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公共财政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财政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财政的特征

第1篇: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金融控股公司;财务上风;风险防范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以控股公司为形式,以金融业务为主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团体。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产品的行业界限逐渐模糊,金融企业的功能趋向融合,金融混业经营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控股公司应运而生。金融控股公司在一个团体内分设多个子公司,由不同的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每个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机构,这样既满足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要求,又实现了团体层面的综合经营。这种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安排具有财务方面的上风,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

    一、金融控股公司财务上风

    (一)资本经营上风

    在金融控股公司中,各级法人通过资本纽带联系在一起,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取得控制权,子公司再对其子公司(母公司的孙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取得控制权,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形成以母公司为顶的层层控股关系。在多个法人的层层控股关系中,越到下层,越可以利用较少的资本比例取得对下级公司的控制权。

    如图1,两个同属一家控股公司P的公司E和公司D对下级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1%和20%,则控股公司P即可实现对G这家下级子公司51%的尽对控股权。随着金融控股公司业务的扩张,控股层次不断延伸,资本的放大作用逐渐显现。

    从理论上分析,在一个层层控股结构中,原始投进的资本金(即来自团体外的资本投进)轻易被重复使用。设定51%为尽对控股所需的股权比例,每一级子公司均以此比例进行无穷序列的层层控股,则形成一个无穷等比数列,该数列加总结果为1/(1-51%)=2.04。也就是说,在一个以51%比例作无穷控股的公司结构下,每1元资本可被放大至2.04元。假如再考虑类似上图所示的多序列控股及交叉持股,则资本的放大作用更强。

    (二)资源整合上风

    在金融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稳定优质的客户是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假如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金融企业势必会失往市场份额,丧失市场竞争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按客户的需要开发产品、经营治理金融资产成为一种趋势,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被众多金融机构接受。

    随着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金融企业不得不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设计出能够满足客户多方面需求的产品,这一要求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更轻易实现。

    从花旗团体的控股结构简图,可以看到团体内包括了各类金融企业。客户可以通过一个账户,在花旗团体这把撑开的红雨伞下(花旗团体的标志),得到存款、消费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信用卡、保险、证券、外汇和基金等所有的金融服务,这种一站式的服务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和产品的多样性。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发挥控股公司的整体上风,通过对下属子公司的资源整合,实现按客户的需求配置团体的金融资源,从而更好的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跨行业的全面金融服务。在业务种别上,可以让客户在一家金融超市内办一条龙式的所有金融交易;在产品的设计上,亦可充分调动各子公司的资源,向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综合金融服务。

第2篇: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公益组织;财务特征;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D41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327-02

0引言

当一个国家发展到经济水平相当高的程度,已经对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强烈的追求愿望的时候,就会对公益组织的发展看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公益组织仍处在发展中状态,也证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是有一定的高的水平了。但是,公益组织的发展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比较快,而且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还没有达到公益组织发展得相当高的水平。那么,目前,我国公益组织的财务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政府财务的监督机制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优点呢?下面,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概述。

1公益组织的财务特征

1.1 公益组织的财务具有公益产权的特征公益组织财产,顾名思义,是公共组织的财产,并非个人财产。它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而聚集和使用的财产。公益组织则是以实现社会公益目标位目的的组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公益组织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单位。②对于财产的收入不可以进行随意的分配和使用,不允许存在剩余收入和利润分红的现象。③不可以通过任何手段将公益组织的财产转化为个人的私有财产。

1.2 公益组织的财产资源具有公益属性公益组织必然有财产聚集的来源,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补助,也被称为财政资金;二是来源于有偿的服务费或者是会费,不过这两项费用是保证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情况下收取的费用;三是来源于社会上的爱心捐赠工程。公益组织的财产资源的公益属性体现为以下四点:

①公益组织的财产形成的资源是需要投入到有用的服务中去的,但是它的任何业务之间的运走都要保证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②为公益组织筹集资金的相关单位、组织或个人都是不图任何报酬的,也不要指望从公益组织中获得任何增值、分红、分配组织资产。③当公益组织的投资者或者说是资源的提供者将资源投入到公益组织后,这份资产就不再属于提供者,提供者没有了这项资源的所有权。④投入到公益组织的财产资源也不归公益组织所有,公益组织对这部分财产和资源仅有管理和受委托管理的权限。

1.3 公益组织的财务信息不对称性由于公益组织是并不拥有组织的产权的,所以它与委托人的关系仅仅是一种与委托的关系。公益组织作为人,对公益组织的财产具有行使经营权的权利,所以是具有一定的财务上的责任的。这种责任则是指,人不可以随意使用公益组织的财产,必须要根据委托人的意愿和想法进行财产的使用和经营。而同时,人还具有另一方面的责任,那就是要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让社会知道了解委托人筹集的这项公益资金的来源及用途,整个操作过程要求是要透明化的。

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的特点,公益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具有信息知情权的相对优越性的,社会上对这些资金的流动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的,而且信息是存在一定的成本的,所以,这就有可能导致委托人一种“理性无知”的状态发生,从而也导致了人逆向选择,或者是走上背叛道德的道路。在没有任何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导致对会会公益有损的问题发生。

对于这样的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办法,就是要让委托人近可能的获取更多的财务方面的相关信息,减轻信息的不对称性,也避免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而造成的违背道德的逆向选择,造成对社会发展不利的现象及问题。具体的解决措施,可以采用强制性要求公开财产信息的方法。让公益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资金直接操作行为减少,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和经营制度,保证任何一笔资金都有来源和使用的登记,不可以由一个工作人员进行全权把握。保证互相监督和管理,保证财产信息的公开化。

1.4 公益组织的财产具有责任机制缺陷的特点由于公益组织的财务责任机制与普通的企事业单位明显不同,不存在个人的利益,也不存在任何的竞争环节,没有激励的工作机制,导致其财务的责任机制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①资产缺少保值和增值的机制。由于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是没有占有组织财产的权利的,他们对公益财产要进行经营管理和运行,但这并不是他们的财产,也没有什么劳动奖励,所以,作为人的公益组织的管理层来说,他们没有任何动力去保证公益财产的保值或增值。②资产缺少成本责任机制。公益组织不同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组织,生产是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利益,会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多加考虑,并严格控制;公益组织对于没有任何盈利性质的公益财产来说,也就没有任何的陈本概念,不存在控制成本的观念和措施。然而任何一项资金和任务的运作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即使是公益组织,也会在运作中产生运作成本,如果没有对成本产生相应的成本观念和控制成本的观念,那么,必然造成成本高出想象,影响其他运作过程的现象。所以,需要借助于外部的其他力量。对于这种现象的解决措施,可以利用政府职能,制定相应的财务运作规范,控制公益项目运作的相关成本,并采取业绩评估的方法,督促工作人员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公益资产的有效利用。

2存在于公益组织中的财务问题

2.1 公共财务腐败现象存在所谓公共财务腐败问题是指,某些个别的人利用自己的权利或对信息的掌握情况,而对公共财产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非法利用或获取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共利益和公共财产。解决这种方法的措施是要通过政府的监控和监督来进行有效管理的。公益组织财务被非法占有后就失去了它筹集的意义,不不能发挥其正当的用途,所以,公共财务腐败现象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严格处理和控制。

由于现实中确实存在,而且现象也比较严重。所以,不得不考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原因主要是个人素质不高的问题,另一个原因也是政府监管措施不到位的结果。所以,应该不断地对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每个人的个人综合素质,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利用强烈的政府监管方法和措施来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2.2 财务腐败现象主要表现方式

2.2.1 个人行为主体的腐败这主要表现在一个人利益为目的的腐败现象。公益组织中的相关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人利益,擅自挪用公款,将公益资金纳入自己的囊中,行贿受贿现象严重。

第3篇: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防范措施

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证券市场的进步与发展,上市公司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上市公司中出现的财务报表舞弊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市场发展的健康机制,成为市场良性发展的阻碍,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舞弊行为的具体研究,提出具体的舞弊行为的预警措施与机制,希望能为我国未来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与表现

随着上市公司财务市场的微妙变化,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机制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新时期证券市场发展环境的影响下,涉及企业投资、运营、决策等类型的会计报表逐渐由外部报表发展过渡为内部报表。企业为了营造相对稳定的经营发展环境,必须健全完备的报表机制,但是基于报表操作的特殊性,这种操作存在一定隐秘性的层面,中小企业公司在制作自身财务报表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通过虚假操作来获得更多的市场支持,以实现经济利益与其他利益的获取。

比如,某上市公司在制作财务报表时,会有与真实业绩差别较大的数据出现,这种非法操作不仅会为公司自身的名誉造成影响,还会严重影响市场投资者的运作,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通常上市公司把企业在当期所产生的用度计入资产项目统计中,或者经过长期挂账的体系将企业在当期的用度计入资产目录以实现扩大企业资产范围的目标。另外,有些公司还可能利用使用频率较高的物质进行企业资产的增添,比如利用陈旧或者已发卖的货物,将这些货物原有价值记录进企业存货,当做企业的资产项目,极大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范围,但是企业固定资产的市值已存在消耗部分,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来说并没有任何商业利润潜力,因此这些夸张的非法制定报表舞弊行为只是为了虚增企业增产,严重影响了财务市场的健康运行。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原因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中将企业的所有权作为重要内容,但是企业的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归属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通常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进行运营,而企业的所有者并不参与日常企业管理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制度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公平发展,但是目前来看,现代企业制度仍存在着需要继续修改与完善的地方,因为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某些上市公司会趁着经营与所有权的分离的漏洞拥有更多报表舞弊的空间,促成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行为。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体制仍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地完善。目前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的常态是第三方机构的入驻,这种新制度促进了独立会计机构的发展,对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内会计核算体系也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近年来,我国会计领域也逐渐向着专业化与独立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督体制在会计活动过程中稍显被动,不能严格对新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审查,阻碍了财务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制。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防范措施

当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经营情况的判断,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高效运转,我们必须有效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下面从几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完善证券市场监督体制,确立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我国会计有向独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督体制不够完善,对公司会计审查不够严格。而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市场来募集资金中需要做到数据呈现公开化与直观化,这就要求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设立与完善。虽然我国已基本确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该会计制度以企业信息数据为基础与核心,要求会计信息进行定期的披露活动,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有效规避证券市场中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但是目前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力较弱,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制度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为了保证会计相关信息达到长效真实的标准,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制度,有效阻碍数据舞弊的行为出现。

2.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完善行业准入制度

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水平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取决因素,通常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主体是会计从业人员,为了杜绝从业人员的数据造假行为,我们应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以“诚信教育”为目标,强化其职业操守,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秉承严谨的数据操作态度,另外,还应完善行业准入制度,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有效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精确性与真实性。

四、结语

由于我国会计监督体制仍不够健全,上市公司会通过虚假操作来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从而导致财务报表舞弊现象日益增多,这种行为影响着我国证券市场与上市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活动进行强制规范,同时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完善行业准入制度,有效保证证券市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连f彬.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现状分析及甄别模型研究[D].厦门大学,2008.

[2]王继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特征的识别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3]翟丽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其审计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4]熊艺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

第4篇: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财务困境 债务结构 实证研究

一、 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因财务不善陷入困境的例子屡见不鲜。国内外研究中,Argenti (1976) [1]在《公司困境:原因与症状》中概括了财务困境的成因。佘廉[2] (1999)认为我国企业陷入困境本质是管理水平落后。以上研究均没有考虑债务结构可能是企业陷入困境的诱因,因此提出本文研究方向——债务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从债务期限结构看,短期债务对企业造成经常性偿付压力,长期债务偿付风险较小。故提出:

假设1:长期负债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从债务来源结构看,银行借款是企业主要负债源,其比例高低,侧面反映企业质量好坏;商业信用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其比例越高,企业发展空间越大,持续经营性越好。债券融资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且发行条件很高,其发行比例越高,企业条件越好。故提出:

假设2:银行借款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假设3:商业信用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假设4:企业债券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三、实证研究

1.样本选择

本文将ST公司认为财务困境公司。选取2005-2007年首次被冠以ST的131家公司样本,按照“行业相同,规模相近”原则选取131家健康公司作为配对样本。数据取自中国股票市场研究(CSMAR)数据库。

2.模型提出

(1)因变量

将是否被冠以ST为划分标准,企业被冠以ST,则Y为1;否则Y为0。

(2)回归模型

建立债务期限结构和来源结构对财务困境影响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

P(Yi,t)=

Zt-1=+1(CQ)it-1+2(DQ)it-1+3(Size)it-1+4(Lev)it-1+

Zt-1=+1(YH)it-1+2(SY)it-1+3(ZJ)it-1+4(Size)it-1+5(Lev)it-1+

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后,本文运用SPSS12.0软件Binary Logistic进行回归计算。

(1)债务期限结构模型回归

从表1知,长期负债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负,说明企业负债的期限结构与企业财务困境负相关,即长期负债率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财务困境,验证假设1。

(2)债务来源结构模型回归

从表1知,银行借款率和商业信用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负,说明企业的银行借款率与企业财务困境负相关,即银行借款率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财务困境,验证假设2。企业的商业信用率与企业财务困境负相关,即商业信用率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财务困境,验证假设3。企业债券率虽符号为负,却没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企业债券率对财务困境影响不明显,无法验证假设4。

使用Hosmer-Lemeshow统计量进行拟合度检验。两模型概率值p=0.134,p=0.254,认为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数据。

四、结论

企业长期负债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短期负债虽方便易得,却是财务困境的导火索。银行借款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困境。商业信用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困境。企业债券对财务困境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以上结论,企业应重视债务结构,避免因为债务结构不合理而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要适当调整长短期债务比例,重用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提升企业价值,避免财务困境。

参考文献:

[1]John Argenti. Corporate collapse: The cause and symptoms [J], New York: McGraw Hill, 1976, 121-137.

[2]佘廉.企业预警管理理论〔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第5篇: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61-020050)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职能,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特质性。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特殊效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好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质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质要求,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和针对性。

(一)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和特征

“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指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工程观、工程智力及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应用型人才通常分为三类,即工程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的人才[2]。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现场型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性通才教育。

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具备与现代化工程实践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为根本。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方面的特征是“复合性”和“应用性”。“复合性”是指具有特定的跨学科知识;“应用性”是以一定的广度、深度为基础。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方面的特征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综合性”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实践性”就是能够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熟练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技艺的操作运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方面的特征是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因为,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使命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对于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达到一般意义的育人要求,还尤其应立足办学实际,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质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前所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应用性”,应突出能力结构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应突出素质结构的“专业性”和“非专业性”。这几方面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都将产生特殊功效。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激励引导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顽强拼搏。通过这些教育,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从而达到“复合性”和“应用性”的知识结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并特别强调实践育人,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通过这些教育,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能力结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就是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正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中最重要的方面。因为现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综合性、社会化特征,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做事时,不但要回答能否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合理地解决问题,即“会不会做”的问题,更要回答是否经济划算、是否符合政策法规、社会公德、文化传统的要求,即“该不该做”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以“做人”来统帅“做事”。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解决了学生素质结构的“专业性”和“非专业性”有机统一、互促共进的要求。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理论与实践都已表明,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亟待完善、亟待创新。应综观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学生成才等多方面现实需求,构建符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的多元、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以“大工程观”的角度为统领,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大工程观是将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比较后提出的概念。责任意识是大工程观的灵魂,操作综合、价值综合和审美综合分别是大工程观在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的体现,三者的统一则是大工程观的系统的全面展现[3]。大工程观融汇了工程与科学、艺术、管理、经济、环境、文化,体现为工程的综合性。操作的求真、价值的求善、审美的求美,注定了真善美是大工程观的终极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使得真善美的追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要求应以大工程观的视角,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来调配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组成,以综合化的学科领域视角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甚至脱轨的倾向,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嵌入和有效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二)以“大德育观”的维度为拓展,实现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的转型

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大德育观)是高等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教育观,它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人本化、教育主体全员化、目标定位层次化、教育方法系统化[4]。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体现为“时时可育人、处处可育人、事事可育人、人人可育人”。大思想政治教育观释放的是开放教育的理念,异于传统的基于校园的封闭式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对于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因为培养面向基层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必然在学期间相当长时期处于工程一线实践阶段,直接融入企业、行业乃至社会的各方面。因此,必须以大思想政治教育观去规划设计、构建实施完善的工作体系,避免出现教育的盲区、盲点,实现对校内校外学生学习生活过程的全覆盖。当然,开放式教育还体现在方式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三)以“大实践观”的向度为深化,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的融合

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实践关系。大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紧密结合与互相支持,正是认识与实践的不断循环与提高。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符合实践观,是其在大学教育领域的直接运用。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特征又特别强调“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如何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育人有效贯通,如何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如何实现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有效融合,如何实现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专业技能,达到实践能力的规格标准,并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以“大文化观”的高度为提升,实现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和社会历史运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以及其他各种心理的和精神性的成果[5]。文化由人创造,而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影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土壤,对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是教育的灵魂和精髓,“人”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目的。对于以人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追求。这也符合人学理论和人本思想。因此,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突出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特别是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树立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于一体的工程文化教育观,致力于培养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优秀的道德品格,既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又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选择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以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旨,做到育人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制度保障完善、机制运转顺畅,管理程序严谨、教育内容充实,方法手段现代、专业队伍有力。

(一)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

应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都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二是突出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制观念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以意志品质锤炼为根本

要突出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现代工程实践表明,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善于团队协作,善于沟通,共同创造工程精品。要突出诚信意识、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中是否有能力将事情做成,考验的是是否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应立足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学生行为的规范管理作为推进其他工作的基础。规范学生言行,提升学生文明素质,通过规范的管理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以工程文化教育为载体

培育兼具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追求。要突出工程文化、工程伦理的教育,突出人文素质、艺术素质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文化教育紧密融合,不断丰富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让学生在工程文化背景中受到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文化素质。利用工程文化教育载体,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精神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为主导的知识转化能力,培养学生注重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研究和发明,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四)以现代教育方式为手段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趋向于开放式教育。要秉承开放性,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让学生直面社会现实,在现实社会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开放式的社会环境中,让大学生参与生活、了解生活、正确对待生活、切实体验生活。让学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应利用网站、博客、微博、QQ群、短信、飞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既要达到教育的及时性,还要增强对学生的可控性。

(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要突出专业教育和在基层一线的就业导向教育。因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基层”、“工程一线”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将学生的专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教育学生热爱专业,精深钻研。坚持职业生涯教育,把到基层一线就业的导向贯穿始终。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教育、社会实践等形式,坚定学生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等岗位就业的信念。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基层一线、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六)以队伍一体化建设为保障

努力建设一支一体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承担着繁重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重任,在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承担着“人生导师”的神圣使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同时也赋予辅导员更艰巨的任务,对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新标准。在具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导向的能力,并能在带领学生从事实践教学中开展育人工作,这就需要有既能教授专业知识、又能担当人生导师的“双肩挑”教师。因此,应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体化,以实现人员和模式上的“教”、“管”一体化、“教”、“育”一体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一体化,也会为促进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创造条件,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和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国荣.刍议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9,(5):57.

[2]干洪,徐大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44.

[3]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20.

第6篇: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拱桥, 分支屈曲失稳,特征值,横向力、活载、横撑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述

钢管砼拱桥随着材料强度的提高和跨径的不断增大,空间稳定问题越来越突出。拱桥稳定性计算理论研究稳定可以从小范围内观察,即在临近原始状态的微小区域内进行研究,也可以从大范围内进行研究。前者以小位移理论为基础,而后者建立在大位移非线性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了研究结构稳定问题的两种形式:分支屈曲失稳问题和极值点失稳问题,以下对求特征值衡量钢管砼拱桥空间稳定安全系数这种目前工程中常用计算方法的进行理论分析。

二、采用特征值衡量钢管砼拱桥空间稳定的理论分析

对于分支屈曲失稳问题,目前工程实际中以解特征值计算为主,其理论依据如下:按结构力学可知,对于弹性分支屈曲稳定问题,考虑轴向力影响的几何刚度矩阵为:([K] +[KG]){δ}={P},其中[K]为结构的弹性刚度矩阵,[KG]为结构的几何刚度矩阵,{δ}为结构的整移向量,{P}为结构的外力向量(也就是拱桥实际的受力,如自重、二期恒载、汽车荷载、风荷载等)。

为了求得拱桥在外力向量{P}是否足够安全,也是当前外力向量{P}在扩大几倍才能达到拱桥的结构的临界承载力(假定此时外力向量{P}cr=λcr{P}),因为分支屈曲失稳前结构是线性的,多数情况下应与外荷载也为线性关系,所以在临界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几何刚度矩阵为: [KG] cr=λcr[KG],此时考虑轴向力影响的几何刚度矩阵变为:

([K] +λcr[KG]){δ}=λcr{P},求行列式可得

([K] +λcr[KG]){δ}=λcr{P}

拱结构处于临界状态,也即位移{δ}趋于无穷大, λcr{P}为一有限值

要想使([K] +λcr[KG]){δ}=λcr{P}成立,只有使行列式([K] +λcr[KG])=0。

求解此行列式可能得到多个特征值λ1、λ1、…λn,相应的n个特征向量表示了各阶临界荷载的大小和屈曲模态,对于实际工程而言,有意义的是最小的特征值λcr及其对应的临界荷载λcr{P},也就是拱桥实际受力状态的安全储备系数为λcr。

三、影响钢管砼拱桥特征值因素的理论分析

由式([K] +λcr[KG])=0可知,特征值λcr只与结构的弹性刚度矩阵[K]、几何刚度矩阵[KG]有关,而几何刚度矩阵[KG]多数情况下应与外荷载也为线性关系,故特征值λcr只与结构的弹性刚度矩阵[K]及拱桥外力组合向量{P}相关。

(一)当拱桥外力组合向量{P}一定时,式([K] +λcr[KG])=0中几何刚度矩阵[KG]也基本固定,当结构本身的弹性刚度矩阵[K]增大时,特征值λcr也必然增大,拱桥中表现为增大拱肋横截面积、调整矢跨比、改变横撑的形式等。

(1)由材料力学可知,结构本身的弹性刚度矩阵[K]虽结构本身的惯性矩I的增大而增大,随结构本身的计算长度S0增大而减小,故增加了拱肋的横截面积就等于增大了结构本身的惯性矩I,进而增大了弹性刚度矩阵[K];在桥跨一定时,增大矢跨比f/L,就增大了拱桥的拱轴线长度S,也就增大了计算长度S0=k*S(k为常数),进而减小了弹性刚度矩阵[K]。

(2)由下图可知,一字形横撑、K形横撑及K形横撑对拱桥结构的弹性刚度矩阵[K]增大效果,依次加强,也即特征值λcr依次增大。

综上所述,增大拱肋横截面积,特征值λcr增大;在桥跨一定时,增大矢跨比f/L,特征值λcr减小;一字形横撑、K形横撑及K形横撑三种形式特征值λcr依次增大。

(二)当拱桥的结构构造一定时,式([K] +λcr[KG])=0中几何刚度矩阵[K]也基本固定,唯一影响λcr为[KG],而[KG]为与拱桥外力组合向量{P}相关几何刚度矩阵。当拱桥的结构构造一定时,意味着组合向量{P}中的自重等恒载等也固定下来,下面讨论组成拱桥外力组合向量{P}中的汽车活载、横向力对特征值λcr的影响。

(1)汽车活载加载方式常见的有桥面纵向偏载(桥面半跨均布荷载)、桥面横向偏载(靠近一侧拱肋,半桥面加载)及桥面满布荷载。对常见的双肋拱,桥面活载可按杠杆原理考虑传递至吊杆,最终传递至拱肋,如图。

显然,偏载虽然可能使拱肋的平面内弯

矩增大,对于考虑双重非线性的稳定承载力可能不利,但对于计算平面外稳定的特征值λcr来说,偏载与桥面满布荷载相比,减小了对临界拱轴力N的贡献,而临界拱肋轴力与特征值λcr基本上是正比例关系。因此,拱桥稳定分析中,满布荷载是最不利的。

(2)横向力在拱桥中可表现为横向风力、列车摇摆力等,是造成拱平面外失稳的主要因素,由式([K] +λcr[KG])=0、[KG]与 {P}线性相关、横向力方向与恒活载等竖向力的方向垂直可知,外力向量{P}中横向力在与竖向力相比较小(实际工程中比值一般不超过0.2),相应的几何矩阵[KG]中,横向几何刚度矩阵也很小的情况下(横向力对主拱的轴向压力贡献几乎为零),求得的最小临界特征值λcr一定是竖向力主导下的特征值。也就是说,横向力的变化并不能引起最小临界特征值λcr的变化,文献[1]中的实桥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横向力这个主要导致面外失稳的因素在用特征值评价失稳安全系数时是失效的。文献[1]中,在1倍静风荷载作用下,考虑双重非线性结构的极限荷载下降8%~40%。因此,采用特征值衡量钢管砼拱桥空间稳定的是不完全正确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四、结论

1)增大拱肋横截面积,特征值λcr增大,有利于钢管砼拱桥的稳定。

2)在桥跨一定时,增大矢跨比f/L,特征值λcr减小,不利于钢管砼拱桥的稳定。

3)一字形横撑、K形横撑及K形横撑三种形式特征值λcr依次增大,有利于钢管砼拱桥的稳定。

4)偏载虽然可能使拱肋的平面内弯矩增大,对于考虑双重非线性的稳定承载力可能不利,但对于计算平面外稳定的特征值λcr来说,满布荷载是最不利的。

5) 横向力这个主要导致面外失稳的因素在用特征值评价失稳安全系数时是失效的,也就是说采用特征值衡量钢管砼拱桥空间稳定的是不完全正确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要想了解结构失稳时的真实状况,必须进行考虑双重非线性的极限荷载。

6)弹性分支屈曲的特征值计算,只是拱空间失稳真实解的上限,在进行有关分析时,应充分理解这一点,以避免由于概念性的错误,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陈宝春,林嘉阳. 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空间受力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铁道学报,2005年第6期刊:77-84.

[2]李国豪.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

[3]项海帆,刘光栋.拱结构的稳定与振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第7篇: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一、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公共财政。历史证明,无政府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成本很高,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引导。通过对市场行为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公共需要,这一公共需要呼唤政府的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所面对的基础,已从作为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和个人,转到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上来,财政的“独立主体性”正在形成,财政活动也正转到为经济主体的公共利益提供服务上来,成为满足经济主体公共需要的基本手段。国家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时就被充分认识到,而起调控作用的财政应采取公共财政的形式,则是近些年才被我们逐渐认识到的。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国家财政不应是延续计划经济诸多特征的传统财政,而应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共需要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所谓硬环境,就是要能保证市场的物资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畅通。这种市场环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所谓软环境,是指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有一套相应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游戏规则”的实行。

2.公共财政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遏止腐败的一剂良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政府预算建立在一整套科学公开的运作程序之上,这就为精打细算、有效地使用政府经费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由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所造成的政府支出铺张浪费现象,大大促使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公共财政的又一重要特征,是通过对政府财力的法律制约,将所有政府预算内外的收入都纳入政府预算中,将政府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法治范围之内。政府收支行为如果不能受到有效的法制约束,政府预算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就为权力腐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因此,公共财政的推行实为医治政府权力腐败的一剂良药。

二、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所面临的难题

1.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公共财政学建立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社会共同需要”之上,我国在借鉴西方公共财政体制时如何给大量的国有经济定位,就成为一大难点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财政应该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所组成,提出所谓的公共财政双元结构论。也有学者将国有经济视作构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的庇护。“公共财政双元论”本身违背了公共财政论将财政定位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这一初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国有资产的财政收支,也同样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大目标,这部分政府收支仅仅是财政的一个构成要素,而非独立成分。也即是说,国有资产财政只是公共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如果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唯一目标,那么公共财政必然是一元论。至于将国有经济视作公共财政的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庇护的观点,与我国政治经济的本质特征相违背,也是不符合国情的。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担负的责任,远比西方的一般企业多,它们不仅承担了大量理论上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充任了“龙头”作用,带动了大量的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现如今,国有企业担负的政府职责不可能马上全部转给政府承担起来,同时,能替代国有企业龙头作用的经济力量尚未真正形成。在此情况下,如果让国有企业“一刀切”式地退出,很可能出现一些“真空”或“半真空”状态,这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和调动是不利的,为此,在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去留,应该注重效率标准。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应予以保留和发展;确实无效率的,应予以裁撤。就我国国有经济目前发展的势头看,随着国企脱困目标的如期实现,国企上交给政府的利润必将大幅度增长,如果将此部分收入用于国企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或安置下岗职工,这或许更能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即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定位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之上。

第8篇: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这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共识,因此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政府)财政,这是财政的本质,或财政一般,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着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目的及达到目的途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类型(模式)或称财政特殊。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对其内涵的认识,必然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入手。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效率是关键,是第一位的。要使经济活动符合效率的要求,必然要相应的效率装置,而迄今为止,市场机制是人们发现的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换句话说,在经济制度中,没有市场机制也就没有效率。但市场失败的存在决定着市场机制只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对社会成员个人需要图谱中的公共需要则无法有效满足,而公共需要又是社会成员个人图谱中客观存在的。既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就只能通过某种非市场机制来提供。这种非市场机制在我国约定俗成称为财政机制。市场机制提供的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与此相对应,财政机制提供的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据此,在市场经济下,财政就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问题到此还没有完结,关键在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才能使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得到最优满足,实现社会成员个人福利水平最大化,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如何才能符合经济活动效率的要求?既然市场机制是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财政机制要符合经济效率的要求,其实质上也必然是一种模拟市场机制。财政采用模拟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实质上也就是要求按社会成员的意愿(偏好)提供公共物品。问题是社会成员众多,而公共物品只能统一提供,这就需要通过某种装置将社会成员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个人偏好汇总成集体偏好。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使社会成员福利水平最大化,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按社会成员的集体偏好(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由社会成员对政府财政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由此可见,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而公共财政制度就是确保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的基本规则。

二、如何正确理解公共财政

上述公共财政的简单定义中,实际上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公共财政是一种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这里的分配指广义的分配,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最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构成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着公共财政的存在,决定着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效果。公共财政则着眼于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公共财政不应该成为超越市场的力量去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

2.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是提供公共物品。有需要就要有供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供给途径就构成了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这就是要提供公共物品。在这里,我们把政府公共财政为社会成员个人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称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则由市场提供,公共财政不能够超越市场力量去提供私人物品,只能够提供市场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

3.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效率。效率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公共财政作为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其核心也是要解决效率问题。从计划财政转向公共财政说到底也是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必然要求。

公共财政的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配置效率,二是生产效率或x-效率。配置效率指的是资源根据最终产品消费者的偏好和预算约束线配置,从而使私人和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都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从实践角度看,配置效率是指下列问题:公共部门是否生产选民所需要的服务(公共支出)水平和组合?选民在政治市场上是自主的吗?谁的偏好最重要?x-效率是从供给方来考虑的,指的是公共财政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技术以最低成本生产公共物品。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就是要最优化制度安排,确保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得以实现。

4.公共财政的立足点是非市场赢利性。公共财政立足于非市场赢利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公共财政活动范围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不介入一般竞争性领域,不应“与民争利”;二是指公共财政活动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也应立足于非赢利性。政府向社会成员征收收入只应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为限。通俗说法就是公共财政活动中应做到“以支定收”,即根据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需要的需求确定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及相应的公共支出规模,公共支出规模确定公共收入的规模,而不能以政府能够征得的收入多少来安排支出,即不能“以收定支”。“以支定收”是政府公共活动的行为准则。“以收定支”则是企业和家庭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5.公共财政是运行机制法治化的财政。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法治化就是说整个公共财政活动都置于法治化轨道上,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理财。当然这里的“法”是民主基础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法”,是“合法的法”,即“正义之法”、“理性之法”、“合法之法”。通过民主的方式将社会成员对公共财政活动的集体意愿上升为法律,从而使社会成员的意志得以真实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确保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符合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阿克顿曾言:“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化”。既然国家(政府)为了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而被社会成员委以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那么有效防范掌握了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及其官员滥用权力损害社会成员利益就成了社会公众最关注的问题,而唯一的途径就在于政府行为法治化,而政府公共财政活动法治化是关键。因此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就不仅仅是从“公共性”方面入手“甩包袱”(缩减财政支出供给范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政府自身行为规范化入手,推进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的法治化。

三、澄清认识误区创建我国公共财政

客观地说,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虽然很明确,但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部门都还对建立公共财政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澄清这些理论认识上的误区,才有利于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制度。目前存在认识误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而财政从来都是国家(政府)财政。这种误解的错误就在于只看到了财政的共性,而没有看到财政的特性。的确,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种模式,财政从来也都是国家财政,但是不同的社会形态及经济运行方式下的财政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财政的职能及实现机制都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财政一般”中显示出“财政特殊”。如果说“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财政从来都是国家财政”,实质上是否认了不同社会形态及经济运行方式下财政的特殊性。照这种观点,也就不存在中国财政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轨——建立公共财政的必要。正确的认识应当是,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种:具体类型或模式,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

2.“公共财政论”是对“国家分配论”的否定。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把财政的类型(模式)同财政的本质混淆在一起。“国家分配论”强调的是财政的本质,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公共财政论”则强调的是财政的类型或模式,强调的是财政的本质在市场经济下如何体现出来,或者说强调的是财政的运行机制。公共财政强调的是财政作为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应按社会公众的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来进行。因此,搞公共财政并不是否定财政的本质,而是要求国家财政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系统地改变具体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并没有否定国家财政。

3.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否定了国家财政的“阶级性”。这种观点的误解在于把“公共性”与“阶级性”看作了完全对立的两方面。实际上,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国家财政的“阶级性”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强调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并不等于否认财政的“阶级性”。这是因为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根本特征即是“公共性”,而阶级性寓于“公共性”。公共财政通过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实现“阶级性”的要求。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主义国家只有通过公共财政这个工具弥补市场失效,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才能为私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创造共同的外部条件。例如如果没有公共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工人阶级将因基本生活无法满足而导致劳动力再生产萎缩,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萎缩的致命后果。因此,公共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为私人资本更好地剥削创造共同的外部资本,也就是说,“阶级性”通过“公共性”体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由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因而公共财政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商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得到了严格意义上的体现,从而我国的公共财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公共财政。

第9篇: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税制改革

一、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之间的关系

新时期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思想引导下,政府是公众服务的主导,是代表公民治理公共事务的主要力量和执行者。政府实现社会建设的方式就是为公众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如:非盈利性的公共基础建设等,以此保证公众的衣食住行的正常运行。在这个过程中支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根本资源就来自公共财政,换句话说公共产品服务功能的实现就是依靠公共财政。而公共财政的主要来源就是税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税收是公共财政的根本性来源。因此税收的制度将关系到公共财政的持续性收入和良性循环,也就是良好的税收制度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税收数量的正比例。当经济发展快税收也就增加,增加的税收可以产出更完善的公共产品,完善的公共产品将促进经济发展,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这个循环的关键就是税收的制度的合理性,因此税收制度对公共财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二、保障公共财政应使税收制度合理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让公共财政成为了政府实现职能的主要手段,而我国的地域性经济差异导致了公共财政在各个地区的实现情况略有不同,体现出来的是不平衡的状况。因此在将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关联起来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对税收制度的合理化设计。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地方政府已经可以实现职能性的转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行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建设,即实现了公共财政的模式,这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要求税收的制度能够提供地方公共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即建立起完备的税收和财政的联动机制,即地方政府拥有了地方税收权利后,就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的产业特征进行合理的、因地制宜的修订地方性税收制度和政策,通过培养适应本地的税收种类,扩大税收的范围等方法,保证税收能够和经济的发展成比例增长,为公共财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优化税收制度的结构,服务公共财政

1.整体税制的优化

(1)地方性税收是对政府财政的最主要贡献,因此在税收制度改革的时候需要对地方性进行科学的优化。从实际的操作上来看就是减少、增加、分离的方式。减少,也就是适当减少低能耗产业的税收比例,减少优势产业的税收比例,这样可以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可带动上下游的产业发展,产业的增值当然也会带动税收。增加,即增加新的税收种类,拓展税收的范围。因为经济的法其经营的形式也随之增多,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地方政府针对性的增加税收种类,在保证原有税源的同时扩充税收来源。

(2)中央性税收当然不能和地方性税收完全一致,中央税制应当更加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首先,可以大力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潜力挖掘,从宏观上控制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并拓宽营业税收的基础。其次,应当进行税收种类的调整,根据经济的发展增加或者停征某些税收种类,如:对一些非盈利性单位提供的一些有偿服务进行征税等。再有,应当将某些经营模式的混合销售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划分纳税义务,防止利用经营模式来逃避税收责任。最后,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应当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其纳税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央税制应当进一步规范个税的征收制度、方法、方式,以及联动机制,以此保证个人所得税的合理、合法化。

2.建立弹性税收的机制

税收是重要的公共财政来源,同时也是重要的调节工具,通过税收制度的导向性是可以实现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的,因此在制定税制的时候应当建立弹性税收机制,也就是可以根据经济的变化而进行变化的累进制的税收制度。这样的税收制度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可以增加税赋的压力,适当的控制人们的购买力膨胀,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当经济出现衰退的时候,税制也将作出调整,防止需求萎缩而造成经济的整体萧条。而且,从扶持产业的角度看,弹性的税制可以利用税收的手段帮助和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让社会资源实现优化。在目前节能减耗的趋势下,就可以通过对低能耗产业的扶持性税收政策,来实现资源向低能耗产业流动的目标。

3.完善费改税与税制的接轨

实现分税制度后,地方政府强化了其自身的财政管理权力,同时将办事权下放而财政权收紧,这就给基层政府的财政出现了问题,为了弥补财政不足就出现了一些乱收费的现象。这虽然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但是也给“费改税”提供了动力。这样我们看到,“费改税”不仅仅是应收费形式上的转变,而是税制和公共财政支出的关系的理顺。在费改税背后引出的是如何扩大对地片政府公共支出的扶持问题,让地方政府即能办事也能资金自己这才是费改税的目标。因此,费改税应当做到,其一,明确费用的合理性,即将目前的“费”,进行合理的划分,明确可是收的和不能收的,然后再进行费改税的调整。其二,引入市场机制,让某些“费”从政府手中解放出来,实现市场化运行,这也就实现了变相的费改税。其三,扩大监察力度杜绝乱收费,遏制乱收费的同时改革税制才能保证费改税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中秀:浅谈税收债权债务与公共财政之比较[J],法制与社会,2009,(03)

[2]薛菁:公共财政下税收理念的转变及其影响[J],行政论坛,2007,(04)

[3]李炜东:财政・税收与政治体制改革[J]社会科学论坛,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