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管理优秀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成品油库 除锈防腐 施工安全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油罐、工艺管线是油库进行收发、储存油品的关键设备。为了加强油库设备的安全管理,使之处于完好状态,应对外壳锈蚀严重的油罐及工艺管线做好除锈防腐工作,保证油库设备运营安全。由于油库储存的油品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和流动的危险性,因此油库除锈防腐施工安全保障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二、油库施工安全的重要性
油库安全是油库所有工作的前提,是油库管理的生命线,是改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只有油库时刻处于安全状态,才能使经济效益得以存在及延续。油库储存的油品是易燃、易爆、易挥发、易流动、易产生静电的化学危险物质,内中蕴藏着潜在的危险隐患和职业病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对油库检修施工,任何一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
2010年7月-2014年6月,大连地区油品储运和石化企业发生8起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其中自然灾害和设计不当各1起,引发石化装置火灾爆炸事故,违章操作和违章施工各1起,引发输油管道泄漏着火爆炸事故,4起违章施工引发油罐火灾爆炸事故。4起油罐火灾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事故教训惨重,毁损了企业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破坏了国家政治信誉,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可见油库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是重点工作,油库检修施工期的安全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三、油库检修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四年来大连地区油品储运及石化企业8起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案例分析,油库检修施工期是事故多发期,是重点管控对象,但仍没有引起油库各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油库检修施工管理中依然存在不少安全问题,违章施工现象时常出现,施工大小事故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
1.缺乏安全管理动力,重效益轻安全
当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领导层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坚持效益第一,结果安全为效益让了步。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一些单位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存在绕信心理,减少施工安全措施费,减少消防演练次数,甚至消防设备设施都处于不备用状态,关键时刻发挥不了作用,丧失了捕灭火灾的最佳时机,酿成大祸。
2.前期准备不足,盲目开工
凭着油库多年安全运营和检修的管理经验,管理者对安全问题视而不见,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即使是设备设施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问题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中、长期规划,甚至是检修施工开始了,资金还未落实,施工范围未划清,质量标准未确立,边干边看边改;施工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也是流于形式,施工安全主体责任没落实,办理施工作业许可也只是走走过场,形同虚设,施工现场安全交底不清、监督管理不到位;施工方案不科学,安全风险源分析不全面,安全防范措施没落实,就盲目开工,致使施工安全大小事故仍然发生。
3.选择了不合适的承包商
一是承包商没有合格的管理团队和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其设备沉旧破损、资金短缺;二是存在大资质小队伍,出现层层转包现象;三是对承包商监管不到位,没有引起承包商对施工安全的高度重视,为了节省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他们削减安全措施费用,雇用了安全安全意识淡薄、操作技能差、工资低的员工。承包商安全管理水平低,是发生施工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四、精心设计油库除锈防腐施工方法。
一座从未储存过油品的储罐进行除锈防腐,工序相对简单,操作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对一座已储存油品且还在运行中的储油罐进行除锈防腐,工序相对繁琐,操作起来也较为麻烦。油罐、管线外壁除锈是外防腐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防腐质量,还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油罐、管线外壁防腐除锈最常用方法有人工(普通工具、电动工具)除锈和机械(喷砂机、抛丸机)除锈两种方法。人工除锈和机械除锈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易产生火花,对于运营油罐除锈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若使用这两种工艺必须做好防火、防爆、防静电工作。
天津地区一油库除锈防腐工作、灵活运用人工除锈(普通工具)和机械(喷沙)除锈两种方法,圆满完成油库除锈防腐工作任务。该油库拥有18座油罐、总库容为8.5万立方米,设有三个罐区18具油罐,每个罐区有6具,其中1#罐区的油罐、管线外壁与其它12具油罐顶外防腐油漆起皮分层、锈蚀严重。油库主管单位决定对1#罐区进行停业清罐、喷沙除锈(Sa2.5)外防腐,其它12具油罐顶做人工除锈(St2.0)外防腐工作,除锈防腐施工期间油库需正常收付油。
1#罐区油罐喷沙除锈前做好隔离、清罐工作。首先关闭1号罐区油罐管道出、入口阀门,拆除阀后短节,加装法兰盲板,隔离与其它罐区的联接。其次打开人孔法兰时,采用钢制工具按米字形拆一装一更新8付人孔法兰螺栓,在法兰密封完好的前题下、拆除其余旧螺栓、再用防爆铜制工具拆卸新螺栓,顺利开启油罐上下人孔法兰盲板。然后使用消防管网水冲洗罐底,对罐内进行强制通风、采用移动锅炉蒸罐等方法,使1#罐区6具油罐、管线符合喷沙除锈的防火防爆安全条件。遇油库栈桥接卸火车槽车油品时、停止1#罐区油罐、管线喷沙除锈工作,确保油库运营、施工安全。
12具油罐顶人工除锈重点做好如下四项工作:一是测试油罐静电接地极电阻、读数应小于4Ω,不然应对油罐接地极进行维修,将除锈摩擦产生的静电及时导入大地;二是充分利用11月上旬天津地区多晴、少雨、微风、早晚温差小(13-3℃)的气候条件,罐顶人工除锈分6批进行、每批两具油罐,施工前停止油罐收付油,保持罐内液位相对稳定,用石棉布封堵油罐与大气联通口,保持罐内暂时密闭,隔断罐内油气接触除锈摩擦产生的火花;三是操作人员离开油罐前,应拆除石棉布,确保油罐呼吸顺畅,防止温度突变、产生内处气压差,引发罐体变形;四是操作人员除锈作业时系好安全带,将工具用绳系在手上,防止坠落损伤设备和砸伤人员。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工作,圆满完成运营油库除锈防腐工作。
五、强化油库除锈防腐施工安全管理
1.建立健施工全安全管理机构
油库及油库主管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项经理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检修期间始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管安全”的原则,采用“层层分解、逐级负责”的方法,建立健全油库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将油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协调、监督、检查工作贯穿在每个作业环节、每位员工的实际工作中,不断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最终形成油库项目部自上而下有效的安全管理网络,为油库顺利实现安全施工无事故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强作业许可证管理
进一步强化油库动火(人工除锈与机械除锈按油库动火管理)、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严格条件确认、严格作业许可、严格现场监控,确保作业施工安全。
3.要全面加强承包商管理,修订完善承包商管理规定,
明确各级领导对承包商管理职责,坚持对承包商进行资质审查,选择具备除锈防腐施工资质、安全业绩好的企业作为承包商,强化对承包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且要向其进行作业现场安全交底,对承包商的安全作业规程、除锈防腐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严格审查。与此同时,承包商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要求承包商企业必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严格按照资质范围承揽工程项目;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严格履行安全管理职责,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及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严格认真抓好,贯彻执行;坚持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作业,坚决杜绝无证作业;各级管理人员、现场监控人员、作业负责人和具体作业人员要严格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切实做好作业现场监督检查工作,杜绝各类“三违”行为。
4.加大安全教育和全员安全技能培训
近年来,“以人为本”是公司充满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最根本动力源泉的观点已被普遍认同。油库除锈防腐施工管理更应该高度重视“人”做为安全管理中最活跃、最不确定性因素,给施工安全工作带来的压力和对追求本质安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高度重视 “人机系统”中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心理学的建设工作,努力提高全员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六、结束语
现代化的油库管理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施工安全是最容易忽视的重大问题之一。如何来看待油库施工安全管理、做好油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油库储运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就成为摆在每一位油库行业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之一。笔者也希望通过本文对于油库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分析,精心选取承包商,加强对承包商的管理,提出适合运营油库设备除锈防腐施工的方法、注重油库职工特别是承包商安全思想教育,提升全体员工危险意识、完善落实油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力求确保油库除锈防腐等检修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巍,王利军.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思考[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2(18):12-14.
本次评选活动自2013年6月全面开始启动,经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按照评选的原则、标准和程序,对参选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全面认真的分析评价,最终这批获奖单位和个人脱颖而出。
评委会专家一致认为,入选单位和个人始终注重企业管理创新,坚持以管理促发展,在推动企业管理进步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是我国企业管理发展实践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典型。
附件:
全国十佳企业管理创新单位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1.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6.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7.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8.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9.宝胜集团有限公司
10. 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十大企业管理创新人物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1.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于 勇
2.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裁 王振滔
3.中航工业直升机所 所 长 邱光荣
4.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王竹民
5.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田 永
6. 道有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周建修
7.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董事长、党委书记 黄永锡
8.大唐山东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 杜大庆
9.北方兴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王付保
10. 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杨汉立
全国优秀企业管理成功案例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1.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3.中国石化集团中原石油勘探局
4.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5.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6.山东龙福油页岩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7.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
8.书香酒店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10.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二研究所
11.鞍钢设备检修协力中心
12.株洲易力达机电有限公司
1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14.中盐长江盐化有限公司
15.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
16.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
17.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19.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
20.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
21.山东科瑞石油装备有限公司
22.山东阳光矿业有限公司
23.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24.独山子石化公司
25.山西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26.湘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7. 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
28.鞍钢齐大山铁矿
29. 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30. 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矿
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管理咨询机构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1. 北京仁达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 北京第一会达风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3. 汉哲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4. 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5.世纪纵横(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3年度最受关注管理咨询人物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1.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安 林
2.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 祝波善
3.深圳市华天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董事长 岳华新
4.北京国富创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周永亮
关键词:公共管理;教师素质;教学方法
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特色,决定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要为社会服务,为政府服务,为公民服务。如何做好本学科的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公共管理人才,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沿革
近年来,培养高素质的公务员,为公民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呼声,使得解决公共管理部门问题的专业学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应时代需要出现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
1998年,我国建立了管理学门类,有五个一级学科,其中包括公共管理学。1999年,公共管理专业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并且设置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从2000年开始,我国首批24所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开始招收政府机关在职公务员,研读公共管理硕士。公共管理学科正式在高校教学中展开。
二、搞好公共管理教学的措施
1.将学科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做好高校的公共管理教学,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优秀的教师,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所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是非常必要的。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本专业生命力的保证,可以给学校和专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同时,也影响着本专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配备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对于本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MPA人才的培养,得力于一批教学技艺精良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存在。
目前的情况是,合格的MPA教师并不多,与专业需要相差很远。由一大批能力强、熟知公共管理内容的专业人士执教,可以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所以,从学院角度讲,要对师资建设给予应有的重视,对现任教师要进行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或者派教师到国内外著名的公共管理院校进行深造,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或者聘请优秀人才进学校,特别是聘请那些在职的优秀公共管理人员参加教学。
2.优化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
公共管理专业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不一样,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关键。在高校内,教学内容被认为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它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充分体现学科发展的方向。公共管理专业尤其是要体现公共管理的应用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该注意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脚步,侧重对具体的动态行政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侧重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对一些公共管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教师根据社会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好社会主义特色下的社会公共管理工作。
3.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针对专业的学科特点,恰当的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
第一种可以选择“案例分析”教学法。这是一种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相应解决方案的教学模式。教师提供案例,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具体的细节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的解决中,方案可以是多种的,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考能力。还要建立案例库,丰富案例内容,为教学提供更大的辅助。
第二种是敞开办学,实施“开放式”教学法。公共管理是一种强调实践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开放教学。比如:走出去,到单位内进行具体的采访,了解公共管理问题;或者是进行角色定位式的模拟案例分析,学生根据自己在案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角色的设计,提出角色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三种是进行专题讨论,采用“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从教学内容中确定教学专题,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的、深刻的讨论。这样的专题讨论,可以是单独进行,也可以是分组进行。针对一个专题,大家发表不同的见解,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国外相比成立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民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公共管理工作所需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时展的必然。做好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于国、于民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涛,蒋丹荣.居民视野中的服务型政府建设[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
一、案例分析法及其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分析法就是通过陈述和分析某个特定情境中的冲突或决策问题,将学生置于实际决策者的角色之中,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今后的自身决策做准备。”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固定、系统地将知识体系完整、全面、有序的传递给学生,课题教学的劣势在于无法使得学生以主体角色进入知识情境,从而体验式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理论。因而,对于具体情境的模拟就依赖于案例分析法了。案例分析法的目的就是在模拟现实情境中,带领学生迅速转变角色进入情境,从而将理论与现实实践相联系,巩固并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锻炼学生的思维当中对类似情境做出正确判断、产生正确行为。案例教学始于1870年的哈佛大学,“案例”的说法来自于法律条文的判断,进入20世纪,案例教学在教育中普遍运用起来。一般而言,公共管理中对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包括两种基本模式,“简单案例如芝加哥式(芝加哥大学首先开发使用),即案例研究。复杂案例如哈佛式(哈佛大学首先开发使用),即案例分析。”前者是将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老师与学生共同站在案例之外进行讨论和分析,后者则是参与到案例当中去,以主观当事人的身份来分析,转变角色,身临其境地进行探讨和分析。公共管理源于20世纪西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后来逐步综合各种学科,成为了融合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政策等多种学科方向的综合学科门类。同时,鉴于其实用效益和经济价值,也逐步成为了一名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以为还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卓越的执行力等。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和教学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对案例分析的关注日渐深入,尤其是近年来为解决本国自身案例教学的匮乏,很多学者展开了积极的研发工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2004年成立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以来,10年间共开发出150余个案例,其发展速度还是较快的,但案例与国际的接轨和交流还是目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法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管理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案例的设置和引入是因为其所呈现的情景具有典型意义,通过重复和再现使得某种真实的具体情境得以身临其境进而掌握处理该问题的基本方法。公共管理课程属于社会科学类,社会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在于不断的接近真理,然而,完全一致的情境是不会在社会科学当中发生的,这与实验室中自然科学的反复证明不同。公共管理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对于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习得,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力的开发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其课程内容需要密切联系现实,脚踏实地的服务社会实践,避免空谈理论,使得学生能在进入社会的同时就迅速、直接的适应和融入社会。因而,公共管理课程要求课堂能够充分的吸引学生、寓教于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热情。鉴于多元功能的公共管理课程本身的性质,及其大容量、较灵活、立足应用的学科特点,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很难实现课程目标,案例分析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优秀且恰切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我和联想式的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优秀的案例能够将空洞的理论说教在情境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的操作,便于学生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案例分析法还能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即便案例是固定的,但面对不同的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其在问答间碰撞出的火花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案例分析法不仅是公共管理教学实现课程目标、提供课堂效率、营造轻松氛围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创新的重要举措。
三、案例分析法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运用的原则
尽管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主体的素养与能力息息相关,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等都具有直接联系,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确实在规律的共通性上有章可循。下面将从例案例选择的典型性与针对性、问题设置的集中性与预设性、教学相长的互动性与合作性等原则具体分析。
1.案例选择要源于生活,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现实生活是案例选取的直接源泉,案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主要的主要职责就是慧眼识材。教师应当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学术嗅觉,卓越的概括攫取能力,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案例进行选择,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抽象出最适合专业理论教学的部分,并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在形成案例文本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所选材料的甄别,选取最具有典型性的材料、最具有适用性的事件、最具有吸引力的焦点,主动加工并形成专题,同时需要兼顾案例本身的趣味性和教育价值。案例的分析还应注意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要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进行案例分析。不要将案例分析的过于复杂和理论化,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案例过程当中。其二,要针对专业理论教学的需要拓展案例本身的延伸性教育价值。一个案例通过不同视角的分析是可以形成多种教育价值、实现多个教学目标的,案例本身的延伸性和创造性为案例分析制造了较为充分的发挥空间。但是,不同阶段的学习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侧重,要针对案例服务于理论教学需要的原则,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案例,避免无限延伸和随意拓展。
2.案例问题的设置要具备集中性和预设性。
就我国本科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而言,专业所包含的领域广阔,要求对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大学科门类的知识都有一定的积累;在知识把握的同时,要求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该专业国际化的过程中需从多方面协同进行,如:国际化理念的形成;教学实践层面的教材国际化、教学方式的借鉴;国际化实践中派出交流学生实地学习;师资采用方面引进国外教授进行授课。教师的国际化。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力量,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与实践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其国际化视野。
教师的国际化主要有如下类型:首先,公共管理专业应该积极外派教师到国外进行参观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其次,直接引进国外任教教授,作为特聘教师,定期到学校进行讲学和课程指导;再次,招聘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其最新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理念与方式,带动公共管理专业的国际化。
同时,公共管理专业的国际化还可以借助教师的海外学习、特聘教授和海外归国教师在国外的平台和关系,积极为公共管理引入更多的具有影响力的学者、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此外,鼓励教师在任教期间的国际交流,如: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研讨会等,通过与外籍专家的交流把握国际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前沿,促进教师在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成长。教学的国际化。
作为本科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中最为的重要一环,教材的选取、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重点的把握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都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是否符合教学国际化的要求。首先,课程的通用性:在国际化的教学中要注重选择某些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并向参照和借鉴国外同类优秀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确保教学内容与国际的接轨;与此同时,保证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实现通用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其次,确保教材的先进性:所选的英文教材一定要有国际先进水平。
开设全英文课程的前提之一是参照国家的英文课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英文教材也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材,以期实现全英文课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目的;再次,师生的主动性:师生投入英文教学环境要有主动性。
全英文课程是国际上一流大学的主流教学方式,是同国际社会接轨的“阳春白雪”式的课程,对师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语言交流、教学案例、应用案例、考核方式都需要吸收并创新。因此,师生都需要投入较大精力。此外,内容的选择性: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要有选择性。教师精选教材,才能使学生在精读材料和浏览材料上有所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质量的可比性:课程质量的要求要有国际可比性。为了实现国际教育接轨,全英文课程与国外同类课程应该具有可比性。一般认为,可比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同课程、同课时的情况下,学习课程的效果应该基本相同;保障国际学生和本国学生同班学习,没有语言的障碍;与英语国家实现无障碍的教学合作。
学生国际互访交流。当前本科的公共管理专业应该借助学校的大平台,与其他合作学校商谈学生访问和交流的合作项目;同时,在开展与国外学校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学校间的互派交流学生事宜,在提高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培养国际化视野的过程中,提高我国该专业在国外的影响力。学生的国际互访交流既可以是互相派遣交换生,进行短期的海外学习并且承认彼此的课程和学分;也可以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在学生培养环节进行合作;最后共同颁发文凭。
2、结论
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于上世纪80年代恢复和重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发展迅速,专业设置过多。自1986年恢复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以来,社会各界认识到公共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纷纷重视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1992年,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不仅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纵向的教育层次,而且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函授、自考、电大等)共存的横向教育体系。同时,一些专业性院校也设置了公共管理类专业。
2、专业底蕴不足,学科基础薄弱。公共管理学是涵盖管理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传播学、伦理学等的综合性学科。由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的建立时间较短,导致一些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直接从政治学、法学、哲学、经济管理等学科分化或转变而成,是在其原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发展的,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底蕴不足,学科基础显得非常薄弱。
3、专业设置不规范。公共管理专业英文名为PublicAdministration,在国内被译为公共行政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事务管理学等,各个名称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研究理念和侧重点,有的侧重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政府行政管理研究等。学科界限和学科内容不规范,导致其专业设置不规范。
4、专业课程设置较乱。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依托于一些相近学科如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师资力量,所以目前国内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主要两种取向,即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同时也有一些院校力图根据自己的特点走各不相同的取向道路。
5、专业内容狭窄。按传统学科界定公共管理大多为政府管理活动,以致我国传统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模式仅仅局限于政府管理人员,而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理念的提出,政府逐渐将一些原有的社会管理职能转给社会中介和企事业单位,使得这些企事业单位和社团急需大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却缺乏针对性的培养。
二、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1、准确制定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培养对象
准确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科学定位专业培养对象是规范一个学科建设的关键,涉及到该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的规划,到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条件的建设,再到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正是由于缺乏科学而明确的培养目标而造成的。因此,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改革研究得先从解决专业培养目标问题入手。
制定准确而科学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从遵循该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二是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准确而科学的培养目标应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应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的用人制度、公务员制度、经济制度等,以及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规律来看,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应是能从事多种实际公共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他们既能胜任中低层次的管理工作,同时又具备胜任高层级管理的潜能;他们不仅能适应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同时还应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里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
总的来说,我们将公共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
2、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关注该学科发展动向。首先应反映出我国政府管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进展,并运用公共管理知识对我国部门行政和基层行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是关注国外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概括总结。改造公共管理学专业旧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再次要及时删除或合并过时、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这些课程可包括政府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策分析方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伦理学、人才测评、社会保障等。
第二,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多门学科领域,相当一部分知识具有直接应用性和极强的实践性,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不能突出其学科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管理学科的正常发展。所以,在我们具体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综合了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认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1)研究讨论式教学法,指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从拟讲内容中抽出若干重点作为讨论题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最后归纳总结。(2)专题式教学法,指老师将本学科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以突出重点,将内容讲透。(3)开放式教学,如通过组织学生到政府部门进行调研,了解政府具体运作。(4)案例教学,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5)网络教学,指利用信息网络化,通过电子邮件批改作业和问题答疑,开设专业网页和远程教育教室以及公共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等。
第三,突破原有课程设计思路,提倡各院校突出自己的优势课程。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核心课程、重点课程和选修课程。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全国大致一样,但在重点课程和选修课程上可突破原有课程设计思路,在核心课程大致相同的基础上,提倡各院校的课程设计多样化,以突出各自的优势课程和学术空间。国外有一些大学的公共管理学专业侧重于政府部门会计、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而有一些大学的公共管理学专业侧重于某一个专业或行业的公共行政管理,等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师资队伍是一个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为推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培养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科研师资队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一个学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适应教育需要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整体质量。师资队伍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而公共管理作为新建学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建构专业师资队伍。如我们可通过引进、培养和聘任等措施将国内外优秀公共管理教师吸收到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来,使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得到稳步发展。
第一:认知阶段———大学一、二年级。
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对社会环境和行业专业的认知,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中的一些角色和现象能明白其原因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为公共管理实践打下牢靠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新奇事物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对公共管理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学生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认知。
第二:掌握阶段———大学三年级。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专业实践知识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具体实施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知识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小组讨论等活动为补充;具体操作可通过各种专业模拟软件和实践课程进行。通过具体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再用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两者结合,不断优化改善,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提升阶段———大学四年级。
大四临近毕业,临近工作,此阶段实践目标旨在查缺补漏,综合运用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这时实践需要通过专业实习完成,多数是在与专业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进行,实习阶段学生应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转化为真正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要求,遇到困难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熟练担负公共管理工作任务,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素养,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可提前熟悉未来就业环境和工作方式。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为目标服务。实践教学内容以目标为依据,可分为四个阶段和层次的内容体系:校内进行课堂实践和专业实践,校外进行假期实践和专业实习,这四种方式各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且具有相应的成果。具体如下:
(一)课堂实践:成果形式———小组合作实践报告
课堂实践以公共管理案例为依托,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具体操作两方面实施。理论分析方面可通过引进经典案例、热点话题、实时政策、新近公众事件等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完成成果报告,可分成小组,进行组间对比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具体操作方面可通过场景还原和模拟进行,一人或数人操作,大家共同检查问题,博采众长,填补缺陷。最终分享学习成果,且形成书面化学习报告。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进行拓展。
(二)假期实践:成果形式———社会实践报告
利用寒暑假期实现对专业和社会认知的目标,学生应以印证理论知识和探究实践目标为目的。依托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社会调研,成果主要是与课题和项目相关的调研报告和论文。
(三)专业实践:成果形式———学年论文
主要指课程实践,如城市管理专业实践和社区管理实践等,专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往往实践人数多,实践单位有限,且实践时间相对比较分散,单位不愿意接收,根据现状,现有两个实践课程尽可能多地以调研为主,实践内容根据学生论文课题自行设定,如此不仅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可行性素材,还可以用实践成果。
(四)专业实习: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现状是多数高校安排学生在大四开始前的暑期进行实习,一般为期三个月,专业实习要求实践单位和教学单位的指导老师同时到位,对指导教师有严格的职责要求,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学生实习之前,可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带着选题实践和实习,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应用型研究。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好地检测实践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优化改善。
第一,社会实践成果应该有规范的文本或报告呈现。
报告和论文内容及格式要有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条理,以便查询和保存。内容一定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避免纯理论叙述、泛泛而谈,充分展现案例观点和数据,做到有理有据。杜绝抄袭、挪用他人观点、虚编捏造等现象发生。成果的展现应该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致。
第二,成果的展现应区分优劣等级,并给予相应奖励。
[关键词]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
作为高校的重要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不断走向正规化和体系化,不断挖掘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能力体系,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不断提高创业能力。这既是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对于高校人才教育的要求。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目标,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强调通过教学方法的交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并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创新和创业精神。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较传统高校教育来说,培养出的人才更优秀,而且不仅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发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公共管理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引领行业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引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开展教学应当立足当下,而不是教授给学生脱产的内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环境愈发严峻,公共管理专业需要在认知环境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整教学方向,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国家为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进一步改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时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应用型、动手能力强的管理人才。
3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3.1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对于创业的认同和渴望,这种认同也可以转变为创新和创业的举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价值以及作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创业理想和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创业意识融入日常的专业学习中。
3.2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
创业和创新活动需要个体具有较为成熟的人格和社会认识,从而才能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未来顺利进行创新创业提供重要保证。
3.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完善的认知体系。管理学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在掌握这些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创业创新课程能够扎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创新创业课程也需要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创业理论、投资与风险、营销策划以及财务管理等内容,这些与创业创新相关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以应对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4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4.1课程普及率低
目前,并非所有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这门课程仍然属于经营教育的范畴,还未进行普及。一些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创业的相关机构以及课程,但是并非针对所有学生开放,只有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参加创业活动或者比赛,成绩一般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环境影响的机会非常有限。在这样的条件影响下,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进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2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脱轨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对于高校来说仍然是一门新学科,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也缺少和公共管理专业相融合的教学机制,导致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交叉互融性较差,学生无法在本专业的基础上理解创新创业课程,而且多数创新创业课程都属于独立的专门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为基础,实践部分较少,从而也不利于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疏漏的基础上,高校本身开展的公共管理课程也没有融入创新创业的知识,仅有的渗透也只停留在销售层面上,忽略了深层次学科之间的融合。
4.3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
很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框架,在教育定位上常常缺乏明确的目标,而且容易将学生带入功利性的发展方向上。很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们都将创新创业课程看作是为大学生毕业提供的辅导性课程,或者是为就业困难的专业提供创业思路和方向,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也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规划中。而且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自身并未做到实践创新,忽略了创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5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课程的策略
5.1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认识
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塑造管理人才,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相关授课教师应当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在大学,学分仍然是学生毕业的主要衡量指标,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占毕业所需学分的一半以上,所以教师们仍然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在确保学生掌握牢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为今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型人才与传统高校培养出的学术型人才相比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更宽阔的视野,在知识储备上,不仅具有书本专业知识,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相关教师在教授创业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区别开来,让学生通过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高辅助工作的专业技能,包括计算机使用以及外语知识等,以此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进行创业的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5.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公共管理专业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着重突出“创新”的概念,将创新融入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细节中。例如,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创业教育课程、提高毕业论文对于创新内容的体现等,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高校也可以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特征,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在实践中感受创新对工作的影响以及进行创新的可行性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需要抓住课堂的教学机会,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运用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管理环境进行情境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情景辅助。
5.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课程应当重视实践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并加大实践技能的训练力度。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内训练、拓展训练以及社会实践,将教育实践分为不同的阶段开展实训,同时可以和公共管理课程的理论内容相结合,在建模和创业方案设计上进行实践拓展,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为了丰富实践的方式,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能力竞赛,如英语口语竞赛和计算机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敬业精神。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运用积极的创业案例鼓励学生、树立创业成功的典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所需的心态。
6结语
在公共管理课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就业、培养现代化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性,充分发挥企业、校方、学生的联动作用,让公共管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理性认知以及行动上的自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秋菊.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
[2]张元新,葛雅琨.基于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7(23).
[3]赵建华,刘宁.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7(12).
19世纪末期,马克斯•韦伯创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理论——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其特点是:在职能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运用规章制度清晰明确划分责权;人际关系非人格化;遵守严格的系统工作程序;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公共行政学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官僚制行政理论的效率至上原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只重视效率,将公民当作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互动的机制,使政府能对公民的需求积极地做出响应,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社会性效率。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伴随着信息化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出现了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强调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政府的“掌舵”职能和“划桨”职能相对分离,将后者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的结果;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的环境中,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加接近第一线,并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反馈提供更多的余地;灵活地选择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场的方法,来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生产力目标的设定,在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竞争性的环境;强化国家核心战略能力,引导国家变得能够自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应。
2西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是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开始的标志。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公共服务培训学校”,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1924年,“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迁到了锡拉丘兹大学,并与新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大学开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们能够智慧地与公众打交道和在现代公共组织中有效工作—不论是在地方、州、还是中央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可以从国外许多知名高校设置公共事务专业得到证明,如哈佛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纽约大学的公共、非营利事业管理专业;康奈尔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对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推崇。美国的许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做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或到政府挂职,或鼓励边工作边学习的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写策论,还聘请在管理岗位上的市政经理和部门领导为学生开课。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赢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美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到目前为止,根据彼德森大学指南,美国有312个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个重公共管理方向,81个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原则和传统有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务精神(publicservice),强调实践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为美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业化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课程,注意培养学员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统计方面的技能、经济分析方面的技能、预算和公共财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识技能。为此,该学院为学员开设了五类核心课程,分别是公共行政与民主类、统计分析类、经济分析类、预算和公共财政类、公共管理类。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从事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政治主张和领导艺术。
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对这个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如此增长速度,可称得上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虽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差、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就业难等不少问题。其原因是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等。该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专业缺乏明显特色,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进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4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途径
4.1变革专业意识,塑造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这一核心之外,还应包括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的职能除了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之外,还需强调社会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业单位,还应包括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
4.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保障了本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前景。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的确定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检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能培养:一是社会调查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理论也必须适合于并应用于社会实践。能熟练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公共管理的实际,市场运作技能熟练。二是社会适应技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应付各种社会变化,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熟练的表达技能。包括语言讲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这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作为社会管理的决策人员和主要参与者,其设想、方案等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顺畅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无法履行管理职责。公共管理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只有通过有效地表达才能与人沟通,否则不会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将无法开展。
4.4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等不同的层次,涵盖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为本专业的学生创造各种时间平台。除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外,还可以开设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培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开展好相关社会实践,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并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组织教师不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保证专业见习、实习有场所,有人指导,有人监督,不走过程,不搞形式;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周末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撰写,使学生社会调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