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海洋经济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经济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经济的发展

第1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宁波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针对近一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宁波提出海陆联动,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建设新型海洋产业基地等。

宁波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信贷投放积极性不高、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何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将是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现状

(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宁波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

宁波拥有潮间带滩涂面积约10.4万公顷,面积之大居浙江省首位,围涂造地和从事养殖的开发条件优越,是宁波建设沿海工业区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可直接用于养殖的约1.87万公顷。拥有10米以上的浅海面积约7.67万公顷,其中可直接养殖面积约3300公顷。近年来 ,宁波市海洋经济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海洋渔业、 海洋旅游、 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水综合利用业等传统和新兴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8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00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4位和第6位;实现临港工业产值超7000亿元,进出口总额829亿元,大宗商品交易额2000亿元,形成了自南而北百里临港产业带。2011年上半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614.4亿元,实现增加值431.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9%;海洋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市经济增速两个百分点。

(二) 宁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0年末,仅奉化海洋业信贷资金超过4.2亿元人民币, 主要形式为渔船抵押贷款和农户联保信贷,其中约有440艘渔船进行了抵押贷款,共计达1.9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近年来加大了对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仅向宁波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沿海造船业中的103家企业发放的贷款余额就达151.98亿元,并为宁波临海、临港开发区等海洋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1.06亿元。从调查情况看,宁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下:

1.海洋经济概念备受追捧,直接投资和境外融资大幅增加。受益于宁波市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看中海洋经济蕴藏的巨大商机,一些风投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投资浙江的海洋经济项目。2011年11月11日,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在宁波成功举行,约有3600亿涉海项目签约。

2.政府扶持海洋经济发展。鉴于发展海洋产业周期长,企业势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银根紧缩,企业贷款较难。政府通过私募的方式,从民间募集资金,宁波市将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这笔基金将投向好的海洋产业项目,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3.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一是海水捕捞业萎缩,相关渔户纷纷转型。近年来受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双重影响,作为传统海洋作业模式的海洋捕捞业每况愈下。 渔民从事海洋捕捞的经济效益大幅降低,迫使不少渔民或“弃海务农”,或“弃船经商”。二是近海养殖业企业和个体户间民间借贷行为增加。

二、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宁波市海洋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业对海洋渔业发展支持总量不大,力度有限,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弱化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效果。

(一)银行信贷存在风险

盲目扩张海水养殖规模,追求短期效益,造成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末宁波市部分海域海水养殖业规模呈现了膨胀式发展态势,在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环境下,刻意追求和索取短期效益,无节制地利用海水资源,在海养面积急剧翻番的同时, 造成了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海水养殖业严重亏损甚至倒闭,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也因此形成风险,与此同时,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了贷款的融资保障。

(二)贷款期限和额度与海洋渔业生产需求不相适应

银行贷款一般为1年以内3 万元以下。从海水养殖业来看,生产周期一般在2-5 年,资金需求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或几百万元,养殖户按期归还贷款存在较大压力。

(三)银行贷款利率偏高,抑制了贷款需求,贷款手续较繁琐,效率不高

从事海洋渔业的农户和企业抵押、担保不足,风险程度较高与相关保险业发展滞后并存, 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为保证贷款安全,目前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为担保和质押的方式,由于海区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其海产品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又缺乏法律保障,贷款方式的单一严重堵塞了海水养殖户的融资渠道。

三、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规划为先导, 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 以港口城市为依托, 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突破口, 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针对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就政府层面而言,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在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和投入资金时,向海洋油气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倾斜;对重点海洋产业立项进行财政补助;对海洋工业集团在资金、用地、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减免税收,以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业企业的发展等;发展政策性保险,针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风险集中和不可控问题,以政策性保险扶持和推广海洋产业,通过政府的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来分散海洋产业风险。

(二)降低涉海产业融资门槛,增加贷款额度

例如,通过政策性银行向海洋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或提供比正常分期偿还期限长的贷款。建立涉海产业发展基金,为涉海经济提供贷款贴息支持。

(三)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要增加信贷投入,金融机构要增加海洋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海洋开发的中长期贷款额度,特别要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继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与融资环境,利用民间资本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投资风险自我吸收的优势,帮助规模较小但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企业成长。

第2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海洋经济带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浅海滩涂和海洋生物资源,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滨海和海洋矿产资源,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等条件,为**市建设“海上**”创建海洋经济强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活动,涉及多个产业,也需要多个层次的配合,**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

三、**海洋经济的各个产业已得到初步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城市经济为主体,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这产业基本齐全,并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这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发展体系。海洋医药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好,起点较高,为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了充分准备。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认识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

1、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解决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的“瓶经”。**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海岸线长900余公里,海域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海岛、浅海、生物,矿产和滨海旅游资源,其优势无可比拟。

2、海洋经济开放度高,外贸依存度可达100%-200%,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两头在外”,实现**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提升整体产业水平,加快发展海洋经济,通过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在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临港重工业和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必将极大地提升我市的整体产业层次和水平。

二、突出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

1、改造提升传统渔业。一方面,按照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加快培育建设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带,使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名牌水产品生产、出口基地。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与设施,加强选择育种、遗传育种研究,建设一批海上高新养殖示范区,促进传统养殖业升级。另一方面,加快拓展产业链,主攻水产品精深加工,建设若干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基地,以高新技术加工业拉动和提升养殖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2、改造提升船舶工业。逐步做大做强造船业,实现船舶制造大型化和专业化,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效益好的中、小船舶,巩固扩大中、小船舶市场占有率,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型船舶产品集群。拓展大型船舶的制造,提升我市船舶工业的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1、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功能食品。我市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的生产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经营规模。目前我市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药品种数和海洋功能食品还相对落后先进的城市,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产品规模化、系列化,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海洋油气业

要适应海洋石油工程发展要求,以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发展海上钻井平台、大型海洋钢结构,浮式生产储油及相关配套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

四、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科研开发力量、工程技术水平是海洋经济的最终支撑。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我市海洋经济,必须加快海洋科技资源整合,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第3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科技 海洋开发

一、海洋经济概述

(一)发展迅猛,竞相开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洋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根据市场调查显示:2000年,全球海洋市场产值为5340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全球的海洋市场产值达到了15 000亿美元。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使得一些临海国家开始重视自己的海洋资源。为了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许多国家制定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组织专家对其海域进行资源勘测,制定开发方案。可见,发展海洋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二)知识经济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海洋所蕴藏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的开发和利用。因为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环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开发海洋的技术及所使用的工程材料与陆地也大不相同。因此,要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海洋,必须先发展海洋科学,掌握海洋资源的特点。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海洋资源勘探到资源的开采、再到海洋资源的加工生产都离不开知识系统和高新技术的支持。

(三)开发与环保统一

伴随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增长,海上的各项工业生产活动也多了起来,尤其是海上的石油钻井平台。海洋开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能源和财富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深海底资源开发造成的洋底塌陷、海洋运输石油管道产生的漏油以及运油船舶对海域的污染等。针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世界上主要的海洋国家均制定了有关法规,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调整海洋开发和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开发与环保的统一,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四)海洋经济转型

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改造,捕捞业从近海捕捞走向远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精加工的现代海洋渔业;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船舶设计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现代船舶制造的自动化、现代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由于一系列的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开发,利用先进技术改善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了在新高技术武装下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二、海洋经济形态

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时至今日,出现了很多类型的海洋经济企业,大体上有四种主要的海洋经济形态。

(一)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是最早的海洋经济形态,就是通过一些渔具在海洋中进行海洋生物的捕捞,不过,其产品已不只限于鱼类,还包括蟹类、虾类、海星、海胆等其他海洋生物。近代海洋渔业发展迅速,在传统海洋捕捞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海洋渔业加工、海洋养殖等海洋经济形态。

(二)海洋矿物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形态就是海洋矿物开发。目前主要是通过在海洋上搭建钻井平台,对洋底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进行开采。也有对海底锰等黑色金属进行开采的,由于要深入海底开采,耗费成本太高,目前仅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三)海洋药业

在海洋中有很多海洋生物体内含有特殊的药用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降压和抗凝血等药用价值,对海洋生物加以捕捞,并从中提取药物成分制成药物产品,由此海洋制药业便发展起来。目前海洋药业已进入产品开发阶段,并已经有多种海洋药物获国家批准上市,像河豚毒素、多烯康、角鲨烯、盐酸甘露醇等。还有多个海洋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很快就可以上市。

(四)海水利用

海洋中存贮着丰富的水源,蕴藏着强大的能源。海水利用就是通过现代的科技将海水蕴藏的能源加以利用,像利用海水的涨潮落潮运动开发出的海水潮汐发电。通过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转换成淡水,解决部分省市的缺水问题。还有利用富含盐分的海水来制取食盐,都是对海水加以利用。

三、海洋科技发展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影响

海洋科技的发展对我国海洋经济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四种海洋经济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知晓海洋科技发展随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管是海洋渔业的发展,还是海洋矿物的开采,以及海洋药业和海水利用都是依靠海洋科技为基础的。没有海洋科技进步制造出来的捕捞设备、采矿设备、制药设备以及海水淡化、潮汐发电等仪器设备,就没有这些经济形态的产生,完善的生产设备是这些经济形态产生、发展、辉煌的基础,而海洋科技的进步是这些设备得以研制出来的基础,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的发展是海洋科技发展的前景

反过来由于海洋经济发展采用的生产设备简陋,功能不全,也为海洋科技的研发提出了要求,为了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的实验,又促进了海洋科技的进步。

可见,海洋科技的发展与海洋经济的发展相互作用,最初是海洋科技的进步带动海洋经济大力发展,而后大力发展的海洋经济又促进了海洋科技的进一步研发,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进步,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但海洋科技不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决定条件。发展海洋经济还需要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大力援助。先进的海洋科技发展加上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援助,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指日可待,而海洋经济的发展又会带动海洋科技的研发投入,必将换来科技与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殷克东,王伟,冯晓波等.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107-112

[2]乔俊果,王桂青,孟凡涛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科技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11,(6):5-10

第4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金融支持;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东邻澄迈县,西南与儋州市接壤,北濒琼州海峡。全境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47公里,陆地面积1317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环岛西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粤海铁路西环线贯穿境内,交通便捷。临高县拥有优质的岸线资源和坚实的渔业发展基础,有全亚洲规模最大的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渔业产量连续十九年位居全省第一。临高海岸线长114.4公里,所辖海域面积1509平方公里,拥有新盈渔港、武莲渔港、黄龙渔港等许多大海港,众多的优良港口点缀其间,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设施完善。1.渔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临高渔业生产总产量稳步增长,达到61.66万吨,比上年增长3.6%,其中:海洋捕捞56.01万吨,同比增长3.9%,渔民人均收入1.1万元,同比增长4.8%;渔业实现产值86.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占全县GDP的比重为53%以上。2.外海捕捞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完成申报建造35艘大型钢质渔船任务。其中:下水生产21艘,总吨位12600吨,总功率17140千瓦,在建14艘。二是进行渔船更新改造,加强外海捕捞生产。2016年更新改造大中型钢质或木质渔船21艘,提高单产作业能力。三是变更渔船生产作业类型52艘(从传统流刺变更为灯光罩网),促进依法科学捕捞,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扩大粤东、粤西渔场,提高外海捕捞能力,为进一步开发西南中沙渔场奠定良好的基础。3.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海南厚水湾集团有限公司的物流中心项目,县信用联社在2012年6月29日已给予贷款扶持资金4亿元,期限8年。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海产品冷藏、加工、交易一条龙服务。因后期项目资金未能到位,该项目已于2013年10月停工,目前该笔贷款已形成不良;二是新盈中心渔港项目建设经多方协调沟通,业主变更工作已经完成,相关补充协议已经签订,施工方已经进驻工地全面复工。三是北斗通信和渔信通技术已应用于渔船装备,提升了临高渔船安全管理系统装备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四是争取资金全面维修美夏、头咀、黄龙、抱才等群众渔港。黄龙中心渔港群和北部湾渔业产业园也正规划中。4.渔业安全生产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临高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安全生产,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一是健全渔业安全救助网络,创建平安渔场。以建设短波安全通信网、超短波安全通信网、卫星船位监控及中国电信CDMA渔信通“四网合一”平台为契机,不断健全和完善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二是积极开展渔业安全培训活动,强化渔民安全意识。2016年,出动执法船118艘次,执法车辆83车次,执法人员646人次,检查渔船2160艘;安全生产培训班2期,消防安全知识讲座1次,参加培训渔民1032人;三是抓好渔业保险工作,提高渔船的抗风险能力。2016年,共承保12232份渔民保险,渔船投保2729艘,保费总收入2255.54万元,居全省第一;四是精心组织,全力做好伏季休渔工作,确保渔民和渔船平安度过休渔期。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1.金融政策引导。一是国家海洋局与农发行签署了《国家海洋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金融创新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力求“十三五”期间累计向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约1000亿元意向性融资支持。二是充分利用政府贴息平台,加强与县扶贫办、妇联、海洋局、就业局、农业局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贫困母亲培训班”、“青年创业带头人”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农民小额贷款贴息政策,邮储银行把信贷产品传到家、送到家,不但扩大了信贷产品的知名度也得到政府的认可和肯定。三是在临高海洋渔业重镇新盈、调楼镇打造信贷文化,积极推广宣传信贷产品,以村为单位,整村推进。在产业优势突出、人口居住集中、资金需求旺盛的村委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打造“银村合作”模式,以上门推介、村委会为牵头组织宣传信贷产品,积极主动,以点带面、以老客户带新客户,以优质的服务让客户从不接受到接受再到习惯到最终依赖的思维转变,在片区形成浓郁的信贷文化。四是根据渔船行业具有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向上级行申请海洋渔业要素调整,对于从事渔船行业且征信良好的老客户简化信贷流程。2.金融产品创新。一是农发行支持海洋经济的贷款品种有三大类,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及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该行尚未发放海洋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贷款及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该行于2011年9月向海南永辉海运有限公司发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3500万元,用于购置12400吨级集散货船。该船舶2012年投入运营至2015年初停运,其报表反映2012年至2014年共计产生经营收入2050万元。2014年9月该行向永辉公司发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2000万元,用于垫付其运输成本,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问题。二是邮储银行自有指标渔船抵押贷款产品和南沙在建渔船抵押贷款产品,2016-2017年,该行总共授信6500万元,己经支用3029万元,解决了客户资金融资难问题。三是农村信用联社以多户联保模式支持中、小渔船和小规模的网箱养殖。以柴油补贴款一卡通帐户进行质押,按三年年均补贴款放大3—5倍额度进行贷款扶持。以专业合作社为担保主体,给社员渔民发放联保贷款扶持。以有经济实力的大公司或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给渔民发放担保贷款扶持。积极配合县政府做好融资新模式,即渔民自筹60%,渔货经纪人出资20%,网具生产商出15%,小额贷款5%;另外,对于更新建造300吨位的钢质渔船,信用联社拟根据参与出资的渔民、渔货经纪人和网具生产商进行贷款扶持,分散贷款风险,按各方出资总额的30%至40%发放造船抵押贷款支持。四是临高县惠丰村镇银行采取以下贷款方式:(1)创新“南沙渔船预抵押贷款”。此模式为具有南沙捕捞指标的船主在造船办证过程中给予贷款支持,贷款额度最高可达490万元,担保方式为预抵押,办贷过程中与渔监部门配合将正在建造的渔船作为抵押物,并做好预抵押相关手续,待办证完毕再做正式抵押。该创新为船主解决造船资金紧张,提升外海捕捞能力,增加生产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更是为维护南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创新“海域抵押贷款”。此模式为具有海域使用权的养殖户按缴费金额放大20倍作为评估价值,按60%的抵押率放款。该创新为渔民解决了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急需资金周转的问题。(3)创新“国家双控指标渔船功率指标抵押贷款”。此模式可为船主办理双控渔船抵押贷款、钢制渔船抵押贷款、钢制渔船预抵押贷款,按5000元/千瓦评估渔船价值,按最高60%抵押率放款,担保方式为渔船正式抵押。该创新帮助渔民更新改造了渔船渔具,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推动了临高县海洋捕捞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为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提供了资金保障。(4)创新“渔民养殖大额信用贷款”。近年来,临高县一直致力于科学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扩大深海养殖规模。该行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海水养殖现状和渔民存在的实际困难,适时推出了“渔民养殖大额信用贷款”,对网箱养殖大户规模达到20口网箱以上的给予50万元无担保信用贷款支持,此举为渔民降低了贷款门槛,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为其改造网箱结构,提高抗风浪能力提供了积极的资金支持。3.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一是农发行支持涉及海洋经济的贷款企业有两家,分别是海南永辉海运有限公司以及临高椰丰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分别涉及沿海货物运输及渔业服务业,两笔贷款发放后均因投资回报率低,经营收入难以为继而出现不良。二是邮储银行2016年小额渔船贷款共发放8000万元,经过行业开发带动了个商、小企业渔船4500万元。截止2017年5月,该行信贷放款8361万元,其中渔船贷款发放2500万元,占该行贷款总额的30%。三是临高信用联社支持个人海洋渔业贷款113笔,余额为1746.1万,其中造船贷款52笔,余额824.8万元;购买网具及修网贷款55笔,余额801.76万元;其他渔业贷款1笔,余额25.53万元;深海养殖5笔,余额94.01万元;另外,2012年该社牵头发放企业海洋渔业社团贷款1笔,余额为22832.89万元(临高联社发放部分,目前余额为0元)。目前扶持的现存渔船不具有远洋作业能力,网箱养殖都在近海生产。近年来,临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生产,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投资建设新盈中心渔港,海南厚水湾集团有限公司的物流中心项目该社在2012年6月29日已给予贷款扶持资金4亿元,期限8年。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海产品冷藏、加工、交易一条龙服务。因后期项目资金未能到位,该项目已于2013年10月停工,目前该笔贷款已形成不良。2013年10月21日,该社向省高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查封了借款人及保证人名下财产。同时于2013年11月20日向省高院提讼。现该案件经过了一审、二审、再审、执行后,该社已申请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执行,2016年11月份变卖成功,最终以3.46亿元成交,但因厚水湾集团有限公司涉及有拖欠工程款、税款、员工工资等债务,其关系复杂,故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将变卖所得中的2亿元先行转给该社用于偿还厚水湾集团有限公司拖欠的贷款本息。2017年3月17日海南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已委托海南立信长江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对其担保人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有限公司名下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长江路与红旗大街交角-1-2层地下商场及所占用的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目前评估公司正在评估中。四是截止2017年5月末,惠丰村镇银行支持临高县海洋经济发展客户总量达219户,金额为15507万元。其中企业9户,金额7390万元;合作社2个,金额为710万元;渔民210户,金额8117万元。其中自主研发涉及海洋经济的信贷产品4个,支持企业9个,累计发放金额7390万元。为降低海洋经济企业融资成本,惠丰村镇银行直接降低利率水平0.5%,信贷审批周期压缩至3个工作日。4.减轻企业负担。一是农发行以“服务三农、保本微利”为宗旨,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企业基准利率或略高于基准利率的贷款资金。例如,该行于2011年9月向海南永辉海运有限公司发放中长期贷款3500万元,执行3至5年期基准利率6.55%,而同期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基本在8%-12.5%左右,按照10%的利率计算,该行贷款利率较其他银行低3.45%,一年可为企业节省财务成本121万元。二是邮储银行对临高中元海洋捕捞有限公司,采限利率适当下降,审批期限适当缩短,为该企业减轻企业负担240万元,提高客户资金周转速度。

三、存在问题

1.金融投放海洋经济的力度不够。多年来,临高渔业的快速发展是政府、企业和渔民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金融部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很小,这跟临高渔业的快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2.政府金融企业配合有点脱节。临高渔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金融、企业和渔民之间相互配合。而从目前临高渔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这方面之间的配合有点脱节,政府、企业、渔民之间的配合还算可以,金融部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够。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如果离开了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一个地方、一种产业,它想快速健康发展根本是不可能的。3.民营企业、渔民得不到金融部门信贷扶持。从调研中得知,临高的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渔民在临高渔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拉动渔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由于受到金融部门贷款条件的限制,往往得不到信贷扶持,这就进一步制约了临高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4.金融知识深入渔区、渔民的工作做得不够。除了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渔民需要信贷资金扶持以外,渔区渔民还需要金融部门优质的金融服务,广大渔民需要了解更多的金融知识。从目前临高的情况来看,金融部门做的力度还不够,除了人民银行牵头组织的几次金融知识宣传外,各金融部门几乎没有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村活动,这就使得渔民缺少从多种渠道了解金融知识的机会。

四、对策建议

第5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高等教育;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海洋是浙江的一大优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就提出大念“山海经”的设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浙江的海洋经济已逐渐成为支撑浙江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2010年,全省海洋及相关产业总产出12350亿元,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是2004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0%,高于同期GDP总量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2.6%提高到2010年的1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在浙江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海洋教育科技力量初具规模。目前,已拥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19所涉海高校以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等多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尽管浙江的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从总体上看,海洋教育科技现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为全面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必须加快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增强科教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1.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1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培养涉海专业人才

近几年来,浙江涉海专业人才培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海洋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2006年,浙江涉海高校仅9所,其中,6所为普通本科院校,3所为高职高专类院校。当年,涉海专业本、专科在校生仅3 469人;研究生205人;博士生5人;而到2010年,浙江涉海高校已发展到19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9所,高职高专类院校10所,涉海专业学生人数也发展到本、专科在校生9029人;研究生487人;博士生34人。涉海高校与涉海专业学生数量的双增长,使得涉海类专业成为浙江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1.2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浙江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此,近年来,调整和优化涉海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2006年,浙江涉海高校本、专科专业点数仅有23个,并且主要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为更好地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一些院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分别增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专业,到2010年全省涉海高校本、专科专业点数已发展至50个,服务领域也从传统海洋产业向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浙江加快涉海类重点学科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建成省级及以上涉海类重点学科9个,校级涉海类重点学科近20个。其中:浙江大学的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城市规划和海洋工程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3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开展海洋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浙江涉海高校主动结合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工程、航海监测、船舶制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宁波大学为例,该校将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确定为学校的研究重点,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以宁波大学为依托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正式通过验收,并向社会开放运行。实验室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内外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致力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水产品高值化、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放、海水养殖生物优良种苗的繁育和种质保存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等方向的前沿性、原创性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化成果,成为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涉海类省部共建实验室。

2.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过涉海高校、区域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基本走上正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两者的互动发展毕竟刚刚起步。在互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和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式发展。尽管这些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概况起来主要有高校自身和区域社会两方面的问题。

2.1涉海高校自身的问题

2.1.1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层次较低

目前,浙江高校中虽已有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等19所院校开展海洋高等教育,但与全国其他沿海省市比较,涉海类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仍然偏小。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10年浙江涉海专业本、专科毕业生2745人,而山东有7751人,江苏有6708人,分别为浙江的2.82倍和2.44倍。与教育规模相对应,浙江海洋高等教育的培养层次也较低,人才培养以本科层次为主,涉海类硕士点和博士点较少,截止目前,全省高校中具有涉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仅有2所,涉海博士点仅有6个。此外,与山东、上海、广东等海洋经济试点省市相比,浙江还缺少一所学科优势鲜明的综合性海洋大学;而作为高等教育实力的主要指标,浙江高校中至今还没有一个涉海国家重点学科。

2.1.2专业分布狭窄,缺乏契合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

从一般意义上讲,高校的社会服务领域、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所决定的。尽管浙江海洋高等教育的涉海类专业点数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但所开设的涉海类专业却较为狭窄,据对2012年浙江高校专业设置情况初步分析,浙江高校共设置涉海类专业点53个,计20种,专业设置的平均重复率是2.65(个/种),并且这些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领域,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海洋运输,缺乏契合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而作为我国海洋高等教育重点基地的山东省,其海洋高等教育几乎覆盖了海洋的各个学科领域,且大多保持着全国领先水平,如表1所示。

2.1.3科学研究总体实力较差,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高校作为我省科技兴海的主力军,应该具备较高的科研实力,尽管浙江涉海高校在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等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学研究的总体实力仍然较弱,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科学学科资助项目为例,从2006-2010年间,国家共立项1064个,其中浙江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28个,仅占到总量2.6%,而同样作为海洋经济试点省份的山东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160个,上海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70个,分别是浙江涉海高校的5.7倍和2.5倍。其中位于山东省的中国海洋大学仅一所高校就成功立项148个。在开发研究方面,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成果多、转化少的现实情况相一致,浙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究其原因,来自高校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科研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科研成果成熟度不高,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代价太大,令企业望而却步。

2.2社会方面的问题

2.2.1政府方面的问题

(1)政府对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影响海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虽然,多元化筹资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渠道,但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渠道。但目前,政府投资却存在总体投入不足、逐年下降等问题,这必将阻碍高等教育与区域的互动发展。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浙江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已经从2008年的21.35%下滑到2010年19.93%,政府对教育整体投入不足,必然会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海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权力下放力度不够,影响高校办学自。高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是高等教育内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办学自的七个方面,分别是招生自、学科专业设置自、教学自、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权、交流合作权、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自、财经自。但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高校在招生自、专业设置权、财务自等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自主办学的标准,比如在专业设置方面,现在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还实行行政审批制度,从而有碍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因此,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过度宽泛和严格,不但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而且势必会阻碍高校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发展。

(3)政府管理创新能力不够,缺乏对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支持。政府在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的发起者、支持者、服务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在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关系中,需要政府提供外部的支持力量,需要政府提供法律、政策、制度、资源、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服务、引导、支持和激励,需要政府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的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在政策环境激励、服务平台构建、资金配套支持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2.2企业方面的问题

(1)企业对高科技成果需求动力不足。企业作为生产一线,往往具有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产品优势,所以应该是吸收、转化高技术的主体。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风险高、投入高、周期长等现实问题,许多大型企业采取了购买现成技术、设备的做法,对来自高校的成果转化兴趣不大,而一些中小企业则由于处于低水平的经济运营状态,使得他们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也不明显,因此导致企业对高科技成果需求动力总体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

(2)企业对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不强。企业具备一定的研究水平是吸纳、转化高科技成果的基础。虽然浙江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实力在不断上升,但整体而言,研发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根据浙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大中型企业有4420家,而设有R&D机构的企业仅为2096家,不足大中型企业的一半,这说明,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吸纳转化科研成果,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在创新中推动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

3.1组织创新:大力兴办互动发展的新型组织机构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组织创新,衍生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新型主体,是促进高校、企业、政府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前提基础。

3.1.1充分发挥涉海高校的科技创新作用,衍生知识型企业

在区域互动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衍生知识型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环节,这种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创新,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大学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难题。我省的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投入的从事海洋教育科研的教育机构应承担起经济创新、技术创新的重任,有责任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一样通过衍生知识型企业,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3.1.2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构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高等教育与区域进行科技互动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中,科技中介服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除了提供成果和需求信息,还应提供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和评估、成果的包装、企业注册以及运作等一系列服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中介的规范运作,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及服务的功能,牵头建立便捷、完备的涉海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搭建互动平台。

3.1.3优化布局教育结构,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浙江海洋高等教育要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布局。在办学类型上,要充分发挥现有涉海高校的办学优势,逐步形成学科优势鲜明的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普通高校涉海类学科专业、涉海高职院校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在办学层次上,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应以本科为主,同时加强以重点学科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力度,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高级专业人才和尖端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推动以高职院校为主力的应用型短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海洋开发中对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办学专业上,应根据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合理规划专业布局,目前,浙江已出现了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并重的格局,特别是以海洋电力、海洋工程、海洋旅游为代表的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向。为此,浙江海洋高等教育应在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如水产养殖、轮机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类新专业、水产类新专业,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为浙江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

3.2机制创新:重构良性、有效的互动机制

机制是互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与方式。构建良性、有效的互动机制是我省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核心所在。

3.2.1以观念转变为先导,激发互动的内驱力

从涉海高校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涉海高校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是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涉海高校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高级人才,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提供各种直接服务,能够更好地激发高校的活力和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涉海高校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也必须充分依靠和利用涉海高校的人力、智力支持。因此,无论是涉海高校、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应摒弃仅考虑自身需要和利益的短视观念,建立一种共生共存、协同发展的互动新理念。

3.2.2以股份制为核心,推动产学研结合

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学、研相互分离,并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和业绩评价标准,从而造成高校的科研工作与企业生产及市场脱节,严重制约了双方的发展。为此,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企业注入资金、高校技术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既有利于企业克服技术难题,更好地从事海洋方面的社会生产;又有利于高校借助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行业地位参与海洋方面的科技服务,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真正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3.2.3以赠地政策为导向,推进海洋科技园的建设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1862年的赠地政策直接导致了一批赠地学院的产生,从而大大加速了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为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赠地学院的成功,可以得出这样一条启示,政府要推动一项重大改革,通过政策提供物质支持让大多数人得利,会大大推进这一改革的进程。科技园的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有效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政府搭台,高校与企业唱戏”的观念,借鉴美国赠地政策,推进海洋科技园建设,“筑巢引凤”,吸引涉海高校与企业迁入,使海洋科技园真正成为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培育海洋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

3.3制度创新:建立、完善、落实互动有关制度

配套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是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立足于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实际问题,做好制度建立和执行工作是互动发展的明智之举。

3.3.1完善、落实涉海高校发展的有关配套制度

海洋高等教育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仅应成为海洋开发的人才基地,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而目前,浙江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存在许多制度,为此,政府部门及涉海高校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消除障碍,保障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一是落实高校办学自,完善大学法人制度;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制度,促进大学教授与企业家的互动;四是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分配制度,推进智力资源资本化。

3.3.2完善、落实涉海企业发展的有关配套制度

海洋产业的投资风险很大,其对于专业性和资本额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可以说兼具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针对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巨大的特点,政府可通过以下方式促进涉海企业发展:一是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担保、财政支持等方式推动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二是完善海洋高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民间融资;三是实行贴息政策,降低启贷资金额度;四是加强政府采购,有效降低科技成果市场化初期资金成本回收风险和市场营销风险。

第6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新战略;启示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45 — 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陆地资源受到制约的现象愈演愈烈。海洋在全球化的今天扮演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对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政治、经济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行为,是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海洋开发战略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学习国外海洋发展的先进经验已成为今后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借鉴外国海洋经济发展新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国外主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沿海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海洋综合管理计划,这些计划在加快海洋综合开发进程的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海洋竞争也将势在必行。在诸多管理计划中,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尤为重要,纵览世界范围内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澳大利亚、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国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学习这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海岸线漫长,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是世界上率先采用海洋经济政策引导海洋发展的国家。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分管体系制定管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注重利益分配,有效兼顾海洋各个产业协调发展,从而更大程度上保持了生物多样性和利益分配,对海洋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呼吁政府等相关部门重视海洋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主要涉及防止生态功能衰退与环境质量降级两方面。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对重点环境监测点和海域环境实施定期跟踪监测,在维持海洋生态功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渔业管理部门对海洋渔业资源实施可持续捕捞政策,对捕捞工具严格制定科学管理,有效防治过度捕捞带给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带来的弊端。利用接近渔业实践机会对渔业资源开发者积极宣传政府环保政策,通过媒体及相关社会环保组织充分宣扬环保理念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和水平。

2.美国

与其他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相比,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60年代中叶,在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机压力下美国才开始发展本国海洋经济,在发展之初就十分重视对科研的投入,美国发展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并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化科技产业化的进程。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海洋经济发展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始终屹立于世界海洋科技发展之巅。政府所倡导的“科技兴海”战略部署已广泛开展,利用政企合作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据统计,美国政府现有海洋开发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近700个,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占全美国的六成,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 亿美元。例如,夏威夷所在的海洋科技园以自然能实验室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美国正是通过高科技战略,广泛利用海洋科技园区带动蓝色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借鉴平台。

3.英国

英国被大西洋、北海与英吉利海峡环绕,海岸线曲折总长约1.145万千米,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英国作为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代表国家,早在18世纪初就开始发展船舶业与航海业,在当时世界船舶业与航海业发展中首屈一指。上世纪60年代,英国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重心转移,主要集中在北海地区的海洋油气开发,并迅速形成了本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从而使英国在油荒的疲软经济时代成为一枝独秀。另外,英国政府利用优惠税收政策鼓励海洋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发展,对于旧式油气设备报废成本由政府出面提供担保,这就使大规模企业将成熟技术转移给小规模企业,使众多企业资源重新整合,从而令更多企业参与投资到此领域。与此同时,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行政策,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责任,努力提升油气开发与环保的协调性。在现有油气能源开发基础上,英国政府还不断积极探索与开发新能源,在保护海洋环境顺利实施的情况下,使新能源战略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从而达到稳步双赢的新局面。

4.韩国

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与我国山东省隔海相望。韩国三面环海,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韩国依靠其在1996年制定的海洋发展战略,将政府所属海洋部门最大化地进行整合,并更名为国土海洋部。国土海洋部内含海洋渔业部门,海洋技术开发部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部门、海洋政策制定等部门,合并目的是使各个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避免因责权不清造成的混乱。韩国历来重视带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产业,韩国目前试图通过网络服务器,建立信息系统和物流平台,将各大港口连接起来,从而把各个海洋生物产业附加值提高。到2030年,韩国将把釜山港建设成为世界第三大海运中心,以带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产业的产品为契机,将信息系统和物流平台大力发展和高效运作,从而提升本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另外,韩国政府针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于海洋废弃物和污染物建立海洋污物处理系统,并行之有效地规划废弃物的排放和制定排放场所,制定环境标准以及建立科学的海洋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使本国海洋经济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高效开展。

5.加拿大

加拿大海岸线长达千米,为世界上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其周围分布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海洋可利用资源丰富。加拿大开发海洋资源历史悠久,在开发与利用海洋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完善法规政策,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渔业管理制度。目前,加拿大渔业管理制度采用国际上较为复杂的TAC精细化渔业制度管理,利用TAC合理有效地将政策在海洋传统产业与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双向协调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渔民过渡捕捞海洋生物问题,联邦政府采取IVQ制度与奥林匹克制度结合的方式,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生物物种种群退化等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对促进加拿大海洋渔业资源生产潜力,优化海洋物种群落结构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另外,加拿大政府为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还制定了渔业补贴制度,意在削弱因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发展带来的阻力。从补贴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因补贴导致个人利益得到满足,故而制度进行中所受外力较小,本国渔业捕捞得到一定程度控制,进而使整体渔业资源发展水平得到增进。

三、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上述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政策、科技、人才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居于世界前例。由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起步较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借鉴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1.加强我国海洋保护意识

中国领海面积可达300万平方公里,但由于部分领海和日本、东南亚各国存在纷争,导致我国进行海洋开发和海底勘探无法正常完成。我国在东海和南海海域与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领海争议实质就是海洋资源归属权问题。因此,结合当前新形势制定总体规划战略,按照“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坚持捍卫领海,切实提高国民权益,增强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2.制定完善的海洋政策法规

和发达国家海洋政策和法规相比,我国针对海洋经济开发和应用的法律条文相对不够完善,还处于建设阶段。我国目前在海洋开发方面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做法,加强海洋立法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固本之举。我国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法律体系,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责任主体、赔偿范围及标准、程序以及补偿赔偿金的使用管理等进行明确界定,不断健全和强化海洋规划、立法和管理体系,完善政策法规,维系海洋资源开发权益实施。

3.积极倡导用科技发展海洋

科技力量对于海洋的发展显而易见,我国近年来虽然大力倡导开发海洋,发展速度节节攀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相比,海洋开发所表现出的问题仍令人担忧。过度追求眼前利益,海洋发展不是一时之需,注重海洋经济发展的长远大局才是真正有效开发利用海洋的明智之举。我国在海洋开发领域,海洋科技发展对于海洋经济贡献率不足29%,成果转化率不到20%,专利发明申请数量较少。在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中,油气资源以及海洋石油工业、海滨采矿业等产业中技术装备陈旧、科技投入不足成为限制海洋经济发展的弊端。如何利用高新科技发展我国蓝色经济不仅对海洋经济开发注入新活力,更是对我国海洋产业拓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的重要举措。

4.重视海洋综合管理

由于我国近些年持续开发利用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事件时有发生。重视海洋资源利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海洋本身生态发展,如何保护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条件,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如何在经济因素、法律政策、社会影响等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今后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国外先进海洋管理经验来看,分清各个部门职能任务,统一化管理,避免各职能机构责权的交叉重叠和相互矛盾。积极构建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强化环保管理支撑体系,完善海洋区域监测控制、海洋监察体系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方向。

5.积极引进海洋类人才战略

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管理工作呈现出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在管理中有能够快速适应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我国海洋人才的现状并不乐观,海洋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海洋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成为我国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优秀的具备一定海洋知识,并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海洋事业带来效益的海洋人才,将有利于我国海洋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另外,国家也要加强海洋观教育,强化公民的海洋意识,利用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提高对海洋人才培养的激励作用,促进对海洋人才的培养得以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宋炳林.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1):26-28.

〔2〕王双,刘鸣.韩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 2011,(06):10-17.

〔3〕谢子远,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09):18-29.

〔4〕储永萍,蒙少东.国外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08):154-157.

第7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摘 要 本文以海洋环境污染的刑罚处罚为视角,分析当下我国海洋污染事故的处罚手段对海洋污染力所不逮,并重点阐释我国新修改后的《刑法》仍然存在的环境污染犯罪刑罚处罚的具体不足,最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进一步拓展《刑法》中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行为范围、刑事责任体系设计、加大刑罚处罚力度等完善建议。

 

关键词 海洋环境污染 刑罚处罚 污染事故

作者简介:韩琦,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漳州市人民检察院干部。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081-02

一、海洋污染事故的刑罚适用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从国家环保部每年在《中国环境公报》中公布来看,海洋污染事件呈上升趋势,现阶段仍处于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2011年发生的渤海湾溢油等事件,说明我国海洋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此次渤海湾溢油事故的处理,仅停留在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追究上,而该案就学理而言并不排除刑法的适用。在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一案中,bp公司在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强大压力下,不但更换了公司总裁,同时加大损害赔偿力度,充分说明刑事责任的震慑作用不容小视。

 

当下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刑事法律法规,《刑法》第338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外,《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以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都对海洋环境污染做出相关规定,但为何却对频发的海洋污染现象起不到很好的震慑效果,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所不逮,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我国海洋环境的刑法保障机制的不足

(一)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行为范围过窄

我国刑法涉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名包括污染环境罪等15项具体罪名,虽然《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对《刑法》第338条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了修改,降低了犯罪成立条件,扩大了刑法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控范围。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刑法未将海洋污染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只能以污染环境罪进行兜底。笔者以为,立法者当初希望通过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具体追诉范围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进入刑法调整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范围越来越小,必然导致如海洋环境污染等严重损坏环境的行为游离于刑法控制之外。

 

从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来看,大都将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的危险状态纳入刑法调控的范围。虽然我《刑法修正案(八)》取消“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表述,使污染环境罪的成立标准为“严重污染环境”,但这不意味着我国刑法环境污染罪中规定了危险犯。一方面,环境污染罪过形式是过失,过失犯罪一般只有在造成严重后果时才能构成,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危险的行为不能以环境污染罪论处;另一方面,该罪成立的条件是污染环境行为达到“严重污染环境”程度,但实践中,污染环境既可以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也可以是继发性或渐进性环境污染,对尚未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行为显然不能定罪处罚。可见我国刑法缺乏环境污染危险犯的规定,势必对包括海洋环境污染在内的海洋环境保护不利。

 

(二)刑事责任体系设计有待完善

我国对海洋环境污染的追究往往以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为主,忽视刑法保障机制的惩罚作用,在实践中,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往往都以行政处罚解决,但行政处罚远低于环境恢复的费用,手段在功能上显然无法与刑罚措施相提并论,而且造成环境污染结果多数由国家来买单。

 

从我国环境污染的刑事责任体系来看,一方面,当前刑罚体系缺乏非刑罚处理方法。刑法虽然规定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和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另外还规定了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行政处罚等非刑罚处罚措施。但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只有自由刑和罚金。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刑事立法相比,国外对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大都在刑罚处理外也进一步明确如民事补偿和环境恢复义务等非刑罚处理方法,可见我国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法定刑的种类略显单薄。另一方面,在刑事责任的刑罚实现问题上,由于环境污染犯罪大多发生在工业生产和经营领域,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这类犯罪的重要动机,所以加大罚金刑的处罚力度具有重要的预防和惩治作用。但是,我国刑法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仅仅规定“单处或并处罚金”等,与此同时并没有对罚金的数额做出相对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实践中实际判处罚金刑的数额往往较低。

 

(三)刑罚处罚力度过轻

在追究渤海湾溢油事故责任方经济赔偿的时候,人们赫然发现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73条,责任方最高罚金只有20万元,既难以起到震慑企业不犯类似错误的作用,也远难抵消给当地渔业、旅游业、海岸景观、生态环境等带来的损失。可见,我国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处罚程度却明显过轻,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与不同罪名法定刑的比较中得出。例如,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致使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并且五人以上轻伤的”是构成环境污染罪最低要求的情形之一,其最高法定刑是三年,最低法定刑是拘役。而根据《刑法》第233条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污染环境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若都造成一人死亡的结果,前者的适用的法定刑幅度是拘役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后者的法定刑幅度是六个月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很显然,在危害程度一样甚至污染环境的危害程度更大的情况下,当下刑法对其所施予的刑事处罚明显轻于对过失致人死亡的处罚,而且环境污染罪危害结果不仅深远而且难以估量,不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的损害,而且包括海洋环境在内的环境资源破坏具有难以修复性,甚至不可逆性。因此过轻的刑罚只能使违法者更加有恃无恐,使刑罚的威慑力也将大打折扣。

三、海洋环境的刑法保障机制的完善建议

(一)拓展刑法处罚范围

根据刑法中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的行为过窄,迫使我们必须扩大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调控范围。一方面,应该将海洋环境因素都纳入刑法保护的范围,考虑到其独立特殊性和重大影响性,应增设独立的“污染海洋罪”,通过刑法规范的指引和规范功能,使社会公众普遍地确立

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应增设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危险犯。考虑到包括海洋污染在内的危害环境行为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因此刑法将足以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降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成立标准,将危险行为犯罪化,有利于通过刑罚适用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英美法系国家将某些环境犯罪的规定严格责任,要求那些从事环境相关活动的人负有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严加防范的特定义务,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引起危害环境结果的行为,就无须考察其主观上有无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因此,建议今后修改刑法时,对海洋石油污染等行为增设环境污染罪的危险犯,当污染行为造成了实际危害后果,则加重处罚。

 

(二)完善罪刑罚体系

刑法对污染海洋环境的犯罪的刑罚设计要受现有刑罚体系的制约,即在我国现有的刑罚种类条件下,事实上已经没有增设刑罚处罚方法的余地。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适用资格刑,由于环境资源污染犯罪的刑罚种类有限,建议将来通过修改刑法扩大刑罚种类的范围。

 

另外,由于石油溢油等所导致海洋污染犯罪多为多为贪利性犯罪,因此还要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罚金刑的规定加以完善。如通过判处罚金刑剥夺犯罪所得的经济利益,从而有效预防和惩治这类犯罪行为。虽然刑法已经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罚金刑做出了规定,但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明确具体的罚金数额和确定标准。根据《刑法》第52条规定,“判处罚金,应该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对此,我们建议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司法解释中加以明确,在考虑犯罪情节时除了应把握污染环境的行为人的过错程度、犯罪事实、性质及对环境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等因素外,还应当评估被污染环境的修复成本,判令犯罪分子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支付必要的费用;与此同时,根据《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还应把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考虑进来。只有综上因素纳入到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刑罚体系中,才能有效防止因罚金数额过低而不能发挥罚金刑所应有的作用或者因数额过高而致使判决难以维继的情况发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罚金刑的功能,也符合罪行平衡的刑法原则。

 

(三)加大刑罚处罚力度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刑法对环境污染刑罚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对比我国刑法的相关罪名的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罚力度普遍轻于各类财产犯罪的刑罚力度,普通的侵权财产犯罪的最高法定刑可以达到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处罚大都采3年以下有期徒刑,最严重的也只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见环境污染犯罪法定刑设置明显轻于财产型犯罪。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尤其是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法定刑,使犯罪人所受的处罚与其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程度相当,从而才能有效地惩治和预防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李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法律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徐祥民,吕霞.环境责任“原罪”说——关于环境无过错归责原则合理性的再思考.法学论坛.2004(6).

[5]李艳岩.突发环境事件立法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3).

[6]阳东辰.公共性控制:政府环境责任的省察与实现路径.现代法学.2011(2).

[7]徐祥民.环境污染责任解析:兼论《侵权责任法》与环境责任法的关系.法学论坛.2010(2).

第8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抢抓“一带一路”重要机遇,打造对外开放重要窗口

日照港的“一带一路”支点和对外开放枢纽作用十分突出,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港口。自2003年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吞吐量年均增长18%,吞吐量规模居全国沿海第7位、世界第12位。2018年就完成货物吞吐量3.8亿吨。目前,日照港海上运输已开通了30余条内外贸航线,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日照港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占比达到69%,居全国沿海十大港口前列;年海关关税收入达到330亿元,居全国第2位,自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培育关税税源3500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560亿美元。

1.着眼于充分发挥港口的战略支点作用,不断放大开放型发展新优势

日照港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持续放大港口运输规模,强化港口支点作用。日照港大力发展港口运输,满足国际货物中转和物流贸易需求,预计到2021年,将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亿吨、港口吞吐量1亿吨,使全港吞吐量达到4.5亿吨以上,努力把日照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综合性枢纽港。

2.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国际货运班列运输

发挥好新菏兖日、瓦日铁路2条国际跨境班列作用,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国际货运班列运输。在稳定运行现有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航线基础上,日照港积极开辟至澳大利亚等地外贸新航线,优化航线布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在成功运营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煤码头等海外项目基础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国内外先进城市及港口互联互通,扩大港口开放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建设世界一流海洋强港,打造“经略海洋”、发展“向海经济”重要平台

随着港口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港口规模的迅速扩张,日照港在“经略海洋”中的平台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照港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中转基地,铁矿石、木片、大豆、焦炭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位,原油吞吐量居全国前3位,吸引了日照至仪征、日照至东明、日照至洛阳、日照至京博原油管线,瓦日铁路,日照精品钢基地等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集聚日照市;先后与新加坡裕廊港、中石化、中远海运、山东钢铁、中铝集团、山西焦煤等外企、央企、省内外企业成功合作,组建了合资公司50余家。

1.创新发展的优良平台

日照港是创新发展的优良平台。日照港依托港口主业设立了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成为山东省首家“介于期货与现货之间”的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服务客户2000多家;设立了“舟道网”,搭建了无车承运平台,年货运量超过50万吨;设立了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园区、新疆物流园区,在日照港内建设了保税仓库和保税堆场,从而实现了港区与海关监管场所的无缝对接。日照港推动设立的日照综合保税区已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35个项目计划入驻,港口功能体系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

2.抢抓“经略海洋”机遇,落实“向海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日照港紧紧围绕山东省港口集团战略目标和发展定位,聚焦“三个更加、三个满意”新要求,进一步扩大港口运输、储存和分拨能力,推动了现代海洋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3.积极拓展港口物流

预计到2021年,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交易额将突破1万亿元,现代物流业务收入将超过150亿元。日照港围绕港口码头、物流园区、多式联运、智慧港口、无水港等业务,进一步与巴西淡水河谷深化合作,加强与中远海运、中国重汽、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的联系,打造资源集聚、商贸繁荣、智慧高端的经济高地和资源配置中心。

三、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打造新旧动能转换重要支撑

日照港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具有独到优势,大宗散货运输能力突出,相继建成了原油、矿石、集装箱、粮食、木片等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依托这些码头和配套设施,日照港形成了独特的大宗散货运输能力优势,可为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1.产业驱动优势明显

日照港贸易活跃,矿石贸易量位居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大豆、焦炭、焦煤、铁矿石、原油等5类期货交割仓库,交割货物种类和年交割量均居沿海港口前列;在山西、河南等中西部腹地设立了10个无水港,与中远海运集团合作,成功开展了港外物流、集装箱场站、混配矿等现代物流业务。

2.培育新业态,转换新动能

日照港围绕进一步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支撑,日照港以建设诚信、智慧、高效、绿色“四型港口”为目标,加快港口转型升级。顺应新旧动能转换和港口行业发展需求,从推行诚信服务、发展港口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发力,积极推进“公转铁”,调整生产结构和运输结构,加快推动港口由装卸运输港向物流贸易港转变。巩固大宗散货运输优势,做强新旧动能转换能力支撑。加快实施矿石、原油、集装箱、煤炭等一批重点港口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港口硬件能力,增强服务保障山东钢铁日照精品基地、临港高端石化产业园区、综合性粮油加工基地等发展能力。发展“箱油商工金”和现代物流,对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海洋产业、现代金融服务等产业发展需求,全面提升集装箱、原油、商贸、加工制造、金融等业务板块综合实力。拓展港外物流、船货代、无车承运等现代物流业务,不断培育新业务增长点,增强港口发展驱动力,满足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求。

四、突出港城互动协调发展,打造“港产城海”融合发展重要引擎

日照港在“港产城海”融合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港口移交日照市管理期间,日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日照港作为城市的核心战略资源,在日照市形成了发展港口的整体合力,走出一条港城互动、协调发展道路。

1.依托优势产业,发展临港工业

依托港口区位、集疏运、物流规模等综合优势,日照市的钢铁、石化、浆纸、粮油、船舶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前港后厂”式的产业布局。目前,日照市临港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超过70%,有力支撑、促进了区域乃至山东省的工业发展。日照港近4亿吨年货物吞吐量中,85%以上是为日照市以外的鲁南经济带等腹地服务的。据测算,沿海港口每百万吨吞吐量可为腹地创造1亿元以上GDP和2000多人的就业机会。自开港开放以来,日照港累计为腹地创造了2800亿元GDP、500多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带动鲁南经济带和腹地发展的强力引擎。

2.构建“港产城海”融合发展新格局

对照“港产城海”融合发展要求,日照港加快构建以港口为龙头、产业为核心、城市为载体、海洋为支撑的“港产城海”融合发展新格局,全力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加快港口建设,扩大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提高港口对临港产业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吸引钢铁、石化、粮油、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向港口集聚,打造“大港口、大物流、大产业”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第9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舟山 海洋文化 海洋经济 互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49-02

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71%,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孕育了世界上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成为了人们争相开发的对象,海洋经济被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舟山作为中国第一大群岛,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发展史,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因此,新世纪,发展海洋经济成了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正确处理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于发展海洋经济至关重要。

一、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大陆文化,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舟山群岛历史悠久,舟山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开发、利用群岛周边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们对舟山沿海海洋的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海洋型生活方式和海洋型开发利用方式,具体包括与海洋有关的生活理念、习俗信仰、文学艺术、科技知识、法律制度以及与各项海洋产业有关的各种表现形式等。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决定了舟山海洋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共有的特征,又有自身的内涵。

1.舟山海洋文化的源起及发展。舟山海洋文化是在海洋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在大陆史前文化的基础上,在独特的海岛地理环境下,伴随着早期的捕捞等耕海活动,形成了原生的海洋农业文化,它与外来的农业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海洋农业文化;在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不断发展,海港不断开发的基础上,海岛与外界的联系加强,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商业文化;在海岛人长年的海上冒险生活对心灵慰籍和精神关怀提出强烈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奇特的海洋崇拜文化――观音文化。如今,随着海洋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海洋文化亦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起来。随着海产品加工、海水养殖、造船、海洋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万吨级、几十万吨级码头的建成,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随着对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相应的海洋产业文化和海洋生态文化,舟山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吸纳性日益增强。以来,舟山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给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2.舟山海洋文化的内涵。舟山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首先,舟山海洋文化有着先进的海洋意识。舟山地处海岛,海岛人以海为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敬畏生命、崇尚海洋的理念,坚持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广阔的海洋使海岛人树立了“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能够接纳形形的移民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显示了大气与创新,体现了自强和自信;大海的危险性、多变性培养了海岛人的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精神,构建了其豪爽、旷达、不拘一格、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形成了强悍、机智、生机勃勃、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海岛海洋文化。

其次,舟山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海洋科技知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科技围绕开发海洋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海产品的养殖、捕捞、水产品的加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港口码头建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蓬勃发展的舟山海洋教育事业为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再次,异彩纷呈的海洋艺术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与大海打交道的过程中,海岛人形成了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象再现了生动的社会生活,创造了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绘画、海洋文学艺术、海洋旅游鉴赏、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丰富内容的海洋艺术。

最后,日益完善的海洋基础设施、形式多样的海洋组织是舟山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港口、码头、航线、航标、海洋景观、连岛大桥等海洋基础设施以及各类海洋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及组织等是舟山海洋文化中重要的物质财富。

二、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国务院2003年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过程中的一切生产、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的总称。舟山有着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2009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1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9%;海洋经济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1.8%,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些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舟山正在向海洋经济的拓展阶段进发,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渔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在缩小,高科技精深加工和服务业在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点主导力量。

2009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渔业总产值89.94亿元,增长4.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3.78万吨,比上年下降1.4%,其中远洋渔业产量10.42万吨,下降38.2%。全市海水养殖面积7.98千公顷,增长2.2%,海水养殖产量12.74万吨,增长12.0%。全市有国家级无公害养殖水产品39个,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6个,面积2866公顷,全面推进了水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610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188项。此外,政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2009年全年获省市级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55项,其中省级奖10项,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增省标准创新型企业6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含保税仓库货物)70.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进口总额32.84亿美元,增长18.7%;出口总额37.39亿美元,增长13.8%,其中船舶出口额19.39亿美元,增长44.6%,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51.8%,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年末舟山口岸对外开放陆海域面积1193平方公里,新增28平方公里。此外,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也取得了新成绩,合同外资金额104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3670万美元,增长3.8倍。

3.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海洋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经过旅游部门对外的大力促销,舟山的知名度得到了迅速提升,“佛教文化、海洋休闲、海鲜美食”三大海洋旅游品牌已在长三角地区唱响。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1752.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实现旅游总收入1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4.借助独特的深水港口资源优势,港口和临港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十五”开始,舟山确定了依托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发展船舶、石化等临港工业的新海洋经济战略。如今,临港工业已唱响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角”,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06.29亿元,其中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19300万吨,比上年增长21.7%。至年末,全市有生产性泊位336个,比上年末增加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4个,比上年末增加7个。

三、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海洋的世纪,正确的把握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其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表现为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文化的发展两个方面。

1.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舟山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舟山海洋文化中先进的海洋意识渗透于海洋经济的方方面面,大大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的意识大大促进了舟山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了产品的销路,这种自强、自信、勇于博采众长的意识有利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海洋文化中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海洋经济建设中有助于形成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断拓展的氛围,在不断研究、不断突破中不断崛起,不断前进;海洋文化中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主张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舟山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极大的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舟山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必须要以海洋科学技术作为动力和智力支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实现海洋经济建设的新发展。目前舟山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如深海网箱养殖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对于增加海洋经济高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培养的了不可或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建设,为全面实现海洋经济的跨域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艺术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海岛人在长期的涉海实践活动中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催生了大量的艺术精品。繁荣的群众文艺创作、富有海岛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博物馆的创建、一系列海洋专题的研讨会的召开等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舟山的知名度,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印象・普陀”等体现舟山海洋与佛教文化特色的大型文艺节目的成功举办,又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第四,海洋文化中的硬件设施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坚强后盾。舟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前沿、我国沿海航线的中心点、长江航道的出海口,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其天然的深水港口优势为临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实现了舟山与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的对接,为舟山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海洋经济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舟山海洋经济对海洋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海洋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以海洋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在探索、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培养了海岛人先进的海洋意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完成了大量配套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推进了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海洋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扩展。

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活动空间的扩大给海洋文化提供了更优质的传播媒介,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传播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随着舟山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舟山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之间的互动不断加强,各种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频繁的异地文化交流活动,既展现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在互动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再次,海洋文化越来越借助经济手段实现自身的发展。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海洋文化不断和海洋经济融合,依托海洋文化产业这块平台发展自身。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制造业等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推动舟山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海洋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21世纪,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海洋文化的繁荣又必须以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物质前提。为此,在今后的建设进程中,必须继续一手抓海洋经济建设,一手抓海洋文化建设,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叉融合,走出舟山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本文为浙江海洋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组成员有杨菊平、袁媛淑、贝静红)

参考文献:

1.许维安.论海洋文化及其与海洋经济的关系.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

2.赵利平.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

3.刘福芳.试论海洋文化的哲学内涵.理论学刊,2006(11)

4.舟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