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农业发展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1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农业发展

土地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同时也是农业生产不断发现发展的最基本生产资料。但自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小规模分化经营,导致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不能满足农业市场的国际化要求。

1 当前土地流转的基本现状

1.1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转让,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其中转让性土地流转,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工作时间也随着增加,工作固定性越来越高,因此在农村也就空置下来了大量的土地,那些外出打工人员就把自己空置的土地以资金或者实物的方式进行转让;互换性土地流转,就是有些人员用自己的土地和一些距离自己比较近的土地进行交换,以方便种植。其它各种流转形式均是在这两种形式的基础上稍微进行一点变化。

1.2规模扩大化

回龙镇现有水田面积1533hm2,旱地面积666.7hm2,截止2011年10月,全镇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00hm2,占耕地面积20%以上,流转时间以1~5年之间,多数以短期为主,10年以上的很少。流转的土地主要以种植水稻、甘蔗、马蹄最多,其次是烤烟、蔬菜、大豆等。

1.3取得的成效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化,有几百亩,上千亩的水稻、甘蔗、马蹄连片种植,有十几亩,几十亩,上百亩的烤烟、大豆、蔬菜等连片种植。可以为农业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引进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核心农业化基地。

2 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身份限制

审议稿第55条第2款对土地承包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只要是把本集体的转让给集体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都要经过集体中2/3以上农民或者农民代表的同意。这一规定,导致目前土地流转也仅仅是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对集体以外土地的承包进行了限制。这种对土地流转身份上的限制,也就导致土地不能在市场上自由进行转让,不能统一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影响了土地使用的有效性。

2.2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条件限制

目前对于土地转让有一个最主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要经过发包人的同意,把承包农户作为流转的主体。如果单单从土地流转来看的话,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对土地进行流转,那么流转之后的收益就应该被承包户所有,只要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农民也应该有土地转让的自,这样对于私法自治原则才更加符合,并且可以对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开放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土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3.1在土地流转中,有效的保障农民利益,严格遵循3大原则

实行土地流转的最大目的就是最大化的发挥出土地使用的有效性,但是与此同时也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那么,在进行土地流转过程中,就要严格遵循3大原则:(1)“稳制活田,三权分立”原则,就是指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经营者使用权以及农户承包权三权分开,并对各项权利的使用进行明确,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转让的合法性;(2)“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就是在进行土地转让的时候,要在家庭责任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依照相关法律进行。另外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发展银行,还要对农业信贷品种不断地创新,给予规模经营主体一定的资金支持;(3)“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原则,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化地区,进行土地流转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是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能拔苗助长,不然也会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第2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低碳农业 回归分析

一、引言

当今气候变暖的问题备受广泛关注,从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同时温室效应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又会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 。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倡导低碳农业,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转变。

低碳经济的推手必然是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除了可以解决各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之外,还可以为气候变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低碳农业是节约型农业,是效益型农业,它以最少的物质投入,节约各种资源来获得有益于社会的最大产出。本文将选取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二个因素――农药使用量和农用薄膜使用量,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它们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二、回归分析的过程

1.变量与模型的选取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且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所以CO2排放总量很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除了土壤释放碳以外,农药、农用薄膜等的大量使用也间接消耗了能源,成为农业生产的又一个重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源。虽然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面积,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可见化肥的使用量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农用薄膜的主要成分是氮和碳,并且薄膜无法降解,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农药和农用薄膜的使用可能影响低碳农业的发展,出于方便比较和数据可获得性等方面的考虑,本文将农药和农用薄膜当作因变量,农业生产值作为解释量,可以获得以下模型: ,其中,y为农业总产值(亿元),为农药使用量(吨), 为农用薄膜使用量(吨)。

2.数据的来源(见表1)

3.模型检验与结果

3.1初始模型计量与模型检验

检验:从经济意义方面检验参数估计量,农药使用量x1的系数为正值,说明农药使用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不考虑成本和价格等因素的情况下,农药使用量增加农业总产值也会相应的增加,符合经济意义检验,农用薄膜使用量 的系数为正,说明其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是符合经济意义的。

1.1多重共线性检验。从统计检验来看, ,方程拟合优度高,又因为F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所以总体显著性好,但是在显著水平 下,所有参数不都是显著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回归系数的t值所对应的P值都是小于0.05的,上表中 对应的P值为0.7544大于0.05,所以其不显著,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所以将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得到相应的相关系数矩阵表: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个模型进行修正,利用变量逐一剔除法得出下面的结果:

因为只有两个解释变量,所以先去掉第二个变量,得出第一个模型;接着去掉第一个变量,得出第二个模型,经过比较这两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而且总体和参数都显著,所以应该剔除第二个变量。

1.2异方差检验。采用White检验法来进行异方差检验,最后得出的结果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行对应的是 ,其对应的P值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 ,所以其存在异方差,下面用对数变化法进行修正,得出的结果如下:

,经过White检验修正过的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1.3自相关检验。首先用DW (德宾―沃森) 检验法进行检验,当显著性 时, , ,查表得到: ,

;由于 ,故可判断存在一阶正自相关。下面利用科克兰内- 奥卡特迭代法进行修正,利用AR(1)进行回归,此时回归方程为:

此时 ,所以不存在自相关。

表1

注: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0-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运用Eviews6.0对于上述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2.模型的预测与结果

根据最终模型进行预测分析,模拟结果如下:

由模拟结果可知,最终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满意,拟合程度较高,说明最终模型预测效果比较好;从方程看,也比较符合经济意义,农药的使用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农用薄膜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不大,从第一步显著性就剔除出去。

三、主要结论

根据最后的模型可知,农药的使用量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程度很大,农药是为农业服务的,它的使用过程对于土壤的结构,大气的环境都会产生副作用,并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要针对农药的使用量来制定相应的对策:

1.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在农村对于节能减排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进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种植业能源浪费严重,养殖业污染严重,农村生活污染治理难等。因此,必须调整能源结构,积极转变第一产业的生产方式,形成开源、替代、减排、增收,构建自给式、分布式、低碳化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开发农村生物能源,发展能源农业的新思维。

2.推广施肥新技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化肥的利用率

要推动农业节能减排工作,就必须注重化肥、农药以及农用薄膜的科学使用,减少不合理使用化肥的情况,合理利用土地,研发对二氧化碳气体吸收能力强的新型作物,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

3.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模式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施肥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沼气工程、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从而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实现农业循环。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模式,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等,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

[2]鹿永华,农业经济,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2008.11.

[3]肖文平,发展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中国林业,2010(1).

[4]朱宏文,清洁发展机制(CDM)及其在浙江的利用状况,当代经济,2009.

第3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影响

1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引入机械要素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区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替代人畜力作业,必然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实践中,有些作业要求靠人畜力不可能完成,必须配备和使用机器来完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物质技术条件,农业的规模经营需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从技术方面看,农业的规模经营最终是由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而这里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主要是指机械装备的扩大,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的规模经营相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农业机械化能通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艺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因此,农业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性,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出的多少。土地利用率是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在土地总面积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土地利用率意味着增加可以使用的土地面积。利用农业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为中国传统农业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这种发展思路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思想与传统的通过垦荒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观点存在本质的差异。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一种形式。

3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投入与产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都与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国面临土地与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人均耕地、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而且我国资源和环境退化严重、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以及生产与管理方式落后和效益低下等问题将继续存在。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将会在逐步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原来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每年灌溉浪费的水资源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50%。运用机械化平整地技术、机械化覆膜技术、机械化旱地坐水播种技术、集雨喷灌和微灌技术等诸多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对水的利用率,是解决资源短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选择。保护耕地资源,需要机械化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率,是解决耕地紧缺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大型农业机械,采用深耕、深施化肥等措施,才能提高耕地质量。开发有机肥料,利用粪尿和农业废弃物必须要有粉碎机、干燥机、发酵机、搅拌器等机械设备。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复种、间种、套种等多种种植模式及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对增产作用较大,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之一,它的大面积推广得益于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

第4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农民文化素质;当归产销行为;契约农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46-02

1 引 言

契约农业可以使农户借助龙头企业获得农副产品种养、加工、销售和市场开发所需的信贷、技术、生产原材料、信息和其他服务,显著降低农产品销售中的不确定风险,优化种植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增加收入(周立群、曹利群,2001;Warning and Key,2002;Katchova and Miranda,2004;Masakure and Henson,2005),同时能对当地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开发产生倍增效益,并降低政府在信贷支持、稳定粮食价格、农业投入补贴、政府研究等公共项目上的支出,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日本、韩国、美国、阿根廷等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和理论都已表明,契约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方式。

根据农业部的调查,我国发达地区的1182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经纪人+农户”、“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新型契约农业组织模式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5%(李彬、刘明芝,2009),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农业生产依然是一种分散的、以家庭为独立生产单位的、农产品面临很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小规模生产模式,而发展契约农业是完善这种生产模式,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欠发达地区契约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具有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户对契约农业的认知接受度如何呢?为此笔者以当归的主要产区――甘肃老贫地区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本次调研选择了甘肃老贫地区的漳县、岷县、渭源三个县,通过实地调查、电话咨询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主要了解了本区域当归产业中契约农业的推行状况,期间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297份,废卷6份,有效问卷共计291份。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农民文化素质对当归产销行为及契约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的文化素质对当归产销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对契约农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不同,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更倾向于经验性和模仿性的采购和销售方式。由此可见,本区域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所以契约农业在甘肃老贫地区的推行具有一定的阻力。

2 甘肃老贫地区当归种植现状

本区域是我国当归的主要产区,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以极其优质而闻名天下。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电话咨询以及实地调查发现:①本区域100%的农户栽种当归,其中当归栽种面积与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在20%以下的农户占 26.54%、20%~30%占 43.83%,30%~40%占22.22%,40%以上占7.41%。②出售当归收入与家庭农业经济总收入比例在20%以下的农户占24.69%、20%~30%占50.00%,30%~40%占18.52%,40%以上占 6.79%。由此可见,本区域当归种植及其收益对于农户发展农业生产、增收致富十分重要。但是2008―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归出口不畅价格下降导致本区域当归总播种面积有所降低,人均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与此同时农民在当归药苗采购、药材销售时往往没有相关合同保护,在具体生产、销售过程中时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

3 调查的基本情况

农民文化素质是指农民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主要反映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农民文化素质一般以户主的文化程度来衡量(见表1)。

表明甘肃老贫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更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3.1 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获得当归药苗的渠道

当归种植首先是药苗的培育,其获得药苗的渠道有,到集贸市场、通过熟人介绍、通过亲戚介绍、到固定农户采购和自家培育等方式(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采购药苗的主要渠道是集贸市场,这就决定了药苗供给者往往不固定,其原因可能是。

(1)育苗农户的育苗规模较小而且对土质要求很高,如果固定向某一个育苗农户购买,当农民需要药苗时,育苗户不一定有药苗供应。

(2)随着文化程度从小学到高中的提高,选择集贸市场购买药苗的农户比例不断增加,高中文化程度中78.95%的农户在集贸市场采购。这些药农可能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务农经验,对药苗的辨别能力越强,越愿意依靠自己的能力购买品质高的药苗;60%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则选择固定农户,通过走访或电话咨询可知,由于多年读书缺乏务农经验认为在集贸市场中采购有一定风险,从固定农户采购更具有一定的信誉度,这样更能保证药苗的成活率和品质率。40%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则选择自家培育,是由于自己已具备的农业知识可以更好地培育药苗。

(3)农户选择当归药苗供应者的原因主要包括药苗品质、药苗价格、距离远近、赊销和供应者信誉等。调查结果表明:选择了药苗品质的农户占58.64%、药苗价格占33.95%、距离远近占1.23%、赊销占2.47%、供应者信誉占3.7%。由此可见,采购药苗时药农更关注的是当归的药苗品质,其好坏对药农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采购渠道不同,药苗品质有较大区别,所以文化素质高的农民一般是在集贸市场有选择地采购药苗。

3.2 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采取的当归出售方式

当归出售方式包括到集贸市场出售、熟人收购、购买商上门收购、药材公司收购等方式。调查表明50.83%的户主通过集贸市场出售、27.16%采取购买商上门收购,两项合计为77.99%。走访发现到集贸市场出售或者等购买商上门收购的农户讨价还价能力比较强,文化程度越高者谈判能力越强,所以高中文化程度者中有81.25%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出售、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则高达100%,小学以下者为73.07%,而小学只有73.58%。

3.3 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了解契约农业的状况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设计了“您了解契约农业吗?”,包括很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虽然不知道但很想了解四个选项。291个农户中9.26%选择很了解、11.73%选择基本了解、42.59%选择不了解、36.41%选择虽然不知道但很想了解。也就是说只有20.99%的户主了解契约农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契约农业的了解情况差距较大,文化程度从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递进,对契约农业很了解的情况也发生了从07.55%8.49%20.83%60.00%的递增。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对契约农业越了解。

3.4 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签订出售当归和采购药苗合同的意愿与忧虑

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签订出售当归和药苗采购品质保障合同的意愿不同,出售当归时文化程度随着从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递进,愿意签订合同的情况也出现了从50%72.64%74.53%87.50%100.00%的递增的现象。采购药苗愿意签订合同情况也很类似,从53.85%67.62%68.47%72.92%100%的递增。但是农户在签订合同时有所忧虑,担心签订了合同后对方违约或违约后自己得不到赔偿。文化程度从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递进,担心对方违约发生了从84.62%84.91%84.96%87.50%100.00%的递增。而担心自己被束缚基本上从15.38%15.00%15.04%12.50%0的递减。由此可见,文化程度越高对契约农业的理解和认识越深刻。

4 结论与建议

4.1 加大契约农业的宣传力度

甘肃老贫地区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闭塞等原因,使得农民了解契约农业的知识极其有限。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了解契约农业的情况出乎我们意料,291个农户户主有79.01%的人对订单农业一无所知,但总体而言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对订单农业越想了解。所以,政府与媒体应加大对我国偏僻、落后农村居民对契约农业在保护农民经济利益与减小市场风险方面作用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老贫地区居民对契约农业理念的认知并力求积极付诸行动。

4.2 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签订出售当归和药苗采购品质保障合同的意愿不同。总体而言,文化素质越高的农民签订出售当归和药苗采购品质保障合同的意愿越强烈。而甘肃老贫地区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普遍低下,掌握和应用新知识、新事物和新理念的能力严重不足、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较差、市场竞争和营销意识淡薄,因此,中央和地方财政应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投入,结合实践,大力发展与农村发展环境相适应的高中和职业高等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农村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设立一些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生代职业农业农民转变。

4.3 加大政府对契约农业支持宣传力度,引导契约农业健康发展

政府部门应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加大对契约农业支持宣传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加强管理等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契约农业发展,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其中。加快培育契约农业主体即龙头企业及生产大户,真正确立农民及合作社在契约农业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有效推广契约农业,进而切实有效地保护、培育和壮大本区域具有特色、优势的精细、精品种植业,使其健康、协调和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

[2]Warning and Soo Hoo,w.:The Impact of Contract Farming on Income Distribution:Theory and Evidence,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Western Economic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Annual Meetings,June 2000.

[3]Warning,M.and Key,N.:Th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Distributional Consequences of Contract Farming:An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Arachide De Bouche Program in Senegal,World Development,Vol.30,No.2,2002.

[4]Katchova,A.L and Miranda M.J.:Two-step Econometric Estimation of Farm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marketing Contract Decision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 Economics,2004,86(1).

[基金项目]甘肃老贫地区特色种植业发展模式及实证分析(0911B-02)。

第5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一、前言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台站气象仪器的维护管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展工作,为基层台站气象仪器的维护管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的控制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是现在基层台站气象仪器的维护管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面临的迫在眉睫、函需解决的头等课题。

二、基层气象台站气象仪器的维护和管理的现状

1、对气象仪器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基层气象台站对气象仪器维护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通常比较注重使用而轻维护管理。气象仪器及相关设备一旦出现了故障问题,并非逐级上报、更换,而是索性听之任之。从送修的仪器中可以看到,其间总是聚集着大量的烟灰与尘土,甚至还存留着很多的纸屑、小昆虫的尸体。这些事实证明部分基层台站的领导及管理人员对气象仪器及相关设备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在维护与管理方面更新匮乏。近年来,气象监测现代化给配备的新型仪器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价格也非常的昂贵,因此备份的仪器数量非常的少。

2、维护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比较低

近年来,随着气象仪器的不断更新换代,气象仪器自身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地升高,台站工作人员若不随之提高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则很难操作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任何一环甚至非常小的环节出现了问题,气象仪器都可能发生故障,有些基层台站的工作人员甚至连如何正常开关机都不清楚,关键设备更不必说能维护好。一旦故障发生,上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远程进行维修指导,因此也严重影响到了各项业务的开展。

3、对新设备的使用、维护以及管理等,缺乏有效的培训

近年来,虽然气象部门对基层台站工作人员使用新型仪器设备上也做过一些技术培训工作,但对于如何进行安装、管理以及维护等内容却很少,每一个台站培训人员最多不超过2人。从实践来看,新型气象仪器采用的多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模块化结构、计算机模块以及新型的探测元器件。若管理人员缺乏基础知识,则就不懂得基本工作原理,同时也不能判断出气象仪器的故障所在,至于维护则更是难以做到的。

三、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1、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与大气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农业气象仍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目前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水平较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未来将在大量科学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能量物质转换传输过程和农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各种过程与环境气象条件的复杂关系,并以详细的数学模型和精湛的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这些过程。生物圈在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中的作用;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预普、评估、防御;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2、加强农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

积极开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提高农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农村依法建立气象站、气象哨,自愿进行当地气象观测,并通过此渠道为广大农民及时传送气象信息;采用气象部门的气象监测网络与农业部门病虫害监测网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优化布局技术,气候变化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应变对策。

四、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气象服务内容远远不能满足设施农业发展的需求,也并非想象的添加一些服务内容就可以把气象对设施农业的作用得以体现,并真正得到用户的认可。

2、现有科技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专业技能还很欠缺,这种欠缺我认为是从上到下的,这需要引进一些成熟的理念和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微观管理技术、栽种技术等。

3、在棚室内安装监测仪器是我们获取室内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做出气象服务和分析的主要数据依据,但该仪器的价格无论是气象局还是农户都难以承担,况且仪器的安装应用是否能够让农户更加直观的体会到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也是今后服务的一个重要问题。⑸在服务环节上,在种植后的气象服务保障我们相对能够做到跟踪紧密,但容易放松或疏忽对种植前和收获后的气象服务,这也是我们农业服务比较薄弱的地方,比如在初期品种筛选、习性,收后存储运输等等环节上应该充分考虑气象条件的影响,加强这方面气象知识的宣传,从而做出对种植农户有帮助的举措。

五、农业气象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1、细化服务内容,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站网

根据江西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发展要求,农业气象服务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稳定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的基础上,细化服务的内容,增加新的服务站网以及观测项目,例如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的观测等,以满足多元化的农业发展需求。农业气象局也要探索农业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个过程的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尤其是在新增的农业经营环节方面的需求,建立一个完整体系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在这方面,江西可以向广东省等省份学习,结合本省的农业气象实际,拓宽思路以及服务的领域,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2、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

农业气象服务需要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情报,所以所需要的技术也要不断地更新。要时刻关注当下社会发展的各项科学新技术、新成果,然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如GIS等高新技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最准确、最有效的情报,并指导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信息的传输方面,农业气象观测到最新的信息,需要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农民中,这样才具有价值。所以,农业气象部门要拓宽农业气象服务的信息传播渠道,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网络,针对本省,甚至本市、本县,建立专门的农业气象服务网站,做好宣传,及时更新网站的农业气象预报信息,向农民及时传达有效信息。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力量,迅速传达农业气象信息,尤其是突发的灾害行天气信息,更要采取这种方式。

3、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以及人才培养,尤其是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立一支农业气象科研团队,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精神,不怕苦、肯奉献,到实地调查,以提供更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

第6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生态农业指的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并通过使用高科技农业产品,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并对传统农业中宝贵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既能够帮助农民获得高收益,又能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的新型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现代化投入的态度并不是完全摒弃,而是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常见做法加以吸收,比如废料循环利用,尽量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并通过生态学理论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标。

一、发展生态农业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基数大,可用耕地稀少,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才过于追求农业产量,农业呈现粗放式发展,并没有做到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造成了过多的消耗和浪费,更严重的是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垃圾数量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对农村宝贵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不仅如此,害虫的抗药性以及新型害虫的出现,迫使农民不得不大规模使用农药。加上我国农业发展一直遵循的是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耕地肥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导致农民不断提高化肥施用量,不仅改变了耕地理化性质,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基于此,如果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原因在于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帮我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而且还能对农业资源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加以有效保护。

二、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

现如今,要想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就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在掌握当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专门发展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品,这样有助于形成产业竞争力。同时还能够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比如,在畜牧、水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禽肉、水产品的精加工,这样对于自身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为有利的;同时,在河流水系发达的水田里,可以适当发展对河水植物加工。这些鲜活的实例都能够对我们加以启发,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产品的优化。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农业产销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并加以配套措施,既能够让农民的生产销售成本大大减少,又能够使得增加销售规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让其与当今时代潮流相适应,与国家相关农业产业政策相符合,这样就会降低吸纳民间资本的难度,甚至有可能吸引外资。一旦资本得到增加,就能够推动农业朝着制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当资本投入量比较高时,更容易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有可能争取到相关的政策扶持,从而帮助农业尽快突破二三产业的重重包围,实现快速发展。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助于农民收入增加,而且也意味着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样农民在进行循环生产时就会有资本投入,并且还有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意愿。

对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而言,应当在生态农业发展上适当倾斜,在政策以及经济上应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比如说可以适当减少税收,并增加政府财政拨款,在银行信贷上,可以降低贷款利率等。

3.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除了能够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外,还能够让农民受到外来先进思想的影响,加快传统观念改变,从而提高对当今农业生产技术的接受度。比如说《爸爸去哪儿》以及《极限挑战》等,这些电视真人秀节目都能够有效促进农村观光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相互融合,这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如此,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减小,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村文化习俗的有机结合,必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产品就是我国重要的产物,因此促进农产品发展,有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格局得到改善,从而变得更加具有战略性。而随着我国加入 WTO,农产品国际贸易又会因绿色贸易壁垒以及高额的反倾销税的限制,而得不到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都存在比较严重化肥和农药的高残留问题,不仅污染了当地水资源和耕地,还使得农产品毒素含量超标,无法达到世界农产品作物对于化肥农药含量的标准,对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而且还能使得化肥以及农药的用量大规模减少,这样能够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有效改善当前农业格局,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从而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给农业发展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涛.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27):16.

第7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一、多元统计分析概述

(一)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的重要部分之一,当对多个指标进行分析统计时,通常要用到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在多元统计分析中,通常要将多个统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农业生产条件中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充分掌握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化肥、农药等条件因素,找到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各条件因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制订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合理分配农业资源,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多元统计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为了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的多元统计意义重大。农业多元统计包括影响农业经济的诸多因素,如土壤情况、气候条件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应用多元统计数据来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多元统计的结果来改善土壤、规避恶劣气候,保护农业生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农业多元统计的过程也是优化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过程,合理配备农业生产人员,配置或更换农业设备和设施,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条件有:农用固定资产、农村用电量、农用塑料膜用量、农机总动力、农药用量、化肥用量、耕地面积、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人数等,在不同的时期,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时期,农用固定资产与农业经济的关联度始终高于其它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经济的关联度。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始终排在第一位,这充分表明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首要的作用,并且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相对稳定。

(二)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劳动力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关联度比较低。表明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可见,农村劳动力人数并不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农业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必然要逐渐减少,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所占的份额将越来越小,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非农业部门,使得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近年来,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提高,说明农村劳动力过多、过快转移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由此看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

(三)耕地面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经济与耕地面积的关联度也较低,表明耕地面积不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度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缩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提高,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耕地面积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在考察不同时期耕地面积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近年来,耕地面积与农业经济的关联程度有了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几年耕地的大幅减少加大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1991~1995年,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农村用电量、农膜用量、农药用量、化肥用量、农机总动力、灌溉面积。从1996~1999年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灌溉面积、农膜用量、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从2000~2004年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农机总动力、农膜用量、化肥用量、农药用量、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用电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排在物质条件的首要位置,当时的农村用电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90年代后期及近年来,农业用电量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在不断降低,在物质生产条件中,由首要位置降低至末尾的位置。究其原因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用电量中用于农业生产的电量比例逐渐减少,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中科技投入的逐渐加大,使得农业用电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减小。

三、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完善农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

(一)保证报表的质量

以往由于基层农业报表频繁、数量较多,一些农业统计部门为了完成指标任务,随意填写报表,使得农业统计报表失去了真实性。所以,必须减少基层农业统计的工作量,减少农业统计报表的频率和次数,比如只做年报和定报,“定报”可以结合夏收、秋收填报。通过减少农业统计的工作量来提高农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以保障农业报表的真实性,使上报的数据既真实又准确。针对畜牧领域的统计,可以减少统计对象和统计指标。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只对当地代表性较强的畜类进行统计。果蔬类也可参照畜类的方法进行统计,合并相似的指标,精减数量较少的统计对象,通过减少农业统计人员工作量来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年报工作中,可以向先进的农业统计地区和单位学习,将本区的农业生产总值、消耗值以及特色指标纳入农业统计体系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将农村合作社、土地流转等体现在多元统计体系中,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参考。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

目前,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是由技能统计站报上去的,数据多数来源于乡村统计员,这些基层的统计员大多数是由乡村干部兼任,这些人员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对专业统计知识知之甚少,不可避免在农业统计工作中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致使报上去的数据根本不准确。这就使得上级部门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不真实,统计分析的数据难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使得农业经济的统计效率大大降低。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统计的准确性和统计质量,就必须采取合理的、科学的统计方法,改变农业调查的传统方式,抽样调查要做到周密和全面,记录要准确。如今是农田家庭联产承包,统计涉及到千家万户,跟原来的集体制相比,统计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若依然采取原来的老一套统计方式,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采用抽样调查的统计方式。如由村镇两级来填写播种面积和产量等报表,村镇必须准确掌握有关数据,以保障县市级制作的统计报表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实际,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统计质量。

第8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高效农业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15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迟缓,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对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难以调动。所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转变,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发展经济的主要问题,这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以及构建的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高效农业

1.1 高效农业

“农业”一词在经济学里是一个大概念,主要包括2大方面:种植业和养殖业,这其中包括为土地产业服务的其它行业。如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这些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不一定都做为高效农业,但它能成为高效农业的辅助措施。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更多品种、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

1.2 发展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化

现代社会呈现的高新农业生产理念,它的发展方向分几种情况,有企业投入建设、城市和农村结合以及多元化等方式。企业投入建设发展模式为农产品公司在农村租赁土地使用权,进行农产品加工,雇佣村民管理,提高并带动原来经济发展状况,加大农村经济大幅度提升。城市和农村联合经营发展模式是指农闲时期,农民可自行生产的特色的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并向市场推广,利用原有资源提高生活水平。丰富城市生活结构,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议程,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对村民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2 农村经济与高效农业产生的影响

2.1 增强粮食生产

农业是我国始终坚持最为基础的基本方针,使农业得到很大发展。但在耕作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做法,造成土地等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有限的投入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仍然没有摆脱比较效益低的局面。21世纪初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农业的稳步发展是关键。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工作要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把工作重点转到为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上来。有关部门、地方应根据各地实际条件,采用“公司+农户”或企业集团等实体办试区的方式,切实为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卓有成效示范。在贫困和落后地区要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依靠科技脱贫,为“扶贫攻坚计划”做出示范。

2.2 提高生产力水平

发展高新技术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国际上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高新产业的形成正是起步初级,高新技术成为高效农业的发展和研究的主功策略,国家和地方要在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同时注重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示范点、试验区,引导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努力攀登新高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继续重视和支持农作物、林果、畜禽、水产等品种资源的引进及新品种选育、土壤环境监测、病虫害情况监测预报、节水农业,防治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和盐渍化、草原退化,资源再生等农业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在抓好P键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农业科技宏观发展的规则、政策等研究,努力提高水平,不断充实科技储备,增强我国农业发展后劲。

2.3 农民的综合国力素质有待提升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鼓励农民采取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机械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拓展全民视野,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开展有关法律宣传教育,号召、鼓励农民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和培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和开发农村科技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培训支撑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重点培养、分层次培训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要实行农科教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出努力。

2.4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

我国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动物疫苗、饲料添加剂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农业科技领域具有一定的水平,在某些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科技工作应在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努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产业。有条件形成产业的技术成果,都要不失时机地向产品开发处延,向产业化方面发展,要组织科技人员对产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使期获得高经济效益。国家、地方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9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经济;方式转变;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前言

近几年,我国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而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类,其中当前过于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巨大问题尤为突出,使得加快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其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借助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对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行改善和优化的一种农业运作方式。它具有减少劳动力、劳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等多种作用,是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种直观体现,是实现我国农业走向高效高产、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也是我国农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1]。

2.农业机械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如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这说明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深刻影响。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以生产力推动模式为主向以科学技术推动模式为主的转化,实现农业生产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主导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这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和成果,而且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模式的建立,反过来又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所产生影响、作用之巨大,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与结果,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与助力。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转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1.推广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诚然,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与政策引导之下,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基地已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但仍有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在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3]。这反映出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的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应将偏远农村地区作为农机推广的重点对象,选择地理位置较为核心的农村作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逐步引导当地农民群众意识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诸多好处与利益。在推广农机的同时,加强对各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传播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生态农业理念,传播先进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加快农业产权流转

我国当前实行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行之初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由于耕地分散、产权无法转让等问题,使得农业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土地制度呈现出弊端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多数农民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导致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一个不健康的发展状态。面对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农业活性,加快农业产权流转非常关键。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在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过程中,应鼓励各地方政府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业土地产权结构。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广大农民采用机械化作业,加快土地产权流转,提升农业活性与农业生产效率,让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农业机械化,依靠先进机械设备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也就是说,机械设备、农业技术的先进性,设备的工作性能与效率直接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快慢。依据这一层面分析,要想通过农业机械化发展来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与生产技术的创新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4]。相关的农业机构应增加在技术创新、农机创新方面的资金比例,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设备与技术,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对我国农业机械进行改造,对农业技术进行革新。同时,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与农业相关的电视节目,来为热爱发明、热爱实践的人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发明新型农机,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三、总结

总之,农业机械化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息息相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我国应结合当前实际,改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向着生态、经济、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加快农业产权流转,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06:34-41.

[2]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