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空气污染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脏可以买纯净水喝,但受污染的空气却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省人代会报到当天,杭州市下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朱钟毅代表便提出,政府部门一定要以“铁”的手腕整治工业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各种空气污染源,并定时向公众公布空气质量数据。他说,如果一年后大气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改善,他将考虑提出“批评案”。
让浙江车子早日“喝”上清洁的汽油
新年的第二个周末,大半个中国陷入层层迷雾之中。
2013年1月12日省环保厅监测数据显示,杭州、湖州、绍兴、金华4市的PM2.5数值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75微克/立方米,部分地区甚至超标近一倍。其中杭州,2012年共出现130天的霾天,进入2013年不足一个月,霾天竟已超过15天,且多日为重度霾。
面对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很多百姓根本不敢出门,甚至不敢开窗通风和晾晒衣物。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吴伟进代表说,会议期间,他在驻地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原本应该去外头走走,就因为PM2.5,他只能在宾馆里走楼梯锻炼。当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面开展PM2.5监测,加强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时,他希望省政府能尽快细化方案抓落实。
“早晨一起来,看到的就是满眼灰霾,这绝不是美丽杭州应有的景象。”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技术发展部主任薛滔菁代表说,这些天的切身体会,让她深感大气污染防治已是迫在眉睫。
“城市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不仅给交通带来了拥堵,其排放的尾气也成了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薛滔菁代表建议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切切实实做好公交优先,“一方面缓解日益严重的道路拥堵,另一方面还能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有效清洁空气。”
“在一些欧美国家,马路上跑的车辆不见少,为什么空气质量却不见差?因为我们国内的油品质量标准,跟欧美国家相差太远!”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浙江海越经济研究院院长吕小奎代表的一席话,赢得在座代表的频频点头。
说起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机动车尾气,吕小奎代表认为,关键原因是油品质量不过关。他说,国内油品目前使用的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又叫MTBE),可把90号油变成93号,93号油变成97号,可它会污染地下水,产生PM2.5,欧美国家目前已禁止使用该添加剂。
“除了MTBE,国内汽油还含有芳烃、烯烃和硫等物质,汽车‘喝’了这样的汽油,就会一路跑一路排放PM2.5。”为此,吕小奎代表建议省政府抓紧立法或采取政策扶持,支持汽油使用清洁的添加剂,让浙江的车子早日用上清洁无污染的油品。
该搬的搬,该改的改,从源头治理工业污染
工业废气也是我省空气污染的另一项主要污染源。
在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方面,台州市走在我省前列。不过,这是以“阵痛”的代价换来的。早在几年前,台州市椒江区还是个被几十家医化企业排放的“恶臭”包围的“臭城”,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椒江医化园区内的33家医化企业退出了百余个恶臭项目,固定资产损失10多亿元,最终换来了如今的清新空气。
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牟义军代表说,要想彻底根治工业废气污染,政府部门必须痛下决心,“这样的‘阵痛’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松代表认为,在经历“阵痛”的同时,企业也能从中获取机会和效益。
据他介绍,仙琚制药每年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购置、运行治污设备,但通过改善工艺、废料回收等方式,每年也能节省1500万元左右的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国外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对其环保方面的要求很高,所以企业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也赢得了很多与国外大企业合作的机会,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平台。
为了给节能减排的先行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张宇松代表希望政府能对所有的相关企业一视同仁,“制定统一的游戏规则,一旦触碰环保底线,该关的关,该停的停”。
对此,杭州市余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宏儿代表深表认同。他指出,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对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该淘汰的要坚决予以淘汰,该治理的要坚决予以治理,决不能让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驻城市。
作为从业人员,牟义军建议有关部门应尽早完善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其实远不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还有四氢呋喃、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丙酮等很多对空气有污染的物质,但有关部门至今未制定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据牟义军介绍,目前,他们在检测过程中只能参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规定的标准,“一旦发现有企业超标排放,我们也不能对相关企业作出处罚,只能在批准、验收新上项目或进行环评时不让其通过验收”。
规划顺“天”而行,废气才能顺“流”而走
“我认为,杭州的空气不太好,还跟杭州的地理环境有关。”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王慧中代表说,杭州三面环山,一面朝钱塘江,可由于钱塘江边高楼耸立,整个城区变成了一个“围城”,城市上空的空气流通很不流畅,“加上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严重,极易形成雾霾天气”。
他建议:“要科学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钱塘江边不要全部建造高楼大厦,保留大气进出的通道,就像我们的房子一样,南北向要通风。”
对此,宁波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钱燕珍代表也有类似看法。她说,浙江上空80%的时间刮的都是西北偏西风,如果一些高污染的化工企业正好在一座城市的西北位置,再加上一些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空气流通不畅,那这些污染物就会随着气流飘浮在整座城市上空。
“往小了说,一些城市道路走向如果跟气流走向一致,那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扩散就会快一些,反之就会加重空气污染。”钱燕珍建议,在重大项目和路桥规划论证时,最好能有气象专家参与,从气象学上对工程合理性进行把关。
在客流高峰期搭乘地铁,除了拥挤外,不少人还会出现胸口闷、嗓子痒甚至咳嗽等不适症状。这说明,有些地铁里的空气真的不怎么样。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地铁不断新建和扩建。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现有17条运营线路、270座运营车站、456千米运营里程、日载客峰值达1105.52万人次。按照规划,到2020年时,北京地铁的运营总里程将超过1000千米。地铁带给我们的便捷不言而喻,但长时间待在地铁中,也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有专家警告说,地铁几乎成了最脏的地方,污染颗粒物无所不在。
地铁里也有雾霾
2015年8月,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对北京多条地铁车厢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地铁车厢内的空气质量令人担忧:当室外PM2.5浓度均值维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时,北京地铁6号线车厢内的PM2.5浓度值依然高达214微克/立方米。
不仅是地铁车厢内空气状况不佳,地铁地下站台的空气质量也同样糟糕。
早在2011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等专家就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地铁地下车站的空气污染程度超过地上车站,二氧化碳作为判断车站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浓度最高时超标两倍。
发表于2009年的《上海地铁站台环境质量分析》一文则显示,上海地铁站台的PM1.0、PM2.5与PM10在测试时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234微克/立方米、293微克/立方米和372微克/立方米,颗粒物浓度超标比较严重。其中以人民广场站最为严重,其PM10的平均浓度达到了825微克/立方米,是地铁设计规范的3.3倍,更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5.5倍。
其实,对于地铁里的空气质量问题,国内外都有专家学者进行过调查研究。
2014年5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一项有关空气质量的调查研究。这项调研所得出的结论是,在英国的室内外各种环境中,地铁里的空气最脏。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6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让他们随身携带空气检测仪,在一天时间里,随时监测自己所到之处的空气质量。监测发现,地铁中的空气质量最差,PM2.5浓度达到64微克/立方米。其次为在路上开车,数值是33微克/立方米。再往下依次为:步行去商场和操场,数值为31微克/立方米;高峰期在路上骑自行车的数值是26微克/立方米;在隧道中开车的数值为21微克/立方米;在厨房中做饭是19微克/立方米。相对来说,花园和无油烟的家里空气质量最好,PM2.5数值均不超过1微克/立方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为保证人体健康,每立方米的空气中,PM2.5数值不应超过10微克;欧洲标准略低,为不超过25微克/立方米。
对比上面两组数据,人们不难发现,“地铁中空气的PM2.5浓度最高值已达到欧洲标准的近3倍,几乎成了最脏的地方,污染颗粒物无所不在”。伦敦国王学院环境健康学教授弗兰克・凯利说。
在他看来,PM2.5目前被认为是危害健康的最大杀手,即便是健康人群,长时间处在污染环境中,也会使身体出现各种慢性病变。
污染空气可致命
尽管来自专业机构和民间的检测数据都显示地铁内的空气状况不太理想,令人担忧,但一些专家对此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轨道交通列车运行速度快,乘客乘坐时间相对较短,乘客每次乘车在站厅、站台逗留时间十分有限;此外,目前地铁系统有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运作,维持着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新鲜空气量,这也随时改变着地铁内部的空气状况,改善地铁车厢及站台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恐慌”。
然而,事情并非这样简单。
“如果地铁列车车厢中的PM2.5浓度长时间高于10微克/立方米,尤其是在人员拥挤且处于封闭的列车车厢内,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前不久,上海市人大代表李健提交了一份“关于改善轨道交通列车车厢环境空气质量的建议”。
身为一名医生的李健认为,上海地铁对列车车厢空调管道定期清洗消毒的时间间隔较长,据调查,原列车车厢空调管道清洗消毒时间为两年一次,自2014年起改为每5年清洗消毒一次,这与公共场所空调设备清洗消毒的标准相差甚远,也非常容易造成空调管道滋生细菌,污染环境,危害乘客身体健康。他说,虽然为保证列车空调的洁净和作业正常,上海地铁列车会定期对空调滤网进行清洗和更换,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外,虽然地铁内部有经过统一的清洗和消毒处理,包括对地面、座位和扶手等的清洗,可是这样的消毒频次是远远不够的:地铁运行时,扶手、拉手、座位上的细菌等微生物时刻被来来往往的乘客交换着,仅仅是在车库里面的消毒不足以阻止微生物的传播。
哈恩・卡尔森教授曾在瑞典《科学日报》上称,地铁系统中的空气成分与地面上的差别很大,地铁空气中含有多种有害微粒,它们能够破坏人体的DNA结构,可透入包括肺、脑、肝、肾等在内的主要人体器官,比汽车尾气对乘客健康造成的伤害还要大。这些有害微粒并非长期存在于地铁中,通常状况下,春天有害微粒浓度最高,冬天则最低。
经过对斯德哥尔摩地铁空气的研究,哈恩・卡尔森教授发现,由于长期乘坐地铁吸入大量碳、沥青、铁和其他小颗粒污染物质,导致瑞典每年有5000多人过早死亡。
哈恩・卡尔森教授经过研究得出论断,在地铁的空气中含有一种铁微粒对身体DNA破坏最大,当这些铁微粒进入人体器官后,就会在人体细胞中形成一种自由基,它不仅会危害人体的遗传机制,而且还会增强人体罹患癌症的概率。一些有害物质微粒还会诱发各类炎症。
谁弄脏了地铁空气?
那么,地铁空气中的这些有害颗粒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哈恩・卡尔森教授研究发现,它们主要是由未充分燃烧的燃料及车轮摩擦产生的。
对此,伦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本・巴勒特博士也持同样观点:“地铁的污染颗粒物可能主要来自车轮与轨道摩擦时产生的灰尘颗粒物。”
相比于地铁外来说,地铁内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地铁车站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只能通过车站出入口和有限的隧道风井来进行。早晚乘车高峰期间,地铁车站和车厢内的人口密度增大,甚至出现拥挤时,地铁的通风效果会变得更差,甚至让人无法忍受。在这种相对密闭的空间里,人们一举一动间,每分钟可产生500万个细小颗粒,如掉落的皮屑、打喷嚏的飞沫、衣服上的纤维、鞋底的扬尘等,它们随时都可能被人们吸入体内。
此外,地铁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会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微生物细菌,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细菌等生物污染物在地铁这一特定环境下会长久存活并进行传播。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也持类似看法,地下、密闭、人员密度大,是造成包括地铁在内的许多地下场所空气污浊的重要原因。人们在呼吸时会呼出二氧化碳,产生部分细微颗粒物;人身上难免会携带一些尘埃,在相互摩擦拥挤时,会导致二次扬尘……这些因素加上地下通风不良,最终导致地铁内的PM2.5浓度升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研究发现,真菌污染也是引起各类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微生物均易附着于颗粒物表面,长期悬浮于空气中。如果地铁内相对湿度高于70%、灰尘多,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真菌可存活较长时间,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
有专家总结认为,地铁车厢内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4个方面:
――地铁车辆为保证车体气密性及车内装饰和节能的要求,在车厢内使用了大量装饰材料和保温材料,这些材料会直接向车厢内释放出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内的多种化学污染物。
――地铁车辆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会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微生物细菌。
――灰尘多,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地铁车厢内细菌等生物污染物在地铁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会长久存活并进行传播。
――地铁车站系统建筑装饰材料释放的污染物和其他因素产生的污染物会通过地铁车辆空调的新风口和地铁车辆门的频繁开闭进入地铁车厢内。
通过以上4种途径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醛类、苯系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空气微生物、二氧化碳(CO2)、可吸入性微粒(IP)等。
安全健康坐地铁
既然地铁的空气质量需要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那么,地铁内的空气质量能够得到改善吗?PM2.5的数值能降下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对北京多条地铁车厢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进行监测的同时,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也派出工作人员到同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伦敦、巴黎、柏林、马德里和布鲁塞尔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布鲁塞尔和柏林的地铁内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城市。伦敦地铁内的空气质量虽然比北京好些,但远差于其他几个欧洲城市。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早建造的,其管状结构的地铁行驶通道内空间狭小,一些线路设备老旧、通风较差。
在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看来,北京的地铁系统相对较新,理应应用更良好的通风设计以达到更佳的通风效果。北京地铁6号线的PM2.5浓度值比室外背景值高出6倍以上,应当引起地铁运营者的警惕。抛开乘客人数多这一重要因素,运营者仍然可以在其他很多方面做出改进,例如及时更换空调滤网、降低隧道扬尘影响、保证通风设备良好运转等。
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是改善地铁空气的有效措施。吸烟的烟气、建筑材料挥发的甲醛等都是常见污染源。因此,地铁禁烟,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有利于保证地铁站内的空气质量。另外,通风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地铁中的空气质量,地铁建设中应合理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比如,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物源或有害物浓度较高的区域;送风口应尽量接近顾客,并且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在局部积聚等。
“有关部门应重视地铁环境,比如定期更换地铁空调滤芯、滤网;实时监测并告知公众地铁里的PM2.5数值;卫生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等。”一位专家说。
事实上,地铁公司已经在为此进行着努力。
负责上海轨道运营的申通公司表示,为净化车厢空气,申通公司每月更换一次列车空调滤网,并定期对空调出风口格栅及风道口进行清洗。在列车架修、大修中会再次对列车风道进行全面清洗,清洗完成后再请第三方检验机构对空调出风口的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致病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如若发现超标情况,申通公司会再清洗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直至车厢内的空气质量达标。另外,申通公司为提升乘车环境和站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现已完成了对全路网所有隧道的清洗工作,从源头上进一步改善地铁空气质量。
【关键词】PM2.5 人体健康 大气环境
一、前言
PM2.5细颗粒物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也是引起环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变化范围很大,按粒径大小颗粒物可分为降尘、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其中的PM2.5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等有着重要的影响。PM2.5对光的散射作用比较强,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很容易导致灰霾形成,这就是空气看起来不透澈的原因,同时PM2.5也是引起一系列人体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二、PM2.5的影响
(一)对大气环境及气候的影响。
由于细颗粒物质的散光效应以及炭黑、含炭黑颗粒等对光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从而给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恶性事故。
PM2.5不仅降低能见度,还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国外有关部门研究,PM2.5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大概为30—70 d。PM2.5颗粒还可以随气流被输送到几百甚至几千千米的地方,造成广域的污染。
PM2.5对气候、温度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细颗粒物的存在,直接阻挡太阳光抵达地球表面,这样使可见光的光学厚度增大,抵达地面的太阳能量剧烈下降,使地面温度降低,高空温度升高。
(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般认为,粒径在10μm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10μm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μm以下的细颗粒物即PM2.5,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为1000小时左右、传输距离可达上千公里,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三、我国PM2.5污染控制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内外在PM2.5污染治理方面的经验, 形成以下几点看法。
建立动态的颗粒物排放清单数据库,加强颗粒物污染控制基础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统计中的颗粒物仅包括有组织排放的烟尘和工业粉尘2 部分,大量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和移动源排放的颗粒物尚未纳入环境统计,目前的排放数据基础无法有效支撑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而国外已经积累了多年的PM10、PM2.5一次排放量统计数据,对于合理制定各行业的减排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多污染源、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颗粒物污染。
控制的重要手段。颗粒物来源和构成非常复杂,单纯控制某个污染源排放和单因子控制管理思路已经不能满足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需求,应树立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控制相结合,采取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协同控制的观念。除了PM10,SO2,NOX以外,还应重视二次颗粒物重要前体物和氨的污染控制,制定有利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政策措施,加强细颗粒物来源、形成和转化机制、区域间相互影响和输送机制的研究,加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
(三)执行PM2.5新标准,配套监测技术能力须跟上。
PM2.5新标准将于2016 年正式实施,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建议2013 年之前,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以及“三区九群”率先开展PM2.5监测,到2015 年底之前,在所有地级城市和其他背景站、区域站开展PM2.5监测。目前,全国范围的PM2.5监测网络建设正在大规模开展, 但还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如国际上常用的PM2.5自动监测方法包括β 射线法和振荡天平法,根据实验和监测结果分析,β 射线法监测值一般略高于振荡天平法,在全国开展PM2.5监测之前,需由权威部门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出适合我国现实条件的监测方法。此外, PM2.5与CO 等多种污染物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地说明灰霾问题,除了PM2.5,还需要同时解决多种相关污染物的监测问题。
四、结语
PM2.5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巨大危害已被科学证实,随着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对PM2.5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此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将PM2.5纳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并将在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PM2.5的控制可以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者说可以避免更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因而将是我国长期的一项重要环保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敏,何凌燕,黄晓锋,等.北京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理化特性、来源及形成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0.
[2]于兴娜,李新姝.北京雾霾天气期间气溶胶光学特征[J].环境科学,2012, 33(4).
[3]岳建华,陶俊,林泽建.成都春季生物质燃烧和沙尘期间气溶胶散射特征及其重建[J].环境科学,2012,33(7).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大气污染 危害 整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发展走过了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发展预防的历程。这一发展道路,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要部署。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程度都有很大差距。甚至有地地方还等留在发达国家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我们的发展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就要注重大气的质量,让人们生活在高质量的空气当中。
一、大气污染的含义、分类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1、含义。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等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煤和石油的大量使用,将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和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排放到大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就会改变大气特别是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从而危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器物等。这种情况即被称为大气污染或空气污染。
2、分类。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进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富集,在水凝结过程中溶解与水生成亚硫酸,然后经氧气的催化作用生成硫酸,随雨水降下,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
3、对环境的危害。(1)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增高,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增多,使地球热气无法散出,全球气温增暖,导致灾害天气增多。大气混浊度的增加,减弱了太阳辐射,地球长波辐射受到影响,灾害性和异常性天气将更加频繁。(2)造成酸雨。当空气中存在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就会形成酸雨,其pH值一般在4左右,严重时可低于3。我国也是一个酸雨污染灾害严重的国家,酸雨使林木枝叶枯萎。植物生长受阻,建筑物腐蚀锈损,湖泊、江河酸度提高,鱼虾类由于中毒而死亡,土壤酸化致使土壤成分受到破坏,造成土壤贫瘠,使农林作物减产甚至死亡。饮用酸化物造成的饮用水,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影响人类健康。(3)臭氧层的破坏。距地面20—30 km 的平流层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它能强烈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免遭伤害。但由于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制冷剂、洗净剂等,以致释放出的氯氟烃气体强烈破坏臭氧层,使得臭氧层遮挡短波紫外线的功能减弱,大量短波紫外线穿过大气层直接照射到地面,杀伤地表的生物,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危害。
二、大气污染中雾霾天气和沙尘暴对环境的污染
1、雾霾天气的形成。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2、沙尘暴的形成。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是荒漠化的后果,除了一系列自然因素外,也是人类不适当活动对自然现象干扰的结果,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沙尘暴天气不仅给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了首都北京的形象。所以,对其深恶痛绝的老百姓将其形象地称为“北方的狼”。
沙尘暴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沃土,致使农作物有的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严重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沙尘暴危害严重,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工矿、交通、水利、电力、煤田和油气井等设施,均受风沙危害或威胁。此外,沙尘暴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大加快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其间接损失是无法估算的。另外,降尘会对城市的大气造成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三、防治措施
1、要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大气污染。要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在材料应用前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脱硫)、不断改革能源结构,用低污染能源(如沼气)、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除此以外,在污染物来进人大气之前,使用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除尘消烟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不断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进而不断保证大气的清洁。
2、要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在通常状况下.气象条件不同,大气对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样数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浓度有很大的差异。对于风力大、湍流盛、通风好、对流强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就会强,反之就会弱,就会容易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因此,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进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
3、要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及城镇功能分区。要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的合理布局。工业区一般应配置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尽可能地远离人群,位置应当在当地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使得废气吹向居住区的次数最少。严谨在居住区修建有害工业企业。
4、要加强绿化。植物除美化环境外,还具有调节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灰尘的巨大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功能。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城市绿地和森林的覆盖来改善大气的质量,降低沙尘暴发生频率。
5、运用新能源技术。这对于改善大气污染起着巨大的作用。如可以以氢气作为新能源而代替燃煤,这就消除了—个很大的二氧化硫污染源;可以用洁净的燃料使汽车的发动机工作,这就消除了尾气中二氧化碳以及碳氢化合物的污染;研制可代替氯氟烃的制冷剂,就能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等。
6、要减少燃煤的排放。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这就要求我们寻找发展新兴燃料,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并且要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行清洁生产,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7、要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发动机为动力的汽车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排放的废气对大气污染构成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发明并推广节能汽车来替代燃料汽车。另外还有很多的方法,譬如说安装尾气过滤装置和改善油品质量等。油品标准不仅影响汽车的排放,也会影响机动车尾气的净化系统。同时,对很多的施工机械、农业机械的排放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油品的质量是对整个的污染物的排放是全局性的,对机动车排放的来说,改善油品质量是源头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
对于我们普通的公民来说,除了国家的政策强制管制以外,更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应该保护好每一个环境的卫生,尽可能的协助政府的政策与措施,宣传保护大气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等等,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让我们携手创造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申 莉.谈谈大气污染来源与影响及控制措施fJ1.民营科技.2009(6):99.
[2]席胜伟.大气污染危害性分析及治理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2):153.
关键词:生态文明;潮流;问题;挑战;对策
近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全球气候协定。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当天在一份声明中批评说,美国“加入了少数拒绝未来的国家行列”。加上近些年来,我国多个省市都出现大规模的雾霾状态,空气质量的严重恶化再一次将环境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关注生态文明,构建美好家园日益成了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让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一直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都予以高度的重视,但是其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分析并探究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挑战,并分析出相对应的对策,进而不断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我国生态文明潮流发展中的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生态文明潮流下的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地进行相处、社会拥有健全的保护环境的法律,生态技术相对发达。但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并非如此,且与理想状态依然存在很多差距。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虽说是顺应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但是从局部方面分析依然存在很多逆生态文明潮流的问题。
(一)淡薄的生态文明观念
意识对人的实践具有反作用,社会经济愈发展,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就愈加尖锐。这种淡薄生态文明观念的行为不仅表现在个体的消费习惯和生态认知方面,还存在于政府片面的政绩观里面。对于个人而言,首先是骄奢的消费习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和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物质生活的富足导致一部分人民生活开始铺张浪费,到处炫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排场,这就让社会中的自然资源开始面临短缺的危险。其次是缺乏对于生态环境的正确认知。据不完全统计,普通民众对于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了解不全面。他们只知道汽车尾气、雾霾抑或是焚烧秸秆等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但是对于酸雨、臭氧层、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却知道得很少。这就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还认为自己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而不是环境保护的执行者。对于政府而言,虽然中央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已下发中央文件。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依然以提升GDP作为区域发展的目标,在政绩观上出现严重偏差。这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计大自然成本的工作思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然会对生态文明的建设造成无法估测的影响。
(二)缺失的生态法治政策
在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大步地跟随着生态文明趋势,但是在环境法律体系上还是需要不断完善。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在环境法律体系上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作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来讲,需要我们完善的地方还是很多。首先,我国依然缺少一部统一的、对各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法律。说到环境,就必须要说到它的庞杂性,它包含多个方面的法律,例如社会法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民法部门的《物权法》;行政法部门的《矿产资源管理法》等,[1]各个法律之间的界定衔接不紧密,在对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就会造成相互扯皮推诿的情形,这就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潮流的发展。其次,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很多方面在法律上依然是空白。生态文明潮流是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虽然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已经制定了相关数量的法律条文,但是其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例如,几年前发生的日本核泄漏事件,当时就让世界茫然了,很多国家不知所措。而对于核能的安全使用,我国也没有适用的法律,这就需要我国在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三)落后的生态技术水平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同样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顺应生态文明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需求。所以,如何一手拉动经济一手保护环境,成了我国此时面临的重要难题。而生态技术的发展是化解这个难题的一把钥匙。生态技术可以从源头上控制住污染源,将污染物进行转化或者分离,之后变成人类可以再次运用的再生资源。生态技术也可以称之为绿色技术,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但是从相关数据上来看,我国在生态技术方面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的。从BP公司2016年的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在2016年,我国的石油消费占据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煤炭的使量排在世界的第一位。众所周知,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形成温室效应或者雾霾。[2]而且,因为生态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也是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我们的利用率依然很低。这些因为技术不足所带来的困扰,也是我们我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生态文明潮流发展中的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处在转型期,生态文明的构建面临着复杂的情况。我国政府不仅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还需要面临下面的挑战和矛盾。
(一)生态环境整体性与区域管理分散性的挑战
生态环境从内而外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简言之,某个区域内的水、阳光、各种生物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但是,我国如今的生态环境的管理中存在着分散性的特点。首先,同一个生态环境被划分给不同的部分进行管理,如环保局、农林局等;其次是不同的生态环境被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内,被不同的行政部门分管辖,这就使得这样一个有机整体在管理中潜藏了很多危机。在生态文明潮流中,如果出现了跨界的环境污染,无法责任到人,导致有关工作人员相互推诿,不能协调运转,使得原本良好生态发展政策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还有就是,因为被不同区域管辖,两个地区政府不能商定出跨区域环境治理的协定,导致环境污染在有关区域之中产生转移。
(二)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与缺乏公众参与空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比较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以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程度。人们对和自身密切相关的空气污染、水污染都表现出极大的担忧,并且通过微博、微信或是其他媒介表达出来。但是,在我国,人们如果想要尽情地表达自己对环境的看法是缺乏公众参与的空间的。从制度层面来讲,虽然公众可以利用、听证会或者直接诉讼的方式来表达自身对于环境的诉求,但是由于一定的局限性,这都没有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3]而公众没有表达出的这些诉求会逐渐转化成抗议,尤其在农村地区,有些抗议事件受到政府压制,反而转变成了恶性的暴力事件,严重影响生态文明潮流的发展。
三、迎合生态文明潮流,建设美好家园的战略与对策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要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运用现在互联网中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创新宣传方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民众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在政府官方微博中进行对区域环境治理的好决策,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到环境构建以及环境保护中。此外,就是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师资队伍水平。我国高校要开设和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环境专业人才,以便为小学、中学输送更多的专业教师,进而保证高水平的宣传教育队伍,来保证生态环保理念得到大力宣传。当然,政府相关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依据最新的环保政绩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放在心上,对于未落实该机制的人员,追究其相关责任。
(二)推进我国生态法治工作的展开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进程,需要法律的维护和保障。生态文明的法治工作,要能够充分地发挥法律的规范以及引导方面的作用,为顺应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奠定基础。首先,是立法工作。我国要在分析目前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法律,并补充新的条例,以此来解决法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修改现有法律中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协调现有法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执法工作。当然执法人员自身的素质要能够满足相关岗位的要求,在执法过程中要能够遵循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章程。当然,环境问责制度需要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执行;此外,就是对立法以及执法的监督工作。我国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人民群众要能够对相关的立法与执法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其顺应生态文明发展的潮流。
(三)促进生态技术创新和使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技术也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我们国家需要制定生态技术创新的工作计划,并且落实到实践中。在推广过程中政府要能够进行扶植,让其在工业、农业等多领域得到合理运用。其次,是引进外国先进的生态技术,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以及生态环境的生态技术。[4]当然,还要加强生态领域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吸收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向他国展示我国负责任的环保大国的形象,减轻西方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压力。此外,政府要能够积极地支持生态技术的转化,鼓励生态技术的研发工作,积极促进新技术的诞生。
四、结语
总而言之,顺应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到民众利益,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地创新思路,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进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直面挑战,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张家炜.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6):85-87.
[2]靖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张欢,成金华,陈军,倪琳.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22-29.
“顺风车”作为城市上班族私下互助互利的一种出行方式,在广州成为一种风潮。然而,亦引发了诸如费用结算、非法营运、事故赔偿等问题。
“顺风车”合理不合法,能否一路顺风?
城市的另类交通工具
文=昔日
最近,一种被人们称为“第四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方式――“搭顺风车”在广州悄然流行,无车族借助网络发帖的形式联络有车一族搭乘“顺风车”,他们只需交付少许费用便可以享受“私家车”的待遇,不再为坐“沙丁鱼罐头般”的拥挤公交车而烦恼。
供需市场已经形成
正如“搭便车网”煽情的广告词――昨天还汗流浃背挤公交的你,今天就能享受“专车”待遇。昨天还为养车费心痛的你,今天就能有人与你一同分担。
进入类似于“搭便车网”“搭车网”、“搭便车”或“广州车行网”等公益性和专业性网站,你随时都可以找到大量联络搭乘“顺风车”的帖子。一分钟注册个免费会员,两分钟发个帖子,然后就静等佳音了。
以“广州车行网”为例,“需车方”和“供车方”的信息都十分清晰,信息首先是按照区域分门别类,方便用户查找。然后双方的出发点、目的地、车型、驾龄、车内空位数,以及联系方式都有详细记载。如车主信息会发帖子留言:本人的车型是 POLO,周一至五,出发点是东风西,早8:30到达软件园,晚17:50从软件园出发。途径:东风路、黄埔大道、员村,车内可搭乘3个人。
网站上的信息非常丰富,不仅有市内各区域的信息,就连从化、增城、花都等周边区域的信息也有。网站内可以选择搭车的方式也十分具体,“搭车上下班、临时搭车、学生搭车、周末搭车、长途搭车”等各种方式都可以查询。
在供求信息中,大多数顺风车都存在地理位置偏、行程长和交通不便利等特点。供需市场的形成,是“顺风车”生存的土壤。
对上班是不错的交易
对供方而言――有私家车的人,每天上班独来独往,如果可以搭上两三位顺路的人,一来可以交个朋友,路上不那么寂寞;二来乘车人给你的车费,可以补贴油钱,现在油钱飞涨,买车容易养车难,有人替你分担,是不错的交易!
对需方而言――没有私家车的上班族有了“专车”,再也不用挤公车了,你可以路上闭目养神,你可以不用东张西望警惕着车里有无小偷,你可以穿着体面的衣服不怕汗流浃背地挤车弄花了你精致的妆容,你可以不怕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即使这个时候,要你象征性地给上两百多元的车费,你也会马上爽快地掏出来,因为,付出这点“代价”对你已经不算什么,就算不坐顺风车,路上坐公车也要给钱,急了“打的”更贵呢。
可缓解交通压力
城市“塞车”也厉害,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车流量大的地段都不同程度塞车,谁没有忍受过塞车之苦,搭“顺风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广州私家车拥有量大约为40万辆,粗略地估算一下:如果每辆私家车搭两个人,路上就减少80万行人的交通量,交通拥堵的状况不好转才怪。
顺风车还有利于城市环保。城市的污染大,车辆不断增多是一个重要原因。一辆小车每年排放废气物大约在2、3吨,这些气体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其中二氧化氮对空气污染最大。“顺风车”的兴起,对抑制城市车辆增长过快、净化城市空气有着重大作用。
收费成为争论焦点
然而,就在这“第四类交通方式”深受上班族青睐,又有着如此多的正面意义的同时,其合法性却因搭乘双方发生“费用结算”,受到了交管部门和部分保险人士的质疑。
搭“顺风车”合理不合法,这是时下的一种普遍说法。交通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交通疏导的角度上说,搭“顺风车”是科学、合理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道路交通资源的利用率。但一旦人们在搭载“顺风车”的过程中发生费用结算,就触犯了我国现行的营运条例和法规,构成了非法营运行为。既然搭车的过程中存在金钱交易,也没有纳税,实际上就是“变相黑车”。
从事非法营运活动的社会车辆俗称为“蓝牌车”。目前,由于广泛存在的“蓝牌车”扰乱了运输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带来出租车实载率下降、偷税漏税等系列问题,因此成为政府的打击对象。如果搭“顺风车”被允许“收费”的话,无疑会给“蓝牌车”的取证和打击工作带来困难,使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搭“顺风车”在国外比较普遍:在美国,一些州规定空车不能上街;在德国,交通高峰期空车上路是要被罚款。在新加坡,政府为了减少上下班高峰期的车辆流量,鼓励人们进城的时候搭“顺风车”,并对车内没有搭够人数的车处以罚款……不过,各国的规定都有一个前提:车主不准收费。
但在国内,国情不同,决定了“车主不准收费”难以执行。中国人主张是无功不受禄,拿搭“顺风车”的人来说,不付费不好意思,就算车主主动提出不收钱,乘车者也会觉得怪怪的,以后都不敢坐了。有一个搭“顺风车”的小故事,说是有一个业主在自己的小区网络上呼吁建立起交通自助组织,让有车一族顺路搭载同路的邻居一程,然后主动示范,周一的时候把自己的车停在了小区门口。然而,面对这免费车,却无一人乘坐。都是免费惹的祸,这年头谁相信“免费的午餐”?
再拿“车主”一方来说,他们参与“搭顺风车”,省钱和挣钱是一个主要目的,随着广州的“禁摩”出台,很多人都是“被迫”买了车,搭多一两个人,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是他们心里打的如意算盘,如果不收费,反而要增加费用,那会让他们吃不消。
万一发生交通意外
有关人士认为,“搭乘顺风车”不应过分提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出租车进行客运经营要经过政府批准和相关培训等,而假牌假证、无牌无证、没有取得营运资格的车,一旦发生索赔等事宜,给乘客和社会治安将带来极大危害。搭“顺风车”有风险,毕竟这不是一个规范的经营行为,里面潜在很多治安因素、人身安全没有保证的问题,在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意外,发生的纠纷将难以处理。
“搭乘顺风车万一发生交通事故,如何解决纠纷?”保险公司有关人士认为,私车一般都买有乘客保险,但是现行的保险并不是对一切情况下的乘客风险都进行赔偿的。因为私车是按非运营车投保的,车主顺路载客挣钱,属运营性使用车辆,已超出了保险合同所规定的保险条件,保险公司有权对乘客保险责任予以免除。
但有人对此也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顺风车如果投保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车上责任险等险种,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乘客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应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保险公司免赔需要有合同依据和法律依据,并负责举出顺风车营运的证据。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之规定由责任人赔偿。
搭“顺风车”还有安全问题的隐患,现在城市的流动人口多,治安情况也比较复杂,劫车事件绑架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车主会觉得,让陌生人上自己的车,有“引狼入室”的危险。而对于搭“顺风车”的人而言,又有“羊入虎口”的危险。
如何避免风险
很多人认为,轿车在大城市已普遍进入家庭,搭“顺风车”的现象将日盛,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既满足这种需求,又可以实施规范管理。
但在政策出台前,如何减少纠纷,维护自身利益?专家提醒道:一、搭车之前签订一份协议,可以将双方的责任挑明,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二、找搭车人最好找与自己是同一小区的住户或者是找同性,以免去不必要的麻烦;三、如果是通过网络途径找到的搭车人,一定要在达成协议之前见一面,相互查看身份证、工作证、驾照等证件以确保安全。
搭上“顺风车”的日子
文=陈耀棠
前两年流行合租房子,这两年流行拼车。现在,搭顺风车就如租房子,越来越多人加入这个行列了。
由于市区的房价居高不下,我便在市郊的华南碧桂园买了一套住房。花费不大,就可尽情地享受绿草、阳光、新鲜空气和安全的小区管理。但美中不足,随之而来的交通问题开始让我烦恼,由于郊区公交车线路少且路上塞车严重,每天的上下班对我而言,是一种煎熬。
因为在IT公司上班,9点打卡,地点在客村,从我的住所到公司,全程1小时40分钟左右,花费7元,换车3次,等车4次,等车、换车、步行,一环扣一环,不敢在路上耽误时间,公司打卡制度严格,超过五分钟算迟到一次,罚50元,一个月超过5次给警告信,每天我都是风风火火狂奔到公司。下班,反向操作一次,到家之后我已是精疲力竭。
就这样,每天要花费3个半小时在路上!
折腾了半年多,就吃不消了,正懊恼要不要换房子,有一天,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去“搭便车”网溜达,看见里面很多搭“顺风车”的信息,供需市场很活跃,每一个信息下面回帖的人还不少,于是我也跃跃欲试。
1分钟注册就可以看到里面所有的信息,最绝的居然里面搞得像“征婚”一样科学,有一个“电脑速配”――把供方和需方的信息自动搭配,我懒得去翻看信息,干脆就自己把个人情况简单地写了一下,留了个邮箱,溜之大吉。
想不到第二天就有了结果,邮箱里有了几封邮件,自己的帖子下面“跟贴”留言的人也很多,一个叫“阿旺”的人的邮件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留言:广州就那几座桥和那几条干线,如果人人都开一辆车,大家就不用上班了。搭顺风车利己利人,我愿意当你的司机。至于价格,好商量。然后邮箱手机QQ所有的通信工具都爽快地留下了。
立刻行动,我很快就和阿旺搭上了线,他住在我隔壁的一个楼盘,彼此很近,见面有一点拘谨,我想看看他的身份证、驾证和车辆保险证,但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他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把所有我想看的都给我看了,还用他的捷达带我在四周的公路溜了一圈,并告诉我他还有一名和我一样的客人。我也是明白人,说我每月给他三百元油费,本以为他可能会加价,谁知道他说“行啊”,然后立马成交。
于是,每天早上7:50,我和另外一位搭车的邻居就在预定好的小区门口集中出发,然后一起去上班。我们三人的公司都近在咫尺。晚上下班,阿旺再顺路把我们捎上。
没想到搭顺风车不仅解决了我的交通问题,上班路上只用了25分钟,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大家在相互帮助中也成为了朋友。
在车上“混”熟后,我得知另外那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客人叫芳姐,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我和阿旺在车上胡吹乱侃,经常惹得芳姐笑得花枝乱颤,芳姐人很好,我和阿旺都没有女朋友,她拍拍胸脯说:“那我包了!”
一天,我到公司加班,芳姐的笔记本电脑发生“故障”,情急之中向我求援,我二话没说,丢下电话过去他公司帮他搞定了。芳姐要给我维修费,我拍她的肩逗她:“你记得把帮我介绍女友的事放在心上就行了。”
自从搭了“顺风车”后,我觉得生活方便多了,我经常由衷地在车上大叫“阿旺万岁!”
阿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我多谢你吧,现在油钱省了,每天就可以充阔拿爱车去洗,定期还去车店保养……”
搭顺风车不愧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佳方法,不仅能省下一大笔油钱,还能扩大生活圈子,真是一箭双雕!有时多动点脑筋,生活就可以多姿多彩。
自行车时代的汽车文化
文=华山
在欧美的影视节目中,我们常常看到搭“顺风车”的镜头。有些老手索性举着上写地址的牌子,热心肠的司机会把车停下来,不花一分钱就可来去自若。
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一些交通拥挤的城市出台强制性的顺风车法规,以控制高峰期的机动车流量。如美国一些州规定空车不能上街,车中如有两人或三人还可在专用车道行驶,以便有效利用空车资源,同时减少汽车尾气带来的污染,否则交通警察将开出数额可观的“牛肉干”。有些国家为了鼓励这种乘车方式,规定顺风车享有特权,载人多的可走快车道,空车则没门,以此鼓励车主多带路人。而德国、新加坡等国,规定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期,即使是私家车,空车上路也是要罚款。新加坡从70年代开始规定使用通行证,如果私家车乘坐少于4人即需办理通行证才能上路行驶。
一个IT界“海归”说,西方人其实很能省,高速火车、地铁、飞机、公交车、长途巴士如此发达,成年人几乎人手一辆私家车,但他们还是发明了顺风车,而且搭顺风车十分顺利,想截车就站在马路边竖起大拇指。但回国之后,他开了两年本田就是遇不到举手截车的顺风客。
在中国,没有免费搭顺风车这回事,开车的胆子贼大也不敢载陌生人,等车的人也根本不敢坐陌生人的私家车。一些曾经行过善举的车主,吃过大亏后发誓今后永不载人,即使是漂亮女孩截车也通通“封杀”,因为车刚停下来路边就闪出几条大汉,到时后悔也来不及,这种新闻屡见不鲜。
那么有偿搭“顺风车”又如何呢?比如有些社区网站的“征求搭顺风车的朋友”贴子说明了开车时间、出发点、行车路线、人数、酌收金额,有的车主还派送定心丸:节俭夫妻寻找上班同路人,开车稳,不超速!安全可靠,车上只有老婆和一个小朋友,有意者请到某栋某楼某号看车商谈。
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这是缓解交通压力、提高私家车使用效率的双赢举措,况且车主与搭客熟口熟面,总该OK吧!不,中国的国情是“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发生事故怎办?责任归谁?损失谁负?
为什么在外国合理又合法的事情,到了中国就变了味呢?合理与合法,在顺风车面前真的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对立面吗?
归根结底,我们的法律机构、交通管理部门、车主和搭客,脑子里都还没有建立清晰的“汽车文化”概念。上世纪50年代末期,汽车文化起源于欧洲,那时人们已经认知到“人才是都市的主人”,车辆只是一种为人服务的工具。欧美也发生过不少顺风车命案,比如撞车、争执斗殴、意外事故等,但毕竟只是个别现象,他们有成熟的法律法规来善后此类突发事件,因此顺风车仍然大行其道。
汽车从炫耀财富的奢侈品,到玩家改装用于飚车的“玩具”,再到发达城市民生必需的代步工具,我们仅仅用了不到15年时间。也就是说,15年一步登天的“硬件”升级步伐,跨越了别人走过的半世纪里程,但国人的“软件”并没有发育成型,汽车文化停留在自行车时代,故此顺风车等于是无源之水。公安部权威交通专家段里仁曾感叹:“有相当多驾驶者的交通安全观念还没从自行车时代转向汽车时代。比如不少车主驾车时随意并线,在道路上随意停车,这都是骑自行车的行为方式,结果造成许多交通事故。”
汽车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规则意识,重视车与车、车与人的互动。见车如见人,当我们的马路见不到左转车开到待转区、换车道不打灯、蛇行乱钻插队、与行人抢线、遇到人行道不减速等违章行为之时,才是顺风车合理合法之日。
“顺风车”在法律上的尴尬
文=吴为
“顺风车”在方便乘车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节约资源等方面发挥了好作用。而它面临的尴尬主要在“有偿”二字。
从交管部门的角度说,有偿顺风车就是非法营运。在国外,顺风搭车现象比较普遍,但车主一般不向搭车者收取费用。国内的一些顺风车车主向搭乘者收取一些油费,或搭乘者主动要付部分油费,都属于没有办理任何证件的交易行为,干扰了正常的客运市场,是有关规定所不允许的。既然搭车的过程中存在金钱交易,也没有纳税,实际上就是“变相黑车”。
“顺风车”既不是传统的搭便车那样偶尔乐于助人,也不是出租车那样专门专营载客、以利润为生。但搭客与车主两厢情愿,确实存在金钱交易。从现行税法上看,私家车赚外快实际上是一种财产租赁行为,私家车主应按租赁收入申报缴纳营业税。目前哪有这样缴税赚外快的私家车主?
我国许多城市对营运车辆实行严格的管制。政府每年定量向市场投放经营权。经营牌照因此变成异常稀缺的资源,司机要“合法营运”就必须“出血本买门票”。抬高了合法营运的成本,也就抬高了市场价格。而私家车由于没有任何营运成本负担,车主可以低于市价的任何价格招徕顺路人。这个利益空间就成为有偿“顺风车”的生存土壤。车主收取或多或少的任何费用都是“不收白不收,收了就有赚”。
搭顺风车的行为正处于我国法律的边缘,万一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搭车人受了伤,出现纠纷该怎么办呢?这涉及到两个法律关系 :一个是车主与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关系 ;一个是车主与搭车人的损害赔偿关系。私家车是按非运营车投保的,依《保险合同》的规定,私家车是不能从事营运的。对这种有偿“顺风车”是否应界定为非法营运,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对此做出解释。保险公司要以“顺风车”属营运车为由拒赔,就要负举证责任,证明“顺风车”属于营运车,否则就应承担责任范围内的赔偿。搭车人与车主之间并没有形成客运合同关系,车主驾车肇事,导致搭车人受伤,其本身是有过错的,依民法所以车主也有责任赔偿搭车人的损失。不论是车主还是乘车人,最好在事先约定清楚,以减少搭车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现在很多搭车人与车主双方之前并不认识,而且也未达成书面协议。一些在网上信息的开车人很少考虑自身的安全问题,有可能出现被骗甚至被抢劫等更恶劣的情况。如果是通过网络途径找到的搭车人,一定要在达成协议之前见一面,相互查看身份证、工作证、驾照等证件以确保安全。正规的出租车有乘客险,而且有公司担保,一旦出现事故,乘客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但搭顺风车仅凭口头协议在出现纠纷时很难有证据支持。双方最好签一个书面协议,尤其是价钱方面要事先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