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

第1篇: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防范

审计就有审计风险,审计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并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处在潜在的审计职业风险之中,那么,如何防范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审计人员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审计风险特征及其分析

审计风险会导致审计部门丧失信誉或有关审计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客观性。审计风险是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实。二是经济性。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三是严重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存在重大错弊,而不是一般性的财务管理问题。四是不确定性。经济后果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不确定性,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大小不确定,等等,因而它也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五不恰当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存在重大问题,而审计人员不但未能发现,反而作出不符合事实的审计意见。六是双重性。指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存在重大错弊,另一方面又是审计人员作出不恰当性的审计意见而发生的审计风险。七是可控性。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经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成因及其分析

审计风险是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所承担的有关责任,即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审计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人员一般难以控制,而检查风险是由审计主体行为本身所造成的,因而可以由审计部门、审计人员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以控制或防范,它与审计主体在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程序、证据、方法等要素密切相关。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影响或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一是被审计单位内控存在漏洞。在实际工作中,受外部环境及财务管理的复杂性、内控薄弱等因素影响,一些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流程不合理以及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等,形成的控制风险。二是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能将审计事项全部查清。三是审计取证可靠性不强。证据的可靠性及证明力如何,直接影响审计风险。四是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审计人员是审计实施的主体,其专业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计风险的发生。同时,审计人员对各种业务系统的了解有限,容易出现信息盲从心理,存在“假信息”真审计的风险。外部环境的变换性、复杂性以及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对审计人员提出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审计人员以现存的知识结构无法起到风险管理所要求的作用。

三、审计风险防范对策及其思考

(一)面对审计风险应采取分析性对策

一是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控制和分析。预测审计风险,收集和整理审计风险资料,制定控制风险的有效方案,评估审计风险,分析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十分薄弱,审计风险大,且审计自身又无法有效控制时,可对该单位不审或拒绝发表意见;或待其完成建账后,再开展审计工作。三是对审计结论的表达要谨慎、详细、清楚地说明实际审计的范围和事项,并只对此负责;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表述,如对抽审的一些事项,有限定地发表意见,不作无限定地全面评价。四是分清风险产生的原因,如涉及军队其他部门或人员,与有关部门联系,通报情况,对其做出的被审计处理和评价依据的某种决策、规定,要求其承担部分责任,从而将风险责任转移给有关部门和个人承担。五是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有效地抗拒来自审计工作外部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减少行政和社会关系的干预,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控制风险诱发的因素,保证审计的公正性,公平性,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承受力,确保顺利完成各项审计任务。

(二)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主动性对策

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注重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召开典型案例分析会,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如审计抽样技术、内控测试技术和审计报告撰写技术等。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使审计行为符合准则的要求;严格按照《审计法》的要求实施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办法进行全面量化和细化,进一步予以完善,使其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完善审计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设立发现案件线索奖、审计项目优秀奖和精品奖等,对于在审计工作中有过错行为的人员,应追究其相关责任。

第2篇: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公允、不真实,而对被审单位相关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审计技术力量。如果简化了审计程序,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使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会计等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因此,为了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第一,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尤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第二,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核关。

第三,有效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第四,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审计风险,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第五,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蒙贞.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J].科协论坛,2007(4).

第3篇: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政府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与常规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受托性、专一性、事后性等特征,加上审计环境污染等因素,其风险较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拖加以防范,已成为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新晨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探索,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会计师职业界(如AICPA,CICA)认可,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但审计风险的涵义是什么?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FC)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AAArens)等都对审计风险的涵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我们认为,这种定义方法只是为了给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行的指南,而不是从一般的理论意义上探讨,因而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示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一)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就是如此,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为审计人员分析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了蹊径,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寻找到对付的办法,这也是大多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认为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仅是针对把错误的判断为准确,即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而言的报告。因而,当我们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二)发表了一个不适当的意见的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既然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那么就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给予否定,也就是?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加以肯定,也就?风险。由于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对公允揭示的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有保留或相反的意见,一般认为不可能,?风险发生的情况很少,而大量的是?风险,即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风险。但?风险很少发生并不等于说不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研究和调查时间的延长,影响审计人员的效率和信誉,也会导致损失(效率低下的损失和名誉上的损失)。因而,从理论的探讨来说,?风险也是审计风险的内容之一,仅是因为不太可能发生,而在实务中几乎可以不予考虑。

(三)审计职业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

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营业风险是指,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近20年来,这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全部错误项目,某种隐蔽较好的欺诈极难侦破,所以,存在一定的审计不能发现的重大错报项目的63A风险。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事务所处取得赔偿。由于审计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决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由于司法传统(指美国),也很难决定谁有权期望获得审计利益。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但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问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概念(deepodketconceptofliability)。上述因素,使即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亦对审计构成了风险,因而必须把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固有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会计师职业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Konrath,1993)。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有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适用条件不一样。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

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ultimateauditrisk)。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AnthonyAteele,1992)。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Konrath,1993)。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我们认为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盛洪,1995)。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签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委托人要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65A观地审查、如实地报告的责任(May,1934)。在审计人员与受托人员之间,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因此,审计人对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券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有句谚语“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唯一委托人”(Mautz&Sharaf,1965),恰当地表明了注册会计师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显著特征。这些责任在国外有关法律文献或法庭判决中有明确的规定或解释。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原因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Staub,1942)。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会计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查特菲尔德,1988)。再后来,由于美国市场的萧条和崩溃,促使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产生,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已审查过的年度财务报表,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在。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此后,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企业及其经营活动的全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问题,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美国多起案例的判断也说明这一点。

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交易业务日趋复阿杂,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比如,对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相当困难,而里面又包含了大量的经营风险。显然,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3.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

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管者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帐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些企业相继倒闭,包括1878年的格拉斯哥市银行的大破产和利兹地产建筑投资公司对谢泼德事件的出现(1887),使人们对审计产生新的要求,法庭判决明确表示:审计人员的职责是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尔德,(1988)。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在美国,19世纪末的资本市场还相当有限,公司资金的周转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筹资。对银行需要的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就成了20世纪初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关注民间审计的人士进一步扩大到债权人。到本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因而,与金融市场有关的利益团体,都会关心审计,并且愿意支付费用聘请审计人员,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他们投资决策的风险,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就会想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

4.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

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贝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expectationgaP)(AICPA,199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A)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

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特别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奇缺,即使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很大一部分在年龄和知识结构方面都较不合理,实施工作责任心往往力不从心。而且,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大多有一个挂靠单位,独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就可想而知了。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dueProfessionalacre)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第5篇: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

绩效审计作为审计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国外开展绩效审计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为各国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的效果,明确公共管理责任以及加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一、开展绩效审计风险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计风险问题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审计风险问题正成为审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点、热点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审计风险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独立审计领域,而对于绩效审计的审计风险问题,却很少有人研究。凡是审计就存在风险,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审计工作都无法避免的。蒙哥马利认为:“为了有效的进行审计,审计师必须接受一定的审计风险”。绩效审计属于国家审计,是一种强制性审计,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所作出的审计结论及审计处理意见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审计结论和审计处理意见不恰当,不仅可能造成对某些人员和单位的重大损害,而且还可能影响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如不将绩效审计的风险问题研究透彻,就不能引起广大审计人员的充分重视,从而也就不能使作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处理意见的可能性减少,这不仅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可能会影响我国政治的安定。明确绩效审计风险,有利于绩效审计质量的控制,有利于绩效审计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安排合理的绩效审计程序,有利于增强审计的责任感。绩效审计是单方向独立的,它与独立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且审计对象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其审计风险问题也有特别之处,因此要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且研究和探讨绩效审计风险,对深入认识绩效审计风险的问题,并进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提高绩效审计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审计风险是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独立于审计人员意识之外客观存在。审计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审计职业面临的风险,犹如社会领域中的战争、冲突、意外事故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审计离不开判断,现代审计又是以抽样审计为主,判断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然而只要有判断就会有误差,因此凡是审计就有风险。审计工作的判断决定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偶然性和潜在性。审计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是它的发生却是偶然的,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会表现出来。例如,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判断失误而没有被追究责任,那么即使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了审计准则的规定,出现了判断错误,也仅仅是潜在的风险,要转化为现实的风险或损失,必须要有人追究其责任,且审计人员只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其工作失误和判断错误负责任,对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适当赔偿。也就是说,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风险或损失在被追究责任并承担责任时,审计风险才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3.可控性。审计风险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它何时会发生以及产生的后果虽然无法准确的预测,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审计风险的三要素中,对审计人员而言,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只可评估不可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是可以控制的。而在审计当中,只要总体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就可以对客户进行审计,因而只要把检查风险水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控制总体审计风险水平。

三、绩效审计风险的涵义

1.绩效审计风险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有关事项进行评价以后,由于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具体表述为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过程中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或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以至于发表不当的审计意见,而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2.绩效审计风险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从事绩效审计工作以后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过程中采用了并没有意识到的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受到了相关人的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绩效审计风险是由于审计意见或审计结论不恰当而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这种观点较偏重于从承担责任方面理解绩效审计风险,注重强调审计结论的不恰当性,而忽视了审计主体行为错误及其他原因产生的风险,是不全面的。绩效审计风险,不仅包括有形的,更加重要的是还包括无形的,其审计风险不仅影响微观层面的政治、经济等问题,而且还影响宏观层面的经济等问题,仅从承担责任的角度来理解绩效审计风险的内涵有些狭隘。绩效审计风险可以理解为从事绩效审计工作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遭受损失或不利等不期望出现结果的可能性。

四、绩效审计风险的特征

绩效审计风险作为审计风险范畴的一部分,与一般的审计风险并无本质上的区别。绩效审计风险也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过程性、可控性等特征。但因绩效审计内容、目标的改变以及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依据等,决定了其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或可能性有所不同。

1.损失的多重性。绩效审计风险的后果,损失的层面不仅是审计机关,而且也可能涉及到某级政府的损失,不仅是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也可能表现在政治领域等多方面。绩效审计实际上是代表政府行使权力,是一种政府行为,具有执法性质。如果发生绩效审计风险,比如审计机关的审计行为发生偏误或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远比社会审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大的多,涉及面也要广的多。它的损失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经济的,也有社会的;既有审计主体的,也有授权者的;既有组织的,也有个人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所有这些损失都是国家、社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所不愿看到的。

2.成因的复杂性。绩效审计风险的成因错综复杂,较社会审计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绩效审计不仅仅只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更主要的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不仅包括审计的一般方法,还有一些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审计方法,比如座谈会、线性规划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绩效审计的风险源分布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依据、审计环境和审计制度等各个审计要素之中,其中有可控因素,也有不可控因素;有内因,也有外因;有可辨因素,也有不可辨因素;有独立因素,也有综合因素等。

第6篇: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探索,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会计师职业界(如AICPA,CICA)认可,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但审计风险的涵义是什么?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FC)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A·A·Arens)等都对审计风险的涵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我们认为,这种定义方法只是为了给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行的指南,而不是从一般的理论意义上探讨,因而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示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一)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就是如此,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为审计人员分析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了蹊径,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寻找到对付的办法,这也是大多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认为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仅是针对把错误的判断为准确,即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而言的报告。因而,当我们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二)发表了一个不适当的意见的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既然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那么就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给予否定,也就是?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加以肯定,也就?风险。由于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对公允揭示的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有保留或相反的意见,一般认为不可能,?风险发生的情况很少,而大量的是?风险,即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风险。但?风险很少发生并不等于说不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研究和调查时间的延长,影响审计人员的效率和信誉,也会导致损失(效率低下的损失和名誉上的损失)。因而,从理论的探讨来说,?风险也是审计风险的内容之一,仅是因为不太可能发生,而在实务中几乎可以不予考虑。

(三)审计职业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

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营业风险是指,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近20年来,这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全部错误项目,某种隐蔽较好的欺诈极难侦破,所以,存在一定的审计不能发现的重大错报项目的63A风险。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事务所处取得赔偿。由于审计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决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由于司法传统(指美国),也很难决定谁有权期望获得审计利益。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但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问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概念(deepodketconceptofliability)。上述因素,使即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亦对审计构成了风险,因而必须把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固有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会计师职业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Konrath,1993)。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有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适用条件不一样。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ultimateauditrisk)。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AnthonyAteele,1992)。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Konrath,1993)。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我们认为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盛洪,1995)。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签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委托人要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65A观地审查、如实地报告的责任(May,1934)。在审计人员与受托人员之间,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因此,审计人对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券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有句谚语“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唯一委托人”(Mautz&Sharaf,1965),恰当地表明了注册会计师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显著特征。这些责任在国外有关法律文献或法庭判决中有明确的规定或解释。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原因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Staub,1942)。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会计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查特菲尔德,1988)。再后来,由于美国市场的萧条和崩溃,促使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产生,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已审查过的年度财务报表,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在。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此后,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企业及其经营活动的全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问题,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美国多起案例的判断也说明这一点。

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交易业务日趋复阿杂,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比如,对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相当困难,而里面又包含了大量的经营风险。显然,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3.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

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管者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帐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些企业相继倒闭,包括1878年的格拉斯哥市银行的大破产和利兹地产建筑投资公司对谢泼德事件的出现(1887),使人们对审计产生新的要求,法庭判决明确表示:审计人员的职责是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尔德,(1988)。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在美国,19世纪末的资本市场还相当有限,公司资金的周转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筹资。对银行需要的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就成了20世纪初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关注民间审计的人士进一步扩大到债权人。到本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因而,与金融市场有关的利益团体,都会关心审计,并且愿意支付费用聘请审计人员,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他们投资决策的风险,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就会想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

4.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

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贝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expectationgaP)(AICPA,199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A)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

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特别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奇缺,即使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很大一部分在年龄和知识结构方面都较不合理,实施工作责任心往往力不从心。而且,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大多有一个挂靠单位,独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就可想而知了。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dueProfessionalacre)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第7篇: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

一、审计风险的两个视角

审计风险的定义有两个角度: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与供给导向的审计风险。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风险的本质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刘力云,1999),而根据上述定义,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并不必然导致其遭受损失,因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而遭受损失的首先应当是投资者等会计信息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因此,这个定义是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在实务中很难区分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往往将其进行综合评估(Helliaetal.,1996;HaskinsandDirsmith,1993)。而且,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均为被审计单位所制造或掌控,注册会计师只能评估而不能改变(张龙平、聂曼曼,2005)。可能因为这些原因,2003年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审计准则也采用了这个模型。新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与旧准则的定义基本上相同。新准则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定义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一定义契合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为被审计单位所制造或掌控而不能为注册会计师改变的特点(张龙平、聂曼曼,2005)。

如果因为注册会计师未发现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而导致投资者遭受损失,则投资者就可能通过法律诉讼等手段追究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由此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损失。这种因未能发现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并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才是注册会计师实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供给导向的审计风险(王广明、沈辉,2001)。可见,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是供给导向审计风险的成因,它构成供给导向风险的基础。王广明和沈辉(2001)将供给导向的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根据新颁布的审计准则,该风险模型应当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该模型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最终承担的审计风险不仅取决于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还取决于诉讼风险的高低。至于诉讼风险,刘峰和许菲(2002)将其定义为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和发现后被惩处力度的乘积。而被发现的概论又取决于谁可以注册会计师以及诉讼门槛要求两部分的联合乘积。

二、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分析

既然审计风险包括需求导向和供给导向两个视角,那么,对我国审计职业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现状的分析也需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着较高的审计风险。首先,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使得上市公司普遍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的动机,而盈余管理往往被等同于会计造假,“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王跃堂、陈世敏,2001)。这种盈余管理行为源于我国证券市场特殊的监管政策,包括上市政策、配股政策、暂停交易政策以及特别处理政策等(王跃堂、陈世敏,2001)。其次,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一股独大”现象比较严重。虽然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等制度,但只要“一股独大”的问题没有解决,独立董事就难以保持其独立性(黄世忠,2001)。何况,我国独立董事还存在着工作负荷过重的问题,这些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被认为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黄世忠,2001)。再次,从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信息披露主要承担行政责任,而民事责任很轻,这种安排导致会计造假的收益很高,而成本过低,不能有效抑制会计造假行为(汤立斌,2002)。以上情况意味着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的执业环境并不理想,上市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中确实存在着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作为一个职业整体面临着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

从审计风险的供给角度来看,由于法律风险很低,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着较低的审计风险。根据刘峰和许菲(2002)的分析,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取决于谁可以审计师,的门槛和处罚的力度三个方面。我国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以行政责任为主,民事责任较轻,因而惩处的力度较轻。在谁可以审计师方面,我国的法院因为技术原因不愿受理这类诉讼,刘峰和许菲(2002)指出,红光实业事件中法院以诉讼理由不成立驳回了中小股东的,而对银广厦事件,法院起初也以技术不足胜任为由暂不受理,直至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事情才有了起色,2004年5月,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会,宣布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证券市场投资人诉银广夏民事赔偿案件的诉讼时效从5月16日延长到8月15日(新华网,2004年5月14日)。但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给出了只受理经证监会处罚生效的案件等前置条件,这些都限制了中小股东审计师的可能性(刘峰、许菲,2002)。在门槛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原告举证制度,中小股东要注册会计师必须提供证据,而中小股东本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审计工作又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诉讼门槛被抬得很高。与此相比,美国采取的是注册会计师举证的做法,降低了中小股东注册会计师的成本。

从审计风险的需求导向和供给导向进行的分析说明,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是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较高,这导致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并不理想,同时,由于诉讼风险较低,注册会计师真正面临的供给导向的审计风险也较低。

三、审计风险控制:一种均衡措施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我国究竟如何治理审计风险?同样,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采取措施,进行均衡治理,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审计风险有两个视角,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是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供给导向的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如果只考虑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不考虑审计环境的改善,那么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不会降低,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会极大地增加。针对增加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有增加审计收费或者退出审计行业。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不利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究竟应当如何治理审计风险?可以从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角度进行分析。

审计的产生根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投资者)在将资本交给经营者管理时,要求经营者根据公认会计原则如实报告受托经营情况。但矛盾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使经营者有歪曲会计信息的可能性。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投资者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经营者需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承担责任,这就是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审计行为和审计报告的恰当性承担责任即审计责任。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会计责任源于受托经营责任,所有者将资本委托给经营者管理时,还隐性地要求其履行“忠诚义务”(dutyofloyalty)(ShleiferandVishny,1999),这种义务包括如实报告受托经营情况的责任。如果经营者损害所有者的利益,所有者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在美国的集团诉讼便是这样一种机制,它使得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可能因为会计造假付出惨重的代价,从而有效地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从审计风险的角度来看,经营者为了达到证券监管政策的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属于应当由经营者承担的会计责任,但这种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我国目前的信息披露责任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要求太低,这样无疑恶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如果只考虑增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而不注重改善其执业环境,则会导致管理层应承担的会计责任转移到注册会计师身上,实质上等于让注册会计师通过承担过多的审计责任来替代管理当局应承担的会计责任,结果就会混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审计风险的治理应从两个方面采取均衡方法进行。从需求导向而言,要强化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加重会计造假行为的民事责任,赋予中小股东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权利,降低门槛,强化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忠诚义务”。民事责任解决的是赔偿问题,如果投资者可以通过民事索赔从管理当局获得赔偿,则会改变管理当局进行会计造假的成本收入函数,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行为,优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在此基础上,需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不含有重大的错报,为此,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审计风险的评估执行实质性测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的质量。在强化会计责任的基础上强化审计责任就不会导致会计责任转移到注册会计师身上,有利于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风险意识,通过提高审计质量来降低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起到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如此,审计风险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第8篇: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

【关键词】独立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独立审计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做出结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之中,尤其是在这个“诉讼爆炸”的时代,频频发生的审计诉讼,使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必须承担“深口袋”和“风险社会化”的责任。

1 审计风险的概念。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固有风险是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内部控制时错报、漏报财务信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防止、纠正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未能发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一般的审计模型将四者的关系表述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 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其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造成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它们的水平,并不能消除这类风险。审计人员要想控制审计总风险水平,只能通过控制检查风险的水平来进行。

2 审计风险的成因。

独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2. 1 审计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抽样的确存在抽样误差,不论抽样的规模有多大,只要不是全面审查,这种误差就不会消失,同时根据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可靠。同时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及财务收支都进行查实、核对,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绝对真实、可靠。

2. 2 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不履行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复杂的审计业务,再加上自身审计技术水平不高,经验有限,造成对审计业务不能全面把握而产生审计风险。当然有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讲人情、收受好处、不履行审计职业道德,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提供虚假报审计告等同样也会形成的审计风险。

2. 3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有时经理层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达到上市、借款等目的,借助于高科技虚增收入,减少费用,弄虚作假。同时,公司的管理者们为了不让审计人员查出自己的问题,通常也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他们要么不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要的资料,要么不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些无疑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2. 4 审计机构内部管理欠完善。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事务所没有建立或健全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导致发生错弊和过失,知法犯法。也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控制不力,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2. 5 相关法律的缺失,惩罚机制不够严厉。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法律、法规都不是很健全,它们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能力都较小。许多法律规范只是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责任以及当该违法行为构成犯罪时产生的刑事责任,这些法律法规中大量存在原则性、抽象性条款,却忽视受害人的补偿方式是欠妥的。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配套,条文规定不很明确,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

3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 1 审计方法的选取。

现代审计方法与审计风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审计人员要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同时还应该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的风险。

3. 2 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行为,因此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另外,对于风险过大的业务不予承接。客户甄选并非只是针对新客户进行的,当现有的客户出现更换管理层,陷入财务困境等影响审计风险的事项时,需要重新评估其风险,考虑是否继续接受委托。

3. 3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努力提高执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同时在执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负责的态度,谨慎做出职业判断。更重要的是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制定职业道德的裁决指南,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在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现象时,既要有裁决的执行部门,又要有相应的执行依据,使职业道德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3. 4 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为了防止审计风险化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或投保责任保险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尽管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和减少诉讼失败是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我国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3. 5 加强审计机构内部管理。

要保证审计质量,除了审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执业道德外,审计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审计内部控制机构,保证每位审计人员都始终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保证审计的质量。

3. 6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惩处力度。

首先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将违法违纪行为与相应的责任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同时,完善审计诉讼制度,制定统一的、可操作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序,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得到落实,提高法律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执行行为的约束刚性。

3. 7 加强外部监管,提高社会的关注度。

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法规和准则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监督注册会计师执行行为的能力。同时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将注册会计师的弄虚作假行为曝光,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王健栋。 独立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5:71 - 72.

[2]潘超。 独立审计风险分析及评估体系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6:6 - 14.

[3]王建辉。 浅议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风险[J]。 网络财富,2009.2:56 - 57.

[4]姜礼民,郭雪梅。 影响独立审计风险的因素分析[J]。 审计研究。

[5]邓利华。 独立审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 湖南大学,2004. 29- 45.

第9篇: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

关键词:审计风险形成防范措施

0引言

从古今中外的审计发展史来看,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经济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国家各级审计机关不断探讨的问题。

1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应该如何界定审计风险的概念,在职业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审计风险的概念是从审计过程认识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客体的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错弊(其中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而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作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特征

1.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

1.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

1.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1.4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

1.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风险是审计活动中的固有现象,即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通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要想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则需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入手。即不仅要从外部给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事务所本身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2.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2.2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应该看到,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职业界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2.3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首先,事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者两个方面。客户方面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者方面主要有管理者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其次,事中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

2.4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认真学习相关法规,加强职业道德和廉政建设。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讲座,让审计人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排除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使审计行为符合法定程序,审计评价符合依据,审计结论客观公正。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教育,用制度规范、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防止、,和。二是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

2.5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其一,签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就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二,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风险。但保险公司还未开展责任险业务,行业协会应积极与保险公司磋商,努力促成该项业务。其三,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从当前的诉讼案件中不难看出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上的弱小。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团结起来,利用自身的影响促成有关法律的修正,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2.6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审计人员的人身侵害审计的职业风险还体现在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方面。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执法部门,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必然会涉及到被审单位、个人的经济、政治利益,尤其是审计人员参与查办大案要案,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将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审计人员要注意审计工作方法,注意工作的隐蔽性和保密性,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审计风险。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