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

第1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2、课前做好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定好三维教学目标,分析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当场反应情况,及时调整其状态,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在情感上调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兴趣,并做好相应的课堂预设,教法尽量灵活多变。

4、认真批改作业。作业基本上都是全披全改,特别是作文,不但要改,还要进行及时反馈,用本班优秀作文来激发他们写好作文的激情。另外则是加强对语文相关背诵的检查。背诵不仅仅为了考试,而且从长远来看,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其效果是最为显著的。在课堂和早读课上加强了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环节,效果还是较好的。

5、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在差生交谈时,本人一般能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对其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一般来说,学生在感受被尊重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改观。另外,这一学期,进行的培优工作,效果还是较好的,这些学生在期末时成绩都有所提升,可坚持。

6、按时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第2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人文地理内容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新课改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具体的课标要求,教材在人文地理部分对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做了更加贴近生活的处理,谋求以通俗易懂地方式教授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同时教材编写采取一纲多本的模式,其中湘教版更是采用案例形式、活动课形式、调查实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无疑对于教师授课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在人文地理授课时必须依据课标、突出教材、兼顾学生差异并针对具体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因此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对人文地理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教学。比如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现象和规律的学习。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兴趣,更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地图学习法 地图的作用对人文地理教学而言也是不可小视的。我们一定要充分运用地图教学。比如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在地图上找到相应区域了解某地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从而进一步了解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种类等条件,进一步掌握分析农业区位中的自然地理区位。

对比法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较零散。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体系中的异同点做到准确掌握、避免混乱。比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就可以对比学习,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工业受社会经济影响明显。但这二者之间有联系,两者在进行区位选择中均受自然和社会影响。

二、教学实例

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为例,进行案例教学。

新课引入阶段:以一首春天的故事拉开序幕,贴切本课主题,同时十分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减少新老师的陌生感。歌词内容上把握住1978和1992两个关键时间点。引入本课内容。

重点知R讲解阶段:围绕着两个时间点,引导学生分析,在1978年,什么要的优势区位促使珠三角地区尤其深圳的第一次腾飞。学生很快联系所学,想到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临海同时又紧邻港澳;国家政策扶持;由老师的引导,回忆在此阶段国际大趋势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东南亚的转移。迫使其由小渔村第一次大发展,成为大都市,实现城乡一体化。1992年,注重学生对比分析,区位条件作何变化。大致能回答出:政策扶持不再,人力成本优势也不再明显,国际环境也变化,由资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这就迫使珠三角也顺应潮流转型: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设备产业基地。城市变化也由大都市转变为城市集群。卫星城发展分担大都市的城市职能,以及过度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概括总结阶段:让学生清楚看到工业化的2个阶段,以及工业化推到下的城市化2个对应阶段。关系清楚明了。再通过做题巩固。

课外延伸阶段:介绍书上本地区的特色经济,一镇一品经济模式,加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印象。介绍其他的城市化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北模式。使知识尽量延伸。

课程结束。

课后总结

整堂课,师生互动多、学生参与高,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课后调查发现,要真正做到和学生心灵相通,需要更好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习惯。同时引进新的有效的学习理念,在获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坚定与老师的合作,从而进步更大。另外,案例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教学。

三、经验总结

现在的课程改革,在人文地理方面更加突出案例教学模式、决策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在上个月召开的初中地理名师研讨会上。初中也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新教材,突出每个区域地理的代表性案例。下面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对人文地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针对人文地理教学案例的特点进行案例编选

好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人文地理案例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可以是文字式的材料、小故事,可以是视频图像,可以是几张照片、图片、甚至是漫画,也可以是它们的有机组合。不管是何种形式,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学生感兴趣。

(1)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 人文地理的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并具有时代感。这样的案例才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的意识。

(2)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人文地理的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如果节节课都是材料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厌烦。所以教师需要巧花心思,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增强其趣味性,并变换案例的形式使学生有新鲜感。例如在讲农业一课时,在案例内容的选取上我选取了网易总裁丁磊投身养猪业一事,并且使用了漫画形式呈现案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二)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案例使用方法,创设案例学习情境。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能够较好地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将教材的内容复述给学生,不做或缺乏分析和讲解的现象。但是在案例的使用中,又要防止出现将教材抛掷于一边,孤立地讲解案例内容的现象。在使用案例时注意与教材学习材料的有机结合,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1)以案例为载体,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

教师将案例放在一个情境中使用,可以单纯地作为课题的导入;也可以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究环节,以突破的教学重难点;甚至是用案例来承载整个学习活动。案例的使用过程应该是以案例为载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的过程。

(2)在案例的使用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已经超过其他教育目标成为首位。同时,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兼顾高考的分数压力,是地理老师不断教研的任务所在。而高考的命题倾向也在人文地理方面大量倾斜,如何活学活用,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只看分数不看成长,这条路还需要慢慢摸索。比如案例教学、比如决策教学方向。相信教师能够善于研究,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矛盾会得到改善,人文地理教学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义孚 人文地理学之我见 地理科学进展 2006年3月 第2期

[2]沈阳市第三十中学 李斌 《地理课堂中人文精神的培养》[M].地理教育,2008.

第3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育 新思路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热,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高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和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其冲的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关注新旧课标对比下,高中语文教育中出现的新特点。以下将是笔者在新课标背景下,自己亲身参与一线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悟和思考。

一、新旧课标下语文教学对比

无容置疑,新课标修订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首先它改变了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地位。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主人,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这就对传统的学科中心论当头喝棒,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深刻体现出认知与情意、结论与过程的完美统一。这些显著的变化都给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带来全新的思路。

二、新课标高中语文教育新思路

新课标与之前课程标准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高中语文学习方式、课程内容涉及方面,还是高中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有对高中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都有了一个较大的改变。具体如下:

(一)学习方式多元化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对语文教学和学习而言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将传统的高中语文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结合紧密联系的方式,突出地表现出语文教学的新亮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明确规定的,这也是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这突出反映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的应题之意,开创高中语文教育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合二为一,增强教育的前瞻性与预测性。

(二)课程内容开放性

受长期学科中心论的影响,高中语文教育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误尽苍生”虽然过于偏激和极端,但是它能从侧面反映出世人对于语文教学的迷茫,这也反映出传统的课标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单调、乏味与生活脱节的现象突出。而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高中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中心论,将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教育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任务中,力求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句话说的非常正确“语文教育的外延是生活”,只有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实现不懂文化领域之间的连接与贯通,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高中语文教育的空间,实现多学科的交融,从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化发展。

(三)教学理念的全新化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将高考作为终极目标,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在高考时取得较好成绩,而当前在新课标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理念有了质的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需要重视,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更为重要。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被动教学理念转变为主动教学理念来迎合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的结构模式化、内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理念,追求一种全新、主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理念,不断扩充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实质要求所在。

(四)教学方法双边性

新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育模式下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双边性特点。首先,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主人翁地位发挥作用的大小直接制约着高中语文教育的效果,教师要自觉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模式,从而使得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发放突显出双边性的特点。此外,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老师在积极地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力求将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总结

高中语文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新课标规范下,要积极主动创新传统教学,立足实际,体现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彰显高中语文人文性教育优势。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主动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应题之意。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现代交际. 2013(02)

[2] 刘丽. 试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 现代交际. 2013(03)

[3] 赵海艳. 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第4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育 人格教育 教育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育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人格教育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是时代的要求。高中语文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很大,语文教育重点锻炼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种能力的锻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就表明人格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略了人的情感教育,因此现在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格教育,通过人格教育让高中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高中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的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好处。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需要。高中生处在身心快速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推行人格教育,给高中生正确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很大帮助,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用语文学科塑造人格优势,是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中生成长的迫切需要。

二、高中语文教育人格教育的误区

1.以道德教育代替人格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对课本的讲解中过于偏向于道德教育,对课本中很多人格教育的部分不重视,甚至以道德教育替代人格教育。在我国高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一元化、理想化、片面强调政治性,但是缺乏层次分明的理解,忽略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文学作品的具体内涵被忽略,片面强调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忽略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大肆宣扬道德观,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单一,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

2.以健康教育代替人格教育

高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受到学校的重视,很多学校逐步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方便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操作性、实践性更强,因此高中的人格教育往往让位于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侃侃而谈,对人格教育却一知半解,错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人格教育,忽略人格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心理成熟不代表一个学生人格健全,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会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不能保证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格的缺失是心理教育无法解决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不能代替人格教育。

3.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混淆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区别,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注重的是学生人文底蕴的厚度,而人格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育范围上,人格教育的范畴更加宽广,人格教育立足于人的生活和发展,而人文教育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重点。高中语文教育中很多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更高,忽略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对文学体裁的内容进行讲解时,偏向于讲解语言和修辞手法,不注重讲解文中表达的情感,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人格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严重缺乏。

三、高中语文教育人格教育的策略

1.利用高中语文能力培养过程加强人格教育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的目标,对语文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将其概括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往能力等。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加强语文学习中的人格教育。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大对人格教育的培养力度,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针对作品中的人文思想进行讲解,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学生的人格。写作能力和口语交往能力是锻炼学生独立进行语言组织的一种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作文写作的题目可以进行改变,作文题目的选定要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认真讲解题目,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人交往中谈吐自然,拥有人格魅力。

2.利用语文教师人格魅力进行人格教育

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外,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对学生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好的学生。高中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影响高中生人格的形成,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有健康的性格,谦逊温和的教学态度,这些美好的品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引发学生共鸣,教师的真情流露是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很容易就会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师的信任感,这就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也能近距离接触教师,体会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我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会影响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自身也要努力达到更高要求,努力完善语文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到指导作用。

3.挖掘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的人格教育

高中的语文课本是很多专家学者认真挑选出来的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是对高中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最好素材。语文课本中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文地貌,还有很多具有人格魅力的经典形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书中人物形象的品质。高中语文课本中优秀人物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令人钦佩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教师应发掘课本中富有人格教育意义的材料,再现文章中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探索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掘生活中的美,领略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效仿的欲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高中语文教育人格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具体策略,以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人格教育的规律性,让人格教育更好地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友生.语文教师践行人格教育的途径[J].文学教育(下),2011(03).

[2]王尚文.两个答案一点建议[J].语文建设,2009(Z1).

[3]冯潇.浅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语文学刊,2011(04).

第5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中;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成为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共同探究的问题。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呈现多种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点,并需要加强。

一、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多样性。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多样性,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只是盲目的进行创新教育。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有的时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对语文失去兴趣。例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育,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思考的时间,从而学不到知识,导致学生会对语文失去兴趣。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况。

(二)课堂缺少学习氛围。在高中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想让学生多增加知识,所以在课堂上就不停地灌输知识,几乎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中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背书,这说明,在高中课堂上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高中语文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所以,就要求教师抓住内容的重点,明确教学目标,在结合学生的个性制订语文学习计划,使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主要做法有:

(1)确定语文目标。在进行授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通读一遍,然后明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并认真思考,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结合制订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明确了教学任务的思路。

(2)制订教学计划。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学习计划,这是实施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计划可以分为:一是课堂计划,课堂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地点,所以必须要有明确的计划,其计划的重点是更新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明确重点、难点的内容。二是第二课堂计划,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的作业和课堂以外有关语文的教育,安排一些与语文知识有关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更深入了解。这些计划的制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根本就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将音乐、美术等一些色彩鲜明的东西应用到语文的教学中,并结合一些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上下载朗读范本,然后进行快慢调节和加入点配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一词的意思是长时期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的活动中长期使用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的,是学好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1)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语文的学习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它的学习需要不断的进行阅读积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让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写、边读边思,并写读书笔记。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了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

(2)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学习中的重要过程,它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了解了课文的体裁和主要内容,然后在预习的过程中对难点和重点做好标记,在上课时好认真听教师讲解。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并做好标记,然后在上课时认真听讲,加深认识。通过长时期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听课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拓宽语文视野,提升语文素养。为了巩固知识,教师要利用好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测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1)开展语文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语文知识的内容,设计一些语文活动,例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重视测试。测试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可以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足,并分析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原因,并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育。测试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的不足点,并加强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所以,教师在教育上可以加强平时的测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总结

提高语文的学习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也不是学生和教师任意一方努力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帮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实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还有许多,这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0).

第6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一、思想品德方面

我品行优良、思想积极、作风端正、乐观向上、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乐于助人、坚决拥护学校的正确决策和领导。善于用真、善、美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喜欢以自己规范的言行、良好的情操、文明的修养、进取的态度来感染和引领学生,并努力的从语文学科中挖掘出极具审美情趣的精神食粮来充实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的审美,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来感化和熏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里,快乐的接受知识的洗礼,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二、工作能力方面

作为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工作伊始,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以致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惑,为寻求突破,我积极主动地向各位前辈老师虚心求教,通过向其讨教和观摩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来获取了许多迅速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间接经验。同时,利于课余时间多方查找资料,认真研究学习,不断更新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途径,努力钻研近年来高考命题规律和考题模式,大胆实践和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和手段,通过自己的探索努力和前辈的帮助指点,我逐渐摸索出了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也因而使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趋于灵活多样,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不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出勤考核方面

我严格遵照学校学校的工作时间要求,按时到岗,守时惜时,从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以校为家,忠于职守。能够按时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级各类会议和各项校内外活动。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强,能与学校大部队保持高度一致。

四、工作业绩方面

第7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隐忧

这几年,语文常被一些事件所刺痛,她是愧疚的。

前不久,在互联网上传出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几名看上去年纪不大,均在17、8岁左右的女同学一起殴打一名女同学,并且脱掉她的上衣,裤子,内衣,最后甚至要扯掉她的内裤,还让旁边的拍摄者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画面。被殴打的女生身心俱伤,不时哭泣和露出痛苦的表情,可是面对几名凶恶的女生实在无力反抗,只能任其凌辱。

无独有偶,2013年9月14日,教师节刚过,江西省抚州市“超级中学”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其学生割颈杀害。此刻,语文书上最美丽的词语,诸如“淑女”、“矜持” 、“谦让”、“君子”、“宽厚”、“友善”、“仁慈”等等全然不见了踪影。

这些问题似乎与语文教学无直接关系,但语文分明感受到了阵阵刺痛。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分数取人,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目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为了应付高考,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课,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课本、读本完全抛开,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做语文高考模拟试卷,搞题海战术,丢失了人文内涵的语文教学简单至极。

二、高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上的优势

高中语文从古今中外全方位选材,所选的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古代的有《归去来兮辞》《劝学》《雨霖铃》《陈情表》……现当代的有《荷塘月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热爱生命》……外国的有《老人与海》《哈姆雷特》《我为何而生》《世间最美的坟墓》……等等,无不体现这样的精神。

新教材的选文,在强调人文精神上又进了一步。增加的现当代作家学者的作品,如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余秋雨的《道士塔》、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文人因素。

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一方面采集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典文化,另一方面从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拿来。比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等等,通过多方位地介绍外国文学中具有影响的作品,提高了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内涵,用以陶冶学生健全的人格。

这样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学生绝好的精神营养。学生接受的将是生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是如果有谁绕开它,以测试、训练或答题技巧讲座取而代之,那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亵渎了语文。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1.在教学目的上锁定

当前的学科教学中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性,重知识、轻情感等种种弊端,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被严重忽视了。语文教育教学也毫不例外地走进了这一误区。

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对人文教育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表现在教者在日常教学中敲定教学目标时对功利性强的要考的知识关注过多,往往没有把人文素质培养考虑进去。基于此,必须强调把培养人文素质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语文课外活动目标中去。明确了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才能让它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旧的课堂组织是不能够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因为过于强调了教师主体性,学生的才、智、情就处于压抑状态。只有课堂开放了,课堂氛围民主了活泼了,学生思想的时空才有保障,最终才能达到“共同发现、共同体验”的人文境界,才能让学生获得熏陶产生感悟。

这里,我谈谈我的实践体会。我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设定的一个目标是“领略风景美,感悟人性美”。为了让学生参悟得深一点,就预留时间让学生说说人物形象,我的这个教学环节叫做“七嘴八舌环节”。不出所料,许多学生把自己父亲与主人公联系起来谈,这个环节很活跃。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我们这群有心人要做的事。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这个教学过程不局限于课堂,可以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人文知识的传授到人文环境的创设,从生活中的言教到身教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开展。

3.在观念上扭转

人文素质的一大特征是思想上的解放和自由,人格上的平等和相互尊重。为此,教育者要具备怎样的思想观念,新形势下教育观念要做怎样的转变,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和总结。

老师是不是注定要讲,道理是不是非得传授不可呢?我在讲《我与地坛》时就遇到这个问题。学生说他们都看懂了,讲点别的吧。我问,真的懂啦?那史铁生干嘛不自杀?后来,这节课演变成“史铁生要自杀的N个理由”与“史铁生要自强的N个理由”的大讨论,其间有论及海子自杀的,有背诵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有联系《我为何而生》的,有联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也有讲中山大学女博士自杀的,也有讲背着父亲上学的,有内容有观点。

时下就有人呼吁要改变习以为常的说教,譬如不要再说什么“助人为乐”,不如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脆弱,理解弱者的无助。这个直指教育效果问题。要知道,许多习以为常的做法是效果甚微的,而我们却熟视无睹。这根本问题在于观念上,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怎样在观念上扭转呢。

第8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 键 词】 语文教育定位;课型构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作者简介】 赵洁,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

多年来,我国一大批教育研究专家以及诸多一线优秀教师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定位问题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盛况,譬如提出了苏派教育、生命语文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无序,甚至不同特点的教学实践之间也互相矛盾。尽管如此,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依然极大促进了高中语文课型构建以及语文教育定位的研究。

课型,指课堂教学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有所侧重的指导下,以一定的标准、内容、方法等精心设计并有效组织的授课形式。不久前,某市组织编写了《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丛书,编者依据课型“规范性”和“课无定型”的特点,声称总结、开发了190多种有效课型。有教育研究者表达了不同观点,认为过于细致的分类,并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明确定位,甚至可能会成为课堂教学僵化的一种标志。笔者也认为,教学需要在宏观层面推行适量的课型,以实现其有效性。

美国教育研究专家认为,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把课堂建设成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可以塑造课堂体系范畴下的具体课型,达成“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终极目标。构建高中语文课型,重在厘清高中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任务,重新强调教师的专业职责,实现多元化学习的有效引领。本文立足之前研究的先进成果,认为展现语文教育定位的高中语文课型构建可以主要结合以下五种课型展开探讨:

一、知能式课型

所谓知能式课型,是基于直接教学策略而形成的授课形式。这一课型,用于语文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化教学(学语文就是教学生“掌握足够的字和词,掌握句子的构造和用法”的过程),而是有两大明确的教学任务:一是掌握系统的知识,注重语言输入,崇尚对经典的记诵;二是掌握技能,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合理使用。

这一课型,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取向,可以清晰地解释、示范,并且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能够充分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对提高学生成绩最为有效。这恰是问题所在――“在任何领域,新手和专家的主要区别都在于他们掌握所属领域基本技能的程度”――缺乏足够专业素养的教师,在知能式课型的教学中容易迷失,转变为对语文知识、技能的机械灌输,强调死记硬背,容易隔绝语文与学生生活、心灵以及外在世界的联系等,从而引发对这种课型的诟病。

这一课型的操作程序,依据巴甫洛夫、桑代克和斯金纳等为代表性人物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强调教学一般通过以下六个基本步骤实现:1.明示目标,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发注意;2.教师一步一步地呈现知识,或准确示范技能(教师对所教的知识或者技能,要非常精通并完全理解,要提前认真仔细地全面演练,才能进行课堂示范);3.引明策略,组织基本练习;4.教师检查学生理解程度,引导交流,自主建构,并提供反馈;5.当堂练习,强化知识或者训练技能(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将知识或者技能迁移运用到新的或者更复杂的情境中,即集中练习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分散练习提升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6.有意义的课外作业,巩固知识或技能。

优秀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譬如,笔者上《怀古诗的主题分类及赏析示例》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导入: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由此,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中有那么多的怀古诗了;2.怀古诗的主题分类、鉴赏层面分析(各有细析);3.典型怀古诗的赏析范例:一是典型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例析(列表《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二是怀古诗“图式”赏析范例之《石头城》《越中览古》;4.总结这一类型诗歌赏析要点等;5.当堂变式练习《江南》《姑苏台》鉴赏。

二、讲授式课型

近年来,讲授式课型引发了很多争论。所谓讲授式,其实就是讲座,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课型,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立足于教学内容结构的吸引力,以及学生尊师爱学的习惯,是讲授式课型的核心内涵。这一课型期待教师能够以专业的水准设计灵活生动的教学结构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期待教师具备经验支持和材料引导,期待教师教学的清晰度和激情。具体到一节课的讲授上,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确定的教学内容,了解这节课的进度和学生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引导材料,进而有序地安排好课堂进程。

布鲁纳认为,讲授式课型重在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围绕特定的主题领域,让学生记住并透彻地理解,并学会应用。一般来说,好的讲授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目标要点清晰,始终关注主要教学内容,不跑题,不模糊表达;二是逐步讲授;三是讲解具体并提供或详细或具体或生动或直观(比如图片、模型)的例子;四是及时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确定学生明白一个要点后再提问,让学生总结并解释要点,让学生重复知识点或者技能要领等)。

这是一种教师中心的课型――作为教师,必须研究透彻才能真正讲得好。能够用最简洁生动最清晰明了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过程,而且,如果教师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或者不懂得适时激励学生,那么效果会相当糟糕。有些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解中找到了乐趣,于是热衷“讲授”,喜欢在课堂上不停地讲,从此踏上歧途,却一直以为自己掌握着教学的金科玉律。然而,那也许只是讲话,不是讲授:一位教师站在学生面前讲话20~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都是很容易的。

这一课型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准备:一是习得;二是拓展概念结构;三是培养倾听习惯和思考习惯。当然,这种课型也因为它对学生的多样要求而招致批评。不过,这种授课方式,尤其是经过周密组织的、单调的讲授课,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非常有效――这一点,对高考指挥棒下的毕业班教学颇有吸引力。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知识教学已经无法容纳海量知识,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这一课型要着眼于对知识的获取、利用、加工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实际运用,必然会得到持续的运用。因此,讲授式课型应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稳定、有序,能够踏实推动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

譬如,笔者在区域暑期培训过程中所做的《语言描写》讲座,课堂框架结构简单,但是讲授中使用的引导材料和具体例子,都能够从不同角度吸引听课者,于是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体设计如下:1.语言和语言描写的基本内涵;2.语言描写的一般要求:准确得体、清晰流畅、生动形象;3.具体语言风格呈现(部分个例比较);4.写作过程中,提升语言描写能力的常规做法举隅:(1)如何写好开篇?(2)如何提升文采?

三、抛锚式课型

抛锚式课型,又叫“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明确的研究问题为目标,期待学生开放地探究,并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课型的本质是呈现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起点和基础;基于问题的高中语文课堂,期待学生通过交流,使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阅读和写作策略的提高,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实现明显的进步。立足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始渗透“基于问题”的观念,比如诸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抛锚式课型具有多样化的、深厚的理论依据。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这是各种教育流派都有的教育目标。杜威“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提出,学校应该像镜子一样反映全社会,教室是探究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室。而不同时期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者为抛锚式课型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撑。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观点认为,学习发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或者同伴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学生实际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新的学习于是发生了。布鲁纳的“支架”理论也认为,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帮助(也即“支架”), 发现观点,建构意义,来解决一个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问题。

这一课型的特征:一是精心设计研究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二是引导学生围绕真实生活情境面对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思路;三是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和运用资料;四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对话,形成自身期待形成的学习成果,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学生具有亲自探究有意义情境的天生愿望。教师的任务是提出真实的问题;然后由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从不同视角,力求得出有现实意义的观点、认识以及实践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衔接与引导非常重要,对教师的教学专业功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在实践这一课型时,实际上非常考验教师的动力。毋庸讳言,大部分老师面对基于问题的学习信心不足,突出表现在个人学识见解并不能真正引领学生讨论的深入。这种教学的窘迫处处可见,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体的缘故,而是教育的痼疾。

值得期待的思维碰撞与意义生成,荡漾在抛锚式课型的构建中――这符合目前新课改对教学的期望。

四、合作式课型

合作式课型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才能做好互相协调,实现教学目标。这一课型下,因为合作双方的无法“透视”,教学充满了生成和意外。但是我们可以透过思维的延长线,得以聚焦到一点(也即一个问题的消失点),这就昭示着问题的解决。立足消失点,将建立新的问题中心。

这一课型操作模式多样,并且具有较高的教学成效。我们探讨一种合作式课型的结构,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步骤一,了解教学内容相关知识;步骤二,选择方法,进行分组及职责分配等;步骤三,初步交流。这一阶段的意义在于: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学习内容,以更多的时间、更广的知识帮助师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第二阶段(课堂讨论):步骤一,精心安排教学流程(设置问题串),全班初步讨论;步骤二,各小组充分交流;步骤三,各小组就教学主要内容(也是最吸引学生的内容)达成初步共识;步骤四,各组深层反思。这一阶段,从全班教学到各小组活动的过渡必须精心设计,要让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等。

第三阶段(课堂反思及课后拓展讨论):步骤一,个体开展深度反思;步骤二,拓展延伸,探索相应理论知识及具体案例分析;步骤三,集体归纳并形成学习结果。这一阶段,教师不要过多介入,但在必要的时候要能够提供帮助。

第四、五阶段(课后改进及运用):步骤一,继续验证讨论结果;步骤二,综合评价本次学习效果;步骤三,运用。这两个阶段,需要学生保持勇气,善于思考,从最普通的讨论中获得较为明确的成长意义。合作学习中,最具价值的并非具体的学习结果,而是个体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性化思维魅力。

高中语文合作式课型的构建,强化了合作学习环境和合作技能的学习,将语文知识和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的学习压力传递到了学生身上,学生需要集中大量精力,在有效的学习组织的基础上,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分工、探索和深思,从而形成“滚雪球式”或者“履带推进式”的学习成果。当然,这种探索目前流于形式的较多,比如曾经在一个阶段普遍推行的小组讨论,很多都被认为缺乏细致、严谨或者客观的态度,反而伤害了课堂的效果。这也是这一课型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这种模式给课堂设置了一种模板,并敦促每一个师生朝着这个理想图景努力。

这一课型更加适合高中语文的专题学习,包括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本的学习、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研究等,譬如“月是故乡明”专题教学、李白诗专题学习、迟子建作品(小说、散文)研究等。

五、综合式课型

严格地说,综合式课型并非一种课型,而是一种综合体现各种教学策略的课堂。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多元融合,注重学生中心,这其实可以较充分地体现在笔者所谓的综合式课型中。专业突出、成熟、高明的教师已经不屑于在教学模式或者课型之下探求上课的途径,那不过是在别人的故事里体味未曾经历的人生。他们习惯于从自身灵魂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寻找一个视角,来完成一次和谐的沟通。

我们所谓的课堂结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等共同构成的一节课,通过具体教学情境,协作、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知识建构。最好的课堂,必有被褐怀玉之美,看似简单朴素,挥洒自如,实则殚精竭虑、思考精密,机关多多。我们说,要让一个人成长,就要远远地牵引着他,而牵引的目的是让他获得自由。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应该致力于学生成长的各种需要;检验教学效率的标准不应该是成绩、升学率等量化指标,而应该是学生的进步维度和幅度。

要想将综合式课型应用好,一个强有力的观点是,要想教得好,不是必须要透彻讲解语言要素,要调动学生迫切的内在需求。综合式课型的一般结构如下图: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式课型呈现不同的具体教学任务。譬如,综合式课型实施于现代文阅读教学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心理变化,要注重整体感知、分析品味两个主要教学环节,对应“感知文本内容――形成基本概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产生联想、想象和评价”的基本阅读流程。综合式课型实施于文言文教学时,要强调文言知识的诵读与积累,重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加强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高度重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随着课改深入,教学实践因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反馈,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定位的重要性,并且逐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课型建构,对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具有明确的导向意义。可以说,课型决定着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愿望和导向――就这一点而言,让每一位教师都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充分认识到课型构建的重要性,是当前的一个艰难任务。

参考文献:

[1] 戴维・霍普金斯(英国),教师课堂研究指南[M]. 杨晓琼,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9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体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10-01

情感体验是,尝试将受教育者的情感有调节到一定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从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教育和课程教育的倾向。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方式,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总是与情感相关联的。情感的方式决定高中生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关系[1]。

一、高中生情感的特点

在掌握知识的综合开发能力,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促进情感态度强大的全面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创造真正的学习情况,教师教学启发引导,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况下,主动探索和认知。布鲁纳的理论的动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建一个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积极性。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大量的信息,相比传统的黑板,有时会浪费更多的课堂时间,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的高中语文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2]。高中学生情绪样本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的老师们开始尝试情感渗透的教学方法教学,极大地推动语言教学水平的提升。加强教师积极的情感渗透教学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其进一步的优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是一个高中学生以获得良好的中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移情及对学生的期望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于合情推理是用来发现高中语文知识的一种形式,演绎推理梳理完成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语言理论,学习高的演绎推理中学语文不仅需要学习语文能力,还需要学习合情推理的逻辑思维,学习思维,形象思维。而笔者发现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重视,绝大多数教师,有的甚至任意剥夺,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减弱和抑制逐步扼杀创造力学生和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3]。

2、加强情感教学建设,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高中生高中语文教学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特征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

3、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选定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设计良好的教学计划的实施。一般情况下,先安排学习的教师,以确定明确的任务,学生自主探索或辅助学习,教师和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

三、情感理念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进一步规划和部署了基础教育发展大计,对培养基础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投入力度,对高中的发展建设不断加强扶持力度,进一步科学分析和认识了高中学生的培养途径和定位。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情感交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主动构建所学的知识,并领会其中的意义。课前,同学们预习完成基础知识问题,思考和量力完成探究预设问题,仔细进行高中语文认知拓展,尝试完成即时检测,交教师批阅。教师批阅或抽查导学案并记录发现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课中,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导学案这个平台,完成知识建构,着重组织问题探究的展示、争鸣,补充和完善思路,进行知识归纳小结,点拨认知拓展和评议即时检测[4]。

2、人本思想下运用语言艺术

人本主义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了过程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决策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探究、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的理念,从多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

3、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课堂的氛围,这样才会让学习更加有效果。同时,要积极地发挥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可以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热情,老师和学生处于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可以将语文教学进行得更有激情。在语文课堂要坚持教学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才会在情感体验中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氛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温焕芹.初中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6):98-100.

[2] 杨 莉.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J].文理导航(中).2010(03):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