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

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

第1篇: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人才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6-02

新能源属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面对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全球都在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化开发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实现我国传统化石能源过渡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必然之举。中国将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水电、核电、太阳能和风能设施建设的同时,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特别是近年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新能源电力的两支主力军迅猛发展,出现并驾齐驱的局面,新能源电力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新能源专业人才提出迫切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怎样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需求的人才,既有巨大的机遇,也有很大的挑战性。

为适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自2006年以来我国相继有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0年教育部紧急下达《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自2011年开始,我国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能源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但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起到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培养什么样的新能源产业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怎么样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资源优势开设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我国新能源电力产业的发展形势

自2007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呈高速增长趋势。2010年,我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风电装机1893万千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4473万KW,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至2012年底,全国新增安装风电机组7872台,装机容量1296万KW;累计安装风电机组53764台,装机容量达到7532万KW;风电并网总量达到6083万KW,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风电已超过核电成为继煤电和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2013年我国风电又新增风电并网容量1492万千瓦。2014年我国风电发展目标为1800万千瓦。根据2014年国家能源局印发“十二五”第四批风电项目计划显示,列入“十二五”第四批风电核准计划的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760万千瓦(27.6GW)。从2011年开始,我国为把握风电发展节奏,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能源局开始制定风电项目核准计划,前三批风电核准规模分别为2683万千瓦、1676万千瓦(后又增补852万千瓦)和2797万千瓦。至此,“十二五”以来拟核准的风电项目规模累计已超过1亿千瓦。

在风电大规模发展的同时,自2009年以来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也迅速扩张。截至2012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到7.5GWp;截至2013年底,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66GWp,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8.16GWp。201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9GWp,比2012年增长28%。2013年,就新增光伏装机而言,中国、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市场,而德国则退居第四。中国2014年光伏发电的发展目标是全年新增光伏装机14GWp。根据《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与发展目标如表1所示。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全球太阳能光热发电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截至2013年底为止,美国已有5座大型太阳能光热发电站投入运行,规模都在100MW以上。其中美国NRG能源公司联合Google、Brightsource公司投资22亿美元在加州莫哈维沙漠建设的太阳能发电站于2013年成功发电,装机规模为392MW,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塔式电站。美国能源部SunShot计划光热发电的研发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75%的成本削减,在不依赖政策补贴的前提下将光热发电推至每千瓦时6美分甚至更低的水平。欧洲早在2009年12家跨国公司在德国慕尼黑签署协议,计划投资4000亿欧元在北非建立太阳能热发电厂,10年后开始供电,据估计到2050年,该项目在北非的发电厂将满足欧洲15%的用电需求,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拟建中太阳能发电厂同类中最大的太阳能项目。此外,西班牙、南非、印度、智利、摩洛哥、以色列、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以及澳大利亚都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光热发电的兴建,印度已有50MW规模的电站并网运行。中国在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建设了首个规模为1MW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于2012年8月成功发电,但还没有商业化规模电站。可以预见,随着国外太阳能光热发电公司进入中国和国内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中国未来十年将在太阳能光热发电方向上大有作为。

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2012年,教育部将原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应地,风动专业也将面向更宽广意义的新能源产业需求,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特别是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的主战场不能较好地定位,致使专业课程体系达不到市场的期望值,对该专业课程体系怎样设计仍需继续研究探讨。从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需求上来看,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培养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经济水平还欠发达,从读大学所付出的成本上来看,大多数学生期望接受到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二是用人单位企盼招收到适合于工程技术需要的、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对于专业设置,国内其它专业的普遍做法是根据就业渠道下设专业方向。专业必须有支撑产业为基础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本文提出“以学科为基础设置大类专业,以产业为支撑开设专业方向”的观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必须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作为就业主战场,分别面向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场工程、太阳能发电工程三个主要领域,设置各具特色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10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全国已有34所高校开设此专业。2013年5月19日,“首届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华北电力大学召开,指出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现阶段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正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国内部分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公布的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如表2所示)。总体上来看,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呈现自由发展、特色发展的局面,这有利于各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但同时应注意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共性、相通性问题。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调能源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A类),但专业核心课程各高校有所偏重;另一类则是专业方向针对性较强,更强调职业能力培养(B类)。例如风动方向加强了力学、机械、电气方面的课程模块,太阳能方向则强调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的课程模块,但缺少光学、热学、电气工程方面的教学。

表2 国内部分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

学 校 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定位

A类:

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 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应用电化学、固体与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

专业核心课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概论、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制造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应用、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核能发电概论、氢气大规模制取的原理和方法、能源与环境、燃料电池概论、薄膜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热泵技术、能源低碳利用技术、Matlab及其工程应用、CFD软件应用等 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能源科学、系统工程等理论基础,掌握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专业知识

B类1:

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 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力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与CAD、、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电机学、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风力发电原理、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液压与气压传动、风电场电气工程、风电机组控制与优化运行、风力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风电机组测试与认证、风电场施工与管理、风电场建模与仿真、风力机设备材料、新能源材料、近海风力发电、风能与其它能源互补发电系统、风电场并网、风力发电机组计算机辅助设计、风电场规划与设计等 面向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场工程等

B类2:

福建师范大学 理论物理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学、材料分析方法与技术、材料热力学、单片机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制图、磁性材料与器件、光电子材料与技术、太阳电池物理、光伏工程与技术、光热工程与技术、固体发光材料、半导体材料、电化学基础、磁熵变材料与磁制冷技术、传感材料及其传感技术、X射线分析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先进功能材料、光电薄膜与器件、锂离子电池原理与技术、材料设计与模拟计算、纳米材料与应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太阳能光热转换理论及设备、太阳能热利用、薄膜材料与技术、光源设计与应用技术等 面向太阳电池及其它新能源材料技术研发

应当指出,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可能完全为企业的需求而量身定做;即使课程体系相同,但由于学校资源的差别和培养方式、途径及方法的不同,人才培养的类型、质量与层次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新能源本科专业教育主要考虑人才质量的基础性、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与可拓展性。专业基础课应该以能源科学为基础,兼顾高校各自的资源优势,设定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

以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应针对风机制造、风电场、太阳能发电站三个就业领域,结合学校现有学科与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定位于既具有较宽广、厚实的专业基础,又有专业方向的特长。为此,针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我校的学科优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增设太阳能发电工程方向。主要面向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站及并网工程,同时兼顾太阳能领域的技术研发,为太阳能光热发电储备人才,开设材料科学、光学、热学、电气工程等模块的课程,主干学科为材料科学、电气工程,使学生具有材料科学、光学、热学理论基础,具备电气工程的职业能力。目前我校已有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太阳能方向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呈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太阳能光热发电也未雨绸缪。为适应新能源电力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以学科为基础设置大类专业,以产业为支撑开设专业方向”。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专业方向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分别面向风机制造、风电场工程、太阳能发电工程三个主要领域,专业基础课应以能源科学为基础,兼顾高校各自的资源优势,设定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新能源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面对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全球都在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整合各校相关的资源优势,推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打造新能源专业品牌。

参考文献:

[1] 熊怡.论道学科学专业建设,共话新能源人才培养――首届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

(21):26-28.

[2] 熊怡.我国新能源人才培养的道与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3,

(21):38-41.

[3] 陈建林,陈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 20-25.

[4] 杨晴,陈汉平,杨海平,等.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29-31.

第2篇: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解决策略;化工应用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其不可代替的功能,在当前各行业领域中,该技术的发展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水平。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主要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以电力为基础,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体系,并吸纳更多的先进技术。因此上,单纯地把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看作某一方面的应用是不科学的,不断加大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电气化领域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现状概述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即电气自动化,是一种典型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得益于新兴技术的出现,换句话说,任何一种周边技术的发展进步,都会带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大幅度跨越。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也是综合性的,在当前我国化工产业体系完善和行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生产力的适应性方面,提高了不同领域的产业化速度。就现状而言,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渗透,实现了智能化的特征。结合化工产业的特点来说,联合生产、高危环境,通过这一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更多的无人值守岗位,并降低了操作的误差,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让社会生产力逐步细化。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和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层次、应用水平和研发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化工产业及周边生产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电气工程能源消耗大

顾名思义,电气工程是电力为基础的生产建设模式,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涉及到生产的各个流程,按照一定的执行程序,强调有效性、标准型,以减小误差为生产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系列的操作,必然需要引进更多的电气设备,组成工业生产体系,客观上加大的电能的消耗。我国的能源现状并不乐观,庞大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能源消耗,不仅不利于工业生产节能减排的实现,也不符合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要求。

2.2电气工程质量不达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功能的综合性,也意味着它应用中存在更多的质量标准,事实上,随着现代工业体系中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安全问题的关注,也促使电气工程质量的提高。但在现实中,电气工程质量管理缺乏重视,检验过程中以生产满足为基础,尤其是部门领导的安全意识较差,由此造成施工中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同时,和电气自动化技术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缺乏专业和系统的质量监管体系,一些管理者意识到电气工程质量达标问题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工作落实的方法,只能通过内部或国家相关规定来进行控制。

2.3自动化系统集成度低

以化工产业为例,随着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善,客观上要求各种设备的配合程度提高,而电气工程自动化功能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从整体情况看,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向集成方向发展,但在自动化层次上还比较低,各种功能、系统接口缺乏统一标准,实现资源共享的效率较低。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问题解决措施

3.1优化电气工程节能设计

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包括的环节较多,每一个环节的设备和技术应用都可以独立进行开展,从设计到安装,对节能要求的标准存在差异。但从这一技术的整体性角度来说,节能设计必须符合功能性的需求,即根据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整体功能来解决能源消耗问题。如优化精简可有可无的设备环节,提高独立设备的运行效率,增加整体系统的耦合性,在满足声场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损耗;包括选择绕组阻值较小的供电变压器、引入新能源设备、采取新型材料装置等等。

3.2加强电气工程质量管理

现代工业发展对设备的依赖程度大,考虑到设备之间的关联性,一部分设备发生问题,必然导致整体的质量缺陷,由此提高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就成了必然,具体的开展工作可以从以下展开:第一,加强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定期对员工掌握技能培训,以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第二,通过严格把关电气工程的设计、安装和应用环节,从材料指令层面入手,不断优化进场和维护的操作模式。第三,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施工应用中,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管理监督,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展开,并在施工完毕后做工程验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3.3完善电气工程管理体系

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包括的设备、技术等内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科技力量的影响下,要不断引入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合新兴科技力量,并形成新时期条件下的管理体系。如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同时,对电气工程中存在的多种要素展开更换、升级、淘汰,始终让设备的先进性维持在最前列。同时,结合化工产业而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升,一方面掌握化工产业的生产规律、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具备综合性的设备应用素质,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进和提升,提高电气工程与本行业的兼容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形成新的工业设备构建系统。

4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与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影响下,工业生产在吸收和转化中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加大在研究、执行和管理方面的力度,确保电气化领域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1:89-90.

[2]闫海东,程世伟.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6:69.

[3]李庄飞.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5,12:164.

[4]马嗣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4:137.

第3篇: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农业领域;交通领域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概述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方面提升了研究力度,促使电气工程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在研究起步之初,我国主要将电气工程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之中,之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将电气工程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并将其与农业、手工业等行业结合在一起。站在整体应用角度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将人们现有的生活水平提升,而且还实现了各个行业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让生产生活与更高的经济效益相对应,为我国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计算机技术也成为了电气工程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满足大众生活需要的同时,普及程度也相应提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有超过80%以上的行业对该项技术进行了应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人们生活中能够做到随处可见。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持续性进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也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性能和效率愈发突出,而且还更加合理,这也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2.1在电力系统及电力调配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用的主要领域便是电力系统,截止到目前,随着人们生活中的家用电气数量越来越多,用电量也会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供电的可靠性和质量需求逐步提升。而在具体的电网调度过程中,整个自动化程度和供电质量必须与相应标准相符,最终实现电网调度工作的自动化运行。除此之外,如果人们可以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调配过程中,将会对相关工作的开展精度和可靠性全面提升。另外,该项技术的覆盖范围很广,除了电网调度之外,还涉及到网络设备、显示器等等,也正是由于该项技术的应用,人们还可以实现对电力调配工作开展的实时性监督和管理,记录下工作之中所产生的实时性数据,这样一来,可以确保数据分析工作更加稳定的开展,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未来的电力工作方向进行预测。除了上述应用之外,该项技术还能在电力调配工作的第一时间掌握详细信息,让相关工作人员了解电力调配信息,最终实现电力调配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1]。

2.2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在建筑设备自动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子系统包含以下三方面,即安全保护系统、建筑物以及能源管理系统,而且上述三个系统主要是基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为主实现的,另外,还能与建筑物电力、排水等功能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智能建筑的安全使用,需要在其中设计接地保护系统。由于智能建筑系统之中存在很多金属类型设备,导电性能很强。假如在金属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绝缘体破裂等情况,便会引发一系列漏电问题。如果人们可以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智能建筑之中,接地装置的保护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避免漏电问题的出现,为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有效保护。其次是直流接地,智能建筑能够通过大量的计算机信息分析,以及电子设备软硬件实现信息传输数据的共享。另外,想要确保上述过程的实现,需要相关电子通信设备和计算机技术配合。由于智能建筑在自动化配合下,可以为相应建筑提供可靠的电压标准,进而确保相关电子硬件和软件的全面应用。

2.3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农业领域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温室大棚技术的应用,在温室大棚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重点主要集中在远程监控系统之中。该系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让人们了解大棚之中农作物的实时生长状态,做好内部温度、湿度的全面性控制,为大棚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而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配合下,大棚中的各项指标数据也能第一时间内传递到种植人员手中,并根据具体的数据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无土栽培可以通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提升整个检测平台的周全程度,通过该种检测平台的有效配合,人们可以对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另外,在具体检测平台应用上,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无土栽培技术和传统栽培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农作物的生长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有利因素[2]。

2.4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2.4.1电气化铁路的发展

电气化铁路主要是随着电力机车的出现逐渐演化而来,由于电力机车要比内燃机更具备运动能力,即使是在相同规模之下,电气化铁路的运输能力也会远高于非电气化铁路,成为了整个铁路行业发展的主流。另外,电气化铁路在高速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同样得到了大范围应用,这也为后续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按照我国“十三五”规划要求,直到2020年,我国整体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15万公里,其中电气化效率能够达到了70%,届时,可以真正实现电气化铁路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等特点,实现铁路网络的有机完善。在成就“四纵四横”主骨架基础之后,整个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会变得更加稳固,服务范围也会扩大,城市高铁覆盖率也将会达到80%。

2.4.2发展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属于新能源领域,动力主要来源于车载电源,通过电机的驱动,促使轮胎向前行驶,这一点与具体的车辆要求和道路交通未来发展情况相符。站在节能环保角度来说,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主要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电动汽车的种类有很多,如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等。其具体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汽车的动能,从而实现汽车高速向前行驶。预计到2020年,我国整体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将会达到8%左右。从该角度来看,电动汽车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对于汽车产业升级和技术跨越具备重要意义。我国新能源公交整体已经达到了80%以上的普及率,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3]。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3.1增加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力度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之中,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影响十分重要。如果研发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素养,便能将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人员素质的有效开发,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竞争能力。工作人员的素质情况还与技术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想要确保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发展,各个企业要在工作队伍的知识培训上下一番功夫,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培养出一支技术性扎实的工作团队,让我国电气工程中的软硬件实力获得补充。另外,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对电气工程质量管理也要给予高度重视,提升相应的管理水平[4]。

3.2应用范围将会逐步扩大

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相应技术的实施流程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也使得整个社会在自动化技术需求上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企业想要与现阶段的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就需要加大相应的产品开发力度,让相关技术研究向我国实际情况靠拢,这样一来,整个行业的科技含量也会得到进一步保障。如果按照传统发展趋势进行,随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范围的增加,环境污染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这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符,甚至还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应用范围的保障工作。

3.3节能设计更加优化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节能和环保方面也实现了进一步优化,在做到环境保护的同时,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而在具体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使用过程中,应该以降低能耗、减少资源浪费为标准,实现成本的有效节约。例如,在供电系统发展过程中,变压器的选择应该保持绕阻阻值的最低标准,进而将相应的流量消耗降到最低点,只有这样,相应的变压器成本才能得到根本性降低。除此之外,在照明使用上,人们需要做好自然光的充分利用,进而实现照明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展示。通过一系列节能设计,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在生活中将会变的更加实用,与人们生活相贴近[5]。

第4篇: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气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调整 培养方案

1 课题背景

电气信息类覆盖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众多主干学科[1],其专业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子技术与电工技术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2,3]。电气信息学科作为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科,其改革思路为,面向电力系统智能化变电站、直流输电及绿色能源等专业领域,按弱电向强电渗透、强弱电兼顾、注重信息技术等原则来制定新的专业发展规划。新专业的设立和发展,首先要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从高等教育的整体形势、电力系统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等方面出发,明确专业定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本论文以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课题研究的主线,重新设置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其课程体系,以使学生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电力行业发展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分析

2.1现有专业设置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该专业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侧重于培养与电力系统自动化相关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毕业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以信息的获取、编码、传输、存储与处理为专业方向,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工作。

从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课程是以信号获取的工具、手段和处理的方法以及整个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为主线设置的,是以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并有意识地与电力系统方向接轨。

2.2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并加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目前专业方向虽然考虑到要向电力系统靠拢,但仍未找到具体的发展方向,采用的仍是宽口径方式。通过集中、收集、分析和评价现有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总结其所存在的问题有:1)理论课程衔接有问题,理论课程无实验环节验证,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2)实验课时安排不当,综合设计型实验数量少,学生的动手能力未得到足够训练;3)课程设计中电力系统的应用范例少,经费不足,内容简单,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4)毕业设计中的小课题设计研究范围过于狭窄,缺乏针对性和整体考虑,电力系统应用方面的课题少。

3 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3.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总体设想

为了及时把握新能源发电领域所提供的机遇,制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和我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成功经验,以“重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为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特点。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制造、开发、技术支持等工作。同时,将专业发展方向调整为绿色能源领域,该领域是我国电力系统重点发展方向,也符合我校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制定和落实符合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规划,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占据行业发展的有利位置。

3.2 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为构建适应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现有专业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将工作重点放在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对部分课程进行增减,确定实践环节的任务和内容。具体的修改体现在:1)大幅修改了课程体系;2)注重实践环节对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均以电力系统应用为主要设计内容。

总之,在新培养方案的模式下,教学思想和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培养电气工程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论

本论文针对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提出了面向绿色能源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了对特定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推广,将有助于我院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与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培养出技术合格、专业特色较强的21世纪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天正,李炜,段晓燕等.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2):134-137.

第5篇: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模拟电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系统原理》、《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半导体物理学》、《电路分析原理》、《DSP技术及应用》、《光纤传感技术》、《高频电子线路》。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嵌入式、汽车电子、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移动通信技术、真空电子技术、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电子技术、新能源、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2 新能源;

3 计算机软件;

4 互联网/电子商务;

5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工程师、专利人、光学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电子工程师;

2 专利人;

3 光学工程师;

4 测试工程师;

第6篇: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

【关键词】风能利用 本科教育 风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0-01

一、前言

风能是目前世界上关注度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现今除水电之外,风电是开发技术最成熟、开发成本最小,也是未来最具有大规模开放价值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化石能源的国际价格不断上涨,风电成本已经与核电相当,远低于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近年来,随着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风电设备的建设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所以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不约而同地将风电发展列入国家能源优先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各国都投入精力致力于风能利用的产业。

一项产业能够顺利地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技术理论以及专业的人才队伍支持。各国政府为了发展风能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倾向,资金上给予支持,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也非常重视。我国是全世界风电发展速度最快国家之一,截止2009年底中国风电装机总容量已经是全世界第二的国家。风电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风力发电市场管理逐步规范;风电设备的自主制造能力不断加强;风电相关法律政策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也把目光投入到风能利用特别是风力发电相关技术的科研攻关上。200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三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在高校内设置独立的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利用的相关专业,为新能源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储备人才亦是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建立针对风能利用产业的需要的专业呢?该专业的学生又应该如何培养?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二、现有风能利用专业的教学现状

笔者作为高校教师,在高校教授风力发电机组电气与控制这门课程,该课程教授的学生是本校机电学院的热能与动力专业风能方向的大四学生。热能与动力专业的学生作为机电学院的学生,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准备充足,但是电气工程方面的知识欠缺,尤其是当涉及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电力系统运行的课程内容的时候这种欠缺非常明显。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风力发电相关课程,或是继续深造进行风力发电相关研究时,对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知识的欠缺也成为学习研究时的掣肘。

风能的利用,特别是风力发电是个复杂的、综合性十分强的产业。从风力发电设备发出电能,到将电能传输上电网,整个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多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

三、培养计划的制定

首先,应确定好专业的培养目标。风能利用相关专业应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的并网运行,风电机组调用,风力发电新技术开发等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对并能从事其它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

四、基础专业课程的设置

作为修读风能利用专业的学生,要对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相关辅助设备、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电器学、电机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掌握,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兼具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不仅做到涉及面广,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又能够有极好的专业偏重性。所以,学生应主要学习流体、机械、电气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风资源测量与评估、空气动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电力系统(暂态、稳态)分析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高电压技术,使学生具有进行风电机组及风电场的设计、制造、运行、试验研究、项目投资与管理的基本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所以,基础专业课的设置方面,要全面地涵盖到机械设计制造以及电气工程相关的基础内容,应包括以下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等等。

五、专业方向的设置

作为风能利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地掌握了解机械设计制造和电气工程的专业知识,在进入高年级之后还要有侧重点地研究方向的选择。笔者认为,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围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是相关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控制系统的,包括主体的风力机、发电机、偏航系统、制动系统、液压系统等部分的设计和制造。目前风力发电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风电机组是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组,而应用前景最好的应是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在基础的机械设计制造和电气理论的基础知识上,应对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直流/交流速控制系统,风电机组的控制优化等方面有所掌握。

2.风电机组功率预测与并网技术

风力发电和传统发电方式相比,因为风速的不确定是风电场的出力预测也具有不确定性。随着风电场的建设容量越来越大,风电场功率输出的不确定对于电力系统的影响日益明显,不能够忽视。这一方向主要在于学习研究建立风电机组功率预测系统以及革新风电机组的并网技术,应对风电机组的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电力系统调度以及EMS等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并掌握。

3.风电场运行管理

针对风电的并网技术以及网上运行时安全调度的问题都是目前风电产业领域需要研究的重点。目前来说,风电行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风电的市场消纳问题。这一方向主要解决风电工程与电网工程建设进度不一致的实际的现状以及风电相较传统发电模式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现状,就应对电力市场调度、风电与火电联合运行、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等课题进行学习研究。

六、总结

相较于高职类风力专业的培养,风能利用本科专业应该着眼于培养高起点、高层次的风 力发电相关人才,不是培养一般的技术员。经过四年的教育,毕业生要具有进行风力发电机组和风电场的设计、制造、运行、试验研究以及项目投资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成为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创英.欧美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4.

[2]吴广龙. 浅谈风力发电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装备制造, 2010,(1):115.

[3]祁和生,沈德昌.我国大型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现状[J].电气时代,2010,(2):29-31.

第7篇: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

关键词: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吴晓刚(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周美兰(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201201107)、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201200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98-02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已成为汽车设计研究部门考虑汽车结构革新的重要原因。在国外,平均每辆汽车上的电子装置在整车成本中占20%~25%,一些豪华轿车上装有40多个微处理器,有的汽车电子产品甚至占整车成本的50%以上。许多汽车制造商都认为,增加汽车电子装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有效手段。[1]

在对汽车电子技术的教学研究中,文献[2]提出优化“汽车电子与控制”配置课程的内容、改革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建设和课程设计环节等改革思路。文献[3]分析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灵活多样的理论教学改革方案和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建议。文献[4]介绍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精品实验项目的设计思想、主要环节及具体实践。文献[5]将虚拟仪器LabVIEW软件应用于汽车电子技术综合性和设计性虚拟实验中,并进行了实验教学的实践。文献[6]开发了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嵌入式系统,完成了实验箱硬件及教学实验所需的支撑软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教学实践。文献[7]介绍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汽车电子系列特色课程的研究。

在汽车电子中,涉及到电力电子技术的内容通常称为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并且成为了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分支。哈尔滨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的电力电子方向,在汽车电子研究上已有了十几年的基础。在依托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黑龙江汽车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控制和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培养了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因此,为了在本科教学中体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特色,结合在汽车电子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制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特别增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方向选修课。本文以“汽车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研究和实践对象,通过课程结构优化设置和考核方式改革,结合现场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实现具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教学。

一、“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结构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开设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为专业选修课程,2学分,共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2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设置,结合汽车电子技术的主要特点,“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可分为6个模块,如图1所示。

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的理论教学环节中,第一部分,先介绍汽车电子的基本概念,回顾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通过实例分析介绍汽车电子对汽车安全与节能的影响,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讲述汽车电子与电力电子的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汽车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器件。包括光电、霍尔、电阻等各类传感器,常用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单片机选型及选用依据,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交直流电机、电磁阀等执行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第三部分,在以上介绍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汽车变速器电控、ABS系统、动力转向电控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控系统开发遵循的标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方法,特别强调目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所用的V流程开发模式。

第四部分,结合新能源汽车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在电动汽车方面的运用。本门课与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所开设的“汽车电子技术”不同之处在于,省去了传统以发动机作为主导的汽车动力系统控制部分,强化了电驱动系统的匹配与设计部分。该部分内容除了包含对于汽车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和匹配规律的介绍外,还增加了对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的一般方法介绍。

第五部分,介绍汽车电器系统,包括汽车仪表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电动门锁系统、电动车窗、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电动座椅、车载空调系统、车载音响系统、车载电视娱乐系统、车载无线通讯系统、电子导航与全球定位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载网络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部分是课程的最后部分,介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可靠性的评价标准和一般的故障诊断方法。

以上六部分构成了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电子技术”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实验和课程设计两种方式。实验课作为学生在校内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我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电子技术”实验课的设置上,主要分为5个部分,如图2所示。

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和实验课程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综合起来,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8]“汽车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主要结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的知识,以电动汽车控制系统作为设计目标,让学生结合电力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

二、“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来说,涉及到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单靠语言描述是很难讲清楚的,而通过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也很难清晰勾勒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因此本门课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出的动画及示意图等来展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使教学的内容直观清晰,易于理解。

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外,还采用了现场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的授课方法。现场教学即依托我校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到工程中心参观现场演示,并试用工程中心开发的汽车电子产品实验样机。这些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汽车电子的功能及开发有更直观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中以汽车电子产品的项目开发作为主导。例如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讲授时,可自始至终以工程中心开发的汽车变速器控制单元作为对象,从汽车电子产品开发的前期调研、方案论证,到中间环节的样机开发、功能验证,再到最后环节的样机标定、测试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对汽车电子的感性知识加深,在理论学习中的目的就会变得明确,清楚地认识到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三、“汽车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突出“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改革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我校其他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以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而由于“汽车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方向的本科生,选课人数基本维持在40~60人范围内,这样的人数规模便于授课教师进行小范围内的专业指导,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提出了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课程设计与专业论文撰写相结合评定的方式。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还在于,其他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都是最终给定一个独立的成绩,而作为专业选修课,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成绩只是最终成绩的其中一部分。

目前该门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课程设计占30%,专业小论文占40%的比例权重进行成绩的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本门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专业小论文作为考核的主要部分,在撰写过程中,授课老师首先利用2学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科技论文撰写的培训,而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根据各自分配到的科技论文主题进行文献的检索;学生分成了3至4名成员一组,选择关于汽车电子的主题项目,可建议主题为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的设计、汽车防抱死ABS系统设计、汽车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设计等,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主题。给定主题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提交科技论文,并以学术会议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自由根据报告者的内容提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该部分成绩可以当场给出,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给定的成绩能够实现主观与客观兼顾的效果,令所有同学信服。

四、结论

根据“汽车电子技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结合所开设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学中课程内容优化配置,现场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的授课方法;考核上提出了平时、作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科技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最实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秋,赵六奇,韩晓东.汽车电子学教程[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雅夫,连静,李琳辉,等.《汽车电子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90.

[3]赵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教学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1,(27):221-222.

[4]赵秀春,徐国凯,陈晓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精品实验项目设计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5):497-499.

[5]仇成群.LabVIEW在汽车电子虚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11,18(6):97-98.

[6]张新丰,陈慧,孟宗良,等.控制器V型开发模式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31-134.

第8篇: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规划设计;安全问题;节能问题;发展创新;资源利用

Abstract: Safe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project, safety issues in the design to ensure construction safety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predict and ruled out the existence possible security risks,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construction safe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design.Key words: Electrical Building; planning and design; security issues; energy conservation issues;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条件、现代化建设高速进步,建筑电气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问题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在当今社会对于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以及节能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比如在节能方面,这是我们国家在新世纪的发展规划,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问题中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建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问题的探讨分析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建筑电气设计中是竞争相当激烈的经济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电气设计的发展将会存在高投资、高耗时、高周期、高赢利、高风险的特点,对此设计者更加要对建筑电气中的安全以及技能问题进行高度重视,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的科学化控制,其目的是提高建筑管理水平和整体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的控制的应用将不断地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建筑电气设计安全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建筑电气安全设计的控制要在建筑开发中它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这不仅是建筑电气设计安全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建筑电气设计安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筑电气设计安全与建筑电气规划紧密相关,是建筑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确定建筑电气安全发展方向,必须合理地制定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的控制规划。

第一,建筑电气设计中工程安装过程的安全分析

在建筑电气设计的工程安装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生产建设。从建设工人和科技人员一进入施工场场,就督促其建立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以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在电气的管线、导管、线路以及铺设地基等等,都要努力保障安全第一,质量为上的观念。

在整个的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充分考虑到周围已有建筑物的安全,要认识到安全管理体系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整体系统,以逐步提高、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安全施工,实现安全管理的既定目标,重点是进行不安全状态的控制,落实安全管理决策与目标,以消除一切事故,避免事故伤害,减少事故损失为管理目的。

并尽力帮助建筑设计完善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在对电气管道的铺设、安装、放置、固定等各个方面要全面化考虑,不要留下安全隐患的漏洞,像在关键部位要进行安全考核工作,要正确地使用防护用品的安全标志,凡属重大施工项目,施工措施和安全措施必须报工程师审批后方可实施,在建筑电气的安装中全面考虑安全方面。

第二,建筑电气设计中要建立规范化安全准则,创新建设思想观念

“安全建设,生命至上”,这是在建筑电气建设中首要的准则,建设管理部门要牢牢树立安全建设的意识。要改变过去以“建设速度为中心”的不良观念,如果片面地降调建设的速度,一味地追求进度,那么带来的安全隐患必将是灾难性的。在整个的建设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安全思想,发动全员开展自检,自检与制度检查结合,形成自检自改,在不断地自我检查中发现新的技术和安全问题,要及时采用补救措施,将建设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

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准则体系,建筑电气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较为严谨的技术,它的建筑工程提供电力以及燃气等资源,既然是电力和燃气其中就必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建立规范化的准则体系则是重要的环节。建筑电气设计中安全准则的建立要在平常的建设实践中不断规范完善,要在施工的现场加强教育管理,增强安全教育效果。

比如,任何人在进入建设现场的时候必须要佩戴安全帽,在电气管线的地下挖掘机下不得站人,要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安全的教育内容要全面,重点突出,系统性强,抓住关键反复教育,反复实践养成自觉采用安全的操作方法的习惯,使每个受教育的人,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鼓励建筑施工人员要牢固树立坚持安全操作方法的信心,养成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然后是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与训练,这是制度建设和管理建设的部分,这些安全制度的建设是建筑电气设计中安全施工的理论指导。总之,说到底,这些制度的建设的根本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二.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问题的探讨和分析

建筑电气设计其本身就是一种高耗能行业,它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建设规模一般较大,这些限制性因素在客观条件上就加剧了建筑电气的资源消耗量,建筑资源的消耗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整体成本,这样就必将刺激建筑电气设计者进行科学化的节能问题的探讨。对于节能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节能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高度,在我国每届的“两会”中节能问题就是重要的政府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提案表示:节能降耗,这是一项重要社会责任。一直以来建筑电气企业既是耗能大户,节能降耗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节能降耗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念好节能经?全国政协委员、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指出,要继续深化改革促进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光明的使者为下一代留下碧水蓝天,要大力倡导、推进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善节能管理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建筑电气设计管理节能

结合实际,建筑电气设计中要将节能的实施计划放置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要不断提到节能技术,像在建筑电气在对高层供暖管道的安装中,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来进行发展新型节能技术。要进一步完善节能配套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评价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实施节能目标化。

对建设规划中的工作目标,建立规范化的电子节能档案,要制定合理的节能工作奖惩力度,鼓励节能节约建设,严惩浪费,强化并落实上大压小和新能源优惠政策,实施税制优惠、低息贷款等制度,鼓励企业节能积极性。要从建筑电气的各个不同的部门进行节能目标分工合作,建筑电气的管理者要充分理解节能的经济效益,需从各个不同的经济事务角度,或者利益格局出发,要整合资源,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建筑电气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这样,节约下来的资源就可以另作他用,它可以促进建筑电气企业的业务成长,改变建筑电气企业的业务种类,改善建筑电气企业的业务技术和系统服务,同时可以整合建筑电气金融企业的资源配置以及资源使用的不足之处,有效地提高建筑电气企业的业务效率额以及进建筑电气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要努力加大节能监管力度,构建监督网络,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和审查,新项目上马,必须考虑该项目对当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将节能效果作为对企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节能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全国性节能巡视,进一步压缩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建筑电气的工程进程中,进一步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实现理念节能

建筑电气工程往往是大型的施工工程,在整体的建设工程中参与的施工人员比较众多,所以,要在广泛的施工群体中努力加强节能教育宣传,要普通的劳动者也可以接受节能的理念,从真正的意义上现实理念节能。这需要建筑工程管理者、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宣传实现节能、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不仅仅是建筑电气工业更是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共同保护地球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是每个企业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当然,在建筑的工程现场中建筑电气企业就是主要的宣传组织者,建筑电气企业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完成教育宣传,将宣传教育节能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比如建筑电气也可以向广大劳动者宣传,节能的具体做法,从节约每一米建筑管道,每一颗建筑用钉,节约每一升汽油等等,还要对节约表现良好的劳动者进行物质奖励,以实际的经济利益带动节约理念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节约教育,促进全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倡导节能型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树立节约为美的生产生活理念和道德观念,建设节约文化。推进节能法制化管理。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排污交易市场等柔性方式,让节能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节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能与发展并举的原则,加强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科技进步,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建筑电气是一项需要科技支持的产业,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下,要明确加大科技节能的投入,提高投资比率,支撑行业节能减排与产业技术升级,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

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成果,带动技术升级,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开发与科技创新技术结合,提高新能源产业科技化水平,着力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加强节能指引,规范并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像新型太阳能的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筑电气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必将带动整个建筑电气产业的革新升级。在建筑电气的工程中要坚持以实现绿色增长为目标,延伸节能指标设置范围,将节能工作贯穿于经济系统前、中、末端的全领域、全方位和全过程。

三.结语: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和节能问题是整个工程施工的核心部分,对于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问题的考虑是关系到整个建筑项目的经济利益。设计方案中的安全问题是保证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安全,对存在以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预测和排除,这样对于提高建设电气设计中的安全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建筑电气设计中是竞争相当激烈的经济行业,对此设计者更加要对建筑电气中的安全以及技能问题进行高度重视,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的科学化控制,其目的是提高建筑管理水平和整体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的控制的应用将不断地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资料:

[1] 高瑞洁.建筑电气设计中施工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06).

[2] 王玉薇.现代化建筑电气设计节能创新的思考[J].中国经济.2009 (11).

第9篇: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 高校 电气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On Industry-School- Research Combination Mode of

Colleg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LI Jie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college Industry-School-Research mode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ake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research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school system, so as 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ways.

Key words industry-school-research combination; colleg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正推动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①高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发源地。如何以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经济层面,为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种是为教育服务,通过产学研与学术的培养、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才。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以电气工程领域为对象,注重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信息科学在电气工程各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该专业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三个方向。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好的电气分析、电气设计、电气系统设计、电气系统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电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样一所重点大学,重点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进行知识创新活动,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够促进科技发展。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了较多广泛且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与实践,尤其在电类领域的合作,效果较为显著。通过合作,实现了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干部交流等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助推了经济发展。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无锡市开展风电领域政产学研合作为例,自合作以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无锡市党政代表团先后两次访问学校,并就政产学研合作事宜与学校的领导深入交流。而且,学校党委书记崔锐捷、校长朱荻等校领导也多次带领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专家走访无锡市惠山区,实地考察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合作模式,推动政产学研合作。②

2 电气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思考及具体做法

电气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正是由于社会大量的需求,不言而喻,电气专业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质量,对该个专业领域,乃至我国国民经济领域的发展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被社会所接纳,被企事业单位所需求,需要我们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因此,产学研的结合,为高校的学生培养、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1 产和研的结合

企业有较好的生产能力,但科技含量低,科学研究创新不够,如果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把高校的知识资源和科技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转化,技术上进行创新。而作为高校,是服务发展的主体,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整合和流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在搞科研的目的也是为生产服务、为社会服务。产学研结合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建立良好的互动,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工程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才能适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让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走上社会,被企业所需求。电气工程专业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能够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等实际生产问题。

但是,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在科研管理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科技成果转移渠道不畅。很多企业拿着大量资金寻找科技创新成果,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又转移不出去,导致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科技资源分散,浪费精力、物力和人力。(2)科研人员考核制度不利于成果转化。当前,高校普遍采用职称和职务等级发放科研津贴的,而职称职务的获得,主要是看权威性期刊的数量、申请的项目获得的奖励,专利情况等,对于科技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问题很少重视,致使高校老师很多科技项目申请后,过多地偏重于技术与理论,与社会需求脱节,大部分科研成果很多是只申请了专利,或者发表了论文的水平上,实际应用产出的效果不高。另一方面,当前部分教授评职称前,发论文,申报项目,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职称评定后,科研动力不足,研究成果停滞不前,更多的是享受这个教授待遇,从而导致研究资源流失。(3)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完善,重视不够。高校由于学科建设发展需求、整体实力提升等众多因素影响,学校科技部和老师的关注点在于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项目的申报上面,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973、863等重大项目课题、各项科研成果奖励申报,而对真正获得的科技成果,如何将其转化投入不够,重视不足。

因此,在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同时,更应该要结合学科、科研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支持和引导作用,要进一步搭建平台,发挥政府的作用,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产业四力强强联合,不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做出贡献。

2.2 学和研的结合

随着电子、计算机、通信和信息等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给电气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的电气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研究方向的科研课题。首先,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当中。从我校电气专业学生培养来看,学生实行“导师制”,对于优秀的学生,从大学开始就跟随导师做相应的课程设计,等到了研究生阶段,不仅能够很早,而且将课题研究有延续性,能更好地做出科研成果,培养科研能力。第二,让学生参与到各种科技创新比赛,老师进行指导,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以及研究生课题,有80%的题目与产学研基地的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紧密结合,有部分学生直接参加教师承担的课题。通过多种渠道,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接触工程实际,增强实际工程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完成自己学业任务的同时,培养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产和学的结合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方向。精英教育培养拔尖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各具功能,不可替代。学校应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③

电气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保持和加强原有专业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应因材施教,引入各类培养机制,如结合产学研的合作平台,一是和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另一种则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企业的科研方向,制定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模式及课程体系。如开设专门的“卓越工程师”班,单独组织学生完成一门企业课程授课,一次企业参观实习,一次“工程技术讲座”。除此之外,每年暑假,我校的电气专业与陕西航空电气有限公司、陕西西航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许继集团、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开展合作,这些企业每年为电气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提供合作科研项目。

3 总结

电气工程专业行业属于高精尖端行业领域,尖端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它的社会需求较广,而培养这样的优秀人才,就需要高校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让学生、教师有良性发展,才能促进电气学科的发展,而外部则需要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产学研的结合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高校科研管理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资助编号:NR2013029;项目负责人:李洁)成果之一

注释

① 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