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机作业委托 农业 机械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只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才能够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而质量提高。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应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而技术的进步与制度革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行农机作业委托会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诸多有利的影响。笔者结合自身的观察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农机作业委托概述
1.农机作业委托的概念
什么是农机作业委托呢?农机作业委托主要指的是农民依据一定规则要求把部分或者全部自己应该承担的农作业委托给农机经营组织或者农机户来完成。这一农业组织制度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产物,对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2.实行农机作业委托的意义
农机作业委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对新的农机经营模式的开创以及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三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下进行一一分析。
2.1有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在农业作业委托制度下,联合收获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农业和农民服务,它的制造成本和性能参数都能够与农村的生产规模以及农民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农机作业委托的实行和农业收获机的使用既能够解决农业机械投资高、利用率低的问题,也有助于解决农民单独作业购买机器有困难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2有助于新的农机经营模式的开创。实施至今,很多地区的农村都是实行个体经营,农民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农业生产。在实施了农机作业委托之后,农村的农业生产开始重新走向联合。农机作业委托通过建立承包公司、联合体等新的农业服务组织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这种新的经营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
2.3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农机作业委托制度下,农业机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就大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时间,从而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给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有助于促进其农业的机械化发展。
二、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农机作业委托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具有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促进农机行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通过农机作业委托的方式,那么农村对于农机的需求会不断增长,这对于农机制造行业等于农机生产相关的行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小麦联合收割机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以来,其生产数量大为增加;小麦机动收割机1997年的生产数量是其1985年的11倍。这些都与农机作业委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生产数量的增加外,农机作业委托还助于促进农机生产制造行业的技术发展与更新。农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激烈的农机市场竞争,这就使得某些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农机生产企业不得不被淘汰。与之同时,农机的市场潜力也给该行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投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也流入中国,这对于推动我国农机技术发展与更新具有积极作用。例如,韩国企业和日本企业都曾在我国的浙江省与江苏省办厂进行水稻收获机的生产。这些都对于繁荣农机市场具有一定的作用。农机市场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又推进了农机作业委托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有助于实现生产资料的市场化配置
农机作业委托是农业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配置是其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农机作业委托主要面向市场,对于提高行业市场化的水平,对于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作用。农业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对于农机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具有推进作用,从而有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3.有助于改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受农村组织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比较缓慢,农村的农业机械普遍廉价、小型且功能单一,大型的农业机械在农村还没有市场,得不到发展。实行农机作业委托之后,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方向就会发生变化,首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会受到影响并发生相应的改变。农机作业委托实施之后,大型的农业机械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我国的农业发展不仅仅依靠小型的机器和重复性的人工劳动,而是通过操作功能多元化的机器就能完成。农机作业委托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扩散,原来的小型农机和农具占主导的格局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大功率、现代化、联合化的大中型农机以及农具。农业机械的朝着专业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必然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中型农具的发展会带动农机作业委托的发展,也会推动农业生产其他环节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发展的联合化、大型化以及现代化,从而符合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作业委托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开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其对于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农机行业发展,实现农业资源市场化的配置以及改变农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秦海生.浅论我国农机经营体制第三次创新[J].中国农机化,2000(05).
[2]陈晓红,高原康彦.一种新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方法――层次模型法[J].系统工程,2000(04).
[3]鞠卫平,张建明.契约机制下农机作业委托利益主体行为的策略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
一、制约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思南县作为山区农业生产大县,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耕地分散破碎,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过大“,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的规模化、设施化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全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仍然过度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同时,受土地流转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的影响,加上农民传统种养思想严重,担心失去土地等核心生产资料,导致流转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土地产出率和规模效益较低。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最为欠缺,导致农产品加工链不长,附加值不高。
(四)农业技术队伍及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素质较高的“农民”成了“城市农民工”,留在土地上的大多是老龄、女性和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乏力。
(五)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从整体来看,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基本无网络销售平台,仍处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农产品还是依靠城乡集贸市场,在露天下交易、县域内消化,导致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廉,严重挫伤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六)缺乏资金现象严重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多数农民或合作社资金积累不多,很多时候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也难以实施,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资金有限,农民农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制约了我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思南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高标准实施好塘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张家寨生态茶产业园区、思南高山生态畜牧示范园区和鹦鹉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内机械化耕种水平。同时,加大全县小水窖工程及灌溉沟渠建设力度,确保实现旱涝保收。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加大配方肥推广施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继续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县农业产业,重点培育生态茶、蔬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生态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按照“板块发展、聚集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张家寨、东华、香坝、合朋、长坝等乡镇茶产业,结合全县“三个万元”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茶下养殖、茶园套种等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式,提高茶园产出率和利用率。继续完善和提高塘头、邵家桥、凉水井等乡镇的设施蔬菜产业建设,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对设施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发展潜力。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重点发展塘头、邵家桥、孙家坝等乡镇经果林产业及长坝、大河坝、许家坝、思林等乡镇的中药材产业,通过林下养殖、林下套种、特色种植等方式,推动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积极争取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以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培植力度,增强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通过大型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延长我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全县特优农产品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县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全县要加强对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农产品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各级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衔接产销,着力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难题。
(五)加强区域和高校合作随着思—剑、杭—瑞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思南与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要立足我县区位及环境优势,加强与周边县域的合作力度,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着力构建西五县农产品仓储及交易中心。同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通过培训、轮训等方式,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加快农技队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鼓励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
关键词 现代农业;项目;成效;做法;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09-01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是宁夏自治区2010—2011年扶持隆德县做大做优马铃薯产业的强农惠农项目,是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实现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对建立和完善隆德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年批复新建10 t马铃薯种薯贮藏窖300座,60 t 60座,1 000 t 20座,2 000 t 27座;建设原种繁育基地93.3 hm2,一级种薯繁育基地1 066.7 hm2;每年建设马铃薯新品种示范66.73 hm2,核心示范区6.73 hm2。项目的实施为加快推进隆德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1 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夯实,产业发展后劲全面提升
通过项目的建设,使马铃薯贮藏窖建设规模明显扩大、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形成了种植生产和贮藏销售等环节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推进的产业体系,马铃薯产业发展后劲积聚提升[1]。
1.2 加速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步伐,促进提质增效
在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农民、企业、合作组织参与种薯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日益提高,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提质增效态势强劲。2012年建立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103.3 hm2,一级种薯繁育基地400 hm2,建立优质种薯基地1 000 hm2,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1.03万hm2,平均鲜薯22 245 kg/hm2,总产鲜薯23万t,总产值2.3亿元,人均马铃薯纯收入达到442元,马铃薯纯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 640元的9.5%。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
1.3 鲜薯贮藏能力提升,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
以隆德县项目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提升马铃薯贮藏保鲜能力为抓手,以马铃薯产业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为重点,完成高标准马铃薯贮藏窖382座,新增贮藏能力3.86万t,鲜薯贮藏能力达到6万t以上。按新修建马铃薯贮藏窖可减少贮藏损失7%计算,能挽回经济损失3 500 t,价值560万元。通过贮藏,进行反季节销售,收入更高。不仅延长了马铃薯产业链条,还带动企业、合作组织有序发展,加快了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1.4 “四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
通过马铃薯新品种示范、核心示范区,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四新”技术得到推广,全面提升了马铃薯产业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主推马铃薯优质脱毒种薯陇薯3号、青薯9号等新品种7 946.7 hm2,使主导品种应用率达到76.9%,种薯脱毒率达到48.9%,较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主推马铃薯抗旱节水、脱毒种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种植、贮藏保鲜关键技术,使马铃薯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3 533.3 hm2,机械化率达34.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 333.3 hm2,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100%,使马铃薯产量由2009年的17 145 kg/hm2提高到2010年的22 245 kg/hm2,平均增产4 140 kg/hm2,增长24.1%。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隆德县政府专门成立以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农牧等部门及相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3]。同时成立由县农牧局局长任组长,农技中心、农机中心、种子管理站及相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确保项目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2.2 创新机制,强化支撑
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围绕重点建设区域,进行集中建设,形成规模效益。项目乡镇积极引导农民,促进现代农业集中连片布局,向区域化、规模化、园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科技支撑、企业引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的运行机制,推动隆德县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加强与青海农科院、甘肃农科院、固原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观摩、培训活动,为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真正形成农户+营销组织+市场的利益共同体,在技术、信息服务、产品流通和规范市场等方面形成一条龙服务。
2.3 整合资金,加强管理
各资金整合单位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建设,积极筹措项目资金。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监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并建立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实行报帐制,县财政安排的整合资金由有关部门单独设帐管理,及时做好台帐和备查帐目等档案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实行专户、专账管理,保证会计记账凭证真实,账薄记录清晰,做到专款专用,不截留、挪用,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4]。
2.4 创新品牌,开拓市场
以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为契机,依托六盘山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六盘馨”种薯品牌,进一步扩大隆德马铃薯的品牌优势与市场占有份额,推动全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5]。同时,加大宣传和产品推介等工作力度,搭建品牌培育和销售平台,努力提高本地市场和外埠市场开拓能力,推进外向型企业发展进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积极宣传隆德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前景、独特优势、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为全县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基地种薯收贮推广力度,按照“一品一窖、一级一窖”原则,积极组织隆德县隆丰种业公司,观庄乡鑫馨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隆德县六盘馨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对原种基地、一级种薯基地所生产的种薯进行收贮,确保种薯不流失、不混杂。严格品种级别分级贮藏,提高种薯质量。
3 发展建议
(1)加大对马铃薯核心示范园区建设扶持力度,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普及推广力度。
(2)提高种薯贮藏窖建设标准,配套相关温湿度调控设备。
4 参考文献
[1] 戴兴临,汤洁,张弢,等.江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8-190.
[2] 靳淑琳.固原市马铃薯发展的优势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97,115.
[3] 余贵先,雷昌云,刘克文,等.湖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2):483-486.
1.创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有效破解了小农分散经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断裂等难题。
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领大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解决资金、技术、市场、产品质量等制约因素,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工人。
2.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标准逐步确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包括生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一贴三奖励”、水电优惠、兴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加强了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涪陵区建立条形码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并率先建立起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行农村经营体制、要素资源约束,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1年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率只有42%,库区农业产业化率更为低下。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土地大规模集中,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企业等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但实施以来,农业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耕地块小分散,不能实现耕地大规模集中,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的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无法实现,使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农业聚集,生态农业难以推广和发展。
2.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村人口转移、土地流转,阻碍着市场信息和农业生物技术推广传播。
由于缺乏信息网络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农民不能及时取得商品市场信息,不能发挥城镇经济信息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小农生产脱离了国内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大量土地撂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推广难,制约着农业生态化发展。
3.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重庆库区山地多,土壤水土养分流失严重,加上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村贫困面大,导致对土地资源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施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估算,库区农作物废弃物年产量约130万吨,其中多采用露天焚烧、填埋方式处理。畜禽业粪便年产量约为1252.49万吨,库区年禽畜粪便磷流失量平均为400多吨,不仅造成有机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而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4.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不完善。
首先,由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控制污染的手段、方式、制度不完善,治污能力和技术不强,库区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农业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制滞后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未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导致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缺乏法律依据,各级政府难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同时缺乏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认证标准,未能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养殖、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规程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技术标准。
5.生物循环农业没有广泛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充分。
生物循环农业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回收期较长,对企业资金形成较大压力,社会资本投向循环农业的比重小。而库区财力、人力不足,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难以掌握较复杂的生态循环技术,影响到循环农业的普及,制约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6.生态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首先,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先进的生物技术、循环技术等未得到广泛应用,实用的农业技术引入推广速度慢。其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环境约束,库区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条件差,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信息和物流成本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投资引进困难。市场信息不灵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7.生态农产品市场培育欠充分,生产者缺乏积极性。
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消费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不能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报酬,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促进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住城镇化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
通过完善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
2.加强区县级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生态城镇化进程。
应适度加强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段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对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县级城市投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重负,通过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施的配套,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统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为重,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制定符合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应统筹规划企业、基地、市场要素,整体协调山、林、水、路、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产业链的清洁工程、循环农业以及沼气、太阳能等农村社区清洁能源建设等的发展规划上。农业工程项目及农业开发,必须符合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防止因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资源环境可承载力为界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原则。
4.完善库区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的法律制度,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和农业生产专门管理部门,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管理与监督,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向清洁生产方式转换,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第二,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负责”、“谁保护,补偿谁”的原则,建立大气、耕地、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耕地、水资源消耗补偿制度。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惩戒制度,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负责耕地、水资源、大气的检测、监督、治理,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制度。政府层面加大宣传,增强民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环保意识,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第三,加快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对水资源、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技术规程及生物农药、有机肥使用规程等标准体系。尽快完善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快建成方便快捷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和监管,引导生产企业申报“三品一标”食品认证,帮助消费者认知和消费。
5.完善生态农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补偿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库区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对库区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给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第二,完善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和环境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发特色生态产业,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生态农业金融产品,实施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将农村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建立生态农业政府投融资担保平台,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加大生态农业保险,完善生态农产品保险机制,实施生态农产品支持价格等来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6.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开发、推广体系。
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生物科技创新平台。选择和支持一批科技实力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校到库区建立科研基地。激励龙头企业加快生物技术引进,促进世界最新生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切合实际地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传授生物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将农用地转向生态耕作。通过“12316”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专栏,加强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将规范化、程序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推广,指导生态农业生产。
7.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对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清洁生产以及农村沼气等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特别要激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有机肥生产,粪污还田”模式,桔杆、稻草、果渣等饲料养畜、“废弃物变废为宝”模式,“林果-兔鸡”、“猪(羊)-沼-粮(茶、菜、果)”等循环模式。
8.加强生态农产品宣传推介,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德州市,调研组与当地政府、农业、财政、税务、国土、电力、金融等部门,企业、合作社等进行了两次座谈。总体上看,当地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十分重视,整体发展形势较好。以加工业为引领,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服务业联动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拓宽了增收链,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二产促进农业一产通过二产链接上三产。石家庄市围绕小麦、优质玉米、蔬菜、梨果、大枣、奶业、禽蛋、优质型猪等8个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2014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779.8亿元,居河北省首位;规模生产加工基地68个,销售产值355亿元;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95家;每年新完成加工项目投资40亿元以上;建设有藁城市、鹿泉市、栾城县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园区入驻企业380家。德州市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培植了粮油、功能糖、果蔬、调味品、畜产品等10大优势特色加工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0家,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9.7%;乐陵星光糖液集团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7家企业超过20亿元。
另一方面,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促进一产直接链接三产带动二产。石家庄市已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54个,总投资15.5亿元,园区功能由采摘、观光向休闲、体验、垂钓、农家乐等多功能逐步丰富;德州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94个,从业人员400余人,营业收入7.6亿元;两市已初步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成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农民利益的共同体、农耕文化的传承体。
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使农户分享融合发展的成果。座谈中了解到,河北省固安县天绿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6000多名社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社,将土地集中起来,由3家企业带动,开展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并进行初加工,使农民在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议价上有了话语权,提高了种植和初加工水平,增加了收入,把增值收益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合作社创办者村支书李俊田介绍,通过分红,每家两位60多岁的老人,每人每年可以得到8000元的收入,实现老有所养。德州市临邑县永益合作社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吸纳全村带地入社,加工的小磨香油、石磨面粉、杂粮面条等产品供不应求,整体提升了全村农民的收入水平。
创新金融支持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融资环境。座谈中了解到,2013年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金财通”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办法的通知》。市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要求县级政府出资不低于500万元,按照1s1比例配套,向邯郸银行存入“金财通”贷款增信保证金,银行以不低于保证金8倍贷款规模,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贷款。这样,企业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可获得一年期内不超过500万元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30%。据邯郸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闫明海主任介绍,这项创新金融政策实施以来,银行共向208家企业放贷9.151亿元,未出现骗贷、欠息、未按时还贷等现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稳定健康发展
调研中,企业和合作社反映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集中在融资、用地、企业负担等方面。调研组针对这些问题,与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了交流探讨,提出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内容和统计指标体系;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形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可以整合现有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等涉农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同步规划、建设和实施。也可以设立农产品加工业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原料基地、物流配送和技术改造,奖补加工大市、大县和园区。
二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加工企业平均税负约占销售收入的8%~10%,而利润仅为销售收入的3%~5%。加工企业增值税“高征抵扣”,进项税为13%,销项税为17%,4个点不能抵扣,如河北养元智汇饮品有限公司在这4个点上每年多交8000多万元的增值税。应加快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行业范围;完善抵扣办法,按销项折算抵扣额度,免除进项税发票核对环节。可以将加工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半征收,并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范围。
三是强化金融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一次性收购原料常年加工,流动资金压得多,贷款需求迫切;但是由于抵押物有限,企业、合作社贷款特别是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很困难。座谈中了解到,河北省晋州市长城经贸有限公司自建的冷库等设施、定兴县兴达蔬菜合作社自建的交易市场都是由于没有房产证不能抵押,跑了多家银行都没有获得贷款。因此,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农产品收购资金专项贷款,对风险可控、综合回报较高的龙头企业用于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贷款,纳入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商业性贷款在贷款利率方面应给予优惠;扩大抵押物范围,发展以农产品仓单、出口定单、土地经营权、山林权、经济作物和饲养物作为抵押品等多种抵质押方式。
四是完善用地用电用水政策。加工用地是农用地、工用地两不靠,加工企业用地税收少、投资少,一般很难拿到用地指标。初加工享受不到农用电优惠,河北省初加工执行工业用电,长城经贸有限公司储藏保险用电为工业用电,每度0.8元多;水费高,企业反映既是按照要求上马了节水设备仍无法享受用水优惠。因此,必须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在确保“基本农田不能动”的前提下,可以将农产品加工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加工企业和加工合作社。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引导企业进入园区发展。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政策,对于初加工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参照农用价格执行。
调研组对河北省农业厅成立农产品加工局、山东省农业厅农产品加工局即将挂牌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整体实力
实地走访和座谈中,调研组与20多家企业、合作社进行了交流。宗锦耀提出,今后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应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企业和合作社作为农产品加工业重要的经营主体,应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要在利益分配、产品生产、技术创新、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整体实力,创造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第一,产权清晰化。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户结成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机制灵活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河北养元智汇饮品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产权清晰,利益直接,激发了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了活力,使企业发展拥有恒久动力。
第二,生产标准化。一流企业定标准,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的有效途径,是让民众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唯一选择。石家庄洛杉奇食品有限公司牵头制定柴鸡生态养殖等3项国家标准,建有国家柴鸡生态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园,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第三,技术集成化。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适应知识经济、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食品类加工企业,要以营养、安全、美味、方便、实惠为方向,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工程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同时,在副产物综合利用上,要研发推广一批实用技术,实现节能、减排、清洁、安全、可持续生产。河北纽康恩食品有限公司注重技术创新,生产以紫米、南瓜等多种口味的彩色主食产品,与西北农林大学合作,研发适用于传统主食的专用酵母,留住传统主食“小时候的味道”。临邑禹王植物蛋白有限公司在大豆蛋白生产过程中,利用工业废水制备沼气发电,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山东临邑海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玉米芯为原料加工木糖产品,实现副产物高值化利用。
第四,管理科学化。企业要加快推进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研发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上水平、上台阶,切实提质、保量、降本、增效,特别是要采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行扁平化管理,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石家庄绿杰食品有限公司主营馒头、方便粥等主食产品,建立了连锁配送的网络化经营模式,设立1260个销售点,降低人、财、物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年增产值7000多万元。
1.存在问题
1.1部分同志对农机培训的重视度不够,觉得该项工作可有可无。
1.2农机干部对培训也有畏难情绪,觉得组织起来培训难度较大,不像农机补助那样受到农民欢迎。
1.3培训生源组织困难,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如相当一部分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后,思想上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从事农田作业,或在个别时间上道路行驶,农机大部分时间闲置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
1.4农机培训面狭窄,针对性不强。长期以来,农机培训以安全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随着农民向产、加、销综合生产经营方向的不断扩展,应拓展和延伸培训范围,拉长农机技术服务链。
1.5培训形式单调,效果不佳。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专业基础较差,习惯以“三分看书,七分学样”的方法学习新技术,但目前多数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形式基本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致使培训效果不佳。
1.6目前培训经费由各地方财政根据当地培训数量而不是根据农民需求的满足和培训的质量进行发放,使政府的培训经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1.7培训部门对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不够,导致培训内容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1.8上级业务部门对农机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展得不够,导致教师自身素质难以适应培训需要。教师知识老化,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导致学员所学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面对大量新机具、新技术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
1.9缺乏农民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相关的学习内容不够充实。
2.对策措施
2.1农机培训要坚持为大农业服务的理念 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靠技术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盼望有人教授新技术、新知识。作为农机培训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这既是时代赋予的职责,也是为农民服务的具体体现;要正确认识农机培训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只有对广大驾驶、操作、维修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才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村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培训的必然联系。在田间场院、乡村道路,经常因为无证驾驶,违章载人、超速超载等酿成各种农机事故,给农民以及他人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究其原因,固然与他们法制观念淡薄、守法意识不强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缺乏教育培训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农民都经过专业培训,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就会增强,安全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懂得必要的机械常识,较熟练掌握驾驶操作技能,避免事故发生,从源头上起到预防作用。
2.2广泛宣传,着力营造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 当前,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宣传发动工作不到位,没有有效调动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要广泛宣传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对农民教育工作的共识;广泛宣传农民群众依靠农机科技脱贫致富的典型,提高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营造主动参与教育培训的氛围。
2.3加强乡镇基层培训阵地建设,对广大农民开展普及型培训 扶持建立一些乡镇农机示范点,让农民参观和学习农机实用技术。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系统内培训,内容包括实用技术学习和实践经验交流,以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2.4将农机培训列入乡镇农机站考核重要内容 规定每年须举办一次以上农机培训。县级农机部门要继续开展农机干部业务培训,一般一年至少3次,此举一是提高农机干部的软实力,二是起示范带头作用,倡导业务部门学业务的氛围。
2.5农机培训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必须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满足特色农业和生产工作的需要。拓宽培训途径,创新培训机制,坚持放开搞活、多条腿走路的方针。借助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的培训专业和基地;鼓励有从业资格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农机培训,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委托培训,逐步建立国有与民办教育相结合,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机培训网络,形成政府扶持、走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
2.6利用媒体开展远程教育 丰富农机网站内容,便于农民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借助农机信息平台,主动联系农机企业和农民,做好免费中介服务,促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搭建和健全培训与就业对接的平台,使一些失地农民的培训转移度提高。
2.7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档案,搞好跟踪服务。
一、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整体状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整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政府高度重视
2008年3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
(二)产业巨头介入,民营企业突起
2007年我国乙醇总产量约350万吨,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达到6万吨,农村沼气产量突破1.7亿立方米。山东金沂蒙集团以木薯为原料生产20万吨乙醇并投资建设15万吨生物丁醇,成功探索了非粮原料制造化学品的循环经济模式,民营企业大量涌现。
(三)市场需求巨大
海关总署2009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份进口的原油量为1712万吨,同比增长接近三成,对外依存度44%,其中车用燃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35%,并以每年15―16%的速度增长。满足国内车用燃油的需要必须发展燃料乙醇,国家燃料乙醇发展规划确定到2010年燃料乙醇使用量达到300万吨,到2020年突破1000万吨,可见生物燃料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技术支撑和研发不力
目前生物质能加工利用技术集成化和成熟度不高,一些新技术的使用成本较高,企业生产受限。同时大型、精密设备需从国外引进,国产化水平不高,这是造成长期以来生物质能开发的工程造价居高不下,有时不能及时提供所需备件的主要原因,其结果使我国生物质能价格水平大大高于常规能源的电价水平。
(二)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2007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因地制宜,非粮为主”的发展原则来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进而降低了产业发展程度。以其他能源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尚处于技术试验阶段,要实现大规模生产,还需要在生产工艺和产业组织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三)资金投入不足
生物质能属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其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我国目前的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基本仅靠政府有限支持;同时,财政投入力度不大,除农村户用沼气等部分领域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生物质能建设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没有建立相应的固定资金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生物质能国内市场前景不明朗,因此国内银行不愿贷款,使得生物质能企业缺少融资能力。
(四)政策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已经实行《可再生能源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相应的财税扶持政策如弹性亏损补贴、原料基地补助、税收优惠等来支持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但是,现行的政策体系仍旧存在不足之处,如目前我国常规液体燃料行业尚存在相当程度的垄断经营,制约了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尽快进入流通市场。
三、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一)企业层面
1、实施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
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我国应研究制定支持农村生物质能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出台税收优惠和价格优惠等经济激励政策。加大对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的补贴力度,对从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把秸秆综合利用列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与扶持的范围,完善秸秆发电等生物质能源价格政策。
2、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应继续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多方投入的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建设机制,在发展适当时建立农村生物质能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体系建设和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对生物质开发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机械设备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3、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化
结合我国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固化成型等技术,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充分考虑在粮食安全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利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逐步实现产业化,合理安排秸秆发电项目。
(二)合作社层面
1、实现技术中心与合作社的联合
我国的专项生物质能技术中心在向农民提供相应技术的同时,应积极联合当地农村合作社,使得技术能更进一步得到传播,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能源作物种植、农作物秸秆收集与预处理,建立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物流体系。
2、保障合理用地
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专业合作社应创办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从事农村生物质原料收购等需要的农村用地,坚持农户自愿、有偿的原则,由村集体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予以解决。
(三)农户层面
1、提高农民开发利用意识
我国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国先进典型村和成功经验,使我国农民拥有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良好氛围。在农村开展这种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宣传教育活动,对提高农民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认识水平与参与意识会产生重要影响。
2、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
我国应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中心与农村基层服务组织的作用,从相关技术的传播入手,重视技术推广、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生物质的技能,使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真正成为农村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建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组织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产业示范,加快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议我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做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一系列支持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配套法律、法规来促进产业的发展;采取税收等优惠政策,保障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人民对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的意识,抓紧制定规划,明确目标,认真做好项目示范和试点工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现状;对策
河南是以农业为主的资源性大省,但是河南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在实施资源优势转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起了各国和各级政府关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更应该重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从而逐步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但最具权威的是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即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农业产业集群即是在农村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以某主导性产业为中心,大量有关联性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村经济,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集合体。
二、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河南在大力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有力地支撑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从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类型来看,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区位优势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产业集群具有明显资源条件优势,区域性明显,特色性强,它们或集聚于交通便利的交通枢纽,或聚集资源条件独特的地区,或种植历史性强的地方。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河南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了小麦、棉花、大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如:信阳是河南省的禽类养殖基地,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与养殖相关的产业也应运而生。种苗、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鸡舍、鸭舍建设、技术培训、禽蛋销售、肉鸡、肉鸭屠宰企业、对肉鸡、肉鸭下脚料的精深加工企业等从种苗的孵化到禽蛋销售以及到禽肉加工业等应运而生。但河南特色农业只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功能上联系并不紧密;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精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少。
(二)依托市场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这类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专业的市场,利用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有效的市场信息,围绕市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例如,河南南阳的西峡县是我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国家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对香菇生产实行区域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使香菇的生产供不应求。围绕香菇市场,西峡县已建立香菇专业乡镇15个、香菇专业村100个,建立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140个,总规模6500万袋。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3万户,占全县农户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香菇产业。从整体来,此类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较薄弱,合作较少而竞争激烈,易形成恶性价格竞争,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三)以大企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集群以一家或几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导,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或农户进行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以河南漯河的双汇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猪肉供应市场的控制。其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已覆盖河南全省及安徽、山东、陕西等周边其他省份,成为覆盖省去内农民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但河南的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原因,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
三、发展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依托特色资源,科学规划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
结合中原城市群、黄淮海平原和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的不同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业的供给保障、生态防护、景观美化、休闲观光等功能,打造以都市农业区、规模高效农业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增长极,形成不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1)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集自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2)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建设规模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这一区域以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工业精深加工链条的无缝对接为目标,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全力拓展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深度,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3)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建设生态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按生态规律和绿色农产品标准要求,在这一区域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型畜牧业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绿色粮油等的生产等。(4)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通过整合投资和产业融合,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全链条、全循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结合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产业、人口、土地、村镇逐步集聚。
(二)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要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有利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集群发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惠农补贴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大对农业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农业大县的人均财力水平;依托项目主体,打造投融资平台,吸纳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
(三)扶植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产业关联上,既要着力扶植和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农业企业优化组合、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我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我省建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营销策划中心,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政府的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后盾。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2)要制定优惠政策。任何一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扶持分不开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宏观调控。(3)做好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从资金、技术、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J].科技创业,2005(6):58-59.
[2]李志春.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的系统分析[J].南方农村,2006(4):45-48.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想要完成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要重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依靠高科技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因此,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只有推广符合农业生产的农机,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才能达到建设农业建设新农村的目的。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地位
1.1 农机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相当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农业生产技术总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个过程也是农业科技发展和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才能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保障,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动力。通过把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当中的科技含量,同时也达到了推广农业发展的目的。
1.2 农机产品二次开发
农机在投入农业生产,随着使用增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农机生产的中国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农机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新农机演示,提高农民群众对新农机的使用水平,加强对农机产品二次开发的产品都推广,有目的的将农业生产科技转换成生产农业生产力。
1.3 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
农业生产容易收到自然、地理、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基于这些原因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各不相同。想要全面地进行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强对农机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力度。农机技术人员需要在实际生产环境使用农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能及时用当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让农民实际的进行操作,并指导农民一些操作的技术要点,全面的提高农民的农机使用水平。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作用
2.1 支撑
在农机的研发阶段,应首先考虑农业生产的需求,开发出最适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农机,然后进行农机技术的推广。不仅农业生产需要农机的支持,农业副产品的加工以及运输等操作,同时也需要农机协助完成。靖江推广农机技术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同时也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全面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靖江使用新农机技术进行麦秆还田、变废为宝等农业操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农业生产造成的空气污染。
2.2 主导
通过推广农机技术不仅能增加农业的产量,同时也合理地调整的农业生产结构,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农业的生产需求。农机技术不仅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靖江通过增对秸秆还田机械技术、水稻生产机械技术的运用,不仅能节省农业生产资源,同时也实现了将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目的。
2.3 决定
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解放农业生产力,通过全面的推广农机技术,推进农业化机械设备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全面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通过加强对农机的研究,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不仅能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同时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水平。晋江通过增加农机技术的使用,对农产品进行科学化的加工,提高了农业加工产品的价值,增加了农业加工产品的商品率,为农业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提供了保障。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发展
农机推广服务工作是整个农业科技的重中之重,是把农机化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基层推广农技技术,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机生产的演示和宣传。可以开展专业的农机使用培训,提高靖江农民对农机的使用水平。相关部门还要制定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农机管理条例,对农业生产机械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能级管理,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机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加强对农推广技术人员的培训,全面的提高能给推广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以保障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能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为农业的科学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