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业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云南景谷;永平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32-02
永平镇位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方向,北与临沧市隔江相望,澜沧江从永平镇与临沧市交界穿过。全镇常住人口70 114人,其中农业人口60 510人;国土面积1 465.66 km2,耕地面积为9 566.67 hm2;境内最高海拔2 304 m,最低海拔831 m,年平均气温20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年降雨量1 450 mm;共有水库、坝塘66个,设计蓄水量5 527万m3;201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 730元。
1 发展现状
1.1 粮豆作物
2015年全镇粮豆总播种面积1.01万hm2,实现总产量7.01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 266.67 hm2,实现总产量1.83万t,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水稻高产创建2 000 hm2,通过测产验收,全镇平均产量8 062.5 kg/hm2;玉米种植面积4 033.33 hm2,实现总产量3.43万t,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玉米高产创建666.67 hm2,通过测产验收,全镇平均产量达8 508 kg/hm2;豆类、薯类、小麦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3 766.67 hm2,总产量1.18万t。
1.2 经济作物
甘蔗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为4 117 hm2,其中:水田种植782 hm2。2015―2016年榨季预计入榨产量25.5万t,预计农业产量28.5万t,预计农业产值达11 970万元以上。单产较2014―2015年榨季略有提高,但增长不明显。茶叶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1 853.33 hm2,其中投产1 640 hm2,产量0.22万t,产值12 100万元以上。烤烟产业:2015年完成烟叶交售4 400 t,烟农收入12 500万元以上。其他产业:蔬菜、咖啡、西瓜、葡萄、水果甘蔗、火龙果等产业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今后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1-2]。
1.3 畜牧渔业
畜牧业:2015年牛存栏29 865头、出栏6 059头,生猪存栏64 428头、出栏55 138头,羊存栏9 852只、出栏4 837头,禽类存栏372 345只(羽)、出栏571 168只(羽)。渔业:2015年水产养殖566.67 hm2,产量0.88万t,产值逾10 560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由于资金不足,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加之2014年10月7日21:49永平镇发生6.6级地震后,大量的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同时,因降水分布不均匀,库塘蓄水不足,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少,产业机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引进和发展。
2.2 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差,“小农生产及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严重,影响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
2.3 农业专业化与规模化程度低
永平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加之当前永平镇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民家庭式松散生产经营为主,存在着多种传统农作物并存,产业多、杂,产业间相互争地、争劳动力,缺少“新、专、特”名优产品,农业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农业产业程度低,主产业地位和优势不明显。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永平镇地处边疆地区,交通相对落后,不利于运输。一家上规模的制糖企业因市场不稳定,糖价低,成本偏高,造成企业亏损,蔗款支付不及时,影响着现有唯一龙头产业的健康发展。茶叶产业存在着小作坊加工企业多、规模小,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一条龙生产和服务,制约着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其他农业产业虽然成立了部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但由于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等问题,生产、加工、销售不统一,产品无统一品牌和标准,质量参差不一,缺乏外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4]。
3 对策
3.1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耕地管理和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积极开展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宣传和招商引资,引进县内外资金、技术和信息,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种养殖业。
3.2 争取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
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项目资金投入,加大农田地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开展基本农田地建设,改善农业投资环境。
3.3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
一是健全和完善农业推广机构,强化科技队伍建设,落实责任;二是结合实际,采取送出去或请专家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技人员开展培训,加快农科人员技术更新步伐,提高其综合素质;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聘请县内外专家或具有特长的各类人才,深入村社对农民进行理论和实作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新科技的应用能力;四是加大对有机肥的利用和土壤改良工作力度,稳步推进测土配方工作,加速对测土配方成果的有效应用;五是推行水肥一体标准化设施农业园地建设,完善储藏设施和设备,建立高标准种养殖示范园(区);六是引进各种先进农业机械,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效益;七是积极开展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引导与监管并举,实施安全生态的绿色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3.4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等试验、示范,为大田生产提供指导。
3.5 加强引导,实行专业化发展
用谋划工业模式谋划农业,以“一乡一策,一村一品”的方式,加快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步伐。一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引进县内外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建立1~2个优质高效、具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促进农业从传统模式逐步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二是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督促指导其规范运行,发挥其作用;三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避免产业无序竞争,促进农业产业良性持续的发展;四是加快发展秋冬季农业,加强复种,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产值;五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和逐步推行农业产业保险机制,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4 参考文献
[1] 易小艳,陈星余,贾红杰.开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业,2013(9):66-69.
[2] 彭强,乔春妮,唐新汉,等.对凤县农业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162-164.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条件及优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质粮油、生猪、茶叶、蔬菜、柑桔、食用菌、中药材等已逐步成为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07年9月西汉高速公路的开通,2010年12月,十天高速公路安康至汉中段也已建成通车,特别是汉中城固机场于2014年8月13日正式通航使汉中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同时,过境的西成高铁及宝巴高速也将于2017年贯通,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3个,中国美丽田园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家明星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8个。监测统计显示,全市共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39个,总经营面积近10万亩,带动农户总数7185户,从业总人数1.6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51万人,2014年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达14800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6.6%,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二、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基础扎实。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已认定的各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均拥有特色水果、苗木花卉、特色养殖、种养结合等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二是文化底蕴浓厚。我市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源远流长,一些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充分利用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饮食民俗、礼仪民俗、民间技艺等传统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如城固县刘家营村,充分挖掘当地“升仙”文化和陕南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成功打出了“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休闲农业品牌;勉县天荡山休闲农业示范园,利用特色林果产业优势,每年举办春季赏花节会“梨花节”和秋季水果采摘节会,同时还充分利用当地“三国”历史文化资源,节会期间举办休闲农家厨艺大赛、登山比赛、歌咏比赛、篝火晚会、民俗风情节目演出等形式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三是发展模式多样。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多样,主要有:农事观光采摘型,主要利用特色农产品(特色瓜果、蔬菜)收获期吸引游客游览观光并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如城固桔园、西乡樱桃沟;农业生态观光型,利用农业产业园区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吸引游客进行观光休闲活动,如西乡县枣园茶产业休闲农业示范园、宁强县玉皇观休闲农业示范园;民俗文化型,主要借助当地浓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进行休闲、观光活动,如城固县伏牛山休闲山庄、勉县天荡山休闲山庄。除此之外还有农业庄园型、古镇新村和自然景区型、农业科技观光型及农家乐型等等。四是品牌特色突出。我市西乡县樱桃沟通过举办樱花节、樱桃节及茶文化节等活动,已建成以樱桃沟景区为载体,集水生动植物养殖、民俗文化展示、茶文化及景观建筑、雕塑为一体的农家民俗与樱桃生态园的专题类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城固县刘家营村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升仙”文化和陕南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依托柑桔产业优势,因势利导,携全县之力打造了“中国休闲观光第一园”——“橘园”,成功打出了“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休闲农业品牌,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柑桔旅游文化节。
三、建议及对策
为了使我市休闲农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休闲、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产业园区。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
(二)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地位。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积极弘扬“回归自然、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扩大农村消费,使休闲农业成为壮大地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显著提升休闲农业地位。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经营水平。依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次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一线员工开展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培训,重点培训职业道德、作业内容、操作规程、工作方法、产品知识、安全生产等知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经营水平。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00-01
龙头企业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管理[1-2]。只有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才能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就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1 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2015年,西吉县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实现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提高,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1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根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的思路,从西吉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形成了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小杂粮四大产业,特别是马铃薯产业规模显著[3]。
1.2 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行良好
截至目前,西吉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业73家,其中24家龙头企业均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增长了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亿元,增长6%,实现利税2 372万元,增长10%。
1.3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西吉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0家,市级13家;按行业类别:马铃薯加工企业13家,园艺产业3家,清真牛羊肉加工产业1家,其他(白酒、塑料制品等)产业7家。按照销售收入:2个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9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 000万元;13个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0 730人;龙头企业固定资产67 995万元。
2015年3月,自治区扶贫办初步确定并公布全区104家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西吉县10家企业榜上有名,分别为西吉县获得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的有西吉县勇兴三粉加工有限公司、万里淀粉有限公司、宁夏单家集牛羊产业有限公司、马兰回乡刺绣有限公司、单家集金龙淀粉厂、伊斯曼牧业有限公司、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宁夏汇丰天塑有限公司、国圣食品有限公司、迈斯尔草畜发展有限公司。
1.4 因势利导,鼓励企业退城入园
西吉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鼓励加工企业“退城入园”,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工艺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4],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转化低碳经济强县。截至目前,入园的企业有7家,其中龙头企业5家。
2 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龙头企业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融资不畅,流通加工相对滞后。二是龙头企业的数量不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小。从整体来看,西吉县工业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能力较小。同时,西吉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的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壮大影响较大。三是资金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生产发展资金,贷款手续繁杂,贷款门槛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正常发展,尤其在环保治理方面。四是原料制约。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高质量加工原料。主要是种植缺乏标准化管理,农残超标,影响了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部分行业和局部地区加工能力相对过剩,加剧了原料供应矛盾。五是效益制约。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研发、推广投入、市场拓展投入大,而且产品成本高,经营毛利率低,效益不高,稍有不慎就会亏损,很多都是靠争取政策补贴维持经营。
3 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议
3.1 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展就要立足当地资源与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要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打造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带动农民富裕[5]。将农户定点种植原料、标准化生产,企业按时收购的模式推广开来,真正解决好企业的原料来源问题和农户的产品销售问题,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的纽带,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2015年,西吉县拟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宁夏佩霖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西吉县新天地牧业有限公司、西吉县存录四丰有限公司。
3.2 加强扶持引导
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要因势利导,进一步做好政策扶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3.3 加大龙头企业项目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利用项目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闫玉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9):32-36.
[2] 郝朝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4(7):45-47.
[3] 陈超,周宏,黄武.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23-2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关键词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人才队伍建设;广西乐业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3-02
有机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因素,科技人才对有机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人才与企业发展成正比,人才充足的企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没有人才的企业,步履维艰。企业必须把有机农业科技人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才会使有机农业发挥出应有的成效。
1 乐业县基本概况
乐业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总面积2 617 km2,管辖4个乡4个镇,耕地面积为1.55万hm2,其中水田0.36万hm2,旱地17.9万hm2。居住着壮、汉、苗、瑶等11个少数民族。乐业县是老、少、边、穷山区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年平均气温16.3 ℃,年降雨量1 100~1 500 mm,森林覆盖率为77.84%,无霜期349 d,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天然空调”之美称。主要特色农产品为茶叶、刺梨、猕猴桃、甜竹笋、山茶油、薄壳核桃、板栗、桃果、李果、淮山、八角、桐油等。乐业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世界长寿之乡”“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中国兰花之乡”。
2 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乐业县于2003年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对于乐业县或者整个中国来说,有机农业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实早在1990年的时候,为了满足茶叶出口质量需要,我国在浙江省临安地区就已经开始发展有机茶产业,有机茶产品供出口荷兰市场。
由于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基因工程技术产品,自然就会减少产量,增加农业投入成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产品价格必然会提高,在经济欠发达的年代,市场份额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发展速度极其缓慢,也就鲜为人知了[1-2]。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给有机农业产业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然而这个新兴的产业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有机农业人才成为快速发展制约瓶颈。按照现行的有机产品标准要求,有机农业绝不是复古农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我国在2005年首次实施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即GB/T19630.1~4―2005,这个标准成为指导我国有机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2011年对该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同时制订和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有机产品生产与认证的依据[3-4]。
3 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003年广西顾式有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甘田镇夏福村龙云山实施有机茶生产,成为第一个有机产业和产品,生产系列顾式有机茶,产品有红茶和绿茶;2005年广西乐业县草王山茶业有限公司在逻沙乡全达村开始发展有机茶,生产乐业红系列有机茶产品;乐业县农业局在同乐镇上岗村发展有机水稻,生产有机大米;几家企业在对有机农产品生产进行技术探索。至2016年,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1家(表1)。
4 有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与培养
有机农业产业作为新兴的特色农业,生产技术上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都有着本质的区别,配套技术人才非常关键,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为了促进乐业县有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乐业县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办公室和乐业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制定和实施了有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5-6]。从2011年开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与有机农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才。举办茶叶、水稻、猕猴桃等各种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班(表2)。
有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得到大幅度提升,2012年培养了1名高级农艺师,2013年培养了2名高级农艺师,2014年培养了2名高级农艺师,2015年培养了2名高级农艺师,累计达到7名高级农艺师,在百色市的各个县中占居第1位(图1)。
2012年培养了5名农艺师,农艺师总数达到52名,2013年培养了5名农艺师,累计达到57名,2014年培养了3名农艺师,累计达到60名,2015年培养了2名农艺师,累计达到62名(图2)。
2012年培养了8名助理农艺师,达到11人,2013年培养了21名助理农艺师,达到32名,2014年培养了31名助理农艺师,达到61名,2015年培养了14名助理农艺师,达到75名(图3)。
2012年乐业县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内部检查员人数为7人,基本上是每1家企业有1~2名内部检查员开展企业内部检查工作,2013培养了4名,2014年培养了30名,2015年培养了35名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内部检查员(图4)。
乐业县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办公室、乐业县茶叶生产管理办公室和乐业县农业局等举办各种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班22期,累计参加学习人数达到1 000人次(图5)。
5 结语
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内部检查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等相关技术人才为乐业县有机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有机农业人才队伍是有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高素质人才与有机农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是成正比的,人才发展快的时候,产业发展也快,现代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特别是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更大。凡是没有人才的企业,总是步履维艰、寸步难行。配套有高素质有机农业人才的企业,发展起来得心应手,有机事业蒸蒸日上。建议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把人才的引进与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来抓,企业才会有生命力和活力,企业才会不断取得成效,持续增长[7]。
6 参考文献
[1] 杜相革,王慧敏,王瑞刚.有机农业原理和种植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新.有机茶生产与管理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3] 俞永明.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4] 韦静峰.茶叶生产新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李文西,毛伟,张富春,等.江苏省杨州有机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0):83-89.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网络化;现状;问题;对策;贵州安龙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44-01
安龙县提出建立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迅速搭上数字信息化快车,率先跻身农业产业网络化发展前缘,让农产品宣传营销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现代高效山地农业抢占制高点,夺取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积极酝酿和运作,2014年初从机构人员组建、产业链接衔接到相关产品及物资组织到位、网店运营销售等环节便逐一见诸行动。这正好与省、州、县各级相继提出来的“互联网+”和“三抓”(抓市场、抓销售、抓品牌)在策略和措施上相契合,因此可以说安龙县在“互联网+农业”上已先声夺人地走在前列。
1 安龙县“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
1.1 淘宝贵州安龙馆建设情况
“淘宝网特色中国贵州馆安龙运营中心”是安龙县“大电商”平台业务板块之一,于2014年9月正式运营,主要采用O2O运营方式,快速整合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资源,积极开创农村电子商务的“安龙模式”,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该中心已整合黔西南农特产品企业近100家,产品200余种,上架产品包括兴仁、安龙、贞丰、普安、册亨等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并开始在其他几大平台投放产品,包括贵州省电子商务云安龙馆(县级馆)、淘黔宝安龙频道、店连店安龙运营中心等,为“货通全国”畅通渠道。同时,引导帮助30余位青年从事互联网电子商务,新开淘宝店铺、微店店铺、微卖店铺近100个,店铺产品涵盖农产品、特色产品、民族工艺品、化妆品、服装服饰等。据统计,截至目前,淘宝安龙馆线上线下总营业额约800万元,其中网络销售近400万元,占总营业额的近50%[1-2]。
下一步,安龙县还将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进村进寨工程,在安龙县城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集散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建设10个“新农活”农村电子商务(试点)项目,主要经营话费电费代缴、银行转账汇款、火车票飞机票订购、旅游旅行服务、农具农药化肥代购、家具家电购销服务、农产品代销代卖、百货零售批发等,培育一批有电子商务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青年,使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拥有成就感和归宿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把农村建设成富有现代信息化的活力乐土[3-4]。
1.2 其他网络销售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当前,立足黔西南州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特色食品等产业优势,面向广阔的市场空间,打响生态品牌、有机品牌,为了进一步拓宽网络销售渠道,结合落实“三抓”(抓市场、抓销售、抓品牌)的思路和要求,打造营销本地产品、引领青年创业的平台,带动农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开创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安龙县农产品宣传和销售相关的各种信息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这些线上线下一体化体验店等销售形态的产生,使消费者不仅可买到正宗的产品,在价格上还能享受优惠,大家非常乐意接受。
按照这种新的渠道及模式,安龙仿野生铁皮石斛、坡脚乡纯天然红糖等网上销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尤以海庄村销售蜂糖等农产品的做法最为突出,在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士的重视和努力下,搭建起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立足于宣传海庄的基础上,对蜂糖、优质米等当地农特产品实行信息上网。在加强产品开发的同时,进一步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及相关形象打造等方面加强宣传,相应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逐渐树立起品牌形象,实现网上销售。当下,“海庄蜂糖”系列产品已小有名气,销售火爆。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物流成本高,物流包装不规范。由于物流体系尚不健全,某种意义上还处在“发零担”的水平,配送各环节运作不规范,对利润的趋从和追逐拉高物流成本。不仅如此,包装不规范问题也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销售商品到达买家手中时的形象和感官接受度。二是产品包装参差不齐。由于缺乏较系统的开发,有些农产品还停留在小生产水平,其商品性还未得以很好的显现。三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生产销售链接不对称,受生产季节和销售淡旺的影响,往往有买家下单时缺货,货源充足时又出现积压。四是产品证照方面有欠缺。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缺乏。缺乏有关认证的产品在销售中难以挤进一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
3 对策
3.1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全民参与发展
对“电商”及互联网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并动员全民共同来参与解决,形成良好秩序,推动良性发展。就农产品营销来说,相关的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农产品(商品)供应、物流配送等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似乎已不单是一个网店的问题。
3.2 加强品牌创建,推动规模产业发展
对于有规模、发展已较为成型的农业产业,鼓励走大宗订单农业的路子。但对于具有地方特色而又一时难以做大的优质农产品,应该考虑从品牌创建、上市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之成为填补市场空间、体现地方特点的不可或缺的农产品和商品。与旅游开发、形成旅游商品的思路相结合,网店销售大多属于这个范畴。
3.3 规范生产销售环节,扩大产品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安龙县的地方小吃、土特产、工艺品、旅游商品与农业有关的逾100种,外来人员接触或知道后感兴趣的很多,偶有带到外地被人们接受的也很多。但一旦要组织销售时,往往发现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极不规范,很难形成批量商品和品牌销售,亟待形成相关机制。
3.4 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联系
“互联网+农业”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开网店的事情,随着大数据大营销的不断发展,一个本来就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矛盾及问题再次凸显出来,这就使问题和矛盾又回到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上来。应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源头活水,并与相关产业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互动和大产业、小产业各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百花齐放、相得益彰的格局,真正以联动互动促联创共创。只有形成了强大的农业及农业产业,才会有真正的“互联网+农业”。
4 结语
总之,切合发展需要,应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时代的洪流,不断把“互联网+农业”推向新的高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探索出一条加快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农产品营销网络化发展的道路。开创全新的综合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流通方式,通过互联网提供农业技术、物资甚至融资上的服务,拓展农产品定制、农村现代物流等领域服务。使“互联网+农业”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5 参考文献
[1] 刘文军.运用“互联网+”思维 促进黑龙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北方经贸,2015(6):53-54.
[2] 蒲济.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新模式:“聚分享”大数据综合平台农业布局三部曲[J].经济,2015(6):85-87.
一、青海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青海农业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青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和有特色的农产品需求市场,实现农业产业地域特色,积极促进青海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优化。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目前,青海农民依托传统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的农业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倒数,还有部分农业区徘徊在解决温饱问题上。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也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地域特色产业,把独特的地域、资源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使农产品成为地域优势,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保护生态的有效选择。对于青海这样一个生态大省来说,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色产业正是基于保护生态的基点来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对地域、资源优势的挖掘利用,发展特色产业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又能够开展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经济效益型农产品,能够积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青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独特的地域特点。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4/5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以日月山为天然分界,东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西部和南部主要是牧业区。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和东部黄土高原,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其中54%以上的地区海拔在4,000m以上。青海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垂直变化明显。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祁连山南麓是甘、青两省主要水源地和西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二)优势的农业产业。近几年来,青海在发展特色产业和结构调整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种植结构更趋合理,种植品种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明显。依据不同的生态类型,全省已形成了河湟温暖灌区冬小麦商品化生产基地;在川水地区通过推广优质蚕豆及其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马铃薯及其双膜化生产技术、推广杂交油菜青杂系列油菜,巩固优质蚕豆出口基地,扩大菜用型高效马铃薯生产规模,提高油菜的品质和质量;在东部浅山围绕避灾农业,继续压缩抗旱性差的小麦种植面积,推广高淀粉型马铃薯,建设浅山高淀粉型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基地;在海西地区加快发展大西洋等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在脑山地区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杂交油菜生产规模,建设脑山地区特早熟杂交油菜生产基地。
(三)发展特色农业现状分析
1、绿色、无污染的特色种植业稳定发展。青海以日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等气候为特点,特别适合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中藏药及花卉等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农业种植业保持稳定增长,如表1所示。2007年全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490.73千公顷(736.1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61.39千公顷(392.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3.92千公顷(245.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0.12千公顷(45.2万亩)。在粮食作物中,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81.88千公顷(122.8万亩),豆类种植面积44.81千公顷(67.2万亩)。(表1)
2、农业特色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青海草地辽阔,农业区饲料作物和鲜秸秆丰富,为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全年草食畜共产仔畜786.66万头(只),育活仔畜701.77万头(只),成活率89.21%,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24.33万吨(其中羊肉8.68万吨、牛肉7.32万吨),牛奶总产量达24.98万吨。先后成立了多家肉产品加工企业和奶产品加工企业,青海高原绿色公司已成为青海省农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到1万吨以上牛羊肉及其副产品加工生产能力;青海天露乳业公司达到鲜奶加工年5万吨的能力,2007年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个,带动农牧户50万户,龙头企业落实订单面积57万亩。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9亿元,农牧民从中获益3.91亿元,比上年增加4,200万元。
3、特色农畜产品发展迅速。近年来,青海各地根据当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类型,打破单一的种粮布局,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形成种植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四大特色农作物为主,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产业,全面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使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互助土族自治县立足于脑山耕地面积大的实际,面向市场,大力发展优质油菜种植和特色马铃薯种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黄河沿岸建成两万亩的核桃生产基地,使之成为继“循化红”线辣椒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农业产业;乐都县蔬菜种植面积已占到全省40%左右,蔬菜生产专业村发展到90个,有60多个蔬菜品种销往全国13个城市,大蒜出口到韩国,韭菜远销俄罗斯;湟中、湟源、平安、互助等县,已成为全省主要的蚕豆出口生产基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枸杞、沙棘、反季节蔬菜,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犊牛、羔羊以及整个牧区的牦牛、藏系羊等,也形成区域内各具优势的特色产业。
三、发展青海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特色种植中要以突出特色、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增加效益为发展思路,实现“品种调优、产业调新、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拓展空间。按照这一思路,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种,根据省内实际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特色品种的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要重点解决影响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问题。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手段,要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县市,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农产品标准备化生产示范园,加强水利设施、良种供应、技术支持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为标准化推广入户,做积极探索和准备。
(二)积极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把青海特色初级产品开发为特色加工产品,从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保持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要企业与科研究院所、高校合作,依托其优势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精加工水平。积极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如威思顿公司精淀粉、马铃薯蛋白生产、青海高原绿色公司牛羊肉及其副产品加工和天露公司鲜奶加工等,利用企业的优势来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对策分析
第一,加强特色农产品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品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发展特色农产品要加强良种开发和培育步伐,通过多种途径来引进新品种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建设和健全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第二,发挥地域优势,发展优势农产品。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品,通过科学实种来选择能发展地域优势和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品种,并打造成为地区优势。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和健全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机制,特色农产品是地基原产地独特的资源和地理条件下培育和生长的,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而一旦打出品牌,难免存在以次充好、假冒的现象,会给发展起来的特色产品带来种种不利。因此,要实行特色产品区域界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的办法来保证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
第三,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加工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扶持做大奶业、牛羊肉、绒毛、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强培育和扶持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
关键词: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
中图分类号:S3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19
Research on Developing Empha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Tianjin
FU Jun-hong, ZHANG Shu-ro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the processing industry of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ianjin, it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way of reducing agricultural postpartum loss, extending industrial chain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value-added,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and symbol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By the survey method,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processing industry of origin of six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cluding grain and oil, vegetables, meat, dairy products, aquatic products, frui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plan", and it put forward the key development tasks and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of processing industry of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ianjin.
Key words: Tianjin;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农产品加工业是承接农业与工业的纽带,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2013年天津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3.03%,与农业产值之比为8.38∶1,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具备了支柱产业的雏形。天津市农业产业化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加工情况,集中代表了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水平,所以笔者主要以农业产业化加工型龙头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1 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 粮油加工
2012年天津区县以上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型企业28家,加工农产品32.2万t,主要产品为面粉、大米、挂面、杂粮、方便面、酱油、食醋、白酒等,销售收入24.1亿元,上缴税金1亿元,利润1.4亿元。
饲料加工主要以粮食及其副产物为主,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加工农产品6.4万t,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税金3 758万元,利润1.1亿元。主要产品为宠物食品、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南美白对虾饲料、鱼虾饲料、畜牧饲料、鱼饲料、猪饲料、鸡饲料、鸭饲料、冻料、配合饲料等。
除二商集团的利民调料外,区县从事调味品加工生产的规模企业有10余家,龙头企业4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主要产品有老醋、食醋、酱油等。但近年来行业整体发展较慢,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原料转化率低,产品花色品种较少,需要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酿造工艺进行改造。
植物油加工天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以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加工型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植物油原料大豆等全部来自外地或进口,主要产品是香油、炒货和豆制品,加工农产品13 850 t,销售收入近1.6亿元,上缴税金403万元,利润1 139万元。
1.2 蔬菜加工
2012年天津蔬菜加工及种植领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家,销售收入19.4亿元,上缴税金1 318万元,利润1.7亿元,蔬菜加工总量为35.9万t,占总产量的8.0%。其中14家为蔬菜加工型企业,主要产品为腌渍菜、辣椒提取物、蔬菜粉等,销售收入6.3亿元,利润4 454万元,利润率7%。
此外,天津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食用菌总产量由1998年的4 085 t增长到2012年的15.7万t,涉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5 734万元,加工总量为1.5万t,占总产量的9.5%。
1.3 果品加工
在果品保鲜流通及加工领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销售收入13.2亿元,上缴税金1.4亿元,利润4 612万元,利润率为3.5%,加工总量为18.7万t,占总产量的61.9%(注:原料不完全是地产的)。主要产品为葡萄酒和果酒、水果罐头、蜜饯、果汁饮料等。
1.4 肉类产品加工
2012年,全市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肉类屠宰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主要产品为屠宰冷鲜肉、肉鸡、火腿肠等肉制品和咸味香精等,销售收入64.3亿元,上缴税金9 223万元,利润2.4亿元,利税率为5.2%,利润率为3.7%。畜禽加工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利润空间。
1.5 乳品加工
2012年奶业涉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1家,加工量53.3万t,占生鲜乳产量的78.2%,销售收入26.4亿元,上缴税金5 664万元,利润8 659万元,利润率为3.3%。其中7家加工型企业销售收入21.2亿元,上缴税金5 664万元,利润5 781万元,利税率为5.4%,利润率为2.7%。主要产品为低温消毒奶、乳饮料、冷食等。天津市乳品行业中的市民巴氏奶产品、酸奶和部分乳饮料的原料乳基本可由本地奶源基地解决。
1.6 水产品加工
天津水产品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0家,销售收入15.5亿元,利润6 982万元,利润率为4.5%,龙头企业共加工水产品6.1万t,占产量的16.7%。
2 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地产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
“十二五”以来,天津地产农产品农超对接和农与社区对接得到了较好发展。但由于产地初加工的方法原始、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等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通过对合作社及蔬菜基地的调研可知,为满足消费者对果蔬的“精细”要求,大部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产地初加工在田头完全由农户及专业合作组织自行完成,一些附属产品直接在田头腐烂,损失严重。尤其蔬菜的产后损失率最高,其中田头损失率为15%~20%,物流环节损失率在5%左右。
2.2 加工企业与基地联系不紧密,产业链不完善
天津有18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而仅有北辰区、宝坻区和宁河县各有1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其他区县均为空白。2012年,天津19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发展过程中,与农户有契约关系的仅占26.97%,其余均无契约关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特别是时令性特别强的果蔬不能及时传送到加工企业,同时一些农产品冷链物流严重缺失,导致果蔬产品严重受损,甚至有些果蔬产品受损率达到100%。
2.3 精深加工严重缺乏,出口带动效应低
目前,天津农产品加工的加工程度和产业结构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结构以粗加工低附加值为主。其中,粮食加工领域:加工副产物,如米糠、麸皮等还没有被充分进行深加工,挖掘其增值潜力。蔬菜加工领域:天津市蔬菜主要是通过切分、腌渍等初级加工方式生产半成品原料,出口到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或供应一些国内企业作为调味品、蔬菜产品的原料,利润率较低,急需开发高附加值的蔬菜产品。食用菌加工领域:除个别企业加工食用菌罐头外,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几乎是空白,需要开拓性地展开工作。水产品加工领域:天津本地养殖的主要淡水鱼品种少,也很少被加工,淡水养殖产品及捕捞水产品绝大部分以鲜活形式供应市场,极度缺乏深加工系列产品。肉类加工:生鲜产品比重大,熟肉及深加工产品偏少,畜禽产品加工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天津仅有2家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分别是天津挂月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富莱食品有限公司。2012年天津农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4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的34.83%,但仅占农业总产值比为5.73%。可见无论从出口示范企业的数量上,还是从出口额上来看,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带动效应较低。
3 未来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任务
3.1 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行动计划
依据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加快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行动计划。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应调整为以竞争力最强的食品加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从产业和空间布局来看,粮油、奶制品、蔬菜、肉类、水产品、果品六大农业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主要规划见图1。同时静海、宁河、汉沽、蓟县和宝坻凭借其地理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分别为静海的“独流老醋”和“台头西瓜”、宁河的“七里海河蟹”和“芦台春酒”、汉沽的“茶淀玫瑰香葡萄”、蓟县的“黄花山核桃”、“盘山磨盘柿”、“天津板栗(天津产区)”和宝坻的“三辣”等产品产业化。
3.2 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首先,根据产业布局行动计划,在重点区域选择优势产业的监测点,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等整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进行实时质量跟踪和监测;其次,建立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预警专家队伍,制订合理的预警方法制度及指标体系;第三,预警专家对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进行专题分析和研究,形成监测预警报告,为政府决策及企业发展服务。同时完善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系统,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组织、主要贸易国的农产品加工标准和相关政策的调整变动情况,深入开展国际农产品加工标准框架体系和监管体制研究,对进出口贸易量大的畜禽产品、水产制品和果蔬制品等加工标准及相关政策进行专题跟踪剖析,及时提出预警信息,为产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应对措施及政府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3.3 产地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市场行为,政府主要肩负扶持引导和示范服务职能。因此,重点任务是围绕农业的六大主导产业,扶持、提升100家产地农产品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巨人加工企业),作为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的标杆,其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成为加工行业的龙头;带动天津市100家原料基地及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带动天津市有契约关系农户达到35%以上,形成更加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争取研发推广100种新产品,着力打造100个知名加工新品牌(新名牌)。
4 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依托优势,重点扶持,大力发展产地农产品加工业
4.1.1 根据区位资源优势,重点扶持优势产业 根据目前耕种面积发放粮食补贴,对天津粮食生产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来看,这种补贴方式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各区县优势产业的产出占总产出的90%以上,按照指派原则,应该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根据区位资源优势,应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即加大对各区县优势产业的补贴力度,同时减小或取消劣势产业的补贴。
4.1.2 依据带动效应,重点扶持产地农产品加工业 为充分利用产地农业资源优势,应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依据带动效应,重点扶持产地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标准为:(1)带动本地农户的数量;(2)与本地有契约关系的农户的数量;(3)带动本市基地的数量;(4)与本市基地有契约关系的数量;(5)产地农产品年加工量等指标。
4.2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4.2.1 政府引导,加大产业规模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政策导向。对特色农产品(如蓟县板栗)的种植大户在苗种供应、产品加工、技术指导和销售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氛围。二是技术培训。健全区县、乡镇、村三级网络培训体系,实施逐级培训的办法,对农民进行种植和产地初级加工等技术培训,实现区县技术部门培训乡镇技术人员、乡镇培训村技术员、村技术员指导农民生产和产地初加工的技术网络体系。
4.2.2 以科技为支撑,延伸产业链,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为保证特色农产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天津特色农业产业区县应采用“研发中心+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模式,尽力延伸产业链条。即特色农业产业区县的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根据企业提供的市场需求,借助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共同研发新产品,拓宽市场渠道,增加产品销售。
在补偿贸易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基于特色农业产业仍处在粗放型生产和传统加工等发展模式下,天津特色农业区县可借鉴补偿贸易的方法,在信贷的基础上,引进较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技术及设备,同时利用对方已经打开的市场,扩大天津特色产品的销售,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同时也解决了农产品加工业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及农产品销售的问题。
4.2.3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品牌建设 按照市场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加大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和企业(合作社)的对接,支持、引导企业依靠品牌开拓占领高端市场。首先,跟踪与分析市场动态变化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依据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品牌建设及发展方向。其次,建立品牌市场服务支撑体系。该支撑体系由企业的品牌团队和市场跟踪管理两个要素构成,品牌团队借助市场跟踪管理实现与市场零距离、与消费者零距离,提升品牌服务效率。
4.3 建立国内外市场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安全
4.3.1 建立国际市场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以食品为主的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急需要“走出去”。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变化,以及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贸易政策和措施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发展。通过建立国际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和消费以及贸易政策和措施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国际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变化,把监测信息快速传导到天津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个产业链,同时采取相应措施扶持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个产业链,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
4.3.2 建立国内市场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农产品持续进入我国市场。通过建立国内市场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控三方面的信息:农产品加工品的进口数量、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天津农产品加工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变化,并定量计算出进口的数量、价格等的绝对及相对增长率;天津农产品加工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数量变化。借助这些信息指导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吉兵,向卫东.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品牌建设[N].经理日报;2006-07-12(01).
[2] 张淑荣.基于产业安全的我国棉花产业损害预警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54-155.
[3] 刘金福,于战平.新时期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调整与对策建议[J].保鲜与加工,2014,14(2):1-6.
[4] 张明亮,张蕾,陈鹏.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4(8):83-86.
一、武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武都区地处陇东南,总人口5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是全国油橄榄基地和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花椒、油橄榄、药材、茶叶、蔬菜等为主导的五大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业基地22个,特色农业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的65%。近年来,武都区委、区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优质高效原则,通过强龙头、固基地、抓市场、促连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一)产业化模式多样,利益联结紧密
目前,武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和深化,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基地+专业协会+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上述不同的组织形式的辐射带动,使公司、基地、农户之间结成了以合同、订单、契约和最低保护价等形式连接的共同经济链条,利益机制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并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品牌质量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
通过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初步显现:武都大红袍花椒享誉大江南北,“田园”牌油橄榄等三项特色品牌获得了绿色食品质量认证;“祥宇”牌油橄榄、裕丰茶叶等4大类8种农产品已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武都红芪地理标志登记达10200公顷,农业品牌名列陇南市各县前列。同时,培育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龙头企业“引擎”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市场化程度提高
截至2013年底,武都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已达783家,成员达6857人,服务和带动农户2.7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23.4%;止2013年底,武都区成立了3家农村经纪人协会,农村经纪人276人,在陇南市九县(区)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最成熟。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创新特色农业产业融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探索针对种植农户的信贷模式创新,扩大名、优、特农业种植面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
1.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武都区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品质优良的特色林果,目前形成了以油橄榄、花椒等为主导的品类布局,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果农及加工企业在发展果树种植、林果深加工的过程中,流动周转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截至2014年末,武都区农信社已累计发放果树所有权抵押贷款248笔,金额4000万元,为果农及加工企业及时提供资金支持。
2.实行“公司+基地+农户”贷款模式。针对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公司与农户关系密不可分的特点,武都区农合行提出由公司为农户种植、养殖贷款提供担保的创新思路。如武都区实施万亩“米仓”红芪生产示范片种植,武都区农合行通过以政府特色产业基金作担保,共向农户发放贷款615万元,促进1500户农户年均增收500元。
(二)探索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农村经济组织的信贷模式创新,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市场化水平,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订单(基地)农户”信贷模式。该模式特点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订单生产模式,由与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户利益联系紧密的产业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基金,将“零散式”的农户贷款转为以合作社为中心的“批发贷款”,解决单个农户贷款的金额小、成本高、手续繁、抵押不足等问题,信贷对象主要面向基地农户。
(三)探索针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引导其走专业化、精加工发展道路,从而增强对特色农业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实行“库贷挂钩”仓储式质押贷款模式。针对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产品季节性强又有广阔市场的特点,武都区金融机构设计了仓储质押贷款模式,即以库存商品为质押担保品,以货款回笼优先偿还贷款为条件的“库贷挂钩”形式,解决生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截至2013年末,武都区农村合作银行累计发放此类贷款3200万元,解决了武都区5家企业收购加工面临的流动资金缺口难题,取得良好的循环发展效应。
三、信贷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障碍
(一)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自身管理不规范
从武都区情况看,当前农业产业化产供销一体化不够紧密,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及加工层次低,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较为单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等方面。
(二)保障机制不完善,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一是农村担保体系不完善,担保功能不健全。二是保险机构缺位,缺乏风险分散机制。三是亏损补偿不到位,补偿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涉农信贷资金风险大、收益低,不能解除银行对农业支持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产权配套制度改革滞后,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业生产大部分产权都不符合金融担保抵押要求的归属明晰、可流转交易等特征,特别是作为合作经济组织最重要资产的房屋和土地,一直未得以有效激活。
(四)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创新能力欠缺
一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有缺陷,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农村资金长期外流。三是金融业务创新不够。
四、信贷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引导扶持,培育贷款资质
一是地方政府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经济、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促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健康发展。二是金融部门要把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纳入信用评定范围,通过正向激励机制,引导提高信用等级。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融资环境
一是大力拓宽农村资产担保范围,要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的担保方式,解决农村众多房产不能抵押的问题。二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贷款担保体系,形成政府、社会、农户多主体共存的农村金融担保体系。三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
(三)找准防范风险与支农平衡点,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力度
一是摸清特色产业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特点,提供周转性贷款,保证其经营运作的顺利进行。二是针对性地开发联保贷款、组合式贷款、惠农卡贷款等新的信贷品种。三是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