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切实节约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能源资源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能源资源的长久利用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近几十年中,我国为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从而使得我国能源资源面临了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将节约资源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不管是在城市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要贯彻落实节能生产的理念,从而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实施一批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要引导民营企业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吸聚和带动功能,配套生产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信用担保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二、利用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资源开采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石、废渣、废水和废气,比如在煤矿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瓦斯等,金属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渣等。按照线型经济传统观念,这些都是废物,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所谓的废物其实就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资源,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要大力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推行清洁生产。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三、挖掘技术潜力,鼓励寻找接替资源
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矿产资源是否真正枯竭,应做客观分析。勘查矿产资源是一个认识过程。现在所谓的资源枯竭,是说已探明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并不意味着资源完全没有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还可以找到新的资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难以利用的资源,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对一个城市来说,主体矿产资源枯竭,其他资源也许有较大开发潜力,即使是主体资源,由于过去受技术、投资等因素制约,也并不一定完全探明矿源和储量。
四、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能源和矿物材料,贡献了大量税收。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民间投资和外资所占比重比很小。在国家投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后,受城市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调整比其他城市面临更大的资金约束。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生产了许多产品,上缴了许多税收,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向前推进,企业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足够积累,在资源衰减需要转型时却无力投入,经济转型举步维艰,波及整个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这个困难,除了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和投资,主要还在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进民资和外资,形成内资与外资结合、民资与国资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投融资新格局。要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求发展,扩大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国外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
我国西部的现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点
西部地区矿物资源丰富,据对全国省际人均矿物资源禀赋条件的调查,条件最好的省份是山西和内蒙古;其次为四川、辽宁、新疆、青海;再次是宁夏和云南。显然,西部地区都是一个聚宝盆。然而尽管资源丰富,但由于多种原因,西北地区经济却相对落后,结果长期以来,资源优势不仅未成为拉动经济的火车头,反而沦为了资源的主要输出地,致使其产业结构畸形,能源、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重工业比重过大,相应的污染情况也极为严重。如甘肃作为一个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省份,其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支柱产业也成为了最主要污染物排放行业,对环境构成了极大压力。再如青海省的西北部,随着柴达木盆地工矿区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等排放到大气中。2000年青海废气排放量高达607.37亿m3,而净化率只有0.47%,严重损害了大气环境,东部的“硅铁走廊”已成为“黑色走廊”。可见西部地区畸重的产业结构,对其环境产生了极大污染,在此种产业结构短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要注重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比如西北5省区占全国面积的39%左右,在这广袤的大地上,自然条件多样而又严酷,生态系统复杂而又脆弱。目前,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双重影响,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生态化发展赖以持续的生态屏障和生态系统已相当脆弱。西北地区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严重缺水,年均降水量在550mm以下,少的不到100mm,如,敦煌只有29.5mm,吐鲁番几乎无雨,内陆河流域水面蒸发普遍偏高,塔里木、柴塔木、河西走廊等地平均在1800mm以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气候干旱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不少河流干涸断流,生态环境质量变差。水土流失也是威胁西北发展最大的生态灾害,特别在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300-600m3,流失土壤5-10吨,从而造成了土壤日益瘠薄。西北土地沙漠化问题也非常严重,陕甘宁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本省土地面积的67%、43%和70%;在新疆、青海等省(区)土地荒漠化年扩展速度高达4%以上,已有1/3面积的草原退化。西北地区面临的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过牧等问题,使得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进而产生“生态贫困一经济落后一环境退化”的PPE恶性循环怪圈。为了打破这种怪圈,也需要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寻求突破口。
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我国水源发祥之地和大气生成之所。青海素有“江河源头”、“中华水塔’’之称,黄河、长江、澜沧江出自青海的水量分别为225.3亿m3、176.2亿m3、108.4亿m3,占各自流域的49.2%、25%和15%。青海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很多地区的水量和水质。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东缘以东地区,是我国的东部季风气候区,如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就会直接影响中部和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近年来,北方频繁出现的大范围沙尘暴,其原因就是西部地区的荒漠化所致。显然,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源”,具有特殊生态功能、对全国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全国生态环境,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我们切不能忽视这点。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均衡,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绝不能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西部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困境
由于种种的原因,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中东部,而且西部发展基本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地区资源,西部地区发展过去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化道路。这种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剧了粗放型经济发展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和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出现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趋势。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现状也给发展循环经济也造成了很多的困境。
思想观念落后的限制雨果说过:当观念成熟时,武力都挡不住。由此说明观念的重要性,同样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也不例外。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原因,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特别是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政府的传统政绩观念也还未改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地方政府官员政治上追求晋升,经济上追求GDP,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意识淡薄,落后地区政府出于赶超需要,更是不余遗力寻求经济的高增长,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且政府观念不转变,企业、公众的观念也很难转变。实际上,政府的cDP拜物教是通过企业实现的,如果政府未能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观念,那么作为逐利而为的企业,作为追求享乐的消费者,就更不会考虑环境的价值了,而公众环保观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意识不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其管理体制就有别于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管理模式,它需要政府诸多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与协调。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改变以前管理方式,增强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意识。目前,从管理体制上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符合自然、经济规律及纵向和横向协调的生态建设科学规划,缺乏既能体现政府行为又能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政策措施,缺乏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部门间的协调,缺乏统一的决策和管理体系,以至于各自为政,导致责任分工都不明确,形不成治理综合效益,最终太大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推进,也不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
法律制度保障不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皆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同样。立法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世界上循环经济发展领先的
国家,如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皆是通过立法来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通过立法把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在法制的轨道上,保障其健康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了《循环经济法》,但是此法原则性很强,还要求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加以贯彻。西部地区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及法制建设方面尚属于起步阶段,虽然已有一些关于工业生态建设、污染排放限制、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规定,但都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实施,具体效果并不明显。
面临的技术和资金的困境技术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发展循环经济都是如此。从需求看,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所急需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西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单纯依靠地方经济自身的积累,投入势必有限,如何解决资金短缺难题,始终是困扰着西部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大问题。
西部地区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以上存在的困境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发展循环经济,实际就是在走用生态文明(绿色)、信息化引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需要指出:科学发展观不单是世界观认识论还是可以转化为一系列广泛运用的方法体系。例如,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就要靠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有实际效果的节能减排,这就需要依靠企业信息化、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网络化来带动,否则,就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微观操作原则以及中观之产业生态链和区域生态园的构建。再如,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本运动规律,否则,在当代,循环经济无法生存与成长。
我们现在所说的循环经济(cyc,lieexonmomy),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基于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运动的经济形态,其基本内容是在资源开发与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达到保护环境,降低资源耗费的目的。这种经济形态把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融为一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资源利用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增强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观念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经济模式,而是在政府加强规范和引导下发展起来的。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虽然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模式也不同,但在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却是相同的。因此,地方政府能否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重要要。西部地区作为重工业污染区、生态环境脆弱区、重点生态资源区,更是需要地方政府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观念。如果政府观念转变了,那么通过宣教和示范,就可以增强公众的保护生态环境观念,从而在全社会都树立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观念。具体言之就是:
1.政府要有新的经济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观念,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考虑生态承载能力,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只有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即要推动经济增长,更要注重环境保护。
2.企业要有新的经济效益观。传统工业经济效益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效益观念是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通过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3.消费者要有新的消费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观念,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支持经济政策体系一般应包括两个层面: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基本政策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具体政策政策是提供好的制度环境。当前迫切需要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
1.环境保护政策。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难以扭转,很大程度上在于保护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滞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这意味着平均每年需要降低4.4%,这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只有依靠硬性环境指标的约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才能实现所期望的平衡。比如甘肃省“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到1.9吨标准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下降到136万吨以下,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将降低到200立方米左右,比2005年下降3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将达到50%以上,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技术支持政策。充分利用西部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研发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短缺技术、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不能把技术停留在知识层面,要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一)发展成效
20__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克难奋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是1997年以来最快和最好的一年。主要表现在:
1、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__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1.3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增速比20__年快3个百分点,比20__年快2.5个百分点,是近8年来增速最快最高的一年。
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__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39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3.7,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创近6年新高。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国税收入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地税收入也是近几年完成任务最好的一年。
3、工农业生产全面升温。20__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595万元,同比增长32.5。纳税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个,比去年增加8个;全县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2.9万亩,比去年增加11万亩,增幅15.3,粮食总产量达到35.8万吨,同比增长38.9,恢复到了九八年受灾后的最高水平,扭转了连续6年粮食下降局面。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4.9万亩,增长0.4,总产量达到1.46万吨,增长13.18。油菜面积33.0万亩,同比增长1.[!]5,油菜总产量4.2万吨,同比增长15.8。畜牧业生产虽然受到禽流感疫情的严重影响,但由于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畜牧业生产仍获得了一定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4.8万头,同比增长3.5。水产品总量达到6.2万吨。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不变价)10.7亿元,增长5.98。
4、招商引资成绩斐然。20__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135个,总投资10.47亿元,已到位资金5.17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9个,招商引资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5、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__年,全县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初步统计,全县民营企业421家,比去年增加20家,从业人员2.97万人,比去年净增1600人,个体工商户10506户,从业人员2.8万人,当年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500余户,新增从业人员900余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76.5,实现利税8500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80.0;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1.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7.7。
6、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__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4812元,同比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2490元,同比增加308元,增长14.12,增加额和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增加额居全市第4位,增幅居全市第2位。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首次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8.12个百分点。
(二)发展差距
20__年,我县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与过去相比变化很大,发展很快,但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比、与周边县市相比还有差距,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仍属于发展滞后型经济。
1、迟到的发展周期。20__年,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而我县新一轮发展周期可以说是20__年刚刚到来。从全国、全省情况看,我县至少落后了两年。20__年,全国GDP增速是8.0,全省GDP增速是9.1,而我县仅为7.3。20__年,全国GDP增速是9.1,全省GDP增速是9.3,而我县是6.8,20__年、20__年均低于全国、全省水平。20__年,全国GDP增速是9.5,全省是11.5,周边九江市15.2,我县GDP增速为9.8,仍低于全省水平1.7个百分点,低于九江市5.4个百分点。
2、滞后的发展时期。20__年,我县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前一段时期,我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96——20__年,我县GDP年均只增长7.0,比全国低2.0,比全省低2.2,比全市低0.5。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位中由1996年的23位下降到20__年的44位。(20__年以后未排位)
3、粗放的增长方式。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增长不是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而是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资源大量占用、环境严重破坏基础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20__年,我县工业用电量达到13456万度,比20__年增加7019万度,年均增长20,而我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3.8,工业用电增幅比工业发展速度高6.2,耕地被大量占用,1994年——20__年我县耕地面积从74.3万亩减少到64.3万亩,年均减少1万亩,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工业“三废”日益严重。
4、较低的发展水平。我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20__年,全县人均GDP只有5270元,比全国的10500元,低4630元,比发达地区江苏省人均2万元,低14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0元,比全国2936元,低436元,比全省最高县市钟祥市3690元,低1200元,比江苏省低2264元。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4812元,比全国9422元,低4610元,比全省8023元,低3211元。
5、不优的产业结构。20__年,我县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3.7:46.9:29.4,而全国水平为15.2:53.0:31.8,全省水平为16.1:47.4:37.4,发达地区江苏省为8.5:56.5:35.0,我县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6、人才资金的外流。人才、资金、技术是一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功能的增强,加之我县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我县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早已流失殆尽,教育、卫生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在纷纷外流,我县每年输送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出去的多,回来寥寥无几,我县经济发展面临人才枯竭现象。同时,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银行贷款风险意识的增强,我县资金外流十分突出,20__年我县存款余额38.84亿元,比20__年净增19.5亿元,贷款余额19.89亿元,比20__年只增加4.3亿元,4年时间,存款净增额比贷款净增额多15.2亿元,可以说我县4年时间,就金融系统外流资金10多亿元。去年,我县某银行就有2亿元资金在县外寻找投放渠道,获取更大的回报。
(三)原因剖析
20__年,我县经济之所以取得较快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发展思路“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制订黄梅后五年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举措上定位准确,切合黄梅实际。
二是发展措施“硬”。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营造发展环境、改革改制、招商引资、转变干部作风上狠下功夫,并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发展环境“好”。20__年,我县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好环境,主要是:①政策好:中央制订的支农惠农的政策,我县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机遇好:20__年我县经济处于全国经济发展周期的“高涨”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急剧扩张,消费和出口两旺,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对我县经济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③天气好:20__年,几十年难遇的好天气为农业大丰收奠定了基础,20__年我县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四是发展热情“高”。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制订的政策和措施暖人心,顺民意,领导同心,干群一心,全县人民发展经济热情高涨。
但是,从1997年到20__年,我县在全省排位大幅下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我县丧失了大好发展的机遇,既有客观的外部因素,也有深刻的内在教训。
一是宏观政策的影响。财政方面,自从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力逐步向中央集中,县级财政日益捉襟见肘,只能维持保工资、保运转,难有财力推动经济发展;金融方面,随着银行贷款风险责任和风险意识的增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在资金上的支持日益弱化。同时,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城市集中效应不断增强,加快了县域资金、人才向城市流动。
二是自然灾害的损失。97年、98年、99年我县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97年虫灾使我县棉花大幅减产,有的单产还没有正常年份的一半。98年、99年连续两年遭受洪涝灾害,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分散全县干群抓发展的精力。
三是思想观念的陈旧。由于我县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小农”经济意识多,改革创新意识少,偏重经济总量扩张,忽视经济发展后劲。我县企业改革改制比沿海发达地区晚十年,比我省仙桃市晚五年。而我县对正常生产的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仅从20__年才开始在建陶开展,20__年取得重大进展,而仙桃市在99年企业改革改制就全部到位。
四是发展环境的退化。由于我县财政日益紧张,人头经费供给不足,形成了“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怪圈,企业包袱越来越重,严重影响民众创业热情和招商引资。这种现象只在20__年全县优化发展环境以后,才得到逐步改善。
除上述四种因素影响我县经济发展外,工作自身出现的问题对我县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如96年计划生育“进笼子”、“5.11”事件、县级班子两次非正常调整,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过去县城南迁决策未到位,不仅削弱了县城建设,而且使外地客商投资和民众创业投资举棋不定。
过去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教训深刻表明,只有团结一心,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制订切合黄梅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才能促进全县经济更快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二、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县经济发展的机遇期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机遇期。纵观当前形势,我县虽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所处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一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旋律,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大国关系稳定,我国会有15—20年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20__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如果举措得当,将是消费升级、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各方矛盾突出、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时期;二是经济发展周期机遇期。当前,全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市场全面回暖,投资大幅升温,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政策机遇期。国家对县域经济和“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出台的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及中央制定的“中部崛起”战略,更有利于我们农业大县;四是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沿海发达地区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特别是去年“民工荒”,加快了这一转移进程,为具有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的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借梯上楼”的良好机遇,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必将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五是干群同心机遇期。当前全县干群同心同德,创业热情高涨,为我县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这些机遇,我们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加快我县发展进程。
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 总结前段我县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要切实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不断增强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应以培植经济发展增长点为核心,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财源增长为目的。我县过去一段时期,非生产性投资大、生产性投资少,对增强全县经济发展后劲有一定影响。二是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关键在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工作关键在发展环境,发展环境的优化关键在干部素质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工作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人才,建立有效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河北廊坊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靠的是引进人才,该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引进人才,使大批优秀人才云集该市,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2、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关系。经济发展要特别注重人口增长的关系,吸取以前计划生育“进笼子”的教训。1996年,我县计划生育“进笼子”,连续两年全县3000干部集中抓计划生育,严重影响全县干群抓发展的精力;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搞“掠夺式”发展,吃“子孙饭”,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并举,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只注重速度的增长,而忽视质量效益的提高,只注重总量的扩张,而忽视结构的优化,要注重对朝阳产业的扶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经济发展后劲。
包钢是我国重要钢铁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稀土科研、生产基地,是最大的工业企业。作为一个物质消耗量大、流程长、工艺衔接紧密的重工业企业,包钢一直注重节能降耗,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改善环境,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作为一个物质消耗量大、流程长、工艺衔接紧密的重工业企业,包钢一直注重节能降耗,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改善环境,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明确提出打造“特色包钢、绿色包钢、人文包钢”,把加快发展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做到“少索取、多产出、少排废”。2004年,《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作为国内第一个钢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通过了国家评审,包钢逐步走上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包钢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做法是:
一、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速老污染源的治理步伐,遏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保证企业实现增产减污的目标
包钢于1954年筹建。由于主要原料白云鄂博铁矿中含有钾、钠、硫、磷、氟等有害物质的影响,使包钢的固体废弃物资源特别是钢渣、铁渣、粉煤灰和低品位含铁尘泥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远远低于国内同类行业的利用水平。
随着包钢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按时限进度要求完成老污染治理计划、提高现有环保设施的运行率和净化效率;在逐步消灭炼钢平炉“三条红龙”等老污染源、淘汰平炉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施的基础上,环保指标不断提升,显著地改善了厂区环境质量。
(一)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遏制新污染源产生
近几年,包钢十分重视对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新改扩建项目从设计、施工到投产运行,环保部门都参与把关,保证了环保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九五”以来,全公司“三同时”项目累计环保投资约8亿元。炼铁一烧车间环保投资约8000多万元,配套建成了烟气净化和除氟净化塔等设施;炼铁4号高炉环保投资13645.94万元,同步建设出铁场等除尘净化和煤气洗涤水处理设施;焦化厂5号焦炉环保投资6000多万元,同步建成装煤、出焦,煤气净、脱硫脱氰及废水处理等设施;薄板坯连铸连轧厂生产线,环保投资2.03亿元,共配套建设环保设施七台套,其中废气治理设施五台套,废水治理设施二台套。新上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贯彻执行,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为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改善厂区环境质量打下了基础。
(二)加快老污染源治理,改善厂区环境质量
1.治理氟污染,实现排氟总量控制目标
包钢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白云鄂博铁矿石,由于白云铁矿石中含有一定量的氟,在选烧、冶炼等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含氟烟气排入大气,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国家及自治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包钢多年来对氟污染治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改进选矿工艺,尽可能地降低铁精矿的含氟量,使后续各生产工序中的排氟量大大降低。二是对排氟污染源进行治理,除氟效率达到了85%以上。三是采用半干法除氟净化工艺新技术,以减少湿法除氟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所造成的二次污染。
2.加强环保管理,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
为了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包钢采取了综合控制措施,从2000年开始全公司全部使用无铅汽油,洗精煤时产生的煤泥全部掺入热电锅炉燃料中,禁止居民使用,这样既减少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的低空污染,又为煤泥的大量综合利用找到了新途径。同时还采取了加大民用煤气使用量,减少民用煤的消耗,拆除分散小锅炉、采用集中供热,提高集中供热效率等措施,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在高硫煤的采购和使用中,包钢采取逐年减少到最终禁用的措施,到2000年包钢不再采购和使用高硫煤。由于包钢大量外购使用无氟精矿(因外购的无氟铁精矿含硫低),从而又减少了原料中硫的带入量,对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包钢建成10万立方米/小时和5万立方米/小时煤气脱硫净化设施,使焦炉煤气硫化氢含量由净化前的7克/立方米降至1克/立方米以下,大大减少了燃烧焦炉煤气排放的二氧化硫量。
烧结生产产生的烟气采用湿式净化塔处理,净化效果明显;热电厂5台未改烧煤气的锅炉采用文丘里水膜除尘设施。同时包钢还对6吨以上较大的采暖锅炉逐步进行改造,采用脱硫除尘设施。此外,为了尽快改善包钢厂区的环境质量,包钢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逐步开展对老污染源的专项治理工作,并利用技改、大中修同时安排环保以新带老项目,二氧化硫排放源全部达标排放。
二、通过技术改造,源头治理,强化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和再利用
把调整结构、提升产能、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是包钢确定基建技改工程的基本原则。在加强对环境综合整治和“三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包钢从循环理念出发,通过一些环保节能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包钢环境有所改善,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切实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
1999―2004年以来,包钢在环保节能等循环经济的项目上共投入资金约8亿元。
(一)总排水综合治理工程
投资16016.35万元,现已投入运行。可处理污水量6000立方米/小时,设计回用水量5700立方米/小时,总排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总排污水处理后水质达到包钢工业净环水标准和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
(二)转炉煤气回收工程
该工程投资9829万元,实现了煤气回收,回收后的转炉煤气供轧钢系统使用,每年可回收转炉煤气2.64亿立方米,可创价值884万元,每年可减少一氧化炭外排量17410万立方米。
(三)锅炉改烧煤气工程
每年可减少燃煤70万吨和25万吨的排灰量及250万吨灰渣水的排放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7000吨,减少烟尘排放量6125吨,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6000万元。
(四)麦尔兹窑燃煤改烧转炉煤气工程改造
包钢在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先后投资2300万元对耐材公司l号、2号麦尔兹窑成功实施了燃煤改烧转炉煤气工程改造。改造后不仅彻底消除了煤粉制备间的粉尘污染,而且可减少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30.8―50公斤/小时,降低能耗37.6公斤标煤/吨石灰,年节约外购资金680万元。
(五)TRT高炉煤气余压发电工程
将煤气余压转换成电能,并入包钢电网使用。每年发电量为1.8×105Kwh,折算标煤7.2×104吨。每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年税后利润2900余万元。此外,包钢还完成了友谊轧钢厂30万吨加热炉燃煤改烧煤气工程,年减少耗煤24694吨,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535吨和208吨。
(六)完成了焦化厂酚氰废水处理项目
完成了一座高炉INBA法水渣处理项目;完成了焦化厂初冷水用于新建工程采暖项目一个系统。
(七)钢渣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厂内所有钢渣、尾渣用于铺路和新建项目、厂房地平基础。二炼钢钢渣粒化处理项目投入使用。
三、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原则,开创“三废”综合利用新局面
适足经济理论是可应用于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等各个层次的处世哲学和治国理念。它包含三项基本原则,即适度、合理和有内在的免疫力。该理论指导人们重视正直、诚实、勤奋、知识、智慧、敏锐等方面素质的培养。
适度,是一切行为都应适可而止;合理,是表明行为造成的后果不但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社会与环境;免疫力,是指自身应具有的对风险的抵抗力。适足经济理论指导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清醒认识,为人处事诚实勤奋,恪守中庸之道,理性决策,并要构建抵御震荡的抵抗力。
适足经济并非是闭关锁国的自给自足经济,而是在全球化大潮中争取成功之道。它强调每个人要有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国家也必须具有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在泰国,适足经济是扩大社区自和强化社区作为地方经济重要基础的途径。适度即中庸之道,这是在内部资源与外部力量之间以及国内社会需求与全球经济之间寻求平衡的指导方针。适足经济也是全球化时展经济的中庸之道,旨在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公平的经济增长。
过去20年,泰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3/4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住房,99%的家庭拥有安全卫生系统以及水电供应。从1957~1997年,泰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人均收入提高了7倍,贫困人口占比从1962年的57%降至2004年的11%。然而,社会经济的不均衡现象也随之而来:处于最上层的5%人口拥有总收入的55.2%,国内的自然环境和森林也受到急速破坏。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适足经济理论就是在当时泰国社会经济变化的背景下被提出的。
经济发展本身并非最终目标,它只是实现人类发展的手段。适足经济理论能够指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以提高国家对外部震荡的抵抗力,规划更为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包括:减少外债,增加外币储备;加强通货膨胀目标管理,设定通货膨胀率的中期目标;审慎管理国家财政;维持政府债务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低于50%,政府债务偿还比率低于15%,政府预算中至少25%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等。
【关键词】:县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县城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县城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县城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高速增长目标的过分追求,导致一些县城的房价也急剧飙升,累聚风险,引发了众多关心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国民的担忧。为促进县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1.强化规划先导,合理规划房地产发展布局
要强化规划先导,按照县城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考虑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现状和发展要求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先导、引导作用,科学编制房地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项目的数量和布局,确保项目跟着规划走。要围绕城市功能布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布设房地产开发项目,凡规划为住宅区的地块,能连片开发的尽量整体开发,避免同一地段由多家房地产公司各自开发,造成破坏景观、浪费资源、难以管理等问题的发生。即使分期、分批推出土地挂牌出让,在规划设计上也要统一把关,统筹考虑总体风格、配套设施等。
2.加快县城经济建设步伐,县城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切实保护农业耕地资源,对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建设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城镇化快速扩张,耕地大幅度减少,一方面给农业发展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使失地农民迅速增加,影响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集约化用地。应节约土地,合理利用生态资源,防止出现生态赤字,促进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建设步伐,县域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协调发展,运用绿色经济理念,工业企业多实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在县域经济得到有力的体现,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现有生态建设基础上,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实施更有效的举措,遵循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实行再生资源再利用。
3. 遵循市场规律,从总体上确定中长期房地产开发总量和结构
要遵循市场规律,从总体上确定中长期房地产开发总量和结构,建立统一的市场管理体系和畅通的市场信息系统,及时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建立市场信息预测机制,相关部门加强对本地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摸底、分析预测和市场监控,定期报告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定期分析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向社会土地供应、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房地产竣工规模、价格、区位等信息,引导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消费。建立重大变化预警机制,房地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建筑与房地产业的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采集反映房地产市场的动态数据,掌握宏观政策,做出准确判断。统一协调建设局、国土局和房管处三个部门和银行系统,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启动房产预警预报体系,采用电脑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房地产市场异常态势进行判断,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市场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及时采取调控和引导措施,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4. 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生态的可持续性。社区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房地产开发建设而形成人工生态系统。房地产开发应当顺应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人服务。房地产的规划布局、建设与后期物业管理都应有超前的生态观念,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舒适空间和居住环境。首先,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址上,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生态林地,不影响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应在荒地、废弃地上进行建设开发。其次,应建立规范的房地产建筑质量保障制度,通过消费市场约束机制,抵制劣质、有毒材料的使用。第三,大力推进房地产建筑节能工作,在保证建筑功能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达到既居住舒适,又能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第四,在城市规划区内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带和绿化区域,提高绿化质量和城市园林水平,构造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状况,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发展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再利用,从根本上改善居住环境。
5.房地产开发要以人为本,顺应居民消费需求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根据不同收入阶层家庭10~15年收入能够买得起住房的原则,统筹开发不同档次的住宅用房,形成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以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为保障,以高档商品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开发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主要建设面向居民的公寓式住房,适当开发以别墅为主的高档住宅小区,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批高档住宅、精品工程,形成宿迁的房地产品牌。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打造对人的权益尊重的居住环境。对拟开发建设小区,重点着眼于审定通行、绿化、给排水、供电、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医疗、文化、通讯、家政等社区服务配套,全力营造安全、整洁、和谐的居住环境。
6.正确引导小产权房,将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消费者购买小产权房仅仅只是用来居住,用来炒房的很少,政府与其禁止小产权房的存在,还不如正确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将其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制定相当严格的政策,其主要面对是农民和部分低收入群体,禁止炒房,禁止私买私卖集体土地用来建房,也严格禁此中高收入群体购买,使其为普通民众服务,特别是对村镇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带来很大的益处,从而也缓和了一部分社会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让城市房地产市场和新农村建设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总之,县域房地产经济建设要以生态文明为依存,以生态建设为发展基础,应注重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地域优势和经济优势。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县域经济得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动和促进县城房地产经济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地位对策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一、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对策
1、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加快林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如今的“数字林业”已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业经营和管理逐步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二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三要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
2、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人类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同时带来这三种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在过去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但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效益可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引起环境恶化而最终阻止经济的增长。在当前这个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时期,不仅要使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要使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所以如果采取单纯只注重生态效益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最终要导致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生态环境建设也失去了物质保证。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3)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
3、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机制。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关键词竞技 全面 发展 后备人才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Realize Yichang 's Athletic
Sport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ANG Derong[1], YI Fenglan[2]
([1]Yichang sports school, Yichang, Hubei 443000;
[2]Yiling District, Youth Sports School, Yichang, Hubei 443100)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how to develop aspects of Yichang '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with the guide by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Realize Yichang 's athletic sport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Key wordsathletic; development; backup talents
1 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市的剂
创业富民,体育强市。建设体育强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竞技体育为龙头、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体育产业为后盾”的指导思想,遵循群众体育的全面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超越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律,在全民健身、训练竞赛、体育产业、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然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改进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一是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必然要求。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快了人们思想体育意识的凝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强,为体育发展带来了市场和契机,也促使体育要进行整合,强化其服务平台的功能,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既然体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领了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应积极地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体育发展规律,进行体育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确保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发展。
三是体育自身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既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体育自身发展变革完善的迫切要求。从体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同步协调发展。
目前,发展宜昌竞技体育,要切实解决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问题,读训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体校教练员的培训问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急待提高。三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缺乏高水平后备人才。四是训练项目规划布局问题,突出重点,分类布局。五是赛风赛纪问题,弄虚作假仍然存在。六是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尽管每年对竞技体育的经费投入均有所增加,但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七是竞技水平中的科技含量亟需大幅提高。要更好的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一条符合宜昌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路子。
2 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宜昌经济建设的助推器
经济建设与体育发展双赢。体育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要加强竞技体育的资源整合。
(1)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保障体系。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训练。应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推进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竞技体育的格局和管理模式。
(2)扬长避短,巩固优势,扩大优势。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结合我市的特点和优势,用发展的眼光来制定我市体育发展目标和战略。要继续巩固传统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优势大项中的非优势小项和基础项目中有潜力的小项。
(3)大力培育竞技体育人才。确立人才流动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分段制定不同政策,切实搞好体育人才流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加强对各专项运动员人才交流的科学管理,统一协调全市专项竞技体育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领域。
(4)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科学训练和管理水平,完善教练员选拔、任用、考核制度。抓好各项目、各年龄段的后备人才培养,制定后备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加强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抓好与奥运周期人才年龄和水平相衔接的教练员队伍建设。
(5)充分发挥科技兴体的作用。实施奥运科技行动计划,加大科技对运动训练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体育科技工作,逐步形成跨学科的体育科技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科研机构,构建信息量大、准确性高、传递速度快的现代化竞技体育信息网络,为训练服务,为备战服务。加强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实践领域的转化。
(6)发挥竞赛的杠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建立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依法治赛、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宏观竞赛调控体系。根据不同层次队伍的需要安排好竞赛,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市市情、适应竞赛市场要求、有利于服从高水平训练需要的竞赛管理体制。
(7)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抓住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职业化发展的大好时机,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政策调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竞技体育。要不断引导民众对竞技体育的正确认识,发挥竞技体育的宣传鼓舞导向的作用。
3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进一步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成才率和输送率,将以体育运动学校为主体的现行办学模式扩展延伸与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普通中小学寻求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领域的联合,扩大选材面,多渠道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实行体教结合的模式是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必然趋势,也是适应国际体育竞争的必然需要。目前我市的竞技体育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好一个基地。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评估认定标准,重点建设好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要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拓宽体校学生的培养输送渠道上下功夫,推动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2)突出二个重点。以“训练出人才、比赛出成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调整和进一步完善体校的培养模式和方向。
(3)完善三级训练网络。科学合理布局全市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把调整项目结构作为关键措施。形成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县市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为一体,层层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扩大选材范围,形成后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必须从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入手,实现体育和教育的优势互补。
(4)抓好三类项目。一是优势项目要确保在全省的领先地位;二是潜优项目要转换为优势项目;三是落后项目要解放思想,探索规律,寻求更大的突破。
关键词:循环经济;余热利用;钢渣磁选;工业水系统闭环利用;除尘灰回收利用;清洁生产
1 前言
莱钢特殊钢厂拥有一条电炉炼钢连铸生产线、三条轧钢生产线和一条精整生产线,形成国内较为先进的“炼钢-精炼-连铸-半连轧”短流程生产工艺,具备年产55万吨钢、15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同时每年也会产生电炉灰尘1000多吨,产生钢渣6-7万吨,每年废水排放量约4千立方米,并且产生废气近8亿立方米和二氧化硫约30吨。企业生产在消耗大量废钢、铁水、电能、水等资源的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渣和灰尘等废物,这些工业生产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2.1 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摆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莱钢也是国家较早的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单位。几年来,莱钢特殊钢厂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将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企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把节能降耗、环境治理、放在生存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系统思考,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工艺革新,从废物里面淘出金子来,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
2.2 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莱钢特殊钢厂一直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工作,近年来持续编制了很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其运作水平。莱钢特殊钢厂修订了《特殊钢厂循环经济实施计划》,制定了《特殊钢厂环境保护升级指南》,继续贯彻落实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为手段,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环境优、可持续”的总体方针。对水、电、煤气、氧气、余热余能利用、废弃物利用等都制定了详细的措施。制定下发了《特殊钢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与全厂各车间单位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了目标责任。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百分考核办法,设置了43个节能减排环保考核项目,实行百分制考核。实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风险抵押金制度,对单位负责人按照不同档次缴纳不同的风险抵押金,按照每月各单位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阅读考核,并与中层领导干部年薪挂钩考核。成立了由环保科、监察科、工会等部门组成的效能督察大队,对节能减排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察。利用晨会通报环保节能循环经济责任目标每日完成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考核,落实了各职能部门职责。确保了全厂动员,形成良好氛围,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3 发展循环经济生产实践
3.1 电炉除尘系统项目的实施
2001年4月电炉顶烟罩除尘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设计烟尘处理能力88万m3/h,基本杜绝了电炉烟尘的无组织排放,改善了职工的劳动条件和周边环境。随着电炉炼钢铁水比例进一步提高(52%~65%),烟尘量加大,又对顶烟罩除尘系统风机进行了扩容和变频调速的改造,满足了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2006年莱钢特殊钢厂为了实现环境保护效益的最大化,对电炉余热余能进行充分利用,向公司提出了新增一套四孔余热除尘系统的可行性报告,该项目实施后不仅可大大提高除尘系统能力,还可回收大量的余热余能,应用于下工序VOD炉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公司科学决策,将这一项目列入莱钢2006年烟气治理和循环经济建设重点项目。由于该技术应用于电炉系统在国内还属首创,技术难度大,国内、国际尚没有成功的先例。莱钢特钢厂以厂长为首的攻关组知难而上,克难而进,突破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成功地解决了各项技术问题200余项,为系统最终达到既定目标铺平了道路。
电炉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气是严重的污染源,然而烟气的含铁量在60%以上,是烧结生产的香饽饽。目前系统每天除尘灰收集在30吨以上,厂房外不再有烟气排放,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应。特殊钢厂通过技术改进,在降俘这些"红魔"的同时,除尘灰的收集量每月已经达到千吨,这些除尘灰经过回收转运,被送到烧结厂进行再利用。每个月创造效益30多万元,为莱钢特殊钢厂降本增效工作做出了贡献。
3.2 钢渣深度破碎磁选