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经济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还存在着不适应性
巴州虽然资源丰富,有煤、石棉、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影响,科技潜力难以发挥出来,科技竞争力等重要指标在全疆不突出,更没法跟全国比。科技与经济与全国更存在着脱节。全州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少(科技人才一般在高校或科研院所较多),这些人才跟企业联系少,产业研发合作机制没有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科技潜力得不到发挥。
二、主导产业难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
“十二五”期间,巴州工业基地主导产业规模加快。但当前巴州工业基地主导产业还没有形成白己的核心创新力,主导产业做强问题仍有待解决。表现其一是主导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大部分重点产品的技术来源于国外。其二是主导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石化产业精细化率只有27.7%。其三是主导产业成套能力差,产业链短,绝大多数作为低端产品流向区外。因此全州工业经济当前急需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尽快使主导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解决主导产业做强问题。
三、促进巴州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加快发展的对策
使巴州工业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战略,通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确保巴州“十二五”期间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巴州未来实现更大发展。
(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国企振兴要求科研机构同高校合作,引进核心单元技术进行重大创新,取得技术突破,不仅能占有着全疆的市场份额,还可以占领国内大市场的份额。可见产学研结合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对企业的成功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因此,要大力促进企业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三方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互促互进的高新技术开发机制。加快培育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调动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参与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发挥高校智力密集和智力源头作用,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形成完善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二)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工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积极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良好的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通过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间联合研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竟争力。
(三)改变企业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创新模式,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十一五”期间,巴州工业基地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自治州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607亿元,年均增长17%的增速带动了生产总值的增长。但总体上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尚处在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巴州当前急需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培育企业学习能力,改变企业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主体地位。
(四)实现在西部率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决定一国发展后劲的决定性因素。工业化是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实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从国内看,消费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工业压力加大。相对于全疆其它城市,巴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更明显的比较优势。历史积累起来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也需要巴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全国相比,巴州的工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属于欠发达地区。全州经济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导的格局还没改变;通过工业化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
(五)实施人才工程,提升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及技术创新能力全州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一方面成立了专家顾问团,利用专家大力推动巴州科技的发展,召集专家顾问,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式,并结合巴州本地特点,提出来建设性的意见。对一些新项目,经过专家顾问团的充分论证,即保证了项目的科学性又使政府决策进入了合理化、民主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全州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为企业技术顾问,邀请他们进行企业相关活动的同时,也为一些企业提供技术帮助,推动共同推动巴州经济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__工业的发展基础
(一)工业经济的发展成就
__工业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历经几十年发展,形成了以仪器仪表、非金属制品、汽摩配件、生物制药等行业为代表的基本格局。过去四年,全区工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一是总量明显增加。全区工业企业资产总量由70.57亿元增加到149.06亿元;工业总产值由46.22亿元增加到148.28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3.47亿元增加到47.46亿元;出货值由1.87亿元增加到15.03亿元;工业入库税金由2.43亿元增加到6.1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79.66%提高到161.4%,在主城九区的排名由第9位上升到第4位。
二是贡献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3.94%提升到49.3%;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拉动由6.4个百分点提高到9.1个百分点;工业利润总额由0.39亿元提高到7.97亿元;工业入库税金由2.43亿元提高到6.1亿元,占全区区域性税收的61.3%。规模以上企业安置就业人数由4.59万人增加到近7万人,劳动者累计增加收入4.736亿元,年均增加1.184亿元。
三是优势明显突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06户增加到166户,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由10户增加到28户,超过5000万的由20户增加到55户。全区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2.09%提高到49.22%。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0家,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有121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45个。工业企业争创省部级以上名牌产品由1个增加到20个。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从33%提高到54.4%,区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加快。
(二)我区发展工业经济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是总量偏小,龙头企业少。20__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8.28亿元,在主城九区中的排位仅在渝中区之前,居第8位,绝对值不及第一位九龙坡区的1/3;实现利润总额7.97亿元,居第7位,绝对值仅为第一位渝北区的1/3。同时具有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太少,在全区1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收入超过20亿元的只有四联集团1家。在引进大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方面成效不明显,缺乏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
二是发展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足。原规划工业园区用地偏小,同兴工业园区只有5平方公里的规模,目前已经基本用完。新开辟工业园区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滞后,征地工作难度大,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影响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交通基础设施没有形成对内成网对外畅通的格局,影响招商引资效果。
三是工作落实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区委、区政府一直把“工业强区”战略放在“4+2”发展战略之首,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部门和镇街还存在时间精力不集中、工作劲头不够足等问题。近年来,工业投入年均不到10亿元,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到40%。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财政税收新增因素不多。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开放,心无旁骛、奋力追赶,几年后我们与周边区县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一极两区”的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增强发展__工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__工业的历史使命
我区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一极两区”,全面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区仍将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经济在建设“一极两区”、全面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非常重大的历史任命。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工业经济都是__经济的第一支柱和第一引擎。工业兴则__兴,工业强则__强。只有工业的大发展,才会带来更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一、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城乡统筹就业;才能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才能加快提高城乡人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才能保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做大做强、翻番升位”的奋斗目标,紧扣又好又快这个主题,强化“存量优化、增量壮大”两条主线,着力营造“金融、政策、税收、审批、执法、治安”六大宽松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全区之力推进__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一极两区”的奋斗目标,发挥在全市区县发展中“领头领跑”的作用。
(二)发展__工业的机遇条件
一是科学谋划必将指引大发展。重庆市将以“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壮大现有支柱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区委、区政府结合我区实际,谋划制定了依托聚集生产要素的“三大洼
地”,打造“三大走廊”的发展规划,必将指引我区工业大发展。二是加大投入必将促进大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将有6500亿元的投资直接用于工业发展,巨大的投入为工业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工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必将推动我区工业经济的大发展。
三是优势产业必将带动大发展。目前全市投资的重点将集中在30多个工业园区,其中电力能源、汽车摩托车、装备工业、重化工、高科技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将加速发展,形成规模化的工业集群。从__区目前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和资源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来看,都与全市主导产业关联度较高,尤其是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等行业可以在全市产业链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更强的优势,带动我区工业经济大发展。
四是工业园区必将领跑大发展。截至20__年底,同兴特色工业园区已累计入驻企业48家,正式投产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12.7%。20__年,同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1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6%;完成税收1.256亿元,占全区工业税收的18.5%。实践证明,工业园区在拉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今后全区要着重依托同兴工业园、大学科技园、__-巫山(广东)工业园、都市工业园及特色工业基地的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必将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
(三)__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是规模效益将取得新突破。到20__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确保达到3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4.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年均递增5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集聚将取得新突破。到20__年,力争形成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2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培育出5个以上年产值上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个年产值上5亿元的企业,40个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全区工业集中度达到80%,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6%以上。
三是核心竞争力将取得新突破。到20__年,名牌带动和创新战略进一步取得成效。新产品产值确保达到150亿,力争达到250亿;培育20个以上在重庆具有显著优势、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市场。
四是区域排位将取得新突破。到20__年,再造一个__工业,在主城九区工业总量排位保六争五,在全市工业十强区县和民营经济十强区县的排位有所靠前。
三、落实加快__工业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突出抓好__工业的发展重点
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要强化规划工作,尤其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加强征地工作,构建招商引资平台,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按照重庆市都市区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的划分,__区因中梁山分隔而分属两个片区,即东侧属于北部片区,西侧属于西部片区。因此拓展空间可以向两个方向考虑:一是江东方向。利用水土、复兴、静观几十平方公里的空间,除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外,还要尽量留出工业的发展空间,并与重庆市的中部片区和“三北”地区对接。二是歇马方向。以__大学科技园区为载体,主要发展科技型产业,主动与重庆大学科技园区对接。两者相加有近百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效地解决发展工业空间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要根据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发展规划中“一心四片”的总体产业定位,利用__优势,突出__特色,打造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一是突出发展仪器仪表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全市资源加快建设重庆机电仪研发生产基地。二是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业。重点扶持和推进力帆微车工业园、重庆百吉汽摩配件生产基地、同兴工业园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三是加速发展生物制药业。加快建设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和推进华立制药西南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和重庆华立青蒿素示范工程、大新药业研发技改扩能等重点项目。四是择优发展资源加工业。依托现有玻璃、纺织、建材生产企业的存量资产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聚集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包装玻璃制品生产基地、绿色纺织品生产基地及交易中心。
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__区20__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5%,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强引导扶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20__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7%以上。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进一步放宽从业人员条件,促进社会就业,活跃市场。在能源供给、土地供应、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好__人才市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服务作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融资难、招工难等诸多难题。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服务机制,设立民营企业维权中心。
(二)不断优化__工业的发展环境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及时搞好宏观调控监控预测,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集中精力,突出重点,抓好经济预防性调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动态,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出现之前。加大与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力度,确保煤、电、气、油、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供给,确保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强化政策服务。要全面落实国家、重庆市以及__区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要全面落实企业特别是重点成长型企业的各项措施,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运用优价供应土地、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使这批企业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凸显对__工业经济的现实支撑作用。
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严格规范各类检查活动,坚决制止重复交叉检查,对重点和重点成长型企业的检查实行检查许可制,未经区纪委(监察局)许可,各部门不得擅自对企业进行检查。财政、税务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市、区各项企业税收返还优惠政策,并在三年内原则上不到新办企业查税;严禁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取消企业罚没收入分成制度。区级各部门、驻碚各单位应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巩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的成果,把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效能作为永恒的主题。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性,更要注重灵活性,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办好事、办实事,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都要为企业积极争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21”(五条陆上快速通道、两条铁路、一条水上通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核心区的道路交通建设,搞好出境通道建设,推进区内循环道路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快捷交通枢纽,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和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硬件环境。
(三)不断创新__工业的发展机制
创新领导机制。经济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__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经济工作、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一定要心无旁骛、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在方法上一定要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切忌平均用力、抓而不紧;在作风上一定要求真务实、少说多做;在效果上一定要以成败论英雄,把经济建设成就和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作为衡量各级干部的一把尺子。
创新招商机制。要从目前较为单一的行政招商向以企业招商、社会招商为主转变。各园区、镇街要抓紧建立面向社会的招商指导目录,公开项目招商用地和引资政策,建立招商公共网络。要建立公众招商奖励机制,调动全社会招商的积极性。要组织企业参与招商活动,建立园区与企业互动招商奖励机制,吸引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进园共同发展。要加快区、镇互动招商步伐,建立互动开发利益分配机制。要把环境整治作为日常性工作深入持久地抓下去,为全社会招商创造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环境。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乏力突出矛盾,工业结构调整阵痛和转型压力与日俱增的困难局面,绥芬河市工业经济呈现大幅下滑,企业经营困难。本文在分析2015年绥芬河市工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等问题,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角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绥芬河;工业经济;困境
面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新常态发展、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全市工业企业,特别是木材企业,难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科技投入等手段来增加利润,以致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近半数规上企业亏损经营,生存发展面临困境。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首现负增长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13.8亿元,同比下降3.4%,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工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负拉动0.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呈现大幅度下滑趋势,转型升级进程较慢,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乏力的矛盾突出,工业结构调整阵痛和转型压力与日俱增,企业经营困难问题突出。
2.亏损企业增加,亏损面扩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23家,其中亏损企业13家,同比增长8.3%,亏损企业面达56.5%,由于经营状况不佳,年末有8家企业已经达不到规模以上标准,将会退出限上名录库。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到14390万元,同比增长76.0%。
3.木材加工业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6357万元,同比下降30.3%。其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2612万元,同比下降36.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79.3%。规模以上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企业18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78.3%,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4.木材加工业整体利润下滑,收入下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7.4亿元,同比下降16.2%,利润总额下降12314万元,同比增亏10586万元。其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12.6亿元,同比下降14.5%,利润总额下降12772万元,同比增亏11177万元。
二、发展面临的困境
1.内需不足销售困难受全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房地产市场低迷,市场需求下降,许多企业生产任务不足,部分企业生产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生产设备利用率降低。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23.8亿元,同比下降24.1%。市场需求不旺,加之工业产品单一,必然导致产能过剩,销售不畅,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2.外部环境影响明显近年来,由于卢布贬值、欧美经济制裁等不利影响,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加之各口岸竞争压力加大,2015年我市对外贸易呈现大幅下降态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5.2亿美元,同比下降53.6%,其中出口6.4亿美元,同比下降77.8%。外部环境变化,致使有出口需求的工业企业纷纷转向欧美、日韩市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产品价格难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缩水。
3.工业投资减弱后劲不足2015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下降40.8%,前三季度分别下降39.6%、87.2%、38.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下滑,工业经济后期发展的动力不足。由于资金的限制,企业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投入缺少资金支持,加之我市工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匮乏,生产技术水平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造成产品的档次、技术含量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关于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工业经济实现增长较为困难,制约工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结构不优、需求不足、资源和环境制约等问题日益凸显,转型升级已是迫在眉睫。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推动工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有以下两方面考虑。
1.政府方面一是利用市场需求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从单纯的设备更新向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转变,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转变,产业结构由原材料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比重,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尽快走出经营粗放的生产方式。二是利用科技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倡导企业自主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对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给于扶持和帮助,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扩展企业发展空间,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发展。三是以优化投资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提高投资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落实公平准入,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着力提高技术改革投资比重,对重点企业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于支持。切实发挥好各类政策资金,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2014年12月30日,新源县委十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指出“预计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02亿元,增长12.7%;全口径财政收入 13.8亿元,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33元,增长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689元,增长8.41%。”2015年是全面完成 “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之年,也是继往开来、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为此新源县制定了2015年的工作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州党委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机遇,着眼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坚持“两个可持续”总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重点,着眼基层、突出基层、强化基层,积极顺应新常态、全力迎接新常态,聚焦统筹、聚力落实,努力建设幸福、美丽、生态、和谐、法治新源。这对新源县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低迷态势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新源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认识,这对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很有必要的。
一、强化工业发展意识,加快工业发展速度,增加工业总量
工业经济规模较小,总量较少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目前,新源县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改革开放30年,新源县工业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及疆内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区相比,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从州直情况来看,精伊霍铁路的紧张建设,察布查尔县的煤化工、伊宁县的高载能、霍城县的农产品加工及外向型经济、伊宁市的高新技术,尼勒克县和巩留县的大水电均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州直各县(市)发展工业的脉搏十分强烈。可以看出,伊犁州直各县(市)都把加快工业化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掀起加快推进工业化建设的热潮,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新源的发展优势正在逐渐弱化,继续领跑河谷工业经济发展的压力空前增大。
二、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新突破,关键是要依托优势资源,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业产业。要不断加深对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理解和认识,把握其主旨,拓展其内涵,领会其精神。相对而言,新源县的优势资源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丰美的草场。二是拥有丰富的铁、铜等地下资源。三是水土光热资源富集,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四是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五是地缘优势明显,与中亚国家特别是哈萨克斯坦人员往来频繁。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找准特色,依据自然、资源和区位等禀赋条件,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新源县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钢铁产业趋势分析
新源县已探明铁的储量为2亿吨,平均含铁量达58%,是全国少有的低磷富铁矿。目前,新源钢铁业受全国钢铁业大环境的影响,处于低谷期。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新疆及其中亚国家未来一个时期,处于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对钢铁、水泥的需求量不断持续。可以预见,钢铁产业必将走出低谷,成为新源工业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发展现代畜牧业
新源有发展畜牧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838万亩天然丰美草场,有位居全疆前列,数量超百万头(只)存栏牲畜。新源县拥有新姿源、伊品酪蛋白、伊犁河等畜牧龙头企业,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全疆“畜牧强县”,就要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为新源县工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
酒、糖、豆、麻四大产业是新源县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在新源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业地位十分重要。白酒产业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使“肖尔布拉克”品牌成为继“那拉提”品牌之后新源县又一享誉全疆和全国的知名品牌。糖、豆、麻三大产业依托大企业背景优势,不断突出原料基地建设、绿色品牌培育、产业链条延伸三个重点,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
新源县以酪蛋白、结合雌激素、暖气片等产品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铁矿石的原料进口,生物制药、酪蛋白、脱水蔬菜的出口带动了工业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的条件。因此,依托畜牧业、农业发展外向型产业是新源县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服务功能,为引进更多大企业大集团打下坚实基础
工业园区作为吸引投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新源县工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按照“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加快建设步伐,合理配置资源。重点启动别斯托别绿色产业园和则克台循环经济园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招商引资、项目申请、财政筹资等方式,集中财力、物力逐步完成主干道、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兵地融合、区域融合,统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利用对经济资源的市场调配和政府调控作用,将实现新源县、巩留县、尼勒克县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新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资源,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战略,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新源县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资源采掘和初级产品加工领域,其显著特征就是粗放经营型和资源消耗型,始终没有摆脱对资源的高度依赖。随着资源压力增加,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因此,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业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6.03.024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逐步迈入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时期,不断发生变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加快临朐县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进行努力,应对面临的挑战。
一、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临朐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县”和“大项目带动”战略,持之以恒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努力克服复杂经济形势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了全县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1.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53亿元、利税24.87亿元、利润总额14.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4.8%和7.3%。在工作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委“工业立县”工作委员会职能,指导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切实将“工业立县”战略做实做细。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与省、市等上级业务部门搞好沟通衔接,多渠道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以及政策的倾斜与支持。三是狠抓运行生产,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导向,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和重点骨干企业调度会,强化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监控、组织协调和指挥调度。2.集群效应初显临朐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集中培育形成了有色金属高端加工、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配件、工艺雕塑等5大产业集群。其中,有色金属高端加工产业集群先后被授予“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中国(江北)铝型材第一县”、“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十大产业聚集园区”、“优质铝型材生产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机电产业集群主要生产除铁器、磁选机等磁电单机和成套设备,产品份额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与辽宁抚顺、河北唐山、湖南岳阳、安徽马鞍山等地并称全国五大磁电生产基地,先后承担国家火炬及重点火炬计划、国家星火计划等各类国家、省级项目计划70多项,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临朐磁电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工艺雕塑产业集群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工艺雕塑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红丝砚文化产业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3.创新工作有序开展近年来,临朐县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工作,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动力,多措并举,促进企业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一是扎实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大力推广5S、六西格玛等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加快组建企业自有研发机构,掌握了一批关键性核心技术,改造提升了传统技艺水平。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效益。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兴县”战略。积极推动企业创建产品名牌和服务名牌,以品牌带效益,多家企业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山东著名商标、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竞争力。
二、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产业层次偏低临朐县工业企业绝大部分集中于资金、技术要求不高的低门槛行业,对资源依赖强,产出低,产业链条短,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基础原材料、能源产业占比偏高,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如铝型材行业集中了上百家生产企业,处于基本相当的发展水平,产品结构、技术能力、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几乎相同,产业分工难以向纵深发展。2.要素制约严重当前,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工业用地指标紧缺,造成企业用地困难。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环保法要求比以往更加严格,环保潜在因素影响不断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临朐县人才资源总量不大,而且外流严重,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国家对能源战略从保供给转向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进一步约束了能耗偏高项目的发展。这些要素都严重制约着临朐县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临朐县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吸引人才落户,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又是空白,企业创新缺乏人才支撑,多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科研实力比较薄弱,导致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培育。
三、加快推进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拓展发展空间,夯实发展基础以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为重点,进一步壮大有色金属高端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实现抱团发展。努力提升沿青临高速产业带的建设层次,不断完善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产业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整合优化有色金属高端加工等优势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2.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制造服务化,鼓励企业从生产加工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使用全过程延伸,加快剥离或外包非核心业务,推动企业做强主业、做专辅业,逐步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培育目前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支撑性项目,培育一批工业大型企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制造”,培育发展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制造服务化,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3.强化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在工业用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工业用地的配置效率。一般工业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招、拍、挂”制度。对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优先给予用地保障,或帮助争取列入上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建立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责任制,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组建相应工作班子,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认真宣传并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及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和安全生产。4.加强人才培育,助力企业发展借鉴华建铝业、恒彩数码等企业借力借智发展做法,加大对产业创新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充分发挥技工学校职业培训作用,积极引导企业与之对接,按企业需求进行培训。研究制定有力的引才、留才政策措施,努力为外来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满足企业引进人才的需求。5.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创新通过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深度对接,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鼓励发明创造,引导企业大力开发专利技术。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断推动传统工业经济的改造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明超.永康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选择浅谈[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4):39-40.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发展步伐,促进我县经济较快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具体研究部署我县工业工作。前面,县委书记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论述了走工业化道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对如何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了全面的部署,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实施好“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副县长对我县工业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副县长宣读了《博湖县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与会人员对各乡镇个点进行了观摩,会议期间,部分乡(镇)和企业作了典型发言,参加会议的人员分组对县委书记的讲话、《若干意见》和《激励机制》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畅所欲言,谈了很好的意见。
这次工业经济发展会议是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的情况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的一次内容十分丰富、主题十分鲜明、反响十分强烈的工业专题会议。会议对理清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博湖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起积极的作用。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好,把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好。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这次会议是全面安排和部署我县工业工作任务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县上下要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切实抓紧抓好。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迅速传达这次工业经济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深入学习和讨论,努力把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主题上来。
二是要理清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围绕《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切实理清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认真研究和制定明年工作规划。在此基础上,抓紧对明年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逐一细化分解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工业各项工作开展。
三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我县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当务之急是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深刻认识抓落实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摸透实情,培养典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要主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采取超常规措施,改进工作方法,讲究工作技巧,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重点突破,确保工业经济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工业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们与兄弟县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的差距,最终体现在工业上的差距。经济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所以说,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我们要牢固确立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提高对发展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首先,推进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而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靠工业化来带动。我县的企业大部分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户与大市场建立起稳定的供销关系,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确保了农民增收。今年,通过凯泽、万福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农民仅种植工业番茄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元。其次,推进工业化,是培植财源的支柱。我县能不能加快发展,关键在工业。要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根本途径就是抓住机遇,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实践已经证明,工业经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培育新的工业企业,才能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最后,工业的发展还可带动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充分就业。通过发展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小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充分就业。同时,还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推动城镇化进程。
我们一定要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工业,重视工业,增强加快发展工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积极负责的工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扎实深入的作风去发现问题、迎接挑战、解决矛盾、突破难关,从而打开工业工作新局面,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促使我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创新工业思维,找准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我们抓工业发展,要具有战略的眼光和思维,明确博湖工业发展定位,找准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市场导向,树立竞争意识,选准和打造适合博湖发展的优势产业,形成具有博湖特色的工业发展格局。就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找准三个着力点。
一是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着力点。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支柱产业单一,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支撑已成为我县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要看到这些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突出表现为“特而不优,优而不强”,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延深不够,以番茄酱生产为例,各企业也仅仅停留在加工生产大包装产品上,缺乏对工业番茄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因此,今后要加大现有企业群体的支持力度,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把小企业做大,把大企业做强。要进一步加强构建产业集群的整合,依托现有企业,围绕主导产品,生产配套产品,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在培育我县优势企业群体过程中,还要把握这么一个原则,即企业不分内外、不分大小,要同等对待,放宽准入领域,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于这个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
二是以发展资源挖潜型工业为着力点。当前,我县工业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加工方面,还是比较原始的初加工,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实现工业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是要看到我们在农副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以及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方面,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领域和空间,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当前关键是要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抓好资源优势与市场的对接,创新思维,敢于包装、善于包装项目,上一批新的带动力强的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县外资本、民间资本和银行资金的投入,培育和壮大我县的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以发展外源型经济为着力点。要破除“当前资源”论,牢固树立“开放兴县”的观念。跳出现有资源的圈子,把我县的工业融入到全州、全疆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去定位、去发展,寻找市场空白点,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形成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协调发展的格局。对于我县没有的资源,也要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路,创造优越条件,想方设法让企业来博湖投资建厂,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外地没有或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市场和原料在外)的企业,如环联电线电缆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今后,能否再引进一些这方面的企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很好的思考一下。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找准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就要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和措施,加快发展步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在影响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大局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突破。我们有很多资源,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只有敞开县门,对外开放,拿最好的资源来换取资金,我县的经济才能活起来。实现工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工业项目落户博湖。因此,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项全局性、牵动性的工作来抓。结合博湖实际,首先要做好工业项目,通过项目来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民间资金。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关键是有没有好的项目。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集中力量,想方设法充实项目库,精选一批成本低、风险小、回报率高的特色工业项目。对于我们自己可以做的项目,要组织人员精心编制,对自己做不了的项目,要多渠道开展项目推介,运用市场化手段,请专家来做。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为什么我县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关键就是没有一个专门的班子来研究项目、包装项目、推介项目。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招商引资的长效机制和常设机构,把招商引资这项工作促起来。
二是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取得突破。招商引资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就是阵地、就是机遇、就是生产力,优化投资环境就是巩固阵地、抢抓机遇,发展生产力。我县在地缘和土地资源方面,与外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焉耆与和静有铁路优势,焉耆与和硕有高速公路的优势,而和硕与和静有大量土地(戈壁滩)优势,运输成本和投资成本都比我县低,我们只有营造比外县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良的环境,在同等条件下,才能吸引客商到博湖投资。因此,全县上下,从各级领导到一般干部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经济环境,牢固树立为外商、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把为企业、为客商服务作为职能工作的硬指标、硬任务来完成,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来完成,尽量为到博湖的投资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要努力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利商品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这种不良的政务环境非常可怕,我们绝不允许它在博湖存在。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优化,努力做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为客商服务,让客商感到,博湖的各级政府就是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遵守规则的政府、讲究效率和诚信的政府。要全面落实公开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全面推行“一站式”、“保姆式”和“直通车”服务,把博湖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环境洼地”、快捷高效的“服务高地”、聚才引凤的“风水宝地”。
三是在拓宽融资渠道上取得突破。目前,我县企业还是以“输血”式为主进行自我发展,远未达到自身“造血”的功能,对金融部门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另外,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个别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拖欠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失去了贷款的信心。这就导致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两种现象并存,在这个问题上,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解决。作为金融部门要更新观念,积极争取上级银行的支持,灵活执行贷款政策,把握好资金投向,不但对经济实力强的大企业放贷,对经济效益好、信誉高、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也要敢于放贷,特别是对好的投资项目,要善于放贷,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促使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还要做好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并充分发挥西海担保公司的作用,提高担保能力,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帮助和支持,逐步建立健全资金担保、产品开发、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等具有综合功能的服务体系,为我县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不断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和守信企业。良好的信誉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的重要保证。县域企业应视诚信为生命,讲信用、守合同,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以积极还本付息的实际行动争当银行优质客户,形成企业与银行互信互利的关系,从而为自身发展,也为县域经济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和发展机遇。
四是在政策创新上取得突破。要破除“政策僵化”论,牢固树立“发展是最大政策”的观念。现在个别部门始终没有跳出部门利益的小圈子,外地企业来投资建厂,凡与部门利益相关的,不是推脱不办,就是强调国家这个政策那个法规。现在,大家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发展,而不是阻碍发展,因此,决不能把政策当作枯燥的本本和僵化的教条,去束缚生动鲜活的实践。要认真结合我县实际,深入研究政策,善于用活政策,敢于发展政策,即使政策没有规定可以干,但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干,我们就可以干。
五是在建立激励机制上取得突破。招商引资、项目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民工程。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干部群众中蕴藏着大量的招商信息和巨大的招商力量,我们要尽力把这些招商热情充分激发出来,组织懂业务、懂政策的精兵强将挖资源、找客商、寻项目。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作责任制及激励机制》,明确规定对积极引进工业企业成绩显著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实行重奖,建立这么一个激励机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县内县外的力量参与工业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激发大家招商引资、开发项目的热情,营造一个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会后,办公室要根据大家讨论的情况,对这个激励机制进行修改完善,尽快下发。
关键词:工业;服务业;认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1.012
1影响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认识误区
1.1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认识误区
近十几年来,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一直是政府关注的指标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参数,但不少地方对此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三产占比超过二产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关于去工业化的建议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判断不断出现,不少地方投入大量资源发展服务业而轻视工业。
实际上,先行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演进需要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自由的要素流动体制、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等制度安排,产业结构向高级方向演进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仅简单照搬“经验”规律的相关数据,靠行政手段推动产业发展,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1.2对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认识误区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达到70%以上,制造业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几,一些学者将我国产业结构与之机械地进行对比,认为我国工业占比过高。实际上各大国崛起之初无不以工业立国,鼎盛时期英国工业占全球的45%,当前美国服务业雄踞全球之首,制造业为全球前三。
虽然西方国家目前工业占比低,大量传统产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绝不能忽略其对工业及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掌控“微笑曲线”两端,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回归制造业,迅速实现制造业产业链“高端重建”,便是最好例证。
2陕西工业经济发展的不足
陕西是全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经过“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建设,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016年工业增加值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从全国来看,陕西制造业整体实力仍然不强,在新常态大背景下,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1)工业企业数量少,尤其是创新型企业较为缺乏,支撑工业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微观基础薄弱。2015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3家,少于安徽的17240家、重庆的6608家,在全国排名19位,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41%,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951家,不及广东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的10%;工业增加值7344.62亿元,低于内蒙古的7739.18亿元、安徽的9264.82亿元;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在全国排名16位,占全国比重为2.18%;平均用工人数占全国用工平均总人数的1.8%。今年上半年,新进规上企业73户,仅完成年度计划的14.6%。
(2)工业增加值占比和增速低,占比下降过早、增速降幅过快。陕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2年达到最高点47.4%即开始下降,而东部发达省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才开始下降。从相同时点来看,2016年陕西工业占比为39.1%,浙江、山东工业占比分别为38.7%、39.8%,与陕西相当,但两省当年人均GDP分别为83538元和67706元,均远高于陕西的50530元,广东佛山人均GDP已达到10万元,工业占比仍高达60%多。从相同收入水平看,浙江、广东、山东分别在2010年、2011年、2012年與陕西2016年人均GDP水平相当,三省工业占比分别为45.8%、47%、45.6%,远高于陕西的39.1%,与陕西GDP总量较为接近的内蒙古,2016年人均GDP为74069元,工业占比为41.6%,两者均高于陕西。从工业增速变化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2年最高点16.6%下降到2016年的6.9%,排名从全国第1名下降至第16名,增速降幅大、下降快,而江苏从最高点16%下降至2016年的7.7%用了6年时间,而且目前增速仍高于陕西。
(3)产业竞争力不强、集群化程度不高,高端消费品供给较为缺乏。“十二五”期间陕西重工业比重保持在78%以上,而新支柱产业尚未成为主要支撑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为10.7%,集群化程度滞后,工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煤油汽等能源化工产品,水泥、平板玻璃、钢材等初级建材产品,以及卷烟、啤酒、机床、汽车等少部分成熟产品,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能力短缺。消费品工业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品牌企业和拳头产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河、海燕、华山、蝴蝶、双鸥等品牌基本消失。轻工业的缓慢发展阻碍了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进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和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4)投资结构不合理,所使用要素种类以中低端为主。当前,陕西经济属于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但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和基础设施领域,以央企和省属企业为主,对资源环境等依赖性较强,产业投资分散、重复布局问题突出,2016年陕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23.3%,而江苏、浙江分别为32.6%、34.7%,这种模式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逐年下降,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投资效果系数为0.10,陕西为0.05,而深圳则高达0.49。与东部省份以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驱动的经济体系相比较,陕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5)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利用率、转化率不高。陕西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大部分以军工领域为主,由于军民融合较差、体制机制不活,导致对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贡献有限。众多高校研究成果由于未能和市场需求较好对接,产业化拓展效果不佳。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少,创新成果转化率急需提升,2015年陕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比重为47.67%,低于全国29.7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在全国排名18位,新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的0.69%。
(6)缺乏推进现代工业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我省针对工业发展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缺乏系统配套服务的理念,尤其是在新动能培育方面,仍然局限于发展传统产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手段,各类政策难以形成叠加效应和倍增效应。一个很明显的方面就是金融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不强。2016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4%,落后于全国的7.38%、重庆的8.6%、四川的6.9%,银行、证券、保险业总资产在全国占比分别为2.26%,0.76%和1.22%,均低于于同期GDP的全国占比2.78%。
3促进陕西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1)要正确认识陕西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开篇就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可以说,工业化是一个地区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和发动机,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富民强市等更是无从谈起。目前,陕西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提法为时尚早。未来一个时期,陕西工业发展面临东部发达省份高端供应链和中西部中低端供应链的双重挤压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在做大规模、结构调整、布局优化、自主创新、品牌提升等方面统筹兼顾、强势推进,为全省追赶超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强大、富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
(2)要以系统性思维、全球性视角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一是在全国产业链及全球产业体系中找准定位。加快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产能合作,抛弃一味贪图大而全的观念,围绕提升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明确产业链的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着力搞好产业链关键项目建设。二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在生物医药、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率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争抢全球战略制高点。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区域布局,在合理的地域范围内,以粮食、果蔬、茶叶等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加工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3)要注重产业配套和分工协作,实现集群发展和共同壮大。一是构建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打造产业集群内部关联性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等一体的产业发展生态圈,形成大型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群体,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共同发展壮大。二是强化市区间和区域间分工协作。加快市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网络的建立,将产业网络由西安向陕南、陕北辐射,整合目前较为分散的科技资源和企业,统一规划发展大的产业集群。三是建立内生型、民营国企较好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通过推进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分工协作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4)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消费品面向终端消费者,对于整个地区的工业基础形象、经济活跃度、城市知名度、市民荣誉感大有益处,对陕西来讲,急需通过推动消费品工业树立工业品牌新形象。一是更加注重需求引领。把市场需求作为拉动工业尤其是消费品工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制造,培育和带动新消费、新业态发展。二是加强市场开拓和产品促销。以东部发达地区和丝路沿带地区为重点,以会展营销、网络销售等为主要方式,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加强省内产品品牌培育、宣传和推广,促进产品销售。
(5)依靠创新驱动和工业新动能,构建工业经济量质跨越式发展的微观基础。一是加强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驱动战略,加快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为工业发展注入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培育瞪羚企业。把培育“瞪羚企业”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在政策、资本、人才等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让“瞪羚企业”支撑工业经济在总量上实现跳跃式增长。
(6)创新和规范社会资本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发展财团经济。鼓励民营企业组成“财团法人”,给予政策优惠和信贷支持,支持其动员和集约民间资本,理性投向产业投资,以适应现代工业尤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大、起点高的实际。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发挥好中省工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建立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的一整套简便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在“新三板”、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孵化。
作者:杨健
参考文献
[1]赵昌文,朱鸿鸣.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陈功.用“财团经济”来推动中国經济增长[J].战略观察,2015,(10).
一、通过实施城乡电网改造,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
“十五”以前我县电力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电力建设滞后问题,“十五”以来,县供电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抓住国家实施大规模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有利契机,从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入手,着力提高供电保障能力,突出抓了电力增容和电网改造,突现了电力建设的超前发展。
城乡电网改造成绩突显。从1999年第一期农网改造开始到2003年,我县电力建设投资总计达5029.6万元。先后完成了农网一、二期工程,农村电网结构更加坚实,供电能力显著增强。10kv线路由原来的9条368公里增加到14条481公里;35kv以上线路由2条105.5公里调整到3条80.8公里;110kv变电所由原来的1座增加到现在的2座;35kv变电所由原来的1座增加到现在的2座。电力设备,供电容量由5000kva增加到10500kva,增长了一倍多,是2004年全县用电高峰期最高负荷的1.3倍,是目前状况下全县工农业用电量最高负荷的3.5倍。从2004年开始的投资总额为630万元县城网改造工程也全面启动,截止2004年底,累计完成投资411.8万元,占县城网工程总投资的65.2%。县城网建改10kv线路4.87公里,建改配电台区33个,改造户数760户。目前全县乡、村通电率均达100%。
供电量增长势头良好。尽管全国整体供电形势非常紧张,但由于我们千方百计多方面争取供电指标,全县供电量仍然保持了年均7.51%的增长速度,一期农网改造前的1998年,全县完成供电量仅为2000万千瓦时,2004年增至3148万千瓦时,比改造前增长了57.9%。通过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飞速发展,电网结构日趋完善,供电能力显著增强,电能质量明显好转,基本满足了石台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二、继续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突破当好先行官。
通过近几年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虽然我县网架得到巩固,供电能力、质量和可靠性得到提高,但是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35kv利源变电所单电源供电,供电可靠性差,只要有一处故障,便造成全所停电。二是35kv变电所布点少,10kv网架结构不合理。部分供电区域35kv变电所没有延伸到负荷中心,造成10kv线路送电距离长,电网运行经济性、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都很差,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变电所主变容量小,负荷增长空间有限。由于经济快迅发展,社会对用电需求不断增加,负荷不断增加,特别是夏季高峰,主变容量显小,为负荷增长留下空间小。四是县城配电网布局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几年,随着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视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对电力的需求、电能质量和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县目前城区配电网结构和布局相对城市发展步伐而言进展缓慢,特别是在夏、冬季用电高峰,线路、变压器过载等故障频发。五是我县电力通信系统和电网调度自动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电网的发展。县调与各变电站通信仍然单一的市话进行联系,无法对电网进行适时监控和保证电网安全、经济、优质、可靠运行。
为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以满足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继续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要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合理的思路,提前做好我县电网“十一五”规划。一是立足于我县电网现状,以“十五”电网规划为基础,结合农村电网发展的新特点,注重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编写好石台县35kv网架。二是电网规划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满足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根本目标,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快工业园区电力线路架设,保证工业园区尽快投入建设,同时做好掘珠和茶厂工业园区电网规划改造,以满足用电高峰季节对电力的需求,提高供电可靠性。四是调整城关配电台区变压器的分布,更换部分容量小的配变和截面小低压干线,逐步解决部分台区供电瓶颈问题,提高城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五是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加快电力通信系统和电网调度自动化建设,充分发挥变电所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提高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水平。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供电环境,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速做好服务。
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生态系统;工业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引言
我国在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在全球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压力下,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又一次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面。我国必须加强对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思想基础是工业生态学。工业生态学的核心是工业生态系统理论。工业生态系统理论奠定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客观基础,保证了人类经济行为符合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指明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
二、工业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工业布局如果是符合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原理,符合正常运行、协调发展的规律,科学、合理,就会促使企业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二)经济效益
首先,有利于企业减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违法成本;其次,有利于企业的分工协作;再次,有利于加快生产及销售过程;最后,有利于促进工业生态经济园区所在地的其他产业发展。
(三)生态效益
本文所说的生态效益,主要指的是合理工业布局下,企业在做好生产活动、销售活动等经营业务的同时,对周边生态和人文环境形成的拉动效应和影响程度。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工业生态经济产业园区中积极推进工业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合理的工业布局,将有利于促进工业生态经济中的实体实现良性互动和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理念下实现诸多有利要素的合理组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美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工业企业的生态效益。
所以说在工业生态经济产业园区中积极推进工业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生态效益的提升。
三、目前我国城市工业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过去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重视程度不够,对工业企业布局与城市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普遍缺乏,所以几十年来,我国的绝大部分城市在工业布局上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单纯地从附和工业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出发,几乎所有的基地建设和大规模工矿企业均主要分布在市区或沿路、沿江地带,单纯地遵循相对靠近资源,便于企业生产、运输、通讯和职工生活等基本原则。因而在城市的各个方向、各个部位出现见缝插针式的工业布局,形成企业包围城市的不协调局面也就不足为怪。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工业布局中都存在这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审慎思考。
因此,在城市建设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式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下的工业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当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前提下,对于以城市为依托的工业企业,在建立的同时,又不污染生态环境,兼顾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辩证、协调和统一发展。并使之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从而形成结构合理、清洁高效的工业生态经济系统。
四、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工业生态经济建设建议
(一)政府管理部门
一是要坚持工业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提高政府政策决策者的生态意识,转变观念,全面加强协调引导,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创建工业生态经济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找准政府定位。
二是要从生态意识的角度深入剖析工业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为改造系统的良性循环,坚持可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质量,有力地实施相关的生态经济发展策略和措施,强化政府环境监督管理职能。
(二)产业发展方面
一方面是要特别注意强化每个企业单位在坚持工业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下积极进行清洁生产工作,努力构建科技创新型企业,尽力打造工业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物流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在实施统一的工业生态产业结构和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城市核心竞争力,有力整合城市经济的众多产业强势部门,大力壮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做强城市工业生态经济园区。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周边城镇为纽带,合理构建工业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
(三)城市经济社会整体的循环体系优化构建
一方面是编制工业生态经济模式建设规划,逐步推进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理想的区域环境发展战略;形成节省能源的公路、铁路等交通体系网络,改变现在的生态和经济两大系统不相协调、相互抑制的局面,同时要严格环保执法,达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是坚持工业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清醒认识自身与生存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实现“资源循环式”增长。
(四)推行清洁生产,创建绿色企业
工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是绿色企业。绿色企业比一般企业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较少的物耗、能耗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并能使在一般企业中被排出厂外的废弃物和余热等得到回收利用,可大大提高企业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率。所以,创建绿色企业是构建工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构建工业生态系统首先要求创建绿色企业。创建绿色企业的最基本的途径是推行无废、无害、无污染的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工业生产全过程以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采取污染预防的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