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第1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点在于加快有效发展。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增长=发展”的评价标准在金融领域大行其道,商业银行存在强烈的总量偏好,片面追求上速度、上规模,过分强调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增长速度,走的是一条“重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其结果是我们在为某些总量指标的快速增长而陶醉和欣喜时,亦不得不接受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后果。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必须把加快有效发展作为出发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克服“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策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套马车”并驾齐驱。一是把握好“进”和“退”的关系,改善资产业务质量。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在“进”的问题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年在充分调研和信息归集的基础上,提出年度信贷资产调整优化计划,明确指标比率控制要求,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优化的行业导向意见,明确区分鼓励类行业、审慎类行业、限制类行业和禁止类行业,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措施。另外,在进行资产营销时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大客户并不等于好客户;上市公司并非都是优质客户;有抵押的项目并非没有风险。在“退”的问题上,深刻汲取产生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并制定落实退出策略,对信贷资产存量中那些夕阳行业和前景暗淡的企业,应根据行业分析结果,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确定拟压缩、淘汰的客户名单,根据名单逐个制订主动压缩退出计划,定项目、定金额、定时间、定责任人、定措施,在确保风险不扩大的前提下,寻求有利时机对这部分项目进行主动性的压缩退出。二是处理好“被动”和“主动”的关系,优化负债业务结构。在商业银行的各项负债中,存款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被动型负债,也是负债总量平衡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结构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表现在高成本的定期储蓄占比居高不下,低成本的对公存款却一直是弱项;本币存款规模扩张较快,而外币存款却一直“发育不良”;负债业务的发展与资产业务的发展失衡,资产负债比例很不协调,存贷比不能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同时,在负债业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息揽存和月末、季末、年末搞突击,冲时点,拉临时存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效益的正常实现。基于此,要实现负债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通过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开办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业务等方式,扩大存款来源、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使负债和相应的资产相匹配。三是解决好“新业务”和“老产品”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范围狭窄,发展不均衡,利润贡献率低,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差距十分巨大。

“在收入构成上,目前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11%,中间业务占比6%左右,而国外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达到70-80%。”②加快中间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把中间业务摆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效益为目标,彻底摒弃不计成本盲目拓展那些低效、无效的中间业务的错误做法。一方面对现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对那些低效益、工作量大、消耗资源多的“老产品”要及时取消、停办或加以必要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深入研究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细分客户市场,确定合理价格,大力拓展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业务”,着力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和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重。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基本点在于强化风险管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自其产生之日,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把握风险的客观规律,强化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正确运用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最为缺乏的不在金融资源方面,而是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这个环节上,风险管理理念、体制、制度、技术和人员等多方面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须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二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是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包括不同业务、品种和地区的差别化管理。四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五是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在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

第2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68-02

1 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 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 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 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 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 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 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 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 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 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 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 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第3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 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 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

1.2 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 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第4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1.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理论组成,其中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是自组织理论的核心部分。且自组织理论早先被广泛的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近年来才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并起到了强烈的反响。自组织理论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有序状态,便于更好地发挥自组织理论的现有价值。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作用于系统的外部力量并不能直接对系统的行为产生作用,而是作为一种诱因,因此自组织理论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理论体系,且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所以通过自组织理论可以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构成。

2.1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核心力量。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及其对自组织系统的影响等问题,例如对城市、生命等课题的研究,所以,耗散结构理论适用于城市商业银行系统的管理。简单地说,耗散结构理论必须要在远离平衡态、系统的开放性、以及系统内不同要素间存在非线性机制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因此耗散结构在极不平衡的银行系统和分散严重的子系统中可以得到较好的应用。

2.2协同学。

协同学主要是研究各系统中的协同机制,类似于银行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虽然相互竞争,但也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因此通过协同学原理可以加强对波动变化的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任何系统处在由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跃迁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独立关系和协同关系就会发生微弱的变化,并且任何一个微弱的涨势都会对整个系统的平衡造成威胁。因此协同学原理的主要目的可以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从而更好地实现系统内部的均衡发展。

2.3突变论。

突变论是建立在稳定性理论的基础上的,并且业内专业人士认为突变论是由一种稳定态经过不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跃迁的过程。因此突变论通常是通过函数和参数值的变化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且突变论原理认为即便是同一过程对应于同一控制因素的临界值,在突变的过程中仍会产生不同的突变结果。因此突变论应用到城市商业银行管理中,可以有效地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等银行子系统进行全面的参数分析,从而有效地提高银行的稳定发展。

二、引入自组织理论对城市商业银行问题的探讨

随着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断地促进了城市银行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不稳定的市场经济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总融资在银行金融结构总资产中的所占比例确是十分有限的。且国有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地进行改革,并推出新的管理方式,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变得微不足道,从而失去竞争能力。因此在面对严峻的市场压力和经济压力下,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有针对性的调整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才能为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1.引入自组织理论的必要性。

银行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众多的子系统之一,必须要保证其基本的发展规律,才能促进整个银行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受到农村信用社、股份制银行等其他子系统的影响,不断的降低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所以引入自组织理论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人事制度改革,从而有效地对银行内部的管理秩序进行科学化调整。并且通过自组织理论可以结合整个银行系统的发展状况,对商业银行的现有发展和未来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通过慢变量支配原则,还需要对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考核,并对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股权结构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实现股权制度下银行系统的有序化进程。

2.银行系统开放过程中的负熵流作用。

负熵流作用主要是在银行系统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出现的,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趋向非常明显,从而加速了银行的对外开放速度。造成外资纷纷注入商业银行,且与其他银行相比商业银行的外资注入比例明显较大。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银行在进行资金注入的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的管理流程,从而实现了与先进技术和理论的对接。且正是在信息的交换过程中,有大量的负熵流流入城商行,才有效地改变了商业银行不合理的股权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高效的非线性作用机制,是商业银行从原有的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变。因此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必要条件,所以只有加强自组织理论的应用,才能为城市商业银行谋取更多的开放契机。

3.系统内非平衡与不均匀涨落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受自身的管理模式影响,还受地域和环境的影响。因为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和偏远落后地区的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的即便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一致也会形成较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会导致商业银行系统内的不平衡性、非均匀性出现偏离正常值的涨落现象,因此必须要通过自组织理论体系的维护,才能矫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并调整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便于更好的帮助商业银行及时的掌握外界的信息。总的来说,引入自组织理论是一个有利有弊的过程,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抓住自组织理论的有利价值,并进行完善和改进并将商业银行内部的非平衡与不均匀的涨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才能使整个系统实现由低级向高级过度。

三、结语

第5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关键词:经营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对策

前言:

对于中国银行而言,外资银行竞争会有很大的压力,我国发展新兴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对于中国银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的逐步适应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还比较落后,不能够结合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1]。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从定位上来看,长远发展战略比较欠缺,分业经营是当前商业银行主要运用的经营制度,银行与保险和证券机构在利益上,都具有竞争和冲突。商业银行与同行业之间合作氛围也欠缺,在很大程度上,使合作的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金融的创新产品相对比较少[2]。公司内部之间需要进行协调和沟通,才能够使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得更快,但是,没有很高的整合力度,集团在管理上也比较松散。从当前来看,利用借贷将利息收入获得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这样会增加投资业务的比重,银行经营的结构也比较传统。集团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内部合作松散,都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193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都变得比较萧条,金融行业经营上的不规范,加大了银行面对金融的风险,从当前来看,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系统还比较滞后,对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非常不利[3]。降低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必须要将抗风险能力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健全的法律依据比较欠缺,存在比较大的法律漏洞,商业银行的内部,虽然将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定了,但是,在选择和组建银行混业的经营模式上,交易和实施公司业务和管理上,以及监管方面专门的法律规范也比较缺乏。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风险挑战非常大,从而使经营风险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内部竞争力比较薄弱,绩效考核的机制也不科学,过分地强调将经营成本利用资金管理和客户关系统管理以及全面服务来进行降低,从而使资金使用的效率得以提升[4]。这种做法将银行潜在的综合性和资源价值的服务技能忽略了。从当前来看,金融方面在监督的成效上比较低,经营管理模式在交叉业务的监督上不到位。监管部门没有明晰的责任界限,浪费了监管资源,造成商业银行金融上的风险,从而使混业经营管理等产生了不稳定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银行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司基础管理薄弱,内控机制不健全,治理也不完善,无论是控制能力,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提升,基层网点和分支机构也需要深入地进行改革,必须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其一,经济全球化正在进行深入地发展,与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金融创新更新很快,致使不确定的因素快速地增多,从而导致金融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完善的重要阶段,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容易增加,同时,金融法制建设虽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但是还未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在刚刚起步。将商业化银行进行有效地改革,既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又具有长期性,商业化如果想要形成现代化的大银行,必须要具备内控严密、资本充足、服务优质、运营安全、效益良好、服务优质以及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都强,这就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5]。因此,在如今的金融法律的框架下,因为法律规定金融资本必须要与产业资本相融合,商业银行也想将自身产业的支柱建立起来,但是,却一直很难如愿,就是因为这些银行从资本形态上,没能够将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获得,商业银行发展必须经历阶段的金融资本省略了。

(二)主观原因分析

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才能够将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同时,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主要来源就是精细分工专业化,是最重要的,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将银行运行的效率提升,才能够提升竞争力,但是,却没有注重提升效率的同时,必须将专业化的精细分工与新技术运用的依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反而只是徘徊在放与收之间;将有效内控机制建立,才能够提升银行竞争力,而却没有注重在业务流程和精细分工的内控要求的计算机化基础上,建立现代的内控,反而只是将制度不断地增加,以及对员工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不断地提升,甚至对于员工8小时以外的言行进行全面的控制,都归到严厉处罚当中,作为主要的内控诉求[6]。所以,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良好的初衷,因为认识上过于肤浅和管理构架上的一些缺陷,将依靠人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改变了。

三、建立科学经营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改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对策

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行推动的必须要求,就是将金融体制进行有效地改革,商业银行必须要改革各分支机构的管理,从而将内部核心的竞争力得以提升[7]。将应对的金融风险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并且将合理的考核制度制定出来,将改革人力资源进行加强,做到“以人为本”,对于组织内部机构进行优化,高质量的人才不断引进。将更多培训的机会提供给员工,员工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使激烈机制形成。对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和同行的联系和沟通必须要加强,对金融内外部的信息应该及时地进行了解和掌握,需要有前瞻性的风险意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内部设置以及金融产品,将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地进行提升。商业银行为了将融资的渠道增加,可以将工业资本引进,企业管理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将经营重心把握好[8]。这种方式能够使银行将金融的支持有效地获得,同时,还能够将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从而使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将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充分地进行应用,对于控制银行内部得以加强,从而使更加快捷的信息共享速度得以实现,经营成本降低,致使管理更加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化,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针对于企业的内部来说,必须要对高层领导职能进行明确地规定,同时,外部监督部门,也应该将责任界限进行明晰[9]。

(二)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

按照商业银行历史发展规律,应该将工业的资本引进,从而成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将产业取得的有力支柱。从当前来看,将工业资本进行引进,对我国的金融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创新。通过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行有机地融合,其一,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的纽带,能够将产业支撑比较顺利地获得,按照资本的构成将不同的产业支柱形成,然后,使银行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重点和精力银行有条件从生存确保,转到新的科学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上来,同时,商业银行借此还可以将行业专才当前存在的严重不足进行解决,对因为行业变化所造成的风险缺乏的掌控能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将自身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进行了提升;其二,有效利用资本整合,产业资本既能够将金融基础更有力的支撑有效地获得,又能够很大程度地将金融服务条件得以改善,从而使资金使用效能得以提高。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优势进行互补,致使整个金融和经济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地提升[10]。银行与产业这种资本的整合,一些弊端也会产生。例如,介入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所做出的非专业化决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业务关系过于紧密可能造成风险很难控制;银行决策层对银行专业经验支撑很难得到等。但是,首先,改革举措只要有利,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都是再所难免的;其次,在国际上,这种资本的整合曾经有过广泛的经验,借鉴是完全可以的,可以利用法规法律界定以及制约监管的方式进行有效地控制;最后,引进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根据监管的要求,将专业团队进行聘用,专业经营商业争行,并不会受到影响,产生妨碍。总而言之,将利弊进行权衡,只是将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的阶段跳过去,来将现有的商业银行进行改造的做法,会遇到很多很大的问题。所以,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11]。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我商业银行管理模式而言,有一个新的且明确的改造认识以后,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就能够将清晰的战略管理框架建立起来,同时,将银行各项业务的岗位分工和流程进行重新构建,在规模比较大的计算机系统上,将经营管理的各项要求进行有效地建立,然后整个银。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建,就可以水到汇成。

参考文献:

[1]赵栓文,刘青.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04):19-22+45.

[2]钟倩.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李婧.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模式发展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4]黄卫琼.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

[5]王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267.

[6]韦媚.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陆铭.商业银行条线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5.

[8]马棪.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D].河北大学,2014.

[9]姚晓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第6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策略

个人理财(Financial Planning)是指由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顾客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顾客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财产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施行的过程。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理财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一、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以理财业务为核心的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一方面在于银行业务转型所带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财时代,富裕居民以及高端富有人群扩大的同时,理财需求与理念得以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外在推动力。内外双重推力,成就了中国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个人理财业务始于90年代中期。近年来,随着外资银行开始介入我国境内个人理财市场,个人理财业务越来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成为其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业务缺乏特色,同质性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有几十种,但其中的多数产品都只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稍作改进,如为客户代缴各项费用,定期提供国内外经济形势及金融政策、股市行情等信息,做出“理财建议书”等,而不是按市场细分设置服务内容,使得各家银行在产品种类、结构和服务功能上趋同。这种无差异性竞争不能满足广大客户和金融市场的需要,也不能促进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银行侧重于推销银行现有产品,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服务中对客户细分策略、量体裁及的产品设计方面做得还不够。有的银行,它对个人客户仅根据其综合金融资产余额来进行划分,并没有将客户的职业、年龄、性格、金融产品需求考虑其中。这样设计出来的理财产品自然缺乏个性、不具吸引力。

    3、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不完善。国外银行只要个人告诉其财产状况、预期目标和风险能力,就能量身定制理财方案,并操作。而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只是在储蓄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展,把存贷资产组合起来,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保值、增值,或者对购买国债、基金提供简单的咨询和建议,至于综合理财、证券买卖等事项,很多还得由客户自己操作。这事实上是一种技术服务,而不是智能服务,从而导致个人理财产品一是档次低,只停留在服务式理财阶段,缺乏智能化高档次理财产品,二是理财产品结构不合理,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服务需求。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如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所占比例很低。

    4、缺乏专业的理财人才。近年来,随着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加快了理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由于理财涉及到税收、财务、会计、法律、投资、银行、保险等各方面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没有全面及规范的财务分析能力及金融专业知识,很难确保质量。

三、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策略及建议

1、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2、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3、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分层次服务是指针对不同顾客的金融需求,结合他们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为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有区别的服务,它有利于个人金融业务的开拓和银行收益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的优质客户层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现在已经涌现出很大的一批人,他们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有较先进的理财理念,对资产安全的保值、增值有着尤为迫切的需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客户评价标准,采取分级别服务的形式,不同等级的客户由相应级别的理财机构和理财师提供服务,由他们根据不同客户的偏好和需要,进行最有成效的营销。

 4、建立网上理财平台。网上理财平台是基于网络银行的全能型理财业务平台。网络银行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现在的网络银行不仅能提供储蓄、贷款和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还可以开展投资、保险、咨询等全方位金融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如果能在现有的网络银行的基础上拓宽业务范围,增加金融品种,整合证券、基金、外汇、国债、保险等个人理财业务,就能搭建一个全能型的理财业务平台。这样的平台不仅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能面向更广的客户群体,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第7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策略

    一、引言

    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依靠私人银行跟进市场,并需要银行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议或财务规划。一些则采用全权委托的方式,请私人银行代管他们的资产。

    专业投资者由于自身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并不需要复杂的投资产品,但需要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参与型,依靠良好的投资建议,需要客户经理主动识别好的投资机会。

    私人银行不仅需要强调“量身定制”和激发客户参与积极性,而且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私人银行顾问与专家团队,构建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开展差异化营销,才能为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搭建境外私人管理平台[OL].caijing.com.cn/2011-04-20/110697592.html.

    [2]郑芳.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中资私人银行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

第8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关键词:小微型企业;融资问题;普惠金融;利率市场化

一、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从小微型企业的自身角度出发。实力小,规模弱,没有市场竞争力。因为对于微小型企业而言本身资金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无论是产品的外观还是产品的质量监管,或者从企业自身的管理角度,都远远不如大型企业。销售到市场上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宁愿多掏腰包,也不愿买一个自己信不过的产品。

(二)从金融机构角度出发

1、中小企业自身经营模式与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的矛盾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所以鉴于自身的利益,商业银行会有选择性的贷款给客户。

2、金融机构风险激励机制存在误区。一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 银行信贷审批权的上交, 基本形成以二级分行为主体的信贷决策结构, 城市商业银行的支行不能独立放贷, 农村信用社信贷决策权集中于联社, 弱化了基层行的经营自。

3、 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方法的不适用性。中小企业的贷款具有需求急、频率高、金额相对较小的特点, 且缺乏必要的贷款担保, 企业在资产规模和经营利润双低的条件下, 很难达到相关信用等级评定的要求。

(三)从国家政府政策角度出发。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小微型企业的地位, 维护小微型企业的合法权益, 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是世界各国支持和保护小微型企业比较通行的做法。我们需要制定一些适合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明确小微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鼓励和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为小微型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融资环境。

二、如何利用“普惠金融”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小微型企业自身的改革

1、 小微型企业应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模式。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 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 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 提高企业信用度, 为融资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小企业应完善企业经济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实施战略管理, 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 重长远利益, 轻短期利益;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把小产品做成特色品牌, 提高企业科技水平,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决策水平。

2、利用企业关联策略进行信息传递。中小企业利用其价值链和供应链, 通过上下游企业互相帮助、信息共享和提供自由度来发展与长期客户之间的关系, 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 不断提高市场对中小企业信息流的认同感, 逐步消除金融机构信贷配给歧视。

3、利用互联网减少信息不对称。小微型企业应以网络为依托, 享受银行财务资金外包业务带来的好处, 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监控。这样企业不但精简了财务机构, 利用银行的规模优势降低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 而且通过与银行的合作可以使银企关系趋于稳定, 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银行“惜贷”问题。

(二)金融机构的改革

1、商业银行的改革。树立新的融资理念, 拓宽服务领域, 为小微型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积极创新信贷方式, 通过开展保全仓库业、出口退税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 形式多样地为小微型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服务。逐步对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市场进行细分, 积极开展产品创新, 推出各类适合小微型企业需求的贷款品种和金融服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积极探索新的担保方式, 合理提高抵押物折扣率, 以银行信用为保障, 利用保函、商业汇票等承兑方式扶持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同时, 对大型专业市场上的中小商户采取联保、互保等形式给予信贷倾斜。同时, 强化信贷管理, 有效控制经营风险。针对小微型企业产品的市场销路、经营效益、信用等级择优扶持, 并根据企业风险水平、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及市场利率水平等确定贷款金额、期限、利率, 实行差异化服务和利率定价服务。

2、建立健全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特点, 科学制定评级标准。信用等级作为判断贷款信用可信度的标准, 是赢得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信任并获得项目资金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等级必须考虑其贷款规模小、流转快, 周期难以准确测算, 逾期可能性相对较高等特点, 减少各机构对企业报表的过分依赖, 突出实地检查, 随时关注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 重点掌握企业贷款的使用情况, 由权威公正的评估机构采取有别于大企业的标准, 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 并根据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多年的经营状况,以及外界的评价等多方面决定是否贷款融资。要从整个国家的经济调控出发,而不仅仅关注于经营原则。

(三) 政府政策的支持

1、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使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从非政府组织、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农信社等扩展到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普惠金融的生态环境。

2、 健全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小企业促进法》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法规和实施办法, 以便使我国中小企业立法形成一个科学、完备、有序的体系。

三、小微型企业融资的前景

中小微型企业应该稳住心态,做自己最擅长的产品,突出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从追求产品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和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在战略选择上要与战略新兴产业靠拢; 在资源利用上坚持循环、节约;在生产上坚持低排放、高效益; 在产品上坚持绿色、无污染。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纳税及用工等,建立企业信用考核评级档案,信用社全程参与监控,为企业建立经济档案、诚信档案,录入征信系统,全面搭建起综合评价体系,构建良好监督机制,增强政府、信用社对企业情况掌握,规避资金发放风险。

参考文献:

第9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

目前,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发展社区银行,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个性化的社区银行服务;第三,社区银行可以更好地满足在区域经济演化的促进下形成的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第四,发展社区银行,可以扩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满足多样性的有效金融需求,形成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商业银行合理分工,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五,发展社区银行是引导民间金融合理发展的需要;第六,社区银行的建立是我国放松银行管制的突破口。可见,在我国积极而有步骤地发展社区银行是一个必然趋势。具体思路与对策如下:

一、政府的支持――改善中小银行的外部环境

1.放宽银行业市场进入条件,设立灵活的准入门槛,以便利社区银行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是10亿元人民币(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是20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是l亿元人民币,农村合作银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是5000万元人民币。在我国地域差别很大的情况下,固定的资本金限额势必影响社区银行作用的充分发挥。

2.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是社区银行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

第一,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有利于市场获得更多的银行财务与风险状况信息,使得市场有更大余地对影响银行财务状况的发展措施做出反应。

第二,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了董事会责任,有助于确保银行建立识别和管理经营风险的系统,并且保证这一系统随时处于正确运用之中,进而推动董事会更加注重履行职责,促进银行稳健经营。

第三,信息披露制度的确立,消除了监管者与银行的信息独占性,使社会公众更深刻地认识到银行董事和管理者对银行事务的管理负有全部责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将来援助危机银行或补偿存款人损失的压力。

3.建立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环境

建立市场信用体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既为社区银行发展提供了安全经营的环境,也有利于社区银行在公平的环境中发展业务,不再受到信用和清偿力方面的无端猜疑。

首先,政府推行 “失信成本”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失信者得不偿失,从而不敢冒失信的风险。

其次,建立信用记录,为个人和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使诚实守信者受到社会的尊重与信任,不讲信用者受到应有的惩处;建立对信用记录与评估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制定相关制度与法规确保信用记录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必备档案。

最后,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与政府信用有机结合的国民信用体系。

4.推动银行卡联网,完善支付体系

推动银行卡联网,推广使用有 “银联”统一标识的银行卡,提高结算效率,有助于降低社区银行的市场进入成本,促进社区银行业务的开展。

5.建立破产退出机制与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的传统所有制观念根深蒂固,使社会大众偏好于国有商业银行。而服务更加贴近社区、经营机制更加灵活的社区银行却无法得到应有的信任。要真正解决这种信任危机,需要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与适当的存款保险制度,因为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护中小存款者。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战略定位

1.我国社区银行的模式定位

(1)资本结构。社区银行的资本结构大体上有三种可能的类型:①股权集中,有绝对控股股东型;②股权高度分散型;③虽没有绝对控股股东,但有多个持股量近似的大股东型。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应该选择第三种类型的资本结构。原因有三:一是能避免社区银行成为某些大股东操纵为其服务的工具,使其更易于接受政府的指导,这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对经营者的监督更为有效,能够减少国有银行曾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使社区银行能够稳健经营,减少风险;三是能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为社区银行的扩大融资提供便利。

(2)公司治理结构。我国社区银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股份制的道路。建立、健全“小而精干”的董事会决策机构和议事程序;建立以董事会的授权为基础、严格的行长负责制;建立对高级管理人员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使社区银行的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3)经营模式。我国社区银行应针对社区企业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区域分布特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注意加强同业合作,以达到优势互补和规模经济的效果;各个地区还可以成立社区银行协会之类的行业自律组织,进行行业管理,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公平竞争。

2.我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

所谓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指社区银行如何根据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在充分考虑自身的规模实力和经营特点的情况下,扬长避短,确定自身的位置和应扮演的角色,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使自己获得更快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大致有以下三种市场定位战略:

(1)差别化战略。差别化战略是指社区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与大型国有银行和国有股份制银行不同。因为社区银行规模较小,本身的资源和经营能力、精力都十分有限,因而不可能在很广泛的范围内都提供最好的服务。因此,必须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将自己的各种资源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上,确定明确的业务发展取向及市场定位,然后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地区化战略。地区化战略是指社区银行立足于本地区,并以此为中心逐渐扩大经营范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社区银行在本地区一般都有着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市场基础,并且具有地方政府背景。

(3)阶段化战略。阶段化战略是指社区银行在发展起步时期,不宜过分追求规模,而应当定位于以当地经济特别是小型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作为主要服务对象,随着自身营业规模、营运资金的不断扩大,再逐渐选取一些中型的企业进行融资,同时大胆开展金融创新,逐步丰富可提供的金融服务形式。

三、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战略选择

1.将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

将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等已有的中小金融机构改造成为社区银行,是间接成立社区银行的可行途径,并且正好与当前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一致,易于被决策层采纳。但这种途径的不利之处是现代企业产权规范化改造难,民间资本由于对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的畏惧而入股的积极性可能不高。

(1)逐步推动对信用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

我国目前可以对合作金融和社区银行的改革同时进行试点。现有的城市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既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社区银行的形式,利用不同金融模式的优势,形成层次鲜明、相互补充的金融组织形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尤其是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存在的时间较长,已经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和业务基础,因此,未来我国社区银行的建立应该首先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加以实现。对于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资本金普遍不足,业务范围被限制得过死,业务开发成本过高,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违法、违规经营严重,盈利能力下降,风险日益增大等问题非常突出。未来可以考虑按照股份制的原则对其进行规范,建立灵活的股权配置机制,从根本上改造和完善股本结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机制,从而为将其进一步改造成社区银行做好准备。

(2)引进民间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为了进一步扩大股权的多元化,促进股权结构的优化,并通过经济利益引导企业和个人股东关心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扩大其在地方的影响力,对于我国已经普遍存在的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先行逐步降低其地方财政股所占的比重,增加企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持股比重。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还可以逐步消除政府办银行、行政干预银行经营运作的弊病,使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能够真正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2.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民营银行的愿望非常强烈。通过这种方式组建的股份制社区银行没有历史包袱,产权清晰,市场定位目标明确。但防范民营企业资本受利益的驱动而过度扩张造成的金融风险,以及防止民营企业股东控制社区银行从而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可能导致监管当局在机构审批时十分谨慎,市场准入较难。

3.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成社区银行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从事资金交易的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比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更高,并且对当地小企业创业的贡献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改变以往只采用“堵”的抑制手段,而辅以“疏”的发展方式,积极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走上正规化、合法化道路,通过组建社区银行将民间闲散资金组织和运营起来,则更符合市场化发展规律。这种发展方式虽然短期内难以实现,但从长远来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