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往复书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可以考察的数据,人类最早的键盘应该出现在17世纪初,那时的欧洲人发明了打字机的前身,键盘就是应用在这些打字机之上的。1868年“打字机之父”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获得了打字机模型专利并取得打字机的经营权。随后几年人们设计出现代打字机并首次规范了键盘基本格局,即出现了现在的“QWERTY”键盘(位于字母区域左上角)。到了20世纪中叶,键盘又多了一个用武之地――作为电脑的基本输入设备(图1)。
QWERTY键盘及其分支
第一次学习键盘打字的用户多数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键盘不是按照ABCDEF排列而是QWERTY呢?”QWERTY是各国使用的基于拉丁字母的标准的打字机和计算机键盘布局,QWERTY键盘的原则是减少打字机在打字时连动杆之间的挤压及故障发生率的状况(图2)。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用QWERTY键盘输入欧美语系单词很少有连续输入同一位置的现象,而用来打汉字则不见得能享受到这种“实惠”。
各国语言与键盘排列
键盘的排列方式有很多种,之所以有不同的排列方式是因为使用者使用不同的语言,用户需要对他们来说最简单的方式来使用键盘。比如在日语、汉语和一些东欧国家的键盘你就能看出与我们常见键盘不一样的排列方式(图3)。
不同尺寸键盘的差异
全尺寸键盘是指键距在19mm~19.5mm以内的(键距是指一个键帽的长度加上一个缝隙的长度),按键数量为104全键位或更多的键盘,键盘布局为主键区、功能区、数字区、F区”一应俱全。实际上,我们平常最常见的台式机键盘,多为此类键盘。而笔记本电脑为了节省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键距,所以即使它照样提供了104全键位,都不应该算是全尺寸键盘(图4)。
80%和60%尺寸的键盘在键距标准上和全尺寸键盘相当,只是它提供的按键数量较少,所以整体尺寸有所缩减。其中80%的键盘是指去掉了右侧数字区,仅保留了主键区、功能区和F区的键盘,而60%键盘,则只保留了主键区和F区,因此,它在体形上最为小巧,非常适合于外出携带(图5、图6)。
这几种键盘虽然尺寸不一,按键数量不尽相同,但都适合于一定的人群。其中全键盘功能最全,适合大部分无特殊要求的普通用户。而80%和60%的键盘,由于去掉了游戏玩家一般不太常用的数字区甚至功能区,节省了右侧空间,极大提升了鼠标的移动空间,同时可防止游戏玩家因为误触这些键区中的按键,而对游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比较适合骨灰级游戏玩家,特别是专业的电竞玩家选用。
多媒体按键键盘是否实用
所谓的多媒体键盘,是指在普通键盘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和上网功能。利用相应的按键,我们可快速完成播放、暂停、音量调节,打开浏览器、访问电子邮件等操作(图7)。
多媒体键盘的出现,为我们快速实现某些操作提供了方便,但这种方便其实是建立在极狭小的层面上的。以播放、暂停键而言,目前无论是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中的视频,还是暴风影音、PPTV和PPS等中的视频,我们都可通过按下大而熟悉的空格键,轻松地实现一键暂停与播放。这与要使用专门的按键来实现,哪个更方便呢(图8)?
再说上网冲浪和邮件访问,按下后,会打开系统默认的浏览器和邮箱,在实际应用中,有几个人会喜欢用这些浏览器和邮箱呢?特别是对于Windows 8/8.1来说,它打开的浏览器和Hotmail邮箱都是基于Windows 8风格界面,实用性更是大打折扣(图9)。
此外,还有声音控制,如果我们的确已经厌烦了使用鼠标拖动音量条的方式来控制声音,那么完全可能通过功能区中的上、下箭头进行控制,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借助两个专门的键来实现呢?
有线、无线和带背光的键盘
相对于有线键盘来说,无线键盘的最大优点是自由性强,摆脱了有线的限制。目前,无线键盘主要是以2.4G为主流,这就意味着,在10米之内传输无障碍。但同时,无线键盘也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输入延迟(图10)。
输入延迟的轻重程度并不仅仅受距离的影响,同时,它还与键盘与主机间是否有障碍物及无线信号干扰有关。通常来说,距离越远,障碍物和无线信号的干扰越大,无线键盘的输入延迟问题越厉害。无线键盘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该键盘只适合于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用户。对于游戏爱好者来说,1秒钟的延迟相当于生命丢失,所以此类键盘对于他们并不合适。
背光键盘并不属于单独的一类键盘,无论是在有线键盘还是无线键盘中,都能见到它们的影子。这类键盘最大的优点是因为有背光,所以即使在暗夜照明不强的情况下,依旧可让使用者准确地识别键盘按键。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用来彰显个性,特别是对于炫光键盘来说,五颜六色的背光,可将键盘装饰得异常美丽。不过,现在的问题是这种键盘的实用性有多高(图11)?
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于盲打,我们还有必要画蛇添足,在夜晚靠一个发光的键盘来指引么?如果你不是盲打高手,晚上开一个护眼灯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同时更不易刺激眼睛?当然,追酷者除外,因为对他们来说,彰显个性是第一位,虽然这一个性,只在夜晚才能尽情展露,同时,为了追求这一个性他们不得不为此花费较大的代价及浪费更多的电力。
记忆中的经典DELL8115
DELL的SK-8115是近几年中的经典,如果说它有多高的品质倒不见得,关键是它几乎总是39~50元这个价位中性价比最佳的键盘。得益于DELL一贯的严谨风格,尽管它售价低廉,却没有太大的硬伤,不论是用来打字还是玩游戏都有不错的表现(图14)。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一分钱一分货的真理,尽管在50元内没有对手,但如果价位上升到100元左右还是会落下风,千万不要迷信K-8115。新键盘的触感很硬,按键非常紧密,同时按键很深,每个键帽都棱角分明,一些用户会觉得手指疼。
DELL SK-8115从上市到现在历经了5个版本,旭丽代工SK A01-A04系列最后到罗技代工的L100系列(SK-8115翻版)。由于市场上仅仅只有A04的尾货有价值购买(图15),罗技L100系列不考虑。由于比较出名,也相应地诞生了一些假货,我们如何分辨真假SK-8115呢?
正品LOGO部分L是断开的,E倾斜度比较大与D和第一个L是相连的(图16);磁环靠近键盘而不是在USB插口。早期A02和A03前期版本是没磁环的,有的批次也略有不同,但是A04系列一定靠近键盘(图17)。另外键盘背面USB线右侧只有一个黑圈,里面是个橡胶垫,键盘支架打开后有数字。如果还拿不准,可以直接抠开空格键看,里面写着SK8115和编号(图18)。
人体工学键盘真的符合人体工学吗
从概念上来说,人体工学键盘将标准键盘指法规定的左手键区、右手键区分成两大板块,并使键盘和按键按一定角度排列的做法,的确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户长时间输入时的疲劳感,特别是有些键盘,会有意加大常用键(如空格和回车键)的面积,并在键盘下方增加护手托板,给以前悬空的手腕以支持点,更能减少由于手腕长期悬空而导致的酸痛程度(图12)。
不过,正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样,人体工学键盘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至少在目前来看还存在几个明显不足。首先没有统一标准,什么产品属于“人体工学”?“人体工学”产品究竟要满足什么要求?目前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标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市场上此类产品泛滥,许多商家滥用这一概念,随意提高产品价格。这一点,我们只要在一淘等比价网站上随便一搜就很容易看出来,打着“人体工学”旗号的键盘产品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从平均价格来看,品牌人体工学键盘的价格在2000元~3000元,部分新上市的产品(比如微软人体工学有线键盘 4000)更是达到了8300多元。如此混乱的市场,如此巨大的差价,很容易让用户对人体工学的科学性产生质疑(图13)。
既然人体工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要让产品更符合人体的自然形态,不同的人,手指长短、粗细各不相同,一款规格几乎统一的产品,又如何来符合这么多人的“自然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人体工学键盘,应该是因人定制。显然,就目前来说,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做到这一点,人体工学键盘是否适合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狼爪键盘 游戏专用键盘的先行者
十年前热衷CS的玩家肯定听说过一款名为狼爪的键盘,它的造型与普通键盘截然不同。这类键盘其实都应该叫做游戏专用键盘,这是专门为一类甚至是一款游戏打造的键盘。一般都使用左手操作(右手依然还要操作鼠标),针对不同游戏有专门的键位分布,一般只提供游戏常用键。
以当年的狼爪CS键盘为例,键盘整体左圆右方,左边的圆盘布满了游戏时要用到的操作键,所有控制键都非常集中,缩短了手指与按键之间的距离,使买枪、雷、防弹衣等等装备的操作只需一只手即可一气呵成地完成。右边键盘的键位与我们平时所使用的键盘基本一样,不过省去了小键盘(图21)。
一个小键盘上有两个Shift键,是不是很奇怪?Shift和Ctrl键在游戏中分别是行走和下蹲,不过由于小手指活动范围有限,Shift键放置在Ctrl远端,小指要想操控它有些勉强。在狼爪键盘中,将大Ctrl键截分成了两个按键,将截出来的那个按键定义为Shift。这样在不增加小指活动范围的情况下,使行走/下蹲操控更方便(图22)。
除了老牌劲旅CS,现在针对魔兽世界、英雄联盟、DOTA2等热门游戏都有类似的游戏键盘出现(图23)。从价格来看还是比较高,但由于这类键盘是独一无二的专业游戏键盘,就算很贵的高品质键盘与这种专业设计的产品还是无法相提并论,喜欢游戏并且对操作有很高要求的朋友值得考虑(图24)。
梦想照进现实的投影键盘
经常看科幻电影的朋友肯定对投影键盘印象深刻,电影中角色们使用未来科技将电脑键盘投射在桌上、墙上甚至是空气中,然后用手操作,真的是十分酷炫(图25)。人们可能认为这类概念产品离我们还远,但实际上它们已经不声不响地降临了。
投影键盘是一种输入装置,借由雷射光投射在平面上形成虚拟的键盘图形。当使用者碰触到平面的按键图形或者在上方移动时,感应器或摄像器会侦测到,进而此座标系统将鉴别为文字键、符号键或动作键。
从长远来看,基于环保与成本传统的塑胶电脑键盘可能将会被取代,现在每年都有无数的电脑键盘之类的塑料垃圾被运往非洲烧毁,是高级时代的垃圾产物。
平板电脑使用的雷射投影键盘,雷射光束投射于平坦表面,形成可见的虚拟键盘。光学虚拟键盘由IBM工程师于1992年发明,后由Canesta公司在2002年研发出电子投影技术且取得专利,之后将技术授权给韩国的Celluon公司。该公司近期出品了一款名为Magic Cube的虚拟投影键盘,将高科技概念变为现实(图26)。
产品就是Cube本体、数据线和说明书,并没有非常复杂的接收发射器材。本体尺寸7.5cm X 3.8cm X 3cm,非常小巧可爱,上方还有一个挂绳孔可以挂到钥匙扣上。整体材质是效果出众的高亮亚克力材质,设备上拥有键盘图像投影窗口、传感器、蓝牙指示LED、红外光发射器。
关键词:轨道交通;综合管网;三维辅助设计;参数化建模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7703
1引言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设计过程中大都面临设计周期短、任务重、多专业独立工作等问题,给车站管网综合设计带来极大难度,为了提高车站综合管网设计质量与效率,以虚拟仿真为特点的三维辅助设计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优化设计中。通过可视化的三维辅助设计,可以对车站管网系统进行优化,从而实现缩短周期、减少任务量、多专业协同的目标。现阶段三维辅助设计主要是基于三维实体模型,即建立在实体模型基础上的虚拟仿真。通常制作三维实体模型或按需要修改三维实体模型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繁琐的建模工作使三维辅助设计的效率大打折扣。参数化建模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所谓参数化建模就是将管线的尺寸、形状、空间位置、材质属性等以现三维信息公司研发的MicroStation等,深圳地铁3号线车站采用了Mircostation建模辅助地参数的形式来表示,通过调用管线的参数实铁车站综合管网设计,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该软件涵模型创建,从而显著地提高建模的效率。目前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在从事参数化建模的研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比较常用的参数化建模软件有AutoDesk公司开发的Revit,Bentley盖整个建筑工程各个方面,成本较高,针对性不强,仅用于综合管网设计投入成本较大。本文主要研究面向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三维辅助设计的参数化建模技术,针对综合管网设计特点提出了车站综合管网的参数化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应用流程,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宁波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设计中。
2地铁车站管网参数化建模
2.1参数化建模与三维辅助设计关系
参数化建模是三维辅助设计的基础,参数化建模为可视化辅助设计提供带属性信息的三维实体模型。三维信息模型才可以实现实时修改、二三维一体化联动、属性信息浏览与编辑等辅助设计功能,只有构建了参数化的管网三维模型才能真正实现地铁车站管网可视化的三维辅助设计。
2.2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特点分析
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参数化建模前,首先根据车站管网综合图纸,对管网特点进行分析。车站综合管网一般分为风、水、电三部分,即暖通空调专业、给排水专业、强弱电专业,各专业内又有大小排风系统、冷冻水管、冷凝水管、消防水管、给水管、污水管、动照桥架、通信桥架等管线,对于众多类型的管线,在建模时根据管线名称设定不同的ID,并按管线形状分为圆管与方管。把水管、排气管等归为圆管,桥架、通风系统等管线划分为方管。为确保模型真实性,在建模前重点研究设计说明与相关规范,充分考虑到管线保温层厚度、实际尺寸以及维修空间等参数。同时,管网综合图纸中管线属性信息大多以图形标注的形式来展示,并未赋予在管线轮廓线上,因此图形标注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参数化需要依附在指定的载体上。
2.3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参数化建模方法
通过对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系统分析,将综合管网三维信息模型构建主要分为三部分来实现,第一部分创建数据仓库,第二部分二维CAD图纸参数化处理与入库,第三部分为数据库信息转化为三维信息模型(见图1)。
(1)数据仓库能储存大量的管网属性信息与位置信息,是对管网数字化信息储存与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实现二维图形向三维模型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于AutoCAD平台的二次开发,将数据库与AutoCAD平台关联,在管网综合图上绘制管线中心线,将图形信息以参数化的形式赋予中心线上,并将中心线上所有属性信息全部转入数据库中储存和管理。
(3)基于ArcGIS平台与OpenGL建模技术结合,通过调用数据库信息,以参数驱动集成图形模块实现三维信息模型生成。
3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参数化建模工具
3.1数据库构建
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参数化建模选用PostgreSQL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储存参数化信息的数据库系统。PostgreSQL是面向目标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具有传统商业数据库系统的所有功能,同时又具有下一代数据库系统的使用增强功能,为数据存储与调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特点,对数据库表进行设计。其中包括设备中心线要素表、管线材质库表、地铁线路表、地铁车站表、站内分层表、车站轴线表、支吊架表、管线弯头表、管线中心线要素表、管线碰撞记录表,通过数据录入插件,将获取的参数化信息录入到对应的表格中储存与管理。
3.2数据录入插件
数据录入插件是参数化建模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关联AutoCAD与prostgreSQL,实现图形数据向参数化数据转换的重要工具。该插件以VS2008软件对AutoCAD二次开发,插件功能如下:(1)赋予载体属性信息。管线信息以中心线为载体,点击中心线可弹出属性录入框,可将CAD图纸中地铁车站管线的长、宽、直径、高程、材质以及维修空间等信息赋予在中心线上(见图2)。
(2)生成带属性的弯头中心线。管线弯头部分,通过点击弯头相关联的直管中心线,弹出对话框来选择弯头的连接方式如变弯、变径和变高,从而自动生成带有关联属性的弯头中心线(见图3)。
(3)提取属性信息。将CAD图纸中赋予中心线的属性信息与线段原始的信息如X、Y坐标、长度等进行提取,通过与数据库关联将提取的全部信息储存在数据库对应的表格中(见图4)。
3.3模型生成模块
三维信息模型的自动生成是基于ARCGIS平台二次开发来实现的。ARCGIS平台二次开发是将ARCGIS平台中三维分析模块与OpenGL建模的集成。根据地铁车站管网特点,ARCGIS平台中三维分析模块用于标准直管的参数化模型构建,OpenGL建模用于弯头连接部分的参数化模型构建。
(1)ARCGIS三维分析模块。通过读取数据库中标准直管的属性信息,通过参数约束驱动模块从而实现标准直管的三维信息模型的生成,方管以底边中心线位置、宽和高等参数,将一个矩形框按长度参数界定的范围形成方管模型,圆管以轴线点位为圆心,将一个圆圈按长度参数界定的范围形成圆管模型。
(2)OpenGL建模。通过在OpenGL建模中创建矢量变弯、变径、变高的弯头参数化模型。将弯头参数化模型嵌入ARCGIS平台中,同时通过ARCGIS的SDK模块的软件程序编写,读取数据库中弯头的属性信息,生成相应的弯头模型(见图5)。
通过数据库中弯头表格中中心线的关联信息,将生成的弯头模型与将方管、圆管模型合成,从而构成完整的管网参数化模型。
4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参数化建模流程设计
通过对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图纸特点分析,为实现车站管网三维信息模型构建设计了相应的应用流程。
(1)参数分析。参数分析包括车站管线类别、管线保温层、管线最大外径、管线维修空间等参数,通过对图纸说明与规范的分析,制作材质属性表(见图6),并录入数据库中,当录入图纸信息时可以将公称值换算成实际值。更能反映现场管网状况,提高图纸的精确度。
(2)图纸标准化。在收集地铁车站管网图纸前,由于各设计人员习惯不同,车站管网图纸颜色各异,图层名各不相同,因此制定一份制图规范,统一制图格式和标准,既能加强对图纸管理工作,又能为录入数据时提供标准图纸便于识别与录入。
(3)管网二维图形的参数化处理。在CAD图中创建对应图层,绘制对应管网中心线,其中绘制管网中心线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标准直线段管网中心线绘制,绘制该段管线的中心线,将管线的属性信息包括长、宽(直径)、高程、材质等填入对应的属性框中,二是弯头部分中心线绘制,点击弯头两端的管线中心线,会弹出对话框,根据实际图纸情况选择对应的变高、变径、变弯选项,自动生成弯头中心线。
(4)参数化信息导入数据库。对绘制好的中心线的地铁车站管网综合图纸按建筑层(站厅层、站台层、站台板下层)分别导入到数据库中。
(5)三维信息模型生成。通过读取关联数据库中的管线属性信息和弯头属性信息,自动生成管网三维信息模型。
5实例研究
该参数化建模方法已成功应用在对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19个车站以及2号线部分车站管网三维信息模型构建中。以下介绍福明路站构建管网三维信息模型流程(见图7)。
(1)统一制图规范。在建模前,与参与设计院设计人员协商,制定了一份共同认可的制图规定,统一了管网综合图纸的各管线颜色与名称、管线所在的图层名称等(见图8)。
(2)属性信息输入。将福明路站综合管线按不同专业管线进行分类,分别在各个专业图上绘制中心线,使用数据录入插件数据录入功能,将管线属性信息输入到属性录入框中。
(3)信息入库。将完成属性录入的图纸整合在一起,使用数据录入插件导入功能,将车站所有管线的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
(4)综合管网模型生成。模型生成模块通过读取数据库中管线的信息,生成了福明路站综合管网模型(见图9),在属性框中每根管线都有对应的名称、ID、长、宽、高、高程、空间位置、材质、实际尺寸、保温层、维修空间等参数信息,在三维环境中可任意管线的参数信息进行浏览与编辑,同时编辑内容保存在数据库中。
6结论
本文针对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管网特点提出了综合管网三维信息模型构建方法,研发了基于AutoCAD平台的属性录入插件以及三维GIS技术与OpenGL建模技术相结合的三维模型生成模块,实现了车站各专业管线的参数化建模。该模型在设计阶段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可修改的三维信息实体模型辅助设计,同时在施工阶段直观反映图纸信息为施工人员提供三维施工指导,并且在运行维护阶段还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管线设备检修、三维资产管理等,在整个轨道交通车站建设中都能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淑嫱,王乾坤.地铁车站三维辅助建设与管理系统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34(3):289292.
[2]王乾坤,王淑嫱.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23):7276.
[3]梅小宁,杨树兴.基于UG二次开发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10,28(3):2932.
[4]李军.三维GIS空间数据模型及可视化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00.
[5]陈靖芯,徐晶.基于CATIA的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及其应用[J].机械设计,2003,20(8):4850.
[6]孙伟,马辉.面向机械产品可视化设计的参数化建模[J].东北大学学报,2009,30(11):16321635.
男方:
女方:
因女方已孕,男方决定放弃对其子女的抚养、抚养费及探望权,现经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订立协议如下:
一、本协议为男女双方自愿签订。
二、子女抚养、抚养费及探望权:
小孩出生后由女方抚养,随同女方生活。男方不需要给女方支付基本生活抚养费,直至18岁成年。
在孩子未满18周岁的情况下,男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探望小孩。
三、违约责任的约定:
男方不按本协议约定履行的应付违约金 万元给女方,同时还需支付应付款项2%的滞纳金。
四、协议生效时间的约定:
本协议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后立即生效。
五、如本协议生效后在执行中发生争议的,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六、其它未尽事宜,经双方补充协商一致后,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应。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类型;特点
21实际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信息时代,作为传统信息服务部门的公共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图书馆网络信息鼓舞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各界认识讨论的主要话题,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1 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类型
1.1 WWW服务
WWW服务是World Wide Web的简称,也可以简称为Web,中文经常被称作万维网,是互联网上最主要、最常见、最广泛的信息服务,也是目前各类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主要类型。图书馆基于万维网的信息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检索查询,可以在线查询书目、期刊目次、文献、数据库或者读者状况等;二是在线图书馆功能,可以在网上直接浏览书刊的内容;三是网上教学功能,使用者可以在网上下载电子教程、在线讲座或者是其它的热点分析等;四是信息交换功能,有关单位可以在图书馆的网站上设置一些招聘信息、网上问卷调查、等,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可以在上面公告,与读者进行交流等;最后还有其它的一些形式,例如网络导航、定位服务、参考咨询等。
1.2 FTP服务
FTP是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简称,是互联网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通信协议。而图书馆开通FTP服务不但可以方便读者,还能方便管理着进行管理。读者可以将检索到的文献资料通过互联网传递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因此很多图书馆都提供了FTP服务,并且单提供了FTP空间弓读者使用,方便读者进行文献资料的传输。另外,FTP服务还能用于图书馆培训教材或者是电子课件的下载,不但方便读者学习,还有利于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1.3 E-mail服务
E-mail是互联网上的另外一种重要的信息服务方式,它可以为世界各地的互联网读者提供一种极为快速、简单和经济的通信方法。目前很多图书馆利都在用电子邮件来开展业务工作,例如采访工作中利用电子邮件来收集书刊信息,流通管理工作者利用它来通知读者预约成功、逾期通知或者是催还通知等,也可以用它来回答读者的提问,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允许读者通过电子邮件服务向咨询管理员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馆员会在2个工作日内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
1.4 FAQ服务
这是图书馆中最长用的一种服务,读者在使用网络查询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图书馆管理人员将一些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放在网上,供读者浏览,当读者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搜索答案,帮助自己解决困惑,提高网络信息服务的效率。
2 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特点
2.1 开放型管理特点
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突破传统图书馆围墙式的管理模式,跳出了固定场所的管理限制,用心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图书馆辐射性的开放式服务管理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服务,扩大了读者的范围和阅读领域,在点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经超过了55万人,是每天来馆阅读人数的几十倍。
2.2 针对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根据时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例如,国家图书馆强化为政府立法决策服务,在两会期间,主动与国家机关和各部位图书馆联系,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上海图书馆主动向政府机关定期提供城市建设、市场发展等宏观决策性信息;浙江图书馆针对本省经济发展状况,主动为大型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
3 有利于图书光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的措施
3.1 相关资源管理
首先,构建与开发图书馆网络资源,在构建网络资源的时候,我们除了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外,还应该及时引进新的内容,利用强大的网络传输系统将合作伙伴的资金添加到自己的图书馆资源库中。于此同时还应该最好网络资源的深开发工作,除了读者需要的国内数据库、电子期刊信息以外,还应该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网络数据库,并及时补充外国文献资源,以便读者查阅咨询。其次,网络资源的标准化和安全性管理,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除了要保证数据库信息资源的质量以外,还应该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数据信息资源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对资源提供者的管理
首先,对资料提供者的管理,新形势下的数据信息资源更新换代较快,图书馆中传统的数据资料根本不具备竞争力,再加上用户在筛选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很有可能放弃对原始资源的使用。为了提高原始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应该对资源的提供者进行分类管理,找读者的需要,对传统资源进行分析和整理,建立有利于读者查找的用户群,例如高校教授专区、科研小组专区等,只有做好有效的分类才能帮助图书馆进行网络信息服务的管理。其次,合作机构的管理,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各个图书馆必须要进行合作才能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图书馆应该做好合作机构的管理工作,经常与其它图书馆合作,将双方的网站链接到一起,方便读者直接进入对方的数据库系统;另外还应该与各大杂志社、报刊机构保持联系,以便能及时充实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3.3 对服务组织机构的管理
在这方面,除了要做好硬件设备的事前检查,保证各种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以外,还应该加强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回答读者提问的技能,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冲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4 结束语
新形势下,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利用网络信息服务开展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成昱,王平,赵仪,来强,孔黎.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02).
关键词:无线数字电视;信号网络;网络组成
数字电视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数字信号相对于原来的模拟信号,在图像的清晰程度上更加出色,同时数字电视在信息的处理上与原来的模拟信号不同,它的信号更加准确,抗干扰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了偷盗电视信号的行为。所以该技术值得推广和建设。
1数字化电视的优点
数字化电视相比较传统模拟信号,其信息量更多。同时信息出现多种多样形式,同时可以针对某一地区的情况进行特别报道,不如数字化电视能够反映当地天气的实时情况,这就是模拟信号比较难以做到的。另外数字信号可以实现股票操作,电视节目录制等服务。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与有限数字电视大同小异,有限数字电视可以直接线路接入机顶盒中,无线数字化则需要增加一个无线信号接收装置,其他设备都相同。
2无线数字电视信号系统
无线数字电视的系统分为几个部分,安装信号的流向来介绍分别为信号接收装置,信号处理装置,信号管理装置,反馈天线装置。首先信号接收装置是采用数字信号的专业接收器,这种接收器很模拟信号电视接收器的外观及其相似,但是所用数据波段不同,所以信号接收的频率也不相同,无线数字化电视接收的数字化信号。是需要处理和解密才能转变为电视信号的,第二信号处理和管理装置,这些系统都被集成在机顶盒中,无线数字电视的机顶盒和有线数字电视的机顶盒完全相同,所以能够实现信息的解密和处理工作,无线数字电视也需要购买充值卡机顶盒才能正常使用,收费模式应该与普通有线数字电视相同,避免了无线数字用户偷盗国家有线数字电视的可能性,保护信号的完整和我国电视的正常收费模式。反馈信号的装置是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安装的装置,如果没有反馈的系统,不会对无线数字正常收听节目造成影响,但是有限数字电视是可以发送邮件的,无线装置想要上传数据就必须有反馈装置,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几乎没有人使用这一项功能,同时发射反馈信号的需要复杂的过程,所以在很多安装无线数字电视的用户都选择放弃这一系统的应用。但是随着数字电视的功能不断完善,利用电视购物,电视炒股等功能被人们所采用,反馈信号系统,不断的被重视起来。
3数字信号发射系统
数字MMDS发射系统由数字发射机、频率基准源、频率合成器、馈线与天线构成。早期的数字电视发射机是用外接的COFDM或8-VSB激励器简单取代模拟视音频激励器,用射频波段滤波器取代射频输出滤波器和vision/sound双工器。
4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网络建设
一个数字电视系统的基本网络组成框图。数字电视系统可分为三大部分: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及处理、数字电视信号的传送与交换、数字电视信号的接受和记录。三大部分即对应图示中的信源部分、信道部分及信宿部分。其中信源编码部分包括信源音频编码器、视频编码器和复用器。信源编码对视频/音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在一定压缩率前提下可得到最高解码图像质量。信道传输将传输媒体和完成各种形式的信号变换功能的设备包含在内的信道,包括信道编码与调制、发射机、传输媒质、接收机和信道解调与解码,其中传输方式可以是地表传播、对流层传播、电离层传播、视线传播及空间传播等。根据媒质的不同在信道传输部分中将会采取不同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信道传输部分对应不同的标准。受地面广播信道影响及其他干扰和杂波使信号的差错率增加、业务质量下降,地面广播要采用其他更复杂的技术来避免信号差问题并且支持移动接收。是一种新型接收信号方式,其传输原理是前端的各路数字电视信号源分别经调制器调制后,送入混合器混合后再通过宽带微波发射机进行功率放大,送至天线以无限发射的方式传输覆盖。在接受段,数字机顶盒对从接受天线收下的数字电视包信号进行解码,并经IC卡智能管理系统识别授权,还原成音、视频信号,供用户收看。在无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中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被广为采用,它是宽带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和宽带无线局域网的主流技术。实现数字电视移动接收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动态多径与多普勒频移问题、从而减少符号问干扰。而OFDM的基本原理就是将高码率的串行数据流变换成N个低码率的并行数据流,并对N个彼此相互正交的载波分别进行调制,符号率降低即符号周期增大,从而减小因动态多径和多普勒频移引起的码问干扰,又因设置了保护间隔,从而减少了多径反射对多载波正交特性的影响,使码间干扰进一步减小,经过这些处理便能很好地支持移动接收。
5无线数字电视信号在特殊地带的应用
无线数字电视在一些特殊的地带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中包括长距离的隧道,高速公路的服务站,环境复杂的偏远村镇等这些如果采用架线式有限传输方式,第一点,架线的难度大,同时费用高,以高速路服务区为例,虽然沿着公路架线较为容易,但是高速公路服务器一般距离城市上百公里,另外一个服务区的人数一般就在10人作用,所以采用架线式的方式极其不合理。所以采用无线的方式,更符合数字电视发展的需求。另外因为无线电视信号时利用卫星传播的所以覆盖面积极大,所以能够长途公共汽车和轨道列车上使用,帮助客运部门提高服务的质量,为乘客带去良好的乘车体验。因此为了提高无线电视的品质,就应该加强无线信号的功率,提高无线信号的质量,减少信号中断的次数。
6结论
无线数字电视是数字电视的发展方向之一,无线数字电视对于那些不容易建立有限传输设备的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偏远地区接收到高质量电视节目的唯一方式。所以必须要构建好无线数字电视的的网络,加强无线电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作者:曹明 董现国 单位:徐州铜山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何泽清.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5).
关键词: 千兆以太网; 高速数据传输; 超负荷监控系统; 吞吐量
中图分类号: TN948.64?34; TN9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06?0144?04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at the Gigabit Ethernet high?speed data transmission often appears in the overload phenomenon, an overload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Gigabit Ethernet high?speed data transmission was designed, which takes account of the throughput, application compatibility and independent processing capacity. The load monitoring module of the system is used to detect the overload of the Gigabit Ethernet high?speed data transmission, and give the dat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load data. The load supervision module selects a reasonable overload reduction mode for itself according to the data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single?phase supervision, bypass supervision and mixed supervision. The single?phase supervision performs the single load reduction for the data characteristics. The bypass supervision performs the complex load reduction for the data characteristics. The mixed supervision is a default overload reduction mode of the system, which fu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phase supervision and bypass supervision. The transmission code of the system supervision result and display flow chart of the supervision server are given in the third part of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hroughput, high application compatibility and strong independent processing capacity.
Keywords: Gigabit Ethernet; high?speed data transmission; overload monitoring system; throughput
0 引 言
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愈加丰富多彩,而各领域对电子科技成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千兆以太网应运而生。近年来,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的传输经常出现超负荷现象,以往仅借助中央处理器进行传输监控的系统渐渐被淘汰。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产生,正逐渐解决这一问题[1?3]。但以往设计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局限性较强,人们期盼着性能更高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产生[4?5]。
之前设计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吞吐量和应用兼容性不高、独立处理能力不强,如文献[6]设计基于Web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该系统作为较为早期的设计成果,能够通过Web网页对千兆以太网的高速数据传输负荷进行解析和显示。该系统的各项性能虽不高,但却为后期的设计指引了方向。文献[7]设计基于同步机器人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该系统是对文献[6]中系统的改进,其利用机器人的可移动性能,增强了系统的应用兼容性和独立处理能力,但由于机器人的存储量有限,故该系统的吞吐量不高。文献[8]设计基于单片机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该系统在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通道上加入单片机,利用单片机体积小、处理能力强的特点,对数据传输负荷进行实时、高效监控和处理,在各领域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系统的吞吐量仍需进一步提升。文献[9]提出基于INET?CNC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该系统在Web 服务器中加入INET?CNC软件,INET?CNC软件能够使系统在无人为操作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负荷的监控。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和独立处理能力较高,但应用兼容性不高。
为了解决上述系统存在的局限性,设计出一种兼顾吞吐量、应用兼容性和独立处理能力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1 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设计
1.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由负荷检测模块、负荷监管模块和监控服务器组成,如图1所示。
图1中的负荷检测模块利用处理器、检测器和负荷资料库对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的负荷情况进行检测,将超负荷的高速传输数据传给负荷监管模块进行超负荷缩减,最终的监控结果将反馈给监控服务器,供用户查看、使用。
1.2 负荷检测模块设计
负荷检测模块主要进行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的超负荷检测,并确定负荷的数据特征。该模块所进行的工作是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基本流程,负荷检测工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独立处理能力。
负荷检测模块由处理器、检测器和负荷资料库组成,处理器进行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负荷的筛选工作,其将超负荷的传输通道筛选出来传递给检测器。检测器利用英寸技术,专门针对超负荷传输通道进行数据超负荷检测。英寸技术首先将检测出的负荷量较大的数据,通过负荷资料库确定该数据的特征类型,进而实现超负荷缩减。若缩减后的负荷仍会造成传输超负荷,检测器则继续按照由大至小的顺序检测传输负荷量,最终将传输通道的超负荷状态调至正常状态。图2是检测器与负荷资料库接口电路示意图。
由图2可知,负荷检测模块的检测器能够向负荷资料库发送传输控制指令,即负荷资料库应在控制指令的监控下进行工作,检测器也会为其工作计时。与此同时,负荷资料库根据互补晶体逻辑,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计时,并将计时结果传回检测器,进行两种计时的对比,最终得出最为准确的计时结果。
传输控制指令里主要包含荷识别、数据传输控制和数据特征标准协议。因此,在负荷资料库中,只有符合数据特征标准协议的数据,其传输负荷才能够被识别和控制。这样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处理器的处理误差,提高了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独立处理能力。而且,负荷资料库中的数据是不断更新的,可间接提高系统吞吐量。
检测器与负荷资料库的接口电路主要由缓冲器和协议收发器组成。由于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存储能力有限,故缓冲器的加入避免了高速数据传输负荷的传输拥堵。协议收发器能够对数据特征标准协议进行识别和传输,排除系统在不正常工作状态下,数据特征标准协议中信息被非法修改的情况。经负荷资料库处理后的传输负荷将传输到负荷监管模块进行超负荷缩减。
1.3 负荷监管模块设计
负荷监管模块的工作由负荷标准监管和监控结果监管两部分组成,负荷标准监管给予传输负荷标准处理方案,负荷监管模块根据该方案对传输负荷进行缩减。监控结果监管对负荷标准监管的结果进行解析、汇总和存储,其主要解析工作是查询监控结果的内存状态和信息乱码率,解析结果将汇总后生成报表并存储。用户不能对解析进程进行人为干预,但可以手动写入新的解析语言,也能够对所生成的报表进行修改。
负荷监管模块对超负荷缩减工作的监管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单相监管、旁路监管以及混合监管。负荷监管模块会为传输负荷自动选择较为适合的监管方式,以提高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吞吐量和独立处理能力。单相监管配置图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对于数据特征比较单一的负荷,负荷监管模块会为其选择单相监管。单相监管的负荷处理设备直接通过路由器与用户的监控服务器相连,其特点是效率高,主要表现在收发负荷数据快、处理速度快两方面,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吞吐量和独立处理能力。但单相监管存在传输安全性不高、线路易发生故障等缺点,故在进行数据特征较为复杂的超负荷缩减工作时,应选择旁路监管,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旁路监管在单相监管的基础上,于各传输通道上安装了负荷监管器和负荷分流器。负荷监管器能够对传输通道进行检测和控制。一旦检测出传输通道的损伤或拥堵,负荷监管器便会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控制,并将传输通道的状态发送给用户。负荷分流器的设计本质是为了避免传输通道的拥堵,但是实际应用中,负荷监管器也会在传输通道损伤和拥堵的情况下,临时调用负荷分流器将不正常传输通道上的传输负荷合理分配到其他传输通道中。
旁路监管能够完成所有数据特征的超负荷缩减工作,独立处理能力较强,但其工作效率不如旁路监管。在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的传输中,数据特征往往并不能单纯依靠其复杂程度衡量,故常将旁路监管和单相监管的特点相融合,构成混合监管。图5是混合监管配置图。如图5所示,混合监管在融合旁路监管和单相监管优点的同时,克服了两种方式的各自缺陷。如用户无特殊要求,负荷监管模块的监管方式将默认为混合监管。
混合监管在旁路监管的基础上设计了后台服务器,其作用是对传输负荷进行特征识别,将传输负荷合理分配给旁路监管和单相监管。当负荷监管模块进行单相监管时,后台服务器将关闭负荷监管器和负荷分流器,并对单相监管实施流程控制,保证其运行安全性;当模块进行旁路监管时,后台服务器将提供控制策略(包括P2P下载和上传策略、负荷分流策略等)以提高其处理效率。
2 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实现
2.1 监控结果传输代码设计
监控服务器通过路由器接收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最终监控结果,用户可利用监控服务器在网页上实时查看监控结果。路由器传输监控结果的代码设计如下:
Read_Monitor Results();
//路由器读取监控结果
Deferblack(0x000006B); //缓冲
Monitor Results=Monitor Results_16c21();
//采集监控结果
Difference analysis Amount(230,178,Monitor Results,Black,White);
x_0=y[1]; //系y初次电压监控
Per1 = (x_0*100/2048); //计算电压标准差值
Electric tension1 = Per1*21;
x_1=y[2]; //系统二次电压监控
Electric tension2=(x_1*100/2048)*21;
Difference analysis Amount(230,198,Electric tension2,Black,White);
x_2=y[3]; //系统三次电压监控
Electric tension3=(x_2*100/2048)*21;
Difference analysisAmount(230,218,Electric tension3,Black,White);
2.2 监控服务器显示流程设计
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软件提供的监控服务器显示流程图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监控服务器显示系统监控的流程为:监控服务器在接收监控结果前,软件先对监控服务器进行初始化,再进行监控结果的读取工作。为了令监控结果能够较为完整地显示在监控服务器上,需对监控结果的格式进行转换。当监控结果读取接收后,软件会初始化数据包,再调用数据包对监控结果进行打包处理,将监控结果的格式转换成用户所选格式。若用户所选格式不能直接被监控服务器接收,软件将发出控制指令,为监控服务器下载显示数据包,再进行显示;若能够直接接收,则直接对监控结果进行显示。
3 实验验证
根据设计初衷,对本文所设计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依次进行吞吐量、应用兼容性以及独立处理能力的验证实验。
各界对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吞吐量要求较高,吞吐量也是保证系统实现超负荷合理监控的基础。在吞吐量验证实验中,实验选择的对比实验对象是基于INET?CNC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本文系统的吞吐量高于基于INET?CNC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的吞吐量。表1中的并发连接数代表系统的吞吐能力,可见,本文系统的超高吞吐量并未影响到自身吞吐能力,验证了本文系统吞吐量高的特点。
为验证本文系统的应用兼容性,实验随机选取了6种以太网常用软件,本文系统对这6种软件的判断能力越高、数据超负荷识别误差越小,系统的应用兼容性就越高。本文系统应用兼容性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本文系统对上述6款软件的判断能力均高于95%,且不存在识别误差,验证了本文系统应用兼容性高的特点。
在独立处理能力的验证中,实验将系统对上述6种软件的独立处理能力输出,并额外选取了2种不常用的以太网软件进行了实验,将实验结果汇总成曲线图,如图7所示。
由图7能够清楚地得出,本文系统对常用软件的独立处理能力维持在[[1×107]Kb/s,[1.1×107] Kb/s]之间,对不常用软件平均独立处理能力也高达[0.97×107] Kb/s,验证了本文系统独立处理能力强的特点。
4 结 论
本文设计兼顾吞吐量、应用兼容性和独立处理能力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超负荷监控系统。系统的负荷监控模块主要进行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的超负荷检测,并给出超负荷数据的数据特征。负荷监管模块根据该数据特征,为其选取较为合理的超负荷缩减方式,主要有单相监管、旁路监管和混合监管。单相监管进行数据特征单一负荷的缩减工作;旁路监管进行数据特征复杂负荷的缩减工作;混合监管将单相监管和旁路监管的特点融合,是系统的默认超负荷缩减方式。系统实现部分给出了系统监控结果传输代码,以及监控服务器显示流程。经实验验证可知,所设计的系统拥有吞吐量和应用兼容性高、独立处理能力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杰,任勇峰,李辉景,等.基于千兆以太网的高速图像数据传输系统实现[J].电视技术,2015,39(21):40?43.
[2] 袁阳,孟李林.基于FPGA的千兆以太网数据传输设计[J].电子科技,2016,29(2):156?158.
[3] 赵文达,赵建,曲锋,等.嵌入式千兆网高清视频传输系统设计[J].液晶与显示,2014,29(3):383?388.
[4] 宗安,姚振东,佘勇,等.多普勒天气雷达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5,30(2):136?143.
[5] 侯义合,张冬冬,丁雷.基于FPGA+MAC+PHY的千兆以太网数传系统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19):275?279.
[6] 童天成,叶建芳.新型即插即用星载计算机千兆以太网系统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5,34(15):40?43.
[7] 潘波,朱伟,袁静.基于SerDes的千兆以太网设计与实现[J].微处理机,2014,35(1):32?34.
【关键词】多网融合技术 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1 影响多网融合技术在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应用的因素
多网融合技术发展需要一个先进的网络平台,农业发展目前正在向网络服务层面过渡,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在网络技术先进性体现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问题。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发展缺乏先进的人才支持也是主要原因,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技术性问题,服务平台操作人员不能从技术角度出发加以解决,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这对于管理计划的应用与落实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多网融合技术长时间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得到技术上的创新优化,网络技术在使用中仍然存在一部分没能得到利用的资源,导致技术上的浪费,长时间在此环境下开展的各项功能完善也可能会受到阻碍影响。网络技术与传统服务理念融合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人员思想先进性不达标,很难达到理想的建设效果,甚至会出现网络技术之间融合不彻底的情况,只能应用其中单一的技术,后续技术完善仍然受到阻碍,多网融合技术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长时间得不到应用落实。
2 基于多网融合技术建立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有效技术方法
2.1 多网融合的理论基础
农业信息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在信息网络的使用过程中首先要有明确的基础信息,这样才能开展后续解决规划方法,并结合常见的融合性问题加以解决,虽然在网络平台存在大量需要优化的问题,但通过理论基础的确定都能够将影响降至最低。理论基础完善过程中会针对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使用功能进行完善,观察其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层面的相互融合,技术性方法之间的融合也体现出了多网融合的先进性,针对常见大数据服务平台的使用需求,在最终的功能以及隐患方面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协调,理论基础完善后所需要从技术角度出发来探讨问题,将不同的网络环境相互融合,实现基础上的突破,并在服务效果上得到更明显的进步提升。
2.2 多网融合技术的逻辑构想
对于多网融合技术的逻辑构想,可以先从理论功能完善层面来开展,观察在网络功能完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对逻辑构想层不断的完善,形成一个具有服务功能的理论体系,同时配合管理计划中可能会遇到的相关问题,采取技术性方法来进一步的强化解决。逻辑构想还需要编程技术的配合使用,通过汇编语言来对基础的程序框架加以完善,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也具有一个全面的功能隐患控制,会从农业发展的需求角度来进行探讨分析,了解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这种技术配合来更好的解决,这样多网融合技术也得到了合理运用。逻辑构想形成后在应用理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只有通过这种差异性的判断,才能够帮助更好的解决技术性问题,并在最终的功能效果上得到全面完善。逻辑构想所配合的程序汇编技术充分融合了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针对使用效率加以提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2.3 服务平台建设规划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的体现
服务平台建设是从农业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的,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研究,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也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服务平台建设所针对的对象是农业发展者,因此其中的服务信息更新程度要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在服务效果上也会有明显的进步,对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范围因此而扩大,尤其是在农业建设促进作用上,所到来的积极影响是单一网络发展所不能相比的。服务平台建设期间,对技术类型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考虑服务的真实需求与农业发展所处的市场环境,服务平台面向大众化展开建设,提升各项功能的使用效率,并解决信息资源利用中所受到的网络病毒影响问题。信息共享有效性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多网融合技术运用在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了更明确的主体方向。
3 结语
多网融合技术运用对农业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支持,但同时在技术使用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技术方法运用不合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服务手段欠缺,对农民的实际问题并了解,忽略了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本研究所倡导的还是从信息服务模式上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好的基础,但有好的方法,同样可以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淑苗,陈勇胜,李丽,王联国,张伟.基于web2.0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网站的整合建设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3):47-48.
[2]康庆丽,徐建华.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郫县构建“1+3”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13(10):17-18.
作者简介
魏霖静,女(1977-),甘肃省嘉峪关市人。现为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算法应用研究,生物信息学。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 分馆建设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分类号]G258.2
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是当代图书馆在更广泛更深层次实现其社会职能的体现,是近年来城市公共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构建一个以“总分馆”制为基本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和统一标准的覆盖全社会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厦门市图书馆在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分馆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种类型的总分馆制模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市范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践出发,总结探讨其总分馆建设模式及实践体会。
1 建设实践
1.1合理布局,逐步推进
厦门市图书馆实施总分馆制可追溯到1953年,当时厦门市政府把接管的私立图书馆――鼓浪屿中山图书馆交由图书馆管理,成为厦门市图书馆的第一家分馆。2005年,厦门市图书馆与杏林街道办事处联合创办了第二家分馆――杏林分馆,标志着其总分馆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1月,与灌口镇政府合作创办的灌口分馆正式开放。随着分馆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布局,逐步推进”的建设思路,根据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和读者阅读需求,科学制定分馆发展计划和实施进程。2007年,厦门市图书馆搬入新馆后,把原来位于中山公园的旧馆辟为分馆,并先后与73152部队和厦门海警支队合作创办了2家部队分馆,杏林园博苑中华教育园古籍文献分馆也于当年底建成。2008年3-4月,同安工业集中区分馆、火炬(翔安)产业区分馆和同安区图书馆分馆等3个分馆相继建成并开放。到目前为止,已在社区、工业集中区、农村和部队创办了1O家分馆。这些分馆的馆舍面积在300-1600平方米之间;专职管理人员2-4名;藏书5000-20000册;馆内设置借阅区、电子阅览区、儿童阅览区,有的还设有活动室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播放厅。
1.2统一标准,规范管理
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服务是提高分馆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为有效地发挥分馆的作用,总馆制定了分馆建设标准和分馆服务规范,明确各分馆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对分馆的文献资源实行统一采选、集中编目、按需配置并实时流动;对工作人员实施统一聘用、专业培训、集中管理;建立统一的服务规范、服务程序,包括统一的读者数据库,统一的图书识别代码标准、统一的业务处理标准和即时在线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环境;建立统一的计算机文献信息网络管理平台,除部队和古籍分馆外,其他分馆均通过VPN组网方式与中心馆连接,实行“一证通用、通借通还”。分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检索、咨询、电子阅览、读书活动和学习培训等多元化服务,每周开放时间达40-76小时,服务运作与总馆的全开放模式同步,服务质量和效果也与总馆不相上下。
2 建设模式
根据合作方的现实条件和服务对象,在分馆建设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建设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直管型、托管型、联办型和加盟型等多种类型分馆并存的总分馆建设模式,初步建立起适合厦门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1直管型分馆
直管型分馆实质上是公共图书馆的直属机构,其馆舍、经费、人员、藏书全部属于厦门市图书馆所有,如鼓浪屿中山分馆和公园分馆。直管型分馆服务场所较大,馆藏图书丰富,管理机制完善,服务效果显著,是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最佳模式。然而,在目前体制下,要建立布局合理的直管型分馆难度很大。因此,只有拓展多种渠道,创新办馆形式,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种类型分馆,才能构建起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2联办型分馆
联办型分馆是由社区提供场所、人员和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双方联合办馆,共同管理。这是全国各地较通行的一种模式,其优点是联办双方优势互补,合作方提供场所、人员和设备等基础条件,图书馆以文献资源和经验、技术等作后盾,投资小、上马快,立竿见影。厦门市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洪山外来员工分馆和现存的一些社区流通点即属于这种类型。但这种类型的分馆也存在一些缺点,即双方的约束机制不强,开放不正常,管理不到位;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影响其正常发展。如洪山分馆就因合作方领导更换,图书馆的运营费用得不到落实而关闭。
2.3托管型分馆
托管型分馆是由举办单位与厦门市图书馆签订协议,将其所属的图书馆委托给总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管理形式,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委托管理、分馆运作”。
所谓“委托管理”,就是分馆的举办单位把所属的图书馆委托给厦门市图书馆筹建创办管理。在托管期间,分馆的馆舍、设备等财产的所有权仍属于举办单位所有,而其管理使用权则归厦门市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运作经费等则根据预算由举办单位一次性或分期交付给厦门市图书馆,由图书馆严格按预算管理使用。依靠这种委托关系,分馆的办馆经费和管理责任得到了明确,馆舍、藏书、设备及人员等办馆要素得到了落实。
所谓“分馆运作”是图书馆在获得管理权限后,将受托管理的图书馆纳入分馆管理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提供标准化服务。托管型分馆既有联办型分馆优势互补的特点,又有直管型分馆的专业化管理;既建立了良好的办馆保证机制,又改变独立建制图书馆“小而全”的模式,确保了分馆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一种理想模式。
2.4加盟型分馆
加盟型分馆借鉴图书馆联盟模式,以一个中心馆为主导,实行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合作。各自独立、规模完备的公共图书馆,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通过签订协议参加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接受这个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指导,成为其成员馆之一。近期厦门市图书馆与同安区图书馆签订合作意向,两馆之间实行文献资源“一卡通用、通借通还”,使其成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第一家加盟分馆,并于2008年5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根据同安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经费不足的现状,总馆一次性调配2万册流通率高的书刊,有效地缓解了同安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匮乏的局面,受到当地居民的
欢迎。加盟型分馆的特点是加盟馆按照联盟章程签订合作协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合作的权利与义务,各加盟馆受协议制约,共同履行协议规定,构成一个整体,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厦门市图书馆正积极引导本市各区级公共图书馆加盟“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托管型和加盟型分馆是厦门市图书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综合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分馆的合理布局以及合作方的办馆理念、经济实力、阅读群体需求等多种因素探索出来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新型分馆建设模式。
3 实践体会
3.1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要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关键是要把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包括社区图书馆)整合成以总分馆制模式为基础的图书馆网络组织。由于厦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行政隶属不一、财政分级拨款,公共图书馆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点稀少,在这种环境下,要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从法律层面对图书馆之间在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予以明确,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确保其长久持续发展。
为了使“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建设方案能够实施,厦门市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重要性,积极呼吁政府牵头推动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厦门市政府已把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一证通用、通借通还”服务纳入了厦门市信息化建设工程之中,采用“厦门市社会保障卡”作为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通用借书证,市民在任何一家分馆申请,都可以开通社会保障卡的借书权限,从而方便市民利用图书馆。总馆还争取厦门市信息产业局的投资,用于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软硬件建设。笔者发现,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民共享文化资源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3.2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近年来上海、杭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在总分馆建设中已探索出许多成功的模式,给我们以很好的启迪作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和特殊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操作上,其他城市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厦门暂时还难以铺开。总分馆建设是在厦门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存在差异、管理体制上的瓶颈还没有疏通的现实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出来的一种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途径。与其他城市相比,总分馆建设步伐可能相对滞后,但却是符合厦门地方特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自2008年起,我们启动了市区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建设计划,并且获得了政府经费上的支持,许多区级图书馆争先要与厦门市图书馆签订协议,成为联盟分馆。但是根据目前厦门街(镇)、村(居)图书馆网络建设不健全的现状,未来几年总馆仍然要不遗余力地在街(镇)、村(居)创办多种类型的分馆,通过与区级图书馆构建联合服务系统和创办基层分馆两种途径协同推进厦门地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3要提高总馆的辐射功能
构建以总分馆制为模式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加强总馆建设,提高总馆的示范与辐射功能。首先要提高总馆在服务上的示范作用。厦门市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后,坚持以开放性和公益性为指导,构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新馆开放以来,总馆年接待读者128.96万人次,流通图书160.4万册次,组织各种免费读书活动294场,成为厦门市最受市民欢迎的文化活动场所,对各分馆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次要加强对分馆的管理,总馆成立了专门的分馆管理机构馆外流通部,并由一名副馆长具体分管,确保分馆管理规范有序。第三要提高总馆的文献保障能力。为保障分馆的馆藏,总馆设立了馆外流通调配书库,配备了11.7万册图书,保证各分馆的基本馆藏。总馆还根据各分馆的服务对象调整馆藏结构,每月补充和更新文学类和社科、自科类热门图书,提高藏书的针对性,吸引市民利用图书馆。
3.4要提高社会的图书馆意识
长期以来,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存在偏差,图书馆被当作可有可无的摆设,各级政府对创办图书馆兴趣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为增进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总馆和各分馆纷纷举办了图书馆服务宣传、数字资源利用宣传、迎奥运系列宣传、读书日纪念活动等多形式的免费读书活动,吸引了26万人次参加,发展了大量潜在读者;并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活动,宣传图书馆,提高市民的图书馆利用意识。为了调动分馆举办单位的办馆热情,还邀请分馆合办单位的领导到总馆参观。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规范化的业务管理、开放免费的读者服务以及馆内读者涌动的读书热潮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与厦门市图书馆联办规范化分馆,一些文化活动中心成了示范点,受到厦门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大量的宣传活动加深了社会对图书馆的了解,显著的社会效果为一些分馆举办单位赢得了荣誉。一些社区、村镇和工业区管委会因此由被动变为主动,已建立了分馆的,及时解决分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未建立分馆的,也积极主动地与总馆接触,要求开设分馆。分馆建设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语
探索多形式的分馆建设模式是厦门市图书馆根据厦门现状结合图书馆自身优势,在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方面进行的一些有益探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实现全市范围内图书馆之间的文献通还通借和资源共建共享。
[关键词]产业;微电网;技术路线图
引言
近年来,福建省微电网实验研究平台的建成投 运,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微电网运行控制与优化设计、保护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以及并网检测技术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1]。未来一段时间,微电网产业将成为新能源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有生力量。为避免微电网产业产能过剩,需对微电网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路线进行规划,对关键技术和研发需求进行预测,以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创新前瞻性管理工具,首先应用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管理领域。它是对某一特定技术领域未来延伸的预测,帮助相关人员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图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并集成技术、产业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知识,集思广益,最终得出合理的、科学的、权威的产业技术发展路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以福建省微电网产业为例,研究了产业技术路线制定方法、制定过程并得出相关结果[2]。
1、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方法
微电网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是一项非常复杂,需要采用科学方法筛选出微电网产业的市场需求要素、产业目标、技术瓶颈和项目研发需求。下面简单介绍制定技术路线图所用到的方法。
1.1头脑风暴法[3]
该方法由美国学者阿历斯・奥斯本发明,它使用一系列激励和引发新观点的特定的规则与技巧,与会的专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与会人员不能对任何人的观点的进行任何评价,以便激发个体发散性思维,产生更多新的思想。
1.2德尔菲法
该方法主要由调查者拟定调查内容,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而专家组成员又以函件(匿名)的方式提交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最后得到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德尔菲指数法统计值为,其表达式如下:
某一项指标重要性为高、较高、中、较低和低的专家数,Nall为所有专家的人数。
1.3 SWOT分析法[3]
SWOT分析法就是将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的内部因素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外部因素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等通过调研列举出来,将获得的各种因素按照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构造SWOT矩阵。利用这种方法找出对自己有益的、值得继续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需要避免的因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1.4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线性组合将原始变量形成互不相关的尽可能多的反映原始变量信息的新变量,其求解步骤如下:
1)标准化原始数据
将由n个样本方案,p个评价指标构成的样本数据按照公式(2)进行标准化:
2)计算相关矩阵
3)求R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由特征方程可求得P个特征值,将按大小顺序排序,并求出其相应的特征向量。
4)求方差贡献率ak与累积方差贡献率a(k)
当累积方差贡献率a(k) 达到一定数值()时,提取前F个主成分,则认为这k个主成分以较少的指标反映了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
5)计算前k个主成分并综合评价主成分
前k个主成分的表示如公式(6),并且通过公式(7),利用这k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对各评价对象进行综合加权评分。
2、福建省微电网产业技术路线图分析研究
2.1市场需求分析
对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微电网产业的多个市场需求要素采用头脑风暴以及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六个市场需求,利用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出微电网产业市场需求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重要性,并进行重要性排序,其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M代表重要度、N代表重要性排序。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期、中期与远期最重要的市场需求都是节能环保。
2.2产业目标
通过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调研表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提高微电网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高电力利用效率、新能源示范工程和示范城市、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微电网产业化、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产学研与节能环保七个产业目标要素,并分别用 来表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市场需求与产业目标进行关联度析,获得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关联度评价值及优先排序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近期、中期和远期与市场需求要素相关联的产业目标要素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新能源示范工程与示范城市。新能源微电网代表了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把新能源微电网作为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发展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4],由此可见,微电网新能源示范工程与示范城市在微电网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3关键技术
根据福建省微电网产业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分析影响实现这些产业目标的关键技术,利用德尔菲指数法对不同时间节点的关键技术进行排序,筛选出优先要解决的技术瓶颈,福建省微电网产业关键技术要素重要度排序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近期排在第一位的关键技术为电力电子和电源及储能技术,中期与远期排在第一位的都为电源及储能技术。
2.4研发需求
在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分析与关键技术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突破关键技术所对应的研发项目,各研发项目对应的优先顺序、时间节点、组织主体以及研发模式。优先顺序等级为顶级、高级、中级与低级;时间节点为近期、中期与远期;研发组织主体为政府、产业与企业;研发模式分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引进。采用德尔菲指数法对优先顺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对于时间节点、组织主体与研发模式则采用最大值确定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福建省微电网产业中优先要研发的顶级项目为自动稳定控制、微电网接入标准、负荷预测、电能控制装置、谐波抑制技术和反孤岛策略及保护间的协调;组织主体为政府的研发项目有降低发电成本、微电网接入标准、综合性能评价和接地方式与技术标准。项目研发优先顺序、时间节点、组织主体与研发模式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我国现在将微电网接入配电网的标准并不明确,故需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成熟的微电网接入标准,然后再创新出适用于我国的微电网接入标准,只有先明确微电网接入标准,才能是微电网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3、结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福建省微电网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瓶颈和研发项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为微电网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制定提供参考,为政府及相关科技部门决策和产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表4 福建省微电网产业研发项目优先顺序、时间节点、组织主体与研发模式
参考文献
[1]林梅妹,范元亮,郭清梅.福建风光储充微电网实验室建成[N].国家电网报,2014-03-11(002).
[2]莫愁,陈吉清,温宗孔等.电动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实践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9:83-88.
[3]曾路,孙永明.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1-08,62-91.
[4]马建胜.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N].中国电力报,2015-7-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