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第1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持续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01-1

一、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

就目前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按照现代农业的起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1.美国模式。美国现代农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装备、高效率及土地的规模经营。由于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农业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不足,为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节约了劳动,因此也有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为“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

2.日本模式。日本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刚好相反,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不足,因此日本农业最终选择的是一条通过大量增加使用化肥,采用优良品种以及使用精耕细作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生物技术进步路线,重点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率,也称“土地节约型”的现代农业。

3.西欧模式。西欧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农业资源条件界于美国和日本之间,既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人均耕地又不多,农户经营规模中等,因此现代农业的起步方式选择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的模式,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产业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不同模式背后的共同经验和规律

纵观整个历史过程,虽然发达国家各自的国情不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但是其背后却有着共同的经验和规律可循。这些共同经验和规律可归纳为:

1.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一定规律,但要因地制宜,不断实践、探索和创新,不能照搬外国模式。

2.资源不是制约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在小农经济的基本框架下也能够实现现代农业。只要合理地利用资源丰富带来的优势,科学地克服资源贫乏带来的阻碍,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特色化道路,最终也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3.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保护和调控。农业保护和调控是目前世界各国在现代农业过程中和实现现代农业后普遍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政府对农业的一般调控目标是稳定和保护农业,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4.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劳动者素质。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最终的落实主体都是广大的农民劳动者。农业的现代化,理应包括农民的现代化。

5.现代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结合与均衡发展的结果。利用机械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是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要实现现代农业,必须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现代化。

6.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工业化水平之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实现都有一个共同模式为:在农业的支撑下,工业化得以起步和加速发展,而在工业带动下的第三产业也随之服务农业,不仅给农业以新的技术装备、新的制度管理和新的市场运行机制,而且有效吸收机械化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力剩余,有力地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实现现代农业。

7.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的根基和典型特征。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又一共同规律就是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它承担了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同时也是政府贯彻和推行决策的一个渠道。

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环境参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前进要求。现代农业还存在着继续发展的问题。从以上对三种农业基本模式的介绍,及其模式之间的相同经验出发,结合以上环境参数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将现代农业的基本趋势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基本上步入了 “石油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结合阶段,即“持续农业”。持续农业的主要特征是既能生产出足够的食物和纤维,又不破坏甚至能够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保护农业长期持续发展。

2.劳动最终将会成为稀缺品,劳动相对于土地的价格会逐渐提高。无论是以机械技术为起步方式的美国,还是以生物化学技术为起步方式的日本,最终都在朝着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同时并举,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的趋势迈进。这是由土地和劳动力的客观特性决定的。

3.在土地经营方式上,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有分离的趋势,这是土地规模经营的有利选择。从各国现代农业的实践可以看出,要有效地推广大型机械技术和其他科技成果,必然要求适度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4.农业“旧四化”向“新四化”转变的趋势。“旧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农业水利化和农业化学化,而“新四化”则涉及到生技化、信息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发展,它涉及到信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比如“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等等。相对于“旧四化”而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很大的扩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村 商业保险 发展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2.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

3.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2.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

三、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

3.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内涵;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步伐,这就需要当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的结合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从而带动广大农民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着道路,更好的加快新农村的建设,为农民的丰产增收创造有利的条件,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当前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状

1.目前粮食自给率呈现下降态势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于粮食消费速度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这将导致我国粮食自给率会严重下降,需要大量的从国外进口粮食,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2.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存在着高保护的现象

在发达国家,对于农业补贴都较高,而相对来讲,我国对农业生产补贴比重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对于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来讲,会给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构国农产品的生产,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全球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开始向能源化和金融化的趋势发展,这不仅会对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还要加剧我国农产品的供需情况,使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加。在发达国家,开始利用农产品进行能源的生产,这直接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连续涨幅,给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带来较大的冲击。

4.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人口比重还持续性增加,同时资源在时空上呈现不均衡的分布状态,这就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再加之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直接导致对粮食刚性的需求不断增长。

5.农业生产的老龄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在当前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大量的涌入城市中进行打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视野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局限在国内的范围内,而应该放眼于国际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和资源进行科学统筹,从而加快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使其能够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内容

目前我国农业产为结构也开始以第一、二及三产业为主,农业生产产业链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为了确保粮食的安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为了了确保能够提供粮食安全的供给。

3.完善农业结构产业化

农业多元化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对象,也是进一步挖掘农业内涵和外延的有效途径。目前农业发展开始向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者也不断扩展种养渠道,为推动农业企业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标准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一段时期内、一定范围内的特定生态环境下,对于农业生产的资本、劳动力、原材料以及农业生产手段来说,都需要从农业产业化标准的调整上来转变经营发展方向,推动农业体制向技术创新转变。

三、构建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运作机制

1.强化市场导向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机制,着重从保持必要自给水平、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品牌优势、适度规模经营三方面来促进农产品增收、农业增效。在尊重农民经营自的同时,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宣传表彰等措施,鼓励广大农户主动学技术、跑市场、寻信息,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更好的做到以农民为本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业的发展需要围绕农民展开,所以需要将保护农民权益作为战略性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分散的农业组织向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的过渡,最终从农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主体上实现对农民的增收致富。

3.强化政府的支付作用

由于当前我国农民市场化意识还不强,所以政府需要从政策和制度上加以引导和完善,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4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国际贸易

一、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特征

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提高农业竞争力,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政策选择。

世纪之初,响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成功地加入WTO,国际大市场的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及农业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如下:

(1)从古至今,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占到全国人口的70%左右。我国幅员辽阔,但由于气候和地形特征等原因,可利用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均耕地面积则更少。(2)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鼓励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对其进行各项可观的补贴,对于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我国很难与发达国家竞争,这体现在我国农业产品开始出现贸易逆差,而且又不断扩大的趋势。(3)我国农产品只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竞争优势,土地密集型产品则处于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因为历史以及某些政策的原因,我国人口在未来将出现人口老龄化,届时,随着人口结构像老龄化偏移,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再也没有廉价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人口红利产生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未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较发达国家仍旧落后。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以及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分依赖使得我国无法进行大规模和机械化生产。

二、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业在基础设施上的固定资产投入较小,包括农田水利工程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市场设施。西南各省仍旧有些地区还没有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因为功能老化、配套不全等原因不能保障有效抵抗自然灾害。90年代以来农业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都呈明显上升态势。在我国地理条件复杂的南方地区,交通设施不完善以及市场设施不成熟使得农产品因为运输和销路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总之,基础设施差使得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并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依赖性提高的需要。

(二)科技含量低。我国在农业科技上的科技成就并不多,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政策支持也与新阶段的农业发展要求不匹配。科研与需求脱节,并不能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推广到产生并形成面向市场的科技创新机制。另外,农业科技成果集中在较为常规的方面,缺乏创新性强的核心科技。以上原因导致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

(三)贸易壁垒。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主要指收取高额关税、附加税,非关税壁垒指海关采取进口农产品配额限制、强制性进口许可证制度等以及绿色壁垒。通过收取高额关税和附加税来保护本国农业企业的行为属于狭隘的地区保护政策,违背了贸易平等化原则,不仅损害了外国农业企业的利益,同时也弱化了本国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能力。通过施行进口农产品配额限制、强制性进口许可证等制度来控制进口农产品的总量和总金额的行为和收取高额关税如出一辙。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产品安全、环境保护、卫生等方面设置的标准普遍偏高,而我国农业企业普遍环保意识差,不了解国际的相关标准,应对绿色壁垒普遍意识和能力均较弱。

(四)发达国家滥用高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的滥用是对国际市场自身运转机制的过度干预,势必农产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违背了国际贸易平等化原则。补贴政策短期来看是有益于本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来看实则削弱了本国农业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政府的过度干预将导致市场丧失资源配置的功能,能力强的农业企业也不一定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三、解决途径

第5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提升策略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0128-03中国图书分类号:HO-05文献标志码:A

现今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发展时期,农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其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业同国际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向相关农业的科技人才提出了较高的标准,除了精通必备的相关农业的专业性知识与技术,还要拥有过硬的英语水平,作为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有力支撑。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36%,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当前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就是解决“三农”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有效地运用国际市场,促进农业发展的国际化。

1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历程

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我国正处于解放的初期,农业的国际合作重点在于服务国家外交,参加农业国际机构开展的一些活动,当时仅与五十多个国家有相关农业的业务往来,其国际化的农业合作范围仍有所限制。第二阶段(1979-2001年):我国提出“引进来”的农业国际化合作,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农业合作,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走出去”的策略,加大国际化的农业贸易活动。第三阶段(2001年):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我国农业的多边与双边交往日益增多,农业的国际贸易增速较快,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国农业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已经同140余国家建立起长期的农业合作,签订农业的多边与双边协议达100多个,此外,还与高达五十个国家成立农业合作委员会。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农业发展战略,有效地加强我国农业同国际间的合作,使得我国农业的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我国农业的国际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2.1我国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我国当前与100多个国家、组织与机构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业长期合作关系。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合作涉及对农作物品种及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截至2008年,据统计,我国引进的农作物品种高达10万份,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对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从1994年8月起,我国推行“948计划”,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外派高达14000人次的农业访问学者、培训人员等,并引进农业外国专家高达三万人次。在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的策略引领下,输出我国的农业品种资源与技术,在外国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比如,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兴建农业技术的示范中心,同时不定期地派遣我国农业专家与技术人员去协助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规模有着显著的提升,投资的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农、林、牧、渔等行业。我国农业投资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投资的主体由国有企业独资,转变为民营企业为主的格局,投资方式也发展为合资、合作等多种不同形式并存的局面。

2.2我国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仍有着较多的困难,“走出去”政策所面向的农业组织机构的层次不高,尚未具备同跨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境外的一些农业投资项目存在资金投入多、风险管控难度大、回收周期长等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相比较来说,我国与农业相关的投资主体在资金、管理与人才方面仍处于劣势,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基于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性来看,我国欠缺对WTO农业知识产权与各国农业技术法规熟识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知识面不够广泛、适应性较弱;我国有些农业科技人才有着较强的研发实力,但英语水平较为薄弱,农业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不高,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于国际市场的推廣。从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水平层面来分析,其英语运用能力参差不齐,存在技术人员的知识陈旧,没有创新发展,根本难以满足工作的要求。囿于传统灌输式英语教学的影响,绝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无法正常地涉外交流,对英语学习的认可度较低,认为与农业科研没有关系,是不相干的学科,正是由于此,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有着精湛的农业技术,但英语技能匮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

3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提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而科技的提升要依托于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秉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政策;大力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优选机制,选拔技术过硬、外语精通、业务精良的复合型人才。显而易见,在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势下,业务精良、外语精通的农业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保障。

3.1促进我国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农业科技人才掌握必要的英语技能,可以有力地保障科研人员进行农业的国际化研究与交流。用英语书写的科技文献约占全世界科技文献总量的三分之二,各种权威的国际性会议用语大多以英语为主,英语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业科技人才的深造。只有拥有较强的英语運用能力,才能提升科技人员对英语科技文献的查阅能力,从而有效地消化与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科技人才突破语言上的障碍,可以更好地分享国际上的农业科技资源,汲取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更加有助于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的拓展,促进我国农业国际化产业的升级。

3.2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力

为了质量更优、更快地发展农业,我国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借鉴其管理经验,以科技发展作为根本来促进农业的国际化。英语作为全世界范围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我国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运用英语技能,助力于我国农业的科研成果与农产品真正地“走出去”。具备一定英语技能的农业科技人员可以不断深入地理解国际上相关农业的规则与标准、了解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并从中借鉴和学习,并抓住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机遇,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创造平台,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3.3加强农业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

基于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来看,英语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晋升机制中,对其英语运用能力有着相关的要求。1998年我国了《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的通知》,其中规定:相关专业技术类的职称晋升,晋升人员必须参加与之相对应级别的统一职称外语考试,英语成绩合格者方可参与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

4提高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有效策略

4.1建立可行性的英语培训机制

4.1.1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对英语学习的意识。当前存在部分农业人员对英语于农业国际化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我国要加强对农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宣传,尽可能地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才有意识地自主学习英语,借助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对农业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和个人职业发展均有积极意义。

4.1.2农业管理部门借助“外引内联”来整合资源。大多数农业相关的机构或企业在英语培训的设施与师资方面有所欠缺,基于此,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单位或企业,可以借助我国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设备与师资,推行联合办学的模式,直接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专业英语培训,比如,举办短期的英语集训、英语网络课程等。此外,选拔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参加农业发展的国际性会议、出国考察等,尽可能地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英语的实践机会。

4.1.3建立多渠道英语培训的资金机制。我国应当加大农业科技人员相关英语培训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英语培训的资金机制,以政府的财政出资为引导,吸纳企业、社会机构等赞助,设立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培训基金,保证农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储备所需要的经费。

4.2秉持英语培训的多样性与针对性原则

对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的英语培训内容要秉持针对性与多样性的原则,运用基本技能性的阅读、重点夯实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模式,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在英语的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还需加入与农业相关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课程,比如,国际贸易英语、相关农业科技的英语翻译课程等。农业科技人员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交流与文献查阅,英语培训应侧重于听说与阅读,培训的内容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语言与文化是有机的整体,与文化相背离的语言交流是盲目的,语言依附于文化,文化负载于语言,基于此,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导入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并不是排在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从开始学习外语的第一天起,文化就始终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匮乏常会制约语言能力的发挥,不利于顺畅的交流。此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自学、参加函授等,实现英语培训的多样化发展。

4.3加强高校教育对涉农专业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

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工作中的英语再教育,还要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单位,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涉农专业学生的英语教育,重点培养英语的作用能力。结束语

第6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优势;措施;发展趋势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农业的发展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但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设施农业技术也比较落后。推动设施农业技术与国际接轨,并共同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现阶段,我国设施农业中塑料大棚种植和玻璃温室种植比较普遍。设施结构不完善,温室内空间利用率低,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土地占用率较大却又得不到高效的使用,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由于农民普遍收入较低,购买能力有限,造成了设施机械化程度不高,我国温室中大多使用的设施装备水平较差,所采用的设施极其简单,基本上只是起到防雨和保温作用。这种低水平的农业设施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北方地区如果遇到连续的降雪天气,温室顶部的电动卷帘机会被冰冻,无法正常工作,影响了温室的光照和通风。[1]下雪后,帘子卷不起来,没有阳光光照,作物不生长,温室内湿度增大,作物生病等一系列问题。农户种植作物缺乏科学性,种植部分作物,会整袋肥料往菜畦里施,生怕肥力不够影响产量,或者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2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的优势

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益。施肥前应该先对土壤进行检测,测出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推测出施肥结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然后根据种植的蔬菜制定出专用的配方施肥方案,对症下药。利用先进施肥方式,如:秸秆生物反应堆、二氧化碳施肥等。杀虫灯可以吸引害虫接近,利用高压电将害虫杀死或者利用毒药将害虫毒死。通过安装沾虫板、杀虫灯的方法可以取代农药。高温焖棚能消除温室内病菌,杀灭虫卵,改良土壤,减少后期农药使用量。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可从源头上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3设施农业的改进措施

3.1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要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设施农业自然而然也不例外。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使设施农业取得更快、更好、更加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和效益优势,才能真正促进设施农业的良好、平稳发展。[2]这就要求,必须认真重视起科研开发,不断加大其力度,使那些设施农业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得以解决,注重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开展工作,加快研究开发设施农业的配套技术,比如农用的小型机械设备、温室大棚新型的覆盖材料,加快设施农业的机械化进程。要注重温室大棚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例如节能增温、节水灌溉技术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新品种及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产品生产过程中建立生产技术保障体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当今社会,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饮食健康俨然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绿色无公害是人们对饮食的高质量追求。所以,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是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设施农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都是专用的,比如生物肥料、生物药剂、生物制剂等等。促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加的精准化,所生产出来的食品更加的安全、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符合当代人环保、健康、绿色的理念,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与此同时,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地膜产生的污染,养殖厂、工厂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新的污染,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问题,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生态环保的意识,将这些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3.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体系

要加快设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必须从企业抓起,加大高新技术所占的比例,加快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利用龙头企业,将农户、市场及企业,以合同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技术、生产及销售的一体化,促进设施农业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各地的地域及气候条件,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各地的经济、市场以及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是不尽相同的,也是有不小差异的。这就要求,在发展设施农业的时候,必须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单纯拿来任一的模式就照搬,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同时,将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机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促使设施农业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

3.4大力发展农村设施农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为了使广大的农民受益,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对加快其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加快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从整个农村设施农业的现状来看,其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设施机械化程度不高,对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3]由此可见,大力普及与推广生产科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组织相关的专家人士,深入一线岗位进行指导,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快生产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通过科技示范的建设作用,加快我国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4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数会不断减少,这一状况下,机械设备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耕作机械,栽苗机械,灌溉机械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施肥设备、灌溉设备等研究的深入,农业工程机械也会在设施农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精准化、智能化将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设施农业是人类智慧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将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更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成梅.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6,(07):184.

[2]史瑞锋.浅谈我国农业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2014,(20):218.

第7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一、外向型农业的特征及其独特意义

外向型农业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通过进入国际市场,借助国际分工来实现农业的再生产。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出发点主要是在国际市场,和国际市场进行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相互交流,通过国际市场来完成农业的再生产循环,建立起符合国际市场的相应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等,形成具有国际规范的,有利于相互交流的农业运行机制。

(一)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和主体农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其自身的产业的特征主要有:

1、由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结构决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根据国际市场上产品消费需求以及相应的结构模式来作为主要的依据,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了外向型农业的产品出口的结构,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外向型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并由此影响着主体农业的结构变化。

2、由比较利益的原则决定。发展外向型农业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进行更多的外汇收入,主要依据的是比较利益的原则,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拓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这和主体农业当中所强调的不同的产品均衡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但是就目前来说,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产业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

3、由国际市场的潜力决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是相对于整个国际市场来说的,对于国际市场来说,供需量会有一个限度,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产品以及相应加工产品的对外贸易上不存在着供求问题,因此,在国际市场中有着非常大的竞争潜力。这使主体农业的结构调整有巨大的拓展空间。

(二)外向型农业的独特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向型农业不仅仅是将农产品出口作为主要的目的的“创汇农业”,更重要的是指按国际标准生产的、形成有国际竞争力、有高辐射力、高增值力的农业经济。即“外向型农业(agriculture for export)”:一国或一地区面向国际市场,借助于国际分工来实现再生产的农业。其发展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是国内市场,而是国际市场,同国际市场进行广泛的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双向交流,借助于国际市场来完成再生产的循环活动;并建立起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形成符合国际规范、有利于双向交流的农业运行机制和宏观管理体系。因此,通过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日益与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的结合,是我国农业落实可续发展观战略的具体举措,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深刻分析国际经济环境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尤其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状况是我国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国际环境。

(一)有利环境

1、传统的农产品贸易趋于稳定: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当中,粮食作物的需求量将会基本稳定,而在水产品等产业上将会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对于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加工品来说,将会继续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农产品价格趋于上涨:农业贸易的改革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这对于出口国是非常有利的。

3、内部贸易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内部贸易的发展将会加快。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分工的细致,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贸易发展将会更加深入。

(二)不利环境

1、保护主义日益严重: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占据国际市场上有限的资金需求,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在国际贸易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断地利用自身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对于自身的农业产品进行补贴,同时提高自身的关税限制其他国家农产品的输入。

2、集团化趋势明显:农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消除的,不同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不断地建立贸易集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全球化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将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了竞争的局面。具体的表现主要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多,欧共体市场的建立不断地加速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更是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掀起了。

3、农产品贸易结构升级: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渐的从谷物和淀粉类转向了肉蛋类以及蔬菜类,因此,畜牧以及水产品的出口产值在农产品的出口比重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工品的出口逐渐的取代了原材料的出口。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水平及保鲜技术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三、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国内条件

经济的全球化,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来说,是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巨大挑战。

(一)有利条件

国际化步伐加快: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从长远的上看,对于我国的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对我国的农业产业调整有了更多的空间,促进我国能够在区域内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面对国内市场,更多的是面对世界市场,为给产品出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国的畜牧业、园艺业以及特色农业的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起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极大地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我国按照相应的国际规则,不断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给以我国的企业很多的优惠政策,从而促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引进,对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断地促进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领域当中的合作交流。给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不利条件

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农业发展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发展的状态,在整体竞争上优势较少,出口的农产品在质量和生产方式上和国际市场的要求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农产品贸易当中的技术壁垒的逐渐增多,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1、政府对于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生产的保护率是非常低的,甚至是在长时间内处于负保护的状态。在我国的相应的农业保护措施当中,除了对于粮棉油的补贴之外,对于其他的农业则是没有太多的政策扶持。时间以来,通过工农产业之间的价格差以及农村的不合理负担等,使得农业的利润转化为工业生产的累积。在很多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利用一部分的农产品来换取外汇来发展工业,而不是为了农业自身的发展,

在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国际市场作为导向,不仅仅是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发展外向型的农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就目前来说,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于本国的农业进行着不同措施的保护。发达国家在长时间内都给本国的农业发展提供非常多的补贴,使得农产品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在进行国际化政策指定的过程中又使得农产品处于主导地位。但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是非常少的。我国的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同美国相比有着非产大的差距,同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使得我国的农业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经营比较的分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产效率比较低,化肥农药等现代化的投入比较少,利用效率非常低,在农业科技的开发投入相对其它的产业来说比较的少,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品牌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非常慢,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非常少。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资金、资源以及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上是出于劣势的。就拿美国来说,其耕地、森林等资源的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在世界前列,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虽然美国的农业人口只有全部人口的3%,但是却有着非常大的生产效率。美国作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由于其自身的农产品物美价廉,因此很多的出口种类在世界上占据着非常大的份额。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农户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之间进行不公平的竞争,使得我国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压力。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落后状态的,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化和细致分工的企业非常少的,即使是先进企业,规模也比较小的,组织能力也是比较差的。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基本上还是处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状态,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小而且分散,很难利用合理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即使勉强采用了,也因为没有达到相应的规模而收效甚微,导致农民在进行生产和技术选择的过程中采用新技术的方式很少。同国外的大市场接轨的过程中,由于小用户很难获得完整的信息而导致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问题,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有很大的盲目性,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没有广泛的市场认可,竞争力比较低,很难进入到大的市场当中。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组织化的程度比较低,缺乏相应的行业内部竞争的协调机制,使得我国的企业与国外的集团化企业竞争中有着非常大的劣势,于是企业为了抢占市场,采取低价销售的方式,使企业的利润大大的降低,甚至还导致很多的国家进行反倾销制裁。很多的农产品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还只是停留在买卖关系的基础上,没有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这使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3、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不相符

发达国家利用环保、安全的名义设置贸易壁垒,成为了我国农产品输出的严重障碍。随着世界各国逐渐的对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对于农药残留、污染等等检测指标的严格限制,检验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时常发生,产生了巨大的损失。这种技术壁垒的产生同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很多的技术壁垒在本质上就是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之间的较量,虽然有着很多不公平的状况,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安全以及法律制定等问题上还有待完善。我国的农产品从进行生产和加工到销售等各个环节当中的标准化程度很低,很多的综合性的标准化体系还没有真正确立;目前的标准和国际标准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近年来,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使我国的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要求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

四、推动我国外向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在分析了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之后,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的建议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提供高效合理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我国目前的农业管理机制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尽快的制定符合国际要求同时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实现管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体制,统一生产和对外贸易政策,将农业生产同外贸有机的结合起来,完善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政策,提高相应的行政效率和水平。我国政府需要增加对于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从不同的渠道增加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让农民抓住机会掌握相应的技术,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增加对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加强对于国外技术标准和法规以及应对技术壁垒措施的研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同时从我国的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上考虑,我国的农业政策首先是要增强透明度、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程度

我国在进行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具有自身资源优势、专有技术、绿色无公害的产品领域。在资源上,我国地幅辽阔,有着特殊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品质优于其他国家,甚至超过了引种地。因此,我国在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同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我国的生产要素,不断地促进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所以,我国政府和银行要坚持在发展农业上作出努力,从而发挥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其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方面,我国要注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同时,在全国进行环境的之力,从而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环境更加的优化。

(三)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

1、制定科研带动的战略目标:将提高农业科研、生产综合实力作为主要的目标。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的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物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实验室的水平。同时,有重点的建设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通过加强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通过任务带动人才培养,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2、确定提高质量的具体目标:要通过科学技术,不断地改良农作物的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我国的科研力量,加大对于农业的投入,培养出具有优质、高效的品种,同时还要加大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的力度。要严格的按照国际标准或者是客户要求来进行生产和加工,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有着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

3、以农业科技园为载体:作为是外向型农业的窗口,农业科技园是新技术开发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是促进我国传统农业进一步改造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力支持出口龙头企业,尽快的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不断地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作为导向,从现有的基础上开发农产品的相关开发,促进我国的农产品发展向精加工方向发展;

第8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降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就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十分符合我国的发展特点,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就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但是必须要与正确的经济发展策略相统一。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成分。虽然说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弊端已经逐渐凸显出来。比如说,在21世纪初,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口量大幅度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农产品贸易的出口量。因此,如何改善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保证一定的农产品贸易出口量,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造成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发展的影响因素

(1)农产品需求量降低

我国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个阶段内取得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在农产品这一部分的空缺较大。但随着农产品出口量的逐渐增多,已经基本满足了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而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降低。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水平都普遍降低,从而造成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减少。

(2)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大

就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上已经有所提高,但是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我国整体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是当前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来,使得国际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大。因此,为了能够使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旧保持良好的发展优势,我国就必须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经济发展策略,统筹各类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在国际上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

(3)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及文化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我国就必须要及时的做好经济转型,调整国家市场经济结构,使国家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国际市场的发展活力。比如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从出口量高于进口量向进口量高于出口量转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但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统计数据来看,逆差发展的趋势在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况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1.推动农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推动农业发展,不仅是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要着力于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高效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带动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首先,国家农业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套合适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以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管理体制,使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更加规范化与高效化;其次,应该加大对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研究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性。

2.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发展策略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方向。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总的来看,我国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的要求大都较低,即以农产品为主,而忽视了对海鲜产品、果蔬类产品等出口贸易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所以,调整农产品市场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保证农产品出口贸易量的必要途径之一。

三、结语

重视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难题,但有挑战就会有机遇。我相信,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得到质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雨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8):84-85.

第9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判断,客观而精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迅猛发展,创造了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人口的“人间奇迹”,农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与农民要富裕、农村要繁荣的时代要求相对照,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的重大责任相对照,农业仍然是一条薄弱的“软肋”。审视农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到,科技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越来越大;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越来越难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对资源投入过度依赖,“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农业依旧是弱质产业,“地位虽然显赫、实力依然单薄”,这是农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让农业走出困境、迈向强大,让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山东是农业强省,优势地位无可争议。山东农业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竞相发展大潮中形成优势地位,得益于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得益于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外向型农业等方面赢得先机。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对改造传统农业、开辟农业发展新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取向。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已进入突破传统瓶颈、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的关键时期,彻底摆脱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弱势地位,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再造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新的历史阶段再创山东农业新辉煌,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部署,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极端重要性,紧密结合山东农业发展实际,拿出有效举措,积极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全省农业发展新局面。

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山东是农业大省,对于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一个“大头”,农业上去了,才能有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摈弃就地方论地方、就农业论农业的狭隘思维方式,始终胸怀大局意识、率先意识,不断增强促进农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切实有效的实际行动,为维护全国粮食安全大局,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