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文结论范文

论文结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文结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结论

第1篇:论文结论范文

第一章摘要:收口的定义

在此,我将收口简易地定义为摘要:(不同的)饰面材料在(不同的)空间的衔接。

这里要作出解释的是摘要:

1、此定义中的‘饰面材料’可以为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而‘空间’可以为三维交叉,或二维衔接,甚至是一维对碰。不同饰面和不同空间关系相互组合,就形成了各种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类收口关系。

2、饰面材料是装修表面看到的材料,是直接的效果,但假如基层的材料未能解决转换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饰面的收口。因此定义中的饰面材料也应含糊地包括基层材料。

3、所谓‘衔接’,是‘转换’意义上的延伸,只要是顺畅地转换,流畅地衔接,就是好的收口。当然也会有无需转换的衔接,也许这也是完美收口之一。

4、此定义只是在装饰工程当中使用的狭义定义。

明确收口的定义后,接下来要解决的新问题就是归纳出收口的方法,继而形成理论的主干,让总结出来的方法再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当中出现的新问题,演绎装饰的艺术。

第二章摘要:归纳收口原则

经过总结,收口包含以下若干收口原则摘要:

一、阴角收口原则

实际操作上就是在视觉上形成凹陷,让材料在阴角衔接。因为阴影关系,材料交接形成的瑕疵会变得模糊;另外因为阴角关系,使用上不轻易受外物碰撞,有良好的使用功能。由于有这样的好处,阴角收口就成为各种收口的主要方式,可占到所有收口总数量的85%以上。甚至为解决收口新问题,将收口收于阴角即可。由于使用频率较高,有必要对阴角收口再进行细分摘要:

1、直角阴角收口

这是最普通的收口,通常由于交接的对称性,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锐角(钝角)阴角收口

在大小、强弱对比较为强烈的材料转换,为了避免生硬的交接,如电箱面板、开关面板和墙身的交接,假如觉得直角收口的面板会生硬,就可以选择斜边收口的面板,这就根据不同的设计师对配合相应的设计风格进行选定了。

3、阴坑收口

对于在阴角收口上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的缝隙,而直接影响美观,这种收口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门套和墙身因为施工误差,出现不对称的大小不均的缝隙,就可以用掺和较高比例胶水的腻子灰,进行钩缝。将不均匀的缝隙钩成对称均匀的阴坑,模糊墙身和木作之间衔接,虽然只属于修补,但效果还不错。当然,阴坑收口也可以是设计师根据自己的风格故意形成阴坑以达到自己的设计效果。

其实无论是何种材料的转换,只要将其收口在阴角,都不会太难看。因此施工的时候,只需想办法将口收在阴角,这就是思索的方向。不能在阴角形成收口的话就想办法造成阴角,甚至是增加阴角也可以。

二、凹凸收口原则

经常有人这样说摘要:收口不是凸出来,就应该凹下去,千万不能做平了,否则转换就比较困难了。事实上,有时候收不了的口,就应该想办法凸出来或凹下去。

例如压边收口法,它是装修收口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不同饰面材料之间以及不同结构之间的收口均可采用此方法,就是用相邻两种材料或构件中的一种遮盖在另一种材料或构件之上,让其中一种材料成为主体,以达到收口目的。压边收口有一些使用原则摘要:1、易于加工或处理的饰面遮盖难于加工处理的饰面。选用易于在施工现场加工或处理的饰面作为遮盖饰面。遮盖材料进行处理,使施工缝更加严密,也节省人工。

2、不会位移的遮盖可能位移的。在装修施工中,饰面经常因变形而需留有一定的伸缩空间,避免挤爆或是拉裂装饰面。这些部位采用压边法收口,给下层可能变形的饰面留一定的伸缩空间。可以避免收口缝产生变形。

例如墙身石材和壁画之间的收口,无论壁画是突出墙身或凹陷在墙身内,都能顺利的衔接。但假如两者是在统一平面的话,可以想象,收口是多么的别扭。即使是同一材料在同一的空间出现交接,由于不同的尺寸规格,材质无法对碰,压边收口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选择。

三、突出收口原则

为进行过渡部位的装饰,而增加过渡的部位收口,甚至将收口明显地突出,以表现空间的过渡。这就是突出收口的原则。

突出收口原则主要是在不能衔接的过渡位置,在原有AB两样材料在的前提下,增加第三样材料C.收口关系就从原来的AB之间的关系,变成AC和BC的收口关系。从另一角度讲是曲折地解决AB的收口。扩展地理解该原则,可以增加C、D、F等多样的材料,目标只是解决AB的解决关系,但增加收口的材料可以是多元化的。只要能最终解决AB的收口,当然是越少增加收口越好。

用特制的装饰构件遮盖需要收口的饰面,这是最常见的收口方式。如天花线、装饰线、空调风口等等收口用装饰构件遮盖需要收口的饰面,简化了饰面在收口位置的处理,大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装饰线进行收口时,由于饰线和饰面的接触面柜对较小,又由于变形等原因产生空鼓、脱落等质量新问题。因此,除了使用粘接剂固定外,还应尽量使用螺丝、钉子等进行加固。假如因为饰面的要求不能使用螺丝、钉子等加固时,应想办法增大饰线和饰面的接触面积。甚至可以采用暗榫来进行固定。

当然,突出的收口应该和原有的材料有着一定的风格的统一,甚至让增加突出(或凹陷)的收口成为统一空间的一部分。这样的收口既成为工程工艺的需要,也成为艺术表现的手法和途径。

四、留缝收口原则

留缝收口法是在相邻的材料或构件之间留出一定宽度的缝隙进行收口。这种收口方法有两种情况摘要:1、质地较硬的材料收口。质地较硬的材料,非凡是体积较大时,假如使用密缝收口很难保持接缝严密,因此,质地较硬、规格较大的材料,例如石材、瓷砖、玻璃等,收口方式通常采用留缝收口。材料规格较小时,使用留缝收口可以使饰面显得整洁美观,但是会增加施工的人工。是否留缝一般由设计师的设计要求和风格决定。假如材料规格误差较大时,也可适当留缝避免累计误差。收口缝的大小根据材料的尺寸确定,施工完毕后用介质等进行勾缝处理。

2、还有一种留缝收口是由建筑师的设计风格决定的,主要用来分隔不同的构件,或者分隔不同的建筑部位。考虑建筑设计风格来分隔不同的构件、设置收口缝。这种留缝收口其实是综合运用各种收口方法做出一定宽度的收口缝或者分割缝,来达到收口的目的。这种留口既是一种收口施工工艺,也是一种设计风格。

五、交错收口原则

假如收口是复杂的,还有一个方法是让它更为复杂,让收口收在交错复杂当中,,视觉变得模糊,收口自然浑然天成,收口也就成为一种另类风格。很常见的例子就是自然面的文化石的镶贴、堆砌的天然石材(如英石、太湖石、黄蜡石、人造的玻璃钢石型等)、部分的藤编造型等。材料之间根本就不用考虑收口,只要顺着势粘合、搭接即可收到效果。

六、45度(135度)原则

当收口之间再想不出办法,可以考虑此原则。因为收口难看,又无法处理,就退而求次,让它收得好看一点就可以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最常见的例子,地脚线太厚,门套线太薄,结果门套线压不住脚线,但又因为设计和工程的失误,已经无法改变两者的其中一种的厚度。结果是在交接位置,将地脚线倒角磨边,脚线在收口位置变薄了,收口就形成了。

另外,该原则在木饰面材料的收口中使用也较多,其做法通常是将木构件或饰面的碰接边刨成45(135)度的斜角,然后彼此搭接。木饰面碰接收口一般出现在大面积的木饰面、阳角木饰面等搭接的位置。需要注重的是,由于碰口的部位一般使用胶水等粘接剂进行固定,强度不高;而木材轻易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产生变形,在碰口的位置轻易产生翘曲空鼓变形。当发生翘曲空鼓变形时,可以用针筒将胶水注入空鼓的部位,然后压平、固定牢固。

七、榫接收口原则

榫接收口法一般用在厚度较大的木饰面板或是实木材料的收口中,具有一定的强度,不仅是收口的一种方法,还是木作施工连接的一种方法。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收口艺术,无论是受力的梁柱搭接,红木家具,甚至任何的实木连接,都主要的连接艺术。在今天看来仍有无穷的艺术生命力。只是制作的工艺要求较高,施工难度较大,效率较低,实际当中也就尽量避免使用。但由于它有一定的强度,现今木地板已经做成标准的凖接口,方便施工。

八、补偿介质收口原则

这种收口是客观实际情况已经无法满足阴角收口法的形成条件,无法形成阴角,可以考虑使用补偿介质收口法。具体的做法是使用一种原有材料以外的第三种材料,这种材料和前两种材料都形成收口。

如最常见的是打胶。非凡是质地较为坚硬的材料相碰,如玻璃、石材等。打胶是不可缺少的收口。同时,打胶也是一种很普遍的施工工艺,非常实用。在外行来看,几乎能掩盖所有收口缺陷。曾经有一次楼盘交楼,业主收楼检查质量后,我带领约10个班组逐家检查和收尾,打胶工人居然是最忙的,也是最有效率和效果的。但行家对打胶的评价的是摘要:真正的收口是不用打胶的。话虽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因为打胶究竟是在遮盖缺陷,而非展现材质的变换。当两种材料的质地都比较硬(或者已经事实造成,无法改面,又需补救),假如要求二者收口缝必须严密一致的话,施工起来费时费工,难度极大。于是,我们使用嵌缝胶来处理收口缝,可大大降低施工难度,同时还可使饰面的衔接位置具有一定的收缩性。

第三章摘要:如何演绎收口原则

除了为解决现场情况罗列出收口的方案,如何选择收口方案也有一些原则及如何取舍和评优的新问题摘要:

1、装修设计的风格是服从于建筑物的整体设计风格的,而装修设计的风格同时也决定了装修的收口方法。因此,装修收口的方法应该和建筑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例如,一个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往往具有纯粹的几何形体、清楚有力的线条、单纯明快的色彩、庄重大方的造型,没有多余花哨的装饰,留缝收口就成为主要选择。仿古的实木装饰就应该更多地采用榫接收口。

2、装饰面的构造和功能对装修收口方法的选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饰面的构造、功能不同,对收口的强度、美观的要求也不一样。在经常受力的部位对收口的强度要求较高,在醒目的部位对饰面的美观协调的要求就比次要的部位高。例如,同样的实木饰面,在墙身就可能使用45度碰接收口或压边收口,而木地板就采用榫接收口。

3、施工难度的高低也是决定收口方法的因素。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施工难度低、效率高的收口方案就是最佳的方案。一般来说,压边收口效率最高,留缝次之;碰接收口难度较大;榫接收口因费时费工现在除了非凡的要求,在装修施工中很少采用。

4、在实际设计施工中应根据设计效果和施工成本控制的要求灵活应用。在同一收口位置,不同的收口方法都有可能达到同样的收口效果,而同样的收口方法由于对细部处理的不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收口方法的选用一般由设计师的风格和意图、饰面的构造和功用、施工的难度以及材料的性质决定的。这些方法应该根据设计的风格、装修的档次、材料的性质、构件的形式等进行选用。同样,过于复杂的收口方法,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成本,只要达到设计的效果,就应该使用更简洁的收口方式,以降低成本。

5、同时需再次指出的是,真正的收口应该是设计师为满足设计的效果,无可避免地要转换饰面材料,继而形成的收口。因此原则上,如何选择收口方案应该是设计师的职责。

第四章摘要:总结

第2篇:论文结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教工作

    一、对自己从事的政教工作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政教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日常环节,承担着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重要职责,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保持起到重要的维护作用,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所以,政教工作不仅涉及学校管理的表面,更关系到学校管理的实质。学校从事政教工作的人员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热爱政教工作,自觉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不断研究和改善工作方法,不断丰富工作手段,努力发挥学校政教工作的育人职能,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要妥善处理政教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之间的关系

    学校政教工作实施的是对全校学生的管理。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要开展相应的活动,需要各班级的参与,更需要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在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中,既要有表扬又要有批评,而许多学校的政教工作都采用计分的方法,并与班主任的利益直接挂钩。所以,政教工作必须妥善处理与班主任的关系,努力激发和保护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使班主任理解政教工作,支持政教工作,使学校政教工作与班主任工作达成一致。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①在设计政教活动时,要多征求班主任的意见,使政教活动增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②在涉及班级批评和处理“问题学生”时,一定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使班主任了解情况,不产生误会;③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客观公正;④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要有恰当的激励措施,也可以采取以奖代罚的方法;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多与班主任交流,支持班主任工作,努力为班主任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就容易取得学校政教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合力,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教育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努力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做学校的政教工作,很多时候要教育处理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时还是班主任“送来”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低下,自制能力差,时常违反校规校纪。要使这些常进政教处的学生不断改正错误,养成良好习惯,是学校政教工作的一项经常性内容和重要目的之一。要教育好这些问题学生,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3.1 要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好奇、好动、有叛逆性和成人感是这些孩子的心理特征。有些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父母过分溺爱、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等原因,使他们常常漠视一般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所以,学校政教工作人员要正视这些“问题学生”,正视他们的行为。

    3.2 要以爱为出发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感化“问题学生”。要善于根据每一个“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使他们懂得“松是害,严是爱”的道理,使他们懂得“千里之堤,溃与蚁穴”的道理,使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在教育他们时,要做到循循善诱,如涓涓细流,滋润他们的心田,对他们的违纪行为要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并为他们指出改进的方向和目标,鼓励他们逐渐改变不良习惯,成为有德有志的好少年。特别注意不能采取不分缘由、居高临下、高压压制、强迫执行甚至是体罚等不当做法,避免造成“为政以刑,民免而无耻”的不良效果或形成“问题学生”与政教老师严重对抗的局面。

    3.3 要注意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使“问题学生”的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违纪的情况,与家长一起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共同促进“问题学生”及时改正错误。

    3.4 要多关心爱护“问题学生”,与他们交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多关心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理解学校的政教工作,理解政教老师的良苦用心。例如,我比较喜欢打篮球,我校不少“问题学生”也喜欢打篮球。于是,我就经常和这些学生一起进行篮球比赛,从而拉近了和这些孩子的距离,做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更容易了。

    3.5 要多组织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政教活动,如文明之星评选、三好学生评选、优秀班干部评选、进步最快同学评选、文体活动的开展等,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陶冶情操的平台。

    四、要养成脑勤、眼勤、腿勤、口勤的良好习惯

第3篇:论文结论范文

【关键词】牙齿漂白正畸托槽粘结粘结强度

洁白整齐的牙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牙齿变色与牙列不齐是口腔美容界的两大疾病。它们对患者的面容、心理、生活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牙齿漂白作为牙变色的常规治疗方法已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同时,通过牙齿矫正获得牙齿及颜面的美观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因此,临床上经常需要将牙齿漂白技术与托槽粘接技术相结合使用。

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了牙齿漂白技术及正畸托槽粘接技术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本文回顾了有关牙齿漂白以及对托槽粘接强度的影响方面的资料,对牙齿漂白的漂白机制及其对托槽粘接强度影响的作用机理作一综述,以期临床上能将二者更好的结合应用。

1牙齿漂白技术

1.1常用的漂白方法

牙齿变色是由外源性或内源性的因素所引起。外源性着色是由于外来物质或口腔内的产色细菌沉积于牙齿表面的菌斑和获得性膜,通常被认为是牙表面的变化。外源性着色通常可用刮治或打磨的方法去除[1]。内源性变色则是因牙齿实质尤其是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变色所致,其因素包括生理性老化、外伤、氟斑牙、四环素变色牙、釉质发育不去等。内源性着色多用漂白方法进行治疗。漂白方法分为内漂白和外漂白,临床上根据使用方法将外漂白分为三种:诊室内漂白(in-officebleaching)、家庭美白(in-homebleaching)、美白牙商品(overthecounter)。

1.1.1诊室内漂白

是在诊室内,由医生将高浓度的漂白剂(30%~35%过氧化氢)置于着色牙的表面,并采用热、光或激光等激活或促进的方式,来加速漂白过程的方法。诊室内漂白的优点在于无需制作个别托盘,效果立竿见影,缺点是就诊次数较多,占用医生椅旁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并且有报道指出漂白后颜色反弹较快。

1.1.2家庭美白

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带回家自己用药的方式,患者只需每天在家将漂白剂放入事先做好的个别托盘中,夜间睡觉时佩戴6~8小时即可,故也称夜间活髓牙漂白(NightguardVitalBleaching)。最常用的漂白剂中CP的浓度为l0%~22%,视患者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而定。

家庭漂白应用起来非常方便,患者可以独自在家中完成,大大减少了医生的椅旁时间,同时也降低了治疗费用。其缺点是治疗周期较长,需制作个别托盘。

1.1.3美白牙商品

由病人通过药店、商场和互联网购买到美白牙商品后自行漂白,漂白全过程均无医生知道。这些商品包括美白牙膏、洁白牙贴、漂白涂膜/凝胶、冲牙器等。

1.2漂白剂的作用机制

目前所用的漂白剂主要是一些过氧化物,他们在金属、光、热存在时分解,产生OH或HOO,二者含有不对称电子,非常不稳定,易与其它原子结合成分子,它们切断着色牙内有机成份中未饱和的二价键(着色分子锁)并与之结合,经过氧化、分解,形成低分子的无色物质,进一步反应可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目前,诊室内使用的漂白药物多为高浓度的双氧水,而市面上所出售的家庭用的漂白剂多为10%左右的过氧化脲。

漂白剂是如何起到牙漂白作用的,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隐藏学说及渗透学说。隐藏学说是指双氧水不能渗透到牙齿深部,而是将牙齿表面的有机成份及水的含量发生变化而导致表面色泽及屈光率发生变化,内部的颜色变得不十分明显而已。渗透学说是指在四环素牙的漂白过程中,药物经牙釉质中富含有机质的釉小柱直接渗透到牙本质内发挥漂白作用[2]。根据研究结果,两种学说在漂白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只是由于药物种类不同、使用方法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诊室内漂白通常使用高浓度的双氧水,并且用激光照射,这样的话,自由基在短时间内大量产生,牙釉质表层的光学特性大大地改变,因此隐藏学说占主导地位。由于药物作用时间短,渗透作用小,短时间内颜色易恢复。而家庭内漂白法是长时间地使用低浓度的过氧化脲,过氧化脲缓慢地渗透到牙齿深部,自由基分解有机质,尿素则分解蛋白质,这实际上是渗透学说原理[3]。

2牙齿漂白对正畸托槽粘结强度的影响及机制

漂白剂在美白牙齿的同时,对釉质表面结构和成分的影响仍具有争议性。同时,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做了各方面的研究来探讨牙齿漂白后是否会影响釉质对托槽的粘结性能。Bishara[4]等通过用10%过氧化脲漂白一周后对釉质即刻粘结发现漂白后釉质的即刻粘结强度没有明显影响。Uysal[5]则用35%过氧化氢漂白后即刻粘结和一月后粘结,测试发现复合树脂釉质粘结强度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然而,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证明漂白对釉质的粘结强度有影响。Hakan[6]等报道了35%过氧化氢漂白后釉质即刻粘结强度从15MPa降至10MPa,他们认为漂白后即刻粘结会引起粘结强度显着下降。Dasilva[7]等用10%过氧化脲漂白后粘结,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其釉质的粘结强度大大降低。Vittorio[8]等研究发现漂白后即刻粘结和漂白后一周粘结都会引起粘结强度的显着下降。

漂白剂影响釉质粘结强度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很多研究结果显示粘结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漂白结束后釉质表面存在残留的过氧化氢或氧,它干扰了粘结系统和修复材料的聚合[9],Noureldin[10]等观察到漂白后树脂突的数量减少,树脂突细碎短小,提示可能存在某些抑制树脂聚合的作用。漂白后釉质表面的结构和成分的改变与粘结强度降低也有关,过氧化物与釉质表面有机物发生反应会使釉质表面结构发生改变。Josey[11]等研究了漂白后釉质表面形态学变化及釉质对复合树脂粘结强度的变化后发现漂白后24小时釉质表面矿物质丢失最为明显,而这一现象将持续12周,同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漂白后的釉质表面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另外也有研究显示Ca的丢失、显微硬度的降低及有机物的变化也与粘结强度的降低有关。Montalvan[12]等报道了漂白后24小时釉质表面结构发生改变,裂隙强度也发生改变,树脂浸润入釉质表面减少,从而引起釉质粘结强度的降低。Kum[13]等的研究也证实了以上2个观点,他们通过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漂白后粘结强度的降低与树脂突的变化及其与釉质的接触面的改变有关。

因此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如何避免漂白后釉质粘结强度降低给临床带来的不利影响。认为残留的漂白剂与粘结强度降低有关的学者认为可使用某些化学剂处理釉质表面或者在粘结前应先打磨釉质表面以减少残留的漂白剂。Bulut[14]等推荐用10%维生素C钠——种抗氧化剂来处理漂白后的釉质表面,这可使得漂白后的即刻粘结获得足够的粘结强度。与此相一致的是Turkun[15]研究显示漂白后进行10分钟的抗氧化处理是有效的。然而最普遍的观点认为应延迟粘结,因为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漂白后釉质粘结强度的降低是暂时的,他们提示延迟粘结时间,釉质粘结强度会有所恢复,但具体恢复时间有从24小时到4周的不同报道。Cavalli[16]等研究认为,延长粘结操作3周后,粘结强度会恢复到无漂白处理的牙齿粘结强度水平。孙翔[17]等与Shinohara[18]等的研究发现漂白后延迟约2周,粘结强度会恢复到未漂白前的水平。Bulut[14]等实验则建议漂白后延迟1周进行粘结操作。这些恢复时间的差异可以被样本储存的时间和递质的不同来解释。在延迟粘结的过程中,也许某些储存递质有助于牙齿表面或内部残留氧化物的发酵和降解,从而减少和消除影响粘结强度的不利因素。

3总结与展望

过氧化物作为漂白剂的主要成分,在美白牙齿的同时也影响着釉质的粘结强度,而釉质的粘结强度的变化与正畸托槽粘结这一临床操作步骤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使用漂白剂、如何将牙齿漂白与牙齿矫正合理地联合应用以达到理想的口腔美容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ChritinaPCS.BruceAM.Bleachingofthediscoloureddentition(译文).亚洲牙科医学.2004;5:9-11

〔2〕GokeyO,TuncbilekM,ErtanR.Penetrationofthepulpchamberbycarbamideperoxidebleachingagentsontoothrestoredwithacompositeresin.JOralRehabil.2000;27:428-431

〔3〕BitterNC.A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tudyofthelongtermeffectofbleachingagentsontheenamelsurfaceinvivo.GenDent.2001;13:132-139.

〔4〕BisharaSE,OonsombatC,SolimanMM,AjlouniR,etal.Theeffectoftoothbleachingontheshearbondstrengthoforthodonticbrackets.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2005;128:755-760

〔5〕UysalT,BasciftciFA,UsumezS,etal.Canpreviousbleachedteethbebondedsafely?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2003;123:628-632

〔6〕HakanT,NecdetA,YalcinG.Bleachinganddesensitizerapplicationeffectsonshearbondstrengthsoforthodonticbrackets.AngleOrthod.2007;77:489-493

〔7〕DasilvaAP,DeOliveiraR,CavalliV,etal.Effectofperoxidebasedbleachingagentsonenamelultimatetensilestrength.OperDent.2005;30:318-324

〔8〕VittorioC,MariaFS,PaolaS,etal.Theeffectofbleachingonshearbondstrengthofbracketsbondedwitharesin-modifiedglassionomer.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2006;130:83-7

〔9〕TurkunM,KayaAD.Effectof10%sodiumascorbateontheshearbondstrengthofcompositeresintobleachedbovinenamel.JOralRehabil.2004;31:160-165

〔10〕NoureldinAK,MillerBH,GriggsJA,etal.Immediatebondingtothebleachedenamel.OperDent.2006;31:106-14

〔11〕JoseyAL,MeyersIA,RomaniukK,etal.Theeffectofavitalbleachingtechniqueonenamelsurfacemorphologyandthebondingofcompositeresintoenamel.JOralRehabil.1996;23:244-250

〔12〕MontalvanE,VaidyanathanTK,SheyZ,etal.Theshearbondstrengthofacetoneandethanol-basedbondingagentstobleachedteeth.PediatrDent.2006;28:531-6

〔13〕KumKY,LimKR,LeeCY,etal.Effectsofremovingresidualperoxideandotheroxygenradicalsontheshearbondstrengthandfailuremodesatresin-toothinterfaceaftertoothbleaching.AmJDent.2004;17:267-70

〔14〕BulutH,KayaAD,TurkunM.Effectofanantioxidizingagentontheshearbondstrengthofbracketsbondedtobleachedhumanenamel.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2006;129:266-72

〔15〕KayaAD,TurkunM.Reversalofdentinbondingtobleachedteeth.OperativeDentistry.2003;28:825-829

〔16〕CavalliV,ReisAF,GianniniM,etal.Theeffectofelapsedtimefollowingbleachingonenamelbondstrengthofresincomposite.OperDent.2001;26:597-602

第4篇:论文结论范文

一、运用图画,空破重点和难点

图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它活生生地摆在学生面前,会主剖在脑际里展开联想的翅膀。这不仅使学生较快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认,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知道理的积极性。如教“美丽的公鸡”一课,可能过公鸡由昂头到低头的动用变化,把大公鸡原来趾高气扬,骄傲自大的样子变为低头思过,虚心接比评的态度跃然于黑板,形象地展示大公鸡由高傲到谦虚的心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小养成谦虚上进的品质。是可贵的这样,一下子就解决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很好地启动了学生的“由鸡到人”的联想。

二、利用多画面,培养观察能力

在看图作文时,学生面对多幅画或多景点,往往无从下手。遇到这种情形时,老师就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认识画面上的各种景物和观察整个画面的着眼点。如此,再让他们动眼观察、动脑分析。如讲授看图作文《公园一角》时,光用彩笔画出一个引人注目的喷水池,让学生写出喷水池的样子。然后再画出小亭、长廊、树木、花草、游人等,让学生抓住每个景物的特点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展开联想。

末了,让学生们把观察到的各个景物的不同特点分别写出来。这样看图作文,即训练了学生的有序写景的作文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三、使用图样,掌握字形、字义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形象去认识事物,在讲授归类识字“潜”字前,用薄纸壳画上“潜水艇”和“潜水员”,涂上颜色分别剪下来,在上课时以蓝色的大海为背景把他们挂在黑板上。对于“潜”字,学生感到笔画多不容易掌握,看到图样就会兴奋活跃起来。这时,老师结合图样讲“潜”字,即有“水”旁,而潜水艇和潜水员都是在水里活动,进一步理解“潜”,即隐藏的意思,组词为:潜藏、潜伏、潜能、潜移默化,等等。通过图样,学生即能认识和掌握“潜”字,又有达到正确运用“潜”字的目的。

第5篇:论文结论范文

医学论文(论著)的具体撰写,一般可分为题目、序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项。

题目:论文的题目必须切合内容而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明确表达论文的性质和目的。题目一般都采用主要由名词组成的词组来表达,且标题不宜过长(一般少于20字)。

摘要:全文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资料数据,提出有意义的结论(包括阳性及阴性)。具体按四要素来书写中、英文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结论中英文内容要一致。字数控制200字左右。关键词或主题词5条。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作者应列出前3位,3位以上加序言:过去研究的情况、方法、目的和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或特点。这段文字不宜超过100~200字。

材料和方法:这是执行科研的关键部分,对于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在事先选择好合适的即合乎一定条件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实验、诊断或治疗方法(包括实验步骤、方法、器材试剂、药品;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相同条件下的对照组,与他人结果比较并综合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简明准确、材料完整及可信。

结果: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起来,在处理这些原始资料时,应是随机,客观地加以分析,不应有意无意地加以挑选。对于一些阴性结果,不必一一列出。尽量组织严密,符合逻辑、进行对比观察。

讨论:论文中很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结果的意义。

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的原理和概念实验条件的优缺点本人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突出新发现、新发明;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偶然性与必然性;尚未定论之处,相反的理论;急需研究的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6篇:论文结论范文

医学论文(论著)的具体撰写,一般可分为题目、序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项。

题目:论文的题目必须切合内容而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明确表达论文的性质和目的。题目一般都采用主要由名词组成的词组来表达,且标题不宜过长(一般少于20字)。

摘要:全文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资料数据,提出有意义的结论(包括阳性及阴性)。具体按四要素来书写中、英文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结论中英文内容要一致。字数控制200字左右。关键词或主题词5条。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作者应列出前3位,3位以上加 序言:过去研究的情况、方法、目的和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或特点。这段文字不宜超过100~200字。

材料和方法:这是执行科研的关键部分,对于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在事先选择好合适的即合乎一定条件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实验、诊断或治疗方法(包括实验步骤、方法、器材试剂、药品;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相同条件下的对照组,与他人结果比较并综合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简明准确、材料完整及可信。

结果: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起来,在处理这些原始资料时,应是随机,客观地加以分析,不应有意无意地加以挑选。对于一些阴性结果,不必一一列出。尽量组织严密,符合逻辑、进行对比观察。

讨论:论文中很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结果的意义。

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的原理和概念实验条件的优缺点本人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突出新发现、新发明;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偶然性与必然性;尚未定论之处,相反的理论;急需研究的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7篇:论文结论范文

【关键词】议论文;问题;对策

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议论文写作教学自然成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然而事实上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似乎又总是难以提高,这是因为作文教学出了问题。

1.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材料奇缺。在写议论文时,总喜欢援引陈景润、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常用事例,说理干干巴巴,欲说还休,甚至顾左右而言他。

1.2 论证无力。没有用分析性文字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缺乏逻辑力量与说服力,论证干瘪无力。

1.3 结论偏颇。学生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取舍的时候,无法淘汰无效思路,结论片面,甚至荒谬。

2.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帮助学生巧妙积累写作素材,解除“无米之炊”的窘况。

在生活中、阅读中和写作中无处不有“米”,但是这些“米”往往不是现成的,而要教师启发学生的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去寻找。

“米”从生活中来。生活处处有作文的原始素材,就在眼前。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随时随地注意细致地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从细微处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

“米”从阅读中来。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还需要广泛的阅读。在课外阅读时要把碰到的有价值的,写得精彩的名篇佳段,摘录下来,以便空闲时诵读。

“米”从动笔中来。身边备一个小日记本,或零星碎思,或突发感悟都要及时地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聚腋成裘,自然形成丰富的作文“米库”。

2.2 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煮米”为“粥”。

学生积攒了一定数量的“米”后,也不是串联起来就可成文的,要像熬粥一样,把米放在锅里,用大火煮,文火,方能成喷香可口的“粥”。在“煮米”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方法:

原理渗透法:运用某一原理(哲理)来剖析例子进行说理从而联结论点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择恰当的原理或哲理,所谓恰当,就是能在论点和例子之间架起桥梁。二是要先用原理分析例子(思维过程),然后让两者融为一体,构成分析的文字(行文过程)。

引用分析法:在举出例子之后,援引相关的名言、格言等,而后用一些衔接句子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理方法。运用这种分析方法说理,关键在于引言要恰当,即与事例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分析能使材料更好地为观点服务。

由果溯因法:把例子看作“果”,用分析文字探求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即从因果关系上把论据和论点联结起来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说理,可以用“因为”开拓思路,当然这只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例子与分析应当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人为地强加上去的。

逆向设想法:运用逆向思维对论据作反向假设,推测在这种虚拟的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某种结果,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方法。逆向设想法的主体部分由假设复句构成,假设部分来源于论据(事例),推测部分服务于论点,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地虚拟。

对比评析法: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用比较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来联系论点的方法。对比评析法适用于对比论证,分析文字围绕对比展开,对比后的结论要与论点相吻合。

本质评述法:对事例进行深层挖掘,揭示其本质属性,从而阐发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把两者联结起来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分析说理,可以利用“不是……而是……”之类的句式,揭示论据的本质属性,再以此为内核展开概括的评述,从而证明论点。

2.3 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避免“以谬为正”的失误。

要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辩证性、客观性等,同时教育学生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如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全面看问题、从联系中认识事物、从发展变化中认识事物、运用内外因分析事物等。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

审题式:选择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材料,设计成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审题立意,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改错式:利用学生习作或报刊文章中思维失误的片断,作为学生评析修正的材料,让学生的思维在改错中得到训练。

评判式:以生活中的某类人、某件事、某件言论、某个现象为评判对象,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论辩式:选取足以引起学生思索和争论的命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防止重求异、轻求同,重横比、轻纵比等思维偏向,做到以理服人。

毫无疑义,思维训练的结果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评论是非的能力,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便能避免“以谬为正”的失误。

议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获取素材的能力,又要有控制行文的工夫;既需要宏观的构建能力,更需要微观的精雕细琢工夫。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这个运动轨迹,同时培养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提高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从而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的灵感。这样,学生才会创作出思路清晰、富有个性的议论文。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育学》刘永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

[2] 《新语文教学研究》, 蔡伟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8

[3] 《议论文写作教程作》王天舒主编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6

第8篇:论文结论范文

英文题目:AnExplanationofBiologyandEconomicstoAltruisticBehavior

提要:“利他主义”可以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三种形式,对前两种利他行为,生物学和经济学已经给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但本文认为,要对“利他主义”作出全面说明仅仅满足于这点是不够的。本文提出了利他基因的“隐性遗传”和行为偏好的“广义效用”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对“纯粹利他”行为作出了生物学和经济学的解释。

关键词:亲缘利他互惠利他纯粹利他隐性遗传广义效用

一、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

利他主义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altruism)。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例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能因此丧生,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亲或母亲作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如果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几率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Hamilton,1964)在这方面,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去总好象设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有人曾经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美国博物学家》刊载的文章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这两门学科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典型的论文都是运用优化的方法来预测某种现象,然后再作出统计检验。(Tullock,1983)

第二,“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帮助另一个与已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互惠利他”类似某种期权式的投资,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软核的利他”(soft-corealtruism)。例如,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频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蝙蝠们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Wilkinson,1984)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互惠利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律”,当施惠者与受惠者互相换位时,同样数量的血液将产生更大的边际效用,从而使这类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学含义。不过,由于施惠与回报存在着时间差,从而使这种期权式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必然存在于一种较为长期的重复博弈关系中,而且还要求形成某种识别机制,以便抑制道德风险和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虽然精密的“互惠利他”模型直到20世纪晚期才由博弈论专家阿克塞罗德建立起来,(Xelrod,1984)但它的基本思想却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论述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时,就被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了。

第三,“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例如,汤姆逊瞪羚(Thomson’sgazelles)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按照一般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应该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但汤姆逊瞪羚的“英雄主义”却放弃了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并以此代价向同伴报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这一行为看上去颇似我们前面提到的母鸟保护幼鸟的行为,但它们的内涵却有明显的差别。因为汤姆逊瞪羚所保护的并非是它的子女或亲属,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项没有任何收益的投资。这一行为与吸血蝙蝠的“互惠利他”有着更明显的区别,对个体来说这一行为的投资风险与预期回报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而且也不可能通过识别机制来剔除那些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搭便车”者。因此,有些生物学家,比如《自私的基因》一书作者里查德·道金斯甚至对汤姆逊瞪羚的行为作出了如此自私的解释:高高跳跃的瞪羚是在向突袭者昭示——你瞧,我的体力有多棒!别来打我的主意,否则你会一无所获的!还是去追杀我的那些孱弱的同伴们吧!(道金斯,1998a)我认为这个解释非常勉强并令人怀疑。且不说把这种只有人类“超级智慧”才想得出来的“炫耀式欺骗”强加给汤姆逊瞪羚是否公平,就是从进化论角度看,其破绽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种行为真有效,当遭受猛兽袭击时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汤姆逊瞪羚跟着一起“跳舞”呢?

显然,要对利他行为作出全面说明,仅仅满足于“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从生物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纯粹利他”作出解释,而这正是本文试图达到的目的。

二、纯粹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比如劳伦兹(K·Lorenz)、威尔逊(E·Wilson)、爱得华兹(W·Edewards)等,早就在一定意义上给出了“纯粹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解释,他们的理论在生物学中被称为“群体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遗传进化是在生物种群层次上实现的,当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种群利益时,这种行为特征就可能随种群利益的最大化而得以保存和进化。(Wilson,1975)但“群体选择理”论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它无法解释导致个体生存适应性降低的“纯粹利他”行为怎样才能通过生物个体的基因保存下来。因此,在主流生物学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恰恰是与之对立的“个体选择理论”。“个体选择理论”认为,“纯粹利他”行为与生物个体的生存适应性成反比(只要想一想那只以生命为代价向同伴报警的汤姆逊瞪羚就可以了),而利己行为却与生物个体的生存适应性成正比;一个利己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来并繁殖自己的后代,而这些后代都有继承其自私特征的倾向;只要前者的生存适应性低于后者,不管这种差别在初始状态多么微小,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生存适应性较低的生物性状也会被无情淘汰掉。以至于里查德·道金斯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你认真地研究了自然选择的方式,你就会得出结论,凡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产生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是自私的”,“对整个物种来说,‘普遍的爱’和‘共同的利益’等在进化论上简直是毫无意义的概念”。(道金斯,1998b)

但“个体选择理论”并没有解决由汤姆逊瞪羚所引起的深层矛盾,我们不仿把它称为“汤姆逊瞪羚悖论”:一方面,现代生物学认为,只有交互繁殖的种群才能保持相对恒定的基因库,所谓进化是生物种群的进化而不是生物个体的进化;(陈阅增,1997a)因此,“纯粹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符合种群利益最大化的生物性状,在生物长期演进过程中保存下来是符合进化论自身逻辑的;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所有生物学的实证研究似乎都证明了,生物进化必须通过生物个体的基因介质才能实现;有利于个体生存适应性的生物性状,才会在遗传进化中得以保存并不断强化;而与个体生存适应性无益甚至有害的生物性状,其有效信息最终都会在遗传进化中丢失和湮没;因此,“纯粹利他”行为是不能从生物学意义上得到解释的。(道金斯,1998c)“汤姆逊瞪羚悖论”给解释“纯粹利他”行为提出了两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1、有利于种群利益最大化的生物性状怎样才能通过生物个体的基因介质保存下来?2、有利于种群利益最大化的生物性状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得到必要补偿和激励?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不但可以回答,而且答案已经包含在现存的生物学知识框架之中。

“个体选择理论”显然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即生物的遗传性状与遗传介质之间是一种直接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我们不能不设问:除此之外,是否还存在一种间接的、非对称的遗传关系?事实上,现代生物学已经观察到许多非对称的遗传现象:两种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生物性状,通过同一基因介质实现遗传;随着其中一种被自然选择,另一种也同时保留下来。最著名的例子是引发镰状红细胞贫血病的隐性基因:镰状红细胞贫血病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非适应性的生物性状,但生物学家发现,带有这一基因杂合子的人却具有较强的抗疟疾能力,因此在非洲某些恶性疟疾流行地区,这一隐性基因的出现频率就很高。(陈阅增,1997b)以此推论,“纯粹利他”行为虽然对生物个体是非适应性的,但它对生物种群却具有很高的生存价值;因此,在生物长期演进的过程中,它可以与某些利己行为一起借助于同一个基因介质以“隐性遗传”的方式保留下来,这恰恰体现了生物性状对生存环境高度的适应性。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遗传模型来说明这一假说:假设AA与Aa为利己型基因,aa为利他型基因;在Aa中A为显性的等位基因,a为隐性的等位基因;如果利他行为的生存适应力低于利己行为,那么根据自然选择原理,aa型的利他基因最终将被淘汰出局;但由于在Aa型利己基因中含有隐性的a,它并没有随aa的消失而消失;因此当Aa型基因与Aa型基因通过减数分裂进行繁殖时,根据“哈迪-温伯格定律”,仍然有可能复制出AA(占25%)、Aa(占50%)和aa(占25%)三种类型的基因,从而实现利他行为的隐性遗传。

“纯粹利他”行为在“非零和博弈”条件下对生物个体生存适应性的损益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推断,两个具有“纯粹利他”倾向的生物个体更容易营造一种协作氛围;与两个只有利己倾向的生物个体相比,它们可能具有更高的生存适应性。如果这一猜测是正确的,则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博弈方阵来解决“纯粹利他”行为的补偿和激励问题(叶航,2001a):

--------------------------------------

||利己主义者|利他主义者

--------------------------------------

|利己主义者|-5,-5|12,-2

--------------------------------------

|利他主义者|-2,12|5,5

如果我们以X代表利己主义者,以Y代表利他主义者;根据以上假定则利己主义者的期望适应性为-5X+12Y,利他主义者的期望适应性为-2X+5Y;当利己主义者与利他主义者的比率为7:3时,每个个体的适应性都是一样的(-5X+12Y=-2X+5YX:Y=7:3);如果利己主义者与利他主义者的比率大于7:3,则利己主义者的适应性会减少而利他主义者的适应性则会增加;反之,则利己主义者的适应性会增加而利他主义者的适应性则会减少。因此,在生物种群及其个体行为模式中“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将以某种大致固定的比例同时存在。它说明,“纯粹利他”行为是能够通过补偿激励机制得到进化的。事实上,这一结论的依据正是现代生物学中的ESS理论。ESS理论是英国著名生物生态学家梅纳德·史密斯1982年创立的,它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为“自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发展之一”。(道金斯,1998d)ESS是生物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stablestrategy)的缩写,如果生物种群在进化过程中能够形成某种稳定的策略(行为)均衡,这种策略(行为)就是ESS。显然,“利己”和“利他”都是在生命世界长期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稳定的生物行为。必须指出,用基因的隐性遗传和ESS理论解释“纯粹利他”行为不是向“群体选择理论”的回归。这一分析仍然是以“个体选择理论”为基点的,但是它又与传统的“个体选择理论”不同,它把解释的重点放在有利于群体利益(当然,归根结底它也有利于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生物性状怎样才能通过个体的基因介质实现遗传进化,从而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框架下对“纯粹利他”行为作出符合实证要求的解释。

三、纯粹利他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现代生物学的进化和遗传理论认为,物种演进的目标是“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这一结论所包含的逻辑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完全一致。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推论,所有生物都会按照“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要求来“理性”地计算和规划自己的行为。事实上,进化的“理性”最初是通过“情感”、“偏好”等感性形式“殖入”生物的遗传基因并成为生物个体的“自觉”行为,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理性的“本能”。(Wright,1994;叶航,2002)对生物个体来说,“本能”所表达的正是生物进化内在的逻辑要求:所谓“理性”的行为,只不过是经过自然严格筛选后留存下来的、能够被我们观察到的、相对稳定的生物行为罢了。(贝克尔,1995)

“情感”与“偏好”是触发生物行为的按纽。当“情感”与“偏好”得不到满足时,建立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神经动力学基础上的生物内部平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由此造成一系列生理或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超过一个阈值,生物个体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需要,以便消除和缓解身心的紧张状态。因此,生物行为的遗传首先表现为一个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神经动力学系统及其触发机制的重构与再现,本能或者由本能冲动所引导的生物“理性”行为可以看作是该系统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运动过程。“理性人”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最基本的预设。按照该预设,一个人的行为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所谓“效用”只不过是“偏好”的一个函数。(瓦里安,1997)经济学不研究“偏好”是如何产生的,那是生物学、进化论、也许还有心理学的任务。经济学的任务是在给定的“偏好”状态、“偏好”结构与“偏好”序列下研究行为主体如何“最大化”自身的“效用”。如果生物学业已证明,“纯粹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一样具有进化优势,生物个体能够通过基因介质把触发这种行为的“偏好”保存起来并遗传下去;那么,只要给定这一“偏好”,我们就可以对“纯粹利他”行为做出标准的经济学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集(consumptionset)X也可称为选择集(choiceset)X,通常假定集合X是k维实数空间Rk中的一个非负子集。如果行为主体对集合X中的选择束具有偏好关系,而这些偏好关系又能满足完备性、自返性、传递性和连续性的假定(事实上,这些假定已经包含在“理性人”的预设中),则偏好关系就可以用一个连续的效用函数来表示:即存在一个函数u:XR,使得x1﹥x2,当且仅当u(x1)>u(x2)。如此,我们就可以把行为主体内含的偏好关系转化为一个函数关系:

U=u(x1,x2,…,xn)(1)

我把上述函数称为“广义效用”函数,因为其选择集X中的偏好项xi可以用来表示包括经济偏好、道德偏好(我们可以把“纯粹利他偏好”包括在“道德偏好”中,因为“纯粹利他”是道德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情感偏好、审美偏好、甚至宗教偏好和信仰偏好在内的所有偏好,只要这一偏好是相对稳定的、可观察的。(叶航,2001b)如果行为主体的资源总量为I,实现广义效用所需的单位成本或影子价格分别记作p1,p2,…,pn,则其资源约束可以表示为:

p1x1+p2x2+…+pnxn=I(2)

可以证明,只要目标函数是连续的,约束集是闭的并且是有界的,则以式(2)为约束条件的广义效用最优(最大化)解就是:

MU1/p1=MU2/p2=…=MUn/pn=λ(3)

式中MUi=du/dxi,即xi的边际效用;pi为i种偏好(x)的单位成本或影子价格;λ为约束资源的边际效用;i=1,2,…,n。

根据式(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有意义的推论:

第一,在广义效用最大化过程中,行为主体将依据一定的偏好状态、偏好结构和偏好序列使自己的行为呈现出形态各异的“价值”取向。

举例来说,如果x1代表具有利己倾向的经济偏好,x2代表具有利他倾向的道德偏好,则当MU1/p1>λ时,行为主体的行为才会偏重经济选择,表现出利己倾向;而当MU2/p2>λ时,行为主体的行为将偏重道德选择,表现出利他倾向。特别地,当MU2/p2>λ且MU2/p2>MU1/p1时,行为主体将为了利他目的放弃或部分放弃自身的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叶航,2000)因此,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不一定就是一个“自私自利”或“钱迷心窍”的人。人们的行为将取决于他们的偏好。事实上,在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就已经关注过“优越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责任感”、“道德感”等等纯精神领域的偏好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对“闲暇”和“炫耀”的研究,则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二、就某一特定行为来说,行为主体的行为倾向取决于某一偏好的“成本—效用”比,即MUi/pi。

举例来说,如果x2代表具有“纯粹利他”倾向的道德偏好,当pi和λ给给定时,MU2越大,人们的行为越偏重道德选择。事实上,伦理学所谓的“良心”,从广义效用的角度看,就是道德行为在一个人心目中的效用水平。它表现为一个人未采取某种道德行为时所感受到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以及采取某种道德行为后所体验到的内心解脱与愉悦。如果MU2和λ给定,则p2越小,人们的行为越偏重道德选择,我们可以把p2称作“道德成本”。值得指出,“道德成本”是一个长期被人们忽视、甚至被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所忽视的范畴,其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一个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决策时都有权力考虑自己的“道德成本”,而社会则应该努力营造一种降低“道德成本”的机制,以促进个人道德偏好的形成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三、当其他条件不变时,λ的值越小,行为主体的非经济偏好越强。

由于λ为约束资源的边际效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λ越小,体现广义偏好的行为倾向就越强。但其中的例外是,由于经济行为具有资源再创造的特殊功能,其效用水平与λ成正比。因此,λ越小经济行为的效用水平就越低,从而一个人的非经济偏好就相对越强。事实上,当物质资源相当匮乏时,一个人很难产生出非经济偏好;反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质资源越丰裕,一个人的非经济偏好,比如道德偏好、情感偏好、审美偏好等等,就越丰富、越强烈。显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支持这一结论。(马斯洛,1987)

第四、上述分析没有改变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结论,传统经济学的全部分析范例将作为一个特例包容在广义效用的分析框架中。

如果以x1代表经济偏好,xi代表除经济偏好以外的其他所有偏好,则当行为主体的偏好结构符合条件:MU1/p1>MUi/pi=λ(i=2,3,…,n)时,传统经济学的狭义效用范式将成为广义效用范式的一个特例。

参考文献

[1]贝克尔,G.《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PP349-50.

[2]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a)pp.470;1997(b)pp.466.

[3]道金斯,R.《自私的基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a)pp.216;1998(b)pp.3-5;1998(c)pp.3-4.

[4]Hamilton,W."TheEvolutionofAltruisticBe-havior"AmericanNaturalist,Vol.97(1963).354-56.

[5]Hamilton,W."TheGeneticlEvolutionofSocialBehaviour"JournalofTheoreticalBiologe,Vol.7(1964)No.1,pp.1-52.

[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7]Tullock,G."Territorialboundaries:anEconomicView"AmericanNaturalist,(1983)121(3).

[8]瓦里安,H.《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9-103页。

[9]Wilkinson,G."ReciprocalFoodSharingintheVampireBat"Nature,Vo1.308(1984),No.59,pp.181-84.

[10]Wilson,E.Sociobiologe,theNewSynthesis,Harvard,BelknapPress,1975.

[11]Wright,R."TheMoralAnimal"NewYorkPantheon,1994,pp.190.

[12]Xelrod,R.TheEvolutionofCooperation,NewYork:BasicBooks,Inc.1984.

[13]叶航,“经济学视野中的人类道德”,《学术月刊》,2001(a)年第2期。

[14]叶航,“爱的理性与艺术”,《经济学消息报》2002,No.490,第4版。

第9篇:论文结论范文

(一)并列式结构

将所选取的材料加以排列,各材料单元之间并无逻辑制约关系,即使调换材料排列次序,亦不致影响表达效果,模式示意图见图2-4。

[示例]

谐振腔中间电荷极限电流(IscL)的研究:

1.短形谐振腔中的带状束;

2.圆柱谐振腔中的实心束。

(注:若将第1材料单元与第2材料单元调换论述,并不影响文章表达效果。)

(二)串式结构

将所选取的材料依次排列,各材料单元之间有依次的逻辑关系,不可随意调换。

串式结构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制约型串式结构,其模式示意如下:

A1A2A3……An(即:无A1,便无A2,余类推。)

[示例]

硅P+i n+ 结正向电流-电压特性的计算分析:

1.i区中的载流子浓度

n(x)=(略) (1)

2.i区上的正向压降

由式(1)可求出i区中的电场分布

E(x)=(略) (2)

从而i区上的压降为

(3)

其中,没有第1节的结论[式(1)],即无后面的延续推导及结果[式(3)]

除制约型串式结构模式以外,还有递增(或递减)型串式结构与时间顺序型串式结构。前者可通过材料单元的有序排列给人以循序渐进的节奏感;后者则可通过对时间、空间的顺序表达,给人以清晰的层次感。

转贴于

(三)伞式结构

这种结构是指某一层次的论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论据支撑着的结构,即只有同一层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单元同时成立时,上一层次的材料单元才能成立,其模式示意图见图2-5。

[示例]

证明明任意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度。

以上所示属于单层伞式结构,除此以外,还有多层伞式结构,其示意图见图2-6。

(a1)锐角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o

(a2)钝角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o 任意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o

(a3)直角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o

A

(四)复式结构

实际上,我们在撰写论文时,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伞式结构一种模式。应根据论文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思有关阐析、推理及反驳等论证的实质部分如何穿插安排、展开,才能全面、准确、简明地说明问题,可以灵活运用“复合型结构”。其模式如图2-7、图2-8和图2-9所示。

学术论文正文的写作,多采用伞式结构,以伞式结构作为论文的主框架,其具体形式常见为图2-10所示。

学术论文常采用标题和序号,因为通过它们可以鲜明地突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使结构脉络清晰,且富有一种整洁有序、循序渐进的节奏美感。

标题和序号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编号系统常采用:

一、……(标题)

二、……(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