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农业生态效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态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态效益

第1篇: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梨树生态场包括旱田、水稻田、果园和鱼塘,饲养了生猪、家禽等,其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鸡粪的应用价值要高于猪粪,经过发酵之后的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鱼类的养料这一事实,所以生态农业工程中的两座沼气罐主要是对鸡粪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日产气量达250m3,加上另外两座沼气罐用于猪粪的处理,日产气量达550m3,生产出来的沼气总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农场内的日常燃料需求和孵化生产等所需的能源。这种分别以鸡粪和猪粪为原料进行沼气发酵,最终获得饲料、肥料和清洁能源的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体现了沼气在生态农业循环工程中的纽带作用和在循环生产工程中的地位与价值,这一过程也为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

2梨树综合生态场的效益分析

梨树综合生态场以沼气作为工程纽带的设计,实现了各种功能资源之间的互补和对废弃物的多层利用,不仅连接了燃料、再生饲料和有机饲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取得了统一,实现了生态农场的循环发展。

2.1社会效益分析生态农场的建立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新鲜、绿色的健康蔬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10这10年间,该生态农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生猪15.6万头,肉鸡326.5万只,鲜鱼1.2×106kg,此外,还提供了各种水果产品,这些都提高了周围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生态农场的建立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在创建之初,养殖的种类比较单一,农场的规模也比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农场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展,这使得农场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难题,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

2.2经济效益分析生态农业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上。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态农场建立的10年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经济成本不仅得到了回收,还得到了巨额的经济回报,加快了农场经济增长的速度。另外,新品种的引进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增加。

2.3生态效益分析梨树生态农场的主要特点便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循环性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保性,因此其生态效益也是其功能效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液虽然是生态农场的副产品,但它不仅能够为鲜鱼和生猪提供充足的饲料,还能当作水稻田的肥料,从而提高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种植业的粮食产量。沼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效益:①能够改变当前化肥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结构,进而为农业种植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②减少了有机化肥使用中的负面效果;③由于沼肥自身经过了厌氧发酵的过程,杀灭了内含的病菌和害虫,因此它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3结束语

第2篇: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一是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注重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培植好效益型农业增长点。稳定粮食作物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抓好205万亩具有白城特色的特色农作物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棚膜经济。重点发展大棚香瓜、葡萄、草莓、雪寒韭菜等棚膜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每年新建和改造棚膜面积7000亩。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立足非均衡、差异化、错位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强”,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围绕水稻、绿豆、葵花、蓖麻、辣椒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步伐,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500万亩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立足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一是坚决打好三年再造百万林活动决战。二是加快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完成整修渠道114公里,桥涵闸建筑物60座,新连通泡塘13个。全力做好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进程。积极争取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取将白城市纳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进示范区。采取草原禁牧、草场改良、人工种草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全力促进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实现草原综合治理30万亩。四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将保护性耕作与滴灌等抗旱保墒增产技术相结合,用秸秆代替塑料薄膜覆盖地表,减少塑料薄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的目的。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160万亩。

以加强质量监管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构建严格的全程可追溯监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标准化,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建成以市、县检测中心为骨干,以基地、企业、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经营,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白城特色产业,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创建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实施品牌化经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即“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扩大“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规模。每年新认证“三品”25个以上。

第3篇: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建议;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38-02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会计记账方式,其应用性非常强,但截至2012年底真正脱离手工记账的还很少,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属于人机并存的记账状态,因此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各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虽然经过系统的学习,但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会计业务和会计电算化的现实要求,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得不去从事收银、库管等技术含量低的岗位[1]。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使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具备电算化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问题[2]。为此,现以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结合笔者从事会计电算化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谈话、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当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供参考。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此次调查对象是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2011年春季班(42人)和2012年秋季班(80人)。以班为单位,以谈话、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2份,收回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为96%。整个调查问卷共设计15道题目,10道为选择题,5道为开放题。具体调查内容见表1。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知识储备

谈话及问卷显示,具备初中知识储备的仅占47%,有43%的是上到初一、初二就退学,上过高中的仅占10%。这说明目前的中职学校主要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接受财会专业知识能力相对比较缓慢,给电算化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2.2 课程重要性

95%的学生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与就业密切相关,93%的学生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强调的是动手能力、重在实践,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课程与会计知识联系紧密。这说明学生认识到电算化与他们的就业密切相关,但仅仅只当作是一种方便财务计算的软件,这使得无法真正理解电算化课程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同时,由于电算化课时安排有限,使课程内容不得不进行删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授课的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也应该认识到中职学生所面临的财务工作一般不会太难,就业对象多为中小企业,他们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不强,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电脑为辅,因此对中职电算化教学提出过高的要求是不合现实的。

2.3 教材和教学内容

目前46%的学生认为所选用友10.2软件操作容易掌握,30%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学不会,77%的学生认为课时不足。这说明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虽然认识到电算化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但由于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在第2学期就开设此门课程,这使得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未学通、学透,且课时有限,造成会计电算化在学习上非常困难和吃力。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讲授用友10.2的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4个财务模块,60%的学生想学习金蝶或用友财务一体化的内容,这说明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想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但51%的学生认为所选教材不合适,愿意选择河北会计从业考试教材。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被考会计证所引导,只重视眼前利益,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其他软件及多种应用链的应用能力,从而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岗位需求,提升空间有限。

2.4 教师教学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采用以分层教学中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学、逆向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结合,而且是投影和机房结合,基本上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教学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到93%,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希望所有的电算化课都在机房上,这样便于讲练结合,容易掌握知识。对于实训方式,学生希望采用分组结合的方式,各司其职,一人扮演身兼多职容易混淆角色,不易掌握财务流程,学习慢,教师始终在等学生,影响教学进度。95%的学生认为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耐心地辅导及解决学生在操作上出现的问题。

2.5 教学设施

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设施,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仅占20%,80%的学生认为机房设施及配置符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要求,但病毒太多,备份的账套经常无法恢复,而且会突然出现有些模块的功能不能使用,教师对着十几台无法使用的机子而头疼。使得有些学生一学期都在反复建账,后面的内容始终都无法处理。也说明现在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对计算机处理掌握较少,需要机房管理人员帮助才能完成教学。

2.6 学习态度

81%的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很感兴趣,47%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财务模块的操作,还有30%的学生在老师及同学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说明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原因,虽然很想学,但掌握有一定的困难。还有10%左右的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困难重重,不肯练习、搞不懂财务流程,这说明学生总体上态度认真,能按教师要求完成技能训练,但需要教师进行知识补充、单独辅导。

3 会计电算化教学建议

3.1 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定位

会计电算化课程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都是在教学中应当而且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根据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学生免试入学、文化基础薄弱、但有学习的热情的基础上,应建立从业资格考试要求指导下的教学内容遴选、整合机制,根据电算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每年调整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辅以校本教材,重点突出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财务分析等典型会计业务,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2 中职教师素质提升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中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教师很少,这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障碍。为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课程的进修,如到高校进修相关课程、参加财务软件开发公司组织的培训、教师下企业轮岗生产实习锻炼等,从而更新和提高教师的技能,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中的实际业务来解释软件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2~3种财务软件,改变过去一个财务软件用几年都不更新的低要求。

3.3 教学要分层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应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创造环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最适宜的方法为分层教学法,教师要在考虑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评估分层,实现学生潜能的最大激发,体现教育的公平[3-4]。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在不断总结之后完善分层次备课,不断在实践中分层次、分层次中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3.4 以考证作为教学的引导,以考促学

中职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学不会,而是“教”与“学”不得法,而且大多数渴望就业后有自己的升职空间。因此,有必要在中职学校的毕业制度中引入会计从业资格、办公专家、计算机等级等考证机制,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促使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为学生的就业增强竞争力。

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把平时训练考核定为平时成绩阶段测试,如平时如果能正确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就可以得到30分,对每次上机成绩进行记载,因此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要想拿到30分,就必须按照要求进行相关操作,直到正确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实现课程的考核目标。

3.5 手工实训与电算实训结合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的会计手工与会计电算化是各自为政,完全脱节。手工账的结果,不能通过计算机进行验证,而电算化的优越性也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的实训要突破原有的安排,准备一整套实训资料,要将手工实验模拟某企业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的实际业务,完成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账表的装订等一系列会计工作,然后,在电算化实验室将手工会计中所运用的会计利用财务软件进行重演[5-8],实现手工实训与电算实训的结合。

4 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现状,以就业为导向,有目的地开展电算化教学,特别是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开展实践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练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9-12]。

5 参考文献

[1] 谷增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7):75-79.

[2] 黄乐珊,杨立芳.《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4):49.

[3] 余灼萍.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探讨[J].会计之友,2010(4):120-122.

[4] 肖翠英.浅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J].时代教育,2012(2):8.

[5] 李春友,王秦湘.会计软件实训教学的优化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75-77.

[6] 刘荣莉.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83-85.

[7] 周燕,彭雪雪.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运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50-151.

[8] 罗维东.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188-189.

[9] 胡慧娟.从“望、闻、问、切”谈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优化[J].科技创新论坛,2011(12):178.

[10] 田生宏.浅谈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工作的影响[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2):33-34.

第4篇: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北方农业发展也有了跨越性的进步。在新时期,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由普通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跨越。国家下大力度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环境与条件进行了不断改善,使国家当下提倡的理念与农业发展相吻合。生态水利与绿色农业都是近些年来提出的新理念,在我国北方多数地区得到了大力的提倡与实施。而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并不是毫无干系的,相反他们是相互促进的。生态水利工程是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绿色农业发展了也会带动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在本论文中,主要以我国北方地区为考察对象,重点探究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发展。

关键词:

我国北方;生态水利工程;绿色农业

1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在于“生态”,它是指无论在工程的选址、工程的设计或者工程的其他方面,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也要将环境友好性放在首位。即遵循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并重的原则。绿色农业是我国现阶段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遵循了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绿色农业不仅仅是提倡生产无公害、健康的绿色食品,而且也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而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生态水利工程是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在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生态水利工程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我国北方地区,已经采取措施将两者相互结合,并且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毕竟都是近些年来新提出的理念,在二者的结合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提出其中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

2在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耕地的侵占范围较大

在我国北方地区,人均耕地占有量本身就比较少,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范围在扩大,许多农村耕地也被城市建设所占据。在剩下的并不算多的耕地中,还有一部分被征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所以说,在我国北方,对耕地的侵占范围比较大。尽管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已经在采取措施对这一问题进行管理,例如出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虽然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并不能治本。不能满足区域生态功能动态的平衡。

2.2对于发展北方生态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发展北方生态水利工程,以此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已经是重中之重,国家不仅颁布了许多项政策来对此进行支持,而且我国的财政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此支持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问题。但是北方农田水利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国家投入的那些资金远远不够,依旧不能满足其建设问题。除此之外,一些水库及井站也因为资金问题而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需要它们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们由于资金方面的缺乏而不能及时到位,或者因为资金不足,无法去修理那些年久失修的设备,以此造成设备运转不灵活而损失经济效益。

2.3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方面做的不完善

在我国北方既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也提出了要发展绿色农业,并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态水利工程对绿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帮助的作用。我国之所以大力提倡这些,并不只是为了发展经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获得生态效益。从“生态”、“绿色”这些字眼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提倡生态水利工程以及绿色农业的初衷。但是在我国北方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有些偏离目标。许多地区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态效益置之不理,没有协调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协调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而并不是只发展一个方面,将另一方面置之不管。

3发展北方生态水利工程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出台相关政策,保护耕地,减少对耕地的侵占

随着生态水利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耕地的征用量也在不断加大。虽然国家近些年来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也已经出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方案,但是实践也证明了这个方案并不能满足区域生态功能动态的平衡。因此,国家还应该出台一些强制的政策以及措施,保护耕地。对于强占耕地的举动给予一定的处罚,使大家都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3.2加大对北方生态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在上述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我国的财政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此支持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问题。但是北方农田水利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国家投入的那些资金远远不够,依旧不能满足其建设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方法,第一就是尽量在能力范围内再加大资金的投入。第二就是动用社会力量,使企业或者个人对其进行资金的赞助。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而且也会使我国北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越来越好。

3.3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针对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态效益置之不理的现象,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制定法律法规或者政策来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除了这些强制性的手段外,还应该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对于做的不好的地方及时给予批评指正,严重者还可以给予罚款等处罚。只有将法律法规完善起来,监督部门、执法部门等相关部门都各司其职,才能真正的做到使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作者:刘国安 单位: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水务局

参考文献

[1]杨建林.浅析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

第5篇: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种植结构;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前言

近几年来,在总局战略的引导下,特别在垦区加快推进垦区现代化建设步伐中,前哨农场整体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但从近几年增长幅度来看,前哨农场水稻单产水平近两年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水稻单产水平为8850公斤/公顷,水稻总产为312699吨。2012年水稻单产为8625公斤/公顷,总产为304750吨,水稻种植综合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另外,从生态效益来看,近年来,前哨农场不断加大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水稻种植所需要的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近几年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用于灌溉稻田,造成前哨农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而地下水位过度下降常常诱发地面塌陷,地裂,造成水质恶化,水资源枯竭,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与农业生产带来致命的影响,使前哨农场区域生态环境不可持续。为长远区域可持发展能力看,前哨农场亟需种植结构调整,将目前以水稻生产的粮食生产转向经济作物生产,将目前的“二元结构模型”转向“三元”或“多元”。从而促进区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基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基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乌玮琪(2012) [1]基于喀喇旗情形,对农业种杆结构变化及其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种植结构变化,基于此区域对种植结构变化引起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进行评价,同时提出了相关关于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王玉宝(2010) [2]以黑河流域为例,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如下:构建了节不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机制,探索了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分区的方法,构建了基于粒子算法的优化模型,利用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对种植结构进行传承优化,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根据前哨农场种植业实际状况,结合已有学者对有关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研究,将评价指标设置为四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及十三个二级指标。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构建

1.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经济学及运筹学家托马斯提出的,提出该方法的背景主要是基于当时美国国防部在评估研究电力供给如何进行分配,依据各个工业部门的对国家的贡献进行分配通常由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构成。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够非常有效的处理复杂型决策问题,最大的特点在于简单明了,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计算各评价指标对总目标权重

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有效回收为175份,回收率为87.5%,符合预先设定的80%要求,发放对象为前哨农场的机关,农场种植户,东北农业大学与八一农大农学院教师等相关工作人员。按层次分析法的要求,规定RI如下:

由次总排序可知,层次总排序即为各方案层对总目标的权重。

=(0.07 0.18 0.02 0.04 0.10 0.39 0.02 0.01 0.39 0.02 0.01 0.04 0.07 0.02 0.01 0.04)

四、种植结构优化效果评价

以前哨农场2011年2012年生产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2012年与2011年相比,前哨农场在种植业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其中农场2012年与2011年相比,取消了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子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油料种植。如下表所示:

分别计算2011年与2012年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效果,计算程如下:

R=/Y

可得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R=(0.087 0.0894)

由计算结果可看出,2012年种植业结构优化后的效果为0.0894 而2011年种植业结构优化效果0.087,可见基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优化2012年与2011年相比,优化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五、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前哨农场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双提升,前哨农场应更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特别是要增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快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步伐,利用“互联网+”思维发展旅游业,借助“双创”发展态势大力发展垦区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第6篇: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1 生态农业与植物保护技术的概述和理念

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和不影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经验,融合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以达到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农业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条件,植物保护技术运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植物保护手段。在传统的植物保护方式中,为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手段来杀菌,而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存在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质量,而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则避免了传统植物保护方式的弊端。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技术本身也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降低了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 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2.1 “三诱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三诱技术”,具体就是指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时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种方式。该项技术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杀虫范围和杀虫量都极大,同时还具有无污染,无毒害等优势,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威胁,综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态农业中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技术是一项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特点来对趋黄害虫进行诱杀。在传统的叶茎类植物防治中,农药药性大,不符合生态农业理念,而黄板技术的应用则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性诱剂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

2.2 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属于物理手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阻隔,防止其进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虫网即可。通过在生态农业中运用防虫网阻隔技术,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虫繁殖,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可以适当调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因此综合来看,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2.3 其它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各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实际上在实施植物保护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防治技术,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确保植物保护的效果。

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业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具体手段有充分了解,为植物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各地可以考虑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植物保护预防工作做好。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植物保护工作队,向农民普及介绍相关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打造科学防治体系。

第7篇: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1黑龙江省有机农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析了有机农业内涵及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及可操作性原则,遵循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包含3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共14个指标的黑龙江省有机农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1)。第一层为目标层,即有机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A;第二层为包含生态效益B1、经济效益B2和社会效益B33个子效益在内的准则层;第三层为具体评价指标层Cij(i,j=1,2,…,10)。

1.2评价指标说明

有机农业生态效益指标需体现出有机生产在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的贡献。农村家庭人均耕地和耕地有效灌溉率用以表征土地与水资源利用情况;土地复种指数及耕地产出水平用以衡量土壤肥力状况;水土流失治理率用以表征水土流失改善状况;农药施用强度为负向指标。考虑到评价数据收集的可操作性,有机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主要选取以下指标:人均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渔增加值和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其中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用以反映有机农产品附加值带来的经济效益。发展有机农业带来的社会效益包括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有机农产品的销售运输也一定程度上倒逼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因此,社会效益评价涵盖的指标有:万人拥有农业科技人员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乡村人口就业率以及境内公路里程数。

2有机农业发展效益评价

2.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对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效益评价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公报》等。由于各评价指标采用的量纲不同,在对各指标数据进行量化综合前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在选取标准化处理方法时考虑到以下三点:其一,当前有机农业相关指标缺少严格的定量评价标准;其二,对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效益的评价为纵向评价;其三,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方式。基于以上,本评价采用直线型标准化中的初值化指数法,最大程度的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公式如下:Xi=Cijt./Cij0(Cij为正向指标)Cij0/Cijt(Cij为负向指标{)式中Xi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Cij0为评价基年的指标值,Cijt为评价年的指标值,其中本文以2005年为评价基年,得出各项指标的评定系数(表2)。

2.2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各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重要程度的体现,一般而言,指标权重的确定包括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主观赋权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专家意见确定各指标的顺序,但此方法不仅可操作性较弱,而且主观性较大,不同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见解所得出的权重系数会有一定差距,且该情况并不能通过增加专家数量等措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因子分析法,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指标数据信息来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变量组进行KOM及Bartlett球形检验。(2)运用SPSS19.0的ANALYZ过程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法抽取主成份因子,得出主成份因子方差贡献率和因子载荷矩阵。(3)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因子分析结果,通过每一个主成份因子的贡献率和每一个因子在该主成份中的因子载荷量之积的累加和来确立该因子对总信息量的影响。公式为:Wi=∑nj=1(Dj×Eij)∑ni=1∑nj=1(Dj×Eij)式中,Wi为指标i的权重,i和j分别表示指标和主成份因子,n为指标或主成份个数;Dj表示主成份因子方差贡献率;Eij为因子载荷量,计算时需要用绝对值。基于以上步骤得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表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机农业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认为三大效益的权重分配应相同,均为1/3。

2.3综合评价及结果

指标的综合评价是运用特定的数学方法把若干指标值最终整合为一个综合评价值。本文采用线性综合评价法来计算综合得分,公式为:∑ni=1WiXi式中,Q为综合得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为第i个指标的值。由上式计算出2005—2012年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的各分项效益及综合效益的评价值(图1)。结合原始数据对评价结果做出分析:生态效益呈稳步上升趋势,自2010年后效益增幅略有提高,这源自长期生态维护的积累,符合有机农业生态效益发展的规律;经济效益一直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并且自2009年后其增速明显加快,从具体指标来看,其主要动力来自于有机食品的高附加值;社会效益虽然逐年有所改善,但增长幅度非常小,由具体指标分析,公路里程逐年增加,反映了政府对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农业仍是冷门,愿意从事农业的科技人才以及普通劳动者仍是少数;综合效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效益在2005—2012年中对综合效益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66.2%,而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贡献率仅分别为8.9%及14.9%。

3结论

第8篇: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辽宁彰武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0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 206万元。对2 153.3 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 814 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 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 333.3 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 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 500元/hm2,种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获利7 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治理区域逐年扩大,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110.

[2] 郭海荣.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9.

第9篇:农业生态效益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化农业;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56-01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理论基础尚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四、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

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五、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需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六、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七、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八、推广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