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1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不利于外需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推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提出“再工业化”口号,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在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政策目标的重要作用。

在实行中国实体经济的回归和转型中,对实业经营的困难和作用也更加关注。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应对外部冲击的保障。实体经济增长是稳增长的突破点,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垄断性产业存在准入壁垒,实体企业发展空间受限,要鼓励企业创新,政府必须要打破行业壁垒,进一步优化市场秩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渐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间实体经济营造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就业总量规模的稳定。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实体经济是金融繁荣的重要基础。要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大信贷投放总量,加快信贷投放节奏,确保社会融资量服务于实体经济,多措并举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实现银企对接常态化和制度化,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对接。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资本要逐步从金融市场,逐渐渗透到实体经济,要把税收降下来鼓励创业鼓励生产。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优惠形式,优化投资结构,提升实体经济利润回报率,鼓励其扩大就业、技术创新、优化结构和节能减排。要给企业转型升级压力,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提高企业捕捉新技术、整合人才和市场等资源的能力。

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对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的科学组织调配,把有限的资源优先向实体经济倾斜,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助于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坚决清理整顿涉及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清除各种乱收费,杜绝寻租腐败,净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第2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研究

当前,在全球的金融界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析。假如这两者之间有非常快的分离速度,不仅会影响到国家的实体经济,同时也可诱发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两者间分离的表现和危害进行探析。

一、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分离特征

从整体上看来,实体经济同金融经济分离,并不是短时间内造成的,而是有一个漫长堆积和形成的过程。当其真正出现分离,就会产生金融危机。在上世纪的时候,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就有不平衡的情况出现,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比例数量不均衡就是其突出的表现。金融经济部门相比于实体经济的部门,其数量在迅速的增加,且有更多的资产和更大的规模。出现这种现象,代表实体经济已经缺失了其主体地位,而原来的金融经济也不再服务实体经济和辅助实体经济,而是取而代之其主导地位,并同实体经济分离,往独立方向发展。而对两者间分离程度的衡量的指标就是金融交易量和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资产系数,假如这些指标有很大的上升幅度,那么就说明两者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分离问题。到了21世纪,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而实体经济同金融经济的分离,以一些新的特征呈现了出来,以下就是其具体的几个表现:

(一)兼并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来往地更为频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让市场有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并让其隐藏着极大风险。而且随着经济逐步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许多的金融机构依仗着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强大资源,慢慢开始兼并一些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的机构,这样的兼并行为,致使在一些较大规模的金融机构中,资产和资源过度集中,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体得以过分集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假如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出现破产的情况,那么政府就会伸出援手,确保经济稳定得以维持,而很多大型金融机构抓住这一点,对破产就不会有太多顾虑,并常常做出一些风险经营的行为。

(二)在金融经济中出现很多经济活动

金融经济同实体经济比起来,不管是在资金方面还是规模以及实力方面,优势都非常明显。正是这种优势,致使在金融经济中出现很多经济活动,而实体经济受到金融经济严重的挤压便是其必然会导致的结果,这不仅阻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也会让实体经济同金融经济出现分离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经济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投机取巧行为出现,而这也加剧了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分离的程度。

(三)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比例不均衡

随着金融经济不断强大,不仅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致使在数量上,两者出现比例失衡的情况。并且,还有很多投机因素存在于金融经济当中。因此这除了影响经济指标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无法真正反映一些市场当中的价格指数,从而使价格指数无法指导和反映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分离的利与弊

随着金融经济不断发展,而在国民经济当中,也提升了其地位,并逐渐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但这时的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却不断在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状况转变了世界经济的结构。从总体看来,实体经济同金融经济的分离,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金融经济逐步提升了自身的地位,也凸显了其重要性,在金融经济领域当中注入了很多的社会资源和资本,这也使在社会整体经济中,金融经济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本质上来讲,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而服务,使实体经济得以良性发展就是金融经济的重要职能。假如这两者出现分离的情况,不管是对实体经济还是对金融经济,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一定要合理且科学的控制好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比例,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二者的分离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其共同发展,

三、防范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分离的策略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让经济能够稳定的发展,就要使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得以保障。世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经济,与此同时,其与实体经济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要想发展金融经济,就得依托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虽然看起来,只在金融领域发生经济危机,但实质上,金融危机同实体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这也说明世界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金融经济太快发展,挤占原本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当金融经济没有实体经济作支撑时,那么就会出现经济泡沫的情况,从而潜藏着瓦解的风险。所以,要想使世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得以保障,就应正确定位金融经济,给实体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作为政府的部门,除了要将相关政策制定出来,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金融经济的服务作用,真正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推动经济的发展就要发展实体经济,并带领着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更好的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相关的金融机构要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给各大企业以及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将金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晔.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关联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6,4(2):58-60.[2]张令娟.网络营销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作用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2016,33(9):229-232.

[3]刘晓欣,宋立义,梁志杰等.中国实体经济“账期”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1):3-15.

[4]朱国华,刘凡毅.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价格体系的价格修复功能研究——基于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6):1075-1084.

第3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关联分析 滞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中国股市的波动做了一些研究,其基本结论与经验判断证明,目前我国股市仍然是“政策市”,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源仍然来自相关政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 1990—1998 年的沪深股市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股市的运行特征,认为我国股市目前已经初步具有了成熟股市的基本特征,股市运行曲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吻合。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活动可以发现,GDP 增长率、GNP增长率等反映经济基本状况的指标呈现周期性特征,同时零售物价指数也在短期内表现为周期循环。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必然会对股市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我国股市与其他发达市场一样,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运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二者有着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2. 无论是短期抑或长期,经济增长对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单向Granger 因果关系。

3. 就长期历史平均而言,中国股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态势;但就短期历史动态而言,并未达到可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程度,甚至出现了背离宏观经济的现象。

二、实证分析

1.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98年-2006年的GDP值、上证指数以及二者之比:证券化率。

证券化率(securitization ratio)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测度了证券市场在该国(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当证券化率越高,证券市场在该国(地区)经济体系中越重要。一般,发达国家(地区)的证券化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证券化率较低。尽管短期或许存在不稳定性,证券化率仍不失为权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度的较好参考指标。

2. 对反映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据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

① 主成分分析:第一个主成分(以下称实体经济主成分)可以解释固定资产投资年度累计、进出口总额年度累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业增加值这四个变量,是和实体经济相关的指标,称之为实体经济主成分;

第二个主成分(以下称金融市场主成分)可以解释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M1、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这四个变量,是和金融市场相关的指标,称之为金融市场主成分;

第三个主成分(虚拟经济主成分)可以解释收盘价、上证指数、股票总市值这三个变量,是和虚拟经济相关的指标,称之为虚拟经济主成分。

本文只研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也就是第一类主成分和第三类主成分)各自的发展规律和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对于金融市场方面我们在这里不做研究。

② 建立ARIMA模型,以显示虚拟经济的变化规律:

可得出虚拟经济变动规律方程式表示为:

Xt=-0.131+0.077 Xt-1

依据方程式(1)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虚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宏观方面,其预测结果分析可以减少股市不规则波动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一定程度上避免股市的大幅度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微观方面,预测结果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一个参考。

③GDP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分析:

可得出GDP变动规律方程式表示为:

Xt= 64.863-1.002Xt-1-0.973 Xt-2-0.951 Xt-3

依据这个方程式(2)我们可以对GDP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预测,其预测结果分析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经济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④滞后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与其国家的政治环境及经济景气状况的变动周期是高度相关的,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预期心理会首先从股市上反映出来,因此人们称股票市场为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但是股市预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我们选取股票总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一个代表指标,GDP作为经济发展状况的代表指标,检测股票总市值变化反映GDP变化的滞后性。

三、研究结论

第一,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虚拟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股票总市值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实体经济的一些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解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显著相关的,虚拟经济指标的变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实体经济的变动。

第二,虚拟经济主成分和GDP的变化规律都符合ARIMA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出的虚拟经济变化规律可以对虚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预测。预测结果可以反映股市的未来变动,政府根据这个变动可以对股市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减少股市的大幅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这个预测结果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一个参考,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用GDP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指标,构建GDP变化规律的ARIMA模型。它可以作为一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一个依据,使国家宏观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

第三,股市虽可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但它的预测作用往往是具有滞后性的。根据我们滞后回归分析的结果,我国股市对经济发展预测的滞后期是三个季度。滞后期的验证为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做了进一步的优化,使经济预测的结果更合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制定都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参考文献

第4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要的经济课题之一。在影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众多因素中,降低融资成本、开放市场领域、塑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都需要协调解决。同时,作为实体经济中可以链接不同经济部门、不同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职能部门的“特殊”生产业的物流业,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需要我们给予重点关注。在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背景下,物流业对实体经济发展将起到一个“加速器”的作用,物流业不仅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也是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一、物流业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物流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普及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业的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重,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于促进体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物流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物流业的发展改变了市场经济格局,加强了对市场资源的合理、优化的配置。一方面,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企业与实体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物流服务的集聚。物流企业为实体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物流服务,降低了这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消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帮助企业摆脱副业,增强实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物流业涉及到实体经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促进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转型升级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有效的增强了区域产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也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如:制造业、信息业、贸易业的转型升级。

2.物流业完善的网络体系,能提高实体经济活动的效率。如:在实体经济活动过程中,实体产品供需双方在进行货物运输时,往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对于一些跨行、跨区域的交易难度系数更高,耗时耗费更多。而物流业的发展将弥补以往交易活动过程中的不便,以其专业化的体系,降低双方使用物流网络资源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使跨行、跨区域甚至是跨国之间的交易更为简单和方便,物流成本更低,也更安全。物流业作为第三方,在实物流通的过程中处于一个相对“中立”的位置,从交易主体行为的角度考虑,交易双方不需要考虑物流过程中的不确定环境,降低了物流的风险,同时也将使得供需双方合作更加的坦率,合作流程更加简单,合作所产生的额外消耗更低。从实体产品供需全过程的角度考虑,物流业的迅速崛起有助于实现高效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运作体系,从而减少交易各方的部分交易费用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能有效地降低区域经济运行的成本,提高实体经济活动的效率。

3.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夯实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整体而言,物流体系的建设也是经济区域的一个整合,在提升区域整体的物流水平的同时,也夯实了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枢纽等物流核心节点的建设,在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过程中,对区域整体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格局都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4.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加快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运用科学化、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充分发挥产业的整体优势以及产业的规模效益,既能促进物流业本身的发展,也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从整体视角出发,物流业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统筹关系,对产业结构优化有非常大的助推作用,使实体经济发展向集约型、高效性、高质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在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物流业也在向网络化、组织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整合优化,一体化服务和平台化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供需的高度匹配,对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有非常大的价值。于此同时,物流业在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的采用和标准化建设方面却仍然存在关键性的问题,物流业发展水平比较缓慢,物流成本比较高,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属性不明确。区域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当前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需要有完善、系统的配套设置和城市基础设施,但是,当前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还不明确,定位还不清晰,存在重道路、轻节点的问题,重视对客运站、海港、空港等运输场站的建设,而忽视对公路节点的建设,不够专业化、规范化、有序化,布局不够统一,都不利于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2.工业品物流发展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还有待进一步的融合。尽管我国物流业在市场庞大的需求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快递、小件物流发展比较快。但本质而言,物流业的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品物流、大件物流仍然比较落后和滞后。对于整体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举重轻重作用的公路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和信息化水平较低。同时工业品物流的标准不统一,跨行业、跨区域、跨平台的信息共享协调性差,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也无法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物流业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措施

物流业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要充分发挥物流业的价值和作用,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优化的配置,强调其系统、全面的服务体系,以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1.明确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属性,制定健全、系统的物流政策和管理模式。区域物流中心等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和关键物流节点作为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对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合理的整顿和优化物流资源,降低实体企业的物流成本,解决实体企业转型发展的后顾之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会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公路港作为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对于优化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质量,改善中小物流企业服务以及合理的整顿和优化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输质量和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制定健全、系统的物流政策,积极地推行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基础物流设施建设和战略性的认识,将基础物流设施建设纳入重点规划和建设的范畴,对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属性进行探讨和研究,提高建设、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和能力。

2.将发展工业品(大件)物流作为物流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内容。相比于其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工业品物流的发展起步比^晚,物流运行效率比较低,在物流资源的配置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公路运输企业小而散、车辆空驶率高等,这些都影响了工业品物流的高质、高效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加强对工业品(大件)物流发展的支持力度,如:推动无车承运业务的落实,弥补供应品运输过程中的短板,提高运输的效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业品物流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会进一步的凸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为此,要通过工业品物流的供应侧改革,有力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3.将物流业信息化嵌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结合现有物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资源的整合,要实现物流业的跨行和跨区域的智能化的发展,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系统、规范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简单而言就是需要加强对物流资源管理、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以及商品交易、电子口岸等平台的建设,实现各平台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物流信息共享。在这个背景下,将物流业信息化嵌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讲,一是物流平台的建设要考虑如何引入实体企业,这是物流需求之源,也是物流平台和信息化坐实的标准之一。二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条件下,推进工业品电子商务项目的发展,保证物流业与实体经济在信息环境下的融合,产生如网络零售业与快递业相结合的类似效果。三是积极开展物流园区的互联应用,以相关物流政策为导航和标准,强化枢纽的作用和价值,提高枢纽之间信息的交换和互换,以满足各个物流园区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4.通过物流业来引导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物流业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通过供给侧的改革,提高物流服务品质,来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物流业与实体经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生产流程、产业形态、产品包装的优化和提升,推动实体经济向高增值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向高端的新兴产业进军。当物流业转型升级方向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相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物流业和升级经济将会实现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蔡进.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助推经济转型升级[J].中国经贸导刊,2016.

[2]刘志彪,陈柳.政策标准、路径与措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

[3]安增龙,李世武.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推动大庆市经济发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

[4]伊静.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经济论坛,2004.

[5]王智利.物流经济地理.北京:电子工程出版社,2011.

[6]吴浩.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国物流联合会赴欧考察报告摘要.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2.

第5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北京市;实体经济;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98-04

一、研究背景

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和核心内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现代经济。虚拟经济是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资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虚拟资产的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非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全球或局部地区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引发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大量探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经过深刻反思,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纷纷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方向。我国也很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近年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北京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也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确定新增长路径和动力。

二、制约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低利率不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它在经济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行宏观调控,利率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作为一种金融市场的分配机制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一是担当分配金融稀缺资本的标准,通过利率机制能够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更高的地方。二是诱导居民将剩余资金用于贷款市场作投资之用,即民众的储蓄增加。只要市场利率为正值(利率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利率机制就能正常发挥上述两项基本功能。当通货膨胀率超过相同时期内存贷款利率时,就出现了负利率。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利率几乎不可能出现负值,因为如果利率为负值,居民储蓄就会纷纷流出银行存款体系,另外寻找让个人财富不贬值的地方。长期的负利率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一是财富转移,将储户的财富转移给信贷接受者;二是制造虚假繁荣,大量储蓄存款从金融机构流出投向房地产、贵金属或其他投资投机领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内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几次调整,我国进入了一个低利率的经济时期。在过去10年里,我国大部分时间实际利率水平都为负值。从历史上看,在1990年9月至2012年4月这248个月中,约有86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分别是1992年12月至1995年11月、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不包括2005年1月)、2006年12月至2008年10月(不包括2007年1月)、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和2012年3月。事实上,从2000年至今,中国仅出现3次实际利率由负转正现象,分别是在2005年4月、2008年12月和2012年2月。

我国长期的负利率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后果。负利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居民放在银行里的钱会缩水。严重的负利率导致保值性和投机性投资的动机增强,生产性投资的动机减弱。因此,在长期的负利率下,人们把储蓄转移到其他投资品上,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挤压了对实业资本的投资。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尹中立的观察,当2007年出现物价快速上涨、负利率变得较为严重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恰好迎来价格猛涨时期。2007年的CPI从7月份超过5%的关键点,在8月份达到6.5%,与之相对应,中国股市在这两个月间分别大涨17%和16.7%,房价也出现飙升。资金充足的大型企业,由于制造业利润的不断下降,面对房地产市场高利润的诱惑,不断涌入房地产业。

负利率另一重大危害在于混淆市场资金价格信号,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经济系统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在一个正常的经济环境下,厂商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在资本边际效益与市场利率的比较中形成的。如果资本边际效益大于市场利率,那么将促使厂商增加投资,反之则减少投资。而决定资本边际收益的往往是企业项目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但是在负利率的环境下,由于资金价格过于低廉,使投资的相对边际效益大幅提高。因此,在生产性投资中,原本不该进行投资的项目也会变得有利可图,导致了很多错误的投资以及资源的浪费。另外,在资源有限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只有两类企业比较容易获得稀缺的信贷资源:一类是与金融机构维护着良好关系的大型企业,它们往往具备国有背景,而分散的中小企业融资却很困难;另一类就是通过高报价争夺信贷资源的民营企业,但这些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存在较高的失败风险。面对高风险企业的高利率报价竞争,那些技术水平好、治理结构完善的企业基于自身强烈的风险控制和财务意识,一般会选择退出信贷市场竞争。由此可见,“负利率”往往在无形中扼杀了那些未来可能引领经济发展潮流的创造性力量。

综上所述,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投资于实体经济的资本越来越少,充裕的资金大量流动于股市、房地产等虚拟市场;较低的利率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粗放、低效型的经济增长,不利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金融和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的吸引,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高利润行业的示范和吸引,吸引了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这些行业,使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相对减少,挤压了对实体经济的资本投入,形成挤出效应。同时,实体经济领域资金供应减少,使得实体经济部门融资成本过高,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业是全国十大暴利行业之一,高额的利润使得众多资金纷纷投入到房地产业。很多实体资本大量流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包括央企在内的很多国有企业,也都把投资的重点放到了房地产产业,甚至对其他投资主体形成了挤兑。

金融业也是高利润的行业。据调查数字显示,2011年商业银行人均年创利润50万元,而实体企业人均年创利不足4万元。①存贷款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内容。从资产看,存贷款所占比重超过了中国银行业负债的80%和资产的50%;从业务收入看,利差收入占到了中国银行业总收入的75%以上。② 2011年银行业1万多亿元利润中的80%左右来自于存贷款业务中的利差收入。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银行业利润是产业利润再分配的一部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最终会趋于平均化,银行业也应该获取平均利润。银行业的利润过高会侵蚀产业利润,影响产业资本的发展,最终会影响银行业的长远发展。我国银行业是一个非充分竞争的市场,非充分竞争的市场会产生高额利润。另外,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利率调控仍然保留着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央行调节的是基准利率,也就是金融机构间同业拆借的基准利率,并不直接规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而中国,则由人民银行调节银行业的存贷款利率,直接确定了商业银行的成本价和销售价格。我国上市银行净收益增加主要是源于利息净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益增加。

银行获得的高利润是建立在拥有垄断性的贷款议价权基础上的,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银行处于强势地位,大多数企业没有议价能力,由此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大量利润从实体经济进入到银行体系。而与此同时,很多产业资本出于逐利的本性,逐渐逃离利润率低的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因此,银行业的高利润对实体经济相当不利:大大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挤压实体经济的利润,还导致营商环境的恶化。

(三)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在更高层次上找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兴奋点

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影响,技术的创新会引导实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创新能力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北京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核心要素。北京是我国创新资源的密集区和创新辐射源头,但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发挥,高端产业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难以在更高层次上找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兴奋点。具体体现为:

首先,北京市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转化率较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目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主体,但由于高等学校现行的科研评价机制没有将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使得高校科研人员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压力,很多成果没有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作为创新成果运用的企业,基于风险和市场化效益的考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意愿不高。企业青睐于投资少、比较成熟,能立杆见效的科技成果,不愿因对风险大、周期长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投资。研发机构和企业各自的价值取向,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其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不能对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企业的创新基础相对比较弱,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创新的投入成本又比较高,导致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对研发的投入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不足,主要制造业技术和关键设备引进比例大。

再次,高端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不明显。北京市的高端产业主要是以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只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生产线进行生产加工。这种“有生产能力,无核心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对于提升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起到引领作用。

(四)实体经济中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而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之所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和协调运行的基础性力量,渗透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在吸纳劳动就业、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率、科技创新,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市中小企业对首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就业带动和和谐稳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融资难、信息化成效低、人才匮乏、经营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1.融资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中小企业一般都有规模小、经营灵活的特点,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生命周期短。普华永道的《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中小企业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市场风险大,预期投资收益不稳定,破产的比率较高。这就使得银行等外部融资的出资者在给其提供贷款时,会采取提高信用风险控制系数的办法,从而导致了贷款的普遍减少。同时,北京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内部管理制度落后、财务制度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等问题,使得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能得到的担保和抵押少,对取得抵押担保贷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中,经营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税费负担重分别为企业认同率最高的3个因素。其中,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率达到69.02%,小型企业对资金紧张的认同率达到46.03%。资金紧张不但制约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同时也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金融创新产品尚待进一步发展。

2.信息化成效低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认识到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性,广泛应用了各种信息化系统,但是普遍存在信息化成本高,成效低等问题。2010年国家统计局北京市调查总队的问卷调查显示,①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0%及以上的仅有5.20%,77.13%的企业没有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任何销售收入。59.46%的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信息化技术力量不足,也有40.85%的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会增加企业成本。另外,没有统一的标准、安全性不能保障等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分别有39.40%及39.09%的认同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低主要是中小企业资金缺乏、内部管理不完善、信息化人才缺乏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3.人才匮乏,流动性高

北京市中小企业人才匮乏,人员素质整体不高。2010年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仅就经理层的文化素质而言,北京市中小企业中大学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平均3.72人,大专及以下学历平均5.6人。至于普通员工,高学历人才则更少,企业全部职工人数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一半的企业仅有46.68%。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企业招聘合格的技术人员更加困难。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资金缺乏、报酬较低、培训机会少、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使得员工流动频繁,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

4.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优势

创新能力水平对企业进一步的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北京市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从国外引进,创新较少,缺乏国际竞争力。目前北京市中小企业出口和投资领域大部分集中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很低,主要在低端市场上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严重影响了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实体经济经营成本较高

经营成本是企业和资本选择投资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因素,城市经营成本高已成为我国大型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北京的用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生活成本等持续攀升,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成本逐渐提高。从积极方面来看,这将促使城市转型升级发展,但也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产业持续发展,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2011福布斯中国大陆经营成本最高城市”排行榜中,北京市仅次于上海市、杭州市,位列全国最高经营成本城市第三位,②北京市劳动力成本和办公用地租金均居全国第一位,税收成本位列全国第三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中,经营成本上升、为企业认同率最高的三个因素之一。北京市中小企业对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率达到69.02%,比2009年上升了4.86个百分点,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位居认同率第一。不断上升的经营成本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小型企业首当其冲。分单位规模来看,小型企业对资金紧张的认同率高于中型企业,达到46.03%,高出中型企业10.21个百分点。各行业对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程度有所不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认同率最高,达到96.55%,房地产业对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率是53.33%,为行业内最低。

生产经营成本过高带来的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体现城市活力、承载大量就业的小微企业经济环境的恶化,可能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北京市投资环境改善不足,也会影响北京市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特色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滞后作用或将逐步体现。面对经营成本逐年上升带来的挑战,城市管理者需要将经营成本控制在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合理范围之内,同时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高成本、高增值。

(六)税收负担过重

税费负担过重,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实体企业除了17%的增值税、25%的企业所得税,还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发展费、价格调节基金、堤防费、房产税、土地税、印花税、房屋租赁税、残疾人基金,再加上各种收费和罚没,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过30%,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涉税种类多,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部分小微企业缴税总额高于净利润;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不足。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中,税费负担重为企业认同率最高的三个因素之一。

三、促进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应采取政策措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一,应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关系,虚实结合,相互促进,重点防范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风险。第二,营造实体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政府应着重于建设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第三,以创新为原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北京市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四,转型发展是实体经济做强的必由之路。实体经济要以转型发展为载体,努力形成北京市以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第五,央企发挥投资导向作用,主辅分离,精干主业,引导实体经济发展。央企应发挥正确的投资导向作用,主辅分离,回归主业,做强做优,精干主业。第六,发展中小企业是做强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突破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融资瓶颈,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保障。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培育重点领域的中小企业。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第6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中国进出口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谢培谈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

这次危机对金融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使世界更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合理性,从而为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

金融作为发展和壮大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其本身无可厚非,但是金融与经验尤其是与实体经济之间必须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依赖于要素投入。

金融属虚拟经济,因此金融必须建立在与实体经济协调同步发展的基础之上。如果脱离实体经济或过度发展,这种发展就会失去稳定性。这种脱离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度创新的金融体系,为世界经济制造了巨大的资产泡沫。

美国之所以成为本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危机脱离了实体经济,导致经济过度虚拟化。

德国之所以在危机中受冲击较小,是因为德国的工业基础较为坚实。

对待金融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不能放任自流,当前发展中国家正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内增性增长力量,发达国家也在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此金融创新与支持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危机让我们认识到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金融创新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会给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关键需要通过监督和引导使金融创新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开发与之向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这些产品和服务能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除金融发展模式以外,现有的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合理性也是促生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要在短期内找到可行的方案还有一些困难,国际货币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认为近期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适当的机制,合理约束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发行,这需要主要国家之间达成共识,并作出相互的让步。当前纠结于人民币升值问题,人民币币制并不是导致全球危机的关键所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累计升值已超过30%。此次危机爆发后,中美贸易逐渐平衡,也强有力地证明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从长远看国际货币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协调机制:

首先一个更为平衡更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新兴货币,为此应加快整合澳元、加元、人民币等新兴货币,形成一揽子货币。

其次在新兴经济体重要性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国际货币体制跟协调机制对于各国权利义务的安全应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重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国际社会的努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力争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政府在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储备货币的创建,促进东亚区域货币之间合作的努力,有利于多元化进程。在IMF改革层面,中国应在治理结构、贷款、可贷资源的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7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虚拟经济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异化。虚拟经济在国外一般有三种叫法:一是fictitiouseconomy,是指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等的交易活动;二为virtualeconomy,也译作虚拟经济,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visualeconomy,是指用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等。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当今的交易是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正确地看待虚拟经济,合理的运用虚拟资本往往会对经济的整体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改革过程中虚拟带来的挑战

在虚拟经济的重要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按照传统金融难以解答的,对我国的金融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技术急速变化,尤其是政府管制的放松,全球金融正在经历着一个持续的字优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从而导致金融制度的风险已指数方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新型的货币形式或者交易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和交易空间的扩展。虚拟经济的快速该宏观经济也提出了挑战。比如,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产,开辟了多种的资金创造的途径,从而改变了国家对货币供给量等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表现在股票市场就是对股价的宏观干预。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发行增多,已经不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了。在虚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自组织弱混沌系统中,政府的作用渐渐弱化,市场的逐步扩大。

除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之外,虚拟经济在各个行业间的不断渗透给的经营,发展也新的问题。原来被市场看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或者季报中显示严重亏损,而退出金融市场,并表现为短期内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和巨额外债的归还,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扭转该经济体外汇储备减少,甚至出现汇率贬值的现象。企业为偿付外币债务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被迫降低转让未来的收益,而当转让价低于债务总额时,流动性缺乏将导致借款人失去清偿力,并通过债权人使得金融市场无法为有清偿力,并且缺乏流动性的借款人提供新资金,从而流动性危机变为债务危机,导致许多企业停业甚至破产。这使得追求虚拟价值增值的游资游离到其他领域,并通过金融传染作用引起可待资本的减少,从而引发货币危机,甚至形成金融危机。

然而,一些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企业来说,虚拟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特别是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虚拟化的形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了虚拟资本追求盈利的特性,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北京真维斯公司就是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80年代末、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上千个品种、年产销量达500多万件。而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走的主要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借助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多家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节约了上亿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公司也主要采取了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其店铺已经覆盖了全国30几个城市和乡镇,与各地的其他相关企业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了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来势汹汹,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不过,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这正如在沙堆累积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颗沙粒引起一个小的崩塌,随着沙堆越来越大,稳定性也就会越来越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最初为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而出现的虚拟经济最终会异化为彻底独立的运动过程,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便异化为对并不增加财富真正的虚拟利润的追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顿·拉鲁什指出,现在全球每天的金融交易中,仅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而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突破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大多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图就清楚地说明了金融上层和实物经济的巨大反差。可见,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货币危机爆发前所潜伏的最典型的特征。

金融的创新过程总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的出现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网络为条件构建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就成为虚拟经济。在信息爆炸的,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IT业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到经济的总体走势,经济的发展因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

21世纪——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踏入更加光明的21世纪。在新的经济领域中,虚拟经济将全面展开,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全面渗透,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进入虚拟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冲击下,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第8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第9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

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