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

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

第1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县域经济 职教中心 劳动力

“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人才不仅是指那些手持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大量的农村高素质劳动者,或者是有一计之长的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虽然他们从业的方式不同,经济效益也不同,但是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是相同的,他们已然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必须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市场意识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因此,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理应成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

1.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要发展职业教育。

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差距,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回顾康平的发展历程,劳动力素质低下是我们贫穷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2.调整产业结构要发展职业教育。

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在我县农业生产中传统的耕种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一些农民对新科技、新项目的推广持观望态度。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项目、新技术,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已成为产业结构发展的必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理当毫无质疑的冲在前面。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发展职业教育。

农村劳动力滞留当地,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脱离传统农业,都需要劳动者掌握相关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因此,真正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效果的在于劳动力是否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有没有掌握行业所需的技术。

二、我县职业教育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教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从1992年成立职业中专到1999年成立职教中心再到今天,职教中心经历了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逐渐状大,尤其是近几年软硬件建设均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县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农村成人培训已形成网络。目前全县有农村成人学校15所、成人教育分校180所,每年可培训农民2万人。三是民间力量办培训补充了职教资源。我县个人开办的计算机、艺术等培训班教学设备齐全,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固定资产已达400万元,现已培训各类学员600余名,深受社会欢迎。

在职教中心骨干示范作用的带动下,现在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农村职业教育和民间职业教育全面铺开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一个新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虽然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通过调研,发现仍存在以下的不适应性:

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部分乡村干部忽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工作流于形式;农民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差,认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孩子没有发展前途。二是成人学校的软、硬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硬件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突出。三是义务教育阶段过于重视“应试教育”。除此之外,办学形式单一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要有政府部门的专门机构,又要有民间的自发组织,互补其短,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发展对职业教育,将大量的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县职业教育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加快职教中心的发展。把职教中心放到同普通高中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加强硬件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基础性工作,切实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按“需求”设定专业。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二是拓宽办学途径。要敢于放开、搞活办学形式。三是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四是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设备、土地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并多渠道筹集经费,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管理的局面。

2.要高度重视成人学校的发展。要达到“有教师、有教室、有教材、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设备、有学员”的6有标准,在乡村户之间构建起培训辐射网络。一是尽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搞好教学。要按照教学对象分层次、教学内容按需求的原则,把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培训作为重点,坚持成、职、普三教沟通,农、科、教三点结合。三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推行教师资格制度,使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充实到农村职业教育队伍中来。通过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和兼职想结合的办法,聘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员到农村职业学校任教,造就一支包括农艺师、畜牧师等在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要推进初级职教步伐,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做好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培训。在开好劳技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情况,明确分类指导目标,做好分段培训安排,掌握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必要时让学生走出校门,进果园、下车间,边干边学,提高操作能力。

4.要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加大社会关注力度。全社会要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政府各相关部门、行业组织者要认真履行责任,努力为职业教育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真正形成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最后,要重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使其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优惠政策,扩大现有社会职教的办学规模与水平,发挥其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特点,争取与县职教中心等公办职教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邮编: 110500

第2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

[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89-02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而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最关键之举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是未来县域经济的主体。

1 发展民营经济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民营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营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宽,规模逐渐壮大,占县域经济成分比重逐步增大。从我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一个县域经济的民营经济成分的多少、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民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培育龙头,而很多民营企业起源于农村又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提升县域工业化的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实行了保重点的投融资体制,县域经济的投资主体落到了民众头上,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弱。所以,县域经济要推进工业化必须依靠民营工业,一方面是依靠现有的民营工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依靠民营增量资金,投资于工业,扩大工业的总量。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解决县域城镇化的问题。城镇化首先应该是产业的城市化即要发展城市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有能力进行投资的主体就是民间力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也是民营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和自身的需要,民营企业更加向城镇集中,并形成工业小区,进而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所以,民营经济就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内在活力。

(2)民营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困难两大难题的根本途径。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较为明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县乡财政脱困问题,光靠农业本身不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使农民在未脱离土地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县乡财政困难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振兴县乡财政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借此培育县乡财源,做大县乡经济和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增强县乡经济发展后劲。

(3)民营经济是增加县域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而民营企业可以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主要场所。因为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绝大部分属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规模较小,就业成本相对较低。在劳动力素质短期内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便于安排那些城镇下岗职工及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的就业群体,也容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民营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就业渠道就越多。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提高就业率,起到稳定社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只有全方位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所以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1)不断改善和优化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扫除观念障碍,优化舆论环境。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要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消除偏见和歧视。通过舆论倡导、树立典型,促进企业家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树立服务意识,优化执法环境。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弱化管理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在提供方便、协助立足、促进发展三大方向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要坚决整治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乱”现象和不正之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私有产权和发展权,认真查处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一些必要的收费,实行归口管理,统一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加强宏观指导,优化政策环境。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要放宽民营经济从业对象、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企业冠名等限制,不断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从而促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中小民营企业借贷难问题,成为制约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要构建金融支持体系。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表现为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重构后的县域金融组织架构应该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互补、结构优化、运作有效的完整体系。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

二要加强信用担保体系。民营企业要拿到贷款,必须有担保机构愿意担保,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民营企业自身要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征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企业信用评级的统一标准,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明确省财政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给予信用支持,鼓励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积极引导和提高县域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水平。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要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培训,组织民营企业家到高等院校系统地接受现代管理知识教育或参加短期的管理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经常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外地参观、考察,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要教育和引导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

二要依靠技术创新做优民营经济。当前县域民营企业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优势不强的问题。而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广泛吸引和利用各类科技人才,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形成优势产品,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要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规模是基础,产权多元是核心,人才建设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最终目标是实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产权结构由单一化向股份化转变,企业决策由个人化向民主化转变,企业班子由家族化向专业化转变,员工管理由雇佣化向人性化转变,企业经营由作坊化向规模化转变。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方式,跳出任人唯亲、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实行“能人战略”。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避免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民营企业注重培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搞好诚信建设,强化企业信誉。

参考文献:

[1]陈文伟.突破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41.

第3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第4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

关键词:保定市;阜平县;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保定市县域经济对策研究――以阜平县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1日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是功能较为完整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的提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阜平县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12月,到阜平县考察,在听取了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后,指出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因此,如何发展阜平县经济,如何按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阜平县发展战略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此为契机,对阜平县经济发展情况做了一番调研,针对阜平县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阜平县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阜平县全县经济实现较快增长,GDP增速保持在10%以上,2010年生产总值完成23.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59亿元,比“十五”末增加0.79亿元。2012年1~4月份阜平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31.5%,工业增加值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22%;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在林业方面,阜平县2012年根据保定市提出的“创建森林城市”、“构筑三大生态屏障、建设两在基地”的要求制定了造林绿化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到2012年底全县13个乡镇完成人工造林5.5万亩,完成封山育林4万亩,完成义务植树90万株,并强力推进大枣特色产业,适当种植核桃。在农业方面,阜平县借助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枣产量突破亿斤大关。在旅游业方面,近几年阜平县旅游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得益彰的局面,被游客誉为“太行山深处的香格里拉”。近几年来,全县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门票收入近5千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4亿多元。

二、阜平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近几年来,阜平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产值比重小,企业结构单一,流动资金匮乏。近年来,阜平工业总产值虽然处于上升阶段,但其对全县国内总产值的贡献率远低于保定市的平均水平。2012年保定市工业总产值为4,122.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8%,阜平县工业总产值对全县国内总产值的贡献率不足30%。目前,阜平县入统工业企业有13家,其中10家为铁选企业,这些企业产品单一,受市场因素的制约较大。另外,石材加工产业为阜平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有500多个厂点,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流动资金匮乏。

第二,森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林业方面科技含量较低。阜平县属于土地条件差、人工造林困难的偏远山区,在保定市政府的号召下,近几年开始实施封山育林,严禁牛羊上山和人为破坏。但个别乡镇执行力较差,没有达到“三年草满坡,五年灌成林”的效果,甚至个别农村开山种田的现象严重。林业方面科技含量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大枣栽培中无公害管理措施不能全面实施,能按无公害管理的面积点总面积的不足50%,对提高大枣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优质品种大枣推广力度不够;三是枣疯病发病率高,发病率高达3%~5%,年损失枣树40~70万株,使阜平大枣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四是枣缩果病、枣裂果病还没有得到有效防止,严重影响了大枣的产量和质量;五是在核桃栽培上表现为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

第三,农业内部结构水平较低,产业化进程滞后。近几年来,阜平县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农产品质量较差,综合产出效益较低,农业内部结构虽然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结构档次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不能起到带头作用;信息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农业指导的机制。

第四,旅游业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阜平县位于太行山内部,自然环境优越,适合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旅游业作为阜平县的新兴产业,相关配套措施发展较为缓慢,如交通、购物不便;住宿、娱乐发展滞后;通讯设施、游览安全设施不完善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阜平县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三、解决对策

第一,增加工业企业产值比重,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阜平县应稳步推进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规模,提升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品质,增强三大支柱产业的带动能力。如,对于石材加工产业,大部分企业规模校小,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政策支持,扩大其加工规模。贯彻好、落实好保定市政府《加快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挥好省、市、县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努力增加技术投入,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市场因素制约的影响。另外,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阜平县要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与国内知名大企业合作,提高本县的竞争优势。

第二,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林业科技含量。从政策实施层面上看,保定市政府和阜平县政府均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个别乡镇政策执行力度较差,因此在政策如何落实方面应有所加强。如,加大宣传力度,对不遵守者加大处罚力度,将政策实施效果和乡镇领导、村干部业绩考核挂钩等。针对林业科技含量低的问题,阜平县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一是全面实施果树的无公害管理,加快优良品种的发展速度。在果树管理技术上,每个乡镇设点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在枣树发展上可推广选育优质品种――河北沟大枣、狼窝沟大枣等。在核桃发展上选用农大专家开发的薄皮核桃等;二是加快果品高效化、商品化栽培过程,进一步加强与省科研机构和各大专院校的合作,研究枣疯病、枣缩果病、枣裂果病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大枣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应用于林业发展;三是加快果品采收后的商品化处理,健全果品营销体系,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第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以特色农业为先导,培育主导产业,加大经济作物如马铃薯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力度;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在土地肥沃、耕作方便的乡镇建立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强与省科研机构和各大院校的合作,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第四,完善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为了使旅游业成为特色产业,阜平县应着力强化基础工作,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如大力发展交通,改善住宿条件,完善通讯设施和安全游览设施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郄佳国.阜平县林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林业,2010.5.

[2]赵丹.阜平县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8.

第5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郑州市及周边部分地市县(市、区)的调查,本文总结出了县(市、区)科技工作存在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不明显、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权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低三大问题,提出了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三项建议。

2004年,科技部对县(市)级科技工作调研后,首次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县(市)科技工作大会,对发展基层科技工作作了专题部署,几年来在加大投入、强化职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县(市)级科技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县(市)级科技部门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以郑州市为例,2004年前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两个区科技部门是同计划、统计等部门合并办公,部分县(市、区)科技部门实有工作人员不足5人,最少的只有2人;目前所有县(市、区)均设立了独立的科技管理机构,部分县(市、区)的科技工作呈现出了较好地势头。但是通过对郑州市及周边部分地市县(市、区)的调查,发现不少县(市、区)科技部门的编制、经费、条件和实有人员配置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多数县(市、区)的科技工作同地方政府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县(市、区)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不明显。按层面划分,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构成中最基础的层次。一般来说,县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是从事大量的基础性的科学研究,而主要是把已经成熟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中去,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县级科技部门本身不从事技术研究,没有现成的科技成果,由于基础条件,人员素质等的限制,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传递、交流,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针对同一项目争取上级经费支持,除非争取到重大项目(除高新区外,一般县、市、区组织的项目几乎不可能争取到),多数情况下还不到发改、农林水利、交通等部门支持的零头。

(二)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不理想。目前,郑州市所辖县(市、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的比例,都达到或超过了市政府所要求的不低于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的比例。但是,由于县(市、区)级财政总量有限,导致科技投入的绝对数较低,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科技经费主要集中用于国家、省、市的重点项目,县(市、区)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组织的科技项目几乎得不到上级科技经费的支持,县(市、区)科技部门几乎不可能组织对经济、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研发项目或科技活动。县(市、区)的科技投入,对大型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没有吸引力,组织小型科研项目的投入不小、工作量不小、效果差,同时由于小型科研项目同样存在风险,组织的县级科技计划项目没有产出、产出与投入不成比例或产出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小,导致县级政府对组织县级科技计划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持续降低。

(三)权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低。县级政府希望科技部门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部门现有的职能同各行业、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或重叠较多,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协调和调控手段有限,开展工作往往还要利用各行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一些资源。工作目标同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脱节,为了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分配的项目申报、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等指标,一些县(市、区)的科技部门不得不陪笑脸,陪人力,甚至从有限的科技经费中挤出一部分作为对项目单位、个人的补助回报,才能勉强完成任务。造成基层科技工作成效不大,显示度不够,人、财、物支撑不够,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二、推动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建设的几点建议

“有为才有位”。调查中发现,部分县(市、区)及地(市)科技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总是抱怨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重视不够,主要领导对科技工作支持的力度不够,没有真正从科技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找原因。笔者认为,推动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建设,需要国家、省、市科技部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县级科技部门,围绕县(市、区)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从解决县域经济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的角度出发,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利用好有限的县本级科技资源,发挥好科技部门应有的作用,促进部门软硬件条件的建设。

(一)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目前,多数县(市、区)科技投入的使用是套用国家、省、市的管理、使用,但是正如调查发现的问题,县(市、区)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真正在县域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建议县(市、区)在现行政策的框架范围内,建立一套多形式、多方式的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体系。一些县(市、区)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科技发展基金专户,对县(市、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采取了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无息借款(一到两年偿还本金)的使用方式,其中无息借款(一到两年偿还本金)回收的资金、财政拨付的其它科技专项经费全部进入科技发展基金专户,委托生产力促进中心按照资本金投入、有息借(贷)款或风险投资的模式参与各类技术交易、技术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政府投资项目及科技基建项目(如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不仅使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而且由于科技发展基金多数循环使用,帐户资金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产不断增加,使科技部门能够在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组织较大的科技项目或承担县(市、区)政府交办的较重要的平台建设项目,增加了科技部门在各项工作中的话语权,提升了对外形象和影响力。

(二)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由于多种的原因,县(市、区)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容易引起各方面的疑问,县级科技部门人员少,业务涉及的行业及部门也较多,部分县(市、区)科技部门的领导对待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较慎重,这些都影响了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因此,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部分县(市、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成立了科技资金管理领导小组,由财政、发改、工商、税务、土地、房管、建设、审计、纪检等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项目征集、项目筛选、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初定,最后县(市、区)领导审批的程序,一是确保了程序的合法性,二是有效的避免人为因素,三是争取到了各单位及县(市、区)领导的支持。

第6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 存在问题 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第7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今年第一季度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9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3.0%,居全市前茅。一是规模扩张迅速。近年来,我县商贸流通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现代物流产业、现代商业批发零售业、农村、社区商业网点、酒店餐饮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断提高,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县县城已有各类商贸流通企业约3934余家,从业人员约3.6万余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1亿元,增长15.7%。二是业态竞相发展。第一是城关市场周边商品零售批发业发达,服装、日用品、金融等商贸业态门类齐全,初步奠定了城关市场周边传统商业板块的地位。进驻了肯德基、苏宁电器、顺旺客、乐宜百货等国内外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第二是赣中商贸城主要集娱乐、餐饮、零售等多种行业于一体,形成了具有现代特色的城区商业圈。有本地东方红超市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入驻。第三是庐陵文化广场主要集金融、酒店、餐饮、休闲和大型超市等多种现代服务行业,形成了以庐陵文化广场为中心的酒店休闲和金融商贸聚集区。有步步高、腾达电器汉庭快捷酒店、稠州银行等上市超市和金融业进驻。第四是XX汽车城为中心的汽车的销售,进驻了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诸多品牌汽车20余个品种,形成了集汽车销售、4S服务、汽车装饰的汽车服务区。使县城逐步形成了以城关市场商业群、赣中商贸城商业群、庐陵文化广场商业尹和汽车城商业群为主体的城市商圈。

(二)、商贸流通业统计方面:今年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个体户)达到了26家。统计做到了企业能上网报表、会上网报表、愿网上报表,且做到了上报数据的真实准确性。与此同时,我们将加强与有关企业的沟通协调,积极配合统计部门做好规上企业申报工作,为做大做强全县经济总量提供有力支撑。

(三)、百县市场监测:为保证我县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保证相关数据客观准确,我局共设定了6个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样本单位(企业),对4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相关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并每月1、11、21日按时上传国家商务部监测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报企业的代表性不强。在我们的工作中,我县能够达到限额标准进行全面统计的企业太少,尤其是国企几乎没有,而限额以下的企业和个体户全部都是私有企业,在批零、住宿餐饮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所占比例较高,代表性难以凸显。

(二)、现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企业限额标准过高,覆盖面太小。当然这与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不强有关,全县没有大中型商贸企业,都呈小而散的分布。从而造成达到限额标准的企业少,只好拿一些小企业或个体户来充数,也使统计的数据与实际有较大差距。

(三)、商贸企业统计人员不稳定。一些入统的商贸企业,由于经营等原因,经常变动统计人员,造成统计没有连续性。这也增大了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难度。还有一些商贸企业(个体户)甚至经营倒闭,从而造成了入统的缺失。

(四)、工作机制不畅通。国家商务部成立多年,省商务厅也运行5年了,而我县机构改革不彻底,既有商务局又有商业局,内贸外贸分治,政出多头,造成一些工作不能很好的推进,工作效率非常低下。

(五)、统计工作缺少抓手。我县有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住宿餐饮商贸统计企业(个体)达到了26家,每到月底要上报数据的时候,除了一个一个企业逐个打电话催报外,没有其他什么奖惩办法,没有制度约束,企业不报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工作中缺少抓手,漏报迟报甚至不报的事时有发生,弄得工作非常被动。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上一定规模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统计制度和规范的帐目。并按要求据实及时上报相关数据。否则予以通报,同时不予年检。

第8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

XX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时数2356.4h,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级别,发展光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光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发展光伏产业作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项目建设,加强引导扶持,完善产业配套,多渠道开发光电资源,取得了良好成效。

目前,我县优良的光伏发电条件和潜在的发展空间已吸引了苏州阿特斯、无锡振发、北京大唐新能源、常州佳讯等多家企业前来投资,已建成光伏电站9个,总装机量达164.7MW,另有35MW项目在建,光伏发电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上半年,全县各大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达11386万千瓦时,实现产值1.03亿元、利税103万元。

二、我县光伏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总量小,产业体系有待完善。XX光伏产业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普遍不大,市场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产能有待进一步深度释放。

二是产业链条短,辐射能力有待提升。我县光伏产业发展仅处于产业链下游应用系统环节,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龙头型重大项目缺乏,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辐射带动力有限。

三是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我县光伏产业企业发展起步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生产大多处于低水平层次运营,导致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做大做强光伏产业,有利于提升全县光伏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促进清洁能源示范利用和能源多元化发展,同时有利于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论是经济、社会效益,还是民生、环保效益,都十分显著,是一项在经济新常态下打造全县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多赢工程。下一步,我县将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落实扶持政策,动员全县上下协力、统筹推进此项工作。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放大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光伏产业基地,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鼓励发展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及组件,聚光、柔性等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元件及设备制造;鼓励推进屋顶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支持佳讯、三有、振发新能源等光伏企业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推进XX县西南岗及成子湖片区光伏扶贫产业基地建设,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四、几点建议

(二)对光伏产业项目建设给予用地倾斜。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放宽条件、放宽标准,对县区光伏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给予优先支持,支持光伏产业园通过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争取更多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光伏产业企业进入我县,不断增强地方新能源产业实力。

第9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

企业调研报告

××县作为一个拥有近百万人的人口大县,总人口达95万,其中18-60周岁的人口数占1/2,劳动力资源的丰富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全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那么我们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开发好、利用好、管理好我县劳动力资源,使其发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经济圈,加速工业化、建设新于都”战略,招工工作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对××县劳力资源、企业招工现状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初探。

一、基本情况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大,结构逐步优化,质量逐步提升

一是劳动力资源总量多。××县总人口95.2万人,城镇人口17.1万,农业人口78.1万人,人口总量大;据统计,2005年我县劳动力资源达45余万人,其中,到外省务工的人数24.31万人,到外县的人数0.56万人,在本县的20.1万人。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年青化。我县劳动力以青年为主,且男劳动力明显多于女劳动力。全县劳动力30岁以下的约占80%,31-45岁的约占16%,46岁以上的约占4%。男劳动力占58.7%,女劳动力占41.3%。三是劳动力文化素质逐步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县劳务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2%,中专文化占4.5%,高中文化占16.1%,初中文化占62.1%,小学文化占15.3%,文盲或半文盲占0.7%。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劳动力成为劳力资源的主体。

(二)、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劳力需求量大,普遍用工不足

据统计,我县共有企业135家,其中工业园有96家,以治金、建材、电子、轻纺、食品等产业为主,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才需求以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主,如以泰、于达、怡信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普通技术工人占到了全厂总人数的95%,而管理和高技术人才只占到5%。据统计,全县企业共需用工人数为1.82万人,已有在岗工9863人,尚缺6000多人,其中工业园需9686人,已有在岗工6432人,尚缺4264人,只占需求总量的60%。

(三)、重视人才培养,招工力度大,成效显著

1、密切配合推行“两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开发培养人才也是我县工作的重点之一,力求解决两个问题,培养主体和培养方向;一靠企业“点兵”。工业园管委会和劳动人事局牵头对企业缺额人员进行全面统计,确定人才需求方向与需求量,联系培训单位,为企业“下订单”,以职业技术学校和夜大等为培训载体,培训合格直接上岗。今年上半年,单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订单人才”就达1700余人。二是财政“练兵”。县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万元的专项资金实施公民职业化和农民知识化工程,仅上半年,举办各类培训486期,培训人数达2.3万余人,为县内企业输送大批合格的技术人才,较好的缓解了企业用人紧张的问题,稳住了企业的心。

2、加强领导建立机构,为顺利开展招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县委、政府专门成立了县企业招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调度全县招工工作;二是成立三级责任招机构。招工领导小组下设招工办,负责全县具体招工和招工情况汇总督查,各乡镇及县直机关也成立了相应的招工机构,负责招工工作的领导及招工协调、服务监督等工作,各社区、村、组成立招工小组,走村入户,深入群众开展招工;三是强化了督查机制。县招工办开展督查活动,及时通报各乡镇和县直单位有关选送人员情况,与乡镇主要领导、县直单位负责人保持电话联系,督促乡镇和县直单位加快、提高选送人员速度和质量,切实推进招工工作的进展,对任务完成好的单位、部门给以通报表扬,对任务完成落后的单位给以通报批评,有效提高了招工工作实绩,使招工工作得以有序、健康发展。

3、创新工作方法,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有效渠道

一是主动深入。县招工办、劳动部门、工业园管委会采取积极的工作方法,深入企业了解用工情况,及时汇总企业用工信息,印发成招工简介,发放到各个乡镇、县直单位,确保信息畅通;二是宣传造势。并以悬挂横幅、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大造招工形势,营造招工氛围;三是明确责任。分解细化招工工作,使各乡镇及县直机关都有一定的招工任务,有招工任务的乡镇及县直机关,必须及时选送,全额完成指标数。通过开展招工工作,有近千名青壮年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有近600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一部分外出务工者也纷纷返乡就业,他们的就业,壮大了我县务工人员队伍,繁荣了我县的"打工经济",拉动了我县的消费,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工业化得到加强,使县域经济聚人效益得以凸现

通过招工,确保了企业用人,我县的企业大部分足额生产或超额生产,大部分企业在不断壮大。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我县工业化的进程。如于达电子从年前的38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以泰电子、怡信电子、伟盛针织等一大批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电子产业、针织制衣等产业也正在逐步形成,尤其是工业园,人气渐旺,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商来我县投资办厂。

四、存在的问题

1、招工工作主体错位,企业的主体角色没有体现

招工工作应当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为前提,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完成对社会人才资源的调配,在这里企业是招工的主体。我县为了使招工工作进展更加顺利,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和责任单位制定了严格的奖罚措施,使乡镇和责任单位成了招工的主体,导致了部分单位和乡镇没有认识到招工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招工工作与己无关,不是重要工作,敷衍了事,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只管选送人员,不负责人员进厂,有的以老充新,冒名顶替,有的以各种借口推拖,相互推诿,有的责任单位职责不明,招工工作毫无头绪,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形成了消极的招工态度,完全把招工看成是政府的事,形成“等人”、“挑人”的心理,等着政府送工人上门,任意拔高选人标准,挫伤了招工单位对招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企业待遇偏低,尚未形成留人机制,管理不科学

据了解,我县企业的工时普遍过长,待遇较差,管理较落后。除以泰电子、于达电子等少数几个待遇较好、管理较科学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员工每天需工作10~12时,月休息日只有二天,人均月工资只有500~600元之间,甚至还更低,这种竭泽而渔的用工方式必然导致企业招工难、留工更难;且我县工业园的企业,大部分缺乏长远计划,对于员工状况、薪资结构设计都没有合理分析,如何招人,怎样用人、留人都没有一套可行的措施,相比国内许多先进企业都靠打造自身企业文化、建立企业自身人性化管理体制留人才,而我县还存在抵押工资等原始办法,难以留住员工的心。

五、对我县招工工作的几点建议:

1、强化宣传力度,引导就业理念

目前,我县尚有潜在可发掘劳动力20余万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达9.9万,主要由农村人口中长期务农人员和城镇人口中长期贸守人员组成,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偏低(80%以上只有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且无一技之长,造成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土地有较强的依赖心,对于“下海”“打工”缺乏自信,缺乏闯劲;这部分劳动力,要以宣传为“破冰船”,宣传职业教育理念,解放人们思想,并在他们当中树典型、立榜样,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再学习、再教育,推行职业教育,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努力掌握一技之长。

2、加大招工力度,确保企业用人

由于招工工作涉及面广,就目前而言,政府甩手,完全让企业去搞招工的话显然还不现实,因此,还应加大我县招工力度,进一步推动我县招工工作的进展把招工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建立有效督查机制,强化督查,奖优罚劣,加大对乡镇和县直单位招工工作的核查,对于进度较慢、选送人员质量不高的乡镇和单位,要督促乡镇和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使其尽快加大招工工作的力度;对于弄虚作假的乡镇和责任单位,要及时曝光通报,保证我县企业用人。

3、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引导企业建立人性化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定期对企业开展劳动法宣传教育,从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保护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引导企业依法用工,劳动部门要对企业进行约束,督促其早日以合理的薪资用工,对于不依法用工的企业要依法教育,情节严重的要依法查处;对于制度先进,管理科学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为后进企业树立榜样,激励企业建立科学管理体制,为招工、留人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企业的参谋和监管人。

4、做大做强培训载体,为县域经济发展备足人才。

公民职业化和农民知识化工程是目前解决企业招工难题的突破口,职业技术学校也逐渐成为企业的“磨刀石”,因此,继续大力推行“两化”工程,把城乡剩余劳动力有效开发,使其转化成可用人才,为县域人才“培源”;继续大力支持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扩大职校的招生比例,同时要注意针对企业需求,丰富培训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