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为了达到预定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学习,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向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其就业成才。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社会,走向社会选择职业;就业、择业、创业就是中职生的最终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包括对职业的态度、观点、理想、道德、责任等。中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
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目标应是通过教学促使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中职思想政治课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教育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人文综合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涵盖较多学科知识,共同发挥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作用,对培养人文素质、弘扬先进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实践育人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通过参与式、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行自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教育实效不显著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偏低,中职生几乎都是没有考上普高的落榜者,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缺失,课堂上打瞌睡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习成绩较差。二是思想松散、行为习惯不良。中职生处在青春转折期,往往意气用事、我行我素,容易受外界诱惑,经常上网吧、玩电子游戏,甚至出入娱乐场所,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中职生整体缺乏理想追求,缺乏自制力,不遵守校纪校规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自信心不强,心理素质较差。中职生大多是特殊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常受家长、老师批评。自尊心常受打击,心灵容易受创,自信心普遍不足。普遍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常引发自卑、少言寡语、孤独甚至自闭等心理,由此产生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抵触情绪,把读书当成“混”日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常感到“黔驴技穷”,更没有成功感。因此,面对学生实际,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开展道德、理想、行为养成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中职生也有优点,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调适能力较强,较多地接触社会,动手实践能力更强。那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求达到教学目的呢?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中职生的整体素质不高,致使教师没有做到公平教育,极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的教师不注意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显得更加重要。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灌输”、“说教”的传统教法。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要求对各自提出的不同问题通过亲身体验、研究,获得感性的认识。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以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
二是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致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上思想政治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上课不配合,教师自言自语,像是对牛弹琴,教师倍感无奈。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授的弊端是以教师为主体,师生缺少互动,沟通较少,是一种“填鸭式”方法,导致学生兴趣在课外。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针对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教学法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兴趣教学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需要的满足,是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主要由质疑、探索、反馈、评价几个环节组成。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思考、分析、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教与学变为合作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习案例材料,围绕教师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以探究学习等方式得出最佳的结论,教师对结论进行开放评价,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当启发引导者和探究者的角色。
当然,教无定法,我只是对以上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它较好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原则,这是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针对职业教育和中职生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个中心,突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社会合格劳动者的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创意引进教学内容,把教材同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材处理上,中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难度也较大。原有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国家规划教材主要有:《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常识》、《哲学基础》、《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教材相对陈旧,不符合学生实际,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多、说教多,即深入有余,浅出不足,不能将理论知识以符合中职生群体特点的方式表述出来,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因此,要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删除一些较深较难的内容,突出教学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同时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增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选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材。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所选用的教材有:《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人际沟通与礼仪》、《就业指导》和校本教材《中职生情商教育》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职教育德育课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选修课除《心理健康》外,其他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选用。新教材特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材的多元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总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我们全体同仁的践行,身体力行而后知不足,需要创新,需要探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的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方法 电化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85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必将避免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更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教学中突出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首先要认真学习创造学理论,了解创新精神的表现,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好创造性思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习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越充分、越灵活,学习就越富于创造性。同时,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道,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其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他们大部分人还不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必要的条件。
其次要加强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再作用于教师形成一种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
2.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独立思考列为学生的第一常规训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它不是天生的需要激发和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思考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对优生“锦上添花”,对差生“雪中送炭”。
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看书、会思考、会质疑。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和焦虑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探讨和阐述找到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再次要学习和引进创造技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全教会决定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我们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时,学习和引进创造学的某些创造技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使创新精神的培养取得更大成效。那么可以引进哪些新的教法?
1.问题―自学―讨论(即智力激励法)。该教法的特点是提出启发性很强的问题,给学生充足时间自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广泛讨论。该法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智力互激、信息互补、思维共振、设想共生的环境,形成主动思考、大胆联想、积极创新的良好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组合创造法。组合创造法是一种通过多种原理和方法组合产生新的成果的创造技法。初中思想政治课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原理、方法分析某些社会现象,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3.缺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引导人们用挑剔的眼光和列举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的缺点列举出来,使人们在改革旧事物上明确方向,增强力量。
最后,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和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初中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亲身体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结合实际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要根据总目标和阶级目标组织具体实践活动。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可以考虑工厂、农村、部队、法院、商贸单位、展览会、纪念馆、革命遗址、重点建设项目等。可以通过访问老一辈革命家、英雄模范人物、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烈军属等,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体,尊重每个个体独特的生活方式,不能将人类的、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其他生命,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和谐相处,创造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生命教育必须找到相应的物质载体来承载相应的教育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反对把教育看作是为将来社会生活做准备,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为“生活教育”,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课程资源观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维,窒息了课堂中生命成长的氛围。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已改变了原有的结构和功能,那种论文式阐述的教科书已被以大量生活化的案例、情景、活动设计、留下发挥空间的新教材所取代,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感觉到新教材不好讲,课不知如何上。其实问题的症结还是在教师被传统的课程资源观禁锢着,无法正确处理教材、教学、课程资源的关系,忽视了学生本人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能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生命潜能的发展的个体来对待。
2.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间的心灵对话。
在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活动成了只为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顾学生个人情感和感受的独角戏。这种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不敢超越“雷池”、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既没有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更谈不上真正的思索,学生只是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如此就不会有师生间的心灵对话,更不会有生命的成长。
3.学生对书本理论的认同程度、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质疑。
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政治课程更加突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如何使学生认同我们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而不认为教师的上课是一种说教,如何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知、情、意、行统一,如何使充满叛逆、想要挑战权威的中学生认同书本理论观点?这是长时期摆在政治课和所有政治教师面前的难题。以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更多的是学生笔记上记了几点、卷面考了多少分的问题,并没有真实地走进学生心中,作用于鲜活的学生生活。如此一来,学生便也习惯了课上讲一套,现实做的又是一个样,教育的实效性根本无法体现。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化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1.让思想政治教学回归生活。
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回归生活,给学生创造一种他们熟悉的、亲切的学习环境,这是每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所必须的。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教学生活中获得生命的发展。
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因学而教。
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是一种“教与学”的新课改观念,强调因学而教。在这种新的观念下,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必须保持与生活零距离接触,贴近社区、学校和学生实际,从中提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尝试设定现实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化解学生学习、甚至是生活中的难题。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实情感的、能动的、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得到真正的陶冶,学生的知识、能力才会在生活化的情景中获得真正提升。
3.强调知行合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成员。想到‘做’字,就可以悟出,光记住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久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
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
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
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
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
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
1.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而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理论体系,只有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最终构建成学科理论体系。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弄清楚了,实质上也就是把它的科学形态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而通过这个“骨架”又反映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及其内容范围。因此,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关系,是根据与表现、前提与结果、抽象与具体、贫乏与丰富、“胚胎”与“机体”的关系,离开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起点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失去了这块基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大厦就无从建立。人们只有透过起点这个“窗口”,才能了解或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安排以及范畴构架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是紧密联系着的。不同基本范畴的联系及其运动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同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的方面,因而它决定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各个侧面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相互关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补充和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与内在本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范畴和规律是统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的。一方面,规律包含了基本范畴。从逻辑形式上看,规律以判断来表达,基本范畴以概念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基本范畴体现了规律。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为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体系一起,科学地概括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反过来又以一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 正确导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31-02
以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话语”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人们对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导向作用认识也不太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话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而探讨如何合理应用话语,使其发挥出正确的导向作用,也就成为了一个研究重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话语导向的重要性
如果单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话语”是在一定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以及在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人的沟通与交流主要依靠的便是话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话语可以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导向作用,它对于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学科是自治的、自我包含的、自我规范的,也是生产性的,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借鉴和吸纳相关学科话语体系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能拓展研究视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的完善发展。学科话语体系的形成发展,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学科话语,通过学科话语的正确导向,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科进行比较、交流和对话,也可以提升学科的科学化水平。
(二)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个具有极大交叉性的学科研究领域,不仅涉及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还牵涉到传播学、文化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正确导向必然吸收借鉴着这些学科领域的经验成果。因此,在话语导向过程中,不管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还是主干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等领域,都会获得新的知识内涵,促进自身的研究思路和领域,进而逐步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个本质作用就是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正确的话语导向,不仅能够使教学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体现完整的学理逻辑性,而且能充分体现教育对象的普遍接受性,用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表现学生真正关心的和需求的,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话语的思想政治现实性导向
(一)注重话语的时代特征
“理论”是一种与时代紧紧挂钩的产物,而之所以能够到了今天依然表现出经久不衰的活力,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在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而要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出话语的正确导向作用,就应当注重时代特征、时代本质。众所周知,对于理论的现实性而言,走时代化道路是必需的前提条件,而这也正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出话语现实性导向的关键点。因为只有将时代精神注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体系当中,才能使现实与理论的界限得以打破,以对学生产生现实性的正确导向作用。
(二)注重话语的中国特色
的一大魅力来自其“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特征,通过理论,可以对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任何实际问题给出答案。而在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果缺少了自身的特色,那便是没有基础支撑与落脚点的,这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话语体系与话语应用也是同理。因此,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话语体系构建与应用中,将中国化特色体现出来。理论只有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之不断中国化,才能发挥其理论魅力。思想是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化的进程还将继续,从而需要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书写理论新篇章,以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话语应用产生现实的导向作用。
(三)注重话语的普遍性与大众性
广泛的群众支持与认同,是理论的力量来源。“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话语必须受到来自学生的理解、认同与运用,这样才能使理论抓住事物的根本即人本身,使话语的导向作用正确、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对于话语的应用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接受习惯,提高他们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接受程度,这是话语正确导向的关键点。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宣传媒介,比如手机微信、微博、论坛社区等,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但在此过程当中,要格外注意对话语的应用,一方面不能带有过于传统的“说教”风格,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网络”的风格,要把握住平衡点,使学生能够接受理论的同时,也获得正确、有效地引导。
(四)突出话语的科学性
话语体系往往体现出学理性与现实性两种品格。一种话语体系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除了对现实性的关怀与认识,还离不开通过理论形式作为中介来完成。作为一种最彻底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被称为世界观的历史科学。学说的彻底性,首先体现在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与非历史抽象和道德说教性质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同,话语体系立足于实现彻底的无产阶级解放,因而“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从而保证自身不会出现颠倒的或虚假的意识形态问题。库恩等人提出范式问题来定义科学革命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科学的标准问题。不能把衡量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标准只定位于现实标准,还应当关注理论的逻辑性。增强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既要立足于现实,也要立足于科学性,将现实逻辑与科学逻辑统一起来。
(五)重视话语的意识形态性
不论是何种话语体系,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一群体或是某一阶级的利益,都蕴涵有政治性以及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突出特点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的合理性作论证,任何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无法回避这一意识形态属性。而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体系,应当必须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表现出来,其起到能够其实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能力正确发展。受当前信息化、市场化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形势影响,很多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潮相继出现,比如“终结论”、“过时论”以及“趋同论”等,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无疑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力回应,它能体现出社会主义话语权对于其他话语理论的优势所在,便能起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话语导向作用。
(六)重视话语的创新性
如前所述,思想是具有“进化”特性的,它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自我完善与调整,不断对自己所涉及的思想领域和内涵进行扩展。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必须根据我国的社会实践条件改变,并始终着重突出观点、方法与立场,并加入创新性元素,来进行话语体系构建与应用,这样才使教育活动中的话语,发挥出切实有效的导向作用。那么如何做到创新呢?第一,应当实现开放性与方向性的和谐统一,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既要表达出坚定的政治性即方向性问题,又要做到包容与开放,这样能够带给学生充分的思想碰撞,使其能够自主地作出选择,以表现出话语的导向性作用。第二,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还必须实现生活性与逻辑性的统一。客观来说,思想政治理论确实具有比较高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这就要求在话语的构建与应用中,必须科学地规范。但是,思想政治理论始终是来自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所以在话语中又必须能够反映出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使话语发挥出巨大的感染力。第三,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话语中还应当实现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使教育教学活动中话语的科学基础与导向价值可以一并发挥出来。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体系构建与应用,在对学生的正确、积极导向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将这种导向作用切实地发挥出来,我们必须注重话语的时代特征、话语的中国特色以及话语的大众性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话语应用中接受到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鲁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2)
[2]洪波.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J].教育评论,2011(1)
[3]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1)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重点课题(DSBD13ZD028);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2012-C012);柳州市社科联2013年度规划立项研究课题(sky201327)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正确地体现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主张启发学生,但不给学生施加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它要通过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常用的有启发性提问:用生动的事例进行启发、直观性启发、运用对比进行启发、运用比喻进行启发,等等。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自觉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从中领会到的观点和方法。
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在课堂上向学生开放--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基本事实,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课本为基础,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事实回答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
三、“多样式”教学
“多样式”教学表现在课堂内外,并且恰当地采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归纳起来,“多样式”教学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上采用直观的语言、直观的图示等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我在讲授“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时,运用集合的图示解释说明,本来这个原理比较抽象,但通过这种直观手法,学生们反映能够深刻地领会这个原理。
2、借用现代音像手段教学。音像包括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运用音像手段教学,能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通过感观促进大脑的认识、体会和记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样式”教学既能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又能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及有利条件,在教学中容易收到实效。
四、“情感式”教学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各种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具体措施不尽相同,但强调情感因素的应用都是相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入情感因素,淡化说教印象,有效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情通而理达、情动而意发的境界。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运用挂图、录像、调查报告、讨论、评讲、辩论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抓住教材的教育点,选准学生的动情点,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才能真正抓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魂”,将课上得入情。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主要由质疑、探索、反馈、评价几个环节组成。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思考、分析、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教与学变为合作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习案例材料,围绕教师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以探究学习等方式得出最佳的结论,教师对结论进行开放评价,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当启发引导者和探究者的角色。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原则,这是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针对职业教育和中职生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个中心,突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社会合格劳动者的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创意引进教学内容,把教材同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中注意照顾学生特点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天赋有差别,能力、兴趣也有差别。这些年轻人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并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轻视理想追求;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善于接纳新鲜事物,但易受外界因素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变化对我们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来开展。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拼弃传统的师道,承认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和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为学生兴趣的发展、眼界的开阔、能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
多年来,许多教师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大成果。但目前以本为本、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比较普遍,在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活动组织、教学手段应用、课程资源利用、课堂过程管理等细节技术上更是缺乏智慧和灵性。这些问题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也不例外。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它是针对以分等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2.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
3.在重视指标量化的同时更加关注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
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运用。认为过于强调细化和量化指标,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和其他一些无法量化而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作用。
4.特别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
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的个性发展。
二、实施发展性评价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
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亲身体验一分析与反思”的新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前提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反对那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和传递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有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3.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充分发挥了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的作用,重视了评价的社会选拔功能,但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方式和技术还比较单调,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也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三、思想政治课发展性课堂评价的构建
到底什么是“好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好课”的标准应建立在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上。
1.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发展性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其标准不以教师的素养高低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而以学生的学习成效高低来衡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习得知识、练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还是被逼无奈而为,也取决于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时间的多与少。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决定学习成绩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把有效的学习贯穿到具体目标的学习中去,是评价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
2.教师是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包含着一种创新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在内的应变能力。目标排序的改变,意味着在我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的核心。我们评价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其核心也应该是考查其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对课堂环境的控制能力
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师有计划选择、加工、创造出来的,对学生学习发生感染、激励、鼓舞和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一堂没有教学氛围的课当然算不上好课。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在评价目的上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以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宗旨,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2.在评价内容上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政治课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应包括道德评价、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学科学业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3.在评价原则上
要坚持“三统一”,即能力提高与知识扩展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要坚持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和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知识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发展性评价;要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慎用判断性结论,强调采用非判断性的定性描述。
4.在评价方式上
必须努力实现两个根本的转变:(1)从“封闭性试题”向“开放性试题”转变。由于开放性试题贴近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谈看法,减少了对学生死记硬背的要求,强化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2)从“纯文本考试评价”向“多种评价方式”转变。事实证明,单纯的文本考试不仅难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还成为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此,在政治课的评价中,除传统的文本考试方式外,还要大胆尝试多种评价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人生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活动,对于如何使理论真正进入头脑并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1.提高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力。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靠单纯的理论灌输,知行分离,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实践教学要求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调查、参观、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参与实际活动,可以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现象或事件进行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加深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把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品质,最后养成行为习惯,实现“灌”与“启”、“输”与“导”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目前,随着国家建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如城乡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这是学生普遍关注但又很困惑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产生偏激看法,而要改变这些偏激的看法,单靠课堂上理论教育和引导,把学生置于理想的环境之中很难奏效。实践教学使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有利于他们在亲身感受中去思考,去理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通过了解认识国情和发展现实,解决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对社会问题认识上的错误观念,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教育现在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又缺乏社会经验,对国情了解不够,有些消息难辨是非,很容易被误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让他们懂得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
思政课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实施过程中其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以下一些现状:形式单一。目前的实践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单兵作战”或“闭门造车”,形式比较单调,多以参观为主,学生以接受者的身份被动听、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难以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覆盖面窄。组织实践教学涉及诸多方面,如经费、安全、师资等,这必然影响参与学生的人数,使实践教学不能覆盖大多数学生,缺乏参与上的广泛性。时间不连续。很多时候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或集中起来搞一些突击性活动,没有连续广泛的开展,断断续续,缺少稳定一贯的运行机制,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实效性不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主题讨论时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睡大觉,参观考察一路留影拍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自己写而是在网上抄袭,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思想观念不正确。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政治素质、思想意识等培养要靠“灌输”;部分领导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没必要开展,或者虽同意开展,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一些学生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保障机制有欠缺。比起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组织起来更复杂,涉及诸多保障条件,如时间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安全保障等,这些保障条件的欠缺,使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无章可循、可有可无的状态。协调合作不畅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依靠任课教师,它还涉及宣传、团委等诸多部门,没有建立通力合作的协作机制,得不到认真的关注,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效果不好。考评体系缺乏科学。考核的标准、完成的质量、学生的动态、参与的积极性等缺乏一个客观、明确的规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操控性,很难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动态性,看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让他们懂得“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就达不到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实践体验中自我思考与提升的效果。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观念到行动都进行革新。
1.转变思想观念。思政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有效整合校内校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动员一切有利因素科学合理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优化实施体系,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将实践教学经费列入预算,专款专用,保障实践教学开展的经费支持。
2.完善课程管理。根据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实践教学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出具体的规定,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树立他们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3.加强教学组织。任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应转变教学观念,多渠道多路径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1)安排合理灵活的实践教学内容,既要把握理论教育的核心,又要面向社会现实。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2)坚持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3)明确成绩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理论素质和道德品质。
4.建立实践基地。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性工作,建立实践基地,可以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载体,真正做到课外课内相结合,理论实践相促进。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效果,切实发挥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探究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对教师来说它是一种教学艺术,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对学生来说它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枯燥无味,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应该巧妙合理地运用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生动、活泼、高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挖掘教材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互动学习
思想政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创设形式各样的情境,在情境的熏陶下开展互动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第一,借助直观演示法,如图片、故事、视频等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或是选取一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政新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第二,通过讲故事、播放新闻事件、情境表演、音乐熏陶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第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制造悬念、设定问题等方式展开互动学习,递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求知欲,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但是不管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最恰当的情境,以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二、精心预设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互动的兴趣
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实施教学过程的蓝本,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中恰当的互动情境,通过设计一些典型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或是设计一些热门的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开展有效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世界上有哪些典型的事例是通过发掘潜能而获得的。教师要提前准备一些素材,及时地给学生进行补充。如恩格斯能说20种语言;茅盾能熟背整本的《红楼梦》;爱迪生的2000项发明等。教师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量,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尽量选择学生的困惑点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活跃师生互动的氛围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普及,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促进作用,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起来。精彩的课件、丰富的见闻、视觉听觉的全方位展示,一定能吸引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学习。例如,在学习《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这一课时,教师要摒弃以空洞说教为主的模式,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一段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小品《彩票风波》给学生们看,学生都被小品的情节逗得哈哈大笑。看完小品以后,教师组织学生就中奖彩票的归属这一话题展开讨论,相互交流。有趣的小品既能引导师生讨论、思考,又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四、用学生身边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材包含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较多,学习起来较为枯燥、乏味,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多以学生身边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首先播放一段“最美孝心少年”的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对孝心少年的感人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在家庭当中与父母会产生哪些矛盾和冲突以及如何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最后引导学生掌握与父母交往的艺术,帮助学生化解代沟,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又能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要不断反思,及时吸收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打破陈旧且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资源,精心预设师生互动教学环节,运用多媒w教学活跃师生互动的氛围,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用学生身边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探讨平台与机会,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