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在国务院40号文件和省政府44号文件精神的鼓舞下,根据上级供销合作社关于基层社“三位一体”创新发展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敢为人先、勇闯新路,进一步发挥基层社的传统优势,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夯实经济基础,增添发展活力,提升社会形象,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适合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之路。
一、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基层社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体制,既要能够充分激发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又要能够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确保社有企业健康发展。在吴江市供销合作总社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及时调整思路,审时度势,提出以“调整、发展、服务”为核心的工作目标,全面提升社有企业竞争力。成立于1987年的吴江市盛泽人民商场面对严峻的经济和市场形势,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制订实施“品牌为先、质量为本、诚实守信、不售假货”的质量方针和“购物零风险、满意在商场”的质量目标,把“放心消费、满意消费”作为经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消费者利益,始终坚持文明服务、便民服务、跟踪服务、投诉服务等诚信承诺服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吴江市商贸重点企业、百强企业,已连续五年被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十佳商场”。2010年,商场又投入300多万元开发商场副楼,扩大经营面积,调整经营布局,亮化形象标识。调整改造后的人民商场营业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并引进了40多个国际国内的著名品牌和胡庆馀堂在全国设立的首家镇级专卖店,以新面貌、新形象、新品牌来迎接广大消费者,实现了“品质、时尚、温馨”的内涵式战略转型,2011年实现销售总额近3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当地“商业航母”的地位,为基层社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同时,石化物资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医药商店通过近年来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也逐步成为本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销售额逐年平稳增长。
二、以资产经营为抓手,不断夯实经济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台账。对一个基层供销合作社而言,必须要占有一定的商业阵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多年来,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不断加强供销合作社的资产管理。一方面建立健全了资产管理制度。对企业资产的租赁、维修、处置、开发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对社有资产全部实行建档管理。对供销合作社所有资产、土地逐一进行调查、复核、测绘,建立了资产管理档案,切实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卡相符,防止社有资产流失,依法维护好社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是全力挖潜增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社仅仅占有一定的资产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盘好用活资产,努力提高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益,才有竞争力和生命力。去年,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结合市商贸业发展规划及盛泽镇西部10万平方公里新城区建设规划,争取到镇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将在“十二五”期间,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运作模式,通过借力发展、招商引资等方式合作开发占地50亩、建筑面积为87829平方米,集办公、商场、超市、餐饮、休闲、宾馆于一体的西城商业广场,为推进盛泽城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繁荣盛泽西部新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规范管理制度。为了确保社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各项收支的合法性,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在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和市总社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吴江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社有(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加强财务管理的规定”、“财务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办法”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在项目开发、资产招租、资金运用、费用审核、财务预决算等环节加强监管,规范操作,做到办事制度化、运作规范化。
三、以标准化建设为牵引,全面提升社会形象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在长期的实践中,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深刻地意识到服务品质是为农服务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关键点,只有不断育精品、创品牌,才能达到树形象、提品质的目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按照吴江市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要求,全面对社容社貌、服务内容、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实施标准化管理。在标识使用上做到新建项目必用,改造项目补用,与为农服务、合作经济关联的场所尽量用,现在办公场所装饰一新,供销合作社、“农合联”的牌子全面悬挂,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服务网络统一上墙,使供销合作社的新标识、新形象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遍地开花,频繁亮相。同时,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结合“新网工程”建设,以吴江市供销合作总社“吴江联华”品牌为依托,强势推进现代连锁业态,从超市的外观、色调、商品出样、摆设以及服务的规范、制度等各个方面实施标准化管理,为农民群众提供价廉物美的放心消费品和优质满意的一站式服务。目前,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已经创办农村食品放心示范店10多家,不仅使农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周到的服务,而且也为自身发展增添了后劲,“买放心商品,到吴江联华”已成为农村的购物时尚。盛泽中心供销合作社正以崭新的社会形象融合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学;发展
1 科技先行是统计科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1)必须坚持把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为统计工作的第一要务。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
(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具体讲就是求两个“真”:一个是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真,即“求真实”;另一个是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即“求真理”。“求真实”是基础,“求真理”是关键,促发展是目的。
(3)必须坚持全面、科学、准确、及时。按照
4.2 抓协调提效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的任务也日益繁重。统计工作仅靠一家之力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树立“大统计”理念,构建大体系、大网络,才能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一是加强上下联动,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形成攀高比强、争先创优、共同奋进的浓厚工作氛围。二是加强左右互动,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沟通,强化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对部门统计的协调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部门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统计制度,逐步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内外齐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数据评估方法体系,确保各类数据客观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四是加强整体推进,强化与兄弟县(市)的交流沟通,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多方协调,形成合力,推动统计科学发展。
4.3 服务创品牌用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是统计部门的根本宗旨。提高数据质量是基础,搞好优质服务是根本。只有提供优化统计服务、创立知名统计品牌,才能树立统计权威、提高统计地位、扩大统计影响、展示统计形象、实现统计价值。一是加强对宏观经济的预测、监测,全面跟踪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及时提出监测报告和对策建议。二是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态势,注重对“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进程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研究,撰写优秀统计调查分析,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三是全力以赴、尽心竭力做好人大、政协“两会”的统计服务工作。四是积极办好内部刊物,根据领导、部门和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不断充实刊物内容,全力做好特色服务。
4.4 抓改革促发展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模式;发展轨迹;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110-03
一、前言
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现代生物等新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技术素养是现代青少年的最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也是普通高中生必须修学的课程。
“通用技术”是指普通高中新课程技术领域中的通用技术学科,是指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是从技术体系中根据高中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性质选择出来的,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它不同于劳动技术课,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等,注重学生对某一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劳动的德育功能与技能培训,当然也不同于专攻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及技术素养,内容是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技术教育相关。《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二、国外技术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在1866年就提出将教育技术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对当时处于工艺学校、工业学校和农业学校的工人阶级子女进行了最基本的、综合的技术教育,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技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一直不高。但是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对工业发展、生产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技术课程慢慢进入到各个普通学校中。技术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3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后指出:“几乎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或者开始采取措施,把技术类课程列入普通教育的课程计划之中”。
技术教育进入高中,大致始于上世纪初,但早在手工业时期,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就已经含有技术教学模式的雏形。在这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对我国的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笔者从时间的维度对技术教学模式的演变进行了梳理。
(1)手工业时期
在早期的西方国家,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技术基本上是没有地位的。技术的保存和传承基本上是通过师徒相传、父子相继等口述的方式进行的。其中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就记载着学徒制,它是集培养、操作为一体的,以全面培养为目标,技术为中心,重视从操作中获得和领悟的直接经验和隐形经验。其过程一般可以表现为“模仿操作-训练操作-半独立操作-独立操作”4个步骤。
(2)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课程设置上已经出现和技术相关的科目了。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他把学校的四种不同层次特点分别与人的四个智力发展阶段相结合起来,这样除大学以外其他三种学校均都包含一些技术课程,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并未涉及到实践操作问题(即动手操作)。
另外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自然科学、艺术、语文等三门学科教学上的详细论述来看,显然他提倡分科教学,但他所提出的教学模式对各门学科基本上都适用,是具有通用性的,并没有提出针对技术学科的专用教学模式。
(3)启蒙运动时期
到18世纪后期,技术课程已经普遍存在于普教的初等学校教育中,不过此时的技术教育主要是以手工教育的形态出现的。这个阶段的技术教学模式与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有四点不同:首先,它以学生通过获取谋生的本事、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从而达到改善生活条件、获得一定的经济成效为主要教学目的;其次,以手工作业为主要教学内容;再次,教学环境主要由专门的手工操作教室或者现实的劳动场所提供;最后,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模仿、观察教师的操作,并理解意会教师的解说,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的动手操作,所以教学程序可以理解为:操作示范――模仿练习。
(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这时技术教育开始在欧洲(如英、法等国)中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逐渐显现出来,扮演起了为机器大工业革命的兴盛和发展而培养社会所需技术型人才的职责和义务。
在这个时期,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从统觉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他的徒弟莱因对此进行了改良与扩充,成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段教学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教学模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推广,成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典教学模式。
(5)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迅速的发展,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技术的提高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原理来的支撑。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促使欧美各国的经济不断迅猛发展,而且社会生活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新教育运动作为欧美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也逐渐兴盛起来,其中一些代表人物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学校,都普遍重视技术教育,并将技术课程作为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在此期间,如幻灯、投影、电影和电视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技术教学模式开始从原来只注重学生单纯技能的获得,逐渐转变为既注重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又注重学生技能的获得。
欧洲的这种新教育思潮很快传播到了美国,促使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起并发展,这对美国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期间,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给出了一番评价,指出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的传授、不重独立思维的发展,重教材,不重活动的组织形式。对此他从实用主义哲学理论、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儿童中心主义的教学观角度出发,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其基本过程可归纳为:疑难的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等五个环节。
(6)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
二战后以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的爆发,使社会对精英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因此世界各国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问题,如美、日、法、英等国家纷纷将技术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体系,从此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
同时,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越来越明显。美国的布鲁纳在60年代提出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发现的过程,“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
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主张学生扮演发现者的角色,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部学习动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过程:即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材料-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作出结论
(7)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1987年-1998年期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KarcnZuga教授对220项技术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大部分研究其中在课程(49%)、职业,教育(18%),只有一小部分涉及教学模式。
2003年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Thomas Lankan,Wolfgang Haunt和Jorgen Welling等人向国际设计与技术教育研究会议提交的论文《Technology learnmg byTheatre-playing》中认为,“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因为技术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具有某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即使是歌舞、绘画等在技术教学的“角色表演”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这一切还是取决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这一特征。芬兰学者Aki Rosaune在《An Analysis ofthe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ofsix counties》中通过分析详细阐述了英国、美国、法国等六国技术教育课程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其实施现状。其中法国在技术课标中提出:学生的技术学习必须置身于现实的生活环境,并让他们学以致用,即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而瑞典在技术课标中则指出,技术课程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
以上内容看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类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在课程改革中突出了技术教育的地位,而且在思想上也越来越重视对技术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做中学”等方式,同时注重不同学科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三、国内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发展轨迹
通用技术是我国第八次课改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建国后技术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通用技术教育在中国共经历了三种具体形式:综合技术教育、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因此,通用技术课程的出现是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校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让学生了解一般的生产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通过让学生参观、模仿等实物教学法进行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的密切结合。如在初等教育体系中设置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劳作课和制图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课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教育部于1956年5月颁发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提示(草案)》,其中明确提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文化科学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提出“技术教育”的概念,而且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开设与劳动技术教育相关的课程。计划中还提出要求中小学生既要学习现代生产技术的基本知识,又要参加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等各种基本技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为今后从业打下基础。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是这个时期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要求将中小学劳动技术科都列入课程计划范围之内,并根据实际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在全国进行试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意见》,重申“在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是改革中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确定的目标,适应新形势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必须加强普通中学的劳技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规模浩大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研究国际技术教育改革的趋势基础上,进行了我国技术教育的改革,把技术教育提高到了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是技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001年,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技术教育是小学至高中学生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并提出在高中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技术类课程”。正是在此纲要的指引下,最终研制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进入课改实验区后,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相关的研究逐年增多。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与通用技术相关的文章,通过筛选却发现,大部分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联系不够。
四、传统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观古今中外通用技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出;通用技术的教学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需求下,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它顺应时展的需求而变化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论的更新而发展着。但从国内外整体来看,讲解一操练式的通用技术教学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一般性教学模式上,且较为零散。过去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技术能力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它仅要求学生能够模仿教师所传授的技术操作手法和技巧即可,但现在社会的技术教育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注重的是与初等教育中其他学科的教学相区分,主要提倡在师生之间营造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即在教师的讲解操练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建立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程的发展与演变不仅是文化不断创新的结果,更是是新旧文化之间不断对立、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对通用技术教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是通用技术教学模式未来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基金来源:本文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金资助(批准号新教高[2010]50号)
一、当前全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生产努力克服信贷紧缩、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23.32亿元,同比增长14.4%。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势较好。全市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保持全面增长,股份合作制企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分别增长13.9%和10.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6.0%,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27.7%,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3.3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速回升,重工业增速回落。1-7月份,全市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61.68亿元,增长12.4%,增速比上月回升1.1个百分点;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61.64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良好。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26.46亿元,增长24.0%;产销率为98.76%,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17.05亿元,增长26.8%,实现利润148.26亿元,增长24.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4.1,同比提高4.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64.22亿元,增长36.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08%,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二)投资总量稳步扩大,投入结构得到优化
今年以来,我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各类投资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投资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1-7月份,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57.13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8亿元,增长46.6%,同比提高19.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投资增势强劲。实现投资103.5亿元,同比增长36.6%,比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出16.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7月份,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0.09亿元,同比增长52.9%。商品房销售呈现高位回落态势。国家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齐发力形成的叠加效应进一步显现,房地产市场交易减少。前7个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额为51.49亿元,增长5%,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
(三)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城乡市场差距缩小
今年以来,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引导下,我市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品市场呈现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增长速度明显走高的良好格局。1-7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94亿元,同比增长23.3%,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市场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农村市场,但城乡市场差距有所缩小,1-7月份,全市城市市场完成零售额203.54亿元,同比增长24.2%;农村市场完成零售额74.4亿元,同比增长20.8%,城乡消费市场增速差距由上月的3.9个百分点缩小到3.5个百分点。
(四)外向经济稳步推进,对外贸易稳步增加
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积极引导外资投向。1-7月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6.3%。
1-7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70.22亿美元,同比增长19.8%,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完成进口总值27.4亿美元,同比增长26.1%,完成出口总值42.82亿美元,同比增长16.1%。
(五)运输能力继续提高,旅游市场持续繁荣
客货周转量稳步增长。1-7月,全市完成货运量3979万吨,增长9.4%,完成客运量3206万人次,增长11.5%;货运及客运周转量分别完成95亿吨公里和24.8亿人公里,分别增长9.1%和13.6%。港口吞吐量为1996万吨,增长19.9%。
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1-7月份,实现旅游总收入80.5亿元,增长11.7%;全市接待海内外人数820.8万人,同比增长4.5%,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3.13万人,同比增长12.1%。
(六)财政收入质量提高,银行贷款增速放缓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质量稳步提高。1-7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6.6亿元,增长24.9%,其中一般财政收入60.83亿元,增长17.6%。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地方税收占一般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4.5%,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齐头并进,分别增长19.7%、21.7%和27.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9.2亿元,增长22.7%。
银行存款增速回升,贷款增速放缓。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70.62亿元,比年初增加97.41亿元,增长10.0%。存款结构变化明显,居民储蓄存款回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9.44亿元,比年初新增65.81亿元,增长11.3%,比去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居民储蓄意愿有所回升;企业存款增速放缓,全市企业存款240亿元,仅增长1.5%,比去年同期下降18.8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73.04亿元,增长12.0%,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从贷款投向看,中长期贷款增长17.1%;短期贷款增长3.8%,其中工业贷款增长22.0%,商业贷款下降18.8%。
(七)居民收支稳中有升,消费价格涨势趋缓
城镇居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1-7月,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81元,同比增长15.2%,人均消费性支出7155元,同比增长14.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势趋缓。受“翘尾”因素(上期物价变动因素对下期价格指数的延伸影响)减弱、国家宏观调控效应不断显现影响。1-7月累计,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6.83%,比1-6月下降0.36个百分点。7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去年7月相比,上升4.69%,与今年6月相比,上升0.4个百分点。食品类仍然主导价格的变化。其中食品类价格当月同比上升12.5%,与上月相比上升0.83%,涨势趋缓。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体经济运行平稳的同时,应该看到,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市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工业生产价格涨幅加大。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主要工业材料价格连创新高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共同推动下,我市工业品涨幅仍处高位。1-7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12.52%和9.47%。九大类原材料价格均呈上涨趋势,涨幅居前三位的是黑色金属材料类、农副产品类、燃料动力类,分别上涨35.3%、18.8%和10.0%。一方面国际原材料、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向国内传导使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另一方面,近期成品油和电价的上调,也可形成价格上涨的一些新因素。因此,当前仍要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二是企业经营要素趋紧。资金上,企业融资难度加大,部分银行严控信贷规模和投放节奏,中小企业资金压力非常大。7月末,企业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小幅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了5.3个百分点。能源上,煤、电、油等动力供应趋紧,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夏季用电高峰,我市电网实行限额供电,对企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用工上,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规范了用工行为,客观上也提高了用工成本,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下游中小企业冲击较大。受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企业利润受到进一步挤压,亏损增加。1-7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亏损4.14亿元,同比增长34.5%。
三是消费需求提升难度加大。一方面虽然今年以来消费市场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消费增速大幅上升,但扣除价格因素增速不大。1-7月社会消费品消费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但考虑到价格因素,增速仅比去年同期快0.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困难增加和劳动工资成本的提高,就业增长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并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扬,使得农民的生产利润大大缩减,削弱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和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偏低,大大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升级乏力。
三、对今后经济发展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化解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因素,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来,进一步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主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适时调整政策措施,切实抑制物价上涨。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我市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加大供应、财政补贴等措施,尽可能地把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最低幅度内。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价格管理体系,通过财政政策,增加和改善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公用事业等部门的补贴。
【关键词】心理特点 科学实施 教育方法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儿童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教育儿童这一活动则是促进儿童变化、发展的关键性活动。为此,如何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实施小学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此阶段的学生在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时间与空间知觉很不完善;以形象思维为主,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帮助;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注意力极其短暂,以无意注意为主;机械记忆占优势;活泼好动,还保留着幼儿期“口语时代”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仍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阶段,但却开始由对从父母的同一转向对老师的同一,其明显地表现出为对老师权威的服从,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
(二)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所实施教育的看法
1. 应多采用游戏法增添学习活动的趣味,以帮助学生“学会勤奋”。
2. 采用配图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以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如:老师在教学生数的时候,可以有目的地把所在学校的校园绘制成可活动的组合图片,或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轻而易举地从整体上了解自己的学校。
3. 歌谣+反复诵读法降低认知难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学“郭”字时,可编成“一点一横长,口字占中央,儿子来拉仗,耳朵拽多长”。让他们在歌谣的形式下诵读,既增加了趣味,又降低了认知难度,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4. 有效控制学习的时间,帮助学生发展有意注意。据研究,儿童在7~9岁的注意时间是15分钟左右,所以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之内。让放松与学习交替进行,科学地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
5. 抓住“低年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仍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特点,以身作则完善他们的是非观念。
6. 利用依赖性培养师生感情,增加团体的凝聚力。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感,在各个方面尽心尽责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着想,从而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孩子的这种依赖性更加持久,从而便于增加班级团队的凝聚力,为他们的终身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教育
(一)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
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相比,小学中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过渡时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兴趣十分广泛;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趋向正确性,完全脱离了幼儿时期的发展特点;有意注意虽有所发展,但还很不完善;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自我尊重的需要比较强烈,开始讨厌家长与老师的保护和命令,喜欢独立;但仍然愿意依靠老师;他们一边继续服从老师的权威,一边又开始重视伙伴间的真诚与法则,可以说伙伴规则时代悄然而至。在某些情况下,同伴的规则比父母和老师更有控制力。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解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出现喜爱某些学科或不喜爱某些学科的兴趣倾向等等。
(二)对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所实施教育的看法
1. 学习活动的设置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二十分钟之内。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内容不宜过于冗沓。
2. 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重要,应适当允许他们坚持自己一些合理性的“见解”,而不能简单武断地滥用权威,当然更要适当把握好其中的“度”。
3. 合理利用“伙伴法则”,不断增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进行同伴间的交往,增强团体气氛,以便为他们今后社会化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适时进行学习活动意义的教育,利用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加强他们对每一学科作用的认知,预防他们的偏科倾向的出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三、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及教育
(一)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复杂的。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也随之迅速发展。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出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到二十五分钟左右;判断力开始理智的发展,同时对老师的批判精神开始萌生,对老师不公正的处理会有不满的表现;不愿违反规则,十分重视约定的事项;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变得更为强烈,但又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等等。
(二)对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所实施教育的看法
1. 激发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勇于做一个探究真知与大胆创新的学生。
2. 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判断力,让他们懂得实践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分析归纳问题。
3. 在教学中,多对他们赏识教育,不吝啬于表扬他们。多采用肯定和鼓励的言语,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奋发上进的动力,但同样也要把握好表扬的尺度。
4.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朋友关系。经常和他们谈谈心,密切观察孩子们的思想动向;使学生对老师想说、敢说、乐说,消除他们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让他们愿意同老师进行交流意见和对事情的看法。
乡镇统计工作一直随着政府统计而生,只是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政府统计部门抓乡镇统计工作也从来不曾停止过。但由于受经济体制变迁、乡镇机构改革及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约束,乡镇统计工作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特征,对整个统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危害。目前乡镇统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设置乡镇统计机构的法律依据还不够权威、科学、完整,这是造成基层统计工作被动局面的最大因素之一。现目前,仅在《统计法》第十六条中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员。在乡镇设立独立统计机构的法律依据不强,设置“统计员”只是一种职业规定,而不是机构建置,政府统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站所无法行使有效的管理。
2、统计力量不适应统计任务的增长。现在虽然设立了乡镇统计站,但多数乡镇仅有一个人做专职统计工作或兼职统计工作。从业务层面讲,就是乡镇一个统计员直接面对县局十来个人。每一个专业、每一项普查工作任务,只要涉及到乡镇(包括人口、农业、商贸、投资、劳资、工业、各项调查等),都由一个人承担。近年来,统计报表日趋增多,统计调查项目日趋增多,有周期性的普查、有经常性的抽样调查、有一次性的临时调查,各项调查交叉接踵而来,从未间断过;统计专业划分趋细,总的有二、三十多项专业,统计任务与日俱增。而一个乡镇统计员同时兼任着乡镇内3到5项部门工作,有的还要驻村蹲点,还要参与乡镇计划生育、综治治安、防汛抗旱、财政税收等多项中心工作,其所承受的劳动强度太大。基层的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形成显著的矛盾,统计员无力、无心按照统计的基本要求将每一项工作做深、做细。三年一届的村委班子换届选举也制约了基层统计后备力量的递补,能够正确填写各种表格的人员不是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
3、统计队伍不稳定制约了统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统计任务与日俱增,导致统计员身心疲惫,厌烦情绪趋重,自身也不愿从事统计工作;另一方面,乡镇机构的特殊性造就了统计队伍的不稳定。其特殊性表现在:乡镇统计站现为事业单位,统计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从工作上看,业务量较大;从待遇上看,与乡镇公务员同工不同酬,工资资金差一大截;从个人发展前途上看,提拔、调任、轮换的机会根本没有;这就让从事乡镇统计工作的人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取心,在工作中要么交差了事,要么通过各种机会尽快脱离统计岗位,统计工作任重道远。
4、统计方法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国家的调查制度改革模式,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是:以抽样调查为主、周期性的普查为辅、全面的定期报表作补充。作为国家宏观管理,这种方法制度的定位无疑是科学适用的。但到基层则必须因地、因时、因事而论。就农业生产统计来说,沿用的是直上而下布置、直下而上报送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在当前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分散细小的家庭是生产的主体,凭村文书一人之力是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这种所谓的“全面”实质上是不全面的,这一套报表的适用性值得商讨;自从有规模以上、规模以下分组之后,基层的工业经济统计即出现断档,未分类之前,各乡镇还能根据企业办的明细报表统计出全部工业企业经济数据,分类之后,规模以下改抽样调查,样本量只能满足省市推算用,对县乡两级均无代表性,无法满足地方经济统计需要,加上目前企业办的功能逐步弱化,对企业统计也是鞭长莫及;除工业经济统计外,目前还开展了人口、劳动力、价格、企业景气、商贸、服务业等大量的抽样调查,这些调查对基层基本上是没有代表性的,也无从推算当地的经济总量,结果是忙来忙去却忙不出几个像样的数据;近几年普查密度过频,任务过重,技术要求过高,与基层所处的环境、经济基础、组织力量、人员素质不相适应,让基层疲于应付,反过来又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对部门统计,目前是有效监管不足,协调机制不全,共享平台不完善,统计事权分工不明,重复统计偏多。
5、统计物质基础不适应统计发展的需要。当前,在统计机构不独立、乡镇体制不顺的情况下,乡镇财政预算基本上是不奏效的,大多数乡镇是按照“据实报账”的原则解决统计经费。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渠道有限,乡镇统计事业经费往往比较紧张,每一项的统计开支都是紧掐死算,甚至对普查员的经费补助长年赊欠,造成办公设备陈旧落后、正常的开支报账困难、统计员主动开展工作的后劲不足,离办公自动化、信息高速化的要求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由于村级统计经费由谁来承担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村级的大部分统计工作往往都是义务性质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行政性强制难以继续发挥效果,抵制情绪逐步加重。
6、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前面众多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确实还不够理想,既使排除人为干扰,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要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也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二、健全乡镇统计的建议
要改变目前基层统计的现状,仅靠基层的努力远远不足,况且基层只是政策的执行者,起决定作用的应是上层的政策制定者。为进一步健全乡镇统计,提几点肤浅的建议。
1、建立健全乡镇统计机构网络。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建立一个合时宜的、能独立行使统计职责的、同时能有效进行部门统计数据监管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统计站,其编制、人事、经费来源、职责权限等都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最好能够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办法实施,增强激励机制,畅通进出渠道,增强竞争活力,适当实行部门垂直管理。法律的表述要具体化,避免空洞化或过强的伸缩性。乡镇统计站的机构建制要能够避开每次县乡机构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否则,三、五年一个轮回后又没有任何的意义。同时,要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法律体系的框架之内,与企业统计、部门统计一道,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
2、建立一支与任务相适应的稳定队伍。要对目前乡镇统计站的工作任务进行一次新的评估,合理地确定工作岗位并抓好落实。统计站人员要逐步实现从全能型行政管理到比较专业型统计的转变。要充分考虑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增加农村基层统计人员的岗位津贴,并适当考虑职级提升或异地轮岗,吸引年轻、优秀的人才加入到统计行列。要加大对统计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素质,在时间上要增加,在内容上要逐步加大广度和深度。考虑到基层的经济承受能力,任何统计培训都必须实行免费培训,以提高基层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统计培训的实质效果。
3、建立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要改变过去对统计工作经费随意性投入的状况,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经费负担义务,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方式上宜采用按物价涨幅递增和按照调查项目增列预算。对统计站要用统计下设机构的概念来替换乡镇内设机构的概念,乡、村两级经费分别由所属上级财政部门列入年度预算,或直接列入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统计工作的重要思维理念。
统计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作的性质是通过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社会经济和各种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认识,并为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而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适用于我们的各项工作,同样它也是我们统计工作的重要思维理念。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离不开统计工作的监测与服务,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就包括和谐统计的建设,没有统计的和谐就没有完整的和谐社会。因此我们要不断顺应时展的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朝着建设和谐统计的目标,积极促进统计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职能,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新时期我们统计人要利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统计工作,构建和谐统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断提高,作为新时期的统计人,我们要利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统计。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全体统计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良好的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统计核心价值观,是统计工作者对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的基本判断,对自己统计人生价值的看待以及对统计事业的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支柱。新时期的统计人应具有的核心价值观是:要朝着打造一流的政府统计工作,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统计服务而奋斗。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加强全体统计人的思想政治和爱岗敬业的教育。使统计人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统计工作在党、在国家的全局工作和决策中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高尚的统计事业,乐为统计做奉献。并通过统计工作在服务社会、服务国民生活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得到的社会认可上来加强全体统计人对统计工作的热爱。二是要规范全体统计人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管理。职业道德是每个行业对各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准的要求,同样,作为统计工作者,我们的职业道德就是保证统计数字真实可信,不出假数,我们要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三是要狠抓全体统计人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统计精英。大力改善和提高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让人民真正享受到统计产品和统计服务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好处。四是要强化全体统计人的集体主队意识的认识。提升统计人的凝聚力、战斗力。
2、坚持与时俱进,加强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体系改革,确立科学合理的统计工作体系。在社会和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统计工作所研究的和服务的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体系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一是要努力完善以必要的定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估算和有限的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二是要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上下通畅、左右贯通的统计网络。统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客观上要求加强各部门、各地区的横向和纵向的管理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矛盾和重复。三是必须按统计工作的流程对各级各类统计机构设进行整合和优化。建立符合未来形势发展要求的灵敏、快速、高速、精干的调查机构,提高效率,并使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有利于更广泛的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从体制上切断统计数据与不法利益的联系,彻底排除干扰。四是要随着统计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变化,对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得统计工作能及时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起到监测和预警作用,确保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坚持和谐共赢,加强统计外部环境的和谐建设,促进统计工作多方协调。
和谐统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统计环境,我们要加强统计外部环境的和谐建设,净化统计工作发展的环境。一是要加强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协调与配合。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部门统计要向政府统计部门提供基础信息资料,另一方面政府统计部门又要向其他部门和社会提供和统计信息服务。因此我们唯有与各部门保持良好的协调与配合,创造良好的统计氛围,才能确保我们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统计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和谐共赢。二是要加强与基层单位等统计对象的协调与配合。统计对象作为直接为统计工作提供原始依据的基层单位,对我们工作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改善与统计对象的关系,一方面让他们为我们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将我们的统计结果转化为他们服务的统计产品,为他们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互利于双方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模式 改革
引言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紧迫任务,构建一个能将老师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能够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进步的教学模式,是对体育教学整体进步的保障,也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内容杂乱,缺少针对性,体育教学方案的制定极其不合理,过分强调体育教学中的
运动技巧传授,而忽略了理论教学。 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过分偏重于运动技术方面,而这些运动技术专业性较强,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在日常活动中都用不上,这导致大学的体育运动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一项日常的运动项目,使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大学里学到的体育运动无法得到延续。
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落后,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往往一个教师带好几个班级,增加了教师的授课负担,也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 同时,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普遍偏低,教师年龄老化,学历普遍不高[1]。此外,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学队伍建设中,没有权威的学科带头人的课外活动教学,没有对体育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 导致体育教学理论连年得不到有效更新,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学偏形式,缺少实用性,大多数体育教师注重教学创新, 采用很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虽然教师的这种想法对教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却过于注重课程的形式,忽略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这包括一些省、市、地区的公开课、示范课,为了显示教学改革效果,往往把平时不常见的教学搬上课堂,而忽视了课程的难度,学生难以掌握,导致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健康理念与体育教学脱节,体育的锻炼不但能够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但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却忽视了健康的要求,使学生只是为考试合格而锻炼,没有形成一种锻炼习惯和意识,也不注重学生体育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导致大学生体育观念和意识淡薄,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二、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模式的优化
构建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因此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重新整合,其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2]。
(1)明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遵循和坚持的指导思想。
(2)依据指导思想,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材。
(3)改革体育教学班的组成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段选择参加不同项目组合的教学班。
(4)改进教学方法,当前,应着重研究如何根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改革的思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的本质, 是对体育教学的功能和要求的重要指导,例如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创新教育等,是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同时,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指导思想的体现, 是编制教学课程的主要依据。 因此,必须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进而保证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加强教材建设。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增加强化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内容。教材既要保证全体学生必要的体育基础学习,同时也要为学生的自主、自立、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既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要注意教材的规定性;在保持体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强教材的多样性,使教材更加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3]。
教学内容。素质教育特征之一,是基础性。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因而,普通大学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设置及选择必须服从“基础性”这一特征和转移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体化的教育。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而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素质教育特征要求改革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校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尽可能地为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锻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竞争意识的培养就分层次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学生学习的上进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而且在统一的教学内容、进度下,成绩跟不上的自动调整到下一层次,这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因此也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上好每一堂课[4]。未来的学校体育将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要求,向社会开放,向国际开放,体育课堂也将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在实现中国特色的同时,仍将继续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己,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过程中,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定将要进行转变,在教学的改革上要能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模式共存,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04).
[2]杨九平.对成都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