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的绿色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农业;意义;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08-1
1 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是在我国经过多年发展绿色食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绿色农业”这一概念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首次提出的,2003年10月召开了联合国“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提出了开展“绿色农业”理论研究及“绿色农业”运动,建立适合亚太地区发展现状的“绿色农业体系”,建立区域性组织,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以更好地推动亚太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与会各国代表和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的赞同。这是中国绿色食品协会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
绿色农业是根据我国国力、农业生产状况、发展前景和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提出来的,是在总结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以及各国农业的成功经验和弊端的基础上,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产地的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生产出安全、优质产品,保障人体健康,同时,兼顾稳产、高产,改善农业整体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2 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意义
2.1 发展“绿色农业”能有效促进“农业安全”
农业安全包括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三项主要内容。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既包括数量上的满足又包括质量上的保证。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个农业大国,必须立足国内,实现食物基本自给。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不能大量进口粮食。并且,由于大国效应,我国进口多的产品,世界价格必然大涨,仅仅是这一因素就足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强粮食和其他食品的供给,在数量上一定要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绿色农业作为一种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生产模式,它具有生产力高的特点,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这也就是绿色农业的基本理念。为了实现人体健康的目标,在质量上要严把关。生态安全就是要实现生态平衡,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而牺牲了生态环境,彻底消灭农业的“生态赤字”。“绿色农业”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粮食和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实现零公害、零污染、零废弃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2.2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已经进入WTO,在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贸易,各种绿色壁垒花样百出,因此,绿色农业的提出是我们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绿色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才是我们的出路,与此同时,要大量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的成功经验,这样我国农业才能在国际农业舞台展现光彩。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大大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3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农民增收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就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是以绿色农业为前提,不能是用资源与环境换取的“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就是要通过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不仅仅是生产初级产品,而是要通过附加值增加产值,即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加效益,同时能够吸纳农业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发展绿色农业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兴办绿色农业加工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立绿色农业物流体系等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和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绿色农业”主要突出“绿色”,即“绿色”生产模式和“绿色”的消费观念,用现念引导农民,用现代文明影响农民,培育了农民的公共道德意识、人际关系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公共生活意识,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和民主意识,建立和完善了民主决策群众监督的机制;培养了知识型农民、技能型农民、管理型农民。这些也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之一,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而是希望整个农村的全方位提升,因此,人员素质的提高就尤为重要。
3 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3.1 提高人们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办法,大力提高人们发展绿色农业的意识,创造一个“绿色”社会环境。在我国,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还不够,其中不乏一些领导者、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甚者一些技术人员。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进行物质生产,而更应该提倡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3.2 抓好全程质量控制和科学生产
绿色农业必须抓好全程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有:产地的环境条件,包括加工产地的环境;产品,初级产品和最终的加工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产品包装、运输和销售的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和终端的副产品、废弃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的再利用。
3.3 组建农村科技服务站网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41-02
1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 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 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 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 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 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 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 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关键词】内蒙古阿荣旗;绿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阿荣旗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辖11个乡镇,总人口32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近80%,是典型的农业旗县,已七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中国农牧交错带的最北端,有耕地435万亩,可利用草原9.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3.6%。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保证,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化特点,可以成为呼伦贝尔市发展绿色农业的示范经济区。
一、发展绿色农业取得的成绩
旗委旗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的开发,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条件多已具备。旗政府非常重视环保和生态农业的研究及试点工作,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绿色农业建设试点,制定了若干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政策和措施。
(一)注重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近年来,我旗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的目标,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立足水质无污染,土壤肥沃且富含钙、钾、磷、氮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阿荣旗 A(AA) 级绿色食品生产,按规程实施产地条件选择、种子及处理、选茬、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阿荣旗绿色食品基地播种面积达369万亩,其中高油大豆的种植面积达149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0万亩。其中种植的高油大豆获“满溢牌”绿色食品标志,新发乡的大米已注册“阿伦新米”绿标,三道沟镇的小米注册“沟里牌”绿标,复兴镇的粉丝、粉皮注册“复兴”绿标,音河乡的粉丝、粉条注册了“纪万家”绿标,并获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证书。绿色农副产品类还有有香瓜、蔬菜、白瓜籽、荞麦、柞蚕、中草药、葵花、沙果、杂豆、菇娘、木耳、蕨菜、猴头等;工业类产品有阿伦河系列白酒、奈伦淀粉、复兴粉丝粉皮、水木清华饮料等,产品供不应求,已经远销天津、辽宁、河北、黑龙江等地,出口俄罗斯。
(二)细心扶持绿色养殖从粗到精。
按照“小规模、大群体、高质量”的思路,依托现有的资源条件,扶持群众从事野猪、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利用林区的无污染水资源进行林蛙、冷水鱼养殖。扶持典型示范户,重点发展林木中草药间植和黑木耳、蘑菇、野果等种养产业,实现特色种植业从无到有。 2011年放养绿色柞蚕4000把,蚕茧产量1400万斤,实现产值1.82亿元。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绿色养殖鸡、鹅等禽类,今年养鹅数量达 400万羽,将实现产值上亿元。
(三)加快延长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呼伦贝尔市有保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把得力其尔乡的有机水稻、小麦、玉米等进行深加工。呼伦贝尔水木清华把阿荣旗当地沙果加工成绿色饮料,明年还要把菇娘加工成绿色饮料、罐头等。阿荣旗现有大豆精深加工、马铃薯精深加工、肉类精深加工、乳品精深加工等9个产业、17家企业,由洛娃、中敖等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28个项目已相继进入工业园区。阿荣旗正在构筑以乳、肉、豆、薯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呼伦贝尔市重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四)不断筹集绿色农业扶持基金。
阿荣旗利用“五荒”拍卖等方式不断筹集“富民产业扶持基金”,加大对绿色农业园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4年来,该基金累计投入1.1亿元,吸引了企业及农民3.4亿元的资金。目前,全旗以园区、小区、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乳、肉、米、豆、薯、鹅、蚕、瓜、果、药等富民产业,建成了涵盖规模种养、节水灌溉等18种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点102个,其中大部分是绿色农业示范区,累计投资7.5亿元,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投资步伐,有效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很多绿色农产品还没有“绿标”。
很多农产品是绿色产品,但因为没有“绿标”,卖不上好价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也是绿色农产品增值的过程,因此,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积极申报大豆、马铃薯、玉米、沙果、榛子、菇娘、蕨菜等农产品绿标,已成为阿荣旗政府服务绿色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对“黑色农业”还有很强的依赖性。
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的运用,虽然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但它有省时省力、产量高的优势,所以农民依赖性很强。如何提高绿色农业生产的收入,形成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绿色农业转变,引导农民自愿、自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成为当前我旗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绿色农产品质量监测还需加强。
建立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绿色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进行检测,确保上市绿色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四)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还应进一步提高。
随着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兴起,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种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各种新型的种植制度、种养模式、加工手段不断升级,特色农业、体验农业、加工农业、数字农业、外向型农业等,已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民原有的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技术和经验,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绿色农业需求,农民在接受、运用和推广新技术上,离实现绿色农业空间布局的转型和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有相当大的距离,必须要加强农民培训。结合新型农民培训、“五下乡”、“科技培训”等,到乡镇、村组开展绿色农业科技大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学生产绿色产品知识。
三、关于我旗发展绿色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向绿色农业发展倾斜的政策,扩大投资引资范围。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绿色农业倾斜。在阿荣旗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化之路的背后,是一系列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这里包括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政府等等。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强大合力。争取财政投资和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用于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和发展接续产业。
(二)充分利用现有生态优势,打造绿色田园工程。
争创国家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加大奖补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抓好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地区特产基地、中草药基地等。应根据本地实际落实好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如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推动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化布局等。要推出长期及近期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以推进绿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三)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要通过科技推广,推进绿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加绿色农业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挥各种绿色农业科技、措施的组合,形成机械技术和食物技术相结合,有机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结合的农业技术系统。实现长远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则水,宜观光旅游则发展旅游的高效农业群。
(四)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加强产销管理体系建设。
发展绿色农业,必须逐步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要谋划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走企业带动、基地联动、产业运作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整合绿色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资源,加强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形成一个绿色农产品的安全、营养、优质的产销管理体系。
(伊犁州农村能源环境工作站,新疆 伊宁 835000)
收稿日期:2015—02—02
摘要:结合当前伊犁绿色、有机食品工作开展现状,围绕高端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加大龙头企业牵动能力、强化品牌建设、加大培训宣传力度等7个方面展开伊犁河谷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对策探讨。
关键词 :伊犁河谷;绿色;有机;发展对策
伊犁河谷地处新疆西部边陲,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和工业生产的“三废”等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几乎没有,发展潜力巨大[1]。结合这一战略目标的推进,本文就伊犁河谷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1伊犁河谷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1.1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情况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明显。经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创建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1个,面积22.3万hm2,占全州耕地面积(40万hm2)的55.7%,占全疆总认证面积(48万hm2)的45.8%,是全疆认证面积最大的地州,涵盖小麦、玉米、大豆、春小麦、双低油菜、油葵、水稻、马铃薯、甜菜等农作物。经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食品原料基地1个,面积133.33hm2,作物为水稻。
1.2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情况
伊犁河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是从2005年开始,近8年时间内获得无公害认证的合作社有29家,获证产品140个,占全疆总认证数量的24.2%。获标产品实物总量26.43万t。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有18家,获证产品29个,占全疆总认证数量的10.88%,获标产品实物总量22.52万t。获得有机食品证书的企业1家,产品1个,占全疆总认证数量的1.4%。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12个,占全疆总认证数量的21%。
2伊犁河谷绿色、有机食品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农产品加工业滞后,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伊犁州绿色食品企业(合作社)目前有15家,其中,企业12家,合作社3家,仅占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0.9%,认证率非常低,而认证企业大多是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规模小,加工转化能力弱。比如全州绿色小麦面积达到7.53万hm2,年产量36万t,而绿色面粉加工企业只有1家,年加工量3万t,加工率基本上在8.3%。再加上部分绿色、有机产品包装不精细,与绿色、有机品牌的要求不相符,由此导致消费者认可度不高。充分说明伊犁州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少,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也说明企业研发能力弱,缺乏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2.2企业(合作社)认证绿色、有机食品的积极性不高
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企业除需改进硬件设施以外,还需要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并且进行环境评估、产品检测等必要措施。但以目前情况来看,产出并不高,没有达到优质优价的目的,很多产品的价格与没有认证的产品价格趋同,导致企业认证绿色、有机产品的积极性不高。
2.3企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从伊犁河谷已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企业来看,既有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生产经营的单位,也有少数不讲诚信的经营者。大部分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健全,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有些企业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技术支持,没有记录或记录粗制滥造,虽然这些仅仅是少数,但负面影响很大,直接导致消费者对绿色、有机产品认可度降低。
2.4市场监管体系薄弱
绿色、有机食品监管主体涉及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畜牧、药监等多个部门,无法形成管理合力。监测机构又分散在不同的部门,还没有一家具有国家级监测资质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各县(市)也仅能开展基本的速测工作。全程质量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
2.5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是对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推广的投入较少,导致生产一线缺乏有效的新技术,缺乏有效的高毒、高残农药的替代产品,而我们的生产者又对产品质量的维护意识不到位,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不会优先考虑使用新型的低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其次是机构建设不健全,工作经费无保障。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正式的机构来开展。再次是政策激励作用不凸显。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必须提高生产技术标准,加强管理,由此使种植生产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使绿色、有机食品的开发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生产者(特别是合作社的生产者)由于知识、技术、设备、资金的欠缺,自我补偿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降低种植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种植的积极性。
2.6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难
目前出台的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农业投入品法规,规范和约束的主要是农药、兽药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对农药、兽药安全使用,合理使用规范的较少。同时安全、高效、低廉的替代农药研究滞后,据调查,少数高毒、高残农药的市场占有率高,零星的农资销售网点,大多以盈利为目的,造成禁售、限售农药屡禁不止,少数绿色、有机生产基地仍有禁用农药在销售使用。
3发展伊犁河谷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对策与措施
3.1高端规划
打造伊犁州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科学规划,有序推进。要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瞄准世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前沿,从伊犁州生态资源整体入手,从基地、龙头、品牌、园区等角度全方位对伊犁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进行深度规划。
3.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一是保持适当的资金投入增长幅度。建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特别是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二是加大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市场前景看好、有较强牵动作用的高新、特色和出口创汇项目的企业,在技术改造、流动资金与固定资产贷款、资产重组等方面给予贴息支持或补贴,促其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基地农户的牵动力。三是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对在绿色、有机食品种养基地生产过程中,承担示范推广任务的基地和农户,给予适当补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绿色食品质量。四是加大对绿色、有机食品质量监控工作的支持力度。侧重扶持重点骨干加工企业配备自控自检仪器设备,对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开展的质量(包括产品与产地环境)抽查检测经费和新申请绿标产品的申报经费给予补贴,提高质量监控能力和水平,维护绿色食品质量和信誉。
3.3优化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生态环境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工作力度,持续开展“碧水蓝天”、保护“母亲河”等公益活动,推动绿色、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建设建制镇和较大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并通过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市)处理等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三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综合技术,推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四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每年度在重点区域(工矿企业周边的农田)开展一次环境监测,切实保护农田不被污染。
3.4加大教育培训宣传力度
在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会禁止和限制一些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当有新的技术和方法时,需要对生产农户进行培训,使标准落到实处。农民既是生产的实践者,也是生产的受害者,只有约束和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才能生产出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但农户的种植模式、种植习惯是多年形成的,不易接受和改变,需要各级管理部门组织有效的培训教育,使农民逐步接受规范化生产技术要求。同时,要在伊犁河谷掀起宣传绿色、有机食品的热潮,协调和发挥各宣传部门的作用,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平台,进行广泛宣传,让消费者接受绿色、有机食品。
一、河南省概况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p#分页标题#e#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群优势发展。河南省在发展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发挥河南省本身具有的农业基础优势,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改变目前河南省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应该注重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将省内的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业基础力量集中在产业园区或试验园区内,形成集群效应,互相弥补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的发展作用,政府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主持与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参与,提高市场中绿色农业的投融资灵活性,通过市场集结的资本大多数要应用于绿色农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利用绿色化技术的开发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建立好以上两种渠道发展绿色农业后,河南省政府还应该提出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从研发、种植、耕作、施肥、采摘、检验、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扩大了绿色农业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绿色农业的经济效应。政府要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做好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举办更多的绿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信息、项目推介活动。
我国土壤污染来源比较广泛,但以工业、农药污染为主。数据显示,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1990年农药施用总量约为70万吨,2008年上升至173万吨。过多地使用农药不仅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影响食品安全,更加剧了土壤污染,使土地的质量下降。
2绿色农业的含义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避免各类农业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
积极发展绿色农业,不仅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其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态的修复,更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黑色农业”这种经营方式往往高度依赖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而发展绿色农业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
3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绿色农业”需要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农产品生产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因而,促进绿色农业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3.1加强绿色农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制约绿色农业发展的技术难关
绿色农业是在先进技术指导下进行生产的农业,在保障农产品高质高产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进行可持续的生产,因而对农业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例如农业新品种的培育、新型肥料、新型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研发以及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技术的研究。
3.2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
绿色农业,作为一个引领未来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可供实践操作的技术体系与标准体系,否则就难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因此,需要借鉴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先进模式以及世界农业标准化的经验,吸收一切先进成果,将有利于绿色农业发展的先进技术规范化,建立并完善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包括产地环境标准、原产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后加工与包装标准等,从而提高科技成果对绿色农业的贡献率,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并确保绿色农业体系的产品质量安全。
3.3做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总结并推广绿色农业实践经验
关键词:绿色农业; 构想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67-001
南阳市内乡县是国家四部委批准的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之一,怎样建设好示范区,让广大干群了解和掌握绿色农业的基本知识,激发人们自觉主动地加入到绿色农业建设实践中来,对搞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就绿色农业的概念、内涵、特征、目标及发展内乡绿色农业的构想,谈点粗浅看法。
一、绿色农业的概念
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农业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
二、绿色农业的特征与目标
1.绿色农业的特征
1.1开放性,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物质投入等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并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和卫生安全,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1.2持续性,即在合理使用工业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自然转移,把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1.3高效性,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保障人类食物安全,也注重发展农业经济,特别关注推动发展中国家全面发展。
1.4标准化,即绿色农业鲜明地提出农业要实行标准化全程控制,而且特别强调农业发展的终端产品——农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来提高产品的形象和价格,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2.1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这就要求绿色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农产品的大量产出,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二是确保生态安全。绿色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环境,强调植物、动物、微生物能量自然转移,确保生态安全。三是确保资源安全。农业资源安全主要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安全,绿色农业发展,必须确保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
2.2一个提高: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由于农业连接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农民,而且农业担负着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食物生产,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农民增收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须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发展内乡绿色农业的构想
1.落实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推动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根据持续发展观与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成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
1.1在林果业上,进一步发展“三区”建设,北部和西北部山区建设16万亩板栗、核桃、山茱萸、香菇为主的木本干果菌药区;赤眉、赵店、湍东等中部丘陵建设6万亩以油桃、樱桃、梨、李、杏为主的鲜果区;西南部师岗、瓦亭、乍曲、桃溪建设8万亩朝天椒、花椒区。
1.2在畜牧业上,形成马山、王店、灌涨瘦肉型商品猪基地,桃溪、师岗、乍曲大白山羊基地,王店、赤眉、大桥、湍东蛋鸡基地。
1.3在种植业上,以20万亩硬质白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为核心,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小麦,建设20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基地,建设9万亩红薯基地,7万亩花生基地,6万亩烟叶基地,3万亩蔬菜基地,800万袋香菇基地,逐步形成南烟北菌东猪粮、中西果薯烟椒羊的绿色产业格局。
2.推行生态文明乡村户建设,搞好绿色农业乡村试点
根据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生活方式的要求,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继续启动内乡绿源合作论坛,发挥方向性、先导性、教育性、示范性的作用。2010-2011年度,已完成了发展绿色农业与低碳经济、改善环境与发展有机农业论题的论述与教育、示范性任务;2012年度,应按原有分工由水利局、林业局组织,继续完成保护利用好水土生物资源与发展绿色经济论题的论述和教育、示范性任务。
2.2开展生态文明乡村户创建活动。要把生态乡村户的创建活动列入县乡两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考核内容;要按照生态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示范企业的条件发展绿协会员,使其成为绿色产业骨干,起到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3搞好绿色农业试点。一条主线是:普及和推广五类绿色农产品技术规范,特别是无公害食品硬质白小麦生产技术标准。三个结合是:绿色农业试点和科技入户工程结合,每个村培训一名绿色农业指导员,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技能型农民技术员;绿色农业试点村和农村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小康工程结合,把绿色农业小康工程手册落实到千家万户;绿色农业试点与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相结合,从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两个层面,把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3.切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管理,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是绿协会员单位的首要任务,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完成这一首要任务的主要手段。实施农业标准化,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4.推广各类农业配套技术,迅速提高农产品质量与效益
农、林、牧、渔产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基因组合,同时也受生产条件、农机农艺技术的影响。因此,实施农技、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一齐推非常重要。
绿色科技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能够迅速地推进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进程,治理己经出现的环境污染,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达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的统一,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绿色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成果即绿色农业产品,它在进入消费领域后就成为了绿色农产品消费对象,这对人们的消费内容、消费习惯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绿色科学的生活消费,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④
2.绿色科技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现状
2.1绿色科技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不够
从目前来看,虽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区域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尤其是还没能向农民提供关于绿色科技方面的指导及有效的信息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农民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含量低,畜牧业环境污染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特色农业、效益农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
2.2绿色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江西重要的农产品产业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对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投入,从总体上看是很不足的。这首先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老化,以至于农业的抗灾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确保农作物生产的高效稳产。其次,各级地方政府也因为受财力的制约,因此对绿色科技资金的投入无论在程度还是范围上,都很难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这将导致许多建设项目因投入的严重不足而难以全面开展。再次,绿色科技资金的缺乏也将抑制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新绿色科技的引进和应用。
2.3绿色环保、绿色经营意识薄弱
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民的绿色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有些地方农民大量地围湖造田,导致了湖面缩小,湿地减少,鱼类资源也逐渐地衰退,生物的种类减少、存活率下降。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农民滥砍滥伐现象比较严重,结果导致了水土的严重流失,植被大面积被破坏,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生产者,很难有机会直接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加上长期在稳步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已经形成了思想保守、缺乏绿色经营理念等不良局势,因而导致了耕作方式比较落后,这些都很难与鄱阳湖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3.发展绿色科技以促进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
3.1加强绿色科技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要重视绿色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充分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自觉地开发和利用绿色科技。要积极地搜集绿色信息,进行国内外绿色市场调查。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相应的绿色市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绿色大米的生产和有机蔬菜的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养殖等绿色技术。在生产模式上要更加注重“生态”,重点推广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高效的生产模式。
3.2加大绿色科技的投入
政府要逐步加大对鄱阳湖区绿色科技和绿色农业产业的投入,积极引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与相关的科技研究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缩短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时间。对于那些能够促进绿色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绿色科技在鄱阳湖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还要不失时机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培养和创造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绿色科技领军人才,促进高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要为这些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及良好的学术氛围。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科技创新队伍和科技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3.3提高绿色科技文化素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是绿色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绿色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要建立公共绿色教育宣传网络,普及绿色科技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区人民对发展绿色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生态农业变成大家自主自觉的行为。要建立相关的绿色科技信息系统和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该区人民有关绿色科技的知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推广,并将有关绿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时宣传到位,对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科技培训等。以绿色科技理念为先导,建设绿色乡村和生态城镇。
4.结论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策略
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我国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此背景下,提高农业种植水平,增大农业种植量,传统农业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发展,现在农业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在种植绿色农业及蔬菜时,就存在着相应的危机[1-2]。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
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循环发展体现了绿色,生态的本质面貌也是绿色,推广绿色农业就是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在新时代,大力研发绿色种植技术,让人们食用健康的食品,保证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符合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很多优势,具体如下:1)安全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不会使用过多化肥和农药,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2)经济性。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并不局限于温饱,而是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例如,在超市中,他们会更加关注带有绿色字样的农产品,更愿意买这一类农产品,这无疑会扩大消费市场,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促进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3-4]。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问题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1)人员专业能力欠缺。大多数推广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都不足,由于没有掌握丰富的技术知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推广效率,减缓了推广应用的进程。2)一些地区推广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端正,没有足够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导致推广难度大幅度增加。3)一些地方政府不够重视推广工作,只是走形式主义,注重表面工作,没有后续指导工作,没有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影响了推广成效。此外,政府宣传的手段太过于单一,他们只是简单地发放宣传单,并没有提高人们的推广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广的进程。
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具体推广措施
3.1加强宣传力度
政府必须增强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为人们营造绿色消费环境,大力推广绿色食品,让消费者更加关注绿色农产品,提高其销售效益,既保证人们的生活健康,又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还要提高农户的绿色意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植入绿色农业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要求,让其生产达到规定标准,
3.2加大绿色农业扶持力度
政府必须结合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力度,扩大其绿色种植面积,在研发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之后,做好推广工作。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种植技术,结合地区的特性和以往的种植经验,研制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此技术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派专业人士进行技术培训,让种植人员拥有更专业的技术,掌握更丰富的知识。要加大支持力度,还可以从制定补贴政策入手,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对绿色种植企业而言,农民在管理模式、预测风险、经营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绿色农业种植效益低、规模小,政府必须对此加大扶持力度,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绿色种植企业的发展。
3.3加大技术研究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一种高科技技术,当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造成一定的农业经济损失。相关机构必须加强农业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让农户掌握丰富的技术理论知识,增强农户的技术操作能力。另外,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培养优秀的人才,增强技术人员的素质,将专业能力得以提高,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厚的知识,掌握更加专业的技术,并定期展开考核,考核不通过的人员需要参加另外的培训工作,研发更多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形成绿色农业的产业氛围,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吃到健康绿色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