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的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现状 问题对策 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3.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4.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改革仍不彻底。
二、中国农村金融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1.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应当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分拆机构,形成集团控股模式,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2.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一是经营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四是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要在财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启动资金,建立市、县、乡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覆盖面,分散和化解风险的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贷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颖.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9(4):27-30.
[2]周正庆.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近几年,随着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各界对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社会舆论对几十年来金融系统为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出于继续加大对“三农”资金支持力度的意愿和考虑,也有一些舆论在农村金融系统为“三农”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等问题上,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央行研究局《农村金融服务报告》认为,通过对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农业贷款情况、小额信贷情况、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有着较好的基础,在提供金融服务和贷款数量等方面,我们大大高于国际水平,比较差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以及农村政策性金融方面。
1.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较高
国际上,“覆盖面”是评价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主要指标。所谓覆盖面是指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状况,包括存款、汇兑、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状况。而据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农村地区提供储蓄、汇兑等金融服务的比率大约在30%至40%之间,最高的是印度,也只是75%左右。这也使我国在提供储蓄、汇兑等金融服务方面远远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2.农业金融投入并不少效率却不高
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的情况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又一重要指标。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提供的资料,到2004年底,我国农业贷款余额为21055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1.8%。研究人员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的金融投入并不少,但效率却不高。对此,有关人士指出,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直接导致了近年来农业贷款的下降,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提高农业经济生产效率上下功夫,进而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的效率。
3.政策性金融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农村政策性金融不仅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还包括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减免税等措施来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一般来讲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政府批准的由财政补贴的业务;二是商业性金融不宜介入或者不愿意介入的与“三农”密切相关的开发性项目的贷款,如扶贫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
研究人员指出,现阶段,我国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并不少,但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影响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农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金融业务并存,职责不清,政策性资金运营绩效较差;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很多用于弥补亏损和促进其机制转换,支农再贷款很难收回。更重要的是,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二、现今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
(一)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的贷款合计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较低,而且还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农户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却大于贷款,而且存贷差逐年扩大。此外还有部分资金通过农信社购买债券、拆出资金、向城市客户贷款而流出农村。
(二)农户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民间借贷活跃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导致农户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金融“真空地带”,民间借贷和地下金融的间接融资应运而生。容易引发以下问题:(1)民间借贷风险大,容易引发债务纠纷。民间借贷具有为追求高盈利而冒险或投机的一面,严重扰乱金融秩序,甚至危害社会稳定。(2)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尤其是地下金融活动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属非正规金融组织,具有较高的金融交易成本,且不受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上的鼓励与保护,这就加大了农民和企业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三)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特别是农业保险严重滞后多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结算、保险、咨询、外汇等其他服务很少;此外,农业保险严重不足,使农村中实体经济风险导致虚拟经济的风险无法规避。
三、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关键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及其管理概述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主要是指除涝面积在3万亩以下、灌溉面积在1万亩以下、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下、渠道流量在每秒1立方米以下的农村供水工程与水利工程。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涉及面较广,从功能上来看可以分为饮水设施、蓄水设施、提水设施、交叉建筑物、输水配水设施、田间灌水设施、生活供水设施、降渍排涝设施、防洪设施。在实际的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蓄水设施一般包括水池、塘坝、小水库等,供水设施包括农村地区的水窖、自来水厂等,田间灌水设施包括闸管、滴灌、喷灌、灌水沟等,降渍排涝设施主要由排涝泵站、排水闸、低下暗管、排水沟等,倒洪吸、渡槽、桥涵等属于交叉建筑物,提水设施包括机井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城乡各地分布十分普遍,在灌溉、排涝、发电、养殖、排洪、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灌溉的基础,其管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包括农民;二是农村水利工程的使用者与管理者主体是农民;三是由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的农户,所以农户之间需要作出合作和互助;四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可以分为具有公共性且规模较大的工程以及主要以自用为用途的微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公平用水权,所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应当在农户参与以及政府指导与规划下有序进行。
二、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发展现状与问题
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基建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具有较大的涉及面、较大的数量、较小的规模以及较大的环境差异和参差不齐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特点,当前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暴露出了许多有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当前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已经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甚至已经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得到了社会比较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一)农业水资源紧缺急需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进程
我国作为一个缺水干旱的国家,水资源在总量上明显不足,并且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也十分不均衡,季节性缺水以及区域性缺水现象十分严重。而我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和不可替代的,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与农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手段。
(二)建设标准较低
当前农村中的小型水利工程许多都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建成,受到技术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水利工程具有较低的建设标准,其表现为防洪设计标准较低、地基处理以及地质勘查欠缺、规划设计与材料质量以及技术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由于建设年代较长,所以出现了老化的现象。
(三)工程的完好率较低
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建设标准较低、规模较小的特点,在经济、技术、管理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设计、规划、管理以及施工等阶段都存在一些问题。水利工程在建设完毕之后需要进行一定的维护与完善,但是水利工程管理却没有跟上这些需求,许多当前仍在使用中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病害,并且许多水利工程在受到人为破坏或者自然灾害破坏后因为无法使用而被废弃,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利资源的浪费。
(四)工程的效益较低
农村中大多数小型水利工程都因为配套设施不完善而具有较低的工程效益,在重视建设而缺乏管理的理念影响下许多水利工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管理,从而导致水利工程本身供水能力不断下降,效益也随之不断下滑。
(五)工程管理有待完善
当前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管理机构有待健全、管理条件有待改善以及管理投入与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许多原有的水利工程损坏严重,例如在灌溉用渠中出现的漏、渗、跑、冒等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农村在用水生产方面的进度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所以在农业生产用水时为了自身需求随意开沟、节流、堵坝、放水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破坏水利工程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水利工程功能的逐渐削弱。另一方面,新建的水利工程在水费收入较低的情况下维护经费以及管理经费难以得到保障,许多工程并不能得到良好的、及时的维护与管理。
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工程管理的科学化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效益的低下以及资源的浪费主要归咎于工程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要扭转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而忽视水利工程管理的意识,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利用率与效率。在完工后的小型水利工程要移交给个人或者相关单位,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来明确工程管理工作的主体。另一方面,要对水利工程配套工作作出完善以确保水利工程效能的充分发挥。由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用途包括农业生产以及防范灾害,所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性质,而管理工作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而做出区别,对于经营性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要在核算成本的基础上进行有偿服务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要求。
(二)加大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投入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具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公共财政应当给予支撑并使农民受益,从而突出其公益性和公共性,所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应当是公共财政扶持的对象。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政府能够加大投入,同时调动农民的投入积极性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农民投入和政府投入的结合以实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进程的推进。但是与此同时应当认识到,农民可以进行投资,但是如果每亩地拿出几百元进行投资的话显然已经超出了农民本身的负担能力。所以政府仍旧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投资主体。而作为农村小型工程建设与管理主体的各级政府应当明确自身责任,在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长远眼光增加农村水工成管理投入,在此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建设新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以确保农业发展需求以及农民用水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有必要对已有水利工程进行改造与维修,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投入资金进行引导,杜绝专用专项资金问题的产生,水利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向有关部门汇报工程成本控制情况,从而以便政府部门能够在协调资金的基础上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三)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是进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所以重视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基层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中,应当有步骤有计划的选拔人才并根据人才岗位需求来进行人才培训与深造,从而确保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人力资源能够适应农村小型水工程管理需求。对于农村中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当进行择优选用并明确其义务与责任,在工程建成以后通过做好技术交底来提高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铁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会科学版),2004(3).
[2]李燕琼.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创新与实践[J].经济体制改革,2003(4).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应用对策
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类服务于农村的资源,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确定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措施,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1]
1.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1.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导致农村电子商务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互联网的普及率在提升,基础运营商和地方政府也在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移动电商在迅猛发展,由于手机的方便性和低成本,农村网民数量在不断增加,城乡区域拥有大量潜在网购人群,手机已成为最主要的网购终端。
“2013年农村网民达到177亿,占网络人数286%;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1800亿元,预计2016年将突破4600亿元,成为网购市场的新增点;农村网购用户对网购的接受率超过八成,网购消费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20至29岁;农村用户的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如图1-1所示。”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巡视员、研究员谢扬在一次电子商务论坛上曾抛出数据全国农村网购规模2016年将达到4600亿,以上数据都表明中国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农村电商将成为新的高增长的市场。
1.2农村网民的网络应用情况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的调查,商务交易类应用在农村网民中快速发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率高达432%,如图1-2所示。
2.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地区差异大
农村信息基础建设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通常我们说农村信息化是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从信息获得的来源来看,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主要包括电视、电话、广播、宽带网络设施、移动通信设施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农村信息联络站、政府信息保障体系、技术服务人员等。
与城市相比,农村信息基础建设较薄弱,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偏低。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很大,目前大部分区域软硬件匮乏,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仍然不足,农民不能通过直接有效的途径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
2.2农村电商人才短缺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了800万。目前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42%,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301%,两者相差341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地区10到40岁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也比城镇地区低15至27个百分点,但这部分人群互联网普及的难度相对较低,将来可转化的空间较大。[2]
但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从网络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差,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发挥预期作用,农村具有较高文化的人才大量转移到城镇,信息服务站中专业服务于农村居民与农村市场的人员很较少。如何扩大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强化农村居民信息素质,提高农村居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2.3农村电商物流网络不发达
与城市配送不同,农村区域人群相对分散,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物流的成本和难度。国家统计局9月份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农村市场中有6成居民认为快递收件不太方便,村级物流网络目前还是盲点,很多快递公司的营业网点只建设到县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不能直达农村,发往农村的快递订单基本由中国邮政EMS承担,虽然可以送货到居委会,但相对时间长收费高,物流配送问题已成为让农村居民最郁闷的一点,不仅网络购物不方便,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尤其是大宗生鲜农产品也成为难题。
3.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
3.1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线电视、广播等基础信息设施的覆盖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多种通讯手段,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村信息网络。同时提高计算机硬件的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最后1公里入户难”问题。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软件建设,建立内容真实、全面、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研制开发农业相关网络应用软件,引导农民学习使用。
3.2大力培养农村电商队伍
农村电商消费人群偏年轻,主力消费人群是20-29岁,农村30岁以上网民比例低于城镇,所以在农村市场里,新一代的年轻人是主力的电商人才培养对象,政府要加强对这类人员的培养,建立分级信息咨询服务站,逐步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培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对信息的接收和利用能力,引导和培训年轻农民使用各类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扶持,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鼓励年轻农民通过网络创业就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简化小额短期贷款手续,加大对电商创业的信贷支持,让亿万农民通过电商平台走上创业舞台。
3.3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商平台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农业电商平台,扩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建立网上农贸市场,传递农产品动态信息;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建设,扩大产品知名度;各级政府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农村电商示范村;严打网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
目前淘宝、当当、京东等电商巨头都在推动农村这个市场,这些平台都在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成为农村电商的巨大驱动力。以阿里巴巴为例,去年启动了千县万村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针对农村市场推出了二级页面“农村淘宝()”,同时为了配合农村淘宝业务还在农村建设了“村级服务站”,统一使用“农村淘宝”标识,让没有电脑不会上网的农民也可以通过村级服务站完成网上购物、网上售卖、网上缴费、创业培育等业务。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要在今后几年以线下服务实体的形式,将其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全国三分之一的县以及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5月刚刚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表示,当电子商务引发全社会商业生态的变革,农村需要迎头赶上,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3.4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
经常会出现农产品丰收后却卖不出价格低的现象,今年7月份广东佛山日报报告三水果农一日倒掉2千斤火龙果,11月又出现山西临县红枣大丰收却烂在地里的报导,这类新闻屡见不鲜,而在零售市场上相关农产品价格却居高不下,这其中物流是短板。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要多方合力推进,完善交通、信息、产地集配、冷链等相关设施,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有效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覆盖面。同时打造集数据交换、信息、智能配送、库存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综合性的农村物流公共服务。鼓励农村商贸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配送,加大对民营快递企业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同时民营快递企业也可互相合作,协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各大电商巨头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物流渠道,以京东商城为例,京东在河北省赵县开设起京东帮服务店,让当地农民率先体验到京东大家电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并且计划在未来3年京东帮服务店在全国区县铺开,系统化解决家电下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3.5使用方便快捷的移动端支付应用
移动端支付主要是指允许消费者使用手机、移动设备等支付方式。前面提到农村用户的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84.6%,农村电商可采用目前流行的“微扫”功能、微信红包、微信转账、支付宝支付等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应用。(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笔者自小在农村学校学习,现在又回到农村小学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对于农村的体育教学,本人甚为了解。也感触颇多。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课改工作在乡村小学已铺开。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但是农村的中小学生,大多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是可以为国家输送大批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使农村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缩小他们与城镇学生受教育的差距。所以,大力开展和改革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具有有着重大意义的。下面本人就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革对策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匮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乡镇小学,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跟不上城市,特别是农村小学。尽管近年来撤点并校力度增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资源能整合集中使用,但实际上农村小学原本的体育教育资源是相当匮乏的,撤点并校后学生是明显增加了,师资优势相对也明显了,但体育场地和器材相对来说是更加紧缺了。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但是还不能与符合体育发展要求相提并论,器材虽然买进了不少,数量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而且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还难以得到改变,并将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兼职体育教师较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
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各年级的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三课时,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但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农村小学教师老化趋势也在不断增加,另外我镇体育课时大部分安排兼职教师,我校的11个教学班,只有1名体育专职教师,其他兼职体育教师有5名,有的从未经历过体育教学。因此,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连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近期内又能如何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3、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三年了,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大部分教师还是传承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村级小学中“放羊式”体育课依旧不同程度存在。
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对策
我们该如何在校均学生增多,但场地依旧狭小、器材依旧落后陈旧的条件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是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实践,依我个人认为要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精心设计组织形式、提高教师体育教学理念、落实体育教学模式是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1、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用于课堂教学。农村小学不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要转变农村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的观念,应该着眼于现实,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教学。
比如:横向使用沙坑。大多农村小学有一只沙坑已经很不错了,但在课堂中教学跳远时显得捉襟见肘。撤点并校后各班学生都有三四十名,按常规方法教学,直向使用沙坑,每名学生在一节课中只能有3至4次练习机会。如果能换成横向使用沙坑,每次有4名学生同时练习,课堂效率能提高4倍。
巧用篮球场。篮球场不仅仅是教学篮球专用的,有许多教材内容都可在篮球场进行教学。如利用球场的边线或端线组织短距离跑,往返跑教学,利用三分弧线组织弯道跑教学,利用两个半场组织游戏跑四角比赛,利用三个圆做角力游戏。还可在篮球场地上组织足球赛。我校是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但没有足球场,而且雨天后泥地多日不能使用,要取得较好地成绩几乎无望。体育课上我们尝试在篮球场上教学小足球,可以举行5人制,7人制等小型比赛,既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兴趣,又为学校足球队储备了人才。近年来学校足球队成绩显著,多次获市足球赛冠亚军。
妙用小垫子。某些学校这些体育器材很少使用,原因是体育教师不善用,有的体育教师觉得搬进搬出麻烦干脆不用,造成有限体育器材资源的浪费。垫子不仅仅限用于滚翻、仰卧起坐等练习,还可用于立定跳远和各种趣味跳教学,小足球比赛中用于球门,用于跨过、绕过障碍教学,用于游戏投掷打靶、穿过小树林等。只要广大体育教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勇于创新,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既然场地和器材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就应该立足当前,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体育教师要树立找米下锅的意识,要有敏锐的触觉和善于捕捉新奇事物的创新意识,特别在农村的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对一些平时无甚用途的东西打主意,变废为宝,直接打造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简易“器材”。尽可能地开发新型器材或开发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尽可能地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更好的体育教学,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在推动农村小学能更好地实施体育新课程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比如:废旧的自行车轮胎用于课堂教学。可用于各种站位的定点,免于用石灰来做标记;可用于各类投掷练习;可用于各种角力、套圈、钻圈等游戏;可用于多种级跳练习;可用于各种标志线等。
跑道道沿板用于课堂教学。跑道道沿板一般用作分界标志,但也可用于平衡教学,让学生用单脚或双脚站于道沿上,比一比谁站立的时间长,来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可让学生沿着道沿走比一比谁走的距离长,或者比一比谁走完成一圈所花的时间最短;也可用道沿为支撑点进行俯卧撑练习等。
农村基层小学虽然在场地器材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但只要我们能着眼于实际,敢于创新,多想办法,变废为宝,是解决目前这一实际问题的简易、有效的途径。
3、精心设计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每个体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考虑如何合理地调动队形,哪个位置做示范最有效,什么时候讲解点评最适时,如何把少量的器材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在课堂组织结构上多想想办法,组织严谨些、分组合理些,灵活变通之下,我们农村小学同样能上出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课的。特别要充分发挥镇中心体育教研组和专职体育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校本研训工作,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农村水利现状方向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
一、农村水利现状
1.农村水利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2.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调整为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出现了一些困难。
3.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水质不能保证一定会引发一些矛盾,会影响到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的收缴。
4.财政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在我们贵州大部分地区农村,没有较多的资金用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上,很多工程不能按期启动。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的资金差距较大,主要靠群众自行解决,因此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二、发展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
1.认真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围绕充分发挥效益,切实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我国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坚持按照“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权、利,真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二是在现有管理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的新机制、新路子、新办法,走管理维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管理促开发,以开发促管理”的新路子。三是坚持依法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的乱耕乱种、违章搭建、随意侵占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促进我市河道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2.农村水利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优先领域,加快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受益程度和水平。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和谐。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水环境治理步伐,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和布局,东中西部统筹,平原、山丘区和草原牧区兼顾,大中小微工程并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农村水利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建管并重,保障良性运行。切实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机衔接、有效统一起来,做到建后管护主体明确、权责清晰、机制完善、管养到位,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后劲。深化农村水利各项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管理方式转变,为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努力创新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当前,农村水利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要准确把握农村水利改革方向,注重协调推进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村水利发展活力。
1)加快推进农村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幅增加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提高补助比例,逐步建立以财政补助为主导,国家、农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农村水利投资机制。要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依托,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项目。
2)继续落实水管体制改革各项政策。要全面完成大中型灌区、泵站管理单位的“两定”工作,通过中央补助、
地方加大财政投入等渠道,足额落实“两费”,做到以事定员定岗,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要逐步将水管体制改革延伸到小型水利工程、基层水管单位,切实落实管理责任、管护措施和管理人员,全面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3)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和水权合理流转。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把农村集体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工程费用纳入水价测算范围,推行农业终端水价机制,探索实行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加强量水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建立水权合理转换机制,积极培育水市场。
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正英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1.
[2]付源瀚等.浅析农村水利工作的形式、方向及措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
[3]陈玉姜.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几点看法,2006.
[4] 张岳.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纲要.水利水电论文,2008.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新农村 农机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6-01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止2008年底,在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已经有7860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293万户,共有约753.7万户从中受益,从业人员总计26.8万人,在从业人员中,相关技术人员达到4.2万人;采用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农田作业面积达到12000kh时,其中包括机播作业面积2571.3kh,机耕作业面积467.7kh,机收作业面积3364.7kh,机械植保面积836.7kh;其中服务所得总收入达到56.5亿元,仅天剑作业收入就高达49.6万元;同时,各类农机农具数量达到38.4万台,包括大中小型拖拉机共计13.2万台,水稻插秧机1.6万台,联合收割机4.5万台,配套农具设备21.8万台,总资产超过2.6亿元。此外,相较上年同期,农机专用合作社数量增长77.2%,服务总收入上涨60.6%,服务总面积增加67.3。
2.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2.1组织形式的构成
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牵头主体进行划分,其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首先是能人带头型,主要是由某一地区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农业带头人为主,由这些人牵头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其他农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就是以这种模式进行的;其次是农机服务机构兴办型,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进行资源优化和重组,在农村地区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再则是村委会主办、督办型,村委会干部和村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在村委会的带动下利用村委会的资金来进行扶持,鼓励村民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最后是协会与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协会会员的模式来传递农机发展的优势,进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协会会员中的影响,并以龙头企业作为标杆,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其中构成的会员主要由两类,一类是农机手相互之间的合作,扩大农机合作社的影响力,使起规模不断扩大,进而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另一类是农机手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农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实现农业耕作的机械化,为农业自动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服务模式
在服务模式方面,可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土地托管”模式,农户以出租土地的方式将土地托管出去,合作社在一定时限内会对出租土地的农户给予土地租赁金或现粮,农户可以不用自己劳作即可获得现金或口粮;其次是“一条龙服务”模式,主要是利用合作社的高度机械化,农户支付给合作社一定数量的资金,这笔资金作为服务费来雇佣农机合作社来代替农户完成农业作业,每季粮食收成全部归农户所有;再则是“菜单式农机服务”模式,农户可以自行选择所需要的机械化服务,缴纳相应的费用后,农机承包者将会为农户完成农户指定的农机作业服务,这样针对简单的农活农户可以自行解决,复杂劳动量大的农业作业则雇佣农机作业来完成;最后是“跨区作业”模式,跨区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开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农民农业作业的效率,同时跨区作业正在由单一的小麦机收向多种机收模式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利用机械来完成农民的田间作业,将农户与农机联系起来,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机制,使农村地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标签。
1.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产能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相对充足,因而能够购入普通农户无法购买的大型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化、机械化的耕作以提高农田作业的效率,并且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讲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覆盖率。黑龙江省采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松土、翻土作业,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翻松的效率,改善了农作物的种植质量,粮食单产提高20%左右。
2.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重组,使农村经济发展提速
农机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作业方式,采用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农村劳力能够向其他行业分流,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机专用合作社推出的“一条龙”式服务模式使更多的农村劳力可以外出务工,而不必过分担心田间地头的农事,实现“坐收渔利”。资料显示,浙江省有85%的撂荒农田转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此外,合作社利用机械化实现大幅增产,一方面减少了土地生产性支出,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3.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为农民创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农村农田作业效率与生产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依托于技术优势使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顺利实现“科技下乡”工程,在原有农机工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标准的农机设备,同时还有高性能收获机、深耕机、精密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激光平地机等多种高技术农机。据了解,仅在山东、山西两省的调查中,加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与单独使用农机的农户在产量上增加20%-30%,纯利润提高3成以上。
4.保证安全生产,构建专业化管理平台
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对农机的使用量较大,因而需要注意农机的安全与维护等问题,在农村地区积极宣传国家的农村政策,让农民朋友掌握农机使用技巧,并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农机的保养方面指派专人进行走访,确保农机使用的安全性,并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的政策下,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应农业现代化趋势而生的,极大的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农业耕作的问题,因而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产业化、正规化。
1.实体化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势必要导致市场恶意竞争情况的发生,因而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单一性的发展模式,利用实体经济来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专业化服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要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切实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为农民创造福利才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同时壮大自身实力,引进科技含量更高的机械化设备,继续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构建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3.完善农机技术培训机制
若要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和普及,确保农户掌握和了解农机的使用和维护技巧,就必须要开展相关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有助于农户更好的操作农机,进而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4.精品工程的建设
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比较混乱,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没有比较权威的品牌,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来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形成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将其融入到市场经济中进行市场化运作,多方融资来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品牌。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思路
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提供农地作业效率,似乎连接农业快速步入机械化与现代化的重要纽带,在前言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任务量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在机械化的带动下有条不紊的发展,使农地的出产率、农户的作业效率和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是改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落后局面的重要力量。
针对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而言,其发展思路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注重规划制定的科学性,结合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农机的发展方向;其次在政策上要加大补贴力度,政府要在财政上进行统筹并划拨资金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仅包括机械设备的引进,同时还包括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再则要强化针对农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方式来组织学习,从整体上提高合作社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具活力;最后要注重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标准化,不断开拓和延伸服务领域,在内部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更趋规范。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生事物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的非常快,尽管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就其在农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使管理日趋标准化,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整体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邹雷;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M];长江大学;2013(05(01)
Abstract: Since the abolition of agricultural taxes, the economic burden faced by farmers reduced a lot. But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welfare undertaking is still stalled. The paper briefly discuss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关键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现状
Key words: villag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130-01
1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1.1 对公益事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益事业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一些地方经济蓬蓬勃勃、红红火火,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村路水渠等公共服务设施却残破凋零、功能缺失,甚至以牺牲环境质量换得经济的暂时性繁荣,人民生活的整体品质没有随着收入增加而改善。这是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这种片面的发展观体现在工作安排中,就是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能挤得出钱,而一谈到建设公益事业,就会被财政紧张的理由搪塞掉了。
1.2 资金投入不足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上级往往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取消农税后,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使农村公益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国债项目资金就达813亿元。但是,据有关资料计分析,尽管中央和省级财政在支付“三农”发展资金方面的支出呈增长趋势,但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农村医疗生、农村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公益事业性方面的支出占全国“三农”支出的比重还是逐年递减。而中央财政的这部分支出基本为转移支付性支出,到村一级数额有限,加上地方财政因历史包袱沉重,普遍无力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支出,因而,农村公益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1.3 缺乏管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后,出现了农村公益事业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状况。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2对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几点建议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二是县、乡地方财政,通过压减其他支出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把各级财政转移支付的用于公益事业的各项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三是向银行申请贷款,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筹措一部分资金。四是建立县、乡两级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解决“两工”减少甚至取消后出现的筹资难问题,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有资金保障。五是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村级集体资金等多方资金捆绑集中使用,逐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问题。
2.2 建立“一事一议”筹资监管机制逐步取消“两工”,推行“一事一议”筹资制度是中央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对传统的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观念和做法的更新。但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还不活跃,农民还不富裕,极少数基层干部执政水平不高农民群众还不理解,建立“一事一议”筹资机制必须从政策、政府、群众三方面着手。
①落实政策。加大“一事一议”筹资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党的政策落实到基层、进村人户;②加强政府管理。强化政府对农村“一事一议”筹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对“一事一议”的等资原则筹资方法和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依法办事,使农村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贯彻到农户;③群众监督。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政策、筹资方案及使用情况以公式,增强农村基层组织依法行政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群众满意放心。为解决一村想办而办不了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可采取政府组织,村与村之间自愿联合,以村、组、户为单位,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农民自愿、量力而行、群众受益、年初预算、上限控制”的原则,由三五个村或一两个村相互联合,融通资金,组织农民投工。
2.3 建立廉洁高效的组织机构农村公益事业谁来组织?从根本上讲,是由基层干部来组织,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干部认识到位,组织得力,哪个地方的公益事业就好办一些。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有些地方公益事业如渠道维修、管护道路搞的较好,这说明发挥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作用十分重要。乡镇、村级组织要突出为村民服务的职能,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途径和方法。要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切实健全和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集中民智民力,鼓励农民自愿捐资,调动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把要办的公益事业交给村民来评、来议,为什么要办,怎么办等等,让群众知根知底,全过程公开。群众清楚了,就会积极支持。
2.4 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为了加快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必须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结合我国国情,在国家财力尚不雄厚的前提下,仅仅依靠有限的公共财政资助来满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是不现实的。农村公益事业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严格按照“一事一议”进行筹资筹劳兴办公益事业是可取可行的,这样既有利于部分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主动性。政府要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市场渠道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基层合作社自发、自主联合起来的合作社联合社组织体系需要有宽松的外部政策法律环境。支持农民自愿的自助并不意味着一种不稳定性,事实恰恰相反,这种自愿的自助行为不仅加速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也给农民和农村社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5 政府要积极调动农民群众对公益事业发展的积极性税改后,农村公益事业的兴办主要依赖筹集资金和组织劳力,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精神,依法行使管理本村“公共事务”的民利,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民主管理”的农村公益事业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雪青.税改后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10).
[2]周霁.税改后农村公益事业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湖北省谷城县为个案[J].社会主义研究,2005(5).
关键词: 三农 现状 发展
一农村的现状:
(-)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安居乐业。
(=)发展的现状:
A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治上: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让我们难忘的是,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把灾区的重建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21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区的重建与发展,努力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好。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近几年来,像北京、山东、重庆等省市纷纷启动“大学生当村官”的计划。这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一大举措,大学生担任村官,可提高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及管理水平。给农村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他们的到来极有可能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农村发展。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关注与扶持的力度、经费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的。全社会也参与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对新农村充满希望与憧憬,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极高。党和政府为加速农村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而采取多种措施。最典型是将重庆市规划为我国首批城乡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试验区之一,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2、经济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经济也有一个质的飞跃。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遇。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首要选择。现在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现在农民可通过种地、养殖、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农村发展最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江西的华西村。它的成功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是一个地方成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3、科技文化: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后,无论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教育都得到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农村的失学率减少,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农民对文化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农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开支的比重越来越大,高中生、大学生在农村已不再罕见.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总计723万,较2003年净增110万名,增幅为17、9%。其中农村考生为398万名,占报名总数的55%,首次超过城镇考生人数。到2003年中国已经有近92%的人口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中小学生有2.1亿多。2004年高等院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位居世界第一。党和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加大。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下乡”活动丰富着农民的生活,开阔着农民的视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
4、其他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在发展中,并有了很大的改变。“要致富,想修路”成为我们共同的认识。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交通已不再是我们外出的障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过去。目前,四川省的交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四川省正在努力构建以成都为中心,覆盖全省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建设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有些省份像山东等省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党和政府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完善公路网、电网等交通通信设施。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也在逐渐完善中,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让老人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着他们的心。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还是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来看,农村的发展有着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充分把握些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促进加快农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