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把握好教学设计环节。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准其中的重难点,并将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学习基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运用和“二次修正”,同时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力基础,采取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环节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将有利因素和存在不足充分考虑进去。教学设计中,要能够准确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将其有效分解落实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尤其是要在引导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的思考题里面体现出来。同时,要把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学生思维特点结合起来,体现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启发引导促进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为教学成效的提高与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2)指导科学预习方法,把握好学习准备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预习方法有效性,将指导科学预习方法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提高预习效果:首先是筛选预习重点,针对性地开展课前预习活动,不仅要把基础知识的解决作为重点,还要能够对课文的主题、框架、线索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依靠课前预习活动,对将要学习的语文教材做到初步熟悉。其次,要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补充信息,这样的信息包括作者的信息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点、背景资料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把自己预习中发现的难点整理出来,进行下一步的重点研究分析。通过这样的科学预习方法指导,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新授之前就掌握一定的内容,为课内的互动有效开展做好准备。
(3)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把握好课堂探究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走出“灌输给予”的思维定式,否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有效激发,死记硬背的理解效果也远没有主动探究获得的效果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动深入思维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从“师生一问一答”式的互动转向“教师引导思维、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这样的自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更为自主的平台。在自主探究教学环节,教师要抓好思维载体的科学设计,在探究题之中要能够体现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求以及涵盖教学要点,学生进行独立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予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之中逐步完善与提高。通过这样更为自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效果,提升思维敏捷程度,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4)及时掌握学习成效,把握好教学反馈环节。知不足,然后才能有针对性改进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是一样。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顾着研究教学方式的改进和优化,却忽略了教学成效及时反馈环节,导致教学设计与组织活动和教学薄弱环节出现了不完全对应,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一定要把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作为重要的方面,以便于及时分析研究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采取单元检测的方式获取反馈信息,其实采取更加细化的考核关口更加有利于反馈信息的及时传达,教师可以以课时或者课为单位进行教学要点检测,较为典型的就是当堂检测,依据反馈信息进行教学活动调整,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优化。许多教师采取当堂教学内容检测的方式,效果较好,一方面可以保证教师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准确性强,另一方面及时性高,能够对下一步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优化以及调整,提高教学成效。
(5)推广高效记忆方式,把握好自主复习环节。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掌握最佳的记忆方式,提高课后自主复习成效。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在六年级语文学习中,需要复习的语文内容面广量大: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人脑识记构架特点,将知识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提高知识系统性和条理性,增强记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记忆能力,绘制复习巩固“最佳时间路线图”,提高单位时间内复习记忆成效。在优化复习时间安排的基础上,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新型记忆经验,例如联想记忆法、节点记忆法等,让学生掌握一些形象记忆的技巧,提高复习活动成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情感教学 思考
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让学生领悟语文中所蕴涵的纯真、善良和美好。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造出情感教学的浓厚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更灵活、自然、贴切地把血丝带入课本中感悟其中的情感呢?以下是我结合几点说说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要准确找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正确实施
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 教材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美丽的景色、生动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操的情操。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当然,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创造情境,以境生情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积极思维、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情点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传递给学生,并且要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教师在备课中要下功夫。在讲课时,要饱含激情,用各种手段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要主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
三、延伸拓展,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语文借助语言文字创造了形象,体现了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这些美离开了情感是行不通的。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与学生们的理想追求同在。
此外,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总结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键是教师,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古诗 诵读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转变。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这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省级教科研立项课题,则是在审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现状的基础上,对诵读经典的内涵、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必要性、可行性,诵读经典古诗文的价值及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等问题作的初步探究.,现将其中的一些所得与各位读者交流探讨。
诵读时根据古文特性、学生年龄特点,先背诵经典原文,教师就古文中的典故、事例作介绍。我们的基本要求是:不求甚解直面经典;激发兴趣以读为主;方法灵活快乐为旨;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最后,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我们研究采用课堂诵读教学五步法:读诗文、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1读诗文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古诗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始终要以学生的“读诗”为本。
(1)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遗字,不添字。然后变换各种不同朗读方式,如:齐读、独读、轮读、对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体会到读古诗的乐趣。(2)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朗读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借助一切有利条件扩大学生的古诗朗读视野。(3)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便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量诵读,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出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在诵读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丰富联想,将诗歌艺术的魅力内化。
当然,在读古诗的过程中,一定还要要注意紧抓最基础的字音和断读及语气,从而拓展至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当中。
2知诗人
关于作者的了解,其实在小学古诗的学习当中,尤为众多的当属唐代的几位有名诗人了,他们不外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了,二人又合Q为唐代诗人中的“大李杜”,以及后来的李商隐和杜牧,二人合称为“小李杜”。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唐代诗人当中的“王孟”。对于以上几位“知名诗人”,在小学各年级的古诗教学当中都可以对学生做出一致的讲解,以便使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古诗的作者产生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更多古诗学习打下良好铺垫。同时,我们也可以由一位作者,联系到他在小学阶段出现的大部分诗歌,以便在教学中达到共性的学习。
3解诗题
所谓“解诗题”,就是理解诗歌题目中蕴含的表面意思和深一层意义,为进一步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打下基础。这一方面可以从作者写这首古诗的具体时代背景做起。如在进行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帮助学生“解诗题”的:春天里,一片大好美景,作者到外面去游玩,但却遇到了不如人意的地方,题中的“值”是“逢、遇到”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是:作者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欣赏。那么后来会怎样呢?我们读了古诗就知道了。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诗意的学习当中去了。
4明诗意
要读懂一首古诗,就要求我们对这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话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初读诗歌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这时的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老师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如痴如醉。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进而由然的生发出对整首诗歌诗意的理解。
5悟诗情
在古诗文教学当中思想感情分析对于理解诗歌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1)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一定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2)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孟浩然的《春晓》诗,诗眼就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隐居山野,不了世事的感情。
(3)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不但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还可以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
小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均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更有助于学生各种观念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为基本出发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
1.以积极鼓励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积极鼓励为原则。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学生可能不能很快地对国学经典进行流畅的诵读,教师在这时候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让学生对国学诵读充满信心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达到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2.以精读精讲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精读精讲为原则。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结晶和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学生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和精讲,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或理念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3.以尊重差异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尊重差异为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尊重这样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
1.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范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因为国学经典属于文言文,其与现代文的诵读存在一定的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起到一个范读引领的作用,那么学生是不能正确掌握诵读节奏的。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例如,教师在对选自国学经典《孟子・告子上》中《舍生取义》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诵读时,应该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虽然文章中有标点符号,但是单单仅依靠标点,学生并不能正确掌握这一文章的诵读节奏,因此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范读引领,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中的重读字和阅读间隔均进行充分体现,让学生将有意思的节奏掌握变成顺其自然的节奏运用,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对诵读的节奏进行控制,提高其国学经典诵读的质量。
2.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为学习国学经典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反复进行诵读,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国学经典的内容和大体意思有一个掌握,通过有节奏的反复诵读实现对国学经典内容的更好掌握和了解。
例如,教师在对《三字经(节选)》这一国学经典节选内容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内容。《三字经》相对于其他国学经典来讲,较为通俗和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中有很多内容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依然是较为困难的。教师在讲解《三字经(节选)》的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对其韵律和内容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均可以对教学中的国学经典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其自身较为独特的特点,其形象思维占据着一定的优势,而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让小学生感觉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轻松和愉快,同时消除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排斥感和枯燥感。
例如,教师在对《论语》四则这一国学经典内容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中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进行小故事的编排,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掌握,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故事中体会到真正的道理。由此可见,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有效实践方法之一。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与中国文化以及国学经典均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实施这一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并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重点,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汉语文教学 中学生 “汉语文味”
目前的初中汉语文教学,更多的把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汉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汉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汉语文味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中汉语文教学中上出应有的“汉语文味”。
一、初中汉语文教学“汉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汉语文教学“汉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汉语文教学汉语文味的缺失,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
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所选入教材的部分篇目,或是思想内容有所偏窄,或是情感表达有些偏激,或是表达方式有点稚嫩,或是谋篇布局不太严密,或是语言特色不够鲜明。一句话,经典性严重不足。有的作品尚没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历史的考验,或有文无质,或有质无文,甚至有的文质皆无。没有经典性的汉语文篇目,你想让教师教出“汉语文味”,确乎勉为其难。
2、初中汉语文教学汉语文味的缺失与汉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关。
由于一些初中汉语文教师对汉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任务、目的并不十分清楚,其教学的着眼点、着力点都缺乏准确性、针对性、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不阅读文本、不品味语言、不朗读、不板书等现象。一堂汉语文课下来,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师生对文本研习时热烈交流的场景,听不到学生对文本阅读自我体验与个性感悟的交流,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在黑板上见不到教师写的一个汉字,这是汉语文课吗?要知道,汉语文味应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篇章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特色)上。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那汉语文学科的特征又怎么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3、初中汉语文教学汉语文味的缺失,还在于教师不熟悉对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进入汉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等优点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如此,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在笔者看来,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际上违背了汉语文学习的规律。要知道,富有张力的语言如果都用直白的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文字还有什么想象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这只会使语言的独特意味和情味丧失殆尽。
二、初中汉语文课如何上出“汉语文味”
1、明确什么是汉语文课
汉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汉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汉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汉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汉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教出汉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汉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
其次,汉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汉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汉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3、教出汉语文课应有的语感
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即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结束语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如何使汉语文课上得有汉语文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汉语文能力就成了一种科学的艺术,是一种教育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确切的估价,汉语文味在初中汉语文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初中学生的成长,上好每一堂汉语文课,上出汉语文课的汉语文,培养初中学生的汉语文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235-01
小学语文较初中语文相比较,其教材内容比较简单,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少,教者一般只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小学教师教语文时,常常授课速度较慢,课堂上教授知识辐射面积宽但容量较小,通常是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反复讲,反复练。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知识点都能过关。所以,学生平时认真听课,按照老师要求能认真完成好作业,不用动用大量的知识续存和储备就能有好的成绩,也就是90分以上。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其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就加深了,知识点也相对增多了,每单元都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由于课时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都快,课堂容量也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或者简单提及。
随着教学含量及知识量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和遗忘知识的的频率和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有所减退,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和畏难现象,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不适应,导致突然性的“分化”与“滑坡”。故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能有沟通和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一、在教学内容这一方面,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论是数量还是难度,较之小学语文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这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难以跟上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从而导致问题的积累。这种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就变得更为明显。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也随之有了相应的改进与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而与之相比,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则比较简单。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简单的研究探索和小组讨论活动,而这些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这些相应的推理探索能力,他们就很难尽快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从而导致成绩的下降。
二、在教学方法这一方面,由于中学和小学的语文教学方法之间缺乏应该有的沟通和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在适应和过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讲解比较仔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同时,教学方法也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这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当同事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失去了自主性。不利于以后长远的学习与探索。
与小学的语文教学相比较,初中老师则更为关注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讲课比较简单,抽象,而且速度快,容量大,这使得那些对老师依赖性较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了很大困难。同时由于中学和小学教师之间缺少足够的沟通和联系,导致这两个不同行阶段的教学和学习无法顺利过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影响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有碍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在管理方式上,小学老师为了使那些对父母依赖性较大的孩子能顺利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就采取了较为细致的管理方式。与之相比,中学老师采取了比较松散的管理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包括预习,学习,复习,作业和测试在内的各个环节,这就导致学生在小升初时,无法马上适应这种自主性较强的学习和管理方式。这对于那些自觉性不太好的学生就造成了更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1.加强衔接教学内容。与简单直观的的小学教学内容相比,中学的学习内容更为抽象复杂。从教学目标来看,小学学习重在打基础,而中学学习则重在对语文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衔接好新旧知识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课外阅读和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并促进学生自主地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应运到课外以及实际生活中。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培养自己积极,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进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小学教学的后期,由于学生本身已经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一定的认知能力,并且能够自己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探索知识。在这一点上,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兴趣;创设情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优势
有效的阅读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被动的接受效果必定会事倍功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阅读教学何其重要。实践证明,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扩大自己的视野,能够主动选择好的阅读书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将阅读当成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兴趣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通过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将阅读当成一种享
受,主动去读书,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通过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路线完成教学计划,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
兴趣和个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压,久而久之会将学生的创造天赋和个性全部扼杀其中。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悟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促进学生的体会与感悟能力,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水平。首先,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通过充满情感意识的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并使学生在抒情的同时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课前教师应收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例如,在教学《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诗文,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秋天中的滕王阁,让学生直观欣赏滕王阁的美好景色,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要及时切入主题,让学生通过对诗文景物描写的感悟来体会作者王勃的内在情感。
总之,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老师,在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初中语文;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13-01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新的教育,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如何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全方位参与学习,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这些都是有待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探究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一言堂”,只注重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当前的语文教学应把握新新课改的机会,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武装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式学习的否定和扬弃。这一理念不仅调整了学习方式,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老师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转变成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引导者,不居高临下,不目中无人。
二、重视语文基础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重视基础,理解为主。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对学生语言基础方面的训练,增强其理解力。不论推行何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不能忽视语言这个基础,都不能忽视由局部到整体的理解。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何谈发散思维,何谈联系实际。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综合性的语文教学,冲破现有课程的束缚,使学习内容应呈现出广泛性和多样性。在海量信息高速化的当今社会,语文教师应摄入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语言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寻找过程中学会发现,提高理解和认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生学习状态,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和应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
三、实施“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最终教学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语文学科内容比较繁杂,有不少老师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寻求好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结合训练”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首先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文章语言的多样性。先指导学生了解课文说明事物的结构特点。教师首先点明说明文的几种结构方式,让学生判断,明确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并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再从课文中找出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原文句子,最后研讨课文内容。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其次“结合课后练习”授课,我在教学中,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词语的用法,当堂揣摩解决。
四、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求知的愿望
语文教学的好坏,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坏,只有做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点,从教材中适当的角度寻求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出发,营造课堂情景,力求升华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智慧火花,从而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例如,教初一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教学时,从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和深刻印象入手,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教师不妨以自己童年的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在课堂上描述出来。让学生心中的乐园与现实的美景和幻想的世界相互联系起来。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妙趣横生的动物特点观察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和不断积累知识,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五、小结
语文教学无定法,只要我们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改进合乎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和活力,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以生为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更重于学,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棵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不断地进行课堂反思,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蒙 婧.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0)
关键词:学生资源;教学;文章意境
语文作为高中一门重要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是本人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的几点体会:
一、坚持人本理念,开发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优势课程资源的一部分,重视学生本身更是构建现代学生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知识、经验,启发内心情感,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资源的优势,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
二、采用直观手段,展示文章意境
现行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思想深刻,不管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生动真实、思想深邃,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绘画和图片方式来直观呈现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三、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性格特征都千差万别,这也间接导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上的差异。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盲目地追求教学效果的统一,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因素,将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还会适得其反。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教学的侧重点转向学习方法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根据学生的个性为学生量身打造科学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高效的教学方法一定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教师要合理斟酌,分层教学,比如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该以基础知识的讲解为主,巩固基础,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而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是能力强化训练为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教学策略外,作为语文老师,还应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