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

第1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文化 体系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二、传统文化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天人合一”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性善说”揭示了人的向善的内在可能性,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逻辑起点。“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否则就会损伤身体而生病。同时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健康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模式,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西方的病理学模式、医学模式而走向生态学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想基础。

三、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这些经典心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主要包括目标、任务、内容、方法、评价。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各种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可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径、心理隋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评价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把评价当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因而对形成性评价情有独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经常的形成性评价,可以经常监控、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尊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欢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的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第2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育 职业核心力 素质教育

1、“职业核心力”和素质教育

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给高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诸多教学任务所需要调整的重要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针对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来说,从原本的完全不重视,到现如今的着眼点放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转变,从表象上来看是好的,但是根据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总结来看,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

2、“职业核心力”和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差,主要是因为老师对于“职业核心力”和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没有理解清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很多习惯了应试教育模式的老师而言,就将其片面的理解成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局限到体育课来说,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笔者看来,这种认识是极为肤浅和片面的。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力”在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其存在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抓大放小。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仅仅是一个基础,要让学生通过科学健康的体育锻炼,来提升其适应工作环境的基本体能素质和能力,这才是关键的内容。

3、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职业核心力”的表现形式

一些接触过素质教育的“新生代”老师对于“职业核心力”的解读可能比较清晰,但是有一些老师对于其具体表现的方式还略有存疑,在笔者看来,在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应该秉承着四个大的方向。

其一,立足于夯实身体素质基础,适应专业技能的需要。在应试教育阶段,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基本离不开“两跑一跳”,课外活动也无外乎是篮球和足球。这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规划而言看似是有帮助的,但是当这些学生走出校门,迈入职场之后,这些相关内容势必会很快丢掉。夯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职场专业规划来有侧重点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极为明确的一点是,所选的内容要与专业知识贴切。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美是很关键的一个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健美操、韵律舞的学习是极佳的;对于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工作环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耐力,鼓励学生参与游泳和竞走的锻炼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如果把上述二者颠倒过来,那么就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了。

其二,立足于发掘身体潜能特点,适应职场多变的形式。高职专业的学生其就业压力比较大,迈出校门之后,面对的职场挑战是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通过体育课程的相关规划,让学生具备一个比较健康的体魄,能够适应较强的职场变化压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突出的一点是,根据学生个人素质的不同,老师来制定相应的学习和锻炼计划,切忌拔苗助长或者提倡平均主义,这样会极大的影响和刺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严重的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基本生理机能。

其三,立足于规划身体机能变化,适应环境因素的突变。前一点的发掘潜能是基于生理机能的角度来说的,规划身体机能的变化是基于心理角度来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是很关键的,体育学科中的健康教育规划,提倡的是学生拥有一个与身体机能完全相匹配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因素的突变。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清楚,文化知识的专业能力是职场工作中的必需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职场工作中的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情况下都缺一不可。

其四,立足于理顺身体持续发展,适应突况的锐变。高职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本科学校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现实,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较多,但是同样的一组数据也显示,其在五年之内选择放弃创业的也不少。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学生的耐心与耐性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表面上来看,这与体育教学关联性不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学生的体能锻炼存在偏差其实也是有很大关联的。在学校期间老师如果能够给学生多增加一些挫折教育的内容,其效果或许就好的多了。

4、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职业核心力”的重要意义

从上文中阐述的几个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来,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培养可能不会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不断深入,让学生的“职业核心力”越来越扎实之后,对于文化内容的学习是极为有帮助的。再配合上学生一个强健的体魄,新课改工作中强调的让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就一个水到渠成的局面了。

5、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职业核心力”的展望

综上所述,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提高“职业核心力”是新课改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心理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学生的职场甚至是人生都是有很大影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在这个方面涉及的相关内容并不多。在下阶段的课改工作调整中,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与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9)

第3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一、 整合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合理组合各种教学因素

体育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合理组合教学诸因素,使之发挥最佳整体效应,并通过整合促进和发展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整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体育教学作为整合的主体和核心,涉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综合性教学改革,衡量整合好坏的主要标准是教学的质量。只有站在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先进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使之贯穿于整合教学的始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精心研究,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然后运用系统原理合理组合上述诸因素,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整合的教学改革才能成功。

2、有利于拓宽体育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受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影响,迫于时展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虽进行了多年教学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身体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模式。就是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转变过程中,给体育教学也留下了很多难以信服的理论问题,如“学生学习和练习运动技术的时间越来越少,课的运动负荷也越来越小,有些体育课越来越不像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学与认知内容和目标相关性较大的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必将拓宽体育教学设计思路,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3、 有利于建立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

“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共同追求,正确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目标一致性、功能效应的互补性问题,是整合的主要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为主线,以运动技能、锻炼方法的学习为核心,建立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实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根本变革,使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化发展、健康教育向体育化发展,真正为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尤其强调的是运动技能的特定内涵已不仅仅是指竞技运动中的特定技能,而是指健身技能、锻炼方法的掌握。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及一般性锻炼的关键的学科要素,是体育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新体育课程模式区别于传统课程模式的核心要素。

二、整合的形式

在探索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的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探寻结合点,把人体健康及其知识体系较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了学生体育知识结构的优化。综合起来,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整合形式。

1、健康教育内容渗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

第4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中图分类号] R181.3+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57-0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的社会教育活动,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它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进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健康教育也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健康湖北”促进赤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健康教育,提高全民防病意识,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危险因素。

赤壁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土地总面积172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3个办事处,总人口52万,连接武广高铁,京珠高速,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全市共有11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服务中心,7家市直医疗机构,3家私营医院。

1 现状 赤壁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有工作人员4人,配备电脑2台,照相机2部,摄影机1台,投影仪2台。担负全市健康教育工作和指导各医疗单位健康教育工作,任务重大意义深远。

2 服务体系

2.1 赤壁市健康教育凸显“三为一体” 以市,镇村三级网络为体系,每个医疗机构均有一名或多名专职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了赤壁市健康教育群,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探讨本季度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促进健康教育工作长久发展。

2.2 赤壁市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1)市委宣传部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重点项目,安排部署广播电视密切配合,每周录制一期健康之窗并定时定期将结核病,艾滋病,计划免疫等疾病预防作免费宣传。2)市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绩考范围,与拨款直接挂钩,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评分,按分值计算拨付款项,促进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推进。3)疾控中心领导对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视。先后添置了各项设备,建立荣誉室,添加人员,提高工作经费,大大激发了工作人员的激情。

2.3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提高健康教育力度

2.3.1 各卫生院都有专职或兼职健康教育人员 成立了专班。每月到各村开展讲座,宣传疾病预防知识,不良卫生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慢性病营养及预防知识,特别是赵李桥镇百花岭村,是结核病多发地区,疾控中心与赵李桥卫生院一起多次为村民开展结核病及其他传染病慢性病讲座,免费筛查结核病,提高村民预防疾病意识,也体现政府关怀。

2.3.2 每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专用宣传栏 印发健康教育手册,每个村卫生室设立宣传专栏,定期更换知识,及在候诊厅播放光盘。提高知晓率,2010年共计印发教育手册200万份,光盘235张,更换宣传栏1036期。

2.3.3 每个卫生宣传日,各医疗机构都上街进行宣传 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

2.4 社会各部门密切配合健康教育工作

2.4.1 公安部门密切配合 定期对羁押人员进行艾滋病,结核病筛查。疾控中心对疑似结核病人免费拍片,查痰,体检。2010年共进行艾滋病人筛查637人结核病筛查219人。

2.4.2 教育部门密切配合 对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情况定期督导检查,要求设立宣传专栏,定期更换内容,查看教师备课情况及考卷,有无健康教育知识。不定期邀请疾控专业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预防的讲课。市政府,卫生局,疾控中心在二小开展“千人签名控烟”大型宣传活动,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4.3 社会各部门(民政、团委、工会等)也大力支持健康教育工作 使赤壁健康教育工作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第5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一、 指导思想

健康教育是学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儿童少年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二、健康教育的任务:

1、 提高学生卫生知识水平;

2、 降低学校常见病的发病率;

3、 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4、 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 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公共卫生的态度;

6、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三、健康教育的目的:

1、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也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2、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使受教育者具有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3、一年级学生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

(1)培养学生在饮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卫生习惯。

(2)懂得均衡的营养,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帮助。

(3)初步了解感冒、眼结膜炎、肠道寄生虫病等的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

4、了解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并且知道运动前、中、后的安全注意事项及保健常识。

四、健康教育的内容:

1、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五、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培养爱清洁、讲卫生,不偏食、挑食、不过多吃零食的好习惯。

第6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肝胆外科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34-02

随着医疗保健观念的转变及整体护理的不断深入,医院健康教育已成为医院的一项重要职能和一种治疗手段。健康教育所采用的形式,直接影响病人的教育效果,但针对特定疾病目前尚无规范的教育形式。因此,研究适应不同疾病的教育形式,并从中筛选最佳教育形式,是医院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健康教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已得到普遍认可,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我科自2009年以来对本病区内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我院肝胆外科病房概况

我院肝胆外科患者的年龄为15-88岁,常见病为胆石症、慢性肝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囊肿、硬化性胆管炎等,其中大多数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这些患者病情重、心理压力大。

2健康教育在肝胆病房的实施

2.1患者人院时健康教育:入院时护理人员热情的接待患者和家属,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向其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和病区护士长,并及时详细询问病情,简明介绍病区环境,医院膳食、卫生、安全、陪护及探视制度,并指导患者在病房里注意预防跌倒及便民措施等,使患者感到亲切、安全,从而产生信赖感,初步形成接受治疗与护理的良好的身心状态。

2.2患者在住院期间健康教育:患者在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文化背景、职业特点、选择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患者在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前对患者进行访谈,动态了解患者需求,以患者为中心,及时、合理地调整健康教育内容,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以便让患者了解与疾病相关知识,同时每个病房内设有健康教育专栏,内容包括科室简介,常见疾病的的治疗方案,术前、术后护理,出院指导、饮食指导等内容。

2.3患者手术前健康教育:由于患者手术担心术后的效果,大多患者在术前是焦虑的,我科护理人员在医生准备为患者做手术时便指导患者戒烟酒,预防感冒,有效咳嗽、等训练方法,手术及麻醉方式等相关知识,以缓解患者焦虑的情绪。在手术前一天及手术当天早晨,讲解术前准备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行各种治疗及护理的必要性,让患者积极配合术前的治疗及护理,同时加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4患者手术后的健康教育: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护理人员安置好患者后,我科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禁饮食、术后6-8小时需去枕平卧、引流管需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及牵扯,告知患者镇痛泵、监护仪及氧气的使用注意事项。术后随着患者的康复,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给予饮食指导、活动指导、休息指导、预防压疮的指导。如腹外疝术后患者应避免增加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如便秘和咳嗽,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胆石症术后的患者应减少食物中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多吃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类制品),应妥善固定T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逆行感染。门静脉高压症术后的患者应禁食粗糙、坚硬、多刺、油炸的食物。

2.5患者出院时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时告知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劳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带有T管的患者应避免提举重物或过度活动,穿宽松柔软的衣服,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3小结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2]。我科对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的所需,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消除焦虑和紧张的心理情绪,使患者产生一种安全感;提高了患者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后,促进了服务质量提高,使病人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接受治疗。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由原先的95%提高到98.5%,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提高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让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避免了不必要的护患纠纷,2009年至今无护患纠纷的发生,2年来收到患者及家属的锦旗、表扬信等20余封(件)。通过对患者实施全程的健康教育护理工作实现了从以任务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从重视工作任务的完成向重视病人需要得到满足的转变,从重视对疾病的护理向重视对病人全方位的护理的转变,从根本上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增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7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已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研究课题,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还刚刚起步。因此,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来做一个关心、重视,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志之士,有识之士,使之深入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2.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是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重要任务的。当前学校教育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切实将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轨道上来。

3.心理健康教育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项最终目标。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上,同志指出:“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高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里指出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追求真理的品质等都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

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决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已是摆在各级各类学校面前的一个值得探索的重大课题。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体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知识的吸收和运用,对新技术,新思想的发明创造,而更是一种对创新意识的追求,是一种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21世纪的教育,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成为有文化知识和又开拓能力的人,成为有志、有为,身心都健康发展的人。因此,一个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是很难完成21世纪人才培养重任的。

三、怎样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必须从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轨道上来。我国几千年来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现行教育中仍然较为突出。这种教育忽视个性,不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扼杀创造性,摧残人才的教育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种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心理,束缚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反映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知识经济的需要完全背到而驰。如不转变这种旧的教育观念代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就有碍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碍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培养。

与此同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2.挖掘大脑潜力,充分发展学生思维

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措施。人的大脑是世界上最杂,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人脑潜力的开发是无穷尽的。外国一些教育学家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开发人的大脑。”人的大脑的反映速度,即灵敏度的高低,就是大脑开发程度的标志。所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敏锐的大脑反映速度,应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如何开发人的大脑,最根本的就是发展人的思维,特别是创意思维。如果一个人只会按同一种固定方式或仅限于老师传授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不会形成创新能力的。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常规思维,更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逐步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

四、结语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21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第8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积极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最早由玛丽·贾赫德1958年在《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一书中提出,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自我态度,全面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自主发挥功能的能力,对现实的准确认识;能掌控自己周围的环境。目前,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了新的演绎和发展,主要包括:情感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感觉良好;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积极的自我感觉等。“积极心理健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是由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1969年在德国开设自己的心理诊所之后,逐渐形成的心理治疗思想。与从疾病出发、把患者看成是疾病载体的传统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积极心理治疗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积极心理治疗中的积极这个概念,意思是说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心理治疗拓展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实践领域,丰富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

3.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最早在1954年出现于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但直到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马丁·赛里格曼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内的一大任务时,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动力。

4.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重视技能、态度、行为、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化个体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积极品质,以此激励、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发展。

积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持续的创造性的方法要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智;家庭、学校、专业人员、环境和年长的人整合起来为当代和未来的学生提供支持;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信仰和个人的特点。积极教育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教育学的支撑。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文化根基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

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

2.“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共生的规律。当人遵守自然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规律时,“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天人合一”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

3.“致中和”的理想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这些性情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处于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就是所谓的“中”;如果表现出来时,则应遵循“道”,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是所谓的“和”。做到了“中和”也就使情感(绪)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使身心健康地发育,即“致中和……万物育焉”。积极心理学认为,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缺乏、对立、夸大都会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可见,“致中和”构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境界的历史基础。

4.“性善”主导的人性论思想

不同的人性论预设决定着人的向善性与向恶性。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三派学说争论两千多年不绝,但是性善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孟子开创的性善说认为人生而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还提出人天生就有“不学而能”的“良知”与“不虑而知”的“良能”。“性善说”揭示了人的向善的内在可能性,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逻辑起点。

5.“预防”与“整体”的中医养生精髓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和“整体”观念是其理论精髓,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就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预防为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传统医学理念一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调摄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三是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否则就会损伤身体而生病。同时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健康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模式,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西方的病理学模式、医学模式而走向生态学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想基础。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5综合这几种模式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这些经典心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主要包括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研究和教育重心是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坚持“弘扬浩然正气”的大方向。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相对立,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矫正。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各种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不仅包含发展、预防和补救,还致力于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对学生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突出提高学习效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热情,改善学习能力。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包括教师和家长。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谢恩·罗普兹等选取美国四个主流咨询心理学杂志进行内容分析,将积极心理品质按频次由多到少做了归纳和总结,具体内容及顺序为:价值观、道德规范、自我效能、成就、自尊、调节、应对、移情、目标设置、自我概念、问题解决、自我控制、亲情、思想开放、现实化、幸福感、动机、希望、适应性、一般能力、领导力、生活满意度、创造性、洞察力、见识、乐观、灵性、道德判断、情感智力、爱、生命力、积极情绪。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可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尊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分享欢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兼顾认知传授。超级秘书网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径、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评价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除了表现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心理问题的消解,心理障碍的减少以外,更看重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职业能力、勇气、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

第二,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沉浸体验、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

第三,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与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发掘其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乐观、爱、交往技能、职业道德、信仰、希望、忠诚、坚韧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预防、调节和缓冲作用。

第9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建议

高职体育教学应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健康体育的理念传播给学生,注重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形成高职体育的特有风格,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今天的高职体育教学却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真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高职院校健康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高职院校健康教育应针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提出不同的健康教育要求,并由此而形成一套完整意义的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并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又通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才能形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思维。但现阶段由于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实施健康教育体育科研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或偏重某一领域中某个问题的研究。

2、实施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各异,体育教师的认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并着手进行改革。有的学校以转变观念为重,即把以教师为主,技术为主,以培养健康能力为中心;有些学校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重视终身教育,用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实施体育教育;有些学校则侧重于身体锻炼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原理等内容的教学。可见,健康教育的实施因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度,广度的不同各有侧重,各成体系,使在体育教学时间中实施健康教育呈现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3、体育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据调查分析,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以及一部分学生都存在着对体育认识上的偏差,领导、教师只重视专业技术技能课的教学,却忽视了体育教育自身的功能,使体育成为他们无暇顾及的学科。

4、体育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从体育教学观念来看,职业院校也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偏差。在课程的设置、考核上,大都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全面的、完整的体现出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对高职院校学生走出学校后是否具有独立的能力进行科学地体育锻炼没有过多的考虑。

5、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场地和器材的原因,一些体育教学内容根本没有办法按计划实施。虽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等法规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体育经费的保证已成为问题。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因场地器材的局限,使得进行实际操作的老师非常为难,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不能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无从谈起。

三、对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建议

1、建立完整、统一的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及由这个理论指导下的课程体系

健康教育所包括的三个层面:第一、高职院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对社会的适应性。第二、健康教育是一个关于健康的知识、理论方法的传授过程,它有自己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第三、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育教育是实现健康教育的途径。因此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个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地教育实践过程。

2、造就高职院校合格的复合型体育老师

实施培养复合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首先要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思想素质的教育水平为目标,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培训,达到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的思想层次。二是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管理人手,建立考核、评职晋升等计划,优先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三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合理利用资源进行自学,掌握英语和计算机操作,逐步达到复合型教师的要求。

3、体育教学任务应围绕高职教育的任务来制定

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运动竞赛活动组织的方法,使之在日后的工作中有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体育文化活动,从而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通过良好的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一方面培养学生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进,使其和学生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之间更具相关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重新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