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与理解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UNCTAD)2011报告的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全球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输量继续增长,为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船队的总运力为4.75亿t和5.32亿t,比2010年分别增加5.5%和16.5%,而集装箱船则比2010年增加了8.7%,杂货船相对稳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可预测,世界经济及航运必将持续发展,也必将为船员教育培训继续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的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对船员在航运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在国际海事组织(IMO)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在IMO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的贡献,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界人员表现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STCW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PSC、FSC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与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一起,2010年《STCW公约》新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的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国家海事局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我国充分的、高质量船员队伍的形成,促进船员行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的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和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职业化的”航海教育培训体系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所面临的新挑战。
2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 探索与实践
2.1 坚持特色办学、高质量办学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特色与优势,着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努力培育大学文化,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近来,学校还充分利用“085工程”项目建设平台,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策划、合理设计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创新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依据“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严谨治学,发扬航运特色,培养一流人才”的质量方针,以培养“完全满足《STCW公约》要求,在航海技术、计算机、英语、船舶管理、人际交流和领导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具有良好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充分职业化,又有行业发展潜力的船员专业人才”为船员教育培训方面的质量目标,以“特色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船员教育培训为手段,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船员人才,服务国内外航运业。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对石油天然气的大量需求,2011年我国成品油消费2.56亿吨,并以每年5-6%的速度递增,使我国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已经很高,油气资源正迅速减少,而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渤海、东海、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向海洋进军,开发新的油气资源已成为必然趋势。国家对“十二五”期间海洋资源开采给予高度重视,据相关机构预测,预计未来5年我国海洋工程设备市场规模每年都将超过500亿美元。
海洋平台是海上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重大基础装备,在各类平台中,自升式钻井平台占60%,主要适合于120米以内的海域。自升式钻井平台为钢结构,用钢量达3-10万吨,主要由平台机构、桩腿、升降机构等组成。其中升降机构的齿条需要厚度为120-230mm,屈服强度为620-760MPa的高强度厚板,并且对Z向抗层状撕裂性能有很高要求(断面收缩率大于45%)。目前我国主要从德国迪林根、日本JFE公司进口,国内舞钢、宝钢等企业也在攻关此类高强特厚钢板。由于必须满足5倍压下比的要求,铸态板坯的厚度需达1m以上,而目前常规连铸板坯只能生产400mm厚的板坯,一些采用电渣锭、模铸圆锭开坯后轧制的厚板虽能达到使用要求,但存在着工艺流程长、制造成本高、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发短流程、低成本、高质量的模铸板坯及其相关轧制、热处理、焊接加工工艺,为海洋平台装备提供高品质坯料。
低合金高强度宽厚板制造技术除了在海洋平台上应用外,还可辐射到船舶、电站、桥梁、管线、模具、建筑、储油罐、压力容器、工程机械等对宽厚板坯有重大需求的制造领域。
关键词:定位 海洋特色 图书馆
1.学校海洋特色的发展定位
浙江海洋学院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理学、农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现有藏书140余万册。教职工1200人,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20余人;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4800余人。下设12个二级学院,开设有41个本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6个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学校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基地、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国家水产品头足类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浙江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省港航科技实验中心等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
自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等院校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目的一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二是培育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高校的学科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建设重点学科或专业或发展有特色的学科或专业。这也要求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应密切配合学校的科研方向,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也随之做相应的调整,在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上重于服务的创新和应用,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跟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能够紧紧把握学科或专业的发展动向。
做为海洋类高校,为适应国家海洋战略,积极扩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国民经济增长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学校制订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成为办学特色明显并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海洋大学。
2.创建海洋特色图书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发挥海洋类高校的作用,必须突出我校图书馆的海洋特色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数字海洋”建设。开发时空海洋数据同化、融合、处理、集成应用及挖掘技术,海量数据快速传输、管理与安全保障技术,建设多学科、多类型海洋基础数据框架和重点海域的示范系统;研发基于地球的海洋数值计算模型和“数字海洋”系统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海洋场景及海洋现象的真实显示与动态仿真技术,海洋数据服务与共享技术;建设虚拟海洋环境平台,开发海洋信息产品,建立公众服务基础信息、海洋管理基础信息和海洋环境基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第七章专门提出要提升海洋类院校实力。制定实施海洋院校与学科建设规划,推进省部合作,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学科优势鲜明、科研实力较强的综合性海洋大学。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涉海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增强院校实力。高质量建设涉海类职业院校,培养海洋应用型人才。支持在浙高校加强涉海学科建设,强化与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合作,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增强研究生教育实力,形成海洋学科发展制高点。
2.2为发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创建海洋特色图书馆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科学家预测,海洋科技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海洋科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已关乎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开发海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尤为深远。二是海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高新技术。例如,海上油田开发从勘察、钻探、开采和油气集输到提炼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海洋开发新的热潮,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海洋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相对于陆地上能源危机、资源危机,海洋新能源的开发还是刚刚起步。
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比较而言,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发展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并使其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从科技革命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发展海洋科技,需要海洋人才、研究设施和软件条件等,对于海洋类高校来说,建设一个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是很有必要的。
3.海洋特色图书馆的特征
3.1突出海洋学科特点,实现专业化特色
针对海洋,人类通过海洋开发,把海洋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性质,海洋开发活动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类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开发范围从浅海向深海逐步延伸,开发项目从单项向多项开发、立体开发发展。30年来,人类在海底油气开采、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估、海水增养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岛等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为此,海洋特色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面向重点发展的海洋类学科。考虑重点面向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水产学等海洋相关学科,以及海洋类有关专业。针对海洋类专业,优先采购图书,优先购买电子数据库。同时,要针对海洋类学科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服务业务。如针对本科生开展专业资料查阅培训业务;针对研究生,开展期刊借阅及英文图书业务;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外文数据库查以及SCI\EI收录查询业务。
3.2图书资源数字化
3.2.1电子图书。作为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互联网载体,也是传统印刷型图书的电子版。如北大方正电子图书、超星数字图书等,可根据海洋学科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较为成熟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做为数字信息服务的内容。
3.2.2电子期刊。图书馆可购买电子期刊光盘版建立期刊数据库或镜像服务站,也可以购买网络版电子期刊的使用权,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链接,方便读者使用。
3.2.3光盘出版物。光盘出版物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出版业中的高科技产品,是单独发行的电子信息资源的主流产品。
3.2.4网络信息资源。读者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就需要信息专业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开发,组织加工处理,最终成为使用方便的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或建立的网络导航系统等。
3.3图书信息化
图书信息化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整体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图书信息化可以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图书信息化使得图书管理更加快速、便捷,为推动传统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4国际化
图书馆国际化是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借鉴先进的办馆理念与模式,实现图书馆全球化的根本保证。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世界各国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信息在全球的传播与运用,通过建立国际图书馆联盟,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图书馆网络体系与发达的服务系统,实现全球各种资源达到最大共享,以便有效地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全球性信息服务。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流动,以此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可为本国经济融人世界大市场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发展生产力而提供充分而必要的信息保障和服务。经济全球化与图书馆国际化相辅相成,经济的全球化促进图书馆的国际交流,世界图书馆界的国际交往又推动了图书馆的国际化,进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总之,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性信息同步,从而打破了国家与地域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人们观念、文化上的界限,为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也为图书馆国际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创建海洋特色高校图书馆的措施
4.1图书管理与专业人员结合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剧增,教师和研究生参与选书是一种弥补图书馆采访人员对学科内容不太理解的缺陷,提高藏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专业教师对科研及最新信息需求了解得比较清楚。在选书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图书馆采访人员进行图书采访的综合平衡。经过层层把关.综合各方面需求及意见,可使图书的采访真正体现从读者中来,读者第一的思想,保证馆内采购的图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涉海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实践证明图书馆通过这种采访形式能够合理地选购馆藏图书,有效地利用经费,既丰富了馆藏资源,又满足了专业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文献需求,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4.2与专业资料室联合
海洋特色的高校图书馆理应承担着为涉海学科的科研提供信息的责任。面对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深化信息服务。
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自的领域积累了很多专业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会议文集、会议光盘、设计规范、标准、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等。这些一般在专业人才个人手里或在专业资料室中。将以上各种资料汇集起来,使专业资料室与图书馆联网。一方面可以达到专业人员更方便地查询资料;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形成专业和学科的融合。
4.3开通更多的外文数据库
大力构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量得到稳步增长。海洋特色图书馆应多与世界各国的图书馆进行交流,同时,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紧紧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及新办专业等有计划地进行同时,为了更充分地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外文资源共享活动。
4.4培养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图书馆建立学科联络馆员制度,积极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图书馆建立联络馆员制度。咨询部里各个馆员都有相对应的联络系、研究所。学科馆员工作计划的目的是维持重要的双向交流.这种交流对于图书馆明晰学科用户的需求.以及让用户知道图书馆所拥有的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各种服务和馆藏,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保障读者及时、准确地获得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的资料和专业信息导航。
4.5开展科技查新
科技查新是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决前提,它通过计算机或手工检索等到手段,经过反复筛选、鉴别,公正地反映某一个科研课题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决策部门或科研立项、成果验收与鉴定以及专利发明等提供全面、科学的文献依据。查新服务是图书馆的一项新的服务形式,是深化图书馆服务职能及拓宽服务领域的有效途径。要从加强查新人员队伍建设、配置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服务方式、健立查新工作规章制度、完善文献资源体系等措施来保证查新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王芳.21世纪高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学科研服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3月第5期.
关键词: 土木工程; 信息社会; 网络;
世界正经历工业革命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这便是信息(包括计算机、通讯、网络等)工业的迅猛发展,可以预计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航空、航天事业等高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月球上已经留下了人类的足迹,对火星及太阳系内外星空的探索已取得了巨大进步。地球上居住人口激增,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预计到21世纪末,人口要接近百亿。而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因过度消耗而且日益枯竭。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如:森林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河流海洋水体污染,城市垃圾成山,空气混浊,大气臭氧层破坏等,随着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人类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土木工程,深入研究一下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一、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的含义可从两方面去理解。一层含义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局坝水电和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为了建造工程设施应用材料、工程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实践和研究已取得显著成就,无论是结构的力学分析,还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别是近若干年,在高层、大跨结构和钢结构方面成绩尤其惊人。但展望未来,土木工程领域中仍然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适应各类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人们需要建造大规模、大跨度、高耸、轻型、大型、精密设备现代化的建筑物,既要求高质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经济效益。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课题,并推动土木工程这门学科前进。它的特点具体地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是:适应各类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人们需要建造大规模、大跨度、高耸、轻型、大型、精密、设备现代化的建筑物。既要求高质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经济效益。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课题,并推动土木工程这门学科前进。
高强轻质的新材料不断出现。比钢轻的铝合金、镁合金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已开始应用。对提高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已取得显著成果,而且还仍继续进展。
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和地基的构造,及其在天然状态下的应力情况和力学性能,不仅直接决定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还常常关系到工程设施的选址、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地下工程影响就更大了。工程地质和地基的勘察技术,目前主要仍然是现场钻探取样,室内分析试验,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为适应现代化大型建筑的需要,急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创造新的勘察方法。
以往的总体规划常是凭借工程经验提出若干方案,从中选优。由于土木工程设施的规模日益扩大,现在已有必要也有可能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规划水平。特大的土木工程,例如高大水坝会引起自然环境的改变,影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等,这类工程的社会效果是有利也有弊。在规划中,对于趋利避害要作全面的考虑。
随着土木工程规模的扩大和由此产生的施工工具、设备、机械向多品种、自动化、大型化发展,施工日益走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组织管理开始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日益走向科学化;有些工程设施的建设继续趋向结构和构件标准化和生产工业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造价、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解决特殊条件下的施工作业问题,以建造过去难以施工的工程。
三、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一)原材料向高性能材料发展
钢材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把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人了规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它复合材料也将向着轻质、高强、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方面发展。
(二)建筑工业化
建筑长期以来停留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上。解放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推动了建筑业机械化的进程,特别是在重点工程建设和大城市中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落后于其他工业部门,所以建筑业的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正确理解建筑产品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尽量实现标准化生产;要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科学管理体制,采用专业化、联合化、区域化的施工组织形式,同时还要不断推进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
(三)土木工程将向太空、海洋、荒漠开拓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左右,现在陆地上土地太少,首先想到的是可向海洋发展。向海洋开拓近代已经开始。为了防止噪音对居民的影响,也为了节约用地,许多机场已开始填海造地。如中国澳门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均修筑了海上的人工岛,在岛上建跑道和候机楼。香港大屿山国际机场劈山填海,荷兰Delf围海造城都是利用海面造福人类的宏大工程。现代海上采油平台体积巨大,在平台上建有生活区,工人在平台上一工作就是几个月,如果将平台扩大,建成海上城市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方从严,梁有峰,吴庆. 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横向一体化”的质量管理思潮涌现,并且成为现代主流管理思想,同时也滋生了一种新型的物流运作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旨在尽最大的可能,在较少的物流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快速的生产出适应时展需求的新产品,并且要不断的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保障潜在客户的现实需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赢取广大客户的信赖,获取丰厚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推动物流事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质量管理
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革新,其质量管理已经不再仅仅的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逐渐的延伸到整个物流产业链的质量管理、控制,为了有效的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研究开发新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兴起逐渐的引起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有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供应链管理模式协同物流质量管理,能够有效的督促产品质量的保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系统性认识还是比较欠缺的,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探究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期望能够为物流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
在制造性质的企业管理中,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是最为关键的管理性工作,只有保障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有效的实现产品的真正使用价值,而且能够为产品带来不错的增值效益。物流作为制造性质的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保障产品质量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我们不能独断的判定产品流通环节独断疏忽,而且只有在产品的根源上保障质量,产生高质量的,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产品,才可能降低流通过程中的产品损失,同时增强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赖,从而督促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做好质量保障工作。质量是产品在标注售价后一个重要的度量指标,是消费者着重关注产品的点,同时,质量的优劣可以决定产品最终的量化,即数量,在满足固定客户的需求的同时,使得潜在客户关注到该产品,获取潜在客户的消费行为,从而扩大该产品的消费人群,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高质量的产品,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产品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还会反作用于社会建设,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除此之外,质量存在很主观的一面,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不同,且接收能力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产品质量的内涵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并不与产品质量的客观性相违背,因此,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应该涵盖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其内涵需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人民消费观念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体系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是立足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调查结果分析进行的,其控制内容包括产品的最初设想、产品的制作、产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整个运作流程的质量保障。这是企业内部产品质量保障的关键,除此之外,从企业外部因素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产品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外协厂商等实体性产业链是一个经济、社会效益直接挂钩的,与产品自身的质量形成统一的整体,综合形成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即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和企业外部的质量控制。所有的产品环节均围绕质量的不断改善而进行。所谓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体系,总体来说,便是产品的核心企业与产品的各个供应商面对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尽可能的满足,在同一的衡量标准及平台上保证产品质量。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是在完全打破“质量壁垒”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产品生产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与各大运营商的协作模式,以客观公正、系统集成的态度对待产品生产周期与质量控制的整个环节,在销售观念、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开放式的质量控制,保证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产品的损耗,并且建立一条通畅的、优化的、敏捷的、受控的质量链路,在整体上加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控制得益于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外协厂商等外部控制因素的协同配合。从产品的设计到最终的售后服务,整个运营体系的完善,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质量的过硬,而且得益于合作伙伴、分销商、外协厂商等对质量保障的坚守,各大外部产品质量保障环节真正落实到产品质量的本质坚守,避免不必要的质量破损,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获取消费者的信赖,可以产生好“蝴蝶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形成良性循环,督促产品质量的保证。
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框架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框架表现为:(1)保证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环境干净、卫生,避免环境对产品质量的不良影响,尽可能的创设优良的生产环境,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生产前,保障产品生产的无毒无害、干净卫生,产品成型后,还要对产品进行各项指标的监测,确定生产环节无漏洞,在销售的过程中,要选取产品适应的环境,避免质量损耗,产品的整个设计——销售过程,每个环节均要保证质量的无损。(2)保证产品生产技术的先进,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承,而且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资金等,提高产品质量的控制率,同时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形成市场良性循环,在市场的监督下,保证产品质量的更上一层楼。(3)在产品量控制的执行层上,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文化道德素质,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培训,提高他们质量保证意识,每个操作人员认真的做好质量保障工作,才能有效的避免人为失误,造成质量损失。(4)确立规范的运营目标,建立顺畅、连续、平稳、受控的质量流,摆阔产品设想的质量流、市场信息流、消费需求流、质量计划流、以及产品质量的改进流和控制流。在正确的运营目标的指导下,明确企业的社会形象与责任,提高质量管理水准,不仅要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获取绵延不绝的社会效益,综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链条(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实施方案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要想实现质的跨越,只在理论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付诸行动,才能实现质的突破与完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链条(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实施的最大特色在于: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及外部管理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更加系统、科学的运营方法,而且需要依靠技术人员的精确衡量,避免产品缺陷,尽最大的努力及时的筛查出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本性原因,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解决质量问题。除此之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链条(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实施要确保企业文化及运作方式的与时俱进,优胜劣汰,及时的更新运作观念,形成符合时展要求和市场消费需求的运作模式,积极的培育锻炼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产品的柔性指标,即软实力,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消费市场的活跃。另外,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认知上,要不断的强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及更新,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刺激消费者的感官,在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将这些收益重新用于产品质量的打造上,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形成产品运营市场的良性循环,获取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感,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消费市场的和谐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保证权利和义务的均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五、结语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不是仅仅的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单一的环境控制,是涉及方方面面的,从生产技术、人员素质、社会环境等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性的管理,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全世界的思想、经济等往来越来越频繁,单一的管理模式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观念、方法、实施等各个环节均要与时俱进的发展,才能保障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总之,供应链管理模式协同物流质量管理,能够有效的督促产品质量的保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应该涵盖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其内涵需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人民消费观念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李明勤.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分析[J].价值工程,2010,29(3):123-125.
[2]ZhangHui,ZhaoJinyi,LiMingfenetal.Qualitymanagementbasedonlogistic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mode[J].logisticstechnology,2011,34(3):26-29.
[3]赵金毅,张辉,李明芬等.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J].航天工业管理,2009(12):16-20.
[4]常兰.制造企业供应链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10):106-107.
[5]刘胜龙.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W公司采购管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11):312-314.
[6]ZhangYu,WangShouyang.Foodsupplychainsafetyandqualitymanagementmodeof--Sanlumilkpowderincidentcaseanalysis[J].Managementreview,2010,22(1):33-36.(10):67-74.
[7]王国华.中条山集团物资供应系统物流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13):207-208.
[8]尹子阳.F公司精益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2(12):178-179.
[9]LiLinkai.AnalysisanddesignofmanagementmodeandbusinessprocessbasedonERPproject--TakingJi'nanironandSteelGroupERPprojectasanexampleofShandongUniversity,2005(12):114-115.
在2009 K-gold“清沁”潮流的统领下 由中国两大批发合作伙伴倾情奉献的两大商业产品系列,将为中国年轻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心仪选择。这两大商业产品系列分别为“安琪儿”和“夏娃”系列。此系列名均出自著名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她们曾是美丽的化身,也是个性的代表,特别她们深具无畏的品格,为爱情,为理想,为信念而执着。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安琪儿”和“夏娃‘将更具有现代的气质,她们采集山水的灵气,吸纳森林海洋的养分,她们与天地形态,绘画艺术,文化精髓将有一次彻底的交融她们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灵。
“安琪儿”系列K-gold产品的设计涵盖了三个主题:呼吸,流淌和拥抱,设计以森林里的植物为蓝图,以山涧河水的流动为灵感,以人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视觉为主线。所有“安琪儿”系列产品设计简单但抽象,深富内涵。选择“安琪儿”系列的女性犹如将流动的自然之美收纳于胸怀之间。
“夏娃”系列K-gold产品的设计涵盖了另外三大主题,静谧,交织和期盼。所有计灵感源自海洋生物以及社会形态中的有机造型,在看似固执的表面却涌动着不枯竭的心。所有“夏娃”系列产品设计有丰富的层次感,表面处理颇为特殊,立体和平面的多组合。选择“夏娃”系列的女性宛若是美丽的化身,却坚定固守自己的品性。
Customizatio”,即大规模定制(MC)。1993年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Ⅱ)在《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一书中写道:“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范畴是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我国的经济学者也认为,大规模定制是一种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员工和环境于一体,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技术、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生产方式,MC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产品族零部件和产品结构的相似性、通用性、利用标准化模块化等方法降低产品的内部多样性,增加顾客可感知的外部多样性,通过产品和过程重组,将产品定制生产转化或部分转化为零部件的批量生产,从而迅速向顾客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定制产品。
序号
重点工作任务目标
责任部门
配合部门
责任领导
进度计划
一、海上疫情防控(总牵头领导:蒋海平)
1
继续交出海港防疫高分报表。强化港口引航、码头装卸、冷链作业、海上补给等重点环节人员防护、界面防控和消杀工作,推进港口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压实航运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督查巡查,及时补足短板。协同做好船员换班,持续稳妥做好抵港涉疫外轮闭环处置和伤病船员救治。
协调处、航运处、港口处、信息指挥处、引航站、各分中心
办公室、计财处
锁旭东、郭波、方志浩
全年
二、主要经济指标(总牵头领导:蒋海平)
2
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亿吨,增长6%;江海联运运量2.8亿吨,增长9%。
港口处、协调处
招商处、航道处
各分中心
方志浩、
锁旭东、曹军
12月
水路货运船舶运力保有量净增25万吨,总运力突破820万吨。
航运处
郭波
完成水运项目投资32亿元,增长9%。
规划处
王世军
海事服务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增长30%。
海事处
丁涛
三、一流强港建设
3
高质量编制完成《舟山港航“十四五”发展研究》。
发展处
港口处、航运处、规划处、航道处、协调处、海事处、口岸处
方志浩
3月:形成征求意见稿;
6月:完成研究。
4
推动舟山部分港区规划调整及其规划环评编制,将六横LNG、金塘油品储运、黄小双区域项目配套泊位纳入规划,适时启动新一轮《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14-2030年》修订。
规划处
王世军
12月
5
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开工建设大浦口集装箱码头二阶段4#和5#泊位、富通海洋工程、大洋世家产业园码头等一批万吨级泊位加快推进小洋山港口公共设施及资源综合利用区陆域形成工程。
规划处
许可处、港口处、海事处
王世军
12月
督促指导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配套码头工程(二期)液体化工码头工程岸线审批,履行港口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并开工建设。
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
完成虾峙门口外30万吨级人工航道扩建工程、鱼山航道二期北向5万吨级航道工程建设,推进双屿门航道一期工程。
航道处
开展条帚门航道通航能力提升工程前期研究。
6
提升原油保供能力
完成年度3000万吨鱼山绿色石化基地原油保供任务。
规划处
港口处
王世军
12月
7
建设危化品登陆点
开展浙石化危化品运输滚装码头规划建设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大陆侧危化品运输滚装码头选址工作;协调推进白峰危化品码头滚装运输、鸭白线危化品运输、金塘西堠滚装码头改造等工作。
规划处、港口处
岱山、金塘分中心
王世军、方志浩
12月
8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建立舟山北部海域航道锚地共商、共建、共养、共享、共管机制,推动舟山北部海域锚地整合,开展衢山北部海事服务锚地工程前期工作,布局LNG加注功能。
航道处、规划处、海事处
岱山分中心
王世军、丁涛
12月
9
深化行业专项治理
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持续完善港口企业环保手续,跟踪督促嵊泗宝钢马迹山港码头场区雨污水直排问题整改,牵头开展港口领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举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改行动。
港口处
航运处
各分中心
方志浩
12月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要求,推进低效港口企业整治提升,完成低效港口企业整治任务。
10
推进港口安全管理
深化全市港航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统筹开展“平安交通年”海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现“防重大、控较大、减总量”总体目标。
科技处(安全处)、港口处、航运处、航道处、规划处、水工质安中心、各分中心等
方志浩
12月
11
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抽检,落实平安工地和信用评价考核制度,提升项目工程品质和安全监管水平,确保年度“平安工地”合格率不低于80%。
水工质安中心
方志浩
12月
四、现代航运业发展
12
制定新一轮促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
航运处
协调处、海事处、计财处
郭波
10月:形成建议稿和政策说明报告,报市政府。
12月:前召开全市会议。
13
促进航运产业发展
促进航运产业发展。开展2020年度江海联运发展专项资金补助和市级重点企业评选工作,支持运输加注“舟山船型”、LNG、硫磺等专业船队发展,开展龙头企业和“专精特优”航运企业推荐工作,适时启动新城航运大楼建设。
航运处
招商处、各分中心
郭波
12月
14
推进智慧绿色航运发展
建设航运管理信息系统三期,开展智慧绿色项目推广应用。支持我市航运企业船舶安装船舶水动力节能装置8套,2家示范企业建立岸基管理信息平台,“易航海”app安装率80%以上,全市货船排放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航运处
各分中心、信息处、科技(安全)处
郭波
12月
15
开展“舟山船型”研究与应用
完成相关技术指南和8500t保税供油船、混合动力海事服务供应船等船型审图与前期检验工作,研究“一船多(全)能”设计与实船应用可行性。
船检中心
郭波
12月
16
创新船舶检验模式
落实船舶检验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完成小型船舶检验制度创新研究,实施市外转入船舶第三方提前勘验制度,提升转入船舶质量。
船检中心
郭波
12月
五、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
17
建立江海联运工作专班。
协调处
锁旭东、曹军
6月
18
制定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2.0建设行动方案。
协调处
规划处、港口处、航运处、口岸处、信息处、发展处
锁旭东、曹军
6月
19
推进江海联运运输体系建设
运营首支江海直达船队,开建4艘“武汉”江海直达船。
协调处
航运处
锁旭东、曹军
12月
谋划推进江海直达准班轮航线,力争开辟2条以上。
20
推广应用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
进一步扩大长江沿线物流数据共享交互,实现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沿江港口全覆盖。
信息处
锁旭东、曹军
12月
强化市场化合作应用,扩大平台和“江海e行”APP用户规模。
推广到港船舶安全质量控制应用。
21
力争浙江海事局船员评估中心项目基本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发展处
锁旭东、曹军
12月
六、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
22
制定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行动方案。
海事处
规划处、港口处、航运处、口岸处、信息处、发展处
丁涛
6月
23
对标新加坡完成海事服务产业统计体系研究。
海事处
发展处、港口处、航运处
丁涛
12月
24
做大锚地综合海事服务业务规模
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开展锚地综合海事服务业务。
海事处
港口处、船检中心、航运处
丁涛
12月
扩大驳船投放数量,初步形成10艘以上船队规模;深化“舟山船型”体系建设,投运2艘以上、新开建2艘以上多功能船舶。
出台LNG试点经营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投运首艘LNG加注船,试点开展LNG加注业务。
25
完善供油锚地基础配套设施
制定供油锚地气象监测设施三年建设方案,结合航标建设配合气象局抛设海洋气象浮标,升级港航气象台网站实现海洋气象一口。
海事处、信息处
港口处、航道处、计财处
丁涛、锁旭东
12月
加强北部港区供油锚地通信及视频监控信号覆盖。
推进防溢油应急项目合作,加快提升舟山海上防溢油处置能力。
26
推进新城航运集聚区建设
启用小干岛海事服务产业园,加快企业入驻,完成产业园码头功能转性,争取配设专用海事服务锚位。
招商处、海事处、口岸处
港口处、航道处
丁涛、林海伟
12月
扎实推进国际海事服务中心招商,投运国际海事服务中心共享办公空间,大楼企业入驻率达到70%,争取入驻海关保健中心。
27
完善海事服务产业链
面向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国际航运中心招商,实现年度新增企业60家,全市实现集聚海事服务企业400家。
招商处
“1+4+7”成员单位、海事处
丁涛
12月
七、港航口岸营商环境优化
28
开展“港航红帆”服务品牌创建
挂牌成立市港航窗口、各分中心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室,以“审批提速、靠前服务”为核心,形成线上线下全市行政审批服务一张网。
许可处
信息处、各分中心
林海伟
12月
29
推进 “多证联办”2.0改革
完善并运行“多证联办”平台2.0,实现与大数据管理局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企业平台使用度,完成2021年比学展示各项工作任务。
许可处
信息处、船检中心
林海伟
12月
30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
实行普通货船新增运力备案“全省通办”,完成“一书一表”模式告知承诺审批系统功能优化,全面实施港口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考评,完成省市两级“最多跑一次”各项工作任务。
许可处
航运处、港口处、规划处、法规处、各分中心
林海伟
12月
31
高质量打造数字口岸
深化国际海事服务智慧通关2.0版。实现“一口受理”、“单一窗口”和智能调度系统等平台数据互通共享。建成保税油加注口岸协同监管平台,探索无感监管。
口岸处
海事处、信息处
林海伟
12月
32
做好国家营商环境跨境贸易测评
对标国际一流,总结形成测评工作初步固化模式。持续创新通关监管,全面完成年度通关监管专项任务。
口岸处
港口处、协调处、计财处、航运处
林海伟
12月
33
推进当前一轮口岸开放
完成浙石化、澳牛及新奥等重点项目继续临时开放获批;完成普陀山机场对外开放延期验收获国家口岸办批复同意;完成半岛、宏洲、中海油等项目通过对外启用验收,启动川山南锚地对外开放。全力争取舟山“十四五”项目正式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
口岸处
规划处、航道处
林海伟
12月
34
做好反走私综合治理
协调督促各县区、功能区落实无业主码头反走私相关举措,出台并落实《舟山市反走私综合治理举报奖励实施细则》,创新开展市沿海“无走私社区(村)”创建活动,创建6-8个“无走私社区(村)”。
反走
法规处、
各执法队
沈军恩
12月
35
加强港航法治和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制定局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基层站所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方案,完善港航系统法治政府部门建设考评指标。
法规处
办公室、人事处、计财处、信息处、各执法队
沈军恩
12月
36
强化“陆海”联合执法长效机制
持续巩固水路货运综合治理成果。探索与海洋渔业等部门执法协同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拓宽联合执法领域,提高执法效能。
执法一队
各分中心,各执法队
沈军恩
12月
八、党建队伍建设
37
推进口岸联合大党委建设
制定《舟山口岸联合党建实施方案》,设立口岸联合大党委,完成各片区单位和功能型党支部的设立,确保口岸联合党建工作实质性开展。
人事处、机关党委
办公室
王满央
12月
38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统招及校园招聘会等方式招引紧缺人才;依托市人才办和市人社局引才平台,招引体制外高端紧缺人才;强化人才培训工作,举办全市港航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加强港航产业人才队伍培养,组织全市技能大比武“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油品操作工”等比武活动。
人事处
机关党委、法规处
王满央
12月
39
深化纪律作风建设
深入创建清廉交通,进一步抓紧压实廉政主体责任,打造知责明责、履责督责、考责问责的“责任链”,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机关纪委
王满央
关键词:苏北;县域经济;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45-02
县域经济作为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其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是发展苏北地区的主要内容,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但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研究苏北县域经济就是要根据其发展现状来扬长避短,制定科学的发展对策,从而实现苏北县域经济跳跃式发展。
一、苏北县域经济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苏北县域区位优势明显?熏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744公里,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紧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是全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新亚欧大陆桥即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数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机场、盐城机场等骨干通道和基础设施?熏交通十分便利。连云港是江苏省唯一大型海港,也是国家主枢纽港之一和欧亚水陆联运重要结合点,苏北的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2.资源优势
苏北地区拥有矿产、海洋、土地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短缺的江苏以及华东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在矿产资源方面,有徐州的煤炭、石膏和石灰石,淮安的岩盐、芒硝和凹凸棒土,以及连云港的水晶、金红石和蛇纹石等都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与利用价值。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苏北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苏北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为苏北发展海洋产业及现代农业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劣势分析
1.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苏北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低,一些地区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思想落后,创新能力弱。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现代农业思想推广困难,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充分,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政收入较低,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2.工业发展缓慢
苏北县域总体上仍为农业社会,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普遍缺少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工业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工业比重大,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二产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和苏南,工业结构尚未进入高加工阶段,附加值较低,没有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这加大了企业生产配套的成本。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苏北县域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县域工业不发达,服务业不兴旺,造成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性下降,导致农民增收速度减慢,这就给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服务业根基薄弱
苏北服务业基础十分薄弱,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层次和水平都不高。无法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标准来发展。苏北县域城镇布局分散,中心城镇规模偏小的格局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服务业功能缺失,研发、金融、中介等服务业基础薄弱;餐饮、购物、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服务业消费也严重外流;苏北的房地产业和商贸业,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功能性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信息服务、科技教育、内容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培育乏力,功能性产业发展严重软化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苏北县域功能的提升。
(三)机遇分析
1.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中国经济已实现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宏观经济政策也日趋稳定,权威机构和专家普遍预计,在2007年,中国经济将延续2006年的高位增长态势,增长率将保持在10%左右。对于2007年宏观经济运行,国家发改委综合司预测处、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均认为,总体上将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预计,增长率为10%左右,同时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将为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国内供给因素能够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2.省内政策大力倾斜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地区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增加苏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扶持苏北产业发展、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推动苏南苏北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的大力倾斜、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支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苏北的经济迅猛的发展。
(四)挑战分析
从苏北县域周边省份的邻近地区来看,苏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山东省为了促进山东南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许多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这极大地刺激了发展资金向此类地区流动。对苏北而言,已形成超前和领先的态势,京九铁路开通以后,一些附近区域如安徽、河南等原来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再加上中央政府的中部崛起战略和地方政府的配合,必将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从而对苏北的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从省内来说,如果苏北地区没有抓住全省发展的机遇及政策,苏北地区的经济不但不能和苏南的差距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这些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战略
苏北县域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从而联合分散的小农户进入市场,克服了盲目进入市场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和风险;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弱质状况,推动农业走现代化之路,促进了商品生产基地的建立,使得先进技术及时推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因此,应加快推进苏北县域农业产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二)产业集群战略
理论和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苏北应把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到发展产业集群上来,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对苏北发展县域工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招商引资战略
苏北县域有很好的资源、地缘优势,但资金、技术、人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仅靠自己的财政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是发展苏北县域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把招商引资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招商引资的力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苏北地区近几年在招商引资上成果显著,在当前招商引资的机遇很多,竞争也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四)民营企业战略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活力的标志。苏北县域经济是在很低的工业化基础上发展的?熏存在着散、小、弱、重的特点?熏企业集聚度差。苏北要充分利用民间力量把民营经济打造成工业经济的新生力量,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课题。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就缺乏主要动力;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大力营造鼓励全民创业的外部环境?熏充分释放民间张力?熏激发县域经济的内生活力?熏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民营化进程?熏是苏北县域发展的现实选择。
(五)科教兴县战略
苏北县域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力度,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通过中心城市进一步统筹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加大改革的力度,创新体制,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教育的发展要深入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办好高质量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各级各类人才,科技发展要加强与科研单位、企业、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推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六)南北区域合作战略
江苏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从全省的整体出发,应重点鼓励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的合作,以更大的力度推进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从而加快苏北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不仅注重苏南企业、项目的空间移位,更注重苏南先进管理体制的移植。先发优势在苏南,后发优势在苏北,苏北地区要紧紧抓住苏南资本向苏北转移的大好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南北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要主动依托和服务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两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2]。卓越计划的特点如下: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在方法上除了专业理论体系建立外还应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与创新体系,并能够给予合理和有效地实施。目前,我国一千多所工科类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校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以及专业竞争力,以真正实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
二、海洋特色的实践与创新教学
海洋特色的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更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需求,为此,实践和创新教学改革应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改革
1.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体现方法
土木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培养计划的制定及计划的实施,人才培养除了宽口径、厚基础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关键,卓越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应重点从工程能力、实践创新性能力等方面来构建。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实践训练,其主要内容有基本技能实践训练、专业技能实践训练、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和职业技能实践训练等[3]。
工程能力应使培养的学生能够运用必要的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性能力应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这也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好的竞争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
为此,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可按图1构架来开展。
(1)课程实验与设计。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以合理配置相应的课时或学分,部分开展可以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设计。
(2)工程实训与实践。主要以工程应用为目的而开展的实训与实践,内容包括与设计、施工等相关的应用实践,如工程文件、资料的编制;工程软件的应用等。同时落实好校外实训基地模式,还要合理配置规模与数量的比例。
(3)校企合作培养平台。要以校外工程设计与研究、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勘测等单位为依托,以实践与就业基地为平台。
(4)创新创业平台。结合校内外平台开展创新,包括大学生创新项目、新苗计划、专利的申报及实施;各类科技竞赛和参与社会服务的科技创新活动等。如本校土木工程实施“3+1”培养模式,在四年培养期中的第七、八学期里,除安排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外,渗入创新创业分类实践内容。
(5)社会服务平台。主要以科技服务、社会需求为主,在校企合作互赢方式下建立平台。
我校设置的部分课程实验和部分集中实践与实训参见表1和表2。
(二)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建立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相关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实训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建立过程中同时体现具有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内容会涉及实训基地的遴选、合理配置、日常维护与管理等。
1.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4]。本校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以海洋为特色,地方经济服务为手段,重点把结构工程、海洋岩土工程、沿海建设防灾减灾等学科作为基础,以海洋科学研究基地与实训基地相并存,结合学生从业的去向来建立海洋特色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遴选所涵盖的范围如图2。校外实训基地的设置模式上有固定式和动态式两种。固定式主要是根据本专业涉及的较广泛的专业方向与大型单位建立的常年合作关系;动态式主要是根据短暂的需要或个例要求来设置,包括按学生就业个性化来设置,或随着行业的背景而变动,他的设置不需要长期性。
2.校外实训基地的配置[4]。
校外实训基地可按学生规模、学生需求两种方法在数量上进行优化配置。按学生规模配置会根据学生人数变化略有所变化,结合需求的动态性较差,较适合于专业认识实习或其他集中实践;按学生需求配置时每届学生的实训基地配置是动态的,管理的工作量较大,较适合于专业生产实训和毕业阶段实训。考虑到实训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日常管理的需要,也可上述两个方法进行统筹配置。为便于维护与管理,应控制设置的数量,原则上把学生规模相对固定的实训基地设置作为基本条件。我校从历年设置方向来看主要内容为工程施工与管理。
3.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4]
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是为学生在校内能够开展一系列实验、实训、科技创新等活动创造平台。主要以土木工程实验室为依托,结合土木工程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及社会服务进行建设。如图3为我校设置的校内实训基地。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
高校的工程实训和工程实验室为学生实训提供各类设备、场所等条件,但由于受部分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提供实施各类训练,而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联合企业共同参与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上来,以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5]。
1.地方海洋特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
卓越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以下几方面为建立条件:一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与互信互赢关系。这主要是学校能为企业进行技术、人员培训服务和科技项目研发;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场所和实训师资。二是合作过程中双方能够签订必要的条约,有一定的经济和技术保障机制。三是发挥地方职能部门或相关团体组织为校企合作建立的中间平台并牵线搭桥。
为此,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进行总体规划。校企联合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及要求。二是设置相关的机构。主要为双方管理、协调和指导相关部门工作。三是制订相关的制度,明确培养的实施细则。四是建立合作培养的评估机构和体系。双方或经第三方通过该机构对培养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对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五是建立毕业生的信息跟踪反馈平台。对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应度、社会满意度及专业认同等方面进行信息反馈,并作为修订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
2.达到适合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
一是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场所。在校内实习实训基础上,依托企业合作模式建立供学生实践的校外基地和场所。二是建立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除本校教师每年应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外,更多的教学师资来自于企业和社会,采用双导师制方式也能为学生更好地提供创新课题和课题的实施。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传统的课程实验外,应更多结合工程应用的实训内容。如施工内外业管理、工程造价、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工程设计等。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教学方法上应直观、形象。如建立工程案例库、现场工程施工图片展示等。四是必须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企业和社会对实践教学质量联合制定评价指标[6]。主要涉及已有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成果、工程应用的适应度等方面。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化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满足层次化,按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采用渐进式教学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以专业培养的需要、专业特色的需要、创新创业的需要、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等多方面为重点,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同时在计划安排中衔接好各项在时序上的对接。图4为实践教学体系层次构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