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从经济上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优化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煤矿企业应转变传统单一的煤炭生产结构,不断丰富矿区的产品、产业结构,朝着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发展、煤炭深加工等多种方向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的自身优势,通过多样化方式(比如下游产业企业联营、多元持股、吸收外资支持等)大力发展“煤-建材”、“煤-焦”、“煤-化工”、“煤-电”等一些附加值较高、耗能较大的产业,实现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多元化,也可以慢慢延伸产业链。这种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实际上也是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这是将煤矿行业转变成非煤矿行业,将产业经营转变成资产经营,确保矿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建立一套系统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增强企业营销管理能力煤炭企业应明确当前自身拥有的优势或者未来可能拥有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市场,争取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获取最大的盈利,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煤矿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营销组织,同时应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营销人员队伍,不仅掌握多种营销技巧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也精通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核算。其次,煤矿企业应制定一套有效、科学的营销政策,选择一种快捷、畅通、安全的营销渠道。另外应该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全面收集关于产品市场以及营销的信息,加强对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尽可能避免决策风险,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二)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煤矿开采技术较为落后,这样不仅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矿资源开采效率也不高,在当前高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社会背景形势下,如果煤矿企业不积极创新、改造煤矿开采技术势必会被市场淘汰。为了确保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矿企业应不断创新、改进煤矿开采技术,提高煤矿开采工程的科技含量,进而促进煤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推动我国煤矿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从资源角度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煤矿开采工程中主要采用放顶煤综采开采方式,但是由于放顶煤综采的特点,导致工作面采出率相对低下,为此,煤矿企业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放顶煤综采工艺,将综放工作面的几何尺寸适当进行调整,使初、末采以及端头的损失率尽可能降低。同时还应该进一步优化生产装备的条件以及生产工艺的方式,尽可能避免工作面端头顶煤的损失。其次,煤矿企业应想方设法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经过相关的加工处理后使其成为有用产品,形成煤矿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四)从环境角度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煤矿企业的绿化开采生产,煤矿企业应大力引进先进的净煤技术以及清洁技术,在煤矿开采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洁净化处理,尽可能减少煤矿废物的排放。其次,应努力扩宽环境保护的筹资渠道,为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应尽可能向国家争取在生态整治、废弃物资源化以及环保产业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管理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
二、结语
关键词:兰州;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43-03
引言
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当今,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是否健康持续发展,不仅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但是,由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的目标不一致等因素,当前的房地产开发中呈现出诸多的不合理现象,并将最终影响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指标体系评价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情况,成为房地产开发研究者们研究的新课题。
近年来,兰州市房地产市场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面积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兰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备受关注。本文借鉴国内外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对兰州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兰州市房地产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相关数据,构建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为兰州市房地产业发展提供预警和预报,为加快兰州市城市化进程,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一)评价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2007年、2008年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比较低,兰州市房地产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但随后协调度有很大的提高,2009年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增加到0.4806,处于不太可持续的水平,到2010年兰州房地产发展基本可持续,而2011年的协调度达到了0.6851的水平,兰州市房地产业发展比较可持续。从图1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趋势是协调度逐年在增加;兰州市房地产业发展从不协调向协调过渡,并向更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迈进。
(二)建议
1.继续培育和保护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目前,兰州市经济的成长正处于由温饱型到小康型的转变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很显然,只有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产品的需求,才能建立起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2.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房地产业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生态保护水平的差异,将会极大地影响房地产的价值,房地产生态价值的实现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中,要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带、绿化区域,提高绿化质量和城市园林水平,构造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要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状况,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发展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再利用,从根本上改善居住区环境。
3.进一步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兰州市应通过深化改革,出台政策,制定适应兰州市住房实际的保障措施,消除一切阻碍市场发展和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性、政策,完善和落实住房货币分配政策,不断提高职工购买商品房的支付能力,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创新点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从会计角度来看这与企业传统会计核算范围狭窄,信息披露不充分有直接关系。因此,将环境活动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才能促使企业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环境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文章创新点
国内外现在对环境信息披露和可持续发展已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很少,本文基于环境信息披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关系,阐述基于可持续发展下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下我国环境报告。
二、环境信息披露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1.国外环境信息披露现状
国外自70年代以来,在理论上已取得不少成果。联合国、加拿大、美国、欧洲、日本在这个领域研究较为深入,他们从披露目标、法律法规、指导性建议、相关标准、披露的内容、方式和审计调查等做了大量工作。但各个国家有所不同。
(1)除联合国外,其他四个均有相关的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保障。相对而言,欧洲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有关环境信息公开自由指令》法律保障最强,美国的一般环境信息公开法《信息自由法案》次之,加拿大较为宽松,日本最弱。
(2)除了日本,披露的环境财务信息以环境成本和负债为主。
(3)环境业绩信息虽然具体内容不完全一样,但基本上都包含了环境政策、管理系统、原材料和能源使用、有毒物质和废弃物排放量等。
(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是环境报告和财务报表。
2.国内环境信息披露现状
我国自1992年葛家澎教授和李若山教授研究以后才有一大批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相继涉足环境会计领域进行开拓和研究。
(1)理论上,我国学者主要研究了环境会计的目标、环境报告内容、披露方式。披露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披露的内容是定量与定性信息相结合,财务信息和环境业绩信息相结合。披露方式有补充报告和独立的环境报告。
(2)法律法规上,从1979年我国先后制订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由各种环境污染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组成的法律体系。
(3)实务中,虽然我国企业从80年代中期开始按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局的要求编制、报送关于企业环境基本情况的统计报表,但仅为国家宏观环境管理服务。
3.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较一致,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三、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1.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1)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企业在获取盈利的同时,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强制企业披露环境信息,避免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产生不必要的支出,可以让企业更加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此外企业由于采用污染控制措施从政府取得补助,刺激其不断改善环境。政府利用这些手段为企业持续经营活动,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通过环境信息的披露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减少企业间的利益摩擦,通过宣扬环境保护让大家都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为企业和社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安定团结的局面。
(3)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业绩、环境形象的关系日益紧密。社会公众对经济效益好,对周边生态环境不具有侵害作用,能提供具有环保标志的绿色产品的企业最为青睐。为满足利益各方的信息需求,真实完整地对外披露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塑造良好的环境形象,企业有必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企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企业自觉披露环境信息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承担社会责任表面上企业费用增加和利润减少,但实际上企业在报表中披露环境信息有利于社会公众的认可。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与实现利润不是直接的反向关系,反而有利于利润增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规不完善,缺少专门针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制度。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总体比例不高。目前我国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环境敏感型行业,且以大型上市公司为主。
3.缺乏强制性约束。由于我国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没有具体要求,收集、获取环境信息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企业倾向放弃对环境问题披露。
4.忽视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内容和方式上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报告规范,影响环境信息的有用性。
5.披露的环境信息实用性较低。
6.缺少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鉴证,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
五、对策和建议
1.内部激励机制推动
(1)深入开展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学习讨论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知识。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立适合自身的一套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提高理论基础。
(2)改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企业应对会计职业人员进行环境会计机能和方法的培训,使其能够胜任环境会计工作,会计教育应当把环境保护知识作为素质教育进行普及。
(3)环境信息披露应当循序渐进。环境信息披露是一个新事物,我国很多企业都未对环境信息披露,应选择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明显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企业作为试点,在各种条件成熟以后,再将范围扩大到所有需要进行这方面信息披露的企业。
(4)积极开展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己有的研究成果,使我国的环境会计和环境信息披露从开始就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2.外部制约机制拉动
(1)完善环境立法。虽然我国制订了很多环境法规,但许多法规的规定既不具体又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执行和监督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国应该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将其作为会计人员展开具体操作的基础。
(2)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现阶段我国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缺乏主动性,政府部门有必要进行监管,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或产品达到国家的环保标准。
(3)加强审计工作。会计报告需要以独立的外部审计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全方位、有重点对审计,保证信息可靠性。
(4)建议中国会计学会下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设立优秀环境报告奖,以促进企业环境报告的开展和完善。
关键词:电网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在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人们对于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是既满足现实需求由可以适应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于电力方面的不断改革创新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我国在电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相关部门也正在建设并且逐步完善电网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后评价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研究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在1987年联合国的相关部门提出并且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概念,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既要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同时也要保证不危及后代的发展和需求,在满足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到不损坏地球的生命力[1]。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发展的前提下寻求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我国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以及系统学四个方向进行研究。二是对于电网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对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定义,其主要的内容是指电力企业通过与先进的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可以保证满足当前对于电力的需求的条件下,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保证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进而保证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电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我国的电网建设应该积极主动的引进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并且提高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并且提高对于资源的利用,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目前的可持续发展后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中蕴含的基本单位,主要由指标名称以及指标数值这两个方面组成,其中指标名称主要是指评价中的现象数值等部分的概念,对于指标名称中反应出的社会经济内容通过计算统计所形成的数据就是指标数值,所以评价指标是质和量的结合。通过评价指标可以充分的反应出评价对象的特性以及现实情况,并且可以利用多个评价指标多方面的体现出评价对象的特征以及规律,为了更好地反映出一个复杂的概念,就需要多个评价指标共同合作,从而形成一个评价体系,通过该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之间相互连结。
(二)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在电网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后评价指标的设计可以注意满足以下几项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为了使得评价体系更加的符合现实情况,得到良好的运用,所以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保证其科学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从而清晰直观的反映出电网建设项目中的结构以及功能的现状;二是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电网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测定,所以各个指标的制定需要紧密的围绕之一目标,各指标之间需要内在的联系,但是要避免出现评价内容重复的现象,所以对于指标的设计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三是功能性原则,指标的描述功能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首先是描述功能,主要是指指标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描述对象所处的实际状态,其次是解释功能,主要是体现想象的发生原因,第三是评价功能,主要是说明主体行为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进行比较,第四是监测功能,该功能主要是对评价过程中评价对象存在的问题,最后是预警功能,即对评价对象中存在的不可持续现象尽行预警,从而对问题进行处理[2]。
三、电网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后评价体系建立的建议
(一)对于指标的预处理
电力企业开展的可持续发展中的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需要进行计算统计从而得到准确的数据,主要是通过指数评价方法从而进行评价,例如人均电网的建设的投资金额、电力企业的收益以及电力企业供电的可靠率等;二是通过使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但是结果不能得到准确反应时,可以通过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价,例如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标等[3]。
(二)灰色关联分析评估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主要是指根据序列的几何形状的相似的程度从而对其联系的紧密性进行判断,并且进一步分析出灰色系统的主行为因子与相关行为因子之间的紧密程度。该方法可以弥补数据统计方法的缺点,并且对于样本量要求较低,计算量较小而且计算方便。
(三)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将一些量化困难的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化,并且可以将定量以及定性困难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可以用于对可持续发展中涉及到的复杂系统进行评价,同时可以作用于多维度的问题决策。
四、结论
电网建设对于该建设地区的经济建设以及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有机统一,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该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只有充分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才能更好的提高我国对于电网的建设,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并且带动电力下各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经济水平。
作者:张杰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宽城县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国威.电网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1.
关键词:城市公路;可持续发展;策略;和谐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国全面部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维与战略目标。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公路建设,其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
1 公路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建设和谐公路是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1)社会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公路事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克服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使得公路事业外部环境和谐;(2)公路事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即公路事业自身持续不断的竞争力,也是公路事业的内部和谐。
具体而言,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好、综合服务能力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公路;建设功能齐全、质量过硬、方便出行的公路;建设整体和谐、出行安全舒适、快捷的公路;建设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绿色公路;建设以最少资源达到最有效果的节约型公路;建设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公路。
2 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公路建设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社会发展需求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就必须保证公路投资项目的超前性与效益性,尤其是公路事业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高度重视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此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公路事业。
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不仅会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在运营过程中也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生存与发展的协调关系。目前,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公路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公路工程在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必须以持续发展的科学原理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尽量做到对环境破坏最小化,公路安全舒适度及运输能力最大化,公路周边景观系统化。因此,公路建设不仅要具备安全舒适性及运输能力,更要处理好与周边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关系。
3 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安全高效原则。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体现在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及高效性,公路建设中必然要求运输高效便利、行车安全舒适、降低经济损耗以及减小生态环境污染,这就要求公路建设要遵循安全高效原则;(2)和谐统一原则。公路建设应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解决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公路建设由于受到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不得不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公路建设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将破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实现对周边环境最小破坏与最大限度恢复相统一;(3)废物回收利用原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工业废渣经过处理用来作为筑路材料可以对环境保护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废物回收利用不仅可以为工业解决废渣存储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公路施工成本,具有十分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 实施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及措施
(1)科学合理规划,构建公路网络。科学合理的规划公路网络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确定公路总体规划要遵循先行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第二,近期发展与远期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公路规划应将区域内外的公路规划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协调好区内外近期发展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才能系统的对公路进行宏观规划与控制;第三,经济适用性原则,公路网络总体规划不仅要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工程经济适用性。
(2)以人为本,构建“平安公路”。“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贯穿于公路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公路建设不仅要保证工程质量,而且还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以此来全面提升现代化公路的层次,努力为社会与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公路服务,以此来最大限度的减少交通事故。将安全管理与施工理念融入到公路工程建设中去,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创建安全、优质的公路工程。另外,公路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公路的绿化质量,创造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3)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公路。国家应逐步建立与完善公路环境保护法,使得公路绿化、生态保护及噪声防治更加规范化与法制化,将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资源有效利用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节约环保型公路”。因此,公路建设既不能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搞过度建设,也不能影响与制约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全局,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做到不浪费国家的财力、物力与资源。
5 总结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为了发挥公路事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支撑与先导的重要作用,公路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协调好公路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人民提供安全、便捷、环保的运输服务。因此,公路建设应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的公路事业。
参考文献
[1]李广英,张同作.公路建设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青海交通科技. 2003:(03).
【关键词】排球 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原本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模式,有其特定的涵义和具体所指,而把其引入到体育的发展中来,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体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价值和意义也有了不同。作为一项具有体育运动一般特征的运动项目,排球运动从属于社会文化活动,是一种带有一定产业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它既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活动,又不同于普通的社会活动,更不同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将很难从具有各自特定的研究内容和着力点、且学科限制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传统三大方向的研究中获得直接的借鉴和启迪。
一、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由原挪威首相G・H・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42界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中首次明确地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该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将其理念与体育结合后,形成了拥有体育特点的发展理念,北京体育大学的潘迎旭在2006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认为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使排球运动能够长期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而从数量、质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对其系统结构和要素进行综合调控的目标及其过程。
二、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特点
第一、与经济等社会活动相比,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不直接与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发生联系,它的环境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发展水平和状况。中国的排球运动要持续发展,就不能超越现实阶段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发展水平及其承载能力的限制。
第二、与同为“三大球”运动的足球和篮球相比,排球运动蕴涵着包容、协作和团队精神等文化、教育价值,并且在竞技场上有过攀登世界顶峰的辉煌经历,而其普及程度和市场规模却不如这两个项目,因此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条件、发展前景和发展道路将有别与足球和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排球运动实行的是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助于政府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发展竞技排球运动,但却限制了社会和个人力量对整个排球运动发展过程的参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排球运动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排球运动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1997年11月24日,“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排球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其成立后,对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有自我发展活动、以“依靠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为特征的排球运动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职业化发展现状
1,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排球人才
十几年来,张越红、陈静、王丽娜、冯坤、杨昊、刘亚男、周苏红、张娜、赵蕊蕊、张萍、李珊、宋妮娜等一批优秀排球运动员脱颖而出,迎来了中国女排重夺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的辉煌局面,楚金玲、王一梅、马蕴雯、薛明、徐云丽等新人已成为现阶段中国女排的主力军;中国男排历史上获得的4次亚洲冠军有三次是在实行职业联赛以后获得的,周建安、卢卫中、安家杰、王贺兵、张利明等新一代年轻教练相继走上了国家队及各俱乐部的主教练位置。
2,联赛的管理趋于规范化
中国排球协会在十几年的办赛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联赛《技术手册》等规章制度和文件,并逐步完善,是、使参赛队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联赛的管理趋于规范化并与国际排联赛事接轨。
3,排球市场逐步扩大,联赛形成稳定的规模
排球联赛在创办初期,由于错过了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曾处于没有杯名等非常困难的境地,贴上了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积蓄的800万元才得以顺利进行,在度过了创办初期资金匮乏的艰难后,排球联赛的身价从第三届起每年都有增长,目前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目前,中国的联赛拥有男、女俱乐部共32支,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招纳世界各地运动员参加的意大利国际性职业联赛。
四、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实际和对有关专家的调查访谈意见,影响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职业化程度、市场化运作、后备人才的培养、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竞赛规则的修改、科研的介入情况等六项。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与建议:
第一、在排球管理体制方面,我国通过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管理部门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对一些具体活动的操办上,不能充分发挥其对全国排球运动开展的监督、指导等管理工作。所以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排球运动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加强对基层排球运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做到全国的排球协会统一组织,发挥其指导全国排球运动发展的职能,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我国排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改革,俱乐部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对此,我国应该大力促进专业运动队的改制,走职业化改革之路,同时大力发展俱乐部,加,强俱乐部的制度建设,完善转会制度,促进球员的自由转会和流动
第三、由于我国排球赛事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在不同赛事的关系和排球竞赛制度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首先要巩固全运会排球赛的最高地位,理顺全运会与联赛的成绩目标,其次,通过完善联赛赛制吸引国际选手加盟,促进中国选手在与不同风格的交融中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运营机制;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诞生以来,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旨在立足于本地实际问题和各方面条件,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因地制宜地来设计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模式。
对于主要依赖外部环境和资源的区域开发型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本文将结合国有区域开发型企业D公司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企业可持续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的特点,保持与社会、城市、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对策建议。
一、D公司发展现状
(一)D公司背景
D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为上海市某区属国有独资企业,承担职能为区属119平方公里新城区域开发建设,该区域规划人口为70万人,建设用地约85平方公里。D公司主要职能为城市规划、功能定位研究、土地收购储备、基础设施和动迁安置房建设、招商引资等,以建设集“现代商贸、休闲度假、生态居住、绿色工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为目标。
(二)D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1、D公司承建区域的环境优势
区位优势:D公司承建新城为上海市境内唯一同时接壤江浙两省区域,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枢纽作用,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主要“节点城市”。同时接受虹桥商务综合交通枢纽区辐射,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交融。
生态环境优势:新城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上海最大淡水湖泊等自然景观丰富。
文化底蕴优势: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文化,境内考古遗迹显示该区域为上海文化发源地,近年已开展系列文化招商工作吸引大批知名艺术家入驻。
2、D公司面临的挑战
土地储备不充足:新城征地指标不足制约土地储备,影响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土地出让收益比重不断下降,造成新城建设面临资金不足的局面。
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产业支撑,由于环保和交通因素影响,近年工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少、散、弱,缺乏有代表性的主导产业集群。
城市建设品质不高:由于历史上过度追求发展速度,城市规划不合理,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影响了城市建设品质。定向开发住宅比例偏大,房价高,入住率低;现有商业布局不统一,缺少高档次商业,没有树立起宜居城市的形象,人气集聚缓慢。
二、D公司运营环境分析
1、凝聚内部力量,企业文化是主导
企业文化是企业永续经营、充满活力的内在源泉。公司成立后,为适应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了三次较大幅度调整,将原来的三层次结构优化为二层次结构,从而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升了组织的运作效率,并且对公司现有的专业资源进行了整合,系统地梳理,清晰和强化了各项业务部门的运作流程和资源配置。
2、规范企业运行,制度建设是基础
制度是整个企业运行的轮轴,只有加强制度层面的管理,公司才能在这个轮轴的带动之下高速运转起来。伴随城市不断建设发展,D公司也在不断地发展成长,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形成一种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到目前为止已经制定了包括内控、日常管理、核心业务流程以及各类制度76项。
3、创新经营理念,持续发展是根本
为了克服仅以土地出让、投资建设配套基础设施为主导的发展困难,D公司积极探寻新方法、谋求新思路,强化拓展相关业务。从实际出发,围绕土地做文章,在土地一级开发的基础上,先后在开发范围内投资建设多个楼盘,销售情况良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现金流,但仍需要可持续经营业务来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
4、催化企业发展,要素发展是关键
由于国有企业性质,造就了员工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较为薄弱,法律等风险意识也相对薄弱。为此,公司积极催化企业发展,抓紧发展的几大要素,尤其在人才储备方面,公司特地聘请了知名管理咨询公司,进一步梳理了公司的人员结构以及资源配置,提升了公司的运作效率。
三、D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维护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
对于拥有丰富天然湖泊资源的新城来说,应当把保护自然环境视为首要任务。D公司应加强对生态保护、优化、放大的建设步伐,实施系统的生态构建工程,精心构筑以“水城融合”为特色的生态环境。将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和居民日常生活相结合,推行绿色环保理念,并不断强化生态主题宣传。
(二)构建方向明确的产业体系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要突出新城主导产业的成长,在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城市产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新城功能作用、与周边其他地区形成错位优势等实际情况,建议选择“文商旅融合”之路,以文化产业为主结合现代服务业、旅游休闲业,并提供一定规模的交易平台,成为结构合理,实力强劲的经济发展支柱。
(三)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新城
1、突出城市风格
充分发挥新城现有优势,将新城绿化、水系等生态主题有机带入城市建筑、道路等环境中,形成与其他区县新城差异化的风格特征,体现“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阳光中”的生态宜居湖滨新城形象。从建筑、造型、色彩各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在建设和引进项目过程中,严格按照代表新城风貌的相关标准进行实施,在外界树立新城独有的形象标识。
2、积极建设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形成由轨道交通、快速路及城市主、次、支路构成的开放、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系统,奠定新城建设的主体框架。特别是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和延伸,统筹新城整体发展,结合轨交建设进行关联地块与连接地块的招商。
3、提高公共服务层级
公建配套是新城建设和发展的风向标,是建设美好滨湖新城的“骨架工程”,更是体现新城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力引进知名院校入驻新城,建设不同档次规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系统和养老产业,建设各类公园、展馆、电影院等文化活动场所,能快速带动地区人口导入,满足居民教育需求。
4、加大营销力度
突出与其他新城的差异性,在宣传上另辟蹊径。并且抓住新城的每一波宣传热点,引发营销宣传热潮,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响新城品牌效应。如文艺演出、国际赛事的引进、知名教育、医疗公建项目签约等。借力宣传热点,进一步建立“快速营销体系”,为新城积聚“人气”。
(四)建立优质高效的运营机制
1、集约利用土地
建议通过科学、集约的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挂钩,按不同用地性质分别确定投资强度和建设容积率,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积极开展土地收购储备,收储后先编规划、搞拆迁、建基础、做环境,变“生”为“熟”,净地出让,促进土地增值。
2、导入控制合适人口
要研究差异化的新城定位,导入合理的人口规模,控制好人口导入的节奏,防止人口无序流入。研究调整优化人口结构,系统思考人才引进的问题。特别是围绕宜居、生态城市的目标,进一步研究城市居住合理化。
3、实现建设高水平
通过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等前瞻性课题研究和建设导则的编制,D公司要确立高水平的建设理念并落到实处,不断优化规划方案,为城市居民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坚持一流设计、一流施工,确保打造一流形象。
4、拓宽融资渠道
D公司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成立新城发展建设基金,筹集建设资金,同时通过单独开发或合作开发的模式在房地产开发、出售;商业投资、收购;文化产业拓展等领域发展,多方位、多渠道的保障公司的现金流。转变财政、投资、建设三不分的传统模式,理顺财政拨款和具体项目建设的关系,建立健全科学可操作的规则。
5、确保财政安全
建立负债预警机制,把财政承受力的底限控制在:可支配财力>基本支出+当年贷款利息;把旅游休闲业做强、现代服务业做大,扭转以出让土地和注册企业税收为主的财政状况,降低运营成本;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完善重点工程预决算审批制度,明确项目责任人,加强项目审计监督,降低建设成本。
(五)完善科学创新的管理制度
1、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建立多层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相互制衡、高效运转,防范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中的风险,把可持续发展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一是由领导班子负责一般决策的研究决定;重大决策聘请专家团队和咨询决策机构参与决策制定。二是建议建立建立公众听证制度,对关系民生问题的重大项目,如新城生态监控等制度制定邀请社会公众参与决策。
2、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机制
建议面向海内外重点引进懂经营、善管理、会运作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调整组织架构,根据因事设部、以事定岗、以岗定人的原则,对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不发挥有效工作绩效的岗位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建立健全内部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出国培训、挂职锻炼、高校深造等手段,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流程
不断完善提高管理队伍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内部流程制度的修订、增补,形成一套规范的运作机制和透明的管理运作,堵漏洞、除隐患,防止并及时纠正错误,特别是制定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的招投标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优质,为企业长期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区域开发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练习不断向外拓展的“外功”,也要进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和提高的“内功”修炼。从宏观政策出发,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要不断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运作体制,培养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张佰瑞:《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一、长安文化资源现状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西安古称长安,是文化资源大市,拥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工业文化和区域文化等多重文化的沉淀,因此西安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有些文化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和开发,正在逐步从入们的视野中消失。
(一)保护不足的历史文化遗产
陕西尤其是西安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地域辽阔,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西安共有世界级文化遗产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个,库存文物12万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个。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古代中西方经济交流的中心。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等许多教派、宗教团体都曾在这里传经步道,其中中原佛教各大宗派中法相、净土、华严、三论、密宗、律宗等六大派的发祥地都在长安。史料记载,民国年间,仅长安、咸宁两县就有庙祠共计300余座。时至今日,西安及其周边地区保留的东汉至明清时期宗教人文景观不足百座。同时很多寺院都因为历史和社会发展等问题面临拆迁、土地被占用等问题。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曾经的西汉和隋唐的都城,西安市内仅保留着西安碑林博物院和关中书院等2处儒学文化遗产。其中关中书院由于甚至曾经作为中学教室使用,很多历史文物遭到严重破坏。而由于宣传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关中书院逐渐被遗忘在公众视野之外。
(二)被忽视的工业文化遗产
1953年,国营东方机械厂,作为中国“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在西安的建设成立,标志着西安从这一时期开始进入了其工业化发展的时期。“一五”期间国家在西安宫布置了17项重点工程,如西郊工业区、韩森寨工业区、灞桥工业区、胡家庙工业区等等。随着工业区的建设,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城市结构从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规模的工业区新建带来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为了方便工人生活,在工业厂区的周边往往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居民社区以及医院、学校、体育馆、澡堂等辅助设施,以及体育馆、文化宫等相关文化设施。受当时的文化影响,这些建筑风格带有着典型的苏联式风格,有些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开始转型发展,一系列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工厂相继停产、合并或者倒闭。而工厂原有的配套设施也逐步由服务社区居民的职能转向服务社会的职能。而商业服务设施则沿着街坊外围布置,各自独立经营。但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房屋建筑年久失修,多数工业区及其辅助生活区已经面临拆迁的困境。
工业时代,作为西安曾经经历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不应该将其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工业时代留下了很多很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物质性的文化资源,其虽然没有传统文化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承,但是其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
(三)发掘力度不足的区域文化资源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西安城中的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的尊贵、豪华和开放。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汉唐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历史,而作为少数几个被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存长安鼓乐等也因为缺乏继承和足够的重视,即将遗失。
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西安人创造了大量民间原生态文化(亦可称民间文化)。西安的民间文化资源主要是以关中平原为代表的南北文化融合的区域文化,如凤翔泥塑、关中皮影、千阳彩绣、户县农民画、老腔等。这些民间文化,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但由于宣传和发掘力度不足,年轻一代的西安人已经逐渐遗忘了这些原本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困境。
二、
长安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中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特色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安文化资源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它既是一种局限性,又是一种区域特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目前多数的陕西文化资源其形式还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文化界在观念认识上相对滞后,文化资源传承人的市场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由于民俗文化市场发掘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使得民俗文化被市场忽视。
资金是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文化资源发展的基本保证。建议政府制定相关资金投入计划,保证文化资源保护投入和逐年稳定递增保护资金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领域,使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同时建议通过科学严密的调研将艺术含量高、市场可操作性强、文化潜力大的特色文化的品种甄选出来,采取政府投资或者引进社会资金对其加以开发利用,促进西安特色文化的发展,增加西安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属于西安自己的文化品牌。
(二)加强相关平台建设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西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应以其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出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对每一处文化资源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程序和保护责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建立和完善保护西安文化资源的法律体系。西安文化资源数量多、类型繁杂,应当制定符合西安地区实际情况的文化资源保护细则。
2、建立西安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检测评估体系
文化资源监测工作意味对文化资源的高度责任感和现状综合技术指标的科学分析,对文化资源进行及时、恰当地宏观调控和科学保护,通过经常性的程序化检测评估,实现文化资源有关问题的有效解决、矛盾协调,保障文化资源持续、和谐地可持续的发展和利用。而对文化资源的合理监测和评估也给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依据。
(三)多角度促进文化资源的增值和文化内涵的提升扩展
1、建议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多学科科学研究丰富其科学性
科学的研究,是文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要基础。而有效的科学研究,不但可以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还能丰富文化资源的科学价值,使其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同时也能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建议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信息资源整合增强文化内涵
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民俗以及资源等进行研究,对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记录、保护、宣传、利用和评估,使文化资源信息资源与保护工作融为一体。(下转第240页)
(上接第238页) 随着考古学、历史科学和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文化资源附加新的信息,对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在科学层面进一步扩展和深化,这些都有助于对文化资源全面的理解,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扩展、保护和开发利用。
3、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等方针科学保护文化资源
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中,常常出现只重视对其现有资源的开发而忽略保护和发展的不合理利用状况,使得文化资源,尤其是一些稀缺型和不可再生文化资源面临很严重的威胁。因此建议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以及“严格保护、科学规划、依法管理、永续利用”等科学的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的方针原则。科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保护文化资源,以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4、发掘和延续文化资源对其进行适当的文化充值
任何文化资源都是在实践、文化发展的序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的,具有承上启下、对现在和未来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功能。而发掘和延续这些文化功能的过程都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充值的过程。而文化资源的附加值不适当时,往往致使人们对文化资源的性质、作用等认识不清,造成观念上的偏颇和偏差,从而导致文化资源的枯竭或浪费。因此对文化资源进行适当的文化充值不仅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发展,还有利于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5、建议对文化资源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测
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性质或者状态的不同,如果未能及时
现并采取有效措施,会导致文化资源发生浪费或者枯竭等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应当以相关国内、国际规范为蓝本,在科学层面上对文化资源的各种性能和状态等定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提出科学的对策和相关技术方法保护文化资源。
三、长安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们将成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西安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将对西安宏观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协调作用。文化资源要恰当地、持久地、保护性地使用,要克服经济作用对其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冲击作用,使西安文化事业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营造西安以及周边地区优良的投资文化氛围
西安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其综合竞争力,关键的作用是民族凝聚力、城市凝聚力。而凝聚力主要取决于对城市人文文化、人文精神的认同。西安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将指导资源项目开发,呈现西安特色文化,吸引投资。让世界关注西安文化资源,更广泛、更直接地了解西安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增强西安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届时,西安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会得到全世界的认同,更有利于西安的经济发展。
(二)对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西安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平台建设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实现西安政治、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对西部的交通建设、环境和生态治理等都将产生长期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也是对文化生态的合理保护利用,有利于西部大开发,尤其是西部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西部经济、政治、文化的三维一体发展模式,对西部课可续发展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
(三)对西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协同效应
西安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平台的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西安具有相对丰富文化资源,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资源的耗损与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制约西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西安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利用、管理和研究平台,将是实践西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
【参考文献】
[1]王景慧.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j].规划师,2002(18):9-13.
【关键词】可持续,可持续城市,城市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使得城市发展也紧随其后,地区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地区可持续城市化发展,改善我国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现状。因此,地区城市如何健康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与可持续城市化的差别
1.1可持续发展强调“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不超出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城市的可持续性问题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2城市化发展受到环境、社会、体制和人口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发生改变的过程。
1.3可持续城市化,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保证生态的平衡。在发展时,需要结合我国现状,包括基数大、 农村人口多、 资源紧缺和环境脆弱等,检查我国基本国策,开展特色的可持续城市化。
2、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必要性
各种迹象表明,我国实现可持续城市化发展都面临很大的困难。所谓可持续城市化就是要改变在城市化时生态遭到破坏的情况, 实现城市化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双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结合“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促进社会发展。
3、我国城市化现状
从6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城市化率增长相对缓慢,只上升了5个百分比。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增长率迅速上升,如今,已经接近50%。90年代后期,由于城市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初步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三大城市群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人口流动性较大主要地区。从地域看,我国东西部的城市化发展极不平衡,主要是受到地域面积和人口分布的影响。
4、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4.1资源短缺
4.1.1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 4 ,全国大范围面临缺水问题。据统计,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2 0 0 0亿元/每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缺少现象更加严重。
4.1.2土地资源紧张。城市用地的需求与可供土地不成正比,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城镇用地格外紧张。我国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在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效率也相对低下。
4.1.3城市能源问题。在能源方面, 我国城市面临诸多困难,包括能源短缺、 环境污染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其中,能源短缺主要体现在是石油和电力。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清洁优质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城市能源消耗量增长的同时,还伴随能源使用率低的问题。
4.2环境污染。由于我国对环境的要求,在经过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后,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在其他方面,如大气、 水、 固体废弃物和辐射等,仍未达到可持续化的标准要求,地区可持续城市化仍然受到环境污染的约束。
4.3基础设施落后。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发展的比较迅速,在基础设施上的建设明显比小城市好很多。但同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城市的基础设施都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交通和水电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因为在建设时,规划不合理,给生态系统和城市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4.4城市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要求在纵向发展时序之间的递延关系, 也要求同一时间横断面上各自发展的共荣关系。因此,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仍然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
4.5城市治理能力偏弱。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是整个工作的主导者,起着决定作用。然而我国在城市治理方面并没有充分发挥好政府的职能,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城市治理能力明显偏弱。
5、对策建议
5.1采取综合措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首先,合理构建资源价格体系,通过合理的规则制度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具体措施还可以通过加推广节能、 节水、 资源节约型技术,推广节约资源的新产品。相关部门可以适度增加对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资金基投人,全面支持地区可持续城市化发展。
5.2控制环境污染,加强城市承载力建设。加大对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真正发挥地方环境部门的职能,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政策进行环境保护。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同时,还要抓好资源利用率的问题,推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5.3科学规划,依法治市。在开展地区可持续城市化的工作时,要始终遵循我国的法律法规,主张依法治市,不管是在规划还是管理上,都要坚持我国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地区实行全面配套的建设,全方位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实现我国地区可持续城市化发展。
结束语:实现地区可持续城市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从各方面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必须做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过程高效以及功能完善。其中,保证结构合理,需要平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高效主要是在保证了结构合理的基础上,还要实现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代谢效率;最后,功能完善就是在以上基层上再增加城镇居民的福利。
参考文献:
[1]史瑜.城市化进程中包头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