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与变化,引起了研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是以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一一“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的。在国际化浪潮涌向世界每一角落的今天,“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的构建,是21世纪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之一,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探讨,是和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
一、前言
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研究方法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从而形成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被称为“三种神器”的日本型经营方式。自上世纪9o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为“新三种神器”的经营管理方式。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定;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协调了劳资关系,从而保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tqc使质量管理贯彻在生产运营的全过程;ojt使员工掌握了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员工的协作精神;lrp使日本企业在多变复杂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日本型经营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达到系统的和谐性。“和谐”是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
现在,日本正在国际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进行着高速发展,并且向成熟化社会转变。现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方向是由公害、资源浪费型向环境保护型发展;由企业中心型向人间尊重型转换;由企业自我优先向企业的市民性、社会性的重视等方面逐渐过渡。日本经济的崛起,对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日本又存在长达1o年之久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涨等问题。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与变化,引起了研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特别对于中国的学者,更应该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在此,本文以上述若干方面为背景,对建立在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构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对我国的经营管理有所启迪。
二、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的构筑
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组织要素,以消减不确定性对组织的不良影响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在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问题”。“和”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而“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从图l可以看出。“和”与“谐”的并置并不是指“和谐状态的必然出现——比如‘和谐态’出现在角平分线上”(虽然理论允许我们虚构这样一个“极值”),而是“和则”与“谐则”与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浮现的“和谐主题”相互动。在对一个给定时间段落、地域和行业的组织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则”、“谐则”体系内部规则的递进。
现在,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进展,景气和外汇市场的变动因各种规则的缓和,各行业间的进入壁垒逐渐模糊,企业内外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生连续的变化。在2l世纪的今天,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构筑是建立在面向复杂性,围绕日本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现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问题,寻找现代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
近年来,日本企业在组织、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集中表现在:一是实施地域划分制并据此推行地域统括本部制。即将世界划分为数个地域,设立地域统括公司,统一管理本地域公司群的各种事务,拥有如同国内总公司式的权限。例如,索尼、松下电器、京陶等,在欧洲、亚洲、美洲这3个地域,本田技研、旭玻璃等在欧洲、美洲这两个地域分别设立了地域统括公司(总部)。二是各个据点超越国境有机结合。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据点中,进行最佳的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制造零部件,相互供给,组装产品,推行水平分工。例如日本电气在其美国与新加坡的企业间实行半导体的生产的合理分工,而彩色电视的生产则在美国和马来西亚的企业间推行最佳分工。三是确立在当地生根,并设法被该国视同本国企业的思想认识。基于这种初衷,当地日本公司把宣传、新闻活动等作为重要手段,使自己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有意识地以当地社会一员的身份。开展事业活动。
在信息化方面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日本政府对企业信息的宏观管理,包括:①信息政策的制定体现企业利益;②重视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扶持企业的信息要素和信息服务产业;③强调经济信息的长远规划;④重视信息联合开发。第二,综合商社发挥信息职能,包括:①综合商社设立信息中心;②信息中心达到机构健全;③收集信息方式多样灵活。
技术革新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在生产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技术革新在日本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工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日本各汽车公司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车辆的工厂化、高附加价值化。这主要是以研究开发为中心,从发动机运转到车轮部件、空调部件、安全保障部件等新产品和通讯等的研制与开发,使汽车的作用不单纯是运输手段,而且进一步增加舒适性和通讯等新功能,在缩短新车开发周期方面,已初见成效。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创新”是日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也应该是日本企业家的原动力,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应该是“创新”,根据现代日本社会及企业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包含:①以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内含制度创新);②制定企业经营战略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③生产销售均以顾客为中心;④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筑
基于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指导下,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还是要建立在和谐管理中“和则”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所谓“和则”是从“和”的概念派生出来的一套嵌入组织的规则或者说主张。换言之,他们是用来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的专门装置,以调整人际间的共处,人群问的共处,乃至组织问,组织与社会间的共处。“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等”是这些装置的现实对应物。从和的基本约定出发,发展了三个层次的“和”的原则体系。和则一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二提供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三提供组织于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回馈”。
日本型经营和则的建立应该在宏观与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讨,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战略发展中,“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和谐主题的引导下,和则的形成应该是“村”的延续,建立在“地球村”的基础上来分析日本企业的内外环境,寻求结论。现代日本企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①作为全球化企业,如何适应国际经济社会的激烈变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②国际规模的事业再构筑战略的如何展开;③作为多国籍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下企业内国际分工体制如何编制,如何适应激烈变动的国际经济和事业的再构筑:④日本全社会信息化如何与国际信息化接轨;⑤国际信息化人才的如何培养;⑥技术革新的全球化优势互补等问题。根据以上分析与研究,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和则一,提供“地球村~‘村民”在日本企业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心”和“责任感”。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尊重员工的民族文化,传统观念与个性化;②ojt的维持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③年功主义与能力主义、实力主义的相互结合;④人才的多样化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和则二,提供“村民群体”在日本企业集团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国际合作”。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在国际构造的调整中,提升地域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地域性企业文化的提炼和培养,使之成为企业有效的战略资源:③培育国际互补性团队的创造力:④国际性生产运营组织的建立与国际合作战略体制的构筑等方面。
和则三,提供日本企业集团于国际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日本企业集团对可持续的遵从”和“地球村的积极地回馈”。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遵循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力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所突破:②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造福于人类社会:③企业经营应具有迅速的决策与资源的有效利用;④企业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观为经营理念,使顾客从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综合效用等方面。
四、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谐则的构筑
“谐则”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优化。它可以是结构,也可以是过程,流程;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总之,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我们通称之为“优化性”。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我们也提出了3个基本的“谐则”:谐则一是指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比如结构和功能的协调,资产与负债的平衡等):谐则二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比如负债率的安全值域,业务流程的再造);谐则三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比如最短运输路径,最大产出规模)。
通过对日本型经营的宏微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型经营在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大化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是研究日本型经营的误区。日本的经营工学也是支撑日本型经营的基础,日本型生产系统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现代管理学发展的源泉之一。特别是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的建立,为现代工业企业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此,以和则的建立为基础,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以提高日本企业的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即“优化性”为导向,来构思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下谐则的建立。
谐则一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主要包括:①资源的全球化调配、企业内外部生产运营结构和功能的调整:②资本运营体制的构筑,投资渠道和投资区域全球化配置等方面。谐则二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包括:①信息产业、技术革新的投资比例及安全值域:②国际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的再构筑等方面。谐则三是指企业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主要包括:①利用信息技术,全球配送物流系统的构筑:②加快技术革新,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最大产出规模等方面。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校内实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02-03
实践环节是高等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表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系统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学习之外,必须学以致用,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经管类校内实习平台的构建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结合研究与应用现状对经管类大学生校内实习平台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经管类校内实习平台构建的研究述评
付秀华(2010)论述了加强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必要性,不仅要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同时还要注重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多渠道地建立校内实训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施展能力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沙彦飞(2010)把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提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般架构,在衔接实践教学体系与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就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集成提出建议。杨洲(2010)分析了以学校各层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的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以及在学生实习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并对校内实习基地功能拓展进行了探讨。高新等(2007)介绍了如何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校内实习基地,营造一种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在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以便走出校门后立即与市场接轨,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供求矛盾。曹照洁(2010)提出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整合师资队伍,融入企业文化和行业需求的应用性课程,加大校内实训和校外实操力度,采用“平台+专业模块群”的理论教学体系,设置独立运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构建起适应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创新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王天曦(2008)根据实践教育规律,在研究有关国内外实践教学资料和考察各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建设高水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思路和具体方案。
翟艳(2010)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提出:通过实体公司运作形式,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全真模拟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弥补校外实习(实践)不足。程玉桂(2007)、常永胜(2006)、曾青春(2009)等根据现有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并结合学生的需求,提出校内实习模式的思路是“因地制宜,利用校内已有的资源、条件,引入外来项目或企业共同进行”。
麦海娟(2008)在“手工+ERP软件财务会计校内实习”实践的基础上,从我国高校会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实习现状出发,对该实习的总体目标、必要性、实施过程、教学实践及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吴志坤(2007)阐述了加强会计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主要措施。曹健(2009)提出改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构想是,强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树立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的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心从校外移至校内,以解决专业实践对口难的问题。杜驰等(2012)结合财务管理的教学体系及职业能力要求,对现有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基于能力要求的校内实习平台建设构想。
刘春梅(2010)提出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应从培养研究或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通过强化校内实践、改善校外实习、改革毕业论文管理、重视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朱念(2010)分析了国贸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综合、长期实训少和灵活、动态、任务驱动型实训少,实训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基于岗位能力的“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王成林等(2009)提出了新型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化教学平台、搭建综合型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校企联动培养机制和建立“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制度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一些实例说明了具体的构建措施。
李栋梁(2010)针对当前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和当前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几个误区,提出了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几点设想。冯金丽、詹浩勇(2009)认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但一直以来,存在着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薄弱,实践教学监控不严,校内实习内容不合理等问题,对集中实践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建议设置主干课程课内实践环节,提早要求学生准备实习并加强监控,开设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来提高集中实践教学质量。张倩男(2013)结合广东财经大学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教学实践,分析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运作过程和特色,从学生和教师角度探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对校内实践教学的研究非常丰富,有对实践教学整体现状的研究,有对具体学校或某一具体专业的校内实习平台的构建情况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从自身教学的感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有的对国外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借鉴,研究比较丰富。
目前的大部分研究或者只是针对实践教学整体现状进行的理论研究,或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专业的校内实习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或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但是针对一个学科大类(如经管类)跨专业的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构建的研究很少。所以有必要从一个学科大类多专业融合的视角进行了解,找到研究的突破点,构建“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经管类学生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管类校内实习平台构建的发展趋势
1.从实训型实践教学走向实习型实践教学。经管类大学生的校内实践教学目前主要是基于操作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是训练某个专业应用软件包的使用,成为社会上某些软件公司的软件产品的操作使用培训课程。因此,作为校外实地实习的补充,构建一个经管类跨专业的校内综合实习平台,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是一套仿真现代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运行环境的经营模拟学习平台,它以企业经营与管理为主体,建立虚拟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可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亦可进行宏观微观分析,多组织对抗和多人协同模拟经营。通过模拟企业运营,训练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真正实现最大真实化的实习。
2.从理论验证的实践教学模式走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理论验证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的验证”,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很低。基于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侧重的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解决专业理论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其应用范围很广。从目前来看,一些高校建立了其中的一些实验教学系统: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运作模拟系统、运作模拟仿真系统、管理岗位操作模拟系统、EDI模拟系统、会计实验模拟系统。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已涉及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这些软件运行于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化环境。
3.从专业性的实践教学走向综合性的企业经营模拟教学。经管类大学生最终都会走向企业或与企业相关的机构,仅仅了解专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企业运作有着全盘的认识。企业经营模拟教学(Business Simulation)是参与式教学法(Engaged Learning Techniques)的一种,它在教师创设的管理情境和模拟的经济环境下,利用模拟情境或模拟软件,将参与的学生按团队分成若干个竞争企业,通过学生模拟一系列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其方式和过程可以看出,管理模拟教学具有如下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参与性、合作性。
企业经营模拟教学作为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属于美国大学商学院联合会核心会员的382所美国大学中的绝大部分(372所),基本上都引入了商业模拟课程或方法,来辅助提升教学水平。不仅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与财务等课程中广泛使用管理模拟,从事模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而且经常开展全美或地区性的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常见的模拟方法包括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博弈、训练模拟等。
参考文献:
[1]付秀华.高校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7(4).
[2]沙彦飞.工科院校经管类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与资源集成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
[3]杨洲.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
[4]高新,王波,王海英.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习基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
[5]曹照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5).
[6]王天曦,李鸿儒.建设世界一流的实践教育中心-清华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
[7]翟艳.实训公司――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模式的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6).
[8]程玉桂,于锦荣,莫超浩.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校内实习模式的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7,(1).
[9]常永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9(2).
[10]曾青春.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9,(5).
[11]麦海娟,宋新欣.高校“手工+ERP软件财务会计校内实习”实践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
[12]吴志坤.关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1).
[13]曹健.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剖析与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
[14]杜驰,李怡,邓小红.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平台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财会通讯,2012,10.
[15]刘春梅.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9).
[16]朱念.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
[17]王成林,张旭凤,邬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11).
[18]李栋梁.浅谈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J].广西轻工业,2010,(6).
[19]冯金丽,詹浩勇.浅谈金融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优化[J].大众科技,2009,(12).
[20]张倩男.高校经管类专业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实践研究――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关键词:企业转型;会计;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企业转型的内涵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随着投资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力等资源成本的持续升高,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将重心从扩大市场份额转移到提升自身能力上。
所谓企业转型,指的是企业长期的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组织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转变,这是企业打造全新的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继而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促成企业转型的因素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市场需求。这是促进企业转型的内因,也是主要原因。企业生产活动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销售渠道、经营模式甚至售后服务方式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市场需求的变化往往是企业转型的直接诱因。
2.行业环境。这是促进企业转型的主要外因。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决定着企业在本行业的发展计划,进而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管理计划。特别是当企业所处的行业处于衰退期时,企业会被迫转移生产经营战略,实现多元化经营,甚至退出原有行业,转入全新的领域。
3.科技环境。科技进步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机械化生产日渐盛行的前提下,企业的生产形式、组织结构随之发生巨变,进而迎来了运营模式上的改革,这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保持经营优势的必然之举。
之所以强调会计管理职能,是因为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研发人员的培养、劳动力成本的变化、研发费用的提升以及各种投入的变化,这就会引起企业经营成本的变化,因此,积极探讨在企业转型期提升会计管理职能是完善企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升会计管理职能的必要性
会计职能是指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会计所具备的职能,这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财务实际发生业务的复杂化,会计的职能也逐渐融入了新的内容。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没有发生改变,但对会计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促进了企业管理职能的提升。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淘汰了很多手工操作的工作形式,特别在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的前提下,传统的手工录入核算形式已经逐渐被载入会计发展历史中。会计电算化使得信息的查询、录入与传输更加便捷和准确,因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企业绩效结果的审核和监督形式也都脱离了固有的形式,有了质的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视程度。
2.企业管理结构调整对会计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工作必然关系到公司每个部门工作任务的变化,当经营活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后,会计工作的内容与方式必然也会随之变化,由此引发了会计工作重心的转移。虽然收集、加工、整理会计信息依然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职能越来越高的需求了。会计工作必须突破固有的思维,摈弃“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以提升会计管理职能促进企业服务效能的提升,这是企业转型期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3.企业战略决策的转变需要会计管理职能的提升。企业决策者在制定战略的时候需要以详实的财务信息为基础,发挥会计管理职能对市场的调节、促进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协助企业管理部门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从而有助于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
三、如何在企业转型期提升会计管理职能
1.加强预算管理,控制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是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所谓预算管理,指的是企业利用价值在科学有效的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内部营运活动以及经济计划进行规划、控制和管理,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步入“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的轨道,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收支信息系统的目的,同时,也使得预算工作成为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高效完成、顺利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1)以资金预算和成本预算为核心,掌控收入与支出两条线管理。将企业所有收支全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坚决杜绝一切形式的账外资金循环。通过有效的资金收支预算,盘活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
(2)在成本预算上,推实施目标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把指标分解到二级单位,建立二级核算,控制项目开支,对目标成本单位进行逐项检查,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成本控制的绩效,对于超预算的部分,应及时分析,找出解决的对策。
(3)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层级分明地开展会计工作。建立严格的汇报和审核体系,上下级的监督、汇报制度要明确,各部门以总体生产计划为指导,细化部门目标,定期向财务部门呈交资金使用计划与生产经营指标,完善各项会计指标,使预算工作更加细致入微,促进会计管理职能的最大化。
2.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信息化管理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而且要能动的根据资金流入、流出、资产变动状况等各项经济活动及时做出科学的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以便快速做出反映,调整经营策略。
(1)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拓宽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从规范财务手续着手,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程序意识,注重监督与考核,确保财务资料与财务信息渠道的畅通,使会计总体规划细致地体现于各个细节之中,为企业的投、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适应企业转型期的需求。
(2)定期进行清产核资工作,确保会计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规定清产核资的周期,定期对存货、固定资产进行账、卡、物核对与清查,适时降低库存储备资金,加快资金周转率。严格控制项目资金的核算管理工作,从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强化跟踪与监控的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3)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加强进出账管理工作。从宏观上把握会计工作的整体性和实时性,从微观上控制支出与利润两方面的会计工作,及时进行往来款项的账龄分析和收现率分析等工作,尽量减少坏账损失。
3.加强内部控制,培养优秀从业人员。从企业转型或会计管理工作的角度分析,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因为这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有效,进而顺利促成企业转型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结合企业会计工作实际,建立一套科学有效、严格缜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而制度的执行就要以培养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前提。
(1)制定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负责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管理,对于关乎企业经济发展命脉的重要信息,不仅要做好保密工作,更要将管理与传输细节问题落到实处。比如,把握好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重要环节。
(2)权责明确。对于重要的工作岗位,应加强对现金、收支事项,特别是各项会计凭证的核实工作,对于负责电算化系统操作的人员,更应该加强监管,以明确权责。
(3)落实好奖惩措施。在完善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落实好奖惩措施,分级别、分部门地制定好奖惩标准。
(4)及时组织会计人员的培训,促进从业人员经验交流。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会计工作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手工操作,现代会计工作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组织技能培训,促进会计人员的经验交流,以提升企业会计工作者的整体水平。
可以说,企业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实现会计信息化,促进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会计管理职能的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企业转型。近年来,我国会计人员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新时期会计工作的需求。伴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渐完善和规范,会计工作的范畴已经远远超越了投资、金融、法律等领域。因此,会计工作者若想担负企业转型的重任,就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不但要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更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期全面提升会计管理职能,促成其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市分行召开了2004年工作会议,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把风险管理摆在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随着粮食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和深入,今年以来。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已日趋突出,农发行的管理职能和业务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在市分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这个中心,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以总行的规范化管理考核为工作准则,以努力实现提高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和切实防范信贷风险为双重目标,调动资金计划条线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资金计划工作的职能作用,使我行资金计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2004年上半年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04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下一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回顾2004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为进一步做好200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
一、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理论基础
( 一) 方法论基础——系统论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被引入到会计学科研究中, 中外学术界及准则制定机构以此为方法学基础, 深入研究探讨了关于会计定义、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与职能等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系统论的方会计毕业论文法学意义体现在用于区分现象描述的各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类比, 不同事物现象表面存在一定相似性; 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逻辑的相应, 虽然事物现象所包含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不同, 但可能受结构上相同的定律支配; 第三个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解释, 即对存在于个别事例中的条件合理的陈述, 以及由此推出的定律的陈述。系统论可以作为一种分析相似事物或理论的工具, 以建立合理的概念模型, 使一个领域的定律转换为另一个领域的定律, 选择适当的概念模型就能阐述出精确的定律。本文在分析会计问题时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将会计作为一个系统、以整体的观点来分析相关问题, 并采用模型分析法构建相关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
( 二) 会计理论基础———管理活动论20 世纪80 年代初, 我国会计学界在关于会计本质、目标和职能的讨论中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基于对会计双重属性的认识,“会计管理活动论”得以提出, 该理论认为, 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管理活动论从管理职能主体本身来对待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 为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成为我国会计界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提供了指导会计活动的目标, 也提供了会计系统目标的理论基础。本文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在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中, 强调并着重分析会计管理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的监督管理作用, 同时, 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论的启发, 本文所设计的结构模型也力图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有机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重点讨论微观的企业会计系统。
二、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概述
( 一) 会计系统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概念会计系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会计目标, 由所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会计要素, 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的输出, 一是向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本企业财务信息, 二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按企业既定的要求进行控制。在本文构建的会计系统模型中, 更着重强调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通过可行的操作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活动进行会计控制。会计系统结构是会计系统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是为了实现对会计系统的认识和利用, 通过会计系统内部结构推测会计系统的功能, 采用文字、图表和图像的方法对会计系统的要素定义、过程描述和框架结构进行系统某些属性的描述。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建立在会计系统网络模型多维会计概念之上的, 强调系统的控制结构的模型。其中, 网络模型是将初始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库问题和数据要求的集合作为一种输入并使用, 从而扩展出有层次的数据结构, 而这个数据结构将以最小化记录的数量来回答一组期望的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研究会计系统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型。
( 二)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目标及设计原则模型目标是通过设计一套有用的会计系统理论框架, 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一方面体现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 另一方面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从而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设计原则如下: 一是整体性原则。系统论强调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研究问题, 针对会计系统的模型设计首先要做到整体的最优化。会计系统模型首先着眼于系统所强调的主要属性要全面完整地描述系统的某一个主要属性, 必须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仔细分析与属性相关的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层次性原则。会计系统由若干层次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体系。在会计管理上第一层次体现为会计技术, 第二层次指会计准则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次属于会计对“过程控制”的内容。从动态上看, 影响会计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 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互相关联的结构层次。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操作概念是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时对理论定义进行严格的限定和具体说明, 使之程式化, 以运用于实际研究。虽然会计系统中的确认、计量技术越来越复杂, 可采用的会计方法也有多种, 但其一系列的核算、计量和记录都需要有严格的限定, 以利于会计人员实际应用, 会计系统设计也要求科学合理。
三、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要素分析系统的复杂性要求研究和分析系统时, 更注重对整个系统抓住其本质特性来构造一个相对简单的宏观模型, 并将此模型与微观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由一系列的构件和要素组成的模型。
( 一) 目标层目标层是会计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 也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按照现有会计目标研究的思路, 会计系统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会计系统的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建立结图1 会计系统结构图———金字塔模型目标会计概念框架层会计控制层基本理论层环境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享要素层财务会计要素层管理会计要素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享要素层17• 综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与创新study and innovation财会通讯构模型, 构建会计管理理论体系; 实现系统目标和要素之间关联,强调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和反馈; 通过会计系统运行和输出,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系统结构模型构成的必要因素, 本层主要基于财务会计相关内容。会计系统所涉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括会计客体, 会计目标, 会计要素, 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1) 会计客体可以理解为会计工作所作用的对象。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筹集和管理的全过程, 会计客体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 2)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是一种主观要求。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性, 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派不同, 会计目标在会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决策有用学派”而言, 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 对于“受托责任学派”来说, 会计目标则是以尽可能准确的方式反映和报告经济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解释, 综合以上两个学派的观点, 笔者认为, 会计的总目标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并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3) 会计要素是按照一定标志对经济
--> 业务的分类, 会计要素的基本特征包括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根据我国2006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
( 4) 会计的计量与报告。会计的计量要求企业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目前, 对会计要素中资产的计量属性已由历史成本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的报告需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 定期提供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应的会计政策等。
( 5)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 会计真实、准确计量、记录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 三) 会计控制层会计控制层也可理解为操作层, 任何一个系统的运行都强调有反馈的控制机制, 会计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控制是会计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整个会计控制过程包括预测( 也称为预算或计划) 、决策、控制、检查、考核、分析、提出新预算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会计的控制系统需要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和控制的标准,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模式, 其主要步骤有: 确定企业经营活动及其核算过程为被控对象;对被控对象进行定性分析; 对被控对象进行定量分析; 形成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控制的模式。在会计控制过程中,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及执行、及时监督反馈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 四) 基本理论层会计理论所提供的是一套以逻辑为导向的前后一贯的原则, 提供了一个用以评价和开发会计实务的参考框架。研究会计的理论基础涉及到范围更广的哲学基础、方法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科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辨证唯物论是研究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哲学基础; 涉及系统论方面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论; 与会计制度相关的理论包括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契约理论等; 与会计相关的理论包括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论等。
( 五) 环境层环境层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会计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基础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法律环境涵盖了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制度; 经济基础环境包括与制度体制、企业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 技术环境则是支持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素。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及其内部对会计系统有影响作用的系统, 包括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会计控制系统。
四、会计系统结构各要素层之间的关系
( 一) 目标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目标层是结构模型的最高层。“会计目标起点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以来, 会计理论界较普遍接受的观点, 会计目标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 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对于任何一个系统, 首先要考虑系统目标的问题, 不明确会计系统的目标, 这种人造系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系统运行也将失去方向。目标可以说是一门理论学科需要研究解决的根本问题。
(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结构模型的第二层, 其内容主要涵盖财务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对象、会计假设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财务会计理论问题研究需要在明确的会计目标指导下展开, 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是提供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 三) 会计控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会计控制层是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核心层, 主要强调管理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系统不仅是一个对会计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且还是一个控制系统。该系统要求把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 遵循一定的控制规则进行会计管理活动, 并按照设定的标准对收集或处理的信息做出反馈, 达到控制的目的。
( 四) 基本理论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缺乏理论支持的结构模型是无法接受实践检验的, 基本理论层属于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第四层, 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基本理论层在环境层的基础上, 涵盖了结构模型设计的方法学、应用经济学和会计学理论。它既受到环境层的影响, 又对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起支持作用。
( 五) 环境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环境层是结构模型的最基层,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环境决定着制度的执行力、体系的运行效率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会计理论和实践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 会计发展对会计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如会计概念框架层中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对资源配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计控制层中强调的会计监督则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等。企业制度的不断演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都促进了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 也使得会计工作得到相应发展和改善。会计环境层在整个系统结构模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系统运行的成败与否受系统结构最基础的宏观、微观环境的影响。
五、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评价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尝试建立一个涉及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的全面的理论框架,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一) 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合理性包含合乎理性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关于系统结构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则可以从形式、程序和内容等方面来评价。一是形式的合理性。是指一种关于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 是纯形式的、客观的、不包含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主要表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形式的合逻辑性。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以一定的方法学为基础,18• 综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与创新study and innovation财会通讯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强调会计控制的作用, 设计形式是合理的。二是内容的合理性。内容的合理性表现为模型设计的合目性。本文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自始至终以会计目标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 构建的五层三维模型均围绕该核心问题进行分析, 并以系统工程方法, 对模型应用进行分解, 会计系统管理内容详实完整。
( 二) 模型设计的现实性模型设计的现实性主要是指模型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模型设计得再完美, 如果缺乏应用的基础,无法在实践中运用, 就不具备基本的现实性。任何一个模型都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在现阶段, 本文所设计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所涵盖的各项内容是适用的, 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模型中的某些要素发生变化, 模型中的原则和计量属性等可能存在不适应性, 则需要对模型进行相应调整。任何一项模型应用都涉及到一定的成本, 即模型所指向的制度运行实施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厘清了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管理活动的层次, 便于会计工作者理解会计相关制度, 有利于节约制度执行成本, 提高制度效率。
( 三)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价值模型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按照规范会计学派的观点, 会计理论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 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根据会计的内容、特点, 对会计目标、
--> 会计计量与记录、会计报告等要素进行解释, 并强调会计管理控制的作用, 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执行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该理论框架也体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特点。此外, 模型设计是一种方法学应用创新。综观现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以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为主导, 更多的是围绕会计概念、会计概念框架、会计要素、会计准则制定等。本文会计系统概念模型则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 将会计视为一个会计子系统, 围绕系统运行进行理论构建, 在方法学上有一定的应用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 1] 薛惠峰、张骏主编:《现代系统工程导论》,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
[ 2] 王世定、徐玉德:《it 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 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会计研究》2004 年第9 期。
[ 3]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美]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著, 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 王世定:《我的会计观———关于会计理论的探索》, 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关键词:旅行社;创新;体系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旅行社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家发展到今天已超过1.5万家。竞争主体数量的激增、产品同质化导致低价竞争,低价竞争产生服务缩水和旅游投诉。旅游投诉中有关旅行社的投诉占投诉总数的六成左右,如此高的投诉说明旅行社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竞争的加剧同时也将旅游市场推向了微利时代。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行社业的平均利润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利润率基本保持在10%左右,从1999年至2005年,我国旅行社利润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净利润率仅为0.11%。而国际上旅行社的平均净利润率水平是1%左右。
创新已成为各旅行社面临的当务之急,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邵奇伟先生所说:“创新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本文在创新的传统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旅行社的创新体系,以期对旅行社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系统的思维框架。
2 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是创造和革新的全称,创造是指新构思、新观念的产生,革新是指新观念、新构思的运用。对企业而言,创新就是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不断创造,应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替代过时的要素,从而达到企业更新和更高目标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总称。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最早见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于1912年所着的《经济发展理论》。他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就是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取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开辟市场,市场开拓创新;采用新的生产要素,要素创新;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
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分配创新等。
20世纪80年代,沃特曼在《创新经营》中分析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有关规律。把过去创新理论的宏观研究引入企业活动的微观分析,从理论上确立了创新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创新活动逐渐应用到企业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组织形式设计、管理技术、企业文化构建等管理活动中。创新战略也开始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3 构建旅行社的创新体系
我国旅行社的企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创新理论完全适用于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活动。旅行社是通过员工服务活动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导向的,而且旅游者的需求、员工服务行为和过程以及旅游者与旅行社员工之间的即时互动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所以旅行社天然就是创新性企业。同时由于旅行社企业的中间商性质、产品的特征、经营的特点等有别于一般的工业企业。所以旅行社的创新体系有自身的独特性,旅行社开展创新活动主要应着重于以下方面:
3、1 管理理念的创新
所谓理念创新,就是要敢于挑战传统,超越前人,否定自我。企业的管理者如何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看待行业、企业自身、外部市场、企业内部的员工、各种各类合作单位、竞争对手、社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对旅行社定义的改变:旅行社是业主与员工、旅行社与旅游者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旅行社的月标职能变为通过业主、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努力,创造共同的繁荣。理念的创新尤其要强调对未来市场具备预见性,目前一些旅行社的成功应该说早在10年或者8年前就注定了。以国内旅行社的标杆企业上海春秋为例,它成立于1981年,从当年2平米的亭子间起家,发展到今天30多个亿的规模。花了整整24年时间。春秋老总王正华先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在九十年代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力排众议,付出极大的代价,坚持不懈地在全国各地铺设门市网点,直接收取散客。同时,以优厚的佣金吸引中小旅行社加盟,从而不断扩大这种规模优势。春秋的成功源于它对未来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把握:即散客旅游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3、2 产品创新
一个旅行社讲创新不能停留表面上。一家旅行社有没有创新的意识,创新做的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创新的产品。旅行社的产品在现实中既包括有形部分,又包括无形部分,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旅行社产品的核心部分,是构成旅行社产品的最基本部分,旅游者购买产品的关键部分,他超过了产品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部分,表现为通过旅游获得的希望或精神寄托。有形部分。是指产品质量水平、特点、设计、品牌与包装等,即五大要素等。附加部分,包括售后服务、信誉与保证、付款方式等。旅行社产品的创新要求其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确定自身的目标市场,结合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在注重旅游产品整体功能的前提下,努力在有形部分和附加部分形成自身产品的差异性。
3、3 技术创新
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认为。旅游业过去是一个“重点关注如何销售既成产品”的行业。而未来趋势是向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与营销体系”发展。这一体系的内涵包括:“一对一”的顾客沟通、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设计和定制、个性化旅游服务提供。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档案数据库、营销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为实现这些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支持。有关资料表明,新的信息沟通技术使20世纪50年代与一个顾客进行沟通的成本在今天可以用以与数百万顾客分别沟通,真正的“以顾客为中心”如今已成为了现实的可能。旅游企业应该充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旅游业带入“提供优良的旅游体验”、“充分体贴旅游者需求”、“附加值增加”的未来状态。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体现为旅行社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网上促销,同时由旅行社牵头,建立区域性甚至全球化的网络预订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另一方面,积极建立旅行社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在旅游业务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提高管理水平。
从旅游网站转型而来的携程旅行服务公司,其公司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互联网文化的深深烙印,比如对人性化、个性化的崇尚。极大的便利性,对完美技术的极致追求等等。携程的技术应用方向不是产品竞争,是为了创造客户价值。从便利性的角度看。同样是为旅游散客提供服务, 你找上海春秋需要去他的门店,而你如果找携程,无论身在机场还是高速公路,几乎是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只需拨打携程呼叫中心即可。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看,携程呼叫中心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他的每一个微小环节,都是根据客户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你任何时候拨打,线路总是畅通的。你偶尔试用一次携程卡,他就会用体贴入微的服务“粘住”你。你只要第二次使用携程卡,服务小姐就能立刻说出你的名字。这也为携程带来了优异的经营业绩,2004年,该公司完成净营业收入3.33亿元,净利润1.33亿元,净利润率为40%,2005年第三季度,实现净营业收入1.4亿元。净利润为6550万元,净利润率高达47%。
3、4 运作模式创新
运作模式创新主要是指在市场定位与市场扩张的基础上,联合其他旅游产品销售企业。通过内部化的方式促使中国旅游市场向网络化发展。通过战略联盟、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等多种方式,增强企业的实力。
早在2003年底,处于中国旅游业龙头地位的国旅总社,就在国资委的支持下兼并了中国免税品集团总公司,使资产规模扩大到了39亿元。2004年,首旅集团又在北京国资委的支持下,跟新燕莎、全聚德、东来顺和古玩城四大集团进行了资产合并重组,使首旅集团的资产总量扩大到了200亿元,经营业务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又如广之旅控制封开县的12个景点;首旅集团投资一个亿参股长春电影城,并且股份占到50%;上海春秋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等。
3、5 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模式创新是指基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企业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资本预算、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沟通、知识管理。企业的业务运作流程有产品开发、生产、后勤、采购和客户服务等等。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企业可以解决主要的管理问题,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从内部管理上,现在有一批旅行社已经形成了一种倒管理的状态。在旅行社内部形成了几个层次的内部人控制,使这个企业不像企业。这就需要设立一个完整的运营机制,同样,这个运营机制没有一定之规,基本上要在实践中摸索出来,而且是通过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运营机制。比如说对外联人员的控制,外联做长了一般会形成一个状况,把客户关系都抓在手里,甚至把客户档案都抓在手里。所以有的旅行社就采取双外联方式。任何市场都是外联人员交叉,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人可以继续做,但是又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客户是企业资源,不是个人资源,但是在实践中一拐弯,就变成个人资源。因为旅行社客户认老面孔。这是规律,这个规律是翻不过来的,也不必翻过来,所以有的旅行社就采取这种方式。现在有的旅行社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大轮岗,轮一次就是客户资源的一种流失。所以,又要使员工坚持岗位,形成长期的客户关系。又要使他明确这是企业资源,而不是个人资源,就需要把握一个度,这就是实际的一套运营机制。从道理上来说,基本上是两条,既有利益机制又有约束机制。需要设计一套利益机制,大家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同时也需要设计一套约束机制,这样才能防止企业资源的流失。
现在旅行社行业人才流动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在新旅行社大量增加的情况之下,到老的旅行社去挖人·产生的结果就是重复市场、重复产品和重复客户。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是旅行社老总需要下大力量解决的问题。旅行社和饭店截然不同,饭店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人不动,就好管理。旅行社很多事情靠自觉性,而自觉性不能靠道德说教,制度决定行为。当然也要靠事业凝聚人,靠感情吸引人等等。但是说到底是利益,靠待遇留住人,多种手段齐下,多种方式并用,才能比较好的解决问题。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⒈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⒉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笔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万公斤、收购油菜籽万公斤。
回顾××××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五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
(三)积极主动与当地财政部门沟通和协调,促使地方配套的财补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减少各类财补资金滞留专户的时间,努力提高财补资金的到位率,为实现全行经营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四)进一步提高现金和利率管理水平,组织业务人员认真学习并掌握有关现金和利率管理政策,同时结合当前银行反洗钱的工作要求,提高执行现金和利率政策的正确性,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现金和利率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年我所紧紧围绕“推进农电体制改革、巩固规范化管理成果”主题,结合我所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做法,使全所工作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认识,总结出一些不足之处,以便于在以后工作中进行改进,在此我向领导们汇报工作如下。
第一由于我所经历了“””事故等一些情况,针对职工队伍情绪不稳定、对立情绪较大。首先从稳定职工队伍着手,做到相信职工、尊重职工,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职工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形成全所同志团结一致、努力工作的良好工作局面。
第二、根据公司年初目标“争创一流供电所”,我所确定了“加强管理、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争创一流供电所”的目标。
、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生产。根据我所实际情况,如安全意识较淡薄、设备落后、安全工器具不齐全、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等情况,首先加强落实安全管理的各项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加强安全教育,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开展了春季和夏季安全大检查,查出配电间漏雨处等许多不安全情况,加强农电安全宣传和教育培训,组织安规的学习和考试,确保××××年度不发生责任考核事故。
()、结合公司新营销系统的推广工作,大力培训职工的计算机知识和用电业务知识,使所有营销职工具备必备的营销理念和知识。职工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录入等一些初步的技能,并对供电企业使用的十七种传票进行了系统的如何使用、考核期限等进行培训,结合我所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考核办法,通过改革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责任和权利,做到凡是有人管、凡事有章可循。
()、建立和加强了临时工的用工管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临时工的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坚持“依法用工、合法管理”的原则,解决了临时工的后顾之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根据我所实际情况,制定了各项制度的奖惩办法,尤其是劳务返回分成进行制度化分配,减少了矛盾,体现了民主管理。
第三、在完成主业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多种经营,提高我所的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并通过绩效考核,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上半年我所完成居民电表安装只、小用户电表只(其中负控柜用户只)、新装、增容公变台共、其中西锄村新增公变台,计,投入资金万元;大生村新增公变台,计,投入资金万元;石路村新增公变台,计,投入资金万元;北庄村新增公变一台,计,投入资金万元;北新村新增公变一台,计,投入资金万元;南新镇区新增公变台,计,投入资金万元;和桥镇区新增公变台,计,投入资金万元;同时原公变扩容台,计,投入资金万元。今年至今共改造线路、改造线路,完成产值万元、完成全年目标,完成三相动力表轮换余只,其余在月底全面完成单相表轮换余只,年内完成只,居民表轮换工作全部结束。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差异;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经营与合资企业的浪潮席卷全世界。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不仅是资金、技术、人员的交流,还包括管理、文化的流动。企业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按照南希・爱德勒的观点,文化差异在组织内的解决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以一种文化支配、压制另一种文化为特征的“凌驾”方式;二是以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为特征的“折衷”方式;三是以重视彼此差异并在相互尊重、补充、适应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协调作用形成一种全新的、稳定的组织文化为特征的“融合”方式。通过整合方式形成跨文化企业自己的文化,是有效缩小文化差异的最佳选择。
一、整合同化理论
(一)跨文化企业整合同化的概念。整合同化理论(LAT)是指跨文化管理企业主动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对多文化环境与多元化员工的同化,建立具有独特性、主动性、发展性、层次性特征的管理组织与结构、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氛围,促进跨文化企业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文化整合的原则。在企业文化整合问题上一直强调要遵循实事求是、取长补短和促进经营的原则。取长补短原则是基于来源于不同社会背景的原有资产必然带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企业管理者应对这些不同的文化特质给予比较鉴别,去粗取精,保留一些优良的文化传统,注意避免不良的文化倾向,并且可以采取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只有企业文化能够现实性地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才能为企业内外部认同并谋求长久生存、发展。
(三)整合同化理论的特点。整合同化理论是共同管理文化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与提高,它具有下述五个特点:
1、整合同化理论进一步阐明了理论三层次。从宏观方面来看,国际企业跨文化经营,东道国与母国之间文化可能有显著差异,需要进行适应化调整,达成整合与同化――这是第一层。从国际企业内部进行微观分析,企业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不同文化氛围,对跨文化管理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完成组织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达成灵活和谐的组织网络构建―这是整合同化的第二层次。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员工进入国际企业,如何使多元化员工达成共同愿景,增进组织智商――这是整合同化的第三层次。
2、整合同化理论是一个系统理论。对于跨国企业主文化、企业同部门子文化均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研究。
3、整合同化理论是在共同管理文化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总结出的理论,并与一些相关理论有相通之处。例如,莫朗以“最佳协和作用”来评价跨文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性;阿德勒也在其“文化协调配合论”中,提出了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协调的方向、处理方法和有益建议等。
4、整合同化理论指出,成功的跨文化管理必须是跨文化企业作为一个行动者主动进行的。
5、整合同化理论是指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应该具有动态性与发展性。跨文化企业面向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多元化的员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因而客观上要求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具有发展性、动态性。作为学习型的跨文化企业必须根据现存的管理认知结构主动同化和组织新信息、新变化,如果新信息、新趋势不能被加以整合,那么便需要调节管理思想与结构、过程等。
(四)整合同化的过程。跨文化企业的文化整合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探索期、碰撞期、整合期以及创新期。图1中的两根曲线所表示的是四个阶段中文化冲突的大小。这两种曲线的形态都是可能发生的,即文化冲突的可能发生在碰撞期,也可能发生在整合期。(图1)
1、探索期需要全面考察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文化背景状况、文化差异问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的一些相关方面,并需要根据考察结果初步制定出整合同化的方案。
2、碰撞期是跨文化企业进行文化整合的实施阶段。也就是文化整合开始执行的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是对于“障碍焦点”的监控。所谓“障碍焦点”是指文化整合过程中可能起到重大障碍作用的关键因素,它可以是某一个人、一个利益团体、某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一种制度等。随着文化整合的进行,障碍焦点将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碰撞期由于不同文化的直接接触,发生冲突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只是不同的跨文化企业的冲突类型不同、程度有所差异而己。因此,在碰撞期中把握好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强度的关系也是监控障碍焦点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3、整合期是指不同的文化逐步达到融合、协调、同化的过程,这是一个较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中主要就是形成、维护与调整文化整合中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管理制度与系统。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整合一同化’’在这一阶段体现得最为明显。跨文化管理中需要采取深度访谈等方式寻找适合于不同文化的“共同愿景”、“中立点”。
4、创新期是指在文化趋向同化的基础上,跨文化企业整合、创造出新的文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开始点相对于前面三个时期来说是比较模糊的,因为很可能文化碰撞的过程就是开拓和创新的过程。而且应该说随着跨文化企业的成长与成熟,创新期的主题和过程会不断地进行下去。寻找出不同文化中的优点,摒弃不同文化中分别具有的缺点或不适应之处,促进一个创新的。充满生机的跨文化企业有机体文化的整合形成。在文化碰撞的基础之上创新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跨文化管理文化。
二、跨文化企业实施文化整合的对策
(一)加强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协调。跨文化整合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不同方面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协调和文化冲突构成了跨文化整合的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者并不是各自分开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力场,并不断地保持着动态平衡,即文化整合的趋势。(图2)
所谓跨文化协调,是指管理人员根据组织成员和顾客个人的文化倾向,而不限定其文化差异,来形成组织的战略、策略、结构和管理的过程。这种方法要求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构成多元文化组织(如国际企业)的民族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在管理工作中既不要忽略差异,也不要使差异减少到最小,而是把它们看作设计和发展组织的资源。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协调,克服文化差异障碍,管理者必须要调整现实力量的平衡,换句话说,现时的均衡必须要“解冻”,通过增加文化协调的
程度,弱化文化冲突的强度,改变力量的方向等途径到跨文化整合的状态。文化协调的动力是跨文化企业经营处于繁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中,面对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正是这些压力和挑战转化为推动文化管理进行文化协调的强大动力。它们有: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交易费用;创建核心价值观;提高管理效率等。
跨文化协调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当通过协调解决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时,又会引起另外新的问题和矛盾。尽管跨文化协调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但是总是有一定的阶段性。克服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差异障碍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跨文化理解。跨文化理解是跨国公司存在的前提,没有跨文化理解也就没有跨文化合作;第二阶段是跨文化参与。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员工参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生活在公司文化的氛围之中,通过周围的人物、事迹、规范、典礼仪式活动,向员工表明企业对他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利用群体的内聚力来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向,并从外界对第一阶段的成果进行行为强化;第三阶段是跨文化激励,即转化后的行为强化阶段。一种文化更有可能在它受到重视的地方发展和接受变革;反之,在不受重视的地方则变革很小且对变革有一定的忍耐力。企业要在对转化后的行为评价基础上,采取种种激励手段,强化积极行为,转化消极行为,使员工与新的文化和行为规范相适应,并使之得以稳定和保持下去,这样就会逐步达到跨文化融合。(图3)
(二)运用整合同化理论对跨文化企业进行战略转变。跨文化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要注意实行一系列的战略转变,以适应不同的文化。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从结构、过程、人力资源三个方面着手,实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1、结构改变。结构变化就是重新进行设计组织,对组织中的部门进行必要的调整。组织文化的一般规律是,当一个人从一个团体调到另一团体时,就会设法使自己尽快适应新团体的文化;而当某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都调动时,这些人员就会带着他们原有的团体文化前往新的地方。由此,不论是对于新团体还是原团体而言,都会带来新的情景、新的挑战。运用整合同化理论对组织结构进行的适应性调整,将产生新的组织文化。
2、过程改变。改变过程涉及新的程序、不同的交流环节、不同的控制系统以及引入新型技术的方式等。
3、人力资源改变。国际企业要形成一定的组织文化,使组织内的个人、团体、职工能够具有大致相同的价值观,能在一起共同工作。因此,要形成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以保证进行有效的招聘、选择与提升。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国际型经济人才文化适应性的表征因子。凡文化适应性强的人一般都具有下列特征,这些也足跨文化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①心理学上的移情作刚:②自觉忡:③能随机应变;④能容忍模棱两可的话;⑤尊重平等;⑥非口头的交际技能;⑦自尊性。
赵曙明等著述的《国际企业经营管理总论》中还提到跨文化企业管理人员除了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计划、组织和协调等从事国内管理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外,还应该:①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文化适应性,身体素质好;②具有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③具有业务专长、管理才干、工作经验及冒险精神和独立精神;④具备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⑤了解东道国的社会、历史、经济、立法和政治经济体制;⑥管理人员及其家庭移居国外的正确动机。
综上可知,对国际企业中个人的规范、价值、信仰和哲学应该进行整合同化,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三)解决好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差异
1、树立解决问题的动力意识。跨文化企业合作双方首先要明确解决文化差异的必要度和决心,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长远的投资使用战略。不论合资双方来自哪个国家、地区,在其决定建立合资企业时,必然有其自己的目的和动机,而只有当双方基于其共同利益的考虑而制定出长期投资发展战略时,才会将合资企业视作其提高缩小彼此文化差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实现真正的两权分离。
2、培养解决问题的良好态度。合资企业内究竟能否成功地解决文化差异问题,还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对于搞好双方关系、克服文化差异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在具体工作中,双方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在协调好与母公司及己方下属间关系的同时,实现与对方良好的跨文化协调和配合。
3、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按照卡默伦和佛瑞曼管理方式分类的理论,企业中的管理方式可概括为三种:一是以“情”字作为企业合力来源,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组织承诺感”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式管理方式。该方式中,领导者扮演的是“大家庭中慈爱的家长”的角色;二是以通过明细严谨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及严格实施,将员工行为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纳入“法治’轨道为特征的制度式管理方式。该方式中,领导者扮演的是组织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三是以契约式的“经济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式管理方式(有些类似中国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办法)。该方式中,领导者扮演的是生产者、发包者和绩效验收者的角色。从中国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来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外方伙伴,倾向于采用西方较为通行的制度式管理方式,而中方(包括一部分东方的外方伙伴)则采用家族式管理的倾向较为明显(采用市场式的较少)。笔者认为,采取以制度式为主与家族式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既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又能与中国国情相适应,更有利于合资企业的发展。
(四)建立合理的企业文化整合保障机制。1、建立高效灵活、权责分明、运转有序的企业组织结构;2、优化企业家的素质;3、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4、正确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5、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中外合资企业文化整合建议
合资的中外伙伴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管理经验和文化背景。来自不同国别或地区外方伙伴有各自的文化差异,因而不同的合资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风格。但是合资企业的文化冲突,最终将走向文化融合,也就是说,外来文化与中国国内企业原有文化相遇交汇,尽管一开始有一个以文化冲突为主的时期,但必定要从这个阶段过渡到以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引,即文化融合的阶段。
(一)加强有效的文化沟通。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实现跨文化理解的必要前提。成功的实践经验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有效方式:
1、合资企业内可以确定一种通用语言(如英语或中文),以利于跨文化的直接沟通,减少误解。
2、通过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强调交流中双方互敞心扉、坦诚表白、不互抱戒心,也不回避与对方的不同观点,并尽可能用最简洁、明确的语言或符号表达真实的涵义,以降低信息含蓄度。
3、多使用任务单、备忘录、检测表、黑板报、公司演示文稿和广播等方式,简洁、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
4、设立“员工信箱”。员工可以将任何意见或建议投入信箱(信箱只
有总经理才可开启),以实现下情上达,员工畅所欲言。
5、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研讨会,就某些问题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参加的人员除了各级经理主管外,还应有各类员工代表。
6、提倡不同文化者之间的理解,有利于公司文化的建立与完善。
(二)创建共同的价值观。合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合作”共存的形态。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会影响和导致在管理观念、管理行为和管理绩效等方面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是缩小文化差异,建立公司共同文化的基础。创建中外合资企业价值观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企业兴衰存亡,关键在人。做好每个人的工作,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中外合资企业要推崇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群体意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企业文化主干。
2、人际亲密原则。企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尊重人,信任人,尊重职工的人格和要求,承认职工的贡献和利益。中外合资企业要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指导,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培养员工的现代心理,形成和谐协作,心心相印,礼貌谦让的企业精神。
3、进取追求原则。在当代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不仅依赖于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而且更依赖于全体员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中外合资企业要不断更新员工思想观念,培养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
4、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企业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外合资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的产品、人才、技术、管理、信息、市场、资源、地理条件和职业道德等各种优势和特点,创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
(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一般公司习惯于高薪留住人才,认为只要支付高薪,就会得到高回报。但笔者认为,公司的凝聚力、公司给个人更多的发展空间更重要。另外,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包括保险、住房等和出国深造或培训的机会等等,都是激励员工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加强公司向心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