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的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美学文化;茶文化;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10-02
纪录片的定义:是以生命的真实性作为创作主体,以真实的故事为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示,展现客观性和真实性,使人们对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的思考。在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主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等,作为文化的主体,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和电视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是一个“中国形象”的又一个代表作品。纪录片《茶》可以看作是继《瓷》《丝绸,重新开始的地方》等又一个典型代表作。
一、茶文化的纪录片传播的形式美
纪录片《茶》在美学上的成功,不论是从客观上来说还是从主观上来说,此纪录片美学上的传播成功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
1.传播的语言美
全片的语言是诗化的。例如:一片树叶飘到了水里,改变了水的味道,于是就有了茶……,纪录片中到处都有这样诗一样的句子,那么美妙、灵性、深刻的解说词,《茶》中的解说词具有晚明小品和欧式长句复调的特点,很多句子已经成为经典。例如: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诗意,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联系,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另外,此纪录片中有很多地方直接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土地与手掌的温度》的结尾处,布朗族老王子最后犹如启示录般的语言。虽然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真实、坚毅,余音袅袅。
2.传播的节奏美
导演对作品节奏的把握,往往决定了这个作品的成败。艺术作品内在的律动是节奏,说不清楚讲不明白,非常微妙,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茶》的节奏感把握的十分到位。往往是一中一西,一快一慢,一张一弛,一阴一阳。比如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讲到广西山沟沟里的打工妹采完茉莉花,回到老家收包谷喂猪,平实动人;下一个镜头就立即切换到了美国,去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寻找茶人马修了。这种节奏的变换,让我们看到了茶文化巨大的跨度和张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在一碗茶汤中又如此融通。
3.传播的结构美
观看《茶》这部纪录片,最好能够静下心来解读,如果只是茶余饭后猛一看,就会如同在一个极其精密、复杂的整体面前一时会措手不及。《茶》的每一集都有精密的结构层次,比如第二集“路的尽头”,第一个层面要在地理版图上讲清楚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饮茶风貌,包括边销茶和茶马古道历史;第二个层面要讲清楚中国的“非茶之茶”,虫茶、花茶、奶茶;第三个层面,在于对茶人的描述,表现他们的命运、情感乃至信仰;最后,在这一集的整个文化理念上要有一重阐释,那就是茶文化有着无限的包容性。此纪录片共有六集,这六集之间同样有一个大结构。第一集讲中国的六大茶类,第二集辐射到了整个中国的边疆,第三集传播到了东南亚,以日本茶道为重点,第四集传播到了印度、俄罗斯与非洲,第五集转播到西方世界,以英国下午茶为重点,而最后一集则全部讲茶人。从茶开始,走遍世界,由人结束。虽然有很多爱茶人士渴望看到续集,但是就这部作品目前的结构来看,除非完全另辟蹊径来做,否则是根本无法再续的。
二、茶文化传播的独悟茶道与人生的内容美
品茶养性,领悟人生,体味生活。其实喝茶讲究会品茶,品茶使人性格变得不冲动,更加理智。品茶使人心情变得舒畅,因为喝茶时看到清新的茶叶,犹如身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中的树木河流和谐一体。从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感悟到茶道与人生的传播的内容美,此美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传播的自然美
透过此片我们把从中国到世界的各个茶产区的自然风貌看了个过瘾,世界茶文化自然景观之美尽收眼底,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国家地理”。?茶文化的千姿百态是本片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世界茶文化的各种风貌被充分的展示出来了,云南烤茶的质朴美,潮汕工夫茶的古典美,英国下午茶的优雅美,成都老茶馆的闲适美,龙行茶的武术美,茶马古道历史的苍茫美,泰国拉茶、广东凉茶的时尚美,藏族酥油茶的信仰美,日本茶道的枯寂美等,作品之丰富实在无法一一罗列。另外,在民间茶文化的基础上,快节奏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茶文化是完美的,这才是最大的误解茶。
只要说到茶,我们联想到的都是高雅的人士端着精致的茶具,细细回味茶的画面,让很多观众误以为,茶文化似乎是与茶有关的茶余饭后人士谈论的话题。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纪录片《茶》可以带领观众,走入到最为真实的茶文化世界,让老百姓对茶文化有全新的理解。除了走入最古老的茶馆、茶园外,《茶》还走访了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最普通的茶人,他们既不是精英,也不是文人,仅仅因为喜欢茶而成了片中的主人公。
2.传播的情感美
我们看到大量真实、丰富的茶文化人文风貌的同时,常常被茶与人所感动。感动,被认为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且这种感动很本质、很深层,并非煽情。很多人都会在不同的点上流泪,这也是茶特有的感性之美。第二集中那位日本老太太已经年逾八十,我们看到她一直收养一群智障儿童,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茶道,以此感恩社会。同一集中,我们也看到同样是制作蒸青绿茶的中国恩施聋哑小伙子,无比专注的制茶镜头。再比如,第六集中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丹下流茶道家丹下明月,她的父亲曾是一名侵华战犯,她对着镜头非常平静的叙述说:“二战结束后,我的父亲被处决了”。其中蕴藏着多少家国历史、个人命运。从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很高的感动,这种情感同样是茶带给我们的,它远远超越了国家、民族的范畴,是深刻的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东西,诚如雨果所言,一切主义之上有一个人道主义。这是茶的情感大美,体现了普世价值。
三、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1.格调决定品质
从形式到内容,综合这一切美感的,是作品的格调高。天下唯有格调高。不错,无论绘画、音乐、建筑、雕塑乃至影视,一切艺术皆然。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可以解决,那是“祖师爷赏饭吃”,只有格调是无法言传的,那是“老天爷赏饭吃”。
笔者曾经读过刘再复先生的《红楼梦悟》,他提出读红楼有三个层次:论、辩、悟。笔者觉得这个方法论很有启发,我们欣赏、解读《茶》这个纪录片多么相似。可以“论”,用一套专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理解作品,结构、语言、镜头、画面……。也可以“辩”,有扎实的茶文化的考据、探究,正本清源亦或咬文嚼字。但笔者认为最要紧的恰恰是“悟”,可以供我们悟的作品原本是寥寥无几的。“悟”是用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审美方式,不用“悟”的方法在审美上是很难达到这部作品的,因为作品的完成也是基于所有的创作者对茶与生命的“悟”。作品拍好了一个茶的主题,而人们得到的启示却是关于宇宙整体的思考。
《茶》的播出会普及茶知识、带动茶文化热、促进茶的产业和经济。但在审美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终极坐标,不只是在茶知识、茶文化、茶产业上,它奉献给人类的,是一个性灵之作,是属于生命、属于灵魂的宇宙整体,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它的坐标就是茶本身。
2.人生哲理与“茶文化”的完美升华
纪录片《茶》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京剧》《丝路》之后又一部具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时代活力的代表作,此片的亮点就是通过讲述普通茶人的故事,以表达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关怀,对全世界的人文诠释与对时代的思考。
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太姥山白云寺的长净师父说到,茶代表着万法回归内心,生活回归平淡方为真谛。泡一杯茶,起先浮在水面上,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就沉淀了。在纪录片《茶》中,饱含哲理的解说词有很多。例如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第二集,路的尽头,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在路的尽头,有安放我们心灵的家园。广袤的大地,中国人因茶而交融在一起。茶将中国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这么饱含哲理的解说让观众对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QQ空间里,会有好友转发或收藏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片,这说明,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美的追求,再比如当下国内,有许多爱美的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去做整容手术,不论社会还是个人生活,抛开物质方面,我们生活在很糟糕的世界里,包括对爱情的感受,都是冷淡漠然的。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达到完美,但是完美却可以在某一瞬间出现。例如日出和日落,一段美好的爱情,人与茶,将茶或一杯茶,获得完美的体验。也许,茶的深意,就在于平和中的完美吧。
在此纪录片中,大量真实可见的的草根茶人被大胆运用,没有了呆板的专家说教式的阐述,拉近了茶与观众的心灵距离,甚至片中偶尔出现的名人竟然给了人们格格不入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是以学术的视野来看,这部纪录片是很好的,毕竟,是探索苛刻的学校,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茶文化爱好者。茶的主旨还是给每个爱好者带来和谐与快乐。
参考文献:
[1] 牛宏宝.美学概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新闻传播;影响
国际传播是一种跨国界的、在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这种信息交流的核心是文化上的交流。国际传播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如果没有文化传播,本身就会因为没有相应的形式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新闻传播相关概述
文化综合地反映了社会中所包含的道德体系、法律体系、知识体系、社会习俗、人的信仰,以及当下时代环境中社会成员所掌握的能力和形成的相应习惯。不同文化间要相互交流,才有其存在的真正价值。而国际新闻传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格局正在向一体化发展,因此,国际新闻传播成为了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在国际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其显著的特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通过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能够选择出符合国家意识的新闻内容,也能够利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使本国的形象有具体的展现。国际新闻传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国向外国展示重要成果,以提高本国的知名度和国家形象,向外国展示本国的社会发展现状,帮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本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和社会文化。二是使本国的国民通过新闻传播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现状、风俗文化和社会发展,在此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为本国的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二、文化差异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影响
(一)不同文化导致新闻传播形式不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新闻传播的制度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我国新闻媒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变革,始终遵循“党的新闻事业”原则,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主传播能力。具体而言,我国的新闻传播更注重语言的表现方式,因此,受众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闻中的信息,并且在表达上倾向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这样的文化意识使得新闻媒体所表达的信息更加委婉,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反映了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其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表达方式,更加重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运用直观的语言表达方式传递明确的信息[1]。
(二)不同文化导致新闻传播的思维不同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因此在信息交流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差异,这样的文化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对事物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区别。在不同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人的思维方式也会不同,这种思维方式作用于新闻传播,使得新闻传播承载了不同的信息和内涵。在新闻事件的表达和选择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新闻价值判断。同时,由于文化氛围不同,新闻媒体所传递的新闻信息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效果。文化差异在新闻传播中最直观的体现在于,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新闻媒体会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的特点也导致新闻媒体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尤为突出。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看重的利益不尽相同,这也直接导致不同国家对新闻所呈现的信息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文化差异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在社会大众对新闻的接受程度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国社会长期处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关注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家庭,而西方国家的传统观念中则更加重视民主等社会价值理念,这样的思维观念差异导致在面对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会针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文化差异导致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偏差[2]。
三、我国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一)夯实文化基础,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在进行国际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首先要正确认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在新闻传播中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目标文化的了解,不能只运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评判其他国家文化类型的新闻报道。其次,我国在进行国际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面对文化差异时,应当不断进行创新,摒弃传统的文化视角,运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认识其他文化,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目标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新闻职能上,我国的国际新闻传播要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考虑西方受众的心理和文化认识,在正面和负面报道中找准平衡点。最后,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能只运用西方媒体的观念进行传播和管理。
(二)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提高文化的亲近性在国际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提高文化的亲近性,能够拉近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更好地接收新闻信息,从而达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最终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只有拥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群体传播其更容易接受的新闻信息。因此,在国际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受众群体在道德伦理、社会认知、价值体系方面存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在新闻信息中时刻体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利用国际新闻传播进行文化交流。
(三)协调好本国文化与国际之间的关系我国在国际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西方新闻媒体的个性化和自由化,但也不能一味以本民族文化为标准尺度,而是要不断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遵循传统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新闻传播的个性化和私有化。在国际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优秀的本土文化为依托,吸收全球文化的精髓。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世界格局一体化不断加深的今天,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时代背景有些不相融合。针对这样的现状,在国际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现状,坚守我国的民族文化底线,同时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不与西方文化站在对立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展现我国的文化,并且充分体现我国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3]。
【关键词】华南虎;新闻传播;舆论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华南虎事件,作为2007至2008年度中国新闻传播界乃至娱乐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以极具戏剧性的方式激发了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介的共同热情,并令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几个非常本质的问题:
什么是新闻事实?
社会公众诉诸新闻传播的本质需求是什么?
中国大众媒介的价值观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化是主观选择还是客观趋势?
笔者以为:从“华南虎事件”中凸显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多元延伸的新闻事实,更展现出中国新闻传播和社会舆论的结构性变化,包括多元化媒体对单元化媒体的优势替代,传者、受者与新闻当事者之间话语权的动态转移,以及新闻传播对真实、道德、教化等不同目标的追求秩序的改变。这些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对中国的现实社会正在并将持续产生深刻影响。
一、华南虎事件新闻价值的解构
“华南虎事件”作为一系列新闻事件在9个多月的时间里交错展开,其动态传播过程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诸多个人博客、网络论坛等点对点实时传播的个人媒体深度参与,不仅令新闻事实的舆论导向高度分化,同时也令许多大众媒体不知不觉中作为间接当事人卷入其中。因此,在展开深入分析之前,有必要按时间顺序对华南虎事件的动态进程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
2007年7月6日,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多家单位的7名专家教授4个多小时论证后一致认为:由陕西省林业厅组织的“野生华南虎调查队”通过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的科学实地考察,所作出的陕西镇坪华南虎调查报告,科学合理地证实了野生华南虎的生存。同日,陕西省林业厅新闻“已经30年没有踪影,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甚至认为己经濒临灭绝的野生华南虎,在陕西镇坪仍有生存”。
2007年10月3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七组村民周正龙在该县神州湾一处山崖旁,用胶片(31张)和数码照相机(40张)同时拍摄到两组清晰的野生华南虎照片。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会,确认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经由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真实可信,宣告野生华南虎在陕西重新被发现,并奖励“拍虎英雄”周正龙2万元。
2007年10月13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两张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
2007年10月15日,网上出现名为《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的帖子,针对周正龙华南虎照片的诸多疑点,号召网友们帮忙鉴定。
2007年11月16日,一网友通过网络公布了一张老虎年画,年画虎与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高度相似,这一发现成为华南虎事件的重要转折之一。
2007年10月16日,陕西省林业厅官员对周正龙华南虎照片“造假说”公开回应,予以明确否认。
2007年10月29日,陕西省镇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站长李评,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节目采访时,直接批评当地某些官员“说话不负责任”,以此公开宣告自己一直以来对周正龙华南虎照片真实性的置疑。
2007年10月30日,中科院研究员傅德志表示:敢以脑袋担保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造假,并呼吁司法介入。
2007年11月9日,世界权威科学杂志《科学》登出题为“Rare-tigerphotoflapmakesfurflyin china”(珍稀老虎照在中国引起更多风波)的新闻稿,并在所刊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旁边注有“flatcat(平面大猫)”字样。
2007年11月10日,国家林业局为了证实野生华南虎现状派出十位专家赴陕西进行专题调查。
2007年11月18日,华南虎年画生产商骆光临向《东方早报》展示了年画虎底图,19日《东方早报》就此进行了报道。
2007年11月23日,陕西省林业厅再次就华南虎事件最新进展发表声明,将继续关注华南虎事件。此前,该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表示:若周正龙华南虎照片有假将辞职。
2007年11月26日,门户网站网易独家公布了周正龙所拍摄的40张华南虎数码照片,并有新闻报道说网易新闻主编马红斌事前与周正龙交涉华南虎照片版权时,周正龙开价一万元一张。
2007年11月27日,周正龙报警并开始准备网易公司。
2007年11月29日,一直支持周正龙的陕西省林业厅信息宣传中心主任关克的博客中出现承认造假的文章,后被证实是黑客所为。
2007年11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预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将出席12月4日上午的新闻会,届时会回答有关华南虎事件的相关问题。
2007年12月2日晚上,来自六个方面的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汇总到网易,一致指出周正虎所拍摄华南虎照片是假老虎。
2007年12月4日上午,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在新闻会上通报了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赴陕西开展华南虎专题调查的结果,并表示国家林业局不能越位判定华南虎照片真伪,且也不能据虎照的真假来断定陕西省镇坪县是否真正存在野生华南虎。同日,陕西省林业厅表示:关于野生华南虎的进一步官方野外调查将在当地第一场雪后继续展开。
2007年12月9日,国家林业局要求陕西省林业厅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和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委托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进行鉴定,并如实公布鉴定结果。
2007年12月21日,据知情人向网易网站提供的一个秘密帐本,多家媒体新闻:称该账本信息显示在2007年1月和2月期间,镇坪县林业局曾向陕西省林业厅派遣的华南虎调查队送礼、送钱,其中包括了两部手机和金额约10000的“行贿”细节记录。
2007年12月21日之后,由“秘密帐本”牵出关于调查队的一系列新闻,主要内容即陕西省林业厅先后向华南虎调查队拨款16万元专项经费,但该调查队在镇平县实地考察时曾向多位村民向导打下欠条,镇坪当地相关官员均表示对此毫不知情。
2008年6月29日上午10时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在西安举行新闻会,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周正龙因涉嫌诈骗犯罪,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已被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13名省、县相关责任公务人员受到处分。
上述一系列动态新闻事实每每出现舆论拐点的重要催化剂,正是如下以个人身份进入大众传媒视野的关键“新闻当事人”,主要包括:
陕西省林业厅信息宣传中心主任关克,坚信周正虎所拍摄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通过以极富情感张力的博客文章(可参见, 2007-11-06
[2] 新浪网友BBS留言,blog.省略/emaycomcn,2007-12-24
[3] 关克,新浪BLOG文章,华南虎引发一场捍卫人权的战争,blog.省略/guanke1964
参考文献:
作为茶都,杭城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厚的茶文化气息。去中国茶叶博物馆听一场有关茶的讲座,寻茶的前世今生;或者去茶文化景区感受茶的韵味,觅一缕茶香。再惬意不过。在杭州,为传播茶文化而建的博物馆、茶文化区域比比皆是。除了解放路的茶叶市场、良渚镇的现代茶城等已有的文化区,杭州还在积极打造更多的茶文化区域。如拥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凯旋路将被打造成“中国御茶街”,里面将设置茶叶销售展示园、茶文化主题公园、新杭州茶研院大楼、茶文化休闲园和茶文化特色商业街等多个功能区块,向大众展示茶文化的方方面面。除了通过博物馆、茶文化街区来传播茶文化,杭州市还积极将茶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多方位将茶文化传播出去。如“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就是杭州茶文化传播的特色之一。继龙坞茶村、上城埭村之后,今年,西湖区双浦镇双灵村成了又一个旅游特色村,推出了以九曲红梅为主线的旅游路线,沿线布置有九曲红梅文化展示墙—特色农家乐—九曲红梅文化展示馆和研究院—板壁山水库—百亩景观茶园—百米九曲长廊—如意尖等特色景观点,并展出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制茶器具、茶叶包装等纪念证物以及制茶的各道工序和用具。茶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的茶文化旅游反过来又能增加游客对茶及茶文化的了解,成了杭州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的又一大途径。
二、茶馆茶楼茶文化传播的民间力量
杭州的爱茶之人很多,种茶、讲茶、售茶,都是他们传播茶文化的方式。而处于宣传全民饮茶最前线的茶楼茶馆人同样身体力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茶文化的传播作着贡献。坐落于千年古街—清河坊的太极茶道苑讲究太极易学与茶道的融合,是秉承传统茶文化的典型。店内布置古色古香,清一色为男性的“茶博士”身着长衫,手持特制的长嘴铜壶,为来客展示最传统的技艺,让客人们领略茶文化的古典魅力。作为杭州知名茶馆,青藤茶馆在涌金门社区、湖滨泊车处推出“四季茶坊”,免费向行人赠茶,并会根据季节的不同提供相应的茶叶。比如前段时间气温较高,青藤就会为来喝茶的人多泡一些花茶和绿茶,以解暑气。除此之外,青藤还会在四季茶坊不定期推出一些茶艺表演,以此来推广茶文化。杭州还有一家叫福慧居的茶馆,店家是爱茶之人,以分享茶文化为己任,经常把自己认识的茶人、好茶分享给大家。店里每周几乎都会举行好几次茶分享会,还定期举办茶道演习会、在母亲节举办亲子茶会、在七夕节举行茶友一期一会等等。“茶文化的传播更多地还是要依靠民间的力量,这份力量是杭为茶都持久的生命养分之一。”茶学博士徐懿如是说。
三、微茶楼茶文化传播走进“微时代”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英文翻译;技巧应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朝代更迭和岁月流转中,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洗礼下闪烁着动人的光辉。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属于其自身的独特体系。茶文化包含内容范围广阔,其表现形式亦是丰富多样,从古代的茶诗、茶歌到茶艺中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多彩。在现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成为了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枢纽。但在实际的英文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翻译技巧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茶文化的翻译工作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对茶文化翻译技巧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对外交流水平,实现传统文化输出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中国茶文化英文翻译要点
1.1前期准备要点分析
在展开英文翻译工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点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造成的影响。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提高茶文化的英文翻译质量,首先要从完善的翻译前期准备入手。茶文化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译者对茶文化有广泛深刻的了解。为保障翻译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正式着手翻译前,应当广泛地阅读茶文化相关书籍,全面搜集茶文化的相关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对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梳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对茶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现代茶文化的传播和表现不断更新认知,为翻译工作提供有效保障。翻译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对于茶文化来说亦是如此。将中国传统的特色符号用英文进行专属,使茶文化能够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体系中。茶文化本身经历了悠久岁月的洗礼,其内涵丰富的同时也为英文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茶文化从唐代陆羽的《诗经》发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吟咏赞颂。在这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在进行英文翻译时,要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对古诗、文言文的翻译应当严格参考相关资料,必要时可参考相关工具书或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辅助。
1.2翻译校对要点分析
由于茶文化翻译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范围较为广泛,为了保障翻译工作的科学规范,有必要加强对校对工作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播,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针对部分特有名词,如茶名、产地等相关信息采用直译或意译的问题。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为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向世界人民普及中国特色茶文化,在进行特殊名词翻译时需要结合实际语境和语义进行具体分析。将英文直译版本与中文原版进行对比,当两者内涵差距较小时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直译法对特殊名词进行直译。茶文化本身历史悠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受地域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茶文化中蕴藏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不同地域的茶文化之间也有所不同。这些复杂因素都给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就要面对这英文中的语言空缺。对缺少一一对应的专有词汇和语句进行直译,为保障翻译质量,就需要将直译和意译进行有机结合。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由于其本身浓厚的文化气息影响,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格外注意保留中文独有的特殊韵味和美感。中文本身的语言特点也会给翻译工作带来挑战,茶文化中涉及到大量中文特有词汇的应用,在英文翻译时要注意转换语言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中式英语。校对工作是对翻译的再审核,要保障翻译语言的科学规范,就要严格进行校对工作,对有争议的语言处理进行优化和改进。针对中文原件中的重复性表述,可适当进行删减,对中文中使用的描述性词汇或语句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严谨选择合适的表达进行表述,尽可能表现茶文化中的独特的艺术内涵。
1.3翻译难点分析
英文翻译能够帮助茶文化迅速实现传播效应,扩大其传播范围,使世界人民能够通过茶文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精神内核。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中主要存在两个难点。首先是四字词语的翻译问题,与英文表达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较为精炼。而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古代文人墨客的吟咏赞颂,在这当中应用到了大量的四字式词语。这些词语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文学内涵,在进行英文翻译时,往往需要译者结合时代背景深刻体会其中表达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译的方式对茶文化中的精炼表达进行再阐述,同时也要注意还原其中的中国文化的独特美感。其次是上文中提到过的茶名问题,中国茶的命名的背后通常蕴含着文化背景或地域特色。中文的语言表达较为简练,在进行茶名翻译工作时,采用意译则需要使用大量的限定词进行修饰,造成名词过长的问题。
2中国茶文化英文翻译过程中技巧的运用
2.1翻译规范理论的技巧应用
区别于一般的文献翻译,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对与中国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要想表现茶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需要译者对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而正是由于译者本身对于茶文化产生的认知,在翻译过程中更需要注意翻译规范理论的约束。规范合理的翻译应当以原文为主,英文翻译工作决不能是基于原文的再创造,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融入自身的观念和想法。中文和英文本身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出入是合理的。语言词汇的不同决定了在茶文化的英文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语义完全相同的转换。但仍然需要尽量贴合、忠实于原文,通过近似的词汇、相似的表达形式对独特的中国茶文化进行诠释。同时,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翻译以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为主要目的,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就要注意保证译本的可读性。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两种不同的语言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难免会降低可理解性。茶文化的产生和兴盛中都包含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在向英文进行转换时,可能会使部分对中国了解甚少的世界人民难以理解。英文翻译应当在原文的基础上,尽量还原原文中的文化特色,但也要减少不同文化中产生的误解。
2.2结合文化特点进行翻译
对于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让更多的世界人民能够认识并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为尽量保留其中中国文化的特色和语言魅力,在翻译工作中应当结合原文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中国茶文化的翻译工作中涉及到部分对于茶叶产地、茶叶外形等背景阐述或细节描写。为使外国读者能够更清晰的对茶文化有认知和了解,可以将直译与注释进行有机结合。既完善了直译中的表达缺失,又能通过这种方式对中文的表达风格进行还原。除此之外,茶文化中茶名、产地、茶叶特色等相关讯息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直译与注释的有机结合能够使两者的优势合并。在对主要内涵进行直接翻译表达的同时,通过注释对相关背景信息进行补充,既保留了精神内涵有丰富了语言文化。除了茶名、民族文化等中文特色表达,茶文化中的地名、人名等可以采用音译方式进行翻译。茶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文学、艺术、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有人名、地名等因素的翻译工作,在英文体系缺乏对于这些专有名词的转述。而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很难通过个人的文化素养对这些专有名词进行精确地直译。采用音译的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简化直译造成的译文冗杂。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专有名词在频繁的使用中已经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音译反而更能够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历史沉积下的民族文化魅力。
2.3注意翻译逻辑严谨
茶文化兴起于唐朝,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伴随着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开展,为了加强对外交流,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要通过英文翻译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大量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书画乐章。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诗歌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推动和支持。但在英文翻译过程中,这些诗歌等文言表达就对英文翻译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诗歌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语言表达简练有力,其用词用字之独特巧妙对英文翻译工作的精度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为提高翻译工作水平,应当对原文的逻辑进行梳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内涵表达。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语句表达中逻辑的严密性,以文化的本质为根源,尊重原文的用词和表意。在进行英文翻译时,通过词汇之间的细微不同对表达内涵进行区分,使翻译内容尽量贴合原文。综上所述,对于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来说,传统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翻译工作的开展应当以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根本,注意用词用句的严谨,尽量贴合原文本意。为提高英文翻译工作质量,要注意翻译技巧的应用,注意翻译规范理论的约束。结合茶文化的特点选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对语句表达的逻辑进行严密的梳理,才能更好的实现茶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崔宇.英文翻译中语言的多元化文化表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0(4):89.
对文化来说,语言是其传播的载体和途径,只有消除语言上的差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因此,翻译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作用和价值就远远大于其他形式。所以,需要我们通过体系化的教学活动,培养翻译人才。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于茶文化来说,其在进行翻译和语言转化时,需要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次认知,只有全面了解这一文化体系,才能实现精准翻译。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入手,结合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从茶文化对外交流视角分析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应思路。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培养思路
随着人们饮茶习惯逐渐成熟,茶文化对人们的价值影响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研究,能够让我们寻找到优化自身价值理念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可以说,中国传统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财富,即使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也极具学习和应用价值。当然在全球一体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交流融合不断加快,茶文化也不例外。
1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我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从神农氏尝百草开始,我国历史上就已经有了关于茶的记载,茶在产生初期更多承担的是医药和祭祀的功能。但是自唐朝以来,随着种茶、制茶工艺水平迅猛发展,茶叶就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越来越多的人将饮茶作为自身一种生活习惯。因此,茶叶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茶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在饮用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茶文化,可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不仅诠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更是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认知进行的体系化改造。当然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有很多专属名词,这些名词的内涵和意义转化就必须在掌握相关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同时,通过自身对茶文化的全面了解,进而准确翻译。文化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推动,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其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特征,对于我国茶文化来说,其形成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推动的结果。想要有效传播和交流我国茶文化,就必须对其特征进行全面有效认知。我国茶文化首先具有融合特征,其中融入了很多积极向上的内容,尤其是融入了各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因此对茶文化来说,在今天仍然具有传承价值和意义。这些内容大多经历了几千年的传递和发展,它所包括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其表面意思。因此在对这些内容进行翻译时,就不能依据中英对照来进行翻译。茶文化传入西方国家和地区后,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而中西方茶文化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别的。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的含义都有着实质性差别,所以在对这些内容进行翻译交流时,不仅要结合我国茶文化内涵,同时还要对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对其差别进行有效鉴别,进而实现茶文化对外交流的理想目的。
2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
在世界融合交流不断深化的当今,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融合进一步推进,想要实现各种文化内部信息有效传递,不但需要合理消除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要选择较为合适的文化传播载体,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全面认知,进而实现其融合目的。在世界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主要应用语言,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也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力。可以说,现阶段,我们要想准确、全面了解和认识世界,就必须合理有效使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从目前茶文化交流传播状况看,由于专业翻译人才的相对不足,已经制约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融合。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需求,全面探索翻译人才培养机制。而想要培养理想人才目标,需要做到:首先,牢牢结合翻译活动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翻译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翻译作为一项语言活动,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储备粮和灵活的翻译技巧、思路。因此,做好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引导其形成扎实的基础。只有这些人才掌握了相应的翻译技巧和知识,才能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有效把握。其次,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其掌握多样内容,全面提升知识储备和视野。在多元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已经超出了以往人们的想象和储备。如果翻译人才仍然停留在传统知识体系中,那么将无法适应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因此,要积极收集新的知识内容,做好对翻译人才知识体系的全面储备,通过更新翻译人才的知识储备资源,从而满足对外交流迅猛发展的客观需求。最后,当前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从某种程度上看影响了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翻译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过多强调其技能应用培养,忽略了对这些人才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多数情况下,其人才培养活动都是从功能需求视角出发的,由于缺乏对人文内涵的全面认知,以至于很多人才即使掌握了翻译技巧和知识,但却缺乏相关文化积淀,以至于对整个翻译内容和过程把握不透。其次,实际上,文化对外交流翻译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依赖翻译技巧和理论,翻译的前提是意思和内涵的传递,因此,需要对整个翻译过程的各个情况进行有效了解,通过灵活应用音译和意译等各种方式,从而实现对整个翻译活动的有效表达。对于语言交流而言,其基础是内容的关联和认同,因此在翻译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培养其对各种翻译情况的了解和认知。最后,目前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构建相应的承载机制,也就是说整个培养过程,不能脱离文化机制来开展翻译活动。随着全球文化交流进程不断加快,如今我们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必须引导其了解各种文化,认知各种文化的差异,通过培养其掌握相应的理论技能,从而实现对外交流这一目的。
3基于茶文化对外交流视角分析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路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传播的核心。而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仅我国有茶文化内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体系。因此在进行茶文化对外交流过程中,其前提就是理清中外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核心则是培养掌握翻译知识和技巧,了解传统茶文化的专业翻译人才,可以说翻译人才在整个茶文化对外传播交流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茶文化在进行跨语言交流时,如何才能消除语言上的差异,就需要通过开展体系化的翻译活动,当然从文化交流需要看,培养体系化的翻译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通过培养专业翻译人才,不仅能够有效传递中国茶文化,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让传统茶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但是我们在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时,必须认识到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距,想要做好茶文化有效交流,不能仅仅依靠机械、客观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其前提应该是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全面有效的认知和了解。培养翻译人才应该注重把握三点,一是不仅要教育其掌握必要的翻译基础和技巧,同时也要引导其学习和了解茶文化内容。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人都能认识到翻译技巧和理论培养的价值和重要性,但是对茶文化内容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事实上,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如果翻译人才对其缺乏必要了解,那么整个语言交流过程很难实现其目标和效果。其次,要构建基于茶文化知识教育的翻译教学理论体系。茶文化知识是一种知识体系,而翻译则是一种技巧,如果将两者割裂开来,不仅无法达到其原有目的,甚至很难让翻译人才对两者联系形成正确认知。因此,必须将翻译教学与茶文化知识教育融合开展。比如针对翻译教学的相关内容和技巧,要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进行示范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了解两者的特点。最后,随着全球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如今茶文化不仅在我国具有相应形态,在西方国家也有茶文化内容,最典型的就是英美地区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在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就必须有效辨析两者差异,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让人们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别和不同,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真正了解和认知。当然在培养翻译人才时,也要让其认识到中西方两种茶文化内涵及形式上的差别和不同,从而实现茶文化对外交流的目的。
4结语
我国有着成熟的茶文化体系,不仅包含丰富深厚的物质资源,同时也有着极为深厚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体系,可以说,我国的茶文化体系就是我国文化的浓缩和精华,因此想要全面深化了解我国文化,其必然需要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解。随着全球交往不断多样化,多元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文化融合新常态。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其传播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其具体价值,同时也要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有效界定,通过培养掌握翻译技巧、理论和茶文化知识的人才,从而实现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播和交流。
作者:王金明 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肖颖.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2(15):147-152.
[2]孙鹤.浅析中国与英美饮茶文化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2013(6):77-79.
[3]史芳辉.文化对外传播与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J].中国翻译,2013(14):322-326.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互动;发展战略
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茶文化与旅游的密切结合,使得茶文化旅游逐步成为旅游的热点。茶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而城市的繁荣同样带动了茶文化的传播。现对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给予探讨,除便于从旅游方面对茶文化的特有内涵进行挖掘以外,还能有效掌握茶文化对城市旅游发展的意义。
1茶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1.1促使旅游支持系统的不断完善
茶文化活动的不断进行,能够促使旅游支持系统的不断完善。以某市茶文化活动———茶业旅游博览会为例,在2009年创办的第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四届,每一届当地政府均将环境的改善作为创办的主要内容实施。主要有道路维修、生态绿化、城市保护等,以此吸引较多的茶商来本地进行参展。茶业博览会的有效创办,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1.2促使城市形象的不断提高
城市形象是城市吸引游客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具备较为鲜明与别具一格形象的城市,才能够形成某种规模化的城市旅游活动。但此种形象的塑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强有力的宣传以及充分的传播。现以某市为例,其具有较浓厚的茶文化底蕴,民风较为淳朴。通过举办系统的茶文化活动对本地区茶文化进行宣传,吸引了较多人的关注。从2009年开始,每年均会举办一届茶叶旅游博览会,吸引各个地区的茶叶商参展,观众也达到十余万人。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海南日报、本地区的电视台以及茶叶知名网站等相关媒体均争相进行报道,产生了较大的宣传效应。自2010年开始每年都定期举办的“全民饮茶日”活动,已逐步成为公共的品牌科普活动,具有较广的涉及面和较大影响力。同时,还有茶叶科技、历史以及文化知识的普及,对促使全民饮茶、茶叶消费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定期举办一系列的名优茶评比竞赛“、茶友见面会”等,以不同形式的活动,使人们对此城市形象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进而促进了城市旅游业不断加强。
1.3使旅游资源更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得以优化
旅游资源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基石。在体验旅游与文化旅游的今天,具有较强的参与性的茶文化旅游,已逐步成为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方面,使得地域旅游资源得以丰富。现以某市为例,他们已有近600家的茶庄、茶楼,年消费茶叶大约为6千吨。这些规模不同的茶楼势必是游客体验茶文化的有效旅游资源。随着本地区茶叶种植业与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以茶园观光、自助采茶、茶艺表演的欣赏、茶叶美食鉴赏等为重要内容的茶文化旅游十分火爆,受到较多人们的喜爱。同时,还设置茶文化旅游专线,如赏绿、品靓茶、茶园观赏之旅等实地亲身考察活动与体验内容的旅游景点,促使旅游资源的不断丰富,促使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旅游的文化实质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发展文化旅游。例如某市长时间以“碧海蓝天”作为旅游的主要品牌,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单纯注重自然旅游资源,而没有对人文旅游资源给予充分重视,忽视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挖掘。茶文化自身属于高雅的一种文化产品,作为旅游资源,自身的高层次性十分显著。它的消费不是有形的一种物质消费,而是无形的一种艺术消费,此种消费所追求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以及愉悦。但茶文化旅游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以及体验性,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极易将游客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茶文化与旅游的有效结合,促使旅游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逐步转变为深度旅游以及主题旅游,促使旅游业的不断升级,为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提供有利条件,进而将旅游地区的生命周期不断延长。
2旅游对茶文化带动与传播作用
因为旅游自身可以直接面向市场,能够将线路、景点、餐饮以及娱乐等多种项目充分的连接起来,具有带头作用与促进作用。除了能够对旅游过程中的茶叶消费进行直接的刺激以外,还可以使人们对茶的了解与认识不断加深,对茶的医疗保健功效进行有效的宣传。促使人们对茶文化的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产生较为稳定的茶叶消费群体,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2.1促使物质文化载体的发展
2.1.1使茶叶产量明显增加
为了满足游客对茶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某市着重发展茶文化休闲旅游,在具备一定条件的茶产区,首先建立以本地区茶园为典型的一系列茶叶观光平台;其次开发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与吃、住、玩融为一体的农家乐式休闲旅游平台,以旅游带动茶产业发展的效果充分实现。
2.1.2使茶叶的消费量明显提高
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茶叶消费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现如今,人们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更加注重。茶有提神、健胃助消化的作用,还有减肥以及美容等功效,能为人们带来较大的精神享受,能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多种方面的具体需要。需求对消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旅游势必会促使茶叶消费量的不断增加。
2.1.3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随着茶文化旅游业的不断繁荣与发展,茶叶不仅属于一种旅游资源、一种旅游纪念品,在某种程度上对自身的品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饮食较挑剔的本地区人们而言,对茶叶原产地品牌的追求也较高,因为,原产地品牌的价值也是十分重大的。原产地品牌体现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历史传统以及资源禀赋等,但这些特点一般情况不能进行复制,也能长时间进行保存。
2.2继承与发扬精神文化的内涵
2.2.1对茶文化进行保护,将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出来
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想要使旅游业不断发展,吸引较多的游客,最主要的是以自身的典型文化将更多的旅游人员吸引过来。因此,一个地区要想发展旅游业,必须对本地区的典型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将本地区的文化价值充分地凸显出来。促使本地区的人们对不足为奇的本地区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促使本地区原有的价值认同感以及文化自豪感不断增强,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本地区的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在茶文化旅游得以发展的前期,某市人们对茶叶的认识很单纯,仅是一种每个人均可食用的饮品,某种程度上也属于用来交换的一种商品。但是,在旅游业发展促使大批量喜爱茶文化的游客来到本地后,当本地的茶食、茶俗以及茶戏均为游客所喜爱的时候,本地的人们逐渐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重新对自己的生存地进行合理的定位,这样就产生新的以茶文化为特点的一种“地方性精神”、逐步向外界凸显的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2.2.2茶文化的传播,促使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旅游属于跨文化的一种交流。各个地区的文化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是旅游活动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旅游时,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势必在文化上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是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这个方面能够说旅游属于特殊的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播方式。在时间方面,无论是古老文化或者新生文化,都需要及时、有效的传播才可以被充分的储存,同时,获取深入的发扬以及创新,产生较强的生命力。因此,无论是在时间或空间方面,旅游对文化的发展、强大均存在重要的影响。所以,本地的茶文化旅游活动可使茶文化与大众文化有效的接轨,对茶文化知识进行普及,还可以促使茶文化的异地传播,促使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3总结
茶文化属于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旅游属于现代化的休闲方式,二者的有效结合,旅游以一种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对传统的茶文化进行传播,也是对茶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一个全面的观察与研究,除了体现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价值有所提高外,在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连带作用。所以,为了追求长远目标,将茶文化与旅游有效结合,是实现本地区旅游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卫卫.论湛江茶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14,(3):61-65.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英语翻译
1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国是产茶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让茶成为一种流通于世界的商品。中国对茶有着独特的喜爱,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茶自从流传到西方以后,就被当地人们所崇尚。不同地域的茶叶品种大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众多形式的茶文化。而将这种具有地域色彩的茶文化良好发展的英国茶文化最有发言权。茶叶想要保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就需要进行翻译,这个过程涉及到的问题众多,需要一一进行解决。1.1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在春秋时期,“茶”就出现了人们身边,但古时的“茶”与现代的“茶”有所区别,那时的“茶”对人们来说就是味道比较苦涩的饮品。“茶”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愈来愈多的文人墨客喜欢描写茶、探究茶。在三国时期,这种关于茶的文献就相对较多,比如华佗的《食经》中就记载了茶可让人清新明思,茶特殊的药用价值慢慢被人们发现、挖掘、应用,拉近了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文化史上,茶属于重要角色,唐代有本文献名叫《茶经》,是“茶圣”陆羽的传奇之作,文献中详细介绍了茶的类型、采摘方法、烹制过程、色泽对比等等,这本传奇之作大大提升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同时开启了日本的茶道之门。一时间茶文化风靡全国,书法、绘画、诗作等等,大多数与文化有关的内容中都出现了茶,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大力支持茶在对外贸易上的发展,关于茶文化的文化节也相继在各个地方开展,增强了茶文化的时代性。提到中国的茶文化,就会想到儒家的“仁善明德”。道家的“天人合一”与佛家的“修身悟道”是茶文化的独特之道,致使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脱颖而出。茶成了人们生活中比不可少的饮品,人们对于茶的重视程度也随着综合国力增强而提高。人们在品茶、观赏茶的同时体会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茶道。茶道的操作流程分为烹茶、沏茶、赏茶、闻茶、品茶,在进行这些操作的同时达到修身养性、促进友谊、学习礼法的目的。1.2英国茶文化历史及内涵茶原产于中国,流通于世界。虽然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西方人对茶的喜爱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这点在英国体现的尤为明显。英国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那里的人喜欢喝茶远近闻名,比较出名的当属英国的“下午茶”,这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成为英国人主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茶没有流入英国以前,英国人还不知道有这种神奇的饮品。之所以茶会在英国流行,还有一段比较传奇的历史,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由于茶叶是一种外来商品,英语没有与之对应的翻译单词,英国人结合闽南语,通过不断变形,从而将这种“中国叶子”翻译成了如今的“tea”。一时激起千层浪,这种简单通俗的翻译方式,很快被贵族们所接受并效仿开来,从此,喝茶的习惯在英国普及起来。现在社会,人们知道了茶具有众多神奇的功效以后,对于茶的追捧和喜爱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人喝茶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而在英国,则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并设定了专门的“茶休时间”,这是一种独有的生活习惯,同时,英国人饮茶需要有甜点相伴,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品茶的乐趣。英国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西方特色,比如有些贵族小姐们,会在自家的花园中整齐的摆放好桌椅,精心的进行布置以后,要求宾客来家品茶,这种新颖的招待方式让她们结交了更多的朋友。由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没有更多闲暇的时间去慢慢品茶,这种生活方式对英国的茶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是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对茶的喜爱程度。在英国,就连走路都会看到端着茶杯的行人,就凭这点足以证明英国的茶文化对其影响之深,意义之重大。茶在英国人眼中,已经不单纯只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如今的强国,时间不过几百年而已。茶叶由于贸易自然会流经美国市场,而当时的美国人为了快速发展,并没有集中精力在茶文化上,所以,茶就像美国的咖啡、可乐一样,只是作为一种饮品出现,并没有过多实际的意义。由于处事态度和做事节奏的不同,英国和中国具有的良好茶文化并没有对美国产生影响。美国人喜欢喝冷饮,就产生了冰茶这种饮品。茶在美国成了“入乡随俗”的产物,这在美国的整体文化发展方面只能算是涓涓细流,并没有实质意义。
2茶叶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差异,茶文化在各国的特色也别具一格,所以将茶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按照各地茶文化的特点进行翻译。现如今,茶叶翻译的状况百出,各种类型的茶叶翻译层出不穷,一系列的翻译问题堆积成山,例如:同一地方的茶叶翻译不同、在进行中西方茶叶翻译时不考虑文化差异只顾一味的翻译、错误使用翻译技巧和方法等等,这严重影响了茶叶翻译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所以要想正确的进行茶叶翻译,在翻译之前就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不然就会漏洞百出、贻笑大方。在进行茶叶翻译时,可从下面几点着手:2.1统一翻译标准如何能让读者对翻译内容一目了然是茶叶翻译的主要原则。在进行茶叶翻译时要个性突出、顺口悦耳、内涵深厚,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进而促使读者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就目前的茶叶翻译现状来讲,翻译层出不穷、杂乱不堪,大多数国外读者在阅读茶叶翻译时无法从中了解茶叶的类型、特点等等。充分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翻译者在翻译前的必修课,翻译者可按照茶的类别将茶叶区分开,茶的类型大致分为四种,分别是Non-fermented(不发酵茶)、Partiallyfermented(部分发酵茶)、Post-fermented(后发酵茶)、Completelyfermented(全发酵茶)。在不发酵茶中,GreenTea(绿茶)处于主要地位;在部分发酵茶中,WulongTea(乌龙茶)处于主要地位;在后发酵茶中,PuerTea(普洱茶)处于主要地位;在全发酵茶中,BlackTea(红茶)处于主要地位。如此将茶的类型仔细划分,可以达到让读者在读茶叶翻译时一目了然地了解茶的类别和独特之处的目的。2.2结合中西茶又化差异进行翻译茶文化在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地的茶文化的特色鲜明,在进行茶叶翻译时,应尽量考虑英国读者的语言翻译习惯,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合理的翻译技巧,巧妙地将茶叶翻译出来,从而达到与读者思维方式相结合的目的。在汉语中“茶”的概念仅限于“茶叶”、“茶树”等等,而英语中的“茶”——“tea”,并非指概括这些比较浅显易懂的意思,还具有下午五六点钟的下午茶意思。这种中西方的差异在“黑茶”中也有所体现,中国的翻译者一般将“黑茶”译为“DarkTea”,而“dark”在英文翻译中译为“暗”,具有“忧郁的”、“无知的”的特性,因此用“DarkTea”来代表“黑茶”,这无疑会受到西方人的排斥。由于黑茶是我国茶叶的特产,所以可以利用这点,直接采取拼音翻译法将“黑茶”翻译成”Blacktea”,这样不仅会引起西方人对茶叶的好奇心,也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中国人在品茶时比较注重茶水的颜色,用红茶泡出来的茶水呈现红色,所以中国人将其叫做红茶,而西方人在品茶时注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认为红茶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西方人将“红茶”翻译成“BlackTea”,所以翻译者在翻译时要全面考虑中西方文化特色,从而符合西方人的认知习惯,进而传承茶文化。2.3采取合适的翻译技巧与万法翻译者在翻译时,要利用有效的翻译方法和合理的翻译技巧将茶叶翻译出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进行翻译:2.3.1直译法。在我国绝大多数茶叶都可利用直译的方法来进行翻译,例如:众所周知,武夷岩茶在山间的岩石上生长,由于“rock”一词带有动感和激励的意思,且能凸出其坚强的品格,所以将“武夷岩茶”翻译成“RockTea”可以很明确的了解“武夷岩茶”的特点。这种翻译方法简单、大方、浅显、易懂。2.3.2音译法。一些比较有知名度的茶叶在翻译时就可以利用音译的方法。例如:将“西湖龙井”翻译为“XihuLongjingTea”;“安溪铁观音”翻译为“AnxiTieguanyinTea”等等。此种方法可大大增加西方人对茶文化的兴趣。2.3.3意译法。利用这种方法翻译时,要注重文化差别以及原语与目的语受众认知的程度,所以翻译者要合理的利用一些有利手段,巧妙地将茶叶特性表现出来。
3结束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而随着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策略,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由于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翻译时需充分了解其差异所在,利用合理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将茶叶翻译出来,从而体现出茶文化的魅力,进而有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刘进.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J].学术界,2010(12):156-163+287.
[2]董书婷.《茶经》中的禅宗思想以及翻译补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贾玉坤.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国产茶品说明书英译[D].海南大学,2014.
[4]甘露.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土家族民歌翻译初探———以《六口茶》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80-183.
[5]姜晓杰,姜怡.《茶经》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语言教育,2014(3):61-66.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52-02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和丰富文化生活等社会功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宗旨。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1.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2.茶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茶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还特别强调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中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静、怡、真”的精神,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修身怡情,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养。①茶文化思想可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及通过对茶德思想的领悟,可调节心态,这样就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对维持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茶德思想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迪。②茶道精神有助于思想道德修养。茶文化是以德为中心,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茶文化最大的影响是可以使大学生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学习了茶艺,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提高文化素养。
3.茶文化的美学功能。中国茶道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在安静幽雅的品茗环境中进行茶事活动,感受茶之美、器之美、艺之美、人之美。在此种意境中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大学生学习茶文化,会把茶文化作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4.茶文化的保健功能。饮茶有益人体健康,从神农得茶解毒始已有几千年历史。现代科学发现,茶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茶能提神醒脑、利尿强心、清热降火、止渴生津、溶解脂肪、帮助消化、醒酒解毒、杀菌消炎、预防龋齿、消除口臭、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降低辐射危害、抗癌抗突变等多种功效。这些功效已不只是古代相传的偏方和经验,而是从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加以证实。
二、茶文化在大学生中推广的措施
1.在大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开设茶文化课程。目前有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大学生们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掌握茶的种类、制茶的基本理论、泡茶技艺及茶叶保健功效,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国茶文化和茶艺,可以陶冶情操,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每年不同地区举办的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
3.根据茶文化,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相关的研究、调查等。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扩展旅游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叶的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对各地、各民族茶俗进行研究。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
通过以上的措施,在大学生中进行茶文化的教育与宣传,让大学生补充知识,开阔视野,完善思维,陶冶情操,平和心态,怡情悦性,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启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思想与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想融合,以及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这样不但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可将一种潜在教育渗透到学生身上,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
[4]张凌云.试论“茶文化体系中的素质教育功能”[DB/OL].省略
[5]沈佐民,曹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2,(2).
[6]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