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指数范文

经济发展指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指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指数

第1篇:经济发展指数范文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 GDP 泰尔指数 贡献率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

T=T1+T2

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

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

T2=ns•Ts+nm•Tm+nn•Tn

T=T1+T2=T1+ns•Ts+nm•Tm+nn•Tn

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

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 GDPi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二)江苏经济差异分析

文中的数据全部来源于江苏统计网。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江苏省经济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即苏南、苏中、苏北的差异,而区域内差异很小。

为了更为方便地反映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江苏全省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三大区域差异对全省差异的影响,现计算差异贡献率。从表1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江苏经济发展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带来的,且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2008年区域间贡献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必须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否则会因区域间差异过大,影响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苏北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苏北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2008年,全省和苏南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已达39593.61、61823元,而苏北人均GDP只有19555元,其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进程远远滞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48.89%,低于全省平均和苏南7.58、9.74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则远高于全省平均和苏南10.22、14.04个百分点(见表2)。苏北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就是工业化滞后,工业化是苏北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因为相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具有高财富积累率、高就业率、高税费率、高利润率和高产业关联度。

苏北地区民众富裕程度不高。2008年,苏北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占全省的17.38%;城乡居民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省平均的78.20%、苏南的65.6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平均的80.53%、苏南的58.21%(见表3),所以提高苏北地区民众的富裕程度刻不容缓。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民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应随之提高,必然带动经济发展。

内部发展落差较大且县域经济薄弱。苏北内部五市的发展也并不平衡(见表4),从2008年来看,徐州经济总量和均量均为最高,GDP占苏北的1/3(33.84%),人均生产总值超出苏北平均23.05%,是宿迁的1.68倍。苏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比较薄弱。苏北县域在全省县域的排名一直垫底,主要是县域的工业化水平低,农业比重过大。

苏北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经济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技术供应、市场集中度、服务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给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必需条件,一般情况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非农化同步。苏北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与较低的工业化水平相伴而生,支撑工业化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2007年,苏北城市化水平为41.69%,分别低于全省平均和苏南11.51、25.78个百分点,且五市的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城市发展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偏小、偏少,辐射和带动能力偏弱。

苏北对内对外开放度不高。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有助于推进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苏北因经济总量小、城市化水平低,市场较为狭小,民间资本的内聚性不强。2008年,苏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66.15亿元,仅占全省21.39%,低于苏南38.27个百分点。由于未能及时抓住上世纪80年代沿海城市开放和90年代初全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对外开放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削弱了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仅占全省总额的3.3%、11.6%,远低于苏南89.3%、66.6%的水平。

苏北科技教育相对落后。人力资本是影响地区差距长期趋势的因素。落后地区因资金较为短缺,着眼于短期利益的需要,往往在将资金和人才是用于物质生产还是投入回报周期长的教育部门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前者,使得有限的人力资本水平无法提高。2007年,苏北每万人口中有科技人员296人,分别低于全省和苏南472人、691人。同时,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更延滞了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加快苏北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并提高民众的富裕程度

苏北目前拥有相对优越的区位、交通和人工成本,应以工业化为第一方略,提高苏北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民众的富裕程度。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仅仅靠自身力量难度很大,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迅猛发展,其向四周辐射的力度和速度正逐步加大,伴随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轻纺工业企业因生产成本的增长,利润的减少正逐步迁往苏中、苏北地区,苏北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外部机遇。苏北各市应进一步加快水利、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力度,主动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项目,同时,力争引进一些高科技大项目。实行“大中小、高中低”并举,迅速扩大利用外资。另外,着力加强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和舆论环境建设,确立全新、全方位的开发理念,亲商、安商、富商,吸引海内外投资者到苏北创业。苏北还应积极进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积极推动组织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地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开阔农民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工业技能培训,为苏北的工业化储备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另一方面,大规模有组织的劳动力转移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

(二)分工协作且优势互补

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客观上为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头堡,淮安农业、岩盐资源丰富,盐城海洋资源丰富,宿迁作为新建省辖市,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已成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区域,苏北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要加大力度推动苏南传统产业大幅度向苏北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实现南北各得其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前应发挥苏南中心城市和优势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及帮助作用,进一步加大南北挂钩帮扶力度,以强带弱,强弱联手,苏北应主动加强与苏南合作,主动承接辐射,主动搞好服务,借力发展自己,逐步融入江苏的整体经济,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三)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只有开放,学习模仿并进而创新,才能加速苏北经济的发展。这就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建立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符合市场规范,高效率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贸加强苏北的优势产业和地区经济实力。目前苏北各市应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值得苏北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活力市场纳入本企业的出口市场考虑范围,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市场,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四)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留住人才

苏北地区有3/4是农业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苏北每万人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为235人,远低于苏南的580人,高级管理人才、外向型经济类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是十分缺乏。另外,苏南各市的高校总数也远远多于苏北,这些高校为苏南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各类人才,而苏北的大中专毕业生由于当地工作环境和待遇较差,纷纷跳往外地,造成“只看到人才走出去,很难看到人才走进来”的被动局面,而经济发展滞后又带来更多人才的流失,如此产生恶性循环。苏北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空间,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

参考文献:

1.田丹.区域公平背景下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及路径再完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6)

第2篇:经济发展指数范文

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本配置问题分析

(一)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人力资本可通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科研、劳动力迁移和社会保障等多种途径进行投资,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主要的投资途径。从广西2006~2011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来看,教育投资明显不足。近几年广西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虽然在不断地提高,但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1%的水平,甚至还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二)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报告2012》中2009年城镇实际人均人力资本的数据显示,广西人力资本存量偏低,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三)缺乏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标准人力资本产权指对依附于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的所有、使用、收益以及处置等权利。明确界定人力资本的产权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成为企业的主人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强化所有者的责任感,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利益激励,提高人力资本效益,也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国内有些地区、企业已开始实行以人力资本产权进行投资入股,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人力资本特别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人力资本市场流动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只有通过流动才能让其保值增值。流动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是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主要由人力资本市场、户籍、资格技能认证及国际间的交流等政策制度体系构成。但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人力资本市场流动机制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1.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低。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制约着人力资本配置的效率,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水平低会导致人力资本流动不畅,从而加剧人力资本结构的失衡,对人力资本造成巨大浪费。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低表现在:(1)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数量多,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广西共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中介103家,大部分规模较小,服务水平不高;(2)市场分割严重,供求信息不统一、不共享,影响了各地市人才的合理流动;(3)人才市场管理存在漏洞,不时有“黑中介”蒙骗求职者的现象。2.人力资本流动的相关保障制度不健全。广西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人事制度的计划性、户籍制度的流动限制、档案管理的行政化、社会保障范围过窄等问题虽然已引起了关注,但短期内仍无法改变阻碍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的现状,这对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不利。3.人力资本评估系统不完备。对人力资本存量评估没有统一标准,目前大部分人才评估从受教育年限、资格技能认证、专业技术等级等方面进行。从目前情况看,各种技能认证种类繁多,真正具有含金量的却不多,资格技能认证体系覆盖面不广,有些领域没有资格技能认证或含金量较低,得不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五)人力资本配置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广西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低、人力资本评估系统不完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人力资本配置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通常在人力资本市场中,一方面,招聘者有充分掌握企业信息的优势,而求职者对企业情况的判断只是表面的,导致其在选择职位时缺乏市场理性;另一方面,求职者也会出于某种考虑,隐瞒对求职不利的信息,误导招聘企业。信息不对称使得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加大了流动成本,影响人力资本市场交易质量,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现象。

优化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本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第3篇:经济发展指数范文

关键词:谐波治理;产生;危害;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在现代建筑中各种各样的电力设施、智能设备等应用越来越广泛,加剧了谐波的产生,既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供电,又不利于电力系统的健康发展,谐波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加强对谐波治理技术的研究对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谐波的产生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周期性的电量超出电流中基波频率的整数倍,而脱离正弦波的状况被称为谐波问题,正弦波是指正常的供电环境下,电流与电压理论上应当具有的健康状态。谐波问题一旦出现,势必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直接破坏电力系统以及各项用电设备。因此,必须要以谐波的来源为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理,以使其得到有效抑制。而就谐波的具体成因来讲,它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即:

(1)公用的电网

系统本身便带有一定含量的谐波,而且,其电网中的配变电变压器也会作为谐波源,产生谐波并将其通过公用电网侧传输给其他的配电系统;

(2)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计算机系统、电子荧光整流器、可控开关电源等设备,会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产生诸多非线性的负荷,使得系统中的电流与电压出现畸变问题,进而成为谐波的源头,不断地制造谐波。

2谐波治理技术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谐波的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采用提高供电量、变换变压器的方式,还有采用滤波器和谐波保护器等。谐波治理技术的发展较初期阶段而言,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依旧存在较多方面的不足。整体来说,目前我国谐波治理技术方面主要展现在以下方面。

(1)谐波污染现状严峻

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升级,电力系统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支撑而存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变频器以及大功率直流电源应用广泛,在此过程中对外产生的谐波危害十分巨大。其次,随着谐波的产生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谐波对于变压器的损害,严重的影响了其正常的使用寿命。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对于大功率直流电源而言,其产生的谐波危害是普通电力技术产生的谐波危害的1.8~3.8倍。

(2)有源滤波器成本较高,推广难度较大

对于现阶段来说,提升电能质量,降低谐波危害的技术手段中,有源滤波器是现今所有技术手段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但相对来说严重依赖进口,因而其成本通常来说都较高,在推广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难度;同时由于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具有较为严格以及繁琐的操作技术标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较难进行泛性推广。就现今阶段来说,有源滤波器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其容量均不超过600kVar,参考当今电力系统发展来说,有源滤波器还需要实现进一步的优化以及升级。

(3)谐波检测手段滞后,检测数据不准确

有效抑制谐波危害提升电能质量,必须在其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谐波检测手段进行相关数据的汲取,然后通过分析从而进一步的进行解决。但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多数的电力系统机关,现采用的谐波检测技术严重滞后,其数据的汲取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最为科学的展现谐波危害以及特性,不仅不能有效的进行谐波危害预估,同时还不利于对于谐波的有效抑制。

3 谐波治理技术发展建议

谐波的出现不仅对于电网设备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对于人体健康也具有一定的危害,电网谐波的治理是提升电网设备利用率以及保障人体健康的有效措施。在对于谐波治理的问题上,国家已经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同时规范了相关谐波治理过程中的技术标准以及管理标准,详见GB/T1454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12326-90《电能质量电压运行波动和闪变》、全国供用电规则(第30,31条)等法规。

在谐波治理的过程中结合以上方面的标准,笔者认为应当在谐波治理的过程中坚持以下方面的原则,通过有效的措施限制谐波源注入电网。同时将电网中的谐波指数控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保障电网在运作的过程中其设备不受到谐波的影响。通过以上理论以及标准的指导,笔者认为在谐波治理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措施进行。

(1)加强对于谐波污染危害以及治理的宣传,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谐波危害的重视度。只有意识层面的真正提升,才能够有效的促进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谐波处理的问题上,能够尽心尽责。另外定期对于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个人能力的不同,在进行谐波处理的问题上,相关技术人员技术水准不一致,但由于谐波治理的需要,电网公司可以定期的针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以及理论的培训,从而有效提升整体技术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准,有效的在工作中开展谐波治理。

(2)加强电网谐波治理工作与地方电力试验所的有效结合联系,从而进一步的提升电网谐波治理工作的效率以及科学性。电力试验所与电网谐波治理工作的结合,能够有效的通过电力试验所的试验成果理论推动电网谐波治理工作的进展。理论是技术推动的有效工具,因此加强地方电力实验所与谐波治理工作的结合是保障谐波治理科学理论的有效保障。就现今谐波治理技术而言,其还存在较多的不足,而仅仅依靠电力试验所或是电力机关单方面的推动是远远不足的;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各自的工作岗位以及职责不同,电力机关的实际问题经验以及技术发展需求,其更为明确;就电力试验所而言,其主要突出的是对于相关技术的掌握以及高理论能力;如能对于两种强势的结合,必然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连锁反应,从而推动谐波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定期对变电所以及重点用户的谐波测试,同时并针对测试结果建立非线性用户技术档案。非线性用户技术档案的建立能够为谐波处理工作提供较为充分的数据参考价值,同时对于谐波较为严重的地区,应当根据其主要污染源的特点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其谐波危害在第一时间进行遏制。谐波处理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而是应当在电力机关展现为一个持续性工作,应当在电力机关中进行制度性的规定,只有定期的针对变电所以及重点用户进行频繁的谐波测试,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将谐波的危害降低至最低。

(4)在大中小型非线性负荷接入电网的过程中,针对其非线性负荷进行有效的实测,根据实测结果查看其是否能够满足相关规定,如果发现电网谐波超标严重的现象,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停止供电,避免其影响电网的正常运作。在此过程中主要是需要强化监控,在现代手段中,智能电网技术虽然能够有效的进行电网运作监控,但在实际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智能电网联网监控技术进行实时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实地测试相结合从而有效的对电力系统运作过程中的谐波问题进行有效的检测以及监管,避免由于谐波的大量产生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5)加强电力部门对于谐波处理的管理工作,强化地域间谐波处理工作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地方发展水平以及谐波治理技术展现不一致,地域间的联系以及合作能够有效的避免地方技术的不足,同时地域间的联系还能有效的推动地方谐波处理技术的发展。通过对于跨区域的电力机关谐波处理联合作业,能够有效的通过对于不同地区的优势结合,提升谐波处理的效率,同时还能通过有效的跨区域合作,以谐波处理先进地区对于谐波处理落后地区的技术进行有效的带动,推动我国电力机关整体谐波处理能力。

4 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但是谐波的产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平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中主要就电力系统中谐波的产生原因以及主要危害进行了阐述,通过对于现今我国电力谐波治理技术的分析,发现了我国电网谐波治理技术的不足,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期望能够引起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并为谐波治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耀宇,黎志锋.南海电网谐波源治理措施探讨[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08,29(5).

[2] 詹峰.谐波治理和管理措施探讨[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08,29(2).

第4篇:经济发展指数范文

关键词:智能制造;物联网;工业通讯网络

DOI:10.3969/j.jssn.1005-5517.2017.2.003

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下的“机器人2.0”

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目前的机器人多指一些自动化设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而随着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未来,机器人将逐渐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感知、深度学习和决策等功能,从执行一项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进化为执行各种复杂多样化的工作,并开始应用大数据实现自律化。如今,微软、谷歌、英特尔等科技巨头已进军机器人产业.布局“机器人2.0”时代,引领智能机器人的创新发展。我国已《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研究,注重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工作,以期在机器人产业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

专业级无人机

由于航拍应用的局限性,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短期内将不会呈现爆发式增长,从技术、成本、应用成熟度和行业发展规律等角度看,中国无人机市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愈发激烈的竞争也促使企业向专业级应用转型。技术方面,随着传统数据处理芯片厂商,如英特尔、高通、英伟达布局无人机数据处理平台上,无人机将成为实现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快速突破专业应用的技术瓶颈。产品方面,以歌尔声学、比亚迪为代表的ODM厂商逐渐布局无人机生产制造,加速产品量产及迭代,有效降低专业应用成本,从根本上推动专业应用市场的发展。应用方面,经过几年的用户培养,无人机在各专业领域,尤其是农业植保的应用逐步为用户所接受,无人机专业应用将呈现旺盛的市场需求。

互联性对智能设备更高的性能要求

互联大趋势要求更高的可编程性和软件定义性

未来将会有超过500亿的器件和机器于2020年前实现互连。一旦连接,它们必须具有足够的安全性以抵御硬件级别的直接入侵。因为这些设备、机器、系统和网络对环境的感知度越来越高,它们必须适应它们的环境和需求,因而必须具有更高的可编程性与软件定义性。此外,它们还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因为越来越多的功能不仅进行了虚拟化,而且还高效映射到了共享计算资源中。由于数据和视频是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摄像机采集的,因此,分析必须帮助这些机器进行识别、说明、决策和行动。此外,这些系统和网络还必须满足心急的最终用户与实时场景不断增长的需要,其需要即时的低时延响应。然而在幕后,它们还必须在尽量降低功耗的同时,通过更为高级的算法处理呈指数增长的数据量、数据包和像素。并且还必须高度差异化,否则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低成本全球市场中失败。这只能通过将软件智能与硬件优化、“任意”连接相组合来实现。Xilinx全可编程解决方案可实现更智能的互连差异化系统,从而可将高级别的软件智能性与硬件优化及“任意”连接功能进行完美整合,成为驱动行业大趋势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键技术相互依存

推动这些大趋势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训练和推断、实时的计算机视觉、日益异构化的传感器融合、预测分析、大规模无线MIMO,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以及超高清视频串流。我们看到的是,技术的进步有空前加速和统一的趋势,众多的技术正在不断地被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应用和市场。

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这些大趋势和相关支持技术的相互依存。例如,包括自蛹菔黄车、“协作机器人(Cobot)”和“感知与规避”无人机等视觉导向的自主系统的开发,就是通过将可重配置和实时传感器融合、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集中于同一“全可编程”或者硬件加速多处理系统级芯片(MPSoC)而实现的。

由于5G连接技术的出现,这些自主系统将成为物联网的组成部分,从而获得不间断的机器学习训练更新、预测维护指令、新功能及服务更新,以及实时的超高清视频云端上传和下载。在“雾”计算的配合下,云计算将利用可重配置的FPGA加速技术,以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时延处理这些工作负载。

扩阵容、推环境、建专区

一方面,Xilinx大力扩充了其产品阵容。今天的Xilinx从产品上既有广泛的全可编程FPGA器件系列,还包括从单核到双核,直到多核的可扩展型系统级Zynq SoC及MPSoC芯片;既有传统的高端产品系列,又扩充了强大的成本优化型FPGA系列和基于ARM的SoC系列产品,从而为越来越多领域对全可编程器件的需求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另一方面,为满足更加广泛的软件与系统工程师社区的需求,Xilinx推出新一代软件定义的SDX开发环境,大幅降低FPGA开发难度,为软件及系统级工程师也能享受FPGA硬件开发的优势提供了“全可编程”的编程模式,工程师可以用其熟悉的C、C++、OpenCL语言或者堆栈进行设计。

此外,面向可编程器件应用需求,Xilinx相继在官网推出了面向软件、硬件及系统开发人员的嵌入式视觉开发者专区及“加速专区”。其中汇集庞大而丰富的工程设计资源,包括软件开发优化库、硬件开发人员视觉IP、项目,以及Xilinx及其联盟计划成员和社区开发人员所提供的各种教程。通过这些专区,Xilinx为开发人员快速启动开发下一代视觉系统提供了一个“一站式平台”,帮助他们充分利用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传感器融合、高级计算机视觉算法以及对象检测与分析功能等。

工业通讯网络成为关键

全球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引领生产方式变革,稳步推进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工业4.0等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摆脱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的需求日趋迫切。

以此为契机,工业通信网络成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实时处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今,工业以太网协议,如EtherCAT、PROFINET、Ethernet I/P等的节点数量和拓扑结构复杂性的增加,确保了高效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这些通信网络成为贯穿整个工厂生产的关键。

运动控制市场需求增长

就国内而言,“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为运动控制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未来该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智慧工厂”概念将为运动控制产品带来巨大需求;市场对相关设备产品以及解决方案的需求也应运而生,主要表现在:小型运动控制方案正在向包含通讯、反馈、控制等的大型方案转变和中小客户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运动控制需求增长。

以太网通讯相关芯片――RZ/T1系列

近年来,针对这一市场趋势,瑞萨电子推出了一系列工业以太网通信相关芯片。其中,RZ/T1系列是适用于AC伺服系统的高速实时性芯片。这颗芯片基于ARM核,不含ROM的设计使其拥有更高的主频,能实现更高速实时的处理,这是一般Flash MCU所无法企及的。

RZ/T1系列是集成度非常高的芯片,它由三大块组成,即:

1.搭载超实时性MCU:Cortex-R4F@300/450/600MHz(可选),含单、双精度浮点运算单元,内置紧密耦合存储器(512K+32K,TCM),消除缓存存储器易造成的执行时间波动,从而实现高速处理和相应。

2.内置用于工业以太网通信的R-IN引擎:Cortex-M3@150MHz,可支持多种标准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如EtherCAT、PROFINET、Ethernet I/P等,客户无需外置其它专用以太网通信芯片。

3.内置编码器接口:支持多种协议的编码器接口,如NlKON A-Format、EnDat、BISS-B/C、Tamagawa Seiki等,客户无需外置FPGA/ASIC即可实现绝对值编码器接口功能。

基于RZ/T1芯片,瑞萨电子也提供相应的开发评估套件及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套件,帮助客户更容易地评估RZ/T1的各种特性和驱动控制性能,缩短开发周期。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套件包含所有开发需要的设备,包括MPU主板、变频板、电机、固件、工具、文档等。

边缘计算和存储的应用需求

智能制造网络边缘安全需要重视

边缘计算以及存储增加是我们持续观察到的趋势。随着行业变革开始向工业物联网(IIoT)和工业4.0发展,制造行业的机遇仍在孕育当中。智能制造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互联的流程和实时的产品增加对信息的安全访问和可见性,从而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效率和生产率。因此,智能制造需要更多边缘计算和存储,并且可靠、安全地连接到云。

据“Cisco全球云指数”估计,一家互联智能工厂每天可产生1PB数据,其中只有0.2%的数据传输回云。传输到云的数据量可能因回程的成本效益、数据所有权问题等因素而异,由此导致了大量的边缘处理和数据存储要求,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获益。

随着智能制造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成为亟需解决的热门话题。贯穿在当今众多攻击事件中的共同主题是:攻击者将恶意代码写入通常位于网络附近或边缘位置的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中,意图令该设备成为恶意僵尸网络的一部分。随着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发展正在跟上最新攻击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软件和硬件的现有功能至关重要。因此,切不可轻视智能制造网络边缘的系统代码保护工作。边缘计算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在制造业中,边缘计算意味着“互联”机器可以实时收集、分析数据,并做出明智的决策。这些计算单元可以通过传统的无线局域网或以太网网络实现互联,但由于蜂窝网络广为普及且部署成本较低,因此,使用微型机器对机器(M2M)模块进行连接更为高效,这些模块嵌入到这些边缘计算单元中,可以始终开启、随时可用。这些单元的部署范围相当广,可以部署在工厂的远程节点中,也可以部署到生产车间执行重复任务的机器人中。这些边缘计算单元可直接与云基础设施进行通讯,并直接提供用于分析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各项规则,这些单元还可以根据历史行为预测潜在问题或故障。这为操作员提供了充足的预警,方便做出变更并避免停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提供更高的投资回报(ROI)。这些边缘计算单元可以是安全、强大、耐用且性能更高的微型解决方案,比如M2M模块、工业物联网网关或工业PC(IPC),它们还可以执行边缘分析,提供实时决策和行动。这些工业PC通常采用x86和ARM处理器,具备各种外形尺寸,可扩展性好,能够满足多种客户需求,足以取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或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AC)等传统的专用解决方案。此外,工厂中的操作员还可以利用工业PC执行工单管理、通知、报告和仪表盘任务,有助于提高效率。这样的工业PC可以紧密集成到分布式控制系统或常用的自动化工具中。工业物联网网关是另一种工业PC,可以通过嵌入式蜂窝技术连接可部署的其他高级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蜂窝技术的进步带来很多突破,新的蜂窝解决方案不断问世,但由于工业物联网网关要在极端环境中进行部署,因此,通常该类型网关对于坚固耐用有更高的要求。

工业商数(IQ)

综合上述挑战和趋势,美光科技推出了自己的工业商数(IQ)来应对各项挑战。推出工业商数(IQ)是为了针对工业产品设计在内存和存储方面做出明智的选择,不仅有助于满足功能性的产品要求,还可以确保设计的长期可靠性和品质,适合广泛的耐用型/工业使用案例(特别是边缘计算)。

美光认为工业商数相当重要,这体现着其“设计流程中提前选择的电子组件和存储解决方案对实现长期成功至关重要”这一思维模式。该商数所包括的范围可从针对具体应用的固件调整、严格的产品认证、温度可靠性测试、扩展的产品可用性,到更高效地管理硬件产品线、最大程度减少代价高昂的现场故障和S护停机,进而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以机器人为例,只选择技术正确、密度合适的存储是不够的,还务必要考虑使用寿命、冲击和振动下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以及与安全性相关的参数。

工业以太网演进的PHY解决方案

现代工业环境充斥着复杂的自动化和制造技术,网络连接是使其基本运行的关键所在。工业网络通常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电机控制和驱动,以及传感器网络和人机接口(HMI)。以太网技术将工业网络中的所有这些节点连接起来,在网络上传递精确控制和同步时钟等信息。高速装配线机器人是工厂应用以太网的一个例子,通过实时协调节点移动,以确保成品被完好无损地进行包装。

与在办公网络之类的企业应用中部署以太网不同,工业网路有更多物理与电子不良的环境

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特殊的挑战。以太网组件和IEEE802.3系列标准正在不断发展,以满足工厂车间的特殊需求。环境高温、电压浪涌、严格的延迟要求和不断增长的网络速度是工业级以太网PHY(物理层设备或者收发器)必须要解决的一些关键挑战。

在极端环境中工作

在工业环境中,温度很难控制,这是因为通过以太网连接的电机和机器人通常必须在非常高的温度下焊接金属,此外,工厂的建筑结构也造成了难以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为满足工业环境的需求,PHY必须被设计成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能够发挥出其额定性能。例如,工业以太网PHY应能够在一40至85℃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可承受125℃的最大结温,即使环境温度持续数小时高温也能保持性能不变。

除了在高温下工作,PHY还应能承受高压浪涌。机械设备有时会突然聚积电荷,损坏部件并导致工业系统出现故障。通过增强静电放电(ESD)保护电路,PHY可以适当保护工业环境免受电荷波动的破坏。

在工业环境中实现高性能以太网的另一个挑战是实时应用,实时应用对延迟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在线性链拓扑中,每个节点的延迟要非常小,才能保证整个网络满足快速请求和响应周期时间要求。为满足工业网络的实时要求,PHY应具备低延迟和确定性延迟特性。在链下,低延迟能实现更快的响应,而确定性延迟可以实现跨网络单元的精确定时同步。与未经优化的方案相比,优化后的PHY能够将延迟降低30%至40%,从而提高了效率和效能。

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速度要求也是工业PHY的一个关键特性。虽然百兆的速度足以满足当今大多数工厂应用的需求,但是要求能够支持千兆电接口的需求越来越多。由于工业设备和网络的安装成本很高,因此建议PHY设备能够支持高达千兆的网络速度要求,以适应未来的解决方案。

工业解决方案的现状和未来

工厂变得更加智能,更加网络化,一些行业专家认为正在出现第四次工业革命。然而,随着不断出现的工业创新,很显然,在工厂中维持高性能互联将变得愈发重要。连接延迟、中断或故障有可能使生产减缓甚至停产,从而导致收入损失。不受恶劣工厂条件影响的硬件连接对于工业网络的实现是非常有价值的。

Marvell的88E151 2P、88E1510Q和88E1 548P PHY系列产品专为满足实时工业以太网的严格要求而设计,可用于千兆独立和交换系统的快速开发和部署。Marvell的PHY系列解决方案提供增强ESD保护、低延迟和确定性延迟特性,并具备在扩展温度范围内工作的能力,保证了工业网络能够长期保持性能稳定。Marvell的收发器符合1000BASE-T、1 00BASE-TX和10BASE-T标准,满足了工厂当前和未来的网络速度要求。该系列还支持采用了新一代MAC的节能以太网(EEE,EnergyEfficient Ethernet)。这系列PHY产品提供48管脚、56管脚QFN封装或196管脚TFBGA封装,以及各种主机接口选择,例如RGMII、MII和SGMII。MarveII还提供配合PHY产品系列的Prestera和Link Street交换机芯片和ARMADA嵌入式系统芯片。

印刷型电子产品成为当下趋势柔性混合电子学(FHE)

Molex公司GIGT业部高级销售工程师Linda Shan认为,智能制造领域当前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印刷型电子产品,该产品在微型化医疗设备的设计方面可以带来巨大的优势,对于可穿戴诊断设备尤其明显。印刷型电子产品还可作为一种“智能”并且经济节省的方式来提供小尺寸、高柔性的集成传感器解决方案,理想用于生理、环境和生化上的监控,与传统电路相比,总成本要低得多。这种新一代的多功能、高灵活性传感器解决方案适合超移动空间内的部署。该解决方案还特别适用于包含了智能手表、运动腕带和智能手机在内的、采用越来越多传感器的产品,这类产品正在集成到已经高度复杂的各种设备当中。

最终产品的灵活性已经被证明是对于多种应用的一项关键需求,在智能制造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所谓的柔性混合电子学(FHE)。FHE适用于日益受物联网/工业物联网中对传感器阵列的需求而推动的传感器监控功能,以及健身跟踪和医疗监控功能。此外,智能制造下的FHE还可应用于各种大型结构的传感器,范围从航空器和地面交通工具一直延伸到恶劣环境下的轻量级加固传感器。FHE应用还包含了农业、产品包装以及体育器材。

印刷型电池和网络通信带来的支持

可穿戴电子产品以及物联网(IOT)是两个相对较新的市场,这两个市场正在通过柔性混合电子学(FHE)推动着智能制造业的发展。FHE技术可以带来各种设备,整合起无线连接、传感器阵列通信、触摸界面和语音界面,以及使用创新性封装技术、在尺寸更小的柔性基板上实现组件部署的低功率操作。

在这种智能制造当中,电池自身也成了印刷型产品。比如说,Enfucell就是在印刷型电池设计领域的先驱。Molex现已签订了一份全球性许可协议来制造Enfucell的SoftBattery电源。这使得Molex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使用印刷型电池为传感器阵列供电的、不断增长的市场。

智能制造已经以工业4.0和工业物联网的形式开始蓬勃发展,而网络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可以为这一过渡过程提供支持。Molex与远程维护和网络安全产品及解Q方案的制造商MB Connect Line GmbH达成一项协议,使得他们共同致力于向复杂机械设备的制造商以及自动化的提供商提供对数据和网络的高度安全可靠的远程访问能力。

M0lex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Molex的Soligie印刷型电子传器感具备在塑料、纸质以及金属箔之类柔性基板上制作组件和互连功能的全部优势。这样可在微型化医疗设备的设计过程中提供一项主要的优势。Soligie印刷型电子传器感设计采用了低成本的基板,在其上可以使用导电银墨来形成电路,从而添加组件;同时还采用了高精度的卷对卷(R2R)高速印刷工艺,完全等效于铜电路的性能,可以减少制造工艺、使用的材料,并降低成本。本产品适用于传感器、电池、LED和其他无源装置的集成,与传统的电路相比总成本更低,可实现小尺寸、高灵活性的一体化传感器解决方案。

Molex新开发的Brad IP67解决方案智能制造产品组合。这种工业通信下的开放标准协议基于IO-Link技术,可以通过PROFINET将小型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到网络。采用链布线拓扑结构,集成的2端换机可达到100Mbps的全双工数据传输速率,在为应用布线的过程中无需使用交换机,为机器的制造商降低总成本。短路保护、介质冗余协议(MRP)、网络服务器以及可视的诊断用LED指示灯之类的高级模块功能便于使用,可简化设备的操作。

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电池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发展

在传统的航空航天应用中,对电源的可靠性、效率、重量和体积的要求从未降低。这些年来在航空航天中新型电子材料的出现,例如GaN功放的应用,能使得系统性能大幅提高,也因此对电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功率密度,还对产品的高度提出了苛刻要求。

新能源汽车一直是Vicor重点关注的领域,为了满足国家对车企的排放燃油要求,众多车企将汽油车改装成油电混合汽车,甚至直接将动力系统改成纯电系统。为了维持汽车重量尺寸不变,电源的重量、尺寸和散热性能都需要满足具有挑战性的技术指标。Vicor上一代基于ChiP的方案明显改善了新能源汽车DCDC的功率密度。

SG作为新一代通讯技术标准,MIMO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无线产品板上供电系统将有所改变,功率会更大,而产品的体积不会变大,直接从高输入电压转换到目标电压是目前关注焦点。

近几年,各种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非常迅速,如采用电池作为动力源的自动化搬运机器人、为电路系统供电的测试设备等,这些产品提高了工厂自动化产线的生产效率。而高效、轻便的电源管理方案能延长电池的工作时间。由于电池电压的波动,采用高效升降压转换器稳压的电池具有更大的可用性。

电源的智能化

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的绿色智能工厂已经成为各制造企业追求的目标。在该目标下,电源技术一直围绕着提升效率和密度在发展,效率和密度提升了,单位功率的成本就降下来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和新的封装。例如,SiC、GaN宽禁带材料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开始应用于越来越多的电源系统中,产生了良好的效应。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给工业智能化的带来更多的可能。

智能制造也需要电源的智能化,电源的可通讯性将是未来对电源的一个基本要求。具有通讯接口的电源,可以直接将电源的各种状态汇报给管理系统,并且根据系统需要做动态调整。

Vicor的ChiP平台及升降压技术

第5篇:经济发展指数范文

随着唐代前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状况的改善,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进入流通领域,大量的日常用品商品化,商业日趋繁盛。《唐国史补》卷下载:“凡货贿之物奢于用者,不可胜记,丝布为衣,麻布为裹,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大量的商品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各行各业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南北间的物资交流愈加普遍。经济发展有赖于便利的交通,进而会促进交通的发展。武则天时,“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洪舸巨舰,千舳万舰,交贸往来,昧旦永日”[5],水路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可见一斑。对唐代商业的盛况,杜佑有很生动的描述,“东至宋汴,西至歧州,夹路列店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诸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6]交通之便捷,店肆之众多是盛唐商业繁盛的一个侧影。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相对凝固的中古田制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的状态有所松动。唐代前期实行的是承继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葛金芳先生认为,“均田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对人口的严密控制,二是地权流转速率的相对迟缓;”[7]商品经济的发展亦摇撼着均田制的两大基本支柱,土地所有权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频频转移,均田小农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多地离开土地。商品经济发展充当了均田制走向末日的催化剂,以下分而言之。

一、商品经济发展加快了地权流转速率

(一)商品经济发展使土地经营利润率提高,刺激了官僚、地主、商人的土地兼并欲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粮食商品率有所提高。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有“胡氏子……农桑营赡,力渐丰足……其家令其子主船载麦,溯流州市”唐资粮食加工业的除富商大贾外,还有贵族、官僚、权宦等,他们大建磨房的原因在于市场对粮食加工和商品粮的需求增加。磨房的发展也是粮食商品率提高的表征之一。

粮食生产的发展为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奠定了基础,茶叶生产异军突起,成为唐农业商品性生产中的后起之秀。玄宗时,张守圭“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杂处园中”[12],可见,当时已开始以一定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这种规模经营的动力源于茶叶生产的可观利润,“蜀、楚、闽、粤,依山之民,畦种(茶)而厚其利,有十倍于农桑之所获矣”[13],很显然,种茶叶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不仅如此,茶叶贩卖亦开始走上经营日程,“天宝中,有刘真清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14],茶商已成为商人队伍的成分之一。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获利不菲,同样增加了土地经营的诱惑力。

另外,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地因改作它用而身价倍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唐玄宗《禁赁店干利诏》称:“南北卫百官等,如闻昭应县两市及近场处广造店铺,出赁与人,干利商贾,莫甚于此,自今以后,其所赁店铺,每间月估不得过五百余文,其清资官准法不可置者,容其出卖,如有违犯,具名录奏。”[15]唐政府对官吏经商是持否定态度的,而一些清资官竟然也造店出租,可以推断,他们是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类似的现象应不在少数。虽然不可排除不付地价建房的可能,但大多数情况下,土地应该是有偿转让的。唐贞观中,“有裴明礼者,……于金光门外,市不毛地,舍诸牧羊者”[16],不毛之地尚需“市”,何况一般的土地呢?这种城郊或交通要道等处占区位优势的土地往往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值,比用于农作的土地更有吸引力。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粮食商品率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迅速,交通便利的地方的土地不断增值,土地成为有较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兼并起了推动作用。

(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崛起的商人地主成为土地兼并的生力军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通常有两种形式,“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17],在唐代均田制被破坏之前,前者占主导地位[18]。尽管如此,入唐以后,商人已成为土地兼并的一支重要力量。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19],既经营工商业,又广占良田。玄宗时的诏书中有“贫人失业,豪富兼并”,“工商富豪兼并之家”[20]等词句,反映了当时工商之家以资买田已相当普遍。代宗宝应元年(762)四月诏书曰:“百姓田地比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21],这些殷富之家应包括商人。由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延续,中国商人多半信奉“以末致财 ,用本守之”的圭臬,在经商获利之后往往转而买田置地,从而具有了地主兼商人的双重身份。“良田兼百顷,兄弟犹工商”[22],就是当时这类人的写照。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流动状态所取代,许多产品和生产要素进入流通领域,不断增值的土地作为财富的主要代表,也在所难免。这一点从政府关于土地买卖的规定中可以略知一二。北魏的均田令早有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在这些日渐松弛的律令的背后,大量的世业田、口分田、赐田在进行买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土地被用来建造住宅、邸店、碾硙等,流通中的土地数量和类别不断增多,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土地卷入到了流通领域。

土地经营利润率提高是权流通的内在动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不断突破政府的禁令而进入流通领域,而商人地主加盟助则长了土地兼并的气焰,各类兼并势力一起疯狂吞并土地,玄宗时已是“田亩转移,非旧时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29]。因而杜佑说“开元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并兼之弊,有愈于汉成哀之间”[30]。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流通量的增多,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的基础被动摇。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均田小农的流动性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最深刻原因,唐代经济的发展使魏晋以来社会的凝固状态逐渐松动,流动机会日益增多。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均田小农内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贫富分化,涌现了出了少数据“高户之位”[31]的地主,但大部分小农则不堪重荷,剔屋卖田,背井离乡,武则天时“天下户口,逃亡过半”[32]。安史之乱以后逃亡更甚,到肃宗乾元三年(760)编户总数仅193万户,只占天宝十三载962万的20%[33]。其中绝大部分应是以“不课户”、“逃移户”形式而存在的脱籍农户,商业的繁盛则为这些脱籍的破产小农提供了新的谋生渠道。

(一)部分脱籍农户以佣作自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破产小农大量进入工商业等非农领域谋生。他们或受雇于豪富之家、邸店、茶楼、酒肆、车行等处,或服务于来往舟船,求得一线生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曾出现过集中的劳动力市场。“有茅山陈生者……偶至延陵(今江苏镇江),到佣作坊,求人负担药物。”[34]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在城市聚集的后备劳动力之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对佣工的需求增多。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中除了王公百官、军队、文化人等居民以外,许多富贾亦聚居城市,《开元天宝遗事》中有“长安富民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的记载。城市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增加对家庭服务的需求。“唐萧颖士,开元十九年擢进士第,……常使一佣仆杜亮”[35],区区一进士尚使仆,何况家累千金的富豪之家呢?前引杜佑对唐代商业的描述,重要的交通沿线,邸店、酒肆很多,这些场所无疑能够容纳大量的服务人员。另外唐代有专门租赁车或驴的场所,这里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扶风马震,居长安平康坊。正昼,闻扣门,往看,见一赁驴小儿……”[36]当时,人们赁驴,往往由一小儿随往,返回时顺便牵驴,取回雇值。随着水路的畅通,富商阶层,特别是南方的大贾皆以船为交通工具。《唐国史补》卷下载:代宗、德宗年间,江淮名贾俞大娘仅操驾之工就有百余人之多。同时商船也需要搬运工为之服务,唐天宝中就有以搬运为业的“佣力负运者”[37]。这些行业都为流民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机会。

(二)有些流入城市的小农从事个体手工业、服务业,或为公私手工业所吸纳

唐代史籍中此类事例所在多有。“则天时,僧仪光之乳母曾以鬻女红自给”,这种大规模的私营手 工业一定需要相当多的人手。在官营手工业中也使用愿意从业的流民,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任盐铁使,“创立盐法……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免其杂徭,隶盐铁使。”[43]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部分流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或独立经营,为城居民创造生活上的便利,或受雇于随商品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手工业中,在城市找到了生存门路。

(三)在城镇做小商小贩也是许多离开家园、流入城市农民的选择

唐代弃农经商之风颇盛。高祖在武德二年(618)下诏称:“趣末者众,浮冗尚多”[44];永隆二年(681)高宗曰:“如闻游手堕业,此类极多。”[45]中宗神龙初,宋务光认为,当时“稼穑之人少,商旅之人众”[46];睿宗时,“正朔所及,封疆无外,虽户口且增,租赋不益。莫不轻去乡邑,共为浮堕”[47]。民户抛却田园,以商贾为业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在少数,安史之乱以后,经商小农队伍自然更为庞大。大历中,苏州常熟县元阳观的单尊师“常往嘉兴,入船中,……遍目船中客,皆商贩之徒”[48]。可见,农民改作小商小贩在唐代已非常普遍,这种投资少、回报快的经营方式是小农在异地求生的重要门径之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邸店、楼肆,还有富贾之家处对服务性行业的需要增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那些流落城市的小农或出卖劳动力,或独立经营手工业、服务业,或当小商小贩流落江湖。可见,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途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衣食之资。部分流民从事游惰之业,不复归田野,从一定程度上讲,它增加了人口的流动性,使部分劳动者挣脱了中古田制框架束缚。随着人户的流移,政府不得不对逃户的流动性予以承认。这表现在对逃户的政策上,强制的行政控制因素日趋减弱,劳动者的自由度增大。杨际平先生对此作过研究,“开元以前,勒令逃户回原籍;开元九年宇文融括户起,比较灵活:原则上应回原籍,但也允许就地附籍;安史之乱以后,就地附籍”。[49]均田小农大量脱籍外出谋生,政府不得不对起其附籍权予以承认。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土地兼并欲,将更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领域,使商人地主成为兼并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提供了更多的谋生手段,许多破产小农不必回归田野照样可以生活下去。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流转速率,另一方面加强了均田小农的流动性,动摇了均田制赖以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均田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研究》1956年第2期;赵俪生:《均田制的破坏》;《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韩国磐:《均田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乌廷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郭庠林.《论“均田之制”的缘起及弛坏的根本原因》《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3]杨际平.《均田制研究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霍峻江还利用经济学模型对均田制的破坏进行了分析,认为外部条件引起了内在矛盾的激化,导致均田制的瓦解。霍峻江:《中唐土地制度演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徐德麟.《均田制的产生和破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唐任伍.《论唐代均田思想及均田制的瓦解》,《史学月刊》1995年第2期.

[5](后晋)刘昫昫.《旧唐书》卷94《崔融传》,p2998.北京:中华书局,1975(下同).

[6](唐)杜佑.《通典》卷7《历代盛衰户口》,p41.北京:中华书局,1984(下同).

[7]葛金芳.《论五朝均田制与土地私有化潮流》《社会科学战线》1990第4期.

[8](宋)李昉.《太平广记》卷436《胡氏子》,p2974. 北京:中华书局,1961(下同).

[9]曾毅公.《北京石刻中所保存的重要史料》,《文物》1959年第9期.

[10]杜甫.《全唐诗》卷218《后出塞诗五首》,P2293.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通典》卷2《食货·水利田》,p18.

[12]《太平广记》卷37《阳平谪仙》,p235.

[13](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8,p873.北京:中华书局,1998.

[14]《太平广记》卷24《刘真清》,p160.

[15](清)董诰.《全唐文》卷32《禁赁店干利诏》,p363.北京:中华书局,1983(下同).

[16]《太平广记》卷243《裴明礼》,p1974.

[1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田赋二》,p43.北京:中华书局,1986(下同).

[18]赵俪生.《均田制的破坏》,《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19]《太平广记》卷495《邹凤炽》,p4062.

[20](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卷495《邦计部·田制》,p5927,p5929.北京:中华书局,1961(下同).

[21]《全唐文》卷48《禁富民吞并敕》,p528.

[22]《唐五代宋笔记十五种》(一)《云溪友议下》,p54.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北齐)魏收.《魏书》卷110《食货》,p2854.北京:中华书局,1974.

[24][28]《通典》卷2《田制下》p15,p16.

[25]《古今图书集成·食贷典》卷116,p82689.

[2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1《食货一》,p1345。北京:中华书局,1975.

[27]《册府元龟》卷495《邦计部·田制》,p5927.

[29]《旧唐书》卷118《杨炎传》,p3420.

[30]《文献通考》卷2《田赋二》,p42.

[31]《全唐文》卷272徐坚《请停募关西户口疏》,p2765.

[32]《旧唐书》卷88《韦嗣立传》,p2867.

[33]转引自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二),p371.济南:齐鲁书社,1996.

[34]《太平广记》卷74《陈生》,p464.

[35]《太平广记》卷244《萧颖士》,p1887.

[36]《太平广记》卷346《马震》,p2741.

[37]《太平广记》 卷30《翟乾祐》,p194.

[38]吴曾祺主编:《旧小说》乙集四《仪光禅师》p38.上海:上海书店1985.

[39]韩昌黎.《昌黎全集》卷12 p190.北京:中国书店,1991.

[40]《太平广记》卷42《裴老》,p265.

[41]《太平广记》卷382《河南府史》,p3407.

[42]《太平广记》卷243《何明远》,p1825.

[43]《旧唐书》卷123《第五琦》,p3517.

[44]《四库全书》426《唐大诏令集》卷108《关内诸州断屠酤诏》,p756.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下同).

[45]《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p107.

[46]《册府元龟》卷544《谏诤部》,p6531.

[47]《四库全书》426《唐大诏令集》卷110《诫励风俗敕》(之四),p729.

[48]《太平广记》卷29《李卫公》,p190.

第6篇:经济发展指数范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制造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对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构成和特点作了分析。

关键词:集成;系统;技术构成

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定位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IntegratedManufacutringSyste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它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相关思想的精华,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研究,目前共同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2、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

4、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5、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

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发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绝大部分特点,只不过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范围要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大,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吸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由此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

(1)并行工程(CEConcurrentEngineering)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应用等都包含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可以说并行工程的发展为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虚拟制造技术将是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同时,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虚拟制造(VMVirtualManufacturing)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使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敏捷制造(AMAgile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的,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

第7篇:经济发展指数范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航空业制造出的产品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产品研发、加工等方面实力不断增强。随着各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及加工方式的升级,将会促进我国航空制造技术的进步。

关键词:航空;制造;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的航空制造技术在近年来也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其它国家的航空制造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我国航空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压力。在目前形势下,国内许多领域的发展对航空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制造业需要加强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制造能力的提升,适应国内、国外发展的需要。

1我国的航空制造的现状

我国的航空制造业已经有了60多年的发展历史,多年的发展,造就出一批技术过硬的航空专业技术人才,建成了许多具有一定技术支撑的研发生产基地。航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重点工艺技术攻关以及高新技术的开发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过消化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设备,制作加工能力得以提升。计算机参与到了从产品设计、信息集成、产品制造、保养、维修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得到推广。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1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不平衡

目前,在航空制造领域,已经开发出许多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使用性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新材料没有被国内的航空业广泛使用,新材料在国内航空业的推广还需要加强。一批新型工艺得以应用。如新型焊接技术、钛合金技术,精密成型等技术在航空业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部分制造厂家没有全部采用这些新技术,还需要加强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力度。

1.2制造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的航空计算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飞机研制周期大幅缩短,成本有所降低并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 赢得了大批客户。 使飞机制造技术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我国的航空制造业在上世纪90 年代后开始引入网络化设计制造,在网络化集成、摸拟装配、产品管理、设计与制造集成、并行工程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技术进步。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提升我国航空制造业的整体技术能力。通过对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我国航空业在信息管理的模式上实现了信息共享,保证了数据源和数据流的一致性,将信息集成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在加工领域,通过引入数控加工技术,零件的加工精度进一步得到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加工效率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数控加工的工艺水平。

1.3制造业的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过程管理方面,通过提升控制管理水平,在项目管理、人员配备、装备数据等方面与技术研发紧密联系,也取得了技术经济和管理效率上的共同进步,许多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为我国在项目管理上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我国航空业面临的形势

尽管60 年来我国航空制造技术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国际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航空制造业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需要航空业要尽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先进的制造技术是对先进产品定义的,航空产品是这样一个以万件级零件集成的产品,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产品,信息技术发展以来,智能制造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制造业已经变得系统化,形成了一个新的制造生态体系。我国航空业的技术储备不足,快速研发能力还较弱,航空新产品研发周期长,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新技术、新工艺的普通推广速度慢,影响了我国航空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由于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掌握的关键技术不多,许多技术比较分散,没有成系统,在应用层次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制造业内缺少核心关键技术,一些基础设计和制造技术还很薄弱,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没有形成规模。

3我国航空业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高新技术领域得了快速的发展,也为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航空工业要主动适应市场,根据市场需要提供性能更加优良、质量更可靠、价格更合理的航空产品。在近期,发达国家的航空制造水平提升的很快,新一代的航空产品市场投入速度明显提高,为此我国的航空业需要加快发展。

我国航空制造业要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1)对新材料、新结构的关键制造技术要加速发展,通过新技术增强航空产品的内在品质。要注重开发新型整体结构,开发复合材料;

(2)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提高产品的制造水平,云计算、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3)要将“互联网+”技术与航空制造业紧密结合, 实现航空制造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发展。发展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两化”融化发展战略,对于航空制造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4)我国航空制造业想要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注重推行现代生产管理模式,将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思路应用于航空制造业;

(5)航空制造企业要有创新精神,在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企业要从技术入手,加强技术创新的能力。

4总结

航空制造业是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集中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的航空制造业还存在许多中的差距和不足,还有许多技术上的瓶颈和难题需要去攻克。为了提升我国航空制造的水平,企业要放眼于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化的竞争,加强技术上的研发,技术上的创新,通过实施高效的管理,提高航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云飞.飞机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于勇.我国飞机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航空科技,2010(S1):7.

第8篇:经济发展指数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发展前景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土地提高利用率,确保土地有较高的产出率,处于这样的技术环境中,中国的土地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以使得土地资源应用中所创造的利益实现最大化。从当前中国土地工程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在土地整治方面所获得的成效显著,但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从实际应用需要出发不断完善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基本介绍

(一)应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将非农用土地改为农用土地将非农业用地经过技术改造之后使其成为农业用地,就是将无法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或者暂时不能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经过整治之后合理利用,对土地的现状予以改变,进一步完善土地状态,使得土地资源用于农业,也就是将土地变成适用于农用的土地资源。将中国的非农业土地改变为农业土地,在技术上依然存在滞后性,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在此过程中,还要确保非农业土地改为农业土地的过程中技术的先进性,使得技术被合理利用,能够跟得上时代变更的节奏。

(二)应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整顿建筑用地

保证建设用地使用和开发的合理性,有效提高建设质量,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为了保证建设用地整改的顺利实施,我们需要非常严格的程序保障。首先,需要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合作。其次,需要确保政府的权威性。只有拥有强大的权威性,才能更好地改善土地和保证建设的安全。因此,在施工现场整改技术的实施中,需要加强政府管理,提高政府重视程度,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土地资源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设用地整治项目的开发效率,从而确保土地资源整治的程序和技术更加合理。

(三)应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改造污染土地

物理改造方法,即通过一些正常的物理过程,改善现有土壤和受污染土壤的物理特性,以达到控制土壤污染物的目的。化学转化方法,即在被污染的土地上加入一些有效的化学试剂或化学物质,以达到控制污染物和改善土壤质量的效果。生物土地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原理和技术来改善被污染的土地资源,其主要优点是不会对现有土地资源造成损害,能够丰富现有土地的生物分布,实现生态平衡。

二、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土地资源测绘工作

(一)应用野外数字测量技术进行测绘

应用野外数字测量技术开展测绘工作的时候,根据对测量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详细分析,在项目中如果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就能够被及时发现。在开展测绘工作中,工作人员在野外进行,由于工作环节多,工作内容复杂且环境艰苦,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时候进度慢,需要消耗很长时间。合理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调查测绘,利用天宝SX10进行数据的扫描,利用TBC、TrimbleRealWorks软件处理点云数据,生成相应立面图等成果,就可以获得各测区土地资源的信息数据。

(二)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

在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对影像模糊及影像拍摄时点后新增地物进行补测。补测主要采用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如果地形地貌不明显,可以使用北斗或GPS调绘仪器进行补测,地形地貌明显的地方可采用简易的补测技术。根据需要补测图斑实地情况,确定合适的补测方法。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地籍测量中如果将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跟踪系统结合起来应用,在测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包括土地的所属类型以及面积,以在土地规划建设中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在应用这两种技术的同时结合使用遥感技术,各种地形特征都可以获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可以明确地理坐标位置。

三、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土地整治技术的不断创新,任何行业都需要对技术不断改善,以满足各种新的需要,这不仅要求技术具有时代性,而且还要保证理念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如此才能使得中国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获得全社会的认可,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中国未来人口与土地利用之间成正比例关系,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现代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的主要价值在于,使中国未来的土地更加规划和设计。同时,可以使用最新的材料和技术,从而确保未来的土地整治工作能够在最严格的信息和监控系统下提高建设标准。目前,我国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的发展不仅局限于自身的发展,还与许多相关领域结合起来。在中国土地整治技术的应用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传统的土地整治、矿区土地复垦和污染土地修复。其一,传统的土地整治技术。由于缺乏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持,传统的土地整治导致农田道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此外,由于区域不同,土地类型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对沟道设计强度、使用周期等要求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乏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持,影响了土地修复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为此,开发适合农田建设的规划设计新技术,应用激光技术进行精细平整,自主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新材料以及施工工艺,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建设将是未来农田建设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二,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经济发达国家将复垦项目视为矿区的一部分,高度重视生态恢复、复垦项目与周边景观的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和评价。因此,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等。其三,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经济发达国家的污染土地修复项目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现场试验研究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将修复基质山的单一土壤修复转化为土壤和地下水的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类型。因此,未来污染土地修复的发展趋势是发展绿色可持续的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和组合技术。

四、结束语

第9篇:经济发展指数范文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胡成明主任

2008年开始,我们尝试通过“政府-学院”双主体、“科技园-专业”双主体模式,实践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

近年来,宁波处于制造业城市向创新型城市发展的经济转型期。学院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所处北仑区政府密切合作,不仅辟出西校区教学空间,而且政府学院联合投资,建成了“开发区数字科技园”。目前,科技园入驻企业已达150余家(大多为IT、人力资源、设计等企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公司10余所。

现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东部校区仍为日常教学环境,而整个西部校区已经成为空间融通、信息融通、人才融通、资源融通的校企合作基地。

政府-学院双主体

以“开发区数字科技园”为平台,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与北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共建“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主要工作人员为学院招就办工作人员,每周一、二面向社会定期开出人才招聘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学院科研中心与北仑科技局共建“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设计事务所、大师工作室进入,为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实验空间。学院工业设计系与科技园共建“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科技园总经理与学院院长任正副职,下设大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各专业工作室,共同实施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引入真实项目、实施项目开发和实训教学,直至最后成果展示。

以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区为平台,工业设计系以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为桥梁,探索构建一个园区有专业、专业有企业、企业有师生的“大教学”双主体育人环境,推进校企共建实训教学工作室。

科技园-专业双主体

工业设计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了十余个实训教学工作室,主要有李乐山教授工作室、艺灵工作室、颖佳影视工作室、广告设计制作工作室、精锐摄影工作室、漆画工作室等、木格子动漫工作室、书法工作室、前程家居产品设计工作室(园区企业)、宝笛玩具设计工作室(园区企业)、道和工业设计工作室(园区企业)、力高广告工作室(园区企业)等。

工作室不仅成为专业课程实训场地,而且成为各专业学生课余时间完成项目的工作坊;不仅成为学生们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技能实训场所,也成为他们首选的自主学习平台。

数字科技园企业集聚,企业真实项目成为教学内容,园区企业和校内实训室成为载体,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负责形成工作室导师制,大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专业工作室“门对门”,大师、设计师、教师、学生随时处于校企合作信息融通氛围,这些都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也为企业人才备选提供了便利。

通过相互聘请,实现校企人才共享;通过导入企业项目,实现校企共同指导学生实现的实训;校企整合资源,以赛促教,有利地促进了专业项目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工业设计系为推进专业与园区企业合作和专业校企共建工作室,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促进和鼓励专业开展工作(如《关于推进专业与园区企业校企合作实施和奖励的办法》、《关于工作坊日常工作活动开展和奖励办法》等)。鼓励教师寒暑假下企业实践、调研;要求学生寒暑假下企业实践。我们还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合理考核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思考如何跨界项目教学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将校企合作园区融入教学环境,将教学环境置身于企业行业之中;融通共建,培养企业首选的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探索收获了成效。

创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矩阵论’理论模型”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主任、教授夏万爽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第一批确立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院校,1991年开始示范院校建设尝试。近20年来,除了在“军地双栖、军民双济,培养‘军人作风+职业素质’双核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突现办学特色外,还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为依据,分析并梳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6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创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矩阵论’理论模型”,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范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矩阵论”理论模型(简称“三横三纵逻辑关系矩阵”)基础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六个要素:即“理实一体、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机制与制度”。上述六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确认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

“三横三纵逻辑关系矩阵”首先在纵轴上确定理实一体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要素的逐级纵向递进关系;其次指出,它们都是以相应配套的工作任务作为实现载体,且此工作任务也依学习型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任务逐级递进,以适应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工作任务由模拟向真实的发展进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逐步得到提高。

横向看,理实一体课程的实现要求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教学条件符合理实一体专业教学,在机制与制度方面侧重能力形成过程的管理。生产性实训要求在生产型教学车间完成实训型工作任务,机制与制度方面侧重企业运作和师生的双重身份体验。顶岗实习则在合作企业完成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兼职教师为主,以弹性化管理和员工化管理为主。

“三横三纵逻辑关系矩阵”诸要素间,课程是核心,师资是关键,教学条件是支撑,机制与制度是保障。纵向三要素强调的是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轴,横向三要素强调工学一体,为主轴的实现提供保障。校企合作与工学一体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开放性职业性原则指导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关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纲领性文件和基本教学制度,使可以撬动工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杠杆”。“三横三纵逻辑关系矩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普遍性,既解决了各要素彼此割裂、支撑不够的问题,增强了各要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有利于优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三横三纵逻辑关系矩阵”实施效果好,辐射影响大,我院以之为核心内容的“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课题荣获河北省教学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企业生存价值与校企合作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陈新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院生存发展的方向。学院进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已经3年,目前拥有5家驻校企业。经过3年磨合,我们一方面根据实践体会修订教学方案,一方面开始与企业重新签约。

反思校企合作和专业发展,我们看到,多年来,通过校企合作,我们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人才;但就业层次普遍较低。“校企合作”中多企业(行业)引领学校(专业)、学校(专业)对接企业(行业),而学校(专业)缺少主动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