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部城市发展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明显。城市联合体已初具雏形,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圈还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从吸引外资到旅游等,均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二、促进中部城市发展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1.城市发展差距拉大是区域矛盾的关键所在
当前的中部城市发展滞后,关键在于缺乏带动经济增长的要素聚焦点。中部与东部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根本地在于城市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2.发展城市经济是协调诸多矛盾的结合点
过去很多年中,中部城市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于其“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怎样发挥优势?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新的战略思路应当贯彻“重在点、兼顾线,带动面”的原则。其中的“点”就是指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中部崛起过程中解决区域战略与国民经济整体战略之间、环境及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发展之间、短期调控任务与长远战略发展任务之间、工业化发展缓慢与加快人民收入提高的迫切要求之间、结构调整与总量扩张之间、基础设施不足与战略性调整之间、“二元”分割的城乡经济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诸多矛盾的最优结合点。
3.发展城市经济还是积累工业化条件的必由之路
中部崛起应当首先造就自己的经济增长带头地区。在今后十五年或略长一些的时期中,不仅老的省会城市应当大力发展,而且要努力争取在每个省区形成若干个较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让这些城市成为当地的“先发”地区。与此同时,还要加快中小城镇发展,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进乡镇合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综合性多产业构成和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另外,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把重点放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与高级化上。改善中部城市的投资环境,当务之急是改善城市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中部崛起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各地区造就若干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城市。
三、促进中部城市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经济竞争力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the national related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for reference,and connects with the Hangzhou Innovation Index,evaluate and study the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of the 15 Vice-Province Cities through the aspects:Dynamic 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ness,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y Competitiveness,etc.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so as to promoting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accelerating the economy growth.
Keywords:City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Index SystemEconomy Competitiveness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科技资源与投入、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与潜力、产业科技竞争力形成的综合区域竞争优势体现。城市科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是衡量科学技术对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找出差距,认清自身的过程,有助于城市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提高科技竞争力。
杭州是国内较早开展科技竞争力评价的城市之一。从2001年始,课题组设立指标体系对杭州年度科技竞争力进行跟踪研究,至今该研究已持续了7年。2008年,考虑时效性和数据可得性,课题组对前几年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研究对象确定为15个副省级城市。
本研究对2007年度深圳、广州、杭州等15个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以期为各城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科技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指标体系设定
根据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参考科技部2003年新修订的科技进步监测体系和《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特别是实现和杭州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的衔接,课题组在沿用前几年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考虑时效性和数据可得性,对2007年度科技竞争力指标进行了修正,主要是舍弃了科技论文指标,增加了科技活动人员、发明专利和高新技术出口指标。
2.城市科技竞争力动态评价
2.1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分析。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课题组对2004~2007年度15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
2.2科技竞争力进步速度分析。以15城市2004~2007年度科技竞争力各项指标年均增速反映科技竞争力进步速度。
对15城市各项指标2004~2007年年均增速打分,设年均增速列第1位的得15分,第2位得14分,第3位得13分……依次类推,第15位的得1分。最后以算术平均法得到各城市的指标年均增速综合得分。
统计显示,2004~2007年15城市科技进步得分超过15城市平均水平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有宁波、武汉、济南、青岛、杭州、厦门,其中以宁波增长最为迅速,超过15城市平均水平将近30%。历年科技竞争力水平较低的济南、厦门年均增速较高,显示这些城市正在加大力度,加快发展。长春科技竞争力排名低,科技进步速度也排名落后,显示其科技竞争力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加快发展。深圳市、广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远超过其他副省级城市,属于科技创新能力发达城市,基数较大,增长速度虽然靠后,但创新能力的增长量依然很大,能遥遥领先于其他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中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科技创新能力的排名在第3名,而科技进步速度竟能排名第5,实属难能可贵。从表3可以看出,增长速度较快的大都属于科技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城市,而科技创新能力发达城市如深圳则增长速度不高。而杭州的杭州科技创新能力和增长速度都排名靠前,显示杭州既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基数较大,同时还持续高速增长,科技竞争力提升空间极为广阔。
3.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的协调性分析
3.12007年度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为了进一步考察各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程度情况,课题组选取一些指标对15城市的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在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中,借鉴《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 》中的做法,考虑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商品总值、出口商品总额占GDP比例四个方面的因素,定义地区经济竞争力指数(EPI) 如下:
EPI = 0.36 ×GDP 指数+ 0.24×人均GDP 指数+0.24 ×出口商品总额指数+0.16×出口商品总额占GDP比例指数
根据这一公式,测算出2007年度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分组分类 城市经济实力强 深圳、广州经济实力较强 宁波、杭州、青岛经济实力中等 厦门、大连、南京、沈阳经济实力较弱 武汉、济南、成都、哈尔滨经济实力弱 长春、西安3.215城市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角度来衡量,15城市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描述为4 种类型。
第一类,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型。如深圳、广州均属于经济、科技竞争力“双强”城市,杭州属于经济、科技竞争力均为较强城市,这些城市的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较好,科技对经济起到了足够的支撑作用,科技与经济比翼齐飞,其发展前景与潜力也较为看好。
15个城市中,除了深圳、广州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排名一致,沈阳2指标均排名第9。一方面说明沈阳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较好,另一方面则显示沈阳的科技经济竞争力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二类,科技领先于经济发展型。如南京、大连、武汉、成都,其中尤其以南京、武汉为典型。南京的科技竞争力排名第4,属科技竞争力较强之列,其科技人员、科技潜力更是遥遥领先,但经济竞争力却排名第8;武汉2007年科技竞争力排名第6,但经济实力却处较弱地位,说明其深厚的科技潜力与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其科技领先于经济发展的态势说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
第三类,科技滞后于经济发展型。如宁波、青岛、厦门,这些城市呈现科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态势,说明这几个城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外资加工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科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3个城市中,青岛的情况相对较好,而厦门与宁波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更为严重,这意味着,如果不解决科技发展问题,其长远的经济发展可能受到限制。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经济增长积累的雄厚财力基础,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发展科教事业,提升科技竞争力,在保证科技投入的同时,着力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四类,科技与经济发展均呈弱势型。如济南、哈尔滨、西安、长春。这些城市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均有待提高,发展亟需加快。
4.结论
各个城市区域特点不同,经济结构、科技水平差别较大,但总体而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竞争力,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经济越发达,其科技竞争力也比较高,反之亦然。
增长速度较快的大都属于科技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城市,而科技创新能力发达城市如深圳则增长速度不高。当然也有些城市竞争力和增长速度都不高。如何启动一个科技竞争力薄弱城市的科技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少内陆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科技研发实力强,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必要加强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确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优势。
沿海外向型城市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国有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以科技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马元三.区域科技统计与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J]. 商业时代 2008-22:10~12
[3]赵顺娣、孔玉生.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07/21:75~77
【关键词】物业管理;城市经济;发展
引言
物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当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缺乏管理的出租房屋拥挤不堪。建筑业发展也使得许多高层建筑的维护、保养及电梯等设备急需专门管理。一位名叫希尔的女士目睹这一现状,萌生管理出租房屋的想法,并付诸行动,由此产生物业管理的雏形。在我国,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行业。
中国的物业管理始于八十年代初。最早的物业管理开始于经济特区深圳。1988年伴随深圳住房制度改革,房管制度的革新也连锁展开,物业管理迅速发展。此后的十几年内深圳的物业管理迅速发展,从小到大,从涉外商品房到全市物业管理的发展,初步从借鉴,探索,推广到规范化,由传统的房管式逐步发展为专业化,企业化,一体化招投标的三化一体的物业管理模式。
物业管理扩大了消费市场,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一个好的物业管理不仅能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也能刺激人们在这两方面的消费需求。它涉及面比较广,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这一市场的启动必然对城市经济的增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物业管理可以促进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快
(一)物业管理能保持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物业经济寿命、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现有存量房产,如果经营管理得好,使其经济寿命延长一年,相当于新建5 000万m2以上的房屋,而节省基本建设资金70~80亿元。如果把其他附属设施计算在内,节省的资金可达100亿元以上。从经济学意义上说,物业经济寿命的延长,等于延长了业主对物业的所有权的收益权的期限。这一点对于城市经济建设尤为重要。
在我国,城镇居民虽然尚未到达投资房地产,实现人财产的保值增值的程度,但已有精明的购房者在选购时,把房产的升值能力或未来转手的难易程度作为选择房产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房产升值的快慢和大小,与房产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配套设施有着直接联系。物业管理虽然无法改变房产的地理位置,但可以改变房产周围的环境和条件。近几年,在物业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下,各种新建居住区中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居民购物、医疗保健、子女入托、上学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无疑,小区内的房产价值也就自然升值。
(二)物业管理能促进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产值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13%,在有力地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在我国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悄然兴起,日益成为房地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促进力量。
(1)物业管理有利于树立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形象,创名牌商品房,增强在房地产营销中的竞争力区位、面积、户型、环境、物业管理,这是我国房地产开发商走过的竞争历程。当今物业管理是房地产广告中新的诉求点,成为了开发商的新卖点。开发商要为购房者准备的产品越来越软性化了,购房者对房屋商品的附加要求越来越高了。良好的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一方面可以增强各方面和各阶层对房屋购置、租赁的信心,另一方面则可以为房地产开发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些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把良好的物业管理作为推销房屋等不动产商品和招揽顾客的王牌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有效手段。
(2)物业管理可以促进城市房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其内容之一就是加强物业管理。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优质物业管理试点小区的实践证明,良好的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步入良性循环,实现健康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房地产作为商品,要及时、顺利地实现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变,必须具有质优、价廉、售后服务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等特点,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经营部门转变开发、经营方式,由注重房地产开发、建设,向既注重开发、建设,又注重以物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售后服务的转变,这既是我国房地产业经营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我国房地产业现今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物业管理是开拓房地产市场的力量源泉,优质的物业管理可以挖掘住宅潜在市场中国的住宅潜在需求很大,但实际有效需求不足。如何把潜在的需求开发成有效需求呢?抓好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中间环节的物业管理,可从根本上促进住房消费市场的兴旺。
细究当前住房消费没有热起来、空置房在逐年增加的原因,除房屋价格太贵、位置不好、设计功能不健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业管理开展得不理想。如果把物业管理搞好了,消除了消费者的心病,市场有效需求必然增加,从而促进住房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物业管理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为城镇居民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是物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物业管理涉及若干政府职能部门,由物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业主、使用者与这些部门的管理、服务关系,既可以提高各种专业管理的社会化水平,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又可以避免由此占用业主或使用者大量的工作、学习、休息及娱乐时间。可以预期,随着城市居民小区的大面积开发与建设,城市人口的居住将越来越集中,物业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将越来越广,对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也将更大。
物业管理可以促进城市市容市貌的美化,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物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公共设施的管理,包括管理范围内清洁、绿化及车辆停放等,这些看似平常琐事,却对城市市容市貌影响很大。物业管理在公共场所全方位推行的结果,必然改善整个城市的形象,使城市向环境优美、卫生清洁、生活方便、礼貌文明、秩序井然、社会安定的方向发展。可见,物业管理可以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体现出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价值。
二、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物业管理得以发展的基础
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之提供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和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宽松的社会环境,包括不断增长的消费和完善的市场化机制等方面。物业管理在我国兴起历程的本身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新世纪对物业管理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需要物业管理市场化的最终实现。物业管理市场化一方面有赖于物业管理行业的成熟度,主要是指物业管理的数量、规模、资质等,还包括从业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有赖于整个社会市场意识的普及与深入。在物业管理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思想认识和主观意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消费意识是社会对物业管理服务消费的认同,这是物业管理市场化的重要基础。以上这些均有赖于城市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结束语
物业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物业管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市物业管理业的迅速发展,是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一项紧迫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段淑娟.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研究[J].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11(2).
关键词:城市交通 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重要联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城市是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当前积极的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是我国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重要内容。然而一个城市不断的发展以及完善,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旧是城市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物质保障,而城市交通便是其中之一。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交通是推进城市的经济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推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前提。
1.1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性设施,也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任何的领域范围内经济发展都要始于交通建设以及发展。只有发展交通、发达了,经济才能够得到真正地发展。当前,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需要,城市的交通事业快速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已不再局限于百姓代步的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城市的交通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的发展。
1.2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以及最重要的流动载体,也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各个环节实现联系和沟通基础和纽带,交通运输业不但自身创造着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也在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在不间断完善的交通系统支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否则难以谈上发挥交通运输业的基础性产业重要作用。良好的运输条件也降低了货运物流成本,这有利于企业参与的更大范围内竞争,扩大生产的规模。市场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使城市经济实现更好发展。
1.3良好的城市交通体系,直接拉近各城市间的距离,这有利于统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的环境。便利的城市交通,很大程度上成为吸引投资重要因素,有利于资本的有效流动和合理的配置,能克服生产中瓶颈状况,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及经济进一步的扩张。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能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活动等方面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大大方便了交流活动开展,交流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拓宽城市的发展思路,从另一层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社会环境和不断的动力支持,进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1.4当前不论是从国际上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交通设施也发达、便利以及快捷。这也证明了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受城市的地理位置、规模、性质等差异影响,我国城市交通特征虽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城市的交通与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良好的城市交通是保障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各项活动有序的进行基础,城市的交通发展能大大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或从属关系,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对于城市的交通提出新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带动城市交通的改善以及升级。因此,在完善城市交通来积极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同时积极关注城市的交通本身发展,让两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良好关系。
二、当前城的市交通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不断的深入发展,城市交通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交通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和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的经济一步发展的因素。随着城市供给能力和幅射范围的提高,对城市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速度在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在不断地壮大完善。另一方面,交通容量不足问题严重存在,同时大部分城市交通运输依旧没有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城市的交通发展速度仍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满足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城市交通拥挤状况也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交通堵塞问题直接影响到运输和经济活动的开展,也对于城市形象建设以及宣传造成负面影响。
2.2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交通规划水平依旧处于较低层次,城市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影响到交通发展政策未给予充分考虑;对整个城市和城市间的交通规划中缺乏整体协调性。
2.3城市的交通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经济支持。从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实践看,一方面,经济发展落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使我国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所以,如何在资源有限地情况下实现以交通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直接忽视经济快速的发展对城市的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财政收入用于形象性工程的建设方面,城市的交通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另外,不难看出,城市的交通对于城市经济活动和发展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差异性。加之交通建设具有资本密集、周期性长等的特点,导致了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很明显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交通建设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夯实城市交通基础,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角度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都需要进一步夯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需求。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更好推动城市交通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产生更大效益。针对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中存在各种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我国城市的交通综合治理研究与实施也在不断地往更深层次的推进,要明确城市的交通建设发展思路,作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完善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为城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3.1提高政府对城市的交通建设与发展重视程度作为市场的经济重要主体,政府承担着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城市的交通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特殊公共物品,是城市经济发展先决条件。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能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坚持城市的交通建设较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适度超前原则,加大力度,改善城市交通,使交通更好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作用。
3.2做好城市的交通发展规划从整体上看,作为具有特殊性公益基础性设施,城市的交通战略和规划涉及到城市的交通方方面面,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这对于城市的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不仅考虑当前城市发展整体状况,也要对于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应充分地给予考虑,做好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3.3加大城市交通投入的力度。针对当前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供给量明显不足的情况,应加大对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应合理安排专项资金,最大的限度提升每一笔建设资金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城市的交通发展。继续适当地扩大道路容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和系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流通、扩大市场等提供便利运输条件和降低交易的费用,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改善交通拥挤的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城市的交通建设自身存在特殊性,在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前提下,政府可通过科学的论证形成有效方案,采取鼓励民间参与的模式,利用私人的机构资金、专业技术及管理的优势,共同推进城市交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常惠丹.我国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2]谢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探索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
21世纪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建设起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和城市群。提高城市竞争力成为中国许多城市十分响亮的战略口号,成为许多城市市长们的特别热门的话题。所以,讨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理论与战略问题十分必要。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经济的讯猛发展,世界两大发展趋势即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和地方化变得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背景下,城市不仅变得更加重要,而且城市间竞争更加激烈。21世纪,国家之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将突出地表现为城市层面的竞争,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城市的政府,都在积极致力于检查、培育和提高城市竞争力,以期在新的世纪对全球实现最有利的战略争夺。
21世纪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建设起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和城市群。为了应对全球化的竞争,培育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迫切需要了解各城市的状况,需要了解全球化时代决定和影响城市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调整和制定城市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争夺最大化的利益,争取最快速的发展。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提高城市竞争力成为中国许多城市十分响亮的战略口号,成为许多城市市长们的特别热门的话题。所以,讨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理论与战略问题十分必要。
一、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理论框架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但它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城市价值是由城市企业或经济人创造的。每一个城市的产业群都由若干产业组成,每个产业又分若干个产业部门和环节,每一部门和环节又有不少企业,城市价值体系是所有企业价值体的集合。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决定于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中实际显示的产业集合优势。城市集合优势是产业内竞争优势和特定产业比较优势、领先优势、落后优势等诸多优势集合。城市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领先优势、落后优势分别从不同维度影响城市价值体系,它们之间又有兼容交叉。所有影响竞争优势、比较优势、领先优势、落后优势、绝对优势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力量即是城市竞争力。
因此,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城市价值。概括地表示:
城市竞争力=F(硬分力、软分力)
硬分力=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设施力+区位力+环境力+聚集力
软分力=秩序力+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
劳动力即人力资本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推动力。决定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只是劳动力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素质和适合地方需求的教育体系。
资本力是要素资源联系的纽带和导航器,是融通、聚集资源要素的关键,也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推动力,因而是城市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城市资本获得的便利性,城市资本控制能力比拥有一些资本意义更大。一个城市的资本融通和控制能力将决定该城市对全球和区域的经济、科技(甚至政治)决策和控制能力。
科技力不仅内含于各个分力中,使各个分力对城市竞争力贡献具有倍增效应,同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将以独立的力量显着地推动着城市的增长、提高和扩张,是城市竞争力决定性推动力。科技创新永远是城市获取动力和力量的物资源泉,是城市致胜的利器。对城市竞争力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的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化比科技创新能力显得还重要一些。
结构力特别是产业结构水平,决定一个城市产业价值体系状况,从而决定影响其城市竞争力的现状及未来变化。高级产业集聚的城市是经济高增长的中心,也是全球和区域经济的决策中心。
基础设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的基本承载,在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竞争力作用方面,技术性基础设施越来越至关重要。技术性基础设施状况决定一个城市产业的水平,拥有发达的高技术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包括金融业),创造和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
尽管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概念,但区位力依然是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力量之一,自然区位便利度依然是城市竞争力重要的影响力量,同时区位有了新的内容。技术、环境、文化的区位越来越重要。
自然环境状况影响城市的生产和交易费用,影响城市对人力等资源要素的吸引,环境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资源聚集特别是产业群集极具有互动性和倍增性,聚集力是极其重要吸引力、整合力和生产力量。
社会秩序状况影响着资本人力和技术等流动性要素的流向,秩序力是城市竞争力不可缺少的状态力量。
文化力诱导劳动力需求偏好,决定和影响劳动力的创业冲动状况,是城市竞争力的最初始的深层诱致牵引力量,是城市竞争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度通过利益安排决定和影响劳动力的创业冲动状况。制度安排通过影响交易费用进而城市价值创造,制度力是制动城市竞争力的关健。其中,个人权益保护制度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很大。
管理力是竞争力的重要协同力量。科学的战略规划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经济社会环境。一国之内各城市的法律制度区别有限,但如果法制不完善,各地在执行法律和制度方面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开放力对城市的外贸增长很重要,开放对城市学习和创新也很重要。开放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状态和制度力量。
以上各分力对城市产业价值的创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作用。城市竞争力是各分力的耦合,各分力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经创造城市价值,贡献于城市综合竞争力。各分力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对城市价值体系的不同构成部分贡献不同,因而对城市竞争力有不同的贡献,其关系也是非线性的。城市竞争力各分力之间相互作用,每一分力在作用其他分力的同时其他分力也正作用于它。以上分力构成系统,互动增进,形成复合力量,并主要通过产业或企业竞争和增长的绩效表现出来。
我们把硬分力比作弓,把软分力比作弦,把城市产业比作箭,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城市竞争力,弓弦质量越好,搭配越恰当,所形成的力越大,产业箭射的越远,获得价值越大。任何部分有问题都影响城市价值的获取,由于产业的主要内容被纳入到软硬分力中,产业形式上成为弓弦力量的传导。我们把这一理论框架称为城市竞争力的弓弦模型。
二、中国24城市竞争力的排序状况
为了实证分析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状况,我们设计了显示和解释城市竞争力的两套指标体系。城市竞争力显示性指标体系共4个指标:城市产品市场占有率,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城市劳动生产率,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城市竞争力解释性指标体系分硬、软两类,有十三个具体指标体系即: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结构力、设施力、环境力、区位力、聚集力、秩序力、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共70多个指标。
在设计指标体系后,我们选取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深圳、厦门、杭州、南京、苏州、西安、成都、无锡、东莞、青岛、福州、温州、、宁波、大连、南昌、珠海、大连、石家庄、哈尔滨24个样本城市,对与指标有关的1997、199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4城市统计年鉴或年鉴等数据,以及通过专家和居民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采用较先进的数理统计方法即主成份分析方法,将24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表现指标体系的指标数据和13个分力指标体系的指标数据分别加以凝合,构造了城市竞争综合力和分力指数,对以上24城市竞争力进行计量。部分结果如下:
中国24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名排序为:第一上海、第二深圳、第三广州、第四北京、第五厦门、第六无锡、第七天津、第连、第九杭州、第十南京。在24个样本城市的中,上海综合竞争力指数最高,为1.47。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城市的竞争力比中、西部强,前十强的城市都在东部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珠江、长江流域的城市竞争力要比环渤海地区的高。在前十名城市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东南沿海的几个中等城市,东莞、温州等城市的竞争力竟在武汉、重庆之上。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大致地看,竞争力从强到弱依次是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环渤海地区、我国中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
劳动力的指数最高的前5个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南京。这些城市在一般劳动力状况和高素质劳动力状况及劳动力培养上都比例好,以北京为最好。
在24个样本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南京为资本力最大的四个城市,其中上海为最高。从规模上看,资本力和城市规模相关性很大,资本力前十的城市都是特大和大城市。从地区分布看的角度看,总体上,东部沿海沿海城市的资本力比中、西部强,在东部沿海地区,珠江、长江流域城市的资本力要比环渤海地区城市的高。但这些区域中的每一区域都分布着资本力比较强的城市。再将这一得分、排序同表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排序比较,发现各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的高低、排序的前后与资本力得分的高低、排序的前后一致性较强。这初步表明资本力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较大。
科技力排名在前四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大连。上海排名第一,北京第二。从原始数据看,深圳之所以排名进入前三名,关键在于科技转化能力强,而北京所以屈居第三,关键在于科技转化能力弱。从原始数据看,温州、东莞排序较低,主要是由于科技实力差,而石家庄和南昌是科技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都不太强。科技竞争力的得分和排名还显示:科技实力强的城市其科技竞争力不一定强,从全国来看,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的科技实力都比较强,但其科技竞争力并不强。从区域来看,在珠江流域,广州的科技实力远元超过深圳,但深圳的科技竞争力远远超过广州。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的科技实力远远超过苏州,但苏州的科技竞争力超过了南京。
结构力排名前4位的依次为北京、广州、南昌、哈尔滨。北京最高。设施力排在前4名的依次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最好,因为深圳的基础技术水平比较高。北京因缺乏水路设施排名大受影响,排名靠后的城市为石家庄、西安、南昌、哈尔滨。表明这些中西部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总体上看,沿海地区的城市的基础设施比中西部好,沿海地区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比中小城市好。
区位力排在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武汉、北京、西安、哈尔滨、广州、南京、南昌、成都。上海最高,排名属后的为温州、珠海、东莞、福州,温州最差。需要特别指出是,这里的区位指的是综合区位,不是指的某一方面,所以得分和人们的感觉有一定的差距。
环境力指数前10名依次是珠海、厦门、青岛、北京、大连、石家庄、南京、重庆、无锡和杭州。珠海的环境竞争力最高。聚集力排名前4位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北京最高,北京最近几年企业增长特别快。同时可以看出城市聚集力与城市规模基本是一致的。
城市秩序力排名前4位的样本城市依次为上海、重庆、天津、青岛。文化力指数排名最好的四个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珠海、福州。比较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得分和排序,可以发现两者的一致性较强。表明城市的文化力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贡献很大。同时,从区域的比较上看,城市文化竞争力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逐渐下降。
制度力排名前四位的城市依次为福州、厦门、东莞、宁波。制度力表现比较好的城市都在东南沿海地区,即浙江、福建、广东省。但通常想象比较好的城市如深圳、珠海等并不是最好。制度力表现比较差的城市大都在中西部地区。
在样本城市的管理力排名中,前四位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原始数据显示这些城市在城市战略、城市管理形象、企业管理、政府办事效率等方面表现都比较好。
开放力排名在前4名的是深圳、上海、厦门、珠海。其中深圳排名为第一。三、影响中国城市竞争力现状的关键因素
搞清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是制定提高城市竞争力战略的前提。利用收集的数据,我们采用世界著名的实验室诺斯—阿拉姆斯实验室金融分析小组新开发的模糊曲线分析法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和分析。结果显示:
现阶段,在人力资本领域内,对中国城市竞争力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劳动力的数量和基本素质,因此,中国城市劳动力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作用,也仅处在一般水平上。劳动力是的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推动力量,我国城市劳动力对城市竞争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我国城市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低,城市教育水平低,尤其地方教育体系的质量差。
当前资本力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第一构成力量,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城市,资本对提高城市竞争力更加重要。这一方面证明了资本在城市竞争力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城市经济正处于投资推动型发展阶段。这一结论与中国的发展实情正好相符。金融机构指数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高于城市贷款余额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表明:城市拥有资本控制能力比拥有存量资本更重要。
科技力对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贡献作用,但目前在城市竞争的各分力中科技力还不是最重要的力量。这除了可能因为科技力与其他分力相关性较强,它会渗透在其它分力中发挥作用以致造成计量上的遗漏外,还可能与目前城市科技成果转化不强有关。同时说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还没进入科技推动型的时期。
在中国的当前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很大;基本技术基础设施和高级技术性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比一般基础设施要大的多。
区位对城市竞争力的有一定的贡献。但城市腹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自然区位便利度和城市科技区位对城市竞争力贡献是比较大的。至于城市在区域中的优势度、城市的行政区位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不像人们通常感觉的那样大。
环境力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比较小,与中国的实际较相符,它说明中国城市还处在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环境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作用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大。不过这里已经初步显示,优美的城市环境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的转轨和起飞阶段,秩序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不像与人们的想象的那样特别严重。经济的波动、经济的风险、经济违规行为发生、社会的不稳定对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有消极的影响,但如果这些能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他们的消极影响不会太大。不过,城市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对城市竞争力影响是比较大的,社会治安良好对城市竞争力提高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城市文化观念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影响非常大。文化力的几个构成要素价值取向、劳动观念、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兼容心理等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都比较大,其中交往操守是最大的。文化对城市竞争力的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经验特别是东南沿海的经验给予很好的证明。
制度状况、制度创新对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贡献。个人权益保护度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尤其高,在70多个要素指标中它是最高的。
城市管理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力的要素构成中,政府战略、城市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极为重要。城市开放力对城市竞争力有重要的贡献。城市国内外贸易依存度、外资以及旅游业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就以上十三个分力而言,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贡献较大的前五个分力依次为(按贡献弹性系数大小排列):第一资本力、第二文化力、第三设施力、第四聚集力、第五管理力。
四、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路径战略
世纪之初,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在提高竞争力方面,中国城市政府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实现城市之间竞争的双嬴。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国许多城市政府应采取促进城市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群集发展的基本战略。城市政府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中的城市产业群,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积极营造有利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和居住环境,推动和促进城市产业的群集。要注意和利用区域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施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促使决定性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不断脱颖而出,持续健康成长;吸引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城市落户。坚持不懈地培育自己的具有区域甚至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这将使城市特殊的产业群实现几何增长,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的超长轨发展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在产业促群发展的战略框架下,本文有以下原则性战略建议:
1、全球化思考,当地化行动。提高竞争力,城市要考虑全球的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全球化思考有助于城市找准并塑造影响当前和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性关键优势。与此同时,城市还要清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各要素要素的状况,只有这样城市政府才能采取符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政策、策略和措施。
2、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保护性利用不可再生要素。中国城市在与国际城市竞争时,更多地是具有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城市在与东部沿海城市竞争时,也主要是具有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城市要充分应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与此同时要不失时机的积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不断的地提升比较优势,以提高其城市竞争力。在利用比较优势时,对不可再生要素,要采取保护性利用的对策。要不断地变不可再生要素的劣势为可再生要素的优势。任何单单利用现有不可再生要素的比较优势的作法都将面临坐吃山空的危险。
3、不断改善非流动硬要素,以吸引流动性要素。在规划建设吸引和融通外部资金、资源的交通、通讯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城市政府一定要考虑基础设施的先进性,考虑与国际接规,大力推进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字城市,为科技创新和高技术、高管理产业的发展创造硬环境。在城市环境方面,要保护城市的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以实现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怡人;要建立独具特色的城市人工环境,建立高素质人才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需要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
4、高度重视软件要素和可再生资源的培育,积极塑造城市的竞争优势。城市尤其要着力塑造那些决定竞争力的核心和高质的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城市软要素一般可再生,创造它们有时比创造硬要素的投入要少,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助于形成城市的高增殖和创新产业。改善软要素环境,不仅可以使城市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企业等硬要素,同时可以使硬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为此:
政府应该在摒弃传统文化中某些不利于人潜能发挥的评估标准和落后习惯方面,在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究信誉、等价公平、鼓励个性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方面积极工作。
政府应积极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尤其要在个人权益制度的完善方面多加努力,以建立、健全有效保护自然人、法人的人身及财产权益的产权制度(包括知识产权)。要加快建立以刺激创业者创业动力的贡献与报酬相对称的经济激励制度,以吸引优秀人才并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创新和创业热情。建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的和优胜劣汰的市场制度环境;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确保城市民间经济交往信用。建立规范政府、特别是规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制度,规范政府的行为,消除以乱收费、乱罚款、乱难派、乱集资为突出特征的经济侵权行为。坚持依法治市,建立、完善地方法规、制度和一些补充规定,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和制度。
城市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决策和咨询系统。克服,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领导整体素质,扩大对外宣传和推销,提高城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城市应积极探索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各种矛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城市的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秩序环境。
5、扩大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关注。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城市经济将进入科技推动型的时期,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在城市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城市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重视与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有关的城市软硬环境的建设。高度重视培育城市的科技转化能力,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向联合。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在岗教育的规模,大力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以培育适合地方需求的人才。
城市如何进步,城市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当前环境保护规划在我国的一些城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出现了很多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问题、土壤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生物保护问题和矿物资源问题等。要想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对城市建设合理规划、统筹部署。而当前却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呈异步发展的状态,人们过度追求高速的城市经济发展,最终不得不承受忽略城市环境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中的环境质量问题是环境保护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遵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指导方针进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造。首先乐观点来讲,城市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保证其不备污染。其次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进行科学治理,寻找其污染的可逆性,确保良性发展;(2)加强城市污染控制。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污染控制规划应作为环境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来实施。污染控制的对象要集中在生活、水域、空气、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把控制污染的发生发展的进程作为主要目的,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3)完善市政基础建设。市政基础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已有的环境保护措施、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已取得的成果、明确环境保护的目的。对当前的市政基础建设及其未来市政基础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和完善。
3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规划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总体来讲城市建设规划包括对各项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整合及部署。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正常运转。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间接的影响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恶劣的环境会阻碍诸如招商引资、工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间接的影响主要指的是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项目,成效在短时期内体现不出来,但其对于今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影响不了的;(3)环境保护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前景。一个城市环境保护水平好不好能够很直接的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好的环境保护水平能够决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差的环境保护水平也必然阻碍城市经济的进步。因此,环境保护完全有能力反映出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前景。
4确保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要跳出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城市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应该没有地域的限制,然而从行政角度来讲,每个城市又都有自己的一套环境保护规划,这就使得环境保护与地域保护形成了矛盾。目前个城市在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是往往秉持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违背了科学规律。因此,我国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时应统筹规划,鼓励城市对内依据自身城市的特点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对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联合周边城市共同打造城市群的环境保护体系,协同工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2)弘扬环境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这个矛盾无法避免,我们需要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在尽可能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也就是说在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策略,注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5环境保护规划发展总趋势
环境保护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研究手段与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研究视野的开拓以及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的问题。(1)研究手段与方法更加先进。控制环境污染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要将技术手段渗透到环境科学领域之中。首先使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长期连续观察观测,总结实验结果,融合前沿科技,促进新兴学科不断出现;(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更加紧密。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虽各成体系,但又互为影响。两者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都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二者良性发展;(3)研究视野更加开拓。目前环境保护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关注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影响,而是将环境保护策略更多的关注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对于整个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要开拓视野,已发展的眼光进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4)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环境治理已经从注重围绕末端治理走向全过程控制。各行各业均关注生态与环境保护,将绿色技术和设计融入各个领域;从产生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驱动力角度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6结语
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认真思考。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作者:赵永志 单位:齐齐哈尔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参考文献:
[1]郝晓涛.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4).
[2]葛红霞.浅析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城市经济发展;融合
生态公益林作为林业生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有着相应的推动与保护作用,因此,建设好生态公益林,能加快新农村建设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实现。
1 简述生态公益林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念分析
生态公益林作为城市生态环保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指在生态位置相对重要,生态状态保护需求大的地方,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供森林生态以及社会产品等多种生态林业服务的方式,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生态公益林有着相当大的经济份量,特别是在林业管理信息化、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作用,其中,还包括有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资源与国防林。
1.2 种类分析
生态公益林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具有三种相应的类型。一是特殊生态公益林。如在湖南的张家界地区,这些山区景色相对秀丽,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森林、林地、数目发展繁荣的情况下,构成岩石尤其是严重荒漠化的影响,在公益林植被生长地区,这些总体的公益林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自然与人文遗产的特殊保护地区,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2 分析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融合性
2.1 城乡一体化生态模式的形成
通过生态公益林的整体建设,在城乡经济格局大发展的大前提下,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各大要素,在生态林业发展、产业机构调整、绿色环保、健康活力等多方面形成整体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相结合,形成整个管理的综合效果。
2.2 城市魅力的增值点
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全面建设,将各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因素注入到整个管理之中,形成城市发展的后花园。将城市发展需要的疏林地、低产、低效能的农村林业发展壮大起来,在城市发展的绿色通道中形成具有生机活力的源泉,给城市发展树立生态环保的样板城市,对于整个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形象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全面改观城市的整体面貌,提升城市发展的品味,更好的吸引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法繁荣发展。同时,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可以调节城市工业发展中污染的形成对空气的影响,恢复森林条件下的自然气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形成良好的气候现象,保持良好的城市空气湿度,减少污染现象的发生,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整个城市的生活品味与民生福祉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2.3 环境改善的关键点
生态公益林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吸引更多人融入到城市之中,并在城市森林中休憩、养生,通过自然保护区等城市森林公园,构建环境改善与城市融合的关键之处,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共享。同时,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持垂直温差的变化,并发挥城市森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方面的效果,加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管理,防止林地逆转。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相对适应性强的开垦、采石等管理方面的制度,形成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有效措施运用,并突出在城市环境改善中的每一个关键因素,形成综合管理的系统化模式,这些因素都能强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的发展局面。
3 探讨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管理措施
3.1 强化生态林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具体的管理中,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技术手段,形成责任管理,制度约束的整体模式,尤其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队伍建设,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相关知识培训,规范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的行为准则,保障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按照正确的要求履行自身的管护责任,及时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给予完善和纠正,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管护效果的提升。
3.2 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科技能力的提升
生态林公益林的维护管理工作是一项任务量较大的工作,其工作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对管护工作实时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要加强管护科技能力的提升,不断的引进相关科学技术,简化管理维护工作的复杂性,可以对重点区域的林木建立起电子监控系统,通过电子画面的实时传输,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快速获取到管护信息。通过现代技术融入,更好地发挥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围绕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整体融入,实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发挥出生态公益林的整体效应,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四平市;经济发展;富民优先
中小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在享受大城市经济辐射的同时,能对周围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产生集聚和辐射作用,是联系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纽带。富民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人民富裕了,发展才能有更快的“加速度”。富民优先,就是把群众的个体需求和区域的共同要求紧密结合,让普通百姓成为最大受益者,让人民群众越来越体味到“幸福”的含义。所以说富民优先战略作为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以四平市为例,回顾富民优先战略对中小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富民优先战略
四平,西衔沈阳,东牵长春,古今战略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四平曾经是东北工业重镇,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曾几何时,四平却沉寂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2008年,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平市制定了《四平市“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纲要》,为实现四平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核三带”的“一核”指以四平市建成区为主体的城市区和城市周边区构成的面积为1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团状核心区,涵盖了四平市区、4个县(市)及辽河农垦管理区,共60个乡镇。“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全民行动为主旋律,以“南接北融”为主要手段,以富民强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大产业、高新化,大园区、集约化,大开放、国际化,大城市、集聚化的发展之路。重点做强“一核”,切实建好“三带”。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步伐。坚定不移地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提升形象、用发展促进富民、用发展增强实力,实现了四平在哈大经济大动脉上快速隆起。从2008年到2012年,是四平落实富民优先战略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的重要时期。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亿元,是2007年的2.5倍,五年年均增长20.1%。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是2007年的2.7倍,五年年均增长22.1%,增幅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二位。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分别完成1700亿元、520亿元和51亿元,是2007年的4.5倍、4.3倍和4.6倍,五年年均增长35.2%、33.7%、35.9%,均跃升至吉林省第四位。2012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45亿元、438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和1.5倍。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2万元、8958元,比2007年增长62.2%和109.3%,五年年均增长10.2%、15.9%。2012年,在全国294个城市中,四平列竞争力提升最快城市第32位。
二、经验借鉴
(1)观念转变是发展之先导。五年来,四平市围绕加快转变、加快赶超、加快隆起,打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固步自封的观念束缚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谋划发展更加注重效益意识、资本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营销,尊重纳税人和企业家,尊重创新发展人才。更加注重从规划上确立目标,在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和攀高结贵上确定支撑,更加注重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群狼效应”。(2)科学规划是发展之基础。五年来,四平市立足落实“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构筑经济发展与生产力空间布局。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南生态新城规划、“两河四岸”景观建设规划、四大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和城市专项规划、重大项目规划。中心城区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城市路网骨架不断拓展,主要道路零标高以下良心工程高质量完成,城市南部横向景观轴业已形成,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3)实践创新是发展之灵魂。五年来,四平市把开放发展放在首位,迈开大步走出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烟厂实施易地改造,奇瑞重工成功落地,国内外3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四平。共谋发展请进来,成功
[关键词] 地铁;准公共品;外部性;地铁经济
[中图分类号] F570.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59-02
一、地铁与城市经济
世界上最早的地铁是伦敦地铁,这是第一条地下铁道,从1856年开始修建,1863年投入运行。伦敦地铁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有12条线,165个车站,总运营里程超过420公里。地铁为伦敦的公共交通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世界公共交通发展的趋势。纵观世界地铁发展历史,地铁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人们生活水平及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国目前已有地铁的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在建的:沈阳、大连、青岛、苏州、无锡、杭州、福州、武汉、成都、西安、郑州、哈尔滨等城市。从地铁的起源地以及我国地铁建设布局可以看出,地铁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对于一些地上交通已经饱和的城市来说,地铁的建设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还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地铁的建设与经营
(一)地铁的准公共品特性
1.地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公益性。如果地铁没有满员,增加乘客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城市地铁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竞争的。
2.城市地铁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城市地铁对乘客提供无差别的服务,但如地铁过于拥挤甚至超载的时候,乘客的消费利益就会下降。此时可以通过售票限额进行控制。但是城市地铁毕竟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不能通过任意的涨价来排除乘客对地铁的消费。基于地铁准公共品的特性,目前我国修建地铁的资金靠政府投入,国内地铁的投入平均每公里的造价4亿以上,北京、上海、广州地铁每公里的造价达到6亿~8亿,其中主要成本是用在进口设备方面。
(二)地铁的经营特点
1.地铁沿线的商业开发具有放大性和网络性。城市地铁建设伴随而来的商业机会增多,通过广告、物业和智能卡服务的开发等途径可以增加城市地铁的衍生收益。连锁店和品牌店在地铁站的开设等现代营销方式,使得伴随城市地铁网络发展而发展的地下商业网越来越壮大。
2.城市地铁运营具有时空局限性,盈利空间有限。由于采取固定营运时间的方式,城市地铁不会像其他行业一样通过加班加点生产更多的产品。地铁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运行轨道上进行运营,时空收入受到限制。
3.城市地铁权益有放大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地铁通过对大量游客的吸引,使票款收入不断增长。而且地铁洞体可以使用百年之久,地铁资产的升值空间巨大。
三、地铁的外部性与产业带动性
(一)城市地铁的外部效益
城市地铁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相比,其外部效益主要体现在消费者效益、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
1.消费者效益
(1)减少乘客交通疲劳的效益。城市地铁比城市公共交通能够提供更舒适的乘车环境,城市地铁也可以利用其快速、准时的特点,减少乘客的疲劳时间,从而实现减少乘客交通疲劳的效益。
(2)缩短乘客出行时间。地铁快速、准时、容量大可以大大缩短乘客乘坐地铁的机会成本,增加了乘客时间节省的效益。
2.区域经济效益
区域经济效益是指城市地铁的建成通车,能对周边地区经济开发产生波及和促进效应,区域经济效益主要有:
(1)沿线不动产增值的效益。城市地铁的建成通车,一方面可以提高沿线居民和企业的可达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其他居民和企业入住,增加城市地铁周边房产的需求,从而使沿线的不动产增值。
(2)节约用地的效益。由于地铁具有大运量的特点,吸引大量居民选择乘坐地铁,从而可减少地面道路建设,明显地节约土地。这对目前土地越来越稀少的城市更加重要。
(3)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效益。城市地铁因其准时、高速的特点,以及大运量的承载吸收了大量乘客,大大地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对城市公共交通部门来说也减少了对公交的配套设施费和道路维护费等大量费用。
(4)减少失业的效益。城市地铁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批劳动力,同时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的门槛不高,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工作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3.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城市地铁建成通车后所产生的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的效益。社会效益主要有以下几种:
(1)节约能源。与其他公共交通和汽车相比,城市地铁每一单位运量的能源消费量是前者的3/5,是后者的1/6。在能源问题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地铁可以为能源的节约作出很大的贡献。
(2)改善环境质量的效益。城市地铁与其他的交通方式相比,因其建设在地下,可以隔绝地面环境的噪音,而且城市地铁为电力带动,能防止空气污染,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3)改善城市布局。因地铁路线的永久性和固定性,城市地铁交通路线的规划,可以改变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规划,引导城市布局更好发展。
魏光艳:地铁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二)地铁的产业带动性
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到建设、制造、运营,是一个复杂、庞大、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完整的产业链。地铁经济是一个城市中最有市场和前景的基础设施,它将是国家新兴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因为它会为通讯、广告、建材、机械等几十个相关产业提供发展机遇。地铁工程为沿线商业效益显著、区域关联程度高的地铁经济打造强力辐射和拉动作用,进一步激活了城市资源。据测算,地铁建设每投资1个单位,可拉动相关产业2.6个单位增长。
以上海为例,上海9号线一期大大拉动了松江新城的楼盘价格,尤其是新城东面的一些楼盘。上海地铁运行里程有230公里,地铁每天有将近360万的客流量,从而带动了巨大的地下商业资源开发商机。上海就有不少随着地铁开发而出现的地下商城,如中山公园的龙之梦购物中心。
四、发展地铁经济的建议
地铁交通的运营管理是一副重担,“安全、可靠、高效”始终是地铁运营的关键词。但因为发展步伐太快,我国地铁交通也曾出现一些问题,诸如上海的地铁8号线乘客踏空摔伤事件,6号线拥堵现象。因人口较多,人较偏好乘坐轨道交通等具体情况存在,对于轨道交通应该给予其发展和完善的时间。对地铁经济发展的建议如下:
1.投资与运营方面。吸收多元化投资,如通过地铁经营公司上市筹集建设与运营资本,将民间私有资金合法吸收。这样,既减轻了国家基础建设的负担,又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
2.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2010年国家又批复了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项目,可见我国对于地铁建设的重视。必须做好地铁相关产业建设的规划,形成地铁与房产资源联合开发模式。目前,此模式在日本和香港等地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3.地铁的跨城建设。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而跨城间的汽车交通,不仅要与货运车辆争夺道路,而且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跨城间的火车交通要受全国时刻表的限制,循环周期长,车次少。地铁的跨城建设,可以加强大城市与其卫星城市的经济联系,人员的交流,更可以方便跨城工作组的日常生活。如人们可以选择“住在苏杭,工作在上海”的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泽成,李志青.地铁经济—上海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上海综合经济,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