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经济发展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特点

第1篇: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播的特点; 趋势; 经济发展

从传播学诞生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以及社会背景不难看出,传播学研究从第一天起就带有较为浓厚的商业色彩和实用气息。“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人类传播从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演进,经历了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到现在的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不知道移动传播是否可以独立出一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技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知识、信息的急剧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都对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劳动市场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时代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已经出现在各个领域中,不仅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还影响着现代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传播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原来还是电视、报纸等媒体是主导是强势媒体,那么在未来几年内,电视媒体的优势将减弱甚至消失。例如,《纽约时报》在前不久已经停止了其纸质版的印刷和发行,只数字版读物。再如,近期,在很多媒体上都出现了这样的信息,影视公司抱怨演员片酬太高,每集电视剧演员的成本占到了50%甚至更高,一集电视剧的成本从09年90万一集算高成本上升到了现在几百万一集都是平均成本。在这样的情况背后,从经济的角度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首先,除了CPI上涨的成本,电视剧成本的提高的前提建立在有人买单的情况下,如果卖不出去,发行不出去,有价无市,也无法将电视剧的成本水涨船高。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看似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的发生呢。原来,电视剧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电视台,市场价一般一集70、80万,网络媒体的销售一般都放到了第三第四轮,一集也就2万甚至更低的价钱。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尤其是法律规范后,通过兼并重组的主流视频网站相继融资、上市,热播剧变成了视频网站、电视台共同争抢的资源。竞争出现后,视频网站之间为了竞争互相抢占资源,购买电视剧的版权,使得热播电视剧在网络领域一集也可以卖到了上百万,电视剧收益增加,成本自然也就可以承受这样的上涨。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正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笔者认为传播本身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定义传播的类型,如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微博为例。很明显这是一个在网络时代下的传播工具,如果A的微博一名关注者也没有,所写的内容只能视其为内向传播。如果A在微博中和正常社会关系类似,有关注对象也有关注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A一条微博,被200个人看到,这是人际传播。被200个人看到并且转发,转发后又被转发,最后形成上万次甚至百万人次的阅读,这就形成了大众传播。再如英国前一阵发生的烧、砸、抢、烧恶性事件,就是极端分子通过Facebook等社交工具进行的群体与组织传播。社交媒体对传播体制的颠覆不仅仅体现在传播类型上,还反映在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传播过程不再单向化,或者只有通过一定培训的媒介从业人员才可以进行传播。传播者普及化,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电台、电视台、杂志、网站……动车追尾事故中不再是从电视、报纸上得到现场的第一情况,而是乘客通过微博发出的第一声求救,被数百、千万人进行传播,使得救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人们获得现场最真实的声音。有关北京天气的PM值在微博上被美国使馆,引发了人们对北京空气质量状况的质疑;“微博打拐”、“解救大龄青年”等活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改变,就意味着经济行为的改变。淘宝网自2010年11月11日为了推广淘宝商城,推出的购物狂欢节,在当日,创造了6亿多人民币的销售业绩,该业绩相当于北京所有商圈一个黄金周的销售总额。在去年淘宝一度出现网路拥堵、物流乏力的情景。2011年11月11日的淘宝显然做了充足的准备,用户可以提前收藏、充值,到11月11日打折当天进行购买。由于去年淘宝的辉煌,今年的“光棍节”还有诸多电商,如京东、当当等也加入战团,据非官方统计,2011年11月11日当天,淘宝的销售额达到了30多亿人民币!这一数字的出现,不仅是由于淘宝的公关、宣传推广团队的精心策划,背后也反映了人们消费习惯的迅速变化,从青睐传统购物模式到电子商务成为主流,这与社交媒体覆盖程度、智能手机的发展、APP井喷式的、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概念的形成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时隔仅仅一个月,淘宝又在策划一个全民狂欢购物节,支付宝推出了“充100返100”活动,2011年12月12日开始,不知淘宝又会创造怎样的电商奇迹。

在微博上,有人这样总结了2011传播业的关键词:“1、微,‘微’营销、‘微’公关、‘微电影’;2、限,‘限广令’;3、互联网视频,版权费用飙升;4、穿越,除穿越剧,还有胡戈操刀的病毒视频;5、罗西门,公关的乏力;6、电子商务,京东飚得央视2亿元的广告时段;7、多屏合一;8、App,技术与创意完美结合的平台;9、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全新的商业模式”。总结的可能不够全面,不过我们从其中不难看出在网络传播发展的大时代下,每一天的生活都可能由此发生巨大的变化。书店可能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亚马逊;商场的功能进一步转变,由购物中心变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服装和其他生活用品展示的橱窗,人们更多的购买行为转移到了网络;传统纸媒、电视进入快速转型期,资源为王转成信息为王的时代……

现代传播方式的改变,影响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进一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例如,在每个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公关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行为。上到跨国公司,下到普通民众,都需要公关。例如著名的“3Q”大战中,腾讯糟糕的危机公关导致有理也不被人支持,最终通过政府的干预化解了这场战争。再如演员范冰冰工作室的公关小组,近几年成功的通过网络、电视为范冰冰树立起了独立、自信、勤劳的女强人形象,摆脱了之前诸多负面报 道的困扰。公关公司就成为广告公司之后的后起之秀,吸引了众多传播人才进行公关活动。苹果Ipad平板电脑的兴起,几乎影响了全球所有的公司,众多公司纷纷推出App,在苹果App Store上进行销售或者免费下载,进行企业的推广宣传。进而大批新公司诞生,服务于市场,提供App设计制作服务,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交互设计、IT等等熟悉新媒体技术的人才都在市场上产生巨大需求。苹果公司某员工今日因为通过Facebook发表有关公司的言论而被苹果公司开除,这样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社交网络的影响力,以及对品牌构建的重要性。

现代传播媒介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相较而言网络传播其时效性最强,往往事情刚刚发生,就被传播出去,可以真正做到24小时随时更新其传播内容,对重要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做到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零时差,这点在动车追尾事故中已经体现的较为明显。从保存性上来讲,受众通过网络获得的符号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传输并储存,它的保存性强,受众可以像阅读报纸一样反腐阅读、观看、收听,同时以比报纸更方便的形式将各种信息储存下来,还能提供非常强大得信息检索功能。网络传播的选择性较强,受众可以随时决定浏览的内容、顺序、速度等等。超链接为受众在各种内容之间的选择提供了便利。现在受众通过社交网络可以真正参与到整个传播过程中。毋庸置疑,在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这一指标上,网络媒介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进行互动和反馈。

基于以上特点,网络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超时空性和交互性,随着SoLoMo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网络的覆盖程度的加强,网络传播一定是大众传播格局中最有潜力和影响力的媒介。网络传播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在保存性、选择性、时效性上比报纸、广播、电视胜过一筹。笔者认为传统媒介和互联网不应该被定义为竞争的关系,事实上互联网不但没有挤压传统媒介的发展,还为传统媒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纸媒被大众最熟悉的特点是专业性强,深度分析;互联网在发展初期总被人诟病良莠不齐,权威和可信度不高,但是如果传统媒体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以官方形式信息,不但扩大了阅读范围,还保存了纸媒核心的精神。笔者认为,网络传播的发展,为其他媒介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三联就及时的将网络付费、订阅、电子书、App应用等在互联网上开发,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于广播现在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伴随性,随着我国网络的覆盖程度不断深化,广播的伴随优势不再,那么其与网络融合是势不可挡的趋势。

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90后”数量约为1.4亿,零点研究针对5个城市2099名“90后”的调查显示:虚拟社会成为“90后”习惯的生存空间,24.3%的人“比起和人们在一起,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上网”;网络消费方面,42.2%的“90后”至少有过一次网购经验,但消费观念趋于理性。虚拟社会作为一种生活的状态,实实在在的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相信未来的传播格局会被打破,传播类型将被重新定义,今天的网络只是搭起了台子,网络为大规模互动和互惠利他带来了机会,如何将传统的互惠利他真正带到互联网上不仅仅是IT技术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网络传播的内容与百年前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区别是传播范围更大、传播方式更便捷、传播速度更快。

参考文献

第2篇: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1、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出现雇佣关系。

2、商帮形成。表现:晋商、徽商开始垄断商业市场。

3、在困境中生存,遇到阻碍。表现:政府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商税繁重,关卡林立。

4、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一)以沈阳、大连为龙头,辽宁各地的产业集群蓬勃兴起。素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建筑、电气、医药化工五大工业产业集群正在迅速壮大。大连则围绕优势突出的造船、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政府贴息等各种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产业园区,产业的聚集度越来越高。抚顺精细化工、本溪中药、锦州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等产业集群都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其中许多产业集群的规模在国内领先。

(二)辽宁产业多集中在资源的开采、加工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一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原材料开采加工业;二是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炼钢、钢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钢铁业;三是以通用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

(三)辽宁的产业集群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辽宁产业集群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绝大部分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地方由行业发展的传统优势或自然资源优势形成的产业集群,由于疏于管理和引导,缺少人才的支持,导致产业布局混乱,企业间进行恶性竞争;一些地方虽然有工业园区建设,但并没形成合理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实际的区域发展过程中没能体现出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效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是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目前在辽宁地区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

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范围已经扩大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追求集群效应正在取代各种优惠政策而成为首先考虑的条件。在当前的形势下,可以说,国际经济竞争就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地方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高低。发展产业集群,既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一)生产效率优势。集群中的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地理空间布局的相对集中,可以便利地共同使用外部资源,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等,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同时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相互之间形成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系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从而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

(二)创新优势。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企业集群能够使得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集群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观念和技艺不断提高,各种机器设备不断得到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涌现,强化了技术吸纳能力,吸引了技术支持机构生产、营销、物流、环保等技术不断改善,这些都使地区的资源素质得以不断提升,从而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三)规模扩张优势。新企业不断加入集群。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赢利示范效应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进入,而且集群内大量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更易发现市场机会,创业者更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缺口,促使区域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完善。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人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进入产业集聚区,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也相伴产生。此外,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企业各自追求的细分市场并不完全相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容易形成产业的整体合力,企业群的外部效应也随之放大。

三、促进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措施

(一)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引导。产业集群虽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无能为力。世界上许多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在政府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指导下完成的。如美国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在省(州)层面制定相应规划。因此,辽宁应该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为中心,搞好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实现辽宁区域经济的高效、有序发展。

(二)营造富有竞争活力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齐全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和畅通无阻的物流体系等等;软环境方面,包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优化经商的法制环境、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优化环境,营造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规范的法制环境。

(三)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辽宁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活跃,是发展辽宁经济的重要力量。从国际上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看,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辽宁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首先,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建立企业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沟通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租赁公司的合作桥梁,推动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其次,给予中小企业以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在财政、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对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要落到实处。第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的合作,推动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机制的形成。

(四)整合辽宁的智力资本资源。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辽宁拥有许多国内较高水准的高校,既可以向企业输送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和知识,也能为企业培养人才。辽宁的科研优势和高等教育优势如何转化为推动本省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引擎,成为不同产业集群进行创新的强大支持力量,还需要相关方面做大量的整合、调整和优化工作,尤其需要政府部门的全力推动和支持。

第4篇: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压直流输电;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O521文献标识码: A

一、高压直流输电的技术特点

1、高压直流输电的功能

高压直流输电是将三相交流电通过换流站整流变成直流电,然后通过直流输电线路送往另一个换流站逆变成三相交流电的输电方式。它基本上由两个换流站和直流输电线组成,两个换流站与两端的交流系统相连接。在一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电能从三相交流电网的一点导出,在换流站转换成直流,通过架空线或电缆传送到接受点;直流在另一侧换流站转化成交流后,再进入接收方的交流电网。直流输电的额定功率通常大于100兆瓦,许多在1000-3000兆瓦之间。

高压直流输电用于远距离或超远距离输电,因为它相对传统的交流输电更经济。应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能等级和方向均能得到快速精确的控制,这种性能可提高它所连接的交流电网性能和效率,直流输电系统已经被普遍应用。直流输电线造价低于交流输电线路但换流站造价却比交流变电站高得多。一般认为架空线路超过600-800km,电缆线路超过40-60km直流输电较交流输电经济。随着高电压大容量可控硅及控制保护技术的发展,换流设备造价逐渐降低,直流输电近年来发展较快。

2、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主要特点

(1)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间无落点,可实现点对点、大功率、长远距离直接进行电力输送。在输送和接受地点都确定的情况下,使用高压直流输电,可以实现交直流并联输电或非同步联网,这样的话使得电网的结构比较松散和清晰,有利于调控。

(2)大量过网潮流在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时候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通过改变送受两端的运行方式而改变潮流,该系统潮流方向和大小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控制。

(3)使用高压直流输电时,因为其电压很高、输送容量大,这样就比较适合大功率、远距离进行输送电。

(4)当交直流并联输电时,通过调制直流的有功功率,可以有效抑制与其并列的交流线路的功率振荡,包括区域性低频振荡,明显提高交流的暂态、动态稳定性能。

(5)当大功率直流输电发生直流系统闭锁时,输电线路的两端其交流系统则会承受较大的功率冲击。

二、高压直流输电优势和缺点

1、高压直流输电的优势

(1)低耗材

传统的三相交流线路需要三根导线,并且线路走廊宽,而直流输电线路只需正、负两极导线,其杆塔的结构简单,线路走廊窄,此外,一条同电压的直流输电线路输送容量约为交流输电线路的2倍,直流输电的线路走廊,其传输效率约为交流线路的2倍甚至更多一点。

(2)远距离、大容量

直流输电并不存在交流输电的功角稳定问题,因此不会由于静态稳定或暂态稳定性能变差而降低输送容量。这是直流输电传输功率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的一大优势。直流输电的输送容量由换流阀电流允许值决定,输送容量和距离不受两端的交流系统同步运行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大容量输电。

(3)易互联

对于交流输电系统,并网中的各个系统必须同步运行,否则可能在设备中形成强大的循环电流而损坏设备,或者停电事故。而直流输电两端的交流系统不需要同步运行,可实现不同额定频率或相同额定频率交流系统之间的非同期联络,提高两侧交流系统互为备用以及事故紧急支援的能力,从而提高交流系统的稳定性和供电的经济性。

2、高压直流输电的缺点

(1)换流器在运行时会产生交流谐波和直流谐波,若处理不当将其引入交流系统会给交流电网带来很多问题。为了降低谐波的影响需在交流侧和直流侧加装滤波器组,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换流站的占地面积和运行成本。

(2)晶闸管式换流器在直流电传输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高达有功功率的60%,这就需要加装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来进行控制,从而增加了换流站的成本和控制的复杂性。

三、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直流输电的应用范围取决于我国目前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我国能源需求分布。目前我国实际采用的输电方式有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两种。目前我国直流输电的发展水平,直流输电还仅只是交流输电的补充。随着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直流输电的应用范围将会变大。目前,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场合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采用交流输电在技术上有困难或者是不可能,而且只能采用直流输电的场合,如不同频率电网之间的联网或向不同频率的电网之间送电;因稳定性问题采用交流输电难以实现要求;长距离电缆送电,采用交流电缆因为电容电流太大而无法实现等。

2、在技术上采用两种输电发送等能实现,但采用直流输电技术比交流输电的技术经济性能好。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对输电的方案进行比较和论证,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选择技术经济性能优越的输电方案。目前我国直流输电的应用主要在远距离的大容量输电、大型电力系统联网、直流电缆送电、交流输电线路的增容改造为轻型直流输电等。

四、直流输电的发展

早在19世纪20年代,人们就已经发明了直流输电机,通过电力资源的远程输送,满足人们生活的相关要求,这也开创了直流输电技术应用的先河。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流电力的输送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还建立了相应的直流输电工程,从而使得直流电力资源输送的范围更加的广泛。其中可控硅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让直流输电技术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这就标志着直流输电技术的进一步的飞跃,为高压直流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而在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得比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通过相关的工业试验也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和完善,这就使得我国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满足了当前社会解决发展的相关要求。目前,在我国电力行业发展中,我国的高压直流电源技术也逐渐的赶上了世界水平,而且我们也在传统的高压输电技术上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和改进,这就使得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外,在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就提出了相关的管理目标和战略对策,来对高压电网系统进行适当的优化,这就使得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在高压电网系统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电网公司也开始对其电网设备进行自主的研究设计,这就使得我国的高压电网系统之间的接近了世界水平,实现了电压等级高、输送两大、输电距离远等方面的特点。目前在我国高压电网系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就很好的保证了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相关需求,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电网系统建筑和发展的过程中,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很好的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相关需求,还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的高压输电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程江.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2]刘泽洪,高里迎,余军,±800kV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7(15).

第5篇: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经济;实践教学;特点;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校将实行分类管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向应用型学校转变。而应用型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实践教学。这些年来,随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逐步推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和重视。

在高校众多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大、适应性强等因素成为我国大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之一。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经济学门类下设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和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7种专业。这些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与其它专业不同的特点。

一、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落实困难

与工科类教学的实践活动相比, 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活动落实相对困难,这是因为其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科的实践大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论在校内实验还是校外厂矿企业的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接触其以后的工作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经济类专业的实践很多需要进入经济管理部门,财政专业的学生能大批在财政局或税务局实习吗?金融专业的学生能直接接触银行实际业务吗?经济类专业的某些实践活动是难以成批进行的,更因为实习部门出于保密等等原因难以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那么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只能部分实现。

(二)量化衡量难度大

工科类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科学现象,应用性强,其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方式为主。例如,工科类专业的很多实验就是按照课本中既定的方案、步骤,来验证实验结果与课本结论的一致性。若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有不同,就可以据此判断实验操作错误,所以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经济类专业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现象,鉴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如国际贸易中商业发票、提单等的规范填写;设计性实验,如在模拟商业银行中,学生通过设计银行产品的定价方案掌握定价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体验性实验,如模拟炒汇炒股贵金属交易,学生利用虚拟资金作为本金,在模拟的外汇、股票、贵金属大盘上进行操作,掌握交易的规则,实践交易策略。经济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其实践教学的结果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方法多是定性考核,缺乏并且不容易进行定量考核,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一个综合检验。经济类专业学生往往缺乏进入机构、企业实习的机会,难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毕业论文大多选择模拟课题研究,即使进行应用课题的研究很多数据资料也是查找文献,并非亲自调查实践获得,毕业论文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加上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与学生的考研、考证和工作实习重叠在一起。在当前就业、升学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抄袭、突击、敷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学校、教师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不断放松毕业论文要求,降低论文答辩门槛,更是助长了毕业论文走过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自主创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自2007年起,随着就业情况的不理想,就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近几年,政府、社会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经济类专业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还具有学科优势,这就使得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趋于自主创业。

如何实施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呢?一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创业比赛。结合大学生年轻、接受新知识快、有创业精神,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商业实践、容易盲目乐观等特点,学校应针对具体的创业实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进行创业实践。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网店,在企业打工,在单位实习,学校根据学生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进入社会后,之前的种种实践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机构企业运行、市场运作的很多知识,从而使其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利用之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创业。

(二)企业化实践教学

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社会组织,企业是知识应用且市场化的社会组织,两者的合作有着天然的合理性。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为社会所用,也就是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勇于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校企互动、产学互动建立紧跟企业需求的经济类人才动态培养模式,既强化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才能言之有物,又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创新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

(三)高质量实践教学

第6篇: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现状 发展 河南

产业集群是一种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组织形式,它不仅促进了集群内部企业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化,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一、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1.产业集群增长速度较快

据河南省中小企业局测算,截止到2004年底,我省有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加工制造业的产业集群143个,积聚了6.27万家企业,直接吸纳250.6万人就业,实现GDP2749.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51.3亿元,上交税金202.8亿元。2006年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调查报告显示,河南有388个产业集群,涉及企业单位12.9万个,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年工业总产值达4501.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7.1%。目前河南产业集群保持了较高速度增长态势,大多数行业都已形成不同发育程度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如表)。

表 2004年河南省产业集群行业分布情况

2.产业集群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

(1)扩大了城镇居民就业渠道。2004年全省143个制造业产业集群,直接吸纳250.6万人就业。漯河肉类加工、郑州服装加工和食品加工、镇平的玉雕、三门峡果品种植和加工、信阳茶叶加工等产业集群,安排城乡就业均在10万人以上。

(2)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凡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产业集群的规模也都越大、数量也越多。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产业集群的总产值5年平均增速为23.4%,远远超过我省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11.4%。

(3)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首先,产业集群有利于骨干产业的形成,有效地提升城市中心辐射作用和城市竞争力。产业集群多半是和城镇发展相伴而生的。如巩义市工业密集区也是小城镇密集区;中原城市群也是河南工业集中分布的地方。其次,有利于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的确定,为合理确定区域城镇体系奠定基础。最后,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市人口集聚提供必要的条件。

3.形成的一批名牌产品

河南在促进产业集聚中,高度重视优势产业集聚、龙头企业带动、名牌产品生产,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一批中国名牌和河南名牌产品。速冻食品如三全、思念和科迪;肉制品如双汇、众品、永达;面粉如神象和金苑;金刚石磨具如黄河、中南等。截止2005年8月,我省已有33个中国名牌,其中21个出自产业集群;有155个河南名牌,其中半数以上出自产业集群。

4.形成一批有地方文化底蕴的产业集群,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受历史文化和当地资源影响,形成了如许昌的发制品和钧瓷、信阳的毛尖茶、南阳的玉雕和丝毯、固始的柳编等一批有地方文化底蕴的产业集群。2005年全省产业集群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以上,其中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3亿美元,漯河肉类加工产业集群1.8亿美元。

5.小产品创造了大市场

我省的肉制品、方便面、速冻食品等均为全国销量第一;虞城县稍岗乡钢卷尺企业集群,占国内市场85%;长垣县起重设备占国内市场65%,尉氏的三角带占国内市场64%;镇平县玉石加工超过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的玉石产品,产品远销美、日、德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昌发制品占北美、非洲市场的17%,成为河南出口创汇最多的工业产业集群;还有偃师市庞村镇的钢制家具产业集群、夏邑县会亭镇打火机集群等,在全国都有重要影响。

二、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许多地方特色经济在市场上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占有率和赢利率来看,产业集群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但是,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相比,问题十分突出:

1.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部分企业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对产业集群知识知之甚少,有些地方缺乏正确引导、合理规划和政策扶持,对发展产业集群工作没有明确的协调和管理机构。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将集群作为中小企业政策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工具,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

2.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

数据显示,河南产业集群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显数量偏少规模偏小。2004年,福建省已经形成产业集群60个,总产值3800亿元,平均每个产业集群产值60亿元以上;浙江省拥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区519个,总产值达6000多亿元。而河南到2006年,总产值1亿元以上工业产业集群仅有388个。区域产业集群层次低,竞争优势难以持久。

3.产业链条缺损,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低

我省产业集群多数处于初期发育阶段,主要表现为聚集度不高,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效应,产业分工层次低,产业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产业链条不完整,企业关联度低,集群内部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集群整体机制发挥不够等。

4.自主创新能力弱

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雷同,产业集中度低,优势产业不突出,产业特色不明显。我省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模仿阶段,产品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直接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集群内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

5.产业集群内缺乏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

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中介机构与产业脱节,产业集群普遍缺少资产评估、项目咨询、人才培训、信息网络、产品检测、物流配送、物业管理等服务组织,现有的中介组织其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满足不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直接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河南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实现途径

1.强化产业集聚的统筹规划,研究建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

张占仓认为,对于我们这样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未来工业化过程中对民营经济依赖性比较强的省份,发展产业集群应该是理想选择。鉴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推进工业化的有效模式,建议与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相结合,下决心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我省产业集群要做出中长期战略规划,指导其健康发展。同时,省直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到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研究制定并建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尤其要重点研究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2.推进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加大产业集聚发展资金的扶持

郭运敏认为,既要抓好基础设施方面的硬环境,更要抓好优质服务方面的软环境。一要优化舆论环境;二要优化政策环境;三要优化法制环境;四要优化市场环境;五要优化政务环境。同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3.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牛宝德呼吁,一是必须加快以产业集群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必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三是必须制定和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各种政策;四是必须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和品牌;五是必须大胆引进和大力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4.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作为推进产业聚集的首要任务来抓,使之成为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聚集的支柱。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产业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作用。要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增强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和采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的现代管理模式和方法。

5.强化产业集群分工协作及配套能力

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企业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合作和产品研发、品种配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横向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要引导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分工协作,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零部件生产,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小企业专业化、配套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6.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升集群竞争力

第7篇: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探讨现代女子竞技排球的技战术特点及发展趋势,发现了女子在发、传、拦、扣、防守等技术动作方面都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以及战术上“全面型”和“立体化”的进攻模式,以期为中国排球事业的发展和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女子竞技排球 技战术 发展趋势

一、现代女子竞技排球的技术特点

(一)发球

从现代国际排球排球比赛中观察可以发现,发球已成为了制约对手的“致命武器”,也是影响比赛走势的重要因素[1]。1999年实施的全赛程每球得分制,更是给发球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拼发球战术已是排球比赛首选的战术,以达到先发制人,争取主动的目的。现代世界排球发球技战术呈现出鲜明的特点:1.跳发球比例增加,而且球速快、威力大、近似男子化,比如古巴队桑托斯的发球速度以达到0.62s—0.71s,荷兰队弗里尔发球速度在0.57—0.7s。另外,跳发球技术种类多样化,跳发飘球、轻飘、跳发侧旋、下旋、轻发落点、组合性能球等日渐盛行。2.通过研究对手接发球站位和进攻套路,采用找人、路线、区域发球策略,并在“凶”和“稳”上发生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拦网

纵观排球技战术的发展历程,进攻与防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网前跑动换位,交叉重叠掩护等快攻技战术的运用,促进了拦网技战术的提高,拦网已从过去的被动防守转化为重要的得分手段,现代拦网弹跳好、爆发力强、滞空时间长、手臂高举、伸得远、拦网范围大、封阻路线多的特点,不但有效制约对手的进攻,更成为得分的利器。现在世界强队一直在强调拦网优势的建立和发挥,从过去的盖、捂、包发展到密集、分散、重叠、换位、盯人、空中移位、二次起跳及空中变手型等技术。另外,现代比赛过程中,有意识地用单手曲腕拦网,增加了拦网高度和伸过球网的距离,提过了防守攻击性,代表了最前沿的进攻技术,也体现了排球运动拦网技术的滞空化和多变化。

(三)二传

二传作为攻防转换的核心,在比赛中极为重要,随着现代排球扣、拦对抗日趋激烈,女子排球朝着力量化、速度化发展,给防守造成很大威胁,据2012年女排世界大奖赛统计,比赛中30%不到位的球需要二传运动员通过转身、移动等动作进行跑动调整进攻,以创造更多的进攻机会,这就要求二传必须掌握不同位置、不同速度、不同高度的传球方法,同时为了加快进攻和丰富战术体系,跳传和背传已成为比赛中组织进攻的重要手段,而且传球技术呈现出高点,出手快的特点,进攻的加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扣速度的加快,在攻手扣球高度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传扣时间上午主要途径是提高二传传球点以及在提高传球速度的前提下降低出球后球的高度[2]。世界强队都在尝试提高二传触球高度,降低出手后的最高点高度,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接发球弧度较高,其中主要是让二传充分移动与起跳为跳传做准备。针对这种理论,钟秉枢专门提出了“越级训练”的训练方法,即要求二传与攻手进行球出网的最高高度在1.5—1.6米左右的平拉开进攻训练。

(四)后排防守

现代世界排球劲旅林立,如果想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完美、全面的技战术,注重攻守平衡,在保证进攻强势发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守的稳固和加强。纵观世界各种比赛,诸强队在后排防守上有了长足之处,防守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重心低,信心足,反应快,判断准和效果好,能运用各种高难防守动作和手法顽强防守,具体表现在防守技术在动作、方法、击球上向着实用化,合理化方向发展,防守动作有原来的准备姿势—判断—移动取位—击球的模式,发展为边判断边取位—反应动作—控制球的快速灵活启动模式[3]。而且一些新的防守技术的出现更是带动了排球的攻防发展,如高姿防守、脚踢球、垫击二传技术等。另外,2009年1月国际排联实施了“双自由人”就是在比赛成死球时,两名自由防守队员可以一次性替换两名后排队员,这项规则的实施,促进比赛更加激烈,更具观赏性,攻守技战术日趋平衡,欧美强队中在防守体系中已经开启了“双自由人”时代,在后排的防守和进攻上带来了新的变化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后排进攻在比赛中运用比例增多,加强对后排进攻的防守将是下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扣球

在速度、变化这个大命题下,力量、快速多变、高快结合仍是现代排球扣球技术呈现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巴西女排,她们不仅拥有稳定的一传体系和出色的防守串联技术,更有快速多变的进攻体系,尤其是4号位平拉开扣球技术,以小角度助跑,浅蹲式起跳,快平式传球特点,引领世界女排技术的新潮流。另外,在扣球落点上以直线和后排底端偏多。

二、现代女子竞技排球战术特点

(一)后排进攻、接应二传跑动进攻比例明显增加

现代排球比赛中前排进攻为主流的同时,后排进攻、接应二传跑动进攻占总体比例不断增加,在现代女子比赛中,每个队伍都有2—3名后攻队员参与进攻。后排进攻已不是过去最初以弥补前排进攻不足的新技术,后排进攻不但丰富了战术,而且攻击性强的球过网点使对方难以判断,特别是近网和节奏快的后体快球,缩短了排球扣球与球网的距离,降低了弧度,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近几年,接应二传逐渐成为队中进攻的核心人物和主要得分手,据2011年女子排球世界杯比赛得分统计,得分排名前十五位中接应二传就有5位,比赛中接应二传的2号位强攻起到了分担压力的作用,调整进攻也明显增多,与4号位主攻从两边拉开强攻,分散进攻点,共同牵制对方的拦网,形成新的进攻强势,尤其是平快掩护攻效果最好,通过利用各种传快球吸引对方拦网,然后给接应二传队员制造一打一或者空网扣球的机会,在快球的掩护下,接应二传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跑动进攻,能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兵力,以多打少,避实就虚的作用。

(二)立体进攻逐渐被运用

目前在女子排球比赛中立体进攻运用比例较少,因为立体进攻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和进攻能力要求很高,一般每个队伍中只有少数队员具有立体进攻的能力,但在现代高水平女子排球比赛中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应用掩护和前排进攻,后排强攻和快攻,打吊结合的立体进攻。由于立体进攻将前排进攻和后排进攻的优点在一起,克服了单纯前排进攻和单后排进攻的不足,使进攻具有点多面广,平面进攻与纵深进攻交叉的优势,让对手的拦网和后排防守顾此失彼。当今世界女排立体进攻的结构布局有三种基本形式:1.前后排相互掩护的多点立体交叉进攻。2.前后排相互掩护的重叠立体进攻。3.前后排相互掩护的综合立体进攻。而且每种进攻布局又包括若干种常用的战术打法。整个排球技战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已形成了“点—线—面—体”的演变,高快结合,前后排结合,进攻朝着全面型、立体型的方向发展。这种“面向纵深,方向扩大,前后一体”[4]的立体化进攻,逐渐成为各队进攻技战术发展的趋势。

三、现代女子排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

(一)站位阵型上慢慢进入“六二”配备模式,现代排球要求“全面型”和“立体化”成为进攻主体,如果两名二传既能成为组织进攻的枢纽,自身又具备全面的进攻技战术,这样会极大的丰富进攻点和进攻体系。

(二)世界女子排球向男子化方向发展,随着女排队员身体素质的提升及训练方面也在追求男性化的风格和方式,世界女排男性化在比赛中逐渐凸显,在技术动作结构上,后体快进攻,高点强攻,大力跳发,鱼妖垫球等充满男子化的技术动作将会在世界大赛中被广泛应用。在战术打法上,进攻节奏快,攻防转换快,战术变化多逐渐成为女子排球的追求目标,各队注重高度和力量,追求网上高度和进攻效果的凶狠,比赛中将会充分施展立体进攻,跑动进攻,快速多变,集体拦网,3人接发球等战术。

参考文献:

[1] 徐利,钟秉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排球运动科学探析[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7).165.

[2] 徐利,钟秉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排球运动科学探析[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7).132.

第8篇: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从发展进程来看,由初期的引进、传播逐步转向独立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着名的经济学家倡导、呼吁建立中国的教育经济学,尔后通过翻译出版西方和前苏联的教育经济学着作和教材、举办讲习班介绍教育经济学。不久,一批学者便开始以为指导进行独立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研究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选择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教育经济、教育财政问题展开研究。如80年代关于多元化教育筹资的研究、关于公共教育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合理比例的研究。研究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教育经济学的所有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方法论,依据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分别采用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

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的专业背景初期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学者,尔后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学者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伴随着教育经济学(1998年以后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博士授予权单位和研究生的扩大与増加,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队伍逐步年轻化和专业化。

20多年来,出版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教材、数以百计的学术着作和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一批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理论、拓宽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己被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经济决策采纳,或者为政府、学校、企业乃至家庭教育决策提供了支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我们的研究还有些不足。例如,以往的研究大多以宏观层面为主,关注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宏观层面的问题,对教育经济微观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机构和组织运行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方法,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有待于完善。在研究性质上大多是应用和对策研究,理论研究,尤其是具有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对于学科建设这一具有长远意义和基础性意义的工作,研究者关注得不够。对于现实中的教育经济、教育财政中许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教育经济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还不够成熟。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和边界比较模糊。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表述和看法,有的从交叉学科的性质出发界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杨葆火昆1989年)有的强调研究教育中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还有的沿用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将教育经济学的对象界定为稀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美国]科恩,1989年)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边界。尽管交叉学科研究的客体可能是同一的,区别在于研究视角和所用的理论工具不同,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定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其次,表现在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目前国内外教育经济学所使用的范畴,大多是从经济学科和教育学科中移植过来的,这可能是交叉学科共同的特点,即交叉学科许多范畴都是将被交叉的学科范畴加以组合形成其自身的范畴,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应有其独立的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范畴。从学科体系来看,一方面不同学者没有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各自的体系都还不够严密。总之,没有形成规范、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

再次,教育经济学之所以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原因之一在于它没有较为完整、独立的理论。西方教育经济学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前苏联和我国学者早期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以劳动价值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且不说对人力资本理论存在争议,无论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不能回答教育经济学的全部问题。于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便借用了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许多相关理论作为工具分析和回答教育经济中的某些问题。总之,教育经济学缺乏独立的、完整的理论。在借用西方经济学有关分支学科或某种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时,许多研究,尤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往往采取简单移植或套用的方法,缺乏独立思考。首先对该理论产生的背景、所要回答的问题未加认真分析。其次,它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是否适用于作者所要回答的问题也缺乏认真思考。

第9篇: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1.1绿色建筑

木结构房屋已经被证明是最健康、安全、节能、环保且具有高效能的建筑。木结构房屋采用天然材料作为结构主体,配备的建材也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是理想的绿色居住空间。

1.2环保节能

木结构房屋的主要材料木材是绿色环保的生物质材料,而且在施工中选用的辅助材料和涂料也都符合环保标准。木结构房屋的建造过程与钢筋混凝土房屋建造过程相比,对水及空气的污染、能源的消耗、产生的温室效应,以及产生的固体废物等多项“生命周期分析”量化指标都低得多。

保温节能是木结构房屋最显着的特点,同等条件下木结构房屋的能耗最低。这是因为木材的细胞结构具有很多微小的空腔,这些空腔在改善了它天然热效率的同时也能阻挡热量散发,而且它阻挡热量散发的能力比钢材和混凝土要高数十倍,所以与木框架建筑相比,钢框架和混凝土框架的建筑需要使用更多的隔热材料才能达到同样的隔热效果。

1.3防水防潮

绝大多数经干燥处理的木材可以避免体积变化,而用于建造木结构房屋的这些木材的含水率已预先干燥至19%以下,它的防水性能可高于砖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0倍左右。

1.4抗风抗震

木结构房屋能抗风抗震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房屋由箱式六面体组成,结构稳定;二是房屋自身质量轻,地震时吸收的地震力也相对较小,同时,楼板与墙体构成的空间箱形结构可使构件之间相互作用,地震时即使整体稍微变形亦不会散架;三是木结构受力性能良好,对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其破坏过程是一个渐变的屈服过程,当房屋在地震中晃动时,木结构骨架仍然可以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1.5低导热性

轻型木结构房屋采用防火石膏板来阻断火焰与木结构的接触,可满足有关规范规定的耐火极限要求。木结构房屋遭遇火灾时,木质表面会形成炭灰层,其低导热性可有效阻止外部火焰向内部蔓延,从而保证整个结构体不受破坏。

1.6经久耐用

我国的大量古建筑均采用木结构,如故宫、祈年殿、承德避暑山庄、应县木塔等,历经三四百年仍保留完好。木结构房屋的理论寿命是300年,实际上使用150年的很普遍。在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使用后,木构件仍可以被用于新的建筑中,而这只需消耗很少的能源,或无需消耗能源。

2 现代木结构房屋的种类

木结构房屋从木材的采伐、加工成型到现场拼装,对环境影响极小,正确拼装后安全也有保障,最主要的优点还是其具有良好的保温节能效果。

2.1轻型木结构房屋

轻型木结构房屋是由小尺寸规格材、木基结构板材或石膏板制作的木骨架墙体、楼盖和屋盖系统构成的。构件之间的连接有钉连接、螺栓连接、齿板连接及粘接,其中以钉连接为主。木基结构板材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以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不能用普通胶合板材代替。房屋基础通常采用混凝土板式基础或条形基础,底层地板下宜设置高度不低于450mm的架空层,以便于地板下的通风和防止蚁害。护结构设有连续的气密层,可视气候条件的不同设置隔气层。同时,护结构的木骨架空腔内应填满松散的保温材料,采用刚性或半刚性成型材料固定在骨架或基层上。屋顶(面)保温材料可以铺设在水平天花板上或置于屋顶(面)的上方或下方。在内外墙体、楼盖以及屋盖骨架所形成的空间中可敷设电线电缆、上下水管、采暖通风管道等。门窗与其边框之间的缝隙应采用发泡聚氨酯及密封膏进行保温和气密处理。图1所示为轻型木结构房屋外形图。

2.2原木结构房屋

原木结构房屋是采用规格及形状统一的矩形实木和圆形实木或胶合木构件叠合制作而成的,是集承重体系与围护结构于一体的一种木结构建筑。木构件采用天然耐腐的木材,其用材一般不分等级,在构件用材的选择上,设计者常选用的是矩形木和圆形木两种。矩形木或圆形木结构主要通过其肩上的企口上下叠砌,端部的槽叉嵌合形成内护墙体,木构件之间加设麻布毡垫及特制橡胶条,以加强护结构的防水防风及保温隔热性能。房屋基础通常采用混凝土墩式基础、条形基础或底板基础。当采用墩式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底层地板下需设置高度不小于450mm的架空层。采用大尺寸构件的实木墙体适用于各种气候条件,采用小尺寸原木复合内保温的墙体可以节省房屋造价。在隔墙受温较高的一面,通常情况下需要设置隔气层。当墙体与门窗洞口之间使用的材质不同时,或墙体与屋面之间在施工的过程中都需要安装可滑动的盖缝条,从而调节胀缩。在外墙面可以采用涂刷防水剂的方法来作防潮保护,这样可以避免房屋的构建由于胀缩导致缝隙中有积水。图2所示为原木结构房屋外形图。

2.3普通木结构房屋

普通木结构房屋是采用统一规格的锯木为梁、多种规格的锯木为柱制件的承重木框结构建筑。构件之间采用齿连接、螺栓连接及钉连接等多种连接方式,并可采用钢连接件加强。房屋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底层地板下设架空层,架空层地面高于室外地坪50mm,同时铺设塑料薄膜防潮。外墙装修分为涂料和挂板两种。装修材料将承重木框架覆盖,形成中空的墙壁。墙壁外装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2012)中关于A级材料的要求。墙体、楼盖及屋盖结构中应填充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构件的燃烧性能、耐火极限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的有关规定。

3 现代木结构房屋的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的木结构房屋主要以别墅住宅为主,占地面积较大,这与我国国情和国家严格控制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停止报批别墅用地的政策是相悖的,不利于这类木结构房屋的发展,但国家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的方针政策也为木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属于高耗能建筑,其耗能占到全国能耗的三成左右,国家已明确规定要降低该类不可再生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因此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刻不容缓。木结构房屋所消耗的能源远远低于其他结构房屋的能耗,加工一吨木材的能耗仅为加工一吨钢材的1/8,加上木构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耐久性、材料的可再生性和绿色环保性等优越性能,从长远来看木结构房屋将成为发展节能建筑的首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