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第1篇: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县域经济 职教中心 劳动力

“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人才不仅是指那些手持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大量的农村高素质劳动者,或者是有一计之长的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虽然他们从业的方式不同,经济效益也不同,但是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是相同的,他们已然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必须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市场意识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因此,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理应成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

1.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要发展职业教育。

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差距,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回顾康平的发展历程,劳动力素质低下是我们贫穷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2.调整产业结构要发展职业教育。

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在我县农业生产中传统的耕种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一些农民对新科技、新项目的推广持观望态度。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项目、新技术,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已成为产业结构发展的必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理当毫无质疑的冲在前面。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发展职业教育。

农村劳动力滞留当地,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脱离传统农业,都需要劳动者掌握相关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因此,真正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效果的在于劳动力是否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有没有掌握行业所需的技术。

二、我县职业教育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教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从1992年成立职业中专到1999年成立职教中心再到今天,职教中心经历了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逐渐状大,尤其是近几年软硬件建设均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县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农村成人培训已形成网络。目前全县有农村成人学校15所、成人教育分校180所,每年可培训农民2万人。三是民间力量办培训补充了职教资源。我县个人开办的计算机、艺术等培训班教学设备齐全,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固定资产已达400万元,现已培训各类学员600余名,深受社会欢迎。

在职教中心骨干示范作用的带动下,现在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农村职业教育和民间职业教育全面铺开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一个新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虽然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通过调研,发现仍存在以下的不适应性:

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部分乡村干部忽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工作流于形式;农民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差,认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孩子没有发展前途。二是成人学校的软、硬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硬件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突出。三是义务教育阶段过于重视“应试教育”。除此之外,办学形式单一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要有政府部门的专门机构,又要有民间的自发组织,互补其短,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发展对职业教育,将大量的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县职业教育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加快职教中心的发展。把职教中心放到同普通高中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加强硬件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基础性工作,切实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按“需求”设定专业。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二是拓宽办学途径。要敢于放开、搞活办学形式。三是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四是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设备、土地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并多渠道筹集经费,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管理的局面。

2.要高度重视成人学校的发展。要达到“有教师、有教室、有教材、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设备、有学员”的6有标准,在乡村户之间构建起培训辐射网络。一是尽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搞好教学。要按照教学对象分层次、教学内容按需求的原则,把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培训作为重点,坚持成、职、普三教沟通,农、科、教三点结合。三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推行教师资格制度,使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充实到农村职业教育队伍中来。通过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和兼职想结合的办法,聘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员到农村职业学校任教,造就一支包括农艺师、畜牧师等在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要推进初级职教步伐,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做好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培训。在开好劳技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情况,明确分类指导目标,做好分段培训安排,掌握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必要时让学生走出校门,进果园、下车间,边干边学,提高操作能力。

4.要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加大社会关注力度。全社会要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政府各相关部门、行业组织者要认真履行责任,努力为职业教育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真正形成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最后,要重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使其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优惠政策,扩大现有社会职教的办学规模与水平,发挥其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特点,争取与县职教中心等公办职教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邮编: 110500

第2篇: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关键词】金融业 发展 思考 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山东省五莲县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创新,加大政府扶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抓手,引导和支持金融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五莲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工作明显加强

自2010年以来,五莲县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激发和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畅通了政、银、企沟通渠道,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初步形成,金融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全县金融机构共上缴各类税收6057万元,其中县级税收实现5179万元,同比增长38.1%。

(二)金融体系初步完善,贷存余额稳步增长

该县现有金融机构31家。其中,银行机构10家,保险机构16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融资担保公司2家,金融机构数量比以前大为增加,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完善。存贷款金额快速增长,金融总量持续扩张。2013年3月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91.54亿元,比2010年初增加50亿元,增长121%;各项存款余额158.32亿元,比2010年初增加74.3亿元,增长88.6%,为全县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金融产品稳步创新

多次召开金融创新服务县域经济对接会议,推进了政、银、企的交流、合作、共赢与发展。先后推出了适应地方经济特色的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采矿权、林权和收费权质押贷款以及保理融资、集合信托融资等新型信贷产品,累计信贷投放7.6亿元,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四)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注重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出台《关于A级信用企业培植的意见》,大力实施“三信”工程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对优质企业授信评级,目前A级信用企业达202家,是2010年初存量企业数的2.5倍;出台《五莲县信用镇、村、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评选标准》,启动了市北经济开发区“信用示范区”建设工程,评选表彰了首批12家诚信企业,对首批诚信企业增加授信4.5亿元;实施利率优惠倾斜政策,一次性利息优惠273万元。

二、制约该县金融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该县金融业在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提高、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支持和保障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仍有很大空间,金融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金融业的氛围不够浓厚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该县针对金融业的考核激励机制尚不完善;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财政在担保基金、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等方面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二)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大

金融产品创新还有很大潜力,重存轻贷、重大轻小、重城市轻农村以及重利润轻责任的思想仍很明显,怕险保稳现象仍很突出,导致满足县域经济独特需求、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商业信贷模式不健全、担保方式单一、贷款手续繁琐、担保成本高。

(三)金融存贷款总量小、存贷比不高

到2012年底,该县存贷款总量为224.9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8%。存贷比仅为57.5%,远低于全市的89.6%、市辖区的100.2%。各金融机构之间存贷比不平衡,差距大。

三、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要在充分尊重金融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凝聚合力,主动作为,就会有效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金融业真正在成为实体经济“血脉”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一)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引导作用

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业务机构的联系沟通,协调金融机构争取信贷额度、提高存贷比和上级行直贷方面的倾斜支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与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与金融企业的联系渠道,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组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和项目推荐、金融新产品推介等活动,努力构建和谐的政银企关系,健全良性互动交流平台,全力推进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鼓励发展地方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积极支持国有银行和地方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步伐,引导银行机构加大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本土化程度,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投入,扩大信贷投放。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建立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三)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为金融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应大力培植扶持龙头型、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使企业做强、产业做大,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创造更大空间。

(四)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强化激励引导,调整优化指标设计和考评体系,突出贷款增幅、对地方财政贡献等量化考核指标,加强对保险、小贷、担保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五)大力招引、培养金融人才

第3篇: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关键词:保定市;阜平县;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保定市县域经济对策研究――以阜平县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1日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是功能较为完整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的提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阜平县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12月,到阜平县考察,在听取了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后,指出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因此,如何发展阜平县经济,如何按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阜平县发展战略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此为契机,对阜平县经济发展情况做了一番调研,针对阜平县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阜平县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阜平县全县经济实现较快增长,GDP增速保持在10%以上,2010年生产总值完成23.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59亿元,比“十五”末增加0.79亿元。2012年1~4月份阜平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31.5%,工业增加值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22%;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在林业方面,阜平县2012年根据保定市提出的“创建森林城市”、“构筑三大生态屏障、建设两在基地”的要求制定了造林绿化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到2012年底全县13个乡镇完成人工造林5.5万亩,完成封山育林4万亩,完成义务植树90万株,并强力推进大枣特色产业,适当种植核桃。在农业方面,阜平县借助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枣产量突破亿斤大关。在旅游业方面,近几年阜平县旅游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得益彰的局面,被游客誉为“太行山深处的香格里拉”。近几年来,全县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门票收入近5千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4亿多元。

二、阜平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近几年来,阜平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产值比重小,企业结构单一,流动资金匮乏。近年来,阜平工业总产值虽然处于上升阶段,但其对全县国内总产值的贡献率远低于保定市的平均水平。2012年保定市工业总产值为4,122.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8%,阜平县工业总产值对全县国内总产值的贡献率不足30%。目前,阜平县入统工业企业有13家,其中10家为铁选企业,这些企业产品单一,受市场因素的制约较大。另外,石材加工产业为阜平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有500多个厂点,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流动资金匮乏。

第二,森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林业方面科技含量较低。阜平县属于土地条件差、人工造林困难的偏远山区,在保定市政府的号召下,近几年开始实施封山育林,严禁牛羊上山和人为破坏。但个别乡镇执行力较差,没有达到“三年草满坡,五年灌成林”的效果,甚至个别农村开山种田的现象严重。林业方面科技含量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大枣栽培中无公害管理措施不能全面实施,能按无公害管理的面积点总面积的不足50%,对提高大枣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优质品种大枣推广力度不够;三是枣疯病发病率高,发病率高达3%~5%,年损失枣树40~70万株,使阜平大枣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四是枣缩果病、枣裂果病还没有得到有效防止,严重影响了大枣的产量和质量;五是在核桃栽培上表现为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

第三,农业内部结构水平较低,产业化进程滞后。近几年来,阜平县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农产品质量较差,综合产出效益较低,农业内部结构虽然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结构档次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不能起到带头作用;信息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农业指导的机制。

第四,旅游业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阜平县位于太行山内部,自然环境优越,适合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旅游业作为阜平县的新兴产业,相关配套措施发展较为缓慢,如交通、购物不便;住宿、娱乐发展滞后;通讯设施、游览安全设施不完善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阜平县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三、解决对策

第一,增加工业企业产值比重,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阜平县应稳步推进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规模,提升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品质,增强三大支柱产业的带动能力。如,对于石材加工产业,大部分企业规模校小,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政策支持,扩大其加工规模。贯彻好、落实好保定市政府《加快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挥好省、市、县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努力增加技术投入,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市场因素制约的影响。另外,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阜平县要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与国内知名大企业合作,提高本县的竞争优势。

第二,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林业科技含量。从政策实施层面上看,保定市政府和阜平县政府均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个别乡镇政策执行力度较差,因此在政策如何落实方面应有所加强。如,加大宣传力度,对不遵守者加大处罚力度,将政策实施效果和乡镇领导、村干部业绩考核挂钩等。针对林业科技含量低的问题,阜平县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一是全面实施果树的无公害管理,加快优良品种的发展速度。在果树管理技术上,每个乡镇设点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在枣树发展上可推广选育优质品种――河北沟大枣、狼窝沟大枣等。在核桃发展上选用农大专家开发的薄皮核桃等;二是加快果品高效化、商品化栽培过程,进一步加强与省科研机构和各大专院校的合作,研究枣疯病、枣缩果病、枣裂果病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大枣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应用于林业发展;三是加快果品采收后的商品化处理,健全果品营销体系,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第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以特色农业为先导,培育主导产业,加大经济作物如马铃薯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力度;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在土地肥沃、耕作方便的乡镇建立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强与省科研机构和各大院校的合作,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第四,完善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为了使旅游业成为特色产业,阜平县应着力强化基础工作,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如大力发展交通,改善住宿条件,完善通讯设施和安全游览设施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郄佳国.阜平县林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林业,2010.5.

[2]赵丹.阜平县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8.

第4篇: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郑州市及周边部分地市县(市、区)的调查,本文总结出了县(市、区)科技工作存在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不明显、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权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低三大问题,提出了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三项建议。

2004年,科技部对县(市)级科技工作调研后,首次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县(市)科技工作大会,对发展基层科技工作作了专题部署,几年来在加大投入、强化职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县(市)级科技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县(市)级科技部门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以郑州市为例,2004年前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两个区科技部门是同计划、统计等部门合并办公,部分县(市、区)科技部门实有工作人员不足5人,最少的只有2人;目前所有县(市、区)均设立了独立的科技管理机构,部分县(市、区)的科技工作呈现出了较好地势头。但是通过对郑州市及周边部分地市县(市、区)的调查,发现不少县(市、区)科技部门的编制、经费、条件和实有人员配置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多数县(市、区)的科技工作同地方政府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县(市、区)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不明显。按层面划分,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构成中最基础的层次。一般来说,县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是从事大量的基础性的科学研究,而主要是把已经成熟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中去,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县级科技部门本身不从事技术研究,没有现成的科技成果,由于基础条件,人员素质等的限制,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传递、交流,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针对同一项目争取上级经费支持,除非争取到重大项目(除高新区外,一般县、市、区组织的项目几乎不可能争取到),多数情况下还不到发改、农林水利、交通等部门支持的零头。

(二)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不理想。目前,郑州市所辖县(市、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的比例,都达到或超过了市政府所要求的不低于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的比例。但是,由于县(市、区)级财政总量有限,导致科技投入的绝对数较低,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科技经费主要集中用于国家、省、市的重点项目,县(市、区)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组织的科技项目几乎得不到上级科技经费的支持,县(市、区)科技部门几乎不可能组织对经济、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研发项目或科技活动。县(市、区)的科技投入,对大型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没有吸引力,组织小型科研项目的投入不小、工作量不小、效果差,同时由于小型科研项目同样存在风险,组织的县级科技计划项目没有产出、产出与投入不成比例或产出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小,导致县级政府对组织县级科技计划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持续降低。

(三)权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低。县级政府希望科技部门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部门现有的职能同各行业、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或重叠较多,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协调和调控手段有限,开展工作往往还要利用各行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一些资源。工作目标同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脱节,为了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分配的项目申报、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等指标,一些县(市、区)的科技部门不得不陪笑脸,陪人力,甚至从有限的科技经费中挤出一部分作为对项目单位、个人的补助回报,才能勉强完成任务。造成基层科技工作成效不大,显示度不够,人、财、物支撑不够,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二、推动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建设的几点建议

“有为才有位”。调查中发现,部分县(市、区)及地(市)科技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总是抱怨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重视不够,主要领导对科技工作支持的力度不够,没有真正从科技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找原因。笔者认为,推动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建设,需要国家、省、市科技部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县级科技部门,围绕县(市、区)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从解决县域经济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的角度出发,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利用好有限的县本级科技资源,发挥好科技部门应有的作用,促进部门软硬件条件的建设。

(一)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目前,多数县(市、区)科技投入的使用是套用国家、省、市的管理、使用,但是正如调查发现的问题,县(市、区)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真正在县域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建议县(市、区)在现行政策的框架范围内,建立一套多形式、多方式的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体系。一些县(市、区)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科技发展基金专户,对县(市、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采取了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无息借款(一到两年偿还本金)的使用方式,其中无息借款(一到两年偿还本金)回收的资金、财政拨付的其它科技专项经费全部进入科技发展基金专户,委托生产力促进中心按照资本金投入、有息借(贷)款或风险投资的模式参与各类技术交易、技术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政府投资项目及科技基建项目(如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不仅使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而且由于科技发展基金多数循环使用,帐户资金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产不断增加,使科技部门能够在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组织较大的科技项目或承担县(市、区)政府交办的较重要的平台建设项目,增加了科技部门在各项工作中的话语权,提升了对外形象和影响力。

(二)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由于多种的原因,县(市、区)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容易引起各方面的疑问,县级科技部门人员少,业务涉及的行业及部门也较多,部分县(市、区)科技部门的领导对待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较慎重,这些都影响了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因此,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部分县(市、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成立了科技资金管理领导小组,由财政、发改、工商、税务、土地、房管、建设、审计、纪检等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项目征集、项目筛选、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初定,最后县(市、区)领导审批的程序,一是确保了程序的合法性,二是有效的避免人为因素,三是争取到了各单位及县(市、区)领导的支持。

第5篇: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省“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2、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省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3、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4、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省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2、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2.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3、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4.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4.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第6篇: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一、我县旅游发展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2、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注重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二是注重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互补和联动,利用我县有利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人流、物流平台,为红河州旅游大市场做好服务。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引项目、引资金、引创意,不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7篇: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大,结构逐步优化,质量逐步提升

一是劳动力资源总量多。××县总人口95.2万人,城镇人口17.1万,农业人口78.1万人,人口总量大;据统计,2005年我县劳动力资源达45余万人,其中,到外省务工的人数24.31万人,到外县的人数0.56万人,在本县的20.1万人。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年青化。我县劳动力以青年为主,且男劳动力明显多于女劳动力。全县劳动力30岁以下的约占80%,31-45岁的约占16%,46岁以上的约占4%。男劳动力占58.7%,女劳动力占41.3%。三是劳动力文化素质逐步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县劳务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2%,中专文化占4.5%,高中文化占16.1%,初中文化占62.1%,小学文化占15.3%,文盲或半文盲占0.7%。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劳动力成为劳力资源的主体。

(二)、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劳力需求量大,普遍用工不足

据统计,我县共有企业135家,其中工业园有96家,以治金、建材、电子、轻纺、食品等产业为主,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才需求以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主,如以泰、于达、怡信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普通技术工人占到了全厂总人数的95%,而管理和高技术人才只占到5%。据统计,全县企业共需用工人数为1.82万人,已有在岗工9863人,尚缺6000多人,其中工业园需9686人,已有在岗工6432人,尚缺4264人,只占需求总量的60%。

(三)、重视人才培养,招工力度大,成效显著

1、密切配合推行“两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开发培养人才也是我县工作的重点之一,力求解决两个问题,培养主体和培养方向;一靠企业“点兵”。工业园管委会和劳动人事局牵头对企业缺额人员进行全面统计,确定人才需求方向与需求量,联系培训单位,为企业“下订单”,以职业技术学校和夜大等为培训载体,培训合格直接上岗。今年上半年,单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订单人才”就达1700余人。二是财政“练兵”。县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万元的专项资金实施公民职业化和农民知识化工程,仅上半年,举办各类培训486期,培训人数达2.3万余人,为县内企业输送大批合格的技术人才,较好的缓解了企业用人紧张的问题,稳住了企业的心。

2、加强领导建立机构,为顺利开展招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县委、政府专门成立了县企业招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调度全县招工工作;二是成立三级责任招机构。招工领导小组下设招工办,负责全县具体招工和招工情况汇总督查,各乡镇及县直机关也成立了相应的招工机构,负责招工工作的领导及招工协调、服务监督等工作,各社区、村、组成立招工小组,走村入户,深入群众开展招工;三是强化了督查机制。县招工办开展督查活动,及时通报各乡镇和县直单位有关选送人员情况,与乡镇主要领导、县直单位负责人保持电话联系,督促乡镇和县直单位加快、提高选送人员速度和质量,切实推进招工工作的进展,对任务完成好的单位、部门给以通报表扬,对任务完成落后的单位给以通报批评,有效提高了招工工作实绩,使招工工作得以有序、健康发展。

3、创新工作方法,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有效渠道

一是主动深入。县招工办、劳动部门、工业园管委会采取积极的工作方法,深入企业了解用工情况,及时汇总企业用工信息,印发成招工简介,发放到各个乡镇、县直单位,确保信息畅通;二是宣传造势。并以悬挂横幅、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大造招工形势,营造招工氛围;三是明确责任。分解细化招工工作,使各乡镇及县直机关都有一定的招工任务,有招工任务的乡镇及县直机关,必须及时选送,全额完成指标数。通过开展招工工作,有近千名青壮年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有近600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一部分外出务工者也纷纷返乡就业,他们的就业,壮大了我县务工人员队伍,繁荣了我县的"打工经济",拉动了我县的消费,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工业化得到加强,使县域经济聚人效益得以凸现

通过招工,确保了企业用人,我县的企业大部分足额生产或超额生产,大部分企业在不断壮大。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我县工业化的进程。如于达电子从年前的38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以泰电子、怡信电子、伟盛针织等一大批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电子产业、针织制衣等产业也正在逐步形成,尤其是工业园,人气渐旺,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商来我县投资办厂。

四、存在的问题

1、招工工作主体错位,企业的主体角色没有体现

招工工作应当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为前提,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完成对社会人才资源的调配,在这里企业是招工的主体。我县为了使招工工作进展更加顺利,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和责任单位制定了严格的奖罚措施,使乡镇和责任单位成了招工的主体,导致了部分单位和乡镇没有认识到招工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招工工作与己无关,不是重要工作,敷衍了事,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只管选送人员,不负责人员进厂,有的以老充新,冒名顶替,有的以各种借口推拖,相互推诿,有的责任单位职责不明,招工工作毫无头绪,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形成了消极的招工态度,完全把招工看成是政府的事,形成“等人”、“挑人”的心理,等着政府送工人上门,任意拔高选人标准,挫伤了招工单位对招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企业待遇偏低,尚未形成留人机制,管理不科学

据了解,我县企业的工时普遍过长,待遇较差,管理较落后。除以泰电子、于达电子等少数几个待遇较好、管理较科学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员工每天需工作10~12时,月休息日只有二天,人均月工资只有500~600元之间,甚至还更低,这种竭泽而渔的用工方式必然导致企业招工难、留工更难;且我县工业园的企业,大部分缺乏长远计划,对于员工状况、薪资结构设计都没有合理分析,如何招人,怎样用人、留人都没有一套可行的措施,相比国内许多先进企业都靠打造自身企业文化、建立企业自身人性化管理体制留人才,而我县还存在抵押工资等原始办法,难以留住员工的心。

五、对我县招工工作的几点建议:

1、强化宣传力度,引导就业理念

目前,我县尚有潜在可发掘劳动力20余万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达9.9万,主要由农村人口中长期务农人员和城镇人口中长期贸守人员组成,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偏低(80%以上只有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且无一技之长,造成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土地有较强的依赖心,对于“下海”“打工”缺乏自信,缺乏闯劲;这部分劳动力,要以宣传为“破冰船”,宣传职业教育理念,解放人们思想,并在他们当中树典型、立榜样,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再学习、再教育,推行职业教育,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努力掌握一技之长。

2、加大招工力度,确保企业用人

由于招工工作涉及面广,就目前而言,政府甩手,完全让企业去搞招工的话显然还不现实,因此,还应加大我县招工力度,进一步推动我县招工工作的进展把招工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建立有效督查机制,强化督查,奖优罚劣,加大对乡镇和县直单位招工工作的核查,对于进度较慢、选送人员质量不高的乡镇和单位,要督促乡镇和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使其尽快加大招工工作的力度;对于弄虚作假的乡镇和责任单位,要及时曝光通报,保证我县企业用人。

3、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引导企业建立人性化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定期对企业开展劳动法宣传教育,从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保护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引导企业依法用工,劳动部门要对企业进行约束,督促其早日以合理的薪资用工,对于不依法用工的企业要依法教育,情节严重的要依法查处;对于制度先进,管理科学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为后进企业树立榜样,激励企业建立科学管理体制,为招工、留人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企业的参谋和监管人。

4、做大做强培训载体,为县域经济发展备足人才。

公民职业化和农民知识化工程是目前解决企业招工难题的突破口,职业技术学校也逐渐成为企业的“磨刀石”,因此,继续大力推行“两化”工程,把城乡剩余劳动力有效开发,使其转化成可用人才,为县域人才“培源”;继续大力支持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扩大职校的招生比例,同时要注意针对企业需求,丰富培训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第8篇: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39-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程。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金融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且大有作为。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地处太岳山麓,山大沟深,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差。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民银行沁源县支行引导和协调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把支持新农村建设当做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做出了一些成绩,得到地方政府肯定。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很好关注。本文以沁源县金融部门的做法为蓝本,就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并就今后的支持方向提些看法。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沁源做法

(一)机制上给予保障

一是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领导机制。由人民银行负责牵头成立沁源县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人民银行货币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协调。通过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和分析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新课题。二是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沁源县支行关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金融机构把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上工作议程,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措施上加以推进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一改过去一说支持首先是送资金的做法,变为“输血”与“输智”并举,组队分组,开展以送政策、送知识、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活动。帮助农民朋友转变思想观念,转换思维方式,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国家政策,掌握金融知识,提高种养水平,尽快走上富裕小康之路。

二是扎实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从提高农村居民信用意识,净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出发,制定出台《沁源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了信用乡(镇)村、户的评定工作。全县共评选出级信用乡镇5个,信用村62个,信用户5714个。通过信用村、信用户的带头示范作用,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三是加强“窗口指导”。积极建立“窗口指导”工作会议制度,取得地方政府理解和支持。宣传货币政策,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合理增加信贷有效投量。“窗口指导”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参加单位为县政府主管领导,各相关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

四是充分发挥好支农再贷款作用。“好钢用在刀刃上”。 人民银行沁源县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为突破口,通过农村信用社向全县发放支农再贷款年累计1.5亿元,有力地支持和帮助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共计扶持了1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其中:种植合作社58个,养殖合作社112个,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3个,其他合作社2个。

(三)重点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开好银企洽谈会,促成举龙头、舞龙身、摆龙尾之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民发家致富。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农民就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念,自2006年起,每年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研究商讨支农大计,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先后扶持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肉牛繁育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实际投放资金1.3亿元,带动农户1.3万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7500万元。

二是开好信用现场会,形成样板示范、典型引路、整体推进之局,提升农民信用意识,助推生产发展。通过积极宣传讲究诚信、致富有方的农户,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户树立信用意识,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增加致富渠道。现场会上,对发展生产过程中有资金需求的信用户、信用专业合作社进行现场放款,起到示范作用。信用等级越高,获得资金支持额度越大。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金融支农体系的不完备与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金融支农体系的不完备,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支农机构设置的不完备,沁源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自然气候等条件影响较大,尚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由于没有相应设立农业保险机构,不能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驾护航作用。金融支农体系的不完备,另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支农定位、机制的不完备,弱化了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了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战略,对县域分支机构进行了整合、撤并,并集中上收了信贷资金的审批权限,造成县域分支机构仅有小额质押贷款权限和额度较小的个人消费贷款权限,其支持县域经济特别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而作为金融支农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尽管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扶持下,在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对农村信用社资金支持渠道不顺畅影响,其支农实力大大折扣。

(二)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和资金大量外流并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资金需求不相适应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受信贷资金审批权限的制约,县域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演化成为上级行的“吸储器”,加之邮政储蓄机构的只存不贷,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除了人民银行少量的支农再贷款外还没有其他渠道,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血液被大量抽走,流向了大中城市。2009年8月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为20亿元,邮政储蓄机构汇划资金余额为3亿元,这些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只有0.27亿元。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和资金大量外流并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巨大资金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三)传统的金融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金融产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不相适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不仅要注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善,更要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对金融机构支农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金融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崭新的课题,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在金融支农的理念、经营方式方面,还是金融支农产品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农业银行虽然扩展了业务范围,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做为金融支农主体的农村信用社,仍然习惯于“春放秋收”传统的经营理念和以存贷款为主的经营方式,金融产品创新滞后,且受自身资金实力、农村金融的不充分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贷款期限以1年为主、贷款额度以几千元为主、贷款利率以“一浮到顶”为主,影响了支农效果的发挥,特别是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做法与国家的惠农政策是相悖的。

(四)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设施、手段落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务不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效、快捷、便利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做支持。但金融机构服务功能逐步衰退。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信贷业务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业务品种急剧减少,新品种又发展不起来,县域网点逐渐演变成了“存款服务所”。目前,大小额支付系统在县域已推广运行,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主要通过系统往来进行业务处理。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水平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联行清算体系,特别是大部分处于农村基层的信用社还维持在手工操作的原始水平,这显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务不相适应。农村信用社则主要通过信汇方式进行处理。农村信用联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系统内电子化网络建设进展缓慢,会计基础核算基本以手工核算为主,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电子化、票据化程度较低,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后。调查显示,县域各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方式仍比较单一,所使用的支付工具也比较少,县级金融机构主要办理支票、汇兑和信用卡业务,由于这些金融机构不仅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且已有的功能也逐步丧失,其最终退出县域这块阵地也就成为必然。最为重要的是,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落后,资金流通不畅,连接城乡的信用社还未在全省乃至全国实现资金存取的通存通兑,很难真正成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主力军。

三、金融更加有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改变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尴尬局面,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现行的农村金融组织中,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公司化改革方向明确,目标是利润而不是“效益”,而农业贷款具有风险高、期限长、额度大、成本高、收益少等特点,使一般的商业银行在服务农村这个弱势行业上无利可图,必然退出农村,向城市发展。况且,农村有很多现实的、有还款能力且能盈利的资金需求多数得不到满足,加上政府引导不够,致使融资渠道不畅,筹资成本过高,必然是产业化项目落实少,导致“三农”发展的有效信贷需求严重不足。而分布在县域农村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中,农业银行基本在“吸血”,而不输血;邮政储蓄机构只组织存款,不使用资金,充当“抽水机”的角色,将农村资金反“抽”到城市。这种种的制度安排,造成了现行农村金融体系整体服务功能弱化。客观上使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这个“农民自己的银行”尽管改革步履蹒跚,也要其承担“一农支三农”的重任,当然是“独木难支”!且由于自身筹资能力和经营性质的制约,难以补“三农”领域的投资缺口。这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问题客观上需要借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

(二)改革政策性银行,完善政策性银行服务功能,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属于财政投融资范畴,是财政手段的延伸,是财政和金融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弥补财政支农职能的不足。这也应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方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商业银行不能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的情况下,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工具,农业发展银行可以成为资金回流农村的载体,同时在合作性、商业性金融服务薄弱的领域以及在弥补市场功能缺陷方面发挥方向性、基础性主导作用,引导企业、个人、社会等多元化资金投向农村。凡此种种,呼吁农业政策性金融这些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改革农业银行运行机制,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

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商业银行,巩固和稳定县域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当前的关键是给予分支机构更大的经营自。加快完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开发适应农村现状的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金融产品,巩固和发展农村市场。

第9篇: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投融资 投资渠道 建议

我县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以洒河、三屯两镇为例,两镇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发展铁矿开发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镇村经济实现了跨跃式发展。2007年财政收入洒河镇1089万元,三屯镇1348万元,分别增长了33%和28%,占全县财政收入34824万元的7%。几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按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各乡镇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在政策、财力等多方给予了扶持与帮助,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

当前我县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三种:

(一)镇村自筹建设资金。这种投融资渠道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为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镇村每年都适当自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道路改造、文化体育设施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洒河、三屯两镇自2004至2009五年间,每年自筹城建资金达百万元以上,仅2008年洒河镇就筹措资金760万元,扩建城区道路2.8公里。

(二)借用银行贷款。近两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理财观念有了新的转变,认识到了小城镇建设是改善投资硬环境的重中之重,“没有梧桐何以引凤凰”,敢于在小城镇建设上加大投入。洒河、三屯两镇分别贷款350万元和210万元,用于本镇道路改建5.6公里,道路照明5.6公里,城镇绿化3000m?,增建体育健身设施场所6处,提升了小城镇建设的档次和品位。

(三)县级财政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每年在预算中都安排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2004至2009五年间,共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百余万元。

二、小城镇建设中投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投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县的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除上述三种资金来源外,其他渠道几乎为零。为什么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善?一是小城镇建设大多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属无利行为,财政资金为保工资、求稳定,已很难再挤出一大笔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每年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二是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没有将小城镇建设真正融入市场经济,现在的管理体制是各级政府投资,政府管理,造成了对资本市场,民间投资、外商投赆的壁垒,政府的投入是净投入,无法开辟其他的投融资渠道。

(二)投资效果不明显。就我县洒河、三屯两镇的建设情况看,除2008年改扩建的城区道路、城区照明、城区绿化有明显效果外,其他投入只维持于修修补补,没有明显的改观和新的成效。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日常维护实属两难境地。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量较少。按2008年洒河、三屯两个镇的财政收入和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投资比例看,所占比重甚微。

三、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建议

(一)注重小城镇开发和建设并举,多渠道引入资金,提升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和档次。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小城市的开发已程逐渐饱合趋势,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为此,我们应把握这个机遇,做好小城镇建设这篇文章,一是应做到新城镇的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以较为优惠的条件引入开发资金,将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开发项目之中,做到“引凤入巢,借鸡下蛋”;二是吸引外资兴办小城镇企业园区。我县的自然环境优美,是个青山碧水的田园式县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享誉中外的“京东板栗”这块金字招牌,就是我们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洒河、三屯两镇既是迁西板栗主要产区,又有铁矿和金矿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势,为此,我们应制定一些法规允许范围内的优惠政策,创建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兴办一些有迁西特色的“日商板栗园”、“生态旅游园、“镇办工业园”等多种形式的开发项目,从而带动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