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水农业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我国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是保障全县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阐述隆德县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的必要性,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隆德县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隆德县 节水农业 现状 对策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西麓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在东经105°48′~106°15′,北纬35°21′-36°47′之间。东西宽41km,南北长47km,国土总面积985km2,人口密度184人/km2。全县共有13个乡镇,127个行政村,624个自然村,2009年总人口18.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9 万人,回族人口1.76万人。隆德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区生产总值80307 万元,人均GDP4451元,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1/4,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400万元,相当于宁夏平均水平的7%,全县土地资源总面积147.75万亩,农耕地总面积58.2万亩,灌区面积 11.1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15亩,人均占有水浇地面积0.62亩。
全县属渭河水系,境内有唐家河、什字河、好水河、渝河、甘渭河、庄浪河、水洛河七条支流自东向西分布,为典型的水资源输出区。全县水资源均来源于大气降水,无过境客水补给,多年平均降水量5.191亿m3,降水深486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42mm,水面年蒸发量8.29亿m3,为宁夏境内水面蒸发最少地区之一。全县属典型西北内陆干旱区,平均干旱指数为1.7。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7214万m3,径流深73.2mm,地下水资源量4210万m3。
地表水资源严重紧缺决定了全县发展灌溉增加粮食产出的潜力已十分有限,发展高效用水的节水农业,维持旱区粮食产量的稳定成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始终是全省面临的紧迫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任务来抓,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的研究、建设和应用。
近年来,节水农业技术在全县有了很大发展,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滴灌等开始推广应用,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地膜覆盖保墒技术避免了土壤无效蒸发,大大提高了农田水分的利用率。根据测定,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后,净灌溉定额可减少30%-40%,产量增加20%以上,节水增产效益极为显著。全县全省推行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该项技术从2008年示范667hm2,2009年推广1333hm2,迅速扩大到2011年的10667hm2。全县推广示范的特色农作物膜下滴灌技术抑制蒸发,保墒保水效果显著,其灌水量减少40%以上,产量可增加15% ~ 20%。节水农业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全县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1.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全县水资源紧缺的战略选择
节水灌溉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节水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还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情况十分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是保障全县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发展节水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推行节水灌溉农业的过程,就是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建立面向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的节水型农业结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行农业节水工作,也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实现适时适量灌溉,满足作物的水、肥、气、热的综合要求,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节水农业,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系统的需要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对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农业节水改造,减少农业用水,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加地区生态用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节水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节水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全县节水灌溉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受群众思想认识的条件限制,地区之间很不平衡。经济条件较好,群众文化素质较高的河谷川道区群众自筹资金能力强,投劳投资多,发展速度快,技术水平高,形成了良性循环;经济条件较差,群众文化素质的山区拿不出足够的地方配套资金,投劳投资相对较少,发展速度较慢,尤其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使用方面差距更大。
2.节水设备和节灌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全县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备和产品及材料的生产单一、分散零乱,即使农民接受培训,也难以正确掌握各种技术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抑制了农民购买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其次全县的节水农业技术亟待发展,节水农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不相适应,这已成为阻碍本县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3.节水农业研究与灌溉工程结合不紧密,没有(上接第80页)充分发挥效益。
目前,全县推广的节水农业技术大多数仍属低水平,而且在现实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不少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节水农业设备和材料质量不稳定、性能较差、品种较少等。另外,全县的节水工程普遍规模较小,大多与周边灌溉工程共用同一水源,受供水条件的限制,这些小型节水工程无法按其特定的灌溉制度进行灌溉,渠系节水与田间节水脱节,灌溉与农业脱节,节水效果不显著,有些工程节水设施很先进,但缺乏适宜的农业技术与之配套,农民享受不到节水的效益,主动节水的积极性不高。
三、全县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要实现全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依托科技进步,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
1.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
在充分掌握全县农业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各种手段,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一致,共同推进。把发展节水灌溉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制定鼓励节水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对节水的积极性。
2.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在充分应用传统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全县旱区小流域的水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通过就地入渗、异地拦蓄利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综合生态经济效益。根据不同地区农民对科技认识和经济基础情况,推广适宜的节水技术。在经济薄弱,劳动力富裕的乡镇区域可以推广沟灌、小畦灌、修梯田等技术;在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区域,可以推广膜上灌溉、滴灌、喷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3.加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基础研究,节约水资源,是实现隆德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推广节水增效技术是全县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农作物需水规律、灌溉用水定额、评价指标等基础研究工作和节水灌溉基础研究,特别是节水管理和节水经济的研究,积极开展雨水资源、县城生活污水资源等的高效利用。在总结各地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应用推广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研究适合本县发展的各种节水灌溉设备设施,通过改进和创新,提高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积极寻求科研院所技术支持,配合设备生产企业搞好节水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加速节水灌溉设备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的综合应用,将高效节水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实用新技术开发,为农业节水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集雨水窖;蓄水;饮水安全
On medium-sized irrigation Haiyuan County River of key project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Wang Zheng-fu
(Zhongwei Haiyuan County Water AuthorityHaiyuanNingxi755200)
【Abstract】Haiyuan County successive years of drought, increasing water scarcity, severe constraints of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fe. Library irrigation area water facilities as incomplete, water use is low, medium irrigation Haiyuan River County is one example.
【Key words】Cellars;Water;Drinking water safety
海原县位于中国西北东部黄土丘陵地区,是宁夏中部干旱的重点地段,长期以来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严重的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连年的持续干旱,使原本有限的水资源更趋紧张,水资源条件与需水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尖锐。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干旱、风沙、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经常发生。群众生活水平与川区还有很大差距。而现有库井灌区由于水利设施不全,水资源利用率低,海原县西河中型灌区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1. 灌区骨干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项目区位于海原县西河流域中部,距县城西北方向约25Km处,属清水河系西河流域,土地平坦,连片,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年均降雨量380.0mm, 灌区对解决山区群众温饱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项目区种植作物主要以特色产业小茴香和硒砂瓜为主,小茴香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茴香种植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辐射到附近的关桥、海城、史店、曹洼、树台、贾塘等乡镇,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区域优势支柱产业。该镇种植小茴香的核心区在西安镇园河村,以园河村为核心区逐渐辐射西安全镇,就该项目区小茴香种植面积已达6.69万亩(其中库灌面积0.58万亩,井灌面积4.7万亩,库井掺灌面积1.41万亩)。小茴香产业已成为中卫市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是项目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硒砂瓜产业作为海原县的特色经济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市场已扩展到北京、重庆、珠海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已经形成了绿色食品的品牌优势。
项目区分西安灌区和关桥罗山灌区,西安灌区灌溉水源为园河水库和169眼机井,罗山灌区水源为陈堡村的2眼机井和陶堡水库。项目主要水利设施配套大多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对解决山区群众温饱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2.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制约海原县库井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利设施不全,水资源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
2.1土地资源丰富,水利设施不全,水库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1.99万亩,现状灌溉面积0.58万亩(不包括1.41万亩的库井掺灌面积),灌区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全,配套程度差,同时,也因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致使现有灌区灌水困难,也难以达到灌区建设规模,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2.2工程老化失修与配套不全,水资源浪费严重。
灌区主要水利设施大多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国家投入少,主要是民工施工完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低,先天不足;加之运行时间长,维修资金缺乏,老化损坏严重,渠道衬砌完好率不足10%;另一方面,灌区现有引水灌溉渠道配套不全,缺乏必要的调控工程和量水设施,灌区渠道基本没有衬砌,而斗、农渠大都是凑合过水的“临时设施”,有的灌区甚至干渠淤积破损到几乎都没有渠形,配套程度很差。灌溉期间,造成大量水资源渗漏损失严重。
目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库灌区为0.50,井灌区为0.6。由于缺乏节制闸等调控工程,水资源无法合理调配,导致上游渠道引水过量,水资源浪费严重,下游渠道引水不足,灌水困难的问题,也造成灌水技术粗放,不利于灌区节水灌溉和改造与实施。
2.3田块面积大,水资源利用率低。
灌区现块田块面积多为0.5~1亩,田块面积大且不平整,同时由于灌溉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灌水技术粗放等原因,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仅为0.8~0.85,综合灌溉定额330m3 /亩左右。
2.4供水水价低,不利于节约用水。
灌区现行的供水价,水库灌区为每亩3~5元/次,远低于供水成本,长期低偿供水,致使供水工程运行维护难以为继,同时也导致灌水粗放与水资源浪费,不利于节约用水,水价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杠杆调节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 项目规划建设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增加灌区调控手段与量水设施,彻底改变灌水粗放现象,建立起节水型农业发展模式,根据以供定需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改旱地为水浇地,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转变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将项目区建设成为满足海原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高标准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示范基地。
3.1项目区灌溉面积由现状6.69万亩发展到8.8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15万亩。
3.2该工程建成后全部以管道输水进行灌溉,根据《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管道水利用系数取0.98、喷灌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2,则喷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滴灌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7,则滴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5。
3.3进行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改革,逐步增强灌区管理和经营活力,使灌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通过计量设施及用水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按方收费,优化配水,提高水利用率。
3.5通过项目的实施年可节水700余万m3 。
4. 节水改造实施的意义
海原县农业综合开发西河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改善项目区水利设施状况,缓解项目区灌溉用水矛盾,实现节水增效,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农业为目标,为在项目区内推行灌溉管理体制和水价改革,实现“配水到户、定价到户、收费到户”提供基础设施保证。该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推动海原县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农业、促进灌区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对推动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以及密切党群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农业建设
1引言
水是生命的根本,是不可代替的资源,同时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水平和人口的不断提升,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地区缺水大旱,农业得不到水的灌溉,而且农业灌溉效率低下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一系列问题都警示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将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越来越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国家实施了滴灌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方式,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使灌溉技术脱离人工控制,运用自动化的技术进行农业灌溉。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节水技术。
2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概述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是针对高效利用水资源而实施的一项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脱离了人工的控制,自动控制的滴灌技术更加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节约成本。
2.1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含义
节约水资源是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直接目的,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技术,高效率用水资源,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改变水资源浪费和农业灌溉不合理的现状。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通过滴头,每次用小量的水准确直接的对土壤进行灌溉,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不仅完善了灌溉技术的不足,同时也促使灌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发展现状
农业灌溉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灌溉技术,以喷灌和滴灌最为普遍。我国也大力推广滴灌技术,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滴灌技术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滴灌技术在世界上也得到广泛应用,一百多个国家实行节水灌溉技术。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3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的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农业上,推动了农业的科技化发展,自动化的灌溉技术,不仅减少了药物对农作物的伤害、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节约了人力物力。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和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滴灌实践技术为案例具体介绍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的应用研究。
3.1以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为例
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了自动控制滴灌技术,运用网络和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技术对土壤进行控制。实现了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为实验基地的每块土壤进行精准的灌溉和管理。
3.1.1滴灌系统规划布置
滴灌系统规划布置的首要因素是泵站位置的选择,位置不能选择贫瘠的土壤,相对集中靠近路边的位置是最佳选择,其次输水管道的选择也应该合理,项目资金节约化,管道的内径和长度要适宜。设备选择先进、适用、合理的这样能更大的发挥滴灌技术的作用。管道的选择要考虑土地、水源等,尽量使管道系统相对均衡。
3.1.2控制调节和保护设备
自动控制滴灌要控制好设备的保护和技术的控制,电磁阀的设置要考虑便于管理、控制流量等,在首部水泵前安装逆止阀。排气阀要安装在干管始端。压力表、阀门箱要安装在合理的位置,便于维修和使用,同时也避免受冻。
3.1.3滴灌系统电路设计
电路的设计很关键,采用交流电磁阀控制,控制滴灌电磁阀配送和输出电。
3.2以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为例
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于2013年就开始建设,经过几年的灌溉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节水用水经验,使用了自动化控制滴灌技术,为其他地区的自动化滴灌技术的发展起了带头作用。
3.2.1项目建设情况
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启用了自动控制的滴灌技术,主要农作物是百香果。其灌溉采用的是两种方式结合灌溉,冬季采用周边山塘水进行大水漫灌,在农作物生长期则采用滴灌技术。
3.2.2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自动控制灌溉技术能够将水资源和化肥平均的分配到土壤中,让农作物更好的平衡吸收。自动化的控制会对流程中每个步骤进行严格的检验,使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系统自动记录每个灌溉系统的运行时间和总水量,还安装了防盗装置,对设备故障自动检查对系统运行中的破坏还可以进行警报,准确的指出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对湿度和降雨量准确测量。
3.2.3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建设对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的作用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由机器对农作物的灌溉进行控制,摆脱了认为的控制,也就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差,更有利于农作物更好的生长。自动控制滴灌是农业灌溉与时代接轨的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业要想产量高、效率高必须运用现代化技术带动发展。自动控制灌溉更加便于操作,更加有效的控制了灌溉时间,从而节约了水资源和劳动力。实验区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实施,同时也为实验区积累了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4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有其优势也必然存在弊端,这项科技化技术在其他设备保护、造价和控制精准度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4.1田间设备的保护问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实施运行需要通过无线进行数据传输,无线设备容易被损坏,在设备运用过程中很可能对无线传输进行不必要的干扰,造成数据传输不准确。同时线路也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导致线路传输工作无法正常运行。
4.2系统造价过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是一项现代化技术,需要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支持,而很多地区无法大面积使用这项技术也是这个原因。这是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存在的一个弊端。
4.3水肥监测精度与控制精度的统一性不够
要进行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就要配合进行土壤水分检测,而检测由于资金并不能覆盖大面积,这就造成数据是能反映部分土壤情况,不能代表大部分。养分监测和作物监测同样不能覆盖大部分,因此水肥监测精度与控制精度无法统一。
5结语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不仅推动了我国农业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进步。作为现代的灌溉方式,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必须发挥其优势,完善其不足,扬长避短,不断的在实践中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农业具体实践来相应的改变技术的实际应用,推动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闻珍霞,何龙,杨海清.发展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加快节约型农业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0(3).
关键词 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2-0223-01
1 发展规模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彭阳县在红、茹河流域5个乡镇30多个村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4万亩。设施蔬菜以辣椒为主,实现了周年生产;设施食用菌以杏鲍菇为主,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设施林果以油桃、杏子为主,实现了春提早生产。全县设施农产品年产量15万多吨,其中辣椒4万吨、食用菌2600吨,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辣椒和食用菌产区。大棚早春茬以甘蓝、西兰花为主,亩均收入1500多元,夏茬以辣椒为主,亩均收入6000多元,秋冬茬以菠菜为主,亩均收入1500多元,全县设施农业年产值2亿多元,其中辣椒6000万元、食用菌2000万元,提供种植户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设施农业已成为彭阳县发展现代农业、种植户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产业。
但是,对于彭阳县这样的传统农业县而言发展新型的现代设施农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滞后。彭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民群众习惯于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之基础设施滞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成本高,农民群众注重农产品的数量而轻质量,过多地看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深刻,对采用现代工程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的认知度低,发展意识不强烈,发展氛围不浓厚。二是历年建设的部分大中拱棚有所损毁。在“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建设5年规划”期间,彭阳县设施农业建设虽然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任务,但2007-2008年搭建的大中拱棚由于质量、材料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大部分已损毁。三是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建设1亩日光温室平均投资1.4万元,大中拱棚投资0.8万元,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补贴,但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制约了设施农业向较高层次发展。四是水资源缺乏。随着设施农业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用水量急增,虽然按照“依据水源定布局,依据水量定规模”思路进行发展,但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的影响,设施农业用水出现不足现象,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的效益提升。五是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不高。由于资金短缺、农民科技水平不高等原因,目前集约化育苗、滴灌肥水一体化等新技术和电动卷帘机、暖风炉、自动通风装置等新设备推广应用率低,制约了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2 对策建议
1)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题作用的发挥。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群众、引导群众;在资金、技术上支持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从多方面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2)政策扶持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需要运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物质技术来装备。特别是现阶段彭阳县的设施农业刚刚起步,群众的认识度低,加之建设资金缺乏,需要一定的政策来扶持、必要的项目来支持,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在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抢抓国家坚持西部大开发及宁南山区冷凉蔬菜基地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信贷、科技推广、市场建设等项目和政策资金,并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各级发展设施农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高滴灌节水设施和卷帘机的补贴标准,逐步实现水肥一体化和卷帘自动化;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保鲜、销售、流通等问题,提高群众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形成以农民投入为主、政策项目支持为补贴、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设施农业保险制度,探索政府补贴政策,鼓励保险企业开展设施农业保险,降低生产和市场风险。
3)机制创新注入设施农业动力。近年来,通过农技部门努力,组建辣椒产地零售市场5处,配套预冷贮藏库14座,开辟了福建、广州等一批新的辣椒贩卖市场;引进龙头企业4家,组建蔬菜专业协作组织12家,营销大户25家,构成了以“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重要方式的产业化开展格式。树立了掩盖西安、兰州、宝鸡等大中城市的营销网络和信息、技巧交流互动机制,确保了90%以上的辣椒和食用菌完成内销。以彭阳县农产物经纪人协会为龙头,实行以“五个一致(一致品牌、一致规范、一致包装、一致价钱、一致信息)”、健全“五项机制(健全信息互动机制、健全便民收买机制、健全诚服气务机制、健全运销机制、树立健全鼓励促销机制)”、强化“三项职责(乡镇职责、县农产物协会、职责部门职责)”为重要内容的辣椒贩卖机制,辣椒贩卖行为逐渐标准,贩卖价钱稳步提升。
4)科技服务支撑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设施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其重点在科技推广服务和农民素质提高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针对当前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服务滞后的问题,彭阳县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国家就业政策向农业部门倾斜,充实到县乡农业技术队伍,培养造就一批专业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县域专家和技术队伍;加强对基层一线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创新考核奖励机制,使其在产业发展中充分施展拳脚;积极发展村级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示范户,使其成长为“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专业技术队伍的有力补充。二是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水平。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教育培训及农技人员的现场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赴外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让种植农户掌握必要的生产种植技术、一定的营销知识,力争每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每个基地有一个科技服务团队,指导示范带动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生产经营要求,健康持续发展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农业;农村;浙江海盐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25-02
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1]。通过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农民低碳生产和生活,是建设新农村的本质要求[2]。因此,低碳农业在农村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发展低碳农业是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低碳农业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1.1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地区没有污水、垃圾的收集与处理设备,生活污水、畜牧粪便、农药、化肥及其他农业废弃物较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发展低碳农业,能有效控制农村污染源,新能源沼气池的推广、有机肥的使用、缓释化肥和低毒农药的普及,可大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直接降低碳排放。随着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的日臻完善,农村环境村庄规划、村庄连片整治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使生活污水、垃圾便于集中处理。通过农业绿色生态园区建设,确保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发展,如加强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病虫、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应用清洁能源、太阳能温室大棚栽培等低碳农业的发展,可大大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1.2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
农业生态区园是依据循环经济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态,园区内采用作物业、畜牧业、渔业交替,以及清洁生产等手段,同时与一定的工业或服务业(旅游观光业、餐饮业、物流业、沼气)等相结合,把一个产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产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次利用。生态园区不仅能大大减少对环境的干扰,降低碳排放,而且在降低农业园区整体成本、提高园区农业效益上也大有优势。
1.3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低碳生态农业科技含量高,以设施为载体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和循环农业,产出效益大,是高效农业的标志之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低落碳农业不再是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品数量的增加,而是以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 安全、生态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能加快富民强村的步伐。
1.4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二新”建设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3]。
(1)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村镇规划。低碳农业要求土地和产业的双集聚,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高起点搞好村庄布局规划,形成“市—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打破现有的地域限制,实行组团式、公寓式规划,优先安排拆迁户、新建户、改造户以及其他愿意进区的农户建设农民居住点,着重优化农村空间发展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民聚居化、城乡一体化,为低碳农业发展创造空间。
(2)发展低碳农业,能优化人居环境。低碳农业要求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村庄”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重点抓好文化娱乐、休闲活动、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和道路、电力、通讯、广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住宅小区真正实现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和整体美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发展低碳农业,把握农村节能减排的契机
2.1以新能源开发为契机
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前景十分巨大,农村节能低碳经济可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能源转换为突破口,推进农村低碳生活。以浙江省海盐县为例。海盐县共有农村常住户8.49万户,常住人口28.68万人,能源——碳的主要来源是木柴、稻草、油菜杆和石化气。由于炉灶设计不合理,燃料燃烧不充分,木柴、稻草、油菜杆等燃料的含碳量较高,热量的利用率低,燃烧后产生大量co2,燃料的消耗量相当大。虽就单个家庭而言,其排放的碳较小,但总量巨大。据专家测算,来自农业的cod的排放量已占全国43.7亿tn总排放量的67%。因此,推广省柴节煤炉灶和节能低碳炕,加快省柴煤灶(炕)的升级换代,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已是总排放量低碳生态经济的当务之急。
农村低碳减排的一项最引人注目的工程是发展农村沼气,海盐县在这方面已做了有益的探索。该县是养殖大县,母猪年存栏8.34万头,生猪年存栏56.59万头,羊年存栏8.15 万头,家禽年产295.75万羽(其中肉鸡244.12万羽,肉鸭51.08万羽),规模养殖场有10多家。其中,青莲“膳博士”,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圈养方式,年出栏132.956万头。全县年产生禽畜粪便数百万吨,若不加处理则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而大力扶持、推广户用沼气池建设,发展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利用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扩大沼气用户量,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1个10 m3的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气500 m3,年处理人畜禽粪几十吨,可解决农户10个月的生活燃料问题,年节省薪柴3 t,节电600 kwh左右。沼渣、沼液可作为优质肥料。1个沼气池年产沼肥相当于200 kg优质复合肥。如果8万名农户都能利用沼气池,年节省薪柴可达25万t、节电逾4 500万kwh、节肥1.3万t,节支增收1.2亿元以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如果发展用户7万个(占总户数的70%),年产沼气每年可替代标煤2万t,减少木柴、稻草、油菜杆等燃料22万t,降低碳排放量上千吨。政府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采用每建1座池补助1 000~2 000元的方法,激发农民开发利用再生新能源的热情,使低碳生活成为农民的新时尚。
发展农村低碳经济,还应该加大对生物能、太阳能的开发和应用[4]。海盐县有许多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但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还不高,仅占农户的26%。如果普及率达到90%(7.8万户农户),年可节燃煤近4万t。
2.2以绿色有机农业开发为契机
在广大农村建立起高效的耕作制度,积极推进农业耕作制度改革。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进耕作制度、促进节能低碳,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是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5]。
据测算,生产1t氮肥需消耗1.4 t标准煤,全国氮肥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减少氮肥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250万t标准煤。大力推广适合海县大田作物生长的缓释肥,在节能低碳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缓控释肥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改变化肥因溶解过快、养分流失而难以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养分不同需求的缺点,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简化农作物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节本增收减排。
另外,海盐县低碳农业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清洁生产。一是推广节肥节药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工作。全县有测土施肥服务站7个,专职测土配方施肥咨询员7个,庄稼医院200家,可有效地帮助农民根据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积极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大量使用沼渣、沼液等绿色优质有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肥。全县有注册有机绿色品牌农业5个(膳博士肉、六里香茶、澉浦蜜桔、嘉兴万好船菜系列绿叶蔬菜和友邦绿色农产品),极大地减少了农业生产中的碳含量;三是倡导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积极探索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
2.3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
现代农业园区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6]。现代农业园一般包括设施农业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观光农园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园区建设。海盐县目前有各种农业产业园 13个,其中有以生产葡萄、梨、桔子为主的果园 5个,面积1 066.67 hm2;以生产各种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园4个,面积8 666.67 hm2;以观光休闲为主的有4个;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域达2 000 hm2,其中,特种水产养殖(虾、鳖)面积666.67 hm2。全县农业生态园区累计共投入1.43亿元,拥有资产4 381.42万元。2009年农民销售农产品7.14万t,实现销售收入6.15亿元,园区实现利润530.13万元,这些园区已成为农民种植、养殖的示范基地,也成了推进农村节能低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治环境污染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低碳农业的示范实例。
2.4以土地流转为契机
低碳农业与土地规模经营密不可分,海盐县在土地流转和农业招商中,一直秉承低碳、高效、绿色的原则。低碳农业对土地流转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一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海盐县3.33 hm2以上规模的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509.27 hm2,催生了34个规模经营主体,平均经营面积达到14.93 hm2;二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全县统防统治面积已达1 994.67 hm2,比2009年增加1.15倍;机插秧面积达到478.03 hm2,比2009年增加1.35倍;三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海盐县流转土地平均租赁费在7 950元/hm2左右,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近1倍。使农民可全身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发展,一些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四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由原来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企业化管理转化,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已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农业龙头企业、8家公司、41个新型农场主和大户投资到农业中,2009年投入达到4 489万元。
整理
3参考文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988年,国家从经济地理角度界定黄河三角洲包括山东省滨州市和东营市的全部地域,即位于北纬37°56‘58“~38°15‘51“,东径117°51‘40“~118°24‘29“之内,总面积17623km2,其中滨州市9570km2,东营市8053km2。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60mm,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较好。
一、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山东北部,其特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形成了该区一方面表现为环境脆弱的总的生态特点,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自然趋势。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农业的定位点就是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护和改善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阻止土地盐碱程度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力争达到使土地盐碱化程度能够减轻的目的;提高抗灾能力,资源实现可再生增值,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农林牧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大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新的依靠高科技的高效农业增长点,使农业产出率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成生产高效、生态协调的现代农业体系,使农业成为三角洲的优势产业。
二、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主攻方向
保持耕地面积稳中有增,合理调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建立黄河三角洲林业生态保护区,重点建设平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和环城防护林三大体系。加强经济林建设比重,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畜牧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实施畜禽良种、牧草良种工程,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综合开发利用畜牧业养殖场,建立和完善国家、区、乡镇的疫情监测网,确立畜禽生产的标准模式。同时,加大对畜禽场废水和污物的处理;以咸、淡水养殖基地为依托,以工厂化经营为支柱,点面结合,拓宽生产养殖面积,加大水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产值。利用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水产养殖场,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营利润。同时,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技术研究工作。
三、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
1.枣粮间作模式(山东省无棣县、沾化县)
(1)概况黄河三角洲地区枣树种植历史悠久,所产小枣早已闻名遐迩,享誉国内外,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的沾化县,有“中国冬枣之乡”的美称。由于枣树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经过实践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了以多种效益并举为最初出发点的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枣粮间作,即在粮田之间套种枣林。一般是在成片的粮田中,每隔一定的距离种一排枣树。很明显,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属于林粮间作一类。枣粮间作,其意义就在于它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般来讲,单位面积的枣树所得到的收益远大于单位面积粮食收益,这也是许多农民积极主动实施枣粮间作模式的内在动因。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风沙较大,大面积的种植粮食,易受风袭,实行枣粮间作,枣树有一定的防风屏障作用,这对粮田来讲也是有益之举。
(3)分析评价一是由于林粮间作必须在宜农宜林的土地上进行,而这些田块早先一般都是从事种植业的生产,所以,枣粮间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改良土地盐碱化和提高林草覆盖率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但枣树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二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很难保证大多数年份的风调雨顺,同时,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宜农宜林的,因此,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在该地区的推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决不能盲目照搬2.“上农下渔”模式
(1)概况。“上农下渔”是当地农民所起的一种形象的名称,简单的说,就是将农田分为“上”(台田)和“下”(鱼塘)两个部分,在台田上种植粮食作物,在低洼地挖塘养鱼。基本做法是:在黄河沿岸和其它有引黄条件的低洼盐碱地带通过深挖池塘,高筑台田,实行水土分层治理,并在塘内养鱼,这样既能改造盐碱洼地,又能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上农下渔”模式采用的大多是“四四二”布局,即鱼塘占四分,台田占四分,道路沟渠占二分。鱼塘规格一般为长98m,宽82m,深2.8m,台田的主要规格限制在高度,一般都要达到2m,如果台田高度不够,超不过盐分随土壤毛细管上升的阈值,将会达不到改盐的目的。
(2)分析评价一是修筑台田,改造土地盐碱化的关键,在于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和淡水压盐。一般说来,在条形台田上连续种植三年水稻后,土壤的盐分就能洗去很多。“上农下渔”模式从根本上改造了土地经营中的主要障碍因素——含盐量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二是鱼塘的存在,使局部的空气湿度也有所增加,这十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有益于台田作物生长。一方面,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保证的淡水供应,这样即使在有限的枯水条件下,农作物仍能照常生长。另一方面,鱼塘的存在,无异于一个小型的水库,有利于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因此,“上农下渔”生态农业模式,能够合理有效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的盐碱地,达到治理与开发的协调推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三是“上农下渔”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只是刚刚起步,并不完善,还有一定的缺陷:①台田的塌方问题。由于台田完全由挖塘土方堆砌而成,并无任何支撑保护措施,在雨季或农作物灌溉用水过剩时,极易造成台田的塌方。②经济上的问题。首先表现为目前台田上的经济作物种植较少,种植的还只是一些低成本、浅根作物;其次池塘养鱼缺乏名优品种;③推广实施该模式的一次性投资较大,如无政府的支持,单靠农户的投入,经费难以得到保证。
3.草业—牧业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
(1)概况。国外常把草业作为一个产业,而我国草业尚未提到应有的地位,我们习惯把草业附属于畜牧业。以草养畜固然重要,但草与农林副渔业的联系也不容忽视。如农业方面,豆科草类有根瘤菌可固氮,绿肥可肥田,草还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与返盐,保持水土;林业方面,草是营林的先锋植物;在渔业方面,草则是鱼的重要饵料;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可利用草原料生产加工一系列的相关产品。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广阔连片的草地,故发展草业——畜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前景可观。
(2)分析评价。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草业——牧业”生态农业模式,一是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抑制土壤盐渍化;二是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顺应了“大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应予以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何煜: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讨[J].学术论坛,2000,5:42~43
[2]范小克:草业应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1,9:10~11
1.1重建轻管,效益低下
只重建设不重管理。在大型灌区中,不论是群众还是的水管单位,一般都对灌溉工程建设比较重视,但是对建后管理却不够重视。在大型灌区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分工安排,岗位责任制不明确,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由谁管理、如何管理等方面缺乏规范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很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问题,从而造成管理上的空挡和盲区,对灌区的稳定高效运行带来影响。只重务工不重灌溉。在当前的人力市场中,劳动成本越来越高,而农业经济效益却不是很高,基本处于持续低迷状态。灌区群众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往往只重视务工,而不重视灌溉。有的农民认为花时间灌溉农田,没有进城务工划算,因此,往往只是采用靠天吃饭。因为农业的高成本与低收益形成鲜明对比,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田耕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灌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大减少,影响了农作物产量。
1.2成本偏高,体制不畅
农民灌溉的成本较高。由于大部分地区农田灌溉配套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丘陵地区,在为农田灌溉时,一般需要用电抽水灌溉,所需要的电费成本比较高,占整个成本的60%左右。加上还需要在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户水费成本也比较高,使得农民所承担的灌溉成本普遍较高,加重了生产负担,影响了灌溉质量,从而导致收益面积随之减少。水管体制改革不力。从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来看,存在着不彻底的问题,一些国家公益性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了水管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基础不牢,素质不高
节水灌溉设施欠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灌区生产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灌区节水设施建设条件日益改善,但是,其配套设施建设仍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灌溉的效果。特别是灌溉方法不当,仍以传统的大水漫灌为主要灌溉方式,不仅严重浪费了水资源,而且还导致灌溉的水电费负担大大增加,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灌溉管理基础薄弱。在大型灌区中,有的工作措施具有短暂性和突击性,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方面不到位,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着较多的管理漏洞,加上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严重影响了灌区经济效益。作为灌区管理部门,在研究灌溉制度,进行面积统计和灌区三情测报等方面投入较少,加上工作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影响了管理的实际效果。素质不高。灌区管理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由于基层水管单位的待遇低、环境差,难以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管人用人机制,让一些优秀的水管技术人才感到思想很压头、事业上没奔头,这样就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基层单位水管干部的人才引进不到位,从而出现管理力量薄弱甚至人才断层的问题,难以适应灌区工作的现实需要,严重影响了灌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相关措施
2.1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大部分大型灌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所以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其弊端得以不断显现出来,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灌区的发展和需要,所以对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具有迫切性。加快对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实现定岗定编,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从而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革水费收缴制度。在我国灌区管理体制中受计划经济影响较严重,长期以来都体现其公益性质,所以人民群众对水的成本缺乏认识,这也导致灌区由于水费的不到位,而长期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对于灌区的工程也缺乏必要的维护和养护。
2.2积极降低成本,切实落实补贴制度
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管理,做好农田的蓄水保水引水措施,尽量减少抽灌。如果不得不采用抽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积极引进科学先进的灌溉方式,在灌溉时间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地做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充分利用利益驱动做好灌溉,切实增强农户进行灌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进行水管体制改革,切实落实公益性补贴政策,尽可能地提升水管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不断夯实基础,提高队伍素质
做好灌溉配套设施建设。在灌区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不断夯实灌区配套设施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切实改进灌溉方式,尽可能地节约水资源,切实减轻灌溉的水电费负担,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大型灌溉区中,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减少管理漏洞,切实加大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作为灌区管理单位,要在研究灌溉制度、面积统计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管理队伍素质。要畅通灌区管理队伍人才队伍引入渠道,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光明的事业发展前景引领人,科学有效的方法鼓舞人,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水管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要采用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方式和晋升考核机制,将工作与经济待遇、岗位调整和职务晋升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灌区建设与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2.4加强信息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实现灌排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做到灌区资源共享,通过量化指标,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如可以利用水位流量计,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人工观测的误差,提高准确率,及时对流量进行调节,最优配置水资源,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3结束语
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物质装备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啃黄土地”的局面,因地制宜地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以及农村交通通讯网络化。 第二,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靠老经验、老品种的传统做法,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高产优质高效化、良种化、农民知识化。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及农业物质投入的增加,科技兴农的作用也将随之增强。 第三,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来封闭的自给型经济为开放式的商品经济,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结构合理化、规模化、组织化与社会化,最终达到高效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入。 第四,资源环境优良化:即用现代化环境保护意识武装农业,力争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与农业高产高效化的同时,不断改善资源环境状态,进而实现自然生态人控化,资源永续利用,环境净化美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以上4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还可以简单概括为:将粗放低效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农业转变为由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技术发展的、开放式商品农业的过程。
2.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2.1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不断恶化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和微观利益,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我国耕地面积锐减,且沙漠化趋势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水蚀面积和被污染农田面积日益扩大,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急剧恶化的自然环境,令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堪忧。
2.2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方式阶段,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大多是凭祖辈经验代代相传,农民观念保守,思想较落后,使得新技术的推广阻力加大。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桎梏。这些现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农业人才缺乏,稍有才能的人就会远离农业,而回乡务农则成为不得以的最终选择。
2.3农民出路问题难解决 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是农民。多年来虽有大批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但全国仍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主要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过度扩张的农村人口不成比例,农业发展的缓慢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弱;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民进城门槛过高;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小城镇的建设滞后。
2.4城市化进程缓慢 城市化进程缓慢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阻碍第三产业正常发展,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二是影响工业的能量积聚,使工业采取分散推进的方式,难以对农业形成强大的支持力;三是难以有效地形成经济中心,从而使农业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以分散布局为特点的城市化不足的工业化,通常是与农村缺少规划、居民点布局零乱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土地零碎,田块狭小,规模化经营的空间条件差。
3.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3.1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调整农业科技发展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具有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的关键。科技进步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没有科学技术,中国的农业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日本、荷兰属于科技先导型的国家,而美国、澳大利亚等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也都十分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这一特殊国情更决定了我国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运用,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重点应在于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的配套投入及水土条件的改善。以遗传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主的微观新技术,以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为主的宏观管理技术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有: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为重点,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以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区域研究与开发活动,加速西、中、东部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星火密集区建设,推进农村小城镇进程;大力发展创新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确保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3.2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规范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够使农业劳动者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消除城乡、工农和脑体劳动三大差别。现代农业必然是一种机械化农业,因为没有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农业机械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应当改变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县县都有小农机厂、小化肥厂等五小支农企业的局面,扶持高技术含量的支农企业,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规范化。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性的、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3.3加快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实质是乡村城镇化,本质是农民问题。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部门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过多的人口依赖土地,使中国农业形成劳动密集型,劳动生产率低下,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为此,一是搞好城市规划,本着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原则,搞好城市布局。二是特别注意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不能遍地开花,要重点放在县城和中心镇。目前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的人口仅为1.9万人,规模小而且分散,这既难以发挥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又加重了农民负担,因而规模在3万人以下的乡镇应撤并。三是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应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放开城镇户口限制,城镇对新移民实行优惠政策。
3.4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立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及其权利与义务;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的政策,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完整土地使用权;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进程;四是改革土地税收制度,尽快推行费改税,完善农业税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农产品市场。改造现有的粮食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将农业生产、内外贸协调起来,进一步贯彻和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涉农法制建设。由于改革常与滞后的法律法规相冲突,所以要使涉农法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指导规范涉农行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应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壁垒;建立农业保障体系。发展市场经济,使农业原本经常面临的自然风险,又加上了市场风险的威胁,成为弱质产业。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农业撒手不管,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直接指令性的管制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应该强化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生产保障机制而不是直接管理农业。
3.5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呈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带,又有城郊、农区、牧区等不同的地域类型。因此,应实施分类型、分区域的梯度推进与多元格局的农业现代策略,东部沿海地带、大都市郊区应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带动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农田;水利技术;发展
1 农田水利的发展
1.1 理论研究
节能环保的高效技术是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发展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保证农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对农田水利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田水利在发展的同时要向着更加高效、节能以及环保的方向发展。在这类领域中我国农田水利技术已经有了新的突破。诸如:从生理角度对作物用水进行调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作物的水分进行精准的信息采集,通过分析结果进行水量的精准控制;提高劣质水的利用率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展。
前期的研究中基础理论大多进行单一研究,单纯的针对土壤中水分的调控进行研究,而目前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全方位的水分运移的规律性研究,将研究对象转向了“植物-土壤-大气”这一连续水分运移体。同时不仅仅只是进行水分的研究,同时将其运移规律同化学物质运移、水热以及养分的运移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其理论基础为研究如何对养分、水分的利用率予以提高提供了基础。并且,对于水分和养分的运移规律研究上更加重视不同条件下的研究以及局部灌溉研究,在不同的耕作灌溉方式(沟垄、地膜覆盖、带状种植、秸秆覆盖、地下滴渗灌以及滴灌)下针对植物以及植物生长的环境变化规律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迪。这些则成为了该研究领域想着更加科学、系统方向发展的基础,为节水农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加严谨的理论体系,是将实验研究转变成现实技术的必经过程。
农田水利在对农田水系研究上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地表水、农田大气水、土壤水以及地下水和植物水,并着重研究不同水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同时还对作物水分的蒸发量、蒸腾量以及流域的蒸发量进行计算,在进行这些研究的同时,现代农田水利研究必须将高效节能作为工作的目标。对节水高效的调节模型以及水量转化效率的方法、原理予以重点突出,并深入研究水分生产率机理,对水分影响作物生理生态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非充分性灌溉的理论研究。将对作物水分的研究从单点性研究专项区域范围性的研究,对水分的生产函数以及水分的敏感指数进行空间性研究的初期分布规律。
传统的农田水利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小麦、水稻、玉米等大规模生产种植的普通作物,而现代农田水利的研究方向应当从这类作物中走出去,将研究方向转向经济作物,通过对其水分生长函数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于作物在不同阶段时对于水分的敏感程度的研究,通过结合作物根系的生长、蒸腾的速率、气孔效应、光合作用速率、产物分配等条件的变化综合研究,通过对在适度缺水的状态下植物的生长状态研究,为我国的农田水利的节水建设提供了有力理论基础。通过充分的研究,对作物的经济灌溉额度予以确立,为灌溉制度向着更加节约、高效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并适度的对调亏指标以及调亏期予以确立。
1.2 设备、材料的节水研发
研制完成了节水节能灌溉新设备:外混式自吸泵、新型金属快速接头、地面移动铝合金管道系统设备、田间闸管系统设备、调压给水栓、竖管万向座、恒压喷灌设备、绞盘式喷灌机、折射式微喷头、旋转式微喷头、微灌用压力-流量调节器、微喷连接件、水动式施肥泵、水动反冲洗沙过滤器、平面迷宫式滴头、毛管移动机具、滴灌设计cad系统、地下滴灌专用滴头、经济型内镶式滴灌管及配套设备、波涌灌设备、u型防渗渠道施工机械、syzw-1智能型量水仪、wis-2智能型量水仪、长喉槽量水槽等24种节水新设备,其中16种产品实现产业化。在节水新材料研究上,提出了适合u型渠道衬砌构件的混凝土配合比,选用焦油塑料胶泥条和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作为预制衬砌渠道伸缩缝材料,较好地解决了渠道接缝渗漏问题。
1.3 农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农业节水新技术研究
在水库灌区建立流域水资源优化调度数学模型,根据径流出水量预测蓄水工程的调蓄能力和灌区作物的种植结构,并结合需水情况以及输水渠系的输水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灌区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优化调度,有效提高供
保证率。
在多灌溉水源地区,将分散灌溉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工程实行联网,确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与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实现了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在输配水节水工程技术中,提出渠道刚性衬砌防冻胀破坏的内力计算与结构设计方法,并筛选出新型抗冻胀、防渗输水技术和先进实用的施工技术,形成渠道抗冻胀、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
在膜下滴灌技术中,综合滴灌技术和覆膜技术优点,将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加上地膜覆盖,棵间蒸发甚微,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农田生态保护、区域中,低产田治理和南方的涝渍治理技术也继续得到提高。
2 农田水利科技发展方向
2.1 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
为了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利益,应制定相应的灌溉方案,包括农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溉定额。在灌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研究,特别是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加大对各种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灌区实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灌溉。
2.2 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技术
在引河灌区运用井渠结合灌溉,则是抗旱、防涝、治碱、节水、减淤等综合开发利用河水和当地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对这类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是当前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研究的重要内容。
2.3 农业节水设备的产业化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节省劳力、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节水灌溉机具应成为今后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如机械移管的喷灌机具,地下滴灌设备,大、中、小型的渠道防渗衬砌机具,农田精细平地、开沟、打畦机具,各种自动阀门以及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2.4 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目前农田水利建设中突出问题就是水资源的匮乏,由于用水的减少,在农田灌溉上的供需关系就会出现矛盾,而在农田相关的排水以及灌溉上又十分的复杂,所以,自动化的智能农田水利建设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先进的职能技术,将可利用技术有效的转变为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有效的消除不合理的农田灌溉对生产以及生态的影响。这才是新时代的农田灌溉所要发展的方向。
3 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代农田水利的新要求,其研究方向应当结合实际生产,向着更加节能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将可行性实验方案有效的转变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当然,其中不仅仅要考虑现展的节能需求,同时还应当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经济性要求。通过多方位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推广使得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向着更加完善、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