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行政管理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政管理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政管理信息化

第1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信息化革命,是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革命,信息化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企业在这场变革中,也享受着变革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利用信息技术等基础技术,实现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让企业的行政管理,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减少管理层的分层,减少了管理的过程,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且行政企业信息化发展是一个趋势,是目前企业改革所必须选择的一种方式,因此,本文对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1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单机用户,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受到国外市场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冲击,也选择使用单台计算机作为办公用品,虽然其可以加快办公速度,但在当时主要是以打字和整理文件为主,工作效率是很低的,因此,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选择使用单机模式。第二个阶段,实现了局域网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在内部实现了资源共享的模式,这可以加快企业内部文件的传输、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很多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时,开始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这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雏形。第三个阶段,是企业开始使用广域网,也就是把企业的局域网加入到广域网,然后利用C/S软件以及B/S软件,形成混合结构,实现企业广域网的建设,让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邮件的传输,实现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第四个阶段,就是现阶段的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实现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智能化管理和发展。同时,也是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模型以及未来发展的模型和趋势。因此,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且势不可挡。

2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2.1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

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目前正处于信息管理专项知识管理的模式,这是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所产生的变化结果。最初的行政管理是利用数据管理,实现对数据的分析,然后管理企业;而后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信息的管理,这样可以在经济市场发展中,针对信息的变化,找到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后期,信息管理变为知识管理,这是一个递进关系,也是一个管理层次升高的关系,同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是简单的代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前进和发展时,产生的演变,是逐渐的,技术发展积累形成的。所以,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是现阶段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2.2信息化管理是一种集中管理模式

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信息管理集中管理的一种形式,这是因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凭借信息技术,实现了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实质改变,让企业的信息系统不断升级,且把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利用信息管理实现,并且形成一个管理系统,加快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了企业系统自动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十分的重要的。而借助行政管理信息化,更新企业管理手段,让管理理念付诸于实际行动,这可以保证企业行政管理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更加人性化,同时也具有公司管理理念的支持,能够加快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集中管理。

2.3信息化管理采用计算机进行存储

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利用计算机,可以储存相关的管理数据和行政数据,对企业战略和决策的判断,起到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企业的办公场所,使用的是办公室网络,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和目标,加快了办公室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也可以把相关数据,直接储存到计算机中,而工作人员可以依据存储工具,实现办公目标,加快办公的效率。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计算机储存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完成相关工作。

2.4信息化管理的管理层次减少,实现“精简”

企业的组织和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但通过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发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层次有效的减少了,实现了“精简”管理的目标,这可以让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和完成公司其他的项目和任务,可以让企业高效运转起来,企业的人员可以更集中精神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这有助于企业调整结构,让企业在面临风险时,具有更高的抵抗能力,而且企业的所有人员,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的,也都是信息化管理的对象,有效的实现了行政信息化用于实际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计算机实现管理层次减少,实现“精简”。

2.5信息化加强部门之间合作,打破信息壁垒

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任务是不同的,但企业的部门却不能被分割开来,每一部分都是为了完成企业的任务而在不断运转的,所以,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如果不畅通,就会导致任务完成的更加困难。因此,在出现行政管理信息化后,其有效打破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障碍和隔阂,打破了信息交流困难的现状,打破了信息壁垒,有效实现了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促进了企业项目快速完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项目投资成本。因此,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也是企业管理模式改变的趋势和要求,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全部门合作、减少单兵作战模式的改变。因此,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打破信息壁垒,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结语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构成和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通过四个阶段来完成的,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行政管理信息化飞速发展,促使了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发展,促进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所以,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而发展趋势主要是集中化管理、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强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合作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付欣欣.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

[2]李升朝,张萌.论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信息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子测试,2013(5).

[3]徐文海.广东公安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4]李婷.沈阳公安经侦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5]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J].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1.

第2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工作 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扩散的前提下,各个高校都在谋求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从目前某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来看,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人工或半自动化工作方式,即便对于很多已建设校园网的院校而言,其信息化水平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对于我国广大高校而言,高校信息化是高校从传统的运营方式转变为现代运营方式的过程,这一转变至少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管理的过程,二是高校基于信息化的制度创新、基础设施重建、信息资源拓展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流程再造过程,三是高校通过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转变为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四是挖掘高校内部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并由此提高高校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根据高校信息化的内涵,可进一步归纳出高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首先,高校信息化强调对过程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其次,高校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在于挖掘高校内隐的巨大潜力,并由此提高高校效益和竞争力,集中体现于实现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校教职员工的现代化转变;再次,高校信息化所实现的总的转变由高校整体运营中的各个构成要素转变之和所体现出来。

2.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高校的信息化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其一,从空间层面来看,由于高校信息化工作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这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涉及到是技术范畴,而且还要涉及到管理范畴,业务范围广,会涉及到很多职能部门;其二,从时间层面来看,高校信息化贯穿于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事项,随着高校所处的教育政策导向、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自身发展目标也表现出动态变化趋势,由此,高校信息化工作也需要紧密围绕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不断调整,形成可续合理的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

第二,密切关注高校信息化进程中边际收益的大小。除了肩负社会责任之外,高校整体运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于追求相应的效益,从而保证自身的发展壮大,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成本支付。对于高校信息化而言,其投入并非一次性,例如:随着信息系统复杂性的增强,信息开发成本也会随之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信息平台的软硬件投入以及日常维护工作都会随之变得更加复杂,从而造成成本增加。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在信息化进程中密切关注边际收益的大小,从而保证正常的利润来维持有效运转。

第三,使用适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软件。随着我国高校近期内不断整合,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来说,即使自身拥有IT部门以及充足的研发力量,并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制作和研发能力,但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其制造和研发能力较之于高校外部的专业化软件公司,自然还存在差距,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构造高校信息化平台的软硬件产品从外部购买要优于内部研发,尤其是对于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由于高校靠自身力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更加有必要把这些项目外包给高校外部的专业公司。对此,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小组,以充分分析和描述自身需求为前提,与外部的产品提供供应商有效沟通,并通过供应商的产品性能演示、高校个性化要求答疑等一系列流程来选择适合高校自身状况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还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趋势(如教学型或科研型),从而为信息化平台的日后升级预留一定的升级空间。

第四,坚持全员参与。尽管高校的IT部门在高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一枝独秀的推动作用,然而,信息化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涵盖了高校的其他部门、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庞大的学生群体,这就意味着,只有高校各个部门以及每一名教职员工都立足于系统观点,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和主动调整、适应自己的信息化新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并推动高校向前发展,这同时意味着高校的信息化实施过程也是高校更新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3.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3.1建立统一的高校行政管理业务平台

构建统一的业务平台至少可以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可以为高校业务系统提供通用的筲理支持,从而保障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二是可以为高校的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框架、统一的开发环境以及同一的信息化服务。

在这一系统而庞大的工作中,为了避免定制开发带来的周期长、系统不稳定、维护工作复杂等麻烦,高校要确保核心平台软件尽量与具体的业务无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具体而言,信息核心平台软件主要包括高校门户平台、工作链平台、报表工具平台以及信息平台,这些平台在日后将成为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因此要保证其具有安全性、扩展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来看,各个平台又可以由工作流引擎、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公共组件、消息管理、报警管理、系统配置工具、数据维护管理、编码规则和系统日志管理等要素构成。在操作过程中,一是要体现出信息系统的整体构架和规划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能够反映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二是要有统一的用户及权限管理机制具备严密精细的数据权限、使系统能够开展安全、便捷的权限管理;三是要具备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使高校的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和各项业务以及流程变革工作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做出调整。

第三,实现人力资源查询系统。例如,可以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图标形式对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各教研室以及各专业工作人员总数、岗位结构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即时判断出校内全体教职员工结构状况是否合理;再如,还可以针对某个教职员工,对其以往的工作经历、教学任务量、科研成果统计表、目前从事的教学科研项目及岗位变动情况等信息进行针对性查询和统计,从而快速判断员工的动态变动情况。

3.4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简称OA系统,即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高校内部全体教职员工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对于高校而言,主要构件如下。

第一,日常办公管理。0A系统能够集中管理校内行政管理人员的所有办公事务和个人事务,从而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一个个性化的工作平台和网上办公环境,使之能够方便、快捷地处理相关的工作。例如,可以实现把个人相关的通知和任务自动传送到其他人面前,使其不用自己去寻找要做的工作,而是打开电脑后即处理日常的教学科研和其他管理工作,并同时享受到任务的提醒、报警功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即时通讯。即时通讯可以使信息交流和传递更加快捷方便,主要包括文件传输、手机短信、远程协助等工具。其方便之处在于系统会把与教职员工相关的新工作任务、消息通知等各种信息自动归集,同时通过窗口弹出和声音提醒等功能,并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任务相关人员的的手机绑定,使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自己需要处理的各项工作。

第三,信息。信息可以根据高校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形成一个通畅的信息的平台,其一,这一平台包括高校规章制度、紧急通知等各种信息;其二,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其三,这一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查询检索功能,使员工可以按校内各个部门、信息时间、信息类别等不同关键词及其组合快速搜索、查询并打印。

第四,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可以方便地对收发文进行管理,包括起草公文、公文办理、公文发放、公文存档等,系统可以自由设置公文流转流程。发文管理:完成拟稿、核稿、审签、签发、存档、查询等,系统中公文流转的流程允许用户自定义,使系统可以适应各种公文流程的需求。系统对发文的整个流程进行跟踪,详细记录发文的当前状态、发文审核的过程和领导审签、签发意见。

参考文献

[1] (美)哈格等著.信息时代的符理信息系统[M].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7年

[2] 朱施南.教育信息化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建设高校行政管理内部信息门户系统

总体而言,高校内部门户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为高校各级领导及全体教职员工提供即时的信息查询服务和信息共享服务;二是为高校的各个应用系统(包括如日常行政办公管理、企业项目管理、财务信息公布以及协同设计等各种业务系统)提供规范和统一的“管理窗口”,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为高校提供个性化办公环境,实现高校的人、财、物、教学科研任务以及其他工作项目的完整统计和分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把高校的各个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有效集成,从而把不同业务模块、业务流程以及其他的信息服务功能统一到一个通用的环境中。由此构建一套功能强大,运转有序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此外,还需要把高校的信息门户与各个业务平台有机结合,统一高校内部各个分支应用系统的界面风格,由此形成鲜明的高校内部文化;并且,还应该遵循“先重点,后周边”的门户系统建设流程,即先满足高校目前急需的各类工作任务,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步把后续的各个分支系统纳入到这一信息门户中。

3.3建设决策查询系统

第3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一、全面理解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秘部落

(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凭借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对内实现业务工作办公自动化,对外实现市场监管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具体的讲就是:对内要能够把业务尽可能地移到网上来办公,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完成工商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业务信息的采集以及相关的分析、处理、决策与共享;对外要建成以市场主体为电子经济户口的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建成网上工商法律、法规、政策、办事程序等信息查询服务系统,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等信息公示系统,网上登记、注册、备案管理系统,12315消费者投诉系统,企业登记基础数据、信用数据、市场经营中的违法违规数据等信息查询、共享系统。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就是集“服务、办理、监管”功能于一体,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实现系统内部及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切实转变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十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要建设同级政府及连接中央、省、市、县政府的专用信息网络,建成政府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部的共享以及政府信息系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当然也包含在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之内。因此,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变、适应时展的需要。

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当前信息技术已普遍运用到各个领域,电子商务发展异常迅速,如果工商部门自身不能学好、用好现代电子、网络技术,那么很难想象工商部门能够承担起今后市场监管的重任。发展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尤其是加强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的有效保证。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有利于提升工商部门的形象。可以激发广大工商干部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起工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不断适应时展的自信心。

(三)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途径和可行性

1、对内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和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利用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和办公自动化处理软件系统,把工商行政管理内部的一些业务性工作搬到网上来处理,例如公文处理、督查办理、信息、会议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统计分析等等都可以通过成熟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系统来实现。部门之间,也可以通过局域网或英特网实现企业基本登记数据、信用数据、政务信息等信息资源共享。例如江苏省工商信息系统的“三网三库一中心”的网络设计和布局,即是一个例证。“三网”指的是内部业务网、对外协作网、信息服务网;“三库”指的是业务管理数据库、共享信息数据库、多功能信息数据库,“三库”可以为内部业务网、对外协作网、信息服务网提供相关的数据汇总,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分析;“一中心”是江苏省企业电子身份(CA)认证中心,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提供身份认证、数字签名、信息加密等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服务。

2、对外实现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主要有:一是实行网上注册,建立快捷的市场准入机制。依靠信息网络平台,挂市牌、省牌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关登记信息的高速传递,加快企业名称核准和企业登记设立的速度,为办事者节省时间和开支,提高办事效率。上级局也可以通过网络对下级局的有关登记流程进行网上监控。二是实行电子身份管理,建立动态的市场监管机制。基层工商分局把辖区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基本登记数据录入网上“经济户口”,把在日常监管中的关于个体、企业在商标、广告、合同、公平交易等方面的动态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网上“经济户口”,不断更新、完善数据信息。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快速反应和查处机制。通过“经济户口”信息查询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个体和企业在经营范围、经营期限、有无资质、是否商标侵权、违法广告、合同欺诈等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及时提醒和快速查处。可以通过完善12315网上举报受理系统,做到及时受理和快速调查、处理。版权所有

3、要继续加强同IT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电子政务真正成为热点还是近两年的事,即使在国外,也不过是数年的时间。与电子商务相比,电子政务应当说更具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供应商,都还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作为政府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实现工作业务和流程的优化与重组,最终达到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规范、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目标,可谓任重道远。它需要工商部门和IT企业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加强交流,共同研究,克服难关,共同推动工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向更快、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人员素质

要使工商行政管理真正走上信息化,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处在市场监管前沿的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分局(工商所),更需要大力提高人员素质,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培养用电脑网络手段办公的习惯。当前虽然大多数人员参加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是跟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对人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精通或熟悉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尤其是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和普及力度,要首先培养那些业务能力强、事业心强的干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要把他们充实到各个业务科室和基层分局(工商所),让他们成为计算机技术的带头人,带动整个单位成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要通过招收公务员的途径,引进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以此带动全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网络建设

第4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我国政府信息化工作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从使用微机办公到利用互联网服务,从网上公开政务信息到网上办理业务服务,政务信息化建设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进步。从网上信息服务到网上业务办理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跨越式发展,但信息服务的很多经验和做法都不适用于业务办理服务的要求,出现了科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业务信息化发展的电子政府需求、业务网上办理与科技行政管理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利用业务信息化促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从业务信息化管理和科技行政管理方式出发,以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为例,重点研究业务信息化管理对科技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分析广东科技业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定义

1.1业务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过程,对于政府而言,业务信息化管理就是指以提高政府管理能力为中心,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运用网络信息技术逐个环节地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其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指建立业务信息资源库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1.2科技行政管理方式

科技行政管理方式是指在科技行政管理领域中,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为开展行政工作和实现行政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等的总和。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实施性、针对性、系统性、技术性。

从定义上可以初步看到,业务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对科技行政管理方式具有优化、推动的作用。

2业务信息化管理对科技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

广东科技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广东省科技厅,建设了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从项目申报、受理、评审一直到验收全流程的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显著提升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水平,其建设应用成效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的肯定、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认可。本文从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其对广东科技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对于探讨业务信息化管理对科技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具有一定代表性。

2.1标准化管理

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从计划编制、申报、受理、评审、审批(认定)、合同、拨款、执行、验收直至归档实现全流程网上管理,规范了90%省级科技业务的表单格式、申报条件、处理流程,根据不同角色业务管理职能规范了他们的业务管理权限,通过信息化系统物化各种刚性约束以实现科研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由此可见,业务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实现科技行政管理方式的标准化管理。

2.2高效化管理

日常的管理流程在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充斥着大量的环节和程序,企业或公众以政府的机构和职能为中心,围绕政府部门转,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各自业务的办理进度、办理结果和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使政府与公众及政府内部上下左右联系迅捷,满足了政府信息传递的高快真要求。此外,通过网上完成全流程业务管理,打破了政府部门人为的职能分割,促使业务流程缩减规模,从多个环节缩减至几个环节甚至一个环节,使政府管理流程向更加柔性化、更加效率化发展。由此可见,业务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科技行政管理方式行政效率。

2.3低成本管理

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基于互联网实现网上申报,使政府管理内容由过去的以实物形态为中心的静态管理转变为以信息和知识形态为中心的动态管理,管理形态由实体性向虚拟性转化。作为政府管理活动,日常办公活动也相应地虚拟化了,这样便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业务信息化管理有利于降低科技行政管理方式的实现成本。

2.4提升公共价值

尽管降低成本仍然是提高公共服务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但是它已经逐渐被增加公共价值所取代,后者成为发展电子政务的首要目标团。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其便捷、高效的管理方式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认可,并不断完善需求,通过建立问题库、采取多样化的咨询方式、提供指南和培训资料等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效果,通过分析公众对系统使用的满意度评价以及问题反馈,提升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的科学性。由此可见,业务信息化管理创新了科技行政管理方式的手段。

从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成效可以看出,业务信息化管理与科技行政管理方式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科技业务信息化有利于转变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而高效、透明的行政管理方式有利于科技业务信息化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

3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随着业务信息化管理应用于科技行政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入,出现了重建设轻管理、电子文档法律效力难定、科技业务公开不足等问题,值得加以重视。

3.1技术与管理难以平衡

业务的演变形态很容易总是对技术更感兴趣,虽然业务应用是信息化最现实的客观驱动,但是信息化最终的质量和水平状态仍取决于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化成熟度与完善程度。也就是说,业务信息化管理最终的目标是建立满足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的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技术效率与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业务管理系统需要更多的弹性、扩展性、灵活性,能较好地适应各种变化需求,达到新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两者的平衡和协同。

3.2电子文档法律效力难定

虽然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于2010年2月10日正式启用数字证书并在主管部门率先应用,但由于没有法律明确规定行政审批中电子文档的法律效力,而在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部门工作人员缺少有效的方法来判定网上所交材料的真实性,需要申报人在网上下载相关材料打印并交主管部门盖章之后再交窗口现场核实。这种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并行的方法,反而增加了工作成本,与信息化管理目标相违背。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快对电子公文的立法保护,制定统一的行政审批电子材料认证标准,明确电子数据管理准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设定可信时间戳规范,通过固化电子数据的有效性,达到防比电子数据内容和签署时间被伪造和篡改的目的,有效解决电子数据如何等同于传统材料的法律效力问题。

第5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我国拥有着充足的水利资源,这一点也是我国发展水利的重要基础与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信息化也逐步成为了各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我国的水利部门也不例外。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水利部门的工作效率,保障我国大部分居民的用水和防洪,还可以进一步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全流域水利行政管理形成网络,开创水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一、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从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本质来看,二者的有效结合是现代水利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信息化是提高现阶段水行政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水利信息化能够为水行政管理提供更为便捷,准确的水利信息,使水行政部门借助这些水利信息,更好地作出相应的管理决策,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水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也是由条件的,对于水利信息化来说,需要符合下列要求:第一,水利信息化要与水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向对接,满足水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业务需求。第二,在了解水行政管理实际工作的相关程序以后,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工作程序简化,这样才能够使信息化操作更容易被工作人员所认同和接受。第三,信息化的程序设置要符合水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工作习惯。第四,水利信息化的具体程序设置要涵盖水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全面地体现出水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内容及细节。对于水行政管理来说,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第一,要想使信息化建设符合水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需求,就必须重视水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规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信息化管理程序的设置。第二,要想使信息化程序中涉及到水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及细节,就必须强化水行政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把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细化,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据可循。第三,要保证水行政管理工作流程符合实际的工作程序,避免信息化与实际工作产生不对等的情况。第四,要在水行政部门中大力推广使用信息化设备,实现水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二、实现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有效结合的重要性

(一)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有效结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水利工程及水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建设水利工程,加强水行政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在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我国水资源以及流域内各个生态系统的保护,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实施开发与保护并行的基本策略,协调好人与水,水与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利用好现有的水利资源和水利工程,为流域内的居民提供可靠的用水和防洪保障。

(二)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有效结合是水利工程发挥基础作用的保障

首先,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的结合能够保障流域内的防洪安全,在水行政管理中强化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够使水行政管理的效率明显提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辅助水行政管理部门更快更准确地获得流域内的水利信息,及时发现流域内存在的洪水风险。另外,水行政管理信息化还可以为流域内的产业布局提供可靠的科学分析,为流域内营造出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

其次,水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水利部门对水利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流域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流域内农业和工业生产的需求,调配水资源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满足工农业及流域内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三、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要素的结合

在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二者的信息化要素结合入手。也就将数据以及业务系统及其功能的结合作为出发点。要做到信息化数据的结合,就要先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这是信息化数据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在水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包含了多个业务系统,每个业务系统的功能都是不同的,实现水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要加强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使得每个业务系统能够根据自身的业务功能特点,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水行政管理部门的数据与自身业务功能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实际工作的效能,在这种情况下,水行政管理部门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管理部门内部建立起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将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上传至共享平台,使各个业务系统能够轻松地获得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以备今后在工作中相互协作。

(二)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需求的结合

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的结合,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为流域内的居民提供可靠的用水保障,以及根据流域内水资源的汛期,有效地对汛期和洪水进行防范。从水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角度看,准时进行的水资源管控工作可以保证实施管理工作的步骤顺利完成。管理水资源的重要工作范畴,就是保障流域范围内有充盈水力资源。在进行水资源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我国监管机构必须注意到水资源环境中存在的地势问题,要考虑全面的管理工作实施环境因素,以及未来建设计划的整体构建。在水资源工作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干扰因素,优化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需要积极的开展,进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时不可待。

第6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财务行政;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无疑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行政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府、管理者等行政主体对政府公共管理或单位微观管理中的资金收支的管理活动,是行政主体行使与法定的事权配套的财权,规范和监督资金的收入、保存和支出,支持和保障行政管理各项职能的运行,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是关于行政主体依法生财、聚财、理财和用财的学问。对于行政机关的财务行政管理,应以实现政府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为目标,以“政府统筹谋划,财政精细管理”的思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流程、明确责任、考核评价,制定和完善行政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开拓我国财务行政管理的新局面。

一、实行财务行政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方面,财务行政精细化管理是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各级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又是建设节约型机关的责任者、实施者,必须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为群众作出表率,其中行政管理支出、财政收支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比例关系。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一是精兵简政,压缩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精打细算,反对铺张浪费,提高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益,财务行政在这方面负有重责。

另一方面,财务行政精细化管理是推进财务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当前,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受到广泛认可并迅速推广应用。新时期,行政机关面临着加快职能转变、工作转型的紧迫任务。实施精细化管理无疑为推进管理方式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财务行政精细化管理,对于保障行政管理机关正常运转,推进职能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行财务行政管理精细化的路径分析

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它的基本理论来源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诸多综合科学,其本质是对目标的分解、细化、落实各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总体质量应体现为最优,它强调管理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位职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财务行政精细化管理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体现集约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管理高效、服务优良、公正廉洁的财务行政管理体制,走集约化、流程化、标准化之路。

(一)实行财务行政集约化管理

化繁为简是管理追求的永恒主题,但是管理不能简单化。任何行政机关任何时候,都不该忘记行政管理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积极性、提高办事效率和效益。在目标明确、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细节把握得越准、控制得越严,就可以说越有成效。财务行政在社会的宏观管理方面发挥作用,有赖于在行政机关的微观管理方面认真履行行政职能,以精细化管理为导向,化繁为简,从资金上保障行政机关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的完成;积极、主动地从财力上支持和单位的行政管理的日常工作,着力抓好财务行政的预算管理、审计管理、会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四个方面。

(二)实行财务行政流程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要旨告诉我们,一个团队的管理不同于,不能只看输赢的结果,只有把过程与结果有机统一,才能提高管理效能,而流程管理是实现过程控制的最佳路径。设计精细化工作流程是量化机关政务程序、精化行政事务办理过程、细化工作绩效考核标准的重要形式,是实行精细化考核的有效措施。设计工作流程要坚持依法制定、简单明了的原则,统一流程图示,左侧为流程层级,右侧为流程要素,流程图示由上至下;统一流程标准,每个工作流程应有主体、有内容、有要求、有说明、有关键点、有流向,脉络清晰,过程齐备,一目了然,既便于管理层实施全程监控,又便于工作人员具体操作,更便于新的工作人员学习培训。

(三)实行财务行政标准化建设

加强财务基础规范化建设是实行财务行政精细化管理,促进科学聚财、理财和节约用财的根本保证。夯实财务管理基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财务的信息化建设。强化高科技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开发使用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统一、规范的会计处理应用软件系统,实行会计电算化,有效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财务管理人员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编制预算,进行财务预测、财务控制、财务统计和财务分析,更好地发挥好科学理财的参谋助手作用。

2.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个别单位财务管理混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岗位职责不够明确所致。解决这一问题,要根据行政机关财务工作实际,设计制作系统、严密的财务管理、会计处理流程,按照定人、定岗、定责的原则,落实单位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财务主管人员、会计人员、出纳人员等的岗位职责,建立严密的岗位责任制和严格的岗位责任追究制的方式予以解决,确保相关人员各在其岗、各尽其责、恪尽职守。

3.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在财务行政管理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那么必然也就存在着财务风险,行政机关需要建立比较全面的风险体系。第一,应该建立涵盖全员、全方位及其过程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中的各个要求都融入到行政管理流程当中去。第二,结合行政机关的实际,建立灵活的行政机关的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完善行政机关的风险评估体系,使得财务风险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还能够及时的解决,从而有利于行政机关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第三,制定科学的风险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行政机关的管理者要实时监控事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及时的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对策,同时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充分保证行政机关正常运转对于资金的需要。财务风险管理是财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行政机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机关管理者需要充分的分析不同风险产生的原因,不断增强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家的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4.大力加强财务人员自身建设。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造就立场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财务管理人才,同时强化会计监督,必须大力弘扬、严格落实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首先,可以采取定期组织开展财务人员岗位练兵活动、定期组织财务人员业务培训与考试、鼓励支持财务人员参加更深层次、更高等级的财务管理方式的资格考试、组织评选财务工作岗位标兵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不断促进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其次,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制的宣传、教育、普及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得会计人员在国家会计法律下真正履行职责;第三,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竞争机制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加强财务人员的自身建设来促进财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建设。

三、实行财务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探究

精细化管理是认真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财务行政实行精细化管理并不是很复杂,只是要细中求精。在日常财务行政管理工作中凸现精细化管理文化是实行财务行政管理目标的关键。在推进财务行政管理精细化进程中,除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制度本身,还应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上升为一种文化,成为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中,引导公务人员树立质量最优化、成本最小化、效率最高化、服务最大化和管理标准化的理念,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服务大局、雷厉风行、严谨细致等税务行政管理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公务人员都自觉认同并努力为之奋斗,并把精细化管理当作一种工作要求,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文化素养,真正融入工作、生活当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投身国家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开拓财务行政管理新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让我们从细节入手,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着手解决,逐步实现财务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竺乾威.公共行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2]姬慧玲.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集团经济,2011(06).

第7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中国石油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于2011年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以管道完整性管理为核心,为管道管理的多层级用户提供服务,涵盖了管道管理及完整性管理的各项业务,包括基础数据管理、高后果区管理、风险管理、检测评价管理、管道日常管理、维抢修管理、体系标准管理等。目前,该平台已经成为中国石油管道业务管理的重要支撑平台,为管道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等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1.1实施过程

(1)已有业务项及管理流程梳理

结合企业完整性管理体系的管理规定,对现有业务项进行研究,包括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从组织结构、人员职责、管理要求等环节进行分析,并对比不同地区公司间存在的差异。在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研究、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对管理流程进行标准化设计,实现管理流程的集成和自动化。

(2)管道管理历史数据迁移

针对企业已有管道管理数据,结合完整性管理需求,分析其可用性,并制定相应的数据迁移方案;针对业务类数据,如巡线记录、第三方施工记录等,结合业务特性进行迁移;针对基础数据,如阀门、三穿、桩等,结合特定管道数据模型进行转换。

(3)外部信息系统交互设计

针对已建信息系统与完整性信息平台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认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关系,设计系统间的接口,避免数据在不同系统的重复填报,并增强系统间的有机整合,为信息系统的集成奠定基础。

(4)完整性信息平台构建实施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前三项工作的成果,确定信息平台规划及实施方案,以完整性管理业务为核心,将业务管理体系、业务操作内容设计固化到系统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最终形成企业级、面向完整性管理业务、服务多个管理层级的信息平台,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业务发展的目的。

(5)利用信息化推进业务执行

管道完整性管理与信息化的结合,统一规范了业务流程,固化落实了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督促管理人员按照完整性管理方法执行各类操作,实现了降本增效与提升管理的双重目标。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操作,并实现管道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等数据资产的集中存储,完善数据共享和分析利用,为基于经验的管理转变为基于数据的管理奠定基础。

1.2构建实施

1.2.1平台应用层级

该平台已应用于中国石油管道管理的4个层级,即专业公司、地区公司、分公司/管理处、基层站队。平台依据不同层级用户的管理需求,提供不同的操作项

1.2.2数据模型

完整性管理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与其他业务数据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具有空间性,即基于线路里程进行定位,数据之间通过位置关联衍生各种关系。完整性管理平台涵盖了管道完整性管理的9大类70个子类的数据,包括管道设备、设施、内外检测数据、维修、阴极保护等管道日常管理数据,所有数据均以中国石油管道完整性数据模型(pipelineintegritydatamodel)为基础进行组织

1.2.3功能架构

基于业务需求分析,结合系统应用架构,将系统功能架构划分为业务管理、技术支持、效能管理及基础信息管理4个子系统:

①业务管理子系统。以管道管理日常业务为核心,以管道完整性管理方案、完整性管理计划为依据,将完整性管理方法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中,实现管道日常业务的网上办理、流转和监督,实现业务数据的规范填报与存储。

②技术支持子系统。作为技术管理与共享平台,集成完整性管理支持技术和知识信息,为管道完整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各个层级公司、部门、人员完整性管理技术的发展。

③效能管理子系统。基于效能测试方法,评价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判定开展完整性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否达到完整性管理目标,以提高完整性管理体系执行的有效性。

④基础信息子系统。在遵循pidm规则下,基于完整性数据库完成管道数据的处理,并提供管道数据的存储、查询、共享等。

1.2.4外部接口

基于外部系统集成接口,实现完整性信息平台与其他平台的集成。例如,通过完整性系统与巡检系统的集成,用户可在完整性平台中制定巡检计划,并通过集成接口将计划分发给巡检负责人,由巡线人员在现场采集各类巡检信息,并通过接口自动回传巡检记录,减少现场人员手工输入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1.3效果分析

1.3.1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上升

在管道企业管理活动中,由于体系上的差异,业务数据在不同地区公司、分公司分别采用不同的业务表单,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对同一项业务内容进行各企业间的横向对比时,缺乏可操作性。通过该平台,统一了70余张业务表单的格式和内容,涉及业务种类20余项,进一步规范了数据填报,在满足业务数据采集要求的基础上,为数据统计与分析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数据内容,也为管理决策、绩效考核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基于工作流方式,梳理业务流程40余项,使得业务审核过程更加清晰,历史记录可回朔,管理人员的职责更加清晰、明确,实现了体系的固化,有效提升了企业整体管控水平和业务执行效率,缩短了办理周期,解决了执行不到位、数据不真实、操作不及时等各种问题。

1.3.2强化管道安全隐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基于信息化系统,所有风险隐患、本体缺陷均会记录在系统中,并与日常维修维护、工程改造、定期巡检等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了问题从识别到治理、消项的全生命周期内信息关联,充分发挥了完整性管理在安全隐患管理方面的管控优势,同时也为规划决策、工程立项等活动提供了更可靠的决策支持。

1.3.3数据上传下达准确无误

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使基层单位业务数据能够及时上传到管理层,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的同时,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与以往手工制作方式相比,业务数据只需一次填报,即可按照工作流程自动完成推送、审核。当管理人员对特定业务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汇总时,无需再次搜集、整理数据,只需在线提取各项业务内容即可,与以往制作方式相比,可节省近1/3的时间,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1.3.4实现动态绩效监控

平台依据考核管理办法,增强了对各级管道管理情况的动态监控,辅助管理层识别各级单位的管理短板,为改善业务提供支持。平台可随时基于用户日常填报数据自动完成考核指标计算,避免了搜集、整理数据等额外环节,减少了重复性工作,同时,考核数据来源为审核后的数据,其考核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1.3.5应用生态环境

平台针对有完整性管理需求的外部应用开放,提供包括数据、应用等多个层面的服务,外部应用只需要通过使用完整性平台提供的接口服务,就能够创建个性化应用。

第8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资料收集、传递、共享以及反馈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已经成为新时代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工作标准要求高,更应该积极的引入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以及考核等工作,进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规范有序开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优势分析

1.可以实现单位财务信息的实时性。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可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及时的收集整理关系到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与财务活动的各项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与网银、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以及税收管理系统的连接,实现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递,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2.可以提高数据资源的共享程度。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监管部门通过财务管理信息数据库,及时的了解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进而以共享的高水平的数据资料为依据,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合理。

3.可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一些关键业务流程按照规范统一的标准进行全面的整合,借助于管理平台实现财务审批、电子签章、单据处理以及报表输出工作,真正做到财务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体制建设不完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重视不足,导致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标准以及流程规定没有明确的指导说明,非常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技术手段落后。当前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着技术薄弱的问题,对于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仅仅是将其作为登记报账的平台,造成了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此外,一些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安全性不高,很容易造成数据的流失、攥改以及错乱等问题。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后。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运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关键还是要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实施,但是现阶段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并非财会专业出身,对于财会理论、信息化操作等方面欠缺经验,制约了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措施研究

1.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部门应该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改革中的相关要求,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尤其是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流程、工作标准、考核制度以及奖惩措施等内容,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开展。此外,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中,还应该注意增加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业务信息的实时采集监管,为上级主管、本级纪检等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并结合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财务监管的前置,打造全过程的财务监管格局。

2.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负责人应当增加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软硬件设施的齐全。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选择上,应当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流程标准以及要求选择,并做好软件的二次开发利用,提高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适用性。此外,还应该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防范作为管理的重点,采取多级保密措施,完善防火墙设置,避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流失或者是混乱,提高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3.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模块的建设。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点模块就是信息数据平台、会计核算系统、财务决策系统。对于财务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重点要确保全面覆盖,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纳入其中,确保各项信息数据流入流出数据库的畅通。对于会计核算系统,则应以资金管理、业务管理、审批管理、资产管理等模块为重点。对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数学模型分析、数学模拟等模块的完善,为单位的财务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4.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部门应当强化对于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在财务会计信息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信息系统的操作应用方面,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够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开展,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质量。

第9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1 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定义及问题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很多领域开始引进科学信息技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在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铁路运输企业也紧追时代的潮流,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其存在着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很大的投资力度,因此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对铁路的客货运输需求与运输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铁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铁路运输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加快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数据形式不统一。铁路运输有基础设施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然而,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不可能在铁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方面投入无限的资金与精力,因此,我们只能选择重点项目去建设,这导致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的存储与传输也存在着多样性,这也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进度,数据形式不统一使得各个管理信息系统间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增大,导致数

据传输效率降低,阻碍了铁路运输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进度。

第三,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不足。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是我国科学技术信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其本身发展的时间还有限,我国还没有成熟、有效、系统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既懂得铁路运输管理,又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专业人才,这使得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的研究不成熟,阻碍了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与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减缓了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进度。

2 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必要举措之一。信息化的全局化和可控化,使铁路运输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可以给铁路运输企业带来突飞猛进的飞跃:

第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企业内部多个部门的不同项目,导致资金散乱,财力匮乏。而如果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运输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采用

机器化操作,合理审批资金流向,并进行及时有效的

监督,真正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采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明确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保证企业信息及时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3 关于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完整规划的建议

3.1 确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原则

①结合性原则。必须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用高效的信息开发方式,将企业的流程再造过程,包括流程重组、流程分析等,与网络平台的开发结合起来,根据铁路运输实际情况,从局部到整体、从表面到深层,逐步推广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开发。

②经济实用性原则。这是铁路运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规划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把握的原则,必须在制订规划时,遵循企业的生产实际运营情况,根据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管理层次和队伍素质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与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不能盲目追求创新,盲目追求高科技,追求过于理想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③参与性原则。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不仅要成为其使用者,还要参与其中,成为其建设者,要分析企业的生产化流程,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全局性的预测分析,领导决策层也要参与其中,以促进信息化规划的开发进程和速度,为企业的运营决策服务。

④动态化原则。铁路运输企业要在信息化规划的同时,保持动态变化的心态,要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进行调整,通过循环往复的运营而产生增强化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时调整和动态的,要在逐步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逐步的增大效益。

3.2 形成信息化规划的整体架构

①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统一信息化管理的数据标准。由于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点较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是毕竟资金有限,因此应该把最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急需建设的管理项目中去,不能仅顾及眼前利益,要通观全局,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由铁道部组织专家小组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全路的现实情况综合利弊制定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的数据标准,并监督各运输企业按照规定实施。在各运输企业建设完信息化管理项目后,由专门专家小组进行评估,指出其中的问题,以安排资源整合共享。

②引进综合型专业人才,加强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存储安全管理。上文提到,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较短,还不是很成熟完善,并且缺乏既有管理经验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性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铁路运输企业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存储安全管理。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尽快引入市场机制下的商业模式,缓解人才紧缺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使运输信息专业机构参与到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减少铁路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同时,引进大量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使他们投入到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演练中,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需求,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与有效运用,为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保证。

3.3 确立信息化整体规划的总体和阶段目标

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实现铁路客运站的综合现代化系统,全面推广编组站自动化信息系统,加强各个部门团结合作,启动并实施这几项信息化工程,从而实现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阶段性目标是在分解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的,要将长远的整体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具体的工程项目,各个部门团结合作,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尽快建成全路客运售票系统,改造现有的铁路分组交换数据网成为全路数字数据网;尽快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在主要站段建立信息库,在计算中心建立中央信息库,实现信息统计、加工处理等功能,在网上进行汇总和分发,实现数据交换;着手建立铁路运营信息系统,并逐步推广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