五要素
(1)和谐参与者:就是参与和谐的各方,也称为“和谐方”。(2)和谐目标:是指和谐参与者为了达到和谐状态必须实现的目标。(3)和谐规则:是指和谐参与者在实现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切规则或约束。(4)和谐因素:是指和谐参与者在实现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5)和谐行为:是指和谐参与者考虑各种和谐因素后采取的具体行为。
2.2.3和谐度方程
和谐度方程是定量评估和谐状态的基本方程。某—因素(Fp)和谐度(HarmonyDegree)方程[13]定义为:HDp=ai-bj(1)式中:HDp为某—因素Fp对应的和谐度,是表达和谐度的指标,HDp∈[0,1],HDp值越大,和谐程度越高;a为统—度,b为分歧度。a,b∈[0,1],且a+b=1;i为和谐系数,反映和谐目标的满足程度,由和谐目标计算确定,i∈[0,1];j为不和谐系数,反映和谐方对存在分歧现象的反对程度,由分歧度计算确定,j∈[0,1]。
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和谐论理念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在理性认识人与人之间矛盾、人与水之间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多方参与者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调整用水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和谐的态度处理人文系统与水资源系统之间的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和因素,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因此,人水和谐理念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
(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着力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水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在实施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和谐的态度处理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和谐论理念。
(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新时期水利改革形势下的治水方略,是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为了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系统地提出了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和责任考核制度四项制度,完善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体制。在实施的过程中,考虑到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不同,在进行三条红线指标分配时,划定不同的指标值,既保障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保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体现了采用系统论的理论方法解决多方参与问题的和谐论理念。
4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解读
4.1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
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主要是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取水环节,实现对河流和区域取用水总量的严格控制。在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时,对于跨省流域,各省份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都希望获得更大的水资源分配量,但是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这势必会加剧各省份之间的取水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了正确处理各省份之间、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基于和谐理论,从和谐论五要素的角度来剖析流域水量分配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跨省流域水量分配问题的和谐论五要素见表1。
4.2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
对于一个特定地区,为了使该地区总的用水效率小于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规定值,需要对各个用水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实行严格的用水管理。通常情况下,用水部门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四个部门[14]。在制定各部门用水定额的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利用水平有限,并且用水效率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因此各部门都希望本部门的用水定额被制定的大一些,这势必会导致各用水部门之间矛盾加剧。为了正确处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可以基于和谐理论从和谐论五要素的角度剖析各部门用水问题,为各用水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
4.3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排水环节,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对于某条具体的河流,首先需要确定该水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然后基于人水和谐理念,考虑水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各排污点的排污量。在确定各排污点排污量的过程中,各排污单位为了降低污染物处理成本,提高自身经济效益,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允许排污量,这势必会造成流域上下游之间,各排污单位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水体纳污能力的要求,保证河流湖泊生态健康,需要加强流域上下游之间、各排污单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可以从和谐论五要素的角度出发,分析各排污点的排污量分配问题。
4.4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和谐论五要素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健全“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控制取用水总量,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对用水过程中的用水效率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减小水环境污染,创建水生态文明[15]。
5和谐度方程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中的应用
5.1和谐度方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中的应用
对于某一流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又涉及多个用水部门,各用水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协调一致,尽可能地达成共识,合理分配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即做到和谐度方程中的“统一度”(a)较大,“分歧度”(b)较小[16],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区域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要求。从和谐度方程中还可以看到,为了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应该提高“和谐系数”(i),减小“不和谐系数”(j)。水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到众多影响和谐的因素,例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和水资源供需现状等。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为了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要求,必须提高这些因素的和谐系数,尽量在上述因素之间寻求平衡,既能够满足控制红线的要求,又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各用水部门的用水需求。例如在进行流域水量分配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和谐参与方的水资源供需现状、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于那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地区可以适当多分配水权;同时,可以完善水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杠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5.2和谐度方程在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中的应用
在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实施的过程中,和谐参与者是指该地区的各个用水部门,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和谐目标是提高该地区总的用水效率,尽快达到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规定值。为了尽快实现和谐目标,在制定各部门用水定额的过程中,各用水部门必须提高“统一度(a)”,减小“分歧度(b)”。影响用水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节水器具的推广情况以及人们的节水意识等。为了尽快实现用水效率控制,必须提高“和谐系数(i)”,降低“不和谐系数(j)”,从而使该地区总的用水效率尽快达到国家的规定。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a.大力研发有效的节水器具;b.通过大力的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c.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等。5.3和谐度方程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中的应用在限制水功能区排污总量的过程中,和谐目标是入河污染物总量小于水体能够承纳的最大污染物量;和谐参与者是指各个污染源,为了实现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控制。各排污点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服从流域管理部门分配的排污量要求,控制污染排放,即提高“统一度(a)”,减小“分歧度(b)”。在分配各个排污点排污总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区域经济的发展、污水处理技术等。为了实现对排污总量的控制,尽快达到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要求,必须提高“和谐系数(i)”,减小“不和谐系数(j)”。例如,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和污水处理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水排放量;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逐步减小污水的排放;加强对各排污点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排污量。
6结语
第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1年6月25日
土地与国情
第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2年6月25日
土地与改革
第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3年6月25日
土地与经济
第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4年6月25日
土地与市场
第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5年6月25日
土地与法制
第6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6年6月25日
土地与发展棗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第7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7年6月25日
土地与国家棗爱护我们的家园
第8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8年6月25日
土地与未来棗集约用地 造福后代
第9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9年6月25日
依法行政 合理用地
第1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0年6月25日
保护耕地棗为了美好的明天
第1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1年6月25日
1、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
2、规划用地、利国利民
3、用地要规划、规划促发展
4、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妥善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手段
6、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各项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
8、科学规划、合理用地
9、严肃土地执法、维护规划权威
10、严格执行规划、实施用途管制
第1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2年6月25日
1、规范土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2、培育土地市场,经营城市土地
3、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产
4、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5、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6、大力推行土地招标拍卖
7、建设一个稳定,公平,安全的土地市场
8、土地是国家和集体的重要资产
9、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10、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第1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3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
3、大力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4、严格土地登记,明确土地权属
5、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6、节约用地,珍惜资源
7、建设稳定、公平、安全的土地市场
8、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产
9、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10、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1、每年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
第1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4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3、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4、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5、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6、严格按照规划使用土地
7、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8、集约用地,科学发展
9、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土地市场
10、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1、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产
12、土地市场要坚持公平、透明、规范和法制原则
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5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3、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4、严格土地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5、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6、严格按照规划使用土地
7、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8、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9、严格用地标准,推行集约用地
10、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1、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12、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第16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6年6月25日
1、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二十周年
2、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4、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5、以依法用地为荣,以违法占地为耻
6、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7、科学规划,合理用地
8、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9、保护耕地是国策,合理用地是职责
10、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11、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2、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3、统筹规划各类土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14、依法土地登记,维护合法权益
15、国土资源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16、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7、土地整理,利国惠民
18、珍惜土地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19、严格执行土地计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0、依法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第17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7年6月25日
1、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 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3、 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4、坚守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红线
5、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6、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7、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8、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9、 遵守规划计划,严格依法用地
11、 坚决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12、 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政策,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
13、 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
14、 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5 、依法土地登记,明确土地权属
16 、土地整理,利国惠民
17 、统筹规划各类土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18、 改革完善征地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19、 实施土地督察制度,依法依规管地用地
20 、严格土地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第18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8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4、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5、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6、依法土地登记,维护合法权益
7、土地整理,利国惠民
8、推进土地整理,服务新农村建设
9、土地复垦,变废为宝
10、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1、依法依规用地,又好又快发展
12、加强土地督察,严格土地监管
13、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土地执法
14、合理利用土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15、科学规划用地,提高利用效益
16、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7、土地调查,利国利民
18、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19、规范土地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20、珍惜土地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19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9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4.保增长保红线,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5.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6.节约集约用地,造福子孙后代
7.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8.土地整治,富国惠民
9.依法依规用地,保障科学发展
10.加强土地产权管理,维护群众土地权益
11.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建设美好新农村
12.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3.加强土地督察,严格土地监管
14.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土地执法
15.合理利用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6.科学规划用地,提高利用效益
17.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8.土地调查,利国利民
19.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20.规范土地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第2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0年6月25日
1.手牵手同保生命线 心连心共护金土地
2.寸土寸金总关国计 一垄一亩承载民生
3.浪费土地就是透支未来
4.土地宣传二十年 用心保护每一天
5.有限土地 无限珍惜
6.加强土地督察 严格土地执法
7.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积极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8.卫星监测覆盖广 违法用地无处藏
9.依法管地促发展 集约用地节资源
10.用好土地监管一张图 下好土地利用一盘棋
11.耕地是红线 法律是底线
12.土地资源有限 科学利用无限
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14.一寸土地一寸金 管好用好万代情
15.利用与保护并举 规范与发展并重
16.坚持科学发展 坚守耕地红线
17.经济要发展 用地要严管
18.人多地少是国情 节约集约要先行
19.划定基本农田 实行永久保护
20.调结构 保发展 节土地 守红线
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1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二十五周年
4.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5.积极主动服务保障发展,严格规范管理保护资源
6.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集约要先行
7.土地资源是世代生存的基石,节约用地是持续发展的保障
8.土地哺育你我他,管好用好靠大家
9.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0.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1.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12.保护土地千秋业,珍惜耕地万代兴
13.今天不替耕地忧,明天要为粮食愁
14.耕地是红线,法律是底线,管理是防线
15.以依法用地为荣,以违法占地为耻
16.破坏耕地就是犯罪
17.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18.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19.农村土地整治,利民利乡利城
20.整治一方地,造福万家人
第2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2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4.建良田保增产,促发展惠民生
5.整治一方地,造福万家人
6.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7.加快土地复垦,改善生态环境
8.加强土地整治总体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9.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集约要先行
10.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11.依法用地促节约,严守红线惠民生
12.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3.节约集约用地,造福子孙后代
14.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建设美好新农村
15.加强土地产权管理,维护公众合法权益
16.产权要明晰,土地先登记
17.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8.以依法用地为荣,以违法占地为耻
19.破坏耕地就是犯罪
20.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2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3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发展是硬道理 节约是大战略
4.保障科学发展 坚守耕地红线 维护农民权益
5.严把土地供应闸门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6.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7.珍惜土地 爱我家园
8.优化用地布局 提高用地效率
9.保护耕地 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0.节约今天一片土 留给后人一寸金
11.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2.统筹规划集约用地 寸土寸金守土有责
13.推动确权登记颁证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14.加快土地整理复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5.严格土地执法督察 维护良好用地秩序
第2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4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4.发展是硬道理 节约是大战略
5.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
6.坚守耕地红线 保障粮食安全
7.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8.保护耕地 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9.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土地关系你我他,节约集约靠大家
11.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集约要先行
12.珍惜土地,永续发展。
13.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科学发展。
14.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15.加强土地督察,依法管地用地
16.严格土地执法,打击违法用地
第26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6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管好用好土地资源
3.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4.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5.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6.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7.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
8.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
9.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10.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实施总量强度双控行动
11.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三十周年
12.科学规划,合理用地
1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依法依规保护耕地
14.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15.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6.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7.严格土地执法督察,坚决查处违法用地
18.推动不动产登记制度落地,维护权利人合法财产权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的任务、环境、条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发生了变化,安全生产工作也出现新常态,安全监管人员必须以对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的要求,强化法治意识、红线意识、敬畏意识、治本意识、担当意识,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续稳定好转。我们应该学习“女排精神”的无私奉献,团队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四大精神,强化安监人员的五大意识。
强化法治意识
安全监管关键就是依法履职,依法履职就是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把依法行政作为履职的基本方式,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始终将学习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作为工作的脉络;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业务能力;通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努力营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动则说法、说则有法、人人护法的新常态。
强化红线意识
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坚决做到认识清醒、绝不含糊,安全发展、绝不冒险,守住“红线”,绝不超越。要以最坚决的态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用最严格的要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以最有效的手段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以严明的纪律狠抓安全生产,对各类履职不到位的要进行责任追究和警示教育。
强化敬畏意识
敬畏生命,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利益放在心上;敬畏制度,按章办事,安全生产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核心就是吃透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敬畏职责,真抓实干,时刻铭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兢兢业业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敬畏规律,尊重科学,安全生产规律不能违背,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基础、前提和保障。
强化治本意识
强化预防治本,防患于未然,要以问题为导向,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遏制事故的发生;要当好市场主体“守门员”,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切实筑牢企业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要加强科技应用,将“互联网+”广泛应用到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环节中;要紧跟供给侧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创新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上下功夫。
我国水资源危机的现状
洪涝灾害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江大河已发生了5次较大规模的洪水,仅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经济损失就高达2460亿元,占GDP的4%。水资源短缺危机。全国正常年份缺水约500亿立方米,海河、黄河、辽河流域,西北和东部沿海城市缺水严重。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旱灾高发,南方多雨地区季节性干旱也日趋严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存在供水不足问题的城市有400多个。水环境污染危机。我国河流水质III类以上断面接近总数的40%,海、辽、淮三河尤为突出(超过60%)。污染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水功能区的达标率偏低,偿还历史欠账还需时日。再看地下水。55%的监测点处于较差、极差水平。再看海洋。由于内陆带来的污染,近海情况也不好,不足二类海水面积占总面积的37.2%。复合型的污染特征突出。国外工业化道路走了200年,它是一个时期出现一个主要的污染问题,然后加以解决。而中国则是30年走过了国外200年的工业化道路,所以国外不同时期的问题在中国30年里一起都出现了,如重金属问题、氮磷营养物问题、持久性有毒有害有机物问题和二次污染问题等。
我国水危机的应对之策
加速完成“四个转变”。从我国水环境的形势和演变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已进入水环境调控的关键时期,亟待推进传统模式的全方位转型,具体来说就是完成“四个转变”: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水量管理向水量、水质联合管理转变,陆域管理向陆、海一体化管理转变,常规管理向常规与应急综合管理转变。实现降低水污染风险、确保水环境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三大目标。
确立“五维”调控目标。针对缺水、水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对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和伴生过程演变机理进行揭示,对它的规律进行认知,对它的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目标进行综合调控,调控目标是“五维”的:“资源维”,就是让资源可再生可循环;“经济维”,就是用水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社会维”,解决用水要公平,在不同的用水目标之间,代级之间,当代和后代之间、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用水要公平;“生态维”,就是要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环境维”,就是要保持水质良好。
关键字:统筹流域管理区域管理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度探讨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因此缓解水资源危机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 、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西部水少,沿海水多。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如今,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而且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近一半河段和九成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然而,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干旱与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1、适应国情、基于水情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社会各界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反响热烈,认为这是适应中国国情、基于中国水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与此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偏低,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水资源自然禀赋的客观制约,也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推波助澜;既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直接影响,也有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落实的深层原因。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这不仅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2、三条红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涵。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涵是“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是互为支撑、相互关联、具有逻辑关系的一个整体,体现了配置、节约、保护并重的理念。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要求妥善处理好流域内人与水的关系,合理分配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加强全流域取用水总量的管理,实现流域供需平衡;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求处理好流域内管理主体和管理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强化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科学实施严格的取水管理和定额管理;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要求处理好流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水体功能为主导,加强水量、水质、水生态的监控,从水质浓度和排污总量两方面保护水体,切实保证水体功能的良好发挥。
3、黄河水资源保护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角色与担当。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继 2002 水法之后,又一次在国家层面上且有直接对应关系的重要发展机遇。黄河水资源保护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快速提升流域层面的监管能力,从而全面带动整个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黄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要当好主角和配角两个角色。一是当好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主角,其三大主要任务是: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二是当好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配角,配合水调局做好相关工作。
4、黄河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黄河水资源问题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缩影,上述提到的各类突出问题,在黄河流域不仅都有,而且都很凸显。因此,在黄河流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基于对黄河治理开发的整体性和战略性思考,以及黄河治理开发对管理制度、体系和实施的需要,“最严格的流域管理制度”核心构成,即: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制度、最严格的水土流失监督监测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将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以及更艰巨的工作任务。李国英主任在关于如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制度的论述中指出,要建立黄河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并提出了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提升水资源监测能力、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快速处置机制等 4 项具体要求,为水资源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2、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与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要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国庆;仲秋;黄涛珍;丁守森;我国水资源政府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6年04期
关键词:绿色理念;经济发展;生态化转型;路径;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 01(a)-0000-00
Abstract: A series of crucial idea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guid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one of which is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dhering to the Win-Win i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s the strategic sel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deficiency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Idea, industry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ystem. Finally,it puts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the ecological economy , based 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ecological economy; path; Nanjing
h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南京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确立了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等“五型经济”的战略构想。南京市提出的发展生态型经济正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寻求经济和环保协调发展的一种体现。发展生态型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为南京培育增长新动力指明了方向。
1南京市发展生态型经济的现实背景
1.1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了践行生态型经济的道路抉择
绿色发展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坚定了南京践行生态型经济的道路抉择。近年来,南京立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既符合追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这一价值取向,又遵循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方向,这进一步坚定了“凝心聚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争当江苏发展排头兵”的信心。
1.2四个城市目标定位指明了生态型经济的发展方向
南京确立了“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四个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和生态型“五型经济”,正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推动建设“四个城市”的战略举措。发展生态型经济,将倒逼南京从目标设置、动力支撑和实践方法,全面调整思路和摆脱路径依赖,在现代化建设中占得先机。
1.3发展生态型经济源于对转型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认识
当前,南京传统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空间已接近临界点,现有的生产力要素投入和产出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重工业发展惯性依然很大。偏重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居高不下。环境压力高位呈现,突发性环境事件呈增多趋势,产业结构型环境风险客观存在,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发展生态型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南京谋求功能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4发展生态型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战略考量
南京市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在13个省辖市中排倒数第3位;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第8位,在13个省辖市中列倒数第3位;水环境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低于小康社会标准,城区河道黑臭现象较为普遍。随着南京被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唯一的特大城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推进,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约束将更加凸显。
2南京市发展生态型经济的探索实践
2.1发展战略演进
南京较早认识到绿色发展对实现现代化和提升民生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绿色发展落实力度。根据具体推进情况,可将生态经济发展实践分为三个时期:研究探索期(1978-2004年),南京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对生态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务实举措不多;强基筑本期(2004―2013年),2004年作出“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2006年批准实施《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11年出台《关于坚持生态为基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见》;创新提速期(2013年至今),出台《关于印发推进可持续发展“1+2”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和《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绿色引领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
2.2具体实践与成效
绿色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多年来,南京坚持以创新为核心动力推动转型升级,协调推进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4:40.3:57.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3%,石化、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占工业比重进一步下降。2014年,南京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居于全省第4位,绿色发展指数由2010年的65.7%提高到2014年的79.1%,增长幅度高于苏南地区平均水平。
能源资源利用更加集约。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15年,南京万元GDP能耗为0.62吨标准煤,比2016年的1.31吨标准煤下降了73%。通过实施铁腕控煤,倒逼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南京近三年的煤炭消耗量呈负增长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单位GDP用水量以平均9%的速度逐年递减。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在经济快速发展、重化工业规模明显扩张、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市环境治理力度不嗉哟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15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64.4%,比2013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6.9%。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地表水省考断面好于Ⅲ类比例提高至45.5%。
绿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不断深化制度改革,颁布实施了《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规章,制定施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等基础性、强制性、约束性的规划,出台实行了节能减排、脱煤降耗、治水减污、大气治理、环保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宗旨。在考核评价方面,坚持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体系,在今年的区域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生态环境指标占比达到21分(百分制),生态文明建设在五大建设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
3南京市发展生态型经济的问题与制约
虽然南京城市发展与环境改善呈现良性循环,但传统重化工业发展惯性与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之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之间、环境质量不高与群众更高诉求之间、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与群众对优美生态期盼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3.1绿色发展理念尚未真正达成共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指标至上的政绩观的影响,政府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方面,更多地倾向于追求经济发展的数量,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这是既是一种尴尬的事实,也是普遍存在于现实中的现象。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主体。部分企业环保责任意识不强,超标排放、非法排污和恶意偷排等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就是绿色发展的理念尚未牢固树立,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没有真正转化为行动。
3.2产业结构偏重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
南京重化工特征明显,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产业仍占较大比重。2014年,南京轻重工业产值比是20.5:79.5。与综合实力相当的副省级城市相比,南京重工业比例高于武汉(23.1:76.9)、大连(24.5:75.5),宁波(27.5:72.5),明显高于杭州(38.9:61.1)、成都(48.5:51.5)、青岛(38.8:61.2)等城市。南京工业煤炭消耗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第2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第5位,氮氧化物排放量居第3位,烟粉尘排放量居第4位。单位GDP能耗在13个省辖市中排倒数第3位,单位GDP用水量是北京、深圳的2-3倍。
3.3经济增速换挡制约了产业绿色转型能力
“十三五”期间,南京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支压力以及企业与产能清出后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下的“合并阵痛”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矛盾可能会短期激化,并波及到社会稳定。产业的绿色转型,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结构调整等均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重化工产业的发展转型面临着资金投入、市场、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产业绿色转型压力巨大;随着污染企业关停搬迁整治力度的加大,企业环境准入标准的不断提高,地方政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大,保生态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3.4生态环境质量依然是最突出的短板
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与环保部新颁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2016年)中“优良天数比例≥8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第8位,在13个省辖市中列倒数第3位。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较低,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比例低于小康社会60%的标准;城区河道黑臭现象较为普遍,城区黑臭水体占所测断面的50%左右;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尚未100%达标。噪声污染投诉居高不下,建筑施工噪声扰民现象较为突出。环境安全风险依然偏高,固定风险源单位得规模数量在全省位次居前,环境风险的防范形式依然严峻。
3.5绿色发展的协同保障机制亟待健全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考评体系、法规保障体系、联动管理体制、政策激励机制、目标倒逼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按照“发挥市场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管治各类污染,引导社会参与”的要求,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如何建立健全污染防治的全防全控、联防联控体系,如何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如何充分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破题。
4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生态化转型的路径
4.1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必须坚决杜绝“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的现象。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合理设定资源能源消耗上限,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制革、制药、电镀、印染、有色金属、农药等重点行业规模限值,切实将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必须强化红线意识,按照“生态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转换”的要求,对生态红线区域严防死守,限期清理现有不符合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确保生态红线区域环境质量不降低。只有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才能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才是真正的发展生态型经济。
4.2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规划引领发展,科学规划才能引领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入实施“多规合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多规合一”,以功能定位约束空间规划、约束开发强度、约束用途用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发挥规划环评的源头预防作用,推进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有关专项规划等领域规划环评,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开展江北新区规划环评试点,探索重大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对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规划,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负面清单管理试点”。
4.3以绿色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引导作用,强化环境硬约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用高端、高质、高新“三高”实现耗能、污染、排放“三降”。严格环境准入要求,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新增产能布局,积极探索对新增产能实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总量控制指标“双控制”;健全产业结构、生态空间和总量控制“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模式,全面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把项目准入关;对于不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必须坚决否决,严禁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显著降低石化、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轧钢、水泥、船舶及国家和省明确的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分类有序淘汰相对低端和过剩产能企业。
4.4打好补齐生态短板攻坚战
良好生态环境是支撑生态型经济发展的最大本钱,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民生优先,聚焦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在确保完成空气质量考核目标的前提下,力争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系y开展水污染治理,铁腕治污,让城乡水体清水长流;科学防治土壤污染,协调推进污染防治、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三大举措,从源头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和生产生活环境。尽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突破性改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感。
4.5用最严格的制度提供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硬指标,严格的制度体系是绿色发展的硬保障。必须抓住江苏省作为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机遇,大力推进南京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制度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型经济的引导作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快清理和修订现行制度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权交易管理等法规规章,修订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法规;按照严于国家和省标准的要求,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制定南京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按照依法依规、党政同责、归属明晰、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原则,建立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坦,王天天,高帅. 遵循生态文明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位经济社会发[J]. 环境保护,2015 (16): 12-14.
[2] 路云霞,李文青,刘海滨等. 基于生态文明的地方环境立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