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管理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公共管理;创新
一、打破过往文化建设的观念,革新企业文化精神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初都把产品、质量、销售等关键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并试图借此谋求竞争实力。同时,有些企业虽然做起了文化建设,但是往往只限于表面,很难达到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还有部分企业认为文化建设可以等同于规章制度、宣传策略乃至企业形象和思想政治工作,这其实都进入了误区,给真正的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度。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首先,要大力破除过去企业对于文化建设的思维误区和观念的桎梏,要引入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概念和功能,要让全体企业员工真正知晓企业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所在,即文化其实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其次,要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不要局限于宣传教育、思想工作、行为引导等传统路数,要透过现代舆论和媒体手段开展文化建设,让全体员工都融入到企业文化的环境中,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份子。要大力弘扬新时期企业的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同时兼顾经营活动和文化建设,做到双翼齐飞。
二、积极维护企业内外部公共关系,向社会传播自身的社会形象
我们企业要确定自身的企业文化,来建立相应的企业的公共关系的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从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建立符合自身的特色的文化,在企业的对外的交流中,有意识的对企业的文化进行相应的推广,来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还要做好企业的内部的公共关系的维护工作,只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完美的配合,内部关系的维护是外部关系推广的基础,内部的公共关系做好以后,才有助于开展企业的文化推广,向社会传播自身的价值理念。在对外的推广中,也要相应的形成自身的品牌的经营的战略,重点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以便在企业的经营中可以获得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企业的对外推广中也要有意识的借助新的媒体平台,各种新的媒体的崛起,这些不同的平台上都可以成为企业文化展示的窗口。
三、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相结合,让公众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
企业要对自己的企业形象有着良好的定位,然后运用公关手段,需要传播推广自己,让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断得到放大,提升品牌知名度。因此,企业不仅应该注重外部形象的推广,还需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相融汇相结合,沟通内外和协调关系,营造协调的内部发展环境与外部公共关系。将企业文化推广出去,企业形象自然会得以塑造。例如某火锅品牌从电视报道到微博、人人网上各种感人的服务图片或状态,塑造了企业服务至上的企业形象,让顾客从心底里接受品牌。这个企业形象塑造很有特点,它不是运用强有力的广告手段,而是从内部员工入手,真心对待员工,再以员工的真诚服务感动顾客,从而使企业的品牌效应得到口碑相传。与其他企业不同,它注重服务顾客,但更加注重服务员工。为员工修建养老公寓、给员工父母每月寄钱、修建寄宿学校以供员工的孩子们上学、为员工提供专项基金等一系列方式为员工服务。正是这种为员工服务的文化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诚心、微笑为顾客服务。于是,他们不用花费巨额大肆宣传,也不用制定一系列营销策略,他们的文化就是他们的公关手段,他们的企业文化就是他们塑造服务至上企业形象的良好手段。因此,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相结合,让公众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就会让他们对企业的信赖感增强,企业形象自然而然就从企业文化中塑造而成。
四、建立体制化的沟通渠道,制定鼓励交流的传播政策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参与型的企业文化,制定鼓励交流的传播政策,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宗旨、目标和计划,告知员工企业的各项活动、问题和取得的成就,或者他们认为重要的任何事项,鼓励员工根据他们的经验、看法、感觉、创意,甚至是推理给管理层提供建议和反馈。在负面的、敏感的和有争议的问题上对员工开诚布公,向所有员工尽可能快地传达各种重大事件和决策,鼓励管理人员与其每一位下属经常进行诚恳的与工作相关的双向交流,讨论其工作进展和在公司的位置,为其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设计。其次,要了解员工青睐的信息来源及感兴趣的交流主题,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自控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纵向、横向、交叉立体式交流。企业可以用来进行内部员工交流的媒体包括:组织文化手册;上岗指导手册;福利手册;特殊主题出版物;还应设置建议箱,定期进行民意调查、座谈会等。员工关系的沟通是公共管理实践中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领域,它涉及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架构设计、人力资源政策制订、内部沟通渠道建设等诸多方面内容,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五、创新绿色公关管理模式,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绿色公关”是指企业以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影响公关,以绿色为特色塑造企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在对公众负责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谋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保证企业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在公众心目中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这是绿色公关的根本性目标。企业进行绿色公关,是为了树立绿色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绿色公关还可以运用人际沟通等方式,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和绿色有关的事务与活动,扩大企业绿色形象的影响,为企业的绿色产品争取“绿色标志”,达到打破绿色壁垒、实现绿色促销的目的。创意绿色公共关系,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是21世纪企业公共管理的新主流。如果企业的营销活动能以“绿色”为基调和主调,从战略高度审视自身行为,从利于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角度建立公关策略思路,该企业将被公众和环境所接纳,这将是企业寻求发展无形资产的有效途径。
六、结语
总之,我们在挖掘、整理、提炼、传承企业文化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公共关系的疏理,不要只取结果,忽略公共关系的营销过程,要以企业员工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企业文化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全体员工脑海,内化成其自觉自愿的行为举止。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
作者:莫绮玲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管理;改革;市场化;趋势
一、机构设置与市场职能相适应
(一)机构设置能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应是市场的主体,能及时收集到市场信息,并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因此,公共部门的设置就应当面向市场,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和针对性地解决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公共部门的基层组织进行授权,增强其决策自主性。在现代的管理理念中“,授权”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因为授权可以分解高级部门的工作负担,增加下级部门的工作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授权主要通过分散决策和政策执行的权力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将大部门分散成若干小的机构或将职权下放给较低层的政府机关等方法来实现。有了自力,公共服务部门才能对市场灵敏地作出反应。
(三)增强机构设置的灵活性,提高利用效率。减少部分公共服务机构设置的固定性,增加其机动性有利于机构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有一些是季节性、周期性强的事务,其相应的机构一旦设立,在完成特定时期的工作任务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到下一个周期期满后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用灵活的机构设置来代替固定的机构设置,合理利用临时办事机构,既能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不增加政府负担,达到机构精简的效果。
二、行政职能突出服务性
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商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包括有益于社会整体的收费和不收费的公共商品和服务,将其称为“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在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服务性。
(一)实现职能定位的转换,减少管制功能,增强服务功能。中国发展到今天,社会文明、市场发育和社会法制都发展到较高的程度,社会自治的要求表现得越来越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社会保障、道路交通、公共文教卫生等公共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强,而公共部门提供的这些服务功能却相对滞后。因此,政府实现职能定位的转变显得日益紧迫。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明显制约着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进度。:
【论文摘要】如何建立对公共产品管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必须认真讨论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公共产品管理活动中的高成本与低绩效情况,建立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标准,并把具体的成本分解为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以启示人们正确评价管理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管理模式的公共产品成了政府绩效管理最为敏感的领域。时下的农村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都存在着政府管理成本过高以及绩效相对较低现象,而现行的政府行为软约束制度是造成公共产品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论文关键词】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绩效评价
一、引言
传统的政府管理制度是公共产品高成本运作的根本原因[1],这在我国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开发与建设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起抵制作用,在供给和生产基础设施过程中很可能产生许多更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交易成本反映(这些交易成本随着许多有不同偏好、资源及利害关系的个人进入与开发和维护基础设施相关的多种决策而产生)。一般地讲,现实的政府在供给和生产共用基础设施的属性时,极易造成基础设施由于多种原因而不能得到维护以及生成生产过程中的高成本现象。这里,我们将分析替代性制度安排,设计这些制度旨在降低一种或更多的交易成本,并消除物品属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然而,为了评价这些制度安排的绩效,还有必要详细说明一组评价标准。首先我们解释用以评价公共制度的绩效标准:效率、公平(包括财政平衡及再分配)、责任及适应性。这些准则明显地影响政府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的可持续性,从而影响眼前或长远的公共福利和公平。从目前现实来看,在政府的有形公共产品领域里,维护基础设施的成本主要依据是它所运用的制度安排。例如,如果一种制度安排没有提供激励机制监督承包商的绩效,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和机会主义的承包商就可能以生产不合格的基础设施来逃避自己的义务[2]。最终的结果是,政府所管理的基础设施的退化速度将比设计者预想的要快。如果交易成本在确定与替代制度安排相关的激励机制类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就有必要在分析制度安排时对这些成本作详细研究。
因此,研究一组间接绩效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标准共同形成了与具有公益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供给与生产相关的转换(生产)和交易成本。对于公众来说要在头脑中保持这样一种认识,即制度安排类型的改变通常会降低某些交易成本而增加其他成本,从而可能在政府绩效方面失去评价标准。
二、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总体绩效评价标准
就提供和生产基础设施的制度安排而言,一些设施仅仅是不适宜于它们被建造的环境,不应该得到维护。例如,如果产生重大的环境危害或者出现对生态平衡以及空气质量等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外部效应,这一设施所带来的收益可能低于其建造成本和环境成本,而且即使在计算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之前,这一项目就是不可持续的。相反,考虑能够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的各种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讲,其绩效标准应当落实在多维渠道,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五个方面:经济效率、通过财政平衡实现公平、再分配公平、责任和适应性。
1.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经济效率绩效
用经济效率所表述或体现的绩效是由与资源配置及再配置相关的净收益流量的变化决定的,也是传统政府绩效评价的主要标准(有时候计划是唯一的)。只有在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所带来的收益超过其全部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时,这个项目才具有可持续性。事实上,一项设施的运行维护成本超过以上这些活动的收益时,让它老化或者消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效率概念在收益与成本估计或投资回报率估计的研究中起中心作用,它常常被用来确定政府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等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及可欲性。政府在竞争市场中进行干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益物品的存在;一个私人市场通常不能有效地分配具有公益物品属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减性)的物品,同样,公共管理所产生的有些制度像逃避责任这样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当考虑替代制度安排时,对影响参与者的规则的修改将如何改变他们的行为及资源配置进行考察,具有关键的意义。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在制度已经确立的情况下,也去以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为“原则”,做出危害公众现实或长远利益的不规范选择,从而违背了“社会利益就是社会成员的利益总和”[3]。
另外,我国现实表明,公共基础设施开发的替代融资手段对资源配置可能有不同影响。各种征税及收费手段对行为产生非中性的影响。而且由于采纳的特定税或费能够影响接下来的资源配置,它可能会被过去或现在看起来对社会的总福利改善变为未来社会总福利的恶化,并影响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如果公共产品价格已经精确反映了自己的社会消费成本,价格方面的诱导性税收变动反过来改变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决策,也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2.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社会公平绩效
在和谐社会理念下,公平对待是更加重要的标准。判断公平或公正最主要方法是:以个人所作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收益之间的相等为基础;以不同能力得到不同报酬为基础。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社会公平方面的绩效,应当从下列方面分析。
一是财政平衡。构成交换的公平概念认为,谁从服务中获益,谁就应该承担该项服务的财政负担,且谁获益较多,就要付出较多。这个概念本质上表现出的内容是,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之收益与提供该服务的成本之间的财政平衡。对财政平衡或不平衡的理解,影响到个人对公共管理设施开发和维护进行付费的意愿。如果公共管理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感觉到,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所被要求付出的货币或非货币资源和其他使用者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他们就不愿意按照要求去做。[4]。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可以直接观察到,劳动力的实物形式可以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造和维护“融资”。因此,对于参与者来说,如果使用了这项资源动员技术,而不是将货币形式的应付款项强加给使用者,就比较容易监控财政平衡,特别是在参与者读不懂也无法理解财政账目时尤其如此。这样,无论那一级政府的财政平衡,包含着深层次以及表象的政府绩效。
二是再分配。在财富分配严重失衡的国家或地区,将资源再分配给比较穷的人的政策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虽然效率准则规定稀缺资源应被用到其能生产最大纯收益的地方,但公平的目标则可能缓减这一目的,致使有利于特别是非常贫穷的人群的设施得到发展。同样再分配的目标可能会和实现财政平衡的目标发生冲突。只有那些比较富有的个人可能有钱用于贡献充分反映他们的名誉和社会并从使用基础设施中获益的资源[5]。再分配的目标常常被描述为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基本原理,而且正因如此,这类活动通常都得到补贴。然而在假设穷人是补贴服务的主要受益者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实际上,已有人断言“从免费服务中受益最多的常常是中产阶级和富人,而不是穷人”(Akin,Birdsall,anddeFerranti,1987:27)[6]。而且,收入再分配的目的常常被那些从事寻租行为的人用来使公共部门的活动合法化,这些活动事实上使那些需要较少的人获得了不相称的收益[7]。在制度安排,尤其是开发和使用基础设施的制度安排的公平方面,这两种公平观点能够导致截然不同的结论。例如,如果一个公共剧院为所有使用者提供好处,那么收益或财政平衡原则要求每个享受剧院的人支付与他们使用设备相关的边际成本。但是根据支付能力的原则,这样的收费却并不合适,因为这样做会减少低收入个人享受剧院的机会。这种观点表明,该项服务应该通过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包含有自身的公平内涵)得到补贴。不仅如此,二次分配还要影响到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因此,在研究政府绩效问题上不能忽视二次分配。
3.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政府责任是实现政府绩效的关键
我们还强调政府官员对公民负有说明一项公共设施的开发和使用的责任。如果责任缺失,可能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当,以增大公共管理成本。
实践中许多政府管理的高成本或无绩效现象,都是由于缺乏政府责任所导致的,没有适当的责任,目标群体不可能得到资助项目所带来的收益,资源可能更容易被浪费。许多政策分析假定制度安排能够促进责任。因此,这些政策分析主要关注效率和公平的绩效目标。然而,公共管理活动常常缺乏竞争、新闻自由和独立的司法制度,而且,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要确保政府官员的责任实现可能更加困难。实现效率确实需要决策者能够得到有关公民偏好的信息,这和实现责任是一样的。有效聚集这类决策信息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实现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增加责任并促进再分配目标的实现。
4.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是体现政府绩效的枢纽
如果制度安排不能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那么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很可能遭到破坏。我国农村地区常常面临着自然灾害和高度本土化的特殊环境,如果制度安排过于僵化而无法处理这类独特情况,它很可能难以使农村快速繁荣昌盛。从属于较强地方控制的制度本身可能在危机情况出现前就存在了,并且本来会预备储备资金和规则,使得对这类危机做出适当反应成为可能。我们过去讲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就是非常好论证结果。
资源动员手段的适应性同样是可实现的。一种手段应该具有足够的适应性以在面临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时动员资源,在这点上特别重要的是,在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增加而造成的运行成本增加过大时,货币形式的收税或收费制度应该能够产生收入。必须通过公开的政策决策得到修改征税和收费制度,与能够随物价提高、地区经济增长以级公共服务使用者增加而自动产生相应额外收入的税收制度相比,后者更具有适应性。因此,如果不设想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适应性,许多看起来非常有绩效的制度则成了影响政府绩效的桎梏,理论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5.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标准权衡
当使用各种不同绩效标准作为选择替代制度安排的基础时,进行权衡常常是必要的。在效率目标和再分配公平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尤为常见。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没有对再分配的重要地位提出质疑,但是资源必须是以有效配置为目标。虽然任何有关效率和公平间权衡的最终决策必须由每个国家的公民和官员做出,然而从这种目标投资中获得最大化回报与对稀缺资源投资效率的忽视相比,前者仍然比较可取。在考虑到为基础设施维护提供资金的替代方案时,另一个权衡问题也非常明显。从经济意义上讲,对现存设施进行有效定价应该只反映自然增长的维护成本以及与使用有关的外部或社会成本。这就是著名的有效定价规则,它要求价格等于收益的边际成本。在物品具有不可减少性的情况下,这是很成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一个使用该物品的使用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我们来考察高速公路的情况,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拥挤成本很可能是零,从经济角度讲,使用者的有效付费应该只等于和每个其他使用者相关的边际维护成本(假设管理这类收费具有可行性)。强制征收超过维护边际成本的费用,把公路的使用限制在低于经济有效的水平,所达到的将是次优的收益。然而,由于公共收入还不富裕,主要的公路维护是要求减缓由于日积月累和气候变化引起的老化,因此,总维护成本比仅仅由于交通问题而带来的维护成本高得多。这就意味着按照有效价格收费(这一价格等于使用的边际维护成本)会产生税赋收入无法达到维护公路所需的全部成本。因此,有效定价导致税收不足;充分建立在使用基础上的定价又导致公路无效的低度使用。如果要强制实行有效定价,必须要找到某种替代性的渐增收入,以产生所需的附加资金。
三、以公共产品管理的成本评价政府绩效
通常情况下,公共部门供给成本比它们初看起来要大得多,因为这些成本常常在许多不同地点被记录下来,并且很难鉴别和衡量。关于供给成本,我们将区分为转换成本、交易成本两种类型。
1.公共产品政府管理的转换成本
公共产品政府管理的转换成本,可以界定为政府管理公共产品活动中转嫁给公众支付的间接成本,它实际上是公众或社会成本。由于政府成本的转嫁,也往往造成了政府对成本的软约束现象[8]。包括:(1)将公民对物品的偏好及其支付意愿转化为对公共部门提供物品和服务的明确需求量所需的成本;(2)融资和生产这些物品和服务所需的安排成本;(3)监督生产者绩效所需的成本;(4)规范消费者使用模式所需的成本;(5)强制遵守税收和其他资源动员手段所需的成本。公共产品的转换成本往往掩盖了政府管理公共产品的绩效本质,而且传统管理认为这类成本是不应当考核的[9]。美国人为重视政府管理活动中出现的转换成本,早就于20世纪90年代推行企业家政府,其目的是硬性约束政府在公共设施管理方面的高成本现象。
现代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产品出现了向市场化、产业化转换的趋势,但是,这种演变并没有减少政府管理公共设施方面的转换成本,因为,新的过去没有过的公共设施又会不断出现,这也是符合“推陈出新”原理的[10]。事实证明,社会越发达,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的价值越大,需要政府提供的新的公共设施也越多,其规律只不过是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公共产品之生命周期结束,而新的符合提供公众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公共产品不断涌现。因此,政府管理公共设施方面的转换成本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势头。
2.公共产品政府管理的交易成本
与协调、信息和策略行为相关的转换成本的增加,在客观上造就了交易成本。我们说转换成本是与联合提供物品和服务相关的费用。供给方面的交易成本则是作为试图抵消与策略行为有关的激励的结果而引起的成本。这里,我们把供给所包含的交易成本区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协调成本。协调成本是投资于政府在公共产品领域的行动者之间供给协议的协商、监督和执行时的金钱和人力成本的总和。协调成本是政府管理最为主要的成本之一,由于在中国,传统的人事关系被看作是政府管理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这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往往比政策、法规的因素要大,所以仅仅从协调成本的总体方面来分析,应该是相对低廉的[11]。
二是信息成本。一般地,信息成本是搜集和组织信息的成本和由于时间、地点变量和一般科学原则的知识缺乏或无效混合所造成的错误成本。公共产品生产活动中的信息成本是其他成本的前提,许多情况下的成本都是信息成本所带来的。
三是策略成本。是指当个人利用信息、权力及其他资源的不对称分布,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效益,从而造成的转换成本的增加。与供给活动相关的最常见策略成本是搭便车、寻租和腐败。和转换成本一样,供给的交易成本受所涉及的物品和服务的特征、供给单位的规模,用于利益综合、监督、规则、制定政策的技术方法及用于治理交易的特殊规则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3.公共产品政府管理信息成本的简单讨论
认识到这两种成本之间甚至各类成本之间存在利弊权衡是非常重要的。如图所示,时间和地点信息的总成本包含两方面内容:信息不足造成的错误成本与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成本。
信息成本的构成
在人们能对错误成本和搜集成本做出精确评估的环境下,有可能做出获取信息的最优投资方案,以使新获得信息的边际成本正好等于减少错误的边际收益。但是,基础设施开发的参与者很少拥有关于成本的如此全面的信息。因此,我们不能假定做出最优投资方案。相反,我们必须假定时空信息总成本的水平和类型是随着物质领域和制度安排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有多年利用河水灌溉土地经验的农民,可以掌握有关河水在每年不同期间的流速以及田地中土壤类型的详细情况。这种时空信息是作为其他活动的副产品而获得的,在收集此类信息的活动中无需大量资源投资。当这些农民参与设计、建造和维护活动时,因为由特定地点信息不足而造成的错误成本和获得信息的成本相对来说都很低,所以时空信息的总成本很低。
而由中央部门的公务员要获取时空信息,远比由当地选任官员从事该任务所耗成本大得多。因为如果这些公务员不被安排在一个特定地区工作很长时间(这种事情很少发生)且他们有较高积极性收集这类信息,这类信息就不可能作为日常工作的副产品而被获得。因此,我们能够假设,在中央机关中,由于时空信息的缺乏而造成的错误成本是比较高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中央政府机关在获取相关科学信息的成本要比获取农民管理的灌溉系统信息的成本低。因为中央政府机关拥有熟知现代科技知识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工程师,而当地农民可能是做不到的。
认识到间接成本之间存在权衡,是体现政府绩效的核心,因为政府绩效始终是在控制或降低政府成本基础上才能够相应提高的,当然,要使所有成本降低为零永远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制度安排的间接成本比较低,而在其他地方的成本则易于较高。关键问题是,与替代制度安排相关的差别是否仅仅相互抵销,或者从一种制度安排换到另一种制度安排是否能获得有效率的净收益,这样,政府绩效也就客观提高了[12]。
四、结论
本文叙述了可以据以评价替代制度安排的5个总体绩效标准,这些标准,特别是效率和公平,几乎通用于对所有有关公共政策的评价。但是,我们认为替代制度安排的复杂性促使我们认真考虑另外一套间接绩效标准是非常有用的。这些标准尤其关注减少某些个人所进行的各类策略行为的必要成本。
尽管公共管理存在着潜在的效率损失,我们仍然认为使用价格有时要按照高于使用的边际维护成本是有充分理由的。第一,从实际角度看,使用者缴纳的费用可以将支付与受益者联系在一起,并且实现财政平衡。第二,从纯理论角度看,人们必须认识到在一部分经济中坚持边际成本定价,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共管理的总配置效率将得到提高。这一概念,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次优理论(LipseyandLancaster,1956)一样,限制了有关经济效率的理论总结,在以大量市场失灵为特征的经济(如许多行政定价、广泛的部门津贴以及大量的非竞争因素)中的普遍性。理论表明,单个部门的分析工作不可能完全依赖最优配置规则或在管理中所观察到的价格,以评价所研究部门或地区的效率后果(Friedman,1984:415)。
如果再分配关系很重要,那么必须努力确保那些不能支付全部费用的人们仍然能够使用被补贴的服务设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避免永久的依赖性。根据这些重要权衡准则,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如果公共设施维护收益超过成本,那么首先应该确定的是资源动员手段或各种手段组合能否产生足够资源,以满足支付管理费用后所有成本。如果这一准则可以通过几种手段得到满足,那么把所产生的资源和所得到的利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手段,应该认为是非常适当的,因为根据所得到的收益,它们是公平的。
参考文献:
[1]本文所谓的公共产品,专门指各级政府经营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即为有形的公共产品。读者可以参阅何翔舟《公共事物的高成本运作与民营化改革》,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著,毛寿龙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第128页。
[3]杰里米.边沁,见<美>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李绍荣、罗仲伟、龙超等译,《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51页,1999年4月版。
[4]实际上当一种公共政策诞生之初,人们都不感轻易违背,但当有人试探性地违背了而没有被政府发现或者发现后所处理的程度使当事人的违背得益大于处理成本时,其他人也就陆续仿效了(例如,逃避税收就是如此)。一种制造高成本的社会现象也就出现了。
[5]例如,那些有思想、有眼光的企业家、事业家,他们在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其他公共项目上不惜自己的资本而投资以为公众服务。邵逸夫在中国无偿投资的大学、中学、小学设施遍布全国。
[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著,毛寿龙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第132页。
[7]现实中的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等侵吞国家财富者,实际上就是凭借公共设施的建设特权,从中获得了利益,从而在边际上增加了贫富悬殊。
[8]何翔舟.论政府成本.新华文摘,2001(12)P8—12。
1.管道制作
化工工艺管道的制作和其他化工设备一样,是化工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能够把不同工艺功能的设备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以此来有效的完成特定的工艺过程。但是化工工艺管道的种类较多,并且布置较为复杂,事故发生的几率较高。
2.管道焊接
在石油化工工程工艺管道施工中,焊接是做好管道安装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由于焊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整个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管道断裂,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
3.管道防腐
一般来说,石油化工厂都处于土壤中含有大量酸、碱、盐等的地区,这些物质极易对管道造成严重腐蚀,如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年久失修,容易造成管道破损,会对当地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4.管道阀门
管道阀门的安装维护也是不可忽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管道与管道之间是存在间隙的,如果管道阀门没有按照当时设计图纸上面的规章标准正确安装,那么很可能会造成毒气泄漏,管道脱落等问题。
5.工程设计变更
如果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到一定的程度,突然发生现实情况跟设计图纸不一致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要耽误大量时间去查找问题,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都是不可预计的损失。
二、工艺管道安装问题解决方法
1.管道制作的对策
管道在制作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理流程。以确保在施工中尽量避免出现各种问题,延误工期。对管道进行组对,检查管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再对管段进行简单的测试,填写相应的质量报验表单,以更加细致准确的判断管段是否出现问题,是施工单位将管段及其单线图一齐上交监理部门进行审查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经过这些流程之后,监理部门还需要对管段进行抽查,以避免出现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合格,进而投入施工。
2.管道焊接的对策
管道的焊接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以及稳定性。在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安装过程中,焊接人员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施工单位通常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聘用能力地下的焊接人员,这都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安全隐患。为了避免在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焊接人员应当按照编制的焊接规程严格进行,管段在现场安装焊接之后,必须按照单线图中标注的焊口编码进行一一核对,管理人员在检查焊缝的表观之后,对管段焊接进行确认,再有专业工程师依照工程规范以及相关质量要求,对需要检测的焊口采取细致的评价,确保管段的正常使用。
3.管道防腐的对策
作为石油化工安装施工单位,应该进行自检和专项检验,在确认检验合格以后再进行监理核查,这样就可以把管道的防腐工作做到位。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施工单位的偷工减料。要么某些施工单位选区的防腐材料是不合格和不合标准的,要么就是在涂抹防腐层的时候,将本来的“五油三布”减少为“三油两布”。除此之外,在发现腐蚀问题之后,施工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进行处理与调整,以使其符合相关标准与规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阀门安装的对策
阀门安装是比较常见的问题。阀门应该安装在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地方,在阀门安装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阀杆不能够面向下方,对于一些重量较大的阀门,要采用起吊工具来配合安装。此外还需要注意,阀门应当错开安装,这样可以缩小管道之间的间距。存在有毒气体或腐蚀性,高危险介质的设备,它们之间相连的管道上,阀门不应当使用链纵,应采取与设备谷口直接相连。除此之外,单向阀在安装时比较容易装反,必须按照其所规定的方向进行安装。这些都是比较琐碎和细节性的东西,如果不在施工中加以避免,很可能酿成不可弥补的事故。
5.工程设计变更的对策
在工程施工过程当中,一旦出现设计图纸的变更,则会大大的延误施工进度,造成施工作业出现无序的状态。所以,施工单位应该即时对施工方案进行研究和调整,跟各个部门进行认真探讨。及时了解变更原因,避免造成重复施工。对于一些必须变更的情况,要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并且施工管理人员要召集设计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设计方案的交底,和他们说明变更的具体地点,只有这样施工单位才可以及时调整着急的施工方案,提高石油化工工程中工艺管理安装施工的效率。
三、结语
[关键词]成本控制原则方法
一、成本控制的原则
1.收支对比的原则。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查一查有无相对应的预算收入,是否支大于收。在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核算和月度成本核算中,也要仔细地进行实际成本与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以便从中探索成本节超的原因,纠正项目成本的不利偏差,提高项目成本的降低水平。
2.全面控制的原则。即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和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当然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施工项目成本的高低需要施工人员的群策群力共同关心。工程项目确定以后,自施工准备开始,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的保修期结束,其中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从工程管理角度上讲,这就要求项目部在每次会议上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各施工队和班组,人人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工种之间相互配合支持,能节约的尽量节约,尽量降低施工项目的成本,提高工程施工的利润,不能只流于口头上,一定要落实到实际施工控制中去。
3.以施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原则。就是重点放在施工过程阶段,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制是施工过程阶段的成本控制作准备的,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盈亏已基本成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纠正为时已晚。因此,施工过程阶段成本控制的好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具有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及时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保证工程的经济效益。
4.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是贯彻执行计划的一种方法,它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逐一加以分解,提出进一步的具体要求,并分别落实到执行计划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在开工前的施工准备阶段,对整个工程施工都要认真细致地作出计划,对各职能部门、施工队及班组进行施工目标的安排落实,让参加施工的每位管理人员及生产者都做到心中有数,生产有目标,施工的整个过程有计划。
5.节约的原则。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主要的基本原则。一是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对施工过程中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了限制和监督。二是提高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制止可能在施工中发生的一切浪费。要想提高经济效益,节约人工、物力、财力的消耗是重中之重,也是成本控制的核心。我们根据多年的施工历程,总结出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从各方面加强管理和节约。在保证按时完成施工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压缩施工人员,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费的支出;材料损耗控制到最低限度,料物的收支掌握平衡,财务专职管理人员按旬和月进行资金收支分析,出现偏差及时调整,尽量控制收大于支的最佳状态,所以有效降低了项目成本。
6.例外管理原则。不经常出现的问题称之“例外”问题。在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突然猛涨,超过了物价上涨指数,资金发生了失控现象等等。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采用科学系统的成本预测方法加以解决,根据市场随时变化的行情进行分析研究,在材料价格未暴涨之前把工程所需物料尽可能多进一些,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7.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要使成本控制方法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施工队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另外,各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还应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能自主决定费用的开支。最后,项目经理还要对各部门、各作业队及各班组进行定期的成本检查和考评,并与工资分配紧密挂钩,实行有奖有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二、项目成本控制
1.材料控制
实践证明,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费用占整个项目成本中的比重最大。所以,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在施工准备阶段按预算工程量及配合比先做出各种材料的用料计划,并把原材料的消耗率降到最低点。进料时选派可靠并富有经验的收料人进行把关,收料人不仅严把质量关,而且还严把进料数量关。针对这些不利工程成本降低的因素,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处理,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在堆放料物的地方,为防止施工现场的车辆碾压入土造成材料浪费,采取了放料场地洒水压实的办法。为防止材料被盗,安排了专职警卫人员日夜值班。为了降低材料价格,首先在进料前安排专人到有关料源场地调查了解行情,然后对料源价格、质量、道路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价格最低、运距最短,道路及场地最好的定为用料的料源,以节约材料的成本。另外,为提高模板及零部件利用率,我们定时发动管理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义务大回收活动,把工程所用的料物根据工程进展顺序分类搬运并摆放整齐,以提高料物的使用和周转率;不用的料物回收到指定地点,避免影响场地的整洁,这样,为降低材料的成本起到积极的作用。
2.人工费控制
在工程施工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首先尽量控制施工人员的数量,尽量选择多面手的生产人员,提高生产效率,避免生产人员窝工怠工现象;二是采用多招用熟练的临时工,少用正式职工的办法。因为职工的工资+施工补助+夜班津贴+星期天加班等费用总和大于临时工支出的种费用,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项措施;三是执行本单位制定的奖罚制度,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励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尽量减少管理人员,以提高管理及生产工效来控制成本。
3.机械台班费控制
在施工中对工程所用的机械,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机械进场根据工程施工的计划安排及施工项目的先后顺序,用时提前3天进场,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能,增加机械的运转率,减少机械的闲置,这样对施工场地也好安排。同时,根据实际工程进展情况尽量减少机械的台数,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以节约机械调迁费和使用费;二是实行机械租赁制,这样做的好处是租施工机械费用低,买机械支出费用高,这种办法既实用又经济;三是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尽量用当地的网电作施工电源,不用发电机组发电,因为自发电的成本比网电的电费高;四是对各种机械的操作人员在开工前进行短期的培训,使之更加熟练、规范的操作。防止降低机械的利用率。同时在施工准备阶段要求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人员维修并保养好机械,易损件提前备好,施工中能始终保持机械的完好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的效能。
现在,我国众多公共图书馆中大多数图书馆的档案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阶段,即以纸质档案为主,主要依靠手工操作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档案检索的速度非常慢,导致检索效率低下。综合来说,传统公共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管理观念滞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图书馆档案的管理都是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这是由于一方面图书馆受到资金及信息等客观条件的束缚,更重要的是管理层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往往从眼前利益着想,忽略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是这种管理观念的滞后,才导致公共图书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一直未能开展。
1.2工作制度缺乏。很多公共图书馆没有一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以至于出现了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者、管理责任不明、分工不清、管理人员混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时常出现档案文件分散、档案无法准确查询甚至丢失的现象。
1.3档案利用率低下。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大众的需求,然而由于公共图书馆档案管理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存在一定滞后性和不完备性,因此难以及时地充分地被广大用户所利用。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档案资料所涉及的信息太过丰富与广泛,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快速准确地被用户所检索,使得档案信息利用率极其低下,其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鉴于上述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应运而生,它将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取代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将成为图书馆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施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阻碍
2.1资金问题。由于我国很多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的条件相对较差,而新型档案管理模式的运用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购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而这对于本身经费不足的公共图书馆来说,成了制约当前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最直接的问题。没有资金的支撑,一切发展都是空谈。
2.2技术问题。实施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操作、传输、存储、检索、利用等,它能够有效地节约时间,实现图书馆用户的高效办公,但是,构建这样的数字平台受到了相关的技术条件的制约,许多公共图书馆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导致数字化工作迟迟未能开展。
2.2.1纸质档案数字化转化的规范性问题。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需要扫描、处理、存储等工序,此项工作需要有规范化且标准化的技术操作才能保证纸质档案转化成数字化产品的质量。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使工作人员在做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等工作时,可以参照标准完成,确保纸质文件的正确转化。
2.2.2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安全问题。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带给人们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造成了很大的技术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管理数字化档案的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问题。计算机硬件有可能会因为生产厂商、使用年限、外部环境影响等因素而出现硬盘、磁盘、光盘、服务器设备破损等故障,这就会对存储在计算机上的数字化档案数据造成一定的破坏或缺失,从而致使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长期安全完整存储受到严重威胁。(2)档案数字化计算机管理软件出现故障问题。公共图书馆的档案资源经数字化转化之后,必须有一个生命力很强大、稳定性很好、可操作性与灵活性较强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实际管理工作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质量先进、接口灵活、保存数据类型一致、信息能共享的标准化软件系统,因此,在数字化档案数据的管理操作过程中,通常出现软件系统崩溃等故障问题,致使数字关于公共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探讨化档案信息遭到破坏或缺失。(3)档案数字化管理计算机遭遇网络黑客或病毒的入侵问题。近几年网络安全事件发生较为频繁,如网络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一旦计算机遭遇黑客攻击或病毒入侵,一般都会瘫痪,甚者丢失全部数据,这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这方面专业防护的技术问题亟待解决。(4)计算机软硬件不兼容及系统更换出现故障问题。纸质档案数字化,是从原来的纸质载体转移到了磁盘或光盘等新载体上,当原有数字化档案管理计算机软硬件或系统过时需要更新(更换)时,就很可能会出现计算机软硬件不兼容或系统不兼容问题,从而导致计算机出现死机或蓝屏等故障,进而丢失数字化档案数据。(5)管理人员对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问题。档案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在我国还不成熟,很多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很专业的管理知识,因此,在对计算机数据安全维护的时候,可能会误删某些文件或误点某些不可逆转的操作程序而致使软件与计算机出现故障,进而导致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缺失。
2.3人才问题。首先,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些管理者在思想上对数字化建设缺乏了解,同时受到身体等原因的限制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接受的效果并不明显,对于高科技的运用能力差,因此,对数字化图书馆档案的管理能力较差。其次,公共图书馆档案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奇缺,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专业人才稀缺的现象,比如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很多高校也没有开设能满足公共图书馆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课程,这也是我们所要重视的。最后,由于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很多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一个人精力和专业能力始终有限,不能保证自己在有效的工作时间里准确地录入相关的档案信息,从而造成工作失误。
3实施公共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3.1管理观念与时俱进,多渠道筹集资金。现在,构建数字化的公共图书馆是时展的必然的需求,因此必须重视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各地公共图书馆必须设法力争上级领导对本地公共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只有经费及时到位,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才可以顺利开展。而且,图书馆如果要获得长效的发展资金,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和地方性法规、政策的支持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另外,除了政府部门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外,还应该加大对图书馆功能的宣传,鼓励更多的人关注图书馆的改革和创新,吸引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资金,进行相关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3.2合理制定纸质档案数字化转化的技术规范。①纸质档案扫描工作:应该根据幅面的大小、纸张的状况、页面颜色、字迹清晰度、是否带插图、档案重要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扫描方式;②扫描后图像的处理工作:一方面对扫描后图像的处理应该采用统一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另一方面视原纸质档案纸张大小是否一致、纸张间是否有粘连、是否有装订孔等因素来决定图像的处理流程;③扫描图像处理完成后的存储工作:为方便用户使用,需将处理后图像按标准格式存储,一般不同扫描模式扫描处理后的图像存储格式都有区别,各地图书馆需事先统一规定好,以方便存储管理,从而更高效地为用户服务。
3.3多重技术保障数字档案长期安全保存。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长期保存是公共图书馆在实施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用必要的加密技术,通过对相关信息设定的变化和编码保障自身数据库的安全;第二,购进先进的防火墙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生物识别技术,而且应该不断实时更新,确保档案的安全性;第三,注意计算机、磁盘、光盘等载体的使用期限以及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时更新;第四,要注意必须严格挑选可靠存储介质做好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以防计算机瘫痪导致的数据信息缺失。
3.4重视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公共图书馆档案实施数字化管理想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有满足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对既熟悉信息技术又精通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加大对现有员工新观念的养成和新技术的培训,转变传统的工作思想,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其次,图书馆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当地高校的密切配合,为高校图书馆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期高校根据公共图书馆实际管理的需要制定培养相关人才的计划。
4结束语
关键词:水利工程 施工项目 思考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提升,从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提高和进步。水利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国家基础性建设工程,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对整个国家水利工程的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决定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1]。
1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虽说都是项目管理,但是相比较其他的项目管理,水利工程有着自身的特点,都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为了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有必要在了解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的前提下,再进行探索。
1 . 1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具有特殊 性
理所当然,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对象是水利工程,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有:工程前期的招标及投标、合同的签署、工程的前期准备、工程施工过程以及工程后期的验收与维护等[2]。可以说,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系统。
1 . 2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过程具有多变 性
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温度、环境等都在随时发生着改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要随时观察与及时调整。
1 . 3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协调工作具有复杂性
水利工程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相较于其他的工程项目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
伴随着时间的变化,施工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由于人力的数量多、类型复杂多样,人员的调度与安排就比较困难;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露天下进行的,受天气影响大;再有就是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涉及面广泛,协调与调度各单位也是一个难题。
2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 . 1 水利工程建设的制度僵硬观念陈旧
我国不管是对地域还是人口来说是一个大国,自然水利工程建设众多,面对众多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往往都有一个很详细很全面的施工计划,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却问题不断,达不到预期效果,施工进程缓慢,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水利工程建设制度古板陈旧。
2 . 2 项目经理部门缺乏合理的责任制
当前,在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人员管理上普遍存在人员绩效考核不完备、不合理等情况,降低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合理的责任制。
2 . 3 项目经理部门没有合理的组织形式
除了缺乏合理的责任制外,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也缺乏合理的组织形式,例如:一些简单的水利工程项目,往往由于项目经理的按部就班,采用复杂的组织形式,导致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在人员、物力、财力上的消耗过多,而对于一些复杂的项目,又因为不能及时安排人员,导致整个施工时间的延迟。
3 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
3. 1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施工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水利工程建设制度。因此,我国水利企业需要摒弃现有陈旧的管理制度,重新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另外,水利管理部门需要做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建立管理责任制,让施工单位也要根据水利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做事,而水利管理单位必须要起好带头作用,发挥自身的管理责任。
3. 2 做好原材料的采购工作
水利工程中材料的质量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土建工程的质量,首要任务 就是 严控 土建工 程原 材料 的质 量关,而想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就必须重视采购环节。工程开始之前的采购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在整个工程开始之前的采购准备阶段,施工单位必须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派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人去采购。而采购人在采购材料之前,需要做好详细的市场调查,对各种采购材料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选择最合适、可靠的供货商,做到真正的货比三家,买到物美价廉的材料。在采购人员购买好了材料之后,也应该有专门的材 料检 查人 员对材 料进 行仔 细的 检查,只有通过这两道关卡,各种质量都达标的材料才能够进入建筑工地。
3 . 3 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想要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除了以上所说的措施之外,还应该重视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各种施工人员战斗在一线,如果这些施工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施工过程中就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即使没有在施工过程中暴露出问题,那么也会给工程留下隐患。所以,施工单位在招人之前,要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让他们结业合格后才能正式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工作。
3.4 加强施工的安全管理
安全是水利工程项目的根本,想要保证水利工程顺利进行,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施工管理体制以及监督体制,首先要保证施工安全、施工人员的安全,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施工工作相关知识的普及,并且定期抽查、考核,以此提高员工们的安全意识。另外,对员工进行在培训,让员工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施工机器,减少因机器设备而出现的事故。另外,派专人对现场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证机器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3 . 5 做好水利施工的质量验收工作
在水利工程中,施工质量的事后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要事后控制能够顺利、到位,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在各单位施工结束后,应该按照相关质量评定的规程、方法,专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验收与评定。如果在验收过程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那么就要提出严厉的批评,勒令施工单位进行改进,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水利工程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优劣,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进度,所以必须加强工程质量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让各部门协调发展,让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4 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就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的探索,找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另外,在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要抓住主要方面,忽视次要方面,以此不断的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展域.简论如何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质量进行有效控制[J].大陆桥视野,2012(18):137.
[2] 王贵宝,朱华.如何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
作者简介:
1.苏本超,男,1981年9月,汉,河南范县人,本科,工程师,工作于河南黄河河务局经济发展管理局,致力于水利水电工程研究
2.梅龙,男,1979年12月,汉,河南范县人,本科,工程师,工作于河南黄河河务局
3.胡永华,黄河养护集团有限公司
快递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12号河南黄河河务局
邮编:450003
对于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与管理是各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是基于传统的公共文化管理以及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而进行的由理论、理念、政策、机制、体制等一系列创新的综合。在公共文化场馆管理中只有做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经营理念,才能进一步建设好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场馆。
一、公共文化场馆
公共文化场馆是一种对应于经营性文化产业,以非赢利性为目的,重点关注社会效益,为全社会提供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其基本范畴包括: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主权,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产品;重要公共文化设施;各类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提供。
二、经营理念下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政府供给捉襟见肘。由于对公共文化场馆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地方政府自身财力有限,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场馆面临供给总量不足的尴尬局面。随着民众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公共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也进一步拉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缺口。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大,我国当前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管理有待提高,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管理来看,对于我国多数公共文化场馆来说,开展公共文化场馆的所需经费并未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政府投入显得捉襟见肘,使得公共文化场馆难以保持长期性、连续性,很多优质的公共文化场馆最终“夭折”。
2.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缺位。公共文化场馆供给的“官办”色彩还较为浓厚,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还不够高,社会化管理机制还未完成建立。公共文化场馆供给的“需求导向”管理薄弱,没有重视和积极培育群众性参与管理。其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在内的公共文化场馆供给缺乏一系列的业务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标准体系,或者各地区之间的服务标准体系不统一,造成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地区的公共文化场馆,有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确有自身特色和优势,但由于相关业务资源支持不足,业务保障体系没有建立或完善,导致整个服务项目难以为继,从而造成整个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浪费。
3.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场馆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协助。然而目前我国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现状并不理想,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公共文化场馆建设资源闲置现象较为明显,得不到有效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许多优秀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缺乏共享机制,造成资源的“另类”浪费。
三、优化经营理念下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对策建议
1.构建经营理念下政府制度创新支持条件。政府部门要有策略性地减轻自身的供给负担,不能面面俱到,要注重把握公共文化场馆供给的宏观战略问题。其次,政府要创新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管理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场馆供给。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杠杆、金融融资等各种政策鼓励社会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推动社会化主体在公共文化场馆供给方式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2.实现经营理念下资金投入的社会化服务。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的有效供给离不开充足资金的保障。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的运营如果仅仅是依托政府公共财政这个单一渠道,那么公共文化场馆供给的持续化就很难实现。公共文化场馆社会化供给机制首先就是要强调资金投入的社会化,要改变传统情况下政府一家“垄断供给”的局面,逐渐让市场化机制参与进来。各级政府要积极拓宽和优化公共文化场馆的投融资渠道,对其他资金性质参与公共文化场馆供给要持开放、欢迎的态度,采取各项优惠和鼓励政策,让政府、企业及社会均参与到公共文化场馆的资金供给中,从而保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3.突出经营理念下内容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公共文化场馆的内容提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基础的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内容提供,包括图书报刊阅读、公共文化信息和艺术鉴赏服务等;另一个是延伸的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内容提供,包括文化艺术表演、文化活动演出等。针对绝大部分基本的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内容提供,各级政府还可以通过开办社区文化馆、社区图书室、美术馆以及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的内容提供。这些公益性文化机构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场馆服务。
1.1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坚持在公司每天的早会上通报各中心前一天直接作业情况及当天预申报作业情况,所在生产中心如果有非计划作业或者与预申报发生偏差的作业,由主要负责人要说明原因。
1.2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消防气防中心坚持每天到生产现场对直接作业预申报执行情况、作业安全措施落实情况、作业票证办理规范情况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安全健康环保部也定期到现场对直接作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责令立即落实整改,确保现场作业安全,否则责令停工整改。
2从实际需求出发,抓好安全培训工作
2.1加强对领导层的安全培训领导层及不仅把握着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同时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力,其安全素质的高低和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管理知识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对安全生产各方面管理的重视程度、方式方法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2.2抓严抓实新员工的三级教育对新员工的培训基本属于的安全启蒙教育,要让员工一入厂就建立对安全工作的正确认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和不断学习安全知识、积累安全经验的理念。使广大员工逐步在处处、事事都牢记安全,落实行动,每个人都能做到“自主管理”、“三不伤害”,天长日久形成企业固有的安全习惯以及员工头脑中固有的安全意识。
2.3在日常安全培训中应认真贯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安全培训工作的成绩不仅是看培训了多少课时,培训了多少人,重要的是看培训是否符合企业需要、是否真有实效。实施培训阶段,要从师资队伍、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保证安全培训的质量。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从强化意识、掌握理论和提高技能的需要出发,精心安排培训计划,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的原则科学设计。重点放在员工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基本常识和器材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使用、职业危害预防、事故应急处理等与员工实际工作切实相关的方面。突出案例分析培训,挑选出适合培训对象的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其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事故的进程、造成的后果或损失、事故的应急处理与救援、责任人处理,以及吸取教训,如何防范以避免发生类似事故等环节,对学员进行针对性强的安全知识培训。
3组织全员对所有岗位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并制定控制措施
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风险评价,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SCL)法,JHA方法是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SCL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根据掌握的《风险评价清单》的各风险因素依据风险矩阵法进行判定,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程度(S)确定风险度(R),制定控制措施。公司各个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是是不同的,该项工作要求组织全体员工参与。首先要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其了解该项工工作的真正目的和重要性并传授其辨识方法;其次要以装置、班组为单位合理组织,正确引导,使其能根据自身的工作程序、工作环境,结合工作经验,实事求是的反映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风险辨识作为一项常规活动,不断地更新风险信息,反馈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
4开展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活动,加大重大隐患治理力度,实现本质安全生产
4.1各专业主管部门和各中心定期组织进行大检查和自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按照“五定”原则落实进行整改,对于问题严重的,下发《安全检查隐患问题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于违反法律法规或限期仍不能整改完成的,给相关单位负责人下发公司级或部门级安全工作督办单,由公司领导或部门领导督促整改落实。
4.2建立了隐患排查报告评审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对员工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并制定整改完成时间跟踪整改。同时根据问题和隐患后果的严重性给与一定的奖励。通过隐患排查奖励机制,现场的隐患和问题数逐年降低。
4.3通过公司安全例会,请各中心员工代表参加,在会上提出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隐患和好的建议,对于员工提出的隐患问题和好的建议落实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对相应的员工按照《员工提出问题和隐患奖励办法》在月度考核中给与一定的奖励。
5建立具有专业素质的应急救援组织
应急救援的重点是对受害人员的营救,迅速控制事态,这就要求这一组织行动一定要迅速、准确、有效,所谓迅速就是要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能迅速准确地传递事故信息,迅速地调集所需的大规模的应急力量、设备物资等资源,迅速建立起统一指挥的协调系统,开展救援活动。要满足以上三点,生产企业一是要建立严密的应急救援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安全、消防部门、生产装置、后勤部门、医疗部门等。并在每个部门设置专门负责人,负责相关人员的培训演练、物资储备和设施维护;二是制定贴近实际的应急救援预案,包括各个级别、各个方面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不同规模的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修订改进,在演练中锻炼救援人员心理素质、反应速度、应急能力;三是要提高专业救援队的应急救援能力,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训练,各类消防救援器材的熟练使用等。要树立忧患意识,有紧迫感、使命感,搞好训练、演练,以备在特殊情况出现时能迅速应战。
6刚柔并济全面提升煤化工安全管理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煤化工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分工会基础管理、安全维修管理、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程序,推进煤化工安全管理。
6.1结合公司总体部署,利用各种形式(如:板报、征文、宣传画、网络平台等)广泛宣传,发挥阵地作用,抓好安全教育;
6.2采取岗位培训、维护经验交流、召开技术研讨可靠性会等形式,组织员工学习业务、学习规章,学习各类安全知识,养成按章办事的习惯,强化了全员的安全意识,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6.3根据PDCA循环加强现场监督检查。煤化工正是依据PDCA循环原则,对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进行全面管理。这一体系、平台,是合理规范个人活动、组织团队协作行为、维系煤化工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必需真正体现出公正、合法的原则,才能增强煤化工的凝聚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柔性化管理赋予煤化工非凡的应变能力:它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适应发展的柔性管理机构;把被动的事后检查的管理方式,转变成事前预防的管理方式;把刚性管理的制度,转变为柔性的约束机制,采取信任-指导-感化-自控的方式,发展为员工自觉的行为准则;增强广大员工对煤化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把员工在煤化工中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煤化工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