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方法范文

经济发展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的方法

第1篇:经济发展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赛事产业;公共福利;消费利益分析;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23-03

Abstract: Nowadays, many operators and executives in Sports industry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how much sports could effect the economy.the paper,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ome sports industry operator’s anticipat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promotes the economy,finds when policy makers are in use of information to assess the effect Sports industry ha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that taken of context and inexplicable troubles are always existing.Therefor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ormation and some priciples of Economics couldn’t do,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roposals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Key words: Sports Industry; Public Welfare; Consumer-benifit Analysis; Evaluation Method

1 前 言

体育作为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经济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个不断壮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消费者正逐渐将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宽裕的经济收入用于体育消费。由此表明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用于体育消费正逐渐地增加着社会财富。政府作为社会福利的提供者,也采用不同的手段加大对体育的投入,来介入体育消费市场。国家通过公共产品投资,或公开发行体育彩票进行融资再投资的方式,来扶持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更进一步达到扩大就业的目的。[1]毋庸置疑,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体育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的明显作用。

但从公共福利的范畴看体育对经济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却是很矛盾的。这可以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结果看,雅典举办奥运会的成本,多达70亿欧元,超出了希腊政府制定的46亿欧元的预算。整个奥运会开支总额,占希腊国民生产总值的2.5%,直接导致希腊两年预算赤字超过3%,超出了欧元区《稳定与增长公约》允许的最高比例。而35个新场馆和媒体大楼在2005年之后,成了希腊政府的一个不小的预算负担。这些场馆每年的维修费用,初步预计在5千万欧元至1亿欧元之间,而这笔钱是用于社会福利改善,可以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的。而从宏观货币供给角度,根据雅典最大的私人银行阿尔法银行宣布的一份报告,雅典奥运会给希腊2000-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09亿美元的活力。这家希腊最大的私人银行报告预测:从2000年到2008年,奥运会的积极影响可能达到250亿欧元。[2]而这家银行对经济的预期着眼点在于,雅典的体育场馆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将吸引更多的高收入旅游者来到希腊,同时希腊的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也将大幅度增加。

计算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要以国民总收入的情况为基础。衡量体育对经济的贡献,我们常以GDP为标准。论文将用一些事实来说明:体育能促使GDP增长,但单纯地参考GDP,并不会给体育产业经营者多少有用的判断资料。由于体育产业管理者和产业政策决策者对产业信息的需求,本文提出了3种信息资料分析计算方法

2 体育产业信息分析与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

2.1 体育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计算

计算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常用的方式是计算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体育产业所创造的GDP,且各自在地方GDP中所占的比重[1]。

从奥运对希腊经济发展的作用实际统计情况看,雅典当地居民用于观看奥运会的支出是不计入GDP。而把国外的观众到雅典因为观看奥运会所产生消费收入计入GDP。这就意味着,大型国际性赛事对希腊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国外的观众到希腊观看奥运和旅游所产生的消费支出有很大的关系。

消费乘数被看作是用于计算,因对体育的直接消费,而促使经济净增长一个重要的参数[1]。例如,体育赛事门票之外的收入,是因不断流动的非本地居民到当地观看体育赛事而产生的,它将推动地方收入进行第二次分配。是直接地对本地经济增长起着作用。同时,地方的社会福利水平,会因为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显而易见的。

消费乘数的选择对计算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外的一些专家提出的乘数的选择范围是在1.1~2.5之间,实际计算的时候,乘数可能取得更高一些。这意味着假设初始的消费收入为100万美元因为乘数效应而被扩大到了110万美元至250万美元[3]。经济总值对乘数效应是十分敏感的,这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此外,乘数效应不仅与支出而且还与收入(销售或出口)相关。且与就业率和产业附加值有关。不同的乘数效应反映了不同的产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分析体系。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可以引入这样的体系来分析。有学者认为可以把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看作是一种机会成本,同样用乘数效应来进行说明。但这样就混淆了新的消费与原有消费的区别,过分地夸大了乘数效应[4]。有专家用“独立”经济总量的概念(与之成对比的研究是“促进”)来说明政府在体育设施上的投资对当地经济发展只有很小的作用,这是不对的。

2.2 如何有效地使用体育产业需求信息

一种符合逻辑的方法是在计算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时,是该着眼于考虑为什么这样的需求信息是必需的?在分析体育产业的需求信息时,最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2.2.1 政府公共福利(体育产业设施)投资是否正确

政府将福利财政资金用于投资体育产业和体育团体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无论是反对者和支持者他们赖以判断的信息,都是着眼于是否对经济发展有利。不幸的是,实际研究经济发展时,却很难中肯地看待这个问题。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资是站在国家干预的立场上的。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是为了有效地改变阻止市场有效运行的不利因素。

阻碍体育产业市场正常运转或体育产业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与公共体育产品的经营状况,流动资金和其他群体的利益有关。消费存在着个人和社会需求矛盾问题[5]。在一些文献 研究体育产业市场首先是关注两种潜在的市场失灵。经营公共产品最容易像“脱缰的野马”那样控制。一些专业公司会潜在地发生严重的财务问题,比如上海F1的汽车拉力赛,由于不能获得预期的赢利,一些企业会选择暂时退出市场。而不是一直经营到产生赢利的时候[6]。

设计具有个性的公共体育设施,有时候也可以成为一个人造景观,吸引旅游者前往参观、旅游、消费,而赛事的忠实观众也会变成潜在的消费者,而这些体育设施更会成为一个城市的骄傲。当一个城市拥有一系列设计壮观的体育设施时,媒体对外宣传一个城市的形象时,从电视画面我们看到的景象是非常赏心悦目的。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因体育赛事的直接需要而进行大规模的场地建设,往往给当地的消费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基础建设费用的高投入,同时围绕着项目的投资在不断增加,当地的消费水平一路上升。当地消费者本该从这些公共产品的建设中获得利益,在转换支出后进行收入再分配,从而提高地方总体经济实力,但实际的通货膨胀却已经抵消了该得到的利益。另一方面,体育设施的建设,使一个地方的建筑行业得到发展,并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7]地方的产业经济模式趋向单一化,从经济学角度讲,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在高通货膨胀的背后,往往是大量失业开始的前奏。

地方或国家的GDP会因为体育产业获得增长,但单从体育产业中取得的消费或收入乘数效应,并不能解决实际的市场失灵。因此,政府为实现效率最大化而投资体育产业只具有一部分作用。事实表明单一的体育产业经济活动和总体经济规模是有很大的关联。计算这些数据或许是个很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却并不能作为政府进行干预的判断标准[7]。

如果政府进行干预是为了一些非效率最大化的目的那又另当别论。事实上很难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可以判断政府用于体育产业财政补贴是否恰当,地方经济政策的出台总是优先考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不是考虑它背后的社会利益。然而,体育产业使GDP增长,绝不是因为政府的财政补贴投入越多就取得越大的增长,同时还要取得效率最大的实现。

2.2.2 体育产业绝对规模是评价体育产业对经济贡献的标准

常规分析计算体系的结果,往往认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赛事举办对地方经济的国民预期收入的贡献并不是很大。衡量体育产业的规模,是从GDP获得直接或间接增长出发的。

用这样的计算体系,计算的结果表明:商业性的体育活动,只会有利于本地消费者和投资者而对地方总体经济却只有很小的贡献。这就导致一种可能那就是经济发展将出现很黯淡的前景。[8]常规的计算中,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收入是被计入地方经济总收入的,而地方经济总收入是不计算对出口或是由非本地居民在当地的消费支出的。经济收入可以来源于举办者的收入也可以是来自于观众观看比赛的消费。举办者的收益来自于最大限度地使用低成本的经济资源所产生的价值,而这些经济资源本来可用于其他方面。从观众消费中所取得的收益,实际来源却是本该用于让消费者能有更多消费选择和更大的消费效用福利。

我们用供求曲线来对体育赛事的门票供求关系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假定有数量为Q1的门票,我们首先假定全部的门票被当地的观众购买,而没有一张卖给非本地的观众(包括国外的观众和本国其他地区的观众),每张票的价格为P2。而体育赛事对传统经济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非本地观众的消费,引起地方GDP的增长是大于GDP的乘数效应的。当数量为Q1的门票被卖给当地人后是不计入当地的总支出的而是算作转移支出。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看来:赛事总价值体现在观众愿意且能够支付的消费。从当地的预期来看当地的毛收入相当于OQ1EP3部分的面积。我们把这个总值进一步分成3部分。在OQ1EP1内表明赛事门票的机会成本被主办者完全控制。而这些门票的净消费剩余为P1EP2。而其余的消费剩余为当地观众的消费剩余,即为P2EP3。

图1 体育赛事门票供求关系

体育产业对当地福利经济的总净贡献,体现在整个门票收入剩余(P1EP2)加上当地的消费剩余(P2EP3),而与消费收入和乘数无关。此时,体育产业对经济促进作用,优于主办者取得超过其他企业的收益加上因赛事而支付门票所取得的国民消费的剩余的总值[7]。

2.2.3 体育产业的相对规模计算

主办者预算和消费者支出是不被计入国民总值的,国民总值在这种模式中是无效的。事实上,体育产业创造的GDP与总GDP是相关的。因此,GDP是衡量在体育赛事上的总支出的最好方法,而非单单是衡量从外国公众身上取得的消费收入。[8]GDP是一种衡量体育产品和体育产业服务的最好方式。它包括国民生产总支出和出口收入。

3 计算方法的选择

人们想了解体育对经济的贡献有多大,是从不同的目的出发。怎样才能理解这种情况呢?在这里我们提出3种不同的价值计算方法。

3.1 如何判断政府津贴的合理性

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目的,是为了在市场失灵时提高闲置生产力的效率。所以问题并不是只停留在体育对经济发展是否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是要看哪一个现实因素与市场失灵有关,这个因素可能会妨碍体育对经济的潜在促进作用[9]。本节从3个直接的方向出发讨论这个问题:(1)判断市场失灵是哪种情况;(2)衡量体育赛事对社会效益的影响;(3)衡量体育赛事对社会效益的影响范围可以扩展到纠正市场失灵。显著的经济效应或潜在的市场失灵的判断标准,要根据一项体育赛事的实际经济意义或关注它对市场产生的效应,这可以任意选择。市场失灵的程度明显地与事实有关,因此分析会涉及到一个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经济角色转换标准。从体育赛事中取得的净社会收入的计算,涉及到消费剩余和供给剩余来源。挽救市场失灵的减税政策导致社会收益等于政府干预的成本。这个成本包含:因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激增所导致阻碍因素,因为投资于体育的财政资金的机会成本,与对其他社会公共产品投资是矛盾的。政府干预的同样具有它的效率。[7]干预的结果造成一些体育产业的从业者获得相对高的收入,例如职业运动经理人和与体育相关的新闻媒体。这些从业者的额外收入使靠出租体育场地的从业者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率公平。此外,体育带来的利益,大众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相应的从业者将最大地、潜在地从公众的身上获取从体育对经济的贡献中取得的利益,这是那些鼓吹政府应该投入更多呼声所想得到的利益所取得的结果。政府介入体育是否恰当,要分析整个相关企业从中取得的利益。

3.2 何为体育对经济的绝对贡献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引入福利经济学中的社会剩余的概念。体育产业的价值是国民消费剩余加上体育设施拥有者从中设施租用中所取得的收入。事实上经营者在体育场地社会价值利用和租用收入之间的选择是不同的。所有的资源应该被确定一个价格等价于他们预期产出的价值。因为所有的资源的市场价格反映了真实的社会机会成本,政府投资是为了提高就业,而投资产出与社会机会成本是矛盾的。[9]

消费剩余是最难计算的,因为消费剩余依赖消费者的最大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从成本收益分析看,当传统经济低迷时,很少有消费者消费和很少有资源用于体育,后果是明显的,失业将明显上升。

3.3 体育的相对利益分配

举办一项体育赛事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消费支出预算。这就涉及到体育赛事的总支出预算,包括本国居民和非本国居民的总消费支出。这需要直接和本地GDP的总体水平相比较。[10]然而GDP等于经济活动和经济福利的支出,屏除本地企业的影响,单纯看国民福利是个不准确的指标,例如GDP只衡量市场交换同时它忽略了消费剩余的计算。因此,体育产业的相对GDP与总GDP是相关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计算体育在现实国民的相对利益分配。

4 结 论

第2篇:经济发展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转变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考原因

低碳经济是保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通过技术、社会制度、产业等多方面转型、革新,减少煤、石油等相对有害能源的消耗,从而维护环境,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一)背景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们生活离不开一些能源,核能、化石能等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但工业革命是有弊端的,地球人口数量提升,能源的过分开发导致人类共同家园频频出现环境的问题:气温提升,植被破坏,有害气体增长、河流污染等。作为工业革命的前端国家——英国,早早的就面临了环境问题。由于传统工业过分开采煤矿,导致英国出现雾霾等气候问题。后来英国人发现只有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平衡。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存留三个问题:一是生产效率较低;二是科技程度较低;三是环境问题、生态毁坏问题严重。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待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而发展好的国家可达8%。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乡镇为了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大肆发展当地工业,导致沙化土地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而我国的用水量也是比较高的,很多工业重复用水达6%,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变化的。

(二)低碳经济的优势“低碳经济”一理念最先出自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目的是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为要求,构筑低消耗、低污染为根本的经济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使得企业发生转型,更好的优化企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又积极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平衡了各资源间的矛盾。通过开发新能源、革新经济体制和产业转型,尽努力平衡资源结构。低碳经济理论用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上,有助于解决当下我们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明显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果,也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所用的一个新方法、新方式。

(三)低碳经济内涵低碳经济是人类又一个伟大知识理论的提出,用于经济等多个领域上,是通过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有害气体排量、降低生态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根本,提高发展技术革新、新能源的新利用形式及改变生产方法等,降低对煤、石油等珍惜资源的利用次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不利,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发现低碳能源,开发低碳技术并建立低碳新产业体系,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出。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理念,干部上级须做好带头作用,改变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推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而在农业发展落后的乡镇地区,农民文化水平低,发展方式单一,应提高其文化水平,将低碳经济的理念带给每一个人民群众。乡镇地区可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要想改变环境,就得先从行政手段开始实行,保证地区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让“低碳经济”顺利前行。为了保证低碳的实行,需要企业往低碳经济的创新与改变,去承担一份保护生态的责任。当地政府可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奖励企业转型低碳,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的“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企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进、低碳提升和无碳替代”。

(一)建立循环农业模式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循环用水,循环农业已经投入使用。要想农业经济体系发展的更加完整,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是必须实行的。其以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把有限的土地变成出无穷的价值。例如水—稻—虫—鱼的循环模式,既保证物种间相生相克,又能减少农药等化学物质对自然的破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双赢。或以生物质能源沼气作为例子,在农业经济发展方法上,把养殖与沼气生产连接起来,养殖废物变成沼气生产,生产的沼气再用来发电,变化为洁净能源,沼气后的沼渣作为优质的肥料再用于种植农作物或者植物等,农作物再循环再用于养殖。如此,形成一个闭合的能源循环模式,不用排放废物,是一种既高效又合理的农业循环模式。

(二)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奋斗改进过程,在落实日常农业经济建设的方向之中,相关的政府和人员需要重视不同方法方式的合理利用,深度思考各个资源利用情况,节约水资源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建设全面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保证其高效进行,落实可循环模式的发展。此外需要每一个参与人都必须要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根本,高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循环运作模式的进行,确保内涵式的完美发展,尽每一个人的最大努力做好生态保护,避免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行为的出现。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实力的不断完善,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学会利用我国的科学技术的长处,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到农业发展当中,通过有效的培养农民的种植水平,达到提高农产品的增产以外,还可以培育优良的农业品种,做到保障产量的同时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尽最大努力提升农民的工资收入。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技术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时反馈农业市场信息,减小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第3篇:经济发展的方法范文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现实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渐提升农民的收入,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效果。文章主要是从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入手,针对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

新形势;发展;农业经济;方法;途径

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发展手段和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处在新形势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具有较多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效果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业生产的规模还都较小,并且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还都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农业生产实践设施通常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之中,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并且很多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够正常投入到日常生产应用中,很多都出现了年久失修的问题。

(二)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在大多数的农村区域,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主要是体现在:第一,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措施水平不高,很难有效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工作,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广泛普及到农村的各个地方。在当前的很多农村地区之中,大多还是依靠劳动力开展农业生产工作,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第二,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链条。农业的生产无法和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等多方面进行有效联结,市场竞争力较低。

(三)农业资源的分布态势不够良好

农业资源的分布不够良好,是制约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平原山地的分布本就是不均匀的,与此同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农业经济长久秉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农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同时这种情况的出现,还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四)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还不够高

针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经济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资金、技术投入力度的不够大,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基础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是制约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基础。首先,需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配备工作,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机器和设备,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定期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其次,需要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这主要是针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采用相应措施。积极倡导当地企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建设工作之中,促进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再者,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合作之中,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二)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朝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减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失误问题的出现,减少资金和资源浪费,保证和提升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效果。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升农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效果,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其能朝着多种经济增长方向发展;第二,需要积极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取得良好的统一,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功能,促进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形成更加健康、优质、具有竞争力的新农业经济。

(三)积极有效地改善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

农业资源发展的进展态势,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增长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策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进行有效改善。首先,需要充分应用现有的各项农业资源,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其次,需要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划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促进农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应用;最后,还需要将农业资源进行调配发展,使其朝着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缓解当前农业资源紧缺的社会现实。

(四)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和技术和投入力度

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首先需要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制,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各项惠农和利农政策有效实施;其次,还需要积极开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再者,积极开展多方筹资工作,促进农业生产过程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最后,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各项资金和技术投入工作,需要采用相应的监督工作,保证其能够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语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农业资源的分布态势不够良好以及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还不够高。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应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基础,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有效的改善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和技术和投入力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刘鹏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韩店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1]王俊凤,邹绅,刘松洁.完善黑龙江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要素投入机制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08).

[2]王文刚,吕晓军.传统文化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途径探析———对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26).

[3]杨桦,汪迪.务实创新强基础锐意进取求突破———农发行湖北省分行大力提升信息科技工作整体水平[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02).

[4]刘道兴,牛苏林,李怀玉,等.2015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本刊评论员.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系列谈(四)为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论全面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水平[J].农村工作通讯,2016(03).

第4篇:经济发展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 科学技术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也已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包括经济体制、市场供求格局、经济运行环境和物质基础在内的良好的基础条件。作为企业怎样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首先企业领导者应从思想上进行根本转变,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同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握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三是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推进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创新工业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作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其基本原则是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资源化,重点是发展清洁生产、推行资源节约和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这就要求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源开发上,要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尽快转向对知识资源的开发,新型工业应从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工业化最主要的动力;在生产方式上,要从粗放生产向清洁生产转化,实施清洁生产可以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省各种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和企业的排污费,改善工作环境,保护职工健康,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达到降低成本、改善工作环境,保护职工健健康,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的目的;在产业结构上,要把单纯注重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既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又能解除信息化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二、充分认识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径,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不顾条件地一哄而起。先进技术我们当然要努力学习、引进,也要组织力量做出创造性的突破,这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必须投入足够的力量,投入必要的资金,务求有所突破。但是现代先进技术需要很强的投入且有一定的风险,目前还不能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因为我们发展现代先进技术的力量尚感不足,经费投入也受到一定限制。笔者认为,在努力发展现代先进技术的前提下,踏踏实实地大力发展适用技术,以廉价的方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较切合实际。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颇大,适用技术一般都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大力发展适用技术已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企业管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第5篇:经济发展的方法范文

一、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新形势社会背景下,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具有较多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效果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业生产的规模还都较小,并且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还都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农业生产实践设施通常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之中,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并且很多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够正常投入到日常生产应用中,很多都出现了年久失修的问题。

2.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在大多数的农村区域,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主要是体现在:第一,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措施水平不高,很难有效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工作,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广泛普及到农村的各个地方。在当前的很多农村地区之中,大多还是依靠劳动力开展农业生产工作,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第二,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链条。农业的生产无法和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等多方面进行有效联结,市场竞争力较低。

3.缺乏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高针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经济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资金、技术投入力度的不够大,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4.农业资源的分布态势不合理

农业资源的分布不够良好,是制约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平原山地的分布本就是不均匀的,与此同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农业经济长久秉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农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同时这种情况的出现,还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方法和途??

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是制约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基础。首先,需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配备工作,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机器和设备,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定期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其次,需要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这主要是针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采用相应措施。积极倡导当地企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建设工作之中,促进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再者,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合作之中,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2.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朝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减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失误问题的出现,减少资金和资源浪费,保证和提升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效果。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升农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效果,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其能朝着多种经济增长方向发展;第二,需要积极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取得良好的统一,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功能,促进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形成更加健康、优质、具有竞争力的新农业经济。

3.加大农业发展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

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一,需要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制,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各项惠农和利农政策有效实施;第二,还需要积极开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第三,积极开展多方筹资工作,促进农业生产过程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现代科技知识水平,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知识教育体系,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组织农民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调动广大农民朋友学知识、用科技的热情,并使其尽快掌握市场经营本领;第四,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各项资金和技术投入工作,需要采用相应的监督工作,保证其能够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4.改善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

农业资源发展的进展态势,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增长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策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进行有效改善。首先,需要充分应用现有的各项农业资源,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其次,需要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划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促进农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应用;最后,还需要将农业资源进行调配发展,使其朝着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缓解当前农业资源紧缺的社会现实。

5.开展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产业

我国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产业方面,要优先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以利于促进与带动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开展产业时要把产销相结合,以保障产有所销,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农民创收着想,才可真正调动农民开展生产的积极性。

第6篇:经济发展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问题;发展前景

欧洲经济共同体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其经济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根据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将影响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的原因找出,并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

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初期,其是为了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壁垒,从而使各国之间能够自由的进行人员和商品等的自由交易,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关税标准,使各国在对外进行经济发展时能够具有一致的标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保证自身在当今时代的经济地位。通过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能够相互平衡,最终提高整体的经济实力,保证各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经济地位。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欧洲经济的一体化,政治的一体化政策,这样就能够建立一个可以和世界大国相匹敌的经济共同体。在共同体建立的初期阶段,其主要是保证成员国之间顺利发展,且在这一阶段,由于建立了统一的关税标准,使各个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壁垒被打破,保证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内部市场被快速开发,各国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各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也有了巨大的进展,出口贸易总额有了巨大的增长。这一时期被称为共同经济体的大发展时期,且由于当时刚刚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都需要经济复苏,这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紧紧抓住了当时的市场,这和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当时的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固定资本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内部市场开拓,且当时欧洲的国家领土面积较小,单独一个国家很难满足整个世界市场的需要,这就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第二阶段,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一个平缓的时期,这一阶段世界各国发展逐渐平稳,但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导致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因此,经常出现内部的不和与斗争。但这一阶段的欧洲经济共同体还是占据世界出口较大的集团,但同其成立的最终目的相比,仅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而人员和劳务等方面,基本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近些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尽管已经实行了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动,但是失业率仍然高居不下,很多的自由流动人员并不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使劳务的自由流动失去了其最初的目的。而对于资本流动来说,共同体各国之间没有对货币和投资政策进行统一,从而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尤其是不少成员国存在着多年的经济负增长,导致很多的成员国出现频繁的汇率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为了保证自身的资本不会外流而影响自身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资本流通限制措施,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增加了更多的人为困难。

二、欧洲经济共同体遭遇的经济困难

1.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各国出现贸易保护,其中比较著名的则是关税同盟,这是影响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时代,像各个时期的经济危机,各个成员国之间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发展,争夺更多的市场出口份额,纷纷增加了许多的非关税壁垒,这些方法导致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共同发展逐渐变为经济竞争,这种经济现象在农产品销售中是最明显的,各国为了增加自身的出口,大力打击其他成员国的产品出口,导致共同体内的产品失去了其最初的自由流动原则。

而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欧洲经济共同体中的超国家对各成员国的调节能力经常性失灵。像对钢铁的生产,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钢铁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市场需求,这就导致各成员国之间必须削减自身的钢铁出口,保证共同体的整体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超国家的调节能力降低,导致各成员国对超国家的相关决议不再听从,最终导致部分国家的国内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其国内出现严重的工人失业现象。

2.市场的萎缩

随着市场空间的萎缩,共同体各成员国之间对于内部市场的投资兴趣越来越低,在加上各个成员国的政府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发展,降低通货膨胀对本国经济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剧了市场萎缩情况的恶化。而固定投资的不稳定,导致新技术的开发受到严重的制约,这严重制约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当前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一直处于一种逆差状态,尤其是最近几年,国际收支的赤字更是大大增加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危机。除此之外,美国的高税率也是促使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这些情况可以知道,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是很难实现好转的,这一情况将会对欧洲货币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

欧洲货币经济体系的建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有效联盟,其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系统。对于一个地区经济体系来说,统一的货币体系是实现整体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保证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等统一进行管理。但目前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对于这一方面的进展很小,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转移问题,也就是各成员国需要将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货币的发行权等全部统一进行管理,这一措施目前很难做到。当前只有少数的几个成员国经济是增长的,大多数存在着很多的国际收支逆差,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将整个经济共同体的储备进行统一管理是非常困难的。

3.各国之间存在的经济发展差距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实现各个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共同发展,消除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从而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但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导致共同体之间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的成员国无法实现经济的正常增长,这样导致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多。在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共同体之间在执行各项经济政策时无法实现统一化。

三、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问题出现的原因

根据对当前的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发展既有有利因素,同时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有利的因素:首先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使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金融行业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保证了经济危机过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复苏。然后是重新对财政进行稳固,通过相关法律的设立,使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财政契约逐渐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还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应对机构,像银监局和证券监局等,通过这些措施,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私债逐渐变为债,这样能够大大增强欧洲经济共同体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最后,宏观调控机构的建立,为各成员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制定了一个统一的依据,通过这些政策的实行,能够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各成员国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保证各国之间均衡发展。

消极因素则是:第一,现行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的架构存在着较大的道德制约的风险,像欧盟公约中的赤字和公共债务,这种情况对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非常严重的损害,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国债国无法还清债务,影响本国的发展,且对核心国家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实行财政紧缩的政策,很难放开自身的市场,为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提供自身的帮助。另一个则是一些的成员国,其由于自身的经济本身存在较大的债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周期较长,导致其和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整个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发展。最后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认同感越来越少,特别是债务危机的影响,使各国中的下层民众越来越不认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作用,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像一些欧洲国家在进行执政党选择时,一些反欧和疑欧的政党逐渐获得国家的领导权,这种情况使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阻碍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导致核心国家的民众反对财政转移解决处于危机中的成员国,而成员国对核心国家的反感越来越严重,逐渐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

四、欧洲经济前景和建议

通过近些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将会持续在反复的弱势复苏中,且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对于这种情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根据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差异以及各国的群众情绪差异,还有世界各国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导致欧盟各国之间的竞争力增长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一些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各国的发展作用微乎其微。第二是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统一的,甚至一些核心国家也存在着经济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国家发展的重点。像经济发展较慢的德国,其国内存在着较高的经济顺差,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欧盟制定的不平衡现象,这些的国家经常性的依赖经济顺差发展导致其经常被人指责,而新兴的一些政策,像降低社会福利和最低工资政策的制定,也会使德国的低成本优势受到较大程度的重创。对于这些情况,比较好的应对措施是制定一些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像LTRO等,这些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欧盟的经济问题,但其未来的发展情况不能很好的确定。

五、总结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问题由来已久,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在应对世界市场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这对欧盟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欧盟需要根据具体的世界经济情况制定合适的方针政策,促进各成员国的发展,减少经济赤字。

参考文献:

[1]赵从显.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问题及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1985,05:55-60,69.

第7篇:经济发展的方法范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贸易进出口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通过阐述经济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以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相互影响的实证做出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相互影响;实证分析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转变,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对我国的外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经济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行分析,对经济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相互影响的实证做出了具体的研究。

一、经济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

所谓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手段、方法和模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直接体现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和对外贸易的地位,因此经济发展方式也决定了外贸发展方式,由此可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

(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我国进入了国际分工体系。我国作为贸易大国,贸易发展方式决定着相关领域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相关领域的产业是否能够顺利、稳定发展。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互相影响的实证分析

图1

为了进一步分析经济发展与外贸发展关系转变的相互影响,由图1可知,从1995年到2011年的评价值Z(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和F(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水平)均成上升趋势,且在1995年到2002年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水平F呈下降趋势,1997年到2002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水平也呈下降趋势,而随后Z和F值的增长趋势相对稳定且均逐年上升。由此可知我过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效果大致相同,下文针对二者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相管的检验和分析。

(一)经济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互相影响的检验与分析

1、变量平稳检验法

ADF(变量平稳检验法)是在数据最优滞后期通过对多种模型选择判别方法(AIC)的最小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确定,从而确保分析对象残差的非自相关性。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

格兰杰因果关系是以数学中的统计学作为结果的讨论办法,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的概率或者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Z与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水平F的相关函数进行二者关系的具体分析。

3、序列协整分析

序列协整分析法主要针对于不同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应用序列协整分析法对Z和F进行研究,可以将在相应年限内,经济转变方式与贸易转变方式的转变水平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易于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分析结果

1、变量平稳检验结果

表1为经济发展转变水平(Z)与贸易发展转变水平(F)在变量平稳监测下的相关数据。

表1

变量 Lag Mode t-adf P值 是否平稳

F 1 C+T -3.105763 0.0479 平稳

Z 1 C+T -3.372597 0.0296 平稳

由表1可知在进行经济发展转变水平与贸易发展转变水平的研究过程中,各个影响指标的水平序列都是相对平稳的,由此可知,1995年到2011年的经济发展转变方式与贸易发展转变方式是基本一致的。

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格兰杰因果关系确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原假设 F统计量 P值 结论

Z不是F的格兰杰原因 13.1317 0.0016 拒绝

F不是Z的格兰杰原因 4.47081 0.0410 拒绝

由表2可知,在Z不是F的格兰杰原因时,F的统计量与P值差距较大,结果为拒绝;而当F不是Z的格兰杰原因

时,F的统计量与P值的差距仍然有较大的差别,格兰杰结果仍表现为拒绝。因此,可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3、Z与F的序列协整分析结果

通过对1995年到2011年经济与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水平进行序列协整分析可得结果。经济发展与外贸发展方式存在这一个协整方程,且该方程满足Johansen设计的协整检验,因此科的结论:经济发展与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存在一个长期均衡的变化关系。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的经济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应用变量平稳检验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序列协整分析法对1995年到2011年的经济发展转变水平与贸易发展的转变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可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而贸易发展方式又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二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康.服务贸易促进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和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2

[2]郭潇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公司财务行为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第8篇:经济发展的方法范文

摘要: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度依赖资源的方式带来的却是生态的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由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为了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经济增长资源区域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方式

一、我国过去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第一,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已经难以为继。

近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长,但是,在粗放的增长方式下,土地、淡水、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目前,我国人均资源紧缺,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资源消耗量或自然资产损失量却排在世界前列。环境质量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严峻局面。

第二,区域发展格局不合理,加大资源环境压力。

主要表现:首先,区域产业特色不突出。在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炼焦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领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恶化了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其次,经济活动在一些地区过度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密度较大地区的个别地方,出现了过度发展的迹象。人口和经济活动向这些地方的集中带来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再次,地区之间竞争秩序混乱。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逐步增大,有些地区成为资源高消耗地区和生态脆弱区。

第三,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

总体来说,我国劳动力总量还比较大,供给相对比较充裕,低成本优势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是也要看到,在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格局并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熟练技术工人供不应求,局部地区开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并且,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增长率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与此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土地供给都趋于紧张,土地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将长期维持。

第四,人口老龄化超常加快。

一方面,中国在人均GDP水平较低时,就迈入了老龄化的门槛。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大致为5000-10000美元;发展中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大约在2000美元;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超常。根据国外有关机构资料,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8年,而中国估计只要27年。人口老龄化既会降低国民储蓄总水平,也会提高人口赡养负担,影响社会财富的增长。

第五,世界性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最近十多年,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出现新的特点和变化,以价值链分工为特点的新型产业分工势头越来越强劲。跨国公司跨境投资、公司内贸易和服务外包明显增加,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层次提高,方式更加灵活。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的内容

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技术不断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则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

现阶段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即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

第二,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和破坏环境转到经济发展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

第三,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从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转到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上来。

第四,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需主导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从过去的“让利性”开放转向“互利性”开放、从过于重视“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第五,投资拉动型增长向居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即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由多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

第六,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即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改变由于“政策倾斜”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

第七,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状况,让人民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

三、结束语

经济发展会对诸多领域产生影响,不同于经济增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发展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而不是一味地单纯地增长。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经济增长可以在不产生任何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实现,那么人人都会完全赞成”。事实上,这种主要依靠GDP增长、过度依赖资源的方式带来的却是生态的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由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为了时代的要求。不容否认,改革开放后我们采取的以满足内需、保证人们生活水平、摆脱短缺经济作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生产资源和劳动力更大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流动,并加以组合利用,突出中国的资源及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转为现实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国富民不富,消耗资源大、收益小,价格低,结构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等等,如果再不转变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那我们就会陷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态,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无发展的增长”(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第9篇:经济发展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经济现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结构 要素投入

一、河南省经济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而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带,作为农业生产大省和人口大省,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大省。至2011年,河南省工业总产值为30339.39亿元,位列全国各省、直辖市第五位。而依旧保持着“中国粮仓”的地位,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为5542.5万t,稳居各省、直辖市第一位。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成效显著,特别自“九五”计划以来,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自2988.37亿元(1995年)增至26931.03亿元,增幅十倍有余。然而在河南经济发展中长期出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已经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2000—2011年的生产总值增速跌至全国第24位。因而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二、河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实证分析

(一)需求结构上依赖出口拉动增长,内需不足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河南省出口总额年年攀升,由此带动的经济增长是可观的,然而在2008—2009年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河南出口商品总额急剧下降,使得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速在2008—2009年间亦明显降低,生产总值指数由2008年的112.1下降至2009年的110.9(上年为100)。

(二)产业结构演进太慢,产业结构依旧不优

首先,根据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到第二产业为主导的过程,再到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并起主导作用的过程[1]。第一产业近年来增加值的增量与生产总值的增量之比稳中有降,但降幅很小;而第二产业虽处于主导地位,但自1996年来增幅亦十分有限;对于第三产业,近年来虽稳中有增但增幅甚微。

其次,河南省的工业内部装备工业极端落后,高兴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而低水平的一般加工业发展较快。一方面,虽然自2000年来,河南省科研内部经费支出由248024万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2644922万元,增幅近10倍,而全省专利授权数却由2000年的2766项下降至2011年的1279项。如不致力于提高各个企业及机构的自主研发能力及研发的资金回报率,单纯地追求产品产量的增加,将会导致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生产效率无法提高。这对整个河南省经济环境的稳定和发展是及其不利的。另一方面,一般加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对于人口大省河南来说发展这类产业具有先天的优势。因而富士康、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以及蒙牛、哇哈哈等国内知名企业均纷纷在河南省境内建厂,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获得超额利润。短期内,这种现象能够增加当地务工人员的就业率,并且能够提高河南省产出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产品结构的优化,然而长期来看,这些企业挤占省内其他各当地企业市场份额,使得一些中小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使得其科研经费不足的情况更加严重,并且会加剧政府监管难度,影响省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调整。

最后,在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过程的内部出现两极分化,对于一些娱乐、享受、旅游等的消费业的发展过度膨胀,而生产业,如交通、通讯、金融、法律咨询、商务咨询、物流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2]。以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位例,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使得其金融业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虽然金融总量上差距不大甚至超过一些地区,但是在人均方面以及金融业对GDP的贡献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一个地区金融业发展状况的表示,笔者认为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衡量:(1)高级经济师娄永跃在其学术研究中曾提到[3],一般研究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情况所采用的金融发展指标为金融相关比率(FIR),由这个地区的存款加贷款除以地区生产总值便可以得到金融相关比率;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由人均GDP来表示。河南省人均GDP呈指数增长,而其金融相关比率自2003年达到最高值2.044453之后,进些一直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并在2008年达到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1.335877,近三年来虽然金融相关比率有所提升,此数值仍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从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对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十余年来,河南省内金融机构存款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几本持平,而金融机构贷款对生产总值的比值缓慢下降,可见金融业发展速度不及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速度,也就是说金融业在河南省的发展已成为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总之,近十年来河南省金融发展状况与其经济发展的指数上升的态势几乎相背而行,进一步鼓励并促进金融业以及其他生产性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对金融业等生产业的监管力度,是河南省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三)生产要素投入方面

河南省生产要素质量偏低,且要素组合不优,因而造成生产效率低;技术进步太慢,自主创新能力很低,因而造成工业产品质量较低。

从资金上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紧密相关,对于河南省并不例外。从我国GDP增长与广义货币增量上来看,1981—2012年GDP增长了接近96倍,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840倍左右,自“九五”计划以来平均每年的货币供应量增加率达16.45%之多;对于河南省,在此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07倍。我国经济的腾飞速度可观,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更是惊人。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年均增加率均在10%以下。货币供应量的激增能够拉动企业信贷额度,促进国内投资,以起到拉动GDP增长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对于近年来CPI指数的持续激增,我国房地产泡沫现象以及我国股市在2007年以来的非正常性的波动等全国性的经济问题,货币供应量的激增难辞其咎。因而,政府应坚决控制货币超发问题。

从劳动力方面来看,河南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巨大,占比亦是全国最高,劳动供给量充足性满足了发展的需要,并为当地及其他各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过分地依靠资金和劳资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必然不是一个长久且持续的发展方式。

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致力于科技成分的投入应成为河南省各企业的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国企以及各个新兴中小企业。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企的优势不再明显,至2011年,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以占据GDP总额的61.1%,且近年来此比例持续上涨,这对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冲击是很大的。而作为省内传统的国有企业,本身已存在种种“弊病”,如:国家为了使国有企业能够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给予它们优惠政策,将很多国有企业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而股份公司被内部人士所控制的情况十分严重,在四百多家上市公司中,三百多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度超过50%[4],此类现象的发生严重阻碍国企招贤纳士,按照市场的规律持续、健康地发展,其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企业”的经济学属性也无法体现。若不以研发先进的技术、招纳人才为基础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来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那么其在市场经济的公平博弈中将难以生存;而对于新兴的中小企业,在无法以“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的环境下[5]以及筹融资方面不具优势的形势下,发展其独有的专利技术,便会成为其生存之道。

(四)能源利用方面

河南省长期以来走的是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发展道路,使得我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

1.能源消耗量大。一个地区的能源消耗量与产出量之比可以部分地反映这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以下所述中的能源均包含: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进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粗放程度。河南省能源消耗与产出之比与全国的情况相比之下有明显上升趋势。在1990年,河南省能源消耗与产出之比低于全国水平的40%,原因应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取得发展契机,其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大量消耗拉升了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耗水平,而同期河南省的经济仍处于上升前的准备阶段,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934.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不及GDP的5%,因此其能源消耗与产出之比也是极低的。而在2000年此数值便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在2001—2005年此比值略微下降,但近几年来,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其对能源的依赖度的提高,使得此数值仍然明显超过全国水平。说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的粗放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以来不惜以牺牲大量的能源来谋求经济上的增长。

2.能源无节制的耗费必然导致生态失衡。第一,2011年河南省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处全国第三位(排放量为303.59万t),因而环境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第二,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农业生产大省,农业产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大,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全国之最。2011年河南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国8.96%,而农用化肥施用量占全国11.81%,平均每公顷施肥量半个世纪以来翻了百倍有余。大量的化肥施用,使得土壤和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屡被检出。因此,应适当地对超额购入化肥的部分征收适度的税费,以降低肥料使用量;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化进程,着力于发展生态农业,以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W·查尔斯·索耶,理查德·L·斯普林克,刘春生.国际经济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2006(03).

[3]娄永跃.河南与重庆长期金融发展比较与启示[J].金融实践与理论,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